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技巧

2024-10-27

英汉翻译技巧(共12篇)

英汉翻译技巧 篇1

目前, 几乎所有的英汉互译教材都涉及到长句的翻译技巧, 名称也是五花八门, 如包孕法、切分法、倒置法、拆分法、插入法, 又如顺流而下译法、逆流而上译法、中间开花译法、分合变通译法、综合法等。前人总结出的翻译技巧条目繁多, 而翻译的学习, 很大一部分还要靠大量的翻译实践, 下意识地使用这种或那种技巧。本文着重探讨了顺句操作 (Following the Original Syntactic Order) 、句式重构 (Reinventing Sentence Structures) 、变词为句 (Turning Phrases into Clauses) 、增删重组 (Reframing Discourses) 这四个长句翻译策略。

1 顺句操作 (Following the Original Syntactic Order)

英语中, 大部分长句中的各个句子在逻辑关系、表达顺序上与汉语一致, 此时可以保留原来的句子结构, 顺势译出。此法方便、省力, 翻译时又需要将原来断开的各个成份有机地连接起来。“断句”是这个操作过程的关键。请看例1。

1.But all I could make use of was all that was valuable:Ihad enough to eat and supply my wants, and what was all the rest to me?If I killed more fl esh than I could eat, the dog must eat it, or vermin;if I sowed more corn than I could eat, it must be spoiled;the trees that I cut down were lying to rot on the ground;I could make no more use of them but for fuel, and that I had no occasion for but to dress my food. (《鲁滨逊漂流记》第9章)

译文:但我只取我所需, 只取能为我所用的:有的吃有的用, 我还要那些多余的干嘛?如果捕猎过多, 我吃不完, 只能留给狗吃, 或让害虫吃掉;如果种粮过多, 我吃不了, 只能放着腐烂变臭;如果伐木过多, 多余的木材只能扔在地上, 任其腐朽, 除了当柴火, 别无它用, 而我也只有做饭时才会烧柴火。

(此句的断句刚好是各个分号, 容易识别, 顺势译出即可。)

★有时翻译过程中还要改换原文的某些表达形式, 如增删个别字词等, 只要无碍宏旨即可。请看例2。

2.The first thing I did was to recompense my original benefactor, my good old captain, who had been fi rst charitable to me in my distress, kind to me in my beginning, and honest to me at the end. (《鲁滨逊漂流记》第19章)

译文:我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要报答我最初的恩人, 那位好心的老船长。当初我处境艰难, 他对我慷慨相助;我创业时, 他为我考虑周全;最后我遭遇困境, 他仍然竭诚相待。

(此处需要联系上下文, 老船长把鲁滨逊从海上救起, 后来帮了他很大的忙。这里最好能把开始及后来的一些描述具体化, 增添一些字词, 让读者更加明了。)

★“顺句操作”允许局部小范围的词序变动, 也允许紧密相连的两个断句成分互换位置。请看例3。

3.“Well, then, ”said I, “if God does not forsake me, of what ill consequence can it be, or what matters it, though the world should all forsake me, seeing on the other hand, if I had all the world, and should lose the favor and blessing of God, there would be no comparison in the loss?” (《鲁滨逊漂流记》第8章)

译文:“好啊, ”我说, “假如上帝不抛弃我, 即使世人都抛弃了我, 那有什么了不起呢?又有什么关系呢? (顺句操作, 局部调整) 从另一个角度说, 如果世人不抛弃我, 而我却失去了上帝的喜爱和佑护, 还有什么能比这种损失更大的呢?”

2 句式重构 (Reinventing Sentence Structures)

奈达曾经说过:…certain rather radical departures from the formal structure are not only legitimate but may even be highly desirable. (某些时候对原文形式结构进行大刀阔斧地重组, 不仅合理, 甚至是极为可取的。) 句式重构就是根据原文的结构, 按照汉语叙事论理的习惯重新组合句子,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摆脱了原句层次和结构安排, 易于使汉语行文流畅自然。

1.In that same village, and in one of these very houses (which, to tell the precise truth, was sadly time-worn and weatherbeaten) , there lived many years, while the country was yet a province of Great Britain, a simple good natured fellow of the name of Rip Van Winkle.

译文:许多年前, 当这里还是大不列颠的殖民地的时候, 在这个村子里, 而且就在这样一所房子里 (这所房子, 确切地说, 由于年深月久, 风吹雨打, 已经破烂不堪) , 曾经住着一个淳朴善良的人, 名叫瑞普凡温克尔。

(请注意划线部分。如果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 译文必然佶屈聱牙。为了使译文顺畅, 把原句打乱后, 按照翻译行文的逻辑进行重构。)

2.It is impossible to express the flutterings of my very heart when I found all my wealth about me;for as the Brazil ships come all in fl eets, the same ships which brought my letters brought my goods:and the effects were safe in the river beforethe letters came to my hand. (《鲁滨逊漂流记》第19章)

译文:巴西的船只编队航行, 其中一艘船带来了我的信, 同时也把我的货物运载过来了:这封信送达我手中之前, 财产已经安全抵达里斯本河了。当我知道我的财富近在眼前, 心中一阵阵激动狂喜之情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

(当然, 此句也可以按照原文的顺序, 译成“当我知道我的财富近在眼前, 心中一阵阵激动狂喜之情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因为巴西的船队编队航行, 其中一艘船带来了我的信, 同时也把我的货物运载过来了:这封信送达我手中之前, 财产已经安全抵达里斯本河了。”但是汉语在很多情况下, 是按照“原因在前, 结果在后”、“前提在前, 结论在后”的顺序来陈述因果关系的, 英语的行文安排则相反。本句的重点是要强调“It is impossible to express the flutterings…”的部分, 所以采用“原因在前, 结果在后”的原则进行处理, 这样还可以把表现英语形合语言的显性连接“for”省略不译, 显示汉语的意合特点。)

3.Food manufacturers are flooding the UK∥with new products∥in response to rising demand∥from a population hungry for“something different”.

译文:英国人极想“尝鲜”, 对新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针对这种情况, 食品生产商们正一个劲儿地向英国市场投放各种新产品。

(摸清句子语义逻辑后, 对此句进行句式重构, 需要用“后浪推前浪”的方式, 从后面开始译起:a population hungry for“something different”→in response to rising demand→food manufacturers are fl ooding the UK with new products.)

4.If they desired that, as I had liberty to leave the island, Ihad some inclination to give them their lives, if they thought they could shift on shore. (《鲁滨逊漂流记》第18章)

原译:如果他们想留下来, 由于我已经获得自由, 可以离开荒岛了, 我愿意放他们一马, 如果他们觉得可以留在岛上生活的话。

改译:我已经获得自由, 可以离开荒岛了;如果他们愿意, 觉得可以留在岛上生活, 我愿意放他们一马。

(原译完全按照原文的结构翻译, 明显带有英语的句式特点, 读起来感觉不顺畅, 而且完全保留了原文的显性连接, 即两个if, 一个as, 按照“原因在前, 结果在后”的原则, 对句式进行重构后, 两个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译成一个if, 即“如果他们愿意, 觉得可以留在岛上生活”, 而as则省去不译了, 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文从字顺, 而且比起原译, 改译的句子体现出中文“简洁”的特点。)

3 变词为句 (Turning Phrases into Clauses)

“变词为句”是英汉翻译中频繁使用的一种手段。英语行文句子一般较汉语长, 靠一批关联词在其中“穿针引线”, 虽然结构复杂, 但逻辑严密。而汉语运用动词最广泛, 在表示一些复杂的概念时, 汉语大多分成若干简短的句子, 逐点交待, 眉目清楚, 词句简练。英汉翻译时, 往往将原文的某些非句子结构 (如含有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的表达, 介词词组, 名词词组等) 以句子的形式翻译出来。

★进行“变词为句”操作时, 译文行文过程中不免要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一些字词, 有时原文的一个词可以扩展成一个句子。请看例1。

1.Time, however, and the satisfaction I had that I was in no danger of being discovered by these people, began to wear off my uneasiness about them;… (《鲁滨逊漂流记》第12章)

原译:时间以及深知不会被这些人发现的满足心理, 把我的不安驱散了。

改译:然而, 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深知自己不会被这些人发现, 心里感到满足, 惶恐不安的情绪也渐渐被驱散了。

(此句进行“变词为句”的操作, 变词“time”为句“随着时间的流逝”, 把“深知不会被这些人发现的满足心理”改译为主谓结构的“我深知自己不会这些人发现, 心里感到满足”, 这样一来, 译文流畅, 不会显得亦步亦趋, 机械呆板, 对比原译, 可读性更强。)

★“变词为句”的操作也大量体现在名词词组的汉译上。请看例2。

2.Bloodshed in the Balkans;Arab and Kurdish nationalism across the Middle East;Turcophobia in Armenia;all are echoes of a dynasty that survived for 600 years and whose dominions extended from the Danube through the Levant to Algiers. (Bridge across the Bosporus) (《经济学人》)

译文:巴尔干半岛上血流成河, 中东的阿拉伯和库尔德民族主义情绪扩散弥漫, 亚美尼亚人对土耳其极度憎恨, 这一切, 无不显现出一个续存了600年、疆域囊括从多瑙河经黎凡特至阿尔及尔广阔土地的王朝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单独的一个形容词或者副词也可能自成一句, 请看例3。

3.…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将其译为“……在六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也未尝不可。但就其可读性而言“早上”前的定句略显过长。试改译为:“……六月的一天早上, 天气晴朗, ……”

类似的还有:A beautifully situated park on the lake’s shore…短语中主语是park, a beautifully situated和on the lake’s shore均修饰park, 按照“变词为句”的操作, 可以转换成“公园坐落在湖边, 风景秀丽。”

4 增删重组 (Reframing Discourses)

奈达曾说过:In order to translate meaning, form must be changed.这里说的form, 主要是linguistic form (语言形式) 。英文为形合语言, 汉语为意合语言, 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上往往难以兼容。这时翻译过程进行“增删”与“重组”, 在所难免。

1.“I am not in favor of this, because not only are younger children emotionally and academically different, they also have different maturity levels and attention spans, ”says Ellana Bessen, a parent from Louisvile, Ky.“If you do change the grades to levels, you will mix emotions, different maturity levels, and attention spans.”

