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

2024-12-05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通用12篇)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 篇1

摘要:矛盾修辞法在英语中运用广泛, 体现辩证统一的语义特征。它是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词或词组结合在一起构成。从语用功能来看, 矛盾修辞法是通过同一事物中两个对立因素的相互映衬来表达新颖的涵义。通过语言实例对英语矛盾修辞格的基本构成, 语用功能及其翻译方法作简要分析,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矛盾修饰法。

关键词:矛盾修辞法,语用功能,翻译

英语矛盾修辞法 (oxymoron) 通常译为“矛盾修辞法”, 又译为“反义法”或“矛盾格”等。“oxymoron”一词源于希腊语, 《朗文现代英语词典》 (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 将其定义为“a figure o speech in which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term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an epigrammatic effect.”《牛津语言学词典》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定义为:“term in rhetoric for the deliberate coupling of words that are strictly contradictory.”它是将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互相矛盾的词或词组结合在一起来构成一种思辨巧妙的修辞手法。它以简洁的语言, 描述生动而微妙的内涵, 表达复杂深刻的思想情感, 揭示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 收到一种出人意料、耐人回味的艺术表达效果, 从而体现了客观事物相辅相成, 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深层辩证关系。矛盾修辞法在英语中运用广泛, 本文对矛盾修辞法的结构构成, 语用功能及其翻译方法作简要分析。

一、矛盾修辞法的构成

矛盾修辞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 常见搭配模式如下:

第一, adjective+noun (形容词+名词) :这是矛盾修辞法中最重要的结构, 描述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统一的本质特征。例如:That old manwho got drunk all day lived a life of busy idleness.

第二, adjective+adjective (形容词+形容词) :这是一种呈平行关系的矛盾修饰结构。用两种无法调和或意义相反的特征来描述一件事情, 以产生某种强烈的语言效果。例如:The mother is undergoing the joyful pain, and painful joy of childbirth.

第三, noun+noun (名词+名词) :这种情况下两个名词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是十分明显, 往往用来形容二者之间的难以取舍, 或进退两难的境地, 或者是复杂难辨的感情。例如:The couple had a love-hate experience, now it vanished.

第四, adverb+adjective (副词+形容词) :这类结构中的副词用以修饰与其意义相反的形容词, 可表示事态发展的性质、状态、程度等, 衬托出人物矛盾交织的思想感情。例如:It was a brilliantly boring lecture.

二、矛盾修辞法的语用功能

英语中的矛盾修饰法将反义词组织在同一词组内, 构成词面上的自相矛盾, 用两种不相调和的特征来形容某一事物, 如:poor rich guys (贫穷的富人)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 词汇的这种组合是违反语义规则的, 因为根据语义学成份分析的公式, 词项的意义是对一些符合真值条件的特征的组合。如果同一公式中出现了对比特征, 那这一词项就是自相矛盾的, 然而正是这种语义上的背离使我们透过词义表层的自相矛盾去看它的深层内涵, 寻找其特殊的含义, 如poor rich guys可以理解为物质方面非常富有, 精神生活却一贫如洗的人。矛盾修辞法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 非常具有内涵。从实际运用来看, 矛盾修辞法在一定的语境中, 主要具有以下几种语用功能:揭示事物本身的矛盾性;传达强烈的主观印象和情感意义;反映主观意愿与实际效果以及事物表面现象与其实际本质间的反差。下面从语用角度, 对矛盾修辞法的这些主要功能试作分析。

(一) 揭示事物本身的矛盾性

矛盾修辞法利用它词义层面上的矛盾意义来揭示某一特定语境中事物本身的矛盾性。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 矛盾修辞法通常是由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组合而成, 用来表达人物极为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例如:“Good night, good night!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that I shall say good night till it be morrow.” (W.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sweet sorrow透露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花园相会, 私定终身, 分手时朱丽叶依依不舍, 得到爱情的甜蜜欢乐与离别时的惆怅融汇在一起悲喜交集的矛盾心理。

(二) 在一定的语境里起着突出人物主观印象或某种直接感受的作用, 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意义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累世宿怨的两家仇敌生下一双不幸的恋人, 罗密欧痛苦无奈, 备受爱情的煎熬。此时, 他心中的爱情呈现出这样的面貌:

“Why, then, O brawling love!O loving hate!

O anything, of nothing first create!

O heavy lightness!serious vanity!

Mis-shapen chaos of well-seeming forms!

Feather of lead, bright smoke, cold fire, sick health!

This love feel I, that feel no love in this.” (W.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吵闹”与“相爱”, “亲热”与“怨恨”, “沉重”与“轻浮”, “严肃”与“狂妄”, “整齐”与“混乱”, “铅铸”与“羽毛”, “光明”与“烟雾”, “寒冷”与“火焰”, “憔悴”与“健康”, “觉醒”与“睡眠”, “甜蜜”与“凄清”, 这些本来都是处于两个极端的反义词, 被巧妙组合, 创造新意, 表达了罗密欧欲爱不能, 欲罢不忍的痛苦感情, 透露出朱丽叶须臾不愿离开罗密欧的“甜蜜的凄清”, 极大地强化了悲剧色彩。

(三) 强调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之间以及现象与实质之间的强烈反差, 表达讽刺幽默效果

例如:欧·亨利 (O.Henry) 的短篇小说中有一段描写纽约的话:“I despise its very vastness and power.It (New York)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ires, the littlest great men, the haughtiest beggars, the plainest beauties, the lowest skyscrapers, the dolefulest pleasures of any town I ever saw.”在这段话里接连出现六个使用矛盾修饰语:“最贫穷的百万富翁”、“最渺小的伟人”、“最高傲的乞丐”、“最丑陋的美人”、“最低矮的摩天大楼”、“最乏味的享乐”, 表达出讽刺效果, 将现代美国都市外表与实质之间的矛盾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矛盾修辞法的翻译

对于矛盾修辞的翻译, 我们要透过词语表层的自相矛盾去体会它的深层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揣摸说话人的真正用意;并且要结合不同的翻译方法, 从而翻译出符合汉语习惯的译文。

(一) 直译

矛盾修辞法中出现的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中, 如果作为中心词的名词是具体名词, 一般可以直译。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 保持了原文的写作风格, 又很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例如:Proud humlity可以直译为“骄傲的谦虚”, open secret可译作“公开的秘密”, honest thief可译作“诚实的贼”, witty fool可译作“聪明的愚人”, foolish wit可译作“愚蠢的智人”。

(二) 意译

翻译矛盾修辞时, 有时为了使译文流畅易懂, 不仅需要作适当的引申, 而且还需照顾汉语的习惯。在全面正确理解矛盾修辞的含义的基础上, 可将其对立统一的双重意思揉合在一起重新组合, 用恰当的汉语句子译出表达其引申的含义。

例如:英国作家Ben Jonson写过一句话“You shall see sweet silent rhetoric and dumb silence speaking in her eyes”, 全句的语言可以转述为“Although she doesn't say anything, you can see her sweet eyes conveying much more meaning than words”, 它艺术地刻画了眼睛眉目传情、道是无声胜有声的生动姿态, 钱钟书先生将它译为“双目含情, 悄无言而工辞令, 喑无声而具辩才”, 准确地转达了原文的内在含义。

(三) 拆译

根据原文意思, 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拆开翻译。

例如:He sat there and watched them, so changelessly changing, so brighr and dark, so grave and gay.[译文]他坐在那儿注视着, 觉得眼前的景象, 既是始终如一, 又是变化多端, 既是光彩夺目, 又是胧黑暗, 既是庄严肃穆, 又是轻松愉快。译文变通了原文的修辞结构, 根据汉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上下文的联系, 将两个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概念以“既……又……”的形式表达出来。

People know that they were courting, and.when he sang about the lass that loves a sailor, she always felt pleasantly confused.[译文]人们知道他俩在恋爱, 当他唱到一个爱上水手的少女时, 她总是感到一种又愉快又迷茫的心情。这句话引自詹姆斯·乔伊斯小说《伊芙琳》, 将pleasantly confused拆开翻译, 表达出伊芙琳有男友陪伴的甜蜜心情, 但又不愿意离开家乡和男友远走他乡的复杂心情。

四、结束语

矛盾修辞以简洁语言, 描述生动而微妙的内涵, 表达复杂深刻的思想情感, 揭示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 收到一种出人意料、耐人回味的艺术表达效果, 从而体现了客观事物相辅相成, 在对立中求统一的深层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顾明栋.Oxymoron的内在联系及理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 (1) .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 (修订版)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谢祖钧.英语修辞语法精义[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 篇2

小议英语幽默中的修辞技巧

英语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多种多样,尤其是英语幽默中的修辞技巧.主要有夸张、反语、仿拟、比喻和矛盾修辞等等一些.修辞格的`运用使语言内容新颖独特,有效地增强了幽默效果.本文着重分析了这样一些幽默修辞技巧的效果,并加以例子说明.

