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2024-10-17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共12篇)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篇1

计算教学如何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精神,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指出:“数学是很讲‘道理’的学科”.教学“光教术不行, 还得教理, 这两个要结合着教.”教学“必须能用例子来说明……通过归纳推理推断结论, 通过演绎推理验证通过推断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最后逐渐积累一种思维的方法和经验”.“应当抓住本质, 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讲完它, 然后领着学生去思考, 去做一些事情” (注)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上册“小数除以整数”为例, 谈一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出示晨练情景图.运动员张扬计划四周跑224千米, 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学生列式:224÷4

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是怎样算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出示课本例1主题图.指导学生列出:22.4÷4

师:这道题与前面的除法比, 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是整数除法, 这道题是小数除法. (板书课题)

(评析: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计算前应通过典型练习题的复习, 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旧知, 往往能有效激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 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体验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师:小数除以整数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例1, 独立思考并把自己意见与小组同学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时可围绕如下思考问题:

教材中第一种解法, 你有什么感觉? (道理很清楚, 但有点太麻烦了)

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略)

(评析:由于在前面复习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完全可以借用这方面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师此时要做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运用迁移类推的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探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空间,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尝试练习, 深化理解

师:下面这几题, 算完了吗? (学生思考)

师:这几题在商中如何点上小数点?

生: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为什么这样点上小数点?

生:1题12有4个3, 6个十分之一有2个十分之三, 商应是4.2.因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评析:算理为算法提供理论指导, 算法使算理具体化.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上面设计, 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理.凭感觉“先看作———整数除以整数”, 再迁移到“小数除以整数”计算.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 体验到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度和演变过程, 从而达到对算理深刻理解.)

四、归纳方法, 上升经验

算一算, 比一比, 下面的两道题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42÷3 4.2÷3

师: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

生: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列竖式计算. (请两名后进生到黑板前面板演, 余者在练

习本上做.) 25.2÷6 34.5÷15

(待前面学生计算后, 让他们说一说计算过程.说不清楚时, 让别的同学补充或纠正.学生结合上面题目重点说清楚, 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师做总结性的小结)

(评析:现行教材改变以往做法, 不直接出示一般算法, 而是采取逐步明确算法.教师不要过早给出, 而是让学生逐步探索自悟.在上面设计中, 在复习中以渗透算法, 在探究算理中突出算法, 在讨论交流中比较算法, 在典型练习总结时揭示算法.此时, 学生对算法掌握应该是水到渠成.)

五、及时反馈, 形成能力

1. 直接说得数.56÷4 6.6÷6 280÷7 30.5÷5 390÷3

(评析:口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突破口.口算必须在课堂中进行强化.基本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 每堂课都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脱口而出.)

2. 列竖式计算.13.5÷5 32.5÷25 64.6÷19

3. 计算下面各题.

(1) 《新编童话集》共4本, 售价26.8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元?

(2) 一个玩具厂做18个毛绒兔需要64.8元的材料.做1个毛绒兔需要多少元材料?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做后自评互评.教师重点深入后进生桌前辅导并做面批面改.

(评析:练习设计典型与否, 对新知巩固、拓展与深化作用不可低估.练习设计层次性, 是运用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其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更主要是提高练习效果.基本练习可以巩固刚刚学完的新知识.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运用掌握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沟通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沟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注释:来源:人民教育2012年7期注重“过程”中的教育———史宁中.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篇2

具体研究从两个层面进行

从教师方面:

(1)从课前的学法指导着手,小预习,大预习等进行前提知识的有效预学习;

(2)教学过程设计的为突破点,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课堂活动的有效设计,课堂情境问题的有效设计,课堂结尾的设计的有效性,及课堂高效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思考。

(3)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效性研究从审题习惯,思考习惯,检验习惯,改错习惯等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研究,以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

(4)精选例题习题的有效性从精选例题,慎选习例,针对性讲题着手

使学生在解题的活动中有效提高数学能力。

(5)学生数学思想引导的有效性 主要探究在教学内容的情境下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及应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6)课后学习延伸、拓展的有效性主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延伸,自主学习方法的拓展,题型的延伸与拓展方面进行研究

从学生方面

对学生的数学全过程学习有效性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

(1)在初一入学时进行学习方法和习惯调查,进行数据分析 [调查表见附件(1)]

在第一学期利用广播进行《初中数学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指导》,期中后由学生代表进行学法经

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分析 篇3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重要阶段,学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思想,此时的作文写作锻炼十分需要有科学系统的引导,这对学生日后的写作生涯以及成长都是有着极大的好处。

一、有效教学基本概念

1.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

首先就是保证要对教学关系以及学习效率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从教学意义上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也是有效教学最主要的内容。要充分保证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主动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质量。

2.有效教学的判断方法

确保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前提就必须要对有效性教学的判断方法进行了解和掌握,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有效性教学的判断依据就是查看教学工作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效率。

(1)以是否有效果判断:在判断过程中,遵从的是否有效果为依据,就是指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前,判断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结果能否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在教学效果的实现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反应要有密切的关注。

(2)以是否有效率判断:在教学工作的投入中,占据比重最多的就是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将时间看作是判断教学效率的主要标准。

二、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初中作文教学具有功利性

在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但是语文不同于数学这样的理化学科,学科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作文的教学工作也不会像理化学科一样达到立竿见形的效果,学生又迫切需求高分,于是就产生了走捷径,到作文刊物中去寻找素材,经过七拼八凑完成一篇写作,这样完成的作文严重的缺乏个性,脱离了生活,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作文教师也会因为分数的需要,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范文,套写之前的优秀文章,于是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直接导致了“人文分离”现象的发生。

2.作文教学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初中的作文教学工作应该是一种思维形式和写作习惯的逐层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写作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工作中,所有的教学工作几乎都是为了考试来开展的,考试会考到哪些题型,平时也就会着重练习什么作文题型,传统的作文课堂,也就是由教师随便拿来几个之前考过的作文题目进行写作,这样的作文教学根本没有任何重点的存在,缺乏教学的梯度,也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

