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2024-11-23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精选12篇)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1

我国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但由于教育制度及经济发展的制约, 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 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因此,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大课题。

1 转变观念, 重视职业教育

我国经过5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 但由于历史原因,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而言, 发展一直滞后。尤其近20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强劲。急需大批高等技术人才, 而职业教育的相对落后却不能适应这一要求。究其原因, 很重要一点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 往往注重普通教育, 轻视职业教育, 优秀人才不愿上职业技术学院, 已经工作的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出现中高级技师短缺的现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要求教育的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新需要, 重视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培养多方面的优秀人才, 满足社会需要, 不断转变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2 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结合的道路

产教结合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 共同完成教育工作, 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 能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迅速调整职业结构更新职业培训内容, 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科技和工艺要求的合格技术工人, 专业设置可以与企业用人需求相适应, 技能训练可以与企业岗位需要相衔接,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 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 不仅适应了生产岗位的需要, 也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办学效率。这是职业教育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职业教育必须向终身化发展

随着全面建设新社会目标的提出, 人才成长的道路应转向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不断学习, 完善自己。社会应当給所有公民提供学习的机会, 对在实践中学习, 积累的才能和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同样给予承认。

由于我国存在着重学科教育, 轻技术与职业教育;重高层次人才, 轻中低层次人才培养;重理论, 轻技术的传统观念, 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明显不足, 终身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在人们的思想中还非常淡薄。就社会发展而言, 仅有高层精美, 没有高质量的, 结构合理的劳动队伍是形不成真正的生产力的。这种经济社会与个人的需求矛盾的加剧, 使市场调控职业教育公共目标失灵。据统计,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从2001年1431万人到2012年减少到1164万人。因此, 职业教育应该用终身教育的理念, 研究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职业教育指标, 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职业教育机构要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标准, 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完善培训体系, 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和劳务输出的需要, 终身教育和培训在职教事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谋求一个良好的职业, 它是一切生活和娱乐的基础。学习和补充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能力, 显然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 职教机构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必然会更上一个台阶, 同时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进步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重视职业教育, 职教机构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职业教育,转变观念,终身化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2

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路子这个总题,需要我们职教界的同行乃至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花大力气来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办学模式问题、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师会不会教的问题、学生爱不爱学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发展低谷。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

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国家在实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术上有低投入,高收费;招生录取,先本后专;录用人才,学历划线;院校地位,本正专副的情形。在招生录取中,本科先录取,然后才是高职。“本科比高职要高”这个思想本来是老百姓的、社会上的旧

思想,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把这个思想制度化了。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高职的免谈。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跟生活水平,还没有都进入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们的经济并不是技术密

集型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光是中职、高职,甚至初职人才都需要。今天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有所要求。只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人才不能够只是工匠。当然,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也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做法。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概念首次在国家权威机构中提出是在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1条第4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以上的“双师型”教

师。1997年首次召开的全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职教师资工作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今后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至2011年,“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应不少于60%。近几年来,“双师型”教师屡次在教育部文件中体现。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较为权威的解释是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对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出的详尽的解释。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

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用工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高职院校情况来看,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盲婚哑嫁”的现象,为毕业生就业后更好地发挥所长,体现自身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建立严重地滞后于市场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在毕业后当年内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从学生及其家长主观因素看: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错过第一时间就业机会。学生不愿到艰苦行业、效益相对较差的企业或偏远的地方。获取和把握就业信息渠道少,又不能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来相应自我调整就业目标。抱着干部指标不放,缩窄了自我就业之路。依赖学校和家长,自我推荐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构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

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自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来,国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

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能举办一流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走向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我国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平衡,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高层管理的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一线人才。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本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形

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每个学校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出自己的特色。

实现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安其位、错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服务于不同就学人群的高等教育模式,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身特色,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二)加强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

国际职教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是职教发展不可缺少的策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期职教的新要求新目标,还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1、参照国际惯例,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我国实际

需要,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学制。例如,增加第四级高中后职业教育(LEVEL4),形成初等、中等、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职教质量的提高。

2、整顿调整职教布局结构,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的宏观管理。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混乱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有关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在尊重职教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职教法》以及各种具体的职教法规,关、停、并、转一部分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专业设置老化、管理混乱的中专学校,调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专)布局结构,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对全国的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走一条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化办学道路。

3、推广先进模式。国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利用其在国内外有利条件和地位;组织专家考察、研究、比较国际国内职教发展的新趋势和成功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零部件加工;维护;工艺分析;机床

在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基础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制造业人才重点技能需求

1.读图能力

重大型零部件的加工,由于零件尺寸较大,如果出现缺陷,将会非常难以修复,所以操作人员对零件图纸的读取能力显得重要,这不但是要求操作者对零件外形和尺寸的有着正确的理解,而且要求操作者对零件图纸上各种标注和技术要求有着正确的认知。比如说,大型零部件的加工,形状位置公差的要求在产品质量体系中就特别的重要。

2.划线能力

由于大型零部件的尺寸特别大,往往留有的加工余量也特别大,所以操作者在加工之前需要通过划线确定工件的加工余量,使加工有明显的尺寸界限。在加工过程中通过划线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的加工,当误差不大时候,可以采用借料划线的方法来补救,从而提高加工的合格率。

3.工艺分析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数控机床的普及,现代生产,对工人的工艺能力要求越来越低。大型零部件的加工机床也往往是经过数控改造或者是新型的数控机床,加工时,程序已经由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完成。但是,大型零部件单件生产数量较低,往往没有配备专用的夹具,零件的装夹定位往往由工人依靠通用夹具完成,所以,对工人的工艺分析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低。

