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2024-05-27

管理过程对成本的影响(精选12篇)

管理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篇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个企业都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竞争给企业带来挑战, 既可能是机遇, 也可能是灾难, 它贯穿着一个企业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 其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 但归根结底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两方面。如果说产品质量是为满足用户需要, 那么价格则是满足企业自身的利益, 他不仅要补偿企业各种消耗, 还要为企业带来利润。由于价格往往不是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 而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 因此, 在产品质量和价格特定的前题下, 企业要想获取最大盈利, 只有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因此, 实际上价格的竞争就是成本的竞争。

由于各种原因, 产品成本的形成往往存在相当大差异, 即使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 同一产品的成本也是不同的, 这也就给成本竞争带来了很大空间。那么究竟为什么在产品形成过程相同的情况下成本却大不一样呢, 下面仅就产品形成的主要环节分析一下管理因素给成本带来的影响。

一、投资活动对成本的影响

投资决策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尤其是重大项目投资, 将对企业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项目成功, 产品适销对路, 按期收回投资, 势必给企业带来效益, 增强竞争实力。相反, 如果投资失败, 也就是说有投入无产出, 那么, 要不就是投入的资本不能收回, 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要不就是投入的资本通过其他产品收回, 额外增加其他产品成本, 加重企业负担。因此, 投资活动对未来产品成本影响重大, 在充分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 已做出投资决策的前提下, 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投资成本就是降低产品成本。

二、开发设计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代表着企业的竞争实力与生命力, 几乎所有企业都非常重视新产品的开发, 在资金上优先予以支持。开发过程对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投入的产品开发费用, 也就是开发成本,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应单独管理核算, 以提高开发资金的使用效果。由于在新产品市场调研、设计、试制和试验等过程中, 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 一但失败就会给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甚至由于新产品间断, 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造成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收入的下降, 因此新产品开发决策的正确性和开发的成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十分重大。

二是新产品设计本身, 全新产品不但投入大, 而且风险大, 这样, 在产品结构相对稳定的企业, 应尽可能利用现有成熟产品, 在满足用户需要和产品性能的前提下, 通过设计评审, 充分考虑降低成本, 比如尽可能多的采用通用材料和零件, 以及材料替代和国产化, 降低材料成本;合理确定各阶段质量要求, 强调重点工序的质量控制, 避免在质量管理上的不必要投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能力, 做好产品试制与试验, 尽量避免因设计不合理或缺陷给生产、技术、质量以及其他管理部门造成的无效劳动和损失。

三、生产组织与管理对成本的影响

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实际上就是为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连续生产的企业, 生产准备的任何环节做错或没有做好, 不仅影响正常生产, 造成停产和批量废品, 而且直接影响产品制造成本, 比如:设备未进行合理的维护和保养, 随时出现故障进行抢修, 耽误生产的同时往往增加维修费用;工装工具的采购 (或自制) 价格、质量和寿命, 直接影响着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用;生产批量和生产班次的确定直接影响着人工成本以及水电等耗费;设备能力的合理计算与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折旧费用;生产计划安排不合理, 造成停工待料或加班, 以及工艺分工和零件的内制、外制等管理因素都对成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产品制造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制造过程也是各种材料物资的消耗过程, 许多企业由于在这一环节监管不利, 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浪费现象, 因此制造部门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 必须承担降低各种消耗的责任。比如对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 能否按定额消耗, 将直接影响直接材料费;其他消耗性材料必须严格按规定用途和合理的耗量领用, 否则, 不仅出现漏洞, 而且直接造成制造费用虚增;能否正确使用各种设备和工具, 将直接影响设备和工具的寿命, 造成后期制造费用不必要的增加;生产过程中如不能严格执行工艺纪律, 势必影响废品损失增加;生产效率如不逐步提高, 那么提高生产能力和降低人工成本将无从下手。

五、库存管理对成本的影响

合理的库存, 是确保连续生产的前提, 但如果库存过高, 不仅造成资金浪费, 而且由于产品更新换代, 容易引起物资积压, 形成潜亏, 因此库存管理不仅是实物的监督管理, 同时也是资金和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材料物资必须严格按计划点收入库, 数量和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并严格按规定用途发料, 否则不符合质量要求和计划外采购的材料物资一旦入库, 不是积压在存货当中, 形成潜亏, 就是额外增加成本, 形成漏洞。

另外, 库存管理不仅要对帐内物资管理, 而且要对已经领用, 非一次性消耗的工装、工具和备件等进行管理, 建立备查簿, 以避免重复采购或制造。

六、采购管理对成本的影响

一般企业压缩成本, 首先是从降低采购成本下手。在买方市场的情况, 采购部门除了严格按采购计划组织采购外, 重点就是降低采购成本, 关于采购运杂费一般在采购合同中均可明确由供方承担, 关键是采购价格, 面对激烈的价格竞争, 企业与其所有供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和任务, 那就是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降价方法相对很简单, 关键是力度, 只有采购降价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降低采购成本。另外, 供应商的合理选择和调整对采购成本也有重大影响, 企业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应建立相对公开的供应商评价和选择体系, 至少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对供应商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等方面进行一次客观的评价, 制定改善和优化方案, 促进供应商不断改善管理, 与企业同步发展。

七、销售管理对成本的影响

销售形势对企业的效益起着决定性影响, 正确的市场分析、及时的信息反馈、合理的销售策略是企业销售稳步增长的基本保证。不断扩大销售, 百分之百回收货款, 始终是销售管理的目标, 在销售形势好的时候, 销售管理对成本的影响一般仅仅是销售费用的合理使用问题, 然而大部分企业都可能遇到市场不景气, 收入下降, 货款难以回收的困难, 这时销售活动对成本的冲击最大, 一方面是销售数量, 由于固定费用压缩有很大局限, 随着数量减少, 单台成本增加, 当低于盈亏平衡点时, 企业出现亏损, 如继续恶化, 导致企业倒闭;另一方面是销售费用, 往往越是销售困难, 费用越显高, 压缩的空间很小;最后是坏帐损失风险, 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潜亏。

八、财务管理对成本的影响

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不健全, 财务管理混乱, 是企业成本难以压缩的重要原因, 因此, 企业要想在价格竞争中立于不败, 必须加强会计核算,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为成本改善提供保障。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会计政策, 比如折旧年限, 残值率, 坏帐准备提取比例, 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各期成本。合理性支出有其他职能部门足以控制, 而不合理支出则需要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 关键是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强有力的实施措施。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决策层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开展成本改善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资金的合理运作既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又可以降低财务费用。

九、其他方面对成本的影响

影响成本的管理活动很多, 比如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企业管理层素质高低、劳动工资管理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效率以管理成本的高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成本的形成与各项管理活动紧密相关, 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职责, 而降低成本则是企业内部所有职能部门以及上至决策领导下至普通员工共同的责任。

管理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篇2

我国医院每年花在医药卫生方面的资金数额十分的大,就是为了保证给百姓一个更好的医疗环境。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医药卫生的成本不断的增加,医院的经济收入也会不断的被压缩,而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就会增加医疗费用。这样就会导致百姓承担的费用压力过大,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首先要优化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好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控制医院的成本,并且对成本的核算更加的精准,保证医院成本稳定。

一、财务管理优化的方式

财务管理对于医院的药品卫生的成本控制,对医院的经济收入的控制,都十分的有帮助。而优化财务管理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对加大资金流的投入,也就是说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可以加快医院获得医药的速度,同时可以拓展融资渠道。把传统的,限制资金流动的财务管理的方式进行改变,可以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对于成本的控制有帮助。同时还需要加强核算工作,财务管理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核算,可以对医院的使用成本进行预算,并且可以对一段时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来核对医院成本的真实性。而且还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且对内部资源管理要合理化科学化,才能优化财务管理。所以,财务管理优化的方式主要有三方面,从管理人员素质进行优化,管理重心进行优化,还要对资金流动进行优化。