作 者:马莉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13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10(1)分类号:H315关键词:幽默 修辞技巧 夸张 反语 比喻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 篇3

【关键词】网络英语 经济新闻 修辞 翻译 思路

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虽然相互联系,甚至有时可以相互借鉴,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与新闻和文学的文体性质、写作手法以及两者的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闻报道的出发点主要在于传播事实,因此在报道的过程中,语言不但要准确、简洁,还要生动形象。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强,文字读起来时常深奥难懂,为了便于更多的普通读者理解,在报道经济新闻时,编辑或记者经常会运用到修辞方法,从而迅速捕捉读者的眼球。

一、网络英语经济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对于网络英语经济新闻的定义,简单来讲,就是以网络为媒介,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表达方式,对经济领域内发生的事情或者事件进行报道和传播。不过,和其他类别的新闻相比,网络英语经济新闻除了要将新近发生的经济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出去,还要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判断、预估,同时引导读者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式,以及分析后期的经济动向。

网络英语经济新闻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专业性强,这一特点体现在经济术语多、数字多以及比较级结构和对比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2.缩略词多,为了言简意赅的表达和叙述,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经济术语或机构团体的缩写名称,尤其是一些具有领域特色的缩略词,比如:WTO、GDP等;

3.数据分析的表述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经济数据以及有关市场统计数据,尤其是采用的数据往往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深入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修辞手法在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的作用

网络英语经济新闻除了要第一时间报道并传播最新发生的经济信息之外,还要就相关的经济事件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评论。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他们想要的经济信息,可以对报道的原文进行适当的编辑和调整,但是,这必须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才能操作。否则,与事实真相有偏差的经济信息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网络英语经济新闻无论是从传播速度,还是从传播的信息总量上来讲,都具备相当大的优势,但在吸引读者视听方面还要注重新闻的可读性,只有这样,其受众才会更加主动地接受其中的信息。

再者,在播报经济新闻的过程中,即使是以英语的形式出现的新闻报道也要依赖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读者一旦长时间地暴露在这些数据中,就会很容易地感觉到报道的枯燥无味,继而影响对经济动态和形式的把握和分析。基于网络英语经济新闻的编写和报道特点,以及提高新闻可读性的目标,在经济信息播报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因为这些修辞方法可以让晦涩的专业报道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深奥难懂的经济原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能使原本抽象的描述得到具体形象的诠释,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经济信息。

三、修辞手法在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的思路构建

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将其理解为“修饰文辞”。修辞主要是指在表达的过程中,对语言内容进行修饰,从而达到美化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根据具体的内容和环境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进行修饰,从而使表达的思想和意思更加明朗和透彻。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修辞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运用修辞不但可以使语言文字更加优美,而且还可以加强报道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所以,在将英语报道进行汉语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修辞意识,并且将之转化为笔头的实际行动,在翻译时相应地采用修辞手法,避免因过于生硬而失去语言的美感。以下讨论英语经济新闻中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1.拟人。所谓拟人,就是把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人一般的思想、情感,从而使之表现更加生动、形象,继而使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亲切。例:“ There's no crisis of capitalism,”says Lord Desai,emeritus professor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There's a crisis of western capitalism,which has gone geriatric.The dynamic capitalism,with its energy,innovation and sheer greed for growth,has moved east.”在这句话里,就运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形容西方经济的危机现状时,直指西方经济得了“老年病”(geriatric),意思是指西方经济不再“充满活力”。在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后,由于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特点,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论述,瞬间变得生动易懂,引起读者的巨大阅读兴趣,让新闻事实的更加贴近了读者,从而深度传播。

2.隐喻。隐喻,也叫做“暗喻”,区别于明喻的是,它是隐藏在事物之间的一种比较,也是新闻英语报道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通常经济概念相对抽象,读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够让普通的读者对深奥的经济内容产生兴趣,并且尝试阅读和理解,那么应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就显得格外有必要。运用暗喻不但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经济事件的状态或发展,更能帮助读者提供较为具体的理解意象。例:For the first time in two years,oil bulls are starting to outnumber bears.在西方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当中,“牛”和“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牛”用来隐喻那些预期股市将会上涨,从而买进的股票投资人,而“熊”则隐喻那些看跌行情而抛售股票的投资人。所以,在翻译这句话时,就不能生硬地翻译bull和bear,因为它们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们的字面意思,译者有必要点破这其中的隐喻之意,因此可以这样译:近两年的时间里,看准油价会涨的人首次在数量上超过了看准油价会跌的人。

3.借代。借代其实就是间接说明,而不直接进行说明,一般是通过使用和原本事物存在关联的事物来进行代替,从而避免了因叠加而产生的赘述,最终起到化繁为简、以小见到的表达效果。如:Most importantly,while Moscow will surely not cede state control of these companies,the plan at least demonstrates a willingness to loosen its grip.在这个句子中就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Moscow就是用部分来代替整体的典型例子。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直接进行翻译是行不通的,而应该更加明确地翻译出“俄罗斯政府”来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才能使得新闻信息在传达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到位。

4.明喻。明喻和隐喻是相对的,隐喻是暗指,而明喻是明指,一般较容易找出喻体。通常明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具有某方面性质的相似性,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让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或者多个事物之间产生某方面的联系。例:Good news from Rome:serious people are running Italy.After a decade of government -as -cabaret -act under Silvio Berlusconi,the era of Mario Monti should be more like one of those classic 1970s Italian movies that had subtitles and dealt with matters of life and death.这句话把意大利前总理的执政效果比喻为“夜总会的歌舞表演”,意思是指该政府执政时期,社会很混乱;而相比之下新上任的政府成员则比较“靠谱”。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两处明喻,只有这样才能将翻译做到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同时又不失去原文的幽默风趣,从而让人耳目一新。

四、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修辞翻译的思路

和普通的新闻相比,网络英语经济新闻更具时效性,对于时间的把握要求更加严格。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译者很难做到字字斟酌,因为一旦这样做,对于瞬息万变的经济领域,重要的经济信息很可能就被错过了,从而延误了将经济信息传递出去的最佳时机。所以,在翻译时,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使得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在遇到修辞手法时,翻译可以灵活处理,能直译的优先选择直译,将修辞手法运用到译文中去,如果直译效果不好甚至修辞手法在译文中显得晦涩难懂,则可根据读者群体的特征选择意译。网络英语经济新闻的修辞翻译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用词汇方面,要力求简洁明了,除专业词汇做到翻译精准外,在翻译有修辞作用的词汇时要有意识地考虑该词的本意及其在修辞语境中的含义,结合意译的方法,译出它在文中确切的含义,切忌模棱两可,将就了事;

2.句子方面,如果将带有英文修辞手法的句子译成中文后,发现从文化层面上讲不便于读者理解,那么可以参考受众的理解范畴,适当地对内容和结构进行扩展或补充说明,必要时也可放弃修辞手法,直接点明句子的含义;

3.对于文中某些修辞段落,可以从整体把握,依照一定的语境来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是重新编写;

4.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新闻的事实,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所传递的经济信息才是有价值的。

五、结论

经济新闻是人们获得经济信息的有效方式,修辞的应用使得英语经济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灵活地翻译和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力求将原本看起来深奥而枯燥无味的经济新闻信息变得通俗易懂,更加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奕君.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149-150.

[2]王奕君.网络英语经济新闻中的修辞与翻译[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38-40.

广告英语中的双关修辞及翻译策略 篇4

1. 英文广告中的双关语分类

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双关语大致被划分成三个类别:同音异义双关语、同形多义双关语和惯用语双关语。

1.1 同音异义双关语

同音异义双关语是使用相同或相近发音, 但意义和形式不同的两个词。

例如:The Club Med Vacation Vs Room and Bored.

这是名为Med Club的旅游公司的广告。词组“房间和不耐烦”听起来像“膳食”, 但真正指的是“不耐烦”, 广告商以此引起观众的注意:对枯燥的呆在家中与在Med Club的专业引导下愉快地游览进行选择。这种对比使观众产生一种想法:观光是一种更好的娱乐方式。

1.2 同形多义的双关语

同形多义的双关语涉及有相同发音和词形的词或词组, 但它们有两个或多个区别明显的含义。

例如:Money does not grow on trees.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

最后一个词“分支”是双关语, 它含有两个意思:在第一个句子中, 其意思是“树枝”;在后一句中是指“银行的支行和分行”。“钱不是树上长出来的”更像一个警句。聪明的广告商不仅是在告诫消费者没有付出不可能获得金钱, 同时也告诉他们, 只要他们将钱存储在劳埃德银行, 他们的钱就会持续增长。

1.3 惯用双关语

惯用语双关语是指英语广告中常援引熟悉的成语或谚语。它不仅增强了英语广告的趣味性, 还实现了语言的艺术性, 使英语广告更加吸引人。

例如:Thirst come, thirst served.

这是一条饮料的广告标语。它是双关语“先到, 先服务”。根据Maxwell的观点, 它意味着当没有足够的能力为所有人服务时, 首先请求某事的人们将是最先得到它的那个人。在这个广告中, 它意味着当您感到口渴时, 这份饮料将解除您的干渴。如此, 这个广告显示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2. 双关语在广告英语中的作用

作为广告商, 吸引顾客注意是至关重要的, 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广告英语中的双关语是卓有成效的修辞手段之一。以印刷类英语广告为基础, 根据现今的研究结果, 下面将说明双关语的一些功能。

2.1 提升广告美感

双关语是能增加审美乐趣的一种语言手段。广告通过语言来美化产品, 将它们转换成消费者中意的产品。

例如:A brilliant, fresh burst of fragrance from Cristalle.

在这句广告语中, “精采”、“新鲜”和“爆炸”都具有隐藏含义。同时, 这个广告加入了与品牌有关的一句双关。“Cristalle”能导引出“水晶”的意思, 尤其是因为“brilliant”这个形容词通常与水晶联系在一起, 而不是香水。因此, 香水广告联合精彩水晶, 使消费者能欣赏图像的秀丽, 增进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彼此了解。此乃双关语的美学欣赏。它们平整的结构、对称的节奏使广告产生美感, 其语言形式、情感、图像、创意和文化的结合给观众一种宜人的感觉, 放任观众去想象。

2.2 引起注意

广告必须有引人入胜的效应, 必须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其它话题或是类似的广告上吸引过来, 双关语中所含的幽默成分也是吸引观众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使用幽默的双关语, 广告商在广告中为消费者提供笑料, 使他们对产品产生兴趣。观众在欣赏广告中体现出聪明才智的同时, 也为产品赢得消费者更多的喜爱和对产品的信心。

例如:Trust us.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从上面的例子, 我们不难发现广告双关语比一般的广告更有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可以说, 双关语是一种消费刺激。作为一种消费刺激, 双关语既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能立足于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在这个广告中, 双关语利用词“耳朵”和同音字“几年来”。5000个耳朵与5000年联系起来, 暗示助听器有着悠久历史、高品质和好名誉。其中, 让观众注意到的词就是“5000个耳朵”。

2.3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双关语经常是含蓄的, 因此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双关语也许使观众思考:“那个广告究竟是什么意思?”这种效应一旦产生, 观众就将思考这个广告并且喜欢上这个广告。由于双关语的理解要花很长一段时间, 在经过一段时间内一直受到观众的注意, 它就会给观众带来一种宜人的感觉和满意。

例如: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

“can”在美式英语当中字面意思是用来装液体, 尤其是饮料的铝罐。但同时它的同音词, 可以充当情态动词。因此, 这个广告让人开始思考它暗示的意义。如此, 它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诠释:

可口可乐带给您其它饮料罐所不能的清新感。 (饮料罐给您新鲜感)

可口可乐能带给您其它饮料所没有的新鲜感。 (饮料带给您新鲜感)

2.4 说服效用

双关语在广告中的显著效果, 极大的口语经济效应, 以及观众解决难题时的乐趣促成了交易的完成。制造广告美学、吸引注意力和诱导思想都是为了实现说服效应。说服效应对于引导消费者潜在的消费决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Ask for More.