4.测量能力

随着大型极端制造技术的发展,大工件形状越来越复杂、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对测量和质量保障提出了要求,尽管目前出现了多种高精度、大范围的测量技术和仪器,但由于大工件自身要求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在实际测量与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就对工人的测量技术和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从目前大型机械极端制造的角度看,大工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大致框定:第一,工件一般由机加工成形或机加工件装配成形,其被测量内容不僅包括尺寸,还包括几何公差(俗称形位公差)。第二,其形状和体量是目前常规尺寸的坐标测量机所无法应对的。这里强调的是常规尺寸,不包括专用的坐标测量系统。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测量就成为了大工件测量的第二个特征。

5.机床维护与故障诊断能力

大型零部件生产用机床现在往往都采用数控系统。其可靠性相对较高,但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容易出现对程序的过分依赖,不重视机床参数的调节与控制,故难以发挥出机床的最佳性能,甚至在有些情况下,疏忽大意,不能及时发现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

6.团队合作能力与安全意识

大型零部件的装夹与定位,往往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需要几名操作人员和吊车控制工人协同合作完成,所以,工人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中不能出现疏忽大意、不听指挥和急躁等问题。大型零部件不但自身体积庞大,其加工所产生的大块铁屑等,机床附近的地坑等,都是普通加工不常见的危险源。

二、建立面向制造服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课程内容改革,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由于大多数技校生基础薄弱,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对机械制图概念、内容比较陌生,又缺乏生产实践。教学中应遵循职业教育学生以识图为主的原则,适当加大读图训练,并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且要强化学生对图纸上的工艺标注和技术要求的理解。钳工教学中,突出划线工具的使用,并引导学生通过听、看和动手操作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操作方法,并且引入风动砂轮机等企业中经常使用的设备,充实教学内容。教学的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工艺分析能力。比如传统的焊接实训教学中往往让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图形进行焊接。

2.测量能力

大工件测量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几何测量和评定。对已加工几何特征的检测,包括尺寸公差、几何公差的测量和评定等。②测量辅助加工。主要用于大型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测量、安装调整及在线检验等。③测量辅助装配。主要用于大型部件装配过程中调整的辅助测量。在我们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测量往往是传统的极限配合与公差的讲解。在我们的实训中往往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这要求我们在学生的岗前教育课上,有针对的讲解大尺寸零件测量办法,比如、卡钳、测杆、测长机等测量仪器的使用,并且有针对地讲解目前市场上满足上述要求的测量手段,如:激光跟踪仪、经纬仪、便携式测量臂(俗称关节臂)、3D摄影测量系统等。

3.机床维护与故障诊断

虽然大型零部件加工车间往往配备有专门的系统维修与保养技术力量,但是操作者如果能熟练掌握机床的工作原理和动作顺序,并且会利用PLC梯形图,对个人以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帮助。由于现代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越来越高,数控系统本身的故障越来越低,而大部分故障的发生则是非系统本身原因引起的。系统外部的故障主要指由于检测开关、液压元件、气动元件、电气执行元件、机械装置等出现问题而引起的。特别是数控机床的外部故障,有时诊断过程比较复杂,但发现问题所在,解决起来比较简单,这要求我们适当强化学生的系统故障诊断能力。

4.综合素质

我们在完成日常德育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应积极利用晚课对学生进行面试、企业知识及文化的普及讲座,从而为学生更好、更快的走人企业,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加入安全生产教育,6S管理教育非常重要,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环保意识和友爱意识等。

三、面向机械制造业的教师能力提升与实训基地建设意见

以校企联合为平台,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在学校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以专职教师为主导,校企互动,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训技能操作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把关指导。产教研、产学能一体化,学校与企业共同联手,在生产技术,教学技能等方面合作,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校企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生产技术、教学技能培养双赢目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进具有企业生产特点的项目教学,校企合作逐步把实训中心建设成为学校内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篇4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

现阶段, 在中国的整个就业层面中, 存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而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 劳动力的结构失衡与素质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力与高技能的技师, 导致生产资料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高精尖的人才可以对外引进, 但大批的技术工人与高级技师还需要职业教育来培养。而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其重要性并没有被突出强调出来, 因此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不重视。

2.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未充分体现

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步伐的不断推进, 新农村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求与日俱增,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础。而职业教育作为不断提高个体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形式, 应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务农技能, 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但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大范围地渗透到农村中, 因此无法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1. 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业等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这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在其办学过程中, 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和前提、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建立具有职业教育风格与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坚持采用灵活办学的方式, 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 拓宽学科知识的范畴, 满足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

2. 职业教育要突出其终身教育的属性与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持续进步, 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开始显现出来。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个体形成某种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 必然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世界范畴内各种新工种的出现, 每一个劳动者均面临着知识更新的压力, 提高技能、更新知识成为劳动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个体形成专业技能的途径, 要突出发挥其作用, 将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社会发展过程中, 强调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属性的价值。

3. 依靠政府, 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首先, 职业教育要形成先培训后上岗的招录体系, 优先录用已经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技能性人才, 全面规范职业证书的认证制度。其次, 要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以充分保证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有效实施。再次, 要建立配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与产业转型的保障性制度, 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模式, 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要强化学分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建立并完善半工半读的基本制度。最后, 还需要推动职业教育中关于贫困家庭的救助制度的完善, 帮助这些学生完成技能培训, 实现就业。

综上所述, 职业教育在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比如其基础性作用体现不明显、技能培训的基本价值无法充分展现、培训内容与培训范畴相对较浅等, 这些问题与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市场的发展, 因此需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强化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

摘要:职业教育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推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 是实现人才强国并推动中国进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 中国各行各业均存在高技能人才缺失的现象。因此,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高技能人才, 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方向

参考文献

[1]周适、顾昕.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J].东岳论丛, 2011 (2) :125~130

[2]杨卫明、黄仁贤.“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推展——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会议”为考察对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1) :97~101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5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而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IT行业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十几年来发展如火如荼,随之而带动的IT职业教育也自然成了当下热门的职业教育。据了解IT职业教育在中国兴起十余年,各方面的条件技术日趋成熟完善,但同比时下的现实状况和IT教育的市场需求现状,IT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还需要继续完善,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IT职业需求。

