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2024-09-29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精选8篇)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篇1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东、西部地区的比较分

2007-6-19

[摘要]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造成县域经济滞后的原因之一,就是西部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贡献落后于东部。为此,本文在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贡献的关系,以及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职业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东部经验、完善西部职业教育,以进一步促进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职业教育,贡献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而我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归根结底是由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储备及开发水平落后造成的,这也必然导致西部教育对县域经济贡献远远落后于东部教育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为此,本文以人口、面积相近的东部地区山东省和西部地区四川省为例,对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贡献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和西部职业教育完善有所裨益。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贡献关系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区域为载体,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网络、以农村为腹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的经济系统。

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培养造就出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进而为县域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因为随着高素质劳动力向区域经济的各产业的输入,将会加速各产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从而可以提高各产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增强了县域的经济实力,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县域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而改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普及率。在这种局面下,职业教育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和作用,最终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与良性互动。

就县域经济来说,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主要是:(1)可以为县域内的农民提供致富技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通过职业教育来培养大量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农民,这也是解决农民问题,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2)可以为县域工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技术工人。工业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技术教育可以为工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并形成人力资本。据欧洲发达国家统计,工人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就提高10-20%。而我国统计资料显示,就三分之一明亏或潜亏企业中,80%的原因在于内部管理和工人操作技术不过关。因此,职业教育对县域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性人才。第三产业发展可以为第一、二产业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持,这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性人才。职业教育在培养服务性人才方面尤其具有优势,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培养行业技术人才,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东、西部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比较

1.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我们主要从县域经济财政收入、全国百强县的分布、产业层次、县域中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

(1)县域经济财政收入。从我国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来看,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比较明显。发达的县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例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发达县域的数量远远高于西部省市县域经济。2004年,全国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共有336个,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211个,75个和50个,而山东省47个,位居全国第一。

(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第四届全国百强县评价中,山东省有91个县(市)参加,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分布中:A级33个,B级33个,C级17个,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占21席。其中1个进入前十名。四川省有138个县(市)参加,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分布中:A级5个,B级14个,C级11个,而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1个。2006年最新统计,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86个,东北地区5个,中部地区有6个,西部地区只有4个。山东省26个,而四川省只有1个。

(3)产业层次。在东部,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业起着主导作用。山东省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其经济实力整体提高的关键要素。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分明显。半岛城市群的带动作用也十分突出,生产总量占全省的64.0%,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而西部很多县域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而且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分散、效益低。同时,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工业规模也明显偏小,工业效益不高。因此,西部县域经济整体上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

(4)县域中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根据农业部自2003年起公布的三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中,山东省有36家,四川24家。但总的说来,东部地区一些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民营经济发展已经处于较为成熟阶段,已经培植出众多享誉国内外市场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而西部经济发展较慢,大多数县域的民营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国内国际一流的现代企业,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

从整体来说,我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虽有所进步,但相对东部而言,发展远远滞后。

2.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由于经济基础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最直接的联结点,在东西部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

(1)在处理职业教育体系与一般教育体系关系方面。在东部,普通教育中很注重开设职业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职教网络。同时注重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职业技术学校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企业比较重视职工职业岗位培训。而在西部,由于认识问题,过分重视普通教育,而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鄙视。

(2)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方面。东部职业教育办学呈现出多元化办学。公办、民办、股份制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尤其是东部工业较为发达,为了满足技术人才的需要,行业部门或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较为普遍。山东省拟在“十一五”期间组建8大职教集团,首家职教集团“山东省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已于2007年2月挂牌。而西部职业教育则过分依赖政府,形成了“职教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局面,企业或行业从此很少承担职业教育成本,这也无疑增加了各级财政的压力。

(3)职业教育投入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2006年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超过2亿元。“十一五”期间将超过10亿元,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求每个县乡要办好一所成人中专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心),村要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夜校。培训能力逐年提高,从目前的每年350万人上升到400万人。而四川省职业教育示范市的德阳市,从2005年起,政府每年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达到300万元,以此计算,四川省21个市州2006年用于职业教育经费6300万元,还不到山东省的三分之一。西部县域由于经济欠发达、政府财力微薄、财政投资于职业教育的比重非常低,因此造成教育的职业教育规模较小和人口职业技术素质相对较低。低素质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又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发展。

