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的影响

2024-07-05

文化因素的影响(共12篇)

文化因素的影响 篇1

一、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1. 宇宙观的不同

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人与神灵是互相依存、和谐统一的。而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人与神灵是界限分明、并存与对立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人间世界, 笛卡尔的“物质”与“心灵”两种实体论等尽管说法不一, 但都把灵魂、精神、上帝等与现实的客观世界区分开来,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这种对立的宇宙观使精神无形中成为改造自然界的一种巨大的、能动的力量, 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因此, 西方文化重视人对外界的征服和改造。西方人总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科学家们一方面不断地做科学试验, 寻求征服自然之道, 另一方面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过是发现了某一自然法则, 并承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中国文化认为阴阳依存, 统一为道, 即太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惟一,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基本态度。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 如“天随人愿”、“吉人天相”等, 天和人总是相通的。人们计划一件事情, 总会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中国人认为, 人是自然界所生的,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植物都是跟我同时存在的, 应该爱护它们。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很有影响。

2. 价值观的不同

西方文化非常崇尚个人主义, “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 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 人们崇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西方人的平等意识、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 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个人利益永远是属于第一位的, 自己只对自己负责,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因为他们知道, 只要自己努力,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因此在西方商务活动中, 人们既不习惯关心和帮助他人, 同时更不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 因为接受帮助只会表明自己无能, 而主动帮助他人则会被误认为蔑视对方, 甚至是干涉别人私事。在别人没有主动提出时, 不要轻易施助于人。在中国文化中, 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 必然会受到谴责。人们都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行为准则, 东方的道德观强调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3. 思维方式的不同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 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我国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将中西方主要的思维和文化差异总结为4点:东方人讲求整体性, 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东方人重视求同思维, 而西方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东方人重义轻利,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原则性;东方人的感情表达间接、含蓄, 而西方人的感情表达则直接、外露。他认为,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自觉不自觉地以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问题而形成的。霍夫斯第坦德认为,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确实有区别: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 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 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 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

中国文化注重综合观察, 寻求直觉顿悟。而西方文化侧重具体分析, 抽象推理。中国思维的特点首先在于其整体性, 重视综合的倾向。中国古代历朝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社会体系和伦理观念, 是大一统的形式。中国人写文章注重文章的连贯性和整体的一致性。中医看病也是通过望、闻、问、切注意全身的综合症状, 其把脉、抓药、甚至熬药的时间、吃药的多少并没有严格的定量, 全靠直觉。中国的烹饪也多用模糊的概念, 如:放盐“一勺”, 并不会规定多大的勺。中国的绘画艺术重在写意, 注重整体的神、意境的传达, 其直觉思维可见一斑。西式思维的特点是其实际性, 注重分析的倾向。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创立了归纳法, 强调用归纳的、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此后, 西方注重实证的特点经久不衰, 他们认为科学惟一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 这只有靠观察和实验才能做到。西医看病, 先给病人做各种化验, 得到数据后, 分析数据, 再做诊断。厨师烹饪, 各种配料严格计算, 操作程序严格规定了先后, 普通人家的厨房里也会出现天平, 用来称量各种配料的重量。

4. 时间观的不同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非常珍惜时间, 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 要拜访某人, 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 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 经商定后方可进行。如美国、德国、瑞士, 这些国家的商务人员习惯在同一个时间段只做一项工作, 其优点是可以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然后迅速地转移到另一项工作, 有助于提高工作时间的使用效率。以商业拜会为例, 拜访者总是十分守时。他们认为, 过早到达可能给人过于急切, 或过于空闲的印象;迟到让人等候则让人感觉缺乏诚意, 不尊重人。而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中国文化认为冬去春来, 周而复始, 因此常常向后看, 立足于历史。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单向飞逝, 去而不返, 所以多向前看, 着眼于未来。中国文化认为昼夜更迭、季节交替, 是一种环形的运动状态。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 做事慢慢来。人们相信失去的东西还有时间补救。语言中有许多都是“慢”字当头:慢走、慢用、慢慢欣赏、慢慢来等等。中国人总是与过去的老朋友保持长久的联系, 认为老朋友是他过去的历史人脉。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倾向, 相信轮回, 认为“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 时间未到”, 认为这辈人可以为下辈人积德行善。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 好比是一条直线, 是一种线性的单项持续运动。根据犹太基督教的传说, 时间不是圆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 它是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观使西方人总觉得时间一去不复返, 因而有着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总是向前看, 一切着眼于未来。

二、对中西文化比较的认识

由于种族、时代、环境的不同, 造成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乃至价值取向。基本上是蓝色的海洋文明与黄色的农耕文明之间的对立。前者为了生存, 不得不征服恶劣的大海, 于是发展了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的性格。后者靠天吃饭, 有稳定的种植业, 不需征服自然, 自然的恩惠是与他们的祈祷联系在一起的。大船与铁镐的区别就在于一者为征服之用, 一者为适应之用。为什么西方多围湖建厂, 造现代化大都市的建筑;而中国的建筑大都依山傍水, 即使无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比如苏州园林、圆明园就是例证。西方人发展了自然界的唯一神———基督, 使人类有了彼岸世界。超越有罪的今生乃是到达彼岸的条件, 却又热爱世俗的生活, 造成灵与肉的分裂。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主神, 自然就是自己亲近的对象, 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与自然融合为一体。主张“内圣外王”的入世观就是灵肉一致的明显例证。西方人相信人是有罪的, 所以有了罪感文化和耶稣的救赎。中国人相信人是善的, 所以有了儒家的修齐治平为荣的耻感文化。中国人相信道德的自我完善, 所以强调以德治国。总之, 中西之间是一动一静, 一张一弛, 凡是这样的比喻无不为我们认识中西之间的差异提供了一种参照。

三、结语

我们之所以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 其目的是通过对比, 提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重点是相异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通过文化对比, 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 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正如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言对比的必要性时说:“一种事物的特点, 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吕先生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文化对比。只有预见到在交际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在交际过程中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排除文化干扰, 避免文化冲突, 创造双方共同接受的交际氛围。

摘要:随着跨国度、跨地域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掌握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详尽了解中西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 可以提升对外交际的有效性, 可以在交际中避免发生误会, 可以在交往中减少文化冲突, 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中国,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参考文献

[1]王菊泉, 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文化因素的影响 篇2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群,是应用复制技术完成文化传播的商业活动的总和。现代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它们建立在大规模复制技术之上,履行最广泛传播的功能,经商业动机的刺激和经济链条的中介,迅速向传统文化艺术的原创和保存两个基本环节渗透;将原创变成资源开发,将保存变成展示,并将整个过程奠定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其实,理解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产业”。产业本身具有技术性和商业性的所有特点。此外,文化产业还应具有文化的一些特性,一是文化产业所推销的产品(或服务)主要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地复制出来;二是文化产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社会功能在于文化传播。

一、文化产业的特点

作为一种产业,文化产业既有与其他产业的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概括起来,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性

文化产业把文化要素作为经营对象,以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手段配置文化经济资源,按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组织文化生产要素,把生产、再生产、传播、消费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集约经营、联合经营、规模经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都表明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文化产业企业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

(二)意识形态性

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文化产业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它的意识形态性。兼具意识形态性和经济性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文化产业以提供知识信息、文字、音像、艺术、理论智慧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些文化产品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特殊产品。作为满足精神需求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主要成果——文化产品同物质产品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首先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性。文化产品,包含有艺术工作者所持有的政治观点、社会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艺术观点等等。这些观点对消费者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道德导向作用。文化产品须具价值观,即文化产品的道德性,这就意味着文化产业不可能放弃宣传教化功能。文化产业还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一方面,其产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从经营中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不是单纯的生产部门,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是宣传战线的一个重要工作部门,文化产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三)知识性与原创性