应该如何去完善?业内资深人士给出了答案:

第一,电脑培训需要与普通全日制教育接轨。

一方面,目前IT培训投入大、周期长、师资紧缺、教材内容教育产品更新快,导致学费相对来说比较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由于课程更新慢,跟不上企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即便一些名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最终使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进入IT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系统化地培训。只有根据不同学历采取不同的IT职业教育,才能更加满足IT人才的个人职业发展和需求。如,目前在全国IT培训获得良好社会口碑的北大青鸟培训机构,这些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连续四年就业蝉联北大青鸟培训体系第一的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面向不同的学历、不同年龄的人群开设了ACCP、学士后等课程,使IT职业教育成为全日制教育的延续,全日制学子也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通过这些,中关村北大青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IT职业人才。

第二,IT教育需要与企业需求接轨。

任何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尽相同,对于日新月异的IT行业更是如此,这些对IT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IT培训机构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和各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师资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IT人才。

中关村北大青鸟校区与中关村周边的7000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课程每18个月更新一次,以实际行动满足企业的多方需求,此外,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还成立了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为学员就业提供切实保障,让学员与企业无缝交接。

第三,IT教育与国家政策、世界大动向接轨。

如今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如软件开发、游戏动漫产业,属于国家紧缺型人才培训项目,社会需求量大。这些国家政策促使了IT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世界的IT动向也决定了我国IT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关注世界动态,追寻世界IT的风向标也变得更加重要。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6

一、大力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视察职业教育学校,并对加强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从我省情况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和学习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愿望。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事关“两个率先”,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各级教育部门和职业教育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发展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一个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提供合适的、有用的教育和培训,努力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二、坚持在统筹协调中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存在结构有待优化、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办好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坚持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不动摇,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既要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发展,又要保证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坚决杜绝因初巾毕业生生源下降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再次滑坡的现象,防止职业教育规模的大起大落。二是统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的规定,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学籍管理和职业技能考核及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等工作,促进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的衔接贯通,逐步扩大高等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实施不同的招生、培养、质量评价和学位授予办法,促进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发展。逐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四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着力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以职教中心为龙头,整合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培训资源,形成以城带乡、乡村联结、培训联动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五是统筹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职业院校要拓宽服务领域,加强培训功能,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致富服务。面向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城镇职工、农村劳动力、退役士兵、“两后”学生、失业人员等各级各类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率和培训质量。积极发展和不断完善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逐步建立健全与国民教育体系相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努力为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承载着新的期待。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一是要着力抓好政策措施落实。近年来,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职业教育的文件,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治教、以法促教,加强执法检查和教育督导,促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真正发挥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二是要着力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努力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要全面落实职教助学政策,降低职业教育学习成本,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三是要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是大力建设实训基地、示范专业、示范学校、“双师”队伍,抓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两个关键环节,不断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四是要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牢固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使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有序衔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突出技能教育,努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五是要着力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别是要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六是要着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张旗鼓地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和表彰职业教育先进典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关心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江苏省职业学校公民教育项目活动展示会”在宁召开

“我们发现的问题是……”“我们寻找到的政策依据是……”“我们采取的行动是……”“我们的建议解决方案是……”,一位位朝气蓬勃的职校学生在讲台上对着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侃侃而谈;“居民小区中的废品回收问题”“城南老小区沿街商户外来务工人员如厕困难问题”“学校门口交通管理混乱影响学生出行安全问题”……一个个关乎社会民生的现实问题在同学们的实践行动中条分缕析,这就是2009年10月28日在南京市金陵职业教育中心校举行的“江苏省职业学校公民教育项目活动展示会”的活动现场。展示会由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办,是“江苏省公民教育国际论坛”活动的一部分。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代表团一行12人,与来自教育部、各省市、江苏名各地市职教系统代表近200人一起参加了此次观摩。

江苏省职业学枝公民教育项目活动自2007年6月起,在全省40多所学校23000多名学生中展开,两年多来,进行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南京是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地区。南京市职业教育和教学研究室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南京市12所骨干职业学校为试点学校,形成了200余名教师、10000多名学生共同参与的公民教育行动团队,相继开展了学生公民意识问卷调查、教师培训、专家研讨、现场观摩、配套用书的开发、网站建设等系列活动,切实推动了公民教育项目的深入开展,有效培养了职业学校学生参政议政的公民意识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与会代表观摩了南京4所职业学校公民教育项目的听证活动,参观了南京12所职业学校公民教育的成果展板,宾主双方对如何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推动江苏省职业学校公民教育活动的继续开展进行了友好磋商,迭成了系列交流、培训项目的合作意向。本次展示活动将成为江苏省职业学校公民教育项目扩大影响、提升品位、增强实效的新的起点。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7

1 全纳教育的起源与概念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的概念。2008年,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的《第四十八届国际教育大会(ICE)的结论和建议》中对全纳教育给出了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即“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

全纳教育不仅显示了社会正义观,关注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强调对处境最不利人群的关注。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多元智能,而非现代教育的单一的理性主体,强调教育对象的实质平等,而非现代教育的形式平等[3]。

2 国外开展全纳教育的特点和经验

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国外教育界在实施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果。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和经验。

(1)在开展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全民的理解和支持。在实施全纳教育之初,进行公开的讨论;在实施全纳教育过程中也不断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在实施全纳教育后即时进行评价,并根据多次的实验和评价重新制订实施计划。

(2)学校对开展全纳教育十分积极。国外学校一般都是支持开展全纳教育的,学校的教师、辅助人员都乐意吸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他们力图用最少的资金来提供较好的全纳教育。对尝试全纳教育的学校来说,它们都以开展全纳教育为荣,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趋势。

