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现

2024-08-09

经济体现(精选12篇)

经济体现 篇1

一、在经济秩序和经济自由中进行调解和取舍

自由和秩序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对矛盾体,若依靠自然的协调和磨合,很难达到一个相对的统一和和谐,然而,集公与私于一体的经济法,自然要以调节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和谐作为其永恒的价值追求。在两者之间,经济秩序为经济自由保驾护航。

一方面,法律体现、确认并保护一定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是一种基础性的法律价值元素,也是实现其他法律和谐共存的一个关键,这种秩序是一种保障经济发展的准则和制度原则,正如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所有事物的发展都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和要求之内进行,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亘古守则。世界发展到今天的这种程度,经济发展早已是个全局性的问题,绝对不是一方的、独立的发展而不顾其他,若社会上的个体都从自己的自身利益考虑和出发,每个个体都自私而无序的存在,那世界的发展也即将止步于此,而这样的所谓的“自由发展”显然成了狭隘的,甚至让人觉得不如从前的一种傀儡的变化,没有秩序,何谈发展?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进行考虑,经济自由始终是我们的追求,的确,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秩序,甚至允许用强硬的规章制度代替人们的自觉去建立并维护这种秩序,但是我们的目的绝不是将经济的发展固定在一个方框内,让一切发展都按部就班甚至是计划之内,我们是为了拓展经济空间,获得更多的自由。可以说,经济秩序是实现经济自由的前提,也是保障经济自由发展的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而经济自由则是经济秩序存在的意义和实现价值的途径。经济秩序为了经济自由而干预,经济自由是其出发点和归宿。而经济自由因经济秩序而蓬勃发展。

二、效率优先而兼顾公平

效率和公平,同样是两种看似难以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也是共同体,但是他们两个能否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所以经济法在这里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完美地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长治久安。

首先,其实这里我们所说的公平并不是纯粹的公平,我们只是追求一种相对的公平,实现大多数的公平,因为毕竟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公平也是从全社会人民的幸福指数出发,谋求绝大多数人的公平,目标是高层次的公平,即共同富裕。

其次,是指经济法在效率问题上的作用,主要是指法律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在整个法律价值体系中,当以效率价值才是决定和引导利、义、权、责的社会配置的最主要的条件。只有实现了效率的快速优先发展才会带动整个经济链条的强劲、稳定的发展,而这,正是经济法以及社会各种力量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和最高标准。

所以,即使在各类资源的配置和运行中避免不了效率和公平的碰撞和摩擦,我们也要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其实效率与公平完全可以实现对立统一,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提高效率。我们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下才有心思去提高效率追求价值,若同等的效率换不回相同的公平,那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效率和公平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兼顾效率与公平要求国家在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时,既要优先考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即所谓的效率因素,也要考虑是否公平的道德因素。当然,在社会财富不允许我们去选择和思考太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暂时的将效率放置在首要位置,因为只有满足最基础的需求,我们才可以对自己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但是这种做法绝对不是完全摒弃了公平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暂时地放下只是为了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上的公平。

三、经济法的协调和平衡作用

法作为承载诸多价值因素的载体,弘扬公平、正义必然首当其冲,必然,作为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法自然也应体现公平、正义。也正因为如此,兼顾自由与秩序、兼顾效益与公平成为大多数经济法学者共同认可的经济法原则之一,而且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这是经济法的核心原则,经济法很直观地表现出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法也是与经济基础联系最直接的法律部门,所以经济法最主要的目标也就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经济法的最大追求。但是,单纯的效率或单纯的公平,单纯的秩序或单纯的自由都不能满足经济法去实现它的最终目标,因此,经济法必须担任起调节和协调秩序和自由、效率和公平两对矛盾和谐发展、对立统一的责任。

正如许多经济法学家的观点,效益与公平应当兼顾,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效益问题却应当放在第一位,公平次之。在宏观调控领域中,“秩序为重,意在自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都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经济法对于这四种价值因素都有其独特的调节方式,所以,经济法可以贯穿于自由、秩序、效率、公平之中,起到调和剂的作用,使它们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秩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能够在人的“合作本能”与“利己本能”之间建立并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绝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觉,我们需要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法律从中调节,经济法就是我们需要的这种法律。经济法不像是其他法律是顺应时代而变得社会化,它的产生就是为了社会整体的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实现,所以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经济法所体现出来的秩序性价值相比其他部门法表现得尤为突出。

经济法所追求的秩序是一种有序的竞争状态,即使市场对经济的反映和指导是最敏感的,但是经济法依旧能够凭借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以掌控者的状态俯瞰和调整整个经济秩序,运筹帷幄。不管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还是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调节物价水平、就业情况、经济增长等方面,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就是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实现稳定。所以,只有依靠经济法,才能实现这一最高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秩序是经济法价值体系的基础,经济秩序是使得其他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实现经济自由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是它的最根本的和最直接的目标;提高社会效率是达到社会公平的必需途径,因为只有效率得以提高,公平才有实现的可能性,社会公平是所有经济法价值元素最终归宿和总结。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变动不居的,但是在现阶段,应以“秩序为重,意在自由”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核心。但是,无论如何,本质上的公平正义才是经济法的最高理念和最高追求所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也充分而鲜明地表达了经济法所要追求的这种价值目标”,即力求实质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例如在经济法原则中的平衡协调原则、维护公平竞争原则,责权相统一原则等等。从这些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中就可以看出来,公平不仅仅体现在权利(力)和利益的享有上,每个个体在经济社会和发展中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和获得利益的权利,还体现于责任的承担上,在责任面前,每一个个体也要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证,只有各行其权、各享其利、各负其责,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社会共同发展和实质公平。经济法的价值因此得以体现和实现,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获得升华。

摘要:经济法价值体现在调节经济秩序、经济自由、社会效率和社会正义等多方面存在的矛盾,就像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秩序的一样,法的价值元素也是有序的,价值之间也是会产生冲突的,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根据现实经济态势也当有所取舍。正因为冲突和矛盾的存在,经济法才得以实现它的价值,经济法的价值就是要在各价值元素间作出抉择和调和。在经济秩序和经济自由之间、社会效率和社会正义之间,在这两对易发生矛盾,且表现地较为突出的矛盾体之间进行调和,它们对立统一的结果,就是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所在,也是经济法实现价值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调节,价值追求,效率

参考文献

[1]牛保忠.经济法视野下的分配正义观[D].吉林财经大学,2014.

[2]覃甫政.论经济法上的社会整体利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张治水.论经济法的公平与效率[D].河南大学,2010.

[4]陈晓玲.论经济法的公共利益理念[D].中南大学,2008.

[5]郑志伟.经济法价值取向的重构[D].福州大学,2006.