3.对于作文的评改的低效性

在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已完成的作文评改工作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低效性”,对作文的“精批细改”根本无法使学生对其作文评改工作产生共鸣,甚至有一些教师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评改,实施自评体系,学生互评系统,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教师在作文评改工作中的“少教多改”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积极性,相反还会极大的挫伤学生的成就感。

三、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1. 教材方面的问题

当前教育形式下,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作文教材方面的问题,主要就是教材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这也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工作时无章可循。在教材的作文素材单元编排过程中,都是以作文的主题为依据的,这样就会使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同时也由于教材编排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作文教学的梯度和难度,于是就形成了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毫无序列可言的教材体系。除此之外,教材的制定还存在一个比较大的误区,就是只重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师存在的问题

作文写作的本身应该是以自身生活的真实情感为题材的,而作为教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利化,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初衷发生了改变,使作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以真实情感为基础得到了忽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重视的是学生写作方法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作文中真实情感的流露。另一方面,因为教师的写作能力以及其文学功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对目前教师的写作素养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这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所以,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1)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写作训练的具体方式,使听说教学和写作教学两者有效地结合到一起,以这一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就是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听说训练中融汇一定的写作课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通过趣味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其写作能力也会获得相应的提高。

(2)目前作文教学中的理论和传授方法,学生大部分都存在一种抵触的心理,因为其作文写作能力也无法获得有效的提升,针对枯燥的作文授课方法,教师就需要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新颖的授课方法,可以将范文鉴赏教学过程中渗透作文写作等内容,这无形之间会对学生的语文常识和写作技巧知识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教学工作的进行也务必要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2.活用语文教材,生活元素要从教材中挖取

教材的活用,从教材中进行生活元素的挖掘,这是有效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最关键的因素。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含有丰富的古今中外的著名文章,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小说、诗歌、散文等,这些能够被编写到初中语文课本的,肯定是非常优秀的文章,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这些文章所描述的意境和内涵进行主动的揣摩和分析,对结构性比较强的优秀文章,要让学生反复地去学习,去思考,锻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3.塑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写作环境

这也是有效地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此方法的执行者还是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努力地为学生塑造一个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写作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写作氛围,要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也让他们真实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程度。所以,不仅仅是在作文教学中,乃至所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不应该以成绩判定学生的好和差,对所有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尊重每一位学生及其作品,挖掘每一个同学作文中的闪光点,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一个两个学生的进步不是真正的进步,所有的学生进步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五、结语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是语文这一科目中的重要内容,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有效教学的概念,并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希望对以后更好的开展初中作文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论初中数学思维过程的有效性教学 篇4

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无效或低效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依赖心理。首先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其次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形成思维懒惰,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维缺乏独立性的品质。

2.思维混乱。受到知识水平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混乱,缺乏联系和有序性。学习中随意性较大,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思维缺乏逻辑性;基本定理、概念与公式之间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公式、定理;概念与公式之间联系不起来;解题时没有步骤、过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缺乏逻辑性的品质。

3.思维简单。由于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常常无章可循,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的思考分析。解题过程中不弄清题意,不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不进行条件选择,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等,思维缺乏逻辑性、批判性的品质。

4.思维肤浅。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对一些数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不少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较为肤浅的阶段,缺乏深入的思考,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难以拨云见日,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不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思维难以提升,难以形成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和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另外,学习中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思维缺乏深刻性的品质。

5.思维死板。不可否认,解决数学问题往往遵循着某种思维格式,它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集中表现在解答数学问题时的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这种定势思维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是甚少涉及,思维缺乏灵活性及创造性的品质。

中学生产生上述无效或低效思维过程,除了学生自己的知识基础、身心、态度、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初中教师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致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现就初中数学思维过程的有效性教学,作如下总结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思维启动

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解决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一种认知冲突,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之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并将有限的知识点构建问题链,产生连续的认识活动和行为,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当然,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为下一步的学习开启思维大门。另外,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设计出一些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时,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时,探寻知识之间的联系时,教师应抓住契机,提出有思考性、启发性、灵活性、探索性的问题,以问激思、以问导思、以问探法、以问求果,利用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引导探究,思维展开

探究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探究过程,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所凝聚的思维因素给予充分探索,探索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维过程、问题发现过程、规律揭示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性。

细心观察。这里的观察,不同于简单地“看”。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观察,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观察实物、图形、式子、例题、实验等方面及现象,想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其次,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图形与图形之间,式子与式子之间,有何特点,有何共性和个性;量与量之间有何联系,发现有何规律等。并与比较、类比、联想、归纳等思维及情感联系在一起,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新知。

合理猜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通过观察后一般习惯于进入逻辑思维状态,即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认识数学问题,当逻辑思维“中断”时,可立即调整思维方法,迅速进入直觉状态,即依据现有的数据、信息、经验,对其本质及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直接的领悟,从而产生创造的想象、猜想,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猜想是依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图形以及推证的结果,运用联想、类比的多种思维方法,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对未知的量、图及相互关系作出一种推断和预测。首先,它并非胡思乱猜,它是一种推理,更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应随时营造宽松良好的猜想氛围,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有答案,大胆猜想。对学生的合理猜想进行鼓励,对学生的偏向猜想进行引导,对不猜想的懒惰现象进行鞭策,让每个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猜想。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直观猜想、经验猜想、归纳猜想等途径进行猜想,然后对猜想的结论通过实验或逻辑推理来验证。

合适实验。数学实验是一种以数学知识素材的形成、发展、应用为任务,利用实验工具来推演或利用空间模型进行模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相关数学知识或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材上的“做一做”,特别是图形与变换、视图与投影等相关内容,都必须要求动手操作。与此同时,应借助计算机数学软件为平台,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需要指出的是,数学课堂学习不能没有实验,但不必像理化生一样,凡事都依赖于实验,思维量大是数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它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教师应充分整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判断和归纳总结能力。

