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标志设计

2024-05-22

博物馆标志设计(共12篇)

博物馆标志设计 篇1

二十世纪博物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体现在博物馆的类型、内容上呈现了多样化, 管理上更专业化, 与政府、公众的关系上更人性化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带来层出不穷的新材料的研发, 信息的资讯铺天盖地, 人们的审美也在潜移默化的提升和趋于个性化,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二十一世纪博物馆的标志设计, 具体上会出现以下三种趋势。

一、动态化的博物馆标志

随着科技的进步, 网络时代的带来, 动态化制作效果的标志将会逐渐替代静态化二维画面上呈现的标志, 因为动态化的标志是特定符号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物理变化的艺术, 因时空的变化导致画面构成形式不断变化, 从而得到丰富;视觉焦点也处于不断移动过程中, 形成不枯燥的视觉吸引力;视觉效果在美学原则下不断变化, 营造刺激的视觉体验。通过交互式传播媒体, 动态化的图形或符号综合声音、图像、动画效果, 使得二维图形的标志得到在三维空间的延续, 因此, 动态化制作效果的标志将会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产品形象视觉应用系统中, 博物馆的标志设计也不例外。例如, 由奎恩工作室 (German studio Qwer) 设计的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以无数点状构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波纹的图形而被世人赞誉为会呼吸的标志, 这次世博会以“人·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主题, 该标志在主办方“反映主题、独特性强、造型简洁而不乏深意、适用于印刷、动画制作、网络等多种媒质、可任意放大或缩小、能与‘Expo2000Hannover’的标题字样协调结合” (1) 的要求下, 被设计在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态, 赋予了实足的动感, 给人以饱满的激情, 同时, 这样的动感让人感觉难以抓拍、难以捉摸, 预示了新千年21世纪给人类带来的未知和不确定性, 似乎一切都皆无限, 皆有可能, 就像它的主设计师Michael Gals所阐释的那样:“它包涵了促使其保持运动和活力的元素, 一种永恒的能量。这也是21世纪发展对人类的要求:保持运动、思维灵活、勇于创新, 运用智慧推动世界向前发展。” (2) 由著名设计师组成的国际评审组织评价认为:这个外观看似有机生物结构的造型是标志设计领域技术运用手段变化的重要标志, 它极富动感的造型与传统静止的印刷形态产生强烈的反差。

二、体验式的博物馆标志

二战后, 人体工程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集人体工学、生态学和美学于一体的人性化设计成为近年来设计的主要依据。在人性化的设计中, 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来设计产品, 使得产品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需要, 同样因人的需求设计出的产品也富有美感、生活情趣和人情味。在人性化的设计中, 体验式的设计是一种使产品使用者按照设计者的设计程序实施相应的行为, 最终达到设计预想的设计。过程中因纳入了使用者的行动, 引起其内心的触动, 进而让使用者更深刻的体验了产品。这样的体验式设计近年来在工业设计发达的欧洲家具市场上极为流行, 他们正在对某些家具进行所谓的“情感设计”, 即设计师打破一切现有的概念, 把自己的理想化设计付诸现实, 甚至不追求完美, 有时保留残缺和需再加工。目前荷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椅子, 设计师在椅子的制作过程中, 故意把椅子的腿设计得不一样齐,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买回家之后, 需要亲自动手找材料把腿垫齐或锯平来得到稳固感。对于这种很多人认为是“变态”设计的椅子, 设计师得意地解释到:工业化生产的椅子形态雷同, 即使增添各种装饰因素也避免不了它们的雷同性, 故将椅子腿设计成可弥补性的残缺, 让消费者购买后进行二次加工, 既避免了重复又给消费者动手的快感, 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和消费者共同完成了这把椅子的设计, 这就是西方现在流行的“第三度空间”的设计——情感设计。鉴于以上西方流行的注重情感、体验的设计理念, 网络时代给博物馆标志设计带来了新的启发。例如, 设计者只需完成标志的大部分图形设计, 最后一部分图形可以通过浏览者在进入数字化博物馆的网页前, 通过特定位置的点击鼠标来出现标形缺失的图形, 只有等标志完整了, 浏览者方可进入博物馆的网页中, 相当于这是开启一个数字化博物馆的密码。当然验证“密码”通过的时间不宜太久, 否则进入网站的速度太慢, 也会造成浏览者的厌烦心态。在浏览数字化博物馆之前, 浏览者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完成该博物馆的标志设计, 参与到博物馆标志完整设计的体验中, 动态化的进入该数字博物馆的页面, 会让浏览者对博物馆产生好感, 从而留下用深刻的印象。

三、个性化的博物馆标志

现代设计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 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它是时代的产物, 与社会发展同步, 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出现了现代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众多个性化的组成, 如今技术发展与共享, 材料推陈出新, 这给个性化的设计创造了无限的可能。特别是由于各种文化间的交融, 使得设计更明确, 文化的表现手法更丰富, 也正因设计与文化的契合, 才使得标志打上了各自的特征符号, 体现出它们的千差万别, 形成自己的个性。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让世人震惊的是各个国家的博览会场馆设计, 通过高科技术和材料体现了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例如英国馆“长满”种子触须的设计, 体现了英国长期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工作, 例如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 千年种子银行等项目。中国国家馆以一个红色鼎的外形象征着粮仓, 表达了“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 富庶百姓” (3) 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丹麦国家馆以白色场馆和来自其国家形象标志——“小美人鱼”展示了丹麦这一海港城市悠久的航海传统和丹麦人幸福、美丽的童话生活。2010年上海世博会众多国家馆馆内外的设计、建造都是集各自国家最先进的科技和设计人才对本土文化、民俗等的展示, 代表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设计水平、理念, 是民族化、个性化设计语言的探索, 这使博物馆标志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那些人云亦云和不知所云的标志将会在个性化设计时代里被世人所遗忘。在现代设计中, 很多企业将产品及其视觉形象设计与企业文化分离, 现代博物馆的标志设计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人们总用“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来形容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展示是其一的宣传方式外, 与藏品相关联的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博物馆标志的视觉形象系统的设计也将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亮点, 因此个性化的博物馆标志设计应当被注入城市文化、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建筑这些文化内涵, 才能将被应用的标志发挥更好的视觉识别作用和精神文化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①②尹毅.标志设计的动态化趋势[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95-96.

③百度百科“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词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62358.htm..2012-02-21.

博物馆标志设计 篇2

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书卷气息总是会扑面而来。然而当我们想要挖掘这些文明时,却不得不走进一个地方---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收集、珍藏和探究作为环境与人类文化遗产的代表的物品的地方,并对那些具有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意义的珍贵艺术遗产进行归类,为人们提供了很多认识这些古老的珍品的机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们走进博物馆,然而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刻时,最先吸引我们的却是博物馆设计。所以博物馆设计已尤为重要。

博物馆的现代文明因素更多的在于如何将一些现代气息合理融合在展厅之中,以最新的设计理念,把各种多美体互动展项、主题与高科技声光电展示手段相结合,将过去的历史、人物、物品等重现,让参观者如同时光倒流,体验耐人寻味的科技文化博物馆。

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 篇3

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首先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原则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和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三条设计原则。然后通过“内容理解、空间规划、氛围营造和陈列布置”四种关联性设计方式,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方式问题进行论述。最后,运用“原则和方式”开展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实践。

关键词:

川菜 博物馆陈列 原则 方式 成都川菜博物馆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复苏驱使着我们更加关注这种技艺、经验和精神。博物馆的存在为这些内容的留存和发扬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方法。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空间的合理规划装饰和对展品本身的解读性呈现,让观众获得良好的参观氛围和兴趣。川莱博物馆陈列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一、设计原则

1.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

川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风格,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巴蜀大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的熏陶和孕育。川菜既是巴蜀文化的产物,又是这—文化最为形象和生动的承载者、传递者。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有效运用可以塑造陈列空间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地域文化需要通过视觉符号予以表达,这些视觉符号可以从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提炼形象、结构、材料、色彩、肌理、材料、图像等物质载体进行再创作,获得全新的视觉语言来构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陈列空间。例如,川菜饮食活动主要场所是在民居建筑内,在博物馆内借用四川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结构和建筑材料,如天井、挑檐、院落、木材、青砖、石灰、青瓦等,有助于构建独特的空间尺度和形态。

2.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

陈列形式设计的目的在于根据陈列内容,创造完美艺术形式来表现和强化主题。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应该为川菜展示内容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在形式结构和艺术氛围中传递出川菜主题特色,使川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主题特色展示环境的塑造,应该继承和发扬川菜民俗文化传统,在展示环境中抽象化、符号化地提炼川菜民俗文化,最终通过色彩、形态、材质等视觉语言来表达。例如,在局部空间可以运用红色、灰色来表达川菜麻辣特点,也可以从餐饮用具提炼形、色、意来装饰空间等。

3.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

相对于文物类展馆中的精美展品,餐饮用具就略显平庸。这种客观条件使得单一的展柜式陈列就显得呆板和无趣,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可以解决这种缺憾。动态场景可以使展览从单纯的看文物转变为有文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式观看。川莱博物馆中“川菜技艺”内容特别适合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来表现:一种川菜从原材料到出锅盛盘,需要经过选料、刀工、搭配、烹调四大工序,但是在博物馆内,不可能出现真实的厨师在制作真实的菜肴。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空间中搭建真实的厨房、客堂等场地,配合雕塑、展柜、展板、多媒体互动装置、灯光等,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情景化空间。观众置身其中,既受到环境的引导融入展示情景中,又可以参与多媒体互动,或选材、或切莱、或煎、或炒……制作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川菜。