经济体现 篇2

一.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体现:a.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是主动调控的结果,适度平稳的回落,仍保持较高的增长质量和效益。B.物价涨势得到有效遏制。2011年CPI值7—12月下落。C.经济调整进一步推进。我国粮食产量增长4.5%,实现“八连增”标志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D.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房地产开发呈回落态势,商品房销售增速回落;市场销售平稳增长,汽车销售回落幅度较大;进出口保持较开增长,外贸顺差继续收窄;货币供应量平稳回落,新增贷款有所减少;市场物价同比上涨,7月份后同比涨幅连续回落。E.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增长;医疗卫生保障措施加强等等。

二.201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  2011年,全球经济风起云涌,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和美国经济陷入高失业、高负债的困境,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方面,尽管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运行态势,但是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突出。近期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可谓是充满危机与挑战的一年。如何“危”中觅“机”,实现“稳中求进“的增长态势,是上至整个国家,小到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2011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年份,2008年由华尔街掀起的金融海啸余波未平,发源于地中海的欧债危机又平起波澜。全球经济从2008年起一直未能走出衰退的阴影。为了挽救下滑的经济,各国都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中国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最引人瞩目。然而,三年过去了,中国当下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

(一)201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A.来自国际的“四大风险”: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主要是a.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复苏缓慢,失业率高达9%左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欧债危机影响蔓延金融市场动荡,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日本经济已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随着灾后重建全面铺开,经济有望出现一定恢复势头,但外部需求回调、日元持续升值,经济增长后劲依然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今年以来所采取的紧缩政策使得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难以独立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 ;b.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扩散的风险;c.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风险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B.来自国内面临的压力:a.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b.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经济增速下滑民间投资障碍等因素;c.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劳动力成本 土地成本 输入性通货膨胀 CPI调控 国际局势等因素影响;d.节能减排的压力e.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压力。

经济体现 篇3

关键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营林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96-1

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调节气候、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生态环境的作用,并且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资源效益。

1 营林工作的经济效益

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是营林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比如说,在选用树种的时候,选择易于种植而且经济效益比较高树种,是有利于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一种方式。

1.1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营林经济效益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几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不同等级的林地所培育出来的木材等级有差别。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木材售价的波动。③在营林过程中的突发性灾害,比如说病虫害、自然灾害等等。④育林费、营林设施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以及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

1.2 进一步加强对林区的综合开发

对林区的综合性开发,是指依靠着林区的天然优越条件,开发特色加工业、花卉园艺以及森林旅游等等,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林区的潜能,还能开发林区附加的经济价值。

2 关于营林工作的生态效应

政府部门应该支持和重视营林工作的发展和扩张,因为植树造林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是无穷的,可以促进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水质、空气质量等的严格要求,营林工作的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注。

2.1 关于植树造林所产生的生态意义

首先,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在风沙席卷的大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空气质量下降,甚至会造成水源污染、荒漠化现象加剧。树林可以有效阻挡风沙的速度,风沙遇到森林,它的移动速度可以下降八成左右,风沙中的沙砾、沙尘会沉积在草丛根部,不易被刮起。比如 “防风固沙带”的建设,就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其次,树木的根系发达,埋藏在土壤里面的部分也比较深,可以有效地聚合泥土、牢牢地抓住地面。树木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水、涵养水源。当降雨量减少的时候,树林的根系就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子,并积蓄起来。

再次,森林可以有效发挥出消除污染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一亩地的森林在一年中大约可以吸收70千克的二氧化碳和48千克的二氧化硫、2万千克的尘土,并且释放出大约50千克的氧气。有一部分树木还可以分泌出有效的杀毒素,从而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此同时,树木还有降低噪音污染的作用。总而言之,植树造林的生态意义是巨大的,它在美化环境的同时,相应地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2.2 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

森林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自然资源和自然财富。它是一种可经营、可创造、可更新、可维护的资源。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可持续”的营林模式是育林、营林工作所采取的必要手段,它可以不断地创造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还会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带来益处,森林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环境价值,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在接下来的营林工作中,林业的发展应该朝着多方面、综合性的方向来发展,来满足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多种要求。加大营林资金和精力的投入,进一步扩大我国的森林国土覆盖率,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森林之路”纳入当今世界林业发展的主题中来。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支持和重视,一方面要对《森林法》进行详细的修改和完善,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还要注入大量的资金,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好基础。根据笔者多年的营林经验,总结出了几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也就是说向森林资源的使用者收取相关费用,对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地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和经济补偿。

其次,进一步完善森林业的保护管理机制和监督管理力度。全国各地区的森林监管部门应该负好责任,各尽其职。加强对开垦林地、毁坏林地、违法征用林地的现象进行监督恶化制止,将林业监察工作落实到实处。

再次,加强林权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建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整体上加强对各项制度的监督和完善,避免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开始分析,从两个大的方面:营林工作的经济效益和营林工作的生态效益,分析了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在营林工作当中的体现。在接下来的营林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长,进一步发挥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林建和.速生桉树的营造林技术与效益分析[J].海峡科学,2008,(15).

[2] 潘辉等.试论福建省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及其对策[D].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03).

[3] 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法制出版社,2009,(10).

作者简介:王宏伟,女,吉林森工集团松江河林业有限公司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处长,营林工程师。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4 11:05:57

网络语言所体现的经济原则探析 篇4

1 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常称作语言的经济性。狭义的“语言的经济原则”(the principle of economy)是法国著名语言学家Martinet(1962)[4]为探讨语音变化原因而提出的一种假说。这种假说认为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节省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了的或比较习惯的、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Grice(1975)[5]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遵守四条“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s):(1)数量原则(maximum of quantity);(2)质量原则(maximum of quality);(3)关联原则(maximum of relation);(4)方式原则(maximum of manner)。由此可见,广义上的语言经济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数量上的减缩:二是质量上的提高。

2 网络语言的含义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6]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于根元(2003)[7]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本文主要聚焦在狭义层面,对聊天室和BBS的网络语言现象做一管窥。

3 网络语言经济原则的理据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因此网络语言的经济性无疑也是遵循传统言语交际活动语用理据的结果。然而由于网上交际的特殊性,网络语言遵循经济原则还有自身的特点:

1)网上交际使得语言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的经济原则居于第一位。

2)网络所用语言是书面形式表达的口语,因此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同时,由于网上交际大多既听不见声音也看不到表情,网民们就特别需要利用键盘符号的形象性来表达交际者的表情。卢谕伟(2002)[8]指出:“构成越简单、越接近原始图像的情感符,采用的比率就越高。”

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交流有打字、语音、视频聊天等多种形式,但目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打字交流。人们为了追求输入的速度,即交流的速度,赋予网络交际人情味和形象性,于是就创造出一些网外人士不好理解的新词。

4 网络语言所体现的经济原则探析

4.1 语音方面

网络语言语音方面的经济性主要表现为谐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数字谐音。这类词是以现成的阿拉伯数字形式出现,运用谐音实现表达意义的任务和功能。例如“7456”(气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87”(白痴),“5460”(我思念你)等。笔者曾在聊天室看到两个网友的对话:“温柔一刀:00544(冻冻我试试,冻即招惹之意),雪山飞虎:44944(试试就试试)”,可谓经典对白。数字谐音在谐音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具有简单易记,输入方便的特点,正是语言经济性的完美体现。

第二类是英文字母谐音。比如“U”(you你),“CU”(see you回头见),“Who a u”(Who are you你是谁)等。

第三类是汉语谐音,即采用汉语同音字词代替的形式。如:酱紫(这样子),表(不要),偶(我),竹叶(主页),斑竹(版主),幽香(邮箱)等。

第四类是英语、拼音、数字谐音混用。如:u2(you too你也是),me2(me too我也是),粉丝(fans┈迷)等。

4.2 词法方面

首先是缩略语。其中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汉语拼音的缩写式,如“GG”(哥哥),“DD”(弟弟),“PPMM”(漂漂美眉,即漂亮的女性网民),“PMP”(拍马屁)等;二是对英文词语的缩写式,如“BF”(boy friend男朋友),“GA”(girl friend女朋友),“BBL”(be back later一会就回来)等。