这里的双关语“more”具有双重含义。可以把“more”看成副词。它也提到这个香烟的品牌名称“more”。“more”的幽默用法使广告更具效力。它给消费者留下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印象:这种产品比其它的更好。这样, 这个广告就能够劝服消费者购买这个产品。

3.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

3.1 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以及形象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等, 以译入语已有的广告语套译原语的广告语。

例如: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

丰田的这则英语广告闻名于世。这则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广告商引述了著名的为世人所熟悉的谚语———有志者, 事竟成。因此, 这个广告令消费者念念不忘, 消费者能从这个类似谚语的广告中获得这样一个结论:质量好的丰田车, 深为大众喜爱。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翻译这则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就有丰田车。”

3.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会发现用目的语来翻译出双重含义有时可能会比较困难, 不太适合。所以, 我们需要决定应该保留或强调哪个意思, 是字面意思还是深层含义。强调深层含义, 省去字面意思是必要的。

例如:Put it all behind you.-Honda Civic Wagon:

这是汽车品牌———本田的英语广告。在广告中, “它”有双重意思:一个含义是其它品牌的汽车。另一个含义是繁忙的事务、繁琐的工作和其他令人沮丧的事。如果翻译出这两种含义, 汉语译文会很长, 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经济效益。所以, 我们在翻译时应该强调其深层含义, 省略字面意义。译文如下:“一切尽抛脑后。”也就是说, 译文更注重广告的隐含意义。

3.3 直译加解释

添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 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 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形、义并举, 简洁而直接的变通方式。在这类翻译中, 双关语牺牲了双层含义之间的非正式关系, 两个双关语的含义都可以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如:I’m More satisfied.

这是名为“More”香烟的广告语。这个广告巧妙地运用了“more”的两个含义。“more”一词可以理解为“一个额外的数目”。当“m”大写时, 它指的是“摩尔香烟”。这则英语广告更容易使人们记住这个品牌。另一方面, 它留给消费者们这样的印象———这种香烟比其它品牌的好。所以在翻译时, 应该分别陈述这两种含义。译文是:“摩尔香烟, 我更满意。再来一支, 还吸摩尔。”

4. 结语

作为一种高效的工具, 广告具有交流和劝说的作用。在英语广告中, 双关语是一种倍受欢迎的修辞方式。双关语在广告中的频繁使用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打响品牌名称。但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不同, 双关语的翻译存在缺失和混乱, 就会丢失双关语的效应和幽默含义。这个认知并不能阻止我们追求更好的双关语翻译。相反, 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并帮助寻求更多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1993.

[3]甘荣辉.关联理论和广告双关语.湖南大学, 2004.

[4]聂柯.双关语及其翻译.华中师范大学, 2002.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 篇5

一、拟人研究的历史与定义

拟人是故意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临时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性格或感觉。说话人凭借客观事物,充分展开想象,使无生命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用人的习性或特征,具有思想上的跳跃性,其作用是易于深刻地描写事物,充分地抒发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使表现对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易于给听众或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获得异乎寻常的形象感和生动感。

例如,在“恕我直言,你的苹果长得很性感,但吃起来没什么味道„„”,中,“性感”这个通常只用来描述人的词语的运用使得苹果那色泽鲜艳、果肉饱满的形象立然在目。再如 ,“The sun has gone to bed and so must I”, 此句中将太阳下山比拟成太阳睡觉,十分生动有趣。

拟人修辞法在书面语及口语中都常用到,但一般口语中较简洁,在儿童读物尤其在童话和寓言的对话中用得较多,把一般生物或无生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声音、笑貌,使情景交融,充满抒情味,也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显得生动活泼,易于理解。这样的例子在童话书中不胜枚举。在书面语中一般用于诗歌和散文中,议论文中有时也适当地采用拟人法,可使相对沉闷的议论文字富有风趣。如 : CordellHull, intheageof print ,observedthat a lie goes halfway around that world before truth has time to get its trouse on.(考岱尔、赫尔在印刷术时代曾经指出,真理还来不及穿上裤子,谎言已经走遍了半个世界。)这里把lie(谎言)和truth(真理)拟人化了,它们有了腿可以走路,把谎言传播得比真理要快得多,讽刺得惟妙惟肖。

拟人修辞法历史十分久远 ,人类自有语言开始就大量采用拟人隐喻。原始人类总是用自身的一切去类比大千世界,即古人所谓“近取诸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语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情欲的隐喻来形成的。„„人在无知中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 „„”由此可见,“拟人”,是原始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

Personification与汉语辞格拟人是基本对等的。都是强调物和人的相通相融之处,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人永不出现,只是临时把人的某种品格特征赋予物。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英汉2种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语言习惯,拟人修辞的具体表现也存在许多区别。

英语中谓语动词拟人化用法比汉语多。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英语中无生命主语比汉语多,钱歌川曾指出:“我们说中文时,惯常都要用人或生物作主语,而英文则爱用无生物作主语。”有人把这总结为英语文化的“客体意识”和汉语文化的“主体意识”,正是英语中这种“无生命主语”经常采用表示人类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使得英语中谓语动词拟人转义的情况比比皆是 : 1)“Dark lady of the Sonnets”,George Bernard Shaw a)“the caprice of Nature that made you the most wondrous piece of beauty the age hath seen.”

你是这个时代自然创造出的最令人惊叹的美人。b)“I’ll kiss those lips that have dropt music on my heart.” 你说的话语像音乐般涤荡着我的心灵,因此我要亲吻你的双唇。c)“the world for the most part will none of my thoughts.” 大多数时候世人左右不了我的想法。2)“Great Catherine”,George Bernard Shaw d)“If it comes to that,my boots shall speak for me.” 如果是那样的话,我的靴子会替我说话的。

e)“It was the temptation of the devil that led your young man to bruise my vitals and deprive me of breath.”

你那年轻的恋人受了魔鬼的引诱,以至打伤了我让我难以呼吸。f)“let eternal honors crown his name” 让他永远戴着荣誉的王冠。

英语动词的大量拟人用法与英语非人称主语的句法结构密切相关。这些句子一旦转译为汉语,大多成了人称主语的句子,其拟人色彩也便消失殆尽。

在形容词的拟人转义中,英汉2种语言表现出具体搭配中的差异。例如,中文形容某人心肠软用“柔肠”,如“柔肠侠骨”,可英语中却是“gentle blood”而非“gentle gut”,如:“It was his gentle blood that was ever too generous for trade.”还比如“怒火”:不等于“angry flames;“angry winds”在中文里不是“怒风”,而叫“狂风”等等。在名词的拟人转义中,英汉2种语言在语言习惯及文化层面的差异。例如“father”,“mother”的拟人用法:“father”在英语中广泛用于“Father Time”(时间老人)、“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Fatherland”(祖国)、“Father Thames”(泰晤士河)、“Father of Waters”(密西西比河),透露着西方文化中把造物主称为“圣父(the Father)的宗教传统;而汉语中的“母校”、“母机”、“航空母舰”、“螺母”等大量以“母”字拟人的名词则暗示了一种汉族心理文化: 汉民族向来以农业为本,视她们为哺育土地、作物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母亲”。如我们汉语中说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在英语中分别被称为“a parent company”和“subsidiary company”,而没有用到“mother”一词。另外,在语言习惯上汉语惯于说“兄弟城市”、“兄弟院校”以示平等亲切的关系,而英语中则以“sister cities”(姊妹城),“sister schools”(姊妹学校)称之。

英汉语中具有不同的拟人构词法。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汉语中更多采用复合构词实现拟人转义,如:故事的核心(the heart of astory)、钟的指针(the hands of a clock)、问题的节骨眼(the eye of a problem)、城市的中心(the heart of a city)建筑物的正面(the face of a building)等。

而英语中的拟人构词法则更多样,人称代词和人名作为构词成分以及利用后缀派生拟人语词都是英语中所特有的。如:he-dog(公狗)/ She-dog(母狗);TomCat(雄猫);tiger(公老虎)、tigress(母老虎);lion(公狮子)、lioness(母狮子)。

英语中还有另一辞格称为“prosopopoeia”,它有时也译成中文的拟人,但这个辞格除了有把物当作人或把无生命事物当作有生命生物来描写的作用之外,还能把虚幻人物、缺席者、已故者表现为正在说话或行动,所以在这个层面它和中文的拟人辞格是不同的。

二、口语中拟人修辞的理论依据

在语用学(Pragmatics)里有这么几条理论原则 :(l)语言行为(Speech acts);(2)合作性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语言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不仅仅是产生一个包含语法结构和单词的句子,这个句子的真正用途是实现一个动作或行为: “actions performed via utterances are generally called speech acts.”

