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2024-10-14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精选10篇)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篇1

摘 要:网络对教学的渗透使得传统的翻译教学方式受到冲击,从而引起我们对新的翻译教学方式——网络翻译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网络教室;翻译教学;互动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指挥者、评判者,学生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是接受者,两者关系非常单一。翻译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培养语言传达的意识,理解作者,把自己放在与读者交流的位置上。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更加要求我们加快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去营造交流氛围,让学生在一种既充当译者又充当读者的环境中掌握翻译的要旨,领悟翻译实质,而不是用些机械的规则去限制他们,单纯地评判他们的译文。我们应该利用并优化网络的实时性,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教学模式。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考察学生综合性的语言技能的标尺之一,是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但在传统翻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界限仍旧明显,采用的是“一言堂”式的方式,学生只是给某一位读者翻译,那就是老师。老师的观点、评判言论非常权威。一般来说,教师先讲解翻译的技巧,然后做翻译练习,再将学生讨论的问题收集起来,由老师给予讲解或讲评,但问题在于许多疑难点是在翻译转换的过程中发现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翻译过程无法公开化,更难以进行充分的适时交流,教师也无法了解到学生遇到的具有典型意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生之间更是难以通过交谈互相学习。

二、网络翻译教学的优势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电脑的普及和使用,使得每个学生的知识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学生的知识主要是来源于课堂、教师、书本,而网络将学生和世界信息知识库连接了起来。教师在网络教学模式中充当的是有效信息的提供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调者、监督者、管理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QQ群、电子邮箱、微信、微博、博客等多种网络渠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及效果反馈。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翻译教学具备以下优势:(1)教师可以将学生所有作业、课外实践、论坛发表的评论等语言文字信息,收录进学习者个人语料库。(2)在线翻译工具的丰富和及时更新让网上翻译教学实践具备可行性和适时性。(3)翻译教学网站在教学中所展现的灵活性、针对性、适时性、交互性和生动性是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而且通过相关网站链接,使教学更具系统化和有效性。(4)网络辅助翻译教学,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减轻了授课强度,有利于教师备课和业务提高。

三、如何将网络运用到翻译教学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教室已颇具规模,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大学。什么是网络教室?这些教室是由若干台学生用的电脑、教师主机、服务器和控制台以及教学网络软件构成,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上国际互联网,可以点击“网上邻居”联网。学生可以通过互发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的方式相互调看作业。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他们接受教师布置的翻译任务,之后可以参加同学间的译文评判和讨论,这样的学习模式是即时性的.、开放的、活跃的。教师可通过主机讲课,可以在局域网上监看学生的作业和收发、批阅作业。大家可以公开展示自己的翻译过程,用文字的方式讨论,切磋翻译技巧和所遇到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在线翻译、在线字典等工具。整个过程是交叉式、自由式的。教师更多地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而不仅仅是个施教者。

丁往道先生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译者不能忽视读者的存在,生搬硬套规则,而犯了翻译病。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翻译的过程。“忠实”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合适宜呢?是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译呢?

在网络教室中,教师可以随时随意监看某个学生的翻译过程。即可以调出其译文在全班讲评,表扬学生翻译的精彩,也可以提示其他学生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这种修改在翻译教学中极其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在不影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观察并发现学生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网络环境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这种网络模式的学习,提高了自身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拓展了视野,有效地激发了翻译学习的积极性。

归纳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种网络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构建自己的语料库。在讲授某一文的翻译时可以随时调出相关的名作、范文,让他们谈谈各自的感受和收获。

2.对待学生要以表扬为主,对待其译文精彩之处和取得进步的学生可以用网上公榜的方式及时肯定。

3.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让学生的译文与名家的作品作比较,然后总结心得体会。

4.让学生分组合作翻译,让学生相互批改,从同学那里获得启发,有时这比教师的说教意义更大。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很多教师都感到使用电脑教学的迫切性,但面对新东西一时之间往往难以下手,甚至是难以适应,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焦虑感和畏惧感。因此在网络教学课程设置方面应或多或少考虑并结合当前学校及学生的状况。

如果学生程度比较好,一个星期四节英语课,那么可以采取隔周二节网络教学课的方式;一个星期六节英语课,可以每周二节网络教学课的方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基础之上的。一般而言,每星期200~300字左右的小篇章,每学期1~2篇大文章较为合适。

事实上,通过网络进行的翻译教学为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在这样一个网络化环境中,教师可以在面对面授课和网络授课这两种方式之间随意转换,既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授课,也可以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这种相互转换的方式可以给大家一种新鲜感,可以刺激学生的神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成为学生自我的需要和乐趣,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更增加教学的拓展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在翻译教学中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网络成为教师与学生翻译教学活动中沟通的桥梁,使课堂翻译教学再也不会枯燥无味。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英汉翻译技巧[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80-85.

[2]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56-58.

[3]Research,Practice.Computers and writing theory[C]。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0:7-16.

[4]宋志平。关于翻译教学的反思[J]。上海科技翻译,(4):10-12.

