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的文化因素(精选12篇)
标志设计的文化因素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文化因素的原则与分类, 提出传承文化具体举措:传统建筑形制的运用;富于传统文化内蕴的陈列品运用;传统吉祥符号的运用。
关键词:茶艺空间,室内设计,文化传承,因素,研究
室内设计主要指利用建筑标准和技术手段, 结合建筑美学理论, 运用不同种类的材质, 依照建筑属性、格局及环境等条件要求, 在现代建筑物中设计并创建合理、舒适、完备的室内环境, 以满足建筑物使用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生活要求。茶艺空间的室内设计, 顾名思义即:需要同时兼顾品茶与艺术享受两种目的的室内环境设计。茶作为华夏文明的国饮, 其历史悠久, 内蕴深厚, 文化积淀更远超过其他艺术文化形式, 因此茶艺空间的设计, 更需借鉴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
1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文化因素的原则
“道法自然”是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文化因素的首要原则。茶及其文化在中国传承超过四千年, 其影响早已超越一门一派而涉及到中国历史与儒、释、道三家。儒释道对于茶追根溯源的文化本质与精髓无不是淡泊宁静、随遇而安, 不刻意、无苛求、道法自然, 是贯穿于茶文化始终的精神。因此, 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也应当贴近茶文化根源的精神实质, 以不露痕迹、自然而无矫饰的设计作为最高设计原则, 在茶艺设计中遵循简约之法营造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氛围。
整体性是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文化因素的又一重要原则。中华传统文化中讲求“天人合一”, 是一种站在统观全局的角度把握整体的思维方式, 是古人发现的具有原始辩证统一性质的哲学理念与世界观。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传承文化因素也应当注意秉承整体性原则, 在确定了一定的文化传承基调后, 应层层深入、主次适当围绕着这一基调开展设计。
变化性是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文化因素的第三个原则。正所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自然之道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规格模式, 即使是在看似固化的室内空间中, 茶艺空间设计也可以运用或多或少的文化因素, 打破由建筑环境营造出的不动、无变的氛围, 使之富于变化, 产生更加灵活生动的生命力。
2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文化传承因素分类
2.1草根文化
即市井文化、大众文化因素的传承。南方地区许多街头巷尾民居间开设的小茶馆中最常用竹椅、竹桌, 泛黄的竹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饮茶者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引得一片清脆“吱嗄”声作响;而北方茶馆中则常见四平八稳的木质八仙桌和既宽且重的木头条凳, 茶客进出间耳闻得沉闷的桌椅碰撞之音。草根文化因素表面上看似乎由于过于简陋甚至廉价而“上不得台面”, 但在茶香缭绕四溢中, 这些竹或木却往往能显出几分拙朴的意趣, 让人不由得生出些许往夕怀旧的情感。正如曾经被央视报道过的四川偏远县城现存一家文革时期的老茶馆展示的那样, 水泥地面因为被往来的茶客踩踏而起伏不平, 夯土垒起的灶台上铜壶里的开水“咕噜”作响, 午后阳光掠过窗外枝枝枯树投在墙上形成片片斑驳的光影, 一幅毛主席与天安门的巨大画像虽然缺了四角, 却仍然牢牢地贴在墙头……这样的画面让观者犹如走进了历史, 它引发的并不止于茶客们的怀旧情感, 也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一番另类的意境。
所谓“大俗即大雅”, 草根文化在茶艺空间设计中的传承除了可以凸显市井的随意, 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更多生命的活力和无拘束的自由。在这种氛围中饮茶或许会淡化茶在清心宁静方面的意蕴, 却并不妨碍表现茶通融、豁达、既能为士所青睐, 也同样被走卒所钟爱的品性。
2.2商业文化
这是对更能融合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特质的一种文化因素的传承。茶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已经在世界各国贸易中流通了上千年, 作为经济作物的茶本身也并不缺乏物质价值。在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传承从古到今的商业文化也是一种创意设计思路, 比如在设计中体现更多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元素, 包括驼队、商船、古代的货币甚至于古代茶叶贸易的各种文契等等都可以成为现代茶艺空间设计突出的亮点。而若将商业文化作为设计的文化传承重点, 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茶艺空间经营的丰富多样性, 比如更大比例的茶艺表演类娱乐项目, 除了日常茶饮之外增加更多茶餐、茶食、茶纪念品等的经营。
2.3宫廷文化
这种文化传承走的是相对高端和奢华的路线, 在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中运用更多具有中国古代宫廷艺术成份的元素, 例如大量的红木甚至紫檀的家具, 饮茶的器具中增加更多金箔类的装饰成份, 茶饮可选择类型则侧重于各类高档茶叶如十大名茶之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甚至可在室内整体设计上采用古代宫廷建筑风格进行规划, 增加更多飞檐、斗拱、彩绘、雕梁。传承宫廷文化应加强前期对于不同年代宫廷历史的考查, 例如唐代宫廷与明代宫廷在家具陈设上就具有明显的差异, 注意避免出现张冠李戴式的历史差错。
3传承文化具体举措
3.1传统建筑形制的运用
有条件的茶艺空间可以适当增加中国古建中传统建筑形制在室内设计的应用, 比如雕刻, 雕刻的材质有木、砖、石等, 如梁架、隔扇、栏杆、柱子等均可雕刻, 题材众多, 几乎可以涵盖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无论哪种材质的雕刻一般都应具备精巧细致、层次分明、富于情趣、清新明快等特点。如果茶艺空间采用的是比较典型的中式古建筑如四合院形制的设计, 则“影壁”的装饰可以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主要载体, 影壁的实用功能在于遮挡视线, 即使大门洞开时外人也不能直接看见宅内的情况。影壁有一字型或八字型, 其装饰雕塑多数是浮雕, 作为茶艺空间的组成部分, 影壁上可以主打与茶有关的装饰内容, 比如茶圣陆羽的画像、《茶经》的节选、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等。彩画也是可以采用的类型, 常见的题材可以是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内容, 但彩画应契合茶艺空间相对清淡的色彩氛围, 比如各种淡彩花鸟、人物画, 或者可以直接以水墨山水入画。
3.2富于传统文化内蕴的陈列品的运用
绿植是比较适宜的陈列品, 尤其是竹。无论是在茶艺空间入口还是通道或者室内外均可以选择高度和大小适宜的竹作为陈列品, 空间宽阔和需要蔽荫的地方可以选择种植体量较大的毛竹, 利用竹子茂盛的枝叶起到一定的隔断与遮挡作用。如果是景观庭院或者其他更侧重于装饰地方则可选择“湘妃竹”等更有观赏价值的竹类型。室内的绿植陈列品可多安排云竹等盆景类的装饰竹, 由于其小巧体积和翠绿的色彩能够在室内营造出生机昂然的氛围。
盆景是绿植中又一具有设计感的陈列品。有条件的茶艺空间可以根据季节变换不断调整室内外盆景的内容, 比如春季增加更多开花植物的盆景如海棠、杜鹃、月季、梨、杏、桃等;夏季可以用莲花作为盆景的主题, 在庭院中安放几口大缸, 其中种植荷花、睡莲, 室内则可以用体积稍大的陶瓷盆或碗插种一片荷叶、一枝莲花。也可在莲花盆景中穿插摆放茉莉、栀子等有香味的花草丰富内容;秋季可选盆景更多, 比如室内可选秋菊、金桔、桂花等, 室外则较少局限, 视空间大小选择松、柏等均可;冬季植物凋零, 如果没有条件准备常绿植物盆景, 也可参考日本“枯山水”的模式选择形状、样式较独特和有新意的枯枝搭配白石或彩石, 营造出别样的冬日情趣。
传统中国画中的卷轴也是较好的选择。为了突出创新, 不必拘泥于惯常的纸画, 可以更多使用草编或竹编的卷轴画悬挂在通道或室内的墙壁。而安排在室外景观通道旁侧的茶座还可以利用卷轴起到一定的隔断作用。当外界光照较弱时, 将卷轴收起使更多自然光线照射进景观通道, 形成光影交织的装饰景致;而外界日照较强时, 又可将卷轴放下阻挡部分光线, 避免阳光的炙烤影响到茶客休闲品茗的感受。
3.3传统吉祥符号的运用
吉祥符号是中国传统中又一数量巨大、种类繁复的文化传承因素组成。古人在日常生产生活趋利避害的指导思想让不少日常事物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比如葫芦谐音“福禄”, 蝙蝠的“蝠”谐音“福”等。而与茶的精神与气质最贴近的莫过于“莲”的符号意义。饮茶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君子之德”、“君子之风”, 而莲花又被称作花中君子, 因其“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因为君子的缘故, 茶与莲在精神层面产生了交集。佛教文化中常常将莲花视作西方极乐世界的象征, 因莲花独特的生长环境 (在池塘的污泥里发芽) 和生长过程 (到水面开花结果) 使其被理解为从凡尘俗世升华至洁净法界的圣物,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 莲花就被神化为佛国与佛陀的象征符号。相对宗教寓意中的神圣与高洁, 进入世俗社会的莲花则有了其他更生动、更生活化的寓意。莲藕中多孔多丝的特点和莲与“连”谐音让充满想象力的百姓为莲花增加了更多吉祥喜庆的寓意。而“莲”与“廉”的谐音则寓意“一品清廉”、”路路清廉”;荷与“和”、“合”的谐音又寓意“和合二仙”、“合和如意”等。将莲这种传统吉祥符号作为茶艺空间设计中文化传承的因素既可以上升到宗教层面“灵台清静”的高度, 也不乏更多世俗层面“百年好合”的吉祥寓意。
4结束语
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文化形式, 茶文化在现代茶艺空间设计中的传承较其他产业更为重要和突出。现代茶艺空间室内设计传承文化因素需要深刻挖掘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既需要提高到哲学境界理解茶在中华传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又不能脱离现实世界普通人对茶的看法与喜好。
参考文献
[1]王海.创艺无止境——记大红袍茶艺苑室内设计[J].建筑知识, 2010, 02:25-27+58.