(4)在人口素质方面。从西部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看,根据全国多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部地区的大学和中专毕业人数占全国比重最小。世纪之交,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不到1%,还不到东部的1/1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36%,比东部低12.7个百分点。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比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低,从业人员中的文盲率和小学文化程度比率则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早在2003年,青岛市职教和普教比为5.5:4.5,每万人口中中职在校生为158人。对比之下,四川省的职教普教比为3.7:6.3,每万人口中中职在校生为59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够,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是明显的。

三、借鉴东部经验,完善西部职业教育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促进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完善西部职业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创新办学体制,加快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公办民办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依法督促和积极鼓励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行业职业教育的协调指导,并继续办好现有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各级政府要研究制订鼓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强化监管措施,鼓励各类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第二,积极鼓励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市场机制,在允许获得合理回报的政策引导下,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非营利性的民办职业学校,可以享受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各地可以采取出租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等措施对民办职业学校予以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师生应享有与公办职业学校师生同等的权利。第三,探索和创新职教办学形式。可以利用招商引资的思路,引进国内外优质职教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发展职教,开展职业学校与企业或个人共同投资、合作办学。可以引进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理念,统筹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形成职业

教育多个学校、多种层次、多种形式集聚发展的模式。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地上,由学校、企业及个人参加,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组建紧密型、松散型的职教集团。

2.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自主办学、市场引导新体制的深入实施

县(市)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处理好多元办学、多级办学、多形式和政府统筹管理、整合调节的关系。重视建立和强化学校法人制度,实行政事分开,强化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面向社会和市场依法办学的自主权。积极推行政策决策咨询论证制度和问责制度,强化社会的参与力度,建立开放、科学、规范、分层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反馈机制。通过先行试点,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职能完善和依法分级管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和依法自主办学、各类组织机构参与和支持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新机制。加强城乡职业学校、高职与中职、各类中职学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骨干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带动及辐射作用。

3.改革办学模式,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面向企业办职教,办好职教为企业。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招生合作、招工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投资合作等多形式的合作。在机制方面,政府层面应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行业职业教育咨询或指导委员会,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学校层面要建立由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参加的理事会或咨询委员会;行业、企业层面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和效益观,把第一车间放到职业学校,把职业学校作为企业发展的有机体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地,并在技术力量、实习实训、经费支持、就业安排等方面为职业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

推进产教结合,要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按照通用、实用的原则,分期分批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要以政府为主导,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实行行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共管。

4.拓宽服务面向,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和非转移人员两大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一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依托广大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的能力。职业学校要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组织职业学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以骨干职业学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为依托继续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二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致富计划。根据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当地经济特点,加强农村职业学校与企业、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开展新型农民和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培训工作试点及推广工作,培养地方经济建设者和当地从事农村生产、家庭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加快农村经济、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篇2

经济发展呼唤职业教育支撑

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 人的知识和技能高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发展县域经济, 必须以人为本, 以职业教育为支撑。

首先,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科技能力的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 但没有接受职业教育, 没有掌握任何科学知识和生产劳动技能的人, 其本质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人, 只是一种自然的生产力。要把这种自然的人转化为一个智能的人, 把自然的生产力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力, 必然要依靠职业教育对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才能彻底改变自然人的质性, 提高自然人的劳动力。

其次, 职业教育是培养提高劳动者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对经济产生的作用, 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社会实践中是以进行职业技能培养为基本特征的, 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并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人的劳动力素质, 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中, 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这是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需要拥有大量高素质、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要提高我国的劳动者素质,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

再次, 职业教育是造就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一般劳动力是学习掌握既成的技术工艺, 使用现代的机器设备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然而, 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的发明、工具的制造、科学技术的传播、先进生产力的发挥, 是实现上述生产的前提,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关键。而卓有成效地从事科技研究和管理工作, 就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更高的智力, 就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接受更高的职业教育, 实行终身教育。科学技术已成为最强大的生产力, 发展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的智力劳动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最主要手段;智力劳动者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创造财富最宝贵的力量;拥有智力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 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力竞争力的最主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中最辉煌夺目的是经济特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固然有国家优惠政策直接驱动的原因,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有一大批一流科技专家、拔尖人才、优秀管理者和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住优势特点加快发展