其次是语码混合,即把不同的语言、方言揉合在一起。从广义上讲,不同的符号系统的同时呈现,可以理解为语码混合。此类构词法有将英语夹杂在汉语中的,如“Happy(开心)一下”,“小case(事情)”,“你真in(入时)”等等。甚至双语双方言混合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如“这个project我还没搞定”,其中“project”为英语“项目”一词,而“搞定”的原形是粤语中“搞掂”。

再次是新造词语的形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旧词新用,通过旧词创造出新义,旧词与新义之间有逻辑、隐喻关系等。如:“楼上楼下”(表示上面和下面的帖子),“隔壁”(表示相邻的论坛区),“大侠”(超级网虫,网络高手),“游泳”(手机进水等。另一种情况是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而创造出日常语言中本身没有的词语表达方式,即新词语。例如:“伊妹儿”(电子邮件),“拒大刀,可小刀”(拒绝砍太多的价,可以适量的少价),“秒了”(瞬间、马上成交)等。

还有一类是符号语的大量使用。例如:“∧∧”表示微笑,“*∧”表示挤眉弄眼,“:)--”表示大笑,“(@^^)”表示幸运小猪猪,“<@-@>”表示醉了,“Zzzzz……”指睡觉的样子等。

4.3 句法方面

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在句法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最为突出地体现了网民快速交流的要求和网络即时高效的特点:

一是语言随意自由,有很多省略句、独词句、感叹句,使用的词汇非书面化,表因果、转折,假设等关系的关联词语很少使用。请看下例:

Netizen A:黑尼大衣,换或出,400,不刀,自取。

Netizen B:凶了,温柔点,上图,刀点车费,自取。

这是重庆二手论坛上的一段极为普通的对白。我们不难发现,交际双方键入词语时都是能简则简。但由于听话人拥有与话题相关的知识和联想能力,对以上的网络语言进行推理,能从所给的信息中明白真正的含义。它的确切意思是:

Netizen A:有一件闲置的黑尼大衣,可以用其它物品交换,也可以直接卖出,400元,拒绝还价,如满意请自己上门来拿货,不送货上门。

Netizen B:衣服贵了点,可否上传张衣服的照片到论坛,再少点价,就当报销车费,我自己来拿货。

二是单句、短句居多,很少选用长句、复杂句。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为每句17.8个词,而网上聊天的句子一般是2-10个词,大大低于平均长度。例如:

Netizen A1:you are also first-year postgraduate,how old are you?

Netizen B1:21

Netizen A2:so young!

Netizen B2:So-so.i don’t like my age,older is better.

Netizen A3:just saw an interesting picture,very funny,want to get it?

Netizen B3:ok,nice.

此外,语序也比较自由,比如“给个理由先”,“我走先”。这样的状语后置的现象很常见,就像平时说话中,由于语气短促而将状语后置了一样。

5 结束语

该文从语言的“经济原则”角度出发,探析了网络语言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所体现的经济原则,这有利于人们更多更好地了解网络语言及其所蕴含的网络文化。当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网络语言还处在发展阶段,它并没有形成语言体系,一些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用语给社会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和发展方向,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因此,我们应对网络语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使其真正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David B.An Introduction to Cyberculture[M].Taylor&Francis Group,2001.

[2]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3]金志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4]Martinet A.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Grice H 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Cole&J.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C].New YorkP:Academic Press,1975.

[6]劲松,麒可.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

[7]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舌头体现病态的体现 篇5

齿痕一般是属于脾虚的症状,建议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丰富合理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可以配合饮食来调理,常见的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核桃,茯苓,大枣,百合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火。建议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清火片制霉素片维生素C片维生素B2片等药物,另外配合外擦冰硼散。注意休息,多喝开水,饮食以清淡为主,禁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煎炸食物。注意患部卫生,保持患部清洁干燥。有的人舌面上出现许多“裂纹”,多数无舌苔,称“裂纹舌”,如无不适感,亦属生理性的,不需治疗,如在重病后出现裂纹舌,舌红无苔,且有不适感,亦属阴虚,需配合药物治疗。有的人身躯肥大,舌体也胖大,舌边有齿印,舌苔薄白,如无明显不适,则属太胖的缘故。中医理论认为“胖人多痰湿”,胖人的脾胃运化功能相对不足,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出现障碍。这些人要少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适当运动。如果舌苔白厚腻,舌边有齿印,不欲饮食,腹胀满,便溏薄,则属痰湿过盛,在进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

浅谈在经济中对于民商法的体现 篇6

关键词:民商法;经济;价值;体现

民商法在我国的一定的经济条件中得以生存,并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环境比较合适民商法的发展,同时民商法也为我国的商品交易创造了优良的环境,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民商法在我国社会经济中主要的功能体现

民商法在我国社会经济中主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仅通过市场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往往不能得到最大限度利用,而民商法能够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资源进行干预,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商品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在保证合理的权益的同时,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调节。一方面,在民事和商事之间住住存在着很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商法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矛盾,通过协商和调节民事和伤事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的保证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二、现代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1.民商法保护民商主体的营利化价值

商主体一般上指的是商户个体在一定的法律法制规范下,从事的一定的经济活动,商主体一般是个人或者是组织,商主体在从事商事活动的过程要承受一定的法律义务商主体根据从事活动的不同所具有的法律关系和成为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一般从事商事活动,并且按照商法规定进行的一般的是商事主体,并且具有一定的商事法律关系;一般的从事民事活动的,并且按照民法规定进行的一般是民事主体,并且具有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民商法正是通过确定民事和商事的法律地位实现民商主体的营利化保护的,民商法是民商主体法律地位确定的重要法律依据。

2.民商法有利于交易顺利实现

不管什么商事活动,商主体的商品交换的目的都是在交易的过程中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得到做大的利润回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商事法律的要求能够满足两个方面,一方面,商事法律能够最大限度的缩短交易的周期,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商事法律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成本,民商法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两个方面,民商法通过预先设置规定多种交易方式方法,不但对交易的方式作出了规定,同时也对交易的客体作出了定型,预先设置的交易方式不会随着交易的类型交易的时间,交易的地点的改变而改变。民商法在交易的过程中,对交易的客体实现定型化和商品化,同时对交易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做了具体的法律规定,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交易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同时,民商法在效率上确定了短期时效制度,通过缩短交易的时间能够有效的规避交易环节出现的矛盾,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

3.民商法具有提高交易安全度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事活动今年逐渐的呈现出复杂化,同时商事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矛盾,同时商事活动的风险也在逐年增加,这些风险就会增加商事活动交易的不安全度,民商法通过对商事活动的交易制度确定,能够有效的提高商事活动的安全度,能够缓解商事活动中出现的矛盾民商法对交易的主体和客体制定了严格的责任和义务制度,同时对交易的各个环节做出了详细的法律制度规定。比如,民商法在企业证券方面做出的详细规定,一方面保证了商事活动主体的法律效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事活动的安全程度。

4.民商法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价值

民商法在建立之处就贯彻落实了“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民商法在调节商事活动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公平性的原则。同时民商法中国涉及到的很多原则也体现出了公平性的原则。民商法的公平性还体现在民商法針对商事经济人的特点做出了具体的保障。在市场经济下,经济人的自由往往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啊,而民商法对这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经济人的自由做出了规定,同时能够保证商事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商事法公平性的规定在保护商事主体客体的自由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5.经济法为民商法正常运行创造条件

