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

2024-11-16

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通用4篇)

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 篇1

论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则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习语既是语言的精华,又是语言的.缩影.英汉习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又迥然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实例说明英汉习语中蕴含的文化及其差异.

作 者:丁志斌 唐小田 作者单位:丁志斌(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唐小田(吉首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3)分类号:H315.9关键词:习语 文化 差异

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 篇2

饮食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基本的行为,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语言和饮食有着密切关系,并且相互影响。饮食中的食物语汇在习语中无处不在,或者说,习语中记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信息。

《圣经》中有一句名言:Man shall not live on bread alone(人活着不单单靠食物。)受其影响,西方的很多谚语皆由此衍生而出。如,The mouth is the executioner and the doctor of the body.(食物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Diseases enter by mouth(病从口入。)。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英语国家最重要的食物为面包。面包和黄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与此相关的习语比比皆是,但在这些习语中,bread已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面包,而是代表着“谋生之道、饭碗、生活必需品”以及由此引申的相关内涵。如:one’s daily bread(饭碗,生计),earn one’s bread(养家糊口),beg one’s bread(乞讨),eat the bread of idleness(不劳而食),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走某人的饭碗)等。中国是农耕国家,汉族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的饮食结构。相关的习语有“吃白饭”,“饥不择食”,“画饼充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相当于英语的“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无材料难办事),“生米做成熟饭”相当于英语的“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等。汉语有一谚语体现了中西方共同的文化理念: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相当于汉语“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意为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不劳动者不得食。

二、有关蔬菜和调味品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英语中有许多借用如蔬菜、调味品等小物品为喻体的习语,这些习语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如《圣经》中有这样一个习语:the salt of the earth,其字面意思是“世上的盐”。盐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它有调味、杀菌、解毒、消炎、除污等多种功用,因此人们将它用来指平凡但是性格和行动十分值得尊敬的人,即社会中坚分子。类似的习语还有:take something with a pinch/grain of salt意为对某事半信半疑;而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人们烹调注重味道,讲究色香味俱全。有关饮食的成语谚语丰富多彩,如“众口难调”、“添油加醋”、“鸡毛蒜皮”、“色香味形”、“五味俱全”、“酸甜苦辣食不甘味”等。

三、有关住所的习语和文化因素

西方主要以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为主导。西方人提到“家”用的是这样的谚语: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家是心之所系之处。);East or west,home is best.(行遍天下路,还是在家好。);Men make houses;women make home.(有男可建房,无妇不成家。);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家庭内讧难维系。)。对于西方人,“家”的内涵意义是与“爱”、“和睦”、“建造”分不开的。家是由墙、窗户和屋顶组成的。与之相关的习语有: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within these four walls(私下地);drive sb.to the wall(使某人走投无路);put all one’s goods in the window(毫无保留地炫耀自己);bring the roof down(弄塌屋顶);under sb’s roof(寄人篱下);A man may love his house well without riding on the ridge.(有屋尽可自欣赏,无需骑到屋脊上。)。中国主要以农耕文明为主导,中国人世世代代视故土为尊,不喜欢游牧漂泊,有许多成语体现了中国的农耕思想,如“熟土可依”、“远土不亲”、“家人思聚”、“四世同堂”、“背井离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故乡永远是能够接纳自己的宽容之地,这都体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区别所在。不过无论中西方,在对“家”的认识上有一点是一致的———对每个人而言,家都是他的城堡和要塞(The house of every one is to him as his castle and fortress.)。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共性与个性浅析 篇3

【关键词】习语;文化;共性;个性

一、引言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种语言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提炼而成的具有固定搭配、语言结构和特定含义的词组或句子,包括各类成语、歇后语、俗语、谚语等。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门语言,同时也是使用时间最为久远的两门语言,在语言漫长的形成、使用和发展过程中,这两门语言都形成了大量的习语,而这些习语则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鲜明烙印。因此,可以说,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习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精髓,获知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对比,力求挖掘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共性与个性,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体会英汉文化发展的异同。

