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不能职业化(精选12篇)
职业教育不能职业化 篇1
消防员以生命为代价, 守护公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相关专业人士呼吁———
2015年1月2日13时14分, 哈尔滨道外区太古街727号一仓库发生火灾。21时37分大楼突然坍塌, 造成5名消防员牺牲, 14人受伤。公安部政治部已批准5位牺牲的消防员为烈士, 并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
统计显示, 我国每年有近30名消防员在救火中牺牲, 近300名消防员受伤甚至致残, 消防员以生命为代价, 守护公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消防员的献身精神固然可歌可泣, 但如何在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减少消防员的伤亡, 也值得思考。事实上, 中国消防员的伤亡率在全世界是偏高的, 许多火场伤亡事故并非不可避免。
所有的这一切, 都是建立在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火场经验之上的, 对于消防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非常之高。可是, 我国消防员主体为现役武警官兵,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服役多年的消防员刚累积了一些实际经验, 就得退役, 新来的消防员则是经验全无。许多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消防指挥官由于不能获得晋升, 往往在黄金从业年龄离开了这一行业。近年来出现的合同制消防员, 也属于“临时工”性质, 人员流动频繁。这样的现实下, 消防员的职业素质堪忧。
而在国外, 消防员基本上都走职业化之路。日本建有56所消防学校, 队员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训练, 才能成为合格消防指挥员。而且各国对于消防员都有优厚的福利薪酬制度, 如美国从业5年的消防员比大学教授工资还高。
2003年衡阳大火中20名消防官兵牺牲, 其后的十余年间, 呼吁消防人员“职业化”的声音不断, 但遗憾的是, 尽管“职业化”已成从消防部门到社会大众的共识, 但相关的改革迟迟未启动。各地消防员普遍面临人力不足、专业滞后、待遇偏低的职业尴尬, 这样的现实, 正是消防员伤亡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所在。
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中国, 消防人员“职业化”不能再拖。我们当借鉴国外经验, 在消防人员编制、薪酬待遇、学习培训、上升通道等方面, 进行全面的职业化建设, 让我们的消防员不仅“英勇”, 而且“善战”, 在维护公众安宁的同时, 最大程度减少流血牺牲。
职业教育不能职业化 篇2
案例1:
Natalie 是个学电子仪器专业的,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心理上很排斥,学习盲目无效,对专业的认知很差,是应付考试式的学习,
职业转行的“能行”和“不能行”
。所以毕业后,虽然在一个大集团工作,因为没有兴趣,于是交了3千元违约金辞了职,又做了ERP项目跟进,负责数据准备,以及传感器、控制器等,但还是没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更没找到适合发展自己的职业方向,生活地过于盲目,有逃避不如意生活的感觉,在多愁善感中度过很多日子。于是,11月初来到宏威,职业顾问在测评中发现她的文字运用水平能力很强,自己又喜欢相关工作,于是,为她定位做电子仪器类编辑工作,按照这个方向,一周后,就拿到了一个出版社编辑的工作,现在,干的很好,当跟踪她结果时,她说:“现在开始接触选题报告,下周起要做个简单的项目,我们老板有意培养我,给我半年的时间打基础。”于是大家都很欣慰,转行初见成效。案例2:
Susan学的也是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应用电子技术,毕业后,工作不顺利,与一个国有企业签了约,也是不喜欢这个专业,自己很苦闷,想转行又不知道做什么好。来到宏威做职业规划,通过测评,发现她乐于与人沟通,喜欢迎接新的挑战。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性格开朗,诚实豁达,吃苦耐劳,具有开拓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的工作能力。但是,转行还是时机尚不成熟,因为她还不具备其他方面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如果偏离自己的专业,那就是个高中生。于是帮她找到的切入点是在行内发展,电子产品在现代市民群体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年轻人爱不释手的DV,家庭旅游出行的必备武器数码相机(DC)等等产品,以异常活跃的姿态在国内电子产品市场上“叱咤风云”。如果在这个行业上发展,则有利于做出成绩,于是建议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营销知识,了解电子仪器、ERP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方法,争取把自己的资源都利用上去拼个不错的职位。
分析:
年龄相同、专业相似的两个女孩,在转行问题上却是一个近期“能行”,一个“不能行”,那就是除了专业以外,所具备的特长、优势、能力各不相同,因为转行时,原来的工作与新的工作之间有一个跨度很大的鸿沟,这个鸿沟有的人可以跨越,有的人不能跨越,需要职业顾问很好把关,合理定位,
日前,有过“在职转行”经历的占20%;正在考虑“在职转行”的占45%;“对原行业压根没兴趣”的达到31.12%;还有34.04%的人转行目的就是为了薪水。在实施“在职转行”中遇到各种困难的占到65%,其中:“经验空白”占34.14%;“专业知识匮乏”占24.15%;“对转行方向盲目”的占15.39%。此外,转行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障碍,如缺乏人脉、学历限制、专业对口、年龄门槛、亲属反对以及地域发展等问题的限制。
所以,转行之前要对以下事宜三思后行:
1.转行绝不同于跳槽,跳槽可以为新企业在短时间内创造价值,而转行的人往往需要一段的适应期,原有领域走得越远的人,转做他行的难度也就越大。所以,你要问自己:转行可行不可行?什么时候转行?适合转到什么行业?