经济法如何为民商法的正常运行创造必要、良好的条件?关键是要建立一个以公平竞争法为核心的经济法体系。从理论上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为了广大个人自由的发展。民商法之所以成为内生经济秩序规则就在于其为个人自由架构了基本的法律框架,而且这种基本法律框架是普适性的。它适应了经济人的自我追求之需,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能力。但这种秩序规则也有其缺陷,过于强调人们的形式上的平等,其结果是在工业社会以后导致实质上的不自由和不平等,这种实质上的不自由和不平等突出表现在垄断的形成以及各种欺诈等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大量出现。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个人的自由,从而阻碍了作为内生秩序规则的正常健康的自我演进和发展。所以,作为民商法补充性规则的经济法,必须建立起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以维护和保持民商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的健康运行。无论是反垄断法和不正当竞争法,还是宏观调控法以及其他管理法,它们都必须紧紧围绕维护个人自由之需去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交易活动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矛盾,民商法的确立,一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交易活动做出了法律制度约束和规范,另一方面对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交易活动的安全度进行了很好的保障。民商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越.论现代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体现.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

[2]戴舒.现代民商法应树立系统调整的观念.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

[3]黄清华.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品质与中国梦的实现.社会科学论坛,2011

[4]赵万一,赵吟.论商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法学.2013

经济体现 篇7

云南谚语里有很多前人经商心得的总结, 集中体现了儒家的经济思想和伦理观念, 主要包括:以义取利、诚信为本、勤劳、节俭。

一、以义取利

儒家自创始人孔子开始, 便形成了义利问题的基本观点。“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孔子认为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劳而欲息, 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荀子也肯定了喜欢利益讨厌损害是和饥饿了想吃饭, 寒冷了想取暖, 疲劳了想休息一样都是人的本能。既是人的本能, 那人对富贵利益的追求就是合理的正当的。谚语云:“农家忙碌为粮食, 商人奔波为金银”、“人世争温饱, 买卖争分毫”, 肯定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经商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致富是商人的目标。

孔子不反对人们追求财富, 但强调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即要落到“义”和“道”上。“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说的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但要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也要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这也涉及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 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 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 还是按自己的爱好去干事。“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再大的利益, 不合于义, 宁守清贫也不去享受。谚语云:“水有河道, 财有正道”、“经商赚钱走正道, 不义横财不能要”、“秤上分明见心地, 财上分明看志气”, 这里的“道”、“义”、“志气”都指的是商业道德, 提倡商人就算是“爱财”, 也要“取之有道”, 知道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该赚, 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为了追求财富, 不择手段。

长久以来, 在人们心目中商人就是见利忘义的代表, 俗语说“无商不奸”。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商人置基本的道德准则于不顾, 一心寻求发财致富的捷径, 在利益驱使下做出投机倒把, 损人利己的事情。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托·约宁的一段话:“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 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 它就敢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着被绞首的危险。”为了求利不择手段的行为, 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破坏了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则, 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的严重冲击。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义”与“利”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社会和道德问题。其实, 见利忘义的人都是一些目光短浅的人, 为了眼前的利益抛弃原则、道德虽可谋利一时, 但从长远来看实则因小失大, 将损失更大的利益。就如谚语所警示的那样:“投机倒把, 一回假, 二回垮”、“做黑买卖吃不了一辈子”。《荀子·荣辱篇》里谈到荣誉与耻辱的根本区别:“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 辱者常穷”, 以道义为先而后才言利就是荣誉, 以求利为先而后才讲道义就是耻辱。得到荣誉的人常通达, 干耻辱之事的人常困窘。这告诫商人们, 要能在财利场中保持清醒, 抵制住各种诱惑, 保有自我克制能力, 坚守道德的底线, 有明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

二、诚信为本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道德之一, 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诚实是天地的根本规律法则。追求诚信, 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孔子言:“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 小车无轨, 其何以行之哉?”说的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 就像车没有轮子一样将寸步难行, 更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

先哲荀子说:“商贾敦悫无诈, 则商旅安, 货财通, 而国求给矣”, 肯定了诚信在商业兴旺、国家繁荣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作为商业道德尤为珍贵。谚语云:“生意人讲信誉, 栽花人讲节志”、“经营信为本, 买卖礼在先”、“诚招天下客, 财从信中来”, 说的都是诚信的重要。经商之人无论生意大小都应该将信誉放在第一位, 尤其是有长线发展打算的人。因为, 信誉得来绝非一朝一夕, 得靠一点一滴慢慢累积, 一旦建立则能成为商家宝贵的无形财产、金字招牌, 直接关系到自身在行业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而违背道德, 失信于消费者的人, 不但赚不到钱, 使个人名声受损, 甚至会招致灾祸。

在经济交往中诚信体现为经商者要诚实, 不讲假话, 童叟无欺, 不弄虚作假, 不做短斤少两、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哄抬物价的事情。“公平交易有口皆碑, 亏心买卖信口瞎吹”、“自古买卖有规矩, 交情为重价合理”、“秤平斗满, 顾客心暖”。交易中明码标价, 称平尺准, 是诚信的体现, 而那些破坏电子称等计量器具, “短斤少两”欺诈消费者、坑蒙拐骗的行为则是对公平的市场交易原则的违背。“生意经, 一字真”、“经营要诚, 货物要真”、“山货不掺假, 心眼不掺杂”, 在交易中故意掺杂、掺假, 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都是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近年来, 市场上假烟、假酒、假药、假化肥、假名牌等泛滥, 毒奶粉、染色馒头、注水肉等事件层出不穷, 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勤劳生财

韩愈在《进学解》中告诫世人:“业精于勤, 荒于嬉”, 学业在勤奋中精通, 在嬉笑玩耍中荒废。其实不仅仅学习需要勤奋, 做任何事情或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都需要勤奋、努力、坚持不懈, 好逸恶劳的人终是成不了事的。谚语云:“生意有经一字真, 兴业有经一字勤”、“若要富, 买卖公平多主顾;若要富, 手脚不停做活路”, 于生意人而言, 勤劳是创业、守业必备的条件, 是致富生财的正道。“勤堵坝塘为灌溉, 勤走地方为经商”, 很多经商之人长年背井离乡、走南闯北, 辛苦异常, 却始终坚信要创业就得不辞劳苦, 奋志经营, 所谓“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他们明白要做成生意就得多跑动, 不跑不活, 多看多了解, 才能获取市场信息, 找准商机, 获得利润。“店铺开得早, 赚个金元宝”、“店铺关得晚, 银钱顺手拣”, 勤快的人为了有所收获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辛劳, 起早贪黑, 踏踏实实;而慵懒的人惯于在想象中发财, 懒散拖沓,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大钱赚不来, 小钱不愿赚。

外行人通常看到的是做生意能赚钱, 但却不能真正了解赚钱的不易。生意场的波涛汹涌、明争暗斗、起起落落毫不亚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谚语“生意八只脚, 神仙摸不着”、“十年读出个举人, 十年学不出个生意人”, 道出的就是生意场的诡谲和谋生的艰辛。生意人要想站稳脚跟并有一番作为不仅要劳力更要劳心, 手脚勤快, 脑袋也要勤勉。谚语:“买卖不思不想, 就像小孩玩雀蛋”、“生意不盈教人悟, 教而不悟穷上穷”、“深钻细研生意经, 货物畅销利自生”, 包含着以智求财的道理, 只有多看多想多分析多动脑的人, 才能在商场中知进知退, 才会成功。