(“Pragmatics”,George Yule,47)“语言行为”又分为3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言内表现行为,指话语交流的行为效果,它既可以一个陈述,一种提供,也可以是一个解释或命令等等。

合作性原则认为,谈话双方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数量、相关性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遵循着合作的原则以使谈话顺畅进行。在有些话看似背离这些原则的时候谈话双方一般还会认为对方在合作,从而理解出话语更深层次的意思或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话语效果。也就是说when the cooperative maxims are violated during a certain conversation,“the hearer still assumes that its speaker is cooperative and knows that he is trying to say something distinct from the literal meaning”。这2条原则为拟人修辞格在口语中的运用提供了依据,同时,拟人修辞格在口语中的运用也验证了这2条原则。

例:George Bernard Shaw,“Great Catherine” …

PATIOMKIN.You want me to kick you upstairs, eh? You want an audience of the Empress.EDSTASTON.I have said nothing about kicking, sir.If it comes to that , my boots shall speak for me…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 篇6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英语;修辞

我国地域辽阔,风景优美,拥有无数的旅游资源,可是对于大部分外国人并不了解。对于我国旅游资源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媒体的报道上。这就造成国外友人只是片面的对长城、故宫等著名旅游景点有小部分了解。而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就相应的发行出版了一些导游手册。虽然其中对景点介绍相对详细,但是翻译的准确性不高,导游口头翻译也是一塌糊涂,对于此类问题解决刻不容缓。

一、在旅游英语中的翻译修辞

为了将旅游英语说的更加有趣,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会融入一些修辞手法,这就能给游客带来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将景区的特色表现的更加鲜明,更加生动。

可是在英语或者汉语的修辞运用上,思维方式是决定整体句子表达方式的重要因素。在汉语中,通常对句子整体的和谐性相对重视,就会利用夸张、比喻、排比之类的修辞手法,让句子看起来更加规整、有内涵有气势。而英语不同,其讲究的是句子的层次和简洁。

对比喻手法进行利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让游客引发无穷的想象力,让游客更加向往。比如:In the palace of Pagoda Forest,the Jade bamboo shoots stand like spears.此宣传语就是宜昌龙泉洞形容玉笋峰的语句,将峰比做了枪矛,生动形象。

在旅游资料中,多多利用四字词语就能简答明确的将旅游景点介绍给游客,也能让外国游客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例如,在翻译旅游地名时,应该按照国家的要求,利用汉语拼音翻译,可是这样会造成旅游景点特色发展不利。所以,对四字词语的景点命名加以利用,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就比如,西湖十景“三潭印月”。在官方的翻译是“The Pools Mirroring Moon ”在汉语中“潭”和英语“pool”意思相同,“mirroring”就把三潭印月的诗情画意表现出来,可以让外国的游客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和想象。

在排比句式中,结构特点就是重复,这既可以在英语中使用也可以在汉语中使用。排比句式结构均匀,连贯性也强,这样看起来句子也很有美感,比如We a re strong.We are free.We are Alberta.这样的排比句就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节奏感。

在我国的旅游行业中,旅游英语翻译是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单调无聊的英语翻译中有效的融入适当的修辞方法,不仅可以让外国友人在旅行中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还为旅游业的服务增加了很多的趣味性。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差异分析

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的差异。我国人民接受的教育是集体主义教育。相反的西方,个体与个性是最重要的存在。这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浪漫诗意的比喻,西方人不感兴趣。这就会造成旅游英语翻译的困难。所以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要做到符合西方文化的审美,让外国游客可以对我国的美景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一)在文化空缺方面的差异

想要对我国所独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进行翻译,一般就是直译。这就造成春节被翻译成“Spring Festival”这样就不能将节日里的文化信息反映出来,会导致外国游客对节日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译者翻译节日名称时,尽量将文化中的差异性变成共同性。要根据具体的风俗习惯、社会环境以及宗教信仰来进行翻译,对语言的准确性提高。

(二)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思维模式也是很关键的部分,我国人通常相对含蓄,而西方人就会相对奔放和直接。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的统一和谐相当看重。例如,同看一幅画,中国人习惯先将内容进行描述,再进行内涵和想象力的无限发散,但是西方人却更加理性的对情感进行表达,注重连贯性和客观性。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事物进行描述时,喜欢从大到小,但是西方人就会喜欢从小到大,比如他们想说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北京的时候,就会讲:“ Beijing is one of the oldest city in China.”从中就可以看出思维上存在的差异。

(三)在审美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因为诸多条件的影响,在审美上也存在很大差距。这就会造成一种我国人民很喜欢但是西方人不感兴趣的现象。就比如我们汉语中经常会使用的修辞,在我们看来这样可以增加美感和浪漫气息,而西方人就会觉得冗杂罗嗦。“行 云伴流水,悠然入佳境 ”这种描述,在西方游客看来只是平静的美景。而中国人已经能够开始“天人合一”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强大的商机,也让我国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更具有发展的潜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在这其中,对于旅游英语的翻译就肩负着我国旅游业更好发展的使命这就需要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修辞手法入手,将西方思维 融入到翻译当中,合理利用翻译策略以及技巧,争取在译文中和不同国家的游客产生共鸣,为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屠玉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02-103.

[2]沈琳琳.传统服饰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策略选择与翻译原则[J].职教通讯,2015(21):27-29.

修辞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 篇7

英语中的“广告” (advertisement) 一词, 是17世纪英国开始大规模商品活动时逐渐流行的, 原意为“商业上的告示”。如今, 广告的发展日新月异, 采用的宣传手段和媒体也越来越多。然而, 不论广告如何发展, 也不论所采用的传播方式如何多样, 最具表现力的手段还是语言。当人们对某种商品产生好感并乐于购买和向他人推荐时, 更多地是用语言表达, 广告语言不只是单纯的商业语言, 而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 它是集文学、美学、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行为学等学科为一体的鼓动性艺术语言 (loadedartistic language) 。人们借助广告宣传产品信息, 树立产品形象, 刺激消费。因此广告语言通常具有注目价值 (attention value) 、记忆价值 (memory value) 、表达功能 (expressive function) 、引导功能 (directive function) 和美学功能 (aesthetic function) .从语用学角度讲, 广告宣传是一种语用行为。其目的在于说服交际对象 (消费者) 接受其产品、服务等。具体地说, 是一种说服性言语行为, 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因而往往得通过策略去获取。从交际角度讲, 广告也是一种交际行为, 广告主是发话者, 广告观众是受话者。从某种意义上说, 广告交际是单向 (one-way) 交际, 由于在单向交际中双方没有商讨、互换信息的机会, 因而观众只有接受与不接受信息这两种选择。如何使广告语言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让它能刺激观众的消费, 打动人们去购买和使用产品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国外许多成功的广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以精练独到的语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了解广告英语, 以及其文体风格, 尤其是掌握广告英语的修辞特征, 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社会和经济, 在跨国界的广告宣传中做到不同语言的成功转换。

修辞的概念和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种类

修辞学源于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时代, 是研究语言艺术的一门科学。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 它要依据交际内容、语言环境等恰当地选择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等。修辞手法是修辞学研究内容之一, 包括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前者指用词造句符合一般语法和逻辑规则, “以明确、通顺、平均、稳密为标准” (《辞海》) , 避免产生不良效果。后者指“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使所说所写呈现出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 (《辞海》) , 即设法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段加强语言表达效果。英语辞格 (figures of speech) 和汉语辞格一样, 都是“积极修辞的各种格式, 如比喻、借代等” (《辞海》) (李定坤, 1994:2-3) 。广告英语在修辞的运用上也是相当讲究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讲, 语言的有限性可在适当的修辞手段的“催化”下, 实现别具风格的语言无限性。因此, 一句看似简单的广告英语却能引人入胜, 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有很多, 如比喻、双关、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押韵、反语、对比、设问、仿拟等。

比喻 (simile and metaphor)

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 它可以用来表达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 渲染语言的具体性和形象性, 以增强语言的美感, 从而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一种联想。运用比喻手法可以使所推销的产品形象逼真, 易于被消费者接受。比喻是广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明喻和暗喻。

(1) Light as breeze, soft as cloud. (衣服广告) 运用了两个明喻, 把衣服的质地感和舒适感体现出来了, 使消费者心里联想到穿了该品牌衣服后的那种轻柔感觉, 让人“欲一穿为快”。

(2) The most sensational place towear stain on your lips. (口红广告) 和明喻不同, 暗喻并不点明原因, 而是留待读者自己去体味、去理解。把口红暗喻为stain (缎子) 。它的意思是说这种口红抹在唇上这个最富有激情的地方, 好似穿上了光亮柔滑、细薄透亮的绸缎一般。委婉而含蓄的描述令人浮想联翩, 充满期待。

双关 (pun)

A deal with us means a good deato you.此则广告巧妙地把“deal”的几种不同意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a good deal”的常用意义为“许多、很多”, 在此也可理解为“一笔好买卖”, 与我们做生意是能让消费者受益颇多的好买卖, 消费者又何乐而不为呢。I’m MORE satisfied!Ask for MORE.这两个例子是人们熟知的“摩尔”香烟的广告, “MORE”和“more”之间同音不同义。此广告就妙在“一语双关”上, 既让人记住了“MORE”的品牌, 又介绍了它的好处, 从而刺激消费者更多地购买该产品。

拟人 (personification)

拟人在广告中使用广泛, 其原因在于把要推销的商品拟人化, 赋予产品以人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使冷冰冰的商品有人情味。拟人手法能使商品人格化, 富有生命气息, 具有人情味, 从而使广告更生动。Unlike me, my Rolex never needs a rest. (手表广告) 把劳力士手表人格化, 不需休息来暗指它走时准、动力足, 道出它与人的不同之处, 成功地渲染了它的优越性——质量值得信赖。

夸张 (hyperbole)

We have hidden a garden full of vegetables where you’d never expect in a pie. (食品广告) “在您意想不到的一个地方, 我们珍藏了满园的蔬菜, 那是在一个小小的馅饼里。”蔬菜品种的丰富以及味道的鲜美, 真让人为之叫绝。

排比 (patallelism)

No problem too large, no business too small. (IBM广告) 此广告既表明了公司雄厚的实力, 又体现了其想顾客之所想以及事无巨细的合作与实干精神。

对偶 (antithesis)

The choice is yours, the honor is ours. (商场广告) “任君选择, 深感荣幸。”通过使用结构整齐、意义呼应的对偶句, 使商场和消费者之间有了一种无形的友好与默契, 也表现商场货源充足、服务优良、购物环境好。

反复 (repetition)

反复是通过重复某一单词或词组使人加深印象。Extra Taste, not Extra Calories. (食品广告) 暗示该产品有额外的口味, 却无额外的热量, 即不会使人发胖。通过重复“extra”, 使该食品更具诱惑力, 从而使消费者不再犹豫。Double delicious, double your pleasure. (双份美味, 双份愉悦) 。

押韵 (rhyme)

押韵分头韵 (Alliteration) 和尾韵 (Rhyme) , 押韵使广告达到了形式与内涵、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 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Bathing Beauty Discovered in Interior Decorator’s Bathroom. (瓷砖广告) 这则广告中有两组头“Bathing, Beauty, Bathroom”和“Discovered, Decorator’s”, 让消费者将装修与美丽联系起来, 暗示产品的神奇效果。Most Spacious and Luxurious. (汽车广告) “Spacious”与“Luxurious”押尾韵, 增加了广告的音乐性, 使消费者对空间大、豪华舒适的汽车向往不已。

反语 (irony)

