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通用12篇)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1
翻译 (解释) ,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 “就其实质而言,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 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 语言将一无所有”[1]。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 而且是文化的载体。人是社会中的人, 被人使用的语言必然带有其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 更是其所代表文化的转换。
传统翻译教学几乎完全是语言代码的转换和语言技巧的训练, 往往忽视翻译中的文化内涵。[2]随着翻译实践的增多和对翻译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翻译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还要训练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体现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美国学者Hanvey认为, 文化敏感性的提高可分为四个阶段:1) 对一般文化特点的认识, 通常感受是对外来的感到有点奇怪;2) 与本民族文化比较, 意识到一些重要、细微复杂的文化特点, 常认为难以想象或是不合理;3) 在第二条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 意识到是可信的;4) 能从非本民族文化内部的观点看问题, 体会到这个文化的运用, 逐渐产生认同, 人们的文化敏感性就能提高。当然, 我们有一系列增进文化敏感性的方法。如通过读外国文学著作, 看外国电影及电视节目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也可以组织文化观的讨论或讲座, 进行文化、风俗习惯的比较, 多与外国人来往等。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接触多种文化环境。但在翻译教学中, 我们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则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不同层面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 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语言心理的角度分析, 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讲英语的民族较注重客体思维, 因而较常用物称表达法, 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汉语比较注重准确、鲜明、生动、简明的历史和现实依据。英汉的修辞手段、用词习惯也有所不同。汉语讲究匀称, 用词趋向重复, 这与汉语的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 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造就汉民族追求均衡、讲究对称的心理, 这在汉语中有不少表现, 音、义、词、语、句的成双成对, 重叠反复, 对立并联和对偶排比。而英语忌重复, 总是追求用同义词语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 这种行文方式非常明显, 表现了英语民族不断求新求异的价值观与心理结构。例如:“小张真是个骗子。当着我的面他对我赞不绝口, 可是在我背后却总说我的坏话。”汉语中“骗子”的概念较为笼统, 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 或是人品方面不老实的人, 我们均可称其为“骗子”。然而在英语里, 不同类型的“骗子”却有不尽相同的表示方法。swindler一词指“政治骗子” (political swindler) , 而impostor则侧重指产品或名誉方面的“冒名顶替者”, trickster一词常指“搞恶作剧的人”, 但是对于“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之类的“骗子”, 英语习惯用phony一词来表示。所以, 上面这句话应该译为:“Xiao Zhang is a plain phony.He gives me a song and a dance in my face, but bad-mouths me behind my back.”
(二) 习俗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社交应酬及寒暄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国人喜欢打听别人的事情, 经常谈论家庭及琐事。如对英美人也说这样的话, 西方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因为这是他们的私事, 和别人没有任何关系。英语中最常见的问候是“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g/afternoon evening”。再如在我国, 客人告别时主人常用客套话“慢走”、“走好”等, 英美人听起来也会不理解, 因为他们告别时一般用“Goodbye”或“See you”等。还有我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对别人的恭维反应一般是谦虚, 否则很可能被人误解为自高自大, 不知好歹。如英美人称赞你的口语非常棒,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按英语习惯应回答“Thank you for saying that!”, “I’m glad you like it!”, “I’m glad to hear that!”等, 但如按我国习惯回答“哪里, 哪里, 过奖了”, 即:“No.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这样的回答会让人感到被当头泼了冷水, 自己的赞扬像是在拍马屁。而西方人从不过分谦虚, 对赞赏的接受是对对方的一种承认。作为两种语言的使用者, 必须非常熟悉两种语言文化的行为规范, 并按照交际对象调节自己的语言和社交行为。
二、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 直译和意译
直译就是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意译就是改变原文的形式, 保留其内容。直译要达到“信”, 意译要达到“顺”。直译在传递语言文化信息中提倡文化移植, 要尽量保留差异;意译在传递语言信息中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倾向于消除文化差异。在翻译的方法上, 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文化传播和影响来看, 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且没有绝对的界线。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因此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也有相同之处, 可以互译。如:“Easy come, easy go.”与“来得容易, 去得快。”;“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 “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与“身教胜于言传”, 等等。此类习语直译, 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 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 是一种最佳方式。如果用直译法不能保留原文习语的表达形式, 又没有恰当的汉语习语来代替, 就用意译法把原文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举两得)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采取鸵鸟政策) 。
(二) 归化和异化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是意译和直译理论的延续。归化翻译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 使语言本土化;异化翻译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中语言的方式, 输入新的表达法。归化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 反映一种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翻译的理论要求翻译要达到移植的目的, 要通过异化的译文使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风情, 弥补本民族的不足。在翻译教学中, 要使学生认识到异化与归化处理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异化处理比归化处理得好。例如: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is the King (在盲人国里, 独眼为王) 。有人把这句话译成“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这种归化处理法不如异化处理法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性。当原作中的词语直译影响到读者的理解时, 归化的翻译法就变得相对重要。如draw water in (with) sieve (竹篮打水) , a drowned rat (落汤鸡) 。如果将以上各例用异化法分别译为“以筛取水”、“落汤鼠”等, 虽然不会使人难以理解, 但本民族语言思维的定向性就会抵触这种译法。归化译法是在文化隔阂和差异造成源语信息和意义难以完美表达时才不得不使用的一种方法, 其长处是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不是翻译的目的, 而是两种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的中心原则, 是在探明源语和译入语文化特征及其差异的基础上, 将双语文化的内涵恰当地对接起来, 从而深刻、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 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三、结语
文化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主要因素, 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反映该民族的信仰与情感。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语际的转换, 而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丰富。因此, 提高翻译水平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传授一般的翻译技巧, 或只是做机械的练习, 而是要教会学生从文化内涵分析理解译本, 并且懂得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提高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与实际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23.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2
语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语际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深谙目标语和源语两种文化的`译者.才能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源语的文化意蕴.本文着重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学传统、审美意识等几个方面来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指出如何在文化语境差异下交互使用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从而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作 者:刘雅嫦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湖南,望城,4102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8“”(13)分类号:H0关键词:中西文化 价值观念 宗教信仰 审美意识 归化 异化
大学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 英语翻译 文化因素 具体表现 措施
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语言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因素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提升英语翻译的综合质量。下面将对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因素的表现、大学英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应用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因素的表现
1.色彩词汇的文化差异。中西方人对颜色的理解存在差异,相同的颜色在中西方人眼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红色,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喜庆、欢乐、吉祥的象征,所以在汉语中解释,如果一个人的工作与事业一开始就获得较大的成功,则称为“开门红”;分到经营利润称为“分红”。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一定的贬义,看到红色西方人会联想到 “火”与“血”。在西方人眼中“红色”代表着危险与禁止,所以交通停车灯采用了红色,英语词组red battle(血战)、red ruin(火灾)等一般都与战争和流血联系在一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产的“红灯”牌收音机,由于其“红灯”是直译英语含义的,其包含了“风化区、红灯区”的意思,从而对其销路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后来,企业对这个品牌的译名进行修改,极大地提高了其销路,产生这种原因的是中西方对红色的理解不同。
2.数字认识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对数字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欧美等国家,“7”这个数字代表着大吉大利,在投掷使“7”表示胜利,在日常生活中,有“lucky seven”的说法,意思是“幸运之七”,所以一般看到带有数字7的商标的商品,比如 “7-Up”(七喜)、“Sept wolves”(七匹狼)以及Mild Seven(七星)等。但是在中国,数字“7”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6”是一个吉利的数字,象征着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但是在欧美国家, “6”却是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在英美国家“6”象征着魔鬼,six penny 是不值钱的意思。因此,不能将“666”作为商标的产品出口到英美等国家。