[2]王周, 向阳, 邱族周.韵味十足万千气象 (下) ——中港城茶艺馆装饰设计格局[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4, 06:56-61.
[3]陈淑飞.济南六道门茶艺馆室内空间环境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4, 04:380-383+396.
[4]韩晓燕.色彩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瓦库”茶艺馆为例[J].美与时代 (城市版) , 2015, 01:60.
[5]张春华, 张雨晴.韶关市“和道轩”茶艺坊的室内设计方案小析——新中式茶文化空间与地域文化的结合[J].美术大观, 2015, 04:117.
标志设计的文化因素 篇2
生态问题对企业文化的根本性影响 当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受到生态危机的重重影响,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人口问题、生存质量问题等,阻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了解最具体的磁力反应釜信息,生态危机表面上是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实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了解最具体的直流电机磁瓦信息,是大自然对“科技万能”的理性主义的无情报复.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塑生态文化,即摈弃“反自然”的文化,抛弃“发展科学技术以征服自然便意味着社会的进步”的错误观念,建立尊重自然的文化,遵照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原则,实现人和自然的共同繁荣.当前,许多学者、企业家转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在中国文化智慧的启示下寻找人、企业、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二)
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是企业文化不断创新的诱因
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知识经济的产物,也是促使企业文化不断创新的客观诱因.21世纪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文化含量日益增大.具体到商业活动中,商品成为文化的载体,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几乎无不贯穿着个性化的文化特质,体现着企业的集体价值判断、经营思想及行为规范.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规定了企业的发展模式,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是个性化文化的竞争.(三)
经济全球化对开放性文化的内在要求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全球作为销售市场、生产车间和资源获取地,民族文化达到空前的交融、碰撞,这正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促生力量.总之,了解最具体的PE保护膜信息,打破狭隘、封锁的文化模式,以平等、包容、开放的精神兼容并蓄各种文化流派,取人之长,为我所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开放的内在要求.(四)
市场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外儒内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的部分,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割断义利关系的不正确的义利观;过分讲求中庸之道而造成的淡薄的竞争观念;其它如家长观念,了解最具体的网格铝箔信息,个人专制,平均主义等.这些落后的文化观念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反而得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给文化变革带来了内在的压力.品质文化、顾客导向、竞争观念、绩效管理等已逐渐成为新文化的基石.四、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策略
(一)以唯物史观重新审视企业文化,形成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理念
人类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又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了解最具体的螺旋板式换热器信息,并且形成一个等级结构.企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人类文化的一般特征,它受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了解最具体的热电偶信息,企业文化又作为一种亚文化而具有自身特有的内在规定性,产生于企业自身的实践活动并由这一实践活动所决定.唯物史观为我们解读“企业文化”范畴提供了哲学基础,也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现实的企业实践活动中研究和发现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国企业文化创新应根据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确立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理念.在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创新的方向必须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一致.(二)
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业的潜力,树立中国特色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总是以亚文化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之中.世界上许多着名的品牌正是由于注入了民族的文化,才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的整体企业形象的竞争是21
世纪企业竞争的基本趋势.企业文化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就首先必须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凡是能够走向世界的企业文化,大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了解最具体的保利龙机械信息,并与该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万宝路公司开始生产的产品是女士专用烟,经营状况渐渐地变差.为改善状况,了解最具体的玻璃钢桥架信息,公司开始改变定位.那时,美国正兴起淘金热,西部牛仔奋发向上,朝气蓬勃,为西部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部牛仔也因此成了美国精神的象征.于是万宝路决定将产品定位于西部牛仔形象上.万宝路的这次策划取得了成功.消费者接受了这一形象的改变,尤其是广大男性消费者,把万宝路看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万宝路也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世界上的其他着名品牌,如日本的松下电器、法国的波儿多、韩国的三星等无不体现着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与民族精粹的文化底蕴.(三)
多元文化视角的乐器文化因素 篇3
一、乐器文化的地域性因素
乐器是体现该民族该地域音乐文化的一种代名词,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产生不同的乐器,同时乐器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以中国音乐较典型的乐器组为例,其体现了乐器文化的地域性因素。如: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天津十番乐“粗十番”;福建南音的“上四管、下四管”等等。
天津十番乐中的“粗十番”?熏也称为“清十番”或“素十番”,即表示只用打击乐器演奏锣鼓乐?熏而不加任何管弦乐器演奏。“天津十番”最初是由苏南传入天津的?熏在多年传承和研习过程中?熏受到天津地方语言、风土人情、北方人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熏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津十番。“粗十番”锣鼓乐铿锵有力的敲击声,显现出北方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和特征,在音调上低沉苍劲,这和天津地方语言有着较紧密的联系,天津方言的语调多为平降调,因此在唱念锣鼓经时?熏习惯于把“七”“仓”“扎”等锣鼓经用较重的降调来念诵,进一步增加了音调与力度变化的感染力②,因而更具有北方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地处中国东南海隅的福建,东临大海,西、北、中部临山脉,这在交通闭塞的古代,给福建造成与世隔绝的另一番天地。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很好地保存了传入福建地域的音乐形式,如福建南音上四管中的琵琶演奏,至今还是延续了唐朝时期的演奏手法与抱持方法,演奏手法仍用手指甲演奏,抱持仍为横抱,在音品方面南琶只有九品或十品,只能满足演奏福建南音的旋律。③南音中的洞箫与当代所使用的箫在形制与演奏上也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继承了古尺八、宋尺八精华的乐器。结构上南音洞箫保留了唐代六孔尺八的规制,音域从d—b2,拥有两个八度和一个五度音;造型上又吸收了宋尺八的特长,以竹的十目九节和一目两孔为标准,下部无底;长度上恰好与明清两代营造尺的一尺八寸相当,尺八到了明代又有一如今天的南音洞箫这种规制的进步。演奏讲究端坐、挺胸。左手拇指按后孔,食指、中指(或无名指)按后孔,右手拇指把稳乐器,食指、中指、无名指掌握三、四、五孔;左右手臂展起,成凤凰展翅之势④,与今演奏形式不同,颇具古风。南音体现了福建文化自古多山、交通不便的地域性因素,为中国音乐保留了“一部活的音乐史”⑤,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⑥
有些地区的乐器不仅涉及乐器的原生物质形态?熏而且还同该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方式结合紧密。⑦如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呈交错状态分布着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林业、牧业和农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自然地理条件有所差异: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北麓森林腹地,人烟稀少而苔藓、石蕊丰富,是鄂温克族游猎和饲养训鹿之地,在此环境下形成了山林型的萨满鼓,即鼓体沉重、粗犷,鼓圈宽大,为“上圆下尖”之蛋卵形,鼓面为鹿皮蒙制,鼓的制作材料为木、皮、铁,鼓槌粗短,为木板槌体面附带毛兽皮;西部,地跨森林、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多为天然牧场,在此环境下形成了草原型萨满鼓,即鼓体轻便,鼓圈较小,为圆形,鼓面为羊皮,鼓的制作材料主要为木、皮,鼓绳为三根,鼓槌细长多为狍腿加工制作;东、南部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兼具,体现出林牧农结合的特点,形成了混合形态的萨满鼓,即鼓圈为圆形或蛋卵形,木框,鼓面为鹿皮蒙制,鼓绳为八根,鼓槌为狍腿加工制作。⑧在同一个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地区里其乐器就有此差异性,可见地域性差异对乐器形制影响之大。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有迷人的“会说话”的乐器:如凉山彝族的青年男女用来谈情说爱的口弦;苗族用来问路、聊天的芦笙;傣族商贩用来与买主讨价还价的葫芦丝等等;⑨鄂伦春族狩猎时还有专为诱捕鹿的鹿哨;⑩西南各少数民族可模拟鸟雀鸣唱的口弦;“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如马嘶鸣的马头琴等。这些乐器都是在其地域里产生并发展的,蕴涵着该地域的文化内涵。
全世界有很多属热带雨林气候的国家盛产竹子,而反映在乐器上,即产生了大量的竹制乐器。如: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上,印地安人的代表性乐器具有竹制的盖纳竖笛,他们还采用竹子和其他植物茎制成各种尺寸和规格的排箫。在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上,巨大的竹排箫是他们的典型乐器。在东南亚,有各种竹笛竹箫,还有摇奏的安格隆竹筒琴和用手指弹拨的竹皮弦琴(是一种竹筒表面挑起竹皮为琴弦的自娱性乐器);印度尼西亚的甘邦竹琴、缅甸的帕德拉竹琴、柬埔寨的罗奈特竹琴、越南的德朗竹琴和菲律宾的达姆加底琴等,{11}这些竹制乐器都体现了竹文化的地域性因素。竹乐器在中国的西南、东南地区屡见不鲜,如苗族的芦笙、芒筒等;台湾高山族的口簧琴(过去所称的口弦),台湾高山族音乐学者巴奈·母路于1997年夏参加了在奥地利举办的国际口簧艺术季,巴奈·母路带去的阿美人制作的口簧琴因其为竹子制作且多簧而引起西方音乐家的扼腕惊叹:“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簧的竹片口簧琴,而且是活体的生态,你们不能使它消失,这是你们对人类应该承担的责任。”{12}现此乐器仍在高山族阿美人中使用并保存,成为高山族乐器史活的实物见证。
二、乐器文化的代表性因素
乐器是用来了解当地音乐文化的一种代名词,不同的音乐文化联系着不同的代表性乐器,而这些乐器也被用于了解一个音乐文化的切入点。