二、成本核算的原则

医院的成本主要集中体现在医药卫生方面,医药卫生是医院在运营的过程中,资金流动量比较大的几项会计项目。由于所包含的内容十分的丰富,项目也可以细分很多种,同时也会涉及到经手人,所以,首先要优化核算的类别,和会计科目。这样能够保证记录过程简化的同时,记录更加的方便和准确。比如,医院可以针对某些收入比较大的材料,进行单独列表,并且加强管理,而且要准确标出药品的材料的属性,才能把药品的收入,逐渐的转换成医疗成本和收入。因此,在保证成本核算科目简单详细的时候,更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优化,才能保证对成本核算的分析对医院的发展有帮助。同时要保证在符合原则性的情况下,要灵活处理相关的核算过程和细节。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不能僵硬化,同时也不能过于随意。所以要在保证核算原则不被破坏掉基础上,具有灵活性的选择处理问题。

三、成本核算的实施重点

医院在制定财务管理优化策略的时候,要在注意确定重点内容。而财务管理的重心就是成本核算,所以,成本核算的重心就是对医院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首先要保证医院投资的项目是具有收益性的,这样医院才能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获得巨大的收益,并且可以加强医药卫生的管理和投资。同时医院要做好财务预测与计划,医院的财务编制是按照年为单位的,但是其中会出现一些情况,都导致原定的计划会出现变故。所以,要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医院的情况进行统计数据,并且重新核定医院的资金成本。成本核算的过程就是财务预测和计划的有效结合,是成本核算的重要实施点。也是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财务管理优化对医院的成本核算分析十分的重要。

四、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对成本核算的分析

(一)正确计算成本费用

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医院的成本,这样就可以保证医院的医院在现有的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对资金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让企业的经济成本能够起到最大的作用,所以,正确的计算医院的成本费用,可以让医院把资金最大化的利用,同时还可以根据医院的成本进行分析,成本主要包括成本业务、成本费用部分与成本核算程序、方式等。通过精准的分析成本的项目不同,可以在计算的时候,把不同时期的成本进行区分,并且根据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管理和费用核算,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到位。

(二)实施统一管理,加大医院领导层的财务管理力度

财务管理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关系到医院的医药卫生的管理和成本。所以,优化医院的财务管理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加大医院的领导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以及对成本分析的重视。同时还要让领导者加强管理力度,才能保证医院的成本费用的统一管理。并且可以规范财务管理的方式,同时运用最新的管理办法,可以纠正以前的错误管理思想的错误。并且要在财务管理的源头上,改变和纠正医院财务工作中的主管主义、本位主义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三)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成本核算十分的有帮助,尤其是能够有效的降低医院的经济成本。想要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就要对医院成本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的关系理顺清楚,同时要利用财政杠杆原理,制定财务支出和收费,同时还要把相关责任都落实到个人,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在医院的财政管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束语

我国医院的财务管理改革是经济发展必然的结果。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像要在经济社会中生存,就需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收入,控制医院的经济成本,所以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改革,就提到了日程上。而财务管理的优化,对医院的成本核算十分的重要。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并且对成本的构成和资金的流动,可以十分明确。这对于医院管理资金十分的有帮助。所以,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有助于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的完善和分析。

参考文献:

价值链分析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 篇3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管理;影响;策略

一、价值链概述

(一)价值链的概念。1985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看作不断投入成本产生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为多个相互关联的价值活动。各个价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企业产品价值增值的一系列内部作业活动的反应,是企业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整合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每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实现最终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个价值环节都和其他价值环节有着各种联系,各个价值环节不能独立完成价值创造活动。价值链不仅仅指企业内部价值活动,还包括与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价值链下游的客户、还有竞争对手以等外部价值链之间的各种联系。

(二)价值链的分类。(1)业务价值链。业务价值链是由企业某个产品价值链上各种价值活动和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构成的集合。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数量、时间和技术三个方面。业务价值链分析,主要是找出价值链上各种活动在数量、时间和技术三个方面联系的相互影响。(2)企业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各个价值创造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业务价值链分析相比,企业价值链分析更侧重于企业价值链各环节之间联系的分析,这是因为价值链各环节内部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不同产品价值链中各种价值活动的联系上,这些联系已通过业务价值链分析发现出来。(3)行业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又称为纵向价值链。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将眼光放远,从整个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调整优化,而不是只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生产过程。(4)竞争对手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又被称为横向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是指在市场上生产同类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构成的一种价值影响的链条。企业通过与其他平行企业进行比较,便能够对自身企业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劣势。以上几种价值链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协作,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服务。

二、企业的成本管理分析

(一)成本的概念。成本是指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货币表现。成本分析则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分析方法。

(二)成本分析的意义。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资料对成本指标所进行的分析,一般包括成本的事前成本分析、事中成本分析和事后成本分析三个方面。通过成本分析,继而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目标具有两个不同层次:(1)成本控制的一般目标,即降低成本发生额。(2)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即成本控制的目标要与企业的战略决策相一致,用成本控制辅助企业战略决策的实施活动,以此来获得成本优势,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体主要现在能够更加合理配置资源、辅助企业战略决策,取得竞争优势。通过对成本进行控制,能够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从而能够提高产品销售量,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价值链对企业成本管理影响

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是为了确保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具有优势战略定位的基础上,识别并构建企业自身优势价值链,从而能够在整体价值链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增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涵。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以价值链管理和战略成木管理等理念为指导,以作业成本管理为基础,运用先进的管理系统工具,进行全面收集、分析和利用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支持价值链的构建和优化。企业成本的空间范畴不仅仅限于核心企业内部价值链,还要从价值链联盟的视角考察企业的成本行为,即还要考察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及其与企业内部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可见,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理论关注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从产品原料的釆购、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其重点在于确认企业占据价值链中的哪一部分或哪些部分,从而分析釆用何种组合才能达到总成本最小、总价值最大的目标。

(二)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原则。(1)系统性优化原则。价值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企业进行成本管理要从价值链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个价值链以及生产的各个环节,不能只关注价值链的生产、釆购、销售中的某一环节,而是要注重对整个价值链的相关各企业进行协调和控制。要使企业整体成本最低,就需要各相关企业协作完成。(2)重要性原则。由于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资源和实力有限,价值链成本的优化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80%的成本是由20%的作业引起的,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管理应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成本管理行为,应利用价值工程等分析手段找到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关键点,将成本管理重点放在对价值链整体成本和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环节上,对关键点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以保证产品特色和优势。(3)顾客需求导向原则。企业成本管理要针对顾客价值的提高而展开,这是由价值链的内在特性决定的,顾客需求拉动了整个价值链的运行和发展。在各环节,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物流和售后服务都要由下游客户的需求拉动,而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需求又拉动了上游企业的运行。因此,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应是以发现和探索顾客需求点、确定最佳买方效用为逻辑起点开展的成本管理活动。

四、价值链成本控制策略

(一)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策略。(1)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尽量多渠道融资,降低财务费用。科学开展全面预算,通过事前周密计划、事中有效管理、事后综合反馈,促进财务预算控制的高效有序进行。优化预算管理,杜绝信息孤岛。促进资源优化与信息共享,基于企业运营状况、资金流量、资产构成,科学开展业务与财务预算。(2)合理进行价值链上下游的整合,处理好与上下游的关系。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活动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成本或者企业效益。企业应和上游设备供应商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共赢。

(二)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策略。(1)要合理组织人力物力,降低工程成本。各个职能机构对各流程进行并行执行,紧密合作,互相制约,争取高质量低成本。(2)进行企业流程再造,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不断进行价值链的改进。非增值作业对于最终产品的形成没有贡献,消除它们不但不会影响产品的生产,还能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降低产品成本。对于增值作业可分为低效作业和高效作业,企业应客观准确判断出价值链中的低效作业,尽可能提高其生产效率。价值链中各个价值活动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低效作业会影响到其他价值活动的生产行为,无形中提高了产品成本。(3)重视培养专业人才。价值链成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方法,因此,要想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就要加强成本管理建设,而这些都需要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为价值链成本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有效信息往往是跨专业、跨部门、跨学科的,所以只有真正了解现代管理方式的专业人才,才能从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区别各种来自企业外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找到企业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 胡敏,周雅美.基于企业价值链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会计之友,2012,(25):38-39.

