情感体现

2024-07-26

情感体现(共12篇)

情感体现 篇1

“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 “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 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 或情景交融……, 所以有人说作者都是“带着情感的镣铐跳舞”。品读美的文章, 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材料。

语文学科兼具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工具性, 一个是文学性。在传统的教学中, 重点突出的是工具性, 这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弊端。但是, 现在社会需要综合性人才, 所以, 教者不能只是为了成绩而培养只会学习的机器, 因为学生最终的目标是走向社会, 这避免不了和人打交道, 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特别是现代教育改革不断更新, 现在提倡“生本教育”,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突出了情感的重要。那么, 怎么样在教学中体现情感呢?

一.读出情感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有一个目标因素叫做“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它在整个教学目标的德育目标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部分有着引导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 所以不容忽视。语文教学是一种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美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引导, 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自我发现, 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 要多方引导启发, 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 认识自我,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也更加佩服教师, 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 真情的感染, 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 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语文,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产生学习热情。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 运用语言、声调、表情、动作, 把喜好、悲愤、爱慕等感情表达出来, 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 选取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 他们写山则情满青山, 写海则情溢大海, 议人则爱憎分明。比如, 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片写壮阔雄奇的景朗读时应该激情昂扬, 下片借泳史来抒情朗读时情感就需回落。又如, 读柳永的《雨林霖》就应缠绵悱恻。

二.品味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古人也有“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的说法, 文章读的次数多了, 不仅意思可以明白, 也懂了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感情。这就是需要同学们多读、多品。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都是丰富、深邃的思想感情的载体。“感人心者, 莫先守情。”体会、感受文章传达情感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必由之路。李密的《陈情表》, 多少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正是文中处处体现的浓浓的亲情, 不仅打动了统治者, 更深深的融进我们的脑海中。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更是处处充满了对侄儿去世的悲痛, 朗读几次, 就感觉作者是饱含热泪, 一边哭泣一边写作, 似乎, 眼泪都沾湿了纸。这些感情需要同学们慢慢去品味。

三.展示情感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表达出来, 体现在语文上, 情感的最终归属就是语言交际和写作。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 加强了解, 交流思想, 增进感情。苏联著名高级神经活动学创始人巴浦洛夫把语言看做是最有力的刺激物, 因为语言中充满着情感。所以, 这就需要同学们善于表达情感, 敢于说出口。另外一种表现方式就是在文章中体现出来, 我们常说“以情动人”, 有情才能打动心灵,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 因为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吸引人、打动人, 那些虚情假意的东西是无法真正打动人的。难怪柳宗元早就提倡“文以明道”, 要求文章反映现实, 虽然, 出发点不同, 但效果是有相似处的。

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采用朗读引发、研究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 以情导情, 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引发学生的情感, 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 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不仅达到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也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情感体现 篇2

很喜欢宫崎峻大师的动画片,喜欢在他的动画世界中感受那种久违的天真无邪的气息,喜欢在动画的世界中寻找已逝的童年。

大师的作品主要以小孩子为主人公,特别是他早期的作品,其早期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清新温馨的感觉,在那些作品中,小孩子的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每部都充分体现了大师不同与平常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大师用自己想像力创造出一个个天真浪漫的孩子形象,这些形象深深的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让我们随着那些干净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又回到那已逝的童年。

为了更详细的把这部作品展现给观众,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大师所要表达诉说的主题,呈现一个现实和梦想结合的世界,带给我们回归自然的感觉。本文对《龙猫》这部动画片做了浅短的分析,包括它的颜色,场景,人物塑造等。

一、场景分析

《龙猫》选取充满着大自然气色的乡间作背景。使整部作品充满着闲适而恬妥的温情色彩。其间除了让人心仪的童话场景,还遍布着对亲情的描写。

至今想起那个在宁静的乡间夜晚吹着奥卡利那笛的龙猫,都会有一种温软的感觉。想着与胖胖的龙猫一起在夏夜里种橡树……见到栽种的橡树籽在月光下长成大树……然后站在陀螺上随着龙猫一起飞过田野。这样温暖而美满的夏梦,是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动容的。

整个动画片一开始映入画面的就是淳朴的乡村风情,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望无际的碧绿田野,清澈见底的山间小溪……无疑给人们大来一种回归自然的.舒畅心情,而整个作品从始至终都在这些大自然的场景中勾画出一片温馨可爱的画面。

纵观宫崎骏的作品,很多题材都是以大自然为背景来将作品展开,这一背景本身具有的朴实与接地气的特质,如果色彩处理适当,单从背景上都能渲染出情感性。

二、色彩分析

关于色彩在这部作品的体现,我们不难看出《龙猫》的动画为了给人营造一种自然的乡村氛围,它的颜色都是采用纯净的色彩来渲染场景和人物,不管哪个场景都给人一种干净透明的感觉,可以说这部动画片的色彩给整部动画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喜欢那种纯净的透明色带给我们的享受,不仅视觉上的通透明亮,更是心理上的安静与平和。现在的社会,人们往往由于诸多原因生活早一个到处充满生活垃圾和生活压力的环境中,在这个机械的火柴盒世界中,大自然是我们最渴望回归的向往,大自然纯净的颜色如绿色,蓝色,粉色都是当代人们最能接受和喜欢的色彩,在《龙猫》中,颜色应用的很到位,与人物相互呼应自然,为整个故事的渲染起了很好的作用。

三、角色塑造

动画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很到位,单是充满爱心和好奇心的两个好姐妹,明显的可以让我们看出来两感人性格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姐姐,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很爱护妹妹也很懂事情勤劳的女孩子,在他们搬家的哪天,老奶奶来为他们的新居帮忙,当时妹妹由于在“黑虫”的影响下,猛的一看老老奶奶的面孔吓的胡乱在屋子里乱跑。

