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

2024-09-17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通用8篇)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 篇1

中新网6月15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意见》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立足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助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推动、双向推动,合理引导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培养大工匠打下扎实基础,为个人发展、家庭脱贫提供支撑,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意见》提出,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各地要根据地区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引导优质学校通过兼并、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资源,优化中职学校布局。要建立健全分类分专业的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完善中职学校办学标准,全面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到,中西部地区所有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意见》强调,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各地要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族传统工艺等领域,遴选具有相对优势的高职院校,支持其提升基础办学条件,扩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装备水平。

《意见》还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拓宽渠道,扩大“双师型”教师规模,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强化实习实训环节,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学生实习制度,加强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训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贴近地方经济特点和产业需求,立足学校办学基础,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全面开展中职学校监测评价,实行人 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广泛开展技术推广、扶贫开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等。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 篇2

1 宝应县农广校涉农中专发展现状

1.1 办学概况

我校作为农广校系统的一个分支, 创办于1981年2月, 是一所公办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办学30多年来, 先后培养出中专毕业生7000余名, 大专生1000余名, 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因办学业绩显著, 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99年被省农林厅评为“先进办学单位”, 2000年被农业部评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 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学校”荣誉称号。从我校的办学特点来看, 主要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是坚持全日制脱产班办学模式, 二是实行非全日制“半农半读”班的教学模式。二者相结合, 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 灵活多变,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农业办学的优势。

1.2 办学特点

首先就脱产班办学的模式而言, 我校主要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初中毕业以后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课, 第三年由学校统一分配至与我校联办的用人单位实习, 实习期间按照厂方规定领取实习工资。一般在实习期间, 就可以把上学期间的费用收回。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 成功借鉴了非全日制“半农半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根据省校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 开设了公共基础课、专业通修课、专业技术课, 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开设了相关的拓展课程。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为学生今后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办学以来, 我校先后开设了《电子电脑与现代办公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等。这几个专业不但就业渠道广, 而且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我们毕业分配出去的学生来看, 普遍反映较好。此外, 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 我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对口高考班, 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校在2004年有16人达到了大专录取分数线, 17人考上了本科。2005年我校共有25名学生被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录取。

其次从非全日制“半农半读”的教学模式特点来看, 由于我们招收的学员是来自各个乡镇, 年龄都在50周岁以下, 且具有初中 (含初中) 以上文化程度的村组干部、农业技术员、种植大户、返乡农村青年等。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农业生产, 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全日制中专班。对此, 我校因人制宜, 采用“1+1”的基础教学模式, 即基础理论教学加田间实践指导。在教学的方式上, 我校提倡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在实践运用中灌输理论。让学员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学到一技之长, 进而为农业生产服务。

1.3 办学成绩

办学以来, 我校先后毕业的学生, 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 成为技术骨干;有的还在继续学习, 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打拼;还有的已经成为乡村技术带头人, 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经过调查, 2013年毕业于我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常其宏学员, 他在泾河镇大同村工作, 入学前家里面种有1hm2左右的西瓜地, 年纯收入5万多元。入学之后, 经过学习和老师的技术指导, 现在种植的西瓜规模已经达到了2hm2, 产量也在逐年上升, 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0多万元。在村里, 他是大家公认的“土专家”。当他谈起在宝应农广校学习的经历, 不无自豪的说:“要是没有在农广校的学习, 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他带动下, 大同村农户种瓜的热情日益高涨, 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瓜, 没有多余的田地。这时, 他又把眼睛盯上了邻村曹坝, 与当地农户流转土地2hm2, 一包就是两年, 收入不菲。2011年, 泾河项目区成立了金禾西瓜合作社, 他作为合作社的一员回到自家承包田里与其他农户牵手致富, 坚持走组织化、规模化、技术化的发展道路, 形成了“瓜—麦—稻”的种植格局, 既提高了种田效益, 又稳定了粮食生产, 可谓一举两得。泾河项目区的西瓜产业正红红火火的向前迈进。由于他的突出表现, 去年他被江苏省农广校评为优秀学员。

2 涉农中专教育发展空间探讨

从我校办学的发展现状来看, 涉农中专教育不仅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而且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多年的办学实践表明, 涉农中专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而且还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相比于传统的短期培训, 它具有系统性更强、培训效果更好、影响更为广泛的特点。在此, 笔者认为它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调查显示, 涉农中专教育的发展空间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用性教学有待加强

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因为实用技能对广大农村劳动者来说, 比纯粹的理论灌输显得更为重要。近几年, 国家提出了“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培养这三类人才, 是当前涉农中专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角度来看,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2.2 教学的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创新