If people keep telling you to quit smoking cigarettes, don’t listen……They’re probably trying to trick you into living. (公益广告) “如果有人苦口婆心地劝你戒烟, 不要理他——他们大概是想骗你活得长久些。”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或道理用反语来说, 令人们觉得荒谬可笑的同时, 引导他们从荒谬中去明辨是非, 领会其真正意图。

对比 (contrast)

对比是利用反义词或相互对照矛盾的词语来加强句子的气势,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Outdoors the earth frozen to a3-foot depth, Indoors warm and cozy like spring。 (电暖器广告) “外面冰冻三尺, 屋里春意融融。”通过“outdoors”与“indoors”两种情形的对比, 一边是“frozen”, 一边是“warm and cozy”, 使人对严寒里能带来温暖的电暖器有更好的感觉和印象。

设问 (rhetorical question)

英语rhetorical question和汉语的设问一样, 是指作者自己早有答案却故意提出问题, 有三种情况, 即自问自答、自问不答和反面提问。英语广告中, 设问一般出现在标题或正文的第一句中。如乌发乳广告:“Are you going grey too early?” (您的乌发过早变白了吗?) 此口气关切, 令消费者乐于接受, 从而引发对产品的兴趣。汽车广告:“Wouldn’t you really rather have a Buick?” (难道您不愿拥有一辆Buick车吗?) 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Buick系列高档轿车, 并非人人都能问津, 作者针对消费者, 利用反问, 提醒他们注意, 刺激其购买欲望。

仿拟 (parody)

Give me Green World, or give me yesterday. (绿世界牌系列晚霜广告) “要么给我绿世界晚霜, 要么还我昨日的青春容颜。”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亨利 (Patric Henry) 曾写下诗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不自由, 毋宁死) ”。本广告通过对该诗的巧妙仿拟, 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奇妙的联想, 激起他们购买的欲望。

结束语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推销商品。为实现此目的, 广告撰稿人常利用比喻、拟人、双关、押韵等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广告英语是一种商业价值很高的实用文体。修辞的运用, 使得广告英语语言凝练、新颖别致、诙谐机智, 并且节奏和谐、韵律优美。从而增强广告的鼓动性和说服性, 使消费者购买该产品。

摘要:英语广告生动有趣地宣传商品的特征, 形象逼真地向消费者描述商品, 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段, 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本文通过广告英语中修辞的研究, 阐述了广告英语是一种商业价值很高的实用文体。修辞的运用, 使得广告英语语言凝练、节奏和谐、韵律优美, 从而增强广告的鼓动性和说服性, 使消费者购买产品, 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关键词:广告英语,比喻,拟人,双关

参考文献

[1].江加宏:《广告英语中修辞的美学功能》,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

[2].游耀金:《论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3].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4].崔刚:《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英语中的移就修辞手段 篇8

1 通感 (Synaesthesia)

通感也叫“移觉”, 它是指通过形象地运用语言使感觉转移, 将适合于A类感官的词语巧妙地转移到B类感官上, 使视、听、触、嗅等感觉可以彼此相通。感觉转移的基本条件是: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之间在心理上具有相似的反映, 这一条件便是运用移觉修辞方式的原则。其特点是把人的感觉用于描摹客观事物形象, 表现主观心理感受。通感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1 触觉和听觉互通

即把适合于触觉的修饰语移用到听觉名词上, 或把适合于听觉的修饰语移用到触觉名词上, 如:

The liquid stillness of the night enveloped him.

如水的静夜包裹着他。

There was a heavy silence in the room.

房间里弥漫着沉重的沉默。

He spoke in an icy voice.

他用一种冷峻的声音讲话。

Major problem was the very noisy heat that interfered with sleep.

主要问题是干扰睡眠的燥热。

1.2 听觉和视觉互通

是指把适合于视觉的修饰语移用到听觉名词上, 或者把适合于听觉的修饰语移用到视觉名词上, 如:

The poor little girl was walking in the dark silence.

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在寂静的黑暗中。

When he entered the lady’s room, he was struck by the heav perfume and noisy colors.

他一走进那位女士的房间, 浓郁的香气和刺眼的色彩就朝他袭来。

An empty orchestra is waiting for you to fill it up with you golden voice.

一支空荡荡的乐队正等着你来用你的金嗓子使之饱满, 使之演奏。

1.3 味觉和听觉互通

也就是把适合于味觉的修饰语移用到听觉名词上, 或者把适合于听觉的修饰语移用到味觉名词上, 如:

She has a sweet voice.

她声音甜美。

She makes a sour remark.

她说话刻薄。

He likes to tell spicy jokes.

他喜欢说黄色笑话。

Silent sweetness is in the way we look at each other in th darkness.

沉默的甜蜜是我们在黑暗中彼此相望。

1.4 触觉和味觉互通

也就是把适合于触觉的修饰语移用到味觉名词上, 或者把适合于味觉的修饰语移用到触觉名词上, 如:

The young mother gave her baby a sweet kiss.

这位年轻的妈妈给了宝宝一个甜蜜的吻。

The sweet witty soul of Ovid lives in mellifluous and honeytongued Shakespeare.

奥维德的风雅机智的灵魂活在语言甜美流畅的莎士比亚身上。

The tender smell of the turkey was rising in our house.

火鸡鲜嫩的美味弥漫着我们家。

1.5 触觉和视觉互通

也就是把适合于触觉的修饰语移用到视觉名词上, 或者把适合于视觉的修饰语移用到触觉名词上, 如:

Pink and blue are tender colors.

粉色和蓝色的是柔和的颜色。

And in the cool twilight when the sea winds wane...

在海风停歇的时候, 来了凉爽的黄昏……。

In the soft light, she looked very young.

在柔和的灯光下, 她看起来非常年轻。

He gave her a shining kiss in the dimming light.

他在渐暗的灯光中给她一闪亮的吻。

2 移情 (Empathy)

移情常指移情于物, 就是把通常表达人的感情的修饰语移用于修饰事物名词, 达到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产生出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表露心态, 曲折有致的效果。移情是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的特殊类别。移情又分为“移情于具体事物”和“移情于抽象事物”两种不同的类别。

2.1 移情于具体事物

指的是陈望道“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中的第一类, “非人的……事物”, 如:

The train blew a angry whistle into the dark night.

火车发出一声怒吼的汽笛弥漫在夜色中。

He had some cheerful wine at the party.

聚会时他喝了些让人浑身来劲的酒。

My country’tis of thee;sweet land of liberty;of thee I sing;land where my father died, land of pilgrim’s pride;from every mountain side, let freedom ring.

我的祖国, 可爱的自由之邦, 我为你歌唱。这是我祖先终老的地方, 这是早期移民自豪的地方, 让自由之声, 响彻每一座山冈。

2.2 移情于抽象事物

指的是陈望道“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中的第二类, “无知的……事物”, 如:

Their faces were staring blankly in different angles of stunned dejection.

他们的面孔以各种无言的沮丧发呆。

Viruses are forced upon us by our impudent crimes.

病毒是由我们放肆的罪行强加给我们的。

He was left outside in the pitiless cold.

他被遗弃在无情的寒冷之中。

3 转类 (Transferred Epithet)

转类是指本应用于修饰人的词语用到物上, 或本应用于修饰物的词语用到人上, 或本应用于修饰一事物的词语用到另一事物上的修辞格。由于这种移就辞格把表示特征、性质的词或词组, 移位到与它的属性根本不同的名词前, 似乎“张冠李戴”。英语中的转类有以下三种:

3.1 移人于物。即把人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 是转类修饰法中最常见的, 如:

She has a busy timetable, but still finds time for voluntary activities during the weekends.

她的时间表排得很满, 但在周末她仍然抽出时间来参加志愿者活动。

The old man lay all night on his sleepless bed.

老人躺在床上彻夜未眠。

The old lady opened the heavy box with nervous fingers.

老太太紧张得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这个沉重的箱子。

3.2 移物于人。即把适合说明事物属性的词语移用来说明人或人的行为, 如:

Mike is a difficult man.

迈克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

The little boy is a noisy feeder.

这个小男孩吃东西时不安静。

The manager engages in electronic conversations with Apple users around the country.

经理通过电脑网络与全国各地的苹果电脑用户进行交谈。

3.3 移甲物于乙物。即把说明甲事物的属性移用于乙事物或概念上, 如:

His speech received nothing but cheap applauses.

他的演讲只得到了一点儿廉价的掌声。

The audience are silent in the baking theatre.

观众在气氛炙热的剧院里鸦雀无声。

I love those long purposeless days in which I shed all that I have been.

我喜欢那些让我摆脱所有尘世烦恼的无忧无虑、休闲自在的日子。

4 结束语

通过从以上三个方面例述英语修辞中的移就手段可以看出, 通感手段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把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 彼此移植, 错位搭配, 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移情手段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转类手段则通过修饰语对人和物的“张冠李戴”而产生富于变化、妙趣横生的词语搭配, 使语言达到出奇制胜和启人联想的效果。总之, 移就手段使得英语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任静明, 胡蓉.谈英汉语中的移就和移觉修辞法[J].滁州学院学报, 2008 (5) :104-106.

[2]刘英凯, 王婷婷.移情类移就修辞格的标记性特征及其修辞特点[J].深圳大学学报, 200 (6) :124-128.

[3]钟馥兰.英语修辞格中的移就与移觉浅析[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53-57.

[4]汪火焰.英语移就修辞格及其翻译浅析[J].中国翻译, 2000 (6) :30-34.

[5]李群英, 边春华.英语修辞格中的通感与移就[J].教学与管理, 2008 (3) :88-90.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 篇9

关键词:言语行为,修辞行为,语言形式

传统的英语修辞学往往很少涉及对科技英语的讨论, 而对科技英语翻译的论述又多局限于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等三方面, 这就很有可能疏忽了科技英语篇章中某些语言形式所表示的修辞意义。而这种疏忽有时会对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一切信息起到阻碍作用, 致使译文产生了不准确的情况。对以准确性为第一标准的科技翻译来说, 这就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语新修辞学学派对科技英语翻译的启发, 说明有时仅从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等三方面是难以使译文达到准确性的标准, 还需要对诸如修辞意义等方面的考虑。

一、米勒和罗斯英语修辞学派的理论和影响

以米勒和罗斯为代表的英语新修辞学学派, 在古典修辞学的基础上, 吸取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着重讨论了交际活动中语言形式所表示的修辞作用, 为探索科技英语篇章中语言形式所具有的修辞意义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米勒和罗斯学派很有影响的是从语言哲学领域中产生的言语行为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创始人奥斯汀 (J.L.Austin) 在《论言语的所为》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中指出, 当我们发出某一话语时, 我们是通过组成某种语言形式的方法进行着某种行为, 即威多森 (H.G.Widdowson) 所说的“修辞行为”。奥斯汀认为, 当我们说“I'll come tomorrow”, 我们是在作出某种允诺或承担;当我们说“Come here”, 我们是在进行着命令行为。奥斯汀把允诺、命令等行为称为“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s) , 并认为能够使用一个“行事动词” (performative verb) 来把进行的某个言外行为表达出来, 因此“I'll come tomorrow”可以被认为是进行允诺或承担的行为, 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可以使用“行事动词”promise, 来把这个言外行为明确地表达出来。例如:

⑴I promise I will come tomorrow.

