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方向(精选12篇)
职业教育方向 篇1
我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但由于教育制度及经济发展的制约, 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 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因此,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大课题。
1 转变观念, 重视职业教育
我国经过5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 但由于历史原因,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而言, 发展一直滞后。尤其近20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强劲。急需大批高等技术人才, 而职业教育的相对落后却不能适应这一要求。究其原因, 很重要一点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 往往注重普通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 优秀人才不愿上职业技术学院, 已经工作的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出现中高级技师短缺的现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要求教育的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新需要, 重视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培养多方面的优秀人才, 满足社会需要, 不断转变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2 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结合的道路
产教结合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 共同完成教育工作, 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 能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迅速调整职业结构更新职业培训内容, 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科技和工艺要求的合格技术工人, 专业设置可以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 技能训练可以与企业岗位需要相衔接,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 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 不仅适应了生产岗位的需要, 也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办学效率。这是职业教育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职业教育必须向终身化发展
随着全面建设新社会目标的提出, 人才成长的道路应转向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不断学习, 完善自己。社会应当給所有公民提供学习的机会, 对在实践中学习, 积累的才能和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同样给予承认。
由于我国存在着重学科教育, 轻技术与职业教育;重高层次人才, 轻中低层次人才培养;重理论, 轻技术的传统观念, 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明显不足, 终身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在人们的思想中还非常淡薄。就社会发展而言, 仅有高层精美, 没有高质量的, 结构合理的劳动队伍是形不成真正的生产力的。这种经济社会与个人的需求矛盾的加剧, 使市场调控职业教育公共目标失灵。据统计,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从2001年1431万人到2012年减少到1164万人。因此, 职业教育应该用终身教育的理念, 研究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职业教育指标, 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职业教育机构要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标准, 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完善培训体系, 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和劳务输出的需要, 终身教育和培训在职教事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谋求一个良好的职业, 它是一切生活和娱乐的基础。学习和补充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能力, 显然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 职教机构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必然会更上一个台阶, 同时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进步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重视职业教育, 职教机构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职业教育,转变观念,终身化
职业教育方向 篇2
职业教育的新方向
作者:仪铭
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10期
《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出台,提出要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能与时代脱节,职业教育亦是如此,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才是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自身更强更大的进步。那么,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呢?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唯物论告诉我们,意识决定行动。十八大精神是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引导。《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指出,2013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核心要求。所以我们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要具体做到:(1)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指导职业院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活动。(2)把十八大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党团组织活动中。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做好对师生员工的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工作。(3)在校园内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和先进典型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着力推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改革就是要有创新,有突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1)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进展。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制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确定一批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2)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应该做到: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推动行业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联合印发行业职业教育指导意见,发布行业指导职业教育报告。与相关国有大型企业探索开发校企合作计划。此外,推动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我们还应该做到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动城乡间、区域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大力度巩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等等。
专业方向和职业能力 篇3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的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这也标志着出版产业这一轮的体制改革进入了收官阶段。5月上旬,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有关中央领导和出版主管部门已经未雨绸缪,开始思考和谋划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了。
但是必须看到,事实上相当一些中央部门或单位的出版社,面临这一轮改革,仍然在惶惑、犹疑、观望,这无疑对改革进程甚或对这一轮改革之后的长足发展,都会留下一些不良影响或隐患。留意这种情况,对于推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出版产业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有必要对中央部门或单位出版社,做些基本的了解,看看不同类型的中央部门或单位出版社的情况,可以理解当下的改革进行状况,更有可能深入研究和应对今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类型和状况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共和国成立伊始或实施前两个五年计划时陆续创建的,这些出版社,有着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和科学普及的重要责任,行业特点明显,专业性较强,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建设,形成了丰厚的文化沉淀和殷实的资产积累,已经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优势力量。这次转企改制,恰是这种类型出版杜一次华丽的转身,焕发着强劲的发展活力,站在了出版企业的领军者行列。
第二种类型的出版社,大多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初,解放思想的春风沐浴,让这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以新颖的文化视野及理念,现代的传播观念和运营姿态,活跃在出版行业,进而逐渐成为有生力量。转企改制,将为其注入强大的动力,使其更具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第三种类型的出版社,虽然也大多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后,但是很不幸,由于创办初衷更多维系在创收增利上,忽略了文化创造和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忽视专业方向的确立,不屑于职业能力训练,起步就漂浮趔趄,以致于行止踉跄、举步维艰。更不幸的是,面对转企改制,这种类型出版社彷徨无主,无奈沮丧,瞻前顾后,我曾经感觉到的“身份确认的惶惑”和“发展与期待的犹疑”种种窘况,就是在这个类型的出版社集中表现着。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的诸多弊端和症候,在这里所说的第三种类型出版社身上,更为突出和明显。比如,出版社领导人变换频繁,缺乏长远打算和发展规划;比如,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共同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比如,出版活动杂乱无序,出版行为不规范,等等。这些弊端和症候,又是互为因果、互为作用的,致使这一类出版社面目混沌,形象模糊。凭借着所属中央部门或单位的显赫招牌,这么些年来,这种类型的出版社虽然出过不少乱子,毕竟还可以化险为夷,勉强维生。而且,凭借这个招牌,居然也吸纳了不少高学历高学位的新人。然而,发展方向迷茫,发展能力匮乏,发展前景犹如雾里观花,竟让这些本该是朝气蓬勃的有为新人,反倒为身份转换而惴惴不安。
