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段落翻译练习

2024-10-20

英汉互译段落翻译练习(精选5篇)

英汉互译段落翻译练习 篇1

英汉互译练习(1)

1.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two passages, paying attention to Note.提示:练习有关 Tools for Translation(翻译的工具)。英译汉中,用字典、电子辞书、网络词典、网络引擎(google等)等多种翻译工具查询相关的文化背景、弄清楚关键词语的确切意思,从而帮助理解原文。汉译英中,用各种翻译工具查询所翻译的词语并验证其英译用法的正确性和通顺流畅。注意英英单语词典是了解英语词语的精确意义的最好方法,英汉词典则帮助选择汉语译文,但不能一味依靠词典的汉语翻译。

1)第三周上课时交作业

The story1 of English is typically one of massive stealing from other languages.But how did the language of a small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Europe become the language of the planet – more widely spoken and written than any other has ever been2?

The English composite character betrays3 a mixed origin.In the simplest terms, the making of English is the story of three invasions and a cultural revolution4.The language5 was brought to Britain by Germanic tribes, the Angles, Saxons, and Jutes6, influenced by Latin and Greek when St.Augustine and his followers converted England to Christianity, subtly7 enriched by the Danes8, and finally transformed by the French-speaking Normans.From the beginning, English was a crafty hybrid, made in war and peace.It was, in the words of Daniel Defoe, “your9 Roman-Saxon-Danish-Norman English”.In the course of one thousand years, a series of violent and dramatic events created a new language which, by the time of Geoffrey Chaucer, was intelligent to modern eyes and ears10 without the aid of subtitles.The English have always accepted the mixed blood of their language.There was11 a vague understanding that they were part of a 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18th century that a careful investigation by a gifted amateur linguist began to decipher the true extent of this common heritage.2)第四周上课时交作业

三只小猪居无定所,有时在朋友家里过夜,有时在野外露宿,甚是缺乏安全。在储蓄了点钱后,他们决定要买一个小小的单位,一个永久的居所,一个家。

可是楼价原来是贵得惊人的。没法子小猪唯有向开士多的表舅母借钱。只是亲戚归亲戚,利息还是少不得的。三只小猪拿着它们认为是很大很大的一笔巨款,仅仅足够给一个连睡房也没有的小单位作首期,余额自然是靠把单位按给银行 – 如何按七成,如何分二十年供等等,这里也不细表。

英汉互译段落翻译练习 篇2

(一) 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

1. 奈达的“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理论

翻译所涉及的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当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表现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时, 往往不能被完全理解, 这就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奈达正是在翻译学与文化学紧密结合的大环境下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最初他提出的是“动态对等”的概念, 即最贴切的自然对等。但该理论提出之后, 很多人对动态对等产生了误解, 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只要译文具有了原文的影响, 便达到了动态对等。为了消除这种认识上的误区, 奈达后来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他对功能对等的定义, 是建立在对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方式与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方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的 (奈达, 2001) 。

2. 贝克的翻译等值法

比较中庸的观点, 例如Baker, 他主张对等的使用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大多数译者已习惯了它而不是因为它有任何的理论地位” (for the sake of convenience-----because most translators are used to it rather than because it has any theoretical status) 。贝克在其所著《换言之: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一书中, 采用从下到上、由简到难的方法将语言和交际法结合起来, 从各个方面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层面的等值问题进行研究。她做了如下区分: (1)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词和词以上层面的翻译等值。 (2) 不同语言语法多样性的语法等值。 (3) 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和其衔接方面的语篇等值。 (4) 翻译过程中暗含和回避策略的语用等值。

3. 纽马克的语意翻译和交际翻译

20世纪80年代纽马克把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试图从不同的层次和对等类型对其做更深入的分析。为了使“对等”的标准更加具有可实用性, 理论家们不断地发展并完善他们的理论。但是, 随着更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对于对等有了一个更加详细和清晰的理解, 意识到在翻译当中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

(二) 英汉互译中的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与翻译策略

在汉互译中, 分析在词、习语, 句子和语境四个层面中的对等理论的实际运用。此外, 还提出了文化情景语境下, 如何通过适宜的翻译策略来尽可能地减少损耗、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等值。

1. 词的对等及翻译策略

语言不同, 意义相同, 叫做对等词 (equivalent word) 。根据对等的程度, 对等词可分为全部对等和部分对等两种。全部对等是指这两个对等词的词义范围完全相同, 基本上可以画等号。如:computer=电脑, 小=small, run=跑, 和=and, 河南大学=Henan University.当然, 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差异的“对等”词也有不少, 例如:从语义上来讲, “森林”的对等物是“wood/forest”, “桌子”的对等物是“table, desk”, 从感情色彩上来讲, “农民”并不完全对等于“peasant”, “工资”并不完全对等于“salary”, 而是对等于“pay/income/salary+……”。这些情况会对对等翻译带来很多麻烦, 但并不意味着无法克服这些障碍, 因为语言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恰当的翻译技巧、语境和读者的知识都可以帮助读者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 取得我们想要的翻译对等。

