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向(精选12篇)
教育方向 篇1
我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但由于教育制度及经济发展的制约, 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 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因此,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大课题。
1 转变观念, 重视职业教育
我国经过5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 但由于历史原因,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而言, 发展一直滞后。尤其近20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强劲。急需大批高等技术人才, 而职业教育的相对落后却不能适应这一要求。究其原因, 很重要一点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 往往注重普通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 优秀人才不愿上职业技术学院, 已经工作的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出现中高级技师短缺的现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要求教育的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新需要, 重视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培养多方面的优秀人才, 满足社会需要, 不断转变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2 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结合的道路
产教结合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 共同完成教育工作, 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 能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迅速调整职业结构更新职业培训内容, 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科技和工艺要求的合格技术工人, 专业设置可以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 技能训练可以与企业岗位需要相衔接,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 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 不仅适应了生产岗位的需要, 也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办学效率。这是职业教育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职业教育必须向终身化发展
随着全面建设新社会目标的提出, 人才成长的道路应转向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不断学习, 完善自己。社会应当給所有公民提供学习的机会, 对在实践中学习, 积累的才能和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同样给予承认。
由于我国存在着重学科教育, 轻技术与职业教育;重高层次人才, 轻中低层次人才培养;重理论, 轻技术的传统观念, 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明显不足, 终身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在人们的思想中还非常淡薄。就社会发展而言, 仅有高层精美, 没有高质量的, 结构合理的劳动队伍是形不成真正的生产力的。这种经济社会与个人的需求矛盾的加剧, 使市场调控职业教育公共目标失灵。据统计,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从2001年1431万人到2012年减少到1164万人。因此, 职业教育应该用终身教育的理念, 研究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职业教育指标, 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职业教育机构要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标准, 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完善培训体系, 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和劳务输出的需要, 终身教育和培训在职教事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谋求一个良好的职业, 它是一切生活和娱乐的基础。学习和补充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能力, 显然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 职教机构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必然会更上一个台阶, 同时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进步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重视职业教育, 职教机构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职业教育,转变观念,终身化
教育方向 篇2
这里我不能说是中国大学教育,由于那样范围太大。我只能谈谈我晓得的大学教育。在大学曾经工作6年多,带过得博士都毕业了,硕士也毕业了好几届了,但是对大学教育的方向还是不是很清楚。大学到底是职业准备教育基地,是群众素质进步修炼地,还是社会精英萌芽地?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断被深深烦扰。
假设说不同个体教育形式不分歧,因人而异的话,那么多数情况人们会以为上大学,乃至读博士就是为了找工作的。这与我个人生长时的教育理念完好不同。我个人不断喜欢读书,从不认字时读小人书,到小学读好孩子画报,一万个为什么,微妙,科学世界等兴味杂志,到中学读专业的物理相对论,世界名著,哲学,诗歌,本人写诗歌,小说等的,再到大学读大千类型的杂志,书籍,经典,我不断喜欢读书。同时不断喜欢问问题,从小学问教师天为什么是蓝的,教师答复我由于空气是蓝色的,后来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晓得教师的答案是不对时,我就晓得世界上没有权威,假设你要晓得真相必需本人质疑,考虑,探究加理论考证。所以我不断喜欢问问题,到往常这般年岁也是如此。小学开端问自然现象,中学问社会现象,大学开端考虑人类的来源和归宿,如今问人性本来面目。我不断觉得本人是在学习中逐渐发现本人的最终定义或者本人的最终梦想。有时分我不停的问我为何成为我了,最后我想起了大约3岁时幼儿园墙上的一副画,很大很大,正面墙,在幼儿园的外墙上,高高的,一个大头孩子拄着脑袋问:我长大了干什么,背景有宇宙飞船,有蓝天白云,有各种符号。就是这幅画,我每天上幼儿园总看见,就总不停的问本人,我长大了干什么,这个问题不断问到往常才明了。我想就是这个问题不断驱动我不停的学习行进,不停的拷问本人能否明了本人的将来,不停的开掘我本人的本来面目和人生最终目的。其实我目前的答案是这样的,人生就是一个人性修炼的过程,不时的提升本人人性中光明和蔼的一面,放大它到足以照亮本人将来,为别人的行进也能明路,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数学教育的问题与方向 篇3
关键词:印度 数学教育 数学思维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75-01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开始了崛起的征程。印度崛起的一个突出标志是其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2001-2006年印度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40%,2006年底,印度软件产业产值为245亿美元,占据了其国内整个IT产业总产值76.5%的份额,软件出口占据了整个印度出口总额的20.4%。印度面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出口软件服务,其中60%销往美国,占据了全球软件市场20%的份额。印度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更为深层的数学教育的重视。
为了加强数学教育,印度组织了国家级的研究团队对其数学教育状况开展深入研究。研究团队由8位数学和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的教授、9位博士、以及一些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学校长等构成,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通过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该团队回顾了印度数学教育发展简史,提出了数学教育的目标、战略方向,分析了印度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数学教育的总体建议和分阶段的课程设置意见。