四、崇尚节俭

崇尚节俭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 尤其是儒家的崇俭思想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论语》里提倡“节用而爱人”, “礼, 与其奢也, 宁俭”。《荀子》里也有较为详尽而深刻的阐述:“人之情, 食欲有刍豢, 衣欲有文绣, 行欲有舆马, 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 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 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 方知畜鸡狗猪彘, 又蓄牛羊, 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 有囷窌, 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 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 几不长虑顾后, 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 收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 几不甚善矣哉!”吃东西希望有美味佳肴;穿衣服希望有华美的绸缎;出行希望有车马;还希望有多余的财产积蓄,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然而还一年到头都不知道满足, 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们畜养了鸡狗猪牛羊, 但是吃饭时却不敢有酒肉;钱财有余, 又有粮仓地窖, 但是穿衣却不敢穿绸缎;节约的人拥有一箱箱的积蓄, 但是出行却不敢用车马。这并不是不想拥有这些, 是因为人们考虑长远、顾及以后怕没有什么东西来继续维持生活而节约用度、控制欲望、收聚财物、贮藏粮食。儒家主张节俭并不是要人们压制欲望都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而是希望人们不过度不奢侈能居安思危多为将来打算。谚语“只勤快, 不节省, 漏桶聚水枉用心”、“勤是摇钱树, 俭是聚宝盆”, 强调发财不易, 赚钱艰难, 注意节俭才能积蓄更多的财富, 否则纵有金山银山也会挥霍一空。“贫穷也会兴, 富有也会衰”, 商业的兴衰转化对商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 对此, 商人要有清醒的认识, 能做到穷困时不气馁、发奋图强, 富有时不骄纵、克勤克俭。

摘要:儒家经济伦理是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代表, 在历史上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其理论中许多具有普世性的思想仍然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云南商业谚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经济思想和伦理观念, 具体体现为:以义取利、诚信为本、勤劳生财、崇尚节俭。

关键词: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云南谚语

参考文献

[1]方国根, 罗本琦.略论儒家经济伦理的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 2008 (05) .

[2]陈戍国.四书五经校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 2006.

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经济中的体现 篇8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农村经济,后果,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开拓农村经济市场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而目前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市场经济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分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寻求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是当务之急, 本文就上述问题, 提出对农村的信息不对称的观点和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经济中的体现

1. 信息不对称的根源

(1) 社会中每个人的分工的不同, 造成了信息的区域性

信息不对称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直接受到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推动, 目的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而增强, 由于每个人所从事行业的不同, 他所了解的社会领域也有所不同, 信息量就不同。因此, 每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是有限的, 因而就存在于其他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 信息成本的投入

每一个行业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 他所了解的信息量有限, 对其它的行业具有一个行业盲区, 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为了补偿付出的信息成本, 生产者就利用信息投入差异来获得利润。

(3) 农业生产的特点

现化的农村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 他比较分散化, 受地域的控制。对于农产品的生产, 销售等环节的信息不敏感, 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 从而使农村的市场经济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在销售的环节里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销售价格相对于市场较低。农民的粮食就是增产了也不会卖到好的价钱。

(4) 信息传播渠道狭窄

农村一般情况下处于边远山区, 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低, 网络的发展更是比较落后, 致使农民的信息量来源渠道变窄, 造成信息不灵通。这也是农村的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2. 农村经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1) 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种植的产前和产后的信息不对称

首先, 农产品种植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传导机制没有建立使得农户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对种植结构与产品产量进行及时地调整, 从而导致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同时低水平重复或压价竞争比较容易造成, 进而使得交替出现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其次, 信息不对称还体现在农产品运输和销售渠道上。对于各地市场的供需状况, 农户不了解, 从而使得不能根据市场信息对各地市场的供求平衡进行及时地调整。

(2) 农业信贷的发放和农户资金的需求的信息不对称

对于农户改善生产条件, 提高经济效益所需要的资金, 农户是无法获得的, 没有原始资本的积累, 从而也使得产业结构不能进行调整, 形成恶性循环, 而银行对于农户的信息是不了解的, 因此, 银行不会盲目的提供贷款给农户的。因此, 对于农户来说, 困难在于没有资金, 从而劳动生产率不能得到提高;而对于银行来说, 拥有大量的资金, 但是由于贷款需要有效的途径, 因此, 款贷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 农户和银行两方没有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 从而导致许多的发展机遇都浪费掉了。

(3) 科技

由于信息渠道的狭窄, 使得在农村不能将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项目得到迅速的推广, 甚至利用假农业科技信息欺骗农民的事情普遍存在。

(4) 政策

近些年, 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而对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一些政策, 大部分的农民都不了解, 都利用不上。并且对于这些有效的信息, 各级基层政府没有给农民提供引导和扶持。另外, 由于农民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 不能及时地表达他们的愿望, 从而导致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利益。

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后果

1. 供给与需求背离

首先, 由于老百姓不了解市场, 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 盲目的种植农产品, 致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符合市场的要求, 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其次, 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得不到满足。产品的供求关系失衡必然会使得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2. 市场信用退化

市场经济的根基是诚信, 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就是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 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经济中存在欺诈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伪劣商品的销售商利用虚假的市场, 通过欺骗的促销手段来进行产品销售, 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同时对于同类产品整体质量, 消费者也产生了质疑, 最终导致整个市场诚信的质疑被引起。

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宏观上增加政府对农业的调控力度

由于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限制, 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会因为不是市场所需要的, 而受到价格的影响, 这样政府部门就应该首先加大对农村网络渠道的投入, 使农民坐在自己的炕头上就能了解现在的市场。根据市场所需来生产农产品。其次,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 农村, 农民的保护制度, 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同时, 制定最低的农产品保障制度, 让农民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损失减到最少。

2. 微观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

首先, 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从加强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方面进行。为农民提供一个专门的信息平台, 而且这些传媒的成本比较低, 能够很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网络已进入到了社会市场中的各个行业, 那么农业也是如此, 农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动力。

农村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正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只要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 那么农村经济将会顺利且快速的发展, 并且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延军, 叶勇.农业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解决途径[J].甘肃农业, 2006, (01) .

[2]杨树青, 史少华.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村市场监管方式的完善与创新[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3]周权.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的影响[J].中国信息导报, 2002, (01) .

谈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经济性体现 篇9

一、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误区

1、华而不实的建筑创作。

现在某些建筑师在设计中只是一味贪大求洋, 片面追求新、奇、特与豪华高档, 而不考虑建筑的适用与经济。一时间, 模仿国外的“欧陆风情”等建筑以及“符号”、“架子”、“锐角”、“玻璃幕墙”等标志成为一种时尚。“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在崇洋的风气中已经被渐渐忽视了, 甚至国内的设计师们已经不敢理直气壮地宣扬“适用、经济、美观”。

2、建筑设计技术与经济观念相分离。

我们的一些设计人员, 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知识储备并不差, 但是却缺乏经济观念。有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只是单纯地从技术本身出发, 仅仅关注方案的功能使用、建筑造型等问题, 而不考虑设计的经济性, 无视项目的利用率和建设成本。例如, 有些设计人员总是认为只需将总平面、平面、立面等设计好就达到目的, 导致某些建筑个体即使设计得很好, 建设标准却被抬得很高, 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3、闭门造车的设计过程。

现在很多工程中, 设计师对工程前期的研究工作不够重视, 没有建筑策划的概念, 缺乏可行性研究, 埋头专注于方案设计, 使得设计中的一些问题直到施工阶段才暴露出来。闭门造车的做法导致设计过程中的错、漏、补, 使工程造价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 同时还会延长工期, 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设计人员若是知识更新较慢, 且又忽视与其它部门之间的交流, 也难免会由于未选用合理的结构、材料、设备等而造成严重的浪费。