就乐器组而言,二十世纪初期的乐器分类学者大都注意到古代中国以乐器材料为划分依据的“八音”?熏他们认为这个整体性的乐器分类反映了古代中国关于世界的概念?熏含有宇宙的威力和要素,背后所蕴藏的是有机哲学下的一个现象。因为早期中国是农业社会,一切以农为中心,中国产生了最早的四分法:丝、金、革、竹。秋天,以钟等金属乐器,将帅鸣金收兵,秋气收敛,方位在西;冬季,以鼓宣告太阳重行前进,方位在北;春季,万物更新,竹经严冬而长绿,如日出东方,方位在东;夏季,蚕吐丝成蛹,适演奏丝弦乐器,方位在南。而当时人类靠天生活,乃有各种祭祀,向八个方位舞蹈,分以不同乐器来掌握,则扩展为八种乐器分类,{13}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14}澳洲学者克托米的观点?熏早期的“八音”?穴及另一种相关的四分法?雪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分类法,它们同季节、风水、政治权力和人类福祉观念有关。{15}此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乐器分类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因素。文化代表性因素的乐器组在古希腊也存在,如古希腊将音乐与天体的运行作了关联,音乐是由恒星与行星运转所创造出来的,柏拉图认为音乐的本质在反映心灵的意向,认为“多样性”会造成有害的影响,例如弦数太多的弦乐器,音域太广的乐器都是不好的。古希腊与印度一样,将乐器与神作关联性的描述,如七弦琴与阿波罗神相关联等等。{16}这些关于乐器组的分类体现了国家文化的思想代表,同时也成为这些思想的载体。
从独立乐器来看,中国的古琴、日本的琵琶、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Gamelan)等都是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这些“代表性”乐器因其文化及社会中的特殊角色而受到民族音乐学者的注目(Baumann 2001)。{17}每一乐器都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而且发展,是民族文化因素的反映,如:中国的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主要在于无品而适应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组织形态——带腔的音。古琴的七弦乐器构造中的无品正为音高的变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其吟、揉、绰、注等演奏手法的运用,又适合着“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种变化”,从而使琴的演奏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组织紧相吻合。此后,许多乐器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承继着这一“无品、音腔”模式,如:胡琴类乐器和三弦等。古琴音乐又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基础。琴歌乃是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产物。千百年来所积累有大量琴曲,如:《高山流水》、《潇湘水云》、《广陵散》、《龙朔操》、《阳关三叠》等,这些琴曲都与一定的文学题材或文学形象相联系,这也成为中国传统器乐曲发展的一个主流。{18}黄翔鹏先生曾指出:“古琴音乐和昆曲历来被看作保存着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宝库。”{19}“古琴音乐对中国音乐史说来类似钢琴文献对于欧洲音乐史的意义。因为它在历史上实际曾吸收、保存汉魏清商乐、南北朝隋唐俗乐大曲和唐宋以来诗、词乐的某些精华。”{20}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第23号决议,将古琴艺术列为世界遗产。2003年11月7日,该组织宣布古琴艺术为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此更奠定了古琴在中国的代表性地位。古琴贯穿几千年来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日本琵琶是日本的代表性乐器,日本琵琶是在唐代?穴平安朝初期?雪由中国传入日本后作为雅乐管弦乐合奏中的一种主要乐器而被运用的。日本琵琶为四弦、四柱?熏 腹板?穴面板?雪 上开有对称的两个半月形发音孔称半月?熏 腹板中央靠近复手处有一个横约10—12厘米长的用皮革蒙着的地方,叫做拨面或拨皮,拨面上画有美丽的图案。颈部有四个柱?穴即品位?雪。琴弦至今仍用绢丝搓成,从左至右、由粗而细分别称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第四弦。抱持方法至今仍是唐宋时期的首向左上方的斜抱。用右手拿拨击弦弹奏,是唐代拨弹法的保存。演奏时有拨手、一拨、掬?穴又称反拨?雪、搔手等演奏技巧。{21}这些与当时传入日本时的形制与演奏方法基本一致。日本琵琶演奏起来音色古朴、深厚,具有对古老传统原样继承的特色,因其在日本保留了一千多年来传统的琵琶形制、琵琶演奏方法而成为日本的代表性乐器。
另外还有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Gamelan)、印度的Table等等乐器同样也是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音色与民族魅力,在其国家内保存发展并成为具有代表性因素的乐器。
三、乐器文化的认同性因素
亚欧之间国家与亚洲之间国家乐器的交流,使得音乐织体横向性思维和多声性纵向性思维互相借鉴,{22}乐器文化的认同性在国家之间不断深化,在认同中改造、在改造中认同是乐器文化认同性因素的主旨,同时延伸到亚欧之间音乐思维的认同。
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十六世纪起,对其他文明(阿拉伯、中国、印度、印第安和非洲)的发现和征服为欧洲带来了其他文明的乐器实物,同时也为中国、日本、印度等非欧国家带来了欧洲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进入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不但得到了认同而且得到很好的发展。“乐器之王”钢琴在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不但将国外的乐曲演绎得很好,而且自进入中国起就有大量具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乐曲产生,赋予了其中国文化特色,如钢琴曲《牧童短笛》《采茶扑蝶》等。年轻的钢琴家也证明了对于异文化乐器钢琴的接受程度:郎朗、李云迪继前辈演奏家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绽露出中华民族的锋芒。小提琴为欧洲乐器中的“皇后”,传入中国后,一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赋予了其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成为千古绝唱。在当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考级制度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对于钢琴、小提琴这些欧洲乐器的认同和发展程度。
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在自己的作品中力图从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Gamelan)音乐中吸取灵感创造出一种静止、无发展、沉思的适合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管弦乐《大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十九世纪初的莱佛士起先后有几代西方音乐家对印度尼西亚的传统音乐进行研究,使得甘美兰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3}
俄国人德米特里·卡林?穴Dmitri Kalinin?雪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世界音乐中心”由日本驻莫斯科大使馆赞助向日本音乐家学习日本音乐与日本筝(Koto?雪的演奏,他不仅曾为日本乐器创作了日本风格的作品,而且于2003年9月25日晚在天津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三国演绎中日传统音乐——中、日、俄音乐家联袂演出”音乐会,在中国二胡、琵琶及日本尺八的伴奏下,他依照日本传统音乐的演奏形式?穴铺毛毯、筝触地、脱鞋跪坐?雪演奏了三首乐曲,均用日语边弹边唱。令人称道的是一位俄罗斯人居然把日本筝和歌谣弹唱得如此地道。此举突破了单一的欧洲-苏联音乐教育模式,批判“单一进化论”和“欧洲文化中心论”,拓展为“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模式。此现象或许可以作为“它山之石”,以平等的目光与身份进入世界音乐平台,突破单一模式,使乐器使用更加多元化。{24}
亚洲之间的国家自古以来交往甚多,以中国与日本的交往为例。日本是一个不长于乐器的国家,其乐器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或经由我国传入印度、西亚等国的乐器。田边尚雄在《日本音乐史》中称:“在原始民族中,有广泛使用乐器的民族;也有极少使用乐器的民族,而其代之的是有着丰富的、旋律自由的民谣。我们把前者称着为长于乐器的民族,把后者称着长于声乐的民族。古代中国和埃及等国属前者,日本属后者”,{25}庆幸的是,传入日本的乐器得到了认同性并成为日本的传统音乐,乐器保存完整并应用广泛,在传习中有严格的教习制度,使其更好地得以保存。
王耀华教授的《三弦艺术论》中主要论述了中国三弦及其音乐、日本冲绳三线及其音乐、中国三弦音乐与日本冲绳三线音乐之比较研究,通过三弦这一乐器为主线对两地之间存在的历史关系、文化交流、音乐形态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把中国与日本冲绳置于世界、亚洲这一大格局之中,从日本冲绳与日本本土、朝鲜、中国、东南亚的多重历史关系,来认识中国与日本冲绳的关系;从中国与日本冲绳的全部音乐中来研究三弦、三线及其音乐,从文化整体来研究音乐与乐器,以明确音乐在文化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26}同样说明了同一乐器在不同国家的认同性。
日本筝(Koto)是在中国的唐代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穴公元八世纪左右?雪,因此,在形制及演奏方法上传承了唐筝的一些特点。中国作曲家唐建平创作的日本筝曲《自鸣》,是应日本筝演奏家松村小姐委约而作的,该曲的“自鸣”来自于中国敦煌壁画的“不鼓自鸣”,该曲在乐器定弦方面首次采用了非音阶定弦法和特殊的记谱法。既不用中国音阶,也不用日本音阶,而是将十三根弦分为三组,每组四个半音,加上演奏中的按弦、颤音和划奏,这种音乐便形成一种全新的音响韵律。他的记谱方式很独特,码左方弦与码右方弦都作琴弦使用,乐谱分作码左方弦和码右方弦两行记谱,使原本不多的琴弦翻了一倍。全曲力图表现一种无拘无束的艺术创作精神,音乐节奏自由?穴不记拍?雪,从容、深邃、韵味悠长,带着一种特有的东方文化精神,给人以无尽的遐想。{27}此举说明了乐器文化的互为认同并进一步发展。
亚欧之间国家与亚洲之间国家乐器的交流,使音乐思维互相借鉴,使乐器文化的认同性在国家之间不断深化,在认同中改造、在改造中认同是乐器文化认同性因素的主旨,同时延伸到亚欧之间音乐思维的认同。乐器是人类音乐发展的实物见证与文化载体,“乐器是迄今历史上唯一可以把握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它对音乐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8}
①见萨克斯1929年所做研究《乐器的精神及发展》,转引自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之乐器学》,《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第55页。②王满《天津十番中的“粗十番”套曲》,《天籁》2005年第1期,第85—86页。
③这些特点与今天普遍使用的右手五指带假指甲演奏、竖抱、二十四品或二十五品的北琶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王耀华《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375页。
⑤赵沨《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题词》,1987年春。
⑥黄翔鹏《“弦管”题外谈》,《中国音乐》1984年第2期。
⑦杨民康《中西乐器和音乐分类法的多维关系比较研究》,《黄钟》2006年第3期,第99页。
⑧刘桂腾《呼伦贝尔萨满鼓之类型——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族萨满乐器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21—28页。
⑨白兴发《“乐器说话”在南方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应用》,《音乐探索》2003年第4期,第22页。
⑩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80页。
{11}陈自明《关于“竹乐器”的思考》,《艺术科技》1995年第3期,第32页。
{12}刘冬《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记福建师大的台湾高山族博士生巴奈·母路》,《福建民族》2000年第3期,第30页。
{13}郑德渊《乐器分类体系》,《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4期,第72—74页。{1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穴上册?雪,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15}“八音”分类虽然早已被国外学术界所认识?熏但并未像印度分类系统那样被后世采用为世界性的分类法标准。
{16}同{13},第72页。
{17}蔡灿煌 《音乐物质文化研究(乐器学)的新途径——乐器的传记性案例及乐器博物馆案例》,《音乐艺术》2006年第1期,第118页。
{18}王耀华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23—24页。
{19}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4期。
{20}转引自同{19},第87页。