管理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篇4

建设工程造价即由上述各项内容构成,那么每项内容的具体组成及特点如何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 土地成本

随着城市可供开发土地的减少,土地逐渐成为稀有资源,土地成本也不断上涨,土地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开发项目的效益,因此最为开发企业关注。土地成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由于政府对以往拆迁工作中反映出来问题的日益重视及被拆迁居民对拆迁费预期的提高,目前拆迁工作越来越难,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标准也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对分阶段开发项目,拆迁工作未完,这部分成本始终不能最终确定。

(2)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对于商品房住宅项目,土地使权出让金多通过招、拍、挂的形式确定。而对于保障性住宅项目,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配套商品房等来说一般是通过行政划拨形式确定土地使用权的,不存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无论哪种形式一旦确定下来费用固定不变。

2. 建安成本

建安成本也是我们通常从狭义层面理解时所称的建设工程造价,包括主体结构、装饰、安装、消防、智能化、电梯、室外、园林绿化等工程。该部分成本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各方关注,同时也是造价人员日常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建安造价受地质状况、产品定位、政府法规、设计水平、现场控制水平等多个方面因素影响。如对基础工程,上部结构相同,但由于地质状况不同,它的工程造价就有可能有较大差距;产品面向的是高端客户还是中低收入人群,会导致装饰标准、小区环境有较大落差,反映在成本方面就是工程造价的较大出入;政府的法规和开发商对销售的预期也会影响到建安工程造价,开发商往往需要在增加投入以换取时间还是延长时间以降低工程成本两者之间作出决断;设计水平及现场把控能力也对工程造价有较大的影响。

3. 配套工程费

配套工程费有大配套和小配套之分。

(1)所谓大配套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它由市政配套和公建配套两部分组成。市政配套包括住宅建设基地范围内(街坊外)城市道路、雨污水系统、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居住区集中绿化,全部为住宅服务的污水厂的部分建设费用。公建配套包括为住宅建设配套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等教育用房,街道、居委会等地区管理用房,社区卫生、文化、为老等社区公共服务用房,环卫、公交等市政公用管理用房以及室内菜市场等。

根据开发项目所在城市不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包括内容有所不同,如北方地区还要考虑供暧费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住宅项目的建筑面积为基础,征收标准由项目所在地政府公布,政府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对征收标准进行调整。如根据沪建交联[2011]405号文规定,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在2011年5月1日以后由原来的320元/平方调整为430元/平方,其中30元/平方的轨交费对于保障性住宅项目经审批后可免交。须注意的是对于保障性住宅项目政府规定可免交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但免交并不等于不发生,而是由开发单位自己来实施。由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牵涉面大,尤其可能涉及拆迁工作,开发企业往往不愿承担配套项目的建设工作。

(2)小配套是指红线范围内的供水、供电、供气、电信、有线、环卫等市政配套项目,它基本按政府规定标准进行缴纳,如目前上海市规定新建住宅项目供电配套费收费标准在外环线以内为165元/平方,经适房项目经审批同意后按九折收费。另外还有维修基金,也可能会产生社区办费用支出。

4. 其它工程费

其它工程费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其它费用,包括环评、防雷检测、三通一平、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图审查、招标代理、测绘、规划验收、前期物业费等。这些项目一般根据市场行情确定价格,在项目开发成本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对整个开发项目却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有些项目价格还会受到政府的引导。如根据2011年5月24日沪建交[2011]497号文规定,监理费不作为评标条件,收费标准应在基价基础上上浮20%,而在此之前监理费用是允许下浮20%的。另外,有些项目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还可能发生如河道整治、结构性绿化等其它方面的工程费用支出,如某开发项目政府在控规中就明确要求三分建设用地要带动七分结构性绿化。此外,项目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往往还会要求开发单位承担周边配套设施如变电站、雨污泵站等征地拆迁的部分前期费用,这些都会增加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

5. 管理费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费包括员工工资、房租、水、电、办公用品、接待、车船、员工教育等内容。对住宅项目来说,该项费用通常占到项目开发直接成本(包括土地费、建安工程费、配套工程费、其它工程费)的2%左右。

6. 销售费用

主要是销售人员工资及广告营销费用,视住宅项目的销售价格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为销售价格的1%~2%。

7. 财务成本。

财务成本与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各项费用合同付款方式、银行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比例及还款时间、房产销售时间及销售情况等因素有关。由于房地产开发资金占用量大且银行贷款利息可以计入成本,企业一般是会向银行融资来开发项目的,又由于开发项目的特点,企业需考虑向银行组合融资的方案以降低融资成本。

8. 税金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金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

(1)营业税:税法规定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按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营业额×税率。

(2)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的公式为:应纳土地增值税=增值额×税率。公式中的增值额为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减除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的部分,税率为3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的部分,税率为4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50%;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部分,税率为60%。

(3)所得税:企业从事房地产经营业务的,应以其当期销售收入,扣除当期成本、费用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依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当期应纳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已售房产已预征的所得税+当期预征所得税。

以上内容构成了一个住宅项目的全过程成本,掌握了项目成本,就为住宅产品的价格确定提供了基础。

从上述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到,住宅项目的全过程成本涉及不同部门多个专业,作为造价管理人员如果没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扎实的技术功底是难以把控的。造价管理人员不应仅是本专业的专家,同时也应该是工程方面的行家,应对设计内容、设计过程、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经济法律法规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另外,要注意知识的更新,政府的法规、规范在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多收集资料,随时把握市场的脉搏,只有掌握了多方面的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应对自如。

管理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篇5

摘要:“营改增”是我国进行税制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营改增在全国所有行业的铺开,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影响也较大。本文将针对我国建筑企业在实施“营改增”后,对其成本管理带来的影响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契机,努力挖掘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 施工企业 成本管理 影响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我国相关部门在多次会议中提出: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步伐、全面推进“营改增”的深入实施、有效地降低企业税负,充分而全面地调动各方力量的发展积极性。特别是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全国全面推进“营改增”的实施,这次税制改革的深入实施不仅仅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更有效实现了税负降低、进一步规范税收工作的效果。建筑行业一直以来就是保证我国国计民生的支柱型产业,其自身发展环境较为复杂,税制改革的深入实施将对其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筑行业的“营改增”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我国完善增值税税制改革与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消除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存在的重复征税的问题,从根本上降低建筑企业的税负,进一步完善建筑行业内部存在的纳税不合理、企业税负较高等现状,从而为进一步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实施“营改增”是环境所迫、是大势所趋。相关概念阐述

1.1 营改增

所谓“营改增”主要是指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简称。简答而言,即:将原来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的改为现行的增值税,也就是对服务不再征收营业税,而是将产品与服务一起纳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畴中,并在降低增值税税率的同时有效地规避存在的重复纳税的现象,合理降低企业的税负,这是一种减税性政策。我国的“营改增”开始于2012年的上海,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性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更是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内容,还是实现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环节。我国将“营改增”的实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全国部分地区和行业中选择试点;第二阶段是:在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行业中选?袷缘悖坏谌?阶段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深入实施“营改增”。经过近几年的实施,我国“营改增”税制改革基本上实现了税制的规范化管理、有效减轻了企业的税负、促进了企业与行业的发展、全面带动了我国的改革与发展。

1.2 建筑施工企业

建筑企业主要是指依法进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从事土木建筑工程的建筑物建造,同时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如:机械施工公司、土石方工程公司、地基与基础工程公司、建筑装饰工程公司、设备安装公司、建筑公司等,均属于建筑企业。

1.3 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不同于其他企业,建筑企业具有自身的特点,总体而言其特点为:第一,生产经营周期长。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较长,一般其工期主要是以年作为单位计量,从项目投标一直到结算交付使用少则一两年,多则几年,这就占用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第二,产品的规模较为庞大。建筑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各种住宅、工程、公共设施建筑物、铁路、桥梁、各种管线、道路等,这些产品的规模较为庞大,不能随意挪动,并且产品的使用周期较长。第三,建筑施工条件恶劣。建筑企业的建筑施工环节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生产环节,基本都是在室外进行,会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侵袭,如:风雨雷电、暴风雪、地震、山体滑坡、高温酷暑等,这些恶劣的施工环境使得建筑企业的施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第四,材料采购与施工形式存在多样化特征。建筑企业的原材料品种繁多、施工用的主料一般都是集中进行批量采购的,但是由于建筑企业的特殊性,施工地不同、再加之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等原因的限制,有的建筑用的辅料采取的是零散采购的。另外,承包方式主要有甲供材、包工包料、包工半包料等不同的方式。第五,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建筑企业的数量众多、从业人员众多,在产品的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大,因此,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现代机器设备引进少、资源的有效使用率较低。第六,建筑企业并非暴利行业。由于建筑企业的产业链较长,相关联的行业较为广泛,并且受到国家经济环境变化和政策的影响较大,导致建筑企业的总体利润率水平较低,一般不超过4%,可见,建筑企业并非暴利行业,而是属于微利行业。建筑施工企业现行成本管理体系