发展趋向和产业生态
尽管如此,第三种类型的出版社,依然按着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逐步推进。转换身份的心理障碍,似乎会成为转企的障碍,不久前,中编办在新闻出版总署批复转企改制方案后即前置核销事业单位的举措,彻底打消了那些拖延观望的潜隐念想;出版企业工商注册的些微环节滞阻,也被领导小组协调顺畅了。这么看来,今年年底以前完成转企没有问题了,尽管步子迈得不够快,每一步都要费些气力,毕竟一步一步踩得踏实稳当,或许可以为转企改制以后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过这一轮改革,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又会大致呈现出三种形态。
一种形态是自我整合自我重组,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专业出版集团,如: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等。
另一种形态是与中央或地方出版集团重组,成为有望跨入“双百亿”大型出版集团旗下的专业出版组织,像早前的中华工商联出版社、和平出版社,近期的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华文出版社等。
而比较多的出版社,则属于第三种类型,也就是主管主办部门或单位不变,独立转企改制,开始市场化运营探索的行程。不约而同,这种形态出版社,选择走“专精特新”的特色发展之路,尝试打造殷实、一流品质、有创造力及影响力的中小型出版企业。
可以预计,在中央领导和出版主管部门的倡导下,独立转企改制的中央部门或单位出版社,还会有一些通过重组、联合、参股加盟等形式,进入各类大型出版集团或专业出版集团,构成我国出版产业航空母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有相当一些出版社,作为谋求“专精特新”的中小型市场主体,活跃在出版产业,丰富着我国出版产业“乔灌木”丰茂繁盛的生态景观。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出版产业生态的丰茂繁盛,是出版產业做优、做强、做大的鲜明标志,也保证着出版产业的持续良好发展。
专业化和职业性
然而,“专精特新”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和要求,想要达到“专精特新”的程度水准,任何出版社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出版社需要付出的努力,其艰难辛劳,怎么想象都不为过。去年以来,当我开始关注中小型出版社发展,尤其是今年与具体的中央单位出版社亲密接触以来,深切感到,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庞杂,而当务之急的事情,就是确立出版社的专业化方向,培养从业团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
一言以蔽之,要解决不专业和不职业的问题。
不专业。在前文所述的第三种类型的出版社中,貌似有个专业方向,招录员工也还在意新人学历的专业背景,实际在出版活动中却全无专业概念,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工资拿到,奖金拿到,再踅摸点儿这个津贴那个补助,便万事大吉、沾沾自喜,以至于文化缺失,制度稀松,浑浑噩噩敷衍了事,专业化的出版努力和追求,并没有当作实实在在的工作重心。
不职业。这几乎是第三种类型出版社的通病,也是让我很觉诧异的事情。领导经常换,内部管理乱,出书不规范,使得这些出版社,外表光鲜,内里自卑。在主管部门或单位,没有出色表现,没有话语能力,也就没有影响和位置。而且,鲜有能与作者读者对话的业务骨干,选题创意能力及选题组织能力都呈疲弱。如此,低人一等完全可以想见,无力把握和掌控出版活动也是可以想见的。甚至,这类出版社由于特殊的环境,很少深入研究出版业发展状况,出版活动像是自拉自唱自娱自乐;各社之间也犹如孤岛相望,相互隔膜,隔海喊话,又总是信息失准,呈现出一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小国寡民状态。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三大方向 篇4
2008年8月国务院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历经一年零九个月,经过多次公开征求意见与修订,《规划纲要》于2010年5月6日经过审议并正式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在本次中长期教育改革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规划纲要》的第六章对职业教育作了专门描述,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教育在中国产生至今共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分别是1907—1912年、1917—1925年、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战前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在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办学模式、院校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颁布了多项政策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经历了六十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却没有出现建国前那样的高潮。
综观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尤其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恢复重建的这段历史,无论是战败国德国、日本,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还是迅速崛起的美国,均是靠工业的兴起带动经济的发展,而职业教育在工业与经济发展中提供了关键的人力资本。国家的兴盛依托科技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是与科技联系最为紧密的,也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科技进步是一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目前中国高技能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极为突出,高技能“人才荒”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培养高技能人才既是职业教育的初始目标和定位,又是职业教育必须要肩负的重要任务。鉴于此,国家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政策议题,并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针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规划纲要》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缺乏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弱项,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然而《规划纲要》仅从吸引学生的角度着手,忽视了职业教育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和企业。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各方的作用,单纯关注个别群体必然效果有限。因此,本文将从与职业教育关系密切的三方———学生、教师和企业入手,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职业教育如何增强对这三方的吸引力。
一、学生视角:保证质量是关键
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体系,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来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通过学生能力发展得以体现。学生为职业教育体系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其行为动机、成长轨迹等均会受到职业教育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首先要从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方面入手。
1. 改变观念,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中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的等级制度、以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均传递给人们一个信号———考上大学才有出息和出路,职业教育因此成为中、高考落榜学生的收容所。教育机构中呈现的等级差距,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还给学生蒙上了己不如人的阴影。尽管近几年有大学毕业生回炉职业学校以及高考弃考选择其他发展途径的现象,但是社会的主流学生群体依然在闯高考这个独木桥,职业教育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掌握特殊技能的高级专门技术性人才,它与其他普通中等、高等教育处于平等地位。在学历上无高下之分,在招生录取时与普通中学或高校同时进行,取代以往的候补志愿。只有把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与普通中等、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人们才能逐渐改变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抱有认同感。
2. 保证质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既是对职业教育的挑战,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高等教育急速大众化造成了短时间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剧增,然而社会经济体又无法消化如此多的人才,因而造成了人才培养结构的供需失衡:一方面是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为了满足人力资本的需求,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的技术工人或高级技术研究人员,既能满足企业对熟练技工和高级研发人员的需求,又能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为增强职业学校对学生入学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依赖于高深知识的传播,职业教育却需要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并进行大量的实践。因此,首先,要保证师资的优质性以及知识技术更新的及时性,要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并了解前沿技术,达到学有所得。其次,要保证实验设备的充足、多样及可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亲自操作的机会,并至少有一项最擅长的技能,达到学有所成。最后,要根据市场及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技术及实验设备,让学生学到最新的技术,在毕业后能够学有所用。
3. 校企结合,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就业岗位