3.广告用语的文化差异。中英广告与中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是节奏与韵律。汉语讲究的是韵律,讲究节拍,节奏感好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柑橘,也容易进行口头宣传,因此,汉语广告基本是通过意群来决定其节奏、停顿的位置,平仄也应该符合一定的标准,朗朗上口的广告语,讲究的是押韵且同调相押,比如“李宁领带,王者气派”。在英语的广告语中,有的音节虽然看起来不等,结构也不对称,但是重音音节数对等的读起来比较顺口,让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所以对消费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大学英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应用
1.提高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的大学英语翻译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关注文化因素,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质量。目前,对于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而言,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意识观念都比较薄弱,学生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的学习与掌握,没有深入地了解词汇与句式子中的文化因素,从而导致英语翻译结果与实际意义相差较大。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观念,增强其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补充翻译相关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对中西方差异较差的词汇与句式开展有关分析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增强学生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理解文化因素,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质量。
2.构建文化氛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因素学习氛围,保证学生全面了解文化因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相关教学方式应用的重视。深入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教师在开课之前,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国外古典文学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与学生一同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活动,并积极地搜索和应用相关资料,促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对学习英语翻译文化因素的兴趣。对于学校方面,需要加强队伍建设,从而保证相关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准确把握词汇内涵的不同,做好文化差异的转化。不同的民族,其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以及风土人情等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着重注意词汇含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汉语词汇,寻找最佳的表述方式。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两种文化中的不同词汇的内涵、意义进行巧妙的转化,比如,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某国的香烟出口到中国,被翻译为 “万事发”,由于其译名吉利,所有受到人们的欢迎,销路畅通。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因素的含义,促使英语翻译更加接近实际意义,也极大地提高了英语翻译的质量,保证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我国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毅,刘红华.大学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版师教学),2011.12(11):112-113.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篇4
一、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 更确切地说, 是文化转换。文化的共性使转换成为可能, 文化的个性决定转换不可能完美。文化的个性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 译者的使命就是架设跨越鸿沟的桥梁。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语言和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文化的差异, 而在心理文化中, 对语言文化转换最具阻力的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 对比研究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总的来说, 中英思维方式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1. 中国人注重伦理 (ethics) , 英美人注重认知 (cognition) 。中国人的伦理精神重视“群己合一”, 突出“群体”的人格, 倡导集体主义, 较轻视个体的人格;而英美人注重个体的人格, 倡导个人主义。
2. 中国人重整体 (integrity) 、偏重综合性 (synthetic) 思维, 英美人重个体 (individuality) 、偏重分析性 (analytic) 思维。
3. 中国人重直觉 (intuition) , 英美人重实证 (evidence) 。直觉思维强调感性认识、灵感和顿悟, 理解语言时往往突出“意”, 力图领会“言外之意”, 不太重视对语言的科学分析。而英美人的思维传统一向重视理性知识, 重视分析, 主张通过对大量实证的分析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所以, 英语的语言分析十分系统、全面。不分析汉语句子的语法关系, 我们还可以理解句子的意义;若不分析英语句子的语法关系, 特别是长句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是不可能清楚、正确地理解英语句子的意义的。
4.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figurative thinking) , 英美人重逻辑思维 (logical thinking) 。[3]
二、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化与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译成英语时, 不但文化的载体改变了, 文化的读者环境也不复存在。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形:译入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承载源语中的文化因素, 形成词语空缺。其次, 译文受众缺乏理解原文所需要的汉文化背景知识, 或者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译文, 造成误解。翻译时, 我们应对原文文字中的文化含义有敏锐的察觉、准确的把握, 对原文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对在异族文化中容易误解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 帮助译文读者跨越文化障碍。
1. 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完全相同
这类词语属于可以‘直译’的词句, 原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形象与寓意同时传达到译文当中。例如:丢脸—to lose face, face losing;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花钱如流水—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笑柄—a laughing stock;一只耳朵听, 一只耳朵冒—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2. 概念意义对应, 文化意义空缺
原文的词语在译入语里有概念意义的对应词, 但没有原文的文化意义, 常见于比喻性词语。
例 (1) “胸有成竹”译成英文“He has long and fully-grown bamboo in his bosom”, 就丧失了比喻意义。这时词语的概念意义仅仅是手段, 比喻意义才是目的。所以要进行意译“He has long and a well thought out plan in his mind”或者借用英语的喻体。
例 (2) 老王和我算是柳家大院最“文明”的人了。“文明”是三孙子 (老舍《柳家大院》) 。Old Wang and I are considered the gentle folk in the compound.Gentility be hanged!本例中的“三孙子”是中国的尊卑文化所产生的骂人词语, 如直译为“third grandson”, 肯定不会为长幼观念淡漠的英美人所领悟, 故而改译成具有西方特色的咒骂语。
3. 概念意义相同, 语用意义不同
例 (3) 一见面是寒暄, 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鲁迅《祝福》) 。When we met,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 and after saying that immediatelystartedaviolentattackonthe revolutionaries.中国读者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 这是中国人重逢时的寒暄语之一。英美人士不明其中缘由, 且忌讳肥胖, 很容易误以为是一种规劝和告诫。因此应增添解释性词语。改译为如下: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 we met, 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fat”, 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launch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
例 (4) 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陈妻答:“好”。主席听了感到非常高兴。Then 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Chen’s wife.He was pleased to know that they had a happy home life.在中国文化中, 长辈或上司询问如年龄、婚姻、家庭等个人问题, 是一种关心的表示。在西方, 这类问题被认为属于个人隐私。因此译者化直接为间接, 化具体为模糊, 既巧妙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又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直译与译文读者的文化冲突。[4]
4. 文化语境的摄入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也是文化的载体。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这种难分难解的关系, 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i) 指出, 言语行为不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 而且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 即指语言使用者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
例 (5) “亚洲四小龙”, 其英文是the 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在我国古代传说中, 龙是降雨和惩治妖魔鬼怪的神奇动物, 是吉祥和力挽狂澜的象征。很多汉语成语与“龙”有关, 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 而且多为褒义词。但西方人对“龙”的联想和看法与中国人完全不同。“龙” (dragon) 在西方文化中是贬义词, 是邪恶的象征, 所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把亚洲经济的四个强国说成“四个小魔鬼”。翻译时应用tiger (虎) 来替代dragon (龙) , 因为在他们眼里tiger (虎) 是朝气蓬勃、努力奋斗、充满希望的象征。
再比如:例 (6) An old dog like him never barks in vain.Whenever he barks, 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nsel worth listening to.像他这样的老狗是从不乱叫的, 一叫他总有高见值得一听。[5]狗在英、汉两个民族的心理中具有完全相反的形象, 因而狗的形象在英、汉两种文化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英民族传统心理中, 狗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形象, 虽然间或含有贬义, 但多用作褒义, 上面例篇中的old dog即相当于汉语的“老手”或“行家”。而在汉民族传统的心理中, 狗是一种卑鄙恶劣的东西, 具有反面寓意的丑陋形象。遗憾的是, 译文忽视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现试译为“像他这样的老手是从不乱开口的, 一开口他总有高见值得一听。”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翻译不仅是语际的翻译, 其实更是文化的翻译。本文通过讲述语言和文化、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来具体分析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 从而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语言,翻译,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德鸿, 等.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戴炜栋.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文化因素在高职英语课中的应用 篇5
文化因素在高职英语课中的应用
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在传授一种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不可分离,相辅相成.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本文结合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论述了在高职英语课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义,原则及策略.