[5]Baston,Trent. The Origin of ENFI[A]。Bertram Bruce, Joy Kreeft Peyton & Trent Baston:20-25.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篇2

关键词:翻译,翻译过程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 翻译活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而影响翻译的各种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 在翻译的不同阶段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就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展开论述。

二、译者的翻译动机

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离不开译者的动机, 译者的一切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动机贯穿始终, 直接影响到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的选择, 也会间接影响到译者自身以及译作在社会读者中的认可度。[1]

翻译活动是一直都存在的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同的社会发展, 对翻译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需求。因此, 翻译动机也就成了翻译的主要前提和直接推动译者进行翻译的内部活动。

译者在做翻译时, 由于受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翻译动机也会不同。翻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离不开译者的动机, 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的所有选择皆与其翻译动机紧密相关。翻译动机在翻译过程中贯穿始终, 它是翻译活动的根基, 促使翻译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因为有了翻译动机.才有了随后的翻译行为以及译作的出现。

宋萍指出, 译者进行翻译的动机不是单一的, 而是错综复杂的。有的是出于对作者的崇拜或同情, 有的是出于某种感情寄托, 有的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 有的是纯粹为了金钱或沽名钓誉。[2]翻译动机不是单一的, 它可以是政治的, 经济的, 也可以文化的, 艺术等多样化的[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翻译一方面为中国改革开放起着桥梁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的社会又为翻译的发展提供宽松而自由的空间。近些年来,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 翻译活动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又一个春天

三、译者的翻译概念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我们在上面讨论的翻译动机外, 翻译观念也与翻译过程紧密相关。翻译观念, 就是指在特定的时代,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所要翻译的作品采取的翻译策略及译者对翻译活动本身的理解与认识。归根到底, 也就是“翻译是什么性质的活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有关翻译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仅影响到如何看待翻译在文学乃至文化系统中的身份和地位, 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某一时期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形态。[4]翻译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社会、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所持有的翻译观念直接影响到翻译作品的质量。作为一个译者, 如何理解翻译活动, 对翻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观, 翻译观的不同决定着译作的不同。中国近代翻译观是不断变化的, 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在对中西翻译史的考察中以及对一些著名翻译家关于翻译的思考及观点进行梳理时, 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是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忠实”于原文——单纯地进行“语言转换”, 还是“不忠实”于原文——对译文进行“再创作”。[4]

四、结论

译者动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包括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 还关系着翻译标准的确立、读者对译作的认可度、译作的价值等等。而译者对翻译概念的确立也在翻译过程及译作中会表现出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随有主动性, 但译者又会在当其时代背景下受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活动本身是复杂多维的, 翻译活动系统内部存在着各层次的关系, 它与人类交流及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立足于翻译的实践性, 我们可以从译者动机和译者所持翻译概念之中, 可以去挖掘探寻更多隐藏于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本身更多隐秘的元素。

参考文献

[1]何其莘, 仲伟合, 许钧.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宋萍.译者的翻译动机.社科纵横, 2006年第1期

[3]张群星, 翻译动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年1月第8卷第1期.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大众化 日语翻译课 教学质量 学生因素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终于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完成了历史性的大跨越。

1大众化背景下的日语翻译课教学现状

日语翻译课的教学也和其他课程一样,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发展。但同时也给日语翻译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如何在不断提高日语翻译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日语翻译课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这个问题就得从学生、教师、学校设施、专业需求等方面着手,本文试图围绕与学生相关的因素探讨提高日语翻译课教学质量的途径。影响日语翻译课教学质量的学生因素分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

2提高日语翻译课教学质量与学生内在因素的把握

影响日语翻译课教学质量的学生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生源素质、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学生的相关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心理、体力周期波动因素等。

2.1生源素质因素与教学进程设计

很显然,随着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在大幅提高的同时,生源质量也必然出现差异性加大和整体素质的下降。差异性加大具体表现在:生源地既包含了经济较发达、信息交流较发达的城镇地区,也包含了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信息交流相对闭塞的农村。因此,学生的成长背景、大学入学前受教育质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整体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具体表现在:因为生源差异性的客观存在,造成了生源整体素质的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大学入学生源素质一定程度上(从实际观察结果来看,尤其是在大学开始阶段的3-4个月)影响到学生的日常交流和新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鉴于学生差异性加大和整体素质下降的实际情况,作为实施日语翻译课的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该控制好整体教学进度,注意难度的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某些来自方言较重的地区的学生更应该注意其在发音阶段的难处,届时须给予强有力的指导和切实的帮助。

2.2学生的职业规划因素与兴趣引导

每个大学生从进入大学的那天开始,或多或少地就开始在自己心目中思考自己的未来。作为授课教师,应该注意了解学生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只有掌握学生的将来发展方向,就能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因势利导,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内容安排,并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并有效地利用之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强有力保证,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

2.3相关专业能力因素与教学内容选择

所谓的相关专业能力因素,主要涵盖日语基础知识、中文表达能力、日汉转换能力方面的内容。

日语基础知识对于日语翻译来说是根本性的影响因素,因为它包含了基本词汇、基本语法与基本语言运用技能的内容。在实施日语翻译课教学的时候,首先要确认学生的日语基础知识水平,然后对照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日语基础知识水平安排教学内容的进度、难度(强度),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初学日语者来说,会有意无意地常常拿日语学习与英语学习相比较,简单地认为:日语中有那么多熟悉的汉字,肯定比英语学习容易多了!这样想的话,结果往往就会陷入越学越迷惑、越学越难学的尴尬境地。殊不知日语学习最难的是语法,最费神的是背单词!所以,不仅仅是日语翻译课,任何一门日语课中最重要的是三个问题,即记住单词、理清语法和学会运用。另外,影响日语翻译能力的还有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因为中国的日语翻译人员几乎都面临在中文和日语间的转换问题,所以,无论是中文还是日语,必须要达到某种高度的协调,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而较强的日汉转换能力则是来源于对日语水平和中文水平的熟练掌握和不断的练习,是日语基础知识和中文表达能力共同提升的结果。