(3)人民具有强烈的民主、平等意识有利于全纳教育的实施。国外普遍认为,全纳教育十分重要,它是机会均等的象征,代表了欧洲的民主、自由。

3 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践

2008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参加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并代表中国政府作了题为《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的发言[4]。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完全赞成全纳教育之理念,愿意实施全纳教育。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这一国情的限制,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纳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是探讨和落实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就高中阶段(包括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而言,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均未广泛开展全纳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办事处主任谢尔登·谢弗所说:全纳教育的对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常被漠视;即使被看见,也经常不被统计;即使被统计,也经常不提供服务;即使提供服务,也经常服务不好[5]。

但也有部分先驱者进行实践性探索。其中黄志成等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要。钱丽霞等认为,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所有人是平等的,所有人是可以学习的,应正视、善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4 全纳教育引领下的卫生职业教育

4.1 积极改善社会条件,努力构建全纳卫生职业学校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全纳教育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措施包括厘清概念、提高认识、采取法律行动、提供高层次政治支持、改变现有政策、革新课程、加强教师培训、进行机构调整、加大财政支持等[5]。学校应在课程设计和组织上融入全纳教育理念,把异质分组和多级教学作为全纳学校的关键参数。

4.2 在全纳教育的视野下,开展课堂教学

4.2.1 教学要面向全体,照顾差异

全纳教育不仅强调不管学生身体是否有缺陷、心理是否有障碍,都必须坚信他们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并提供满足其发展需要的教育。而且要求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都能根据他们特有的需要调整教学和评价,增大他们取得学习成功的可能性[6]。

4.2.2 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全纳教育中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主要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教师要深入观察每个学生,并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其学习,组织交流各种意见,开展多样的互动活动,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7]。

4.2.3 构建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Cothran和Ennis坚信,学生最有可能与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教师合作。在全纳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伙伴关系。师生积极互动,是全纳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之一。教师和学生作为全纳教育课堂教学的动力资源,其良好关系的建立可产生巨大的皮格马利翁效应[8]。

全纳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将全纳教育理念引入卫生职业教育中,其重要意义在于集体成员共同生活、共同克服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用集体的力量改变个人的不利处境,实现人类共同进步。

摘要:全纳教育主张容纳所有学生, 反对歧视与排斥, 促进积极参与, 注重集体合作, 满足不同需求。阐述全纳教育的概念、特点, 在我国的实践及其将会成为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全纳教育,卫生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满生.全纳教育:概念及主要议题[J].教育研究, 2008, (7) :23~25.

[2]蓝秀华.全纳教育与教育平等[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1, (3) :45~47.

[3]彭正梅.理解与放飞:聚焦首届中国全纳教育大会[J].世界教育信息, 2009, (6) :48~51.

[4]刘延东.推进全纳教育, 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第48届世界国际教育大会[R].瑞士:日内瓦, 2008.

[5]Sheldon Shaeffer.Inclusive, Child-Friendly schools:A Framework forQuality Education——UNESCO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R].Indonesia:BaLi, 2008.

[6]荷克丝.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2004.

[7]佐藤学.李委湄译.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8

近年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认识到, 只有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思想理念、管理模式上勇于改革, 大胆探索, 不断开拓创新, 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 才能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现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 谈几点认识。

一、专业选择指向化

1. 因地制宜, 开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是为残疾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打基础, 目的是给社会输送残而有为的智能型劳动者。因此,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必须因地制宜,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 让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 缩小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的差距。

2. 因人制宜, 选择职业技术专业

选择的专业是否能够学有所用, 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因此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 要及时与家长、学生沟通, 从两方面帮助学生确定选学专业。一是定向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要, 确定学生选学的专业, 进行定向培训, 为就业打好基础;二是自主选择。根据学生兴趣确定选学专业, 以保证学生能学好所选专业。学生选学职业教育专业, 既要专一, 又不仅限于专一, 应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力争让学生一专多能, 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为学生就业拓宽门路。

二、师资力量专业化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 但学校不可能马上引进需要的全部专业教师。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要采取内外兼顾, 以内为主, 以外为辅的方法。

1. 立足现有师资

进行校本培训, 重视专家指导, 利用本校教育资源,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进行培养, 加强校外培训;给他们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通过经常性地岗位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师资, 促进教师专业化、技能化。

2. 外聘专业教师,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一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二是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行业专家, 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三、教学形式实效性

职业技术教育涉及的范围广, 工作量大, 而且还面临着经费、师资、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必须注重实效, 灵活多样, 才能突破不利因素的制约。

1. 职业教育要从小抓起, 使其具有连续性

在中低年级采取兴趣小组的形式, 开展多种劳动活动, 进行初步的劳动技术教育;在高年级开设职业技能基础课, 给学生专业的渗透, 为他们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专业技术打好基础。

2. 专业教学打破班级界限

职业教育教学阶段要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 按选择专业和掌握程度进行教学, 或在校内进行练习、或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或进行社区服务, 力求让每一名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技术。

3.“走出去、请进来”

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学用结合;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到校传授知识和技能。

4. 协调合作, 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 积极主动与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挂钩联系, 共同合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就业培训, 既可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又节约资金, 是实用有效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途径。

5. 提高能力, 真正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

残疾学生虽然生理上有缺陷, 但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潜能, 按照教育“有教无类”的思想, 我们对盲聋学生因材施教, 构建起既学习文化知识, 又学习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 真正解决学生的学用结合, 使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充满活力。

四、教材开发专业化、实用化

目前, 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材, 大多数学校采用普通教材进行教学, 我们的对象是残疾学生, 与普通学生学习目的和要求不一样, 普通教材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实用性不强。虽然有些学校已率先写出了校本教材, 但良莠不齐, 且具有地域局限性。

1. 开发校本课程, 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育人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既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又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

2. 进行区域性推广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周期很长。对于具有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我们不妨在地域特色、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相近的地区进行推广, 避免资源浪费。

五、多种途径解决就业难题

1. 建立校办企业或校企联手, 实现产教结合

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单纯地面向技术, 还要面向市场, 使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产品打进市场, 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市场, 学会经营, 增强规则意识。既增强了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又可以利用创收的资金再投入, 使职业技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市场实践, 扩大社会影响