{21}孙丽伟《福建南音琵琶与日本琵琶比较两题》,《音乐研究》1998年第2期,第30—34页。
{22}在音乐上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思维:一个是亚洲的音乐织体横向性思维;一个是欧洲的音乐织体多声性纵向性思维。
{23}奚泰来《竹摇神韵 鼓瑟天籁——浅谈印尼的传统音乐甘美兰》,《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8页。
{24}唐朴林《俄国人·日本筝和歌谣》,《天籁》2003年第4期,第73页。
{25}徐元勇《日本传统音乐中使用的乐器》,《交响》1996年第1期,第10页。
{26}王耀华《三弦艺术论》(上、中、下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27}李吉提《玲珑塔中话玲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首届年度新作品音乐会有感》,《人民音乐》2003年第5期,第10页。
{28}?眼德?演C.萨克斯著,俞人豪译《比较音乐学——异国文化的音乐》,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译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6月版,第56—57页。
何丽丽 聊城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标志设计的文化因素 篇4
(一) 鲜明的个性化设计能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当今社会是“注意力”经济时代, 拥有众多的企业和大量的同类产品。 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需要想方设法、竭尽所能来表现自己的良好形象。 如何才能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是企业非常关心, 也是企业形象设计师必须关注的。
对于企业来说, 独具一格的、个性化的形象设计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才比较容易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而给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收益。 因此对当今企业来说, 强化企业个性化形象, 重视全方位企业形象设计非常重要。
(二) 企业的长期良性发展需要完整的企业文化支撑
企业形象包括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视觉形象。 企业理念和企业行为的存在是基于社会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准之上的, 只有优秀的企业理念才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企业理念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是指由思想、观念、心理等因素经长期的相互渗透、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内含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导意识, 表现为群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标准、心理等方面, 它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变化, 具有相当长的延续性和结构稳定性, 它是企业理念的真正核心。 因此, 正确的企业理念和完善的企业形象塑造, 需要全面的企业文化支撑, 从而保障企业的自身凝聚力和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
(三) 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决定企业形象需要体现个性化设计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中国企业不只局限立足于国内, 大量的企业已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开始打造“中国创造”的企业品牌, 从“中国制造”的模仿到“中国创造”的创新体现了企业的成熟。 从设计角度来说,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师的形象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归根结底是沿用西方设计观念和基本的设计规律。 对设计师来说, 重视有个性化的本土化设计, 强调设计的民族自信, 才能体现本土设计师设计思想的成熟。 从形象设计方面看, 具有鲜明民族性、个性化的形象设计更容易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被识别和记忆。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形象设计中的作用
1.中国传统因素在审美上具有视觉效果的独特性, 在国际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体现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设计认同的个性化设计原理。 设计师采用中国传统元素进行形象设计可以取得很高成就。 例如, 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很多优秀设计作品都选用了传统元素, 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使用, 设计的作品在国际设计大赛中屡屡获奖。 由此可知使用中国传统文化样式、体现独特个性的设计形式在国际上也是能被认同的。
2.传统形象设计体现了文化的认同, 便于被本民族大众所接受。 设计师在企业形象设计中采用大家熟悉的传统元素进行形象开发, 用现代设计手段进行重新设计, 容易形成具有亲和力、方便识别、利于传播的优秀设计形象。 因为, 传统文化对企业形象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佛、道、儒家文化的综合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佛家、道家出世的开通达明和儒家入世思想的对社会的积极面对。 因此, 使用中国传统创意设计能体现超脱的设计意境和积极的设计效果, 符合创作具有视觉冲击力并能耐人寻味的企业形象的设计要求。 另一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 优秀的文化一直以强大的生命力对社会大众形成影响。 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造就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因此当代人们也容易接受传统文化所传达的相关信息。 例如, 从思想上, 中国人喜欢有吉祥寓意的形象设计, 企业老板也希望企业能发展壮大、具有欣欣向荣及红红火火的发展前途等, 因此, 使用具有吉利寓意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形象设计能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3.从设计角度来说, 传统文化元素对创意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 中国一些传统的行业, 可以方便地使用传统形象进行设计表现:传统行业由于传承特点, 其行业特征明显, 容易采用传统的形象进行设计表现。 当然,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设计符合流行审美的发展观点, 宜在传统形象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规律对其进行调整加工, 使之符合时代特点, 更易为当代受众所接受。
(2) 中国文化元素多元化和多样化特点可以使现代设计更加丰富:
①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表现, 是通过历史积累和传承的, 其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和个性特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例如, 中国的传统图案大都有文化内涵, 常以神话传说、民间典故为题材, 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所以传统图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 符合了形象设计的某些规律, 通过合理的设计应用可以充分表达相关设计理念。
②中国文化元素之一的汉字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汉字最初就是一些象形文字或图形符号, 因其具有一定的象形意味所以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 同时由于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漫长的演变, 变得形式多样而有韵味, 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多种字体样式, 还发展为书写作品和篆刻作品等多种表现形式, 为形象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因素和多元的设计原型。
③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规律也是设计中不可多得的经验, 使用得当可以使设计表现意境深远, 使人回味无穷。 中国文化中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是:重视事物的神态、气韵, 通过绘画传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认识。 画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对象结合起来, 用绘画还原自己的思想, 重视表情达意。 中国绘画中采用的动静处理、虚实表现、疏密布局等意境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是和形象设计息息相通的, 企业形象设计也是以形表意的。 因为好的设计就是在充分表达形象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体现优秀的设计理念的。
三、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价值
当代设计师需要协调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影响。 设计不是艺术, 设计是沟通、是传达。 设计不同于艺术不能凭感觉做, 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视觉语言。
由于设计本身属于沟通的范畴, 因此需要设计师的设计符合时代特征。 即设计师采用传统文化或传统图案作为设计源泉而不是直接地应用传统形象, 需要在传统形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再应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原始的设计元素进行重构。 因此, 在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时, 设计师应通过大量搜集传统文化的素材, 挖掘变化并改造传统图案, 让传统图形成为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 为我们的设计提供设计思路、设计灵感和形象源泉, 最终利用现代造型规律将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 所以说, 现代设计中设计师的角色是协调传统文化和现代认识的冲突, 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影响, 发挥现代设计的优势, 设计出符合现代设计要求的设计作品来。
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应用, 可以满足精神层面的和形象层面的多重要求。 企业形象设计师采用具有浓郁中国特点的设计, 可以体现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国际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市场化需求, 大量基于传统元素的优秀的企业形象设计已经开始呈现, 互联网上很多优秀企业例如网易网站的LOGO形象设计、凤凰网的标志形象设计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字体设计或传统图案形象进行重新设计的优秀形象, 这些典型的形象设计均具有浓郁的中国特点和强烈的个性特征。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 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 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影响, 它标志着企业的成熟和进步。 同时, 随着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元素的重视和传统元素的广泛使用, 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形象设计的逐步成熟和本土设计师设计自信的形成。
摘要:现代企业的形象设计越来越重要, 具有鲜明特征的企业形象可以更快地为大众所接受, 一个企业能有完整的企业形象并进行有效的推广, 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有远见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形象的个性化设计。中国传统元素从国际设计角度来说具有独特性, 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美学和实用价值。中国设计师可以通过从传统文化的审美规律和传统图案中提炼传统元素进行设计, 设计更多国人更容易接受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形象设计,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刘言芳.浅析传统吉祥图形与标志设计艺术市场化走向[J].中国市场, 2011 (48) :152-153.