县域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密不可分, 它们之间既有范畴内的规定性和相对独立的发展领域个性, 又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谐共存的共性。认识和把握县域职业教育特点, 对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培养各类技能型实用人才, 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 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具有重要意义。

全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这一定性说明, 职业教育是人人的教育, 应当面向全体国民办学, 以人为本, 确立培养目标。目前, 在企业工厂, 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 技能人才紧缺, 难以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农村, 大量的劳动力文化水准低下, 职业技能技术匮乏, 发展经济难有起色, 贫困生活状态难以改变;在城镇, 广大初高中毕业生和不少普通高校毕业生因无一技之长而职业难寻;在一些行业企业, 因管理缺乏科学技术和规范监督, 经济违法违规案件、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上述状况表明, 只有下大气力办好职业教育, 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求学愿望, 使人们充分学到实用技术, 个个依靠科技进步找到职业谋生, 安居乐业, 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贡献。

社会性发展职业教育是为了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培养技能型、知识型、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离开了经济社会, 职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定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要, 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广大劳动者服务, 为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服务, 只有这样办学, 职业教育才会有生命力。

开放性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发展的特点。必须改革开放, 突破县域范畴界限, 跨越囿于局部或一个地域内自我办学、自我发展的封闭性重围, 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进城市企业, 走向农村, 走向社会, 寻求发展项目资金和帮扶伙伴, 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邀请专家学者前来“就诊”、“把脉”, 筹划发展, 使职业教育贴近经济大动脉, 与县域经济共同演绎同一首歌, 才能实现双赢。

实践性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真才实学的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这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和灵魂。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 必须要改变以往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把实验课堂移植到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去。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课, 规范操作, 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热情指导, 耐心帮助, 确保每一节实验课、每一次实践训练, 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技有所长。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增添设备, 改善设施, 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服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技能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 到工厂企业、农村天地拜师学艺, 一面研究学习, 一面实践锻炼, 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让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多样性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性, 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形式密切相关的。由于我国目前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职业教育出现了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模式。政府、企业部门、私人等方面积极参与办学, 形式上有公办的、民办的、公私联办的、企业办的、私人办的等, 形成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职业教育办学多样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内容形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其中, 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和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多样性, 还表现在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半工半读、劳动实践、企业实习等, 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实践空间, 这是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无法比拟的强劲优势。

推进县域经济和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策略

当前, 县域经济和职业教育正驶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以广西田阳为例, 县域经济正在全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 加紧整合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铝、电、锰、林纸、石化、建材、农林产品加工等资源型工业, 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加快对外开放和横向合作, 着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非公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 深入挖掘潜力,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千方百计聚财增效, 经济建设捷报频传。职业教育更是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国家对中职学校实施助学奖学政策, 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开展职业教育建设大会战, 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职业学校落后面貌, 促进职业教育走出新天地。因此, 职业教育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下大气力做好。一要高度重视, 加快发展。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关系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议程, 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拿出抓经济工作的魄力和方法抓好职业教育。二要加大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由于前阶段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办学条件简陋, 招生困难, 已成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为此, 政府要加大投入, 努力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增加设备, 完善设施, 使职业学校成为继基础教育后的又一道亮丽风景。三要突出特色, 增强竞争力。国家奖学助学政策的实施, 惠及千万中职学生, 家庭负担的费用减少了, 学生上职校的愿望强烈了。那些办学条件好、专业设置有吸引力、校园地理环境优越的中高职学校, 其办学将更为红火, 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 需要采取超常规措施, 下大功夫加快改造职校校园, 添加设备, 设置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横向联系, 与高校和企业强强联办, 借助优势资源发展壮大, 形成规模, 办出特色, 职业教育发展应如是。

参考文献

[1]周建龙.十年辉煌绿色杨凌之二:科技示范带农增收[OL].[2010-06-05].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7-07/27/content_611283.htm.