二、设计方式

1.内容理解

内容决定形式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殊准则。在川菜博物馆陈列设计开始之前,应该充分理解川菜展览大纲中的每一个部分、每个单元以及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设计工作。例如,通过理解展览大纲,可以知道每一个部分、单元中餐饮用具的数量、级别、年代等数据,从而根据这一数据,在空间规划时,餐饮用具的数量多、级别高的单元,以展柜、文物为主,反之以展墙、图文为主。

2.空间规划

陈列艺术离不开空间形态,是对空间重新进行规划分布、组织利用的视觉艺术。川菜博物馆空间规划应服从建筑本身的形态和结构,以空间功能和川菜展示内容为主导,划分各展区空间形态和大小,通过形态大小、材质色彩等视觉元素将展示信息传达给观众。川菜陈列的空间规划有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展示功能完备。从宏观来说,川莱博物馆功能空间可分为公共空间、陈列空间、辅助空间等。从微观来说,公共空间要考虑询问、休息、指示等功能。陈列空间要考虑展柜展台、道具设备等功能。二是览线合理畅通。合理畅通的览线能够引导游客适时参观,提高观看效率和缓解观看疲劳。三是空间动静结合。川菜博物馆既有展品又有图文,在以展品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安静纯粹,突出展品的重要性;在以图文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静中有变,从形式上来吸引参观者。

3.氛围营造

氛围营造是表现主题的最佳手段,恰当的氛围可以有效的引导观众进入角色,较快的进入参观状态。川菜博物馆陈列空间的氛围营造不可过于花哨以博人眼球,造型、色彩、材质方面的运用应该符合历史人文类博物馆陈列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做以下考虑:一是对四川传统建筑的借用,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形态色彩在川菜博物馆空间中重复使用,可以获得地域氛围。二是对餐饮器皿的借用,对碗、筷、坛等器皿或放大、或阵列、或解构重组,可以获得雕塑感极强的装置造型。三是餐饮空间环境的原状复制,真实的人物、事件、物品等可以创造出真实氛围。

4.陈列布置

博物馆陈列的本质还是把展示内容布置在空间中,这一过程是集文化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设计活动。陈列布置主要包含实物布置和图文设计。

1)实物布置

川菜博物馆内的实物布置是对餐饮器皿和仿真菜品的组合摆放,根据展览大纲所列餐饮器皿的年代、级别、数量、大小,在展柜内进行科学、艺术的布置,形成重点突出、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视觉效果,使毫无生气的实物传达出内涵信息,产生新的意味。

2)图文设计

博物馆图文设计包含展墙画面设计、展品说明牌设计、多媒体界面设计等。川菜博物馆属于历史人文类博物馆,而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图文设计,构图应该稳重,大气,突出历史人文的沉淀;色彩多选用中性雅致的颜色。所以,在川菜博物馆中,图文设计应该既有传统意味,又有现代形式感。版面构图简洁大气、图文编排精致儒雅,色彩可以选用暗红、褐色、棕黄等中性暖色。

三、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

成都川莱博物馆是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郫县古城镇,博物馆内分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等,占地约40亩,藏品6000余件。笔者以《典藏馆》为实践对象,进行陈列设计。

(一)典藏馆现状

典藏馆面积12000平方米,陈列展出3000多件各个时代川菜饮食器皿。整个展厅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内容设计比较薄弱和散乱。对川莱历史文化展示不够,展品太多太杂,应该选择品相和级别相对高一点的展品进行展示。此处可以参考笔者撰写的《川菜展示资源调查报告》。二是陈列形式设计陈旧,制作粗糙,不具备现代博物馆的审美要求。1、典藏馆陈列采用全通柜形式。室内展区整体采用全通柜的优势在于能摆放更多的实物,但是它的弊端却远大于优势。首先是主次不分、游线不畅,游客在观看的时候难于顾忌前后左右。其次,形式单一,展示手段贫乏。2、在展品摆放、图文设计上层次不明、凌乱不堪。3、在制作工艺上材料单一老旧,作工粗糙。(图1)

(二)改造方案

《典藏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作,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选取部分节点方案进行解读。

1.空间营造

川菜博物馆所在地域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悠久,历史灿烂。两千多年的的建城历史中,留下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川西民居建筑。在《典藏馆》空间营造中,可以提取“青砖、白墙、灰瓦、门头、石板、天井、老树”等建筑元素。(图2)

2.复原场景

博物馆陈列中的“场景”是通过实物与场景的组合,塑造一个特定的情节场面,表现陈列主体活动的环境,及主体与环境中各种客体的相互关系。在《典藏馆》中,复原场景可以打破单一展柜陈列的呆板和无趣。在设计中,选择清末明初的“名馆名菜、前堂后厨、小吃摊点、坝坝宴”等有史可查的节点进行场景复原,并将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文物和川菜制作多媒体互动与场景结合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设计民国某一“随堂便饭类红锅馆子”内景,前为就餐客堂,后为厨房,来展现民国时期川菜饭馆基本格局和川菜制作过程。场景中,石板地面、剥蚀的木柱、斑驳的白墙和青砖、褪色朱漆的雕花门窗……,无不渗透着民国时代的原汁原味。前堂桌面摆放的碗筷、仿真菜,食客和堂倌仿真雕塑,后厨物架、灶台和栅板上的文物、图片、文字,厨师仿真雕塑,无不传递着川菜的相关信息。(图3)

3.多媒体

多媒体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硬件设施模拟真实世界,如4D影院、360度幻影成像、多媒体互动装置等。川菜博物馆中的多媒体既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也是观众参与互动的重要平台,一些重要的、有趣的、可动的内容节点可以选择多媒体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可以设置一个多媒体虚拟灶台,模拟厨房互动参与系统。虚拟灶台精选三大独具特色的川菜名肴——回锅肉、麻婆豆腐和开水白菜供观众进行烹饪制作,以展示川菜“博采众长”的多样性。游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筛选、组合配料,把握火候,“十指不沾阳春水”,便“料理”出这三道川菜名肴,并有大厨为其打分。(图4)

结语

博物馆内的川菜展示,不是临时、单一的展示川莱的某一方面,而是固定、综合的展示川菜的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内容。有意识的围绕巴蜀地域特色和展示内容特色,开展空间规划、氛围营造、陈列布置等工作,有助于提高陈列水平,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川菜博物馆。

博物馆标志设计 篇4

一、低碳设计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低碳环保的时代,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之一。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高效利用能源,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通过技术创新、能源开发、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 通过较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达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的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设计大力提倡以节能、减排、环保、生态为核心的低碳理念, 当今展示行业特别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 从设计、构造、用材等各方面倡导低碳设计。低碳设计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设计理念的引导下, 运用设计手段, 采用低碳策略, 利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 实施节能方案, 提高能效, 降低能耗, 保护生态, 为人类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 达到人与自然持续共生, 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对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创作过程, 包含展示空间设计、展示设施设计、道具设计以及博物馆采光照明设计等, 是以高效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为宗旨,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 以展品为中心, 利用科学技术、艺术手段调动人的生理, 心理反应, 创造舒适活动环境的行为。要实现博物馆展示的低碳设计, 要求设计师在充分理解展品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材料, 使用新型技术, 更新展示方式。

二、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要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效果, 低碳设计必须优化设计方案, 减少物质浪费与环境破坏, 在展示设计中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应用, 可以从展示空间规划、布展材料及展具选择以及采光照明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通过低碳设计,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高效利用能源,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规划合理的、有创意的空间布局, 提高空间品质。低碳设计要求提高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使用效率, 精简机构, 减少功能过剩, 寻求最精粹的功能与结构形式, 合理规划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布局。博物馆展示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区, 包括展示展览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办公管理空间以及连接各空间的交通空间。不同空间的功能决定了空间结构分布及空间流线组织, 要做到有效组织人流动线, 合理安排交通组织空间, 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为观众创造良好舒适的博物馆展示环境。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办公管理空间以及连接各空间的交通空间可以合理利用自然采光照明, 控制好采光面积和遮阳措施,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以保证观众的舒适度及展品的安全性。例如, 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休息区域、资料查阅区域等, 可以利用玻璃引进自然光, 满足观众对非强化光线的需求, 从而减少人工照明。合理利用自然通风可以有效地清除有害气体, 抑制微生物如螨虫真菌的生长, 在夏季还可以降低室温, 避免了过多依赖空调系统,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 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布展材料及展具中的应用

低碳设计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选择绿色环保材料, 重视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节约能源,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有利于人类健康。目前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布展材料选择上, 尽量采用低碳、环保的材料。所谓低碳材料 (Low Carbon Materials) , 是指在具有良好使用性能, 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使用寿命长, 可以回收再生产、循环利用的新型材料。在选择布展材料时, 尽量选用低能耗、无毒、少污染的材料, 选用可再生材料及可回收材料, 选择兼容性强、可循环使用的材料, 优化材料使用率。具体设计过程中, 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材料延长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寿命, 选择无毒、无害的原材料, 选择易在自然界中分解并为环境所吸收的材料等。比如, 竹材具有耐用性强、强度高、韧性大、加工易、成材快等性能, 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低碳材料。

展具是各种展览器材的统称, 是博物馆展示过程中最主要的载体, 使用频率非常高。展具包含有展台、展柜、展板、电子显示屏等, 它们是传达信息的主要载体。低碳设计要求选择绿色展具, 在考虑展具的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质量的同时, 还要考虑展具的可装配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循环使用性等要素, 避免资源、能源的浪费, 减少环境污染。同时, 注重展示道具的模块化、标准化设计, 构建灵活多变的展示空间形式。绿色展具设计与人机工程学关系密切, 在设计中不仅要从功能和视觉美感上考虑, 还要结合观众的生理习惯, 考虑合理的尺度, 选择舒适的操作界面进行人性化设计, 在提高展示效率。