知识是文化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人的精神、智慧与思想是文化产业的内核,是文化财富的直接来源。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中,新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起点,其余所有的环节——生产、再生产和交换都是围绕知识和创意展开的。文化产业的知识性主要体现在必须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去整合、发展产业,创造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每一项文化产品,不论是文学的还是艺术的,都不能相同,都必须具有原创性。文化产业的核心就在于“原创性”。伟大的文化艺术作品总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没有一个产业像文化产业这样依赖原创性而存在。

(四)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

文化产业所推销的产品或服务,主要是通过对原创文化符号大批复制生产出来的,具有可复制性。所谓复制就是依照原创作品制作成具有同样内容的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复制,文化产品就没有批量生产的可能,也就失去了向产业化经营转变的可能。现代文化产业正是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

二、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一国的文化也有着重大影响。任何时候,它都具有战略意义。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已经把文化产业提到战略高度。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主要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志。但是光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要有以文化为中心的软实力。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大国身份的获得及其存续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文化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国的崛起,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大国不能为国际提供一种先进且成熟的文化形态和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不仅难以被其他国家认可,可能其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为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单凭经济“一条腿走路”是不够的,仅有物质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支持是难以走远的,我们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谋求中国崛起的新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非常必要。我们应抓住时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中国的和平崛起—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这一重要阵地。

(二)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1.文化产业成本不高,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很少,无形经济价值高,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中的很多行业,成本就是创意者的头脑、一些技术和创意灵感。三五个人,一间房屋,几台电脑,也可以从事文化创意工作。这是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少,很少破坏和污染坏境,具有扩大就业、提供税收、提高所在地知名度、宣传地域特色等诸多优点,无形经济价值极高。世界各大城市纷纷打造“创意城市”,例如美国把文化产业称为“脸蛋工业”就是这个原因。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中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个,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2.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这些需求就是文化产业的市场所在。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增加,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增加,即使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用,而更多地关注美、时髦、品牌与流行。许多消费活动,与其说是物质消费,不如说是在“精神消费”的过程中同时也做了“物质消费”。从国家的经济发展层面来看,文化产业可以帮助中国启动内需,刺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中国传统工业品出口受阻,发展文化产业尤具现实意义。

3.文化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知识化是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是以文化知识为经营对象的行业,是知识社会的时代需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出,2030年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知识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人做过“24小时”与“一秒钟”发人深省的对比,发现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一千多万年的时间,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多年,如果把人类历史比作“24小时”那么有文字的历史还不到“半分钟”,而人类产业革命的历史则只有“一秒钟”。人们可以看到在这短短的“半分钟”,甚至“一秒钟”之中,人类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其中的关键就是财富的增值既非取决于人的体力,也非取决于环境、资源等,而是取决于人的智慧、人的知识和人的文化素质。

在文化产业中,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更为重要的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未来的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文化产业也是经济信息化的时代需求。经济信息化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己呈现出不可遏制的态势。畜牧业、农业、商业、工业各种产业形态先后出现,带给人类社会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改变。而今,庞大的信息需求使得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电子通讯和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当今,信息已成为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的生产、加工、挑选、保存、保密、传递等都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与日本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角逐中失败,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凭借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巨大优势,重现经济活力。美国出现了一大批信息产业巨头,如谷歌、亚马逊、时代华纳等,至今依然生机勃勃。不容置疑,文化产业必将是未来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文化的繁荣和传播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之一,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任何社会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整体,社会的发展意味着这三个方面的整体推进、全面进步。而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依靠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产业。文化的重要性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文化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文化都市、提升文化软实力、繁荣中国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

三、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个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支撑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政策因素。

(一)需求因素

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在特定条件下会同时存在多层次的需要,但一般情况下总是由占优势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才会成为消费的动力。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文化娱乐消费将提上日程。

文化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需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必然出现,我们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的优势要素。

(二)供给因素。

能够扩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增加文化产品增长的因素都属于供给因素

1.资金投入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大多数文化行业是知识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产业,需要以丰富的资金为基础,比如电影的制作,网络游戏的开发,数字传媒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一般来说,资金投入的多少和产业的发展成正比。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来说,资金投入的多少更是直接决定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资金的投入,再伟大文化创意也变不成财富。例如韩国政府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大力投入。中国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必然使得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快速健康发展。

2.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出现,同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形成和飞速发展的催化剂。反过来,文化产业的繁荣又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由于科技进步,文化产品消费普及率已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讲,这是极大的推动力。文化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文化的商品化和物化,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资源、新工具、新载体,这促成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比如,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新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相应地出现了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网络技术的诞生使得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相关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3.人才的质量与数量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依据,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一种战略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需要熟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技能,而且还要能够处理好商业与文化、商业与艺术、新闻与媒介经营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能够实现最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而且能够凭借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创作出影视作品、漫画及其他出版物等;不仅需要通晓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也要熟悉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习惯,了解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态势和动向,能够及时正确地制定营销策略,从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在现代文化产业的竞争中,谁拥有数量多、质量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谁就能处于优势地位。文化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一切资源只有通过人的精神加工才可能转化为现实财富,它更能体现人才是企业的经济价值来源和存在的基础这一点。

4.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和人的创意的行业,它对要素的依赖度要大于其他行业。文化内容是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故有些专家和从业人士把文化产业称为内容产业或创意产业。当今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就是文化内容不足,文化内容不足的关键就是文化要素资源的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资源作为底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并且一脉相承。这些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不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政策因素

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

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研究 篇3

【关键词】文化 翻译 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是展现文化最重要的方式,语言必须与文化相结合才能生存发展。同样,文化也已经成为语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氧气,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翻译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们实现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不应当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其实质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通过翻译展现出文化独特的魅力。所以,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不单单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技巧,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论述

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历史活动、思想道德、知识内涵、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国家人民的共同财富。文化具有鲜明的名族性,其形成与发展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历史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都不尽相同,因此自然就衍生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2.翻译的含义。翻译作为不同名族、国家人类交流沟通的手段与途径,通过翻译工作者的语言转换,使得不同文化在彼此的空间地域上进行传播,加速了世界精神思想方面的建设。翻译工作者只有掌握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保证翻译意思的真实可靠,为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二、影响英汉翻译的文化因素

1.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信仰体现出一种文化现象,是国民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对于英汉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欧美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其历史文化明显具有宗教色彩,我国多数国民以信仰佛教与道家为主。我国民众相信“菩萨”、“如来佛祖”主宰世间的万物,我国的古典小说中常常能看见“菩萨”、“佛祖”、“玉皇大帝”等宗教名词,由此产生了很多成语,例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而欧美国家人民认为上帝是拯救世界唯一的神,因此在宗教方面英汉翻译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对位问题。在翻译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时,如果将“阿弥陀佛”翻译为“God bless my soul”,将其翻译为上帝,很可能使欧美国家的人错误的以为中国也将上帝作为唯一信仰的神,扭曲中国文化。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宗教文化背景,保证英汉翻译的质量。

2.交际方式的差异。我国与欧美国家在交际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国民在遇见熟人时一般都会询问“最近忙什么呢?”、“出发去哪里?”、“吃了吗?”,展现朋友之间的关心与关爱。而在欧美大家见面后通常会以“hello”、“hi”作为开场白,并不会询问朋友的隐私,他们认为见面时询问对方“出发去哪里?”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对于之间的交际差异,不能进行简单的直译,容易使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引起欧美人士的反感,曲解他人的意思。

3.生活习俗的差异。生活习俗是不同民族长期生活文化的具体体现,我国国民的生活习惯与欧美国家的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欧美国家人民十分喜爱狗,狗是人类的朋友,美好的语句中经常有dog的出现,例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我国则与之相反,“狗”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动物,用于形容为不好的人、事,“狗腿子”、“狗汉奸”。在汉英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双方生活习惯的差异,切忌不能简单直译,产生不礼貌的行为。

4.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世界上众多的名族、国家,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才衍生出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语言表达的差异。欧美大片《泰坦尼克》在中国首映时,男主角杰克与女主角罗丝一见倾心,很自然的用“I love you”表达了对于罗丝的爱意。而我国非常重视含蓄美,人们的观念中这样的表达过于露骨,而欧美国家则认为直接展示出自己的爱意,才是勇敢的行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展示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不能评判两种思维方式的优劣,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尊重与理解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其次,将这种差异充分的向被翻译这说明,最后,通过语言以及翻译技巧尽量去减少之间的误会。

文化的差异常常造成文化理解的误差,给语言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此,英汉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直译,更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理解双方文化上的差异,才能更好传递正确的信息,实现双方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陈柳悦.商务英语语言特点与翻译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3(11):182-183.

