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怎样科学发展

2024-09-09

职业教育怎样科学发展(共7篇)

职业教育怎样科学发展 篇1

我国农村大部处于偏远地区, 文化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在城市附近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出现了一批图书室。在各级政府的号召下, 图书室也曾一度迅速扩大, 但真正巩固下来的并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有限。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以后, 随着全国经济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 文化事业也开始迈入大繁荣的新阶段, 农村图书室乘此东风, 获得快速发展, 不论是数量和质量都前所未有的。

1农村图书室的基本现状

目前, 农村图书室虽然总体状况比较良好, 不少省市已经做到全覆盖, 各级政府也比较重视和支持, 但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留守老人居多的地方, 图书室还没有建立起来。已经建立起来的图书室备有的地方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有些则受经济条件限制, 藏书较少而且陈旧, 基本设备, 如房舍、书架、桌椅等偏少偏小, 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没有专职管理员, 虽然有但素质比较低, 只能看堆, 缺乏为读者服务的本领。这些问题不解决, 会严重地影响农村图书室的生存和发展, 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的高度重视, 努力帮扶农村图书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终身教育以及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2提高对农村图书室的认识是关键

村, 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生产劳动和人居条件较城市尚存在很大差距。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的建设, 发放的各种补贴和减免农业税, 使农民的收入开始超越城市居民的增长速度, 城乡一体化也已经纳入政府日程。但是, 城乡差距是几千年形成的, 不能一蹴而就。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支撑,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继续学习的条件。在信息化的今天, 信息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这一切问题的解决, 农村图书室都是最便捷、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图书室可以就地为读者提供科学种田、养殖、林木的各种知识, 图书室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提供生产、销售、市场、价格实用的各种信息。从而可以最大化地克服农业生产线的盲目性。

随着农业生产逐步实现集约化、机械化、城镇化, 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提高, 图书室是他们最好的活动场所。过去农闲的时候不少人从及赌博, 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邻里、家属的和谐关系。图书室可以用高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有益的各种活动, 取代不利于社会安全因素。

图书室能否巩固和提高解决, 领导的认识是关键。因为图书室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人、财、物等各种条件, 这些硬件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很难筹措到位的。实践证明凡是办得好的图书室都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帮助。

3怎样才能办好农村图书室

农村图书室办起来容易, 但办好办强则比较困难, 需要大量经常性的工作保障才能取得实效。

第一, 不少图书室的房舍设在村委会的房间里, 也有的就设在图书管理员的家里, 这虽然能解燃眉之急, 但终非长久之策。因为, 它不利于读者的活动和图书室管理人员工作。在这种条件下, 图书室的必要设备如书架、阅读桌椅等都无处安放。因此, 图书室必须是独立的, 并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满足管理人员和读者的需要。图书室可以和还在兴起的文化大院入在一起, 把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 互利互动不失为一种良策。

第二, 农村图书室很难找到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多数只能看堆, 处理借借还还的工作。但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都直接的决定农村图书室能否存在、发展、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从市、县图书馆调配专业图书馆员到农村图书室工作并非现实, 只能就地选材, 培养自己的实用人才。农村退休教师、科技人员或初、高中毕业生, 都可以成为最佳人选。应该先派到市、县图书馆学习, 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后, 回到农村边干边提高业务水平。

第三, 书、报、杂志是图书室的核心。由于经费的限制, 农村图书室不可能购进大量图书杂志, 尤其是不能将室内藏书适时更新换代, 总是那几本陈旧书刊。图书室的生存也快结束了。这个难题应采取多种途径加以解决。譬如要将有限的资金购入和发展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新书报。资金不足, 可以请市、县、乡三级图书馆借调一部分, 以确保图书室藏品常换常新。各村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 所有权不变。另外, 鼓励社会赞助、个人捐款、捐书也是农村图书室生存发展的渠道之一。

第四, 农村图书室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农村图书室不同于省 (市) 、县大中型图书馆, 服务的对象来自各条战线。读者的层次和要求也千差万别。农村图书室面对的读者就是本村几十或几百家, 读者比较单纯和固定。图书室的任务首先是为发展本村经济提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尤其是本村的主导产业为何保证它做大做强和预防风险的各种信息资源。图书室不仅是科学种田的传播基地, 同时也是广大农民实现终生教育的基地。图书室还要把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较好的文艺作品推荐给读者, 使他们在读书中受到拒腐向上的启示。

农村图书室只有贴近读者, 才能具备强大的生命力, 才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推进器的作用。

第五, 农村图书室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农村图书室的读者和馆员之间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亲戚和朋友, 这和大中型图书馆有很大的区别。借书超期甚至据为己有事时有发生, 损坏丢失率也比较高。如果没有严格制度的约束, 图书室很难发展和持久。

农村图书室的规章制度应该是简单易行, 不必像大馆那样复杂。但也应该有馆员应遵守的制度和读者应该遵守的制度。由于馆员职责不到位造成的损失一般应由馆员负责赔偿。因读者丢失或损坏的藏品由读者负责赔偿。其它为作息时间、借书时限等也应明确规定, 做到有章可循。

总之, 农村图书室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和实现终生教育的大事, 只能做好, 不允许只当摆设、可有可无。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图书室的发展纳入规划之中, 定期检查指导, 确保图书室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农村图书室的建立, 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生产物, 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 图书室遍及广大农村,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各地图书室的水平和作用都大不相同。怎样使农村图书室能够站得住并实现科学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图书室,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金喜, 许萍丽.农村图书馆在农民政治参与中的功能价值探究[J].图书馆建设, 1912 (1) :87-89.