(三) 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采光照明选择中的应用

低碳理念下的采光照明根据空间属性, 以突出展品为目的, 满足空间内人们的基本视觉需求。在采光照明设计中, 首先, 要充分利用太阳光等自然光源, 利用室内受光面的反射性, 提高光的利用率, 节约能源, 使人工空间与自然界多沟通, 突出空间气氛。其次, 使用绿色照明来实现低碳环保, 通过选用高效率的节能照明环保器材, 结合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布展材料及展具选择等因素, 科学安排光源位置、亮度、颜色等, 合理分配主光源、次光源及装饰光源三者关系, 避免光污染, 防止眩光和严重的光幕反射等不良光照现象出现。选择照度是采光照明设计的重要方面,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 展览空间的照度应比公共活动空间的照度高, 尽量选择显色性能好的光源, 还原展品真实色彩, 保证展品的展出效果, 渲染展示的气氛。

三、结语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 肩负着传播绿色、低碳的设计文化, 倡导健康、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 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低碳设计是符合人类价值观念、实践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设计, 把低碳理念引入博物馆展示设计, 将博物馆展示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低碳经济、低碳

环境艺术中的空间与场所刍议

——以西方建筑为例

傅立宪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00;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李名飞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人们的空间观和场所意识常常反映了人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理解, 因此空间与场所在环境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空间和场所的理解决定了建筑的基本形态, 反过来, 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又影响和强化了人们对空间和场所的观念。人与空间和场所的关系并非是物品之于容器, 而是一种是居住的关系, 这常常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体现。但这种本源性关系却在现代环境艺术中, 特别是在现代建筑中常常被忽视和遗忘。

关键词:环境艺术;空间;场所;建筑

本文为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维度和场所特性研究》 (项目编号:YG2011015) 最终成果之一。

环境艺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它包括了建筑、园林、景观等艺术分支。从字面的意义来理解就是环境艺术化。环境艺术不同于绘画和雕塑艺术, 后者作为审美对象常常以自身为目的, 它们不是特别强调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 而环境艺术则强调这种关系。环境艺术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交互的, 一方面它建立于人对环境空间的体验、理解和塑造, 另一方面, 环境艺术又通过塑造的空间规范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环境艺术也不像绘画、雕塑艺术那样是静止的审美对象, 它常常随着人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当然绘画和雕塑艺术也并非与环境艺术毫不相干, 恰恰相反, 它们也常常被应用到环境艺术当中来营造和强化空间。由此可见, 空间在环境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以西方建筑为例, 来探讨环境艺术中的空间及场所问题。

一、空间与建筑

空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很多人认为空间是可测量的、可计算的、均质的客观对象, 人与空间的关系就像是物体之于容器,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建筑也是一种容器。但实际生活中, 我们体验的空间和建筑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感受到空间的不同, 例如对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体验。卡斯滕·哈里斯曾对两种空间观进行了区分:“一种是客观的、均质的、中性的空间;另一种是地区性的、不同的和受到价值观影响的空间。”前者是欧几里德几何空间和物理的空间, 而后者则是我们日常居住的和理解的空间。

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观代表了现代的空间观, 海德格尔认为它源于现代人的计算型思维。现代的建筑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和空间观的产品, 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如同机器一样强调计算的准确和尺寸的精准, 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或缺的, 难怪柯布西埃将住房看成居住的机器。特别是现代主义设计更是强调了这种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 为了适应这种空间, 人们常常采用了更容易计算的规则几何形式。现代主义者曾为之欢欣鼓舞, 并认为由此现代主义的建筑体现了人的理性, 同时也体现了人性。这不仅仅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还在于人创造的环境更具有人性, 而自然环境则没有。其实, 这种对几何形体的热爱从柏拉图就开始了, 他在《斐莱布篇》中谈到建造的问题:“我想到的

设计, 低碳生活, 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是造船和造房子, 以及其它要使用木头的制作。我相信, 它要使用直尺、圆规、铅垂, 还有真正的三角板。”柏拉图的意思是明确的, 即人造美超越了自然美。按照他的逻辑走下去, 那就是人更倾向生活在人造的环境之中。现代主义建筑则实现了柏拉图的梦想, 创造了一个完全人造的、体现人性的环境。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 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过于强调程序决定论、技术表现主义, 从而产生了与场所、人和历史无关的建筑, 确切的讲就是非人性的建筑。其实, 现代主义建筑具有非人性的特点, 恰恰就是源于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观, 这种空间观忽视了人和空间的关联及人对空间的体验。

海德格尔认为可测量、可计算的空间, 即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 根源在于将空间与人分离, 并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对待。实际上, 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空间观看做人类试图通过计算性思维对空间的把握、甚至是驯化, 但是在此过程中真正的空间逃逸了, 只剩下一堆数字和公式。真实的空间是卡斯滕·哈里斯所提及的第二类空间, 即地区性的, 不同的和受到价值观影响的, 并在与人的关联中具有意义的空间。我们以水平和纵向空间为例。在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观里, 除了在量上的不同, 水平空间和纵向空间是没有质的差别。对人而言, 人类的活动大都发生在水平延伸空间, 而对于纵向空间而言却不能像鸟儿那样来去自如, 所以水平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 而纵向空间更多的是精神意义。现代摩天大楼的先驱沙利文就擅长将纵向的空间语言应用到建筑中, 耸入云霄的建筑体现了人类豪迈的、对自然征服的精神。沙利文甚至将这种建筑直接应用到美国荒凉的西部, 而他的学生赖特则认为, 纵向的建筑与西部水平延伸的、空旷的空间格格不入, 应该强调建筑的水平延伸, 这样才能跟环境融为一体。由此可见, 空间并非是客观的、不受价值观影响的, 它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含义。

二、场所与建筑

那么场所又是什么呢?在现今的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中, 很少提及场所的概念。即使涉及到场所, 人们也常常将其与空间混淆起来。实际上场所与空间是有区别的, 总的来讲它比空间更为具体, 具有地方性和时间的性。对场所的理解是以对空间的理解为基础的, 进一步讲就是场所具有空间性, 而空间不一定会有场所性。舒尔茨认为:“场所是由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 亦即场所的本质。”由此可见, 场所不是空无一物的空间, 而是由众多事物相互关联而带出来的空间。其中的关联不是一开始就就有的, 而是人们在世界中基于对于事物、乃至自身的理解而赋予意义的关联。

场所常常是以对自然的理解为基础的, 特别是具体的地貌和地景及天象, 会影响到人的场所意识, 进而影响到建筑的空间形态。像在开阔平原生活的人们, 到了山区去生活就会感觉到闭塞;同样习惯于山区生活的人们, 到了平原就会由于空间过于开放而产生失落感、甚至会缺乏安全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自然环境。古希腊的地景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既有界限分明的丘陵和山脉, 又有山谷和盆地, 同时又有宽广的海岸线。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不是由杂乱的、不可理解的细节构

参考文献

[1]许平, 潘琳.绿色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2]洪鸿.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J].建筑, 2010 (7) .

博物馆标志设计 篇5

(从网上找篇差不多的照着内容网上套,全文写的过于笼统

了)

摘要: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文化的展史,人们通过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和历史对话,穿越时空阻隔,了解人类社会的先前境况,吸取演绎多年的文化精髓。科学、完美的陈列设计是传播博物馆文化精髓的一种方式,陈列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具有自己的专业特征和基本要求。本文首先论述了博物馆室内陈列设计概略、作用、基本特征及其基本要求,而后又分析了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现状,针对这种现状阐述了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文化 引言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现象,它从最早的原始形态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加强,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机构,给人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为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陈列设计将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完美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是进行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加强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研究是迎合时代的需要,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博物馆室内陈列设计概略及其作用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概略

陈列是博物馆中的最原始的职能之一,当博物馆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各种收藏品都是采取不同的展示方式在博物馆中陈列。在中世纪的中国或欧洲,虽然对外都是奉行“秘不示人”,但在一定的范围内依然是一定的陈列方式展示出来,进行观摩研究活动。随着近代博物馆的产生,很多收藏品走向了社会,陈列方式也进行了重大变革。这时的陈列往往都是收藏品的罗列,库房和展室是同一个概念,各种收藏品,不分种类,只是从大到小简单的排列,这时候的博物馆陈列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在西方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逻辑,逐渐从

最初的朦胧状态走进现代社会中,而后以博物馆为中心的民族学探险、考古学、环境科学考察等,不断推动者科研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日趋进步,现代的博物馆陈列不仅内容丰富,且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从博物馆的藏品还是从现代的科学研究来看,陈列设计在博物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陈列是一种文化和科学的传播途径,这种传播途径不同于学校和大众传播,它是一种以实物为基础的形象化传播方式。因此,很多人将博物馆的陈列称为是“形象化的教科书”,这也说明陈列式的实物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不能被现在的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教育所代替的。社会学家甚至将博物馆陈列作为一个国家或社区教育程度的指标之一,博物馆陈列在教育中的作用,已经普遍得到大家的认同。

(二)陈列设计在博物馆中的作用(废话太多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再注重物质层次的消费,对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博物馆作为承载历史文明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吸引众多的人前去参观和浏览。传统博物馆主要承担着藏品展示、教育推广、典藏维护、学术研究等职能,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审美眼光的不断提高,对博物馆的社会性要求越来越高。面向大众,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扩大人们与历史文化的交流逐渐现代博物馆陈列发展的趋势,也是人们对现代博物馆设计的最新要求。

陈列设计在现代博物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博物馆作为承载人文精神的机构,其室内陈列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博物馆室内陈列内容可以营造博物馆的整体环境和气氛,运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在博物馆展厅中实现历史文化与现在人们的交流,让参观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陈列设计可以保护历史展品和文物,引导观众有秩序的参观。