[2]王文豪.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芒种, 2012 (17) :212-213.
[3]赵艳君.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 2014 (05) .
标志设计的文化因素 篇5
山东旅游主体文化模式中的齐鲁文化因素试析
齐鲁文化是山东大地上孕育的古老文化传统,对于当今山东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仍然有很重要的影响,山东旅游主体文化模式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齐鲁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东旅游者身上的中庸之道;二是山东人旅游过程中的.重教求知意识;三是山东人旅游活动中的亲情人伦.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趋向,也有利于山东客源市场的开发.
作 者:张凤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济南,250100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INSTITUTE年,卷(期):“”(2)分类号:F590关键词:山东 旅游 主体文化模式 齐鲁文化
小议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篇6
关键词 文化 翻译 影响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同样,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而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下文主要从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生活习俗等三个文化因素方面来探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中,宗教信仰差异使得译入语读者对有关宗教教义的词句理解得不够透彻,此时译者一定要先弄清楚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再下笔翻译,若盲目直译便会使译文晦涩难懂,甚至产生误译、错译,不能卒读。下面看一则来自神话的例子。 “between cup and lip ”表面看来简单易懂,但在不了解其内涵的情况下,是极其难于传译的。这一短语典出希腊神话,安卡奥斯(Alcaeus)开垦了一个葡萄园,立志要用自己种的葡萄酿出极品佳露。佳露香醇出窖了,就在安卡奥斯举杯至唇边之时,仆人告之,野猪闯进葡萄园了。安卡奥斯放下酒杯去驱猪,结果命丧猪口。有着如此独特的神话内涵,此处若完全直译为“在杯子与嘴唇之间”,则不仅让读者不知所云,更重要的是与原意已相差万里。应改用国人比较熟悉的固定熟语“功败垂成之际”套译。在神话中类似此例的词句浩如烟海,而且影响翻译的宗教信仰因素不仅仅局限在神话、圣经中,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可能都蕴含着深远的宗教寓意。
根据泰勒的定义,历史背景知识只是文化知识的一个侧面,具备良好的历史背景知识,也是成为合格高级翻译的必要条件,如对其了解不够,就会产生误译、错译。如:“You look like Al . Capone in that suit”句中Capone 系capon(阉鸡)的假朋友,Al.Capone是二十世纪美国芝加哥黑社会集团的头目。了解了原文所涉的文化背景后,就可更好地用译语来传达原文神貌。这句话即可译为: “你穿着那身行头,活像阿尔·卡鹏那个大流氓”。在上句中,如不了解Al.Capone是个流氓头目就无法将这句话中的讽刺性体现的淋漓尽致。遇到类似的句子,弄清文化因素很重要,透彻了解其背景知识后,方能得心应手地传达原文,这样原文的神韵才能更好地在译文中再现。因此,好的译者要想较好地传达原文信息,其知识面一定要广博,不仅要通晓本国历史、地理,还要通晓世界历史大事才行,因为在翻译中,这些都属于影响原文传译的文化因素。
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在翻译中,应该要很好的结合当地的生活习俗的规矩来更好的理解和翻译。否则,若忽略了原文中所包含的生活习俗知识,便会使译文离题万里,大大阻碍读者对原文精髓的理解。如在圣经翻译中,曾经有一位译者因对犹太人的婚姻习俗不甚了了,竟将《圣经》中“Children of the bridge chamber”这一闪语习语误译为“Children of the house of the man who marries the woman”的意思,与原文所含:“婚礼上的宾客”或“新郎的朋友”大相径庭由上可见。此类由于对生活习俗了解不够,造成误译现象随处可见,由此可见,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大相径庭,翻译时译者若浅尝辄止,不作深入的差异分析,原文意义肯定大大受损,甚至完全被误译。
翻译是原语文化语境的信息被译语文化语境接收、摄取和融合的过程。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理论意义。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译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要熟练运用本族语和外语外,还要有深厚的双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还要达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并且后者常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Holmes, James.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2]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篇7
1 书刊的整体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电子时代已经到来,书刊逐渐被电子设备所代替,人们大部分都不愿意去书店买想看的书,而是选择从网上浏览。因此,如何让书刊在众多平庸的书籍中脱颖而出,可以让人驻足赏阅,是出版社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书刊设计的个性化,便成为影响书刊销量的重要因素。
1.1 书刊整体设计的内容
书刊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书刊的内文版式设计和外部装帧设计。内文版式设计包括文字的排列,文字样式的选择,图片、表格的排式和主要内容的确定。外部装帧设计包括书刊表面的装饰设计,书刊的美术设计和书刊的形式设计。
1.2 书刊整体设计的要求
首先,要保证设计的整体性,整个书刊的设计要与其他环节紧密结合,做到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且要在整体构思,技术的选择等多个方面完美协调配合;其次,整体的设计应具有其独到的艺术性,使其艺术价值得以彰显;再次是书刊的实用价值高低与否,书刊的整体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有不同需求的读者对书刊的审美观,充分满足读者的阅读取向;最后要考虑的是书刊的经济性,整体设计不仅要考虑到阅读和欣赏的实用价值,还必须要考虑书刊的可带来的经济效益。如要满足对书刊设计的要求,则对文化因素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2 书刊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应用
书刊出版对文化因素的正确应用可以起到传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在书刊出版设计中必须要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抛弃陈旧的设计理念,不断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既不能过分夸张也不可以太过保守,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使读者对书刊的第一印象便十分深刻。设计师们必须通过图形、民族元素、文字设计等许多文化元素与内容的结合来表达整个书刊设计想要表达的理念,这样的书刊可以使读者读时赏心悦目,也会越来越多的去关注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2.1 图形元素设计的应用
图形在书刊设计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图形元素从古代便被人们应用于书刊设计,并一直沿用至今,它可以用它简洁的形式传达出丰富的内容及其精神。图形元素大体包括具体图形和抽象图形两种。具体图形的应用在书刊设计中十分普遍,一般都是将内容中的中心思想在图形中呈现出来,使图形与文字和谐搭配。在书刊出版设计中,可以运用最传统但也紧跟时代潮流的绘画艺术来表达内容,在古代,绘画便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类书籍,通过不同的描绘方式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绘画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都可以在书刊设计中起到使内容多元化的作用。此外,在书刊出版设计中,摄影图片的使用也十分普遍,特别是一些纪实类的书刊,摄影图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具有真实性,可以轻易地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让读者对内容产生信任,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抽象图形的使用率并不是很高,在有特殊需要的书刊才会出现,其体现出的理念往往也是抽象化的,可以提高书刊设计的整体水平。
2.2 融入民族文化传统元素
在进行书刊出版设计的过程中让民族元素与书刊的主题设计相匹配,可以使书刊主题更加鲜明,民族文化传统元素与书刊内容的融合可以使书刊设计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比如关于宗教的书刊,莲花就是佛教的一种代表和象征,它还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选择莲花作为宗教书刊的设计载体,再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出来,会让书刊的整体设计呈现出神圣的感觉。再比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有许多中国独有的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寓意,不同的节日寓意搭配不同的载体,可以使读者很快就置身于书刊想要表达的意境中。我国的古建筑也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描绘我国传统建筑的书刊中将令人赞叹的辉煌建筑设计理念结合进去,使读者领悟到建筑设计的精髓。由此可见,文化因素的巧妙应用可以使书刊设计的内容更加有魅力,情感的表达会更加饱满,对使书刊出版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书刊出版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向读者展示书刊想要对人们传达的理念,因此书刊出版设计首先要注意突出主题,不能模糊主题,也要注意规范,不能过分夸张,然后再根据主题展开一系列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渐融入民族元素,将传统民族文化浓郁的韵味展示出来,让读者深切体会到传统民族文化的趣味与精髓。
2.3 文字设计的文化魅力
在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字是主要内容,精彩的文字的设计可以让读者享受其中,而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文字这种独有的魅力是新时代的电子媒体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在书刊设计的过程中要在文字的字体、大小及其排版方面多花费一番功夫,我国的文字字体文化博大精深,单纯一个汉字就有多种字体,比如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字体,这些字体都具有其独有的文化背景,含义丰富,用不同的字体搭配不同的书刊内容,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涵义,带给读者不同的视觉感受。在书刊设计中文字的创新也可提升整体设计的质量,对文字内容进行创新可以使书刊表达出更多的主题,使书刊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但不会出现重复表达的情况,我国的文字原本就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再加上对其进行的字体排版方面的改造与创新,书刊出版的设计将会更加出彩,整体内容会更加和谐有趣、引人注目。
3 结论
书刊出版设计需要有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魅力,才能在这个媒体时代得以立足。在书刊设计中,我们不能因为注重文化因素而放弃现代元素,如果设计风格失去了现代元素就意味着无法与现代世界接轨;但也不能因为过度追求现代元素而将传统文化因素抛弃,失去了文化因素参与的设计,便失去了其独有的文化魅力,两者完美结合才是最正确的设计方法。对文化因素的有效运用可以使书刊出版设计的韵味大大提升,在书刊出版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图形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文字字体的文化性,再结合原本的设计内容,在其基础上升华和创新,将这些元素深度融合,让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沈珉.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鲍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黄艳华.近代上海平面设计发展研究(1843-1949)[D].上海:上海大学,2014.