那个场景自然是很可爱的一幅画面,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姐姐面对妹妹的慌乱,大方的拉出躲在在身后的妹妹从容不迫的自我介绍,这就可以看出,这部动画片在塑人物的时候很注意不同年龄的人物有不同的表现,还有就是当她和妹妹被告知妈妈要延迟出院的时间后,姐姐面对妹妹不能接受这个消息的失望和伤心,她理性的指出妈妈是因为生病而要求延期,这样病才能够彻底的根治……这体现了姐姐在对待同样一件令人失望和打击的事情面前,可以拿出一种比较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尽管最后她还也是个孩子,逼迫着自己成熟,还有每天早上要上学的情况下做好早餐叫爸爸起床,这更加塑造了姐姐这个人物的形象。

妹妹在动画中是一个可爱,很有好奇心,喜欢跟在姐姐后面的小女孩,在动画中妹妹的形象的塑造的我认为都已经盖过动画片中的那只憨厚善良的龙猫了,特别是在遇到传说中的龙猫那一情景,因为好奇心,让她最先见到了“多多洛”,遇见时她却没有表现出一丝的胆怯。她把龙猫当成与她一起玩乐的好伙伴,和多多洛一起比声音,那个片断充分展现了小孩子的天真无邪的童心……在新居中遇见黑虫的那一段,明明心里很害怕,可还是壮着自己的胆子拍到一只黑虫,兴高采烈的跑下去,猛然出现的老奶奶的脸吓的让她胡乱的原地转跑,最后心平一看手里拍的黑虫影子都没有……这一幕让我看到了一个小孩子在无意中表现出来的最原始的真实反映,不得不佩服动画中这段幽默感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人物性格,衬托了故事情节。

龙猫是整个动画中最为神奇和憨厚的动物,我想大师把在这中带有神秘气息的动物带入到动画中,是不是在宣扬一种什么精神。龙猫也是宫崎峻吉卜力工作室的形象代言,至今工作室的标识都是“龙猫”,每一部作品都必然会有一个龙猫LOGO画面,可见,龙猫有多受人欢迎。它憨厚善良的想像早已深入人心,受到大众的喜爱。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龙猫》通过场景、色彩、角色的塑造,给大众带来了那种纯净的、透明的已逝年华,让本到处折射着情感光芒,让我们又重新去寻找久远的记忆。

装饰价值的情感体现与理性表达 篇3

装饰的发展

从人类艺术的诞生之日起,从未离开过装饰。从出土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到现代妇女衣着上的花边,人类的艺术发展与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装饰艺术运动是现代设计史上一次伟大的艺术运动,装饰艺术派主张借鉴历史上的各种装饰样式,以新古典主义为基础,同时主张机械化的美。与装饰艺术运动同时兴起的是现代主义,前者主张装饰,后者摒弃装饰。现代主义以简单理性著称,但是发展到后期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变成了一种没有任何装饰的冷漠风格而遭到年轻一代的厌倦。由此反观,装饰并不是没有价值的,装饰无价值论的根源是没有考虑人的情感需求,在这个设计风格多元化的时代,装饰,作为能够承载产品的情感附加值的元素之一而慢慢被接受甚至喜爱,正是装饰的设计价值的体现。

装饰需要满足理性需求

装饰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新的装饰替代旧的装饰,并没有解决当时社会最突出的成本的问题,设计依然是为上层人士生活服务的一个手段。所以虽然在时间上跟现代主义同步,但影响力远不如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为了降低产品成本,给更多人民大众使用,摒弃了装饰,是理性主义的典范,沙利文提出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更是成为一代设计师的座右铭,经济性和实用性成为设计重点。装饰因增加成本而被抵制。但是装饰真的消失不见了吗?并不是这样,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着,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美国著名设计师弗兰克·赖特,在他的建筑中喜欢装饰性的使用结构性构件,让建筑的体量成为建筑的装饰元素。这种装饰,不是浮夸的堆砌的矫饰,而是根据自然法则呈现出的美的效果。

在这个机械化工业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不光在形式上要化繁为简,更要通过设计传达出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装饰必然会存在,但不能过度矫饰;装饰的出现须有内在的逻辑,不能为了装饰而装饰。日本品牌MUJI就做到了这一点,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强调内在精神。一直以来,无印良品的设计原则就是要满足材料的可持续使用,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产品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倡导质朴的生活理念,为大众提供简约、自然和富有质感的产品。无印良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品牌,而变成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装饰需要满足情感需求

现代主义在上个世界60年代逐渐式微的原因就是风格太过简单冷漠,疏忽了人对产品的心理需求,并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出现。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分别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产品的功能可以看做满足生理需求层次。当最低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必然会出现新的需求,这时候,人们对于情感的需求便产生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代主义设计风靡一时最后竟会遭到诟病,跟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物质生活不丰富,处在生理需求阶段,经济形势向好之后,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这时只讲功能的产品便不能继续打动人了。此时我们看待一件产品,不光考虑到他的功能,更多的是看他是否好看,能不能体现出我们的品味与形象,产品的使用过程其实是一个关于自我的社会定位的过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价格便宜功能强大的电子表就能够准确的读出时间但是却仍然有人愿意以昂贵的价格去购买一只手工表了,这正体现出了自我的价值与品位,是人精神上的需求。