博物馆陈列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主要有空间分割、主题表现、道具造型、尺度均衡、展品组合、灯光运用、颜色运用等一系列要素构成。在进行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需要根据博物馆陈列物品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构成要素以及借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等综合手法,使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得到最完美最充分的表现,使博物馆展览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的

统一。1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特征

1.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多维性特征

现代博物管的陈列和以前的有着截然的不同,现代的博物馆陈列内内容比较多且非常复杂,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多。在进行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陈列设计的多维性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效果,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抓住设计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矛盾。

2.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双重思维的特征(怎么体现他的双重思维?)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具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双重思维的特征,二者既有对立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形象化,如果博物馆不能在形象上吸引到观众,即便是存在多浓厚的内涵,也不能被观众所认可的。因此,博物馆陈列设计只要将形象化和展览作品的内在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突出博物馆的作用。

3.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综合艺术特征

时间是博物馆陈列设计首先要考虑到饿重要元素之一,博物馆陈列设计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其次博物馆展品的外在形状是博物馆陈列设计也要考虑的内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想要以何种视觉展示出来都要结合博物馆展品的形状特征设计。第三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还要具有影像的艺术特征,博物馆的一些展品是在灯光之中展现出来的,其造型艺术必然要考虑影像艺术特征。这三个艺术特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是独立分离的。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基本要求(你认为要求是怎样的呢?都是课本上的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社会展示藏品,形象化的传达文化教育的一种方式,在整个陈列展览中,陈列设计有着明确、系统的目标。

1.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总体要求以建筑场地为出发点,以陈列内容和展品为对象,是对陈列内容和形式的总体构思和全面规划,以保证陈列艺术形式的完整统 1 李华.浅谈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艺术[J].科技信息 2008(3):529—530

一。2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形式应根据陈列内容进行构思,内容决定着表现形式,应该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展览品的艺术特色和形态,使内容与形式达到最完美的融合,这样才能吸引广大的观众。一个成功的陈列设计,必须具有明显的个体,突出的主题,要突破传统陈列的思维的模式,具有独创性,能够创造出合理的空间环境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2.从内容和理念上看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要求(过于笼统,变成自己的话来说)陈列设计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陈列艺术品的设计,二是陈列大纲的编写。陈列大纲是陈列主题的具体表现,是主题条目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时间顺寻、地域方位具体排列穿插使其形成一个形象的剧本过程。陈列艺术设计主要包括展品的非让之、陈列设施、展厅的环境和观众的参观路线等。陈列大纲编写,主要是对陈列内容结构的处理,是内容编辑的中心工作。陈列内容设计主要考虑陈列主题的提炼、陈列信息的传播、陈列目标的设定,还有和观众的互动交流。陈列艺术设计应充分考虑到陈列主题和陈列目标的价值判断,力求在空间、色彩以及形象上表达展览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社会境况,用传播视觉的手段表陈列中更深层次的态度和情感。

三、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现状(必须联系实际,太笼统了,现代博物馆陈列以哪个博物馆举例?联系实际,不要只介绍这种像课本似的内容)

(一)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现状表现(哪几个博物馆?什么现状?)

我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由知识表达、展品陈设等单一的形式发展为环境营造、艺术表现等多方面内容的交叉性学科,主要经历了展具设计、动线设计、展品美化、展厅布局、综合环境设计等阶段的不断转换。目前我国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更注重高科技的展示应用和陈列环境营造,强调展示设计的辅助设计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一方面对设计师如何协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陈列设计更加多元化现代化。

(二)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问题表现(问题的表现改怎么解决·发表自己的意见)

朱雅娟.有关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 2005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的更新首先应遵循陈列艺术设计的规律和原则,内容涉及与设计创作有关的诸多领域,比如历史、建筑、科学、人文、艺术等等。而我国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还不能完全达到学科间的相互的融合,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盲目照抄照搬,展示环境没有新颖性,缺乏创新理念;对展品的陈列环境和特点没有足够了了解,存在着盲目性;展品的展示形式过于单一化;辅助陈列中内容繁杂,文字叙述部分过多等。

四、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发展趋势(自己认为应该怎么发展?往哪方面?)

(一)陈列设计向多元化、人性化转变(自己认为应该怎样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已经融进了多种学科和先进技术,博物馆的功能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展示藏品,其功能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者应该用多角度的眼光来审视,设计者需要提高空间功能规划能力,合理的处理空间各功能的关系,以便能够满足各方面的功能需求。同时还需要重视对文化展品的陈列环境、声环境、光环境、视环境及高科技的合理应用,使陈列展品表现更为人性化、多元化。图一:我国陕西历史博物馆,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以前的博物馆比较重视藏品,但是忽略了人们参观时的方便性,展品堆砌的情况比较严重,不能让观众更好的观赏。

图一

(二)陈列设计从局部向整体设计转化(自己认为应该怎样转化?)

陈列空间的规划是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设计师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和博物馆新的结构特征,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划分设计,打破陈旧 的原有空间环境的关系,体现出设计的独特性,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进行组合形式上的创新,这也是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进行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博物馆展示的东西不同,其整体和局部的注重度也不同,如图二:辛亥革命博物馆复原陈列一角,这突出了辛亥革命时的当时境况,所以应该保留并注重博物馆局部的设计。而图三五大会场复原陈列,又要从整体的布置进行设计,力求能够使参观者看到这一幕,就能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

图二

图三

(三)陈列设计体现时代感(什么样的时代感?自己认为呢?对与现状以及大学生中,自己感觉应该怎么体现时代感?)

紧跟时代发展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只有及时把握下代文化发展的脉搏,体现出来的陈列设计才能体现出创新。博物馆陈列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前,必须对展品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新理念、新功能、新观点的需要。设计师应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对设计陈列的形式、环境、照明、展示道具、色彩等有着重点设计,合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对陈列设计进行创新。如图四: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展厅,图片在灯光合理设计的背景下,越发衬托出当时的情景,对受众的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再加上恰当的背景音乐,使观众感同身受。

图四

(四)陈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怎么个发展法?以自己的观点阐述,联系设计)

为迎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应建立在节能型、生态型基础之上,体现出对自然、人类健康的关注。一方面尽量引入自然通风,引入自然采光,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在陈列设计中,体现出环保,尽量利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节省资金消耗,改善博物馆的空气质量。

结语

陈列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之一,是高质量博物馆的重要标志,是向世界人民展示历史文物和研究成果的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提升,现代博物馆的理念也正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原来的

博物馆只是收藏文物的一个地方,更加注重收藏品,以对收藏品的研究为重点,而现代博物馆的中心是观众,将博物馆中的收藏品以陈列的方式展示给广大观众才是博物馆的重心。加强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满足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注重展览效果,创办意义重大藏品展览才是博物馆真正存在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运用 篇6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

近年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来看还处于低龄化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国内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展示设计的教科书,内容大多是笼统的空间、材料、色彩等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很少,实践性的方法也很少,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则更是一个真空区。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定义与发展历史

博物馆展示空间是在固定的环境基础下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安排在内的构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场所,这种展示场所也可以称之为展示性空间,它是人们生活的映射,体现了公众所处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与审美方式,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并且将其与公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展示设计属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部分,都是利用空间分割和透视法则,把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而又有层次感,以创造更为立体的空间体验,实现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追求的目标。

最先把展示设计运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中的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是与标本结合出现的景观场景,复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过程,如江西省博物馆的恐龙世界、生态鄱湖展区等,都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设计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这种设计方式表现手法直观形象,科学真实,受到观展观众的喜爱,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各类博物馆中,如民俗类、历史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类型和特性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类型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类型有再现式场景、复原型场景、表演式场景、展演式场景、情境演示型场景、景箱式场景、景观式场景等。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特性

1.展示性。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其中融入了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源于空间场景设计对展示的要求。他的展示性充分表现在对文物藏品直观的表现上,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场景中所展示的主题思想、叙述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空间情趣。

2.时间性。有人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没有时间的、静止不动的,只有空间概念。但是,笔者认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空间场景是带有节奏韵律的,整个场景的节奏感都是通过空间风格和所展示的藏品来表达。在这个空间中,设计师统筹了时间、空间两者的关系,考虑观众的审美要求及视觉习惯,将时间、空间、观众三种关系合理糅合,以最好地诠释所展示的文物藏品

3.叙事性。叙事性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这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描述表达。对需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设计师一般会通过一个个的场景复原来叙述,通过不同场景的转变来描述不同的故事内容,如江西省博物馆自然馆的“生态鄱湖”展区内就通过不同的场景复原表现了赣鄱大地一年四季的环境特征,加以文字说明,配合音频渲染,达到寓教于乐的表现目的,把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以轻松、充满趣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4.艺术性。博物馆展示的对象除了历史考古价值极高外,其艺术价值也值得我们去考究,文物藏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怎样把文物身上的文化艺术性表达出来,用何种方式表达,既要理性思考,更要关注观众的心理、情绪等因素,囊括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影像艺术、生态艺术,融入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当代影音学、光学的技术,不难看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场景创作须先整体,后局部,以艺术原则为指导,以文物藏品内含信息为纲领,组合整体与部分,从而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展示空间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其次更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创意。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不是简单的外墙装饰、孤立的墙面风格组合,应该是一个局部复合整体,形式与主题内容统一构成的场景空间。此外,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说,也是有着自身特殊性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如盲道的设置、专门的升降电梯、应急通道等,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前,就应充分考虑到。

5.临境性。临境性也可以称之为观众的“沉浸感”。展示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观众是否有沉浸感。沉浸感,简单来说就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可以达到让参观者难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令参观者有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利用VR技术还可以虚拟现实,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中。