古时读书是为了进入仕途而有所作为,今日读书除了充实知识、促进个人发展、提升自身层次等目的外,最重要的就是找得一份好工作。然而“唯学历世尊”的时代已逝,就业市场更注重的是个人能力,个人实践的经历与经验在竞争中显得极为重要。
职业教育对实践的要求较高,需要在实践中促进技术与技能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学校提供实验设备与操作指导外,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先进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锻炼实战经验的机会,优秀者可以接受企业的培训,并提供工作岗位。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双难”局面。好的就业出路与前景同样会增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4. 资金支持,为学生和学校保驾护航
人类社会的任何行动都与经济相关,经济不发达、资金不充足成为制约各项事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职业教育欲想获得进一步发展,资金支持尤为必要。
一方面,每年都会有大量学生因学费问题而辍学,为学生提供就学的资金或实行免费制度,也将成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购买大量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操作的平台,或者是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等均需要充足的资金,因此,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极为重要。
总之,只有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校企结合、资金支持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吸引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教师视角:专业发展是基础
教师是支撑教育发展的强有力的一极,师资队伍的好坏决定教育质量的优劣,从而影响教育机构对生源的吸引力。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并能了解前沿的技术,及时进行知识、技术的更新。总体上讲,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学校教师所具备的各项素质外,在技术层面上还有更高的要求。然而现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却面临师资流失、素质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极大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
1.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均以“双师型”作为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没有达到“双师”资格的纷纷忙于考取资格证书,以使自己达标。硬性标准一方面使教师浪费了大量时间用于考证、考级,从而忽视了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并未获得真才实学,得到的仅是一纸证书,对于教学实验并无太大助益。对教师设定进入门槛固然可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但仅以资格证书来衡量教师的能力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却无益于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独立盲目的考证、考级,学校有责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作指导与规划。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或人事部门可以对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向作调查,针对教师个人意愿,在教师自己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建议。在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机会并提供条件,帮助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也会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当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时,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
2.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职业学校教师流失、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工资待遇较低。尤其是对于新入校的年轻教师,较低的投入回报率很容易使他们短期内更换职业,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如此一来,不仅会降低教学质量,频繁的招聘也会加大学校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团结与稳定。
提高教师的基本待遇,既可以增强在职教师的职业安全感,使他们更安于教学、勤于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也能够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特别奖项,给予在技术创新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既有利于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学校自身的竞争力。
3. 满足教师的精神追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精神需求处于各种需求的顶端,最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即达到自我实现。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教师群体,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地位,这既是对职业教育教师身份地位的一种肯定,也可以使教师在精神层面拥有一种满足感。其次要给与教师更多的参与权与自主权,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当教师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学与学校建设中去。
总之,只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满足教师精神追求并保证教师的物质生活,给教师创造更为优越的治学环境,才能增强职业教育对于优秀师资的吸引力。
三、企业视角:校企合作是途径
在职业教育的多种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模式是被广泛认可与接受的,也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办学模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往往缺乏参与的动力,因此,增强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不仅包括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动,还包括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对企业的吸引力。
1. 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活动的吸引力
自舒尔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以来,对人才的发掘及利用越来越被重视。目前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企业的人才缺口与大量无经验应聘者供给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首要目的,职业教育欲获得企业的支持,必须“投其所好”。在进行校企合作之前,职业学校需要保证自己的教育质量,这是成功合作的必要条件。
在人力资本的培养与供给上,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和企业双方达到“双赢”。企业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习场所的同时,学生也充当了免费劳动力,学生的实习成果除重大发明外为企业所有,企业也可从实习者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毕业后为企业所用,减轻了企业招聘的成本和负担。同时,企业与学校可以安排技术工人与教师互访学习,技工提升了理论知识、教师增强了技术水平,既有利于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传授、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提供更多称职的技术工人和研究人员。
2. 增强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企业的吸引力
若要增强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企业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个人素质。在企业参与办学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在没有企业参与的前提下,职业学校首先,要保证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个人技能;其次,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信息和就业指导,为学生搭建信息平台;最后,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联系,积极与同类学校沟通,强化教师间、学生间的互动,互相借鉴、共同提升。只有人才质量过硬,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选用职业教育的学生。
总之,无论是增强企业参与办学的吸引力还是毕业生对于企业的吸引力,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将成为有效的途径。
结语
职业教育的学生、教师与企业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技能;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各项前沿技能,才能饱受企业的欢迎;企业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才能招揽更多高技能人才。三者环环相扣、相互联系与制约,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影响到其他二者,三者的共同合作与发展才会互利共赢。在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方面也是如此,必须同时兼顾三方,片面地追求一个方向,最终会导致整体发展的失衡。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和要求,但《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措施多是面向学生的,而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教师与企业也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增强对教师和企业的吸引力也极为重要。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个层面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学生,教师
参考文献
[1]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zhuanti/2010zqyj/zqyjg.htm.
[3]朱其训.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模式[J].江苏高教,2008,(5):92-93.
[4]彭干梓,夏金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高潮[J].职教论坛,2009,(10):61-64.