2.为了避免盲目转行,要先想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并确定转行确实有利于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需要自我论证和分析目前在现在单位的发展究竟有多少机会和空间;首先要先行挖掘自己的职业气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找到自己的职业潜力集中在哪个领域,在哪个行业能把自己的优势资源全部用上,如何找准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发掘自己的潜力。三思一下:自己的职业含金量是什么?就个人综合素质而言,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里?弱势在哪里?转行自己有没有“敲门砖”?诸多转行问题如何解决?你原来的工作经验和客户还能否用上?是全部清零还是有可用部分?“目标行业”与自己隔行如隔山,如何跨越鸿沟去与新行业匹配?
3.规划转行之前,提前了解清楚将要进入的行业,认真思考这个行业到底是不是比较适合自己生存的行业,有没有决心坚持及有信心去培养对这个行业的兴趣。把你现在的行业与目标行业进行反复认真对比,如果决定要转行的话,要了解清楚目标行业目前的市场定位和在未来的5-之内的发展前景。所以要三思:转行是利多还是弊多?转行后,则需要从基础开始学起,参加学历教育、认证培训,你的经济条件和精力是否能承担的起?
4.转行后,自己的发展平台可能要下浮一个台阶,甚至一切从零开始,自己对这些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带来的新压力:业务从头开始,经验一片空白,人际关系重新开始相处。转行后需要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如果缺少耐心、没有放平心态就使许多转行者半途而废。所以要三思:如果转行之后水土不服怎么办?如果转行后,自己将与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师弟师妹竞争,心态是否能平和的接受?当一切并不如原来想的那么好,如何面对新的尴尬?自己有激流勇进的勇气和实力吗?
首席咨询师郭策友情提示:
职业伴娘相貌不能抢风头 篇3
婚礼没伴娘,只能租一个
据了解,一般新娘子的伴娘都是自己的好姐妹担任,但是如果这个新娘子的好闺蜜正好结婚了,或者临时有事儿不能出席,她就只能租一个了。此外,很多新人觉得请朋友做伴娘、伴郎会欠人情,也倾向于出钱请一个。“不了解婚礼的人以为朋友结婚自己做伴娘就是去玩儿的,所以请没有经验的朋友做伴娘新娘会不放心。而了解婚礼的人知道做伴娘会很辛苦,不愿意去做伴娘,所以伴娘一点儿都不好找。”一位最近要结婚的朋友对记者抱怨道。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职业伴娘这一特殊的市场需求。“现在推出职业伴娘、伴郎服务也成了一些婚庆公司招揽生意的增值服务项目之一。”
甘当陪衬,身高样貌有限制
一家婚慶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职业伴娘要求也很高。“伴娘就像绿叶一样,是给新娘子做陪衬的,身高不能比新娘高,容貌也不能比新娘突出,性格还要跟新娘合拍,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到30岁左右。”这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他们在挑选职业伴娘的时候还会稍微考察一下婚庆礼仪方面的知识,并要求对方细心、机灵、有眼神、能喝酒。“婚礼上突发状况很多,新娘子经常到了酒店找不到手捧花,这个都需要伴娘提醒,但是没有经验的亲友光顾着玩儿了很容易忘记。”
据了解,做职业伴娘的人群相对比较单一,兼职伴娘、伴郎一般都是婚庆圈子里的工作人员,还有一部分就是学习酒店管理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兼职。
报酬300元起,喝酒闹腾另算
很多人可能觉得伴娘就是去婚礼上玩儿的,职业伴娘陪吃陪喝还能赚钱这工作棒极了!“真相不是这样的!那些美好的想象都是没有做过伴娘的人假想出来的。”一位做过9次伴娘的女孩小晴告诉记者,职业伴娘这钱真心不好挣,“婚礼这一天除了紧跟新娘子照顾好她的方方面面,还要配合摄影、婚礼策划做很多事情。”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职业伴娘报酬一般都是300元到500元,有时候新人觉得伴娘工作得比较辛苦,婚礼结束之后还会给额外的红包,具体给多少要根据新人家庭情况而定。如果想多赚钱就得能喝酒、敢闹腾。“喝酒、闹腾一般都会另算钱,所以也很辛苦。”小晴告诉记者。
18次伴娘的她嫁给伴郎
职业学校教育不能缺少积极语言 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积极语言,教育艺术
在新时期的职业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表现出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等年龄特征。学生身上时常出现的消极、逆反、盲目、片面等状况,给教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教育者必须积极把握职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特点。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必然会导致情况的恶化。积极语言可以为职校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视角,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工作中的一种典型的实践,是实现幸福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运用积极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