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设计目标按照高低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这三个层次描述了情感的对象化过程,本能层主要指产品的外形、质地、手感能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行为层主要指产品的使用阶段给用户带来的心理感受,最高层反思层是是一种综合的感觉,是指经过了前两层的作用,用户与产品已经建立了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用户将人生阅历,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以及自身对产品的理解和感知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综合评定,这一层次的作用凌驾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上,起决定性的作用。诺曼的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对有些设计作品有些人非常喜欢但有些人却觉得简直无法忍受。对于喜欢的人来说,吸引他们的是设计的附加价值,是他们投射在产品身上的个人情感。这种精神上的需求是对情感化设计的召唤,装饰作为承载产品情感价值的载体必不可少。

小结

考虑到人对产品不仅有实用性的需求,还有情感需求,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装饰的价值。装饰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将用户心理作为一个影响因素融入到设计中,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并最大限度的体现产品的精神价值,这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关怀和体贴,真正践行了包豪斯提出的“设计是为人的设计”这一初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体现 篇4

一、审美感知, 体验情感

音乐审美教育以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 因为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 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 是不能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音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寻音乐作品中的美。在音乐审美教育中, 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 可促使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发展, 能充分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 感知和感受音乐的美。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高、速度、音响等的感觉, 对节奏、音色、和谐等的知觉以及对音乐情趣的辨别能力。

音乐审美主体的感知能力又能直接影响音乐审美的效果。音乐听觉感知能力的增强意味着对作品的听觉感受更细致, 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更真切和深入。总的来说, 音乐感知能力越好的学生, 获得的审美体验就越深。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 作为实施贯彻这一理念的具体操作者, 我在课堂上以听为主要手段, 让学生反复听赏音乐, 在多次倾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结构美, 并透过它们去领略音乐的情绪美、意境美。如欣赏《春江花月夜》, 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 就仿佛有一副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迷人意境中, 使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产生美感, 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景中获得美的陶冶。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 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从而油然而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审美表现, 深化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而音乐教育则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而审美与情感的关系又是那样的密不可分。歌德说:“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对音乐的处理, 就是对音乐情感和演唱 (奏) 技巧的处理, 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 各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调式和不同的曲式风格, 各类歌曲都蕴涵着特有的激情。可见, 歌曲的体裁总是与某种情感相联系;歌曲的结构, 大至整个歌曲, 小到短句, 都蕴涵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比如, 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等不同的音响效果, 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表现它们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 就是要对作品做仔细的琢磨与研究, 以尽可能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 悉心指导, 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使情感得到深化, 这样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不仅如此, 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 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 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 要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的教学, 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速度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 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要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形式等特点, 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 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因此, 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培养这三种能力, 就是培养良好的乐感;有了良好的乐感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再经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的熏陶, 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 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三、审美创造, 升华情感

情感体现 篇5

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渗透情感教育,用情感来激发学生,使其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陶冶情操。而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为我们在学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创造了必备的硬件。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

一、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创设优良教学情境,以境生情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我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学习《长征》一课时,我选了红军长征的几段视频,通过播放视频感染学生。雪皑皑的高山,夜茫茫的草地,红军艰难地走在长征途中,有的战士一不小心滑下了山坡,有的战士跌入泥潭再也看不见踪影。影像没有声音,教室里安静极了,我悄悄地观察学生,他们神色凝重地看着影片,有的学生脸颊上已流下热泪。学生犹如进入了当年长征的行列,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讲述教材长征情况时学生容易接受,很自然理解了红军的艰难。接着播放了一段歌唱红军的乐曲,激发了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朗读《长征》一诗,进一步加强了情境的效果,升华了情感因素,在下一课时对本课进行测评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以理育情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层层分析其严密的逻辑性、深邃的思想性使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培育的爱国情感会更牢固持久。吴某,初二(1)班(我任历史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学生,该学生从入学以来一直爱和同学们闹别扭,老是爱占小便宜,反正不吃亏,我从班主任方面,多次教育,找谈话,通过我的努力,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尽如人意,虽然和同学闹矛盾的次数减少了,但只要和同学出现问题,总为自己开脱,找理由。但是,升入初二以来,他变了……

初二,我们开始学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侵略与反抗》,强大的西方国家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我先从电影《甲午风云》中截取几段反映出战争前奏、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果的电影场面,收集了邓世昌等北洋水师英雄人物的照片和甲午战争的战略立体图,再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制作powerpoint课件。营造出一种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从而消除了学生和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学生很快被这种情境所吸引,融进了这段历史当中。在声情并茂的场景当中激发出学生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清政府统治者的憎恨。我不经意间发现吴某在历史课上开始有了变化,对邓世昌的崇敬,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明显表现出来。又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分组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日本右倾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资料,以便让学生掌握搜集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拿出资料提炼自己独特的见解。吴某整理的资料很有说服力,发言引来同学的一次次喝彩。

吴某变了,老师们说他变了,同学们说他变了,他不再和同学们闹意见,纵然有矛盾了他也主动承认他有错误,不仅如此他还变得爱帮助同学,抢着给老师们抱作业,从吴某的变化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情感运用的必要性。

三、通过网络拓宽师生双方的学习空间,拉近彼此距离,减少代沟,以情激情

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极大的影响,教师运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学生也会相应地做出不同的反应。随着岁月更替,老师年龄渐长,思想已有所老化,接触的新鲜事物比学生少。而作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学生们,他们对于离他们生活比较遥远的课外知识就知之甚少了。如果我们不相互了解,不相互弥补,那师生间的距离就会拉大,学生会觉得老师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老师对他们的生活不加以关注,那他们自然就对老师缺乏感情。而一旦这样,势必会造成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师生之间就缺少良性的互动和交流。为了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减少代沟,我借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可将课本中所涉及的一些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们。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活络感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与学生一起学习,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共同探究历史知识。这样,同时借助扩音设备,让自己的教学语言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课堂资源的形态,转化为历史的艺术之美,以美孕情