[4]赵佳.南京国民政府书刊审查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比较 篇8
1. 宇宙观的不同
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人与神灵是互相依存、和谐统一的。而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人与神灵是界限分明、并存与对立的。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人间世界, 笛卡尔的“物质”与“心灵”两种实体论等尽管说法不一, 但都把灵魂、精神、上帝等与现实的客观世界区分开来,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这种对立的宇宙观使精神无形中成为改造自然界的一种巨大的、能动的力量, 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因此, 西方文化重视人对外界的征服和改造。西方人总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科学家们一方面不断地做科学试验, 寻求征服自然之道, 另一方面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过是发现了某一自然法则, 并承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中国文化认为阴阳依存, 统一为道, 即太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惟一,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基本态度。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 如“天随人愿”、“吉人天相”等, 天和人总是相通的。人们计划一件事情, 总会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中国人认为, 人是自然界所生的,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植物都是跟我同时存在的, 应该爱护它们。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很有影响。
2. 价值观的不同
西方文化非常崇尚个人主义, “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 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 人们崇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西方人的平等意识、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 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个人利益永远是属于第一位的, 自己只对自己负责,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因为他们知道, 只要自己努力,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因此在西方商务活动中, 人们既不习惯关心和帮助他人, 同时更不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 因为接受帮助只会表明自己无能, 而主动帮助他人则会被误认为蔑视对方, 甚至是干涉别人私事。在别人没有主动提出时, 不要轻易施助于人。在中国文化中, 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 必然会受到谴责。人们都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行为准则, 东方的道德观强调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3. 思维方式的不同
文化差异的各类具象表现, 大多可归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我国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将中西方主要的思维和文化差异总结为4点:东方人讲求整体性, 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东方人重视求同思维, 而西方人往往追求求异思维;东方人重义轻利,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原则性;东方人的感情表达间接、含蓄, 而西方人的感情表达则直接、外露。他认为,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自觉不自觉地以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问题而形成的。霍夫斯第坦德认为,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确实有区别: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 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 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 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
中国文化注重综合观察, 寻求直觉顿悟。而西方文化侧重具体分析, 抽象推理。中国思维的特点首先在于其整体性, 重视综合的倾向。中国古代历朝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社会体系和伦理观念, 是大一统的形式。中国人写文章注重文章的连贯性和整体的一致性。中医看病也是通过望、闻、问、切注意全身的综合症状, 其把脉、抓药、甚至熬药的时间、吃药的多少并没有严格的定量, 全靠直觉。中国的烹饪也多用模糊的概念, 如:放盐“一勺”, 并不会规定多大的勺。中国的绘画艺术重在写意, 注重整体的神、意境的传达, 其直觉思维可见一斑。西式思维的特点是其实际性, 注重分析的倾向。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创立了归纳法, 强调用归纳的、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此后, 西方注重实证的特点经久不衰, 他们认为科学惟一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 这只有靠观察和实验才能做到。西医看病, 先给病人做各种化验, 得到数据后, 分析数据, 再做诊断。厨师烹饪, 各种配料严格计算, 操作程序严格规定了先后, 普通人家的厨房里也会出现天平, 用来称量各种配料的重量。
4. 时间观的不同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非常珍惜时间, 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 要拜访某人, 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 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 经商定后方可进行。如美国、德国、瑞士, 这些国家的商务人员习惯在同一个时间段只做一项工作, 其优点是可以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然后迅速地转移到另一项工作, 有助于提高工作时间的使用效率。以商业拜会为例, 拜访者总是十分守时。他们认为, 过早到达可能给人过于急切, 或过于空闲的印象;迟到让人等候则让人感觉缺乏诚意, 不尊重人。而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中国文化认为冬去春来, 周而复始, 因此常常向后看, 立足于历史。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单向飞逝, 去而不返, 所以多向前看, 着眼于未来。中国文化认为昼夜更迭、季节交替, 是一种环形的运动状态。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 做事慢慢来。人们相信失去的东西还有时间补救。语言中有许多都是“慢”字当头:慢走、慢用、慢慢欣赏、慢慢来等等。中国人总是与过去的老朋友保持长久的联系, 认为老朋友是他过去的历史人脉。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倾向, 相信轮回, 认为“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 时间未到”, 认为这辈人可以为下辈人积德行善。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 好比是一条直线, 是一种线性的单项持续运动。根据犹太基督教的传说, 时间不是圆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 它是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观使西方人总觉得时间一去不复返, 因而有着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总是向前看, 一切着眼于未来。
二、对中西文化比较的认识
由于种族、时代、环境的不同, 造成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乃至价值取向。基本上是蓝色的海洋文明与黄色的农耕文明之间的对立。前者为了生存, 不得不征服恶劣的大海, 于是发展了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的性格。后者靠天吃饭, 有稳定的种植业, 不需征服自然, 自然的恩惠是与他们的祈祷联系在一起的。大船与铁镐的区别就在于一者为征服之用, 一者为适应之用。为什么西方多围湖建厂, 造现代化大都市的建筑;而中国的建筑大都依山傍水, 即使无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比如苏州园林、圆明园就是例证。西方人发展了自然界的唯一神———基督, 使人类有了彼岸世界。超越有罪的今生乃是到达彼岸的条件, 却又热爱世俗的生活, 造成灵与肉的分裂。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主神, 自然就是自己亲近的对象, 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与自然融合为一体。主张“内圣外王”的入世观就是灵肉一致的明显例证。西方人相信人是有罪的, 所以有了罪感文化和耶稣的救赎。中国人相信人是善的, 所以有了儒家的修齐治平为荣的耻感文化。中国人相信道德的自我完善, 所以强调以德治国。总之, 中西之间是一动一静, 一张一弛, 凡是这样的比喻无不为我们认识中西之间的差异提供了一种参照。
三、结语
我们之所以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 其目的是通过对比, 提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重点是相异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通过文化对比, 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 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正如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言对比的必要性时说:“一种事物的特点, 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吕先生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文化对比。只有预见到在交际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在交际过程中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排除文化干扰, 避免文化冲突, 创造双方共同接受的交际氛围。
摘要:随着跨国度、跨地域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掌握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详尽了解中西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 可以提升对外交际的有效性, 可以在交际中避免发生误会, 可以在交往中减少文化冲突, 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中国,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参考文献
[1]王菊泉, 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标志设计的文化因素 篇9
关键词:中西文化,跨文化交际,商务活动
现今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不同层次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也是愈发频繁。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 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在语言表达及风俗习惯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容易受到本族文化的思维的影响来表达思想, 造成异质文化之间的碰撞, 交际双方容易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 直接导致商务交际的失败。因此, 重视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深入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 跨越文化差异带来的隐性贸易壁垒, 是跨文化商务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一、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影响
文化因素是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当今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交际双方或者多方对彼此的文化惯例缺乏了解, 有的甚至忽视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结果增加商务交流难度, 影响其顺利进行, 甚至不欢而散。文化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商务沟通和商务谈判两个方面。
(一) 文化差异影响商务沟通。
文化是指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双方属于不同的文化圈, 有着各自不同的沟通方式。交际双方容易根据自己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对方的沟通方式。中西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中国人喜欢含蓄表达, 多用客套话, 是中国人理所当然的礼貌方式。而西方人更喜欢直截了当, 开门见山表达自己的观点。西方人的直接坦率往往被中国人认为是不礼貌甚至是粗鲁的表现;而西方人视中国人习惯的迂回表达方式为缺乏诚意。误会的产生容易导致深入沟通时障碍的产生, 甚至交际陷入僵局。