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情绪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者运用积极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语气、表情和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友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反之,如果采用嘲笑侮辱、惩罚打击、轻视抱怨的消极语言,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逆反,进而导致学生消极地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和挫败感。对于绝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眼下的这个教育阶段是其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很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反映了多年来积累的消极因素的影响。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要对教育方式作出调整和创新。对于学生的改变和成长,教师的影响只是外部因素,学生自身的目的、需求是内在动力,是驱使其转变的根本因素。教师反馈给学生的语言越是积极,越容易激发学生将教育内容进行内化,进而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消极的语言则会使学生过于关注外部作用和影响,这样的心理发展必会产生成长的不确定性风险。
积极语言如肯定、鼓励、赞赏、理解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对待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创造力,稳定坚持性,做到更加宽容自律、言行一致,对未来更有信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利发展,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教师的任何消极语言、惩罚、变相惩罚,都有可能伤及学生的情绪情感,这会导致学生对于求学表现出畏缩、厌学甚至退学。
二、运用积极语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很多职校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接受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包含了不少消极的因素。教育理应给予学生快乐的体验,指正错误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指引学生的成长发展。积极语言能够肯定、鼓励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现,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建立富有效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在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积极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认识到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职校学生虽然有时候在表现上有欠缺,但他们仍旧保持着相当的自尊心,有被肯定、被欣赏的心理需求。教师应该深谙积极心理学原理,深谙积极语言对于培养高素质、有幸福感的人是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积极语言能为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和情绪,能够引导其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于行为目标、意义的认识,成为有修养、有素质、有幸福感的人。
三、运用积极语言,体现了教师的自我调整和转变
积极语言主张将语言方式从批评、限制、抱怨转变为鼓励、引导、感恩。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者和培养者。在运用积极语音教育学生时,教师自身的积极心理也能得到培养和提升。面对着个体差异性很强的学生群体,肩负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同时又有来自生活和社会的多种压力,这些实际状况都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消极因素,如果消极的心理日积月累,必然会导致教师对于工作出现懈怠、厌倦、焦躁等情绪,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会受影响,教师的工作幸福感也势必下降。要将积极心理通过积极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自身要拥有足够的积极元素,这样才能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尊重。如果教师不能解决消极心态,就无法体验到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反而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扩大化。只有热爱自己、关注自己成长的教师,才有可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去热爱生命、去实现追求。
四、结语
职业教育不能职业化 篇5
这种人为了某种理想,奋斗不懈。在稳定的社会或企业中,他们总是很快表明立场,觉得妥协就是屈辱,如果没有人注意他,他们会变本加厉,直到有人注意为止。
10、不懂装懂
工作中那种不懂装懂的人,喜欢说:“这些工作真无聊。”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感觉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们希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求助或征询意见,因为这样会被人以为他们“不胜任”,所以他们只好装懂。而且,他们要求完美却又严重拖延,导致工作严重瘫痪。
11、管不住嘴巴
有的人往往不知道,有些话题可以公开交谈,而有些内容是只能私下说。这些人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在讲究组织层级的企业,这种管不住嘴巴的人,只会断送事业生涯。他们必须随时为自己竖立警告标示,提醒自己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
12、我的路到底对不对?