2.4学生身体因素与教学设计

学生身体因素具体主要包含学生心理波动和体力循环周期。作为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和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需要时刻留意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尤其要注意学生的精神状况的变化。要根据学生的这些身体因素的周期变化,适时适量地安排授课进度,布置相应的练习题量。在教学设计中,既要强调学习中“刻苦努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身体因素的某些“临界点”因素,做到适时适量,达到师生和谐,教学相长。对于那些确实已经做出自身最大努力却没有相应的学习效果的学生来说,老师最应该要做的是:认真分析,细心疏导,指明通过日语学习可以达到的其他目标,引导他们做好相应的专业学习的调整,开辟其他努力方向,以期提高自身的“核心就业能力”。

3提高日语翻译课教学质量与学生外在因素的把握

这里分析的主要是源于学生自身以外的情况,却最终反映在学生行为上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专业学习条件、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前景等。专业学习条件是指学习所需的师资、教学设备、生活环境等。一般来说,高校的日语翻译课的师资配备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问题。专业学习条件中的班级学生人数设定、课堂教学条件和课后学习条件就因学校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了。突出表现在有的学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增加班级的学生人数,授课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课后学习条件继续充实等。由于日语只是一国使用之语言,一旦与日本的某个层级的关系出现变数,就势必影响到中日间的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进而影响我国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这样一个事实:从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其间即使中日关系出现怎样的变数,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和中日间的地理接近的现实以及中日间经贸关系的巨大互补性,中日交往的大局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上述事实,他们对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会坚定他们专业学习的决心,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篇4

师生课堂互动交流不仅是营造和谐氛围的方式方法,而且也是构建高效课堂必备的教育模式。随着手机功能的拓展和价格的适应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呈普及趋势,虽然学生使用手机存在浪费时间、分散注意力等不良影响,但师生间通过网络进行谈心、答疑、祝福等对拓宽教育范围、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利于增进师生感情

据调查了解,师生间相互欣赏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学生给教师的一句问候,教师给学生的一次温暖,都有可能成为增进师生情感的无形力量。课堂上,由于学生思想观念异同,教师管理思路多元,难免会遇到学生想法与教师相左的现象,就容易造成师生间隔阂,进而影响课堂氛围。面对面交流总是存在表达的局限性,如果教师在课下能及时的通过“QQ”、电子邮件、班级群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就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现实思想,从而在教学管理中增进灵活性和多样性,起到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作用。针对学生早恋、沉迷游戏、思想偏颇等不良倾向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群讨论或者是单独交流的方式,站在兄长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讨论利弊,建立良好的成长导向,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帮助,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增进师生感情,如把这种情感带到课堂就能转化为课堂效率的有效支撑。

二、有效树立学生信心

学生心理的复杂也给教学带来难题。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问某个问题有多少人不会,也许没人举手和发言就证明会了,其实沉默并不代表掌握。有部分学生碍于面子,怕问简单的问题让同学嘲笑或者是求知的思想不正确,不善问不愿问,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授课的进度,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将会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网络答疑具有隐蔽性的优势,乐于被学生接受。当教师在批改试卷、作业发现学生课堂表现与实际掌握不符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学生进行网络上的询问和帮助,自愿积极的解答在文化知识上的所有疑惑,占据网络交流的主动权,因为教师主动学生就会感动,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求知认识上的误区,人际交流的强弱,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通过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转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念,克服狭隘的个性交流方式,增强自信心。

三、便于掌握教育进度

教育时刻紧跟时代需求。随着学生时代观念的多元,教育也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延伸出融合于文化教育的心理、励志等教育,这些教育对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作用。网络交流具有面对面交流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如网络交流可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探析学生的深层思想,可以掌握学生的现实需求。透过学生网络上的种种表现,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目前的思想观念,有哪些负面的消极的元素;划分层次区分对象,有多少人具有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并有针对性的记录,便于对症下药提前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同时,教师可以根据网络答疑的时间、内容、人员,掌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学生理解上存在的困难,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网络反馈,重新规划整理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篇5

古井中心中学

浅谈利用班班通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我校也使用了班班通设备,我就农村中学利用班班通设备进行课堂教学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使用班班通进行课堂教学的亮点:

第一,利用班班通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形式新颖,譬如,在我上《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课时利用班班通给学生提供了大蒜发芽,土豆长芽,绿豆发芽,扦插富贵竹的茎段,嫁接蟹爪莲等有关的图片,同时提出问题,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发生在植物的那个部位,它们有无本质区别?对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有明显的帮助。另外,我还给学生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样就集中了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而且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显著。

第二,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比如,在上《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时,我用班班通播放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录象片,很多学生可能没有接触到的生活中实物的视频,学生反应热烈,充分感受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教学知识的陈述,使课堂教学朝着有利地方向发展。另外,我还为同学们播放蝗灾资料片、蝉蜕皮的视频,以及利用赤眼蜂消灭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视频,并提出有关问题。举例说出有哪些昆虫的发育和蝗虫的一样。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

第三,调动教师在计算机技术上的钻研与应用,使我学会如何制作课件、图片、动画等。

在我讲述《第四节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我首先在课件中插入音诗画《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其次,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谁的妙笔吗?这首诗描写了鸟的哪些繁殖行为呢? 再次,了解“知晓与困惑”,关于鸟的生殖和发育,你一定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也可能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困惑,能把你已知晓的和你还困惑的说给大家听听吗? 最后,揭示学习主题,一番交流、解疑之后,及时肯定同学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求知热情,同时引领学生带着“模糊与未知”再一次走进鸟的世界,一起去探讨鸟的生殖和发育问题。