职业方向报告 篇5
1.通信技术工程师:
需要熟悉无线数字产品,对无线产品调试有较深的理解,能独立完成产品技术支持工作,了解RF、基带电路,熟悉常用办公软件,熟练操作word,powerpoint,visio等相关软件。
负责公司产品(数字无线对讲语音系统设备)的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以及负责向客户提供全面优良的服务。
2.移动通信工程师:
熟悉通信网络原理和架构; 熟悉2G/3G的通信网络、TCP/IP协议,并对网络架构有较深刻的理解;了解IP网络原理和架构,并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系统网络优化分析和故障分析能力。
负责移动通信网络中IP设备的调试、配置、升级和割接;
负责运营商机房服务器维护;
负责数据运行环境安全检查、维护;
负责移动通信网络中IP设备的故障处理;
3.移动通信工程师-基站调测、网络优化方向
熟练掌握C语言,能熟练编写芯片底层驱动程序,熟悉常用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两年以上嵌入式软件开发经验,具有低功耗软件开发经验,熟悉计算机网络基本协议;熟悉MSP430、STM32等常见嵌入式平台的驱动和开发;熟悉I2C,SPI等常见协议;熟悉Linux开发环境,编写测试脚本;要求细致、耐心、责任心强;要思路清晰、开朗,逻辑思维好;大学英语四级以上,能够独立阅读相关的英文资料。
工作内容:完成测试任务,在测试计划和测试流程规范的指引下,完成测试环境的搭建、测试用例的实施、测试过程和结果的记录、测试问题的复现等工作。承担入网/应标/委外测试/生产支持的测试实施工作。网优、维护、室分、硬件测试、交付等方向。
4.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具有2年以上电子产品开发经验;熟悉计算机网络基本协议;熟悉MSP430、STM32等常见嵌入式平台的驱动和开发;熟悉I2C,SPI等常见协议;精通C语言;熟悉Linux开发环境,编写测试脚本;要求细致、耐心、责任心强;要思路清晰、开朗,逻辑思维好;大学英语四级以上,能够独立阅读相关的英文资料。
工作职责:负责公司心电监护终端产品开发
5.单片机工程师/硬件开发工程师: 一定的通信、网络设备及产品的研发或测试相关工作经验;具备编制产品硬件测试方案及测试用例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热爱硬件测试工作,可以胜任重复性工作,工作细致认真,有耐心;
正确把握教育评价方向 篇6
这封信翻译成中文如下:
亲爱的××同学:
你这次小学毕业考的成绩已经附在这封信里了。对你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我们觉得你已经尽了你最大的努力。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出这些考试成绩的叔叔阿姨们并不像你在学校的老师一样了解你们每一个人,更不会像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了解你。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们当中有些人才小学就已经会说两种语言了。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们已经能熟练演奏音乐,能唱歌,会跳舞。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能给你的小伙伴们带来笑声,你能做一个小伙伴信赖的人。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也许能写诗或者写歌,甚至你踢球踢得也很好。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也许在家能把弟弟妹妹照顾得很周到。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去过多少美妙的地方,能说出多少美妙的故事和经历。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是一个善良、深思、可信赖的人。
考试不会告诉他们,你每一天都在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你的分数只能告诉大家你的一面,但是它不能代表你的每一方面。
所以,分数只是分数,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分数而自豪,但是请永远记住,我们人可以有很多种伟大的方式,考试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种……
“人可以有很多种伟大的方式,考试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种。”这封信透露出来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对这位小学校长油然而生敬意,同时也引发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评价问题的反思。
一、 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发展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希望通过素质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来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而这一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来达成。200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已经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既要注意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从而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正如该信中所言,“分数只是分数”,所以,教育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而不能只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下定论,更不能只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作比较。恰当的教育评价应该通过重视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来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挖掘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只有这样,教育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打好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真正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 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育评价自然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通知》指出:中小学评价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也要多元化,“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2013年6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所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也将教育评价内容定为“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并提出了20项教育评价的关键指标,这充分说明我国已充分认识到教育只有综合评价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该信中提到的“对你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我们觉得你已经尽了你最大的努力”则反映出该校的教育评价并不是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它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了肯定性评价。学生的考试分数虽然是一种评价指标,但它却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因为分数无法考察出信中所提到的学生的“演奏音乐”、“唱歌”、“跳舞”、“写诗或者写歌”等多种能力,也不能考察出学生“善良、深思、可信赖”的人格魅力,更无法考察出学生“每一天都在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的积极心态。所以,教育评价应彻底改变只关注学生分数的现状,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而公正地评价学生,并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
三、 教育评价应以积极性评价为主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积极性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和督促作用,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找到、发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最终保证教育过程顺利有效的进行。同时,积极性评价还可以正面引导学生按照评价活动所提倡的方向发展,对整个教育工作起到定向指导的作用。该信中提到对学生的成绩“感到非常的骄傲”,显然是具有激励作用的积极性评价。此外,信中还对学生成绩以外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关注,这也是积极性评价,具有正面引导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信的末尾还特别提醒学生要记住“人可以有很多种伟大的方式,考试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种”,这句忠告堪称教育箴言,是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仅能鼓励成绩欠佳者看到自己未来的希望,而且还能让成绩优秀者戒骄戒躁,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 教育评价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过去的教育评价常常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更多地关注以学生成绩为主的教育结果,却忽略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缺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更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不仅关注学生过去的成绩,还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反馈,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整,并确定其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所以,今后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学生评价过程中应尽量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与新课程标准、教育目标作比较,并与自己的过去作比较,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使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从而激励学生向更高水平的目标迈进。该信中提到对学生的成绩“感到非常的骄傲”,同时又以排比句列举了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和优秀品质,这正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知》指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的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意见》也明确提出教育评价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改变单纯强调结果不关注发展变化的做法”。这都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评价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五、 教育评价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进行。所谓定性评价,是指采用开放的形式获取评价信息,运用定性描述的方法作出结论的评价。如教师在学生手册中填写的教师评语,往往是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进步、潜能及不足,这就属于定性评价。该信中提到的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也属于定性评价。而定量评价是指采用结构式的方法,预先设定操作化的评价内容,收集并量化学生的信息,运用数学方法作出结论的评价。如该信中提到的“成绩”即是通过统一考试得出的具体分数,就属于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往往只能考察学生某一时段、某一方面的学习结果,而无法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也无法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往的教育评价过多地强调定量评价,而忽视了定性评价。《意见》指出:教育评价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应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各种信息资料,从而反映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优势及不足,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促进其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
总之,进入现代社会,教育工作者应定位为“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要充分转变教育理念,正确把握教育评价方向,为达成教育目标而共同努力。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篇7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
现阶段, 在中国的整个就业层面中, 存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而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 劳动力的结构失衡与素质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力与高技能的技师, 导致生产资料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高精尖的人才可以对外引进, 但大批的技术工人与高级技师还需要职业教育来培养。而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其重要性并没有被突出强调出来, 因此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不重视。
2.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未充分体现