2.1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程序及过程

成本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必须系统地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构建成本管理体系,以此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本进行系统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并通过对成本的预测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如实反映企业成本状况,及时组织进行成本分析考核,并对考核信息进行反馈。

2.2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资源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动态化的管理活动。成本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对人员、设备、材料、资金、技术、信息等不同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调配,实施动态化组合管理。营改增对建筑企业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

3.1 加大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压力

在实施“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各项工程造价中的费用项目中均不包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而进项税额是可以抵扣的。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进行归集时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并未计入到成本中,而不可抵扣的则全部计入到成本中。可见,只要是建筑施工企业无法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各项采购业务均无法进行抵扣,成本并未实现与收入的同步减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压力。

3.2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增加的具体表现

3.2.1 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

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使得人工成本很难取得可抵扣的进项增值税发票,即使取得人工成本进项税增值税发票,其税率也较低仅为3%。

建筑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费用在成本中的比重较大,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并未成立自己的施工团队,通过招收零散的农民工,无法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发票,有些建筑施工企业采取的是劳务分包形式,取得劳务分包方提供的可抵扣增值税进项发票税率为3%。

3.2.2 材料供应商的性质和材料供应方式对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带来影响

选择恰当的材料供应方式和供应商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博弈的重点环节。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市场现状来看,主材料和大宗材料有些由建设单位提供,大部分施工单位往往提供一小部分辅助性材料、零星材料。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获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会很少,从而增加成本。

3.2.3 施工机械的购置时间对进项税额抵扣造成影响

如果建筑施工企业采用自有机械设备,其费用通常是以折旧或摊销的方式计入成本费用中,如果机械设备是在税制改革前购入,也不可能取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施工企业的成本。

3.2.4 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其他间接费用的影响

水费、电费、房租费用、建筑拆迁补偿费用、青苗补偿费用、期间费用等,这些费用都不能或不能全部取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发票;还有的建筑施工企业承担了BT、BOT项目,这些项目产生的垫付资金利息费用巨大,也无法获得抵扣发票。可见,这些费用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w系实证分析――以A企业为例

4.1 A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A建筑企业为综合建筑工程企业,该企业成立于2001年,目前该企业已经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目前,该企业已经成为在我国建筑市场中规模较大的一家上市公司。该建筑企业主要从事业务范畴为:房屋、办公楼等的施工建设;建筑幕墙、金属门窗;机电设备等工程的设计、施工原装等。在公共装饰领域方面该企业变现较为卓越,并负责承接过:医院、地铁站、体育场、酒店等不同项目的施工建设。该企业在工作中始终秉承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其自主设计与施工的项目和工程多次荣获“鲁班奖”。在不断追求品质的同时,该企业积极拓展、用于创新,很多方面已经成为佼佼者。近几年来,虽然建筑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但是,该企业发展与经营状况良好,作为行业中的翘楚,该企业的发展规模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4.2 A企业成本管理流程

A企业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而且内部制定了严格的成本管理流程。同时,该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制定了适合本企业的相关成本管理制度。

4.3 营改增对A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影响

4.3.1 确定成本管理指标

为了正确了解在实施营改增后该企业成本管理影响的相关指标,该企业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并对重要性指标的评价进行了统计。例如:抵扣率、扣税凭证获取时间、扣税凭证的合规性这三项指标较为重要。

4.3.2 确定成本管理过程中重要影响的评价

为了正确确定成本管理过程中当时是进项税额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该企业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得出具体结论:可以看出,A建筑施工企业与进项税相关的因素基本集中在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阶段。

4.3.3 确定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

由于受到增值税进项税决定因素的影响,A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对分包商和供应商资质的选择,对分包商、供应商合作方案的选择,如何取得合规的票据,票据取得的时间与金额。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影响的应对措施

5.1 合理降低人工成本

建筑企业必须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项目成本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使全体员工均形成成本管理意识,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建筑企业必须合理降低人工成本,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劳务管理、选择综合实力较强的劳务团队,将返工等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中,以此来实现对人工费用的有效控制。另外在营改增环境下,从建筑企业的人工成本难以实现抵扣进项税额或抵扣额较低这一实际情况来看,降低人工成本也势在必行。

5.2 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来那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逐渐被淘汰,特别是在“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更是要求企业必须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建筑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管理层职能对稳定和平衡税负、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作用。如:对于材料采购,在营改增后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购买材料直接付出的款项,还必须充分考虑采购价款带来的进项税额,二者的差额才是企业的实际采购成本,建筑企业必须对增值税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分析与研究。

5.3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建筑企业人工费用和成本都呈现出普遍上涨的态势,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必须购进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升机械装备水平,实现机械自动化的要求,降低人工成本的比重,从而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5.4 尽快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员工营改增意识和业务水平

营改增的实施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影响,新增加的很多会计科目是原来的财务人员并未接触过的。这不仅增加了财务核算的难度,更增加了实际纳税申报的工作量。因此,面对新环境和新形势,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尽快提升财务管理的纳税筹划意识、提升管理水平,并以此为契机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如:加强对建筑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提升财务人员在实施“营改增”后的纳税申报工作的熟练程度,这已经成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

5.5 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的管理

由于建筑企业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分散于全国各地。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及时对合同、发票进行管理、存储,与此同时审核工作量、工作难度将不断增加。因此,为了保证建筑企业进项税额抵扣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展开,必须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加大对合同与发票的管理力度。如: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选择供应商,并明确约定结算方式、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方面的内容,一定要坚持原则性,始终坚持“先开票、后结算”,以此来降低后期发票管理的难度。再如: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严格管理预审核,一定要确保发票的不污损、不缺失、完整无误。再如:建筑企业应密切结合自身的业务内容和实际经营状况,聘请专业的税改人员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者、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提升财务人员纳税筹划意识上。

综上所述,在实施营改增后,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更对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建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利润空间。因此,建筑企业必须紧紧把握发展的新契机,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对相关人员营改增政策的培训和学习,为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管理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篇6

一、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

1同网不同价,严重影响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企业在内部管理上降低成本的同时,物价部门对企业的上网电价也在作进一步调整,甚至会出现调低的电价比降低成本的力度还要大,严重影响了企业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2目前,发电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经营者的报酬未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全挂钩。导致经营者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

3发电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各电厂每年与集团公司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合同中对成本费用和利润都做了规定,年终考核就以此为依据,指标不做调整除非发生政策性因素需要调整,这种模式是一种行政指令性的规定,是外在的。在这种体制下,发电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成本意识以及经济效益意识,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不能在日常生产中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把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联系在一起。

二、发电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降低变动成本的对策

1燃料费约占发电企业成本的一本,因此,对燃料费的控制应引起相当的重视。燃料公司的组建运营,这些年来为集团公司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除了煤炭供应的集团化采购外,另一个直接降低煤耗的手段便是技术改造或更新设备。在电厂的燃料管理中,燃料的途损、厂损、热损大小直接影响燃煤成本,因此应通过燃料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水费的节约。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水价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要重视污水处理,使其水质符合再应用的条件,同时也符合环保要求。

(二)降低固定成本的途径

1固定成本中工资福利具有刚性,下降空间有限,因为人们心理预期收入应该是上涨的,一旦下降会引起负面影响,它会使职工的工作热情下降。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各电厂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人员严重超编,电厂工种齐全,专业人才济济,应充分发挥这一管理资源优势,制定相关政策,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人才劳力输出,承包地方小电厂和外省电厂的运营管理、维护、检修。

2折旧是由前期投资决策决定的,一旦投入企业很难施加影响。但是,运行维护费、大修理费、其他费用中有相当部分企业是可以控制的。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应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要彻底地转换垄断思维。一切以企业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努力降低成本。大修维护是否必要,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要从长期和短期全面地衡量分析。重视人员培训,采用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搞好状态检修工作,科学地延长检修周期,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向设备的维护、检修质量要效益,降低非计划停运次数。