过去,教师上课只能依赖教材和教参,现在,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的资料不仅丰富百倍,而且形态多样,文字、图片、表格、动画、音频、视频……教师可以有效地将这些资料运用到课堂中来,丰富课堂内容。初中历史教学中美的内容俯首皆是。爱国主义有林则徐的“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有曹操的割发代罪,尊师敬贤有程门立雪,以天下人为公的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等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美,如“书圣”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妙书法,“画圣”吴道子传神的绘画,雄伟的万里长城,壮美的布达拉宫,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精彩的历史文学作品……我就将网络上这些资源搜集整理,制作成精美的教学课件,把历史的艺术之美以其独特的神韵将学生带到一个神圣的殿堂,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珍爱人类文明,并努力追求去创造更美好的艺术,为人类作贡献。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传授知识、追求真理的动力。因此,情感教育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让我们积极、大胆探索,使历史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道德培养的主阵地。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体现情感诱导 篇6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实施情感诱导,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功能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即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只有建立了融洽的情感氛围,做好细致的“导行”工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可亲、可敬、可信赖时,他们的心灵之窗才会打开,教育才能奏效。

一、讲究诱导语言。情感诱导中,语言表达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一件事,是关心询问,还是训斥指责,其效果迥然不同。以学生迟到为例,有的班主任见到学生迟到,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有时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挖苦。结果,有些因故(家中的确有事的)迟到的学生便认为老师太不近人情,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个别无故迟到者,也会因心理逆反而来个“破罐破摔”。因此,只有诚心诚意地询问其迟到原因,分析迟到造成的损失与影响,并帮助他们寻求避免迟到的办法,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班主任每天与学生交往频繁,在情感诱导中,不仅要讲究语言表达方式,还应注意眼睛表达情感的功能。班主任的目光,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时时在变换中传递教育的信息,经常向学生投注自己的期待,让学生在期待中相信自己能够改正错误,获取成功。

二、注意身教诱导。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是因为,对学生来说,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要做好情感诱导,班主任应参加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把握好教育契机,以增强教育效果。学生都有渴求进步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班主任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班主任身体力行,学生也会把班主任作为学习效仿的榜样。

三、用肯定积极的情感,因势利导。班主任在和学生的接触中,要善于随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光,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以教学为例,日常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常说出出人意料的话来,其中不少话蕴含着一定的智慧,我们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正视学生表露出来的情感,对积极的情感,要保护、引导,对消极的情感,要进行调节、转移、沟通和转化。

四、诱导应严而有度。在情感诱导中注意“情”不等于放纵、护短和迁就,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当然,严要有“度”,超越了“度”就破坏了“情”。比如,班里有位男生由于长期养成了散漫习气,因此,迟到,上课说话,做值日、课间操不认真等现象经常发生。要想让他一下子改掉所有毛病,那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应采取逐步帮助他改正错误的办法,一点一点地提高要求,有进步就给予肯定,重犯错误就耐心帮助,使他增强改正错误的勇气与信心。长此以往,该学生就会从根本上转变过来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味批评、指责,否则学生就会误以为老师不通情理而形成逆反心理,这不但无助于纠正学生的缺点错误,反而会增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另外,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看基础,看发展,看整体,克服成见,摒弃“定型效应”,对应该肯定的充分肯定,对缺点错误则应多从正面启发诱导,指出努力方向。

五、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是实施情感诱导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班主任对学生往往无形中形成了分明的厚薄之情。对聪明伶俐或听话的学生,给予许多热情、器重与怜爱;对笨拙或调皮的学生则给予轻视、冷漠。实际上,后一类学生更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帮助与鼓励。有了这些学生的支持与拥戴,才会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有基础、有威信、有保障;失去了他们,工作就难以全面开展。只有从情感上、行动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优差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师生之间的情感才得以沟通,才能真正形成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这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掌握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一原则,情感诱导的实施才能成效卓著。

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急躁、粗暴、冷漠、厌恶是永远无法发现孩子心中的“锁簧”的。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教师必备的修养。以“爱”为根基的情感诱导,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情感体现 篇7

1 关于即兴表演的基础分析

即兴表演的基础是表演者对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有着娴熟的音乐技能。而作为即兴表演的灵魂, 表演者的情感投入是音乐即兴表演的关键。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 基础技能教育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的重点。而即兴表演作为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其教育价值收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关注。通过即兴表演的教学以及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即兴表演的基础, 使其在音乐表演中能够根据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自身的感情投入对其进行二次创作。通过二次创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表演者的音乐综合素质。为表演者的音乐修养、音乐技能以及音乐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2 如何实现即兴表演的情感投入, 促进表演者情感的体现

2.1 强化音乐基础素质, 掌握即兴表演的基础技能

在对音乐即兴表演基础的分析以及笔者自身经验可以看出, 音乐即兴表演需要表演者对音乐表现形式、技能有着熟练的运用。这就需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音乐基础的教育。通过针对乐器、演唱等方式的技能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即兴表演中根据表演需求、情感指引运用音乐技能进行即兴表演。因此, 音乐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音乐基础素质的培养, 以此实现学生即兴表演所需技能的掌握。