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步伐的不断推进, 新农村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求与日俱增,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础。而职业教育作为不断提高个体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形式, 应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务农技能, 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但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大范围地渗透到农村中, 因此无法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1. 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业等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这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在其办学过程中, 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和前提、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建立具有职业教育风格与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坚持采用灵活办学的方式, 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 拓宽学科知识的范畴, 满足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
2. 职业教育要突出其终身教育的属性与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持续进步, 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开始显现出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个体形成某种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 必然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世界范畴内各种新工种的出现, 每一个劳动者均面临着知识更新的压力, 提高技能、更新知识成为劳动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个体形成专业技能的途径, 要突出发挥其作用, 将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社会发展过程中, 强调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属性的价值。
3. 依靠政府, 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首先, 职业教育要形成先培训后上岗的招录体系, 优先录用已经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技能性人才, 全面规范职业证书的认证制度。其次, 要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以充分保证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有效实施。再次, 要建立配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与产业转型的保障性制度, 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 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要强化学分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建立并完善半工半读的基本制度。最后, 还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中关于贫困家庭的救助制度的完善, 帮助这些学生完成技能培训, 实现就业。
综上所述, 职业教育在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比如其基础性作用体现不明显、技能培训的基本价值无法充分展现、培训内容与培训范畴相对较浅等, 这些问题与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市场的发展, 因此需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强化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
摘要:职业教育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推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 是实现人才强国并推动中国进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 中国各行各业均存在高技能人才缺失的现象。因此,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高技能人才, 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方向
参考文献
[1]周适、顾昕.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J].东岳论丛, 2011 (2) :125~130
[2]杨卫明、黄仁贤.“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推展——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会议”为考察对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1) :97~101
职业教育方向 篇8
1 企业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活力
企业要发展, 技术是保障, 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与开发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将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2002年起,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 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 对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促进教育与就业结合,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的主渠道, 是加快现代化工业进程、发展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职业教育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产业经济为目标, 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方法, 探索新的办学形式, 加快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人力和智力支持, 推动和促进中国产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成为满足产业需求和群众需求的职教新体系。
2 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
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教育, 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其最大的特点是地域性, 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 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密切联系, 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 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争取将实践性教学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使教学方式摆脱“以教为主”, 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
从企业需求出发, 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能够推进产学研结合, 能够根据社会经济和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 准确地确定研究课题, 以科研带动教学, 优势互补, 全方位地拓宽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提高办学层次, 建立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 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真正的轨道。
3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 目的是为企业输送能制造一流产品具有适应性广、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上职业能力的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要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推进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更新换代, 创造出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 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4 校企结合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方面的导向作用, 制定职业教育规划, 以企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保证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吻合, 满足企业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使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并满足受教育者需要, 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形成办学特色, 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发挥企业在资金投入、生产实习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 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等, 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发挥企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 将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培养训练,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开发具有特色的模块教学包, 并通过企业反馈用人和需求信息, 进行相应的调整, 保证学生接受到足够的技能训练, 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就业奠定基础。
5 目前企业培训的内容
5.1 知识培训, 企业培训中的第一个层次
5.2 技能培训, 企业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
5.3 素质培训, 企业培训中的第三个层次
5.4 带徒培训
5.5 参加学习
5.6 企业内训
5.7 外派培训
6 企业选择培训方式和途径过程时考虑的因素
6.1 经济性问题。
因为企业培训成本经常比较高, 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机会成本, 而培训后效果不可预期, 难以衡量, 因而关注对培训的投入与产出比。
6.2 企业的实力和规模。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 更多选择学院的教师或咨询顾问进行培训, 或就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解决, 经常是快要出问题或出现问题后才着手实施, 而一些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一般都具有系统的培训规划, 定期就某些领域聘请业内知名的培训师进行培训, 而且采取不同方式的培训, 如情景练习、户外拓展训练、沙盘模拟等等, 通过体验式培训提升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6.3 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培训的选择也不同, 如在初期, 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技巧和专业领域的培训, 随后增强对企业文化、理念方面的认同, 进而在态度、道德、诚信、思维创新、个人修炼等方面进行不同层面的训练。
6.4 对培训师的考察。
企业在选择培训时也在考察和选择培训师, 如培训师近期的科研成果怎样?已培训客户的反馈等等。
6.5 培训的具体内容。
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在选择培训时关注的内容不一样, 有些强调在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税收筹划等技巧方面的培训, 有些侧重企业文化、员工思维拓展、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培训, 有些侧重对一些新的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培训等等, 企业应根据其事情的重要和紧急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
总之, 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 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 才可能了解市场, 只有了解市场, 才能真正为市场所需。职业教育应与企业发展相互支撑, 企业培训应以实效为根本, 一方面要建立培训系统规划, 做到“事前控制”, 另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 要增强互动, 培育团队协作精神, 激发个人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通过创造一种良好、有趣的学习环境, 结合企业实际和进行正确引导, 使员工不断整合自己的知识, 并迅速将其转化为行动。企业通过对市场中培训种类和方式的正确辨别, 结合企业所处行业、阶段和发展战略, 从而选择最适合的培训师, 选择最佳的培训方式。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形成产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罗伯特L马希斯.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2) .[1]罗伯特L马希斯.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2) .