[2]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OL].[2007-08-31].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199569.html.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篇3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独特鲜明的办学特色、具体务实的办学目标和对地方经济发展起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十分必要。同时如何处理好江西省丰城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江西省丰城市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县域经济;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06-02

DOL: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02

从国内来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当下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一大热点。高等职业教育就有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具体的办学目标和对地方经济发展起明显的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能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为该地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各类专业技能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两者间良性的互动发展既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 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等应用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大批高等应用技能型人才。位于江西省中部的丰城市经济发达,有着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丰城市由去年排名第83位跃升至今年的第78位,2015年8月22日,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揭晓,丰城市排名全国第78位。这是丰城市连续第六年实现榜上有名、赶超进位。

经济的累累硕果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推动。近年来丰城市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均进入全省前列,并且在全省率先打造县级职业教育大学城。江西洪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建成开学,成功填补了丰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空白,也为丰城市实现在江西省率先打造县级职业教育大学城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同时在推动丰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高等职业教育助推生产技术的更新

生产中的技术更新改善主要是依靠科研来推动完成的。这种科研成果到生产技术更新的推广依靠的就是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丰城市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该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为了响应十八大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适应江西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江西省丰城市构建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均衡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针对江西龙津湖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等带动战略,调整专业布局,为全市经济发展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聚集地

高职院校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转化等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研究方向,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关系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正确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二)深化改革是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为江西省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现今的发展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已暴露出很多不足,改革迫在眉睫。首先是改革办学体制,要建立并完善在我国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高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一种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加的高校职业多元办学格局,扩大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调动方方面面的办学积极性,同时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作为学校和其他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我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近年来,丰城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已被列入江西省的“十二五”规划重大民生工程。该院填补了江西省丰城市没有高等院校的空白。该院招生形势喜人,2015年秋季招生突破千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狠抓落实是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

为了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党中央与国务院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在全国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些政策方针毫无疑问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却需要各级政府机构部门的共同努力,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陈烈·县域经济发展与科学规划 篇4

我国的县及县级市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3%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其中大多数属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区域,其自然和经济、社会问题多多,是三农问题的集聚地,面临8亿多人口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教育、医疗等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和稳定大局。

发展战略模式:减负、培育、集聚

从传统农业和农村区域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转折的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宜实施“集聚—发展型”战略。发展是主题,集聚发展是战略重点。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引导资金、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县域中心倾斜,促进产业、经济、人口集聚,形成强有力的区域中心。

对于经济发展达到相当水平,市场经济较发达,经济活动前后联系紧密的地区,宜采取“提升—发展区域”。

对于人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企业散乱、小,城镇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问题多的问题区域,要实施“整合—集聚发展型”战略,在整合的基础上谋求集聚发展。

对土地资源宽松,自然生态环境好,但受交通、区位、信息等因素制约,农业形态为主的区域,实施“培育—发展型”战略。

对于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区域中心已具规模,基础设施较好,经济快速发展,但工业布局无序,土地利用粗放,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实施“协调—发展型”战略。

对于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采用“减负发展型”战略。

《经济地理》2012年1月 63页

城市区域经历: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

不同的空间扩展模式:城镇密集区、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区

姚士谋《中国城市群》: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在此基础上,我国划分出六个超大型城市群和七个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篇5

一、判断题

1.公正是指绝对的公正。()错误

2.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正确

3.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错误

4.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正确

5.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错误

6.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错误

7.经济具有兴奋点,我们要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正确

8.我国在创业体制方面实行并联的方式,美国则实行串联。()错误

9.创业最缺的是钱。()错误

10.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错误

■.大学生就业、农民工遣返、新增劳动力、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退伍军人再就业、军人转业等众多就业问题相互叠加,时刻威胁着社会的稳定。()正确

■.产业集群多种产品具有竞争力。()错误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正确■.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正确

■.我国现有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环境过优导致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错误

■.企业发展的三个层次是指次层次、中层次、高层次。()错误■.成功者应具有自信、热忱、积极的工作态度。()正确

二、单选题

1.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C.城市化

2.过去我们的社会运行模式是()B.静态的、控制形的3.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关键在于()B.经营品牌

4.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D.专注

5.人口的密集区问题要看到生产的成本,做到()A.统一化

6.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工业以()为依托。D.科技

7.我国政府要不断地转变政府角色,大力发展()C.创业型经济

8.()的改变会导致整个产业的改变。D.商业模式

9.“日韩困境”的关键在于()D.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运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创新源、创新动力和创新的机制没有与之相适应

10.安居园的功能不包括()A.吸引高素质人才

■.我国未来的矛盾之一是()D.滞后的城市化托起的人群,没有融入城市形成的社会中去

■.企业发展的次层次关键在于()D.经营规模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D.从“孤岛”式的画地为牢