这种人总是觉得自己失去了职业生涯的方向。“我走的路到底对不对?”他们总是这样怀疑。他们觉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无,跟不上别人,也没有归属感。
更多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文章分享,欢迎读者继续阅读:
职业生涯的黄金规划时间
职业生涯规划的六步走
职业生涯规划的八条原则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篇6
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除了为社会上的经济实体机构,包括农工商等生产经营企业,培养从业人才以外,还担负着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教学任务,这就使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产生一种偏差,即套用普通中等教育模式来管理职业教育。部分省市级中等技术学校由于学生培养方向纯粹为面向劳动力市场就业,所以在众多学生的心目中和部分学校的管理者眼中,掌握有关生产技术的诸项操作技能是至关重要的,而理论和文化课的教育则事实上处于从属性和被忽略的地位。高等专科和本科职业技术院校由于生源质量在文化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从总体上普遍差于普通高校理工科专业的生源,所以无论在理论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技能培养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困难。
这些现状的存在,不仅使众多有识之士忧虑和不安,而且引起了许多家长的不满。有些家长说:“学生即使不上这些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技校、职业技术学院,初中毕业就去工厂当学徒,几个月也能上岗当工人。何必花那么多钱费好几年时间去上学呢?”
我们要发展高端经济,要站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的潮头,需要的不仅是一线普工,更需要众多理论文化素养与积淀深厚,深谙实业生产与经营规律,具有改进生产经营设备与机制的潜力和能力,能够从事生产和经营革新与创造的高级实业型人才。我们需要更多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需要更多的技术员、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需要更多的农技员、农艺师和高级农艺师……只有能够培养出这些高级实业人才,社会各界人士才会认为他们的子女在各类职业学校学习不是虚度与白费,才会觉得子女到职业学校就学是一項前景光明的决策,国家大力举办的职业教育系统才算是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效用。
职业教育不能职业化 篇7
现在许多高校在大力提倡“先就业后择业”, 从就业结果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但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是否值得商榷?作为权威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 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 “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是造成大学毕业生一年内频繁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大学生要及早为自己做出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自己职业方向和目标进行选择才是科学的就业观。
在2009中国就业与职业规划论坛上, 向阳生涯高级专家, 日本生涯教育学会会员王一敏老师在演讲中指出, 从职业规划角度讲, 青年阶段最重要的发展课题是职业的选择, 现在如果让其先就业有个饭碗, 将个人的选择置后, 如果目标和起点无法结合, 就是浪费时间、精力和人生, 希望大学就业指导师对学生们的人生负责。王一敏指出, 职业发展先有一个成长期、探索期, 再到确定期, 维持期, 然后再下降, 到了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可能到四五十岁时先就业再择业会好一点。在青年阶段上升时期随便找一个饭碗再考虑今后事情的话可能会浪费生命。
怎样解决职业规划与就业压力大的矛盾问题?其实就业和择业是不矛盾的。先择业就是规划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职业目标。今后到底想做什么事情。为了做这个事情要迈开第一步, 有的人一下子定得很高, 非要进微软不可, 然后当财务总监。很多职业目标可以从低位进入, 要自己有所“妥协”。妥协不是贬义词, 是中性或者是褒义词。关键是你在选择时妥协的方面和程度, 交大一个毕业生一进微软八千块, 他很满意, 进去之后就不满意了, 因为总是打杂, 所以要找到百分之百满意的工作非常困难。这时人是不是可以想一下, 进到这个单位失掉多少, 得到多少。二八开是优秀的, 失掉三得到七也是优秀的, 得和失在迈开第一步时是非常清晰的, 我的得失是为了今后的目标。这一步不一定要跨的非常高, 其实是不矛盾的, 其中是有一个操作的流程。你要当一个MBA的话, 第一步并不一定要到微软去, 可以先到一个小机构去。但是选择是需要的。选择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是自己的事情, 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所以我们应该是先选择、后就业。
职业规划的个人与社会价值在哪里?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 但中国是人力资源数量大国, 人力资源质量的次国、差国, 正因为这样才更应该发展高等教育。而发展高等教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市场依然是没用的, 而且造成社会负担。怎么扭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姚裕群老师认为, 职业规划可以起到优化人才配置、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现在仅让大学生有一个工作, 即把吃饭的人口变成有用的人手, 这个当然是重要的, 但是很不充分的。如何将人, 尤其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几百万大学生, 既能够吃饱饭, 又能够通过他们的知识产生社会价值, 真正实现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让无业者有业, 让有业者乐业”, 才是个大课题。
对于个人来说, 职业规划的价值在哪里呢?姚裕群老师简单地归纳为四句话, 维持人的生存、发挥他的才能, 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进一步促进其自我实现。这个“自我”不是脱离社会, 实现遥不可及的目标, 不是说想当总理、当外交部长, 当500强大公司老板就行了, 而是要根据个人素质和社会需求在竞争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观, 让其在社会上公平竞争, 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美国社会学家分析, 人的价值追求是多元的, 同一种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如, 当警察伸张正义, 也有人追求当警察是看重职业稳定, 还有人当警察是为了追求金钱, 可以得到很多灰色收入, 也有人是因为父辈当警察执行公务牺牲了, 有一种惩恶扬善、为父报仇的想法。但一定是在社会发展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根据美国学者描绘的成功, 用这个公式S=f[ (EE+CT+SP) ×DD]i来总结职业规划的价值, 成功是什么的函数呢?第一, EE教育和经历。贵州的老干妈大字不识, 就会写三个字, 也做成了亿万富翁。第二, CT创造型的思维, 第三, SP推销自己, 第四, 一定是动机, 最后一个是方向, 搞错了就南辕北辙只能牺牲。这就是职业规划, 帮人塑造一个符合自己的情况, 也是符合社会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职业, 这一点至关重要。i次方就是机会。机会没有的话, 有时再坚持一下也许会有新的机会。假如指数是负的, 最后的东西还是能够维持的, 是一个“1”。如果机会是10的话, 会把里面的东西扩大很多倍。最最关键的是目标和人的动力。
非名校生在大一时怎样规划自己?