[2]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企业的对策专题论坛[Z].[2]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企业的对策专题论坛[Z].
职业教育方向 篇9
近年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认识到, 只有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上勇于改革, 大胆探索, 不断开拓创新, 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 才能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现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 谈几点认识。
一、专业选择指向化
1. 因地制宜, 开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是为残疾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打基础, 目的是给社会输送残而有为的智能型劳动者。因此,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必须因地制宜,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 让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 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的差距。
2. 因人制宜, 选择职业技术专业
选择的专业是否能够学有所用, 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因此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 要及时与家长、学生沟通, 从两方面帮助学生确定选学专业。一是定向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要, 确定学生选学的专业, 进行定向培训, 为就业打好基础;二是自主选择。根据学生兴趣确定选学专业, 以保证学生能学好所选专业。学生选学职业教育专业, 既要专一, 又不仅限于专一, 应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力争让学生一专多能, 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为学生就业拓宽门路。
二、师资力量专业化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 但学校不可能马上引进需要的全部专业教师。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要采取内外兼顾, 以内为主, 以外为辅的方法。
1. 立足现有师资
进行校本培训, 重视专家指导, 利用本校教育资源,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进行培养, 加强校外培训;给他们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通过经常性地岗位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师资, 促进教师专业化、技能化。
2. 外聘专业教师,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一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二是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行业专家, 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三、教学形式实效性
职业技术教育涉及的范围广, 工作量大, 而且还面临着经费、师资、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必须注重实效, 灵活多样, 才能突破不利因素的制约。
1. 职业教育要从小抓起, 使其具有连续性
在中低年级采取兴趣小组的形式, 开展多种劳动活动, 进行初步的劳动技术教育;在高年级开设职业技能基础课, 给学生专业的渗透, 为他们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专业技术打好基础。
2. 专业教学打破班级界限
职业教育教学阶段要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 按选择专业和掌握程度进行教学, 或在校内进行练习、或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或进行社区服务, 力求让每一名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技术。
3.“走出去、请进来”
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学用结合;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到校传授知识和技能。
4. 协调合作, 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 积极主动与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挂钩联系, 共同合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就业培训, 既可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又节约资金, 是实用有效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途径。
5. 提高能力, 真正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
残疾学生虽然生理上有缺陷, 但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潜能, 按照教育“有教无类”的思想, 我们对盲聋学生因材施教, 构建起既学习文化知识, 又学习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 真正解决学生的学用结合, 使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充满活力。
四、教材开发专业化、实用化
目前, 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材, 大多数学校采用普通教材进行教学, 我们的对象是残疾学生, 与普通学生学习目的和要求不一样, 普通教材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实用性不强。虽然有些学校已率先写出了校本教材, 但良莠不齐, 且具有地域局限性。
1. 开发校本课程, 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育人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既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又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
2. 进行区域性推广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周期很长。对于具有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我们不妨在地域特色、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相近的地区进行推广, 避免资源浪费。
五、多种途径解决就业难题
1. 建立校办企业或校企联手, 实现产教结合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单纯地面向技术, 还要面向市场, 使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产品打进市场, 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市场, 学会经营, 增强规则意识。既增强了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又可以利用创收的资金再投入, 使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市场实践, 扩大社会影响
学校要定期带学生走进社会, 用所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 加深对职业技术教育意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思想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自强自立的信心;另一方面, 也向社会展示了职业教育成果, 扩大社会影响, 从而了解、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
3. 寻求政府支持, 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机会
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取得政府的支持, 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展现特教人的风采, 展示我们的教育成果, 这样, 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够有所依托。
4. 鼓励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自主创业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开发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 使创业精神成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核心能力之一, 尤其要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多年来, 我校已有数十名学生在全国各地创建了自己的企业。
5. 建立学生与用工单位交流的平台
目前, 人才交流的平台很多, 但却没有一个是专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的。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搭建一个供残疾学生和用工单位交流的平台, 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职业教育方向 篇10
一、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全社会没有准确的认识高职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经济的繁荣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由于国内文化的影响, 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全社会没有重视职业教育, 甚至出现鄙视职业教育的情况。就高等教育而言, 无论是国家的教育经费还是政策的扶持, 很少涉及高等职业教育。就资金投入而言, 国家把主要的教育经费投放到普通高等教育上, 高等职业教育仅仅分得很少的一部分, 尤其是一些民办的职业院校, 几乎没有获取国家的教育资金。所以,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内处于尴尬的境地, 仅仅可以勉强维持现状, 没有资金用于硬件建设。从本质上而言, 职业教育的受益者是企业, 但是很少有企业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和自己密切相关, 大多数企业不想承担责任和义务。
(二) 高职院校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今, 高等职业教育还受限于普通教育, 教育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教学改革有待深入, 教授的知识以及设置的课程体系比较陈旧, 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轻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学生很少有实习的机会, 这些情况很难满足国内日益繁荣的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相差甚远, 学校没有重视密切的联系企业、社会, 这对国内过高等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及发展方向
(一) 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他们认识到扶持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劳动者素质提升、人才培养加快与建设社会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求各级政府以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为基础, 深入地开展调查, 对比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 各级政府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发展的目标, 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激励制度, 强化社会、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监督。同时, 教育主管部门要革新观念, 具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 以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便于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经济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 培养的人才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只有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 才能让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
当前, 人们没有对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地了解, 认识上存在偏差,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 应该把其摆在突出的位置看待, 自觉且科学的承担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任, 使用科学的方式迅速打破僵局, 努力扶持高等职业教育, 让其不断地发展壮大, 以便于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在教育经费上要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中央财政和地各级财政要建立专项资金助力高等职业教育, 帮助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和实践场地。2.在资金的贷款上要扶持高等职业教育。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贷款要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如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承担贷款的利息。也可以提供给高等职业教育无息贷款等, 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强化高等职业的发展。
(三) 加快教材的更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入新世纪后, 国内科技水平在不断地提升, 社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 职业岗位也处于改变之中, 飞速更新的知识和课本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所以,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加快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纂写, 在教材中反应某一专业最新的技术成就。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教师队伍进行改变, 不再仅仅重视教师的理论水平, 对教师进行合理、科学的培训, 提升其实践能力和水平, 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结语
作为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 积极的接轨市场并助力市场,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国内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及措施,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海珍, 潘彦燕.高职院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 2015 (10) .