2.2 强化音乐素养的提高, 促进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创作者以自身感受为基础的音乐表现。因此, 音乐作品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体会是实现音乐感染力的关键。在现代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表演者应注重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同时以自身音乐素养培训工作提高表演者的综合素质。在现代音乐表演中, 音乐素养对表演者、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以及音乐作品创作者表达内涵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生、音乐表演者音乐素养的提高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进而使表演者能够在表演过程中以自身的理解演奏出创作者的感情。而且, 音乐表演者、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还能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以自身综合素养为中心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者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音乐表演者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根据作品的中心思想投入自身感情, 进而实现感情投入的即兴表演。

2.3 以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即兴表演的情感投入

文化素养是学生、音乐表演着对音乐作品理解、感悟的基础。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使学生从自身文化水平出发了解作品创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感情信息, 进而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体会。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应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入手, 实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进而实现学生音乐娿表演过程中以感情投入为基础的即兴表演。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能够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这样的基础条件有助于学生在音乐表演的即兴表演中投入自身情感, 进而以自身情感为指引进行即兴表演。

2.4 注重音乐作品的感悟, 为以情感投入为基础的即兴表演奠

定基础

在一情感为基础的即兴表演中, 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使实现即兴表演与原有音乐作品有效融合的关键。因此, 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成为了影响即兴表演的关键。在现代音乐教学中, 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文化素养、音乐素养的培养。通过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了解、表演者的情感投入实现即兴表演的最终目的。

3 如何以情感投入为基础进行即兴表演

3.1 以作品的感悟基础, 进行音乐技巧的运用

以情感投入为基础的即兴表演需要表演车能够熟练地运用音乐技巧。因此, 表演者的音乐技巧成为了影响即兴表演效果的关键。现代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音乐思想感悟能力作为重点进行培养。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使其能够将自身的情感投入作品之中, 进而进行即兴表演。在音乐作品的表演前, 表演者应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者的年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 以此了解作品创作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感悟了解音乐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及情感寄托。进而, 以表演者的感悟为中心融入表演者的情感, 以此进行即兴表演。

3.2 强化表演者的情感基础, 促进即兴表演的情感投入

为了使表演者能够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进而感悟创作者作品创作的情感基础。现代音乐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基础的丰富。通过学生生活经历的丰富、小说等带入性经历的丰富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进而促进即兴表演过程中情感的投入。以热恋音乐作品为例, 学生恋爱经历或带入性资料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热恋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自身的情感经历, 在此基础上实现即兴表演的投情。进而使即兴表演的音乐作品能够以情感为中心进行提现。

3.3 注重音乐技巧与情感的联系, 以音乐技巧表现情感

音乐技巧是表现表演者情感的重要方式。在音乐作品的表演中, 表演者的情感基础是将音乐作品完整展现的基础。而音乐表演着在即兴表演中, 自身音乐技巧与情感的有效融合是实现音乐技巧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在现代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教师应将音乐技巧对情感的体现作用进行重点教学。通过学生音乐技巧的熟练使其在音乐表演中以音乐技巧为基础体现自身的情感, 进而将自身的情感以即兴表演的方式得以体现。

4 结论

综上所述, 音乐表演中即兴表演作为表演者情感体现的重要方式是现代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即兴表演中情感投入的重要性, 现代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体会、感悟以及运用的教学。通过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实现对音乐作品思想与感情的感悟。以此为基础使学生能够根据体会与感悟将自身的情感以及情感体会心得投入其中, 进而激发即兴表演的热情与激情。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音乐即兴表演中得到表演者情感的体现、得到情感的释放, 进而引发听众情感的共鸣, 实现即兴表演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世辉.音乐教学中学生即兴表演能力及情感运用的分析[J].音乐艺术教研信息, 2010.9.[1]郑世辉.音乐教学中学生即兴表演能力及情感运用的分析[J].音乐艺术教研信息, 2010.9.

[2]王昌宇.情感投入对即兴表演效果、听众共鸣的影响[J]音乐教育, 2011.4.[2]王昌宇.情感投入对即兴表演效果、听众共鸣的影响[J]音乐教育, 2011.4.

情感体现 篇8

以情带声, 是指用感情来带动声音。演唱者本身的感情是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歌唱热情和进行艺术创造的激情;是歌唱者感于物而动于心, 而形于声表于情的内在动力;是歌唱者在演唱中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歌唱表演就是歌唱者在内心强烈的艺术情感的驱使下所进行的以演唱的方式表达感情的音乐艺术创作活动。在这项活动中, 歌唱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不仅能以一种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动力而激起发声, 而且还能对所发声音的形象与色彩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歌唱表演中, 只有当人的嗓子发出的声音与作品的情感表现所要求的声音相吻合时, 才能准确、真实、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情感内涵。而只有当歌唱者的内心情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内涵相通相融时, 才能发出符合作品感情表现要求的声音。因此, 在演唱中, 歌唱者必须对作品的内涵及思想感情进行认真地理解与深刻地体会, 并在深入领悟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将作品中的感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情感之中, 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将作品中的情神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 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完成歌唱的艺术创作。

一首再好的声乐作品, 它的词曲终究是写在纸上的东西, 要把它转化为现实的音响, 实现其审美价值, 需要歌唱者在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刻体会作品情感的基础上, 进行加工和创造。在演唱时以情带声, 以情感境界。以《黄河怨》为例, 开头两句“风啊, 不要叫喊, 云啊, 不要躲闪, 今天我在你面前, 哭诉我的愁和怨……。”表现一位妇人在受尽蹂躏之后那种欲哭无泪、绝望地面对黄河诉说哀怨的凄惨情绪。开始演唱时, 空气仿佛凝结了, 只有滔滔黄河水在脚下流淌。这时的气息是非常安静的, 形成良好的对抗。换气也非常严格, 一点都不能有声音, 把每个字均匀地唱出, 声音飘荡在上空, 如泣如诉, 一个充满哀怨的凄切之声出现了, 把人们的心揉成一团, 激起深切的同情。在演唱进行中, 气势逐渐加强, 当唱到结尾处“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时, 气势像翻滚的黄河水, 就像妇人的满腔愤怒要倾吐, 要控诉。当高音奔涌出来, 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 也激起人们极大的愤慨, 把声乐作品推向高潮, 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又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在演唱《恨似高山仇似海》中“我是叫你们糟蹋的喜儿”一句时, 用“糟”字的拖拍和用颤抖的声音唱出“喜儿”两字,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种无尽的屈辱, 难以言表的痛苦, 字字声声浸透着深刻的情感。