3控制好运行维护材料的采购与仓储,努力把采购存储成本降至最低。设备、材料采购因物资品种繁杂,价格差异大,采购方式多,市场变化快,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可采用计算机管理,把所需物资设备的种类、型号、价格等信息输入微机。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验收、统一审核结算的方式,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由计算机择优确定供应方,合理确定企业的需求量,努力作到储备存货的成本最低。另一种方式是实行代理制,就是吸纳备品备件供应商到厂仓库内实行代理制的办法。对于那些容易采购的物资不必设库存,可定点采购。

4降低财务费用。目前,经过数次降息之后,贷款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发电企业原有借款利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在低利率贷款置换原有借款,以降低财务费用。

5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高效率运转降低管理费用(固定成本中的其他费用)。电力体制改革对于整个电力行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电企业原有的适应垄断体制下的组织结构必然不适应新的形式需要。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也明确要求重组后各类电力企业要转变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精简管理层次。发电企业必须根据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形式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管理体系,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三)搞好技术开发,提高科技水平,降低企业发电成本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加强培养科技队伍。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及国外先进电力公司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注意对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进行攻关,用科学力量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益。

(四)建立有效经营激励机制

在大力推行年薪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激励机制,包括股票期权等。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允许发电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实施股份制改造。这就为实施新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五)树立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

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围绕人的价值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充分尊重每一位职工,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实行民主化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让员工参与电厂的经济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

(六)全面更新企业财务成本管理观念

精益生产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篇7

成本管理是通过搜集、利用成本信息,以成本最优化为原则,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考核、分析、预测、决策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1]。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地不断变化,我国企业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使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且质优价廉,因此,加强成本管理,有效并不断地降低成本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2]。对于精益运营模式而言,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成本管理脱离了市场,片面追求以增加生产量的方式来降低单位成本,未结合“市场需求”这个关键因素对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结果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存货积压,带来更大的价值损失。

2.任何一种产品从生产到获利,其成本都是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传统的成本管理单单侧重于对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耗费进行控制,而忽视了产品其他环节的成本监控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管理信息不够全面,加之未曾考虑成本信息与业务活动的关联性且以事后分析为主,使得成本管理信息缺乏及时性、准确性,不能够很好地支持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也不利于企业实现产品成本目标,导致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无法有效地衡量与改善企业的绩效[3]。

3.传统成本管理采用的成本方法单一,成本核算过于简化,不利于对产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与核算,容易陷入单纯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

面对我国企业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这种趋势,改变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如今成本管理也不再是以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赋予了成本管理新的含义,即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的精益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了客户价值的增值,有效地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减少了价值损失,并能够及时提供全面的精益成本信息,是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与成本管理思想的结合[4]。精益生产方式以“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零库存”为基本目标,准时化、自动化地进行生产,在追求最大限度地消除一切浪费的同时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5]。而正是在精益生产模式理论框架的影响下,精益成本管理更关注于对顾客需求的准确反映、企业决策能力、竞争优势的提高,能够全方位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突破传统的以利润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模式。精益成本管理是高新技术、市场需求和现代管理三者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代表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发展方向,为成本管理开创了崭新的思维空间。

二、精益成本管理的提出

精益成本管理是精益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前提,以降低企业成本为目标,促使成本管理朝着预测、决策和控制方向深化,从而实现对整个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

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立足于在“客户价值增值的同时将企业成本降到最低”的目标观,超越了传统的以利润或资产等价值量为唯一准绳的目标观,关注的是顾客需求能否准确反映、企业的决策能力和获利能力的高低以及成本竞争优势的强弱,是企业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以求得生存与长足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精益成本管理的精髓是在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不断地消除不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达到成本优化,效率提高的目的,追求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特殊化、多样化的需求,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它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由成本规划、成本控制、成本改善三大支柱构成[15]。成本规划主要是针对产品开发、设计环节所进行的降低成本的活动;企业成本控制是以减少损失、消除浪费为目的,运用计划、预算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从挖掘潜力、提高生产效率、避免无效支出等方面进行考评,范围遍及企业各项策划、管理等各层次、各方面的工作,为企业提供长期削减成本的有效途径;成本改善是指持续不断地进行小幅度的改进,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1.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来看,在操作方法、质量检测、生产结构和管理模式上仍有改进的余地。2.消除一切浪费。精益意味着企业必须降低附加价值的工作,如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工序衔接中的等待,不合格产品的重新加工等,都是不必要的浪费,应予以彻底消除。3.连续改善。它是指以消除浪费并改进生产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作为指导,对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不断地巩固、完善的方式,通过不懈的努力、长期的积淀,以期获得显著成效。

三、精益成本管理具体实施环节

精益生产模式下的成本管理融合了目标成本、作业成本、价值链成本、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从制定目标成本出发,在产品的设计环节,运用销售减法公式推算出产品的目标成本;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分析不同作业的成本动因,区分增值与非增值的作业;并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法,改进不增值作业,从而找到产品功能与制造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核算;最后在产品生产活动中,实施成本改善,降低产品成本。

(一)成本规划

产品设计环节对产品性能、材料采购、工艺流程和产品成本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企业竞争成败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据统计,产品的设计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约在60%~80%之间。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工作中,重心则偏向于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的控制上,而忽视了产品设计环节的成本耗费所占的比重,致使产品在投产后不久就要进行设计改进,造成了多余的浪费。因此,精益成本管理的重心则主要是放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以合理的规划来最大限度地缩减成本。

精益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的规划要贯穿于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个过程。大致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产品设计不仅是作业设计,还必须使产品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特性和功能,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的开发生产,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同时设定成本目标,目标成本的计算采用销售减法公式(即售价-利润=成本)来确定[16],以此为基础有效地管理控制开发、设计活动的成本。(2)确定目标成本后,将目标成本按产品结构分解落实到产品和各个零部件上。(3)在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预测、对比分析目标成本实际达到的水平。根据分析对比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的方法,研究并采用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使之维持在设定的目标成本界限内[17]。如果完成产品全部作业的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如果与目标成本有距离,则需要重新设计作业链,对成本做一次又一次挤压,直到可行为止。新产品目标成本的设定直接关系到产品投入市场的命运,因此,要达到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要求,提高产品研发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也非常重要。

(二)成本控制

面对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科技含量的增加,产品的复杂程度也日趋增强。企业为了能够了解到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控制功能,就必须选择更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作业成本法是按照系统、合理的程序分析产品成本,是达到“精益”的产品成本控制的首选方法。该方法相对准确地确定了各种产品的成本,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产品成本,并将作业成本信息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使得产品设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

精益生产模式下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在作业成本法下,可更合理地分配各种间接费用,在计算过程中不再以产品为核算对象,而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按消耗资源的作业来归集成本,通过有效的作业成本动因分析,将成本合理分配到各种产品,并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减少非增值作业环节,不断加强对重要增值作业的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改进企业的生产流程,达到精益制造成本管理目的,使成本控制从产品级精细到作业级,真正体现精益的思想[18]。

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同时,为改进不增值作业,应结合价值工程分析的方法,把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考虑,在产品功能和制造成本的升降间寻求最优的平衡点,使产品既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特性又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平衡点的寻求,关键要把握住生产量的一个“度”,即应实行全程拉动生产的控制系统,它是以看板管理为手段,采用“取料制”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后道工序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然后再根据本工序在产品所需要的用量从前道工序领取相同数量的半成品,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向前推动,绝不多生产一件产品。

企业成本控制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将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和价值工程分析方法相结合,对消除浪费、增加生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考核,在生产环节不断地改进成本费用支出,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

(三)成本改善

现代企业以创造和保持股东利益为首要任务,因此,精益成本管理不单只强调降低成本与费用,而是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中寻求总体效益最优,进行全过程的战略成本管理,这是一项持久的任务,需要持续性的改善。

成本改善是为了解决生产经营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进一步改进活动。主要是在生产制造领域存在的各种浪费予以彻底消除。在对生产现场进行改善之前,应该区分清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活动,哪些是必须改善的,哪些是无需改善的,做到有的放矢。生产现场活动方式具体有三种:(1)不增值的作业。这种无效作业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中是不可避免的,应尽可能缩短其操作时间;(2)提高附加值的实质性作业;(3)不增值且可以避免的活动,即纯粹的浪费。

摘要:精益生产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方式,是众多企业追逐的经营管理理念。基于此,从精益生产理论体系入手,分析了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进而对精益生产模式下的成本管理框架进行探讨。

浅议实时管理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实时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应