来自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一位朋友在2009中国就业与职业规划高峰论坛上提到, 学校的学生都是专科高职, 孩子有两种心态, 一种是比较自卑, 一种是比较自负,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引导学生做比较好的规划?作为高职毕业生在大一时怎么来规划自己?
洪向阳认为, 从做专业职业咨询、生涯管理角度来讲,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从最基本的处理职业心态开始, 得帮助他建立起“未来是有奔头”的一种信念。另外是确定其职业定位, 即他未来到底适合从事怎样的工作。现在学的专业跟职业定位是否相符合, 如果相符合的话就继续。不论是自负或者是自卑面对的都是就业, 只有增加商业价值系统, 然后才能有效寻找职业机会, 剩下的就是踏踏实实来做了。
向阳生涯首席组织生涯管理专家马士斌指出, 高职院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自卑, 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他们认识、进行反思、进行讨论, 从而能够消除自卑的心理。2004年美国学者罗尚斯提出心理资本。职场中的工作人员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心理资本, 第一是自我效能感 (自信) , 第二是希望, 第三是乐观, 第四是坚韧。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就不能成功, 信心除了先天因素也可以后天培养。可以有很多培养办法, 暗示, 夸奖, 如果家长、老师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暗示, 让他们树立信心, 消除自卑的障碍, 高职的很多学生也能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
在这个基础之上, 帮助学生进行详细的心理测量, 看看这些学生到底优势在哪里。每个人必定有自己的优势, 把潜能找出来, 引入一些心理学的方法, 有针对性地帮其做规划, 找到的优势是他自己能够感受到的。这项工作应在大一时做。如果是三年制的大一上学期就得做, 大二、大三选择课程, 进行个性化的社会实践, 有针对性地参加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积累, 到大三或大四就业时则水到渠成。
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 写好职业规划书后, 难道就要按照这个计划书一步步走吗?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建新认为, 大学生要规划, 但是不能止于规划。在大学期间仍然是生涯规划的探索期, 学生要允许自己有改变, 允许自己探索。不要认为计划书形成了, 探索后觉得要改变就是这个计划书的失败, 这个错误的观念一定要纠正。
向阳生涯高级专家王一敏指出, 职业规划不能纸上谈兵。人在变化、社会也在变化, 对自己的项目书、计划书是在不断思考的。比如说你定了一个目标, 如果你去实习、见习、职业体验的话就会发现原来的想法不现实, 自己做不到。所以, 职业规划千万不要纸上谈兵。至于怎么去做规划, 怎么一步一步走下去, 其实是有具体的操作方式的, 包括量表、价值澄清法。
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指出, 职业规划的关键并不在于纸上写多少写得有多好。真正解决方案的内容基本上不超过一千个字。对于一个真正合适的职业规划, 很多东西是在咨询者自己的心里。自己内心深层次认同才会有动力来执行, 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
职业教育不能职业化 篇8
江苏教育电视台11月24日录制竞猜节目《棒棒棒》时, 邀请干露露母女三人参加表演, 其间三人撒野无底线, 耍横爆粗口, 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愤怒和热议。导致江苏教育电视台被勒令停播整顿。此次事件也给媒体行业敲了一次警钟, 媒体应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成为了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进一步整治广电系统职业道德缺失行为
“干露露事件”是个典型的电视媒体职业道德缺失表现。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 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受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们新闻战线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事件还时有发生。除了上述“干露露事件”外, 多年来着力整治的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和“三俗”之风这些新闻界的四大公害还没有彻底消除。新闻战线的职业道德建设仍任重道远, 不可小视。比如, 有少数新闻媒体为了发展内容产业, 大搞“一报多刊”、“一台两制”, 除了报纸要闻版、电台电视台新闻节目不收费外, 其余周刊、专刊, 其他频率频道, 其他栏目都在变相搞有偿报道, 都刊发二类广告;有的甚至借舆论监督之名, 以负面报道相要挟进行“新闻敲诈”, 搞“有偿不闻”、“有偿假闻”;有的记者热衷于从网络、个人微博中摘编新闻, 对信息来源不加核实, 使得报道的主要新闻要素、情节与事实有较大出入;更为恶劣的是一些小报小刊和广播电视娱乐游戏类节目, 动辄刊播名人、明星的花边新闻, 个别的甚至故意虚构, 捕风捉影, 道听途说, 捏造新闻, 哗众取宠, 混淆视听。有的媒体不听禁令, 不讲社会效益, 只要给钱就乱登、滥登广告。如有些小报、晚报、快报下半部分简直不能看, 一些涉性涉孕疑难病症的药品、保健品、保健器材广告, 胡乱夸大疗效, 信口胡诌治疗和使用效果。一些广播电视的夜间节目、白天的养生保健节目也品味不高, 夸大疗效的广告和“现场说法”屡禁不止;有些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 以猎奇为动机, 以窥视为目的, 以隐私为依托, 以媚俗为诱饵, 挖空心思提升收视率, 地方媒体尤为严重, 虽然不普遍, 但也危害至深, 严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因此, 笔者以为在当前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中, 必须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媒体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考虑, 从2013年开始, 各级传统媒体最好能进行“道德建设年”统筹规划, 重振法纪, 重抓教育, 重新审视, 重在评估, 防微杜渐, 从重惩罚缺德行为, 扎扎实实抓好职业道德建设, 努力使广电新闻工作者人人都珍视新闻单位形象, 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切实增强群众观念,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广电系统职业道德建设