在讲述《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时,让学生观察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理解:1.图中显示的是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的辨别出来。2.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 着许多基因。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的成分相似,但染色体所涂的颜色不是基因的位置)。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仔细阅读教材的有关部分,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添图。

第四,培养一大批技术能手,骨干教师等。通过计算机教师的亲授演出,使很多教师都成为班班通的应用能手和技术骨干,出现一大批区级,市级教坛新星。

第五,利用班班通进行课堂教学改善了教室的环境。班班通教学的使用减少了教师在黑板上的粉笔板书,擦黑板的次数在减少,粉笔的粉尘在减少,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身体健康,美化了教室环境。

利用班班通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是今后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

因此,作为一名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当尽快掌握使用班班通教学,提高课件制作水平,以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使用班班通进行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

1、班班通给一些偷懒的教师提供便利,不上课,给学生放视频,电影等,美名其曰我们上的是“欣赏课”。班班通也给学生提供了娱乐的工具,有些学生在上面玩游戏,听音乐。甚至有些在班班通上面上网聊天。学生懒得学,教师懒得教,造成不良后 果。

2、由于班班通设备经常毁坏,维修不及时给教学带来不便。在3—9月份经常受苍蝇、蚊虫的附着,上课无法进行,一个人上课,另个人赶苍蝇。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畅言电子课本更新慢,导致某些课程无法使用。班班通设备运行慢,触屏不灵,耽搁上课时间,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4、教师使用率过低。由于教师的年龄层次不一样,年轻的教师堂堂用,年龄大的教师一学期也不能使用一次,不能达到人人通的目的。配套资源不能跟上,如:鼠标、键盘、话筒等。导致教师在使用班班通设备时出现诸多问题。

浅谈翻译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篇6

一、目前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英语翻译教学不够重视

当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不够重视。 由于英语翻译在实际教学中的内容较少,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被教师忽略。 大部分英语教材对翻译的要求多为段落和长句, 所以一些教师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没有按照整篇文章的意思进行翻译, 也很少注重英语翻译技巧的使用, 因此导致英语翻译教学效果不明显。

( 二) 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作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英语翻译, 它是一种体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英语活动。 只有学生具备了英语综合运用技能, 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但就目前高职英语的教学来看,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翻译教学的定位不够明确, 使翻译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 三) 师资力量匮乏

教师是领导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领导人和执行者, 但在当下, 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师较少, 而且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再者大部分的英语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如果他们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从而使英语翻译教学难以有效地发展。

( 四) 学生基础薄弱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有些甚至还停留在中学阶段, 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较少、 对语法的理解有困难以及对西方文化了解不足等, 所以在翻译中不能很好地将汉语与英语相结合, 导致翻译出的句子不够流畅。

二、提高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对策

( 一) 完善课程设置

为使英语翻译教学能够深入学生心中, 高职院校应该对英语翻译课程进行重新设置以及合理安排, 适当增加英语翻译教学的课时, 丰富英语课程的内容, 制订合理的英语翻译教学目标, 与此同时并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明确教学重点, 充分挖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 二) 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情境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英语词汇以及翻译技巧的运用,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 例如, 学习翻译课文内容之前, 教师对课文的背景知识进行补充, 或者模拟课文中提到的一些情景, 请学生根据这些背景知识和模拟情景对课文进行翻译, 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

( 三) 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水平, 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是汉语与英语之间双语转换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 不仅要求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还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中文功底。 因此, 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只有教师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同时英语教师还应该多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政治、宗教及风俗习惯,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

(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现代化科技手段被广泛运用到高职英语教学中, 辅助英语翻译教学更好地开展。 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转变自身教学方式。 例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英语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英语国家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的视频,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国家, 从而更好地进行英语翻译。

三、英语翻译教学的作用

( 一) 翻译在英语课堂中不可避免

翻译在英语课堂中是必然存在的, 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都无法排除英语翻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是使用英语对学生授课, 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英语翻译的必然性和翻译技巧的运用。 当下, 我们认为所有学生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母语。 因此, 学生在使用母语进行英译汉翻译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翻译技巧, 并让学生观察中英语言的明显差异,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比如, 在翻译长句的时候, 让学生对比时间状语、 地点状语的位置在英文和中文中有何不同, 比较中文的用语习惯和英文的用语习惯, 这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方法之一。 一边翻译一边对比, 引起学生对两种语言差异的好奇和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 语言的翻译是教学的一种策略和手段, 通过翻译将英语文化引入英语教学课堂, 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英语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并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结合自身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从而达到英语翻译的教学目的。

( 二) 英语翻译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翻译作为一种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英语的“ 听、说、读、写”四种英语技能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而在目前, 这四种英语技能已经被大多数教师应用。 而翻译作为英语的第五项技能“ 译”,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也是一种锻炼。英语笔译对词汇、 语法和背景知识以及母语的运用能力都是一种综合考验, 而难度更大的英语口译会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 许多英语教师坚信翻译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 三) 英语翻译可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毫无疑问, 英语翻译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英语教材中, 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对英语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翻译, 可以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 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感,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英语的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 运用英语翻译教学目前是有效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途径之一。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高职英语教学需要重视英语翻译教学的作用, 以学生为主导, 配合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即“ 听、说、读、写、译”。 高职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 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人才。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英语翻译作为重中之重, 只有在学生理解了英语文章的意思后, 英语能力才能获得更好的提升, 学习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英语翻译教学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进行英语翻译教学,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就此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希望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偲雨.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融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9) :81.