体制向联合治理体制转型

■.按照科技工业园的定位,我们应在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上发力,淘汰转移低端的加工业。现代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B.县■.()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B.体制性障碍

■.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善形成()D.创业型经济的生存约束■.“三园互动”中的“三园”不包括下列的()C.乐居园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A.40万■.创业最缺是()C.符合时代发展的创业观和发展观

■.()是吸收劳动力就业保障社会创新、创智、创造、创业的基础组织单元。

A.微型和中小企业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工业以()为依托。C.大城市群

三、多选题

1.企业在成长期,政府应提供()

A.贷款担保B.上市扶持D.运作服务

2.发展创业型经济能够解决我国面临的()问题。

A.产业升级问题 B.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 D.就业问题

3.创业的成长阶段分为()

A.钟子期B.成长期C.发展期D.成熟期

4.创业时期分为()

A.种子前期B.种子期 C.初创期

5.中国生产力布局的根本性转变表现在()

B.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 C.生产力布局的南下和东移 D.新功能区视野下的县域协调发展

6.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是()

A.培育经济增长极B.承接产业转移,适应梯度开发 C.综合经济开发体

D.形成产业集群

7.财富创造的层面包括()

B.货币层C.制度层D.观念层

8.创业的阶段有()

A.准备阶段B.创办阶段C.巩固阶段D.扩张阶段

9.中国应深化改革,走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

A.不断地转变政府角色,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B.完善创业性经济顺畅发展的网络体系

C.优化创业环境,构筑创业性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D.创新商业性模式,引领先导产业

10.当代创业家的兴奋点是()

B.不断探寻下一轮的财富机会C.不断设计新型的商业模式D.组建新型的产业联盟

■.企业在种子期,政府应提供()

B.无偿的小额贷款 C.小额补贴 D.服务补贴

■.创业原则包括()

B.把住方向,放开方法C.把住宏观,放开微观D.把住结果,放开过程

■.企业家成功的条件有()

A.技能 B.知识 D.态度

■.创业与管理的区别是()

A.创业宏观虚,重视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而管理具体、务实,重视以不变应万变,以变制变

C.创业是间接的活动,关键在决策,而管理是直接的活动,重在执行

D.创业带领变革,面向未来,具有超时性、前瞻性,而管理适应变革,面对具体,具有现实性

■.中国生产力布局的根本性转变表现在()

B.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

C.生产力布局的南下和东移

D.新功能区视野下的县域协调发展

■.决定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要素有()

A.商业模式的创新 B.政策规定 C.形成生产体系 D.培育技能■.发展创业型经济能够解决我国面临的()问题。

A.产业升级问题 B.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 D.就业问题■.我国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障碍有()

A.体制性障碍 B.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善 C.创业型经济的系统缺失

D.创新源不足、创业资源获取困难

■.我国在经济方面划分的的功能区有()

A.优化发展区 B.重点发展区 C.限制发展区 D.经济发展区■.处在产业微笑曲线最高点的国家包括()

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篇6

2008-8-16 16:26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最大限度地把县域的发展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来认真落实,这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道。我国县域国土面积大,人口多,2004年全国县域GDP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因此,县域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县域城乡社会管理体系,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与县域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和谐离不开发展,发展也需要和谐,在发展中增进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这是齐头并进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县域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县域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县域范围内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一切矛盾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县域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就现实而言,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继续扩大、分配不公的矛盾在县域范围内凸显

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考验中暴露得比较充分,集中体现在城乡差距明显拉大问题上。有专家作过测算,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有可能会是6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地区特别是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2003年,有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县,人均GDP超过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的一些经济落后县还处于温饱阶段,有的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实事求是地说,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我国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如果不能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妥善加以解决,将会危及经济、社会的稳定,特别是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很显然,造成县域范围内的城乡差距和市民与农民的贫富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分配不公,譬如有些地方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有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获取暴利,有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实际上是对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农民利益的一种严重损害和盘剥。