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方向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教育方向
G623.2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吸取了我国原有各类语文教材的精华,且对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借鉴,使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相对其他教材而言具有其独立性、特殊性,这也是现如今人教版教材在各个城市广泛使用的原因。因其对原有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进行了突破,所以,其教育理念更加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使其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为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业编排目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六年制义务教育的延续性将六个学年的小学语文学习课程做了统一的规划,正版教材在内容上都有着承前启后的特点。教材极其注重学生德行与智慧的并列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教导和培养。语文学科作为主要学科中的一个科目,对其他学科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加入了更多互动性的篇章,课文中加进了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内容,加进了许多引导学生自学导读、分析讨论、发散思维的篇章,表明了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辨别人性的真善美。另外,人教版小学语文加强了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建设,很多范文都体现出了光辉的思想主题。课后作业的设计上除了朗读词语和识记成语外,更多的加入了讨论性的题目,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帮助教师对每个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创新所在,其实现了启发性学习的新概念。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的价值引导
人教版小学语文在教材的选材上表现出了极为精心的特点,大多数的课文都是可以明确地表现出作者意图和主旨的文章,但也不少有需经过教师引导、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主旨的课文。例如,《父亲的菜园》这篇文章,文中作者对父亲如何使其菜园后,如何下定决心重新开辟新菜园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大篇幅的将开辟新菜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描写,又表明即使重新开始需要经历重重的困难,也无法阻挡父亲重建菜园的步伐;即使大雨冲走了新建菜园的泥土,也无法动摇父亲重建菜园的决心。学生在学此课文的时候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表现出感同身受的情形,深刻的理解了“勤劳”这一优秀品质,也感悟到了“困难并不可怕,通过勤劳的双手可以战胜困难”的道理。文章浅显易懂,且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又例如《渔夫的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个渔夫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恶魔的故事。文章具有强烈的故事性,趣味性。在此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只注重故事的本身而忘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选择这样的文章编入教材,则是希望教师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对故事做出深度的讨论和分析。总的来说,人教版小学语文有着强烈的教育主题和导引原则。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所蕴含的正能量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里树立正面的人物形象,宣传正能量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学生除了接受父母的教育外,更多的是接受教师的教育,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材作为学生接受信息的一个传递口,具有一定的正向思维、良好的品质思想、积极的能量传递出来是必要的。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提供给学生的成长空间
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材给了学生很大的成长空间,将孩子的时间归还给他们。人教版教材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除去极少数的词语,成语需要记忆之外,更多的是探讨、分析、议论性质的题目,这些题目不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时间与教材捆绑在一起,而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延伸性的学习,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学习的兴趣,且在与人议论探讨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良好学习态度的方法,这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方向之一。
五、结语
在新领域、新思维的倡导下,人教版教材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责任意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藝阳 基于教学使用视角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之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李沙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适切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论中国新闻教育改革方向 篇12
1 中国新闻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1.1 新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日益壮大, 社会上对新闻类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但从我国现今新闻教育来看, 要想使教育质量与需求相协调仍存在各种问题。媒介产业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之后, 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变得重要起来。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 高校被寄予了厚望。各大高校迅速作出了反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01年各自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全国各大高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加强新闻教育, 如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新闻专业力量强大的高校也扩大了对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传媒教育的兴起一方面意味着传媒人才的需求加大, 另一方面则表明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2 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弊端
很多传媒专业人士认为, 许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真正投入到新闻工作的时候, 上手虽然快, 但也明显存在着后劲不足的缺陷, 有的甚至连新闻都不会写。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曾经指出:“我在新华社做编辑主任的时候, 每年要到全国几个重点大学招考记者。除了国内部稍微有一点特例, 新华社国际部、对外部、采编部、体育部四大部门在招收编辑的时候, 一般不从新闻院系的毕业生中招考, 无论是本科生, 还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主要原因是, 新华社认为这些大学的新闻院系在新闻采访写作这门各个媒体最看重的课程上没有与国际接轨。为了让招考的记者很快能上手, 能尽早地派到国外重要岗位当记者, 就招收各个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学生, 然后通过师傅带徒弟自己培训。外语专业的同学由于没有受过国内传统的、甚至某些过时的新闻传播理念的熏陶, 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上没有自己的偏见, 接受国际有实际用途的新闻学理念、方法等就比较容易。”