(二) 文化差异影响商务谈判的风格及谈判的方式。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进行的最多的活动就是商务谈判。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交际双方谈判时呈现出不同的谈判风格和谈判方式。谈判风格和方式是否一致成为影响谈判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因素之一。谈判风格是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 表现为其行为、举止和控制进程的方法、手段。中西谈判时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中国是典型的东方型风格, 西方以英美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型谈判风格。中国商人较保守、注重身份地位, 讲求礼仪。在谈判过程中, 习惯先讲原则再谈细则, 很在意在谈判中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中国商人讲求形式和面子相比, 西方商人更注重实际利益, 在谈判中西方商人往往避谈原则重谈细则。谈判时, 直截了当, 单刀直入, 不讲人情, 在他们眼里, 生意和友谊是截然分开的。
二、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造成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如地理环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等。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理解中西商务文化差异的关键。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 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人以群体为本位, 强调个人对群体、对社会的依存和依赖, 并以群体和社会的团结稳定及整体和谐为最高目的和最高价值。因此, 在商务交际中, 中国商人强调与对方和谐相处, 表达含蓄, 避免冲突。与此相反, 西方个人主义情节严重。而西方哲学观自古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 即天人相分, 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直接表明个人主义的重要性。所以西方以个人为本位, 认为个人是最高的目的因而具有最高的价值。个人的尊严、自主性、隐私权都应得到绝对的尊重与保护, 个人的自我发展是人的真正目标, 每个人都能根据他自己的本性, 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努力发展他自己。
(二) 对待权势距离的态度差异。
权利距离的态度是指地位低的人们对于权利分配不平等的状况的接受程度, 是比较愿意接受, 还是不愿意接受。中国是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 西方文化是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因此, 中国人看重社会身份、地位, 讲求礼仪, 在商务活动中也不例外, 注重团队成员的职位、级别, 尊重高层, 尊重权威。就连最后的决议也往往是集体讨论, 领导决定。而西方人主张自由平等, 在商务活动中强调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工作具体到每个人, 这些责任承担者甚至可以制定必要的决策和拥有完成必要任务的权力。
(三) 交往观念的差异。
对中国人而言, 商务交往不单单是双方业务的来往, 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商务交往中, 中国商人重视交往双方感情的培养。他们认为商务交往在于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因此, 双方合作之前, 中国商人会通过一些社交活动加深与对方的感情, 直到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了解之后才进入主题。对西方商人而言, 商务交往的目的就在于经济利益而非感情。他们力图将友谊与生意分开。所以在交往中, 西方商人往往直奔主题, 被中国人误以为是冷漠, 没有人情味。
三、中西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文化策略
(一) 尊重和包容是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所必需的。
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就是对对方的尊重, 也是认同对方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不用自身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别人, 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他人文化的标准。出现矛盾时可站在合作对象的立场上进行考量, 在不影响切身利益的前提下, 尽可能给予对方帮助。
(二) 商务人员应具备自觉的跨文化意识, 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商务交际远远难于同一文化商务交流, 因此要求从事跨文化商务的人员不仅在知识结构、语言表达能力、谈判策略及技巧的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具备更高的水准, 而且要求各参与方在尊重各自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具有娴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从而协调好参与方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从事跨文化商务活动的人员来说特别重要。商务人员可以通过阅读、参加培训机构、进行模拟训练、多向不同文化的人学习等多种途径, 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三) 做好商务沟通的准备工作。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开始之前, 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对方的民族文化, 找出本民族文化与对方文化之间的异同, 充分意识到双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沟通障碍, 考虑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以此为基础认真做好商务交际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降低沟通障碍的风险, 便于后期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跨文化商务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交际, 其基本内容包括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商务契约等。文化在商务活动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了解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及对跨文化商务交际造成影响的根本目的在于商务人员应该具有自觉的跨文化意识, 积极主动适应对方文化, 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稳定因素, 根据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等制定和修正自己的处事风格, 更好地进行商务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LarryASamovar.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Newyork:WadsworthLishingCompany, 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李健, 李旸.商务沟通[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屌丝文化”的形成因素浅析 篇10
从“屌丝”一词传播的范围来看, 第一阶段仅有李毅贴吧的球迷和相关贴吧的网友使用该词;第二阶段通过社交网站广泛传播, 被知晓度大幅提升, 大部分使用网络的年轻人对该词不再陌生;第三阶段向传统媒体、人际交往扩散开去, 渗透到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 甚至波及除青年以外的群体;俨然形成一种时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那么, “屌丝文化”的形成究竟存在着哪些关键因素?笔者且做了以下三点分析:
1 社会现实的投射
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是网络流行语产生和发展的根源。社会现实生活是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动力与原材料。而“屌丝文化”也正是社会现实在青年群体中的直接反应和投射。
许多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都源于某种社会新事物或社会生活, 是时代孕育而生的产物。比如2005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海选”, 是因选秀节目泛滥被广为流传;2011年的“伤不起”、“Hold住”则来自于流行歌曲和娱乐节目对大众情绪的感染。网络流行语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批判性, “屌丝”也是如此。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其与“当代的现实特征实现了完美的合拍”。
自称“屌丝”的青年都或多或少认识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年轻人, 经历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 面临着买房、婚姻、升迁等问题的严峻考验, 容易在青年群体中引发一种群体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仅仅是对贫富差距现实的一种本能反应, 对自己不利处境的一种无奈表达, 也是对自我能力怀疑、不自信、不接纳自我的一种表现。
另外, 以电视和网络等为代表的大众传媒, 近些年来对精英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而“屌丝”的矛头正是直指精英文化。由于精英文化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已经受到了大众传媒一定量的冲击, 再加之“屌丝”凭借其亲民性迅速集结了一批拥护者, 捍卫起自己的“低级趣味”, 于是产生了“屌丝”“逆袭”的奇特态势。
2 青年亚文化的彰显
从字面上理解, “屌丝”一词充满贬义、不雅, 但其讽喻, 调侃、甚至宣泄的心态正是发源于年轻网民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悟, 也是现实青年群体对社会结构性压力的反映。它积聚了青年亚文化的多种镜像, 陈相霞在《从网络语言窥探网络中的文化现象》一文中指出, 网络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她认为“网络语言的言说方式体现了青年亚文化反权威、反传统、打破规范的心理特征, 青年群体就是利用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作为他们的叛逆方式, 刻意把自己和成人区别开来。”[1]
马中红教授认为,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由于青年亚文化长期受主流文化的压制, 在网络的开放环境中, 青年亚文化获得了爆发的机会”。[2]网络青年亚文化是一种边缘的文化, 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抗”, 而仅仅是“对抗”, 乃至是“补充”。青年群体是诸如“屌丝”一类网络语言的主体, 他们具有的叛逆性和颠覆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语言体系中的个性化和不规范性。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在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 青年人体现了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 这种特点突出表现在其语言选择的“偏离性”上, 然而却又正因为这种偏离性使得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青年人更加关注对于词句引申意义的探索。
3 网络传播的催化
据中国互联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互联网已经从多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面貌, 处理公共事务的流程, 以及个人交际的方式。而“屌丝文化”的形成, 与互联网的特点正是密不可分的。
网络流行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易复制性, 而复制往往具有再造功能。网络热词一般由参与构建网络文化的网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创造或改造旧有词汇, 赋予其新的所指, 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取向。“屌丝”一词自诞生以来受到的追捧程度, 以及其自身的生命力都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网络词汇。该词不仅在青少年群体在日常交际中被经常引用, 甚至在一些大型网购和实体商店的广告语中也多次出现。
另外, 网络提供了一个实时的交互性平台。这种交互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在场感觉, 这种亲身参与话题或者事件的过程使得网民对于参与话题或者时间产生一种亲切感, 信赖感与成就感……从而极大地增强网民的自我人格建构的力量。”[3]论坛上的“屌丝”日益兴盛, 网民议论它, 玩弄它, 上演疯狂的自我揭露, 以此自娱自乐。
4 结论
面对“屌丝文化”, 我们应该了解、理解、顺应与发展。理解这种文化现象所传达的青年群体的深层需求, 顺应青年群体的这种独特表达方式, 以发展的视角去更好地回应青年群体的需要。
作为一种底层的文化, 它带有明显缺陷, 会对主流文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我们应该有理性的认识;同时, 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 它又具有局域性, 无法成为主流文化推广开来, 不可避免的来得快、去得快, 所以我们不必为其非理性、消解主流文化的“破坏性”而担忧, 因为它终将被吸收到主流文化当中。
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其保持开放态度, 另一方增强主流文化的吸引力, 使得在百花齐放的同时, 大众能够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文化给养。
参考文献
[1]陈相霞.从网络语言窥探网络中的文化现象[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7) .