商务日语当中的文化因素影响 篇4

一、语言与文化的相关性

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家拉康认为, 文化的任何表现同语言功能 (也即同象征符号观念) 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某种语言的特有结构把一种类似“集体无意识”的东西从小影响婴儿的心理和行为, 在他无意识中形成一种文化结构。

语言对世界的分类带有人的很大的主观性。“一种语言的词语与其说是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现实, 还不如说是反映了操这种语言的人们的兴趣所在”。正如萨丕尔所说:“语言符号能容易地从一种官能转移到另一种官能, 从一种技术转移到另一种技术, 可见单只语音并不是语言的基本事实。语言的基本事实毋宁说在于概念的分类, 概念的形式构造, 和概念的关系。……语言, 作为一种结构来看, 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根据人类集团的语言习惯建立起来的。”一种语言的形成, 就是一个创造有体系的世界整体的作业。玛克斯德索也指出:“虽然, 也许文学的效果在一开始以感觉意象的存在为条件, 但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多余的了。语言已经凝聚成一个世界, 一切精神效果都隶属于它, 就像隶属于外在世界一样。”

必须指出的是, 不同民族的语言棱镜所折射的世界是很不相同的, 那些差异之点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看待世界的不同样式。

二、商务日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最容易从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 如日常生活的问候语、隐私习惯、肢体语言、宴请礼仪、对动物和颜色的态度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 接待与宴请中的文化因素

作为商务活动的首要环节, 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此环节, 如何互致问候、寒暄是接待人员必修的科目之一, 其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公司的形象, 对双方的成功合作有着很大影响。

(1) 寒暄

在我国, 首次见面握手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 而日本正式场合的初次见面一般都要互行90度的鞠躬礼而不是握手。鞠躬时, 男士双手垂下贴腿鞠躬, 女生将左手压着右手放在小腹前鞠躬, 并礼貌地说“初次见面, 请多关照。”

然后互相交换名片, 一般来说, 年纪比较轻的或者身份比较低的人要先递上名片。如遇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就主动握手, 甚至拥抱。如遇女宾, 女方主动伸手就握手, 但不要用力后久握。遇到老者亦然。

(2) 等级序列

就像木村敏指出的那样, “在日语中, 还有在日本式的看法和想法中, 自己是谁, 对方又是谁, 是由自己与对方的人际关系来决定的。一个人作为个人获得身份同一性的前提首先是人际关系。即是说, 存在着人与人之间这一事实。”

日本是一个讲究“序列”的社会, 本尼迪克特早在50多年前曾说过:“日本人是从等级的观点来看待国内问题的, 他们也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国际问题。”日本文化所想象的国际秩序趋于是一个等级序列, 即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与之相符的位置, 在“要么在我之上, 要么在我之下”这样的行为模式下, 日本外交给人一种依附强权.缺乏道义的印象是很自然的。同最强大的国家结盟来达到战略目的可以说是近代以来日本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名片虽小, 但在日本的人际交往中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为它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名片不仅通报姓名 (以及名字的汉字各种读法) 和地址, 更重要的是, 标明了名片主人的头衔、职位和所属机构。日本的社会习惯要求人们在接过对方的名片后, 一定要仔细地审阅一番, 根据名片的内容来相应地安排自己的言谈举止。只有在互赠名片、明白了对方的身份后, 双方才能据此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属于哪种规格, 便能恰如其分地对待对方而不至失礼或越位。所以, 日本人初次见面时, 如不交换名片, 他们就不好开口说话, 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用哪一种敬语来称呼对方, 也不知道应该用哪一种礼节。

(3) 宴请

给人递东西时一般要求双手递。递刀等危险东西时, 要把带有刃、尖等危险处朝向自己再递给别人。吃饭时, 除了吃面条时, 忌讳弄出声音。被人邀请或是受到款待后, 日本人不仅要在分手时道谢, 而且过后再次见面或通电话时, 一定要再次致谢。有人说, 日本人为了一件事至少要谢人家三次以上。

主人为客人斟饮料时, 客人要端起杯子, 续添饮料要由主人亲为, 客人不通过主人而自己倒饮料被视为有失体面和失礼。

在吃饭的时候切忌舔筷 (用舌头舔筷子) 、迷筷 (用筷子在餐桌上晃来晃去) 、移筷 (连续夹两种菜) 、扭筷 (扭转筷子用嘴舔食粘在筷子上的饭粒) 、插筷 (用筷子插着食物送进嘴里) 、掏筷 (用筷子从当中扒开菜挑菜吃) 、跨筷 (把筷子跨放在碗、碟上面) 、剔筷 (用筷子当牙签剔牙) 。

(4) 其他礼仪

日本没有特别侮辱人的手势。口中含着食物说话或者边走边吃均被认为不雅和失礼。

在众人面前女性的不加掩饰的笑也被认为失礼, 女子笑时通常都要以手掩口, 要尽量做到笑不露齿。

参加日本式宴会一般都要盘腿而坐, 妇女则屈膝跪坐。在日本最忌讳女士分开腿坐, 特别是穿短裙时更不能分腿而坐。不管男女, 正式场合不能翘二郎腿坐, 要求一定要把两腿并在一起, 把两手放在膝盖上面。

2. 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谈判是贸易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谈判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乃至谈判的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差别, 而这些方面都是影响谈判进行的重要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些差别, 就可能在谈判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既失礼于人, 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因此, 如欲在商务谈判中掌握主动把握契机就应对目的国的文化进行了解。

(1) 交谈沟通方式

日本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很少注视对方的眼睛, 大多是看着对方的鼻尖。特别是对上司或长辈, 常常要垂目低视。也有人闭上眼睛表示洗耳恭听当与人对视时, 有些人会感到难为情而赶紧移开目光。当冒犯或妨碍他人时, 要马上说“对不起”以示歉意, 如果不这样, 彼此关系往往会搞得很僵。

下级同上司在一起时, 在上司没讲完之前一般不能插话。说话方式多是围绕所商讨的事项交换看法, 以求得意见的一致。人们很重视交谈的气氛并琢磨对方的立场和看法, 有时就是自己不同意, 也会因考虑到彼此的关系和对方的处境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迎合对方。

(2) 拒绝方式

即便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可时, 日本人也不喜欢争执, 往往习惯于避免正面冲突, 拐弯抹角地说“我理解你的意思, 但是……”, 并将自己的理由陈述一下。还常说“我倒无所谓, 只是社长说……”, 或“某某某先生三番五次这样说, 所以……”等等, 往往推出第三者来婉转地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对他人的要求、请求, 如果日本人说“让我考虑一下”的话, 通常则意味着否定。而且事后对方若不催促答复, 多不会告知考虑的结果的。

遇上尴尬局面时, 日本人出于礼节一般是继续留在那里, 静静地忍耐, 而不会公开表示抵触或退席。通常人们或是想办法改变一下气氛, 或是无可奈何地忍耐下去。人们很注重揣度当时的微妙气氛。