由于新闻产业中, 为了使产业效益得到提高, 存在众多的现实问题, 这对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 现今的新闻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亦应该多元化。
2 新闻教育改革要从三个方向融合
2.1 与现代化信息相融合
当今是信息科技时代,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不论是对教育还是新闻传播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在新闻传播方面, 信息技术对其方法、途径、效果、模式以及趋向都有着积极作用。为了提高新闻教育质量, 使之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 为新闻教育提供一个多元化、跨区域、可融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如今的新闻教育平台已不是单纯靠信息采集和编辑工具可满足的, 需要有更为先进的设备、更为丰富的功能以及更为广阔的空间才能全面促进新闻教育;其次, 为新闻教育与信息技术打通能量交换渠道, 为新闻教育提供清晰的技术动态、技术趋势和技术思维等;再次, 在现代化技术的推动下促使师资力量进一步充实, 且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技术含量以及科学技术素质。
2.2 与实际新闻相融合
2.2.1 共同加强对新闻实务教学体系的改革
当今, 越来越多的新闻教育机构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聘请新闻业界人士来对本科生或研究生进行各个专题的演讲。然而这类演讲的内容既不够系统化, 也不够全面化, 甚至还是随机的。这样的演讲体系与教学的过程正好相悖而驰的。所以, 在进行新闻教育的时候应引入行业实践阅历丰富的新闻界人士来担任授课, 从而建立起专业力量强大、实务性强的新闻教育机制。
2.2.2 共同打造坚实的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中国的媒体业态富于多元化特征, 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平台。无论是中央媒体, 还是地方媒体, 或者是行业媒体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平台。同时, 为了丰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还要为学生创造促使其进入仿真职业实训的条件。另外, 为了能使一切促进措施能够有秩序地进行, 还需要对教学进行严密规划和科学管理。
2.2.3 共同促进双向交流机制
不仅仅是要进行各类学术演讲以及各类专业培训, 还要在新闻界与学界之间建立起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的机制, 以便双方能够随时进行通讯、交流与商讨。通过双方的联合来推动我国新闻业能够进一步发展, 共同研究对策、方法以及理论, 从而使我国的新闻业持续发展于社会前沿。
2.3 与国际相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作为中国新闻
1微博的内涵及国内媒体
发展微博状况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
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中有五方面的理解:a) 关注机制:可单向可双向。B) 简短内容:通常为140字。c) 实时信息:最新实时信息。d) 广播式:公开的信息, 谁都可以浏览。e) 社交网络平台:把微博归为社交网络。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1年是微博用户数量和影响力双双快速增长的一年。根据新浪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 2012年初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 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
不知不觉中, 微博已经在传媒体系里悄悄地独占了半壁江山。截至2012年2月9日, 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官方微博的期刊已经达到1500多家, 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新周刊》官方微博的“粉丝”达到400多万人, 影响不可小觑。再看看腾讯、搜狐、网易等网站的微博, 各期刊也都已经“安营扎寨”。
由于微博用户众多及病毒式传播的特点, 利用微博的力量增加与作者的互动沟通, 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期刊社的选择。
2科技期刊利用微博的形式
微博不同于其他的新媒体, 他的发布内容限制在140字内。因此, 不可能利用微博发布文章之类的较长篇幅的内容。充分利用好微博的发布特点与传播特点, 才能让微博更好地为科技期刊服务。
2.1推广期刊内容
利用微博发布期刊精彩内容预告。期刊每期的精彩内容, 在期刊正式出版之前, 在微博上发布摘要。利用人们爱“尝鲜”的心理, 在纸质期刊出版前, 就已经把精彩宣传出去, 引起读者对期刊的关注与期待。笔者在维护的《邮电设计技术》官方微博上, 发布了期刊的专题文章的文章名, 立即就引起了粉丝们的兴趣并转发, 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通过微博发布网站信息标题和简介。充分利用微博140个字的信息空间, 提炼期刊网站精彩片段, 发布于微博,
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微博助力自身发展
文丨韩军艳
摘要:本文在介绍微博内涵及国内媒体发展微博的状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科技期刊利用微博来服务自身发展的各种形式, 最后阐述了科技期刊在微博维护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关键词:微博;科技期刊;粉丝;推广;发展;维护
界的工作者更应该注重文化的多元性, 增长文化见识, 提高文化素养, 进而在各种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掌握在文化交流技巧以及和谐共处的专业工作知识。
2.3.1 强化外国语言能力
当今的新闻传播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国际相互关联度和网络技术普及程度的提高。所以,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外语能力, 这是促进国际新闻界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外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信息采集能力, 国际社会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国际化的专业表达能力。
2.3.2 课程教学的国际化
中国的新闻教育的探索道路应该延伸到国外, 甚至是与国外新闻院校联合办学。从而为本国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面, 更甚者可以为学生赢得出国留学的机会。这样一来将有利于我国新闻教学加快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外国经典教材, 并加大师资投入, 从国外引进教师以促进双语教学。在引进国外师资力量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 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教师的培养, 可以利用帮助其攻读博士学位或是出国进修等各种有效方式来进行。
综上所述, 新闻教学改革要想突破多种弊端, 必须要不断地创新, 促使新闻教学富有生机, 同时种种现状还为各类新闻相关课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随着新闻教育改革的正式启动并不断深入, 将会使我国的新闻教育更上一层楼。
摘要:新闻教育是为了向学生讲述各种新闻知识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新闻人才的专业教育。新闻教育主要以正规的、系统的学院教育形式出现, 自1918年新闻教育始发以来, 距今已经有九十四年的历史。从新闻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 我国新闻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新闻人才。但是, 为了发展就要不断地革新, 传统的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 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弊端。本文结合新闻教育实践对新闻发展趋势进行一系列剖析, 并给予一定的有效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克勋.略说新闻教学中课程的互补意识.魅力中国, 2010 (7) .
[2]杨清波.从"实践教学"到"全能培养"——我国新闻教育理念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微.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3]余婧华, 刘玉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究.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4]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0:261.
【职业教育方向】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11-23
专业方向和职业能力11-03
职业方向测试题10-15
职业发展方向简单范文10-20
职业规划方向怎么写07-08
pmc的职业发展方向09-09
制定职业规划的选择方向10-20
hr职业发展的两个方向07-31
13年及未来职业规划方向规划07-05
英语翻译专业就业方向及职业发展调查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