2. 短语的对等及翻译策略

英语和汉语都包含大量的短语, 一些短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因而在翻译短语时, 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理解短语并保持源语文化形象的生动性, 从而保障对等效应。由于英语和汉语使用者在思维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短语的风格也就会不一样。我们很可能会被一些目的语中貌似现成的对等物所迷惑而轻率地做出翻译, 这将导致偏离我们的目标:在目的语中寻求对等。一些短语中含有比喻, 但是在英语和汉语中使用的形象却不同, 所以下面采用目的语习俗来翻译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对等效果。比如:强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像只落汤鸡wet as a drowned rat, 眼不见, 心不烦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3. 句子的对等及策略

在很多情况下, 与其说文化反映在单个词或一个习语中, 不如说它反应在整个句子中。这就意味着, 从句子成分的角度看, 词对词的翻译可能会是非常忠实于原文的。然而, 在语用环境中宏观的观察我们发现, 这种翻译将毫无意义或者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要获得等效, 有时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如我把“I put my finger to my lips”和‘Afterwards, ’I whispered, 中的“putting my finger to my lips”和“whispering”两个动作揉和在一起意译为“我竖起手指嘘了一声:以后再说吧。”, 与参考译文“我将手指搭在嘴唇上悄声说:“待一会儿。”含义与效果保持一致。

4. 语境中的对等及翻译策略

(1) 原译语中话语意义和所载信息不完全重叠时的翻译策略

话语分析的理论表明, 语言在使用中其意义和信息并不一定完全等同。如, 我国不少地区有一句流行的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去, 平平安安回家来。”如果将其按字面译为: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happily!西方读者是不会得到这句话的真实信息的。其实, 从语用学的观点看, 我们只须用一个短短的“Good luck!”就能把该标语隐含的祝愿表达得一清二楚。如果将其用作司机出车前的一句警语, 不妨用英语说成:Safety first in driving!该例的翻译采用的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归化策略, 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 在考虑译文读者文化习惯的基础上, 准确地传达原文所载信息的交际功能, 形式上没有拘泥于词汇、句法、甚至语义等各层次的束缚。

(2) 情景语境下的翻译策略

根据系统功能翻译观, 由于话语信息受制于语言的语境乃至社会文化语境, 寻求信息的对等实际上是寻求两种语言的情景语境的对等, 即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的语境中功能的对等。因此, 译文必须要反映原文的语域特征。如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中有这样一句话:“田中正做了两岔镇公社社长, 多少年里还一直是个副的。”这句话通过小水的内心感受, 反映出田中正作为副社长的无奈处境。如果简单地直译, 无法表达出当事人的尴尬和无奈。该作的译者——翻译家Howard Goldblatt在此采用了归化补偿策略, 即通过补充一句英语谚语来准确地传达信息, 从而实现功能上的对等:……he served for all years as a director of the Crossroad Township Commune——always a bridesmaid, never a bride.

3.文化语境差异时的翻译策略

文化语境差异指的是原文中存在一些交际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字面晦涩缺乏连贯的信息, 这些信息在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可以求解。譬如, 汉语句子“某人是个活雷锋”就存在信息缺省成分, 即“雷锋是个助人为乐的好战士”。面对文化语境缺省, 译者应充分发挥能动性,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译文中进行文化补偿, 即在翻译转换中, 借助目的语的语言手段, 消除因原语文化语境缺省而导致的译文读者的理解障碍, 在译文中重构连贯性, 传达原文所蕴涵的文化语义信息。

(三) 结语

翻译对等理论, 不但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要做好翻译工作, 译者一定要精通所用的两种语言, 即译源语和目标语。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首先了解原文的语用信息, 然后在双语转换阶段, 兼顾双语语言和文化的异同, 采用适宜的翻译策略, 找出传递原语信息的最恰当的表达, 从而实现原译文在同一语境中的信息对等;在翻译理论研究中, 融合东西方译论的精华;在翻译实践中,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切实把握翻译目的, 才能把工作搞好。

摘要:对等 (equivalence) 一直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各种翻译理论繁荣发展的今天, 它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仍具有存在价值和应用意义。文章通过对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其在英汉互译中词、短语、句子、语境四个层面应用的探讨, 提出了各个阶段为达到对等目的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对等理论,英语,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瑛.奈达翻译理论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7, (6) .