译文:来自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家长艾蕾娜贝森说:“我不赞成取消年级设置的做法, 因为年龄较小的孩子, 不仅在情感上和学业上有所区别, 在心智成熟程度和注意力持续时间方面也存在差异。如果非要把按年级划分, 改为按技能水平划分, 无疑会混淆这些差异。”

(请注意划线部分, 这里没有完全按照原文把所有字词再次翻译出来, 用“这些差异”来代替前文已经提过的“emotions, different maturity levels, and attention spans”, 避免重复, 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英译汉和汉译英过程中都会运用到“增删重组”的操作方法, 但相较之下, 汉译英翻译时, 运用此法的力度要大得多。

2.一位朋友成为《读者》杂志的签约作家后, 好运接二连三, 先是被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然后, 由一名小出纳, 摇身一变, 成了文学院的教师。 (《一尺深的热爱》)

译文:A friend of mine met with good fortunes in quick succession after he was signed as a writer with The Readers, a highly popular magazine in China.He was admitted, fi rst of all, into the provincial Writers’Association.And then, a cashier as he had been, he was offered a position to teach in an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此句拆译成三个句子, 进行重新组合。原文第一部分没有动词, 译时增译了谓语动词meet with;a highly popular magazine in China是对《读者》的补充性介绍。翻译中, 有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或历史事件等, 外国人一无所知, 需要增加一些内容给予说明, 比如朱熹——the famous Song-dynasty scholar Zhu Xi;泥人张——Clay Sculptor Zhang of Tianjin;南宋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等。此句中对《读者》的补充性介绍也是遵循这个原则。)

★英语行文过程中, 必须建立前后贯通、相互照应的指代系统, 有时在句与句之间还需要加上必要的连接词, 使行文流畅, 结构紧凑, 避免出现松散的英语句式。请看例3, 例4。

3.我在苏州住过一段时间。我做过摄影师, 去拍过苏州的许多地方, 就是没有拍苏州的河, 原因很简单, 当时苏州的河里几乎没有水了, 于是河的两岸像牙根一样裸露出来。 (《威尼斯日记》)

译文:I used to live in Suzhou as a photographer, taking pictures of many interesting spots there.But I never shot rivers in that city, simply because water had almost been completely drained from those rivers:the banks of the former waterways were bared like the gum.

(原文首句“我在苏州住过一段时间。我做过摄影师, 去拍过苏州的许多地方……”结构比较松散, 像这样的句子在中文里随处可见, 即体现了中文“意合”的特点。而译文“I used to live in Suzhou as a photographer, taking pictures of many interesting spots there.”则结构紧凑, 层次分明, 体现了英语“形合”的特点。译文后面还用了个冒号, 后面的句子用于解释说明前面的内容。汉英翻译中常常涉及标点符号的改变, 我们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多加体会。)

4.这位老太太可不是一般的老, 稀疏的白发勉强地盖住头顶, 一口牙全掉了, 嘴瘪瘪地努着, 脸上纵横交错满是皱纹, 背也弯成了弓形。 (《秋天的色彩——维也纳老人生活一瞥》)

译文:This old lady, I must say, was more than usually old;a hank of sparse white hair hardly covered her scalp, her blighted lips pursed up against her toothless mouth, her face crisscrossed with wrinkles and her back bent in the shape of a bow.

(此处不能把“一口牙全掉了, 嘴瘪瘪地努着”按原文直译, 可行的方法是按英语习惯, 重新调整词序:主语“瘪嘴唇”, her blighted lips;谓语“努着”, pursed up;一口牙全掉了, against her toothless mouth, 此处也能看出介词短语的强大生命力。)

英汉翻译过程中肯定要采取种种变通手段, 这些变通手段在翻译活动中表现为各种翻译技巧。长句的翻译,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我们不企图以一些机械化的手段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字与字、句与句的对等, 因为有时也要考虑文化差异、翻译动机、译文用途等重要问题。目前, 无论是大学英语的等级考试, TOFEL、GRE、BFT的考试, 还是一些翻译竞赛, 其中对于长句翻译的评分标准, 大都偏向“忠实”、“通顺”的标准, 所以这一类的翻译技巧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摘要:长句的翻译是英汉翻译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翻译《鲁滨逊漂流记》和平时练习的译例, 着重探讨了顺句操作、句式重构、变词为句和增删重组四种长句翻译策略。

关键词:顺句操作,句式重构,变词为句,增删重组

参考文献

[1]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卢敏.英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3]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张震久, 袁宪军.汉英互译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5]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英汉翻译技巧 篇2

摘要:选词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翻译作品的好坏。选词,即选取意义择取单词,既关系到原文理解中词义的辨识和确定,也包括翻译表达中的词语的选择。相对而言,原文词语的理解更为重要。

关键词:翻译技巧;选词;翻译技巧,即翻译方法,能使具有概括性、指导性、基础性的翻译原理具体化、条理化、实施化,利用各种翻译转换法准确、完整传达话语信息。它着重解决的是具体翻译转换上技术、技艺、艺术上的问题。翻译理论专着或教材中对技巧的处理一般按两条线索分别或结合进行归纳:一是按原语的词类、句型等语法范畴及惯用法系列等,梳理翻译表达的技巧、方法;另一是按对原文信息、形式进行翻译表达的方法,而在分合、增减、反正、顺逆、去留存变、直译形神等辨证关系上,对翻译手法进行分类。翻译是科学又是艺术,对于技巧,理论着作、教材不能囊括翻译实践中的所有情况,具体问题还须具体分析,翻译者不但要灵活运用已有的技巧,而且要善于创造新的技巧,以使译文传意达旨,形神兼备。

选词,即选义择词,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之中。这里的“词”指表达某一实体或整体性概念的单词、词组和短语。“选义”是由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决定的。任何一种发展完备的人类语言,其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一词多义。例如单词charge: 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名词通常是“电流”的含义。该如何措辞则要看具体语境了。此外,英语中有一些名词,同时有两个形容词,比如名词sun,它的形容词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这里就有个辨义和确定词义的问题。另外,语言使用中还普遍存在着多词一义的现象,即同一意思对应不同的词语。在英语里,一词多义是非常常见的,这与英语的多源生有关。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的,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译者除了具有辨义这项本领外,还要具备“择词”这方面的技巧。

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说,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说,上下文不只是语言问题,说话是一种社会行为,上下文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社会场合或情境,正是它决定了词义。他还指出,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一个词的意义有时不是从本身看得很清楚的,而要通过整篇整段--亦即通过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次再现--才能确定。香港译界有句名言:词无定译,说的就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翻译。

从词语与语境的关系看,有些词基本不受语境影响(context-free),如意义相对固定单一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数量词等;有些词则受语境制约(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价值判断且意义极为丰富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对于这些词语,先利用各种手段确定其意,然后恰当措辞表达。下面介绍几种确定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和汉语习惯搭配来确定词义

长句、难句、复杂句,句句难懂,这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一点。如何看懂句子,而又不失精准的把译文写出来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要把英语原文看懂。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以下我们通过考研英语翻译实例来具体讲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A.意群拆分确定词义: e.g.“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1994-72)本句可以分四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in short简言之school学派contend 坚持认为,争辩,讨论

第二个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不可译为“科技革命”)as we call it所谓的第三个意群: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a series of一系列instruments器具、仪器

第四个意群:expand拓展reach影响范围innumerable无数的、数不清的direction方面

e.g.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2003-62)本句可以分三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 branch分支intellectual enquiry知识探索

第二个意群:seek力图reasoned理性的dispassionate冷静的,客观的in„manner以„方式

第三个意群: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学家

在英译汉部分,确定词义可以说是最难的。前面所说的agree,很多人只会翻译成“同意”,而不知道根据上下文翻译成“认为”,这就是一个教训。

B.词语搭配构成词组小语境,可以藉此确定相互间的意义: 1)express the idea:表达e.g.He cannot express his ideas clearly in speaking.2)advocate the idea:鼓吹、维护e.g.This organization advocated Hitler’s Nazi ideas.3)borrow the idea:借用、抄袭e.g.This idea was borrowed from the West.4)spread the idea:传播e.g.Democratic ideas are being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5)deepen the impression:(加深)e.g.He did tha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enerous.6)exercise/use the influence:使用e.g.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 to get me a job.7)have the influence:具有e.g.This movie has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eenagers.8)exert the influence:施加e.g.„you are expected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fellow schoolmates.二、通过语篇语境确定词义

翻译过程中,语篇不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对译文的构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语篇是最基本的翻译单位,译者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合格的译者不仅要具备语篇分析的能力,还必须首先具备语篇意识。所谓语篇意识就是要求译者将语篇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局限于词、短语、句子,从语篇整体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现译文。

e.g.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B.Russell).译文:上了年纪而能这样看待生活的人就不会遭受怕死的痛苦,因为他所关怀的事物将继续下去。同时,如果精力衰竭了,疲乏增加了,休息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我倒愿意工作不息,死而后已,因为我知道别人会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新概念英语》第4册)。