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这些要求高屋建瓴, 对我们广电系统非常适用。为此, 我们要从江苏教育电视台干露露事件中举一反三, 细查根源, 引以为戒, 主动自觉对照自己单位的自办节目, 排查是否存在类似问题, 外聘人员和参与做节目的嘉宾是否有媒介意识缺失的现象, 然后认真反思, 总结教训, 彻底整改。
1. 查漏补缺, 填补学教活动的不足
以往的学教活动是否存在“漏洞”, 追究“漏洞”出现原因, 反思该吸收什么教训。客观地说, 我们党中央和国家广电总局一贯高度重视新闻队伍建设, 对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各相关部门如中宣部, 中央外宣办, 国家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准则, 对新闻职业道德加以规范。近年来, 新闻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相关部门的决策部署, 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效果也逐年明显。如1997年全国开展了“禁止有偿新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活动;2003年至今, 一直不间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2009年11月9日,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10年下半年以来又广泛开展了“杜绝虚假报道, 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2011年8月份以来又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而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围绕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建设连续发布的通知、通告、禁令等多达60多个。通过这些学习教育活动和通知、通告、禁令的部署、禁戒, 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显著增强, 新闻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春夏, 国家广电总局又根据中宣部的统一部署, 要求全国广电系统开展“打击新闻敲诈, 制止有偿新闻”的专项整治行动。措施之实, 声势之猛, 给广电新闻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看到新闻战线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建设主体是好的, 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取得的成绩决不能抹煞或低估。但全国之大, 中国四级办广播电视新闻单位之多, 不可能事事都那么平衡发展, 尤其是在一些领域一些人群道德缺失的影响下, 负面效应无形中给社会活动和人脉关系广泛的新闻从业人员带来心理暗示, 使得个别新闻工作者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缺德的深渊。他们在生活、消费、娱乐领域与上述一些人群攀比而“试探入水”, 也干起失德的事情来。为此, 我们在学习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 一定要继续深入地开展新闻单位“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更新内容, 创新方式, 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 不断提高“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切实补填好各种“漏洞”, 纠正以往学教活动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导和深刻内涵, 克服“网上传来传去”、“靠秘书杜撰文章发通知、写汇报”、“欺上瞒下”的不正常现象。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的八条要求, 一一纠风改进, 使广电系统各项学教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2. 重抓培训, 先学一步, 先深一层
当前, 要在广电系统内扎实推进更加细密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专项培训。现在, 全国都在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高潮, 我们广电系统应该以更大的投入、更大的精力、更扎实的举措, 先学一步、先深一层、先作全面部署和安排。不能局限于泛泛的号召, 泛泛地宣讲, 泛泛地部署, 泛泛地检查。要以“先人一步”的姿态、先导指导的深度、先行督查的扎实措施, 实行全面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 扎实有效地开展党员冬训, 部门负责人和总监、制片人专训及主持人、骨干记者、编辑人员特训。以各种载体和方式使广电系统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利用广电媒体的优势, 吹响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集结号和进军号。并在各级广电系统内部严格要求广电新闻工作者无论什么时候, 都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我们新闻工作者就是文化工作者, 更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 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 努力追求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德技双馨, 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认真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 反对“有偿新闻”、“有偿不闻”, 反对过度娱乐化、报道边缘化, 净化报道版面和声频荧屏。