作 者:王雪然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001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3.4 关键词:文化因素 高职英语 跨文化交际浅析商标名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6
[关键词] 商标翻译文化因素
商标是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包装上的区别该商品与其他商品标志、记号(图画、图案、图形、文字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是中国的产品走向世界,外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都面临商标名称的翻译问题。一个在本国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商品品牌在其他国家市场上是否也能够得到消费者接受和青睐,商标名称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商标名寓意深刻,引人注目,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然而,由于中西方在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一个指称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根据文化因素做出适当的转换和变通,翻译中将会产生种种问题。
一、文化因素引起商标翻译中的问题
对于“文化”的概念,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曾表述为:“文化是错综复杂的,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商标汉英翻译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简单地把汉语商标译成汉语拼音,使活灵活现的商标变得索然无味;还有就是直接用汉语对应的字面英语作为英文商标来使用,不仅不能传达原商标的寓意而且会招致负面影响。
1.汉语拼音式翻译
目前, 有些译者往往直接把汉语商标译成拼音。如我国著名的国酒——贵州“ 茅台”——使用威妥玛式拼音译为Kwei chow Moutai。这样的著名商标在国外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音译不会造成误会, 但是对于那些缺乏知名度的汉语商标, 简单的汉语拼音对于英语语言国家的消费者来说, 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也就不能够传递商标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例如“爱妻牌( 洗衣机, 广东产) ”这个汉语商标寓意丰富, 给中国人以十分美好的印象。丈夫买回这个品牌的洗衣机, 是出于对妻子的爱, 为了要免除妻子洗衣的劳苦; 妻子每次看到或使用这台洗衣机时也会联想到丈夫对于自己的爱。可是“爱妻牌洗衣机”的英译名是Aiqi Washing Machine。语中的“爱妻”的丰富寓意在英语中荡然无存, 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符号, 没有传递任何文化信息。
而且, 有时用汉语拼音英译的商标不仅难以传递汉语原文的寓意, 还会因为与英语中的单词拼写相似或者相同,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因为汉语拼音与英文单词都是字母组合, 如果汉语拼音与英语单词拼写正好重合, 而拼音对应的单词词义不佳, 这种情况下, 不仅不能够表达原有的美好感觉, 甚至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 曾经有译者将“ 芳芳牌婴儿爽身粉” 译成Fangfang Baby TalcumPowder。“Fang”在此作为“ 芳”的汉语拼音, 其本身也是一个英文单词, 意为“ 蛇的毒牙”, 而不是美妙的“ 芳香”。这样“Fangfang”(芳芳)爽身粉就变成了“ 毒牙粉”。试问哪位妈妈敢买这样的爽身粉往婴儿身上涂呢?
2.字面直译式翻译
我们知道,英语许多词既有字面(denotative)意义,也有联想(connotative)意义,有些译者按照字面意思生硬地翻译, 貌似达到了“对等”,却由于对不同文化的词语内涵缺乏了解, 在翻译的过程中犯了错误, 造成了负面影响。
例如,广州生产的一种自行车,取名为“五羊”。因为“五羊”代表着吉利, 是广州的标志, 民间传说广州的城址是经一位牵着五只羊的老神仙的指点而选的。除此纪念意义之外“羊”在汉语文化中还有性格温顺、善良可爱、有益于人的含义。然而, 在向国外推销这种自行车时“五羊”被译成 Five Rams。“Ram”在英语国家的文化含义与汉语的截然不同。“Ram”在英语里除了有“ 公羊”之意外还有“ 碰撞”之意, 以 Five Ram 标命名的自行车不免让人产生横冲直撞的联想, 丝毫不能给人安全感, 英语国家的消费者自然不会踊跃购买这种品牌的自行车。
二、文化因素对商标名称翻译的影响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 对商标的翻译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一种方法, 而一定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消费群体的知识、语言、民情习俗、宗教禁忌、审美情趣等文化背景, 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尽量挖掘商品特征, 尽量创造出最大的宣传效果的译文。而这效果就是“成功说服”的效果和“说服尽可能多的人”的效果, 为了取得这样的效果, 商标的创造者不仅需要殚思竭虑地揣摩受众心理,而且还得研究多方面的文化因素, 忽略文化因素的翻译很容易产生误导。
汉语的许多商标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要通过翻译完整地反映于译文中十分困难, 因为汉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 而这就要求译者必须熟悉两种不同语言的语用原则,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能够设法沟通语用意义差异,译出的商标才有意义。譬如“,鸳鸯”牌枕头, 其原来英译名是Mandarin Ducks Pillow。汉语文化中“,鸳鸯”象征一对恋人, 相亲相爱, 而英语中Mandarin Ducks 只是这种鸟的名称, 并没有这么美好的比喻意义。但是,英语中Lovebirds 的引申义与汉语中的鸳鸯相似, 如果我们把“鸳鸯”牌枕头翻译成Lovebirds Pillow, 其中的比喻意義则可以传递过来, 而这个比喻意义正是该商标的关键所在, 这样, 译文就产生了同样的社会语用意义, 达到了传递原文文化内涵的效果。
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形式本身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制约, 英汉词汇中完全一一对等的情况是不多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但要弄清词语本身的字面意义,还要知道其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如果不顾两种文化的差异, 而按母语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目的语文化中的文化概念, 就会造成文化失语现象。这样翻译无论以那一种翻译方法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并且极有可能在国外消费者心里造成不好的印象, 甚至毁了自己的品牌。譬如:“孔雀”牌彩色电视机的译文是Peacock Color TV。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鲜艳的色彩, 是一个优雅的商标。用“孔雀”作电视机的商标自然是暗指电视机的色彩逼真,质量上乘。可惜,英语民族通常视“孔雀”为污秽、猥亵之鸟,常给人带来厄运。孔雀开屏被认为是自满、自傲的表现, 英语中就有诸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非常高傲), play the peacock (炫耀自己)之类的说法。英语中用peacock 作商标自然会损害商品的形象。另外我们中国人历来把“龙”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的印象中却是一种可怕的怪物。相反,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有“as wise as an owl”一说,有一出版物就用其作商标,再如,上海生产的“大白兔”奶糖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具有上乘的质量是首要的原因,但与白兔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不无关联。但如果把它译成“White Rabbit”并把奶糖销往澳大利亚,也许销量会不如人意,因为在澳大利亚大量野兔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影响其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厌恶“兔子”这种动物,所以也不会喜欢以此为商标的商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尤其是一些动植物的名称词,如金鸡、白象、孔雀、仙鹤,海燕,山羊、蝙蝠、鹅、菊花,等等,以及数字和颜色词。在翻译与这些词相关的商标时,务必小心谨慎,以避免翻译过程中因词义褒贬的变化造成译成的英语商标不受欢迎,从而影响商品的销售。
三、文化因素的变通与处理
事实上, 商标翻译的灵活性很强, 译者不必拘泥于原文, 但要译出好的英语商标绝非易事。有些汉语商标由于其汉字不合英语文化习惯和文字表达方式, 需经过适当修改才能译好,如西方人大多不喜欢红色, 因为“红色”是暴力和流血的标志, 那么“ 红星”牌电风扇就可被巧妙地译作Bright star Electric Fan 或 Shinning Star Electric fan. 效果自然要比“忠实”于原文的Red Star Electric fan 要好些。
有些汉语商标译文欠妥, 原因就出在译者过分拘泥于汉字, 要么以汉语拼音转换, 要么逐字译出,而忽略原文传达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能够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运用灵活的翻译手段作适当的调整, 就可以更好地将汉语的文化寓意通过变通手段反映到英语译文当中, 如上文的鸳鸯牌枕头, 即是成功的例子。只要限定在文字形象优美、音韵和谐、寓意基本保持原文的内涵这个范围之内, 商标作为一种标志语言给译者提供的自由度是很大的,如: Rejoice 飘柔(洗发水), rejoice 在英语中原意是“欢喜,高兴”, 但作为洗发产品,其汉语译名“飘柔”更好地表现了产品的形象,让我们联想到一头乌黑亮丽、柔顺、丝滑的秀发。由此想到,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孔雀”牌彩色电视机,如果把“孔雀”译作peafowl(母孔雀),就能避免贬意,或者干脆利用“孔雀”的读音,将其译作Kingbird,也比用peacock 好些。