3. 产品的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因素

对于产品包装、设计与商标语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国文化的浅层次表现。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到语言信息的准确传达, 更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独特性。

日本人对数字的吉凶感觉很敏感, 忌讳4 (与“死”发音相同) 、6 (发音为“劳苦”) 、9 (发音为“苦”) 。因此, 平时的产品定价或包装上应该尽量避免这几个不吉利的数字。

日本人忌讳绿色, 认为绿色是不详之色, 故忌用绿色作为装饰;日本人还忌讳紫色, 认为紫色不牢靠, 因此机会用紫色纸或紫色布包装物品。

在商品上日本人忌用荷花 (丧花) 、狐狸 (贪婪) 、獾 (狡诈) 等图案。

在配置房间的时候, 有人不喜欢东北方向, 认为那是鬼门, 是鬼出没的地方 (此说起源于阴阳道) 。还有人忌讳日历上的“佛灭日”, 认为那天对万事都是凶险之日。为了免遭报应, 人们立了不少规矩 (如不能往蚯蚓身上撒尿等) 。

日本盛行送礼, 但馈赠礼品时一定要倍加小心, 不使损坏, 因为日本人忌讳“破损”。所以在选购礼品时尽量不要选购陶瓷、玻璃制品等易碎物品。而因为日语当中梳子的发音为“苦死”, 所以非常不吉利, 千万不可作为礼物来送给对方, 不然等于给人送“苦”, 是需要特别避讳的。

写信也有讲究。日本人忌讳收到倒贴邮票的来信。日本好一些的信封都是里外两层, 如对遭遇火灾的人发慰问信时, 一定不要使用双层信封, 否则将意味着“祸不单行”。信封要竖着写, 折叠信时要注意, 不要将收信人的名字头朝下, 因为那意味着倒霉之事临头。

如果遇到有些场合需要着和服时, 左衣襟压在右衣襟上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因为那与死者装束相同) , 不过女式西服中的左衣襟压右衣襟则为常见。

三、小结

学习一门语言, 其本质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当今中国对外贸易交流中依存度有增无减的日本, 日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商务日语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纯语言的同时去接受这种理念, 拓展他们的视野, 使他们真正成为实用型的应用人才。

摘要:商务日语是一门特殊用途语体, 主要用于跨文化间的商务交流。然而, 商务日语并非简单的懂日语或懂商务知识, 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务谈判和合作的进行。本文就此方面的知识分为接待宴请、商务谈判以及产品的包装、设计三个方面加以总结和探讨。希望对今后的商务日语教学或商务活动从业人员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商务日语,文化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F.R.Palmer:Semantics[M], cup, 1982, P.21

[2]萨丕尔, 语言论[M], 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 P13

[3]萨丕尔, 文化.语言和个性[J], 语文导报, 1986年7期, P36

[4]玛克斯.德索, 美学与艺术理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P332

[5]木村敏, 人と人の間――精神病理学的日本論[M], 弘文堂, 昭和47年, P137

[6]R.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M],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p37

文化因素的影响 篇5

1、语言文字的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要素之一。据语言学家声称,目前世界上 起码有3000多种语言。其实,每种语言就是某种文化的代表,以此类推,当今 世界亦有3000多种文化。企业在开展国际营销活动时,应充分重视对语言文字 的研究。语言文字是人们在国际营销中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通讯联系、洽谈 合同、广告宣传等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搞好国际营销必须十分注意语言文字 的适用性。

例如,我国一些出口商品的主要顾客是散布于世界各国的华侨和华裔人士,因 此商标标签上的文字应该避免使用简体字和拼音文字,否则顾客看不懂。

此外,还应注意语言文字的翻译问题。翻译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稍有不 慎便可能出现错误。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Nova”牌汽车,在美国 很畅销,但是销往拉丁美洲却无人问津,原因是拉美许多国家都讲西班牙语。而“Nova”一词在西班牙语中译为“不动”,试想一下,谁愿意买“不动”牌 汽车呢?相反,“Benz”和“BMW”这两个汽车品牌在翻译成中文时却翻译得 恰到好处,“Benz”译为“奔驰”,“BMW”译为“宝马”,“奔驰”和“宝

马”都给人一种快的感觉,这种品牌的汽车,让人听起来就舒服。

2、宗教信仰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宗教信仰往往给人们树立了道德准则和禁忌,这些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 和消费行为,从而对企业国际营销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为了给1994年在美 国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筹集资金,可口可乐公司在它的易拉罐上印上国旗;麦 当劳公司在其儿童套餐的便携袋上也印上国旗。结果,穆斯林很快被这种做法 激怒了。因为绿白相间的沙特国旗代表一段阿拉伯缄言(世界上没有上帝,真 主和穆罕默德是我们的先知)。他们觉得这应受到尊敬,而不是被商品化,应 把那些亵渎他们的东西扔进垃圾堆。麦当劳公司已经印制了200万个袋子由于 促销,而可口可乐也生产了270万个印有24个世界杯参赛国国旗的易拉罐,这 两家公司立即减少这些引起麻烦的产品的产量。

文化因素的影响 篇6

关键词:装饰艺术运动 多样文化 风格

装饰艺术运动起源于法国的20世纪20至30年代,席卷了美英等众多国家的一场国际性设计运动,它的设计内容包罗万象,有20年代鲜艳强烈的“爵士”图案,也有30年代的流线型设计,从简单的日用品包装,诸如香皂、罐头到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大厦的建筑。装饰艺术并非横空而出,而是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批判的基础上,又结合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特征,综合了多元文化特征而产生的。装饰艺术从有着数千年底蕴的手工艺术世界中,从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中汲取了无尽的养分,随着欧美帝国资本主义向外扩张,非洲、拉美、中东、东亚、印度、罗马等地区的传统艺术都成为它灵感的来源,从遥远的古埃及文明到现代艺术里的未来主义、立体主义;从非洲原始部落的神秘面具到优雅轻灵的俄国芭蕾舞,都在它身上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留下了印记。融合了如此多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潮流,装饰艺术运动俨然成为了一个集大成者,造就了自己鲜明璀璨的经典风情。下面笔者就对装饰艺术运动风格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进行论述。

一 埃及装饰风格

装饰艺术运动从古埃及装饰风格中受益匪浅。装饰艺术运动的造型语言倾向于几何却不采用绝对的对称,偏重直线又不是完全的直线,还包含其他线条形式。而古埃及的造型艺术都有比较严谨的描摹方式,无论描绘神、人还是自然之物,都有基于数学和几何计算之上的严格比例,作品有惊人的秩序感与韵律性,这点与装饰艺术运动崇尚机械的、几何化的风格不谋而合。英国考古学家瓦特·卡特于1922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图坦卡蒙墓,墓中的文物震动了欧洲的设计师。图坦卡蒙金面具上的简单几何图形、单纯的金属色与黑白色,看似简单的元素却有着高度的装饰性,给正在寻找二维表现抽象理念的设计师们以极大的启发。而且,居室中的装饰图案,如纸草样式的柱头、纸草与莲花组成的柱头、立柱结构等都反映了埃及古典建筑的特征,它们都是从大自然中抽象出来的,造型简单但特色鲜明的几何图案相当壮观。自图坦卡蒙墓发掘以后,20世纪20年代的很多西方建筑设计都借鉴了埃及古典建筑的特征,像木乃伊、狮身人面像、金字塔等埃及独有的标志性事物也常被应用于装饰设计之中,这些富有异域情调的设计元素给欧洲的设计师们又带去了新鲜的设计灵感。例如,奥利维·伯纳德于1930年设计的斯特兰宫殿大旅馆大量采用了埃及人体图案、放射型图案以及曲折线、植物纹样等做装饰。杰拉德·桑德斯是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中的首饰设计大师,他将古埃及和东方图案的简单几何造型、明快的色彩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再配以复杂而昂贵的材料,使得首饰富于东方风情,很受欢迎。