[2]刘晓曦.浅谈影响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的几个因素[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9 (15) :76-77.

[3]曾雅静.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措施分析[J].校园英语, 2015 (4) :71.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篇7

关键词: 新题型 段落翻译 大学英语教学

传统意义对外语学习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和译五个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翻译能力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译汉约每小时300个单词,汉译英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表达和理解错误。然而这样细化到数字的要求,却没有真正在教学中实现。长久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停留在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学生对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要求仅仅是通过考试,获取证书。四级考试多年来偏重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阅读题在整个题型中所占的比例达40%,听力理解占35%,写作占15%。2013年以前,翻译的分值一直占5%,通过单句翻译、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语法、句型、词组搭配能力。因为考试中占据的分值比例小,考察内容丰富多样,在一般教学中,对翻译练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学生一遇到翻译就自动弃题。

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进行了改革,考试委员会对试卷结构和题型作了局部调整,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删除了完形填空,将五个单句翻译调整成一篇段落翻译,分值增加了3倍,文章题材主要表现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题型全面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段落翻译这一新题型的出现,必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甚至教学的整体安排产生后效影响。

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中,曾经将翻译教学按照目的分为三个类型。其一,为了辅助外语教学进行的翻译教学,即教学翻译。这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双语应用能力,一般采用传统方法开展。其二,为了培养译员进行专业性较强的翻译教学。其三,推行素质教育后进行的综合翻译教学训练。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的教学翻译为第一类,一般以翻译练习为手段,检验其他教学内容的习得程度。这种教学的弊端有两点:第一,因为翻译仅仅是英语教学的检验手段,在考试中所占分值偏低,翻译教学沦为翻译练习,教学时间紧,练习空间小。学生不重视,教师通过各种例子展示各种翻译技巧。第二,教学的指导思想,还停留在向学生传授“翻译技巧”,比如“增词法”、“减词法”、“词性变换”和“句型转换”等,其实这种传统教学法早已经不符合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研究发展趋势。语言学在20世纪的最大突破是不再拘泥于语言本身,即语言自身的形式和结构,而是不断地关注语言的语用功能,语言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翻译研究一直紧随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奈达提出了以语言功能对等为核心的翻译理论,纽马克则对翻译进行了多元的定义,根据功能理论阐述了不同的语篇在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传统翻译教学“较真”语言形式的变化,在练习中一味地强调翻译技巧的应用。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样的练习特别具有吸引力,认为学会了几个增减词汇、句型变化,就能够熟练地进行翻译实践,恨不得把所有的练习句型都总结成几个经典,练习熟练后举一反三,就成功得分。其实翻译活动本身是一项灵活多变、包罗万象的语言实践行为,这种试图寻找捷径的学习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奈达论述翻译的实质时用到了这样的表述: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ly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和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最强调的是“再现原语信息”,在完成这一信息的过程中,译者要使用“最切近和自然的对等语”。翻译的增减词语、句型调整如果真的是一种“技巧”,那么这种技巧仅仅是使语言更切近和自然。作为一种高级的语言交际行为,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文化习惯、表达习惯都有一定的认知,同时还要主动调整,使得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文体上保持最大限度的对等。

翻译教学再也不能停留在表层的翻译技巧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开放、灵活、多边的改革,在本校二年级的两个教学班中进行试验,与另外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形成对比。

第一步,进行翻译练习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输入。语言输入的材料选自三个方面:一是四级考试真题的阅读题,二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介绍,三是报纸杂志上的时评散文。四级考试真题阅读材料是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四级考试常考的语法和句型,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仿写巩固句法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在词性区分、时态、主谓一致、长句结构和词组搭配方面的错误明显减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介绍是笔者自编的教材,针对同一个主题,笔者找了很多良莠不齐的翻译材料,请学生甄别它们与中文原文的对等程度。学生虽然自己表达的难度大,但能够准确地找出最佳的译文,通过这个译文和其他译文的对比、评析,潜移默化地积累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自己进行翻译习作的講评,知道一篇优秀习作应该具有的特征和判断标准。报纸杂志中的时评多与生活密切相关,主题丰富,学生通过阅读时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一系列词汇、词组和句型,提高表达能力。

对比结果显示,进行过第一层输入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四级考试阅读理解项目平均得分高出另外两个班级4-6分。同时,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学班级学生,词汇量经过积累和扩大,完成四级真题中翻译项目的时间明显缩短,表达更清晰。完成第二层和第三层输入后,教学改革班级的学生参与英语表达的热情获得提高,无论是口语还是写作中的语法错误都减少了。在翻译练习中,面对陌生的材料,逐渐开始主动地想办法,变换自己已知的表达方式进行诠释。有一个翻译材料,要求学生翻译“炒年糕”、“乌冬面”等带有地域色彩的食物名称,有些学生就想出用拼音,后面采用英语解释作为同位语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学生面对翻译材料的自信和主动性是这次教学实践的最大收获。

第二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实践。这个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灵活的。一开始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甚至以电影台词翻译配音的方式开展。电影台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翻译难度较低,但是要地道,并且控制在与原文大致相当的长度方面,还要花费一番工夫。等到学生的参与变成自主和自愿的时候,就可以进入段落翻译的实践。可以请学生以句子为单元每人承担一部分,然后让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学生个体翻译的那个句子和小组其他成员的风格不同,组合起来有些别扭,笔者会安排他们讨论并修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明白翻译的基本对等具体的要求有哪些,同时也學会保持和原文的文体一致。最后要求学生单人限时完成段落翻译,翻译的内容出自上海市中级口译考试教材,这样的选择有利于感兴趣的学生今后报考翻译证书。实践证明,通过前两阶段的积累,学生在表达上“卡壳”的次数少了,词性分清后,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语法取得很大的进步。