该团队认为学校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探寻从假设到结论的清晰的逻辑推导过程和能力是数学思维的核心。通过数学思维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并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高水平数学教育应该建立在两个紧密关联的前提之上,即所有学生有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所有学生都有数学学习要求。
教育向着普及性方向发展,而数学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因此,学生应该享有获得高质量数学教育的权利,并且初等数学教育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应对他们将来人生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所以该团队就理想的数学教育应该具备的主要特征做出了七点概括:(1)能够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使学生触及数学的核心价值;(3)使数学成为学生乐道的人生经验的一部分;(4)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提出和解決有意义问题的能力;(5)能够帮助学生应用抽象思维分析事物结构和相互关系的能力;(6)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结构;(7)教师能够让所有的学生从数学教育中受益。
通过对上述特征的考量,该团队总结了印度数学教育所存在的四大主要问题:(1)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挫败感;(2)课程内容的设置既不能满足有数学天分学生的需求、也让大多数普通学生失望;(3)粗浅的数学教育评价方法有助长将数学等同于机械算术的思想倾向;(4)数学教师培养的不足和数学教育支持的缺乏;而且一些系统性问题,比如社会歧视也会反映到数学教育当中(特别是在性别方面形成了男生更擅长数学的思维定式),而使上述更趋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四点建议:(1)提高学校数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将关注的核心从数学内容的教授向数学学习环境或情境的创建,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部资源和潜能;(2)使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够让有数学天分的学生经受一些挑战,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3)实现数学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将重点转向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而不是数学知识的机械性记忆;(4)丰富教师的数学教学资源。
该团队认为,实现从数学内容向数学学习环境的重心转移要以一系列的过程为前提,包括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近似和估计、最优化、图形和格局的运用、可视化、数学表达法、推理和证明、建立数学关联、以及数学交流等。重视这些过程可能会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实现这样的转变也意味着促进数学教学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数学教与学环境的创建能够促进数学教学的参与性、凝聚力,并能给师生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对于数学教育评估,该团队的建议针对不同目标、考虑学生承受能力,分级分类设定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数学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对于数学师资水平的提高,该团队认为创建广大教师能够免费共享和交流的大型数学教学资源库是一项紧迫需求,并且在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之间以及他们与大学数学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网络也会很有帮助。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地域上相邻,国情上也有一些相似的特点,例如人口众多、经济总体上欠发达、城乡差异大。经济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也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虽然从综合国力角度,印度还落后于中国。但是在一些与高新技术相关的重要行业或领域,印度已经超越了中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数学至少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印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中国的数学教育有很大的警示意义。而印度对数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理念对中国的数学教育发展也应该是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各行各业都在高喊创新的口号。但是,至少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要真正实现创新并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提高数学教育的总体水平,因为数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分析工具。改善数学教育要从初等数学教育开始,“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参考文献
[1]魏燕明.印度的软件产业与印度的职业教育[J].成人教育,2010,30(1):93-94.
论中国新闻教育改革方向 篇4
1 中国新闻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1.1 新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日益壮大, 社会上对新闻类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但从我国现今新闻教育来看, 要想使教育质量与需求相协调仍存在各种问题。媒介产业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之后, 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变得重要起来。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 高校被寄予了厚望。各大高校迅速作出了反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01年各自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全国各大高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加强新闻教育, 如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新闻专业力量强大的高校也扩大了对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传媒教育的兴起一方面意味着传媒人才的需求加大, 另一方面则表明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2 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弊端
很多传媒专业人士认为, 许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真正投入到新闻工作的时候, 上手虽然快, 但也明显存在着后劲不足的缺陷, 有的甚至连新闻都不会写。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曾经指出:“我在新华社做编辑主任的时候, 每年要到全国几个重点大学招考记者。除了国内部稍微有一点特例, 新华社国际部、对外部、采编部、体育部四大部门在招收编辑的时候, 一般不从新闻院系的毕业生中招考, 无论是本科生, 还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主要原因是, 新华社认为这些大学的新闻院系在新闻采访写作这门各个媒体最看重的课程上没有与国际接轨。为了让招考的记者很快能上手, 能尽早地派到国外重要岗位当记者, 就招收各个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学生, 然后通过师傅带徒弟自己培训。外语专业的同学由于没有受过国内传统的、甚至某些过时的新闻传播理念的熏陶, 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上没有自己的偏见, 接受国际有实际用途的新闻学理念、方法等就比较容易。”