[2]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 2011 (4) .
德育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篇11
无论是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的“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目的都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应是终身教育,其先于智育,重于法律。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那么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引入不同的内容。
一、小学阶段诵经典以经典自律
小学阶段应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行为中不正确的地方,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如孩子通过《弟子规》可以检验出自己在孝敬父母方面是否做到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与兄弟朋友相处时,是否做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在生活的细节中,是否做到了“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社会交往中是否做到了“凡出言,信为先。见未真。勿轻言……”教师也应在教育学生理解经典的基础上,重视其内在的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学生把经典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与自己的行为相结合,把口中诵读的经典内容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把好的行为内化为一种习惯,实现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此外,诵读经典对成绩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它可以提高识字能力,增强语文的理解能力,文章的阅读能力,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初高中阶段诵经典理解人生道义
初高中应以《论语》《朱子家训》《学记》《告子》为主要内容,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正直的人、仁德的人、有修养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当学生遇到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也许不愿求助于父母,不敢求助于老师,不想求助于同学,但他们可以与经典对话,从圣人的话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自觉地把经典运用到生活中,让经典引领他们的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成人阶段诵经典升华人生意境
已经脱离了学校教育阶段的成人,是把已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自身,运用到家庭,运用到社会的开始。成人应在社会经历中不断丰富、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提炼、升华自身的道德水平。此时,应以《孟子》《道德经》《大学》《中庸》等治世之学为主要内容,以理解为主要形式,以内省为主要目的。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怎样才能不惑?在利与义,善与恶,信与失面前,该如何选择?如果没有道德的底线为约束,没有溶于细胞的文化沉淀,谁能担保不沉沦,不迷失?而当我们面对利与义的选择时,脑中若呈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以及“以不义而得,必以不义失之,未有荀得而能长者也。”那么,我们的选择会倾向于什么呢?在善与恶之间徘徊时,能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来鞭策自己,结果会是怎样呢?在诚与失的取舍中能品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人生的境遇也许就会大不相同,尤其是已经做了错误选择而锒铛入狱的人们会感触更深吧。
也许有人会说,进入社会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忙碌,为生活而奔波,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文人笔墨呢?我想说的是,就在这纷繁之间,人才会逐渐丧失自我的道德标准,当文化离你越来越远,你也就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不安并最终迷失自我。所以要留出些许时间,诵读些传统经典,来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来了解一些为人处事的经典哲学,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提升自我道德素养,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更自信,更优秀。
党的十八大以24字明确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与传统文化的“德”一脉相承,如:国家的价值标准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成员的价值标准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标准就是我们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共同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而努力。
注:本文系“小学教师德育专业发展途径的行动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JJB1212021。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篇12
传统翻译教学几乎完全是语言代码的转换和语言技巧的训练, 往往忽视翻译中的文化内涵。[2]随着翻译实践的增多和对翻译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翻译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还要训练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体现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美国学者Hanvey认为, 文化敏感性的提高可分为四个阶段:1) 对一般文化特点的认识, 通常感受是对外来的感到有点奇怪;2) 与本民族文化比较, 意识到一些重要、细微复杂的文化特点, 常认为难以想象或是不合理;3) 在第二条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 意识到是可信的;4) 能从非本民族文化内部的观点看问题, 体会到这个文化的运用, 逐渐产生认同, 人们的文化敏感性就能提高。当然, 我们有一系列增进文化敏感性的方法。如通过读外国文学著作, 看外国电影及电视节目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也可以组织文化观的讨论或讲座, 进行文化、风俗习惯的比较, 多与外国人来往等。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接触多种文化环境。但在翻译教学中, 我们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则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不同层面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 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语言心理的角度分析, 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讲英语的民族较注重客体思维, 因而较常用物称表达法, 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汉语比较注重准确、鲜明、生动、简明的历史和现实依据。英汉的修辞手段、用词习惯也有所不同。汉语讲究匀称, 用词趋向重复, 这与汉语的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 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造就汉民族追求均衡、讲究对称的心理, 这在汉语中有不少表现, 音、义、词、语、句的成双成对, 重叠反复, 对立并联和对偶排比。而英语忌重复, 总是追求用同义词语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 这种行文方式非常明显, 表现了英语民族不断求新求异的价值观与心理结构。例如:“小张真是个骗子。当着我的面他对我赞不绝口, 可是在我背后却总说我的坏话。”汉语中“骗子”的概念较为笼统, 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 或是人品方面不老实的人, 我们均可称其为“骗子”。然而在英语里, 不同类型的“骗子”却有不尽相同的表示方法。swindler一词指“政治骗子” (political swindler) , 而impostor则侧重指产品或名誉方面的“冒名顶替者”, trickster一词常指“搞恶作剧的人”, 但是对于“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之类的“骗子”, 英语习惯用phony一词来表示。所以, 上面这句话应该译为:“Xiao Zhang is a plain phony.He gives me a song and a dance in my face, but bad-mouths me behind my back.”
(二) 习俗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社交应酬及寒暄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国人喜欢打听别人的事情, 经常谈论家庭及琐事。如对英美人也说这样的话, 西方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因为这是他们的私事, 和别人没有任何关系。英语中最常见的问候是“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g/afternoon evening”。再如在我国, 客人告别时主人常用客套话“慢走”、“走好”等, 英美人听起来也会不理解, 因为他们告别时一般用“Goodbye”或“See you”等。还有我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对别人的恭维反应一般是谦虚, 否则很可能被人误解为自高自大, 不知好歹。如英美人称赞你的口语非常棒,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按英语习惯应回答“Thank you for saying that!”, “I’m glad you like it!”, “I’m glad to hear that!”等, 但如按我国习惯回答“哪里, 哪里, 过奖了”, 即:“No.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这样的回答会让人感到被当头泼了冷水, 自己的赞扬像是在拍马屁。而西方人从不过分谦虚, 对赞赏的接受是对对方的一种承认。作为两种语言的使用者, 必须非常熟悉两种语言文化的行为规范, 并按照交际对象调节自己的语言和社交行为。
二、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 直译和意译
直译就是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意译就是改变原文的形式, 保留其内容。直译要达到“信”, 意译要达到“顺”。直译在传递语言文化信息中提倡文化移植, 要尽量保留差异;意译在传递语言信息中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倾向于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的方法上,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文化传播和影响来看, 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且没有绝对的界线。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因此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也有相同之处,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easy go.”与“来得容易, 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 “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 等等。此类习语直译, 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是一种最佳方式。如果用直译法不能保留原文习语的表达形式, 又没有恰当的汉语习语来代替, 就用意译法把原文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举两得)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采取鸵鸟政策) 。
(二) 归化和异化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是意译和直译理论的延续。归化翻译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 使语言本土化;异化翻译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中语言的方式, 输入新的表达法。归化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 反映一种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翻译的理论要求翻译要达到移植的目的, 要通过异化的译文使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风情, 弥补本民族的不足。在翻译教学中, 要使学生认识到异化与归化处理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异化处理比归化处理得好。例如: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is the King (在盲人国里, 独眼为王) 。有人把这句话译成“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这种归化处理法不如异化处理法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性。当原作中的词语直译影响到读者的理解时, 归化的翻译法就变得相对重要。如draw water in (with) sieve (竹篮打水) , a drowned rat (落汤鸡) 。如果将以上各例用异化法分别译为“以筛取水”、“落汤鼠”等, 虽然不会使人难以理解, 但本民族语言思维的定向性就会抵触这种译法。归化译法是在文化隔阂和差异造成源语信息和意义难以完美表达时才不得不使用的一种方法, 其长处是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不是翻译的目的, 而是两种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的中心原则, 是在探明源语和译入语文化特征及其差异的基础上, 将双语文化的内涵恰当地对接起来, 从而深刻、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 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三、结语
文化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主要因素, 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反映该民族的信仰与情感。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语际的转换, 而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因此, 提高翻译水平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一般的翻译技巧, 或只是做机械的练习, 而是要教会学生从文化内涵分析理解译本, 并且懂得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提高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实际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标志设计的文化因素】推荐阅读:
汉字文化标志设计08-05
禅宗文化图形标志设计07-02
传统文化标志设计论文06-07
动画设计中的文化因素05-28
标志设计的创意07-07
现代标志的设计方法05-17
标志设计的理性思维07-04
标志设计的意境美09-05
企业文化展厅墙造型设计影响因素11-12
标志中的色彩设计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