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以低价格高质量”的目标来赢得消费者的光顾, 但“低价格”必须有“低成本”来支撑, 否则将无从谈起盈利。如何才能做到高质量低成本?当前物流业的实时物流管理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本文就“实时物流管理”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作以下探讨。

当前国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其中实时管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卓有成效。实时物流是伴随实时生产而产生的, 随着实时生产的发展与普及, 实时物流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实时物流与一般物流有很大不同, 实时物流不再是传统的规模经济学的范畴, 而是立足于时间的经济管理学, 核心是恰好在需求的时候到达。实时制的采用可以加快货物的流通速度, 降低库存水平, 使补货时间更加精确,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目标。高效、灵活的生产体系, 离开了高效的实时物流的支持,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1“实时物流管理”对成本的影响

采用实时管理能有效减少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在企业的存储时间、存储空间, 减少资金占用的时间, 从而达到减少成本, 增加收益的效能。

1.1 原材料方面。

在原材料采购物流环节中蕴涵着大量节约成本的机会。发掘这些机会可能需要花一些时间, 但能带来大量成本节约, 并缩短原材料的采购提前期。减少原材料的库存时间与空间, 可以减少库存成本;通过控制运输模式, 可以缩短运输时间, 从而降低运输成本, 最终降低原材料成本。1.2半成品方面。协作企业间在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应形成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企业可以要求协作企业采用“最佳时态”供货制, 通过适时适量供应零部件来降低库存, 提高有效开工率, 以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1.3 产成品方面。

按照订单生产, 是解决库存问题的根本, 是降低资金占用的有效方法, 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 拿到客户的订单, 再来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2“实时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2.1 看板式生产方式是以降低成本为基本目的, 在生产系统的各个环节全面展开的一种使生产有效进行的新型生产方式。

就是利用看板在各工序、各车间、各工厂间往来传送作业指标, 要求生产线的各道工序只在需要的时候, 按照必要的数量进行生产, 从而减少库存量, 提高劳动效率, 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看板管理是以“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为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作为整个企业经营的初始拉动点, 以市场需求的品种、数量、时间和地点来准时地组织各环节生产, 前工序仅生产后工序所取走的品种和数量, 不进行多余的生产, 不设置多余的库存, 从而非常及时地消除无效劳动, 降低成本。

2.2 加强运输管理, 降低运输成本。

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运输管理, 减少运输环节, 提高运输效益, 降低运输成本。采取定单聚集、承运人管理和路径优化、运输线合并等方式, 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以及订单管理系统高度一体化整合, 能够将顾客订单转换成为可装运的品项, 从而有机会去优化运输系统这种定单的聚集和客户的订单观念直接联系在一起。提高承运的利用率, 降低收费费率, 降低运输成本, 节省产品流通过程的仓储成本和转运成本。

2.3 均衡生产, 注重质量, 避免缺货成本的发生。

均衡化生产, 是按照特定的均衡周期生产产品来解决与传统制造相关的排队及停线问题, 以匹配最终产品销售的计划速度。均衡化生产意味着基于客户需求在单个工作站或生产单元内协调生产周期时间, 从而使工作得以在整个制造流程上连续平恒地进行。在实时管理中, 它要求生产必须是均衡化的, 因为任何一道工序都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工或完成必须数量、质量的零件, 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波动, 就会造成整体的混乱。最早实行均衡化生产的是丰田汽车公司。丰田的均衡化生产要求的是生产数量的均衡和产品种类的均衡, 即总装配线向各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 要均匀地领取各种零部件, 实行产品组合生产。防止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领取同一种零部件, 以免造成前方工序的闲忙不均, 以及由此引发的生产混乱。为此, 丰田公司的总装线均以最小批量装配和输送制成品, 以期实现“单件”生产和输送的最高理想。其结果, 总装线也会以最小批量从前工序领取必要的零部件。简言之, 生产的均衡化使得零部件被领取时的数量变化达到最小程度, 即各后工序每天如一地以相近似的时间间隔领取数量相近的零部件。除此之外, 丰田公司把均衡化生产作为使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均衡化生产, 任何生产线都不大批量地制造单一种类的产品。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组合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柔性, 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而避免了缺货成本的产生。

3 企业运用实时管理方式的几点建议

目前, 许多企业已经在成本管理上运用了实时管理办法, 但往往只停留在表明, 忽略了管理的本质所在, 为更好地发挥实时管理在成本控制上的作用, 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 变传统的销售方式为网络直销

网络直销是利用网络及电子化手段收集、整理、分析用户需求信息, 并利用网络良好的互动优势和顾客直接沟通, 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比如:海尔集团创建了同步流程、同步送达的物流模式, 物流使海尔能够实现“三个零”的目标 (即零库存、零距离和零营运资本) , 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3.2 优化供应链, 降低成本

生产及流通过程中, 由上游和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 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降低机会主义影响和投机几率、增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订单、生产和运输上实现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提高运作质量、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时间管理、缩短交货期和提高可靠性, 以降低物流成本。

3.3 建立成本系统管理观念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 企业必须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到战略上来, 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都应以“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作为决定取舍的目标。许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 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 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 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强调整体与全局, 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3.4 整合采购资源, 建立起双赢的供应链, 与供应商的关系

不单纯是买卖关系, 而是同一供应链上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整体, 使整条供应链上的供货能力大于需求能力, 以虚拟库存保证对订单的快速反应, 使柔性生产得到保证。海尔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从采购关系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公平、互动和双赢, 而多产业的积聚促成一条完整的家电产业链, 大大提高了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艳琴.物流成本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2]海尔的管理模式[DB].海尔集团网站.

[3]吕志明.存货实时管理[M].2003.

[4]丰田公司的成本战略[期刊论文].丰田公司成本管理.

精细化管理对工程成本的影响研究 篇9

建筑业传统的粗放式管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和科学有效的流程化过程。工程低价中标已成为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 如何在低价合同施工中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为施工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建筑行业的利润率比其它行业的低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式的粗狂性的管理已不适应低价中标的现行建筑市场,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由“粗狂型”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现代管理模式转化, 精细化管理能够严格控制成本, 提高利润率,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 精细化管理过程分析

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是将构成建筑施工成本的各个方面进行精确定位、细化分工、分解目标、量化考核指标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精细化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更强调全过程管理、强调成本效益观念、强调全员参与管理的特点。

工程成本管理程序如图1所示。

精细化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寻求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必须在房地产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贯彻精细化管理的思想, 才能促进项目的成功执行和企业的快速发展。精细化管理是贯穿项目全过程长期、系统的工作。由图1可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方面有资金精细化管理、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只有对各个阶段精细化管理才能更好地、有效地控制成本, 并同时兼顾到速度与质量, 做到好、快、省[1]。

2 运用AHP分析精细化管理中各阶段对成本的影响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2]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用于处理那些难于完全用定量方法来分析的、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而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提出一个总的目标, 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 对同一层次内的各个因素相互比较, 确定各因素对于目标的权重, 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 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 对各个因素分配合理的权重。

2.2 运用AHP分析精细化管理各阶段影响成本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 再根据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值获得权重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精细化管理各阶段对成本影响的权重具体分析过程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3]。

2.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精细化管理包括的方面很多, 导致影响成本的因素也很多。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时, 只选用了较有代表性的方面。根据研究, 将精细化管理各阶段对成本影响的权重初步分成如图2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

2.2.2 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

依据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 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 应用Saaty的1~9标度方法[2] (如表1所示) , 使判断定量化, 形成判断矩阵。

根据相关文献及专家意见, 依据准则层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程度大小和各层因素指标相对应上一层准则层指标的影响程度大小, 按照层次分析法中的标度方法, 分别建立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下面以基准 (B) 指标对目标层 (A) 的判断距阵为例进行计算。

采用正规化求和法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根 (λmax) 和特征向量 (w) :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如果CR<0.1, 即认为判断是满意的。

根据公式计算得判断矩阵的λmax=3.019, CI=0.010, RI=0.58, CR=0.017<0.1。

各矩阵的一致性可接受时, 即判断矩阵为一致性矩阵时, 即为影响因素对上层的权重, 最终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组合权向量得到 (见表3) 。从表3可知精细化管理各个主要部分对成本影响的权重。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可以有所偏重。

3 工程成本精细化管理具体措施

3.1 资金精细化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资金精细化管理可以强化生产经营全过程控制, 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3.1.1 项目资金计划管理