由于新闻产业中, 为了使产业效益得到提高, 存在众多的现实问题, 这对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 现今的新闻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亦应该多元化。
2 新闻教育改革要从三个方向融合
2.1 与现代化信息相融合
当今是信息科技时代,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不论是对教育还是新闻传播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在新闻传播方面, 信息技术对其方法、途径、效果、模式以及趋向都有着积极作用。为了提高新闻教育质量, 使之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 为新闻教育提供一个多元化、跨区域、可融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如今的新闻教育平台已不是单纯靠信息采集和编辑工具可满足的, 需要有更为先进的设备、更为丰富的功能以及更为广阔的空间才能全面促进新闻教育;其次, 为新闻教育与信息技术打通能量交换渠道, 为新闻教育提供清晰的技术动态、技术趋势和技术思维等;再次, 在现代化技术的推动下促使师资力量进一步充实, 且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技术含量以及科学技术素质。
2.2 与实际新闻相融合
2.2.1 共同加强对新闻实务教学体系的改革
当今, 越来越多的新闻教育机构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聘请新闻业界人士来对本科生或研究生进行各个专题的演讲。然而这类演讲的内容既不够系统化, 也不够全面化, 甚至还是随机的。这样的演讲体系与教学的过程正好相悖而驰的。所以, 在进行新闻教育的时候应引入行业实践阅历丰富的新闻界人士来担任授课, 从而建立起专业力量强大、实务性强的新闻教育机制。
2.2.2 共同打造坚实的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中国的媒体业态富于多元化特征, 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平台。无论是中央媒体, 还是地方媒体, 或者是行业媒体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平台。同时, 为了丰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还要为学生创造促使其进入仿真职业实训的条件。另外, 为了能使一切促进措施能够有秩序地进行, 还需要对教学进行严密规划和科学管理。
2.2.3 共同促进双向交流机制
不仅仅是要进行各类学术演讲以及各类专业培训, 还要在新闻界与学界之间建立起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的机制, 以便双方能够随时进行通讯、交流与商讨。通过双方的联合来推动我国新闻业能够进一步发展, 共同研究对策、方法以及理论, 从而使我国的新闻业持续发展于社会前沿。
2.3 与国际相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作为中国新闻
1微博的内涵及国内媒体
发展微博状况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
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中有五方面的理解:a) 关注机制:可单向可双向。B) 简短内容:通常为140字。c) 实时信息:最新实时信息。d) 广播式:公开的信息, 谁都可以浏览。e) 社交网络平台:把微博归为社交网络。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1年是微博用户数量和影响力双双快速增长的一年。根据新浪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 2012年初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 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
不知不觉中, 微博已经在传媒体系里悄悄地独占了半壁江山。截至2012年2月9日, 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官方微博的期刊已经达到1500多家, 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新周刊》官方微博的“粉丝”达到400多万人, 影响不可小觑。再看看腾讯、搜狐、网易等网站的微博, 各期刊也都已经“安营扎寨”。
由于微博用户众多及病毒式传播的特点, 利用微博的力量增加与作者的互动沟通, 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期刊社的选择。
2科技期刊利用微博的形式
微博不同于其他的新媒体, 他的发布内容限制在140字内。因此, 不可能利用微博发布文章之类的较长篇幅的内容。充分利用好微博的发布特点与传播特点, 才能让微博更好地为科技期刊服务。
2.1推广期刊内容
利用微博发布期刊精彩内容预告。期刊每期的精彩内容, 在期刊正式出版之前, 在微博上发布摘要。利用人们爱“尝鲜”的心理, 在纸质期刊出版前, 就已经把精彩宣传出去, 引起读者对期刊的关注与期待。笔者在维护的《邮电设计技术》官方微博上, 发布了期刊的专题文章的文章名, 立即就引起了粉丝们的兴趣并转发, 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通过微博发布网站信息标题和简介。充分利用微博140个字的信息空间, 提炼期刊网站精彩片段, 发布于微博,
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微博助力自身发展
文丨韩军艳
摘要:本文在介绍微博内涵及国内媒体发展微博的状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科技期刊利用微博来服务自身发展的各种形式, 最后阐述了科技期刊在微博维护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关键词:微博;科技期刊;粉丝;推广;发展;维护
界的工作者更应该注重文化的多元性, 增长文化见识, 提高文化素养, 进而在各种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掌握在文化交流技巧以及和谐共处的专业工作知识。
2.3.1 强化外国语言能力
当今的新闻传播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国际相互关联度和网络技术普及程度的提高。所以,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外语能力, 这是促进国际新闻界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外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信息采集能力, 国际社会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国际化的专业表达能力。
2.3.2 课程教学的国际化
中国的新闻教育的探索道路应该延伸到国外, 甚至是与国外新闻院校联合办学。从而为本国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面, 更甚者可以为学生赢得出国留学的机会。这样一来将有利于我国新闻教学加快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外国经典教材, 并加大师资投入, 从国外引进教师以促进双语教学。在引进国外师资力量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 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教师的培养, 可以利用帮助其攻读博士学位或是出国进修等各种有效方式来进行。
综上所述, 新闻教学改革要想突破多种弊端, 必须要不断地创新, 促使新闻教学富有生机, 同时种种现状还为各类新闻相关课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随着新闻教育改革的正式启动并不断深入, 将会使我国的新闻教育更上一层楼。
摘要:新闻教育是为了向学生讲述各种新闻知识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新闻人才的专业教育。新闻教育主要以正规的、系统的学院教育形式出现, 自1918年新闻教育始发以来, 距今已经有九十四年的历史。从新闻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 我国新闻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新闻人才。但是, 为了发展就要不断地革新, 传统的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 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弊端。本文结合新闻教育实践对新闻发展趋势进行一系列剖析, 并给予一定的有效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克勋.略说新闻教学中课程的互补意识.魅力中国, 2010 (7) .
[2]杨清波.从"实践教学"到"全能培养"——我国新闻教育理念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微.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3]余婧华, 刘玉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究.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4]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0:261.
