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主观题体现类(精选8篇)
高中政治主观题体现类 篇1
政治类主观题
涉及到“政府”的主观题可从以下相关知识作答(知识)
1.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态度、作风、方法)。
2.政府的职能(考试常考重点)
3.依法行政。(含义,原因,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行政效率,权责统一)
4.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行政效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决策问责制度(广泛的吸纳民意、尊重民意、体现人民的意志。)
5.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健全行政监督体系、政务公开)
6.政府的威信
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生活依据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具有相应职能。(根据材料具体化)我国政府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必须依法行政,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分析材料体现了哪个环节)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贯彻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涉及对弱势群体时用)
政府应该如何做的主观题:
(打造权威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思想上:
1.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具体措施上:
1.政府要切实履行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P41-42)
政府应该如何做的主观题:
(打造权威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3.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广泛吸纳民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
4.政府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5.树立政府的威信,重品行、作表率,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打造廉洁高效政府。
涉及政府意义类主观题:
公民角度: 保障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权利)
政府的角度结合P48
1.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打造高效便民利民的政府。
2.有利于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3.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防止权力的缺失与滥用,保持政府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
4.取信于民,提高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打造权威政府,服务型政府。
社会的角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中政治主观题体现类 篇2
一、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1. 必须过好基础关。
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 对课本中的知识做到细、熟、通。基础知识始终是做题的依据, 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材料的时代性强, 选材多是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 但是答案始终来源于教材, 因此熟练地掌握教材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教材呢?这里有两个要求, 第一, 具体知识的记忆全面准确, 不能丢三落四, 缺字少字。第二, 教材体系要清楚, 每一部分包括哪些知识要了然于胸。例如:哲学中, 辩证法包括哪些部分, 认识论包括哪些部分, 角度要全面。
2. 答题中应注意的环节。
认真读材料, 要舍得在读材料审题时用时间。很多学生认为审题时间长会浪费时间, 还不如多写上两条答案。实际上恰恰相反。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题更是这样, 在做题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经常出现, 很多同学答案写得非常多, 结果多是无效的。因此, 审题环节可以说是关键环节, 那么审题是审哪些内容, 如何审呢?一般来说,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知识限定, 即试题设问所规定的课本知识范围。就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课本知识而言, 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部分, 而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划分。例如, 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回答问题, 或者体现了政府的哪些知识, 等等。在规定的范围内回答问题, 设计答案。关键是基础知识要熟练。第二, 审清题型。政治主观题归纳为五种题型, 而每一种题型都有其基本的答题模式, 常见的有反映现象类、体现类、原因 (意义) 类、措施类、认识 (辨析) 类等,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要求, 即使材料相同, 答案也会差别很大。第三, 审清材料。政治主观题总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的, 而且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情景材料在文字数量上逐年增大。因此, 能否审清材料, 提取出材料有效信息, 就成为能否梳理出答题要点, 解答好主观题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这一环节, 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归纳中心, 明主题。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 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 (2) 划分层次, 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 归纳出层意, 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3) 抓住关键, 理要点。挖掘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 梳理出答题要点。
3. 组织答案。
组织出的答案, 是学生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 也是判定学生试卷得分多少的唯一依据。因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做到规范作答。 (1) 按试题题型的基本模式组织答案, 做到观点与分析有机结合;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只有理论, 不结合材料, 更不能只有材料而没有理论。 (2) 观点要表达准确, 分析要全面到位, 做到逻辑合理、思维严密、层次清晰;角度要分析得全面准确, 既不能要点太少, 又不能漫天撒网。 (3) 答案应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4) 书写要工整、文字要精练, 不能出现错别字。虽然不是语文题, 但是错别字会影响得分。 (5) 在书写过程中, 尽可能把明显体现出来的观点写在前面, 把可能体现的观点写在后面。还要根据分值进行考虑, 一般情况下, 分值大的问题相对来说, 答案内容较多。
二、例题分析
(2009山东文综)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 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 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山东省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融入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均提出要加强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 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 并于2008年制订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依据材料回答, 该规划的确立过程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上面这种题型就是“体现类”主观题, 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 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政治、文化道理, 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 一是材料是如何体现某些原理的, 二是材料体现了哪些原理。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一, 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 要分层展开、具体化;第二种设问模式指向相对开放, 应指出观点, 往往两个以上。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 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解答此类问题, 关键有三点。一是明确知识。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 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 宏观上整体把握。可先将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做出简要罗列, 也可打腹稿。