(二)农业大国和小农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县域范围内一时难以改变

农村人口多,农业分散经营等问题加剧了县域特别是农村发展在分享工业化成果上的矛盾。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导致公共资源占有不公,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太少,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比如,2002年全国农村还有184个乡镇、5万多个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还有33%的村庄没有喝到饮用水,自来水通村率也不到50%。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条件退化,传染病出现扩大蔓延趋势,甚至在我国已经灭绝的血吸虫病又死灰复燃。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了县域内广大农民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进城难等等。在通过城镇化来解决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问题的过程中,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房地产开发日益升温,而带来的却是向农村、向农民强制性地征地,克扣法定的补偿标准和推诿就业安置等,致使农地纠纷、拆迁矛盾、就业困难等问题加剧。从环境保护的情况来看,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城市,而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

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严重缺乏,农村污染的治理更是面临着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投资缺的尴尬局面。

(三)“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不发达,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例如,1998~2002年国家连续发行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的资金1897亿元,只占28.7%。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久失修和老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等支持农业、农村、农民政策不到位,农业补贴少使不少地方粮食增产而农业不能增效、农民不能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再加上非农产业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民的非农就业渠道不畅,非农收入增加不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消费水平低(如表中所反映的情况),农村市场启动难。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重重和效益低下,又直接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规模不大、效益不好,对推动县域社会发展基础保障作用难以发挥。

(四)农村社会发育不完全,科、体、文、教、卫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再加上腐败和黑恶势力在一些县、乡、村的客观存在,使部分县乡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环境不良,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也受到严重的制约和影响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之一,其发展状况如何,对于完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县域范围内,中西部不少县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规模不大,质量和效益不好,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特别是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农村的普遍缺乏,致使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和实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问题与乡村两级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管理机制不活、漏洞较多等有关;与农村科教文卫事业落后,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法治意识淡薄,特别是有些地方的宗族及黑恶势力抬头、封建迷信盛行等有关;也与不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系列扶持农业、农村、农民政策有关,等等。事实上,从县域这个层面上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提升城乡协调发展的水平,不优化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将无法完成。

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物质前提,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个社会的发展最根本的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决定物质满足的水平,而物质水平的丰裕程度决定了人们在精神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县域特别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能力与活力,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县域经济属于地域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范畴,是县域内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处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据《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报告》反映:2003年,我国县域平均人口45.53万人,县域GDP平均为3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21亿元。县域占据了四分之三的人口,六成的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市场和八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县域财富、实现县域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从各地特别是各县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县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原则,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县乡两级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突破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体制性因素阻碍。著名的“诺斯悖论”指出:国家(政府)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就我国目前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而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绩效

如何,与县乡两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行政能力强弱、政府制度好坏直接相关。要把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来抓,进一步转变县乡两级政府职能,要通过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问题,把体制、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按照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在建立公共利益的表达机制、完善政府的回应机制、规范信息公开制度的同时,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切实规范县乡两级的政府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在农村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总之,必须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行政管理等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为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第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县乡两级财政的困难,切实扭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是增强县域经济保障能力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占了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中央财政收入和省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分税制以来翻了一番还多。据有关专家估算,县以下(含县)的基层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既能够有效缓解基层财政的紧张状况,为农村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并为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又能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力度,彻底改变靠“工农业剪刀差”来完成“经济起飞”要求的资本积累的传统做法,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三,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思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人增、地减、水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坚持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来谋篇布局,在结构特色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农村工业的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发挥乡镇企业在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开拓国内外市场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蕴藏着的巨大潜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县域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良品种、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等,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增强教育能力,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能力,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开辟新的途径。

第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有效载体,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开辟新的路径。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从国情、省情、县情出发,科学地认识我国的要素禀赋,大力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根据县域人口众多、劳动力科技文化等偏低的实际,坚持以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城镇就业率为抓手,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就业容量的关系,始终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农民

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内涵、功能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实施县域工业化战略;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主体运作规则,依靠科技进步和起点高、区位条件好的工业园区的作用,加快县域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提高县域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县域内积极稳步地推进城镇化;要切实运用好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县域城镇化的成果,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支撑作用,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农民转变为市民、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的和谐协调发展不断开辟新的路径。