如果只看到划线的这一句话,译文似乎没什么可挑剔。但是,如果考虑一下上下文,将整个句群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译文与前文与后文都不相呼应。因为原文第一句“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与最后一句“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都表明整篇的主题是死亡问题,“rest”的含义是“长眠”而非“休息”,但划线部分的译文却与“死亡”无关。而且,这里的“rest”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死亡的这类委婉语还有很多,如“silence”、“sleep”、“quietus”等,如果原文用的是“silence”,难道应该将其译为“沉默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显然,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顾文章的整体性,孤立地“理解”部分语句,忽略了篇章整体信息的参与。划线部分的合理译文应该是: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竭,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

杨绛先生在她的文章《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多处用到了“痴气”及与“痴”相关的词组,来描绘钱种书先生异于常人的脾性,在不同语境下其意多有不同。凌原先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英语词汇来翻译“痴气”及相关词组,请看以下诸例: 1)钟书写完《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

After Chung-shu finished writing Fortress Besieged, his “eccentric” bent was still going strong, but it failed to take form in a second novel.2)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

It was those charming mischievous quirks of his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him to create the characters and plots for the novel and pass them off as real people and real deeds.3)“高兴”也正是钱家所谓“痴气”的表现。

“Being funny” wa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his puckish bent in the eyes of the Ch’iens.4)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

Chung-shu’s sweet quirkiness is peculiarly his own.5)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

When he was stranded in Shanghai, he would take out his pent-up eccentric energy on Younger Uncle’s small children, grand children and Ah Yuan, his own daughter„

三、通过常识判断确定词义

常识(common sense /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round us)人人有,而且常识愈丰富对翻译理解愈有用。很多老翻译家如吕淑湘、傅雷、杨宪益都强调翻译需要“杂学”。我想,这“杂学”可以看作是比较“高级”的常识吧。请看下面一段关于铜质保温瓶结构的描述:---Another type is a double-walled copper vessel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scrupulously cleaned to achieve the high intrinsic reflectivity of copper.A body of charcoal absorbent may be affixed to the outer wall of the fluid container, where it is kept cold and helps to condense any gases remaining in the vacuum space after it is evacuated and sealed off.某译文:另一种类型是有双壁的铜容器,其相应表面洁净无疵以获得铜所固有的高反射率。在流体容器的外壁可以粘着一层木炭吸附剂,它保持着低温并在容器抽空和密封后帮助冷凝残留在真空空间的气味。

此句的翻译关键在于两个it的意思。根据上面的译文,两个it都指fluid container。这显然不对。从原文看,fluid container明显指铜质保温瓶盛装液体的内胆,而内胆怎么能抽空呢?根据生活常识,保温瓶中要抽空的是内外夹层之间的夹套,即原文中的the vacuum space,因此第二个it应指the vacuum space。再举一个简单一点的例子:She could knit when she was seven.。句中的knit,其基本意思是“编织”,但译文不能只说“织”或“编织”,必须把动词的宾语补上,因为汉语里说“她七岁时就会(编)织”显得不够自然。那么“织”什么呢?根据我们的生活经历,一般是织毛衣,而不是织麻袋什么的,因此原句可译为“她七岁时就会织毛衣”。常识也包括一些很简单的科普知识。如果科技知识为大众所共有,那就是利用科学背景知识来确定词义。

四、利用背景知识确定词义

理解一个词有时需要从文本以外去寻找相关信息,如上面的常识判断。在科学翻译中,时常需要运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或其他领域的背景知识来确定词义。如:---Velocity changes if either the speed or direction changes.velocity 和speed都可表示“速度”,前者具专技色彩,一般用于科技文献,后者语域较宽,可用于科技或日常生活领域。如果将velocity 和speed都理解为“速度”,原文表述将失去意义,因此这里velocity 和speed中必有一个词表示其他意义。物理学告诉我们,速率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而速度是标量,有大小而没有方向。据此,velocity是速度,因为原文语境信息暗示它有方向(direction),speed是速率。这样确定词义后原句可译为:”如果(物体运动的)速率和方向有一个发生变化,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五、利用逻辑判断和推理确定词义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逻辑学的有关知识,如矛盾律等来确定词义。如:---Automobiles and truc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 batteries.某译文:汽车和卡车则可以迅速替换的电池组作动力„„

译文乍一看似乎没有问题,可是从逻辑的角度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汽车”和“卡车”两个概念是蕴涵与被蕴涵的从属关系,即“卡车”包含在“汽车”之中。“汽车”是属概念,“卡车”是种概念。译文犯了种属概念并列的逻辑错误。因此,必有一词的理解出了问题。查词典,Automobiles除了作“汽车”讲外,还可作“轿车”解。“轿车”与“卡车”是对立概念,可以并列。再看一类似的例子:---It caused devastation by burrowing and by devouring the herbage which might have maintained millions of sheep and cattle.它们在地下打洞,吞食掉本来可以维持数百万只牛羊的牧草,从而造成了破坏。

原文中的cattle有“牲畜”和“牛”二义,这里因与“羊”(sheep)对置,根据种属概念不能并列的逻辑规则,cattle只能作“牛”解。

王宗炎先生说,辨义为翻译之本。只有正确地理解原文的每一个字词,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当然,正确的理解只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要做到表达的贴切与自然,还需要较高的译入语水平。

参考文献

浅谈国际经贸英语的英汉翻译技巧 篇3

关键词经贸英语语言特点英汉翻译技巧

一、经贸英语的特点

经贸英语,即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中使用的英语,是我国涉外经济活动中的主要交际语言。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外贸运输、金融、投资、财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对外经贸合同和法律文书等。经贸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有着区别于普通英语的语言特点。

(一)经贸英语用词简洁。

因为国际经济活动非常讲究效率,使用常见的词语便于双方理解和接受信息;修饰语少,有助于内容的直截了当,所以经贸英语一般用词简洁。

(二)语义明确,固定表达。

经贸英语有很多表达沿袭很久,形成了固定说法,存在着很多专业术语。

(三)行文准确、清楚。

因为经贸活动中涉及贸易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和风险利害关系,而且备忘录、函电等文字与材料又是各种贸易单证与合同合法有效的依据。任何用词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是要避免的。所以用语要正式规范,不能过于口语化,及经贸英语所使用的语言不能过于非正式。经贸英语的准确、清楚主要表现在商务合同等法律文件,多用长句、复合句、并列复合句等法律公文常用句式,以及介词(短语)、插入语、同位语、倒装句、被动语态(过去分词)等特殊句型。如:

GATT-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is a multilateral treaty, subscribed to by 88 governments which together account for more than four-fifths of world trade.

二、经贸英语的英汉翻译技巧

基于以上经贸英语用词严谨,词义准确,句式结构复杂,专业化强等特点,笔者提出三种翻译技巧:

(一)词类的转译。

汉语的语言特点之一是动词用得多;而英语中多半是一个主谓结构,再加上其他成分。汉语中没有词形变化,几个动词可以连用,因此英语中有很多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在英汉翻译时常常可以转译成动词。

1.名词转译成动词。

(1)Even the most casual consideration of the daily developments in our world provides clear evidence that global organization and global order are an increasingly indispensable necessity.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世界每天的大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世界组织和世界秩序的必要性越来越不可少了。

2.形容词转译成动词。

(2)As you are aware that the British Electrical & Allied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is the organization that represents the many firms in the sector of British industry which manufactures equipment for the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lectric power…

正像你們所了解的,英国电气联合制造商协会这个组织代表了英国制造发电、输电、配电及电力使用设备方面很多公司……

这一类形容词作表语时往往表示一种心态,如情感、希望和知觉等,如thankful, sure, pleased, glad, able, cautious, confident, concerned, sorry, aware, afraid, anxious, doubtful…。

3.副词转译成动词。

英语中有不少副词可以转译成动词。

(3)The manager will be back in about an hour.

经理大约要一小时后回来。

(4)How long will Mr. White be away this time?

这次史密斯先生要离开多久?

(二)被动句。

1.译成汉语主动句。

(5)In very simple terms, the data interchange is achieved as follows:…

简单来说,数据交换是通过如下几个步骤实现的:…

(6)If understanding prevails, UNCTD is in a position to replace confrontation with agreement, it cannot be put off.

若能普遍形成谅解,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就能用协议取代对抗,这项工作不能再拖延下去。

2.译成汉语被动句。

(7)On the eve of our departure, it gives me a great deal of pleasure to write to you, on behalf of my colleagues and in my own name, to express our appreciation for the hospitality which was accorded to us during our stay here.

在临别前夕,本人万分荣幸能代表我的同事以我个人名义给您写信,对在我们逗留期间受到热情款待表示感谢。

(8)Hong Kong is known as the Pearl of the Orient and a land of sweat and toil devoted by her five million residents.

香港称为是一颗东方明珠,一块由五百万居民血汗浇灌的土地。

3.把被动式译成“把”“使”和“由”字结构。

(9)Much of London was destroyed by fir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17世纪发生的火灾把伦敦大部分地区烧毁了。

(三)长句的处理。

1.顺序法。

不少英语长句中的一系列动作发生的时间和有些长句子的逻辑关系(因果、时间顺序等)与汉语表达方式相近,一般可按原文顺序译出。

(10) The 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 of 1977 prohibits American businessmen from making payoffs to garner favorable treatment from foreign government officials, although such kickbacks occur regularly on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and in some countries are an acceptable pratice.