创新就是要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教学的方法上寻求突破。针对以上三点, 笔者认为存在着较大的创新空间。比如从教学的内容上来说, 教师除了要向学员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外, 还要积极引导学员创业致富, 帮助他们树立创业的理念。此外, 在教学的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比如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既要把政策理论和实现方式告诉学员, 同时又要把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结合起来;在授课教师的选派上, 既要安排农业方面的有关专家、教授来进行讲解, 还要请相关的政策操作人员来宣传;既要请创业致富的示范典型来现身说法, 又要请当地的农技人员来进行现场指导。另外在教学的方法上, 也要寻求突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除了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外, 还要与学员进行互动。不仅要有口头上的沟通, 还要善于运用情景教学, 学会运用肢体语言, 眼神交流, 以此来吸引学员, 从而满足农村劳动力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3 教育培养的模式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对于涉农中专教育而言, 笔者认为要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不能千篇一律, 搞一刀切。要积极寻求职业教育的多样性, 注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一般来说, 接受涉农中专教育的学员, 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为了使他们既能打好文化基础, 又能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 教育培养的模式需要大胆的尝试, 需要改革。一是专业的设置存在改革的空间。涉农中专教育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专业结构, 农村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 在专业设置上应当围绕当地的企业和重点项目需求展开培训。二是产业化带动。根据各地产业不同的特点, 用企业化的方式引导农业生产或经营, 指导并帮助广大学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格局。一方面既大大激发了广大学员创业致富的热情, 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寻求专业化指导。对于广大农村学员来说, 最注重的是实效。因此, 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广大学员。这样既能尊重广大学员的意愿, 又能解决其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 涉农中专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3.1 统筹规划, 注重实效

涉农中专教育既要照顾到面, 考虑到涉农中专教育普遍性的特点, 又要顾及到点, 兼顾各地不同的发展情况, 力求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培养目标、人才质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进行统筹规划,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同时更要注重实效, 在办学质量上下功夫, 在社会效益上寻求突破。一方面, 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 同时又要防止滥竽充数、拉人头、凑人数的现象。另一方面, 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更加务实, 要让广大学员学得会、用得上。

3.2 多形式、全方位构建涉农中专教育培训体系

农广校是一个集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目前, 全国农广校系统由1所中央校, 39所省级分校、336所地 (市) 级分校, 2201个县级分校, 10658个乡镇教学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五级办学体系。我们要充分利用农广校的教学体系优势, 把涉农中专教育办到乡村, 办到田间, 办到合作社, 办到企业, 让已扎根农村的学员接受系统的培训教育。此外, 在农广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严格管理, 加强培训。特别是在对兼职教师的遴选上要有针对性, 从而保证农广校体系的教学质量。另外, 要充分挖掘农广校教育资源的优势, 立体的, 多形式进行教育培训, 进而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可靠的教学保障。

3.3 教育助推经济发展, 理念引导农民致富

办好涉农中专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后备人才;另一方面是要发展乡村经济, 引导农民致富。对此, 笔者认为, 要能吸引广大农村基层人员参与到涉农中专学习的队伍中来, 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让广大农民能够看得到实惠, 走上富裕之路。在此, 本人认为可以从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帮助广大学员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要让广大农民朋友明白农产品也能走向市场, 参与竞争。其次, 农产品作为一种商品, 一定要适销对路, 以销定产, 把握好生产、销售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广大农民朋友合理规避市场风险,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 鼓励、指导、帮助广大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走共同富裕之路。 (3) 大胆借鉴欧美国家先进做法, 扩大家庭承包经营的规模, 鼓励农业创业。同时, 积极营造宽松的农产品市场环境, 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实施农业补贴、农业保险, 完善农产品收购制度。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给予保证。

4 结语

涉农中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艰巨而复杂, 任重而道远。中专教育能否办好, 不仅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 而且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因此, 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 办好涉农中专教育。

摘要:涉农中专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内容, 承担着提高农村成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 农广校作为涉农中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 需要从各方面来加以完善, 不断发展, 从而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关键词:涉农中专教育,办学成绩,发展空间,对策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邱聪, 姜华珏.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J].江苏农村经济, 2014 (05) :50-51.

[2]吉文林.现代农业创业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1-27.

[3]郑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3.