二 原始艺术

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萌芽阶段,他们从非洲与南美洲的原始部落艺术中借鉴了大量创作素材与形式手法。非洲部落族群一般习惯于佩戴极具象征性和夸张色彩的、由金属或木材等打造雕刻而成的面具,面具的雕刻手法简练、结构严谨,线条洗练、利落,较多直线与折线(由制作工具所致),与装饰艺术运动推崇的直线风格不谋而合,它们所含的神秘色彩、象征主义风格又对欧洲前卫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艺术家们的绘画作品又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大量创作灵感。马蒂斯画风的产生便是他研究非洲土著雕刻和阿拉伯艺术的成果。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方法也是在非洲雕刻和古代伊比利亚人艺术的启发下,与塞尚已经开始的对结构美的追求结合而产生的。立体主义强调在装饰设计中大量运用折线、弧线等元素,注重发挥图腾的文化象征意义,而非洲传统文化艺术为此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法国设计师马塞尔·科尔德的家具设计,就富含非洲与大洋洲部落艺术的气息,他设计的沙发和床既有原始美术的质朴、大气,又有用象牙、水晶等奢华材料所做的装饰,正是装饰艺术运动时期家具设计师的惯用手法。

三 简洁的几何造型

20世纪20年代正是大工业生产蓬勃发展的时期,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简单几何形状自然成为当时设计师们追逐的中心。例如:闪电型、太阳放射型、齿轮型、几何扇型、折线型、重叠箭头型、星星闪烁型、“之”字型、金字塔型等设计语汇都在当时大行其道,但究其根源,他们依然来自于古埃及、中美洲(阿兹特克文化)、南美洲(玛雅文化、印加文化)的古老文化。此外,当时在非洲和南美等地开辟殖民地的趋势,也客观上促进了异域风情在欧美大陆的流行。自从装饰艺术运动来到美国后,它就不停地与当地文化、审美价值进行碰撞与融合,最终独具美国特色的装饰艺术风格诞生了,即30年代在洛杉矶形成的“好莱坞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由埃及风格、玛雅风格、阿兹特克风格及几何化构成,由于它是受到好莱坞电影布景和时尚的启示,所以此风格在电影院的设计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后来它又传回欧洲并影响了欧洲的装饰艺术运动,转而又传遍了全世界。建于1927年的美国玛雅剧院的外墙(由摩根·沃尔斯和克莱门斯公司建造),就以玛雅头像为装饰主题,虽然墙面故意追求粗糙的质感,但建筑的局部装饰还是非常繁复细致的。位于伦敦郊区的胡弗工厂大楼的设计便将古埃及、阿兹特克、俄国芭蕾舞等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具有折衷主义的设计思想。

四 舞台艺术的影响

舞台艺术对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当时的芭蕾舞剧、爵士乐,以及相关的服装、舞美等都给装饰艺术设计师带去了灵感。20世纪初的“俄国芭蕾舞团”在音乐、舞蹈编导、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率先做出了与传统决裂的重大改革,并将改革的影响随着他们的演出带到了国外。演出于1909年由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前卫舞剧《彼得罗什卡》、《蛇舞》,在服饰与色彩上给装饰艺术运动以极大的启发与借鉴。其中,《蛇舞》的舞台服装设计得紧凑贴身、色彩为古铜色系,视觉冲击力强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快成为巴黎上流社会追逐的一种新时尚,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装饰艺术运动别具一格的色彩体系形成了,那就是偏好金属色、纯色、鲜艳及强对比的颜色。“俄国芭蕾舞团”不仅影响了装饰艺术运动色彩体系的成立,也导致了法国服装设计的开端。法国的第一位时装设计师保罗·布瓦列特就是从列昂·巴克斯特(“俄国芭蕾舞团”总设计师)所设计的舞台服饰那里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同时他本人的设计风格也对法国的服装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黑人爵士乐,这种强烈的、节奏明显且特殊的美国民间音乐和它的表演方式都给设计师带来了许多新鲜与启发。设计师用视觉的手法来表现听觉上的感受,将爵士乐的那种节奏与韵律感幻化为视觉语言带入到设计之中,又为装饰艺术运动多样风格的灵感来源开辟了一条新路。

五 速度之美

20世纪初,以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为开创者的未来主义人文理念诞生了。意大利未来主义者们认为:在欧洲新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传统的世界面貌与社会生活型态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主张要与旧时、旧式的人文精神相决裂,他们坚信机器文明、速度意识、竞争意识已构成新时代的主要特征,人文精神的使命应该是探索未知世界、积极面向未来。未来主义者们颂扬进取性的行动、机器工业文明以及现代都市中的快节奏生活,赞美速度与力量之美,试图以艺术来揭示人类内在的意识冲动。如果要将未来主义的根本主张浓缩为一个具体可触摸的符号的话,那么诞生于1885年的汽车无疑完美地诠释了未来主义者所推崇的力量与速度之美,他们代表了全新的工业文明,他们向人们展示了未来主义者理想中的现代与未来世界该是怎样的面貌。

汽车展示了科技和现代工业材料的先进性,它使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意识到机械化生产与艺术设计不是矛盾的,而且工业生产可以为他们提供全新的设计材料与设计工艺。他们大力推崇设计中的“机械之美”,使产品的机械形式和工业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从而在艺术设计和工业化生产之间建立平衡,并将机械看作是速度、进步、自由的象征。汽车的出现不仅在意识上给装饰艺术运动设计师们以强烈的刺激,在形式美感上也给他们以极大的启发,于是在二三十年代的大量海报、广告中,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的身影随处可见,作品画面色彩鲜艳、结构简明。而且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流线型设计样式也被普遍运用到各个设计领域中,尤其在建筑设计方面尤为突出。坐落于洛杉矶中央大街南段1334号的可口可乐大厦是此种设计的典型代表,设计师用铝等工业材料装饰建筑的表面,在室内设计上呈现动感、现代感,放弃古典样式,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时尚。

六 前卫画派

20世纪早期的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也对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野兽派的作品色彩鲜明、画风不拘一格;立体主义将使一切风景、人物、动植物等都变成了几何图形和方块;未来主义痴迷都市生活和现代工业,强调迅速有力的线条、棱角分明的形体,崇尚捕捉速度与动感。这些前卫画派都给装饰艺术运动以极大的影响,促成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色彩体系、装饰效果、表现手法以及用速度和力量诉诸主题的设计形式。俄国构成主义的设计师曾试图将民间传统或工业元素注入到时装中,塔特林和亚历山大·艾克纳曾用功能性、实用性和吸引人的特点来替代时装设计中繁琐、累赘的装饰。在这些先锋派的影响下,有的时装设计师采用了几何轮廓,应用色彩和形状赋予时装现代感,并且使时装成为20世纪艺术设计的一部分。A·M·卡桑德拉装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领域里最杰出的代表,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构成主义、立体主义、风格派、未来主义等风格的影子,他的作品形体都概括为几何或抽象图形,色彩也强烈明快,他采用刚健有力的字体,多角度的透视方法,使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卡桑德拉用高度简洁的形体、高亮的色彩对比关系来表达他对现代生活的感受与热爱,他也擅长用线条与透视感来描绘现代交通工具所具有的速度、力量以及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便利与启示。

七 结语

装饰艺术运动风格是在一战刚刚结束的氛围中,由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体现出的群体性的共同追求。它从最初单纯的简洁风格发展到后来的混杂多种样式、多种地域文化的综合风格。它与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所以也受到现代主义设计的诸多影响。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不再排斥机械化生产,从而使得装饰艺术运动比以往的艺术运动具有了一些现代特征。

时至今日,装饰艺术运动所蕴含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其对材料的合理运用、产品表面的处理技术以及人与机械两者关系的互动与互渗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深挖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雷莹:《论“新艺术”运动在现代设计史上的意义》,《包装工程》,2007年第11期。