1977年通过的“反对(对外)行贿法”,禁止美国商人向外国政府官员行贿以换取有利可图的交易,尽管这种支付酬金的手法在国际贸易中屡见不鲜,而且有些国家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2.逆序法。

有些英语长句表达次序与汉语截然相反,为了使汉语通顺自然,必须先译后面部分,然后逆着原文次序逐一译出。

(11)There will be no international stability unless both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duct themselves with restraints and unless they use their enormous power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除非苏联和美国都抱着克制的态度行事,除非他们把自己的巨大力量用来为人类造福,否则,国际局势不会稳定。

(12)Its air of renewal has been heightened in this dour winter by Ronald Reagan’s promise of “a new beginning” for the nation and by the glow of ruddy Sun Belt optimism he brings to it.

由于里根许诺要给国家以“新的开始”,也由于他从那“阳光灿烂的地带”带来了乐观主义的霞光,使就职典礼的更新气氛,在今年严峻的冬季,显得尤为浓郁。

3.分译法。

有些英语长句,主句和从句或者修饰部分之间关系不很紧密,而汉语常有使用短句表达的习惯,所以翻译时可能把长句中的从句和修饰部分译成短句,分开来表达。

(13)And confidence is growing in the debt-restructuring process the infuriatingly slow and untidy effort that puts debtor na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s stringent diet of hardnosed monetary policy, curtailed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fewer imports.

人們对以下诸方面的信心正在增强:重新确定偿还债务期限的进程;债务国在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时所持的令人气愤的拖拉疲沓作风有所改变,削减政府开支,只进口较少的产品。

4.综合法。

有的英语长句翻译,既不适合顺序法和逆序法,也不便采用分译法,所以只能根据句子及其修饰语的主次、逻辑、时间先后,有顺有逆地综合处理。

(14) At first glance this looks like a way to make the balance of trade worse, but in the long run the repatriated revenues that flow back from American-owned factories overseas, will join the column of export earnings.

乍一看,这样做似乎会使贸易收支情况更糟。然而,从长远观点来看,正如美国人在国外开工厂一样,向国外提供劳务所获的收益回流,也将被纳入出口创汇的专项。

综上所述,经贸英语的词法和句法的特点客观性要求在使用经贸英语时必须遵循其语言的表达规律,同时也要求在英汉翻译时要根据英汉经贸语言的差异作出调整,以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美莲,论经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2]李正中,国际经贸英语英汉翻译[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3]李明,论商务用途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特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

[4]谭小梅,论经贸英语的语言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5]严立,浅谈国际商务中经贸英语汉译技巧[J].高校论坛,2001.

英汉隐喻关系及翻译技巧研究 篇4

关键词:英汉,隐喻,翻译技巧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各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也快速发展。全球最通用的语言———英语, 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之间的翻译交流越来越受关注。而在英汉隐喻翻译的过程中, 也经常会出现文化和语言碰撞或者缺省现象, 严重影响文化交流[1]。

一、英汉隐喻的关系

1. 对应关系

通常把英语和汉语中, 用法与意义基本一致, 语义和文化形象相互对应的隐喻叫做对应关系的隐喻。对应关系建立在人类生存环境的共性基础上, 在现实世界中, 人类同处在地球的大环境中, 有相同地理和气候环境, 故而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 人类经过上千年、上万年的发展融合, 社会历史文化中也有部分共通之处。这样的共性同样存在在英汉隐喻翻译之中。

例如在英语中“sheep”本义为“羊”, 其隐喻义为“温顺”。同样, 汉语中的“羊”也具有温顺、顺从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英汉隐喻中语义和文化形象的对应性。

2. 非对应关系

非对应关系是指英汉隐喻中用法意义不相同, 语义和文化形象也不对应的关系。非对应关系的隐喻具体来说分为三种, 即喻体对应而喻义不对应、喻义对应而喻体不对应、喻体和喻义皆不对应[2]。

例如英语中的“dragon”本义为“龙”, 西方文化中的龙是凶恶的形象, 而在中华文化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也是中华民族的信仰, 是一个集善良、慈爱、严厉等品质为一体的完美形象。

二、英汉隐喻的翻译技巧

1. 对等翻译法

针对英汉语言中对应关系的隐喻, 可以根据其相同的喻体和喻义, 找到对等的隐喻, 使翻译自然贴切。比如:“He doesn’t have any idea of his own.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他没有自己的观点, 只有鹦鹉学舌。”在这句话中,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并没有翻译成“鹦鹉怎么说”, 而是译为“鹦鹉学舌”。因为在汉语中“鹦鹉”包含有这样的隐喻意义。

2. 转换翻译法

在对等翻译法不适用的情况下, 就需要采用转换翻译法, 利用汉语中相同喻义的隐喻来表达英语中的喻体。比如:“one boy is one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挑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在翻译的过程中, 如果采用直译法, 对中国读者来说较难理解, 但这句话的隐喻与汉语中的“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挑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相同, 故而可以采用转换翻译法来表达其内涵。

3. 异化翻译法

对于两种语言中的非对应关系, 翻译界的学者提倡采用异化翻译的方法。异化翻译法主要包括直接异化翻译法和补偿异化翻译法两种。直接异化翻译法主要应用于通过联系上下文就能够将隐喻的喻义表达出来的情况, 通常较为简单有效。例如:“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是武装到牙齿的, 可几年不到, 就被彻底打败了。”这句话中“armed to the teeth”的隐喻就是“武器精良或者全副武装”。可翻译成汉语后, 语气不够强烈, 也没有一定的强调作用, 原文隐喻中的情感色彩也无法表达, 故而需要采用直接异化法, 将“armed to the teeth”翻译为“武装到牙齿”。

在现实的英汉语言翻译中, 直接异化翻译法的使用范围较为有限。在很多情况下, 都需要采用补偿异化翻译法, 来阐述英文中的文化信息及其隐喻。比如:“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和如此多穿着体面、富有教养的人们在一起, 这个乡村女孩如同鱼儿离开了水, 感到浑身不自在。”其实, 在英文句子中并没有“感到浑身不自在”的句子或者词语出现, 但是如果不加上这句, 读者就不能够理解乡村女孩在这些人中的真实状态和心理反应, 原文的隐喻也很难表达出来。

当然, 英汉隐喻翻译的方法有很多, 其核心是保证译文与原文贴切和吻合, 同时要综合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根基, 采用正确的方法, 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利娜, 廖燕.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Z1) :429—430.

浅谈体育英语中的英汉翻译技巧 篇5

浅谈体育英语中的英汉翻译技巧

本文旨在探讨体育英语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从文本解读、专业词汇、体育常识、背景文化、方法技巧这五个方面入手,具体的`阐述了体育英语的特性及翻译方法,以期促进体育英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作 者:徐辉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体育英语   英汉翻译  

英汉翻译技巧 篇6

关键词:英汉翻译 对应法 复原法 拆分法 重构法 状语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252-01

在英语修饰格中,移就修辞格是普遍存在而又难以翻译的修饰格之一。移就修辞格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应用。它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语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过多的笔墨就可以言简意赅地将要表达的意思生动而形象的表现出来,而且语言更加富于变化、饶有情趣。尽管该种修饰格具有众多优点,倘若译者不能准确地理解英语原文中的移就修辞手法,就会很难表达清楚英语原文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分析与论述英汉翻译中处理英语移就修辞格的技巧。

1 对应法

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不可否认两者语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这就说明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可以采用对应法,直接对应着英语原文将汉语表述出来。但是,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英语原文与汉语翻译在语义和功能上能够形成对等。这样才能保证汉语翻译的简洁性与生动性,避免为阅读者造成理解障碍。

例子1:

英语原文:I was surprised to find him living in such drab and cheerless surroundings.

汉语翻译:我意外地发现他住在如此单调而阴郁的环境中。

在这里,就采用了直接对应的翻译策略将英语原文中“drab and cheerless surroundings”直译为“单调而阴郁的环境”,既简单又生动。

2 复原法

上述内容中已经论述过移就修辞格是一种超乎常规的语言现象,是一种词语搭配的创造性应用。因而,其主要特点就是修饰语经常处于一个非常规的位置,经常出现修饰语置于逻辑中心语后面。然而,汉语翻译中并不能利用对应法将其直接翻译出来,因為在英汉语言中并不存在完全对应的表达。这就需要采用复原法将修饰语置于逻辑中心语的前面,使其回归到深层结构中的本来位置。

例子2:

英语原文:Her hair was carelessly done,inquisitive wisps stooped often over her forehead to peep at the dark wonder of her eyes.

汉语翻译:她只是随便地梳了一下头发,几绺儿常搭在额上的头发就像好奇的精灵一样,窥视着她充满好奇的黑眼睛。

在例子2中的英语原文中“eyes”是“dark”的逻辑中心语。在汉语翻译中可以将“dark”复原在“eyes”的前面,就使得“dark”回到了其在深层结构中的本来位置上,使翻译出来的语言更加符合原文的意义。

3 拆分法

在英语语言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修饰语和逻辑中心语在语义上是平行的,是一种并列关系。这时候译者就需要采用拆分法,将并列存在的修饰语和逻辑中心语分开,将修饰语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理解清楚英语原文的修饰格方式。

例子3:

英语原文:They prolonged the clasp fir the photographer,exchanging smiling words.