职业教育助推南疆经济发展的实践 篇3

一、教育援疆的背景分析

佛山选派的管理团队到伽师县后,深入开展了校情民情调研,梳理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

1.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是所有学校能否取得大发展的根本保障,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低,学校的教师都来源于各乡镇中、小学,本科学历的教师不到30%,专业教师没有科班出生的,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学校的教学岗位。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三是 “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不到10%。四是学校引进教师困难,主要是县教师编制总体超编,其次由于地处祖国边疆,社会及自然条件对人才没有吸引力。

2.学生流失严重

学生流失严重是南疆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流失严重的现象,成为影响和制约职业学校发展重要因素之一。综观南疆职业学校学生流失情况,有如下特点:一是学生流失率高。二是学生流失由间歇到经常。以前学生流失主要集中在农忙时节,学生会受到家庭的影响,放弃在学校的学习机会,去帮家里务农,过了农忙时节只有少数学生返回学校继续上学。而现在学生流失时间除农忙时节外,学期之中也存在学生经常性的流失,主要原因是生源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很差,学习上怕吃苦、不求上进,生活上懒散、得过且过,不适应学校严格的管理。

3.双语水平低

学校汉语教师汉语教学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主要原因一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长期在民族地区生活和工作,形成了利用维吾尔语交流的习惯,教师在上课时也利用维吾尔语教学,显得比较亲切。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给学生形成语言技能,导致很多学生就业只能局限在疆内的县市内,就业面比较窄。二是我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缺二低”,即数量不足、汉语教学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汉语教师中80%是少数民族教师,不少汉语教师刚从学院毕业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回到母语环境下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时,除课堂上极少时间使用汉语外,大部分时间都使用母语交际,汉语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不断下降,以至于不能胜任汉语教学工作。

4.设备不足

学校实训厂房、实训设备、教学设施严重不足。2013年8月,学校账面固定资产总值400万元,主要是老旧的缝纫机、木工工具、糕点制作设备。实训只能在教室、在教材上、在工厂里,严重影响制约教学质量提高。

5.县域企业少,就业难

一个专业好还是不好,评价指标就是就业问题。就业好,大家都来上,就业不好,则没有学生问津。就业质量与县域企业多少,关系密切。南疆企业总量少规模小,2013年底统计,伽师县工业园区产业工人不到1000人。就业岗位的不足,导致学生就业面也很窄,不知道自己学习后到哪里去,所以在中途就辍学。

二、对策与思路

1.强化办学理念,以理念统领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学校始终以“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群众,服务地方稳定”为办学宗旨,坚持“德育立校、技能强校、合作兴校、规范与创新发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立足伽师,面向南疆,服务全疆”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品德高、技能强、身体壮、会双语的技能型人才”为育人目标,以 “爱国、爱疆、敬人、敬业、扬长、扬善”为校训,将中华传统文化及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倡导“和谐发展,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人人想办事、个个能办事、大家一起办好事”的工作风气。理念融入文化,文化引领办学。

2.对口帮扶,解决师资与专业建设问题

广东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结合佛山、伽师两地职业教育现状,创造性地制订了“结对子,组团式”帮扶计划。所谓“结对子”就是从广东省佛山市选择8所职业院校与伽师职校结成对子,通过一校帮扶一个专业的形式开展“八校对八专业”的团队式帮扶。所谓“组团式”就是从佛山各职业院校挑选管理干部及教学骨干组成管理团队,到伽师职校担任校长、副校长、主要科室的主任、主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通过“结对子,组团式”帮扶形成了学校由广东援建、校长和骨干教师从佛山选派、集全广东教育资源提供支援的办学局面。

“结对子,组团式”帮扶达成了教育援疆的二个转变:一是从简单的帮工变成帮扶。过去的教育援疆往往只是解决了一门课程或是一个项目,援疆的角色定位在帮工上。通过“结对子,组团式”援疆,伽师职校的管理团队就把广东的职教理念与伽师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广东的职教资源与伽师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教育援疆从理念引导开始,从思想转变落脚。二是盲目变成精准,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人。过去的援疆在选人用人方面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广东的管理团队到达伽师职校后,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通过前后方联动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物到伽师职校进行帮扶。

“结对子,组团式”帮扶,为提升老师水平打开了通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一是“请进来”教。佛山市八所职业院校根据伽师职校的办学需要,采取派遣3个月以内柔性援疆教师的做法,到伽师职校指导专业建设、开展师资培训、上示范课。 2014年至今,八所对口帮扶学校先后安排39位老师来伽师指导专业建设,讲授示范课,教职工反响强烈。二是“送出去”学。开展百名职业教师到援疆省市学习培训,对职业教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教研教改、专业技能等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结对帮扶以来已有46名伽师职校老师赴广东佛山、山东、浙江等地参加各种培训或到佛山相关学校跟岗学习, 100%的老师就地就近参加各种培训。60%的老师到佛山对口职校参加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极大地改善了伽师职业师资队伍及专业建设的“短板”,实现了人才理念、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交融。