教育学考研方向 篇5
北京师范大学
专业名称及研
究方向教育学部教育学原理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教育政治学与教育法学教育社会学与教育人类学
就业方向
备注
考试科目
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俄语/日语③教育学基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
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含教育文化础综合 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学术与管理等
含性别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含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
德育原理家庭教育传媒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杂志
社编辑、公务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教学论
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等 课程论小学教育数学课程与教
学
含:脑与学习科学、脑与语言学习、脑与数学学习、脑与科学教育等
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
脑认知与教学
科学与环境教育学校咨询教育史
毕业生主要去中、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机
中国教育史关、教育科研院所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各
级教育出版社任编辑工作,从事教育管理
外国教育史工作和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文字等工
作。比较教育学该专业主要培养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学科 教育领导与管教学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教学实践
工作者。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高等师范 理比较
基础教育比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省市县教育行政部
门、实验教育科研单位、中学等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比较
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
国际教育与国社会经济部门。
际交流教育理论与思潮
学前教育学在幼儿园从事教师或儿童顾问的职业;从 学前儿童心理事学前教育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有关政府机关、各大医院的儿与教育
学前教育理论科门诊任儿童发展评估和指导人员、儿童
教育和卫生发展政策制定者、儿童教育咨 与实践
询专家等;在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含:音乐、学前儿童课程媒体工作任职儿童专栏节目的采编人员、体育、健康
与游戏
传媒策划与制作等;从事与儿童相关的企等业设计制作与营销,各类儿童用品开发的学前教育政策
专业顾问或市场调查和分析专业人士等。
研究
高等教育学高等院校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 高等教育原理人员、杂志社编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 高等教育领导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与管理高校人力资源
管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社会学
成人教育学除了到各类学校做教师以外,许多毕业
生还可以到出版社、电视台、杂志社、企业人力资源等领域就业,职业包括指导咨询、图书管理员、媒体专家、学校的社会 不设方向
工作者等。
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类的研究生最普遍的就业方向自
学然在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教学、教务、行政职业教育原理岗位上,也可以进入各种私人或民营的教
育培训机构之中从事教育咨询、辅导培训和教务教管之类的工作,有些报刊杂志和
职业教育课程
出版社的教育版面也很需要一些精通教
论
育学原理的优秀人才。
特殊教育学毕业生可在特殊教育福利机构从事特
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或在含智力残
发展障碍儿童中等特殊学校以及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疾、学习障教育专业进行教学工作,也可以在教育科研单碍、自闭症
位、特殊儿童的康复中心以及编辑出版业儿童教育
感官障碍(听(如中国盲文出版社)任职。另外,电视台
力残疾、视力播出手语新闻,也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含手语语言残疾)儿童教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渠道。由于本专业存学育在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几年,就业形早期干预势一直不错。超常教育(含 儿童创造力培养)特殊儿童健康教育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政策 研究
教师教育理论 与历史研究教师教育课程 与学科教学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 与人力资源管理
教师培训项目 开发与评价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基本 理论
远程学习环境 与学习资源
教育经济与管 理
含:教育管理基本原理、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督导与评估、学校发展与评估、学校领导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实务与管理、课程开发与领导等含教育财政、学校管理经济学、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政策分析等含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教育统计应用、课程测评
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③数学三④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
教育管理
教育经济学
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技术学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高、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基本各级电教中心、电视台、网络中心、广告
理论与实践公司以及信息产业各领域从事教学、科教学系统设计研、管理和开发等工作。
与绩效技术教育信息化工程
知识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软件与 理论
智能科学与知 识系统
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③数学一④计算机学
知识工程与智能教学系统
科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科目名称
740教育学基础
综合《现代教育论》 黄济王策三
740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
综合《教育学基础》 师范大学联合编 写740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心综合理学》
陈琦 刘儒德
740教育学基础
综合《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
740教育学基础
综合《教育心理学》 吴庆麟
740教育学基础
综合《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
740教育学基础《简明中国教综合育史》
王炳照
740教育学基础
综合《外国教育史》 王天一
740教育学基础《外国教育史综合教程》吴式颖740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方综合法导论》
裴娣娜
740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方
综合法导论初探》叶澜
894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C
数据结构语言版)
严蔚敏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现代家庭教育的培养方向 篇6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正向的,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孩子的学习才会主动、积极、热烈。反之,若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沉重的负担。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应从以下。①家校合作,我们家长应树立榜样,家长对学习要表现出兴趣来。如果孩子让家长读一个故事,家长表现出对书完全没兴趣的态度,甚至说:“我才没工夫看这些没用的东西呢!”这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沉重地打击。爱看书,爱问为什么的家长,往往也能带动孩子去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期都应该学习。②引导孩子学习。家长要通过话语引导孩子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比较、鼓励等方式正确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不要强加于他的思想。③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应该被多方面的培养,包括体育、唱歌、书法、钢琴以及绘画等。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就表现为对生活的积极性上,就有兴趣去发现生活有意义的东西。④其他提高孩子兴趣的方法。如用激将法促进孩子学习,利用危机意识促进学习效率,保持新鲜的学习内容,用不同的科目调节读书气氛等。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把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而不需要老师或者他人再三催促。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通过每天的点滴积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追求知识的资本,孩子通过每天不断的积累和巩固,使得这个资本不断地发生增值,于是孩子的学习就产生了“滚雪球”的效应,最终使得孩子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从以下入手。①?指导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孩子问我们问题时应多采用启发式,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②指导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③培养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及时吸收和积累所学的知识。④指导孩子养成多阅读的好习惯,不断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学习能力就比如是“渔”,是学习的本领,而学习成绩就比如是收获的“鱼”。对孩子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要掌握了打渔的本领,何尝捕不到鱼呢?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学能力培养最能体现孩子的主体作用。自学能力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需要老师及早培养。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呢?