[2] 门小勇:《平面设计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杨先艺:《设计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4] 詹文瑶、李敏敏:《现代平面设计简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影响中国信用文化现代转型的因素 篇7

在经济转轨阶段, 以契约化交易为基础, 以健全、高效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契约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而原先植根于人格化交易的信用维持体系因市场的扩大、人格化交易地位的下降以及观念的急剧改变已然解体。旧的已破, 新的未立, 信用体系出现转型真空, 信用缺失作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

一、两种文化的对比

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 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宗教传统。《圣经》中《旧约全书》的“约”就是上帝与人类订立的契约, 灌输了“约”的神圣性, 履约的强制性和义务性。契约关系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产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 大量的世俗化的契约交易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使得契约的原则首先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原则。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从人性和自然法的角度出发, 强调契约对社会存在的基础性及普遍性意义, 并用契约思想来构筑其国家理论, 使契约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法律乃至政治领域, 出现了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契约化, 形成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型社会。西方国家的契约文化是构成其现代信用文化的核心, 这种契约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以契约信用为主要形式的信用经济的发展。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孕育了丰富的信用文化。中国儒家学派非常重视信用文化, 著于2400多年以前的《论语颜渊》中就写到“民无信不立”;《论语》中的“信则民任也”,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言必信, 行必果”等诚信古训, 至今仍是被人们崇尚的美德。但是, 传统的诚信观的另一面在于它的“信”是与“义”结合在一起的, 或者说“信”随“义”走, “义”指向哪里, “信”就实践到哪里。所以, 对于信用在一部分当代中国人中“丢失”了的问题, 应从“义”的迷惘中去探求原因。因此, 在处理义、利关系上,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义”, 强调信用关系是道德义务, 应自觉遵守。在信用问题上, 如果“义”、“利”发生冲突, 则应该舍利而取义。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很不发达, 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计划调拨和统购统销而不是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调节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因此,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范畴的“义”, 一直外在于“利”, 与“利”相对立。所谓“重义轻利”, 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理解和价值界定。中国人传统的信用一直跟着“义”在“利”以外游走, 而在“利”的世界, 信用便失去了“义”的有力支撑, 变得苍白无力。当改革开放的实践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基本范畴—————“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的时候, 传统与现实便在这里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二、道德化、人伦化的信用文化与现代契约文化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信用建立在人伦、道德化的关系基础之上。这显然同主要依靠契约关系来调节权利义务关系的非人格性的、法制化的契约文化产生了悖谬。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也有讲信用的传统, 可我国传统的信用文化却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契约文化。传统的“仁义礼智信”, 是一种依附在“身份”关系前提下的道德约束, 是一种以义务而非以权利来划界的约束。而契约的精神就是独立主体间的平等, 平等意味着对于身份的排斥。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使我国商品经济缺乏充分发展的土壤, 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契约文化基本上缺失。在封建专制下倡导的“三纲五常”使社会成员之间更多地体现为等级关系、发号施令和服从忠孝的关系, 而非平等、自由的缔约人关系, 身份等级是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长期的封建社会为近代中国实现从身份到契约转变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自然经济的超强发达又使商品经济在近代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 同外界很少联系, 契约化交易就不可能成为经济交往的基本方式。造成了近代我国民众的独立、开放的生活方式和平等观念极为缺乏, 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淡薄, 契约文化难以形成。

三、传统信用文化遭遇市场经济的尴尬

在现代化从启动阶段进入到转型阶段后, 整个社会还缺乏与大规模市场交换相适应的信用道德、信用文化传统, 在国民的观念、心态及行为取向等方面, 还缺少与现代化及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相衔接的契约意识和信用理念。中国原有的那一套传统价值体系必然要同新的经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 而冲突的结果就是出现市场道德秩序混乱, 并迅速蔓延到其它领域。民族传统的诚信文化还基本局限在社会个体的道德修炼范围内, 更多地是作为修身美德来倡导的, 较多地同个人道德生活而不是同社会经济生活挂钩, 因此, 其往往表现为个人的道德目标而非社会的行为规范。正因为同经济生活是脱节的, 这种朴素的信用文化只能适用于人际关系或行政关系大于市场关系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 而不能适应以价值规律和大规模市场交换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一旦遇到外界经济利益的诱惑, 这种缺乏社会规范、仅靠道德约束的个人“美德”就会很容易瓦解。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由于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增长而不是秩序规范, 因而制度上特别是文化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影响往往并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 许多人认为, 市场经济就等于赚钱, 而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商品交换领域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开始从追求发展数量向追求发展质量过渡, 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信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特别是信用缺失已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市场道德秩序的混乱, 已经会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四、市场经济对诚信人格的诉求

浅谈影响隐喻翻译的文化因素 篇8

隐喻并非语言的特殊现象, 而是浸透到人类交际的一种普遍现象。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隐喻又是语言的一种表达, 所以隐喻的翻译必定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的译者又怎能正确的传达隐喻的文化内涵呢?

2 隐喻的跨文化差异

隐喻是使用一种事物来形象的表达另一种事物在某方面的相似点, 特别是在本质特征方面的共同点。正是由于这种可比性, 一种事物的内涵的外延会使读者产生联想。但是不同的历史背景, 生活习惯, 文化传统, 甚至个人的文化意识, 都使操不同语言的人对隐喻中的形象产生不同理解。下面我们就隐喻的文化差异从几个方面做逐一分析。

2.1 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来看

作为社会中的人, 在其文化, 思维方式, 语言等等因素产生过程中, 历史几乎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不同国家所使用的隐喻更是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英国人民长期过着航海的生活, 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有大量有关海, 雨, 船等的隐喻。比如说Don’t give up the ship. (别泄气) , 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 (当某人发迹的时候) , 更形象地用sailor’s friend来比喻月亮, 这些隐喻对于中国读者来书比较陌生。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意译为主, 否则便会在中国读者的脑海里找不到这种形象而产生文化冲突, 给读者正确的理解异国文化造成不便, 甚至误导读者。比如:There are lands before the wind.People live in the present;tomorrow is a concept, and today a joy.中“before the land”原指顺风行船, 但在本句中充分考虑语境和上下文, 应将其译为:这些地方生活轻松, 人们从不操心将来;明日只是一个抽象概念, 今天才是快乐的现实。

2.2 从价值观来看

价值观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观念, 它涉及到特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 意识形态, 宗教与社会信仰, 风俗人情等诸多因素。不同的人因价值观的不同, 所使用的表达也有所不同, 对隐喻的理解自然也不同。如中国独具特色的“食文化”表现在人们不仅对吃的方面, 对别的方面也用有关吃的词汇来比喻。“生”人因为不“熟”, 所以我们往往“不吃”他那套, 他也对我们“软硬不吃”;俗话说“熟”人好办事, 一回“生”, 二回“熟”。英文中就没有对应的说法, 只能根据意思来翻译。比如说:靠山吃山。最好用释义的方法让外国读者明白, 可以译为:to live on what you have around.

2.3 译者的双语能力和文化修养

英汉两种语言常常是貌合神离, 如:自“食”其言不是eat one’s words而是retract one’s words, 前者是收回前面说过的话并向对方道歉。Paint the lily真正的意义是画蛇添足。所以要想正确翻译出隐喻的文化内涵, 对译者的要求十分高, 以这不仅要有过硬的双语能力, 还要有足够的跨文化修养。至少能让一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避免犯错, 从容自如。不掌握对两种语言的了解, 就无法正确理解原文, 而没有良好的跨文化修养, 就缺乏对异国文化的敏感, 容易因忽视而产生误译。如果两者具备,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补充自己异国文化知识, 就可以正确的理解原文, 从而用通顺, 从容的用译语来表达原作的思想。

3 结语

隐喻现象是现在颇受争议的一个研究对象, 相关的文章在各种期刊中层出不穷, 本文重在强调隐喻的跨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译者应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本文注意到从翻译隐喻的过程来说, 不可能用一种理论来指导隐喻的翻译, 而应该从译者的双语能力和文化修养考虑, 再加上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衡量, 才能使原文中的隐喻在译文中大放光彩。在文化多元性和跨文化交际的今天, 隐喻更应该作为一个文化性, 民族性和传统性的语言现象加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2:23.