3.强化国家通用语言的教学,解决就业渠道不畅问题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掌握汉语,学好双语,是民族沟通的基础,是民族和谐的基础。依据南疆特点和就业的需要,学校重视国家通用语言的教学,明确提出“培养品德高、技能强、身体壮、会双语的技能型人才”为育人目标,将汉语课从每周4节提升到12节,并由校长亲自做了“学好汉语,走向成功”的动员。同时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校园汉语口语大赛,来促进师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学校成立汉语社团,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并利用晚自习及课余时间,请汉语社团成员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以点带面”加强汉语全覆盖工作。

4.外联政策,内强素质,解决学生流失率问题

建立“五长”责任制。伽师县委县政府构建网格化控辍保学全员育人体系,采取“五长”责任制(县长、乡长、村长、校长、家长),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流失率问题。政校联动,各乡镇都安排了专人在学校负责协助学生管理,通过与乡镇社区联动,实现时间空间育人全覆盖;家校互动,共同育人通过请家长入校园,管理干部进乡村方式,密切联系学生家庭共同开展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

构建“二主轴,多模块”的课程体系。 学生选择到职校来读书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一技之长,将来找份工作,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去留。学校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依据专业特点分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出并推行(二主轴:品德课、双语课;多模块:专业课划分模块),推进模块化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师德银行强化队伍建设。为调动教师积极性,树立教师良好的教育形象,创立“师德银行”对教师的师德行为按月进行量化考核。学校为每位教师新建了一份档案,档案中分别从政治纪律、工作态度、业务工作、考勤等四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细则,明确了加减分指标,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师德进行了考核,根据细则“银行”(原始分为100分)每学期为“储户”结算一次,计算结果作为教师本学期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逐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出”的用人机制,营造一个“相互激励、共同竞争,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工作氛围。

5.引企入校,对接园区,解决学生出口问题

探索“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平台。一是引企入校,企业推动就业。引进喀什思科电子进驻校园,采取现代学徒制方式培养学生,实现“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通过共建校企合作培训与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规格对接,初步解决学以致用的就业问题。二是对接园区,产业助推就业。依据地方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建立动态专业调整制度。学校对接伽师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形成园区有什么企业,学校就开什么专业。2013年至今,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学校新开设了电子商务、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机电一体化等三个新专业。三是设立大师工作室。将民间能工巧匠引进课堂,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纽带,专业教师与民间木雕工艺大师深度参与共同指导,在大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现代学徒关系。学校、学生、工艺大师签订三方协议,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作品归属权、收入分配等做了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年都可以进入大师工作室学习创作。按照“一年级规定进入(规定课程)、二年级自选进入(选修课程)、三年级创作进入(边学边创作)”的课程设置进入工作室学习训练。

三、达成目标

1.学习与就业相结合

“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学习与就业相结合。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与与广东思科电子(喀什金城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与喀什广大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培训与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规格对接,让学生与生产岗位零距离,同时又能获得劳动报酬。形成了以企业养专业、边学习边就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的可喜局面。

在校生实习采用教师跟踪指导,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的办法。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的制度。在实习或实训期间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教育与指导,提倡个别有条件的学生自主创业。成立指导招生就业推荐办公室,统筹管理。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服务(无工作学生推荐工作),特别是对毕业生的去向做到“去向明,有人管”。

2.学习与创业相结合

承办创业课堂,创业带动就业。学校新办电子商务专业,建成伽师县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将学习与创业结合起来,形成“理论学习、专项培训、创业孵化”一条龙服务。该基地设置9个电子商务网络创业平台,配齐电脑、桌椅、网络等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可容纳30人实现电子商务网络创业培训。同时邀请广东省具有电子商务培训资质专业教师,集中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重点围绕电子商务概述、电子商务与传统营销的区别、电子商务对特色产品销售的意义、特色产品贸易与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创业意识强化、创业市场开拓、创新经营理念、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指导。培训合格后,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创业,推进伽师县县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年实现创业促就业,同时也带动我县农产品以及特色手工艺品走向市场。