商品品牌要打入国际市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广告策划,从这个意义上讲,商标词的成功翻译将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商品为更多国家的众多消费者所接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品品牌的翻译似乎要逾越更大的障碍,这是因为同任何翻译一样,它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但商标译名的一个成功标志是能够深入消费者心里,激发美好想象和購买欲望,促使购买过程的顺利进行。要做到这一点,翻译者应对商标词有正确而贴切的理解,尊重民族心理,注意文化差异,以生动、明快、和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方式,尽可能译出能够完美体现商品内涵,传递商品神韵又能兼顾消费者文化风俗习惯的佳作,使商标译名与原商标词达到等效,把国外更多的商品介绍到中国,使中国商品走向世界。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7
一、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针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缺失文化教学的现象。一些英语教师认为英语翻译教学就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小的部分,属于一种语言教学,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就被决定和文化教学之间出现脱离的情况,比例也逐渐开始严重失调。翻译结合了语言和文化,不能单纯是对语言进行学习和运用,可以将不同国家中的文化信息进行全面的反映,将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进行充分的展现。高职英语翻译教学需要充分理解本学校的指导方针,融合翻译教学和文化教学。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并不是主要为了各种证书,英语教学主要是由听、说、读、写、译五个部分组成,而译是其他四个部分的基础,英语具备一定的文化因素,并不是只是单纯的进行翻译。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翻译的主要类型分别是英译汉和汉译英。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每个词汇的精准度需要全面的考虑,英语文化因素也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会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英语知识,在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也会真正的明确他们的真实意图,这就说明在英语翻译当中文化的重要性。
二、英汉语言文化当中的差异
1.英汉语言词汇当中的差异。在东西方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因此英汉语言词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种特殊的词汇在特定的文化当中,具体的含义在另外一种语言当中会具备不同的内涵。例如狗在中国中的含义大多数代表不好的含义,甚至还有骂人都含义,例如“狗腿子”,但是dog这个词在西方的文化当中是忠诚的含义,例如“lucky dog”。这就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存在随着词汇含义方面的差异。
2.词汇文化意义方面的缺失。在源语言当中,一些词汇进行翻译之后,虽然这些词汇是概念意思是一致的,但是源语言的意义还是会出现部分缺失的情况。例如我国的成语“胸有成竹”,如果按照字面意义上经翻译,那么英语就是“He has mature bamboo in his breast.”利用这种翻译方式,胸有成竹的隐含寓意没有翻译出来。在翻译类似成语的时候,首先需要翻译比喻意义的目标,在外国文化当中,并没有和中国成与一样的说法,很容易误导他人。这就可以说明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中文化信息充分的进行了解。
3.语言结构和内容方面的文化差异。汉语和英语在历史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结构和内容方面这两种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历史文化也非常丰富,我国在语言表达方面,总是利用定语和状语修饰目标词语,但是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我国是截然相反的,在表述的过程中,总是直接将主要的意思进行表达,后边再进行补充和说明。例如: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很高兴。这句话用英语说:“I was happy when I heard the good news.”翻译成汉语就是“我很高兴,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这样一来,就会显得十分别扭,也不流畅,和我国汉语的逻辑顺服极不相符。这就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结构的差异性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的措施
1.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因素观念。当前高职院校当中很多英语教学是缺乏文化意识,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关注,因此教师也忽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无法建构学生的翻译文化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高职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这样才会更好的对学生形成指导,在翻译教学中有效的融入文化因素。除此以外学生没有充分的了解翻译,学生普遍认为翻译就是转化两种语言,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学生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需要有效的融入文化因素,让学生对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理解,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才能有效的运用文化因素。
2.构建学生的文化思维。语言决定着思维,因此思维方式会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将高职英语翻译的实际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对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查阅,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进行讨论,教师再全面的总结和比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学习英语翻译的兴趣点,逐渐开始进行自主学习,将文化现象进一步的进行体会。
3.加强中英文化背景的阅读拓展。高职英语教材内容,很少有针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师也没有加大力度介绍中英文化的背景知识。高职学生很少去接触中英文化背景,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少,学生自身就缺乏阅读意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非常少,尤其是英文材料的课外阅读就更少了,学生的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中英文化素质涉及的很少,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障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将高职英语教材进行改革,需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文化教学的比例需要不断加大,除此之外,学生需要加大阅读量,要多多涉及跨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效的理解有关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借助英文读物的阅读,也可以多去接触英语电影,使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4.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化因素的导入。高职学生的听说能力主要由日常交际和业务交际两种类型组成,在这两方面当中,学生普遍都会出现语用错位,主要是因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形式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还会受到文化语境的限制。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语境,因此教师需要设定出具体的语境,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将文化因素进行导入。
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采用图片和教学录像以及影视作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给学生展示有关国家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文化知识,对于外国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除此以外可以利用教学录像带,或者给学生播放电影,让学生更多的去关注外国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例如人们的穿衣和设计、活动以及社交礼仪等等各个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去体验外国的文化。将民族文化差异当中的偏见进行排除,学会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可以在语言和情感上进行沟通,利用多媒体手段,在高职英语翻译当中进行有效的运用,文化因素的导入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让学生深入到不同文化的语言现象。
四、结束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进行翻译,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因素,如果对文化差异的相关问题没有给予重视,那么思维习惯就会产生差异性,实际翻译的准确性也会变得不理想。在英语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英语翻译才会良好的进行下去,学生对于语句当中的英语文化背景才会深入的了解,因此高职英语翻译教学要重视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有效的体验文化因素,将翻译当中的障碍进行扫除,使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董盈溪.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2:221-223.