这样的实践唯一的缺点是耗时,有时要耗费整整两节课时才能完成一个小组任务。在此建议大学英语翻译实践一定要从一年级就抓起,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可以训练学生进行课文中短小段落或者长句的英译汉练习,每月应该至少保证一次独立限时的段落翻译练习。

第三步,在考察方面,不再将翻译作为其他语言习得水平的检测,而是将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对翻译的速度、数量和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采用同学盲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开展。比起传统的给分制,这种方式让大家在互评中再一次得到提高。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的变化体现了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段落翻译分值的和难度的增加都代表了翻译技能在大学英语语言能力训练中地位的提高,对大学英语授课必将发挥强大的反拨作用。笔者愿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接受新的翻译理论指导,积极尝试新的翻译实践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 &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7.

[4]刘兵,杜耀文.大学生英译汉能力的测试与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3,8:16.

[5]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篇8

枣阳市熊集镇中心小学张华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今天有幸参加此次教学研讨会,在各位大家面前,本人不揣冒昧,就本校的教学管理方面的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尚请大家指正。

近几年来,熊集镇中心小学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了学校各项工作管理,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近三年在枣阳市抽考中均位居前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先后多次被襄阳、枣阳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课改先进单位等。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本着“领导务实抓管理,有序求精见成效”的原则,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规范管理体制,突出一个“领”字

强化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学校领导明确分工,各行其事。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我们规定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教研活动,不管谁主持,分管教学领导务必参加,并做好引领式讲话和点评式的讲话,比如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一个老师主讲了口语交际《我的课余生活》,评课时,我们有计划地安排教导主任相机做口语交际的“有效互动”的引领式讲话并就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引导老师上口语交际课首先要创设有效互动氛围,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表现欲。然后创设有效互动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生动的情境,师生互动,群体互动。要加强有效互动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语言、内容上的支援,对学生听说习惯、交际方式、态度、情感、礼仪等作指点或示范。每次教研活动可以说是主讲教师备课,领导 “备评”,备的是如何引领与点评。通过以上举措,充分发挥了“领导协调、主从配合,真抓实干”的一盘棋作用,真正做到“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教学有秩序,教研开展有活力”,杜绝了推诿扯皮现象,增强了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中的责任性。

二、细化管理制度,突出一个“导”字

为了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我校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的有关制度,使学校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活动的操作更规范,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高效运行。在制定制度时,我们努力呈现一种细节化的规范,体现了我们对细节的追求。制度只是一种提醒,是对质量期望,是责任心的外显,是我们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学校质量管理,需要用制度来守护。面对老师,“在统一中追求自由,在标准中追求特色,在一致中追求个性”是我们进行质量管理的出发点。

三、研定学期校历,突出一个“序”字

我们自2002年秋开始,每学期的工作统筹安排,具体工作安排到天,明确实施人和责任人以及各项工作要求,制订成学校校历。于学期初发给每个老师,让教师早知道,早准备。这样不但学校省事了,教研效果也显著了。主讲者由于提早选材,查阅资料,精心构思,讲课水平明显提高,新课程理念落实到位,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即中心发言人,同办公室同学科老师先知先觉,先行研究,评起课来有理有据,入木三分,这样我们不仅取得了预期的教研效果,推进了教学,还把教学活动引向了平时,引向了深入。就这样,我们一年接一年,一任接一任,责任不变,热情不降,力度不减,把教学工作一步一步地推向深入。

四、重在课堂教学,突出一个“实”字

教师课堂教学均能做到:“一个培养”、“两个提高”、“三个突出”、“四个并重”、“五种思想”、“六个体现”。“一个培养”指重点抓学习习惯的养成。“两个提高”是教和学的质量的提高,落实好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三个突出是:突出“精讲多思”,突出“学生活动”,突出‘学法指导“让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课堂;四个并重是: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会学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并重。五种思想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教育要有爱心和耐心;允许学生在学习和个体发展上存在差异,并能根据这种差异搞好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创造性的进行学习;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六个体现是:引导、激励、参与、表现、创造、成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舞台,成为探索知识、发展智慧、提升素质的场所。

每学期,学校以“同课异构”为平台,以草根课题为抓手,让老师们“研有内容、比有目标、学有榜样”。语文教学中围绕“本色语文”课题实验,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研究”,开展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教师们执教同样的内容,却焕发出了不同的教学智慧,折射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呈现出了百花齐放、各竞风流的精彩场面。

五、致力校本教研,突出一个“精”字

新课程、新设计,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因此学校在教师备课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尝试,由传统的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的网上备课模式转变,积极开展推广“六步骤”合作式备课模式,即: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改试教--观摩研讨--总结反思--再次执教。教师在交流与研讨中,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形成了“说课、研讨、听课、评课、议课、反思”的课堂教学研讨模式.。学校以多种形式,为教师搭建校本教研的平台。形式一:以个人为单位,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撰写学习笔记反思随笔。形式二:以学科组为单位,以“问题”为线索开

展问题研讨,集体备课,反思交流。形式三:以学校为单位,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活动,如:组织教师书写、朗读基本功大比武、青年教师优秀课及反思的评比交流活动、师徒展示课等系列活动。千方百计地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搭建各种舞台,让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向名家学习,聆听专家的讲座,是通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学校树立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教学管理思路。通过教研活动,努力使每位教师做到三个“精心”,即精心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教学反馈。