二、英汉习语所体现出的文化共性

人类同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在长期的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斗争手段;在长期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也大都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或体会;在生活上也大都遵循相似的生活习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再食”等;此外,在民族漫长的形成发展历程中,也大都经历了相同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等,这些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经历都会反应在自身的民族文化上,因而使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相同的特征,这就是文化的共性。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习语无疑也会表现出这种文化的共性。

1.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活动使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人类的社会活动,除了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外,还包括从事科学、哲学、政治、法律、教育、艺术、宗教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文娱、社交、旅游、学习、书画、体育等精神产品的消费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在特征,从而使得习语在反应这类活动的时候,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如在英语中有这样一个习语“burn ones boats”,表示不获胜就战死的意思,来源于公元前49年凯撒大帝的一次出征,在来到一条河流的时候,凯撒大帝下令烧掉船只,不再为自己的军队留下退路。同样的事件在中国也曾发生过,如公元前209年,项羽率领大军渡过章水的时候,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鼓励士兵勇往直前,取得胜利,下令将士凿沉船只,这就是习语“破釜沉舟”的来历。无疑,这两个习语在来源、喻意上都十分相似,体现了相同的文化色彩。

在英语和汉语中像这样的习语还有很多,如“Wall have ears”,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在讲话的时候,要防止隔壁有人偷听。汉语中和这个词语意思相同的习语有“隔墙有耳”,二者无论从习语涵义和词语构成来看,都十分一致。这样的习语还有,“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或“一箭双雕”;“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等。

2.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中国和英国都处于北半球,且纬度接近,从而使得两个国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如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等,这些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得反应民族生存环境的习语呈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如英语中有看到下雨感到心里烦闷的习语“feel under the water”,而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英语中有期盼下雨的习语,“Oil is more expensive than water”,汉语习语中则有“春雨贵如油”,“久旱逢甘霖”的说法。此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借助一些自然现象比喻人性格或处事方法的习语,如英语中有借刮风比喻表示犹豫不决的习语,“hang in the wind”,汉语中类似的习语则有“不是东风压倒了西方,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英语中有比喻人做事光说不做的习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ll we hear is words, but there is no action.”“An empty barrel makes biggest sound.”汉语中有“雷声大、雨点小”,“行动胜于言谈”、“说十句不如做一次”等,总之,英汉习语中此类例子也比较多,不胜枚举。

3.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使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不同民族虽然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会有较大差异,但某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惧”则是相同的,某些对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也是相同的,这些基本的情感体验和看法反应到习语中,从而使得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如英语中有很多表现快乐的习语,“Having a whale of a time ”、“On Cloud Nine ”、“Happy as a Clam”、“In Seventh Heaven”,英语中这些表现快乐的习语类似于汉语中的,“高兴的合不拢嘴”、“高兴的飘飘然”、“心满意足”、“人欢马叫”、“眉飞色舞”等等。如中英两个民族都十分重视学习,英国人常常会说“Studying / working hard can lead you to a brighter / more promising future. ”(努力用功会带给你光明的前程。)“Study hard when you are young. It will pay off when you get older. (年轻时好好努力,到老的时就会觉得学有所值。)而中国人也常常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又如对于心口不一的人,人们都是不喜欢的,中国人常常会说这个人,“口蜜腹剑”,或者“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而英国人则会直接说“He is an evil man who has a mouth that praises and a hand that kills.”