[2]曾右美.浅析影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矛盾因素[J].海外英语,2012,14:82+89.
[3]张淑霞,李永宁.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以温州为例[J].前沿,2014,Z1:161-163.
[4]张登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222-224.
[5]沈琳琳.文化传播语境下高职英语外译教学原则分析——以服饰文化翻译为例[J].职教论坛,2015,35:70-73.
[6]肖立青.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及应用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6:167-168.
[7]秦军.翻译教学中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9:100-101.
[8]郝媛媛,成焱霞.基于大数据的高职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设计[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3-4.
[9]舒锦蓉.基于MI理论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多元动态评价体系建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4:73-74.
浅谈广告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8
一、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要想让国外市场推销本国的产品,将更多关键、有利信息传播开来,广告是不可避免的。然则,广告的传播,并非单纯的信息的传播,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理念、价值的传播。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目标国的文化加以了解,辨识他我两国的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而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我们就要先了解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具体如下:
1.历史风俗。各国之间历史风俗不尽相同,即便是描述的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历史、风俗环境下,意义也有很大的差别。广告翻译不能忽视一国的文化背景,只有掌握了一国的文化机理,逐步调整广告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2.价值心理。在价值观念上,中西方的差异也是较为明显的,比如我国信奉的是集体主义,而西方则信奉个体主义;中国人消费的主观性不强,乐于随大流,则西方则注重个人的体验,对独立、平等十分看重。为此,在广告宣传中,就要考虑到价值、心理上存在的差异。
3.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差别在不同国家民众之间体现得较为明显,中国人的思维是典型的环形思维,权威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而西方则是明显的线性思维,客观事实是其比较看重的,逻辑分析是其乐于采取的手段。在我国的广告中,经常会出现权威认证、国家级评选等词汇,这些都体现出浓厚的权威思想。而西方模式则往往通过实验、数据、效果等客观事实来说明问题。
二、广告英语翻译的对策
如上的文化因素,在广告翻译中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到位。具体来说,在实际的广告英语翻译中,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音译法。在商品名称翻译过程中,这种方法是较为常用的,这主要是因为翻译者难以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进行翻译,故而采取音译法。音译法以发音来翻译,要求翻译前后的二者在发音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要尽量选择优美的音译方式,要尽量与当地的文化、心理要素相符合。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BMW在向我国做广告的时候,利用了首尾两个字母的音译“宝马”,使人们能够很好地将BMW与宝马联系起来。目前宝马品牌可谓是家喻户晓,成为著名品牌,这和其音译翻译策略不无关系。
2.意译法。一些广告语在翻译的时候,存在很大的跨文化障碍,为此,在翻译的时候难以实现结构的完全对称。在这样的情况下,翻译者大多会采取意译法,不拘泥于形式、结构,而利用新的形式、结构来表现源语言要表达的含义。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这种方法比生硬地翻译更为形象,且富有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接受。语言特点、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同样的事物定义、了解、感知也不尽相同,为此,就要求翻译者能够利用意译法来生动地表现源语言索要表现的内容。诸如rejoice是飘柔的英文商标,但是如果直译的话,它是高兴的意思。但是在我国它却被翻译为飘柔,其产品特点更好地容纳进翻译语中,使得消费者对其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
3.增补译。在实际的广告翻译中,这种翻译法也是较为常用的。具体来说,其主要体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挖掘、扩充,通过对源语言的深层次把握,将源语言的内涵全面挖掘出来,并对其进行扩充。其二,表达习惯翻译。各国的语言特点不同,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往往会考虑到中文的特点,利用一些俗语、成语等将源语言表现出来。诸如诺基亚的广告语“Connecting people”,被翻译过来就是“科技以人为本”。
4.仿译法。这种方法仿的目标是目标语,常见的就是利用目标语的结构、框架、俗语等。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翻译,能够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对产品国外市场的拓展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说,这样的翻译方法都会使译文更为精致,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度,渲染力也会大大增强。
广告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应该加强认识的。历史风俗、价值心理、思维模式等都影响到人们对广告的理解,只有在把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取得翻译效果。本文分析了广告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提出了广告英语翻译的对策,希望对广告英语翻译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所帮助。
摘要:经济一体化趋势愈益明显,广告英语翻译对产品的进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各国的文化不尽相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人们的认知有所不同。为此,当一国推介自己产品,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一方面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就是要进行植根于海外市场文化的广告宣传。只有内外兼修,才能使产品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本文分析了广告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基于此,提出了广告英语翻译的对策,希望对广告英语翻译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所帮助。
歌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篇9
文学语言本身固有的音调就是歌曲旋律的一个依据。歌词语言的自然腔调也是从人民的口语中来的。平仄相对, 构成律诗的抑扬, 歌词虽然不必严格恪守, 但要继承这个传统, 使歌词的音调起伏和所要表达的情绪相吻合, 即腔调和情绪相吻合。就这一点, 歌词语言和诗歌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家通常用于谱曲的歌词或诗都是格律诗, 因而译者在翻译歌词时, 也要把词译成同样押韵的, 使其有抑扬顿挫之感, 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意蕴。
例如, Yesterday的译词
Yesterday, all my troubles seemed away so far away
昨日, 所偶烦恼似乎离我很远
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re here to stay
如今, 烦恼似与我相见