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入手:①培养孩子学习钻研的兴趣。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②多用启发的方式来指导孩子,千万不要包办代替。③对孩子的每一點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享受到成功感。这一点相当重要,只有孩子有了成功的喜悦,才会对这种学习产生兴趣。④要教育孩子和同学互帮互学、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调动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促进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努力培养孩子知识的应用意识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家长布置孩子帮父母算算账、帮父母合理安排时间、以及跟亲朋好友说说心里话等活动,让孩子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改善与生活。培养孩子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新时代知识的日新月异,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孩子长远的发展,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知识应用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而具有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教育方向 篇7
关键词:国际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改革,改革方向
1. 由只重教育质量到兼顾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将这一问题列为首要问题来处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认识有所不同,尤其是进入到上世纪末期,世界各国对教育质量的内涵赋予新的内容,不再是简单强调教育质量如何提高,而是在对教育质量进行高度关注的同时,开始重视教育普及问题和教育公平问题。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和方法,世界各国不尽相同,普遍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师资管理、教学方法、“高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但差距并不太大。而在对待教育公平的问题上,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明确指出:“每一个儿童、青少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教育机会以满足其基本的学习需要。”世界各国在此问题上是持一致的态度,美国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日本是“教育机会均等”,中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由此可见,世界各国在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上完全一致,但应对方法则因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美国对教育的公平追求主要表现在要不同种族、肤色和不同家庭出身、不同国籍的人都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日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我国的国情与日本和美国不同,决定了我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我国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中央政治局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政府、教育有关部门和家长都希望通过避免儿童在入学起步阶段遭教育不公和避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两项工作的落实来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部为了应对教育不公问题已经明确了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择校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加快、加强薄弱校建设,校长及老师流动制度,让优秀的城镇教师志愿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等等。
2. 教育权力“下放”
早在中国的孔子时代,西方的柏拉图时期和亚里士多德的岁月,教育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实现的,可以说,世界各国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从私学开始的。
就中国而言,从清末到民国,从未出现过以“国家”的名义来垄断教育的现象,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私立学校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仅私立高校数便“占高校总数的29.8%”。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全面介入教育管理,尤其是高等教育。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国家将所有大学收为国有,私立高校无一例外地全部被改为公立,所有的民办高校从此绝迹。而从教材的编写与发放来看,也有一个演变史,“从编审合一、一纲一本统编通用的国定制发展到编审分离、多纲多本竞编选用的审定制,大陆教科书制度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由动荡到稳定与开放的变革历程,反映了国家教育由集中、计划、统一、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与多样化转变的轨迹。虽然国定制因其不能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实际而被否定,但一纲一本统编通用的做法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家统一管理人才培养规格以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发挥了作用,并且也为后来的教材建设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审定制的确立正是国家正常发展中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尽管它还存在制度本身的完善和制度操作的规范等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沿着多元化与多样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彼此结合的思路,审定制教科书制度的改革将不断开展下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的“权力下放”均略占上风。而随着“权力下放”到省、到地方,教育的“私有化”和“市场化”越来越显化。这两种改革潮流相互促进,便加速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由“单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进程。
事实上,不只是中国,世界各国在教育的权力上,也大同小异地走“中国式”的道路。比如在西班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央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是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7倍,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个比例就变成了2比1,而到了上世纪末期,西班牙的教育地方分权化已经全部完成。而墨西哥教育部采取的方式是循序渐进式的“放权”,最后将初级教育的管理权全部转交地方政府。
总之,到了上世纪末期,教育“权力下放”已是全球性的,而且就目前的趋势看,将会进一步加速该权力“下放”的进程。
3. 由单元化到多元化
“权力下放”和教育的“市场化”和“私有化”加速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由“单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进程。
在这方面,美国表现得比较明显,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突出的就是将公立学校变成“特许学校”,并且完全由私营教育管理公司自主经营,转瞬间这一改革变得到认可,到了九十年代末,有32个州的公立学校全面实施了这一改革。
美国自九十年代以来推行“私有化”的教育改革,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在教育领域为选民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另一方面也是向选民宣示促使学校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心。这种教育改革背后的动力,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市场化”引入民间资本补充教育投资的动机有明显的不同。
新加坡政府在1987年首先实施了“独立学校计划”,在1993年又出台了“自治学校项目”,教育的改革结果也是将公立学校变为私立,但不同的是改为私立后政府还继续给予资助。
我国在进入九十年代后,教育上也同样鼓励民间投资办学,此间,相继涌现了相当数量的民办学校及民办公助学校,使过去的全部“国有”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尤其是近几年来,又相继出现由公立转私营的转制学校。
总之,教育改革后,由单元化变为多元化,在竞争中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便于求学者的选择。
4. 由民族化到国际化
艺术界有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指只有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艺术,才能在世界文化宝库里占据一席之地。而教育则不同,教育是科学,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尤其是在如今的“地球村”的年代,全球为一家,教育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早在九十年代,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教育改革是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人才战略意味着什么,都希望通过教育服务获得更多的、更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希望以此来吸引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更希望在国际上扩大自身的影响。教育的国际化绝对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融入国际大家庭的需要。
到目前为止,美国及英国的教育国际化都做得相当出色,但是相比之下,从上个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尤其是在英语学习及高等教育范畴,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抓住了有利时机,在悄无声息间把可观的教育市场从美国手里夺了过去。近年来,英国的教育获得相当可观,每年逾100亿英镑,占英国GDP总量的1%。
澳大利亚在教育的国际化上也做足了文章,尤其是市场的开拓上做得相当出色,如今排名第三,仅次于美英。新西兰在这方面也很有成绩,从1990年起步的,到2000年止就有了3.9万国际学生在新西兰学习。2004年统计数据证实,新西兰仅教育出口的总税收就高达363万新西兰元。
由此可见,教育由民族化向国际化的转变不仅能培养更全面的人才,而且能为其国家创出很高的经济收益,更能扩大其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
目前看,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中国的教育国际化,尤其是国际教育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我们应该看到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服务市场的市场优势,看到我们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汉语,中医药,中国历史、哲学,以及中国的戏曲等专业,甚至是中国法律、财经等都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另外,来我国高等学校读书成本比较低,这些都是我们将国际教育服务提升一个层次的优势。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国许多大学的学历和学位在国际上的认同度还比较低。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一定要跟上国际教育发展的步伐,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的公平化,并努力使教育多元化,权力下放尺度再放大一些,并在教育国际化上做好文章,推出自己的品牌,展示本国的风采,为国家创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文俊.农村教育改革应采取的对策[N].甘肃日报, 2010-04-06.