我答应我明天会来的。

或者还可以用另外一个“行事动词”undertake来表达:

⑵I undertake to come tomorrow.

我同意明天来。

同样, 一个命令行为也可以用一个“行事动词”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Come here”可以用order来表示。例如:

⑶I order you to come here.

我命令你到这儿来。

根据奥斯汀的这一发现, 新修辞学学派提出了一个假设, 即:在句子的深层结构中有这样的一个“行事动词”在起着主导的作用。基于这一假设, “I'll come tomorrow”和“Come here”可以被认为具有以下的深层结构:

⑷I promise you I come tomorrow.

⑸I order you come here.

这一关于深层结构中行事动词起主导作用的假设, 揭示了语言形式所表示的修辞行为。具体地说, 这一学派认为, 句子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深层结构的语法关系表现出来的, 而在深层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行事动词, 这种动词表示了句子的修辞行为。例⑷和例⑸表示了“I'll come tomorrow”和“Come here”两个句子的深层语法关系, 在深层结构中的行事动词promise和order反映了这两个句子的修辞行为。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例⑷和例⑸实际上是对“I'll come tomorrow”和“Come here”两个句子所包含的信息在某一特定语境解释下的准确反映。显然新修辞学学派的这一理论和发现对于翻译的准确性标准是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米勒和罗斯的理论和发现向我们揭示:在特定语境下, “I'll come tomorrow”反映了一种允诺的修辞行为, 而“Come here”则是反映了一种命令的修辞行为,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 只有不折不扣地把这种意义表示出来, 才可谓对句子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语境这一条件必不可少, 因为没有语境就可能对同一句子作出几种不同的解释, 如“I'll come tomorrow”这句话, 在语境不明的情况下, 既可能被认为是表示一个允诺的修辞行为, 有可能被认为是表示一个威胁的修辞行为, 还可能被认为是表示一个肯定答复的修辞行为。

二、米勒和罗斯理论及其对科技翻译准确性的启发

译文形成以后, 必须进行全面检验, 看其是否合格。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 “检验的范围包括翻译的准确性、可懂性、文体的对等性等等。”就科技翻译而言, 已经确认:首先必须考虑译文的准确性。评价科技翻译的准确性就是要看译文是否传达了原文中所有的信息。要忠实地毫无遗漏地把科技原文中的所有信息传达出来, 就需要对原文有一个准确的理解。然而, 在论及对科技原文的准确理解时, 各种论述往往只注重对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等三方面的探讨, 而将语言形式所表示的修辞意义等方面的因素撇开不谈, 这就使人形成这样的一种感觉:似乎对科技原文的理解仅仅包括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问题是否果真如此?试看下面两个句子中作前置修饰词的given:

⑹A given bottle contains a compound which upon analysis is shown to contain 0.600 gram-atom of phosphorus and1.500 gram-atom of oxygen.

⑺Figure 9.5 shows how the vapour pressure of a given substance changes with temperature.

从词汇和语法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会发现:两个句子中的given都是give的过去分词, 并都在各自构成的结构中作前置修饰词之用。如果我们的分析角度仅此而已, 那么这两个given就有可能被理解为具有相同的语义。但是根据斯韦尔斯 (J.Swales) 对作前置修饰词given的研究, 例⑹和例⑺中两个given所表示的语义是有区别的, 造成区别的原因在于这两个相同的语言符号所表示的修辞行为是不同的。例⑹中的given是被用来表示一种举例的修辞行为, 而例⑺中的given是被用来表示一种概括性的陈述修辞行为。对这两个given所表示的不同语义的理解, 显然并非是从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的角度所能解释清楚的, 这儿真正起作用的是对语言形式所表示的修辞意义的考虑。

英语新修辞学的理论告诉我们, 言语的修辞行为是对作为系统的语言而言, 它并非局限于某些领域。斯韦尔斯的探索进一步证实了科技英语篇章语言形式可能表示的修辞意义, 这也就向科技翻译工作者提出这样一个启发:对科技篇章中语言形式可能表示的修辞意义的考虑, 有时会有助于使译文达到准确性的标准。对于例⑹和例⑺两句中的given, 只有把语言形式表示的修辞意义考虑进去, 才有可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单从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三方面, 是难于对这两个given取得准确的理解的。在补充了对语言形式可能表示的修辞意义这一因素的基础上, 我们可将⑹和例⑺比较准确地通过下面的译文体现出来:

⑻某一瓶子装有一种化合物, 经分析这一化合物显示出含有0.600克原子的磷和1.500克原子的氧。

⑼图9.5表示一种物质的蒸汽压力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前置修饰词given的例子向我们表明:米勒和罗斯的新修辞学理论, 为我们准确理解语言形式的意义起到了弥补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三个方面的不足之作用;同时又向我们提示:同样的语言形式有可能表示不同的修辞行为, 因此要使译文符合准确性的标准, 就不可不重视这些情况。关于这一点, 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⑽The first level was determined without incident light;the second when light impinged on the phototransistor.

⑾A plant to convert cellulose of pine sawdust into fermentable sugar and that into ethylalcohol failed because a sawmill couldn't sell as much lumber as plans called for, and thereby curtailed the alcohol plant's raw material supply.

例⑽和例⑾都使用了同样的语言形式———过去时态, 然而, 根据拉克斯特龙 (Lackstorm) 等人的研究结果, 例⑽中的过去时态是对临时性装置起来的仪器所作的描述, 而例⑾中的过去时态却是表示概括性陈述的一种修辞行为。这两个句子也说明了同样的语言形式表示不同修辞行为的现象。既然如此, 我们的译文也应该准确地体现出这种区别:

⑿第一个电平系在无入射光时测出;第二个电平则在用光照射电晶体管时测出。

⒀有一个把松木锯屑中的纤维素先转变为可发酵性糖, 再转变为乙醇的工厂破产了, 因为一个锯木厂无法按照计划需要出售那么多的木料, 这就使酒精厂的原材料供应受到削减。

如上所述, 例⑽中的过去时态并不着重说明仪器的设置是在过去某一时间内进行的, 它所强调的是仪器设置的临时性。如果要对永久性设置的仪器进行描述的话, 根据拉克斯特龙等人的研究, 在科技英语篇章中, 常是用一般现在时态这一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例如:

⒁The interofermeter is an instrument that uses interference in the measurement of wavelengths of light in terms of a standard of length or in the measurement of distances in terms of known wavelengths of light.

干涉仪是这样一种仪器, 它利用干涉现象, 根据一个标准长度测定光的波长, 或是根据已知光的波长测定距离。

同样的语言形式可能表示不同的修辞意义, 不同样的语言形式也有可能表示相同的修辞意义。例如:

⒂A plant to convert cellulose of pine sawdust into fermentable sugar and that into ethylalcohol failed because a sawmill couldn't sell as much lumber as plans called for, and thereby curtailed the alcohol plant's raw material supply.

⒃Plants to convert cellulose of pine sawdust into fermentable sugar and that into ethylalcohol have failed because sawmills haven't been able to sell as much lumber as plans have called for, and thereby have curtailed the alcohol plant's raw material supply.

⒄Plants to convert cellulose of pine sawdust into fermentable sugar and that into ethylalcohol fail because sawmills can't sell as much lumber as plans call for, and thereby curtail the alcohol plant's raw material supply.

这三个句子的语言表现形式不同, 例⒂是过去时态, 例⒃是现在完成时态, 例⒄是一般现在时态, 但是根据拉克斯特龙等人 (Lackstorm, Selinker, Trimble) 的研究, 这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了同一个修辞行为———概括性陈述。这一相同的修辞行为在表层结构上竟是用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时态:过去时态, 现在完成时态, 一般现在时态。这一现象证实了索恩 (Thorne) 等人的发现:有时同样的一种修辞行为, 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完成。

然而, 从深层结构的角度来分析, 这三个句子的时态区别并非属于一般的语法讨论范畴。根据拉克斯特龙等人的研究, 它们之间的时态区别反映了概括性陈述这一修辞行为的不等程度, 所以我们决不能用“曾经”、“已经”和“总是”等标志这几种时态区别的汉语副词来表示。实际上, 这三个句子的时态区别应该是属于修辞学的讨论范畴, 我们的译文也应该准确地体现出这一点。

这三个句子时态的区别, 反映了作者对那类工厂破产现象具有多大概括性的看法。具体地说, 作者对三种不同时态的选择, 取决于他对那个现象了解的多少。如果他了解得很多, 他就用一般现在时态;如果他了解得不多, 他就用现在完成时态;如果他只了解一个破产的例子, 他就用过去时态。现将这三个表示不同程度的概括行为的句子翻译如下:

⒅有一个把松木锯屑中的纤维素先转变为可发酵性糖, 再转变为乙醇的工厂破产了, 因为一个锯木厂无法按照计划需要出售那么多的木料, 这就使酒精厂的原材料供应受到削减。

⒆一些把松木锯屑中的纤维素先转变为可发酵性糖, 再转变为乙醇的工厂破产了, 因为一些锯木厂无法按照计划需要出售那么多的木料, 这就削减了对酒精厂原材料的供应。

⒇把松木锯屑中的纤维素先转变为可发酵性糖, 再转变为乙醇的工厂破产, 是因为锯木厂无法按照计划需要出售那么多的木料, 因此削减了对酒精厂原材料的供应。

综上所述,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归纳:米勒和罗斯英语新修辞学学派的理论和发现, 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扩大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因而能在探索科技英语语言形式可能表示的修辞意义方面做出贡献。他们的理论和发现, 对科技翻译准确性标准的讨论, 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然而, 人们对这一新修辞学派的理论还在进一步探索,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这一学派对科技翻译准确性标准的启发作用也只能是尝试性的。

参考文献

[1]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New York:ed.J.O.Urmson, Calaxy Paperback, 1968.