二、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经济性体现

建筑设计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约束下进行的, 只有技术上先进可靠、经济上合理可行的建筑产品才能被社会接受。随着建筑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新的建筑设计理论, 新的结构形式, 新型建筑材料, 以及新型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 这些科技因素都对建筑经济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以提高建筑的经济性。

1、准确把握建筑总图布局。

总图布局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在对建设用地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 全面、综合地考察影响场地设计的各种因素

首先, 建筑师在设计时, 应当充分考虑用地的经济性, 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有效措施, 寻求建设用地的限制与建筑意向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使场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使设计得到最有利可图的允许用途。

其次, 进行总图布局时, 应在充分掌握基地的地形、与相邻建筑的关系以及环境现状等基础上, 研究如何将建筑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并有效地利用基地等问题。通过对基地平面形状、倾斜方向、高低起伏等特征, 以及相邻地区情况、地区方位等的调查, 充分利用地形、发挥用地效能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最后, 在总图布局过程中, 要结合用地的环境条件以及工程特点, 将建筑物有机地、紧密地、因地制宜地在平面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合理完成建筑物的群体配置, 使用地可以最有效的利用, 提高场地布局的经济性。场地的使用功能要求往往与建筑的功能密不可分。

2、充分发挥建筑空间效益。

充分发挥建筑的空间效益就必须要有合理高效的空间布局, 不仅要处理好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关系, 还要充分利用空间, 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空间的高效性, 要求建筑的内部功能具有合理清晰的组织, 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方便的联系, 采用的形式也要与空间的高效性相符合。在进行空间布局设计时, 要将建筑物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这就要求建筑师通过分析各使用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联系, 合理地安排平面布局, 充分挖掘空间的潜力, 创造出具备灵活适应性且经济合理、使用高效的建筑空间。

3、合理确定结构选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结构形式逐渐向“轻型、大跨、空间、薄壁”的方向发展。由一般的梁柱线型结构向板梁合一、板架合一的板型结构和薄壁空间结构过渡, 过去广泛采用的梁板结构也逐渐被壳体 (薄壳) 结构、折板结构、悬索结构、板材结构 (单T板、双T板、空心板) 所代替采用先进的结构形式和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 对大力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提高设计方案的经济性有很大的作用。

结构上的合理性已经不仅仅意味着只需保证结构安全性, 人们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上的“科学”要求。结构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 还要满足受力合理、节约造价的要求, 设计者对建筑结构中各部分受力的性质和大小, 可能产生的结构组合、效应, 结构的特点, 以及产生某种效应时起控制作用的结构部位等, 都应有系统的概念与了解。

另外, 在建筑的空间围合中, 当建筑结构覆盖的空间与建筑实际应用所需的空间趋于一致时, 可以大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并减少照明、供暖、通风、空调等设备方面的负荷。

三、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在不同的工作阶段, 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方案构思、还是方案设计以及技术深化的阶段, 始终都贯穿着经济性的理念。建筑师要根据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确定建筑的合理投入和建造所要达到的标准, 合理控制建筑投资和建设规模, 在达到建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 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 使建筑达到经济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摘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既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条件作为建筑设计的制约因素, 必然会影响到建筑师的构思过程。文章主要研究了如何通过建筑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良好互动, 从而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体现,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 张钦楠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年;

经济体现 篇10

一、利益衡量在环境侵权救济中适用的必要性

(一) 环境侵权救济利益衡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利益衡量”特征。它实际上包含两种利益衡量:一方面是平衡现今与后代的利益, 实现环境资源在现今与后代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另一方面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衡量, 既强调二者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一面, 同时又强调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一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制定环境政策或做出与环境有关的判决时必须进行利益的衡量。 (3)

(二) 环境侵权救济利益衡量是应对环境侵权特殊性问题的需要

造成环境侵害的原因事实, 其本身常常就创造社会财富。比如某地工厂排放煤烟, 污染环境并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严重者甚至侵害其相关人身权利, 但是工厂在污染环境的过程中, 创造了经济效益, 并对部分居民的就业做出贡献, 增加了社会财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 我们不能一刀切式的只选其一。因此, 在环境侵权救济中有必要进行利益衡量。

(三) 环境侵权救济利益衡量是有效实施环境立法的需要

在法的实施过程中, 传统民法规定的救济方式, 在解决环境侵权问题时是不能完全适用的。相反, 如果完全用损害赔偿代替排除侵害, 既会使加害人失去了减轻危害行为的动力, 又可能给人以钱代罚的感觉, 这一方面在纵容加害行为, 一方面不利于实现法的公平。此时就有必要进行利益衡量, 既不一刀切式的排除妨害, 又不完全用损害赔偿代替排除侵害。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环境正义。

二、环境侵权救济中利益衡量的适用

(一) 提高对公益与私益关系的认识

在排除侵害的适用方面进行利益衡量, 主要是对公益与私益的衡量。加害行为涉及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等社会公益问题, 受害方特定的时候, 受损害的是私益;受害方不特定的时候, 受损害的是公益, 但这种公益是多个私益的结合。所以, 法官在处理环境案件的宏观思维定位上, 须把个人主义方法与集体主义方法相结合, 不能用一个否认另一个, 更不能单纯地认为社会公益优于私益。在具体案件中, 应该综合考虑利益衡量适用中的因素, 以达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结果。

(二) 重视私害案件中利益衡量的适用———科斯定理的适用

由于利益衡量是各种利益的博弈, 这就避免不了与法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产生关联。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 外部性的生产者和受害者就资源的有效配置会进行谈判而达成协议, 而这与权利的原始配置无关。在现实中, 没有交易成本是几乎不存在的, 在交易成本比较小的时候依旧可以适用定理。由此, 如果冲突的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很低, 则最有效的救济方式就是对过去的损害进行赔偿, 对未来的侵害应该支持当事人排除侵害的请求。首先, 这样的判决对于法院来讲节约司法资源。其次, 虽然法院最后判决支持排除侵害的请求, 但是根据科斯定理, 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 (或者交易成本很小) , 外部性的生产者和受害者就资源的有效配置会进行谈判而达成协议, 而这与权利的原始配置无关, 加害方为了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 会与原告方达成一个对于双方更有利的协议, 比如给予其高额的金钱赔偿或资助其搬迁等。法院在其中只是起到化解的作用。因此, 对于私害案件, 最有效的救济方式就是对过去的损害进行赔偿, 对未来的侵害支持当事人排除侵害的请求。

(三) 加强公害案件中利益衡量的适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适用

为了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利益和社会公益的保护,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建立调和性的环境侵害排除制度。所谓调和性环境侵害排除制度, 意在这种“零或全部”“全输或全赢”的侵害排除中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中间状态。具体来说, 调和性的环境侵害排除制度包括两方面:一是限制受害人的环境侵害排除请求权, 二是限制加害方的部分生产经营。美国、日本等国家, 在限制受害人的环境侵害排除请求权的同时, 都建立了代替性赔偿制度;为平衡各方利益, 在特定情况下, 实施“部分排除制度”, 即在特定时间限制加害方的生产经营, 如限制扰民机场的飞机起落时间等。调和性的环境侵害排除制度可以达到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利益和社会公益的目的, 对各种利益不偏不倚,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