推理论证。所谓推理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作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过程的具体展示,它以对逻辑思维的考查为最终目标,在数学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学科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还原数学家、作者的思维过程,站在数学家的角度去思考、推理、论证,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推理、论证,验证其结论的真伪,逐渐掌握常见的推理方法,从中获取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推理过程要求推理严密,需要步步有根据,在熟练的基础上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教师从学生推理探究的思维结果中捕捉、追踪、评价,挖掘其思维过程,点破产生错误思维的实质,引导反思,将思维迅速转向,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

合作交流。上述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探究过程,应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中进行。在数学课堂中,“合作交流”首先必须要注重交流思维过程,即我们常说的“只说思路,不说答案”,要求学生说清楚“我是怎样思考的”“还可以怎样想”“哪种想法最好”“为什么”等,做到说理有据,步骤清楚,层次分明,防止只说思维结果,不说思维过程的做法。在学生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否正确,并给予点拨与矫正,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在小组内或者在全班开展“合作学习”,互学、互帮、互查、互议等,相互配合,各尽所能,相互补差。逐渐让学生用文字、字母、图表清晰地、有序地表达自己发现的规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揭示其思维过程,使学生在交流中受益。我们要充分估计学生知识方面的缺陷和思维心理障碍,故设“陷阱”,制造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产生对问题和结论的困惑,充分揭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应把教材、作者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教师的思维展示中得到启示,学会相应的思想方法。总之,只有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师生思维互动、思维交流的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在“动”与“静”的统一协调下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三、归纳概括、思维整理

归纳是从个别数学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活动。在观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抽象出数学现象之间共同的本质属性,对相关现象、方法加以归纳,对相关数据归类、分析、提升。教师不要期待学生说的结论与教材和自己所想结论一模一样,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提出的结论,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从学生的不同结论、不同的解题方法中,提炼出多种探究成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也正是我们数学思维活动过程有效性教学所追求的。对于不同的答案或结论,要加以认真分析产生这种结论的原因,给予正面评价,对错误的结论以激励为主,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收获,提高其抽象、归纳的能力,通过归纳概括,让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理解定理、法则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能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对教材的例题、习题做一些观察、比较研究,找出题与题之间的变化规律,题目的深化、扩展、转化情况,从中寻找规律性的思维过程,使凌乱的思维过程变得有序,充分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思考方法。

四、应用反馈、思维矫正

首先,强化课标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精心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要多样化,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其次,将与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分析与解决,或是加以改进与创新。为了巩固概念,可以选编基础变化题,改造课本上的例习题为发散性和逆向性问题,为了拓展思路,可以选编多变、多解题,拓广、演变、发展问题,等等。另外,还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实际进行操作应用。

上述各种形式的应用要及时反馈,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错误的思维过程给予及时矫正,使巩固练习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学生明白的,教师不说;学生会解决的,教师不讲;学生会做的,教师不教,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思维作用。对普遍反映的难点专题矫正,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可在探究内容及运用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数学内容给予变换、变式提出深化问题,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五、总结升华、思维拓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题型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系统总结,并纳入整个知识系统之中。课堂总结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整理、深化、升华。及时、恰当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总结,梳理知识,形成体系,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必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去构建有效的初中课堂教学结构,在教材、作者的思维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之间架设桥梁,以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与协调,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彭祥彬,尹升.中学数学探究性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05(4).

[2]赵绪昌,彭祥彬.浅论数学猜想[J].数学教学通讯,2003(5).

日语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方法 篇5

近年来日本独资、中日合资等不同形式的企业林立于中国。中日合作不断加强。这一发展趋势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日语已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首选课程。而如何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词汇、文法并通过实践能够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不仅足我们的教学目的,而且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十数年前。我国经济发展远不如现在。虽然日本有部分企业以不同形式进驻我国。但其广度和深度远逊色于今天。当时对于外语类人才的要求也仅仅局限于单一语种。即掌握好一门外语已经足够。由此也就导致在传统的日语教学巾,我们的教学目的仅仅是让非专业学生了解日语这门语言的基础知识而已。并没有着力于实用性。教师对的教学投入非常少,这也使得学生对的态度不正确满足于皮毛的一知半解,甚至仅以考试过关为目的。这也使得我同高校口语教学严重滞后。

二、学好日语的关键性问题是学习动机

虽然随着形式的不断变化我们对教学的方法有过些许改善,但制约学习的根本因素仍然没有改变。除去智力水平、接收能力、学习方法及习惯等因素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该非学习动机莫属。学习动机一旦产生,将会促使学生持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笔者认为在当今形式下,对多门外语的掌握的要求已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巾多向学生介绍日本的国际地位,以及政治实力经济实力等。让学生能深切感受列学习日语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向学生介绍日本的文化风俗让学生产生通过语言去了解日本文化的欲胡。以上的工作能大大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和改变传统的学习动机。新的动机一旦产生可以促进学习而所学知识又能反过来加强动机两者相互推进。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日语教学虽然属于成人教学范畴但其与专业语言教学毕竟不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同步推进提高。这无疑给日语教学增加了难度。在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方法中,文法译读法这一传统教学法成为首选方法。即用母语教学,首先讲解词汇,其次理解文法最后讲这嶂知识运用到文章中,逐句讲解后翻译成母语,再从母语翻译成口语周而复始。此种教学法强调成人教学与幼儿教学的区别是:成人有强大的母语基础随时都能起到下扰作用。而幼儿则足一张白纸。同时,成人具有比较、推理、综合、分析等能力,忽视成年人的这些特点及其与幼儿在语言学习上的区别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此种教学法虽然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但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和口本的交流h益频繁,打破语言障碍,直接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呼声越发强烈。在此情形下盲接法已成为日涪教学的主流。直接法强调以口语为基础,以模仿为主,采用幼儿母语的自然语言习得规律,主张模仿记忆。该教学法反对对语法规则的死记硬背,打破传统束缚,使学牛能够大胆开口说外语。讲求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见直接法非常适合日语教学。也符合语言实用性的要求。所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