Oh, I believe in yesterday
哦, 我只愿相信昨天
Suddenly, I’m not half the man I used to be
突然间, 我发现我已今非昔比
There is a shadow hanging over me
阴影盘旋, 挥之不去
Oh, yesterday come suddenly
哦, 突然将昨日记起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 原作中出现了两个韵脚, 而译文也分别使用了不同的韵辙, 即言前辙 (远-见-天) 和一七辙 (比去起) 。这样处理译配过来的歌词不仅更为贴合原文, 传达了外语诗歌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符合中国人的听觉习惯。总之, 歌词的翻译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译者既要遵循用韵的规则, 又要注意汉语的声调平仄, 虽然现代汉语歌词创作对平仄的要求并不严格, 但是还应尽量使译文词句平仄交替让调和谐。
再例如美国电影歌曲《白雪公主》的译词如下:
歌儿, 随着轻风飞扬。歌儿, 只为你唱。心儿, 甜蜜的跳荡。坚贞而热烈, 地久天长。爱情, 它使我神往。爱情, 来我心房。上面这首歌词译配者显然在译词中遵循了诗词押韵的规则, 在每句结尾都押了江阳辙这样唱起来琅琅上口使歌词充满了音韵美感。
二、词汇因素
1、词义引申
Michael Boton在一首歌中唱到:“Said I love you, but I lie d”, “lie”的本意是欺骗、撒谎, 在此绝非该意, Boton不是在诉说这样的“爱情”。体会一下歌者的意思应当是:想说爱你, 却没能勇敢清楚的表达。译为“辞不达意”较为妥当。Joe Cocker的一首歌, 名字是《Out o the Blue》, 有两句歌词是:“Ou of the blueOut of this love for you”英语中的blue代表忧伤, “Out o the blue”应翻译为“忘却忧伤”。翻译有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对词义进行引申, 如果不能看到词语的引申意义就会使译文生硬, 甚至令人费解。
2、一词多义
英语词语常有多个意思, 翻译时应当选取哪个意思有时并不明了。例如Michael Jackson的《Jam》, “jam”有“困境”的意思。再看歌曲中一段歌词:“Nation to nationAll the worldMust come togetherFace the problemsThat we seeThen maybe somehow we can work it outI asked my neighborFor a favorShe said laterWhat has come ofAll the people”, “problems”容易使人想到困境, 如果照此翻译, 则《Jam》似乎就是一首意义消极的歌。但看来Michael并不想给人这样的感觉。在该片的MTV中, 许多不同肤色的人都在玩着篮球, 气氛热烈。再从上下文仔细分析, Michael想表达的是:全世界的人们通过篮球交流, 团结在一起, 去解决共同的问题。“jam”在英语中也表示“灌篮”, 在这里应取此意, 译为《灌篮》。
三、语法因素
英语句法灵活多样。以定语为例, 词、短语、从句都可作定语, 有的前置, 有的后置。又如, 为使句子简洁或避免重复, 句子成分常有省略或指代词变化。在英语歌曲中由于音律及配合旋律的需要和口语的特点, 形式就更为灵活, 需要仔细辨识。Celine Dion演唱的电影《Titanic》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头三句歌词是“Every night in my dreamsI see you, I feel youThat is how I know you go on”, 被译为“夜夜在我梦中见到你, 感觉你我的心仍为你悸动”。前两句是说Rose和Jack相处的每个夜晚都在Rose梦中, 是把第一句理解为:“Every night is in my dreams”的省略。但从下文的“That is how I know you go on”, “Far across the distanceAnd spaces between usYou have come to show you go on”, 特别是“Once more you open the doorAnd you are here in my heart”来看, Rose显然是在说:Jack穿越时空, 来到Rose的梦中, 推开门, 就在这儿, 在“我的”心中。所以“in my dreams”是作“Every night”的后置定语, 翻译时应将其前置。这三句建议翻译为:“在我梦中的每个夜里见到你, 感觉你所以我知道你未曾远离”。
四、语篇因素
形式对歌曲内容的表达有着重要影响, 好的歌曲内容要通过优美的形式来体现, 才会更容易流传开来。因此, 译者应尽可能依据原文的形态特征, 通过相应的形式在译文中将其保留。排比是歌词中常见的一种比例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 结构相同或相似以及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排比在歌词中的运用也是鉴于这种作用。
例如:For Baby (我愿伴你雨中行) 的译词如下:
I’ll walk in the rain by your side,
我愿陪伴你雨中行I’ll cling to the warmth of your hand,
我愿手挽手走一程I’ll do anything to help you understand,
我愿做一切让你能理解我I’ll love you more than anybody can
我将爱你超过任何人
三个“I’ll…”句式在这一段中整齐排列在一起, 语气强烈。满足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译文中的三个“我愿”毫不逊色地再现了原作的这一美感既加强了语势, 又呈现出连贯的形势。了解歌词翻译的各种要求、难点以及因素并不是翻译的最终目标,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它们融入到翻译的实践中去, 将它们用于实处。
摘要:本文笔者分析了歌词翻译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文化因素, 并对这些相关歌词翻译的各种要求、难点以及因素进行了探讨。
英语词语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篇10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这首先表现在它给词汇涂上一层文化色彩,因为词汇是语言信息的载体,语言中的文化及民族特点自然会由语汇反映出来。Wilkins指出:“词汇的学习涉及到词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对语言有这样的论述:“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所谓文化内涵,是指英语词汇中与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及生活细节有关的词隐含或附加的意义。
1 英语词语中的文化反映
英语语言文字作为英美文化信息的载体深深地烙上了英美民族文化的历史印记。英语语言文字作为英美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了英美文化的许多方面。
1.1 词汇与文化特异现象
人类文化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由于英美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其它国家的差异,英美的文化中有大量为英美国家特有,而为其它国家所无的特殊文化现象。
英国是一个君主制国家,贵族内由君主封给的爵位等级严明,称谓泾渭分明,如:duke,marquis,earl,viscount,baron,duchess,countess,viscountess等,这些均为英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美国黑人一直被称为“black”,这在那时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为了摆脱自卑心理,黑人提出了Black is beautiful,随后Black English,Black history,Black study Black think等一系列串带black的词语应运而生,black一词由此便被赋予了庄重的色彩。现在,美国人已基本上用African American取代了原来人们普遍习惯的表达Black American.
1.2 词汇与形形色色的社会心态
如果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各种各样的委婉用语更象一面反光镜,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
在英美这样崇拜青春的工业化国度里,人老珠黄会不值钱而将遭人鄙视或抛弃。英语中的“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在他们看来,年轻是美的,年老是丑的。正是因为恐惧老,所以英美人就千方百计忌讳“old”一词,而借用其它的词来委婉的表达“old”这一概念,如senior citizen,Elder Hostel,retirement home,adult community,nursing home,honeliness industry.
近年来,英美国家的同性恋虽已司空见惯,但由于同性恋所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和由此所遭受的种种排斥和非议,同性恋者不便将homosexual说出口,于是他们就用其它词来代替homosexual,争取同性恋解放运动成了gay liberation,同性恋争取的一切权利成了gayright,同性恋居住的社区便成了gaycommunity.