三、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多习语体现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共性,不过,由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仍存在差异,民族形成过程中,经历的社会生活、信奉的宗教、遵循的生活习惯仍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导致两种语言在文化上仍存在着巨大差异。

1.不同地理环境体现出的文化个性

英国四面环海,海洋不仅提供了英国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为英国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而且也会给英国带来灾难。可以说,英国人是在与海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因此,其习语带有鲜明的“海的文化”的特色。如他们常常用鱼比喻人,“queer fish”、“cool fish”、“loose fish”、“poor fish”,其字面意义分别是,“怪鱼、冰凉的鱼、松软的鱼、贫穷的鱼”,但其实际意义确是用来比喻人的,分别是,“怪人、厚脸皮的人、放荡的人、可怜虫”等。此外,还有很多习语与航海有关,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意思是“进退两难”,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等。而汉民族则自古生活与大陆中部,以农耕生活为主,因此,习语中多反映与农业生活有关的内容,如“根深蒂固”、“顺藤摸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瑞雪兆丰年”等,由于较少接触大海,所以,汉民族对大海更多的是敬畏和神秘,如“海角天涯”、“苦海无边”、“海底捞针”、“海水不可斗量”等。

2.不同的历史体现出的文化个性

英国过去曾长期被罗马人占领,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大量反应罗马的内容。如“Do in Roman as the Roman do.”(入乡随俗),“Roman was not built in the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等。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多,战争频发,因而在汉语习语中,蕴含丰富军事理论甚至斗争智慧的习语较多,如“围魏救赵”、“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鼓作气”、“骄兵必败”、“胜败乃兵家常事”等。

3.不同宗教信仰体现出的文化个性

英国信奉基督教,上帝被看作至高的神,因此,习语中有很多“god、church”这类的词汇。如“as pool as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God forbid”(上帝不容)等。中国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存在较久的道教对人思想的影响较大,认为上天是主宰,因此,很多的习语与天有关。如“天人合一”、“天作之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此外,儒家学说长期以来一直被统治阶级作为行为规范而不断提倡,因此,儒家的一些思想在习语中体现的很多,如“克己复礼”、“君子不强人所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此外,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来到中国后,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习语中也体现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

四、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中英两个民族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形成发展史上,都积累了众多的民族习语,这些习语凝聚了民族智慧,体现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其中既有其文化共性的一面,也有各自文化特殊性的一面。因此,认真比较两个民族习语之间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两国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德春等著.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耿龙明,江文崎.中国文化与世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1993.

[3]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1.

[4]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M].北京:三联书店,1990.