①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资金计划。考虑企业众多因素下明确企业经营、投资、融资所需的现金流量等, 充分评估可得性、利率、偿还风险, 制定合理的筹资方案。

②构建完善的资金计划管理体系, 明确责任范围。合理划分企业资金使用目标的责任制度, 明确成本控制责任人, 是一种新的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有利于把每一个分解后的成本目标变得可控。

③加强企业资金计划管理的意识。明确资金计划管理决策、加强资金的合理使用意识、强化其时间价值观念、加强企业对资金的投资管理意识、充分考虑必要的风险价值、增强企业资金的结算管理制度、适度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等。

④合理制定并严格执行资金计划。企业年度资金计划的制定要依据市场状况和自身条件, 不断优化资金的使用与运营效率;实现全面和集中管理的统筹, 严格避免资金体外循环状况的出现;实施资金支付申请制度, 并严格依照资金计划实行;此外还应强化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控制, 加强资金的合理支付[3]。

3.1.2 预算控制管理

预算控制是在工程建设成本控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项管理工作。

①提高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高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核心是提高工程各组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使工程预算价格更切合市场、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市场分析, 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 减少和降低投资风险, 为选取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案提供决策性的咨询。

②加强工程预算的动态管理。工程预算管理从广义上讲包括从投资立项开始的投资估算管理、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管理、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施工图预算管理和竣工阶段的结算管理, 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周期性。因此, 必须全过程实时跟踪工程预算中“量”和“价”方面的变动, 分析其变动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 发挥工程预算管理的能动作用。

③加强工程预算的统筹管理。同一个工程项目而言, 不同参与主体对工程预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一定区别的, 甚至是矛盾的。工程预算管理片面地强调某一参与主体的利益都会不利于项目的进展。因此, 建设单位应利用统筹的意识和观念, 发挥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统领作用, 将限额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投资控制及成本降低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各方面的统筹管理。

3.1.3 材料控制管理

一个工程甚至高达70%的成本来源于材料, 因此材料是影响成本的直接因素。成本控制应从原材料价格和使用量两个方面进行, 材料精细管理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

3.2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人力资源的精细化不等同于复杂化, 而是人员分工明细化、责任明确化进而达到高效管理。一个项目能否达到预定成本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的组织机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3.2.1 项目管理机构组建

项目组织机构是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者。有严格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一次性的任务要求项目精细管理要以结果为导向, 实现项目的目标。而在公司结构体系中, 项目组织结构是相对长期的、稳定的, 并且以职能管理的垂直管理为主要表现形式。采用相对简洁的组织形式, 构建一个高效、健全的组织结构, 从施工到安全、人力资源到预算和采购全面协调工作有序进行, 保障项目施工和提高工作效率。

在建立和应用组织级项目管理上,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着力做到:1) 构建项目管理体系, 规范项目运作机制;2) 在项目管理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建立动态提升机制。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 相应的管理机制也面临着不断提升, 项目管理体系必须要有动态提升的机制, 以保证公司项目运作的需要。

3.2.2 劳务成本精细化管理

劳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主要为两个方面:劳务项目单价的确定和分段结算。

劳务单价的确定, 一方面依据各地方的定额, 另一方面又要参考市场行情的平均劳务水平, 既不能让劳务亏损 (否则扯皮而加大成本) 又不能让劳务利润过高, 也就是让劳务略有盈利。

以前, 施工企业都采用了一包到底的方式, 整个工程全部采用一家劳务公司, 虽然减少了管理工作量, 但也增加了企业在劳务市场的议价能力。独大的劳务局面, 会导致劳务成本的节节攀升。若采用了“落地”的细化管理方式, 管理分工明细化、责任明确化, 使各项成本在项目资金计划可控范围内。

3.3 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

3.3.1 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

质量是施工单位的生命线, 而成本却是施工单位的生存线。质量—成本关系如图4所示。大多数施工企业被过分重视, 而施工成本管理往往被忽视, 这样就造成了质量提高而高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投入, 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另一类是片面追求利润, 不惜压低价格, 微利甚至亏损来获得承包。所以正确认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进行施工质量成本精细化管理才能有利于企业长久发展。

施工质量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的精细化管理:

第一是材料质量成本的控制。入库的材料按国家规定、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要求应进行抽检的。对不合格的材料, 一律不得入库, 更不得使用于施工工程中。减少因材料不合格带来的返工浪费, 加大质量成本。

第二是严把施工质量控制关。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确定质量目标。按照质量目标, 落实质量责任制,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将质量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人, 做到每个施工环节均可追溯。

第三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

第四是注重维保, 主动回访, 加速尾款及质量保证金的回收。

3.3.2 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

工期-成本关系如图5所示。工期的拖延, 不但会带来建设方的反索赔, 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 而且会导致施工工程直接劳务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 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执行合同的信誉。因此在现代管理理论中, 施工进度管理是考验一个施工企业的试金石。

精细化管理在总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寻求最佳工期, 以及网络计划中与此相对应的各工序进度安排。企业在确定进度目标、项目部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要有合理性、可操作性。若需要缩短工期, 则考虑如何使增加的费用最小;若要求以最低费用完成整个项目计划, 则必须考虑确定其最佳工期。

4 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精细化管理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前提下, 减少成本投入, 从而实现施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剖析了主要方面对成本的影响, 提出了项目具体实施中主要方面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措施。

摘要:对精细化管理主要方面进行了剖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就精细化管理主要方面对工程成本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项目具体实施中主要方面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措施。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工程成本,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Qun Gao.Research on Co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Real Estate Proje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09 (12) :142-146.

[2]郭金玉, 张忠彬, 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05) :148-153.

[3]张晓榕.加强资金计划管理, 实现企业安全发展[J].现代商业, 2013 (6) :215.

管理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成本控制,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

成本是产品定价的基础, 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在现代社会, 价格是由社会平均生产能力所决定的, 企业只有以低于社会平均价格的成本生产出同质的产品, 才能生存。企业在正确核算出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后, 才能够考虑是否接受定单, 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获利。同时, 只有明确成本发生的原因, 才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

一、现代制造方法推动了管理方法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技术, 新工艺不断涌现, 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 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大型企业转向多角化、多样化生产, 企业由原来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小批量生产。特别是电脑的运用, 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水平。通过使用电脑辅助系统, 可显著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技术革命产生了许多新的制造系统, 如弹性制造系统 (PMS) 、电脑辅助设计 (CAD) 、电脑辅助工程 (CAE) 及电脑辅助制造 (CAM) 系统, 不仅拓展了电脑的功能, 而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在先进制造环境下, 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 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 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1970年以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 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 而今天不到10%, 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 使得传统的制造费用以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已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

因此, 必须看到新的制造方法带来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 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 小批量的商品需求, 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 企业传统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而随着生产的现代化, 管理也要加速现代化, 要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成就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到企业管理上, 才能迎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 比较重要的如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战略成本管理等。

1、适时制对成本核算的影响。适时制 (Just-In-Time System, JIT) 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理念,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90年代得到广泛传播, 目前仍方兴未艾。按照适时制的原理, 企业应该以顾客的具体需要作为生产经营的出发点, 然后逐渐向前推移, 统筹安排生产经营活动, 即前道工序只能严格地按照后道工序对产品 (服务) 或半成品的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的要求来组织生产, 前道工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质量水平如何, 何时交货等, 完全取决于后道工序的要求。不言而喻, 适时制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是“零存货” (甚至可以说, 你不得不零存货, 因为你不接到定单就无法知道顾客需要什么) 。但与“零存货制度”相比, 适时制具有“以顾客为中心”的新内涵。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 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货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一效益原则, 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 无疑得不偿失。

2、全面质量法对成本核算的影响。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中产品成本被作为唯一的有形成本对象进行核算, 并没有对其他的成本对象进行核算, 包括质量成本。传统的会计标准是以满足外部使用者 (税务、股市等) 为目的来设计的, 而不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设计的。因此质量管理费用被埋藏在生产制造成本和费用里面, 企业内部管理者不能从财务报表中清楚地看出各项质量管理费用的具体变化。生产制造成本里的质量费用被分配到产品上去, 一方面, 把属于质量成本的费用张冠李戴地分配给产品成本;另一方面, 把质量成本这个属于企业管理不善的成本加到产品上去, 进而最终转嫁到顾客的身上, 这就违背了企业管理是以顾客满意为目的的宗旨。在认识到这点后, 质量管理理论产生了。