二是研究材料。要详细分析材料, 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 甚至每一句话。
三是比较分析。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 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 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 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组织成答案。
例题答案: (1)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体现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
(2) 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行使了决定权。
(3) 省政府制订出台发展规划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4) 政府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 体现了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高中政治主观题体现类 篇3
关键词:“措施类”;题型特征;解题思路;主体
一、题型特征
①题眼:“措施类”设问的主观题一般以“应该如何做”“怎样做到”“措施”“建议”“要求”等词语为题眼,要求考生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②设问的角度:一般说来,此类试题的设问角度有直接角度和间接角度两种。所谓直接角度,就是要求考生根据教材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所谓间接角度,就是通过设置特定场景,让考生替相关主体(如党、政府、企业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解题思路
解答“措施类”设问的主观题,我们主要可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探寻答案:
①就党和国家近期出台的方针政策找答案。党和国家近期出台的方针政策无法在教材中得以及时体现,但它是答案的来源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党和国家近期出台的方针政策,看看党和国家在近期对于试题关注的问题是否提出什么新的观点或举措,据此寻求答案要点。否则将无法体现答案的时政性,甚至遗漏答案要点。
②回课本找答案。回到课本中去看看,教材上是否已阐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若教材中对该问题的解决措施已有明确的陈述,直接把教材中的措施用来结合材料论述即可。
③就材料找答案。依据材料找答案有两种情况:一是若材料中已陈述了解决问题的成功做法,可借鉴该做法,总结经验,结合教材观点提出措施;二是就材料所反映的不足、陈述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④据主体找答案。在答题过程中注意根据设问和材料去确定主体,然后依据该主体应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去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另外提醒广大考生注意:我们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上述四个角度的应用不一定是均衡的、逐一进行的。根据具体的题目,四个角度的分析可能会有所侧重,也有可能是要求考生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综合思考,灵活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三、典题演示
例:下面是某校学生对某个社区居民下岗失业和再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结果。
材料 温家宝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持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请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结合上述图表和材料为政府提供几条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剖析:本题主要考查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的就业问题。答题范围是经济常识知识,题型属于“措施类”。现就“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思路演示如下:
1.就党和国家近期出台的方针政策找答案。温家宝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要“坚持把增加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2011年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由此可得出第一个答案要点:
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环境。
2.回课本找答案。教材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由此可得出第二个答案要点:
②发展经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3.就材料找答案。就图表中“个体和私营经济196人,集体企业65人,其他20人”;“第二产业63人,第三产业218人”;材料中“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借鉴该成功做法,总结经验,结合教材观点可得出第三、四、五个答案要点:
③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中的作用。
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领域。[2]
⑤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就材料中“下岗失业或曾下岗失业405人,初中文化水平以下者163人,约占40.2%。初级工及无技术等级的人员306人,约占75.6%。”所反映的不足、陈述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可得出第六个答案要点:
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
俗语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思路作了以上思考、总结,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裨益,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泉主编.2011年高考•时政热点透析. 延吉市: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26
高中政治主观题归纳答题 篇4
题型一:“体现(说明)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设问形式】(1)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2)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生活与哲学)的哪些原理?(3)材料是如何坚持某某观点或原理的?(4)运用某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做法。
【解题技巧】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比如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职能的?所应确定的观点原理就是“政府职能”。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材料体现了辩证法的哪些原理?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生活与哲学的某某原理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二拆分:就对应的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政府的职能有四个。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体现等等。三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四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种类型题的答案的每个要点应当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材料(对材料要加以概括,而不能一味的抄材料),二是理论,实现材料与理论的有机对接或一一对应,既不能仅仅回答理论,也不能理论与材料两张皮(先罗列理论后罗列材料,或反之)。
【例】2008年夏季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9题第1问: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六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出舱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登上月球,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