3.学习与脱贫相结合

学校结合脱贫帮扶对象,一是能工巧匠进课堂。学校承担伽师县8乡25村的107户农民脱贫任务,深入摸底调查,将其中的“能工巧匠”引入学校,如木工特长的农民吐尔洪·买买提在学校建立创业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带领学生边学习边生产。二是教育培训助脱贫。在107户中组织65个有就业意向的农民开展就业培训,通过接受就业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就业增收,做到了“学习一个,影响一户;就业一个,脱贫一家”。从这两方面有力支持了伽师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在促进就业、助推扶贫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创设工作室。学校将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组织起来,结合专业开设创业工作室,目前民族糕点、计算机应用专业建立了糕点小卖部和广告制作工作室,让学生通过一技之长,实现创业增收。

四、办学成果

2010年广东对口援助伽师以来,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了巨大成绩:

2013年12月,学校通过自治区办学评估,伽师职业高中升格为伽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5年,学校评为自治区级德育工作示范学校;被喀什地区授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被命名为“喀什地区文明单位”“平安校园”。技能大赛成绩喜人,在2014-2016年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夺得一等奖53个、二等奖32个、三等奖41个,8人代表自治区参加国赛。竞赛成绩逐年提升不仅创造了学校历史,在自治区同类学校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专业建设初见成效,2014年6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也被自治区评定为精品建设专业。这也是2014年南疆各县唯一入选的学校。在校生人数跨越式增长,在校生规模由原来不足500人,猛增到现在的3855人(含技工学校人数)。技能培训迈向新台阶,学校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13完成10000人次,2014年完成13200人次,2015年完成11473人次。

五、今后发展方向

1.零距离援疆与远距离援疆相结合

佛伽两地远程教育平台已正式启用,现已有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器运用与维修两个平台,可以通过大屏幕实时播放佛山学校的课程情况,翻译老师用维语逐句为同学们翻译讲解,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马上与佛山的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新科技优势,将结对子学校相关专业与伽师职校教学工作全方位、全天候进行对接。伽师县到广东佛山的距离已不再是两地师生学习交流的障碍,通过“云平台”充分发挥佛山教育教学的优势,实现佛伽师资设备共享,让伽师的师生感受到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未来将继续在对口的另外6各专业搭建远程教育平台,把佛山优质的教育资源搬上“云讲台”,延伸到教师职校,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援疆零距离。

2.拓展就业渠道与转变就业观念相结合

职业学校的学生招不招得进,留不留得住,最关键的要看学生推不推得出、安不安排得好,因此畅通就业渠道至关重要。学校将在产教融合方面呈现新的突破,把八校对口帮扶八专业进一步向八专业挂钩八企业延伸,通过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和就业基地,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开展多元化宣传活动,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转变南疆职业学生不上学、不就业,过早结婚的观念。

3.教育援疆与产业援疆相结合

学校将加入佛山校企联盟,通过校企联盟,一方面解决学生进广东就业问题,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引企业入伽师,服务伽师的产业发展,让学生能就近就地就业。

通过校企联盟,将8校帮扶8专业延伸到8校8企帮扶8专业,推动“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向更高更有效方向发展。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百姓就业,服务地方稳定”的办学目标。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 篇4

本次论坛以“中美对话:全球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为主题,围绕美中经济关系、中国金融改革、两国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展开。

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说,经济危机后,美国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成为目前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的主要障碍。历经多年的经济低迷,美国传统经济的增长动力已经不足。中国眼下正谋求增加内需和居民消费能力,培育自己的中产阶层,这些努力都将为美国和世界提供潜在的增长动力。发达国家可通过扩大对中国的出口而获益。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得·肖特说,中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先前的出口和投资主导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中国国民日益增加的消费能力对美国来说是好消息。更多的中国人将消费美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可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篇5

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

(20 12 年9 月24 日)

为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委、*政府决定,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实行****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开发区、工业园,以下简称园区)制度,动员****单位广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单位联系包保、县(*、区)协调配合、乡镇(园区)承载支撑“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单位在政策、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由****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 以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突破工业经济为抓手,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确保顺利实现县域经济倍增目标。

二、联系包保范围

全*12 个县(*、区)的园区及驻地乡镇和部分基础条件好、要素保障能力强的乡镇作为联系包保范围。

纳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单位(含*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按照部门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划分为不同类

别,每类确定不同的联系包保任务。原则上每个****单位组建1 个工作组,分别选派2 一3 名千部联系包保1 个乡镇(园区)。

三、工作任务目标

****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工作,重点是工业,核心是项目,关键是招商。各级各部门要突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集中力量抓招商,强力突破大项目,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个一线”进行联系包保。联系包保工作,一般两年为一个周期。