何时适用排除侵害、部分排除或是代替性赔偿, 除了借鉴其他国家进行利益衡量时考虑的相关因素外, 笔者建议可以采取经济分析方法。

利益衡量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成本- 收益分析的过程。收益与成本之差就是效用, 利益衡量就是利益的选择, 通过效用值的比较, 得到一个效用最大化的结果。有人认为在法律上, 效用最大化的结果, 并不一定是一个正义的结果。但是, 其忽视了法律效用内涵的特殊性, 法律的效用不仅包含了经济效用方面, 而且包含法律具有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效益。而且对于一个环境侵权行为, 如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享受这一行为所带来的利益, 就不能简单的评价这个行为非正义或者正义, 只是加害方和受害方的立场不同。所以利益衡量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环境侵权涉及的利益方很多, 但可能涉及的利益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厂家的利益, 二是自然人的利益, 三是环境的利益。其中厂家的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职员的利益、税收利益等。如果进行成本- 收益分析, 那么厂家的利益就代表其中的收益, 自然人的利益, 和环境的利益就代表成本。用收益减成本, 如果得到的效用是正, 那么意味着不可以支持排除侵害。如果得到的效用是负, 则应支持排除侵害。

在不实行排除责任情况下, 那么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不实行排除责任, 一是实行部分排除责任。在第一种情况下, 效用a= 厂家利益— (自然人利益+ 环境利益) ;在第二种情况下, 由于厂家、自然人和环境同时遭受部分利益和部分不利益, 因此, 此时效用b= (厂家利益+ 自然人利益+ 环境利益) — (厂家不利益+ 自然人不利益+ 环境不利益) , 注意第二种情况下的厂家利益、自然人利益、环境利益与第一种情况下是不同的。最后将a与b比较, 如果a大于b, 则不实行排除责任, 如果b大于a, 则实行部分排除责任。只有综合以上步骤才能得到效用最大化。

当然, 在成本- 收益存在一些难点。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三方利益的计算问题。厂家利益相对容易确定, 它是厂家收益与厂家成本之差, 其中厂家收益包括厂家的生产收益与外部正效益 (如给职工提供的生活保障、增加的国家税收等) 之和。环境利益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评价法、简介市场评价法和陈述偏好法等, 它们本质上是通过对一些与环境相关因素的数据进行调查整理, 从而得出结果。自然人利益主要分为财产利益与人身利益, 财产利益是可以量化的。对于人身利益, 在自然人发生死亡的情况下, 由于生命价值无限, 因此此时自然人利益也是无限大的。在自然人健康权受损害的情况下, 自然人利益应该包括医疗费用和避免以后继续遭受污染所需的费用。这些费用比较客观, 容易确定。 (4)

三、结语

科学适用利益衡量, 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利益衡量本质上是一种利益选择活动, 有必要建立起经济分析思维, 结合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私害案件中, 最有效的救济方式就是对过去的损害进行赔偿, 对未来的侵害支持当事人排除侵害的请求, 由此既可节约司法资源, 也会得到一个公平有效率的结果。在公害案件中, 应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调和性的环境侵害排除制度, 重视运用成本- 收益分析方法, 以实现公平与效益的平衡, 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释

11) 胡玉鸿.关于“利益衡量”的几个法理问题[J].现代法学, 2001 (4) 。

22)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62) 。

33) 王明远.环境侵害排除中的利益衡量, 王灿发主编.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85-86。

经济体现 篇11

摘 要 目前,市场上有机食物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有机茶市场在如此大环境下面对两大难题:一方面消费者认知少,市场占有量不足,另一方面假冒伪劣商家不乏少数。但有机茶在桂林的发展前途却是无可限量的,市场经济效益潜力十分巨大,对促进边远山区茶农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有机茶;脱贫;电子商务;产业链;桂林市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59

近年来,在“化学药品残留”“转基因食品”等新闻曝光后,“有机食品”一跃成为众多消费者追捧的热潮,“有机”产品是消费者吃的安心吃的放心的标志。但通过调查走访,目前桂林的茶叶市场在有机茶方面出现了很大的空白,一方面,许多商铺中的有机茶销量平平并没有很多消费者关注,所以在实体店中并没有专门的供应;另一方面许多不良企业避繁求简,省去“有机”认证的过程,将普通茶产品标上了有机茶字样。反观消费者,似乎更注重茶叶的口感与价格,众多消费者并不太了解这种价格差异较大的有机茶究竟有何优势,而对种植占地面积方面的调查更是令人咋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引进并发展有机农业,随着有机产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位居世界上第二;但反观茶叶产业,如此一个有机农业大国却在有机茶方面接近空白。在我国的种茶大区——广西,2015年这里拥有的茶叶种植面积已达72 000 hm2,产量达53 900 t,产值达25亿元;有机茶园13 333 hm2,约占20%,但是桂林有机茶园种植面积不到600 hm2,且通过有机认证的茶企业寥寥无几,两者差距实在悬殊。市面上出现的有机茶却又真假难辨,面对如此窘境,是“危机”还是“商机”要将局势仔细分析[1-2]。

1 有机茶的概念

有机茶产业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为维护生态平衡而在繁密国度大范围推广发展起来的农业出产形式。在有机茶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要求:一是不批准基因工程手段,严禁转基因;二是不可以使用人工融合制剂,如化肥、农药等;三是不得使用辐射技术,坚持自然的规律,遵循大自然的生长规则和生态学原理;四是使用有机肥料,采取轮作方式进行种植,并利用畜肥、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等保持土壤养分平衡;五是利用生物、物理措施预防病虫害,坚决不使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药品进行病虫害防控。此外,在有机茶还包装与运输过程方面的要求是一切加工过程均不构成二次污染[3]。

2 有机茶的价值

有機茶立足于纯天然、高品位、无污染、原生态,四大核心特点,是一款拥有《有机茶园转换证书》《有机茶原料生产证书》《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有机茶加工证书》《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有机茶销售证书》《有机茶标志准用证》7个官方有效证书的高品质高信誉产品,在这样高要求、高标准要求下的产品,是让人可以真正放心的好产品。可以说,在经济迅速发展进步的今天,有机茶顺应了人们追求健康的趋势,且有利于今后茶叶的加工与出口,是茶叶产业的里程碑。

3 有机茶的市场发展空间

3.1 把握有机方向

放眼当今的茶叶市场,有机茶消费市场出现了空白。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有机茶概念不了解。但有机食品的热潮鼓励着有机茶发展,此时向消费者宣传有机茶是打开市场迅速推广的绝佳时刻。当前,有机茶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有机茶产品数量少,品种少;二是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滥竽充数的劣质产品,蒙蔽了消费者的双眼。因此,可进行大量宣传,让消费者了解有机茶的价值,使他们能够有效区别市面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开发不同品种的有机茶,加强企业的竞争力[4]。

3.2 有机茶营销方式

有机茶不仅可以在实体店面进行销售,在电子商务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市场。21世纪是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有机茶的销售也应该扩展到电子商铺中,官方正品店的建立将会保证有机茶正品形象,大大打击市场上滥竽充数以假乱真的不法商贩,保证有机茶品质与品牌效应,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的同时,也可利用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这一独有资源,扩大有机茶知名度,让有机茶走出桂林,走出广西,在全国甚至海外拥有影响力。目前,不仅国内网络电商,如淘宝等风生水起,亚马逊等国际网络电商也纷纷走入中国,电商平台已成为强有力的产品推广。综上所述,电商平台的力量不容小视,在实体店发展同时必定要充分重视网络平台。