四、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未来展望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对于总被扣上“古董”帽子的博物馆来说,也必须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创新。首先,要在保证文物安全为前提的条件下,转变观念,更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其次,改变展示设计方式,强调服务第一的原则;第三,在展示设计中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使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更加智能化,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由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展示,告别以往单一、僵化的展览,使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多变。综上所述,创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空设计必须大胆变革创新,首先在展示理念上转变,在展示内容上不断扩充,在展示设计方式利用新技术创新,保持博物馆良性发展的态势。

五、结论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目标是服务整个展览这个主题,使内容与形式更加统一,达到主题突出,令空间场景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让观众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获得更多的文物藏品的内含知识信息。本文通过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到特征性分析,以及对后期的展示设计的展望,清楚分析了展示设计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尊重展示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的发展脉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给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立的理论与实践教程,但对于场景设计来说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论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创作理论依据,为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此来实现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一定要遵循文物安全首位,服务观众第一的理念,技术只能服务于主题,制作出更具吸引力的展示空间,让观众产生共鸣,得到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文物内含信息目的。

(江西省博物馆)

博物馆消防性能化设计 篇7

1. 工程概况

文章中对博物馆性能化设计消防系统采用了某大型博物馆实际案例作为支撑, 这项工程建设占地面积在14313.64m2, 总建筑面积为13618.11m2, 整个建筑物地基面积为3480.02m2, 整体绿化占到总面积的42%。在博物馆内部设置了展览厅、办公室、计算机控制中心以及阅览室、文物制作室等各种中心, 整个博物馆共5层, 地下为1层, 高21.3m。博物馆外部形式设置成为了六边形, 这个灵感是来自于古塔, 博物馆两侧为人们设置了辅助区。

2. 建筑消防设计

2.1 建筑构造

这项工程属于多层公共建筑, 整体架构为钢结构, 外层防火涂料选用的是一级耐火等级的材料, 同时钢柱和主要支撑部分耐火情况可以达到2小时, 钢柱要更长一些为3小时, 外部采用的是玻璃幕墙, 每个楼层外部位置耐火等级情况不低于1.0h、高度不低于0.8m, 在防火玻璃设置上以及裙墙位置上设置上耐火等级, 同时玻璃幕墙在与每个楼层外部位置中间设置上一定缝隙, 这个缝隙厚度不能够少于100mm, 可以通过岩棉对缝隙进行封堵, 同时要保证其密实度, 楼层与漏乘之间的防火带采用岩棉厚度不能够少于1.5mm。并且通过镀锌钢板进行承接, 在楼板之间缝隙中添入防火密封材料, 将玻璃幕墙与防火分隔带以及缝隙位置进行防火封堵。

2.2 消防指挥调度自动化

除了从形态上对性能化进行了相应研究和设计, 对消防系统要进行管理还需要对消防指挥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系统设计与施工, 对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 提升整体消防工作效率, 因此对消防指挥调度系统中自动化应用情况要进行实际发展, 对其中存在的漏洞问题进行解决, 比如设置多少人员, 配置多少设备都是需要尽快解决的, 想要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进行性能化评估工作至关重要, 也可以说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对消防指挥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相关体系进行选择, 同时对指标进行量化, 这是能够完善消防指挥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关键评估内容, 同时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估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 对消防自动化系统中所执行活动能够达到目标进行分析和计算, 同时进行综合性评估工作, 这样能够从实际上提升自动化系统效率和性能, 同时针对消防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保证博物馆的安全。

2.3 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消防给水系统中融合了多种先进系统, 对室内和室外系统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了设置, 在地下室一层中采用气体灭火系统, 型号是IG541, 其次就是在人口大厅位置上设置了标准型自动扫射水高空水泡灭火设备, 办公室以及大厅高度为24m, 因而只有这项装置能够实现设备的消防目标, 同时工程一次火灾最大用水量为576m3, 地下一层设容量为580m3消防专用贮水池, 由市政DN100自来水管供水。5#筒体办公楼屋顶水箱间内设18m3消防水箱及增压稳压泵, 以确保最不利处火灾初期用水。

2.4 安全疏散设计

对于中庭以及大厅中设置上防火卷帘, 但一旦这些系统失去效果, 为了保证火势和烟气不会发生蔓延情况, 要保证人员能够更快进行疏散。建议:

防火分隔:中庭与周围办公室之间的隔墙以及中庭回廊之间的隔墙要设置上防火墙, 一般耐火等级为3h, 除此之外, 门窗可以选择用甲级或者是乙级门窗。

防排烟:在中庭中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设置上防火卷帘, 同时将挡烟垂壁安装上, 在中庭内部和周围再安装上排烟系统, 同时排烟量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确定, 减少烟气在中庭和周围办公室中进行蔓延。

局部防火分隔调整:在一些相对比较隐蔽位置上设置上防火门或者是防火卷帘, 这样能够将烟气及时进行控制和分散, 同时对整个建筑物整个美观度也不会形成影响, 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

保证楼梯间安全疏散性能。可以从下面几点上进行加强:

楼梯间与安全出口位置之间疏散路线上不要设置上进行阻碍的物体, 保证通畅性。

楼梯间与安全出口位置上不能够对视线形成阻碍, 同时都在视线可以达到位置上要设置上明确的指示标志。

门厅以及中庭中不能够有可燃物存在, 安全出入口重要性可显而知, 因此, 安全的空间对后期完成防火工作很重要。

这些位置上可以放置一些普通卷帘门, 起到一定防火阻隔作用, 但是必须要保证卷帘门不会对人员关键时刻形成阻挡。

2.5 做好消防培训工作

消防培训工程可以说在整个消防工程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培训中可以采用案例法以及行为模拟法等形式对工程具体情况进行模拟一培训, 同时开展消防技能培训工作中,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同时实时进行危险情况模拟工作, 这样能够提升培训效果, 也对培训所形成成本进行了有效控制, 同时也避免在这些公共场合去进行演练工作, 也保证了博物馆服务人性化。可以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人员进行拓展, 加入人力资源人员, 对消防安全情况进行监督, 对周围环境产生更多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 为了保证博物馆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可以将其性能化设计工作更高标准、更广范围进行设置, 根据功能需要, 将设计方案进行更多考虑, 对相关标准和设计方式进行更新和提升, 博物馆在正式使用之后, 对消防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管理, 同时做好应急处理, 对消防系统进行更多维护和保修工作, 保证消防工程安全。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郑智化发展迅速, 同时城市发展中各项环境事故以及恐怖袭击和灾害情况属于传统安全问题, 对于突发性公共安全问题的存在着也非常困难, 同时灾害发生中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大量被运用在其中, 因此火灾发生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和更新当中, 近年来可以看到火灾情况不断增加, 这些问题对我国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工作带去了非常多难题, 为了能够降低火灾所产生灾害, 需要对火灾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更好预防火灾。

关键词:博物馆,消防性能,优化

参考文献

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 篇8

安全防范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准则:①必须依法进行。②应该因地制宜。③注重防范效果。④设计时必须遵循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⑤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时,要注意系统整体架构的合理性,充分考虑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维护保障性、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展性、经济性和系统的适用性要求,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抗破坏能力。

2系统设计

2.1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和选型。

①外周界防护。外周界与复杂的周边环境相邻,人防和物防的难度相对较大。进行安防系统设计时,要结合博物馆的外围环境结构特点,在尽可能加强物防设施的前提下,建立外周界技术防护,为完善纵深防护体系、感知风险事件提供前沿保障。

②监视区。监视区指室外周界报警或周界栅栏所组成的警戒线与防护区边界线之间所覆盖的区域。监视区的建立,可以从宏观上全面监控博物馆外围的各种动态、静态情况,为外周界报警后提供实时的图像复核,同时还在外周界与防护区之间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缓冲带,如果出现非法闯入防区,则立即向控制中心发出报警信息。监视区内设置的视频监控设施以遥控摄像机为主,在主要通道、观众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以及博物馆外围隐蔽的位置可设置固定摄像机,以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监控。选择摄像机时应选用低照度和全天候配置。监视区内可根据现场情况和实际使用需要设置声音探测装置,当周界报警发生时,实时联动摄像机、辅助照明灯和声音探测器进行音/视频复核。

③内周界防护。内周界防护主要包括对建筑物墙体的各种进出风口、门、窗等的防护,它既是整个防护体系的内周界也是防护区的外周界。在对它们进行物理防护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强技术防范措施。根据内周界防护部位的不同,可以考虑选用的前端设备有:主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微波入侵探测器、振动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金属栅栏断线报警装置等。

④防护区。防护区通常意义上就是指展厅。其有两个特点:一是防护目标所在区域,二是公众频繁出入的区域。防护区或禁区内门、窗、出入通道、通风口、天花板检查口等相对薄弱的部位要实行部位防护,组成防护区的外部防线。适用于部位防护的入侵探测器有:门磁开关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多普勒微波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微波红外双技术探测器、金属栅栏断线报警器等。防护目标所在区域,应具有多种不同探测技术组成的交叉入侵探测系统。在进行空间防护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针对现场实际的结构布局和使用环境,充分考虑探测器工作的可靠性、有效性,选择适用的防入侵探测设备。每种探测器的布设都应控制在其有效探测范围内,避免临界应用。同时,通过不同探测器保护范围的交叉覆盖,各种防范技术相互补充,保证防护区域内的所有警情都无一遗漏地被响应。适用于空间防护的入侵探测器有:被动红外探测器、多普勒微波入侵探测器、超声波入侵探测器、微波红外双技术探测器、声控探测器、超声波探测器等。

⑤禁区。禁区主要是指文物库房、展柜和重要目标。进行防护设计时,要在外周界、内周界、部位防护和空间防护的基础上,根据库房建筑特点、展柜分布、展柜内存放的文物种类、大小及重要程度的不同,在尽可能加强物防设施的基础上,选用适当、有效的报警探测器。系统配置要有灵活性,预留适当的管线,以满足不同防护目标对技术防范的要求。适用于重要目标防护的入侵探测器有:智能物品移动探测器、主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微波红外探测器、微波墙、超声波探测器、视频移动报警等。对于特别重要的防护目标和部位,在加强实体防护的基础上,可考虑设置多种不同技术种类的探测器,形成探测范围的交叉覆盖,提高防护目标的安全性。