[2]谈松花.体制创新:教育改革的关键[N].光明日报, 2009-02-11.
[3]张立勤.中国民办高校生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3.
手机动漫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 篇8
手机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转播方式主要依靠互联网进行传播, 而现在大规模地推广3G、4G手机网络和区域无线网的大规模普及, 与传统的动漫产品的传播渠道不同, 手机动漫的传播满足了使用携带便捷、形式多样、可随时随地观看等优势, 使得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日益加强。结合目前国内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来看, 它的发展对手机动漫人才有着特殊的需求, 市场最需要的是有着丰富经验和良好专业素养的动画制作人才, 而目前培养出来的动漫人才却不足以供应市场的需求。众所周知, 要想制作出好的动漫作品, 需要制作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前期制作、后期剪辑、特效合成、动漫管理以及大量的中期制作环节上的特色动漫专业人才, 都是目前国内市场最为急需的。所以培养从事数字图形图像处理、网站设计与编排、媒体设计与制作、网络动漫设计与应用等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动漫教育的当务之急。而我国现行的手机动漫教育发展, 从近年来企业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已经暴露出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上分析, 中国手机动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国内高等院校中真正具备开办手机动漫专业的院校并不多, 手机动漫专业教学还没有成熟完整的教学体系、规范统一的教材和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手机动漫专业教师, 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来自于传统动漫专业以及一些相关设计类专业。作为动漫专业的一个分支, 手机动漫也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 并同时设有二维、三维动漫等不同方向, 而在硬件设备上更是不足, 软件方面也存在数量不够、更新不及时等诸多问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远远不够, 在短期内快速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只能进行简单拍摄、基础的特效制作合成和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剪辑编排工作, 这远远不能满足整个手机动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外, 从近几年开办动漫专业的院校来看, 既有美术专业院校、传媒类专业院校、师范类专业院校以及综合性艺术院校, 还有不少理工类院校也开办了动漫设计类专业。这样的盲目跟风办学, 培养出的动漫专业类学生是无法真正成为市场需求的人才。所以要大力加强规范动漫教育学内容, 才能改变手机动漫从业人员无法跟上社会需求以及难以应对快速发展的手机技术要求的现状。从手机动漫教学上看, 在知识结构教学中, 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美术绘画基础、动漫人物设计、动漫运动规律、视听语言、动漫相关软件应用等。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动漫编剧、动漫导演、动漫绘制、分镜头设计等专业知识的培养。这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动漫从业人员培养, 而且涉及网络媒体、影视传媒、广告、三维设计、特效制作领域。只有教学更加规范化、对人才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才能真正解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从而适应手机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 手机动漫专业教师的严重缺乏也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手机动漫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以下途径:在各动漫公司工作过的社会实践者, 他们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 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 能够解决学生在技术上的一定需求, 但在艺术创作方面, 很难达到一定的教学指导水平, 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创作能力较差, 只是培养了一个手机动漫技术工人, 而非创作型人才, 这样一种没有预见性的人培养模式, 对学生的未来和发展都没有好处。另一部分是动漫相关专业的教师, 如原来从事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影视媒体专业、计算机专业等等的专业教师, 他们有很好的教学经验, 但没有动漫领域理论研究和制作动画片的实践经验, 对动漫的认知尚处在表面, 忽视了对学生内涵和深度的培养, 使他们在实践中缺乏原创性, 处处受限制。而企业面对这样的高校动漫专业毕业生的使用有难言之隐, 很难与市场接轨。
最后, 现有动漫类专业教学模式单一, “大班圈养”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 尽可能地将所有与动漫相关的课程肤浅而又快速的学习, 似乎学到了很多, 但在应用中却发现都是皮毛, 无法得以实践, 即使有了好的创意和想法, 也很难制作出好的作品来。如果我们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 采用小班制授课, 在课堂安排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灵活, 根据每个专业的需求, 制定手机动漫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就可以完整、深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也就避免了学生在工作以后感到所学知识与实践无法接轨的问题。
我国成人教育及改革方向思考 篇9
对于什么是成人教育?国内外学者对成人教育的概念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 成人教育是为社会成年劳动者设立的教育事业。它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需求, 通过各种方式对成年劳动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再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其思想科学文化素质、认识能力和劳动能力, 成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者。这是我国成人教育专家余博研究员概括的定义。
《中国成人教育词汇》一书指出:“成人教育是对一切己经从事生产和服务劳动者的教育, 是现今我国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干部教育的总称。”
二、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经济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第三产业方向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 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开放、社会转型等变革因素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结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成人教育必须与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然而,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成人教育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 其体制僵化、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实用性差、缺乏特色、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缓慢、质量低下等问题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即, 我国社会、经济自身发展对教育的高需求同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在日趋加剧。
三、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方向
面对新世纪赋予的使命, 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如何找准自己的应有位置, 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就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目标的指向而论, 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解决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中现存的诸多问题就势必坚持更新教育观念、超越原始视域, 优化教育结构、扩展社会功能, 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质量为本, 健全管理规程、改善运行环境的发展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 超越原始视域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终身学习是当今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因此, 要建立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将各级各类教育形式有机结合, 合理配置。
2、优化教育结构扩展社会功能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存在着非常密切、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就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人才结构和教育结构。因此, 高校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必须按照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结构来优化成人教育结构, 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扩展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优化结构, 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课程结构。优化专业结构, 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
对新世纪赋予的发展终身教育和远程教育、承担再就业工程的历史使命,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应扩大其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通过优化专业、层次、类型、课程结构, 形成专业设置灵活多变、办学重点突出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 、教学内容新颖实用的办学特色, 挑起培养、培训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双副重担。[3]尤其是要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拓宽就业渠道, 促进人才流通,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优化职业生涯提供条件, 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质量为本