[2]Baker, Mona.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London;Routledge, 1998.

[3]Newmark, Peter.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3.

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的翻译策略 篇3

关键词: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翻译策略

一部卖座影片,除了出色的演员阵容和精彩的剧情之外,片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好的片名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兴趣甚至是票房的好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影片想在国外市场收获可观票房,其片名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各国影片,特别是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影片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对中国观众来说,片名的翻译既要忠实于英语影片的内容,又要符合汉语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做到形神兼备、言简意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使得电影片名的翻译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直译

在电影片名翻译中,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这就是直译,也可称为全译。这是当原语与译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最简单而又最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有的片名是以片中主角的名字为片名,可采用直译,这样既忠实于原文,表达了原作的意向,又能浑成自然。如美国影片《斯巴达克斯》(Spartacus)、《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爱德华大夫》(Dr. Edward)等都是根据原义,一字不漏地译出,一目了然。但是,并非一切片名都可以通过直译既表达原片名语言功能特征又能够做到与电影信息相符、文化对等。如:美国电影American Beauty在投放中国大陆市场时大多被直译为《美国丽人》或是《美国美人》,这样的译名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是普通的爱情片。因而,片名应该根据电影主题进行意译,译成《美丽有罪》比较贴切主题。

二、意译

意译来自语言上的差异。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不能达到中英文片名的对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对影片内容的正确把握为根据,抓住原文的意义,抛弃原文的形式。意译与直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表达形式这一层面上。例如:根据英文名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同名影片在中国公映时被译为《乱世佳人》,既切合题意又赏心悦目, 是成功翻译的典范之作。还有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霸王别姬》)也堪称典范,令人拍案叫绝,曾使多少异国观众一见倾心,想一睹为快。这样的译例还有: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Ghost(《人鬼情未了》),Top Gun(《壮志凌云》)。而以下几例都是以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本来是应该音译的,但它们并非广为人知, 所以也宜根据影片内容进行意译:Rebecca(《蝴蝶梦》,本为人名吕蓓卡),Cleopatra(《埃及艳后》,本为人名克丽奥佩特拉),这里就体现了意译的妙处。

三、音译

根据发音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在片名翻译中使用较多。英美有不少影视片常用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或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片名,这类影片通常采用音译法。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采用的就是这种翻译策略。因为通过电影前期大规模的宣传,大家都已熟悉主人公哈利。另外,Titanic译作(《泰坦尼克号》),Casablanca译作(《卡萨布兰卡》),这些片名都通过音译法保留了原汁原味。但是,有些用地名或人名做的片名对中国观众来说很陌生,甚至不知所云。如果音译过来势必影响该片的上座率,因此对此类影片名的翻译就必须另辟蹊径,如电影Thelma and Louise,根据影片内容译成(《末路狂花》),此译名既没有受到英文的限制,也把主题形容得十分贴切而传神,而且具备商业广告的特点。

四、音译与直译相结合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在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的情况下,以观众是否熟知为原则分别采取音译或意译外,还可以先音译再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这种音译加意译法更为巧妙。如Robin Hood,Shrek,Babe分别被译为《侠盗罗宾汉》《怪物史莱克》和《小猪贝贝》。

有些片名虽能按字面意义直译,但译名仍不够理想。这时可采用直译加意译法,即在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增词或减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The Waterloo Bridge,译者根据其内容,变通借用蓝桥会的民间传说,加上“魂断”二字,既保存了原名的基本形式,又形象贴切地表达了原作内容,同时也避免了歧义,这都是有口皆碑的佳译。

电影是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各国的文化成为电影中所要表达的内容。电影片名的英汉互译蕴含着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它还要求译者具有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对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笔者通过较多的实例分析了多种翻译方法之间的差异,不能片面地说哪种方法最好,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应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电影片名翻译的问题上运用改变词序、增词或减词等方法来翻译片名以求得多种翻译方法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华先发,邵毅.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92.

[4]周新平,黄开胜.电影片名的英汉互译[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1).

[5]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社,1995.

英汉翻译的练习题 篇4

—Neither am I.

2. —I swim well.

—So do I.

3. —I haven’t any cake.

— Neither have I.