(一)招商引资一线。完成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突出招引投资规模大、财政贡献多的产业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过1 亿元的产业项目,重点引进过5 亿、过10 亿元的工业项目。联系包保两年期间,每个联系包保部门单位至少引进1 个投资过1 亿元的产业项目。

(二)项目建设一线。提供招商政策、人才、信息等指导,跟踪服务项目洽谈、建设的各个环节。对已签约项目,协调落实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完善项目前期手续,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对开工建设的项目,帮助协调优化建设环境。联系包保两年期间,要突出培植财源,新上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积极帮助联系乡镇(园区)筛选储备项口,鼓励项目进区入园建设;争取中央、省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联系包保乡镇(园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25 %以上。

(三)工业经济一线。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人才引进、产品升级、*

场开拓,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联系包保两年期间,要加快发展工业实体经济,帮助组织安排好工业生产;突出加强技术改造,抓好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帮助解决融资、用工、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做好困难行业、企业的帮扶和稳定工作。联系包保乡镇(园区)至少新增3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每年增长20 %以上。

四、干部管理和督查考核

(一)干部管理。选派干部由****各部门单位党组(党委)提出初步人选,经有关方面研究确定后统一派驻到各县(*、区)有关乡镇(园区)。根据工作需要,选派干部可挂职担任派驻乡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对经实践检验不适应联系包保工作或出现其他情况需要调整更换派出人员的,经批准后,派出单位可及时更换。选派干部由*委组织部、派驻乡镇党委(园区党工委)和派出单位党组(党委)共同管理,以派出单位党组(党委)管理为主。各县(*、区)下派干部工作团团长(挂职县*区党委副书记)负责所驻县(*、区)联系包保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选派干部原则上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单独进行年度考核。对联系包保工作成绩突出、表现特别优秀的,优先提拔重用。

(二)督查考核。****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招商引资任务目标,纳入****单位年度责任目标督查考核,占年度责任目标考核权重的三分之一。两年期满时,进行总结验收考核。督查考核工作在*考核督查委员会领导下,由*考核

办牵头组织,*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局、*招商局具体实施。

联系包保期间,****单位派驻工作组实际完成的招商引资数额,统计为****单位承担的招商引资任务数额。****单位和县(*、区)、乡镇(园区)的招商项目及引资数额不重复计算。

****单位引进落地建设的项目,重点是新上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纳入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范围。

五、组织领导

****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工作,是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联系包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联系包保工作圆满顺利实施,取得扎实成效,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各部门单位要把联系包保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选派精干力量,制定可行措施,充分利用本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联系包保工作,并加强对派出人员的监督管理。各县(*、区)和有关乡镇(园区)要分别明确1 名联络员,负责联系包保工作的综合协调。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并积极支持配合派驻工作组开展工作。各联系包保工作组和工作人员,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树立良好形象,踏踏实实在经济建设一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级财政要根据**各部门单位承担的联系包保任务核拨基本工作经费,专项列支,专款专用。对引进落地建设项目的,按招商引资工作有关规定另行兑现奖励。对经考核未完

成任务目标的,视具体情况从单位日常公用经费中扣减已拨付的联系包保工作经费。

*督查办要加强对联系包保工作的督导检查,强化手段措施,促进工作落实。*考核办要牵头抓好对联系包保工作和选派干部的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单位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 篇6

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整合创造普通大众易于、乐于接受的文化产品, 再通过高效的、自由的市场进行流通、传播。农村文化产业, 就是通过积极开发农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民俗旅游、古村落旅游项目, 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 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的文化业态, 把农村劳动力组织到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去, 使农村的文化生态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产业优势, 进而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一系列活动总称。与城市文化产业相比, 依托于农村文化之上的农村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1 依赖本地文化资源

在城市, 主要依靠现代高新技术, 而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原生态的农耕文化。中国农村疆域辽阔、地域宽广、民族众多, 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中, 蕴藏着古朴、醇厚、绚丽多姿的历史传统和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 传统的建筑、服饰、语言、节日、饮食、婚俗、歌舞, 数量众多, 风格各异, 保存完好, 多彩多姿, 各地区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除了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外, 据文化部统计, 我国先后确认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028项, 代表性传承人1488名, 这些都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也是最具原生态的文化类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复制城市文化产业的路子, 而应扬长避短, 依托自身的优势, 利用民间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农民群众非常熟悉的民间信仰、民间故事、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作为原材料, 既具原生态, 又体现乡土特色和区域特色, 不仅能为当地农民所接受, 也会因为其独特性和异质性深受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喜爱。