四、对比教学法不可或缺

由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现代日语巾汉字的比例相当大。同时日本对欧美文化的学习也使得现代日语中的音译外来词汇非常多。而口语的学生都具备很强的中文和英文水平。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比教学法相对其他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1、汉日对比

众所周知,日语是在吸收汉语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汉字已融进了日语词汇中的音、意中去了,这对于中国学生就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完伞可以在介绍日语汉字词汇的同时。与中文汉字进行类比。分别找出日语词汇中与中文词汇同形同义、同形异义的词汇。这对于学生掌握好日文汉字词汇和文法有很大的意义。

2、英日对比

日本民族的学习能力令人惊叹。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伞面学习西方尤其是欧洲。在大量的文化和技术进入日本的同时,大量的词汇也随之进入日本。而这些被称为外来语的词汇在日语中被规定用片假名表示。这对于以口语为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大优势。而英日对比法(日语外来语80%来源于英语)是教学中的又一有效方法。

五、日语写作教学方法的探索

1、现状与水平:大学生日语写作水平总体来说不尽如人意,很多写作的书写并不符合日语用语习惯。思路逻辑不清晰,写出了中文语意习惯的日语。日语的写作并不是简单的翻译,如果采用脑海中形成中文,然后用日语翻译出来的思考模式,就把日语写作与翻译进行了混淆。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写作中发现,相关的日语语法错误,也是出现错误频率较多的地方。如助词的选用、接续、以及时态使用不妥的错误比比皆是。

2、改革思路探索:注重教学原点。对于生的写作教学,可以从教学原点入手,以它自身的结构规律逐步深入。理解句的子核心,熟悉句节成分功能,进一步到简单的名词句、形容词句、形容动词句、动词句,当学生能够运用词汇和词组时,开始使用复杂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对写作的作品给出评价。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及时给出反馈。可以采用每两次写作进行一次当堂评论的方式,从时间与写作作品上都可以满足课堂的教学要求;不等同于翻译。锻炼运用日语思维,在脑海中形成日语习惯的句子,写作完成后,可以借助翻译书写是否正确的检查;利用多种资源:课本上的教学资源是很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日本风俗习惯的了解,丰富日本文化,提升写作水平;可以通过阅读日文书籍,学习典型的日文写作模式;可以观看日文的电影,从视觉听觉刺激日语水平提高,摘取适合书面写作的语句,应用到写作中来。

六、总结

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分析 篇6

一、语文有效教学内涵概述

从根本上讲,教学的有效性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教学有效性的直观体现是学生的进步。对于语文教学有效性而言,衡量其是否有效,可从三个方面进行:①是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②是否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③语文教学是否为效益意识强的教学。这三个方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全面性、整合性、价值性,以及单位时间内教学的针对性和覆盖面,这些指标是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明确有弹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导向作用,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弹性反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前提。教学实践表明,准确、明确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明确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创造力、创新思维、联想能力等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在明确目标的引导下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另外,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有弹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制定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目标和基本要求。

(二)教学民主,学生自由开放

学生创造力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一个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状态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创造力,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越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越高。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老师合理的引导下,能够培养学生高度自觉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基础支持。

(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不具有有效性。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老师主导下的教学过程并不等同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是低效的。学生自主性的参与才能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基于学生主动参与的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参与选择教学方法、参与质疑解惑、参与和他人的合作、参与教学评价等。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有效性不仅表现在学生语文知识或技能掌握程度的提升,还应该包含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思生于疑,思维是创造的起点,思维的开始起于发现问题,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②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空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自由联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其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③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打破传统的“标准答案”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参与课文的意义生成过程,使之不断产生新的意义。

三、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优化策略

(一)确定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确保语文课堂教程目标的有效性。制定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①语文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因此衡量语文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进步,而非老师的教学任务完成程度;②语文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估的,教学目标的评价必须具备明确的标准,具备清晰的层次,使得学生取得的进步能够衡量;③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教学目标必须覆盖全体学生,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必须兼具共同性目标与个性化目标。其次,确定语文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确定合理一致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适当地设置不同的侧重点,但总体上来说,必须保证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同步性与统一性。

(二)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第一,在教学的内容取舍方面,要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长期性和渐进性。从全局出发,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根据时代需求、教学目标、学生情况进行适当取舍,这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措施;第二,语文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打破“教材唯一”的局面,使教学资源向多元化发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积极推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语文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积极吸取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大胆使用“讨论式”、“小组式”、“合作式”、“探究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尽量打开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第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比如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置和选择,树立学生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可大大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第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说明老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预设,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切不可形成固定教学模式,一味从头到尾分析讲解。

参考文献:

[1]刘义民.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徐新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3]龙建华,沈玉琴.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策略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21).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篇7

一、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政治课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上一门枯燥、乏味、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其内容较为抽象, 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受其思维能力的限制, 对抽象的理论往往无法把握, 这是初中政治课难教的一个客观因素。为此, “多媒体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被广泛使用。但各位教师不同具体实践过程中, 其效果却是大相径庭的。

1. 多媒体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多媒体教学能起到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让学生眼见其形, 耳闻其声, 避免单一说教所带来的疲劳感和厌烦感。但其前提是, 多媒体的应用必须是贴和教学内容、顺应于教学思路且恰到好处的。否则, 反而容易产生分散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注意力、打乱教学思路及削弱课堂效率等不良后果。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另外, 我们在看到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应当看到传统板书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如:课件在表现单独一个知识片段的时候虽然比传统板书更直观和生动, 但缺少传统板书对前后知识的连贯和结构的展示, 是不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逻辑性和结构性非常强的学科, 如果忽略了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会弱化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 用不用多媒体课件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用好这一教学技术, 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不盲目排挤传统板书的作用。使之为教学过程服务而不是拖后腿。这才是实现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明智之举。