4. Do you hanv any change?

5. That passanger must get off the bus.

6. Fares, please.

7. Except Mary, the rest are all my children.

英汉互译段落翻译练习 篇5

现代翻译理论认为,句子是最重要的翻译单位。英语考试中的翻译题型也是以句子翻译为主。考生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那么对于处理考试中的句子翻译题必将是如虎添翼。本文着重介绍常用的句子翻译方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

一、正反、反正表达法

由于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所采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表达否定概念时,英语和汉语使用的词汇、语法、语言逻辑就有很大的差异。汉语中有些词、短语或者句子是从反面表达的,而译成英语时则需要从正面进行表达,如例1、例2、例3。反之,汉语中有些从正面表达的词、短语或者句子,译成英语时需要从反面进行表达,如例4、例5、例6。此外,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子结构,如双重否定(例7)、否定转移(例8)在译成英语时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汉语从反面表达,译文从正面表达

例1:他提出的论据相当不充实。

译文:The argument he put forward is pretty thin.(词)

例2:我们确信,年轻一代将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

译文:We are confident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prove worthy of our trust.(短语)

例3:他七十岁了,可是并不显老。

译文:He was 70,but he carried his years lightly.(句子)

2.汉语从正面表达,译文从反面表达

例4:他这个人优柔寡断,而且总是反复无常。

译文:He was an indecisive sort of person and always capricious.(词)

例5:调查结果清清楚楚地显示病人死于心脏病。

译文:The investigation left no doubt that the patient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短语)

例6:这类举动迟早会被人发觉的。

译文:Such actions couldn’t long escape notice.(句子)

3.特殊的否定句式

例7:有利必有弊。

译文:There is not any advantage without disadvantage.(双重否定)

例8:我们在那个城市从未因为是犹太人而遭受歧视。

译文:In that city,we had never suffered discrimination because we were Jews.(否定转移)

二、分句、合句法

很多情况下,翻译句子的时候,需要调整原来的句子结构,分句法和合句法是调整原文句子的两种重要方法。所谓分句法就是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所谓合句法就是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译成一个单句。

1.分句法

汉译英时,需要分译的句子多数是长句,或者是结构复杂的复句。这种句子如果译成一个长句,就会使译文冗长、累赘、意思表达不清楚,也不符合英文习惯。如果采用分译,则能使译文简洁、易懂、层次分明。如以下五个例子:

例1: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竭时,要做学问已来不及了。(按内容层次分译)

译文:Youth will soon be gone,never to return.And it will be too late for you to go into scholarship when in your declining years.

例2:她隔窗望去,突然发现有只小船停泊在河边,船里有位船夫睡得正香。(从主语变换处分译)

译文:Looking through the window,she suddenly spotted a boat moored to the bank.In it there was a boatman fast asleep.

例3:声速随温度的升降会有轻微的增减,但不受气压的影响。(从关联词处分译)

译文:The speed of sound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a rise in temperature and falls with decrease in temperature.I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pressure of the air.

例4.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文出现总说或分述时要分译)

译文:We are pursuing a policy of“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More specifically,this means that 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mainland with its more than one billion people will maintain the socialist system,while Hong Kong and Taiwan continue under the capitalist system.

例5.我们主张对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实行和平统一,有关的政策,也是众所周知和不会改变的,并且正在深入人心。(为了强调语气而采用分译)

译文:We want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which is part of our sacred territory.Our policy in this regard is also known to all and will not change.The desire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taking hold in the hear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2.合句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不完全相同,尽管英语句子日趋简洁,但是从句套从句、短语含短语的句型也是频频出现。一般而言,一个英语句子的信息包含量要大于一个汉语句子,因此,我们在做汉译英的时候,常常把汉语的两个句子,甚至更多句子,合译成英语的一句。使用合句法还可以使译文紧凑、简练。如以下三个例子:

例1: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冲突,似乎是最可笑的。因为这就是现在的自己与将来的自己,或者说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的冲突。(在关联词处合译)

译文:A conflict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between youth and age seems the most stupid,for it is one between oneself as one is and oneself as one will be,or between oneself as one was and oneself as one is.

例2:对我来说,我的水族箱就像我自己的一个小王国。我就是里面的国王。(从主语变换处合译)

译文:To me my aquarium is like my own little kingdom where I am king.

例3:第二天,我又接到一个电报。这个电报有34个字,比前一个电报说得更详细。(按内容连贯合译)

译文:The following day I received another telegram consisting of 34 ciphers,giving more details.

总的来说,在翻译中离不开理解和表达,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过程。首先是译者对源语文化下的原文文本进行正确且反复的理解和解读。其次是译者结合其理解尽可能高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同时译者在用目的语表达时还应该考虑到语言的生动性和形式美。

参考文献

[1]杨翼.高级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世界外语教学,1998(1).

[2]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外语写作教学.外语学习,1999(4).

[3]邓凡艳.英汉语言差异与中西思维模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

上一篇:两段六环节教学模式下一篇:电力行业25项反措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