1.2 依赖本土人才和工艺

文化产业生产的是以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品, 其核心价值在于发挥创造力和智慧,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农村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但由于农村地区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从业人员收入不高, 产业发展环境欠佳, 很难吸引产业高端人才, 因此主要依赖本地劳动力。农村文化产业中无论是文化演出、民间工艺加工以及民俗风情展演, 还是文化旅游, 从业人员主要是本土劳动力。而农村本地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水平都不高, 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专业素养不高, 创新力不强, 导致文化产品影响力弱、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的产生。

1.3 农村文化市场不发达

十六大以来, 得益于一系列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 市场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 但也存在规模偏小、结构失衡等矛盾。

从文化产品供给端看,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大多数农村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处在一种自发的小规模、分散化、手工作坊式的经营状态, 产业聚集力弱, 规模较小;第二, 文化产品特色不明显, 品位不高, 科技含量较低, 生产率低, 效益较差, 普遍缺乏竞争力;第三, 市场化运作经验不足, 知名的品牌比较少。

从需求端看, 突出表现在总量小、结构不合理两方面:第一, 文化消费规模小。一般来说, 文化消费能力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休闲时间。但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 2008年到2012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760元、5153元、5919元、6977元和7916元, 收入水平低制约了文化消费水平, 具体表现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虽然较高但绝对量偏小 (如表1) , 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5%左右;第二, 文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相对于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且大多数农村地区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人口结构中老人、小孩多, 文化消费主要以上网和看电视为主, 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1.4 产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

与文化事业不同, 农村文化产业提供的是非公共品, 服务对象是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或特定的群体, 主要依靠自有资金, 走市场化、商业化道路, 自我经营, 自我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 国家预算资金仅占5%左右, 自筹资金占75%以上, 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 文化市场规模小, 文化产业基本上属于自发组织的、小作坊式的经营形式, 文化企业少而小, 外来资本不愿意投入, 自身积累也很有限;二是政府投入少。由于文化产业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 地方政府往往偏重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很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引导, 即使出台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也因为不了解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自身规律, 不清楚哪类农村文化可以产业化、在哪些产业环节或发展阶段采用什么政策等等, 找到着力点, 导致该支持的没支持, 收效甚微。

2 财政政策促进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文化产业具有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有必要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 但政府并不应直接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过多地干预市场竞争行为, 而是应该着手于引导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 解决市场失灵, 培育农村文化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具体来说主要着力点为:

一是重点扶持本地优势特色资源。与城市文化产业不同,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依赖本土人才进行市场化运作, 财政政策支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不能撒胡椒面, 应该侧重于点的支持。

二是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要立足推动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工作, 在此基础上推进特色优化优质资源或优势产业与旅游、影视产业、制造业的融合, 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是加快人才培养和培训。

四是刺激文化产品供给, 培育文化消费需求。一方面必须加大对文化产品创作、创意、形式和载体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支持, 通过产品创新创造新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发放文化消费免费券、惠民文化卡等形式低价或免费提供文化产品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刺激潜在的市场需求。

五是创新财政投入模式, 吸引各路社会资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专项资金、政策优惠等手段, 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文化产业, 促进资本投入的多元化。

3 财政政策促进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根据上述思路, 促进广东农村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制定和实施。

3.1 选准支持对象, 提升财政政策支持的针对性

(1) 选准支持对象, 强化政策终点支持力度。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价值、管理规范的文化组织的财政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公用文化中的作用。积极利用财政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力争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企业, 使之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具体包括: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鼓励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企转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逐步推动一般艺术院团、影视剧单位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 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对其他类型的国有艺术院团、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单位, 要积极创造条件, 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 进行职能分离改革,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其逐步转制为企业, 充分发挥其在引导公用文化中的作用。

(2) 支持人才这个农村文化的核心要素, 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强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发现、保护、培养民间文化传人。通过政府补贴培养民间文化传人, 通过政府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

(3) 支持平台建设, 夯实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载体。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展示、交流平台的建设。基层农村文化的发展, 必须有一个促进其发展的平台, 市场是文化流动和交换的场所, 也是文化碰撞的平台, 必须把发展基层农村文化展示、交流平台作为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对外宣传的窗口, 为此通过政府投入大力推进平台的建设;二是加大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平台建设。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必须加大对产业投资平台的投入, 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专项资金, 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文化产业。

3.2 运用科学的支持方式, 提升财政政策支持的有效性

(1) 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合理制定农村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政策,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利用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与农村文化产业相关的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增加对农村文化产业相关平台建设的投入, 同时, 也需要综合运用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 发挥财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 从而增强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如采取项目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 重点扶持某些重点平台建设, 推动农村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