西方的政治生活也是产生委婉用语的肥沃土壤。为了掩饰事实,英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界都曾创造使用过大量的政治上的化妆词蒙骗人民群众,为统治阶级目的服务。当英国的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风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时,将分明是labour strike(罢工)含含糊糊说成是industrial action(工业界的行动),conflict between labour and management劳资争端成了industrial dispute(工业界的争端),美国(水门事件)前后,官方为了掩盖这一政治丑闻,创造了大量委婉语以蒙骗公众,如明明是(窃听),却说成是intelligence gathering(收集情报),“窃听罪”也就成了光明正大的entry(进入)。
1.3 词汇与民族歧视
英语中由Dutch这个词组成的词组在许多用法上都含有贬义色彩,例如:Dutch act,Dutch courage,Dutch comfort,Dutch bargain,Dutch widow.Dutch wife竟然不是荷兰汉子的妻子,而是由藤或竹编制而成的睡觉用具。诅咒用语都离不开荷兰人:I’m a Dutchman if——(我要是——就不是人),“荷兰人”成了“不是东西”的代名词。
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削弱了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之后,法国又成了英国海外和扩张的主要劲敌,最终英国打败了法国。因此,Frenchman常被作为“易变无常,犹豫不决”的代名词。French lever在英国人口语中被用做“避孕套”的委婉用法。“不辞而别”叫做French leave。
英美民族对汉民族的偏见在英语中也多有体现,如Chinaman是美国人对海外华侨的蔑称;Chinaman’s chance(极其微小的机遇)引申的贬损之意来自当年美国加洲淘金热时中国勘探者的不佳运气。Chinese whispers在美语中指“误传”。
英语中受过“耻辱”的不仅仅是Dutch,French和Chinese,其它民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仿佛坏事都是由非英美民族的人干的,例如Italian hand(干涉),Spanish athlete(胡说八道),Greek trust(不讲信用),Mexican standoff(没有好结果的结局),Roman holiday(欣赏别人受苦的娱乐),go to the Jews(向放高利贷者借钱),turn Turk(叛变,堕落),Russian roulette(一种可怕的赌命游戏),即在左轮手枪的弹夹中放一颗子弹,任意转动弹夹,然后朝自己脑袋枪。Indian gift,我们不难猜透Indian giver(送东西给人而希望还礼的人)的心态。
1.4 词汇与社会偏见
英语中有些原表示普通人或劳动者的中性或褒义词语后来发展为贬义词,使词义发生变化。churl在中世纪英语的意思是“农民,乡下人”,现已演变成吝啬鬼和出身低贱的人。peasant由于是“乡下人,农民”,所以英国有钱阶层就认为peasant是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教养,因此,这个词便带上了“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的涵义。
1.5 词汇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各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并影响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privacy在英美文化中有其特殊的价值。英美国家的个人价值至上论者对privacy看得很重,他们强调private affairs,private business,private concerns等一切与“个人的事”有关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应受到任何人的干涉。
1.6 词汇与自然、地理环境
英国四面环海,是个岛国。一个航海民族出行、谋生自然离不开船,英民族对船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英语中表示船的词语就特别丰富,像barge,barque,boat,brig,canoe,catamaran,ferry,fleet,freighter,ketch,merchantman,punt等等。
2 文化语境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文化痕迹和烙印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的。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语境对词语的影响,才能更加正确、全面地理解词义。下面分别就文化语境与词义、文化语境与习语典故的分析说明文化语境的重要性。
2.1 文化语境与词义
语言语境是受制于情景和文化语境的。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是对文化影响最为敏感的一个层面。文化对词语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给词语涂上了一层文化色彩。这类受文化影响较深重的词语,常被称之为“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如politics,social science,community,lover,boyfriend,girlfriend等都有相当的文化负载。这类词语在英语中还有许多,如gay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和happy,但在今日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很容易使他们联想到“同性恋”homosexual。
若指那些“下流、粗俗”的影片,他们常有blue film,又如dog在英语中大多没有贬义,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行为。
例:You’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人老不学艺。)
2.2 文化语境与习语典故
习语典故常来源于《圣经》(Bible),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传说等。Europe(欧洲)—来自欧罗马公主(Europa)的名字,在希腊神话中,她被化作白牛的主神宙斯劫往克里特岛。Paris(巴黎)—来自希腊神话特洛伊王子帕利斯(Paris)的名字。他拐走美丽的海伦(Helen)引起特洛伊战争。Mars(火星)—来自罗马神话中战神马尔斯(Mars)的名字。Jupiter(木星)—来自罗马神话中主神朱庇特(Jupiter)的名字。就连我们最常用的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也分别来自神话中神的名字。此外,宗教是典故的另一个来源。在英语国里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许多典故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事物和事件。例:He is just like a messiah.他犹如救世主。He is very much admired like a Moses who is loading his people.他像摩西首领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此外,要把握、了解这些熟语和典故,还应充分考虑到其特有的文化意义和联想意义。
如:To meet one’s waterloo惨败,To cross the Rubican渡过罗比孔河,Midas touch点金术。
综上所述,习语的起源充分地体现出了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性。
3 结论
本文一方面在词义的方面浅析了语境分析与语义转换的关系,指出在翻译的实践中,应把语境分析与语义分析和信息分析结合起来运用,以充分地理解原文,准确无误地完成语义的翻译转换。另一方面,阐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该民族的社会习惯和文化背景,以达到交际融通的目的,任何脱离文化环境的语言一定是支离破碎,片面和不完整的,只有从文化的大背景下透视语言,语言才是积极有活力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任怀平.语境分析与词义转换浅析[J].跨世纪英语教学人才荟萃,1999,(4).
[2]孙洁.文化语境与词语的联想意义[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3]王建华.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2).
[4]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5]蒋坚松.词义语境翻译[J].外国语,2000,(9).
[6]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外国语,1997,(9).
浅析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篇1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自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日渐频繁,各国间的商品流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能否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将本国产品成功推介至其他各国,成为了各个品牌企业追求的目标。要占领国际市场,除了产品质量过硬外,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就是广告宣传。当今的廣告不仅是母语的宣传,更多的涉及到了对外宣传,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广告进行翻译。1982年Pierre Hurbin 在《巴别塔》(Babel)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翻译广告语言的可行性。近几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利用语言、翻译等学科的理论成果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广告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学者们指出,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是涉外广告翻译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与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新的广告载体及创意不断涌现,广告翻译研究所针对和采用的案例也不断更新,这给新形势中跨语言、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研究更带来了新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近几年的广告翻译实例,对跨文化的广告语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广告语主要的特点
1.简明扼要,浅显易懂
广告的基本特点是以有限的篇幅去表达尽量多的信息。广告既要简短,又要准确明白地体现广告内容。所以广告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词语短小、结构简单、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1) Focus on life. 瞄准生活。(奥林巴斯相机)
2) 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让我们做的更好。(飞利浦电子)
3) The taste is great. 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
2.诙谐幽默,富于美感
广告为了标新立异,要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手段,以营造吸引顾客的氛围。诙谐幽默,则是其另一重要特点:
1)Fresh-up with Seven-up. 提神醒脑,喝七喜。(七喜饮料)
2)Poetry in motion,dancing close to me.动态的诗,向我舞近。(丰田汽车)
3.生动形象,含义深刻
因为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就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增加广告语的感染力和诱惑力:
1)From Sharp minds, come sharp products。来自智慧的结晶 。(夏普产品)
2)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诗酒)
了解广告的定义及其特点对于广告翻译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深刻认识和了解广告的特性,在翻译过程中才能遵循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译出不失原广告风格的作品。
三、文化因素在实例广告翻译中的影响
国际广告的跨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的心理结构和不同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传承自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等道德规范,以“克己”“内省”来体现,于是形成了中国人相对内倾的性格。然而西方人的文化则是外倾的,追求感官享受,注重外在的效果。
中国人民的心理结构相对稳固,以“仁”“务实”“忍耐”为主要内容,形成中国人专有的文化心理。从众心理:重群体、轻个体;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人情至上:重道德、轻效果。而西方人的心理结构较为松散,以“人本”“认知”“行为”为基本内容,以此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起源较早,群居习惯已久,家庭观念较重,观念较为传统;相反西方国家历史相对较短,地域时常迁徙,信奉独立自由以及冒险超越。
下面结合英汉广告翻译实例来体会文化因素在广告翻译中的影响:大家都熟悉的品牌Mercedes Benz,译为“奔驰”,此商标的译名取汉语中迅捷奔跑之意的“奔驰”二字,给中国消费者一种汽车性能好,乘驾舒适的感受,很巧妙地借用了中国文化。更能体现这一点的还有两个在中国十分畅销的品牌,多芬美容护肤品和德芙巧克力。两者的英文商标皆为Dove,但是两个商家不约而同地摒弃了Dove一词的本意“鸽子”,而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前者译为“多芬”,给人以芳香又不失淡雅之感,后者为巧克力取名“德芙”,给人感觉软滑浓香,且有品味之意,成功迎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使两种截然不同的商品在中国市场上都取得了成功。
相反,若不注重文化因素,往往会给商品的销售带来负面的影响。
许多商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一方面是他们过硬的质量,另一方面则是其广告语成功跨越文化、糅合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包含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广告语篇幅短,信息量却很大,英汉广告各自反映的和依托的语言,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翻译时不仅要保持原作的韵味,而且要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尽量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不良后果,力求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作者简介:吴 晋(1979-),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财经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英语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
英语语言测试中的文化因素初探 篇12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者紧密联系。语言测试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是学生语言习得的有效监督手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语教学的重要转变, 语言测试相应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包括语言测试的方法、内容和类型。
语言测试中的文化因素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观点认为, 语言测试应该排除文化因素, 因为这样会带来文化偏见, 导致测试的信度不高。文化偏见指与文化背景有关的问题答案, 那么英语语言测试中是否应该包含文化因素呢?如果是, 该如何科学设置语言测试呢?