学校要定期带学生走进社会, 用所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 加深对职业技术教育意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思想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自强自立的信心;另一方面, 也向社会展示了职业教育成果, 扩大社会影响, 从而了解、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

3. 寻求政府支持, 增加残疾人的就业机会

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一定要取得政府的支持, 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展现特教人的风采, 展示我们的教育成果, 这样, 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够有所依托。

4. 鼓励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自主创业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开发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 使创业精神成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核心能力之一, 尤其要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多年来, 我校已有数十名学生在全国各地创建了自己的企业。

5. 建立学生与用工单位交流的平台

目前, 人才交流的平台很多, 但却没有一个是专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的。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搭建一个供残疾学生和用工单位交流的平台, 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9

1.1 就业教育的优势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教学理念。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相对于应试教育是一大进步。长期以来, 就业中学历和专业的限制, 使考试选拔几乎变成唯一的手段和标准, 应试教育伴随着计划经济, 一直主导着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试教育逐步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方向发展, 使教育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2) 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社会各种组织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 使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都随着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 学生接受的教育及学习获得的能力更接近实际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未来社会发展和具体工作的适应性。

3) 学生适应力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由于市场导向, 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 学校普遍增加了一些教学, 特别是实习期的延长, 使学生一旦进入用人单位能迅速适应工作要求,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4) 对整个社会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人才短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中国长期文化教育落后的实际以及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度的过程中, 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受到重视。由于长期套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 基础文化教育备受重视, 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学历构成都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而职业技术教育则长期被冷落, 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结构性矛盾。

1.2 就业教育的劣势

1) 学生的后劲不足。由于学制没变, 专业技术技能教育时间延长, 基础课程的学时就被压缩。在这种此长彼消的过程中, 基础理论教育削弱, 虽然短时间内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要求的提高, 学生的后劲明显不足,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 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社会劳动力的素质。

2) 适应能力受到限制。一般来讲, 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基础理论水平与未来发展的潜力、适应专业工作的负面都是呈正相关的。学生刚上班的时候, 在对待简单工作上, 不同学历学生的工作能力差异并不大。随着工作强度的提高和工作难度的加大, 工作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 不同学历乃至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明显。

4) 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偏差和对课程设置的负面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水平、实际学制的长短以及学生的质量。由于目前追求就业率的需要, 一些学校将实际学制缩短, 增加社会实践的时间, 实际上是通过减少授课时间而增加学生找工作的时间。由此, 课程设置就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幌子下, 出现了空洞, 一些课程由讲授变成了自学, 考试由闭卷变成了开卷, 甚至考前综合性辅导也变成以考题为重点的辅导。一切围绕就业的教学势必会走进另一个死胡同。

5) 就业教育对整个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难以纠正的不利影响。从长期来看, 社会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学校的教育始终面临着两难选择。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 基础理论的教学时间与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时间此消彼长, 基础理论教学的时间越长, 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时间越短, 初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低;反之, 为了提高就业率, 增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 由此减少基础理论的教学, 虽然就业会暂时顺利, 但这是以降低整个社会劳动力构成水平为代价的。

2 就业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2.1 价值观向功利性倾斜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 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应对竞争压力能力亟待提高, 追逐经济效益的强烈动机、人口高峰期巨大的就业压力都在左右着人们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取向。这是就业教育存在的社会思想基础, 也是危及未来社会劳动力构成水平的一个潜在因素。教育考评体系和政绩考评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 纠正教育发展的偏差。由于考评体系就受到功利观念的深刻影响, 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偏差, 使就业教育变成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才生产工厂化作坊, 令人担忧。

2.2 学校和学生的生存竞争压力

当社会、学校和学生以牺牲基础理论学习为代价, 迎合社会需求尽快实现就业, 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将是根本性的。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社会化的水平, 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社会对人才适应性的反馈效应, 反过来威胁到学校的生源甚至于生存。

2.3 企业的短期行为

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的矛盾始终存在。社会、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对人才的需求是现实的, 而学校的教育则是按照理想安排的。前者对人才的需求是即时的, 后者对人才的培养是超前的。但在大多情况下, 前者在招聘人才时对能力的要求是对等的, 只要能胜任工作就可进入职场, 而后者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决定了学生能力的不对等性, 这种不对等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本身有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作为人力资源的潜能是超过现实需求的;二是社会发展预测的不确定性, 使得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总要超出现行教育体系的囊括范围, 这个矛盾的解决将是社会与教育机构长期博弈的主题。

市场竞争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 企业竞争的压力需要在不断更新机器设备的同时, 吸纳学历构成水平更高的劳动力资源, 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来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作为学生, 当学业即将完成时, 如何就业、到哪里就业、就业的良好预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很现实地排到学生思考问题的首位。在这种情况下, 远大的理想就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的就业以及为了就业而承担的社会和生活压力。

3 发展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课程设置是素养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方向。但长期以来, 素质教育一直没有一个充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框架, 因为目标和内容的不确定性, 素质教育就在激烈的社会和市场竞争中沦为就业教育, 产生一切为了就业、而实际并不利于社会未来发展的偏差。虽然社会对劳动资源专业需求非常明显, 但社会需要的是整体素养好的人力资源, 毕竟社会的发展除了需要各项专业人才外, 更需要整体素质高的人。

提高社会人力资源的素养关键在课程设置, 可以将素养划分为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技术素养、学习进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等。素养的类型和内涵一经确定, 就可以用社会发展的需求来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毕竟, 教学最关键、最基本、最需要的就是确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目的。

3.2 对基础文化课程给予应有的重视

学校的基础教育要为人才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基础课程的设置、教学乃至学时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再加上“基础学科无用论”的影响, 就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整体水平。

