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体现(共4篇)
内容体现 篇1
一次活动, 听了两位教师教学同一篇课文《最大的麦穗》, 我感到有一个共性的问题, 就是她们在解读文本时对教学重点把握得不够准确, 导致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明确。请看其中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教学回放】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第2-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描写弟子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 并随时在旁边写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看看”“摇头”是动作描写, 我体会到了弟子们是在用心挑选麦穗。
生2:“随手扔掉”也是动作, 表示不满意。
师:继续找找描写弟子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
生:“低着头”说明眼界不开阔。
……
(教师步步追问, 学生苦苦寻觅。)
师:面对弟子们如此一丝不苟在挑选麦穗, 苏格拉底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生:他无比惋惜地喊了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
师:同学们读一读苏格拉底的话, 要读出洪钟般的声音。
(教师执著地让学生反复练习有感情朗读, 力求读出人物语气。以上教学大约耗费了20多分钟。)
师:苏格拉底是想用这件事让弟子们明白一个道理。请同学们读一读弟子们悟出的道理, 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做事要立足眼前, 把握住现在。
生2: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 但更应该注重现实。
师:同学们, 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发生过这种错失良机的遗憾事?
生1:我的哥哥上学时迷恋网络, 荒废了学业, 一事无成。
生2:我姐姐高考分数高, 可没报师范院校, 毕业后找的工作还不如老师的收入高。
(以上感悟的时间仅用了不足10分钟, 下课时间到, 教学匆匆结束。)
【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借事说理,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经验, 感悟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即使需要对故事作简要分析, 也应围绕“课文所蕴含的哲理”这一中心展开。据此不妨这样设计教学。
1. 学生默读第2-5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这一部分的主要“事件”。
2. 教师提示学生, 看看弟子
们是怎么找的, 找的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拎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挑挑拣拣”“两手空空”。
3. 提问:弟子们最终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引导学生细读原文, 注意揭示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的语句, 让学生意识到正因为他们好高骛远, 所以才造成错失良机、后悔莫及的结果。
4. 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 (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 后提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来的?”在本自然段中, 关联词语充满了令人叹服的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通过反复朗读, 使学生体会到拿在手中的麦穗才是最大的麦穗, 抓住眼前的机遇才是实实在在的, 然后让他们用这些关联词语再说一段话。
5. 学习第7自然段, 先让学生谈谈读了这段话的感悟, 再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 并发表他们的看法, 加深对哲理的体悟。最后, 可让学生运用以事喻理的手法, 写下自己的感想。
如此, 我们把教学聚焦于“说理”这一点上,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层层展开, 步步推进, 把宝贵的课堂时间凝聚在核心目标的达成上, 学生就可以学得更充分一些, 更扎实一些,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会更有效一些。
内容体现 篇2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主题(课题)形式开展的。一项完整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应包括活动选题、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总结与交流评价等过程。因此,评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或成果,应当既注重过程,又关注成果。其成果的体现形式与主要内容包括:
详细的活动方案:例如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人员及分工,活动过程、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预期活动成果及呈现方式,具备实施活动的有利条件——知识、经验、资源,等等。扎实的活动过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有系统完整的活动计划、活动准备、进度安排、组织方法、实施步骤和总结评价。
充足的原始材料: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参加人数)、照片、录像、新闻报道材料、实物等,以此体现活动的实践性和真实性。原始材料可制成PPT、电子相册、视频、展板等,或以实物展示。
内容体现 篇3
[关键词] 高中 物理 现代化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更要关注物理学的进步给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现在,我们所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些思想。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现代化有许多尝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现代化理解的偏差,甚至有的教师对知识的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从而未能完全达到“知、情、决完美结合”的课程目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教学中对现代物理观念、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认识的不足。
一、对物理内容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1.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物理发展成果
现代物理指的是从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以来物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先后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伯、薛定谔、玻恩等多人的努力下,创立了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经过近半个世纪原子物理、核物理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人类掌握了核能的奥秘,人类社会进入了“原子时代”。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用一种新观点来推导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今天,激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尖端科学研究、工业、医学、通讯、军事、艺术、教育、计算和日常生活。