第五,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纠正片面的工业化战略,在促进农业、农村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稳定发展。要深化城市和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深化农村改革,尤其要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使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与工业、城市、市民的发展享有同等的待遇,分享到共同创造的成果;认真总结农村税费改革的经验,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大力推进户籍管理、土地等制度的改革;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就业制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减轻农业、农民的负担,支持保护农业、农民,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稳定机制创造条件;要讲究科学与效率,维护公平与正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县域特别是农村社会管理水平;要坚持按生态和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依靠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力量,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促进县域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加速县域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第六,因地制宜、因县施策,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保障性分配问题,为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依托。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居民交通、通讯、饮水、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县级政府要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支持下,逐步解决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就业、基本公共医疗和义务教育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逐步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十分关注县域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坚持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在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少有所学等落到实处。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减轻县乡两级财政向农村公共设施、特别是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投入的压力,为县域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现实中反映出来的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社会不协调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省情、县情、民情有关,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有关,与县域内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有关,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规模

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篇7

1 产业集群概述

1.1 产业集群定义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 具有产业相关关系的企业或组织以建立产业链体系集聚在一起, 形成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密切合作关系, 在供应、生产、经营、销售和对外竞争中产生聚合优势, 专业化发展的产业群体。从产业的纵向来看, 涉及到专业化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售后服务商等, 从产业横向来看, 涉及到相关资源、能源供应商、辅助产品制造商、金融机构、政府、相关产业的厂商、行业协会和市场服务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美国的硅谷、北京市的海淀就属于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 已经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和配套产业。并伴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相关服务机构。

1.2 产业集群的优势

(1)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关联, 比之集群外的企业更具有合作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达成共识, 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合作风险和合作成本的降低, 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放大竞争能力。

(2)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彼此接近, 企业间密切合作, 容易产生“知识外溢”效应, 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可以激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形成“领先带动后进, 后进赶超领先”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的局面, 客观上加快群内知识和技术的相互交流和扩散。

(3) 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使集群内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不但吸引新企业进入集群, 而且使现有企业富有发展活力, 进而加快增长和规模扩张步伐。

(4) 产业集群容易形成“区域品牌”, 群内企业在对外交往中是以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面对公众、面对市场竞争, 有利于对外合作, 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更强, 与集群外的单个企业相比各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群内单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扩大了整个集群的竞争能力, 使产业集群更具有整体优势和好的投资环境, 更具吸引力, 这种“滚雪球”式的效益扩大方式为产业集群进一步招商引资和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

2 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

(1) 产业集群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可以进一步加深群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 提高生产效率, 还可以增强经济主体的合作交往基础, 使企业之间的合作更稳定和更有效率;在每一个集群内部, 产业纵向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横向具备企业发展的全面相关服务, 新生企业将面临有利于成长的市场环境, 有更多的市场机遇、更优惠的扶持政策、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和更专业的人才支持, 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使企业快速成长。集群内产业链体系越完善分工越细化, 越能衍生出更多的新企业, 而新企业专注于某一方面, 更具有专业化色彩, 也更容易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单个企业发展壮大, 而单个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过来使整个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如此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 产业集群是提高县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实现方式: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外溢”效应, 降低了学习成本, 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3) 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 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同时, 相互依存, 密切合作, 在共同发展中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 产生1+1>2的效果, 进而推动县域经济向前发展。

3 兴隆县域经济特点

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83家, 上规模企业63家。果品加工企业187家, 培育兴伊、韩氏、齐鸣等龙头企业30家, 年果品加工能力达到33万吨, 种类达到10大类130多个品种, 农业产业化达到67%, 拥有“怡达、燕山、齐鸣”等品牌。旅游产业形成了由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兴隆县旅游龙头, 以六里坪森林公园、九龙潭、兴隆溶洞、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奇石谷、红河源漂流等景区和金牛洞休闲度假村、县城至雾灵山沿线农家院为组成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集群。目前, 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天文科普城、将军国际健康城、御隆山庄生态旅游区等13个项目先后签约并陆续开工建设。冶金矿山企业141家, 可年产铁矿石1200万吨, 钢铁产业以建龙特钢为龙头企业, 年生产能力100万吨, 建材产业以福成建材为龙头, 年生产水泥75万吨, 实现产值27亿元。虽然, 果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形成产业集群, 但尚处于初阶段, 远远没有达到产业集群所应产生的效能;建龙特钢和福成建材属于单兵作战, 没有产生规模效应。

全县范围内建立的工业园区如3G产业园、钢延产业园、汇丰物流产业园、山楂制品产业园、栗源食品工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北区果品加工产业园等, 在建立之初没有很好的与当地企业建立产业链式联系, 致使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相脱节, 纵向上没有形成产业链体系, 横向上缺乏相关政策和相关服务机构的支持, 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但这些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空间。