3.3 倡导素养培养基础上的专业技能培训

毋庸置疑, 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素养培养基础上。学校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素养的教育、素质的教育, 然后才是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教育。虽然个人的基础水平在社会上不能迅速体现出来, 但基础教育的根基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学校教育必须给素养教育以更高强度的重视。

3.4 实行召回制或者回炉制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 在学校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一个年代就失去了对社会的有用性。因此, 能形成“学校—社会—学校”这样的良性循环, 对个人知识的更新、专业技术技能的增强、个人素养的提升乃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都是有好处的。针对目前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短期培训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如何提高个人素养、学习的针对性、技能的有用性等, 都是现行教育体制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总之, 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与社会需求良好对接, 就必须从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入手, 以提升教材的水平为手段, 以提升教学方式方法为目标, 让我国的教育事业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摘要:从教学和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就业教育在克服应试教育的过程中, 已经呈现出负面效应, 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应该体现德育和素养的教育。围绕就业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分析了就业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提出发展素养教育的建议。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10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 安定区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 科学规划, 强化管理, 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37所, 在园幼儿7674人, 专任教师493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9所 (城区5所, 农村14所) , 在园幼儿4553人, 专任教师321人, 其中幼教专业225人, 专业合格率70%;民办幼儿园18所 (城区12所, 农村6所) , 在园幼儿3121人, 专任教师172人, 其中幼教专业131人, 专业合格率76%。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学前班47个, 在园 (班) 幼儿640人。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2所, 省一类幼儿园1所, 省二类幼儿园2所。学前三年入园率65%, 学前一年入园率82%。

2 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总体来看, 安定区学前教育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 学前教育资源短缺, “入园难”问题突出

特别是城区只有三所公办幼儿园。大多数家长认为公办园收费低, 师资力量雄厚, 首先选择送孩子上公办园, 致使公办园“一位难求”, “入园难”矛盾突出, “大班额”现象严重。城区公办园现有在园幼儿2998人, 教学班59个, 平均班额51人, 超出标准班额21人, 造成保教质量整体下降, 对幼儿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 全区还有6个乡镇没有幼儿园, 一些人口居住集中村社特别是偏远山区没有建设幼儿园, 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

2.2 民办幼儿园基础条件较差, 办园行为不规范

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办园场地达不到规定标准, 室外活动场地狭小甚至没有活动场地, 全区现有民办幼儿园生均用地面积7.4平方米, 较国家规定的幼儿园生均用地面积低一倍 (国家规定生均用地面积13-15平方米) 。有些民办园幼儿在活动板房里上课, 而且缺乏基本的玩教具, 不能满足幼儿活动需求。部分民办园办园理念存在偏差, 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 存在教育“小学化”倾向。

2.3 幼儿教师短缺, 师资专业化水平低

近年来, 由于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师专业在逐步减少, 幼儿教师培养与学前教育发展需求脱节, 补充机制不健全, 导致幼儿教师短缺。目前, 全区公办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14, 民办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18, 而国家规定半日制简托师幼配备标准为1:8-1:10, 全区幼儿教师缺口很大。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高, 但是专业对口率较低, 即正规的幼师生比重较少。民办幼儿园师资不足问题更加严重。

2.4 学前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亟待完善

教育主管部门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不足, 管理力量薄弱, 管理难度大。督查考核机制不完善, 特别是对民办幼儿园缺乏有效的监管考核,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建议

发展学前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 努力扩大教育资源, 全面加强规范管理, 着力优化师资队伍,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努力推动全区学前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3.1 加大建设, 有效缓解“入园难”矛盾

当前, 缓解城区“入园难”是发展学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城区要把握人口变化情况和确保幼儿就近入园的原则, 科学测算学龄前儿童数量及分布情况, 建设几所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园所。如交通路一带外来务工租房居住人员多, 适龄幼儿多, 但是区域内只有一所民办园, “大班额”现象严重。力争近期内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 有效缓解入园矛盾。扶持创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积极扶持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合理的民办幼儿提供普惠性服务,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2 规范管理, 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一要加强幼儿园办园准入管理。建立和完善审批责任制, 严格审批标准和程序, 加强幼儿园审批管理, 加大对非法举办幼儿园的查处力度。二要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教学管理和指导, 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监管各幼儿园要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指南》, 树立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合理安排幼儿活动, 避免和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三要加强民办幼儿园管理。建立和完善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 加强民办幼儿园动态监管。对保教质量水平提升显著的民办园予以适当的奖励性经费, 推进健康发展;对出现办园行为不规范、保教质量明显下降的民办园取消办园资格。四要开展示范园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示范带动作用, 采取以园带园、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等形式, 带动各类幼儿园健康发展。

3.3 加强培训, 着力优化师资队伍

一要加大公开招考力度。要根据全区学前教育师资紧缺的实际, 制定幼儿园教师补充计划, 增加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 在每年招考的教师计划中适当增加幼儿教师名额, 补足配齐幼儿教师。二要加大转岗培训力度。对部分有能力做幼教工作的教师进行转岗, 培训合格后补充到幼儿园。三要加大岗位培训力度。逐步建立起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民办幼儿园教师聘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民办幼儿园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 保障民办幼儿教师的工资及待遇逐步提高, 稳定教师队伍。四要加大交流培训力度。采取城乡、公民办幼儿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力度, 着力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3.4 完善机制, 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11

【关键词】教育发展理论  军事职业教育  发展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05-02

随着大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不断推行,这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阻碍世界和平的一股逆流,为世界的稳定发展埋下了不安的因素,这与我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当前由于我国周边关系的日益混乱与紧张,对我国的军事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军事职业教育、推行“人才强军”战略势在必行。基于上述背景,在军事教育改革战略中,需要根据现有的教育发展理论,构建出合理的军事职业教育体系,以加强对军事人才的培养,提升军事现代化水平。