六、找准工作抓手,重在一个“效”字

1、从教学常规抓起。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从常规抓起,而常规工作又要从实处着手,细处落实。我们以“规范”和“质量”为关键词,加大了常规检查力度,采取一周一次督查,一月一次检查的方式进行认真、详细、全面地检查评比,极大地调动了全体老师的工作热情,许多老师都超前,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全体任课教师教案、教学反思、作业、听课笔记等。教案方面,主要检查老师手写教案书写是否规范、认真,电子教案二次备课是否详细,所有教案课时量是否适当等,作业方面,主要从各学科作业次数、作业内容、作业批改以及作业的书写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检查过后,将教案和作业根据质量评选出了A、B、C三个等级,检查结果将直接与绩效工资挂勾。检查后,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导处对检查结果进行及时通报。

2、从基础年级抓起。

最基础年级即一年级,一年级学生虽小,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基,在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加强对最基础年级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我们从抓基础年级教师队伍建设入手,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促进基础年级在管理上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首先,选派责任心强、创新意识强的教师担任基础年级的教师。从2006年至今,我们每年选拔10多名年轻骨干教师担任一年级教师。这些年轻教师给基础年级带来了活力。其次,加强对最基础年级的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他们政治业务素质。每月一次的基础年级教师会,除安排日常工作外,由主管校长进行一小时业务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走出去” 的学习机会,学习兄弟学校的管理经验。同时,依托“三课一研”和“每人一绝” 活动,大练教学基本功,加强对基础年级教师的业务培训、督导检查、综合评价,提高基础年级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从学习习惯抓起。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1、低起点。我们尽力做到目标近一点、范围小一点、内容实一点,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如刚入学时学生还不懂得怎么做作业,为了克服学生

对做作业的畏难情绪,我们布置较少的作业,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并只提两个小要求:做作业时一不讲话,二不玩,只要做到了就是认真做作业的好孩子。要求低学生很容易就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这个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

2、细要求。如要求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那到底怎样做是专心听讲呢?我们有的老师编了一首儿歌:“一二一,坐整齐,小手背到后面去,安安静静不说话,老师请讲话”。这样既明确了上课听讲常规又有效地提醒、督促了不守纪律的孩子。

3、强训练。每学年初,我们都要进行为期两周的强化训练,虽然刚开始时花时多,但这样几次三番强化训练,行为要求已深入学生心田,并化为自觉行为,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效率也提高了。

过程性考核教学方法质量探索提升 篇9

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增加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过程性教学是xx世纪xx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教育范式,其关注学习过程,价值取向为目标与过程并重,目标内化于过程并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在过程性教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催生了对学习效果评价更为科学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目的是将学业成绩考核和教学方法的重点从当前的“知识传授”向“素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向转变,将课程评价的主要思想运用于学生课程学习整个过程中,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其建设核心是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内外结合的、相对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和整合,以加大对学生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工科课程为例,对过程性考核教学方法中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索研究。

1结合线上平台实施过程性考核的优势

工科课程多数为新兴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且在不断发展中的课程,如何使学生充分理解课程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科研工作以及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是本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目前多数采用的“单一模式”的过程性考核,即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分配得到最终成绩,且平时成绩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出勤率和课后作业上。高校本科生课程考核中,考试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式,考试的平均权重为xx.x%。“单一模式”过程性考核的弊端是,学生成绩反馈不够及时,个体学习效果的区分度不够大,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表面,知识无法联系科研、生活实际,学用脱节,考前突击背书的情况仍然存在。长此以往,使过程性考核教学模式最终流于形式主义。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寻求转变。以面向大一的工科课程为例,从xxxx年开始采用实体课堂与线上毕博平台相结合,进行过程性考核教学模式尝试。毕博平台根据不同学生在线上过程性考核时的成绩数据,体现出学习成果的差异性,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阶段性成绩,从而营造出“紧张”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通过实时成绩分析,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重点。而线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带到线下,进行面对面研讨交流,最终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时,为保证考核顺利实施,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过程的节奏,对课程的教学过程有合理的规划,确定每一个项目的实施时间,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并提前通知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该模式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案

针对工科专业学习的特点,在大一学生的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全程紧张”之教学理念,即针对高三学生刚入校还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平时学习较为松散,而期末考试周又进入极度紧张的状态,引入“全过程考核”教学方法,实行“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制度,即“全程紧张”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压力分解到平时,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成果,使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这样不只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过程,也关注了学习过程中的实质性收获,既关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也关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共同考查的综合考核制度。师生网络界面及过程性考核成绩评价方案,如图x所示。

3.1毕博平台预习情况的师生交互

提前预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将要学习的内容,增强在课堂上的参与感,避免产生厌学心理,提高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预先列举出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展示在毕博平台预习页面上,学生可以提前查看进行预习并提出问题在备注页面,教师则可根据学生预留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备注页面的各项指标,如字数、备注个数以及问题的创新性等给出考核分数,由此在平台上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

3.2毕博平台测试题的师生交互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在教学平台录入测试题,作为随堂作业题目。学生需定时登录毕博平台并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教师定期批改,根据得分即可以了解学生对于阶段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教师在课堂讲解知识点时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以阶段性的测试为验收点,可减少在课程进入到尾声阶段时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遗忘,避免学生期末集中突击复习造成的精神紧张。采取这种方式,对每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都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3.3毕博平台上期末小论文的师生交互