2.让学生知道基础物理的应用对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
物理学的发展对现代科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物理学发展了原子能、电子、激光、计算机等实业部门。物理学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有:基因工程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全面进入认识和改造以人类自己为代表的生命世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商用核电站的建成,开辟了人类开发和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开始越出地球的限制,跨入向太空进军的新时期。物理学的发展还促进了自然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等众多交叉学科。
3.让学生体会现代物理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关系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经典物理学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此情况下,应教育学生学会以现代物理学的观点来审视经典内容,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经典物理知识。虽然从牛顿创立经典力学至今,已过去三百多年了,但是经典物理学的许多内容仍然是物理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然而,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理解比以前深刻得多了,丰富得多了。这样的内容也必须在现代的观念上赋予新的认识。例如,质量是经典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物质的一个基本属性。在经典力学中,质量首先被看作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量度。一个质点组的总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各个质点质量之和。但是,在相对论中,质量是与运动状态有关的一个物理量。两个具有相同能量E且沿相反方向运动的自由光子,其总质量是2E/c2(c是光速);而当它们沿相同方向运动时,总质量却是零。因此,从现代物理学的观念上看,质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但比经典质量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二、现代物理知识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现代物理知识能够展现物理的内在美,因为物理规律本身的简单、和谐和统一就是对于自然美的充分展现。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实现了天和地的统一,电磁场理论的建立使电、磁、光得以统一,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发现则说明自然界整个运动的统一。通过对现代物理知识发展及应用的介绍,可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学科,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有助于激活学生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在教学中适当讲一些现代物理学的新事物,让学生多听一些,多见一些尚未形成定论、尚未研究清楚的东西,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热情。在讲“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及“磁现象和磁场”这两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在电学中正负电荷都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将磁铁分割多少次都是磁南极和磁北极同时存在。那么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启发同学们大胆猜测,自然界中有没有磁单极子存在呢?然后老师可以告诉同学们,在1931年,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就大胆预言,在微观世界里存在着只有一个磁极的粒子——磁单极子,按照这种理论,电和磁的相似性将会更加完美,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磁单极子。
3.有助于学生建立超前的物理思想
科学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总是以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的突破为先导,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在创造一个物理学理论时,基本观念起了主要作用”。中学生由于知识所限,许多现代物理知识无法接受,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受现代科学思想、观念。但是中学物理教材中经典物理理论过多、现代知识过少,只是体现直观的、经验的科学思想和实验的、逻辑的科学思想。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熏陶,头脑中就会牢固树立经典物理观,以后很难建立起现代物理的思想和观念。
总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有生产技术中的物理问题,日之所见,耳之所闻,都可以成为我们中学物理教材编写和教师感性知识的来源。在实际教学中,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资源可以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近感,从而喜欢上物理;选择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今后的选择奠定基础;而通过切实可行的探究和体验,则有利于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物理教学一定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物理学的进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形式应以体现内容与精神为主旨 篇4
1.您关注“中国传统室内空间形态在当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这一命题吗?您对这一问题有何见解?
身处“世俗化”、“潮流化”、“商业化”、“同质化”冲击之中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正在理论和艺术实践上探索着健康的发展方向。选择“中国传统室内空间形态在当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更好地发掘、学习、领会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深层而不仅仅在表层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炼、融合成空间形态语言,表达民族文化的个性将是我们期待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2.能否结合您的研究与创作实践来谈一谈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传统空间形态?