一、关于教育发展理论的概述

教育发展理论,即研究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与观点,以及在这种关系下教育自身的发展,概括说来就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即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发展理论与教育发展实践之间的关系。只有将这两对关系研究清楚了,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变革,而社会的发展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要具体分析这对关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适应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发展往往也会有着新的、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教育的发展能够适应于社会的变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于兼备实践型、创新型以及学术型综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以培养具备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满足和会发展的需要。

2.引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积极作用也使日益凸显,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越发地重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信息时代的当下,人才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正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类型的转变,使其能够进一步满足各领域对于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从而推动着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引领着社会的不断前行。

(二)理论与实践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与认识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教育发展理论与教育发展实践这对关系中,正符合了哲学上对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一方面,教育发展理论是教育发展实践的指导,是促使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教育发展实践为教育发展理论提供了认知来源,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育理论加以证实。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教育对于社会实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地,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是越来越明显。以西方为例,在教育发展理论并不完善的时代,學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都具有自发性,是由学生个人或者学生团体独立开展的,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持与引导,目的性不够明确,因此很难获得成功。但是随着教育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学校逐渐成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引导者与支持者,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19世纪以后,实践已经成为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学校安排、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上述两种关系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理论与社会变革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即教育发展理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不断完善教育发展理论的同时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从教育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军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军事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教育机构、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针对军人的职业需要开展关于现代军事知识方面的教育,以实现学员军事水平的提高,并进一步培养学员的军事素养。使其能够掌握科技条件下的军事斗争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战略思维,成为专业的军事化人才。从本质上来看,军事职业教育属于继续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是针对军人军事生涯的一种终身教育模式,与教育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适应性

军事职业教育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军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现代化军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的内容更加精深、教育的方式更加有效,这样才能够为军事的发展提供注入新鲜的动力。而这一教育目标所提出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社会局势的复杂性。[1]一方面,在一超多强的国际环境中,霸权主义不断抬头,为国外反华势力提供了支持与借口,“中国威胁论”尘嚣之上,与我国有关的领土争端也越来越多,中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的制约,与我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和平发展”战略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内政治局势也不容乐观,台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依然存在,在国内社会中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领土的完整统一,不利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要实现我国的和平与稳定,就必须构建出高科技、高素质、高能量的现代化军事力量,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出有利的外部环境,而军事职业教育发展正符合不谋而合。[2]

(二)引领性

军事职业教育属于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军事教育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完善、科学的军事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军人军事素养、职业技能、设备操作能力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军事事业服务的现代化军事人才,实现“人才强军”的战略目标,进而达到强国的最终目的,使“中国梦”能够成为现实。[3]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发展军事职业教育,能够构建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科技的现代化军队,为我国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直接引领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三)促进性

从本质上来看,军事职业教育属于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实践的基本环节,而军事职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现代化课程,形成与发展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强化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从而发现在教育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因此通过对军事教育、军事课程的改革,使军事职业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军事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的支持。而在军事教育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能反作用于军事职业教育,促使其能够更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出优秀、先进的军事人才作出贡献,以满足我国和平发展的需要。此外,军事教育理论属于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使军事教育理论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线索与理论支撑。[4]

三、从教育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军事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在教育中,“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密切的联系,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教育方法、教育水平的一个检验,同时也能反映出教育過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从而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论,进而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基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是一个循环式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军事职业教育是一种持续、长期甚至是终身的继续教育

教育是从人类诞生之初就有的,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符合人类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终身学习也成为了教育发展理论的重要体现之一。军事职业教育属于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是针对现役军人或储备军校学生关于军事职业内容的再教育活动,能够弥补现有军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形成长期、持续的终身教育模式,实现军人的自我提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的军事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决于军事科技水平。因此现代化的军事人才,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军事知识,还要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与设备操作能力。对于军人来说,仅仅是对现有的军事理论与知识了解是不够的,科技在不断进步,军事理论也在不断完善,而国际局势的不断地变化,因此只有在军事职业教育中完善自我、实现突破,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地丰富自身的军事知识、提升军事水平,从而符合社会与国家的需要。因此现役军人或军校学生必须要主动地参与到军事职业教育中去,构建“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5]

(二)军事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军事教育体系的完善

无论是在古代战役还是现代科技战争中,“人”都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本质上来看,军事教育是必须为战争服务的。因此在构建军事职业教育体系时,需要考虑到特定战争行动等级等因素。在战争中,主要分为战略、战役以及战术这三个等级,其中战术是最高级的,因此在军事教育中,也应当以此作为课程的分类,实现课程难度由低到高的逐层发展,从而使军事人才培养能够做到基础出发,在坚持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军事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实际教育中,军人或军校学生很难接触到真正的战争,但是军事是必须通过战争才能加以实践的,对于军人来说也就是从军事生涯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在军事教育的初期,军人们都无法取得实战经验,因此在这种层级式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当随着军人职业的不断发展来加强军事教育,并创造一定的实战演练机会来进一步丰富军人的实战技能,为培养战术级军事人才奠定基础。而军事职业教育的融入,能够使层级式军事化教育实现融合,全面地覆盖军人军事生涯的全部,有利于军人在现有水平上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能够使军队的战斗力长久地保持下去,是一种现代化的军事教育战略,是对军人负责的表现。[6]

(三)军事职业教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军事人才的培养既要学习所处阶段应当学习的内容与技能,同时为了进一步在军队中发挥自身价值,还要进一步追求专业的精度与深度,以获得更加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军事知识。在军人职业中,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因此要获得等级上的提升,除了要获得更多的功勋之外,还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军事水平进一步提升。