2.2声音复核、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选型声音、图像复核是确认“险情报警””与“误报警”的辅助识别手段。声音复核系统的现场拾音功能,应大于探测器的覆盖范围,并能清晰地听到现场的话音,人走动、撬、挖、凿、锯时发出的声音;声音复核应与报警信号同步,并有实时录音取证功能,录音回放声音的失真度≤5%。视频监控系统对建筑物内(外)的主要通道、电梯及文物展厅、文物库房、文物暂存室等重要部位和场所等进行图像实时监视和有效记录、回放;记录、回放的图像的质量应满足追溯举证的管理要求,图像质量不低于四级;视频监测系统要与防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等其他安全防范体系联动运行,使防范能力更加强大。摄像机的性能指标,特别是光照度指标,针对彩色和黑白摄像机,依据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中的有关条文,根据考察报告的现场光照参数进行配置,并考虑环境光照的变化和摄像机观察的范围,逐一进行计算和配置摄像机镜头。

2.3中心控制室的设计①中心控制室是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要害部分,设置在禁区防范区域里,而且要在控制室外安装报警探测器,作为周界报警用,并辅助摄像机进行监视;中心控制室应配有两条内外通讯联络设备,要求配有一条直线电话和一只无线手机;并在外线电话线上接入电话断线监察器,一旦电话线被剪断,电话断线监察器立即报警;值班室人员应配无线对讲机。②以计算机为核心,将报警控制管理设备与音频、视频控制管理设备进行硬件和软件的联动连接,采用集中管理的多媒体平台进行操作;每个子系统输入容量应大于实际输入量的10%~20%,并具有一定的扩展功能;有自动布、撤防功能和手动布、撤防功能;信息处理系统应能对各个子系统中的有关信息自动记录、打印、存储,并有防篡改和防销毁等措施;应有防止同类设备非法复制的密码系统,密码系统应能修改;具有对设备运行状态和信号传输线路各种自诊断和故障检测功能。③配置一台不间断电源在线连接,停电时,可对整个防盗报警系统(不包括CCTV系统)及中心控制室照明进行12小时供电;有条件的前提下,包括CCTV系统的最低显示配置进行12小时供电;设置专门的地线,其接地电阻值小于4欧姆;整个系统接入防雷装置。

2.4辅助设计在完成以上三项设计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门禁、可视对讲、出入口控制、停车场管理、无线电对讲(定位或非定位)、图像识别、在线或非在线巡更等系统的设计,以期辅助整个系统功能的完善和提高技术水平。

摘要:博物馆安防系统为博物馆安全提供保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重点就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规划及具体设计展开探讨。

智能化博物馆的设计要点 篇9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博物馆,管理系统,设计要点

随着IT业的迅速发展, 电子类产品的价格已经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智能化建筑得到迅速的发展, 实现了由人防向技防的转变。智能化建筑由最初的楼宇控制、安全防范、综合布线系统向5S系统 (BAS, FAS, SAS, CAS, OAS) 转变, 通过基于TCP/IP协议实现高度集成, 形成具有高生产力, 低成本运营和高安全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博物馆类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 应具有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数字会议系统、博物馆专用系统 (安全检查、多媒体信息显示、电子门票系统、120弧幕视听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网络设备系统、建筑物防雷系统。

1 安全防范系统

入侵报警与视频监控系统:首先是防区的划分, 对文物库及其通道、文物周转库、出入口及保安监控中心划为禁区;各展厅及其出入口划为防护区;室外环廊、室内走廊、室内主要的出入口、通道及屋顶划为监视区;建筑物周围、主体外墙及广场划为周界区。对于周界及监视区, 采用直线式对射探测器进行覆盖, 并配有摄像机进行报警后复核;对于防护区, 配以壁挂式双鉴探测器、吸顶式红外微波双鉴探测器、红外电子幕帘探测器, 发生报警后, 摄像、监听复核;对于禁区, 除以上三种探测器外, 加振动探测器, 并进行摄像、监听复核。电子巡查及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采用在线式管理, 以便于对巡更路线及巡更时间进行实时记录。出入口控制系统, 采用总线制控制, 中心控制主机设于消防控制室, 采用密码加指纹识别相结合的方式, 对出入卡设定限制级别, 对丢失的卡实行注销管理, 增加安全性, 特别强调的是, 一旦发生火灾, 中心控制室将门打开, 做到火警优先。

对讲系统:各展厅及公共通道设置固定对讲机, 安保人员手持对讲机, 以方便呼叫、联络。

2 综合布线系统

该系统是由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组成。河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 应充分考虑文化资源的保护, 初步设计时采用内外网分离理念, 但考虑到投资情况, 到业务的流程 (如果采用文化信息不存入硬盘, 而用光盘进行存储) 情况, 只设一套网络系统。

3 背景音乐和公共广播系统

该系统与消防广播系统共用音频传输网路和扬声器, 广播室与消防控制室各有一套广播主机, 根据防火分区, 共分为九路。在设计中, 宣教部广播主机加设一台公放, 作为广场专用设备, 需要广播时, 由宣教部负责切换。

4 有线电视系统

该系统由相关的专业部门接入。

5 多媒体数字会议系统

该系统由第一代的模拟技术到第二代的数字控制技术, 发展到第三代的全数字会议系统, 第三代技术的核心是多通道数字音频传输技术, 解决了多芯线缆模拟音频传输存在的接地噪声、设备干扰、通道串音、长距离传输的问题,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数字会议系统集发言讨论、投票表决、同声传译及图像追踪于一体, 方便管理体制与记录。

6 博物馆专用系统

1) 安全检查、多媒体信息显示和电子门票系统:

为了提高公共建筑的安全级别, 为了防恐的需要, 对博物馆的入口安装金属检测门、X光机, 对参观的人员携带的包进行检查, 然后对观众进行安全检查, 只有通过检查的观众才能进入, 其随身携带的包存于存包处, 观众进入公共空间, 到自动售票机处取票, 这时信息中心对取票观众的人数进行统计, 待其通过三辊闸机后信息中心自动计数, 以控制进入展厅中观众的数量, 当观众人数达到展厅内的饱和值时, 通过与信息中心相连的LED显示屏显示当前的人数, 及时控制人流, 因此, 计数系统是人流、信息流的交汇点, 又是辅助服务转为展览服务的起点。此外, 还要配备一些手持的安全检查仪和一个防暴罐。

2) 120弧幕视听系统:

博物馆一层的视听室, 设置超宽荧幕的视听系统, 可以通过弧幕系统欣赏特制的宽荧幕影片、展项照片等, 给参观人员身临其境的感觉, 震撼的视听享受。

3) 自动讲解系统:

本系统采用的是媒体导讲机, 具有自动接收和数字点播相结合的功能。在展厅的固定陈列部分安装发射器, 游客带上语音导讲机, 走到感应区域时不用按键就可以收听到导讲机里的讲解。其他不方便安装发射机的展品、图片采用数字点播的方式。

在施工过程中, 特别强调:专用系统的电源线、数据线、控制线一定要走暗线, 建议在装修过程中, 对需用的管线预埋。

7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照明采用Dnet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总线结构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 (用超五类通讯线连接) , 采用优良的调光模块, 每台控制模块均由微处理 (CPU) 控制, 所有的控制部件均连在Dnet网格上, 每项控制装置内的存贮器均有操作所需的全部指令和数据, 不但可以现场控制, 而且可以由中心计算机进行集中监控、管理。

电力系统可通过网关对其进行监视、记录。

给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离的设计, 雨水采用虹吸排水直接排入外网, 污水通过潜污泵排水, 在集水坑内设置可控硅液位传感器, 设定上、下水位, 根据集水坑的大小设置2台~3台潜污泵, 潜污泵互为备用, 自动投入。

电梯由设在现场的DDC进行控制和管理并执行联动程序。

空调系统:选用西门子、江森或霍尼韦尔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通过现场DDC收集信息, 独立监控现场设备, 并通过超五类线与楼宇控制室的中央管理监控计算机保持通讯联系, 接受其统一的控制和优化。

8 消防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智能化消防系统, 设备与原理不再重述。对于博物馆工程, 有其相应的特点:公共空间、展厅采用喷淋灭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库、书画展厅、纺织品展厅、石雕刻展厅 (石雕着火后遇水崩裂, 无法修复) 应采用气体灭火 (烷基、惰性气体均可) 。虽然初始投资较高, 但是没有二次污染, 后期处理较好, 能保证文物的安全。如果发生火灾后对展厅再进行装修, 其造价可能超过气体灭火的初始投资。

9 网络设备系统

该系统采用思科、华为等名牌产品, UPS电源采用山特、UPS的产品, 技术比较先进, 产品比较成熟, 不再赘述。

10 建筑物防雷系统

一个完整的防雷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直接雷的防护和间接雷的防护, 缺少任何一方面均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和有潜在危险的。在土建施工过程中, 直接雷击的防护已经安排施工, 重点解决的应是感应雷击的防护问题。

消防系统的防雷设计:消防设备由总电源柜供电, 在电源的进线端装第一级三箱电源防雷箱进行泄放;在联动控制柜和应急照明配电箱电源进线处分别安装第二级三相交流电源防雷箱, 在联动控制柜和应急通讯控制柜内安装第三级防雷模块。

安全监视系统:类似于消防系统, 在设备电源进线端、监控机房配电箱进线处、UPS前端加装防雷器, 在矩阵、电视墙、计算机、录像机、画面设备端加装浪涌保护插座;监控系统信号端防护:每台摄像机就近安装避雷器 (安装三合一、二合一避雷器, 根据电源线、控制线、视频线的种类而定) ;室外报警的电源及报警总线每路均加装避雷器;机房应设置有效的接地系统。

通过一系列的设计, 弱电系统达到安全、可靠、实用的性能, 并为今后的扩展留下了空间。

在弱电设计中, 博物馆的李宝柱副馆长、首博的弱电专家祝敬国先生提出了非常全面的意见、建议和方法,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黄文超.浅谈南方新型绿色智能居住小区[J].山西建筑, 2007, 33 (16) :58-59.