汉语翻译:他们互相问候着、微笑着,长时间地握着手,给摄影师留下足够的拍照时间。

在例3的英语原文中,“smiling”与“words”之间并不存在修饰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因为英语原文中存在两层意思,那就是“They were smiling”与“they were changing words”。因此,译者在翻译这种英语句式时,只要分析清楚并掌握该种并列关系,就不难作出正确的选择。

4 重构法

由于汉语语言中并不存在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如果原封不动地将英语修饰格移植到汉语中,翻译出来的汉语不但表达效果不理想,有时也会违背汉语逻辑常理,使阅读者读起来生涩难懂。尤其是英语原文的移就修辞格是属于偏正结构的,主谓结构经常不在其深层结构的本来位置,这就需要将主语和谓语分别摆在正确的位置上。

例子4:

英语原文:After an unthinking moment,she put the pen into her mouth.

汉语翻译:她想了一会儿,可是没有头绪,便把把笔咬在嘴里。

在这里根据英语原文可直译为“想了一会儿,她把钢笔放进嘴里。”可是针对这种移就辞格结构,若采用对应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的文字难免主谓颠倒,令人生涩难懂。而利用重构法可将主语和谓语分别摆在正确的位置上,译者也可表达清楚原文的意义,也使得翻译出来的汉语文字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5 状语法

形容词性修饰语在英语句式中,经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动作的方式。这种情况下的形容词并不是作为定语存在,而是以状语形式出现。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使用状语法。

例子5:

英语原文:At last he whispered a hurried good-bye to his host and darted towards the door.

汉语翻译:最后,他匆匆向主人轻声道别,朝门口冲去。

6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使我们了解到英汉翻译中处理英语移就修辞格的技巧包括:对应法、复原法、拆分法、重构法、状语法等。针对英语修饰中移就修辞格这种似乎有悖逻辑,不合规范的异常语言搭配现象,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打破常规表达方式,才能准确而生动地表述清楚原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珍,刘延秀.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2] 张文果.英语移就修辞格的翻译原则[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2).

[3] 赵爱萍.英语修辞格中词语异常搭配及其语义功能[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 邓国栋.移就的认知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浅论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 篇7

1 文化差异在商务语篇中的反映

根据语篇的定义, 商务语篇具体体现为商务对话、商务谈判、商标、广告、商务名片、商务信函、商务报告、商品说明书、商务法律文件等。英汉两种文化对这些种类的商务语篇影响甚大, 对商标和广告语的影响尤为巨大。

我国有不少产品以“金鸡” (G o l d e n Cock) 作为品牌, 如饼干、鞋油等, 这些产品在国内拥有不少顾客, 知名度较高, 例如国产“金鸡”牌闹钟, 因为“金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而美好的联想, 如“金鸡报晓”、“闻鸡起舞”, 毛泽东也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优美诗句。如果将其译为“Golden Cock”, 就难以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接受, 在英美国家cock是众所周知的禁忌词。又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蝠”与“福”谐音, 所以蝙蝠也因此而被当成是吉祥物。有些商品就用“蝙蝠”来命名, 如“蝙蝠牌”灯和“蝙蝠牌”吊扇等。但英语文化中把蝙蝠当作疯狂而且眼瞎的吸血动物, 没有一点吉祥之意。因此, 以“蝙蝠”命名的商品销至英语国家时自然不会受欢迎。

广告语中大量使用的诗词名句, 是民族语言生活中的宝贵财产, 也是特定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财产, 它可以唤起社会成员感情上的共鸣, 也是广告语创作的一个丰富源泉。但我们知道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广告语中的诗词名句就使得广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比如:“万紫千红谁裁出, 飞燕剪得春光来”是飞燕牌剪刀的广告语, 这显然是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中演化出来的。台湾人在美国推销房子的广告语是:“To choose it or not, this is time to decide.”这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莱特》中的一句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2 文化差异的翻译技巧

翻译虽然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但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它的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翻译既是语言转换的媒介, 又是两种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是沟通不同文化的途径。在商务翻译中, 小到一个商标, 大到一篇文章, 无不反映出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 作为译者, 敏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是实现译文功能的重要保证。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对英语文化中特有的信息, 一般可以采用增补的方法来呈示其内涵信息。而对于英汉语中同一语言形式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可采用归化或异化的方法来处理。

2.1 译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增补

(1) 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增加背景知识)

(2)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增连词)

(3)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den, how can he get a tiger’s cub?

(增主语, 表条件的连词)

2.2 归化和异化的方法

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 翻译中一般采用两种策略, 即归化 (domestication)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 。

归化是指以译语文化为导向、以信息接受为核心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译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 以使译语读者更容易了解和适应译本。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 (2) 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 (3) 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语篇体裁; (4) 插入解释性资料; (5) 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 (6) 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如汉学家霍克斯 (David Hawkes) 在翻译我国经典名著《红楼梦》时, 顾及英汉民族对“红”色的不同联想, 刻意回避了这个“红”字, 将书名按《石头记》译为:

The Story of the Stone;“怡红院”则归化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 异化着眼于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保留, 译文尽可能多地反映异域文化特性和语言风格, 使译语文化的读者有出境感, 其实质是注重形式对等。具体来说, 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 (1) 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 (2) 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 (3) 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 (4) 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

如将汉语中的“铁饭碗”直译为i r o n rice bowl;将“纸老虎”直译为paper tiger。

又如, 在翻译“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时,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采用异化方法, 将之译为“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而霍克斯则采用归化方法, 译为“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二者比较, 不难看出, 前者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因素, 较为准确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象, 而后者则明白晓畅, 却少了中国味道, 二者各有优劣。一家餐馆英语名叫Virtue, 汉语名叫“味特优”。这个英语词汇的含义是“美德”“优点”“善举”, 它很好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饮食方面有着传统的美德, 但显然不能直接取诸如“美德餐馆”“优点餐馆”“善举餐馆”之名, 而译者采用谐音增义的翻译方法, 将其汉译为“味特优”, 这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香飘四溢的饭菜而胃口大开, 同时又在“美德”的约束下, 真是相得益彰, 该译名堪称“洋为中用”的典范。

“亚洲四小龙”的英文是“thefour Asian tigers”而非“the four Asian dragons”。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 龙早已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龙象征着天上的神灵, 威武雄壮, 生气勃勃。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龙的传人”。而虎只是地上的动物。然而, 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是指凶恶的鬼怪, 含有贬义, 而tiger被认为是“勇猛, 富有进取精神”的象征。因此, 该译文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把tiger翻译成为“龙”, 更能确切地表达原义, 并被人们接受。

在商务翻译中涉及文化差异时, 我们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注意保留, 也适度调整, 以迎合当地文化, 赢得交际对方的文化认同和信任, 从而取得商务交际活动的成功。

总之, 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和及其复杂的问题。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 必须具有深厚的两种文化功底, 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 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 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参考文献

[1]李太志.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5 (4) :69-70.

[2]孟胜昆.浅谈商务英语文化语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64-66.

[3]李金峰.从文化视角看商务英语文化差异[J].时代人物, 2007 (12) :82-83.

[4]田春莲.文化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 2011 (12) :208-209.

[5]阮蕾蕾.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考试周刊, 2012 (25) :24-26.

英汉翻译技巧 篇8

1.运用四字对偶词组

四字对偶词组是在这个四字中, 前后两对字形成对偶, 往往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含义。英译汉时适当采用这类对偶四字词组, 可使译文显得生动活泼。例如:careless (粗心大意) , vivid (生动活泼) , prosperity (繁荣昌盛) , ingratitude (忘恩负义) 。又如:

(1) If this was a time of triumph for the many, it was a painfu period for the few.多数人兴高采烈之日, 却是少数人伤心失意之时。

(2) She is an awful fool of a woman.她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女人。

(3) In his opinion, the trial was absolutely fair.在他看来, 这次审判是绝对公平合理的。

2.运用两个四字词组

为了使译文符合忠实、通顺的标准, 译者可酌情运用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四字词组。例如:

(1) He showed himself calm in an emergency situation.他在情况危急时, 态度从容, 镇定自若。

(2) The questions were evidently unexpected to the slow-witted spokesman, who instantly found himself tongue-tied.这些问题显然使得这位头脑迟钝的发言人感到意外, 他立刻显得张口结舌, 哑口无言。

3.运用词的重叠

汉语中我们经常可见到词的重叠运用, 如“明白”往往说成“明明白白”, “清楚”往往说成“清清楚楚”。英译汉时, 我们可适当采用词的重叠, 尤其是四字重叠词组能使译文生动活泼, 通顺达意。例如:

(1) His children were as ragged and wild as if they belongedto nobody.他的那些孩子穿得破破烂烂, 粗野不堪, 就像没有父母亲似的。

(2) The toasts were flat.祝酒辞是平平淡淡的。

(3) The farm buildings and the wheel-house were all dim andbluish.农场房屋和水车护架都模模糊糊, 显现着浅蓝色。

采用四字结构可以有以下三种基本情况:

1.把原文中的个别单词译成四字语结构, 例如:

(1) The film industry continued to grow.Unknown men and women became stars overnight.电影业继续发展, 默默无闻的男男女女一夜之间成为明星。

(2) Along the roads fresh flowers delighted the traveler’s eye through much of the year. (Rachel Carson:Silent Spring) 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 沿路的鲜花使游人目不暇接。

试比较原文的“delight”与译文“目不暇接”。译文没有拘泥于“使人高兴”, 而译为“目不暇接”, 更多地增加了游人参与的成分。

(3) I am not greedily selfish, blindly unjust, or wickedly ungrateful. (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 我不是一个贪心不足的利己者, 也不是个瞎了眼不识好歹或是心狠手辣、忘恩负义的人。