2. 合作式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进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来做合作式学习的。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许多老师的公开课中都设计了分小组讨论的环节, 但实际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的讨论实际上都是没有必要的或是设置、安排不成熟的。纯粹的为了讨论而讨论, 空有表面上的热闹而已。学生不能从中培养任何能力不说, 还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不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一次成功的合作式学习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如其内容必须紧扣教材, 符合教材的结构特点, 否则就是画蛇添足。而难度要能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想符合, 毫无难度的讨论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难度太高则会使学生无从下手, 造成冷场。当然, 对讨论的结果应当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 否则会挫伤学生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在合作性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事实上, 适合采用合作式教学方式的情况远不如我们在现实中所看到的那么多, 只有稳重、恰当的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层层递进, 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的分目标, 不可有所偏废。

但事实上, 许多教师在制定这三方面的目标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成人化、绝对化和抽象化的问题, 在具体操作和落实中很容易被表面化、形式化了。

我们都知道, 学生人格态度、技能能力、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不是依靠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完成的, 需要生活中点滴的累积与体验。这种过程更多的是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来实现的。何况, 每个学生、每个班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要在一节课或者是一个活动中统一对所有学生完成如此高的教学目标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尤其本身的规律, 打破这种规律一味追求高效率, 无异于拔苗助长。不可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因此,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是符合实际的、灵活的和层次性的。有效的教学目标必须是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也要符合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可行性, 以及符合学生的实际。比如, 同样一节课, 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可作适当的调整。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可设计一个理想目标, 但同时也设计一个基础目标, 允许学生分层次学习。既鼓励先进, 也允许后进。允许并不是放任, 而是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不因过高的、统一的标准打击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初衷。这样的教育才能称其为真正有效的教育。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篇8

1“整齐划一”难画一

如果一群十六岁的孩子被强迫都穿一样尺码的鞋了, 这听起来一定让人觉得很荒唐, 但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 每个孩子面对的课程几乎都是一样的进度, 一样的标准, 这难免有让所有孩子穿同样尺码鞋子的嫌疑。穿鞋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 穿什么样的鞋合适自己最清楚。同样,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让学生自己去想学什么, 学生才能学得主动、灵活、高兴。每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到这个世界上, 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的智质不同, 兴趣不同, 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课程, 让能“精”的“精”, 该“博”的“博”。教育与人的智力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加德纳 (Gardner, 1993) 提出, 任何一个正常人, 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7种以上的智力。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与中国的“六艺”教育所蕴含的多元智力观, 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于我们国家人口多, 优质资源有限, 采用小班制 (30人以下) 还无法实现,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选修课程, 如:音乐、美术、体育、烹饪等, 抛弃“人人都是精英”的教育, 因材施教还是可行的。

2 教育究竟带给学生什么?

一位老翁在河边垂钓, 两个年轻人走来, 都非常羡慕老翁渔篓中闪耀金光的大鲤鱼, 其中一个拿到了老人渔篓中的鱼, 另一个则潜心学习老人钓鱼的经验。多年过去了, 一个因为只会吃现成的而一事无成, 另一个人凭着渔艺成为富有且受人敬重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与其给他现成的鱼, 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 即“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我们对待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止于对概念的记忆, 对知识的追求。教育的目标是造就能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合格公民。所以,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在做中学”的教学理论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 杜威的“在做中学”教学理论成为美国中小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一次, 杜威来到了一个四年级的班上。当他了解到这节课讲解的是地球的构造时, 杜威面向学生问道:“小朋友, 如果你们不断地挖地, 会发现什么?”几十个学生, 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都答不上来。见学生答不上来, 班上的老师着急了, 开口说:“杜威博士, 你问错了。”然后她转身问道:“孩子们, 地心是有什么构成的?”“岩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见此情景, 杜威连连摇了摇头, 悻悻地走出了教室。这个班的学生只不过按照老师的要求记住了“岩浆”这个符号, 至于这个符号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何关系他们不知道, 也没有兴趣知道。这也许是杜威最惋惜的地方。他认为, 一个人最好是从“做”中学习, 不管是学习走路、说话、游泳、画画, 还是解决问题和形成概念都是如此。这个故事至今仍对我们一线教师有着无尽的启示意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确, 真正好的教育, 应是潜移默化的, 是日常积累的。

4“高分低能”如何适应社会

“高分低能”这种现象很多年前就被人们视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痼疾。时至今日, 此类问题仍被人们时时谈起, 并且对“能”人们也赋予了新的含义。中职学校的学生本应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更应注重和社会这个大课堂紧密的结合。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从中职学校毕业时, 其所作所为却仍然像个孩子, 不懂得人情世故, 与社会格格不入。

一项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 全国有3000万名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 导致孩子们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时, 束手无策, 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命。学校教育如何融入社会这个大课堂, 美国中小学的一些做法值得关注, 思考。在美国, 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 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有许多孩子从初中起就有打工挣零花钱的经历, 比如帮邻居割草、看孩子, 在家做家务等, 到了高中更多的学生开始了打工生涯。打工是学生很好接触社会, 锻炼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的极好机会, 对他们的成长颇有益处。在看似简单的工作中, 孩子们的基本生存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心理学家认为, 人类的早期社会化时期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 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 错过这个时期, 社会化起来非常困难, 常常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因此, 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早期社会化, 除了学习, 还要引导孩子进行人际交往、情感互动等, 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摘要:以传统的教学理论为视角, 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 笔者认为应注重课程设置中的选修课教学,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教育应注重长远,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生长点;教育更应注重过程, 而不是结果;学校教育应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

关键词:教育,全面,成长,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安编著.美式教育成功之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 7, 1.

[2]杨立军.从十大名校看美国是精英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1, 1.

[3]王文著.零距离美国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5, 1.

[4]韩忠玉著.零距离感受美国教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9, 1.