某博物馆消防性能化设计 篇10

1建筑概况

某博物馆用地东西长约260 m、南北宽约350 m,建筑主体由5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椭圆倒锥体块连接而成,如图1所示。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2 740 m2,其中地上部分面积为35 395 m2,地下部分面积为17 345 m2,地下1层,地上4层,各层平面使用功能如表1 所示。

2建筑消防设计

博物馆设计主要依据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JGJ 66-1991《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与周围建筑间距满足规范要求,沿建筑周边设有环形消防环道。

(1)建筑构造。

工程属多层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钢结构刷防火涂料,满足一级耐火等级的防火要求,钢梁、柱间支撑耐火极限2 h,钢柱耐火极限3 h。

玻璃幕墙保证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 h、高度不低于0.8 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或防火玻璃裙墙。玻璃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外沿间的缝隙用厚度不小于100 mm的岩棉封堵,并填充密实。楼层间水平防火带的岩棉采用厚度不小于1.5 mm的镀锌钢板承托,缝隙填充防火密封材料。玻璃幕墙与周边防火分隔构件间的缝隙、与楼板或隔墙外沿间的缝隙、与实体墙面洞口边缘间的缝隙等进行防火封堵。

(2)安全疏散设计。

地下层机房、藏品库、库前区每个防火分区至少有1个安全出口,且分隔防火分区的防火墙上设有甲级防火门。地上各层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不少于2个安全出口,疏散宽度符合规范要求。地上超过60 m2的大面积厅室均有2个以上的疏散门。大空间展厅、报告厅、多功能厅、餐厅等到最近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均不超过37.5 m,其他房间内最远点至房门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5 m。首层外门总宽度大于人数最多层的疏散宽度。每个筒体内均设防烟形式的剪刀楼梯间。

(3)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设室内、外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地下一层2间珍品库及变配电室设置IG541气体灭火系统;首层入口大厅高度24 m大空间部分和办公楼中庭高度18 m大空间部分设计标准参考广东省地方标准DBJ 15-34-2004《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配置标准型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炮灭火装置。工程一次火灾最大用水量为576 m3,地下一层设容量为580 m3消防专用贮水池,由市政DN100自来水管供水。5#筒体办公楼屋顶水箱间内设18 m3消防水箱及增压稳压泵,以确保最不利处火灾初期用水。

(4)其他消防设施设计。

工程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其中在博物馆中厅设置红外光束报警探测器。建筑物所有部位均设置磷酸铵盐干粉型灭火器。所有楼梯间均为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防烟方式,前室不送风。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场所采用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其余需设排烟部位设置机械排烟系统。设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设火灾漏电报警系统。

3消防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造型及室内空间独特,依照现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难以实现建筑特定的使用功能和效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方面。

(1)防火分区面积超标。

博物馆地下文物库与相关配套房间等为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面积达到7 210 m2。JGJ 66-1991第5.1.1条规定:藏品库区的防火分区面积多层建筑不得大于1 000 m2。GB 50016-2006第5.1.7条规定: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地下室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大于1 000 m2。由于造型需要,建筑地下部分只在核心筒内设置疏散楼梯,博物馆地下文物库防火分区无法再划分,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2)疏散距离超长问题。

由于功能需要,疏散楼梯不靠外墙,均位于核心筒内。由于立面效果要求,疏散出口只能设置在筒体之间的连接体处。疏散时,人员必须通过典礼大厅或连接体处的疏散出口到达室外,疏散楼梯和直通室外出口的位置如图2所示。但是,1#、2#、3#筒的楼梯从首层楼梯间前室门到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超过15 m,不满足GB 50016-2006规定的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距楼梯间距离不大于15 m的要求。

4消防性能化解决方案

博物馆工程符合公消[2009]52号《建设工程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应用管理暂行规定》,按照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进行防火分隔、防烟排烟、安全疏散、建筑构件耐火等设计时,难以满足工程项目特殊使用功能的可以采用性能化设计评估方法,故该博物馆可以采用消防性能化设计解决存在的问题。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1)防火分区超标的解决方法。

针对地下层文物库防火分区不符合规范的问题,采用防火单元和走道“准安全区”的设计概念。将珍品库和藏品库作为独立的防火单元,房间内部发生火灾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将火灾控制在本单元内,产生的烟气通过房间内的机械排烟系统排出,从而将火势控制在起火单元内部,如有少量烟气溢出到库外的走道,将通过走道内设计的机械排烟系统排出,以保证该防火分区内使用人员全部疏散完毕之前距地面2 m高度以内的空间满足安全疏散的性能指标,通过以上措施确保走道内人员的生命安全。走道“准安全区”成立的关键问题就是能否保证其在一定的时间内各火灾参数不至于危及通过走道疏散人员的生命安全。

(2)疏散距离超长的解决方法。

针对1#、2#、3#筒的楼梯从首层楼梯间到直通室外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超过15 m的问题,通过人员疏散模拟分析和烟气流动模拟分析,对人员的疏散安全性进行评估。

5消防性能化设计分析

5.1 烟气运动模拟

(1)烟气模拟安全判据。

为保证博物馆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设计将烟气层的极限高度控制在距地面2 m以上,并设定各层距地面2 m以下高度范围内烟气层或空气层的温度不超过60 ℃、能见度不小于10 m以及CO体积分数不大于0.05%等性能标准,以保证消防安全。

(2)烟气流动模拟分析。

采用FDS场模型进行火灾烟气运动模拟。火灾场景设置,考虑到该博物馆使用功能相对固定,可燃物的种类和分布相对稳定。1#筒青少年互动展示中心、2#筒文化博览服务中心和纪念品商店、典礼大厅寄存处等位置可能引起火灾的可燃物为展示使用的纪念品、柜台、衣物。根据最不利原则,项目在模拟计算时,火灾的热释放速率按照t2快速火发展。经过对博物馆可燃物的分布和火灾荷载密度等情况的分析,依据最不利和最具代表性原则,计算确定各区域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效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失效并由消防队控火的情况下火源的最大热释放速率,考虑到火源位置不同的影响,共选取了6个火源位置,其中在博物馆一层设置了4处起火点,地下一层设置了2处起火点。共设计了12个火灾场景,其中包括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系统失效、机械排烟系统有效、机械排烟系统失效等情况。

5.2 人员疏散模拟

(1)人员安全疏散判据。

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判据

为:TASET(可用疏散时间)>TREST(所需疏散时间),如果TASETTREST,则意味着人员能在火灾达到危险状态之前全部疏散到安全区域,可以判定该博物馆的消防疏散设计是安全的。

(2)人员疏散模拟。

根据规范对博物馆人员数量的计算方法,确定博物馆各研究区域内的人数,同时分别就全部安全出口有效和靠近着火侧安全出口失效两种情况设计了5个疏散场景,采用Pathfinder 软件模拟计算了博物馆人员所需安全疏散时间。

6模拟结果分析

经对火灾情况下该博物馆的消防安全进行模拟分析,并采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后,得出如下结果。

(1)在原设计方案情况下,当火源位于1#筒青少年互动展示中心时,首层受火源影响区域相对较大,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较短,不能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但是采取增设镂空格栅吊顶和调整排烟口位置等优化方案后,人员可在危险来临之前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

(2)典礼大厅设置自然排烟窗,在有效开窗面积为地面面积5%的情况下,模拟结果显示虽然有部分烟气滞留在典礼大厅内,但一层直通室外安全出口距地面2 m 高度处(除火源附近范围)在1 200 s内火灾各参数均未危及人员疏散安全。

(3)地下文物藏品库按照现有设计方案能够将火灾和烟气控制在防火单元内,防火分区内的疏散走道可以满足工作人员安全疏散的需要,现设计的地下藏品库防火分区可以不再划分为更小的分区。

(4)排烟措施能够将火灾烟气排出室外,有效降低建筑内的烟气量和有毒气体浓度,为人员疏散提供更多的时间。博物馆1#、2#、3#筒内依靠机械排烟方式排烟,必须确保机械排烟系统的可靠有效。各筒机械排烟系统的联动方式必须分别设置,避免同时启动时出现烟气倒灌现象。

(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于控制火灾规模的增大、防止火灾蔓延和减小烟气危害至关重要,一旦灭火失效,将影响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和财产的安全,必须确保可靠、有效。

7结论

该博物馆由于其特殊的椭圆倒锥体块连接组合结构形式的设计和功能、立面等方面的独特要求,导致出现珍品库区防火分区面积超大和疏散楼梯在首层不能直通室外等消防难题。引入消防性能化设计理念,提出相应的优化解决方案,通过对烟气流动和人员疏散进行模拟分析后可得出博物馆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案可行的结论。但为确保该博物馆能兼顾消防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需要,必须严格按照性能化设计方案设计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和降低标准,特别是在投入使用后更应加强消防管理和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确保消防安全。

摘要:针对某博物馆按照现行规范进行消防设计存在的问题,如防火分区面积过大、安全疏散距离过长等,采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如设置准安全区解决,利用FDS模拟烟气运动,Pathfinder软件模拟人员疏散,得出性能化设计方案是可行的,为此类具有特殊使用功能建筑的消防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性能化设计,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50045-95(2005年),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程远平,陈亮,张孟君.火灾过程中火源热释放速率模型及其实验测试方法[J].火灾科学,2002,11(2):70-74.