[2]Freeman, Donald C. (ed)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0.

[3]Lackstorm, John E., Larry Selinker, and Louis P.Trimble.Technical Rhetorical Principles and Grammatical Choice.[A].A TEFL Anthology:Selected Articles from the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973-78.[C].Washington: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gency, 1980.258-63.

[4]王德春:《修辞学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5]吴士文:《修辞新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 篇10

修辞格转喻 (metonymy) 是用一种名称代替另一种名称, 如以容器代替内容, 以事物明显的标志代替该事物本身, 以工具代替动作, 以作者名字代替作品等。例如:

The hall applauded.大厅内掌声雷动。

(用大厅代替观众。)

Beware of the bottle.谨防喝醉酒。

(用容器代替内容)

英语修辞格换称 (Antonomasia) 指用专有名词代替普通名词, 或用普通名词代替专有名词的借代方式, 如用Uncle Sam山姆大叔 (代替美国) ;Munich慕尼黑 (代替妥协投降, 出卖弱国的事件) ;Dunkirk敦刻尔刻 (代替在敌军猛烈攻击下溃退) 。用普通名词代替专有名词, 如用the bar代替法庭;the stage代替戏剧业;the press代替出版、新闻界等。

英语修辞格提喻 (Synecdoche) 是指局部代替整体, 或以整体代替局部的修辞方式。它有时也表现为以一大类代替某一种事物, 或以某一种事物代替一大类事物。提喻部分必须具有代表性特征, 使人联想到它所指的意义。例如:

“Beijing Tokyo relation”指的不是北京、东京两个城市的关系, 而是指中日两国关系。北京是部分, 中国是整体, 以北京指中国, 是用了修辞格:提喻。同样“our daily bread”不是指“面包”而是指”食物”。“ten sails”不是”十张帆”, 而是“十条船”;“a hundred bayonets”不是“一百把刺刀”, 而是“一百个士兵”又如:

They were short of hands.他们缺乏人手。 (hands代替“工人”)

The birds sang to welcome the smiling year.鸟用歌声欢迎微笑之年。 (smiling year代替“春天”) [1]

“修辞”是“说话的艺术”, 是语言同义表达的探求。要表达一个思想, 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而其效果常常差别很大。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 历史发展不同, 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相异, 甚至美学观念也有所差别, 往往在表达同一概念时使用不同的比喻或不同的修辞格。但就修词的手法而论, 英语绝大部分修辞格都能在汉语中找到与他们相同或类似的修辞方式。有几种修辞格在分类上与汉语修辞格与汉语互有参差。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对英语修辞格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也有助于正确理解原著中各种修辞手法, 并且在译文中贴切地表达, 再现原文的思想、精神和风格,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汉语借代基本上相当于英语Metonymy, Antonomasia和Synecdoche, 是借用一种有密切的事物的名称, 来代替所要说的事物。[2]比如:

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 上面坐着两位老爷, 一东一西。东边的是一个马褂, 西边的是一个西装……警察吆喝着连抓带拖的弄进一个十八岁的学生来, 苍白脸, 脏衣服, 站在下面。马褂问过他的姓名, 年龄籍贯之后, 又问道:“你是木刻研究会的会员吗?” (鲁迅《写于深夜里》)

原句中的“马褂”和“西装”是借代辞, 代替穿马褂和西装的老爷。借代辞对所代称的事物没有描写作用, 因此, 是不能用“甲象乙”的形式来表现的。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是借代。“一针一线”指的是财物, 但这句话却不能补充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财物。

·汉语借代, 也叫“换名”, 它把本体和喻体联系的更为紧密, 干脆隐去比喻词, 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汉语借代通常表达方式有下列几种:

· (1) 特征、标志代替某事物

·先生, 給现洋钱, 袁世凯, 不行吗?

·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 (表示钱币上刻着袁世凯的头像)

· (2) 以材料、工具代替本事物

·王大伯昨晚多喝了几杯, 很早就睡了。

· (3) 以作者代替作品, 以产地代替产品

·朱生豪病愈回到上海, 仍在世界书局工作, 业余时间照样译他的莎士比亚。

·老张在楼外楼刚坐下, 服务员便送来了一杯龙井。

· (4) 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别看他个小, 年轻, 人家话才有斤两呢。 (分量)

·画舫上难听见笙歌管弦。

· (音乐)

· (5) 以部分代替整体

·早晨, 大路上充满了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

· (贫困的人们)

· (6) 以专名代替泛称

·毕业后做医生, 还不做洪秀全, 建立一个新国家, 更来得要紧。

· (郑子瑜《中山先生的习医时代》)

·英语修辞格·“借代”大体上相当于汉语修辞格借代, 只是分类上略有出入。

·在翻译理论中, 所谓“形”是指语言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文化意向, 所谓“义”则指内容或含义。在英汉翻译中, 我们经常遇到“形”与“义”之间的矛盾, 即如何把英语原文中的“形”与“义”同时移植到汉语译文中的问题。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 表达形式和文化意象之间的运用有较大的差别, 往往会引起“形”“义”难以两全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 常用的方法是“舍形取义”即意译或释义。

·在英语中, 有时人们用具体的字眼来表示含义更加宽泛、抽象的内容, 在修辞格中称为转喻 (Metonymy) 。这类现象在翻译时如果难以直接译出, 应吃透原意, 用比较抽象或笼统的说法替代之。如:

· (1)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假如是让我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一个言论自由的政府, 还是要一个言论自由而无政府的国家,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 (2) If there is any bad blood in the fellow, he will be sure to show it.

·如果这家伙心存仇恨, 他一定会表现出来的。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有类似的表现形式, 翻译时可以增加用词, 直译, 意译, 引伸词义, 转换比喻形象等, 神形皆似, 最臻上乘。神形不能兼顾时,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3]。如以下例句:

·After two centuries of crusades the Crescent defeated the Cross in all Southwestern Asia.

·经过两个世纪的圣战, 在整个西南亚伊斯兰战胜了基督教。

·原文用事物的明显标志代替该事物, 即用Crescent (新月) 代替“伊斯兰教”, 用Cross (十字架) 代替基督教, 属于修辞格转喻 (metonymy) 。对不熟悉此事物的中国读者, 翻译时干脆不用修辞格, 意译为“伊斯兰战胜了基督教”。

·提喻 (Synecdoche) 的翻译要区别对待。“Beijing Tokyo relation”不妨译作“北京东京关系”, 因为中国读者已经熟悉了这种译法。“our daily bread”也可译作“我们每天的面包”, 尽管译文欧化一点, 中国读者也能懂得, 可是对“ten sails”或“a hundred bayonets”之类, 却务须“舍形取义”即意译或释义, 否则读者是很难理解的。拘泥字面, 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提喻面前往往只能束手无策。

wheel是个常用词, 词典所给的基本含义是轮、车轮、车轮似的东西, 但在具体的语境里面, 意义上却有许多变化, 词义的选择也常令译者踌躇。比如:

·莎士比亚全集《哈姆雷特》中罗森格兰兹的一段话:

·These cease of majesty

·Dies not alone;but like a gulf, doth draw what near it with it:Or it is massy wheel, Fix’d on the summit of the highest mount, To whose huge spokes ten thousand lesser things Are mortis’d and adjoin’d;which, when it falls, Each small annexment, petty consequence, Attends the boist’rous ruin.

·句子中a massy wheel译作“巨轮”、“大车轮”似乎是理所当然、准确的, 但是, 莎翁原义究竟是什么呢?略加思索, 不难理解, 原作在这里使用了提喻 (synecdoche) , 是以部分代替全体, 使用这种修辞格有时是不能按普通文字处理的。使用了这种修辞格, 一个词往往具备了字面以外的寓意。“巨大的轮”实际意义是“巨大的车”, 翻译这种修辞格, 译者的任务是把握真意予以表现, 仅仅是查词典是不够的。上段英语原句可

译作:

·当一辆大车滚下山坡的时候, 你千万不要抓住它, 免得跟它一起滚下去, 跌断你的头颈, 可是你要是看见它上山去, 那么让它拖着你一起上去吧。

·甲和乙有某种自然联系而以甲代乙叫做“借代”。例如以“王冠” (crown) 代替“国王” (king) , 以“白宫的橄榄枝”代替“美国政府的和平姿态”, 以bar代替律师职业, 以grey hair代替老年人等等。

·再如:

·Give every man the ear and few the voice. (Shakespeare)

·听每一个人讲, 自己少讲。

·原文以工具代替行为, 即用ear (耳朵) 代替“听”, 用voice (声音) 代替“说”。也属于修辞格Metonymy (借代) 。不便采用某种修辞格来翻译, 也采用意译方法。

·The messenger was not long in returning, followed by a pair of heavy boot that came bumping along the passage like boxes.

·送信人不久就回来了, 后面跟着一个穿笨重靴子的人, 在过道里走得咯噔咯噔乱响, 向滚动箱子一样。

·原文中a pair of heavy boot (一双笨重靴子) 也属于修辞格metonymy (转喻) 。译文加词为“一个穿笨重靴子的人”。

·It catered to large appetites and modest purses.

·它迎合胃口大而荷包小的食客。

·原句中用的是提喻 (Synecdoche) 修辞法, 汉译宜点明所涉及的人。

·At that point the only the imaginable outcome of a nuclear exchange was reciprocal devastation, city for city, Johnny for Ivan.