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各级各类教育应该始终高奏的主旋律。高校成人教育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教学管理, 坚持质量标准, 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观念, 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成人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校成人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做好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是要把竞争机制注入教学管理之中, 激发学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以保证学员到课率高, 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 为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的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要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 教育教师以严谨的作风为学员树立典范, 促进教师精心组织教学环节。另外, 要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和各种规章制度, 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 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使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4、健全管理规程改善运行环境
浅谈我国药学教育改革方向 篇10
一、我国药学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1. 药学行业的新挑战。
作为“朝阳产业”, 药学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 世界前25个大的制药企业已有4/5以上进入中国。我国正在成为国际制药行业转移的重点, 是药学产品的生产和分销基地。医药产业竞争越来越大, 新药研发使命迫在眉睫。虽说医药卫生体制正在不断推新, 不断改革, 但是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 只能依靠昂贵的进口药, 一般的家庭都难以负担。此外, 药品的安全问题也值得重视。现在市面上流通的药品种类繁多, 很多药品还存在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我国医药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药物质量等等方面亟待改进。
2. 新世纪药学人才的要求。
新药的研发和改进需要所有药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而培养专业药学人才是根本。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 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所谓专业人才, 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技术技能, 而且还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思维, 顽强、锐意进取的意志品格及全面发展的法制道德观念;既具有做事的本领, 又具有做人的修养。只有如此, 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其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显然,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传统的药学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素质的需求。因此, 有必要对我国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药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1.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性。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药学工作人员, 拥有专业的药学知识是最为基础的要求。而该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又要求药学人才具有覆盖面广的技术和强大的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 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模式都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特点, 仍然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广泛进行, 导致学生缺乏应用实践能力。而在教学内容方面, 各个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渗透, 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而无法将讲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药学教育应该淡化各课程间的界限, 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联系与合作, 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科研广度能更加开阔。这对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避免类似“医不动药, 药不懂医”的现象出现。
2.“药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药德”是药学道德的简称, 指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的关系, 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根本原则和行为规范。药品在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过程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科学的角度讲, 药品与毒品可谓一步之遥, 药品质量是保证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 而药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是否能在实践过程中保证科学合理安全, 药学人员的道德素质是重中之重。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 而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药学大学生中开展医药伦理学教育, 是培养药学人才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现实的无数事实证明, 放松对药学人员的道德教育, 会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受金钱利益驱动而懈怠了自己的责任。从学生时代开始加强“药德”培养, 可以使药学人员能够在进入专业大门的入口处就清楚一个合格药学人才的基本素质, 并且在今后严格自律。这将对我国的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真正实现药学人才是人类健康天使的荣誉。
3.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培养意识。
时代在不断进步, 科技在不断更新, 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助其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 才能提高专业知识的水平。而药学这类需要逐步累积知识的学科, 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药学教育应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 明确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在专业知识技能上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也要重视自主学习和工作岗位上的继续学习。药学行业只有靠药学工作者的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有更加快速的发展。
4. 创新能力是药学人才的本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药学行业而言, 要研制出更加经济高效安全的新药品, 就更加要求药学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高等药学教育教学要在实践中提高水平就必须坚持创新观念, 切实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内容,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以传授式与启发式学习为主, 一味地接受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致学生往往以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这决定了其创新能力的不足。现代药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应该像英美许多大学院系一样, 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 结合实验和实践课程, 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使授课以老师为主导, 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从而达到独立学习、发挥个性、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变革和改革是永远的旋律, 创新和发展是前进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及行业的快速发展, 高等医药院校亦应准确定位、保证质量, 改革高等药学教育方式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药学专业人才。
摘要:传统的药学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素质的要求, 亟待改革和完善。本文通过当今药学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对所需药学人才的要求方面的分析, 浅析药学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药学教育,改革,药德,创新
参考文献
[1]刘飞, 赵雪梅, 王桂玲, 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完善药学教育满足社会需要[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7) :139-140.
[2]王玉琨, 王萌, 卢宝华, 等.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 :6-7.
[3]黄林清, 黄婧.对我国药学教育模式的再认识与思考[J].中国药业, 2011, 20 (10) :10.
[4]黎小丽, 杨帆, 陈璇, 梁润成.推进高等药学教育改革, 探索新形势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1 (02) :13-14.