教师提出期末小论文的相关要求,学生在毕博平台上进行期末小论文撰写与提交,平台可显示学生提交论文的时间和提交次数,使教师了解论文的原创性。论文题目多样化,甚至可以学生自拟,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全面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如此,可锻炼学生融合、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强调知识的实践性与实用性,降低课程考核过强的目的性。为提升论文的考核效率,评价阶段可以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入此类评价模式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安排,使学习时间弹性化。在将来的实践中,拟增加线上互评工具,可以增强集体合作的学习氛围,满足新时代团队合作(TBL)教学模式的要求,优化教学效果。

3.4线下限时专题研讨的师生交互

开展课堂研讨,即学生做presentation,这是工科课程过程性考核采取的另一举措。“材料”是发展中的学科,专业知识更新快,掌握领域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需的。因此需注重培养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真正得到较好的训练以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由此,过程性考核增加了这一环节,并考虑今后应给予较大的比重来考核学生专题研讨的成绩。由于需自拟题目、查阅文献甚至市场调查、组织讲稿、制作PPT、小组讨论、演讲排练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活跃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而研讨时间的限制,又培养了学生协调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三届班级实践下来,由于课堂性质从“你讲我听”转化为“你我互动”,学生们对这一环节十分积极,自觉参与性极大提高,同时也开始注重自己团队研讨专题的知识性、价值性、丰富性和趣味性,这样的学习使知识掌握的深入度、宽广度都上了一个台阶,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对所学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更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延伸知识的运用。同时,由于营造了一个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即“围圈自述”,师生近距离交流,一同探索知识、追求真理,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

4结束语

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实例教学 高等数学 教学质量 影响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且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又枯燥、空洞、抽象,故而在教学中必须讲究方法。实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元函数中的实例教学

高等数学课程讲解多元函数最大值、最小值内容时,可将应用问题都转化成数学模型,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并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函数的最大值问题、最小值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解拉格朗日乘数法求多元函数极值时可运用蜂巢结构实例。见图1,蜂巢结构的特点是:每个巢正面都是六边形,六面柱的底则是由3个全等的菱形组成,最后交汇于底部的中心点G。在该蜂巢结构中,蜂房底的3个菱形钝角=109°28′,锐角则为70°32′。法国学者雷奥姆猜想蜜蜂选择这两个角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可能是在固定容积基础上使表面积最小,也就是说用最少的蜂蜡做出容积最大的蜂巢。这一猜想被柯尼格进行理论证明,发现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测值仅相差2′。

该案例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步骤:假设正六边形的边长为2a,G到平面B1D1F1的距离为x,GC1=2y。1.与高中数学知识联系,在同等容积下,一个六面柱由怎样的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做底才能使表面积最小。2.将上一步骤的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当,求解的极大值,这就与高等数学的条件极值知识点联系起来。3.综合上述条件,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求解出极值的锐角和钝角分别为70°32′、109°28′。与数学中的拉格朗日乘数法知识点对应起来。简单来说,该实例就是通过提炼模型、分析模型、求解模型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模型并进行求解,学生对多元函数极值求解知识点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二、常微分方程中的实例教学

常微分方程是高等数学中的教学难点,传统课堂多是直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一阶、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但是这种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该部分的教学就是计算,实用性差。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用常微分方程来解决。

例如:设计一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某产品在某地区进行推广营销中,该产品的销售速率较高,若该地区的潜在消费有限,且购买人数已接近于潜在消费人数,那么销售速率就会放缓,厂家则需要更新商品。现假设消费人数总量为N,在任一时刻销售的商品总量为x(t),那么如何建立起x(t)的常微分方程呢?并对该常微分方程性态进行分析,针对结果对该厂家的产品市场营销和生产策略提出建议。

该实例涉及高等数学中的导数概念,教师在讲授导数概念后,通过小组合作、案例教学、课下独立思考等方式使学生深刻吸收导数的相关知识,从而在实例中在师生合作或小组合作的情况下正确建立实例中的数学模型。在实例中,涉及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阶数、微分方程的求解等,通过实例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深入理解,认识到常微分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小组合作下,学生用微分、积分的方式进行方程的求解。最后,派代表发言,各个小组之间交流经验,教师做出客观性评价,课后给学生布置类似实例,让学生以小组方式完成。

三、弹性理论中的实例教学

弹性理论是高等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利用弹性理论进行产品的需求、供给和效益的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现假设y=f(x)在x点可导,那么该函数的相对改变量、自变量的相对改变量的商的极限则为函数在x点的弹性,需求函数一般为减函数,所以边际函数(x)<0,那么需求价格的弹性值就要取负值。但是实际上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值一般取正值,在理解中则需要理解为:需求量的变化与价格变化是呈现反方向趋势的。经济学中对需求价格的弹性值有如下规定,若>1,则说明该产品的价格富有弹性;若<1,则说明缺乏弹性;若=1,则说明该产品具有单位弹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市场上某产品因市场需求的变动而降低价格,是否会降低经济效益呢?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学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该产品进行研究,通过对弹性值>1、=1和<1的讨论研究,指出该产品在这三种情况下应该做出如何的提价或降价决策方能达到最大效益,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经济规律,认识到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并学会如何用定性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带有不确定性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素质正确选用实例,不可难度过大,也不可过于简单,以免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和欲望。通过分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的案例、经典案例等,促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一步步学习,营造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悦姿.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实例的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 (13):148-149.

[2]吕濯缨,张来亮.高等数学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置概念教学实例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106,108.

上一篇:秀美人生电影观后学习心得笔记下一篇:零零后的烦恼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