【参考答案】①前6次无人飞船实验是“神舟”7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②“神舟”7号是在前6次无人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③从“神舟”7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解题步骤可概括为:审设问—审材料—提炼观点—组织答案。题型三:“因果(原因、为什么)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注意作答时要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原因,二是意义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有点到面。例、(2009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60分)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衽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⑹结合材料,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2分)【解析】本小题是一道“为什么”类的问答题,前一问考查的辩证法知识,后一问考查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知识。对早期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要辩证分析,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就是其积极作用的表现,也体现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①马克思既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也充分肯定其发展生产力、奠定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作用。②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①发展生产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前提,让人民及时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②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
定点法——根据问题和材料确定主体和知识点
①、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政府的基本原则方面回答;
②、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执政方式角度回答;
③、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措施(对策)型试题一般以“如何解决(加强、改善)„„.”、“采取什么措施(对策、途径、方法)„„”、“怎样实现„„.”等形式出现。这类试题有的指定了特定的行为主体,如党、国家、政府、某职能部门、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有的则没有指定行为主体,需要学生根据试题内容自己确定。
具体说,解答措施类主观题一般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 :落实主体。主体明确的要围绕试题指定的主体进行发散思维,所答内容要符合主体身份;主体不明确的则要根据题目设置的情景,从不同主体的视角进行发散思维,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如企业应该怎样做、政府应该怎样做、个人(劳动者、农民、消费者)应该怎样做等。
对策二: “三联系”分析对策。一是联系教材,解答措施型试题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答措施类主观题常见角度和术语归纳如下:
1.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例1:材料三:为了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央财政对资金的投向从拉动经济增长向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重点增加投入300亿元,用于“三农”建设。(2)结合材料三,说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应当如何发挥财政作用? 答:(2)①发挥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经济建设中的农业建设支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分)②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通过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协调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分)(若仅答出财政的作用,没有结合材料说明,只能得2分)
例2:2008年12月25日至26日,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加大带来的严峻挑战,坚定必胜信心,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会议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1)请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答:(1)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到: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6分)(注: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题型五:“意义(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所以先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弄清楚是让你回答哪一方面的意义:对个人的意义,对政府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对国家的意义等。还要注意问你的是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这类题与时政的联系很紧密。答案中常见的“关键词”有: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保障了···动员了···保证了···维护了···只有···才能···基本上都
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1)在读图的基础上,说说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2)结合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说明推进“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建立的措施。
答案:(1)①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与平均主义有根本区别。②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例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地位)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认识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这种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对某种已定型的某种现象、制度、做法的认识。一类是对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现象和观点的认识。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例1:近几年来,“公民上访”现象屡见不鲜。有人因经济纠纷上访,有人因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上访。有关部门对此都作出了妥善的处理,大部分上访群众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但也有极少数人无理取闹,聚众闹事,围攻党政机关,扰乱社会秩序。
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对“公民上访”现象的认识。
答:(1)“公民上访”现象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就有关问题向相关国家机关当面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的批评和建议的行为。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上访”是公民行使宪法所规定的监督权的重要方法。② 保障“公民上访”,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公民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向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要负责地行使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采用非法方式,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例2:假若你正在以《拒绝过度包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出一期黑板报,一位同学却不以为然的说:“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包装,怎么能销售?我就喜欢精美包装的商品。”(2)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你对这位同学观点的看法。
答:(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企业产品的适度包装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出售产品和方便消费者。因此,该同学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
②但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产品的过度包装,是弊大于利。因此,作为消费者,要拒绝过度包装,绿色消费。(3分)
另外,辨析型简析题如下:
方法提示::重要概念、原理先讲;分清层次,找出合理的作肯定,并分析原因;找出不合理的,并讲清原因;最后要从多角度作适当补充,使命题更完整、准确。
例题:有人认为“只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请评析这一观点?(6分)
参考答案: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价值观对实现人生价值具有导向作用。(2分)②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分)③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④实现人生价值,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2分)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我国2006年人均收入为1740美元,但基尼系数已达到了0.46。利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乙两国居民消费率和幸福指数出现巨大差距的原因。
(2)根据对(1)的分析结果,谈谈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启示?