译文没有把原文中的“greedily, unjust, wickedly, ungrateful”直译成:“贪婪的;不正直的;坏的;不知感激的”, 而是译成:四字结构“不识好歹;心狠手辣、忘恩负义”, 这样使译文大添文彩。

2.把原文中的短语或词组译成四字结构, 例如:

例如:He has been pursued, day by day and year by year, by a most phenomenal and astonishing luckiness. (Mark Twain:GoodLuck)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他一直是吉星高照, 无与伦比, 这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原文中的“day by day and year by year”译为“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a most phenomenal luckiness”译为“吉星高照, 无与伦比”。

3.结合原文上下文内容采用四字结构, 例如:

(1) We have before us an ordeal of the most grievous kind.We have before us many, many, many long months of struggle and of suffering. (Winston Churchill: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我们面临着一场最严峻的考验。我们面临着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的斗争与苦难。

句中“many, many, many long months”译为“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意思不变, 但比“许多许多许多漫长的月份”要顺畅得多。

(2) At this time, I feel entitled to claim the aid of all, and I say, “Come, then, Let us go forward together with our untied strength.” (Winston Churchill: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此时此际, 我认为我有权要求所有的人助我一臂之力, 我呼吁:“行动起来, 让我们万众一心, 共赴国难。”

译文中的“助一臂之力、万众一心、共赴国难”都是汉语中的习语, 准确而流畅, 符合演说风格。

总之, 在英汉翻译中是否运用四字结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不该用而滥用则会弄巧成拙, 使译文偏离原意, 该用而不用便使译文拖泥带水, 风采暗淡。所以, 在翻译中恰当地运用四字结构能使译文锦上添花, 收到难得的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英汉翻译技巧 篇9

现代翻译理论认为,句子是最重要的翻译单位。英语考试中的翻译题型也是以句子翻译为主。考生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那么对于处理考试中的句子翻译题必将是如虎添翼。本文着重介绍常用的句子翻译方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

一、正反、反正表达法

由于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表达否定概念时,英语和汉语使用的词汇、语法、语言逻辑就有很大的差异。汉语中有些词、短语或者句子是从反面表达的,而译成英语时则需要从正面进行表达,如例1、例2、例3。反之,汉语中有些从正面表达的词、短语或者句子,译成英语时需要从反面进行表达,如例4、例5、例6。此外,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子结构,如双重否定(例7)、否定转移(例8)在译成英语时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汉语从反面表达,译文从正面表达

例1:他提出的论据相当不充实。

译文:The argument he put forward is pretty thin.(词)

例2:我们确信,年轻一代将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

译文: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prove worthy of our trust.(短语)

例3:他七十岁了,可是并不显老。

译文:He was 70,but he carried his years lightly.(句子)

2.汉语从正面表达,译文从反面表达

例4:他这个人优柔寡断,而且总是反复无常。

译文:He was an indecisive sort of person and always capricious.(词)

例5:调查结果清清楚楚地显示病人死于心脏病。

译文:The investigation left no doubt that the patient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短语)

例6:这类举动迟早会被人发觉的。

译文:Such actions couldn’t long escape notice.(句子)

3.特殊的否定句式

例7:有利必有弊。

译文:There is not any advantage without disadvantage.(双重否定)

例8:我们在那个城市从未因为是犹太人而遭受歧视。

译文:In that city,we had never suffered discrimination because we were Jews.(否定转移)

二、分句、合句法

很多情况下,翻译句子的时候,需要调整原来的句子结构,分句法和合句法是调整原文句子的两种重要方法。所谓分句法就是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所谓合句法就是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译成一个单句。

1.分句法

汉译英时,需要分译的句子多数是长句,或者是结构复杂的复句。这种句子如果译成一个长句,就会使译文冗长、累赘、意思表达不清楚,也不符合英文习惯。如果采用分译,则能使译文简洁、易懂、层次分明。如以下五个例子:

例1: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已来不及了。(按内容层次分译)

译文:Youth will soon be gone,never to return.And it will be too late for you to go into scholarship when in your declining years.

例2:她隔窗望去,突然发现有只小船停泊在河边,船里有位船夫睡得正香。(从主语变换处分译)

译文:Looking through the window,she suddenly spotted a boat moored to the bank.In it there was a boatman fast asleep.

例3:声速随温度的升降会有轻微的增减,但不受气压的影响。(从关联词处分译)

译文:The speed of sound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a rise in temperature and falls with decrease in temperature.I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air.

例4.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文出现总说或分述时要分译)

译文:We are pursuing a policy of“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More specifically,this means that 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mainland with its more than one billion people will maintain the socialist system,while Hong Kong and Taiwan continue under the capitalist system.

例5.我们主张对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实行和平统一,有关的政策,也是众所周知和不会改变的,并且正在深入人心。(为了强调语气而采用分译)

译文:We want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which is part of our sacred territory.Our policy in this regard is also known to all and will not change.The desire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taking hold in the hear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2.合句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不完全相同,尽管英语句子日趋简洁,但是从句套从句、短语含短语的句型也是频频出现。一般而言,一个英语句子的信息包含量要大于一个汉语句子,因此,我们在做汉译英的时候,常常把汉语的两个句子,甚至更多句子,合译成英语的一句。使用合句法还可以使译文紧凑、简练。如以下三个例子:

例1: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冲突,似乎是最可笑的。因为这就是现在的自己与将来的自己,或者说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的冲突。(在关联词处合译)

译文:A conflict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between youth and age seems the most stupid,for it is one between oneself as one is and oneself as one will be,or between oneself as one was and oneself as one is.

例2:对我来说,我的水族箱就像我自己的一个小王国。我就是里面的国王。(从主语变换处合译)

译文:To me my aquarium is like my own little kingdom where I am king.

例3:第二天,我又接到一个电报。这个电报有34个字,比前一个电报说得更详细。(按内容连贯合译)

译文:The following day I received another telegram consisting of 34 ciphers,giving more details.

总的来说,在翻译中离不开理解和表达,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过程。首先是译者对源语文化下的原文文本进行正确且反复的理解和解读。其次是译者结合其理解尽可能高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同时译者在用目的语表达时还应该考虑到语言的生动性和形式美。

参考文献

[1]杨翼.高级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世界外语教学,1998(1).

[2]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外语写作教学.外语学习,1999(4).

[3]邓凡艳.英汉语言差异与中西思维模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

英汉翻译技巧 篇10

新版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增强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由于现阶段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此项要求的落实还面临一些障碍。针对这种状况,大专英语教学实践中应从积极应用英汉翻译技巧入手逐步优化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教学大纲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英汉翻译技巧在大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重视理论讲解。

在大专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的对涉及英汉翻译的知识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翻译技巧,对他们翻译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使用英语的场合越来越多,围绕英汉翻译展开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全面。结合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讲,英汉翻译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科学,系统性是其突出特征。从根本上来讲,英汉翻译相当于英语与汉语融汇的桥梁,是交际双方实现思想交流的必经渠道,但同时,英汉翻译又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要想做到准确翻译,就必须要科学把握其理论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英汉翻译其实与语言学有着很多共同点,二者均有特定规律且囊括众多要素。大专英语教学以语法教学为主,本质上属于语法练习,旨在与第二语言相匹配。但是,英语在现行大专课程体系中属于重要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翻译性质、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属于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英汉翻译,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及英语理解能力的增强均有很大影响。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英语知识的讲解,还需将翻译知识融入进去,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英汉差异,为其日后熟练运用英语打下基础。

2. 借助课堂教学的机会,有意识的锻炼学生。

(1)思考能力锻炼。思考能力关系到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译文的顺畅程度,所以,教学中应通过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训练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翻译的一般流程为“重组句子→分析→综合→判断→联想与概括→得出译文”,这个过程中的全部环节都与学生思考能力有关。在思考能力较为低下的前提下,学生无论是进行句子重组,还是分析、综合、联想,都极有可能会出错,最终译文偏离原文意思的概率很大。考虑到这一点,大专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训练,就不能只局限于逻辑思维,还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翻译方法和流程。

(2)表达能力锻炼。表达能力以思维能力为前提条件,同时也受到思维能力的制约。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中的同一个句子,在不同学生眼中,其传递出的情感和意思也是不一样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大专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正视学生表达能力差异的客观性,并采取与他们能力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作为两种差异明显的语言,英语与汉语不仅内涵不同,表述方式与习惯也有巨大区别。学生对此的了解稍显浅薄,需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有意识的进行补充与详细说明。但教师需明确,语言差异讲解不同于语法知识讲解,具体展开时侧重点应放在非语言信息方面,并将便于理解、易于接受作为讲解的基本原则。

(3)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英汉翻译并非仅仅是语言含义的转换,其中往往还涉及到文化及背景。所以,大专英语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翻译技巧之外,还需注重对他们积累知识(尤其是非语言知识)的能力进行锻炼。以文化因素为例,其对译文准确度的影响作用是无可否认的,在翻译者对文化背景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其对原文的理解就会不够全面,译文必然无法与原文完全吻合。所以,要想使学生做到准确翻译、正确翻译,教学中就必须要督促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积累。

3. 科学利用翻译方法。

大专英语教学中可用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增译、省译、转换、重组以及正义反译等。如果正常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些方法合理的利用起来,那么,对于学生更快的掌握翻译要领将是十分有益的。为了明确这些翻译方法的应用方式,下文笔者选取其中常用的三种,以具体内容为例做了整理。