声乐艺术的魅力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 声乐艺术的核心是情, 声乐艺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 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正如捷克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摊所言:“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的完美时, 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声乐演唱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在创作中不但应具备娴熟高超的演唱技能、准确表达不同风格艺术歌曲的能力和表达作曲家的思想内涵的能力, 还要有能在演唱中不影响表现原作的同时, 融进自己的思想理解和个性魅力, 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和更具艺术感染力。

情感在室内色彩设计中的体现 篇9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 然而电脑、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真正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 感情越来越淡漠, 人们渴望心灵的归属感, 渴望被关怀、被关注, 因而在未来的设计中更要注重情感设计。

一、色彩的心理特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 色彩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室内环境色彩的设计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色彩本身没有情感, 由于色彩的视觉刺激才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联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一) 色彩呈现的心理效应

色彩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长期生活在红色或深色环境中的人们精神压力要比生活在蓝色或绿色环境中的人们大很多。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色彩的心理感觉。

1. 色彩的轻重感:

高明度、彩度强的色彩总是显得比较轻, 而明度、彩度低的色彩较重。

2. 色彩的冷暖感:

红、黄、橙等为暖色, 具有明朗、热烈欢快的感觉, 通常起到兴奋的作用。较冷的色相为蓝、绿、紫起到镇静的作用, 给人安详、平和的感觉。

3. 色彩的软硬感:

明度、彩度低的色彩有柔软感, 反之高的则有坚硬感, 黑白有坚硬感, 灰色有柔软感。

在家居设计中可以通过色彩对人的心理效应来调整空间。假如空间过高时, 天花板可以采用略重的下沉色彩, 地板采用较轻的暖色调, 来调整高度。同样, 空间的距离宽窄都可以用不同感觉的装饰色调来调整。

(二) 色彩的心理联想

色彩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风格元素, 是主人情感的流露和宣泄, 是家的表情。例如蓝色的墙壁配以白色的相框, 淡蓝色的窗帘与花卉, 在炎热的夏天让人神清气爽, 仿佛置身于蓝色海洋。而餐桌的配置则以绿色的树叶墙纸, 淡绿的桌面, 不由体验到在大自然中享受美味的感觉。

二、居室环境中的情感氛围

(一) 色彩氛围影响情感

光的亮度和色彩是决定室内环境氛围的主要因素, 为营造私密性氛围, 光的调节可以令色彩的感觉更加神秘。例如餐厅、咖啡馆的光色就是如此。卧室用粉色和浅紫能使整个空间充满温暖、欢乐、活跃的气氛, 使人皮肤、面容看起来健康、动人。

与自然规律相对应, 色彩还必须依附于界面、家具、室内织物、绿化及各种材质等。例如巴黎圣母院内, 单纯质朴的石柱与薄如羽翼的玫瑰窗形成对比, 使纯洁高尚的情感弥漫在整个空间。

(二) 室内设计的情境结合

意境指所描绘的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即感性的艺术形象与审美主体的情感相融而产生的艺术情趣、氛围, 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艺术联想和想象。“情境”是室内设计审美的最高境界, 室内设计师应做到以“情”感人, 以“境”动人。例如“在日本传统和室中, 室内墙面用素色格栅做成, 地面铺着花色素雅的塌塌米, 加上淡雅的家具陈设, 整个室内空灵清幽, 荡漾着简朴淡泊而又宁静悠远的意境美。使精神进入一种空灵虚静的禅宗意境”。只有灵活搭配色彩, 才能使富有变化的色彩创造神奇的境界。

因此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很注重意境的审美风尚, 人们希望远离喧嚣, 远离烦恼, 寻找情感的寄托, 得到身心的完全放松和自由。

三、室内设计中的情感意义

(一) 情感的内涵与意义

情感的真实来自事物对于人的内在需求的真实性。室内设计中的情感是指室内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现代设计对于情感的关注是设计者的责任, 只有通过情感的设计才能唤醒人类的原本真实的情感。“情感是设计之本, 空间因为有了情感的融合而生机盎然。当设计者充分运用色彩、光影、材质等多种设计元素形成的空间, 最能打动人心, 也最能满足内心世界与外在功能的平衡, 这即是情感空间”。中国2008年奥运会场馆鸟巢、水立方的色彩设计融入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情感, 鸟巢的内部主色调为“中国红”, 楼顶、座椅、回廊的色彩都是传统的“中国红”, 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好客。水立方的主色调为淡蓝色, 宛若一块湖蓝色的水晶躺在那里, 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的曼妙多姿, 心旷神怡。水立方作为水上运动场馆, 座椅、水体、顶部都为蓝色调, 置身其中便有蓝天大海的心境, 令人神往。

(二) 情感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1. 公共室内

公共室内是人流聚集的地方, 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心理感受来营造不同场所的气氛。在商场中悬挂衣物是装饰店铺的简易手法, 将那些与墙面颜色对比强烈的衣物贴钉在墙上, 给人以新奇、新颖的视觉感受, 体现商业空间积极、活泼的情感氛围, 刺激人们的购买心理。