4 升级县域产业集群应注意的问题

(1)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按照产业集群要求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 从传统行政管理职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变, 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制度性障碍, 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大力改造现有工业园区, 使之向产业集群转型, 并大力培植和建设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 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2) 积极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培育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研发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的空间集聚, 促进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进而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转型与升级, 同时要协调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

(3) 培育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和建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首要分析要素:若缺少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 则群龙无首;若缺少完整的产业链, 则市场风险因素较高。在规划产业集群的实践工作中要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的十六字发展战略, 升级已经形成的果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产业集群, 建立以建龙特钢、福成建材为龙头企业的钢铁和建材产业集群, 结合地方资源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发挥产业集群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4) 培养人才:加大对产业集群地原有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以适应新兴的产业, 在这过程中同样需要制度创新, 例如可以给产业工人发放教育培训券等方式, 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为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保障, 反过来产业转型与升级获得的经济收益中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提供劳动培训和社会保障, 从而促进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产业集群定义及其特征[EB/OL].http://www.wmlunwen.com/article_show.asp?pageid=1467.

[2]孙华平, 黄祖辉.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稳定性[J].技术经济, 2008, (7) :74-80.

[3]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70-171.

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 篇8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县域经济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70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8.6%。截止到2014年底,广州市辖越秀区、白云区、海珠区、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番禺区、从化区、花都区、增城区等11个区,而白云区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广州市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高出平均值,说明白云区经济发展情况对广州市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十三五”规划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广州市的发展理念;“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的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开展高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白云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一)广州市白云区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末,白云区全区常住人口228.89万人,同比增长1%。其中,城镇人口183.7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80.26%。年末户籍人口8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64万人。按平均常住人口统计,全年实现人均GDP达到63935元,同比增长8.1%。全区三次产业比重是2.5:22.8:74.7,与2013年的2.5:23.1:74.4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平,第二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3个百分点。

总体分析,2014年,白云区农业、工业、能源和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均呈稳步增长态势。

(二)白云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目前,白云区14家高职院校中,公办高职院校有10所,私立高职院校4所。这10所公办高职院校中,9所是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或六十年代,基本是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主办的技工学校或职工大学演变而来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成立的初衷都是为本行业或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实用技术人才。

(三)白云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关性

纵观白云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其设立与发展壮大的过程与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县域内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例如,白云区是全国航空客运和货运的中心,建设有全国最大规模的白云机场,该机场承担着海内外大量飞机在广州白云机场的起落任务,相应地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之服务才能保障白云机场的正常营运。中国民用航空局顺势而为,把兼负着培养和培训各大航空公司所需专业人才重任的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在广州白云机场旁边,即方便学生的实习和教师的实践,又保持与各大航空公司的紧密联系,主观和客观都力求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融合。

三、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校企社政”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鼓励高职院校走出去、加大把政府、社区和企业请进来的力度,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教育主体、社区为教育中心、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四方联合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办学模式。实现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向学校、社区和企业扩散,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向政府、社区和企业公示,社区的知识需求和文化构建向政府、学校和企业传递,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和专业需要向政府、学校和社区反馈,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校企社政”四方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学校、社区和企业的关连性和紧密度,实现高职教育有效地服务县域经济的发展,真正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纵观白云区内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均把校企合作列入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校企合作办公室,每个企业都在考量如何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更大可能的吸引一些专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的学生来企业工作。政府应该统筹规划供给侧改革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改造急需专业技术支撑、高职教育亟待提高整体教学能力及内涵质量的局面,帮助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产业来设置专业、协助企业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质量,在保证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一致性的基础上,建设可操作性的校外实训基地,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崭新形势。

(三)创新需要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人才来支撑,更需要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仓储业的升级改造工程进行的如火如荼,机械制造业大量引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已成常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也在欲欲跃试,生态旅游也正在向文化游、健康游和产品游方向发展,这些创新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人才来支撑,更需要承担着培养这些创新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加大教育经费来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和实训场地。因此,政府部门应适当提高财政在高职教育方面的投入,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落在实处,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障碍对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2014年广州市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一篇:深化效能监察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下一篇:支教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