例如军官这一职阶,在获得任命之前,需要对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加以掌握,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的内容,以培养一定的军事素养与创造性思维,为军事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任职之后,为了具备与等级相适应的能力,就必须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去,通过军事职业教育这一途径对当前职阶应当掌握的特定内容加以了解与学习,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而在经过一定的实践之后,军官已经能够较好对完成本职业阶段的工作,同时对不同的环境、制度以及训练方法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并能够根据现有的部队情况从个人的角度来展开思考,那么如果想要在军队中获得更高的身份,就需要进一步地参与到再教育中。而在后期的职业教育中,就应当从军事的学术性与研究性出发,为军官的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形成战略化的军事思维,通过对现有军事理论的不断完善来推动现代化军队的建设进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军事教育具有阶段性,在每个不同的职业阶段都必须根据职业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使军事人才能够符合当前岗位的需求,并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以丰富军事理论、提升军事经验。而军事职业教育正是符合了军事教育阶段性这一特点,能够从军事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出发,对不同性质的军事人才加以培养,使其能够不断地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思维的战略化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化,军事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军事教育能够为我国的“强军”战略输送现代化的军事人才,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前提。但是,传统的军事教育体系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使现有军事教育体系能够得以完善,就必须加强针对军人职业阶段与阶段特点的军事职业教育,使军人能够形成科学而具有创新性的战略性思维,并通过终身教育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不断进步。从而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军队,为我国的国防安全与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实现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双双, 李宇庆, 魏子任.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 2015, 29(1):13-16.

[2]张晓东, 张作前, 张陕辉.从教育目的理论看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意义[J].继续教育, 2016, 30(6):66-68.

[3]赵源荣.在融入军事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函授教育转型升级[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5, 16(2).

[4]姬炜斌.军事职业教育深化发展探析[J].继续教育, 2016(2):67-69.

[5]邓武振.推进军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J].科研, 2016(7):00287-00287.

[6]李享.浅谈优化军事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益[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2, 25(6):125-126.

作者简介: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篇12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农民,农村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新型的现代农民, 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一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是培养称职合格的新型农民, 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促进农村大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降低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许多地方还存在着各种形式和档次的农业培训学校, 许多村庄也开设有农民夜校, 每年县乡政府定期组织村组中文化程度偏高的青壮年农民到农业学校学习农业生产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经验, 回村后再通过村设农民夜校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农民, 同时在村组成立技术小分队负责解决农民在实施新技术时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在政府组织和支持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农村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 随着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重视, 逐渐轻视了农村, 农村职业教育也逐渐变得可有可无了, 政府也减少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放松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组织活动。加上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缺失, 多年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在广大农村没有得到有效普及应用。

2、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多向化, 师资力量逐渐减弱, 教学质量逐渐下降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经济建设如火如荼, 在世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 新工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有强烈的学习新技术、谋求新职业的愿望。农村职业学校在政府放手不管、自身谋生存的现实面前, 也参与到市场需求的专业培训方面, 逐渐放弃了农学专业设置;农学教师意识到农业知识的无用和新兴技术的紧缺及良好前景, 纷纷放弃农学改行进修钻研其他学科, 甚至离开农村职业学校。另一方面, 许多农业专业的大学毕业学生也想方设法不从事农业教学工作;广大来自农村的考生, 深知农村生活的困苦, 也了解市场上对新兴专业的亟需, 不愿报考农学专业。从而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师资越来越弱, 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3、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功能逐渐退化, 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普及

现代农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资本和科技投入为主, 农民需要许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 否则, 他们就不会操作农业机械, 也难知道种什么品种, 如何种;施什么肥, 施多少, 何时施;如何销售自己的产品。农民组织是一种松散、素质偏低、追求短期利益观念较重的基层组织, 政府如果缺乏对其进行有效组织和科学引导, 要促进农村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将是极其困难的。但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功能存在逐渐弱化的趋势, 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即使农民重视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但由于解决不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问题, 不能带来生产的发展, 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必然降低农民参加农村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从而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普及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促进农村大发展, 就需要继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针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重建农村职业教育的繁荣, 从而使农民更新提高自身素质有途径, 掌握的知识有效使用, 个人增收有保障, 农村发展有希望, 最终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1、政府重新提高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发展, 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各级政府一定要积极响应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号召, 树立大农民教育观, 树立现代农民教育观, 树立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教育观。充分认识到将来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概念, 而是“农、工、贸”结合, 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农业概念;因此, 农民教育就应根据已经变化的新形势, 树立大农民教育观, 适应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要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把农民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必须从过去以经济扶贫为主而忽略知识技能扶贫的方式, 改为知识技能扶贫和经济扶贫并重的方式上来。要引导农村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加快建立既承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 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道德体系。认识到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代农民的重要性, 教育农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正确认识沉着应对农业经济中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为此各级基层政府一定要拨付专项农村职业教育资金, 重建农村职业学校和乡村不同形式的夜校或文化大院, 利用现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切实组织好农民积极参加教育培训。

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发展, 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

2、鼓励农村职业学校把办学重点转移到对农民进行培训上来

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家建设中重要的基础地位, 勇敢承担起培养现代农民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 争取政府的全面支持, 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硬、软件建设。首先转变观念, 由以前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思路转变到为大农业服务上来, 农民教育资源不仅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农民服务, 同时要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农村经济。其次要改革课程体系建设, 在办学上要把知识经济和农业科技革命的新理念和知识创新意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及时充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等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 体现当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第三要抓住机遇, 大力宣传农业发展的紧迫性和在农村创业的现实性, 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的进一步加剧, 大批青壮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盲目性现状, 学校可探索在培养人才方面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以新培养人才或实验田为点, 让更多的农民愿意参加培训教育, 让培育起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直接服务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为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加强乡村农技术站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

毕竟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经过培训的农民在应用农业技术方面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从而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重建乡村农业技术服务站, 可以就近具体解决农民生产活动中的难题, 帮助农民掌握技术, 发展生产。在部分农民接受职业培训和农村技术服务站的帮助得到实惠后, 一定会有更多的农民积极自愿参加培训, 形成农民专心种粮促生产, 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 另一方面也会遏止当前农村流行的赌博、偷盗等不良恶习, 对促进农村和谐、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对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完成到2020年农民收入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上一篇:集团资金管控下一篇:城市与贸易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