[5]金忠明, 周辉编著.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 1.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篇9

一、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然而实施多年以来, 我们依然坚守着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依然延续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任务型教学, 而忽视了以能力培养为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的新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组织实施, 以致自己教的“唇焦口燥”, 学生学的“摇头晃脑”, 千般艰辛万般苦, 却没有获得自己理想的教学实效, 更不是自己理想的教学追求。因此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着力改进, 寻求更合适、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行为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二、改变备课策略, 提高备课质量

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最重要前提, 备课的针对性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年来, 我对备课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1.把原来侧重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改备成学生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们的备课就应该更为突出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要求、方式的明确, 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达成, 这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关键;2.把原来侧重的备教学内容改备成为完成教学内容而实施的教师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方式指导。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 我们对教材内容、教材体系基本能烂熟于心, 但我们对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学习方式的指导缺乏必要的研究, 尤其是在初步尝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下, 对操作性、过程性、方式性的考虑就显得非常重要, 否则其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3.把原来侧重的课堂小结板书等改备成课堂学生自主预习、练习及课堂反馈练习, 甚至改备成学生的自主小结或自我设疑、释疑;4.把原来侧重的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改备成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度、专注度、活跃度、达成度等方面的学效反思。

三、改变课堂教学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人们强调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而对同样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管理问题却鲜有关注。课堂是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教与学互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一个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对话交流、发展认识的生命活动。因此, 课堂教学管理, 不是简单地以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 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 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 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从而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一年里, 就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策略、学生改变课堂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建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在原来传统的“教师导入—教师新授—教师小结—作业布置”的课堂教学基本框架上, 我作了适当的改变, 改成了“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课内预习、练习—学生预习展示、质疑—师生合作交流点评、归纳—学生课内巩固拓展”等几个环节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 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 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授8A Unit6 Birdwatching Reading 2这一课时, 首先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1.To review some words and phrases related to wild animals.2.To educate the students to protect the birds and nature;其次, 核对课前预习答案 (采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 通过课前预习的最后四个思考问题引出课文重点单词和词组, 然后, 安排Group work.Ask students to form groups of five and each of them plays a role (a crane, a fisherman, a farmer, a government official and a member of the Birdwatching Society)

First, the crane talk about his life in Zhalong.Second, the rest of the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can do to protect the birds. (穿插交流、点评, 评出最佳小组) 。最后, 完成课内巩固、拓展练习, 小组展示, 组间点评 (时间允许的话) 。

(二) 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我们原来采取的“田式”座位排列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所有学生都面向教师而坐, 教师易于观察和掌握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 学生不易相互干扰, 注意力易集中。但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新型课堂的主流趋势下, 这种“田式”座位编排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 预定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教师饰演主角, 学生充当配角, 教师控制知识的选择和分配, 支配着知识传递的方式, 这就严重制约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的广泛开展。因此, 在英语课上, 我把学生课堂座位排列方式改换成5—6人为一小组的“自学、互助、导练”的“自互导”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座位编排方式, 进而成为我校新课堂模式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座位编排方式, 这种方式兼顾了传统型授课模式与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模式的需要, 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 既可以集中面向全班进行讲授式教学, 又可以面向某一小组进行区别化辅导而不分散其他小组的注意视线。在组织讨论时, 可以小组内进行讨论, 能够确保各小组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 容易形成小组内的综合观点。同时也便于小组间交流, 各小组内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进行小组间流动交流, 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座位编排方式更能适应学生合作学习的需要, 组内六名同学可以各自运用自己的特长, 共同对某一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位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此外, 这种座位编排方式能够在班级中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小组间可以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可以对这种不同的看法组织小组间的竞赛或辩论, 这样又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 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角色和行为

坚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注重新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实际相结合, 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学行为的整合, 努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重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转变又开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角色意义上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教授者、领导者。

(1)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织的实质是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其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 师生共同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2)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实质是: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支持。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活动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 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课程。学生对学习感受与体验, 需要用脑去思考, 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嘴巴去表达, 用手去操作, 努力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验性目标。

(3)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我们要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习得学习策略和方法。

2.对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认识

教师角色的转换, 最终引起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行为不仅是指“教”的行为, 还包括学生“学”的行为。从行为角度讲, 教师教学行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学方法强调“设疑”与“质疑”的有机结合

“设疑”是教师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究精神, 对学生设置的疑难或障碍。“质疑”是学生的反思性活动, 是学生对疑难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兴趣集中程度。从“设疑”—“质疑”的过程, 教师必须处于引导和策划的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设疑与学生质疑相互依托和相互影响。

(2) 思维方式达到“收敛”与“发散”的有机结合

“收敛性思维”, 俗称“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方式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受到旧经验束缚, 形成机械记忆的行为习惯。“发散性思维”, 俗称“创新思维”,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实践中, 教师做到不片面地追求某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引导学生灵活地进行思维活动, 科学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 改变学生课堂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 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可见, 改变学习方式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因此,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 改善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一年来我尝试利用以英语讲学稿为载体, 以课堂分组合作交流学习为模式, 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能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英语,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 把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分成六小组, 重点明确了各小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 一般每小组成员中有优等生、中等生和潜力生三类, 潜力生的主要任务是能够通过课前预习把知识内容读出来、讲出来 (采集) , 中等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潜力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质疑 (加工) , 优等生的主要任务是在中等生质疑的基础上能努力释疑、点评 (制成成品) , 这样英语教学中以开展小组为单位的分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 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教学不足, 对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帮助一部分成绩差的同学, 知识技能互补, 达到互教互学、相互取长补短之目的。

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分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 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深刻、全面, 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 各抒已见, 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分组合作学习, 能够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包括完成预习练习、完成展示质疑、完成合作交流、完成参与探究、完成归纳整理、完成课堂巩固拓展等。如我在教授8A Unit6 Birdwatching Task时, 在课堂教学中就安排了如下步骤:

Step1.Revision

1.展开小组竞赛“How to protect birds?”2.和学生一起核对预习答案,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Reading中所学的重要词汇和句式结构。如:I think it is important for me to…I can take part in…3.及时评价学生个体和小组表现。

Step2.Lead in and warming up

1.教师说:We have learnt a lot about the Birdwatching Society.It organizes activities to help protect birds.If you would like to join it, you’ll have to fill in an application form.There’s one on Page 78 in your books, please take a quick look.让学生浏览申请表, 有疑问及时提出。2.让学生填写申请表, 教师提醒学生在填申请表时书写要工整, 不得随意涂改。3.学生组员间互相交换申请表填写情况, 及时指出错误。4.用投影仪展示几位学生的申请表, 让全班同学一起检查问题。