因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现“零缺陷”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的, 全面质量管理成为适时生产系统赖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 并且成为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 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 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3、战略管理对成本核算的影响。战略是对全局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向所作的谋划, 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企业战赂的重点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通用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已经成为竞争战略的经典理论。战略对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二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

从战略角度, 将成本管理目标过分集中于成本降低方面不能够满足管理的实际需要。确定成本管理目标, 尤其是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目标, 需要将成本管理放在与企业经营活动、管理措施及战略选择的相互关系中考察。成本不是孤立的, 它不仅本身的发生受到企业各种因素的影响, 它还影响企业的其他方面, 同时它又是企业做出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

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 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 电子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制造方法, 传统的成本方法已不能满足成本准确核算的要求, 因而对成本核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的制造方法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论, 这些理论要求先进的核算方法与之相适应, 新的核算方法又要求有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系列的原因对成本核算形成很大影响, 促进了现代成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管理过程对成本的影响 篇11

摘 要:在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而合理的控制方法,方能实现高效的造价控制。本文主要通过全过程控制方法基本原理与特点的分析,进而研究了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核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关键词:全过程控制法;建设项目;工程造价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跟踪审核是一种全新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中,几乎都实施了全过程造价跟踪审核。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在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提供专业和有效的咨询,使整个项目的投资处于受控状态,是对社会资源的良好使用。

1、全过程跟踪审核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工程一直存在着“三超”现象,即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和结算超预算,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建筑工程投资的效益管理。在项目规划的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项目批准的造价金额,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问题,有效地保证工程造价合理和投资目标的实现。对于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合理处理技术和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项目一经决策,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和基础是合理的设计,设计的费用一般只占整个项目的1%-2%,但其影响到工程造价达到75%以上,甚至还要高,设计的质量是否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不仅关系着项目投资的多少,而且与使用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有效、合理地控制工程成本,就要大力抓好工程设计管理这个阶段。

2、全过程跟踪审核的现状分析

国内目前一般只对招投标、施工、结算和决算阶段进行委托跟踪审核,它的效果不如在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实施的好。有研究表明,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对项目的工程造价影响很大,达到80%,在项目设计阶段,据统计分析,控制工程造价的潜力在75%左右。参加建设各方对造价跟踪审核单位的职责混淆不清,形成项目管理上的重叠和漏洞。如有的把造价单位当成监理单位,造成审核单位与监理单位的管理职能重复进行;还有的工程建设参与单位与审核单位没有直接的经济合同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不配合跟踪审核单位的情况屡有发生。跟踪审核咨询单位资质等级的门坎设定较低,咨询机构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事咨询业的人员素质差异较大。相对传统的咨询业务工作,全过程管理跟踪审核单位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材力需求大大增加而咨询机构往往配备不到位。加之目前国内的咨询从业人员与国外的工程师、测量师相比较,在跟踪审核咨询服务的操作方法和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缺乏诚信体系的监督管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国内的跟踪审核咨询单位规模普遍较小,人员和资金情况较难胜任众多大型项目的管理需要,国内企业缺乏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优势。

3、全过程跟踪审核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核由业主委托造价咨询机构,依照工程项目招标合同、工程量计算规则、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合同变更等资料,对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经济指标审查、核实,其中包括项目决策、设计、投标、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结算等。

3.1投资决策阶段的作用

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数额确定的正确性、工程项目是否和实际情况相符合、是否可以进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都是进行审核的目的。工程造价跟踪审核根据对工程项目所处实际环境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特点等,指导项目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审核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功能定位、设计要求等进行分析,以此指导工程选择和其功能定位相匹配的规模、标准以及主要设备;另外工程造价跟踪审核,还可以根据对工程概算目标对其所选用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概算对比,以此确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建设设计方案。

3.2工程设计阶段的作用

在工程建设中,成本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能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阶段的风险和成本。跟踪审核就通过对施工技术比较、经济分析以及效果评价等措施,对其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以能够得到一个不但能够满足适用要求,其造型又能够足够美观,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效的提高建设资金的利用率,从而对成本控制的实行创造基础条件。

3.3施工和竣工阶段的作用

在工程施工阶段,就是成本控制的实行阶段,但是由于施工时间长,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比较多,所以跟踪审核主要采取的就是监督手段,监督控制施工阶段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安排资金投入,同时应该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对产生的进度偏差及时纠正,对一些合同变更项目做好记录,另外对于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图纸以外的内容,也要作好记录,以免在竣工阶段,开发商提出不合理要求;在竣工阶段,跟踪审核一方面要对工程量进行严格审核,另一方面还要对竣工结算过程进行监督,做到客观合理,有效的减少建设资金的流失,提高业主经济效益。

4、结束语

工程造价属于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集经济、技术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建筑行业发展到现在,跟踪审核的方式是在新形式下推出的,这对工程建设的效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工程造价管理属于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和建设施工等阶段。全工程跟踪审核不仅能够减少漏洞的发生,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有效低避免了在决算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必要的价格纠纷。这种跟踪审核是在新形势下突出的,使其在完善项目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方面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将工程造价管理作为核心工作,并充分运用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信息,把握市场动态,从而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平.论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会计信息化对成本管理的影响研究 篇12

1.1 成本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逐渐得到发展。企业成本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的冲击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从传统管理模式中逐渐走出来,而且管理方法也得到不断创新。但成本管理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范围及程度上,并未起到预想中的效果,许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在许多企业中并未得深入的应用。一个企业要开展成本管理法,需要将企业所有的数据、成本以及流程寻找出来,这非常困难,而且作业成本在实施前以先进与强大的计算化系统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也会受到制约。

1.2 成本管理信息失真及核算任务繁重

成本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成本数据为基础,而当前企业成本信息的失真较严重。成本管理不仅包括料工费,还包括企业各个成本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等方面。导致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失真的原因是企业BOM不准确,许多企业主要是通过人工计算数据,使数据计算错误的现象难以避免。另外,企业反馈部门不能及时将各个成本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导致企业领导在经济活动中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1.3 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控制范围狭隘

企业成本管理控制范围狭隘通常是指企业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应全面落实成本管理工作,但我国许多企业将成本管理仅仅落实在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重生产成本轻前期以及后期的成本管理。

2 会计信息化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2.1 会计信息化促进成本管理的实施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可以更好地解决成本管理方法的问题,以促进及时生产控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和其他管理方法,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中心,只要输入数据,系统会自动确认工作和经营成本,计算产品的最终成本,自动进行成本分析,数据采集简便、快速。

2.2 会计信息化促进成本管理方法的发展

随着会计信息化核算技术的发展,成本与信息技术结合更加紧密,不仅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范围,而且开辟了新的途径来降低成本。目前,许多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自己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根据自己的需求,整合不同的管理方法,并利用各种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对现有成本管理进行创新、优化,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 基于会计信息化的成本管理途径

3.1 加强成本管理的实施力度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现代企业引进会计信息化系统,就能使成本管理在其系统中自动进行,工作人员只需将相应的数据输入系统中,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自动将数据进行核算,使成本数据的核算更加准确。因此,现代企业只有加强会计信息化的成本管理力度,在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更加先进性技术,以强大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为作成本管理的基础,这样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

3.2 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作为一个先进的信息系统,为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有用、开放的平台,其并不会过多地依赖会计工作人员对资源的收集与处理,还能使企业业务不受时空的限制,让企业会计数据的流动与获取更加迅速,极大地节省了企业成本核算数据收集的时间。因此,企业要加大信息会计的建设,建立起一个全面的信息系统,并落实在企业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当中,对产品进行细化,从而使企业成本核算更加准确。

3.3 结合成本管理与科学技术

IT技术作为世界引领性技术,逐渐应用到成本管理系统中,使制造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因此,企业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及资源,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工具,应用于企业数据收集、产品研发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另外,各个部门通过成本管理系统可看到关于本部门的成本管理数据,从而提高重视程度,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不仅实施力度不强,在观念、方法等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会计信息化系统下的成本管理,数据收集更加迅速,效率与准确度更高,从而使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求发展。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本文介绍了我国当前成本管理的现状,研究了会计信息化对成本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成本管理的改进措施,旨在丰富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成本管理,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万依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在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15(24).

上一篇:城乡低保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