(1)增译。此种翻译方法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准确把握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部分内容,使译文与汉语习惯相符。所以,此种翻译法的特点就在于其并非是对等翻译,最终得出的译文与原文相比多了部分词汇但并不影响句意。在具体运用的时候需注意,增译讲究合理、适当,以保证译文准确、句子完整。(2)省译。此种方法与增译刚好相反,指的是适当省略原文中不影响句意的词汇,以获得顺畅的译文,同样不属于对等翻译。(3)转换。此种译法的特点在于需要合理转换原文,以获得更通俗易懂和顺畅的译文。大专英语教学中,涉及到表述方式、语序、语态等知识讲解的部分均可采用转换翻译。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专英语教学中积极应用英汉翻译技巧,不仅是落实新版教学大纲要求的必要之举,更是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改善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因而,在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重视理论讲解的同时,通过有意识的锻炼与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来逐步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英汉翻译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问,本文所述仅为其中极小一部分,仅供广大师生参考。

参考文献

英汉翻译技巧 篇11

关键词: 文化 词汇 英汉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文化词汇,这些文化词汇在各自的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义,而且大多数文化词汇都含有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通常是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具有独特含义的形象,它们是其他文化中没有的,或者是虽有而不同的东西,因此非常难译。比如,汉语中的“龙”通常译为dragon,有人认为这是误译。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形象上显得高贵而威风,后来成为九五之尊的帝王所专用,皇帝的宝座叫“龙椅”,皇帝的袍子叫“龙袍”,皇帝的音容笑貌叫“龙颜”,而老百姓则想“望子成龙”,或“鲤鱼跳龙门”。英语中的dragon一词源于《圣经》,在西方人眼中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形象上与中国的龙很不相同。西方漫画上的dragon身形短胖,无鳞片,长着箭头尾,相貌丑陋,还有一双并不漂亮的翅膀。二者相去十万八千里,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二者均为想象之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应将“龙”译为loong或Chinese totem。但有的学者认为dragon的译法年代已久,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人已经习以为常,中国“龙”的形象大多数人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没必要另觅别的译法。可见,文化意象对译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文化特征强烈的词汇应该如何译,并没有统一的公式。一般情况下,文化意象的处理可以运用异化、归化、折中翻译和音译四种译法。下面以crocodile tears词组为例,具体说明上述四种译法及运用。

一、异化译法

异化译法是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如crocodile tears词组,用异化译法可以译成“鳄鱼的眼泪”,汉语保留了“鳄鱼”和“眼泪”的意象。

其实“鳄鱼的眼泪”并不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意象,读到这个词组的中国人并不会把它和“虚伪”的意思联系起来,因此最早用异化译法将crocodile tears译成“鳄鱼的眼泪”的译者其实是冒了一个险。实践证明,中国人接受了这个译法,“鳄鱼的眼泪”也变成了佳译。能否使用异化译法,译者需要具备以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为基础的直觉和判断力,要能够判断得出原文的某个意象是否易于被译入语文化的人民接受。如果有人把a literary lion(著名文学家)直译成“文学狮子”,恐怕不会被中国文化接受,这种译法最后可能会被淘汰,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用凶猛的野兽来形容儒雅的文人。

二、归化译法

归化译法亦称对等译法,即用译入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入语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如把shed crocodile tears译成汉语里现成的词组“猫哭老鼠”,原文的“鳄鱼”变成汉语的“猫”,此句还增加了一个意象,即哭的对象“老鼠”,shed crocodile tears译成“猫哭老鼠”,使译文完全中国化,没有半点翻译的痕迹,很多人赞同这种译法。但是“猫哭老鼠”非常口语化,在文学作品或者某些非正式的文体里才会使用,而crocodile tears在英语里的使用范围则比较广泛。既然“鳄鱼的眼泪”已经被广大中国读者接受,而且已经成为汉语的一部分,那么就crocodile tears而言,尽量采用异化译法,除非用“鳄鱼的眼泪”使上下文不自然,有牵强感。像lions mouth这个词组,则不宜使用异化译法译成“狮口”,而是归化译成“虎口”或“虎穴”,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狮子不具有老虎即成的意象,且汉语中已有“虎口”、“虎穴”等词,译成“狮口”就不像“鳄鱼的眼泪”那样具有新鲜感而易于被读者接受。

三、折中译法

折中译法是提炼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舍弃文化意象,如将crocodile tears译成“假惺惺的眼泪”。上文所述的归化译法翻译带有意象的文化词汇,虽然改变了原文的意象,但可以用别的意象代替,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生动性,而折中译法则完全抛弃了生动形象的文化意象,这种办法是在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都不可能或不太恰当的情况下使用。如a literary lion直译成“文学狮子”很难被中国读者接受,而归化译法也很难运用,因为汉语中找不到其他可接受的意象来取代原文的意象。汉语里虽有两个意象“巨匠”和“泰斗”,但将a literary lion译成“文学巨匠”或“文学泰斗”言过其实,并不准确。A literary lion意为a celebrated author,所以译成“著名文学家”或者“著名作家”较为妥当。折中译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失去了原文的意象,是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下策。

四、音译法

有些文化词汇和意象在译入语里面是空缺的,而且很难用一两个字准确地译出其意义,这时需要把原文的发音直接转换成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这种翻译方法叫做音译法,如tank(坦克)、pizza(披萨)、功夫(konfu)等。翻译时应首先考虑前几种译法,尽量避免使用音译法。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汉语也有一些文化词汇通过音译进入英语,如yin(阴),yang(阳),没有翻译成“negative”和“positive”,“风水”没有译成“wind and water”,而是采用了音译fengshui,因为这些词汇具有特等的文化内涵,不是指具体的物质,直译难以表达它们的内在含义。这种具有强烈文化特征的词汇,其译文对原文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日趋融合,西方读者对它们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译法之外,文化词汇的翻译有时候也会使用其他综合译法,“直译+解释”即是其中一种。比如“驴打滚”,属于北京风味小吃,就是年糕卷沾黄豆面,如同驴在黄土地上打滚,非常形象生动,如果直译成D rolling on dust ground,就可能会使外国人如坠云雾之中,若再加注Ro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coated with soybean flour,looks like d rolling on dust-ground,这样读者就一目了然了。

文化词汇翻译中经常会碰到文化意象的处理问题,没有统一的翻译方法和公式,译者应把握上述基本方法,具体分析每一个意象,并根据上下文和译入语读者的情况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从翻译实例看英汉对比翻译 篇12

So far as my small experience goes, the most wonderful arrival in the world is at Venice;but you should time it after dark.Venice is so unlike anything else on earth that the first impact of itmust be a marvelous experience at any hour;but after dark it ismagical.You may have been reading books about Venice all yourlife;you may have seen innumerable pictures of the glories of thecity;but no book and no picture can prepare you for the enchantment of this arrival.To step out of the glitter and bustle of the station—rather weary and jaded with the long journey from Milan—straight on to the landing stage against which the water of theGrand Canal is lapping, to step on board a gondola and to go gliding down the dark, broad, silent highway, with dim -lit, ghostlypalaces on either hand;not till memory forsakes you will you forgetthis experience.The strange silence, broken only by the measureddip of the oar and the soft plashing of the water against your cleaving prow, and the occasional hoarsecries of the gondoliers as youpass another of these black, funeral barges;the few and feeblelamps, giving you momentary glimpses of balconies and finely carven arches;the sudden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ilence and the darkness as you abruptly leave the Grand Canal and slip along one ofthe narrower waterways, always with tall houses on both sides ofyou, and above you a clear sky of stars, stars reflected tremblinglyon the black waters—thousands of tourists must have tried to describe all this, but the magic and the mystery and the beauty of itdefy human speech.And the spell is heightened by the consciousness that this is Venic;at the back of your mind is all that you haveread about the strange history of this city, once the richest andmost brilliant and most powerful in Europe, later fallen upon evildays of decay and subjection to a forein power, now beginning tolift her head again as one of the great seaports of Italy.

二、译文 (英译汉)

在有限的阅历当中, 我所到过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要数威尼斯了, 但是, 你应该选择在夜幕降临以后再去参观。威尼斯是如此与众不同, 任何时候她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都是奇妙无比的, 而到了晚上, 她更是充满了神秘。你一生中可能阅读过很多描写威尼斯的著作; 也可能欣赏过无数描绘这个城市辉煌美景的图画;然而, 任何一部著作, 任何一幅图画, 都不能让你感受到这种置身其中的心醉。从米兰启程到威尼斯, 一路的长途跋涉已经让人疲惫不堪了; 走出车站的喧闹与拥挤, 径直踏上威尼斯大运河, 海浪轻轻拍打着的栈桥, 登上冈多拉, 在漆黑、宽广、寂静的水面上滑行而过, 河岸两侧灯光昏暗的古代宫殿若隐若现;除非是记忆将你遗弃, 否则, 你将永远不会忘掉这样的经历。船桨缓慢而有节奏地拨动着水面, 抑或是船头划开水面轻溅起了水花, 再或是你们超过的另一艘黑色驳船不时传来了船夫低声的吆喝, 只有这些声音, 才能打破这种独特的静谧;星星点点的微弱灯光, 能让你在一瞬间瞥见岸上的楼群和雕刻精美的拱门; 当冈多拉载着你忽然驶出大运河继而拐进一条狭窄的水路时, 这种寂静和黑暗就愈加浓郁了, 水路两旁依旧矗立着高耸的楼群, 你的头顶上是清澈的星空, 星光点点闪烁, 倒映在黑色的水面上———成千上万的观光者一定都想试图描述这一切;然而, 她的魔力, 她的神秘, 她的美丽, 却让人难于言表。一想到这便是威尼斯, 人们所感受到的魔力与魅力就更浓了; 也许你还依稀记得这个城市神奇的经历:她曾经一度是欧洲最富有、最荣耀、最强大的城市, 后来在不幸的岁月里逐渐衰落, 屈从于外国势力, 现在, 作为意大利重要的港口之一, 她又开始昂起了头。