Step3.Pre-writing (Supplementary writing)

1.Read Amy’s application form, 分析结构, 提炼词汇和句式。2.开展大脑风暴, 拓展相关句式, 进行板书。3.举行小组口头造句比赛。4.教师用课件显示以下问题: (1) .What’s Amy’s favourite subject? (2) .What’re her interests? (3) .Why does she want to be a member of the Birdwatching Society?5.让四位学生朗读申请信 (每个学生朗读一段) , 读完每段后让学生思考这一段主要包含哪些信息。最后教师用课件显示自己观点, 使学生明确在写申请信时每段应包含哪些内容。

Step4.While-writing

1.下发写作稿纸, 提出写作要求 ( (1) 依据Page78用自己真实信息。 (2) 正式写作时要先打草稿) 并提出写作基本框架 (参考Page79) , 请学生自行完成写作任务。2.观察记录, 提供帮助。

Step5.Post-writing

1.有选择地旁听或参与小组交流、观察和记录学生表现, 帮助和鼓励学困生。2.要求学生仔细检查拼写、句子结构、信件格式等, 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 检查完毕后在5人小组中交流, 互相检查, 补充对方归纳不完善的信息。3.用投影展示部分小组推荐的文章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 , 请同学朗读;4.组织学生欣赏和评价, 说出好的地方及存在问题。5.教师评价 (包括观察到的学生表现) , 正面激励为主, 避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6.给出范文, 引导学生赏析。7.使用写作评价, 要求学生按照所给的评价表 (见下表) 对完成的申请信进行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师生共评和修改。

一年来,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书面表达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成绩明显进步。特别是“学困生”的进步尤为明显, 他们有了掌握知识的喜悦, 也乐于接受同学的帮助, 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变化。

“大凡做任何事, 都有它的普遍规律”,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亦是如此。我在坚信结果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同时, 更重视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我们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者都坚定信念, 相信:有了好过程, 好结果是自然的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篇10

怎样进行写字教学过程性指导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与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意在笔先, 笔居心后

因为孩子在家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 所以, 我们在学校就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写字指导。课堂中首先指导学生要会“看”。要求每次在动手写字前, 静心观察, 准确把握范字笔画、部件的结构关系以及笔画的分布, 笔画组合的特点。如何观察呢?

1. 观察字形结构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说过:“写好字的重要环节是写好字的间架结构。”我引导学生在写字前把字的比例、结构、布局等纳入视线:观察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在这个基础上, 注意倾听教师的讲解。例如, 教学“生”字时, 随着粉笔在黑板的田字格上的示范, 老师及时进行口头指导:“欲撇先顿, 而后向左下方撇出, 短撇宜直, 出笔要快, 要注意粗细变化, 接下来写短横, 短横斜度要大, 往右下角方向一顿起笔, 向右上略斜横拉行笔, 提顿收笔……”孩子们的发现是他们认真观察的结果, 此时“字的形, 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写字时应该注意哪些笔画”, 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写字的艺术不是加法, 而是科学的方法, 只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2. 观察运笔过程

一个笔画的书写有以下几个步骤:起笔、运笔、收笔。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的田字格上直观的演示, 学生进行观察, 能对运笔有感性的认识。如果有多媒体, 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现运笔过程。如写“一”字时, 老师的范写由粉笔变为铅笔, 起笔稍顿、行笔轻快、收笔稍顿的行笔过程由投影仪放大后投影到大屏幕上, 每一个细微的运笔过程都能直接、有效地展现在每一位学生的面前。心理学上说:动态的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通过实践, 我发现一次动态的演示比数遍讲解更有效。

3. 学会比较分析

当学生写好一个字后, 该怎么做呢?是老师帮助寻找优缺点, 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比较呢?教学实践告诉我, 如果老师急着给学生找缺点与不足, 许多学生对老师的即时指导不会太在意, 虽然通过你的讲解他暂时明白了, 但并不一定代表他们真正地掌握了。如果给学生留出时间,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发现、探究, 教师适时提供有效的平台,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成功与失败, 找到书写的感觉, 这才是进步的关键。

观察、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观察越仔细, 分析越透彻, 范字在脑海中的印象就会越深, “眼”中字就会变成“心”中字, 心中有字, 手下的字才能写好。当学生学好这一

本领, 即使缺少家长的指点, (对于写字指导绝大部分家长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手”) 也能找到写字窍门。

二、正确范写, 言传身教

从动笔写字来说, 他们往往只看到家长那极不规范, 错误百出的“自由体”。这些家长也有自知之明, 生怕教错, 也就不肯轻易出手了, 把家里的责任推给学校。所以, 要教育好这些孩子, 需要老师付出更大的努力, 言传身教——范写。

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 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规范板书好每一字, 作出正确的示范引导。同时, 在示范中又教给学生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正确位置。

除了必要的在全班学生面前示范外, 还有以下几种示范:

1. 矫正示范

教师在观察学生的个体自由练习过程中, 往往会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在书写中常会把“村、树、林”等字中左边“木”字旁中的点写成捺;把“刘”字中的点写成捺;把“琴”下面的“今”写成“令”。此时, 老师要面向全体同学, 给予矫正示范,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我矫正。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矫正示范, 然后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纠正, 在这一过程中, 对字的笔画位置和结构布局便可掌握得更为准确, 在此基础上学生重新练写, 其效果更佳。

2. 个别示范

这是全班示范后的一种补充, 在当众示范以后, 有些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正确的书写要领, 教师就得个别辅导。由于是面对面, 学生对老师的示范, 往往观察得比较仔细, 能较快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是一种分层的指导。比如我班的学生沈梦如, 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 老师提醒之处, 往往是领会只言片语, 每次的书写我都会给她单独指导。