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 篇4

一、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宗教信仰对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从习语中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所产生的影响。《圣经》对西方文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中的许多英语习语就来自圣经中的典故。而中国的宗教信仰更为复杂, 从早期的图腾崇拜到道教, 再到汉朝时期, 佛教又从古印度传入中国,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一个宗教。汉语文化受佛教影响颇深, 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的影子, 而英语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响较深, 有关的习语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汉语中, 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温顺、文雅、吉祥、平和的特征, 是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国泰民安的象征。西方文化中, sheep与goat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圣经》中常用羊来象征或比喻。耶稣自称牧羊人, 把教化的民众称为sheep, 《马太福音》中说, 就像牧羊人分绵羊和山羊一样, 将绵羊安置在右边, 山羊在左边, 耶稣把善人安置在右边, 让他们进天堂;把恶人安置在左边, 让他们入地狱。据此, 西方将好人比作绵羊, 恶人比作山羊。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分开绵羊和山羊) 与喻将坏人或恶行的山羊 (goat) 区别开来, 象征着上帝对世界和人类的判决。用sheep形容人性迷失后, 要依靠信仰的力量感化, 使迷途的羔羊明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所以a lost sheep常指误入歧途的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为乌合之众;Follow like sheep指盲从的人。类似于汉语的“对牛弹琴”也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的The Sermoun on the Mount, 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 (豹岂能改变斑点呢?) 比喻本性难移的人, 类似于汉语的“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此说出自《旧约》中上帝所说;“古实人怎能改变皮肤颜色呢?豹怎能改变身上的斑点呢?如果能的话, 你们这习惯行恶人的便能行善了。”意思类似汉语中的“狗改不了吃屎”。这些成语都源自《圣经》中耶稣训谕门徒时的原话, 含有丰富的寓意和鲜明的宗教特色。随着《圣经》的代代相传, 它们在人们的语言中固定下来, 成为脍炙人口的习语。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该民族人们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准则。人们常常把某些品质或特征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促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 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科学根据。联想到的特征和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故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同一种动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 在汉民族传统理念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 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 溜须拍马的人, 引起卑贱恶劣、狡诈圆滑等联想。如狗头军师专指在背后给主子出坏主意的人;狗眼看人低指为人势利瞧不起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比喻品质低劣的人嘴里说不出好话。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剧增, 狗的形象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汉语言文化中。狗在英语言文化里被视作人们的伴侣和爱物, 与此有关的词语多含褒义, 并常用来比喻人的日常生活。例如:be 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 (穿着时髦) ;Every dog has his day (比喻凡人皆有得意日)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帮助某人渡过难关) ;a lucky dog (幸运儿) ;top dog (身居要职的人) 。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as faithful as a dog (忠诚的人) 。虽说讲英语的人也并非总说狗的好话:Barking dogs do not (或seldom) bite (吠狗不咬人。) Go to the dogs (堕落) ;a sad dog (粗野的人) ;You dog! (你这狗东西!) Son of a bitch! (狗娘养的!) 但这些并不影响狗的Man’s best friend (人之良友) 的地位。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Magpie (喜鹊) 在西方文化中, 有“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意思, 即“碎嘴”。英文中的magpie不但不报喜, 反而要报凶, 一般认为此鸟是不吉利的征兆, 而讨厌它。“Magpies that chatted, no omen so black. (鹊噪是最坏的兆头) ”。而喜鹊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如“喜鹊叫, 好事到”。一提喜鹊, 人们往往想到“鹊桥相会”, 所以把为他人当红娘称为“搭鹊桥”。英国人看到的peacock (孔雀) 是它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骄傲)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 ;the young peacock (年轻狂妄的人) 。而中国则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上天降福。Bat (蝙蝠) 在英美人看来凶恶、丑陋, 是吸血鬼的象征, 对它并无好感。由bat构成的习语: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as crazy as a bat (疯得像蝙蝠) ,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异想天开) 。与此截然相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蝙蝠的蝠同“福”谐音, 便有了“福”的象征意义。蝙蝠和桃组成的图案意为“福寿双全”, 蝙蝠和鹿组成“福禄双全”。蝙蝠和鱼构成的图案有“富裕”之意, 表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由于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3]。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水产丰富,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的捕鱼业和畜牧业对习语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 汉语成语中“守口如瓶”相对应的英语习语却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为英国肯特郡产的oyster (牡蛎) 品质最好, 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英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也随处可见, 英国人常用fish来表示形色各异的人:big fish (大佬) ;cold fish (冷漠的人) ;dull fish (枯燥沉闷的人) ;poor fish (可怜的人) ;shy fish (腼腆的人)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比喻身处绝境的人;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另外事要处理) ;to teach fish to swim (教鱼游泳) 与汉语中的“班门弄斧”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汉语中“鱼”的比喻意义就相对贫乏, 如“鲤鱼跳龙门”, “鱼龙混杂”等都比喻地位低下的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注重精耕细作。牛在中国被视为农民的命根子, 因此牛多带褒义。“老黄牛”是勤劳实干, 任劳任怨的象征, 而bull“公牛”, 在英语中却是野蛮、暴力、凶猛、鲁莽的代言人。如bull worker (蛮干的工人) , 把行动或说话鲁莽, 动不动就闯祸的人叫a bull in a china shop (肆意捣乱) 。形容力气大, 英语用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马) , 而汉语是“力大如牛”;汉语的吹牛, 在英语却是吹马talk horse。英语中除了as strong as a horse之外, 还有众多和马有关的比喻用法, 例如horse laugh (开怀大笑) 、horse sense (一般常识) 。这是因为古代英国主要靠马耕, 自古中国以牛耕为主, 他们没有汉语那么多对牛充满文化内涵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喻用。