3. 沉下身子, 继续大力倡导并认真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走转改”活动开展已经一年多了, 它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一年多来, 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改革建设前沿, 深入群众生活, 到街头巷尾、车间厂房、田间地头、山区矿井、湖海港滩去听故事、找新闻、拍丰收、论心情、录现场、写感受, 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文风更加生动鲜活。新闻从业人员的情操, 也得到了熏染和升华。实践证明, 常下基层、多走基层, 心贴群众、情系人民, 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其实, “走转改”活动的一个根本着眼点就是“三项学习”活动的深化, 就是为了增进新闻工作者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性, 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新闻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新闻工作者真正把新闻工作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闻职业道德水准也就必然会大大提高。你若一心想着群众, 哪还能容忍干露露之流发声出境。
4. 评优奖先, 树立典型
要在各项学教活动中树立标杆集体和标杆人物,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进程中, 曾评选过“全国百佳记者”, 树立过范长江、邹韬奋、戈公振、穆青等一批新闻楷模。近年来, 各地各新闻单位也陆续评选过“首席记者”、“首席编辑”和“首席主持人”、“首席播音员”等。这些先进典型都是敬业爱岗、技能突出的。他们的敬业精神无疑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当前的各项学教活动中也要评选出争先创优的典型, 宣传他们的事迹, 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 见贤思学, 见贤思齐,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新闻环境。
5. 关口前移, 加强自律和监管
职业教育不能职业化 篇9
邓某某有网瘾, 父母为了让他健康成长, 才将他送入“辅导中心”的, 没想到却将他送入了坟墓。父母和学校签订的协议上写明, 辅导期限是“2009年8月1日至9月1日”, 辅导、训练方式为“24小时全天候封闭式管理”, 在不虐待孩子或不损害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 “不排除对孩子进行适度的苦难教育、惩戒教育”。
“辅导中心”让孩子“吃点苦头”, 家长们是理解的, 不然不会自愿把孩子送来。可“辅导中心”主要还是要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树立自信、自立的人生观, 矫正不良习惯”。可邓某某下午一进入“辅导中心”, 晚上便被“关禁闭”, 这样的“辅导中心”哪有什么心理教育, 完全成了“棍棒教育”。
现在, 每至假期, 各类“辅导中心”或“训练班”便应运而生, 而且前往接受训练的学生还很多。这主要是有需求市场, 因为家长们都担心孩子假期没人管染上坏毛病, 或者是想让孩子在“苦难教育”下, 坏习惯能得到矫正。可是, 市场催生的“辅导中心”, 有的根本不具备开办条件, 招入的辅导老师动拳脚内行, 讲道理外行;拿棍棒手顺, 做辅导手生, 有的辅导老师干脆对不听话的孩子使用“法西斯”手段。邓某某进入“辅导中心”几个小时便死亡, 足见这家“辅导中心”的棍棒教育有多残酷。
惩罚教育不能远离现代教育 篇10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惩罚针对的是故意犯错的人。对教育而言,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以使其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而对学生体罚的定义为直接的肉体打击,罚抄写是变相体罚,呵斥、讽刺、挖苦、辱骂等心理攻击也是变相体罚。现在,人们已将体罚模糊与泛化,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碰不得也讲不得。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教育。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能充当正面倡导、正面教育的优质“教科书”,对那些小错不断、小恶常为的学生来说,它可能是毫无约束力和惩罚度的一纸空文。我觉得惩罚教育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得到相应的完善和加强。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关键是能否用得恰到好处。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纠正孩子错误的意识,避免将来再犯类似的、更严重的错误,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懂得什么是正确的和怎样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让孩子感到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 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老教师都有个感受:在读期间越是受到老师惩罚比较多的学生,毕业后和老师的感情越是深厚,因为他们在成人后理解了老师的“苦衷”。这些学生在社会上成才、成功之前的心理承受力也是特别出色的。
一、惩罚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专家说:“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应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懂得承担责任。”
美国小朋友3岁不好好吃饭, 摔碗, 碎了。美国父母就不会再让他吃饭, 饿到他认识错误为止。
中国小朋友3岁同样不好好吃饭, 也摔碎碗, 中国父母可能会哄宝宝开心, 哄他吃饭, 宝宝会很得意!