矛盾、运动、共生的哲学观使中国传统空间形态由多个层面形成了流动的空间,具有模糊不确定性,同时融入了人的体验、思索等感受,体现出它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空间意识。这种平面上以间为单位,空间层次在檐口、檐柱、额枋、斗拱、金柱、槛墙间层层递进的以无作有、连续综合,与荷兰结构主义大师范埃克提出的亦内亦外的中介空间,日本的黑川纪章所指灰空间异曲同工。这种模糊性和两可性的东方观念也曾为西方的空间营造在其转型的过程中所借鉴。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公共建筑内部创造的共享空间(shared space),其公共活动部分往往空间相互交错穿梭,分散流通,尤其倾向于把室外空间引入室内,在物质形态上亦是同中国传统空间形态殊途同归。
3.现代设计的发展与传统的表达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放眼国外,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您认为有什么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我们的设计学科是建立在现代西方设计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一方面我们很难摆脱从西方设计理论的视角来讨论;另一方面,这种视角引入了多种新学科新理论,为我们探求、凝练当代的中国形式和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西方的概念设计方法对我们找寻当代中国特色的设计很有启发:在设计之初做好概念设计,它由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哲学化的、抽象化的概念;第二个层面是具体化的功能性的概念。哲学化概念在此二者中更为重要,第二个层面所决定的具体形式源于第一层面的指导性限定。在两个层面上都需做到克服自身的思维定式,避免落入为设计找个说法的俗套。具体材料并无贵贱之分,要善于发现材质本身的魅力。
我们现在不乏已在进行如此实践的中国设计师,这里我想介绍一个来自芬兰的设计实例。地处北欧的芬兰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富足。纯朴、勤奋、沉静、长于思考及创新的天性促使芬兰人在音乐、文学、工艺、设计和科技研发等方面成就斐然。他们有对本国固有自然环境强烈的保护信念;他们同日本人一样具有对材料的敏锐认知力;他们拥有战胜现代建筑远离自然的一面;他们有将人的需要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室内设计师Pieta-Linda Auttila在2009年旨在运用芬兰特有木材创造代表自由精神的地标性构筑物的竞赛中胜出,在位于赫尔辛基南港的Valkosaar岛上实现了这座临时性建筑Wisa Wooden设计度假屋(图1-6)。
设计师希望通过此设计展现出度假屋的趣味性,突出建筑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内部设计特征,是一个充分发挥芬兰松树、云杉、白桦的魅力的独特组合。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芬兰人的海洋情结:咆哮的波罗的海海潮将几经海水浸透而变色的木头敲击于岩石之上,强大的自然力造成了其中段的崩裂。设计师对矩形中段舒适的户外中庭的演绎使整座度假屋向两翼延伸,面对大海成坐拥之势,自然光影舒展变化。木材既作为承重结构也作为在墙壁、天花板和地板的装饰。在中庭间弯曲舒展的松木条一路延伸到卧室和起居的小屋两端,融进松木的地板、桦木夹板的墙和天花板的公共区域中。阳光、大海和城市尽收眼底,其秉承而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兼具纯净的品质,是现代主义与文脉主义结合的延续。身在其中,令人想起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ala)中的神秘、热情、欲望等主题。
4.您如何认识传统室内空间所孕育的文化与艺术现象?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以其自身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质而独树一帜,具有高度的审美情趣,蕴涵着强烈审美意境。空间中无处不在的文字图解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境界,以景寓情,以情写景,达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使得中国传统室内空间成为一种耐人寻味,表达情感的独特空间形态。这正是室内环境艺术高层次、高文化品位的表现,展现着传统文化的神韵、魅力。
5.将中国传统空间形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您心中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的设计风格能否成为设计的主流?
由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北京香山饭店,运用了江南民居的处理手法,重复运用了“庭院”这一传统元素,又兼具当代建筑对理性功能的中轴线布局,室外、室内设计均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最先尝试了将中国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会贯通。其前庭后院的连续性与渗透性、高度概括的具中国特色的符号化语言,与现代手法的玻璃采光顶处理营造的内部空间的强烈明暗对比相结合,都对传统空间作出了新的诠释,显示出在当今设计中传统空间形态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的先辈用二元的相互关联和动态融合的观点来营造栖居之所,做到了和谐亲切,且与环境水乳交融。反映、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空间艺术形式,把握创作思想、审美意识等无形的思想要求等方面乃是传统空间形态的价值所在。
21世纪是多元的,也许不会有某一种风格或流派成为倾倒一切的主流,更多的会是百家争鸣。新的时代有新的精神,简单的拷贝传统风格是一种静止的表现。形式应以体现内容与精神为主旨,我们对中国传统形式的发掘、提炼与再现也应当重新定位。
6.关于这个命题,您认为还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首先需要注重的是设计理念的立足点和设计的方法。设计思维的惰性往往使我们容易去效仿语汇和材质细部方面的现成形式,继承传统因此成为仅有形式和细部的无原则的套用与堆叠。在此类情况下,对显性的传统形式不适当的运用反而成了离散设计主题、解体设计核心的分散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