二、对文化因素测试的必要性
印度裔美籍语言学家凯齐卢 (Kachru) 教授在研究世界英语理论的基础上, 于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三个英语同心圆 (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of English) ”理论, 即内圈、外圈和扩大圈。以传统英语为基础的国家归在内圈, 在这个圆中, 绝大多数人都是白种人;而外圈则包括和英国或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或是把英语作为本国的官方语言的国家;扩大圈则包括中国这样的国家, 英语不是本族语, 作为一门外语使用, 社会基本上不提供英语环境,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中国的教学方法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许多教师采用语法翻译法教授英语 (蒋景阳, 2006) 。也就是说, 教学的重点在于语言知识。英语测试集中在词汇、句子结构、语法规则和翻译上, 而文化因素完全没有涉及。
然而, 语言和文化并非两个独立的个体。文化和语言紧密相连。一方面, 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价值感、美感和最重要的语言。另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即文化中包含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主要是通过语言传递的。因此, 它能够服务和反映文化需求。克莱尔·克拉姆契 (Kramsch) (1993) 认为:“文化是语言习得和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的特征, 始终存在于语言深层中, 除非语言学习者确实展现明显的来之不易的交际和感知世界的能力局限性, 从语言学习者第一天学习起, 就时刻准备在学习者期望获取时释放出来。”但是, 如果语言被视为社会实践的能力, 文化就成为语言教学的核心。由于文化与语言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的传授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 而且要加强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因此, 从文化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看出, 语言测试中文化的测试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 语言教学测试的反拨作用证明了测试文化的必要性。语言测试对个人、教育系统和社会大众的反拨作用已经被广泛讨论, 这是因为:首先, 如果在测试之前对文化因素进行测试, 考生就会为它做准备。测试结束后, 他们将得到一定的反馈, 而反馈使他们重新思考所学的文化因素。其次, 大多数教师是“为测试而教学”, 如果文化因素是测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他们肯定会在教学计划中添加这些知识点, 并把它付诸教学。
三、英语测试中进行文化因素测试的方法
在测试中反映文化因素的是话题知识。不同语言使用者的话题知识总是在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 它涉及复杂和多重相互作用, 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各种语言使用者的个性差别, 另一方面这些个性差别与语言使用或测试环境的差别之间。如果语言测试任务是真实、互动的, 并征求语言运用的实例, 那么受试者的话题知识将成为他们的测试表现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在一个特定的测试中有三个基本选项用于定义要被测试的话题知识的构建: (1) 定义的结构仅在语言能力方面, 从结构的定义中排除话题知识。 (2) 结构的定义中包括话题知识和语言能力。 (3) 定义话题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别作为独立的结构 (Bachman, 2003) 。
如果话题知识被测试, 最好的测试方法就是把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将要测试的话题知识置于语言的测试中。测试重点放在相对广泛多样的话题知识, 而不是相对均匀的话题上。
详细地说, 可能被测试的话题知识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级:文字、文本和语用方面。
文字层次的重点应放在没有等效词的方面, 学生总是在这部分犯更多的错误。可以以客观题形式进行测试, 如单词测试或阅读理解。对文本的测试, 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 文本的衔接与连贯方式及段落发展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在测试中, 我们可以使用完形填空测试这些差异, 或者采用阅读或写作的方式。语用方面的测试大多可以在口试中展现。实践中, 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 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测试语用能力也能帮助完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陈俊森, 2007) 。
四、文化因素测试的实际应用
如今在中国, 针对不同的受试者有多种类型的英语测试。话题知识或文化知识在测试中以明确或含蓄的方式得以体现。采取明确方式测试的例如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自2004年, 考试中已添加基础知识的测试。此部分大多是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在2006年英语专业八级测试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十题中的四题是和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相关的, 三题是文学知识考查, 两题是关于语言学基础的。测试采用的形式是多项选择。相较其他大型测试, 这种测试还没有被付诸实践。因为这种测试形式不够好, 它分离文化和语言, 教学的反拨弊大于利, 如需要做的只是背诵一些文化知识, 考试结束后大部分知识会被遗忘。
文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深度, 其中两种划分是最流行的。第一种, “文明”与“文化”。文明, 指在社会历史文化的意义上定义为一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社会产物和贡献。文化是指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 即人类的基本的生活方式, 如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我们要特别注意语言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渗透。第二种, 文化被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主要是指那些有形的东西或物质产品, 如衣服、音乐、建筑等;中层文化指规则文化, 包括习俗、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则指思想文化, 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因此, 测试文化知识只是对表层文化的测试, 可以更深入。教学和测试文化因素的目的是帮助语言习得,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和跨文化交际。因此, 测试应注意整合文化和语言。
五、结语
在对英语测试中文化因素的测试的必要性、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后, 我们已经形成一个关于英语测试中的文化因素问题的相对清晰的画面。
虽然文化因素的测试不是新东西, 但关于这个问题仍有一些争论。在真正的测试实践中, 将文化融入语言不那么容易, 这部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文化因素或话题知识在英语测试中至关重要, 但是对其作用的评价仍然存在争议。为了探究文化因素在英语测试中的作用, 文章从英语测试中文化因素的必要性、文化因素测试的方法及如何对其进行测试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文化因素,英语语言测试,必要性,理论方法,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8, 1993.
[2]Lyle F.Bachman Adrian S.Palmer, Language Testing inPractic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3]陈俊森, 樊葳葳, 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推荐阅读: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1-15
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11-28
从多元系统理论中的文化因素看文学翻译10-23
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08-13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01-02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05-09
民族文化特征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体现06-06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06-29
语言文化因素及翻译09-23
文化因素与商标翻译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