答:(1)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水平高,消费水平也就高,甲国的人均收入远高于乙国,因此,甲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幸福指数自然比乙国居民高。
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关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总体消费水平提高。甲国的收入差距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高,人民幸福感较高。而乙国收入差距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低,人民的幸福感较低。
(2)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②兼顾效率与公平,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公平合理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解题技巧】
(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
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
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4、图表题中的一些年份往往有特殊意义(如1978年表明改革开放),要准确理解它们。例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全国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部分数据
注:江苏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其中,苏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苏中超过全国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2003年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注:2003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全国1/4,在全国排名第一。⑴材料一反映了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哪些特点? ⑵联系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进一步发展江苏经济应有的国际视野。参考答案:⑴材料一反映了江苏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水平比较高,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苏北差距较大。
⑵江苏要加快发展,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发展江苏开放型经济,不仅要坚持“引进来”,还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题型十:“综合探究类”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综合探究题要紧扣题意和提供的材料,从课题本身的实际出发,注意教材考点与课题的结合。
方法提示:
要理解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程序,如选题、研究的背景、依据、研究的一般步骤、研究调查方法等,以及研究成果形式(调查报告、论文、建议)。
研究性学习研究步骤: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收集和交流资料,整理评估,总结反思.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的一般方法:小组合作,查阅文献资料法,参观访问、座谈访谈,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法等。
课题研究意义:①可以引导我们深入实际,了解社会。②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⑧促使我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④培养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政治主观题体现类 篇5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小镇建设可圈可点,一批文化小镇、旅游小镇、科技小镇、工业小镇、商业小镇、金融小镇等纷纷涌现、蓬勃发展。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将特色小镇建设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诗中的朔州曾是一个荒漠遍野的蛮凉之地,这也是之前很多人对西北边塞的初见。如今的朔州正在默默耕耘,在政策的春风下全力打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塞上“绿洲”。右玉县位于朔州市最北端,多年采,莜面、荠面、豆面、玉米面、黄米面等大量输出,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粗粮饮食文化。吸引了周边不少省市的游客来当地品尝。与此同时,右玉县牛羊成群。还形成了大规模的畜牧业、屠宰业和肉食加工业,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完成了“养殖一屠宰一加工一输出”的闭合产业链.成功打响了以“玉羊”为名的首个品牌。
近年来.右玉县政府着力打造宜居小镇,大力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举办“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打造边塞风情、生态体验、消夏避暑等特色品牌。据了解,近年来,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国内高校艺术院系师生常住右玉,进行艺术品创作.形成了国内艺术品界独有的“右玉现象”。为此,右玉县正式推出了“中国油画写生季”,并在右卫古镇建设艺术粮仓,椎动文化旅游产品从单纯观光、休闲、度假向艺术品创造转变。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右玉县为什么重视打造小镇文化特色。(12分)2.《舌尖土的中国》记录了我国大江南北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摄制组历时13个月走遍中国,跨越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与以往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步骤不同,该片依据西方美食的理论进行建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细节表达方式更贴近观众,贴近普遍人的生活,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结合材料,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怎样实现文化创新的。
3.时代呼唤“绝对忠诚”。湖南卫视的栏目创作团队以“绝对忠诚”为题,陆续报道了一批当代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展示他们坚守信念、忠于祖国、乐于奉献、勇攀高峰的可贵精神。为做好“绝对忠诚”系列报道,创作团队与主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并通过镜头拍摄和音乐、画面的精心选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该栏目还第一时间将节目视频在各大主流网站同步推出,吸引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有效扩大了传播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绝对忠诚”节目的成功对文艺创作的启示。4.材料一: 2016年9月召开的G20杭州峰会,那严密的组织、高效的服务,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更主要的,还是峰会的运筹能力,领导人长袖善舞,与各国密切沟通,确保会议开得完满成功,从而大大超越预期。据说,在参加完杭州G20峰会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很有压力。她对习总说: “习主席呀,我看到你们办的峰会? 我们明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超不过你。”习主席的回答,也很有智慧他说,这是一个德国啤酒和中国茅台的关系,你有你的味道。我有我的味道,相信你在德国一定能够办得精彩。(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国茅台与德国啤酒的关系。(12分)
5.(2015·安徽文综)材料二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答案
1.命题透析本题以开展特色小镇建设为情境,考查矛盾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了理性精神等核心素养。
答案要点:(1)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2分)作为边塞小县.右玉县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粗粮饮食、畜牧加工和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分)在此基础上,该县着力打造独特的粗粮饮食文化.打响“玉羊”品牌.打造了边塞风情、生态体验、消夏避暑等特色旅游品牌,形成充满生机的塞上“绿洲”。(4分)(2)重视打造文化特色能够提升小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高的需求。(3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以生态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打造边寨风情,生态体验、消夏避暑等特色旅游品牌,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3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体现着一种精神价值。重视打遣文化特色能够提高小镇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3分)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打造特色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2.(1)立足于礼会实践是史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摄制组通过大量止防拍摄,创造了纪录片精品