四、文化背景

语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习语的产生和形成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积淀而成的。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 有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而欧洲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泉。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 自然地会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进而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龙 (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共有的动物。中文里的“龙”吉祥尊贵, 而英文中的dragon则邪恶凶残。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视自己为“真龙天子”。直到今天,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把我们自己叫做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腾虎跃”、“龙颜大怒”、龙凤呈祥”等成语妇孺皆知, 但它在英语中却是凶猛邪恶的代表, a dragon of woman的意思是“悍妇”。中英文化的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联想。我们要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就要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亚洲四小龙”要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这样就不容易引起误解。英语中用动物词语作比的习语还有很多来自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 其中最多的来自于寓言故事。Goat (山羊) 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邪恶的代表, 也指“好色之徒”。在对英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希腊神话中, 好色淫乱的“森林之神”Satyr就是长着山羊腿的怪物。Don’ttrust a goat with the kitchen-garden, or a wolf with sheep.意思是“不能让山羊管菜园, 狼管羊圈”, 就连害群之马也叫“black sheep”, 英民族对goat有与生俱来的厌恶感。而汉语中“挂羊头卖狗肉”, “羊毛出在羊身上”则赋予羊一种受害者的形象。汉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 (猫头鹰) 在西方文化中却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 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 和她如影随形身, 因而就有了as wise as an owl。owlish, 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 owl通常很严肃, 很有头脑, 常充当法官。然而, 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就迥然不同了。因为猫头鹰习惯夜间出没, 人们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叫声, 就会心惊肉跳, 认为碰上它是倒霉的预兆。汉语的“杀鸡取卵”在英语中却是杀鹅取卵,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这源于希腊寓言, 说的是曾有一个农村人, 因为发财心切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 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 但结果一无所获。现在用来比喻只 (下转第40页) (上接第33页) 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的人。英语用cats and dogs来比喻倾盆大雨的情景, to rain cats and dogs就是下瓢泼大雨。这种意思的其中一种说法来自北欧神话, 猫和狗都是暴风雨神欧丁 (Odin) 的随从, 猫象征大雨, 狗象征狂风, 它们一旦出现就意味着狂风暴雨的来临。英语的the dog in the manger (占槽之狗, 比喻有些狗就像某些人, 没有伤人也没有干坏事, 却令人讨厌) 出自《伊索寓言·槽中之狗》;an ass in a lion’s skin (披着狮皮的驴子, 比喻色厉内荏) 出自《伍德寓言》;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 (姑息养奸) 出自《伊索寓言》;the lion’s share (最大的一份, 比喻能从遭遇不幸者那里吸取教训) 出自《伊索寓言》。英语中的“c ricket”和汉语中的“蟋蟀”指同一种昆虫。在英语文化中, 特别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 蟋蟀大多给人带来宁静、舒适的感觉。如莎士比亚的歌剧《亨利四世》中就有“as merry as a cricket” (像蟋蟀一样快活) , 而在汉语文化里, 蟋蟀所表达的是一种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感觉。蟋蟀叫声所引发的忧伤是汉文化中世代流传的一致形象, 在封建社会, 蟋蟀还一度沦为了纨绔子弟的玩物, 成了玩物丧志的代名词。

五、结语

习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古老、具魅力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 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了解和辨析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异同,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讨英汉习语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学习英语习语中的动物词汇, 也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在母语环境中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 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 英汉习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另外,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交流中如果忽视中西文化差异, 就很有可能出现“言不由衷”的现象。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应注重中西文化在自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 以提高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切实了解每一种表达方式, 每一种说法的确切含义及适合的情景, 从而真正正确地把握英语的本质和内涵, 更好地运用这英语一世界语言,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Zeng, H.M.从文化差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异同, 2004.

[2]Jia, Q.Y.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其翻译, 2000.

上一篇:音乐蓝精灵之歌教案下一篇: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