3. 手把手示范

这种方法对于一年级里一些从未接触过写字的孩子来说是有必要的。通过手把手, 教师直接握着学生的手, 使其能较快地形成正确的书写动作。如果多次讲解不起作用时,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即使讲十遍由于理解不透, 还是枉然, 不如手把手地教, 可能一遍就够了。

三、多种评价, 协调并用

学生初学写字时可以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 但写字毕竟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与脑力劳动, 仅靠兴趣是练不成写字的本领的。此时, 需要的是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价, 让学生懂得自己存在的不足与优势, 在评价中不断地进步。

1. 过程性评价

学生写字时, 相对其他时候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走下讲台, 师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老师看到学生字写得好, 轻轻说声“写得真漂亮”, 弯下腰摸摸坐得端正的小姑娘的头, 伸出拇指表示欣赏, 这会使学生信心百倍。此时老师的评价往往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一般水平和进步相对较慢的学生身上, 因为他们平时受到的表扬较少, 所以这些学生的写字兴趣也最弱。通过对他们写字上的点滴进步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这样的方式学生易于接受, 也乐于接受, 效果更会让人惊喜。

2. 结果性评价

对学生写好的字要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如自己评, 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小组评, 找出好的字或笔画当面表扬, 送给他一个五角星, 并可以请教一下他是如何写的, 取长补短;老师评, 老师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评价, 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好与不足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回到家让家长评或当小老师教教父母, 然后从父母的角度来评价。

3. 发展性评价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的意见》指出:对小学低年级的写字评价, 特别要关注认真书写的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注意学生对汉字基本笔画和基本结构的把握, 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要用发展性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自信心, 杜绝用大量重复抄写的做法来惩罚学生。

调控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有效性 篇11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相反,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涵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一课时。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播放“体育彩票开奖”的现场录像,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数字一共有几个?这七个有什么用?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说出了许多中奖规则。接着(电脑出示七个中奖号码)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选对了哪两个数就可以中五等奖?当学生说出了两三种后,及时引入“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可以中五等奖,中五等奖的彩票一共有多少种情况”的新数学问题。由于“体育彩票中奖”是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了有效激发,所有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接下来的自主探索“规律”的学习活动中。

二、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因此,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更要选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发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的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知识的生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其中,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他们才能主动地发展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设计成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课堂上,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摩、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的环节,而合作交流则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教学难点,完成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有的放矢,及时巩固練习

练习是消化课堂内容的重要手段。练习题形式应多样化,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增进能力的作用。书面作业、题量多少要适当,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对优秀学生平时要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难度大一点的练习题,让他们平时多思考、多训练,让其冒出一些尖子生;对基础薄弱一些的学生,题量可少一点,难度要小一些,要让他们对数学保持兴趣,对自己学习数学要有信心。在课堂练习中,有些题目要让学生自己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尽力自己解决。这样激发其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难度大些的题在教师的适度启发下,使学生思路畅通,学生凭借自己的思路,去探索解题途径,这样再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内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例如:“按比例分配”这一新课后是一节练习课,若是让学生一味地重复做那种条件充分、答案唯一的习题,学生一定会感到数学枯燥无味,还会造成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知有何用。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基于这样的理念,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我精心选择、提供了冲饮料、捏橡皮泥、消毒餐具药水、分配自己的零花钱等学生熟悉并感兴趣、能激发探究欲望的材料,让学生放手实践。果然,这些新颖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开放的活动空间和轻松愉快的研学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不断尝试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使数学课不再是让人生厌、恐惧的课堂,也不是少数优等生享受的课堂,而要把数学课堂真正建设成为有效教学的乐园。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篇12

一、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体验快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性工作, 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的。这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教学的方法, 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

如在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 就看这个物体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但是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 那么, 怎样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呢?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探索公式上去, 使学生能主动探索计算方法。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 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 那么这样的课也是无效的。

二、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快乐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动”是孩子的天性, 在教学中, 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 使其在操作中, 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 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思考的乐趣。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时, 我充分利用学具中已有的直角梯形, 先让学生感知这2个梯形是完全一样的梯形, 然后让学生动手拼摆。我问学生:把这两个梯形能摆成什么图形?能利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求出梯形的面积吗?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积极拼摆 (或旋转、或平依) 很快摆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因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经学过, 有的小组用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求出梯形的面积, 学生解决问题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 学生很快用同样的方法求出任意梯形的面积, 再通过教师的点拨, 师生共同归纳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动手操作, 大胆实践, 探索出多种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每个推导过程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在运用语言描述公式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思维的构建过程, 充分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辅以表扬、激励等措施, 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而且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 理顺思路, 逐步培养学生能有理、有据、有序地进行思维的习惯。如:教学“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一节课时, 我除了让学生剪剪、拼拼以外, 特别让学生比量着拼成的图形, 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要让学生说出一分 (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 , 二拼 (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 三比较 (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圆的半径与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进行比较) , 四问: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时, 先让学生指着图说, 再同桌说, 通过反复叙述,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公式, 还了解了公式的由来, 学生形成了较深的印象, 在以后计算时就大大减少了漏掉除以2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训练, 既锻炼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逻辑推理的神奇力量。

四、形成知识网络, 发展思维, 体验快乐

把学过的数学公式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要重视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新内容及时纳入原有知识结构, 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补充、改造和完善, 也就是将知识点“网络化”, 找出公式间的联系和区别, 把新学的知识与相关的知识结构相互结合与沟通,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完一段落后, 要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帮助学生建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后就要与前面的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结构, 实际上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 就是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这样让学生学到的就不仅是一个个孤立的公式了, 而是一个知识系列。

五、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的思维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途径。事实上, 数学思想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 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和问题的解决,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如, 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 运用课件展示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的比较, 认真观察拼接前后面积的大小比较, 长方形的长和圆的半径, 长方形的宽和圆周长的一半的关系, 渗透了转化和化圆为方的数学思想, 并让学生充分地想象, 拼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从而又渗透极限的思想, 这种数学思想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 又一次进行了运用。在探索圆周率和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 结合食物和图形渗透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体现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在遇到新问题时, 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

上一篇:规模养殖下一篇: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