(2)继承传统义化是义~文化创新的恨基该纪录片对巾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全新的手法进行了诠释。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该纪录片充分内化两方的美食理论.获取了巨大的成功。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该纪录片的拍摄既继承传统义化,又博采众长,克服了民族虚无王义和守旧主义,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3.(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要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生活学习,创作山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儿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义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3)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不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4.答案:(1)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②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每点3分,共12分)
5.【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
③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高中政治主观题体现类 篇6
1.(2013金华模拟)在某市开展的“我为创建文明城市献一计”活动中,广大市民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微博等方式纷纷建言献策。不到半年时间,市政府就收到四千多条建议,经过认真研究,许多合理的建议被政府采纳,从而推动了该市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公民参与上述活动的认识。
2.近年来,郑州市实施了一项名为“领导干部月度工作绩效评议”的制度,由50名人民评议员,每月对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干部进行逐个评议和满意度测评。这种“民评官”的“实验”,真正把考核官员的话语权交给了群众。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把考核官员的话语权交给群众”的认识。
3.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践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科学发展理念,“中国低碳民星绿手帕全球公益巡演”活动在2013联合全球70个热心参与的城市和地区落地推广和宣传。该活动以“重拾手帕、少用纸巾,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为主题,号召公众通过弃用纸巾、使用手帕这个容易做到的生活细节,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每个城市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有一个质的提升。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你对开展“绿手帕”活动的认识。
4.以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为载体,展现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价值观中“和”的魅力,国产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火遍了全国之后,又在海外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近日在东非热播,当地观众深受感动。有舆论为此提出,文化“走出去”与“走进来”同等重要,要大胆地让美国大片等国外先进文化成果“走进来”,实现“中国梦”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去创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谈谈对文化要“走出去”也要“走进来”的认识。
5.《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此有专家指出,“文化自觉”指的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也是对“文化自觉”历程的一种概括。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专家观点的认识。
6.2012年我国采取相关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由于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等现象,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其态度开始由“大干快上”转变为“有保有压”。同时强调,一要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二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的制度环境。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7.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2013年山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人民群众常怀敬畏之心,为老百姓办事常抱歉疚之情,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述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理性。
题型八 认识类主观题
1.【解析】本题考查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认识,可从为什么能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的途径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公民积极参与上述活动是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3)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政府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2.【解析】回答“认识类”题目,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怎么办”的答题思路。回答本题可围绕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的原因和意义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有权对官员进行监督。
(2)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只有自觉地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做到对人民负责。
(3)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4)让公民来考核官员有利于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才能做出正确决策,更好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解析】本题以“绿手帕”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和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等方面来认识。
【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绿手帕”活动,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营造了良好氛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低碳环保理念。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开展“绿手帕”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认识,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绿手帕”活动,会对人们从生活细节做起,树立低碳环保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绿手帕”活动,有利于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可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作答。
【答案】(1)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发展作贡献。
(2)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注入时代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3)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深入实践,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魅力。
(4)文化在交流、传播、融合中发展。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
5.【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解答时,可遵循“先原理后材料”的答题格式和思路来组织答案。
【答案】(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前提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由此而形成多元共生的局面。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同民族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借鉴,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6.【解析】本题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背景,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解答时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准确寻找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并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1)政府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情况改变了态度,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启示我们要通过改革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态度的转变过程及尊重市场需求、避免重复建设等,启示我们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限定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设问的主体是政府,可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政府的价值选择等角度回答。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坚持正确的群众观。