[2].潘少中, 赫迎红.谈谈英汉对译中的文化因素.中国翻译.2004 (3) .

[3].裘姬新.论译者的文化趋向及其翻译策略.语言与翻译.2004 (3) .

[4].Joanna.T&Shan.W, Patterns in Language:Stylistic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2:79.

[5].盛培林.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国翻译.2004 (2) .

[7].李向勤.浅谈词汇的隐喻特征.外语与翻译.2001 (1) .

红色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9

一、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党和国家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 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增强爱国情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文化在旅游业的推动下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 在政治上唱响了主旋律, 占领了主阵地

红色文化依托红色景点形成了以红色景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红色文化传播圈, 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风廉政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大量的资源。在当代社会中, 它是提醒人民勿忘历史的明镜, 是激励人民奋发图强的动力。为凝心聚力共绘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 在经济上开辟了新领域, 贡献了新动力

红色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之一是红色旅游业, 红色文化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红色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依托革命旧址, 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 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 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 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3. 在文化上传递了正能量, 弘扬了正风气

红色文化的存在时时警醒中国民族, 一粥一饭, 当思处来之不易, 要时刻身怀感恩之心和忧患意识,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红色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掌舵者,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在精神需求层面上来看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

二、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 虚荣、奢华、浮躁等不良之风渐渐抬头, 对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红色文化的发展也存在着问题, 面临着挑战。

1. 发展出现了断层, 走向失传化

提起红色文化, 大多数人都能谈及一二, 但是说到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及红色文化的发展前景, 要做到人人皆知便实属困难。红色文化缺少继承宣传, 一项调查显示, 大部分中年人, 青年人对如何宣传、保护当地的红色遗址完全不知道, 而老年人对红色文化了解较多;红色文化缺乏继承人, 许多依托革命老区的红色事迹与精神仅仅为一些老人所知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化重心的转移, 年轻人普遍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2. 发展沦为商业噱头, 走向庸俗化

正是因为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和作用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随着唯利是图、浮躁等不正之风的抬头, 导致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沦为商业盈利的噱头, 从内容到形式, 被庸俗化、低俗化甚至扭曲化, 这无疑为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指错了方向。

3. 发展模式陈旧, 走向夕阳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技不断进步, 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却停留在革命年代, 发挥着其最古老的作用, 没有很好地与时代接轨,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等方式创新形式, 丰富内容, 扩大传播, 全面释放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动力。

摘要:如何衡量一种文化的发展?主要是根据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播、传播真实效果如何以及传播的感召力与带动性有多大。在传统中国, 人们赋予了红色以权威、勇气、喜庆吉祥、美丽等意境。到了近代, 特别是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青年运动的风起云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红色在中国逐渐演变为革命的代名词。

关键词:红色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 2013.6.

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研究 篇10

一、相关概念论述

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历史活动、思想道德、知识内涵、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国家人民的共同财富。文化具有鲜明的名族性,其形成与发展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历史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都不尽相同,因此自然就衍生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2.翻译的含义。翻译作为不同名族、国家人类交流沟通的手段与途径,通过翻译工作者的语言转换,使得不同文化在彼此的空间地域上进行传播,加速了世界精神思想方面的建设。翻译工作者只有掌握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保证翻译意思的真实可靠,为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二、影响英汉翻译的文化因素

1.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信仰体现出一种文化现象,是国民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对于英汉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欧美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其历史文化明显具有宗教色彩,我国多数国民以信仰佛教与道家为主。我国民众相信“菩萨”、“如来佛祖”主宰世间的万物,我国的古典小说中常常能看见“菩萨”、“佛祖”、“玉皇大帝”等宗教名词,由此产生了很多成语,例如:“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而欧美国家人民认为上帝是拯救世界唯一的神,因此在宗教方面英汉翻译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对位问题。在翻译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时,如果将“阿弥陀佛”翻译为“God bless my soul”,将其翻译为上帝,很可能使欧美国家的人错误的以为中国也将上帝作为唯一信仰的神,扭曲中国文化。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宗教文化背景,保证英汉翻译的质量。

2 . 交际方式的差异。我国与欧美国家在交际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国民在遇见熟人时一般都会询问“最近忙什么呢?”、“出发去哪里?”、“吃了吗?”,展现朋友之间的关心与关爱。而在欧美大家见面后通常会以“hello”、“hi”作为开场白,并不会询问朋友的隐私,他们认为见面时询问对方“出发去哪里?”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对于之间的交际差异,不能进行简单的直译,容易使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引起欧美人士的反感,曲解他人的意思。

3.生活习俗的差异。生活习俗是不同民族长期生活文化的具体体现,我国国民的生活习惯与欧美国家的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欧美国家人民十分喜爱狗,狗是人类的朋友,美好的语句中经常有dog的出现,例如“love me,love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我国则与之相反,“狗”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动物,用于形容为不好的人、事,“狗腿子”、“狗汉奸”。在汉英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双方生活习惯的差异,切忌不能简单直译,产生不礼貌的行为。

4.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世界上众多的名族、国家,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才衍生出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语言表达的差异。欧美大片《泰坦尼克》在中国首映时,男主角杰克与女主角罗丝一见倾心,很自然的用“I loveyou”表达了对于罗丝的爱意。而我国非常重视含蓄美,人们的观念中这样的表达过于露骨,而欧美国家则认为直接展示出自己的爱意,才是勇敢的行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展示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不能评判两种思维方式的优劣,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尊重与理解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其次,将这种差异充分的向被翻译这说明,最后,通过语言以及翻译技巧尽量去减少之间的误会。

文化的差异常常造成文化理解的误差,给语言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此,英汉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直译,更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理解双方文化上的差异,才能更好传递正确的信息,实现双方文化的交流。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活动,要求翻译工作者除了具备语言转换的能力外,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语言与文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翻译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英语与汉语历史悠久,二者均是承担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将双方文化与翻译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展现出不同文化的魅力。

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因素分析 篇11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长期习得过程,学习的效果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等内部因素及外界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由于运动员群体的特殊性,其文化教育是运动员发展的薄弱环节,其文化学习过程也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运动员认知因素的影响

影响运动员者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学习主体本身具备的认知结构,如学生的认知发展、成就动机及相应的个性特征等。

(一)运动员的认知发展水平

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准备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后续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

运动员,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有其学习的特殊性。大多数运动员从小开始专注于训练,而训练占据了个人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文化学习的时间相对普通学生来说较少,文化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以笔者所执教的2008级本科100名运动员为例,运动员约有20%的学生不能正确拼写英文字母。较低的认知发展水平对他们的学习构成了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学习成果的有效性。

(二)运动员的学习风格

所谓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风格的差异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外学者对学习风格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一种比较成熟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人们感知信息的不同渠道把学习者分成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和触觉型(Reid,1987)。运动型学习者是动觉性的学习者,他们倾向于通过触摸和运动进行学习,将触觉所感知到的信息转换为整体的身体运动。运动员由于受到长期训练的影响。对人体运动动作的感知能力较强,善于形象思维。上课过程中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更感兴趣,若强迫他们坐在课堂上不动,他们就会感觉非常无聊。