·当时, 进行核武器交锋的唯一可以想象的结果就是相互毁灭, 美苏之间你炸掉我一个城市, 我也炸掉你一个城市。你要消灭我, 我也让你活不成[4] (潘绍中译《英美报刊文选》) 。

·原句中Johnny使美国男子的常用名;而Ivan是俄而国男子的常用名, 也属借代修辞法, Johnny for Ivan意译为“你要消灭我, 我也让你活不成”, 非常准确、贴切, 如果直译成“你杀约翰, 我就杀伊凡”, 则会令人费解。

·无论是转喻也好, 换称也好, 提喻也好, 都有一个特点:以甲代乙, 以此代彼, 因此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是很不相同, 就是不尽相同, 遇见这类修辞格, 首先要“甲”的“形”中, 寻找出“乙”的实“意”, 细读原作, 反复探索。在不可能做到译文与原文形神皆似的时候, 译者应牢记形似不如神似。总之,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形”“义”兼备, 使“译成之文, 适如其所译而止, 而曾无毫发出人于其间,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 与观原文无异”。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修辞 篇11

【关键词】对比修辞理论    大学英语写作    應用

对比修辞学虽然发展时间尚短,但是它对于外语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比修辞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缓解了母语迁徙对外语写作的干扰作用。

一、对比修辞学的概念

对比修辞的概念最开始是在1966年提出的,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众多学科的影响,比如古典修辞学、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以及篇章语言学等,所以对比修辞学呈现出了多学科的交叉型。目前各学科理论和框架已经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相应地更新与拓展。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写作以及语言应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对教学的影响很大,但是很多英语教师只是单纯地灌输语法、词汇等知识给学生,却并没有详细地讲解文化修辞以及语篇知识等,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语言基本功,但是在写作上却呆板、僵化的现象。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受到本国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影响,导致英语写作效果不良好。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现在大学对于英语的课程设置已经逐步细化,但是并没有将听说读写独立开来进行授课,这样一来没有系统专业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自然提升得较慢。同时师资力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薄弱的师资力量对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专业技能匮乏的教师在教学水平方面必定会有所不足。

2.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比修辞学认为母语文化对于外语的写作会产生负面干扰作用。中英文化背景之间存在差异,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强调自我和自由的内容,中国文化更看重集体意识以及委婉的表达方式。所以中国的学生在英语作文写作中也是强调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等,更看重集体利益和集体意识,强调“小我服从大我”。同时写作风格也比较含蓄委婉,不管是修辞风格还是语言风格,都带有浓烈的母语风格,带有汉语的思维方式以及交际模式色彩。

3.大学英语考试模式的觉醒

如今在我国,检验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各种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专业八级等考试都掀起了一股空前的考试热潮。通过考试后得到的证书,一方面证明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通过考试当成了大学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为了提高过级率,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考试作文模型。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和呆板,虽然在应对考试方面确实有效,但是却不利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很多学生为了取得高分背诵作文,或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定改动,一律套用“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总结”的三段式框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形式呆板,毫无创新思维和自我观念可言。

4.中外教师在文章评价标准上存在区别

从大风格上来说,英语的段落往往是直线性展开的,即先提出主题句,然后衔接相关的论证句,最后收尾,属于典型的归纳型和演绎型段落,期间没有太多和主题内容无关的东西。而中文的话语结构则是螺旋状的形式,作者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两种文化修辞风格上的差异是长久以来由两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决定的。但是我国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批阅时却没有重视这点,只关注学生的语法是否正确、词汇的运用和拼写是否合理,对于表达习惯、修辞方法和篇章结构等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所以如果在英语作文写作中过多地使用中文的表达方法,容易变成典型的“中式英语”,不利于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三、对比修辞理论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加强课程建设,增加师资力量

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相关技能的教育,更要向着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全面人才而奋斗。如今英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写作作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学校应该积极地调整课程结构使其更加合理,将英语写作作为一项独立课程来进行专业而系统的写作训练。同时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可以引进一批外籍教师,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结合现如今的社会文化环境来进行英语写作篇章规则的教学。同时对于汉英两种语言要提出不同的修辞要求等,从多维视角真正发现二者之间修辞的差异,从而在英语写作中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平时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汉英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相同之处,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可以更好地减少负迁移,增加正迁移,使英语写作教学沿着正常且良好的方向前进。同时母语写作能力也会对英语写作能力产生一定影响,教师在这方面也应该更加注意。

3.打破固有的作文模型

英语文化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英语写作的问题格式也应该是自由的,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阅读英文名著等图书,通过扩大阅读量的方式来提高英文理解能力,学习到更多的英语文化修辞知识,更好地体验英语文化的魅力。除了提高学生阅读量,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形式进行训练和拓展,熟悉各种文体形式,以模仿为基础慢慢融会贯通,直到可以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让文章更加地道。

四、结束语

修辞特征具有民族文化的风格,对比修辞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教育,让学生真正从修辞特征和修辞方式上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燕萍. 对比修辞理论的新视角——跨文化修辞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14-117.

[2] 孙秀银,姚志英. 国内外英汉语篇对比修辞研究述评与启示[J]. 昆明学院学报,2011(05):126-128,132.

试论英语中的典故修辞格 篇12

典故allusion一词《兰登书屋韦氏美语学习词典》解释为a passing or casual reference to something, either directly or implied。《现代汉语词典》对典故解释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根据英、汉语词典对典故的释义可以看出, 二者大体相同但并非完全吻合, 英语“典故”注重“含蓄、间接”, 汉语“典故”则强调史实和出处, 但二者又都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史料性文字。

1 英语典故的出处

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引用文学、传说、宗教或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运用典故不仅可以润饰语言, 使之丰富多彩, 生动清晰, 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然而, 对于不熟悉这些典故的读者或学生而言, 由于对于典故的出处不了解, 也就难以欣赏这些文学作品。英语中的典故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

1.1 文学作品

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文学, 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Shylock (夏洛克) 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人物, 为了牟取暴利, 在放债时提出极为苛刻甚至违反人性的条件。现在Shylock通常用来指心肠狠毒、唯利是图的小人。典故catch-22源自美国小说家约瑟夫·赫勒的同名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小说中的第22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 可以申请复员回国, 但申请书必须由来写, 而一旦申请人能够有逻辑地写申请, 便又证明申请人神智是清楚正常的, 那就不能复员。因此, 这条军规实际上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规定, 比喻人们处于无法摆脱的困境。

1.2 神话和传说

英美典故的另一个来源是神话和传说。西方文学深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narcissistic源自古希腊神话。Narcissus (那西沙斯) 是一个美少年, 因爱恋泉中自己的身影而憔悴至死, 死后化为一株水仙花 (narcissus) , 因而形容词narcissistic有“自我陶醉的, 孤芳自赏的”意思。

1.3 宗教

宗教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英美人士。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基督教文化为英语语言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增添了生命力, 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字宝库。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典故直接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一些英语专家认为, 不熟悉《圣经》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英语, 因为克服词汇困难可以凭借词典, 但是单靠词典掌握英语典故, 学习者是无法逾越文化障碍的。典故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来自《圣经》中《旧约·诗篇》第17章:“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 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wings. (求你保护我, 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 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 ”在此典故中, apple指的是瞳孔, 而瞳孔是眼睛最重要的部分。现在这个典故常常用来比喻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某个最心爱的人或珍贵的东西。典故Noah's Ark (诺亚方舟) 源自《圣经·创世纪》。上帝降洪水灭世时, 义人诺亚遵上帝旨意制造了此船并带全家和留种的一切动物避入。英美文学常常以“诺亚方舟”作为避难处所的象征。源自于宗教的典故, 以通俗、生动的语言, 蕴含着幽默深刻的寓意。对于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留下的印迹的探讨, 能加深非英语学习者对于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英语语言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1.4 历史事件

英语中也有一些典故与一些历史事件相联系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Waterloo (滑铁卢) 是比利时的一个地名, 由于拿破仑军队1815年在那里惨败, 整个战局为之一变, 从此to meet one's Waterloo就具有“遭到决定性失败”之意。典故pull a Pearl Harbor on sb.意思为“对某人突然袭击”, 来源于历史上的珍珠港事件。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从而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

1.5 体育项目

典故take a dive (拳击中假装被击倒) 源自职业拳击比赛。当某一个拳击手被赌博者秘密收买而故意输掉比赛时, 赌博者就可以赢得赌注。也就是说, 这场比赛已经被不正当的手段操纵了。neck and neck源自比赛, 如赛跑、赛马等。在赛马过程中, 有时两匹马齐头并进, 很难分辨出哪匹马在前哪一匹在后。在有的情况下, 一匹马由于它的脖子比另一匹马先到终点而获胜, 还有的时候甚至由于它的头或鼻子先到而成了冠军。neck and neck是指比赛进行得很激烈, 竞争双方不相上下。

2 英语典故的特点与功能

2.1 结构特点

英语典故结构比较灵活, 有长有短, 短的如Ark (避难所) , gate (门, “丑闻”的代名词, 如Watergate水门, Zippergate拉链门) , 长的有由几个单词甚至有十多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如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木马计, 源自荷马史诗《奥德赛》) , Can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天?源自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 。英语典故多数为名词性词组, 常常在句中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也可单独成句, 比如莎士比亚作品中许多源于《圣经》的典故。

2.2 设喻形式

典故的喻义通过喻体引发联想, 引申语义, 达到以古喻今、以事述理的目的英语典故中有以人设喻的典故, 如前文提及的Shylock (比喻贪得无厌的放债人) , Judas (犹大, 《圣经》故事中出卖耶稣的人, 现在通常比喻伪装亲善的背叛者) , Solomon (所罗门, 《圣经》故事中的古代以色列国王, 大卫的儿子和继承人, 以智慧著称, 现在通常比喻聪明人) ;有以事物设喻的典故, 如ivory tower (象牙塔, 比喻一种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或逃避现实生活的隐蔽处) ;有以事件设喻的典故, 如have an axe to grind (源于美国的一个故事:一个陌生人想找一块磨石来磨砺他的斧头, 就欺骗他在街上遇到的小男孩, 问其爸爸是否有磨石。后者把他带到家里帮他磨斧头直至把手磨破。此人达到目的后不仅未道谢反而训斥小男孩快点上学。现比喻为别有企图) 。

2.3 功能

英文作品中的典故是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的积淀, 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作品中, 往往几个典故便能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清晰地跃然之上, 从而达到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突出效果。

2.4 典故与英语教学

英文作品中的典故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如果学生不熟悉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对典故的涵义就会感到茫然, 就无法正确理解其蕴含的真正意义。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样重要。学习文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水平,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通过文学教授外语, 给予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熏陶。

摘要:在英语和汉语中, 典故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史料性文字。许多英美文学作品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运用典故可以润饰语言, 使之丰富多彩。英语典故主要源自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宗教、历史事件和体育项目。学生不熟悉典故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其蕴含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典故,来源,喻意,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2]李华鑫.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古诗文中的数学味下一篇:英语教学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