[4]霍然,袁宏永.性能化建筑防火与设计[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5]中国矿业大学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太原博物馆性能化防火技术研究[R].2011.

浅析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 篇1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博物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其内容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型博物馆,展示的空间有限,掌握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有效提升小型博物馆的整体服务质量,促进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分析探究

引言:小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就是利用博物馆内有效的利用空间,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法将馆藏的各种标本、文物等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为观赏者提供良好的欣赏价值的同时,还可以让藏品的展示充分体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规律。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该突出藏品的陈列主题,并且根据陈列主题进行内容的整体构思,然后有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对馆内藏品进行陈列展示,提高小型博物馆的观赏价值。

一、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

(一)正确认识小型博物馆的主要任务

博物馆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化机构,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物和拥有文化价值物品的保管,他对社会大众有着展览、陈列以及辅助教育的作用。所以,博物馆在展示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其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合理的设计。一方面,博物馆要营造一个相对理想化的展示环境,主要包含博物馆的室内灯光设计、空间设计、多种辅助设备设计等要素。为藏品的展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优化博物馆的展示空间[1]。因为展示设计手法对藏品的展示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可以设计出最优的展示方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博物馆的观赏性,为社会大众营造一种更加艺术、直观的观赏空间。此外,在博物馆展示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展示的安全性。因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藏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是见证历史文化发展的标本和文物,所以,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安全保护设计也非常重要。

(二)充分考虑博物馆的空间性,合理的设计展示方案

不同种类的博物馆其展示设计手法也是有所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包括艺术类、科技类、历史类、综合类等陈列空间。例如,艺术类的展示设计,它的展示品主要是一些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以及手工艺术品等,在展示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他们各自的独立性,同时还要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全局性的视觉体验。而像综合类的展示设计就要坚持自由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博物馆的主题进行综合性的展示,突出博物馆的主题特征[2]。

二、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

(一)正确掌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

不同的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尺度比例给社会大众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空间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大众的舒适感。如果博物馆空间比例过于夸张会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展示环境,给社会大众带来一种距离感。所以,要对博物馆内部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优化展示空间。例如,在设计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时,从入口进入博物馆后,如果长度方向距离的设计超过了整个展示空间的宽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拉长管内的展示空间,给社会大众营造一种距离感[3]。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空间比例尺度的设计与人的感觉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设计方案给社会大众营造的感觉也不同,所以,应该从社会大众的感觉出发,合理的设计博物馆空间比例,从整体上突出展示空间的性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展示空间组合的各种主次关系,体现出博物馆展示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保证博物馆藏品展示的连续性。

(二)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要充分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将现代计算机技术、音频技术等融入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去,为博物馆展示增添新的元素,吸引更多社会大众的眼光,提升博物馆的所展示藏品的欣赏价值。同时,还可以让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更加立体化,层次更加鲜明。例如,在展示某些历史文物过程中,如果依然利用单一文字的方法进行介绍,不但会影响介绍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还会让社会大众产生一种视觉疲劳,而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藏品信息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形式灵活展现出来,不仅可以丰富藏品信息的展现形式,同时可以清楚的介绍藏品的信息,增加藏品信息的完整性,让社会大众一目了然,进而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效果。

(三)博物馆展示设计要考虑社会大众的互动性

随着博物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展示设计逐渐融入了新的概念,就是要充分体现出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性,不仅可以突出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博物馆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例如,充分考虑社会大众对藏品参观的趣味性需求,可以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设置相关的兴趣展厅,增加社会大众的情感体验,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4]。在展厅空间内可以放置恐龙,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恐龙下蛋的景象,增加展厅空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激发社会大众的兴趣,提高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积极性。此外,还要为博物馆营造一个良好的展示环境,有效利用灯光效果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在设计展示光效时,应该全面考虑藏品的特点和价值,为他们提供科学合理的光效。例如,在主展品区域内,应该将灯光集中到藏品身上,降低周围空间的亮度,凸显出主展区的地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其内容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因此,博物馆要高度重视馆内空间的展示设计工作,正确掌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和合理性;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丰富藏品的展现形;增加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性,突出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我国博物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窦萌春.基于体验设计的博物馆环境教育展示设计流程探讨与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5.

[2]毕文娣.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3]张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谈对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4.

浅议博物馆陈列的光线设计 篇12

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 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 作为人类历史的痕迹,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博物馆已经独自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个性文化,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 博物馆的内涵正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在随之不断深化和丰富。展厅是一个博物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陈列展品是博物馆是否能生存, 是博物馆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点之一。

影响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因素有很多, 展品特征、展品材料、摆放环境、摆放位置等等。其中, 光线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博物馆的展品是在一定光线中展出的, 如果博物馆展厅里光线昏暗, 即使展出的是精品也很难有人过目。相反, 柔和的光线下人们欣赏展品特别的舒服, 宽敞、清晰, 明亮的展厅能够让人更加深刻的观察和了解展品。有众多因素与精品和谐相处, 才能留着观众的注意力, 才能呈现迷人景像, 吸纳其他人的目光。本文就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光线设计进行探讨。

二、光线在陈列设计中的重点

展品陈列设计是博物馆体现社会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第一步, 而将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博物馆中来, 这是博物馆体现自身价值的前提。

1、光线设计要重点考虑观众的心理接受特点

在陈列的光线设计中, 不就要考虑展品本身的特点, 还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因为陈列设计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表现展品本身, 而是通过展览在展品和观众之间建立心理上的联系, 而光线就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最重要因素。陈列人员通过设计, 运用平面布置、色彩配置、空间规划、光线控制等陈列手段, 以及组织策划, 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展示内容显示给观众, 幷力求使观众能接受设计人员表达出的各种信息。在一些展览中, 陈列设计人员并没有考虑到观众的各种需求, 如在《XX科技陈列展》中, 设计者们费劲心机的营造了一种火山喷发的景象, 其目的是突出展品 (物) 。本以为这种设计真实感强, 能起到震撼的效果。但是这种陈列设计却忽略了观众的心理接受特点。因为参观博物馆的观众中, 有很多都是未成年的少年儿童。这种光线设计往往使人产生恐惧、害怕的感受。相反适当的灯光会唤起观众对展品的兴趣。当外面光线逐渐暗淡, 展厅内的灯光就会自动调动到适当的光亮。

2、光线设计中要重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光线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例如博物馆的门厅, 一般都设计成参观者的“视觉调节空间”。在白天, 室外的光线较强, 而博物馆展厅内的光线较如, 当参观人流由室外天然光的照度下经过门厅来到照度较低的室内展厅时, 就需要将展厅的光线能够自动增强, 以让观众进行视觉调节。而在晚上, 室外的光线较弱, 博物馆展厅内的光线较强, 当参观者离开展厅经过门厅进入低照度的室外环境中时, 展厅内的光线应当能自动减弱, 以适应观众的视觉。在这种光线设计中, 门厅就成了适应这种视觉过渡的空间, 所以门厅的照度最好能随着需要的变动而随时加以调节。门厅是布展的一部分, 是博物馆的门面,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光线的处理则是布展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光环境是展厅空间的必要支撑, 光是视觉的媒介, 在博物馆陈列中光环境的设计是准确表达陈列主题的前提。照明应将展品的形状、色调和质感显示出来, 给人强烈的印象再加上别出心裁的构思, 配合色彩的巨大冲击力, 时尚元素的大量流露, 瞬间就抓住参观者的注意力。为了确保展出效果, 让观众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展品上, 需要考虑照明强度、光照的角度。例如北京的首都博物馆陈列的展览就很注重强调主题色彩, 根据每一单元不同的主题, 采用某种主色调, 烘托展览, 使展览既有寓意, 又赏心悦目。同时, 又注意整个展览的色彩协调色彩、灯光在展览形式设计中有机结合应用, 调动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来感受展览。并利用各种设备、各种手段营造优美环境, 让各种感官体验美的环境。在布展中注意光线的控制, 采用高科技的光源和艺术的灯光设计, 彰显文物珍贵, 既不眩目又对文物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高科技的运用做到“不露声色”, 注重效果而不摆显。难怪曾参观过这个展览的人, 每当回忆起这个展览的时候, 总不忘提及这些很有特色陈列, 那是来自艺术的陈列, 生活中的陈列, 赏心悦目的陈列。它摆脱学术束缚, 为普罗大众着想, 让他们看得懂, 乐意看。

通过陈列能够把展品的本身及展品背后人的行为和人类历史全方位的展现给观众。博物馆内的藏品以独有的方式展现人类历史, 成为可跨越时空, 传递信息的有力物证。正是这些极富展现力的藏品, 给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打开人类文明的历史画卷。也是这些藏品给陈列人员带来极富创新空间和想象空间。发挥这些空间需要陈列人员的较高理论水平, 较高艺术天分、较高动手能力和惊人的想像力。最好的陈列是用唾手可得的、廉价的、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设计而成。最见功力的陈列师就是那种能化腐朽为神奇的高手, 最普通的材料, 通过造型、创意、色彩、灯光, 最完美地传递出自己的创意。创出大众满意的陈列, 这样的陈列会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朱庆林:《博物馆陈列设计方式浅说》,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4。

[2]周士琦、朱雅娟:《博物馆陈列的思考》, 《中国博物馆》, 1997年02期。

[3]邢仪:《陈列设计的时尚》, 《中国文物报》, 2004年。

[4]黄光武:《地市级博物馆陈列设计如何做到活巧省》, 《中国文物报》, 2008年。

上一篇:覆盖数字电视下一篇:进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