高中政治主观题体现类 篇7
一、演绎类主观题的思维要求
题目是这样的:
材料一: (略) 材料二: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培养具有坚强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以服务于党更好地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和国家研究和制定了包括津贴、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招录、户口管理、一次性安置费等激励和保障措施,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聘到村任职。
结合材料, 具体说明国家所履行的职能。
参考答案: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履行了国家的政治职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任职,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履行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人才, 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履行了国家的文化职能;为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提供社会保障, 履行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国家职能的理解与运用。要正确解答该题必须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 如果考生对我国国家职没能予以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 是不可能答好该题的。不仅如此, 该题还有更高的思维要求。
从思维方法上看, 演绎类主观题要求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演绎并以分析、演绎为主。所谓归纳, 就是从一系列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所谓演绎, 就是从一般原理到个别事实的推理方法, 即在一般原理的指导下, 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如上题, 其思维过程如表1所示。
该题要求考生既要进行归纳推理, 即从材料中概括出我国的国家职能, 如表1, 在D的指导下遵循A→B→C的思路进行归纳;又要进行演绎推理, 即具体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国家所履行的职能的, 如表1, 依据A遵循D→C→B的思路进行演绎, 并且将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因此, 考生必须具备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方法和能力。
在这里, 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对试题材料进行归纳有很大帮助。如上题, 就涉及“我国的国家职能”。如果通过解读信息并在调动知识时发现教材知识与试题材料的含义相吻合 (这其实正是命题者的意图) , 那么, 这一知识往往就是归纳的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作为答案要点 (如表1中的C) , 并可整合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 (如表1中的B) , 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简单搬用教材的观点作为归纳的结论来代替归纳推理的过程, 则不符合命题的宗旨。这是因为, 演绎推理要以归纳推理的结论作为依据。许多考生往往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两张皮”的错误, 要么离开材料泛泛回答教材知识, 要么撇开基本原理就事论事, 原因就在于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 偏离了试题的思维要求。
总之, 演绎类主观题要求根据题目所给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阐释和论证, 切实做到观点和材料、理论和实际相统一。
二、演绎类主观题的评价要求
与思维要求相一致, 演绎类主观题往往按理论阐述和材料概括两部分给分。如上题, 其评价要求见表2。
该题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理论表述准确, 而且要求扣住材料、扣住理论要点来分析、概括、阐释有关政治现象。考生准确把握试题的评价要求, 对正确解题大有裨益。
然而, 不少考生的答案与试题的评价标准相去甚远, 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正确调动和运用知识。这导致了两个不良结果:或直接造成理论要点的阐述“丢三落四”, 或造成运用该知识指导的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张冠李戴”。如上题, 学生有的忽略了政治职能, 有的把“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表述为“社会管理职能”“社会保障职能”或“社会福利职能”等;有的在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经济职能这两者之间, 出现国家职能的名称和材料分析对应的失当, 等等。二是不能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这同样导致两个结果:或直接造成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不能根据理论要点来展开, 或造成依据这一信息概括的理论要点阐述的错误。如上题, 有的分析部分不能表达理论要点, 或者与材料没有一定联系;有的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理解为文化职能, 有的受材料中的“党政干部”等术语的影响而将国家职能与党的领导混淆, 等等。
三、演绎类主观题的应对策略
要正确解答演绎类主观题, 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审题训练, 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 政治科及文综高考试题已呈现出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 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此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归纳和演绎能力, 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同时, 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一般来说, 审题时要仔细阅读情境材料, 吃透题目意旨, 找准问题的指向;同时, 依据设定的限制性条件, 正确联想相关知识, 并将相关知识与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碰撞”。
在审题训练中, 尤其要注意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甚至去伪存真的筛选和整理, 以免因提取信息的无效而导致“答非所问”。这是因为, 试题围绕某个主题构建新情境的背景材料, 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蕴含其中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比如, 为表达某一个主题, 分别设置几段材料, 主题的要点蕴藏于各段材料之中, 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又如, 试题的设计由于材料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既有文字性的, 也有图表等形式) 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之中;再如, 在选取材料入题时, 由于需要保持叙事的完整性而必然会附带某些与主题不相关的信息, 等等。所以, 试题所反映的全部信息, 有的是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有的则是与回答问题并不直接相关的信息。
2. 加强知识储备, 增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 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因而, 这一能力目标检测考生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然而, 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是可以完全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试题所设置的情境、提出的问题, 要求考生必须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与试题意旨相关的知识, 将它重现出来, 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它运用在具体的阐释和论述中。因此, 必须重视知识的储备及其调动和运用, 为考试时准确获取信息和合理阐述问题打下基础。
在平时训练中, 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把储备知识的过程与探究热点问题结合起来, 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获取、理解、拓展知识, 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提高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升综合素质。同时, 要特别注意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针对性, 即对不同的问题要运用相对应的知识来说明, 以免因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而造成“文不对题”。在这里, 一定要杜绝“文海战术”, 即不管题目设问的指向, 或者不能准确地调用知识, 而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的原理都搬出来。
3. 加强解题训练, 提升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索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在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中, 考生的知识状况、能力水平、思维品质最终要通过解题来呈现。因此, 加强解题训练, 并借此提升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解题训练, 提升描述和阐释的能力, 必须强化基本知识的识记,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而忽视记忆;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 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学会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不仅要注重学科的每一部分 (模块) 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 还要注重学科的几个部分 (模块) 知识的综合运用, 乃至进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