[5]章登飞, 马凤余, 彭代银.药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探讨[J].安徽医药, 2007, 11 (3) :276-277.
中学音乐教育的方向浅议 篇11
近期以来,音乐教育既抛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又没有真正落实音乐艺术陶冶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生,没有针对"人的发展",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接下来就来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方向。
一、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标则是"为了完善人的一切"。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人,也有个性有尊严,做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失去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音乐课。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音乐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去学习音乐,那将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憎恶那些督促他们学习音乐的人。许多学生在一入学时,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老化,使他们渐渐的不喜欢音乐课,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自主性学习。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一) 解放学生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改变教学形式,把课堂变为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一名演员,都是节目的的编导者。同一内容在学生中就可能会创造出多种表演形式。教师也共同参与这将会使学生彻底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 提倡"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要比老师教的印象深刻得多。在音乐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
三、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一为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音乐既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音乐教育该有一种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溶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总之,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及"五音不全",打开音响,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因为音乐的一切在你的身上都是早已存在的,开放自己,慢慢去发现它、体验它。
教育方向 篇12
1 全纳教育的起源与概念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的概念。2008年,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的《第四十八届国际教育大会(ICE)的结论和建议》中对全纳教育给出了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即“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
全纳教育不仅显示了社会正义观,关注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强调对处境最不利人群的关注。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多元智能,而非现代教育的单一的理性主体,强调教育对象的实质平等,而非现代教育的形式平等[3]。
2 国外开展全纳教育的特点和经验
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国外教育界在实施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果。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和经验。
(1)在开展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全民的理解和支持。在实施全纳教育之初,进行公开的讨论;在实施全纳教育过程中也不断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在实施全纳教育后即时进行评价,并根据多次的实验和评价重新制订实施计划。
(2)学校对开展全纳教育十分积极。国外学校一般都是支持开展全纳教育的,学校的教师、辅助人员都乐意吸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他们力图用最少的资金来提供较好的全纳教育。对尝试全纳教育的学校来说,它们都以开展全纳教育为荣,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趋势。
(3)人民具有强烈的民主、平等意识有利于全纳教育的实施。国外普遍认为,全纳教育十分重要,它是机会均等的象征,代表了欧洲的民主、自由。
3 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践
2008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参加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并代表中国政府作了题为《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的发言[4]。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完全赞成全纳教育之理念,愿意实施全纳教育。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这一国情的限制,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纳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是探讨和落实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就高中阶段(包括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而言,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均未广泛开展全纳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办事处主任谢尔登·谢弗所说:全纳教育的对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常被漠视;即使被看见,也经常不被统计;即使被统计,也经常不提供服务;即使提供服务,也经常服务不好[5]。
但也有部分先驱者进行实践性探索。其中黄志成等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要。钱丽霞等认为,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所有人是平等的,所有人是可以学习的,应正视、善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4 全纳教育引领下的卫生职业教育
4.1 积极改善社会条件,努力构建全纳卫生职业学校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全纳教育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措施包括厘清概念、提高认识、采取法律行动、提供高层次政治支持、改变现有政策、革新课程、加强教师培训、进行机构调整、加大财政支持等[5]。学校应在课程设计和组织上融入全纳教育理念,把异质分组和多级教学作为全纳学校的关键参数。
4.2 在全纳教育的视野下,开展课堂教学
4.2.1 教学要面向全体,照顾差异
全纳教育不仅强调不管学生身体是否有缺陷、心理是否有障碍,都必须坚信他们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并提供满足其发展需要的教育。而且要求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都能根据他们特有的需要调整教学和评价,增大他们取得学习成功的可能性[6]。
4.2.2 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全纳教育中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主要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教师要深入观察每个学生,并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其学习,组织交流各种意见,开展多样的互动活动,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7]。
4.2.3 构建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Cothran和Ennis坚信,学生最有可能与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教师合作。在全纳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伙伴关系。师生积极互动,是全纳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之一。教师和学生作为全纳教育课堂教学的动力资源,其良好关系的建立可产生巨大的皮格马利翁效应[8]。
全纳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将全纳教育理念引入卫生职业教育中,其重要意义在于集体成员共同生活、共同克服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用集体的力量改变个人的不利处境,实现人类共同进步。
摘要:全纳教育主张容纳所有学生, 反对歧视与排斥, 促进积极参与, 注重集体合作, 满足不同需求。阐述全纳教育的概念、特点, 在我国的实践及其将会成为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全纳教育,卫生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满生.全纳教育:概念及主要议题[J].教育研究, 2008, (7) :23~25.
[2]蓝秀华.全纳教育与教育平等[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1, (3) :45~47.
[3]彭正梅.理解与放飞:聚焦首届中国全纳教育大会[J].世界教育信息, 2009, (6) :48~51.
[4]刘延东.推进全纳教育, 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第48届世界国际教育大会[R].瑞士:日内瓦, 2008.
[5]Sheldon Shaeffer.Inclusive, Child-Friendly schools:A Framework forQuality Education——UNESCO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R].Indonesia:BaLi, 2008.
[6]荷克丝.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2004.
[7]佐藤学.李委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教育方向】推荐阅读:
素质教育方向06-10
职业教育方向07-03
艺术教育方向07-07
现代教育改革方向09-20
药学教育改革方向10-09
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方向11-09
体育教育方向论文11-17
正确把握教育评价方向07-29
中学音乐教育方向研讨07-31
教师教育语文专业方向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