(三)运动员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导个体将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来自于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来自于个体提高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来自于赢得他人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运动员由于从小重视专业成绩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以及学训冲突导致的长期缺课会使他们无法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而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而给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带来阻力,学习动机过弱。但是随着国际化的进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不断更新,国家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逐步重视以及运动员在参加奥运会等国际比赛的亲身体验,运动员愈来愈认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在自身需要的触动下,学习动机逐步在由附属内驱力转化为自我提高内驱力及认知内驱力。

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员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习效果有着显著地影响。现在大多数文化教学课堂中仍延续以下特征:

(一)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

现今,各体育院校及其运动学校的教学大多数仍为传统课堂。在唯理性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陈旧,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个体的存在,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教学强调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把人的培养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利用简单的媒体向学生单向地知识灌输,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传统教学强调“教师中心”观。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正如法国哲学家蒙田所描述的课堂教学“草木因太潮湿疯长而郁闷,灯儿因油上得太满而窒塞。”

(二)以教材为唯一资源的课程观

教材的选择是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现今,针对运动员大多数学校仍然是选用的一般院校普遍选用的教材。这些教材涉及面广,有利于适应各种专业和各个层次的学生,有其合理性,但是在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中与运动员实际情况及其专业情况的结合却不够。有些教材的难易程度甚至与他们学习基础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法理解,难以提起兴趣。

其次,教师的教授主要是以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现今的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上所涉及的内容为教学内容,很少使用宽泛的教材,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但是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应包括教科书、报刊、互联网等文字资源,还应包括实验室、专用教室等情景再现资源,实践基地等自然资源,还有学生的社会阅历等经验资源。教师需要转变教材观,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上述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都直接影响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教学活动只有面向运动员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影响因素 篇12

体育广告的文化内涵

体育广告活动是文化活动。18世纪风行法国的自行车运动是体育广告发展的初始阶段, 法国的自行车运动观众关注度非常高, 加之该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特点, 广告商尝试在运动员的身上和自行车上植入观赏广告以吸引观众, 取得了极好的传播效果, 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

体育广告渗透在体育运动的各个角落。在20世纪60年代初, 可口可乐公司用五颜六色的双翼机为可口可乐做广告, 这一独特的广告创新模式, 引起了人们纷纷驻足观看, 通过这种传播模式, 使可口可乐公司赢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外, 被传为佳话的英国热气球广告, 凭借梦幻般的图案,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收看, 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类似的还有法国登高广告和德国风筝广告等, 广泛吸引了受众的眼球, 使企业名声大幅提高, 产品销售成倍增长,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现在在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中, 不仅运动场及周围建筑可以展示商品, 而且运动员的身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商品展示台, 例如, 发型、发带、护腕、袖带等部位都标有商品的标识, 这种行为充分展示了现代体育广告的人类智慧和文化创造力。

体育广告演绎着文化的流变。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竞技体育及大众体育中, 人们及运动员对体育器材和体育产品的高科技要求越来越人性化、环保化、时尚化, 从而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例如, 美国耐克体育用品公司牢牢地抓住这一需求, 不断开拓市场, 增加科技含量, 确立了体育用品市场的龙头标杆。耐克公司受非洲运动员赤脚跑步的启发, 通过市场调研, 增加科技含量, 终于研发出让运动员有赤脚跑步感觉的轻便运动鞋, 凭借舒适耐用、健康环保等特点, 很快占领了运动休闲鞋市场。面向大众, 在耐克体育用品中注入了流行元素, 设计出了深受青少年追捧, 代表着时尚流行生活态度的时尚之品, 提升了消费者的审美品位, 顺应了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发展需求, 从而迅速占领市场,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体育广告是一种强势的文化传播媒体。体育广告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介进行广泛传播, 更可以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广泛传播, 近些年, 大型体育赛事的广告传播得到了广告商的极大重视。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已经成为广告商的必争之地, 因为这种大型比赛承载着更多的体育商业价值等信息。有统计资料表明, 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品牌认知度, 需要投入2000万美元的广告费用, 才能提高1%的知名度, 而通过大型体育赛事, 相同的广告投入, 能获得10%的知名度。这些均可以充分说明体育广告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体育广告的传播特征

利用“名人效应”。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 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 以及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员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挑选体育明星做广告, 以便利用其广泛的号召力, 使受众广泛关注该企业和产品, 成为关注的焦点和主题, 有效地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美国耐克公司挑选刘翔做广告代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锐步体育用品公司邀请姚明为其做广告代言, 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李娜在2011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夺冠, 作为中国体育的新形象代言人, 李娜注定要在商业世界掀起一股热潮, 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希望通过李娜来开拓中国市场。不仅耐克、劳力士等世界品牌纷纷找李娜代言, 而且国内众多知名品牌也在积极联系李娜进行广告合作。

广告的最佳时机是大型的体育赛事。近些年, 随着体育运作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 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广泛、频繁开展, 尤其是一些大型体育比赛, 例如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各运动项目的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等赛事, 吸引了众多参赛国家和团体的关注。研究表明, 在大型体育比赛期间, 观众对体育赛事以及相关体育信息的关注度大幅度提高, 进而会关注体育广告并产生购买行为。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 有32亿人收看, 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观众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数超过20亿, 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又如, 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实行商业化运作, 广告和电视转播两大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0%。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广告收入则高达5.37亿美元, 占总收入的36%。我国也正在对体育赛事运作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并尝试接轨, 增加融资途径, 减少国家拨款, 进一步深化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化、商业化、职业化的运作程度。

从广告文化看我国体育广告发展的影响因素

广告公司实力有限。由于体育广告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 管理体制、运营模式还不完善, 优秀人才也十分紧缺, 从而导致我国体育广告公司的竞争力不足, 无法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争取成为正式赞助商。众所周知,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广告商的必争之地。由于我国体育广告公司的运作经营、管理体制及人才供应等方面竞争实力有限, 尚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实力, 在重大比赛中的广告竞标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广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事业商业化进程有限。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运营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也是必然选择。如果没有商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模式, 那么竞技体育就会失去市场, 就会减少更多的收视率和重视程度, 将对体育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也进一步说明, 通过商业化的广告市场运作, 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引入商业化行为, 从而一改过去几年连续亏损的局面, 从此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使得以后的每届奥运会都成为各国激烈争办的舞台。近些年, 我国体育在走向市场化、职业化和商业化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 这一巨大的商业市场吸引着赞助商、广告商纷至沓来, 反过来, 广告商通过广告的收益又反作用于竞技体育, 促进竞技体育运动大力发展。但我国大多数体育项目的商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进程并不理想, 仅仅几项体育运动的商业化不足以撑起体育广告市场的舞台, 制约了我国体育广告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的普及化较低。在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 我国兴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把更多的人群吸引到体育运动当中来, 参与并关注体育运动, 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 充分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真正价值。但是, 我国全民健身的热潮开展得如火如荼, 但相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 真正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比例依然很低, 全民健身的热潮只是在一些城市、少数居民中展开, 更多的人口没能真正地参与进来。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体育运动及体育广告的受众关注度。因此, 要加大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力度, 提高体育人口数量, 使更多的人成为体育广告的购买者。

总之, 体育广告是伴随着体育产业和体育运动的发展进程而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的经济增长点, 其形成过程与竞技体育商业化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体育广告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传播媒体, 属于文化的范畴, 一种特殊的广告文化现象, 记录着文化的发展变迁。利用“名人效应”, 并选择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广告选择是体育广告传播的主要特征, 从广告文化角度看, 我国体育广告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并在法律框架内给予约束, 从而促进体育广告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郁健、曹池龙:《我国体育广告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 (3) 。

[2].黄恩洪:《体育用品广告语言特点及文化蕴涵》,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2) 。

[3].袁燕:《体育品牌广告之文化内涵探视》, 《作家》, 2008 (14) 。

[4].赵英俊:《广告中体育元素的运用与表达》, 《体育学刊》, 2010 (10) 。

上一篇:个性化高职市场营销下一篇:原则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