(2) 合理组合政策支持方式。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分阶段、分类别引导扶持农村文化产业, 促进其产业化、集团化。基于农村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对那些公益性较强的或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文化产业, 应重点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促进其产业化和集团化。

(3) 借助税收政策手段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主体发展的引导。充分利用各种税收手段, 促进农村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对于一些已经有了一定发展能力的农村文化企业, 应遵循市场化原则, 通过税收手段, 如税收优惠、税收返还、税收减免等方式促进其做大做强。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的大背景下, 如何通过发展基层农村文化产业来促进地方经济, 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新任务。本文在分析农村文化产业特点的基础上, 厘清了支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 最后提出选准支持对象、选择合适的支持方式等一系列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地方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1]周玉波.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吴学丽, 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2) .

[4]解丽君, 等.河北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6) .

经济腾飞 科技助推 篇7

林州市科技局孙存周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林州市科技局紧紧围绕林州市委、市政府“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和“双进”目标的科技工作思路,确立了以开展“科技创新,贴身服务,引领发展”活动为主题,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突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为“双创”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精干力量,明确责任分工,努力当好企业“科技保姆”,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林州市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9年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4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县(市)级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林州市科技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钢铁、汽配、煤机等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产业的节能减排科技需求,引进、消化、再创新了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同时积极发展高效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实施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程项目。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6.9%,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减少比例分别达到16.94%、27.11%、12.82%。

建区以来,林州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发展区位优势,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工业经济突破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旅游经济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载体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先后被国家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科普示范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市”、“造林绿化百佳县(市)”、“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名优特经济林之乡”、“文化模范市和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被河南省确定为扩权县(市)、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全省20个县域经济强县(市)等。

如今,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林州市科技局不断优化科技进步环境,出台鼓励政策,着力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快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研发和推广,以更佳的业绩努力争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加大科技投入,为创新提供财力支持

近两年,林州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十强,全国进百强”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工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达52.3%。两年来,林州市申报并实施科技项目167项,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资金350多万元;建成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个;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1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全市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到85%;申报国家专利180余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8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27.89%。林州市被确定为安阳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2008年,在安阳市对所属五县(市)四区科技工作考核中林州市名列第一。科技局被安阳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姚村镇、茶店乡被评为安阳市科技进步先进乡镇,陵阳镇被确定为安阳市第一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

有序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2006年,林州市被确定为河南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根据本市山多地少的特点,林州市科技局与畜牧局通力合作,大力实施科技兴牧富民九大工程,支持引导养殖户走上一条科学养殖、规模养殖和标准养殖相结合的科技致富之路,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林州市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各方面运做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畜牧业迅速崛起,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08年,林州市畜牧业总产值达16.52亿元,较上年增长1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还多,撑起了林州大农业的“半壁江山”,农民来自畜牧业的人均收入达到1955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获得了“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省养禽大县(市)”和“全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称号。

知识产权工作跃上新台阶

近年来,林州市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林州市委、市政府和安阳市知识产权局的领导下,以创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林州”为目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活动。为此,林州市科技局不断完善制度,积极开展专利试点企业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并积极开展专利申请优惠月活动,搭建专利成果转化平台。在开展企业专利试点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扩大专利申请量、做好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8年,林州市被确定为安阳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成立了安阳市五县(市)四区第一家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61件,较2007年增长666.7%,其中发明专利占34%,来自企业的专利占31%,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 篇8

近年来,淮阴区面对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要求,千方百计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成就高端人才,全力打造科学发展先导区,初步形成高新产业集群、高端人才荟萃的良好态势,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激发企业主体作用。淮阴区从企业需求入手,组织科技、人社等多部门挨门逐户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梳理技术难题,推动人才落户。上半年,共到近百户企业上门调研,梳理人才需求89条、科技项目需求64条。对此,该区人才办与科技部门带着企业主动出击,积极与一些研究方向、专业设置相近的高校、科研机构联系对接,让企业面对面地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寻求合作路径。目前,该区企业已与浙江大学、济南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创新了人才引进和智力使用模式。近两年,该区新引进30余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工作,今年4月份,在济南大学一次性引进5名教授进企业工作,为5户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人才支撑。

以政策保障为切入点,创造良好人才环境。优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全年财政按不低于1000万元落实人才工作资金,大力夯实人才工作基础。优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启动实施企业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即用3年时间,引进创业领军人才10名、创新领军人才10名、创业创新急需人才100名。优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工作环境,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考核奖励机制,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方面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

上一篇: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XX公司“创争”活动纪实下一篇:担任大学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