3.3 有机茶运输优势

在运输方面,桂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桂林地处广西的东北部,放射状连接着湖南、贵州两省,柳州、贺州等重要城市,目前桂林是广西最大的空港,是国际旅游名城,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如此浑然天成的地理条件使桂林在产品运输与调配方面后顾无忧。无论是实体店经营配送还是网店订单,桂林方便的地理位置与发达的交通措施都有助于商品配送及时,可以及时将最新鲜优质的产品运往各个目的地。有机茶作为茶叶产业,新茶的运输十分重要,这恰恰需要运用到桂林所拥有的方便快捷的物流资源,从桂林种植的有机茶区出产采摘的优质新茶可以及时地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将最高品质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给予消费者购物与产品本身的体验。可以说,拥有了交通设施这一便利条件,有机茶在运输与市场占有方面如虎添翼拥有了绝对的优势[5]。

3.4 有机茶种植条件

在自然条件方面,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拥有红壤土带,土壤酸碱度4.5~6.5,这种以红壤土为主丰富含有矿物元素的自然环境恰恰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而在如此一片造化神韵的土地上,数年来,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使这里生态环境和谐,拥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土壤适宜茶树生长,自然环境优美,是发展有机茶的最佳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最根本的就是种植业,广阔的土地资源与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桂林有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桂林有机茶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除去土壤改良费用、场地租赁费用、环境改良费用等,种植这个源头上的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桂林的环境无疑成为最有利于桂林有机茶产业发展的条件。

3.5 有机茶产业链

关于相关产业及产业链,现今茶文化已经不断升级发展,在与现代科技文化融合后,愈来愈多的茶产品衍生并发展,有机茶作为一款纯天然、高品位、无污染和原生态的健康茶产品,相关产业链必然会扩大,对有机茶产品的特点不可改变,有机茶产品链应该也本着纯天然、高品位、无污染、原生态的方向,进行“有机”产业发展,如制作有机茶点,或是制作更为广泛品种的茶产品。例如,“有机花茶”,“有机果茶”等,如此不仅扩大产品规模,还增加了产品种类,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更是将有机茶的核心推广执行,有助于桂林有机茶产业的不断壮大。

3.6 有机茶产业链的升级

建立在如此风景优美环境秀丽的原生态土地上,有机茶种植区灵活运用开发种植园区的新用途,利用最核心的“有机环境”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可以说有机茶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产品加工业,还可以带动一场旅游新革命。在气候如此宜人,风景如此优美的桂林,在原生态的、绿的健康的、环保无污染的环境中,游客体验采茶、体验简单原始的制茶方法、观看了解有机茶的由来、生长过程、与众不同的特色,将会成为一道风味别韵的旅游线路。种植区的开发不仅可以通过利用已有的优美原生态自然景观来创造更大的价值,还可以运用游客作为宣传对象,将最高端的产品用最先进的工艺展现出来,口口相传,提高桂林有机茶的品牌价值。另外,有效提升了茶产品的附加值,在精准扶贫的今天,更成为边远山区茶农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4 结语

桂林有机茶的发展条件已十分成熟,开发实体店与网店两大不同渠道,运用官方正品店树立“纯天然、高品位、无污染、原生態”四大核心特点,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在产品形象上,用最优质的产品为自己代言;在产品宣传推广方面,可以将已有的“有机”食品热潮作为敲门砖,把握市场风向找准商机进行相关宣传投入,社会收益必将大幅提高;优越的地理条件及便利的交通设施大大拓展了桂林有机茶的市场,让产品走出桂林,走出广西,走出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种植环境配合当地温和多雨的气候条件,有机环境下的茶树种植成为一个低成本高效益的环节;在企业延长产业链方面,一方面中西结合灵活运用进行加工业的产品创新升级,另一方面运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原生态开发有机茶文化郊游体验活动。通过种种成本节约措施,有机茶种植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桂林有机茶发展,志在必得,期待桂林茶产业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有机茶推广体系建设及其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周筱华,程秉国.民国时期徽商与茶叶对外贸易[J].黄山学院学报,2009(4):24-27.

[3]刘宝玉.福建省茶叶消费者有机茶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4]周日明.苏北沿海地区农业标准化建设实践与推进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4):483-485

[5]黄东林.桂林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27-29.

经济体现 篇12

一、导学案的编制要体现“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

首先根据课标和学情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构建。根据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的课程观, 基础知识部分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一类知识———人类规范的、作为学生后继学习的工具性知识。在本课中, 教师主要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背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内容以问题或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完成, 从而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领悟, 为下一步“大作功夫” (自主或合作探究) 作好铺垫。

导学案的第二部分, 是“问题与探究”, 问题又分为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两部分。这是导学案的主体部分。在这一课里, 教师可以预设这样几组问题:1.布雷顿森林体系即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美国在这一体系居于主导地位?2.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逐步瓦解, 结合史实说明其原因。3.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发生后,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 欧洲一些国家主张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一主张能否实现?为什么?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主要是理解性的、规律性的知识, 这应该是郭思乐教授所说的第二类知识。“这类知识不仅是一种结果, 更是一种过程;不仅是事实性的, 也带有程序性;不仅是一种确定的结论, 还带有精神、态度方法的意义。”他还认为, 这些知识应该借助学生自身的活动获得知识, 而不是靠教师一点点地给学生分析出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获得知识, 这就是所谓的“大作功夫”。我认为这恰恰是师本教育模式下做得最不够的, 是生本教育模式下最重要的环节。那么, 高中学生可以“大作哪些功夫”来获得这些历史知识呢?查阅课本对高中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不仅是因为课本上的内容过于简略, 甚至找不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而且因为课本上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比如第二、第三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课本上根本没有。因此, 学习历史至少还要会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影音资料、参观历史遗存、采访专家学者、上网查询等。当然比较常用、快捷的方式是上网查询。对于高中生, 不仅要会查询史料, 还要会正确对待史料, 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导学案第二部分还有一块留白, 是留给学生自己写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以便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提出来, 这也是教师课堂上“精讲”的主要依据。

导学案的第三部分, 为“自主检测”, 要遵循“先练后评”的原则。这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后完成, 有疑难的问题也放在讨论、交流和教师点评的环节中解决。编制的时候, 要注意导学案质和量的适度。

二、在导学案的运用上要打破常规, 给学生“大作功夫”留有充分的时间

导学案编制好以后, 在上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发给学生。教师通过激趣导入以后, 让学生先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任务, 即基础知识的构建, 同时, 对第二部分学习任务即问题与探究进行小组分工, 全班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组, 每小组四到五人。五组问题, 由学生在课后先自主探究, 然后由两小组重点负责一组问题。其中第二、第三组问题比较难, 可以让实力较强又相当的四个小组负责。

第二部分任务的完成分两阶段: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其中自主探究活动放在学生自学或自修时间来完成,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 就没有高效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活动主要放在课堂上。因此, 在下一节课一开始, 先用五分钟时间检查一下基础知识的构建情况, 主要检查不太认真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然后用十分钟讨论、交流重点负责的问题、小组成员生成的问题和自主检测中的疑难问题。再用二十分钟时间在全班展示、交流各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同时将小组无法解决生成的问题提出来, 再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当点评, 除了纠正错误的观点以外, 包括点评讨论同一组问题的两小组的合作水平。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对本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这节课最后十分钟又完成下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的任务, 如此循环下去。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真正可以做到少讲, 有些内容甚至不讲,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凸显出来了。当然, 这样的模式下, 教师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 不仅增加很多, 而且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要设计导学案, 还要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新问题进行预设, 不能经常对学生说“抱歉”。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 “在生本教育下面,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 还应当发挥得更为高级, 更为无形, 更为超脱和得体”。

三、学校要为导学案的运用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上一篇:通用检测下一篇:建筑施工土方开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