通过解题训练, 提升探索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必须学会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探究或论证问题;学会创造性思维, 注意重组存储在自己记忆中的知识, 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努力在论证中做到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不能不着边际、泛泛而谈。
探究高考政治意义类主观题 篇8
【例1】(2014·新课标II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出现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和犯罪行为频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材料一 信息消费是指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如计算机、手机、智能电视机等)和信息服务(如电话、短信、微博、有线电视等)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
近年来,信息消费日益成为消费热点,2012年,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和互联网用户市场。网民数量高达5.64亿。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总额为2.2万亿元,较上年(下称“同比”)增长28%。同期,全国智能手机销售4.23亿部,同比增长99%,约占国内手机市场的70%;智能电视机销售2113万台,同比增长31%,约占国内电视机市场的40%。2012年,全国电话业务量同比下降5%,短信量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QQ、微博、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和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数据流量则大幅增长。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
分析:本题共有两问,要求考生先逐字逐句从材料中概括总结出当前我国信息消费的特点:“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表明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大;“我国信息消费总额为2.2万亿元,增长28%。”——表明信息产品消费快速增长;智能手机销售的增长量远远超过了智能电视机销售量增长——表明不同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全国电话业务量、短信量、彩信量均下降,QQ、微博、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和数据流量大幅增长——表明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然后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从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消费者角度看,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从企业角度看,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看,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答案:特点:①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大、网民数量多;②信息产品消费总体发展快速,但细分产品市场发展不均衡;③信息服务中的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发展迅速。
积极作用:①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水平;②引导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提供更好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③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
点拨:解答意义类试题时,我们要根据从小到大(先对个人对自己对他人,而后对企业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从近到远(先眼前、直接后到长远、间接的意义)、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联想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发展到多个层次来分析和组织答案)的原则来确定思考的内在逻辑顺序;根据思维主体(经济生活常见的思维主体是消费者、劳动者、企业、国家、市场)来确定思考的角度;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如本题中设问的关键词是“消费”“发展”)联想相应的知识体系。(如本题,消费的知识体系包括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类型、消费心理、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来确定答案要点(如本题运用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例2】(2014·浙江卷,41)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具体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意义。考生可以从文化的作用的知识体系(总说、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进行思考;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甄选:“无数食客闻风而动”——表明美食文化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表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体现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②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③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量。
点拨:我们再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时,一定要注意根据两个范围来确定本题的切入口:一是知识点范围(如本题的知识点是“文化与生活”),二是区域范围,即结合材料,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如本题没有设定区域范围,但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将思维的区域范围限定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设问中知识点范围、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材料大胆进行取舍,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逐步缩小审读的范围,进而锁定关键字和词(如本题背景材料中第一、二句完全是介绍中华美食的美,与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无关,可以舍弃,进而缩小了思考范围)。最后,要注意根据所确定的理论知识,结合材料,对意义进行具体阐述(如本题每点答案中第一句为理论知识,第二句为具体的意义)endprint
【练习】
1. 2014年春节期间,“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成了最“火”的公众话题。打开电视看家风,亲友聚会谈家风,论坛发帖晒家风……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迅速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和家教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更能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2.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改却折射出治国方略的总体思想变革。国家治理让民主融入了治理,人民成为治理的主体。人民有更多的话语权、决策参与权。国家治理是法治轨道上的治理,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治理。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结合材料,说明从”管理”到”治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
【参考答案】
1.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促进人的素养提高、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社会发展。
2. ①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③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与知情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④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打造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也可答:有利于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文明化、法制化;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有利于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
【高中政治主观题体现类】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主观题建议类题目09-25
政治措施类主观题07-19
政治主观题10-06
政治主观题专题训练07-17
高考政治主观题题型破解08-22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指导10-23
高中政治题-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09-08
高考政治生活主观题训练.资料06-12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大题知识点07-29
政治必背主观题知识点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