图书馆、展览室的设计要求简洁、明朗, 为了使人冷静, 缓解长时间看书引起的视觉疲劳, 通常用浅色界面丰富空间形象, 由光线介入使室内环境产生清新舒畅的艺术效果。例如戴尔福特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设计, 地面以蓝色为主色调, 裸露的钢结构使室内充满简洁、宁静的氛围。

2. 居住室内

家居作为一方净土, 是休生养息、培养情操的地方。它需要一种宁静、平和、轻松、私密的室内空间。客厅是孩子活动最多的场所, 色彩设计可以鲜艳活泼一些, 而主卧的色彩运用可以温馨浪漫, 体现幸福和祥和的感觉, 厨房和卫生间的色彩设计可以简洁明快, 给人干净与清爽的氛围。

结论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感受力, 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所生活的空间。因此在人们居住生活中无处不流露着情感, 始终贯穿在设计活动中。充满人情味的感情空间, 必然感染使用者的精神, 产生情感波澜。对于未来室内设计发展将越来越重视体现人性化的情感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沈晓东, 溪纯.室内设计的情境营造[J].美与时代, 2008 (02) .

论动画电影的情感诉求与设计体现 篇10

一、动画创作中的情感元素剖析

情感,是人类思想活动的情绪集合,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与行为方式。那么,如何通过动画设计的物体对象表现抽象的情感,是动画设计师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动画艺术形态一般传达两种信息:其一是理性信息的传达,如人物角色形态、场景环境布局、灯光照射,以及排列、色彩风格设定等动画设计的本体形态;其二是情感信息的传达,如人物的行为性格、台词语言、思想活动、内心矛盾、关系冲突等。理性信息是动画生成的基础,而情感信息是动画升华的关键,二者互为作用,为观众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听感受与无形的情感体验。当设计师使动画在角色、场景、动作、色彩上传递于人的真实感受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设计具有了“人性化”时,我们将此称之为动画的情感设计。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动画的生命力”表现。

二、动画创作中的情感诉求与设计体现

(一)从整体上把握动画情感环境

众所周知,动画片的创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概念。这个系统包含众多元素,诸如故事情节,场景造型、剧本语言、灯光色彩、动作设定、音乐音响、角色塑造等,这些基本因素在一起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策划,就形成了动画片的整体情感环境氛围。而这种情感环境的创意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动画设计师个人的专业修养、设计经验以及自我体验来决定的。观众通过物化的角色形象感受着动画片散发出的个性情感,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渐深入内心。从整体上把握动画情感环境,营造情感设计的意境氛围,来最终满足观众对自身的情感诉求,这是行之有效的动画情感创意设计途径。

(二)借助符号表达动画的情感意境

在动画创作中,情感的设计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转化为特定的视听符号而呈现,也就是设计师对动画设计要素的全面整合,并以符号化的形式再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对动画影片的情感感知,是通过视听的方式来获得,这种视觉与听觉又是情感物化的符号表现。综上所述,动画情感意境得以完美实现必须借助视觉符号和语音符号来共同建构。下面就以美国定格动画影片《鬼妈妈》为例,从三个方面来剖析情感意境符号化的具体体现。

1.借助人物语言的运用对情感进行表述

人物的语言对白是一部动画片中最易于出彩的地方,其中不乏神秘悬疑而又魂牵梦绕的台词语句。这不仅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且幽默诙谐地流露出引人入胜的领悟。经典的台词加深了人物的形象,突出了角色的内心独白,进而赋予了动画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鬼妈妈》开场中女主角卡罗琳与小黑猫初次相遇时,卡罗琳的内心独白便深深地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而接下来小黑猫的主人小男孩坏比特的出场方式,以及与卡罗琳之间的对白,更是将影片的感受引向神秘隐晦,并充满探索的情绪之中。

2.将造型和场景的设计与情感表达相融合

动画影片《鬼妈妈》在造型和场景的设计上是极其考究的。整部动画的造型大体倾向于压抑之感,巨大的头部,纤细的身体和四肢,让人觉得头重脚轻。故事的主角卡罗琳身穿黄色雨衣,给人十分好动的感觉。而反面角色“鬼妈妈”是一只由很多缝衣针组成的巨大蜘蛛怪物,“鬼妈妈”造型多用坚硬的直线构成,再加上尖锐的针形,整个角色的形象极具攻击性和距离感。影片造型中最有特色的是一双纽扣眼睛,纽扣的定位是这部动画电影别具一格的视觉符号,它代表危机的产生,也是主人公卡罗琳拼命挣脱的枷锁,又是她迫不及待渴望得到的诱惑。总而言之,该片中的纽扣,这个简单的符号,充分体现出了借助造型抒发影片情感的途径。

影片场景的色调处理,一开场便被整体定位在神秘诡异的哥特式基调中,场景环境是昏暗迷惑充满神奇感受的。影片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场景色调处理表现,比如女主角卡罗琳所居住的诡异阴森的小镇,是暗淡冷漠的灰色;卡罗琳家里的环境设计氛围是相对温暖的色调;而鬼妈妈居住的室内色调定位却是高度温暖的亮色调,所以不同场景环境色调需要与个体情感表达相一致,和谐构成完善的视听画面,从而给予观众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3.通过动画音乐的感染达到情感共鸣