上面的两个例子正是体现了惩罚教育和爱心教育,正好是很好的对比。
惩罚和赏识爱心教育其实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没有赏识的惩罚教育不完整,没有惩罚的赏识教育也是不完整,只不过是赏识和惩罚都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它们都需要爱、耐心、信任、尊重和理解。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
给“赏识教育”吹点冷风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育不要过度地强调了,让我们的教育也重拾一下“玉不琢,不成器”“严师出高徒”吧!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惩罚。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纵然需要积极鼓励,但是惩罚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对孩子的惩罚和压制,有可能造成孩子一味的骄傲和自满。显然,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惩罚可以让孩子反省自己,总结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更多。
二、惩罚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责任感
我国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不可否认地连年上升。国家开展了优化净化育人环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未能补救和修正学生责任心的缺失、道德的滑坡、行为的失范。究其原因,避开家庭的、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论,仅就对学生施予最直接影响的学校教育而言,恐怕与惩罚教育的缺位不无关系。
某女士家有14岁大的女儿,是在“赞美”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她说:“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的也是‘赞美’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女儿面对批评就经常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反抗情绪,班上的同学不少也是如此。”不可否认,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被老师批评,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习惯了接受表扬,不能忍受批评。当这些孩子走向社会后,自己从小所处的教育环境反而使自己忘记了犯了错是要受到社会的谴责、法律的惩罚的。比如药家鑫用刀捅向路人时心中一定没有想到是要受到惩罚的,如果在他的教育中有违反纪律、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惩罚的感受,就不会有在法庭上不知所措痛哭流涕的情景。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亏不能亏教师 篇11
而广东省在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工作会议上,则率先对全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进一步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强化市、县政府责任,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措施如下:
1. 逐步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采取录用、培训、转岗、辞退等措施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所需经费以地方财政筹措为主,省财政按一定因素分档给予适当补助,在2010年底前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经济发达地区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所需经费自行解决,在2009年底前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并逐步理顺代课教师入编问题。
2. 全省2009年起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工作,即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3. 要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长效机制。一是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二是设立市、县两级教育财政专户。
4.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把解决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问责制。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也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坐标”,现在让我们再加上这么一句“再亏不能亏教师”!切实保障教师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这将是广大教师之福,更是千千万万农村孩子之福,也是国家发展之福。
贬低美国教育并不能抬高中国教育 篇12
中美两国教育孰优孰劣,恐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开放性话题。但堂堂北大校长口中说出“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话语,还是颇值得关注的。尤其对于一向自愧弗如,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国人来说,能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教育事业踩在脚下,自然能扬眉吐气一把。不过,这样的快感总觉得有些意淫的味道。
把美国教育批得一塌糊涂,周校长的解释是“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这样的逻辑推理,难免给人一种色厉内荏的感觉毕竟,美国总统是否尊重人,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很大程度上更是由美国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与教育何干?再者,仅仅凭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断定一个国家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这显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周校长关于“美国教育一塌糊涂”的理由难以服众。相反,杜克国际教育发布的中国首份SAT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学生整体成绩欠佳,平均低于美国学生近300分,离美国官方的基准线尚有300多分的差距。专家指出,从小到大“久经‘考’验”的中国学生之所以被美国高考考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训练,限制了学术能力的发挥。
当然,中国近年来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的确功不可没。今年6月有过美国执教经历的杨振宁教授在宁夏大学演讲时就曾表示“中国高教非常成功,近几十年来培养的几代毕业生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但在成绩背后,我们的教育发展仍有很多不足。比如,美国不看重高考分数,而看重学生自身理念和大学的匹配度,看重学生在音乐、体育方面的特长和社区活动经验等,就值得笃信“分数至上”的我们反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