三、解析

著名学者于根元指出, 语言具有人文性, 人们的沟通是文化的沟通, 人们的交际是文化的交际。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 有着不同的语言。总的来说, 世界上有几大语系, 例如, 汉藏语系 (The Sino-Tibetan Family) ;印欧语系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The Ural-Altaic Family) ;闪含语系 (又称亚非语系The Hemito-Semitic Family) ;非洲语系 (The African Family) ;南岛语系 (The Austronesian Family) 等。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翻译, 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信息转换过程和交际活动, 并不只是单纯的字面翻译, 其首要任务是语言形式转换和语义传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转换必然涉及它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The Sino-Tibetan Family)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由于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不同,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语言表达及修辞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在翻译时, 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 在做到忠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 运用必要的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使译文语言符合目的语的文化和修辞等习惯, 即在“信”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达”与“雅”。

第一遍阅读英语原文, 了解到这是一段描写威尼斯夜景的文字, 于是初步断定, 中文译文的文字应该选用适合描写优美景物的文字, 在此后的翻译过程中, 便涉及由于英语和汉语语言表达方式与修辞方式存在差异而需要进行的语言文字处理。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So far as my small experience goes”, 使用了英语中典型的物称句式, 用抽象名词作主语, 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 英语中喜欢使用这样的拟人表达, 使叙述显得客观。根据中文的使用习惯, 在与下文的配合中, 将它译成状语“在我有限的阅历忆当中”。“the mostwonderful arrival in the world is at Venice”中, “arrival”体现的是英语中的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 用抽象名词表达动作、行为、状态等概念。名词化表达可以使叙述比较简洁, 便于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但是中国人强调“事在人为”, 汉语的表达常常要指明施动者, 将英语的静态转译为动态。因此, 可以使用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法”, 译文把名词转划为动词, 并将人称主语体现出来, 符合汉语表达, 译为“我所到过的……”。“...timeit after dark”中 , “it”根据上下文指的是参观游览威尼斯 , “time”作为动词时, 意思为选择做某事的时机, 将其译为汉语并不难, 即“你应该选择在夜幕降临以后再去参观”。

第二句话前半部分是英语中“so ... that”的惯用法,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 后半句“but after dark it is magical”, 把它译成“而到了晚上, 她更是充满了神秘”。原文并没有体现比较级, 我们都知道, 威尼斯很漂亮, 但是, 作为一个水上之城, 白天的美丽应该远远不及夜晚, 加之作者在前面提到“你应该在晚上去参观”, 说明夜景是更迷人的, 因此选用比较级来突出这一意图。

第三句话由三个分句组成。前面两个分句是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的排比修辞方法, 因此翻译时可以直译。第一分句的“阅读”与第二分句的“欣赏”对应, “著作”与“图画”对应。要注意的是“have seen ... pictures”如何翻译, 英汉在词的搭配上有所不同, 英语的一个单词, 在汉语中却有不同的翻译。比如“cut”一词 , 英语可以有“cut wheat”, “cut cake”, “cut fingernail”等 , 根据汉语表达习惯 , 就有不同的译法 , 分别为“割麦子”、“切蛋糕”、“剪指甲”。同样的道理, 汉语习惯搭配为“欣赏图画”。第三个分句较为难译。首先, 我认为“prepare”不能直译, 这样会失去语言的美感, 而应根据句子主语和上下文将其译为“让你感受到……”; 其次, “the enchantment of thisarrival”, 在对其进行翻译时 , 我用了处理第一句话中“arrival”相同的方法, 将其转译为动词“置身其中”, 体现出人的亲身感受。

第四句话, 作者想表达的是威尼斯之旅的经历让人难于忘怀。分号前的几个并列不定式描述了从米兰抵达威尼斯车站, 最后乘上冈多拉游览的过程。英语造句通常采用形合法, 句中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连接, 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常用的是关系词、连接词、介词、替补词等。除此之外, 为使表达更简洁, 英语常使用插入语表示状语等其他成分。句中破折号后的“rather weary and jaded with the long journey fromMilan”就是一个状语 , 在翻译时 , 把它提到句子的最前面 , 暗示是从米兰出发再到威尼斯的这样一个时间顺序。对于这几个并列不定式的译文处理, 采用无主语句和无关联词连接的方式。因为汉语造句采用意合法, 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 注重隐性连贯, 注重逻辑事理顺序、功能和意义。此外, 汉语主谓结构复杂得多, 主语不仅形式多样, 而且可有可无。译文中动词“踏上”、“登上”和“滑行”, 都是根据汉语的构词习惯而选用的。“with dim-lit, ghostly palaces on either hand”是英语形合句中用介词表示关联的体现, 翻译时, 我将它译为伴随状语, 并将“ghostly”进行词类转换, 译为动词“若隐若现”, 表现出夜色中古建筑的神秘。威尼斯是一座兴建于公元452年的古城, 在河道的两边, 散布各式各样的古老建筑, 有洛可可式的宫殿, 摩尔式的住宅, 以及众多的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和哥特式风格的教堂, 将“palaces”译为“古代宫殿”, 符合威尼斯的文化。

第五句话的主体部分在破折号后面“thousands of touristsmust have tried to describe all this, but the magic and the mysteryand the beauty of it defy human speech”。“all this”是破折号前面的部分, 主体分别为“silence”, “lamps”和“intensification”, 各有不同的修饰语。这些句子体现了英语造句的“繁复”, 即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 修饰语可以后置, 句子可以不断向句尾扩展、延伸。第一分句“The strange silence, broken only bythe measured dip of the oar and the soft plashing of the water against your cleaving prow, and the occasional hoarse cries of thegondoliers as you pass another of these black, funeral barges”表现出了英语句子的“繁复”, 关键是找到主题词“silence”, 其后面的非谓语式“broken”是英语中常见的被动语法现象。当主语过于繁多时, 将受事提前使用被动式是英语形合句法结构的表达形式之一, 这样可以避免句子头重脚轻, 从而使句子平衡, 保持末端中心和末端重量, 符合主语简短的表达习惯。汉语虽然有时也使用被动式, 但通常受到意义和形式的限制, 汉语被动式有时还会破坏句子的美感。在处理原文长句时, 可以运用以下翻译技巧, 一是词类转换法, 把“broken”过去分词转译为动词“打破”;二是将繁复的句子破句重组之后意译;三是将被动转换为主动式, 按照汉语习惯将施事者先呈现。第二分句“the few and feeble lamps, giving you momentary glimpses of balconies and finely carven arches”中涉及两个方法 , 一是同前句一样的词类转换法, 把现在分词“giving”转换为动词;一是将句中的“balconies”译为“楼群”。英语表达喜欢用部分代替整体, 例如“This autumn we need more hands for the harvest.”的翻译应为“今秋的收成需要更多的人。”, 原句用“手”代替了“人”。第三分句中同样也使用了词类转换法和破句重组法。最后是主体句的翻译, 主要是对“defy”的翻译, 它的字面意思是“是某事不可能, 办不到”, 我将它译为“难于言表”, 使用汉语中广泛使用的四字格, 显得言简意赅。

原文最后一句话的第一分句“And the spell is heightenedby the consciousness that this is Venice”是英语中常用的物称主语句, 而“consciousness”这种“意识”是人发出的, 因此翻译时, 我按照汉语习惯进行了词类转换和人称代替物称法, 译为“想到这便是威尼斯, 人们所感受到的魔力与魅力就更浓了”, “更浓”体现了“is heightened”。第二分句中的“at the back of yourmind”的翻译有一定难度 , 一开始我将其译为“在你的内心深处”, 在查阅了其他资料后, 发现这一短语还有“隐约记得”之意, 于是将其修改为“你还依稀记得”。

无论怎样的翻译材料, 都必须经过“理解→表达→校核”三个翻译阶段, 也必须遵循“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 即忠实。在翻译时, 应该忠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不能任意篡改、歪曲、增减原文内容。但是, 由于英汉语言的 (下转第10页) (上接第24页) 表达和修辞差异, 翻译时, 可以对某些成分进行补充。比如这段翻译中, 有一些地方需要将原文中没有的人称主语补充完整, 符合目的语汉语的表达习惯。“达”, 即通顺, 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 符合规范。这一点也要根据英汉语言特点和搭配习惯, 对译文用语进行调整。“雅”, 即语言优美。就这段文章而言, 由于它是一段描写夜景的文字, 翻译时就会进入努力使用优美语言的误区。如果一味追求“雅”, 光顾选词的优美, 就容易忽略文章本来的逻辑关系, 结果违背了最重要的“信”。总之, 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其中以“信”、“达”更为重要。

除了遵循翻译的三原则外, 在翻译时, 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理解语言现象、理解逻辑关系及原文所涉及的事物, 比如历史背景、典故等。理解语言现象和逻辑关系, 我们要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 翻译时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事物, 我们要对英语文化或文章所涉及的文化有一定了解, 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忠实原文, 在意译时不背离原文。

总之, 翻译所需要的不仅是英语方面的知识掌握, 还包括本族语的灵活表达能力和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理解。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字对字及词对词的简单转换, 而是会受很多因素, 诸如上下文背景、文化背景、用语习惯等的影响。本文从一篇翻译实例入手, 分析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对比及翻译。

关键词:翻译实例,英汉对比,解析

参考文献

[1]李昌银, 崔晓霞.简明英汉互译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下一篇:坡口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