从动画影片《鬼妈妈》的音乐背景中,创作者完美地将神秘莫测的画面内容与个性鲜明的主题音乐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优美而舒畅的视听语言中徜徉,并从中深刻地体会到影片所散发出的情感意境。动画片的这种情感属性不是仅留存于剧情之上的表层情绪宣泄,而是透过情节刻画展示出角色内心结构矛盾与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积淀。影片《鬼妈妈》的整体设计包括角色造型、场景环境、台词对白等都与具体细腻的情感抒发相呼应,让观众沉浸在温暖、诙谐、冷漠、恐怖、喜悦、滑稽等多种情感的包围中,充满无限的回味与深思。动画片的音乐不仅紧跟情节的跌宕起伏,起到渲染故事的作用,而且是情感发展的有利助推器。

(三)画面语言的情感传递与体验

定格动画电影《鬼妈妈》以别致的视觉语言为冲击,逆向阐述创意的线索路径,寻求内容与情感的契合,这不失为动画情感设计表现的有效途径。《鬼妈妈》中精致传神的角色造型,瑰丽花园的完美演绎,世界抽象化的美学展现,无不闪烁着每一帧画面的精美语言。

动画片情感诉求的实质是借助强烈的形式语言与视觉审美效应,以达到个体情感的群体共鸣,这也是一部动画片情感设计的最大成功。在当代动画设计的创作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语言为动画情感的设计创造了多元化的表达介质。设计师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运用鲜明的形式语言将客观物象以不同的方式和结构进行重新整合,再通过动画设计的基本要素来创造动画的视觉效果,增强观赏的价值及情感的品味。动画片中的基本元素本不具有感情,是设计师在主观能动性下对人物角色情感塑造的创造变现。

三、结语

情感设计是动画片的灵魂所在,作为动画的情感设计创意,时常受到无意识的偶然因素或是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在动画情感设计的创意中是随机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情感突发体现。事实上,这些因素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设计师个人修养、经验累积以及情感爆发等综合基础上的多元整合。遵循动画创作的本质规律,注重动画片情感设计的传递与体验,回归动画创作的初衷。动画片的成功,正是源于对动画创作中情感传递与体验的不断探究与挖掘。

摘要:动画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被人们赋予了千差万别的情感思想。事实上,动画的创作有着其独特的情感设计元素和感情意境的传达体验。设计艺术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及动画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促使动画情感设计借助画面意境的符号化创意、动画视听语言的认知传达等方面,来有效地表达动画创作中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传递,以达到动画创作的实质目的。

情感体现 篇11

关键词: 情感因素;高中英语;教学;体现

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被多次谈及,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情感因素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情感因素,指的是人在活动中对人和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心理反映,具备情感因素就可以使人产生亲切感。相反,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会造成双方一定的心理距离。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由此可见,要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因素的熏陶,教师还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基于此,本文拟就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做一下分析,以期为搞好英语教学,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供有益的方法指导。

一、在教师人格因素中,教师要具有情感素质

教师是人,一个有着良好情感的教师是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的。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具备了丰富的情感,就会热爱教育事业,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也应该看到,仍然还有少部分教师的情感因素不足,这对搞好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制约。那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情感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英语教学呢?具体来说,包括三点。

1.要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一般来说,教师作为一种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如果不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那么他就不会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教育事业上,在此境遇下,如果能够搞好教育事业就真的是天方夜谭。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对于进一步促进教育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事业对国家、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努力培育自身热爱教育事业的兴趣,如经常性的与学生交流沟通等。

2.要具备热爱学生情感。教师是参与教学的主体因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教师热爱学生、愿意帮助学生,那么,就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更好的满足自身工作业绩。反之,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各种需求或者问题不屑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厌恶教师。这不但不利于搞好教学工作,而且还使得学生出现因不喜欢某一个老师而讨厌某一个学科的镜框,由此可见,教师如果不具备热爱学生的情感,是非常有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着情感参与教学

教师作为参与教学全过程中的主体因素,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讲好每一堂课,才能更多的融入到课堂知识中去,更好的搞好教育事业。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教师用情感去诠释,用情感去讲授。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练就较为扎实的情感素质。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1.把情感因素积极的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课都有很多机会进行感情教学,也就是有很多机会可以让教师发挥出自身的情感因素。这样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的,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例如,在讲授《Talk about the Olympic Games》时,教师完全可以有感情的来讲授。在讲解“the Olympic Games”时,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讲解给学生,包括起源、过程、其中的趣事等,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惟妙惟肖的来形容,也可以生动有趣的来表达,学生在接受这种讲授方式的过程中,会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因而对于学生来说,记忆是非常深刻的,这也就有利于搞好教学了。

2.在讲课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整个讲课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自我讲授,而且还要包括学生的互动,那么,这种互动就为搞好情感教学奠定了基础。对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特别是要思考那些有人生意味的哲理。其实,只要教师善于思考,每一堂课都可以运用很多哲理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比如在讲授《Talk about what will be done》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怎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未来你会怎么样发展自己等等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思考,就会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真情实感

传统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藩篱,隔绝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深刻的意识到必须进一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搞好学习和教学。实际上,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情感因素的一种体现。

对于教师来说,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这些基本信息了解了之后,还要与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感觉教师是在真正的关心他们,久而久之,学生内心的心扉就会打开,因此就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听从老师的意见,而且认真学习了。

对于学生来说,也要积极的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努力,一方面努力学习英语知识,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教师。另一方面,对教师坦诚相待,愿意与教师交朋友,真正把自身的情感因素融入到对教师的尊重和对自身学习的促进上去。

总之,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情感因素的育人功能,对于搞好教学事业,促进学社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君栓.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J].西安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 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理论与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篇12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体现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信息效率下一篇:成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