[2]魏建林.农家书屋价值解读及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 (5) :48-51.

[3]陈吴林.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7) :23-26.

[4]赵海青.农村图书馆的作用和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 2001 (3) :54.

[5]杨玉林.论农村图书馆的概念与职能[J].图书馆界, 1999 (1) :24-26.

职业教育怎样科学发展 篇2

刘义忠

中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大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目前,大连市义务教育在标准化设施、学生公用经费、信息化建设和学业质量监测四方面,已基本实现城乡均衡统一,孩子们从有学上,逐步实现上好学。大连是怎样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呢?

首先是加大教育投入。中长小学校长韦瑛:“学校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叫农村的孩子、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条件。”近年来,大连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仅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教育拨款38.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2%。大连市通过推行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硬件差距。

其次教育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实施“五百一千计划”,每年安排100名教研员到县区指导,100名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一年;100所城市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1000名农村教师进城学习,进一步拉近城乡教学软实力的距离。大连市教育局基础二处处长崔冬光:“五百一千计划,有一百个大学生顶岗援岗。原有的教师怎么办?必须加大培养,城市有责任和义务反哺农村。” 第三,取消特殊化,一视同仁,大连市沙河口区格致中学校长王星舻:“因为我们没有重点班,更没有奥数什么其他的特长班。因此孩子都能够在同一个蓝天下,快乐地接受老师对他们的义务教育。有需要的孩子,我们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孩子在均衡化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满足。”

第四,教师是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大连市教育局局长马瑞春认为,教育均衡关键在教师队伍。马瑞春:“我们现在又赋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些新的内容,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是一个重要的举措,特别是要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从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我们大连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基本均衡这样一个优质教育。”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教育科学 篇3

1921年7月,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其中对“以提高工人的觉悟”为“基本方针”的“工人学校”作了专项规定。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将“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作为“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奋斗的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集体智慧结晶——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形成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对于教育事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是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要遵照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们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我们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而所有这些,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教育科学的核心要义。

职业教育怎样科学发展 篇4

怎样进行学术批评, 是学术界经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一个必须解决好而又难于解决好的老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正确的学术批评可以明辨是非、弘扬正气、促进团结, 因而推动学术的发展;错误的学术批评则必然混淆是非、毒化空气、破坏团结, 因而阻碍学术的发展。对这一点, 学术界大概不会有异议。问题在于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学术批评, 怎样做就是错误的学术批评。我认为, 根据科学发展观, 以下五点可以作为判断正误的标准:

一、正确的学术批评只能就学术问题进行

学术批评的目的是分清是非、弘扬正气、发展学术, 自然所批评的对象只能是学术问题, 不能把非学术问题掺杂其中。把非学术问题掺杂其中, 说明作者的目的不是或不完全是分清学术上的是非, 而另有所图。根据几十年我所看到的情况, 另有所图的大概不外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发泄私愤等。最近我在学术批评网上看到了一篇题为《切实端正学风弘扬学术正气———就立即建议停止对徐通锵教授及其〈求索者: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的炒作的公开信》 (以下简称《公开信》) 的学术批评文章, 它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本纪念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的文集大肆批判了一通, 认为该文集收入了徐先生与好友鲁川先生的合影、徐先生与学生宋金兰女士等的合影, 是十分错误的。这就让人奇怪了, 且不说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本纪念已故语言学家的文集是份内之事, 纪念文集中收入徐先生与好友与学生的合影更是无可厚非的, 单就他所批评的事实而言, 已完全远离了学术问题。一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一本书收入了几张照片, 这算什么学术问题?有什么必要加以批评?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无可非议的现象掺杂在学术批评之中, 正说明作者的目的不是分辨学术上的是非, 而是另有所图。果然, 接着作者就说“鲁川是吕必松主持的民办学校的教师”, “宋金兰不断在《汉字文化》 (学术骗子徐德江实际控制的刊物) 发表错误百出的文章”, 原来作者另外所图的是揭露鲁川是民办学校的教师、宋金兰发表过错误百出的文章、《汉字文化》实际被徐德江控制、徐德江是学术骗子等等的“真面目”。民办教师 (鲁川先生本是某单位的研究员, 民办教师是他退休后的兼职) 与徐先生的照片为什么就不能收入纪念文集?宋金兰教授的哪些文章错误百出?徐德江控制《汉字文化》干过什么坏事?为什么说徐德江是学术骗子?这些本来都是十分严肃的命题, 如果要坚持, 必须加以充分的论证。该文章的作者对此全都避而不谈, 却在那里气势汹汹地乱加指责, 说明作者的目的不是要分清学术上的是非, 而是借机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发泄对他们的私愤。一个大学教授怎么能如此行事呢?

二、学术批评的双方必须互相尊重

由于学术批评的目的是分清是非、弘扬正气、发展学术, 自然学术批评的双方就必须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因为只有尊重对方, 才能表明尊重对方手里的学术, 才能表明自己是有修养的。如果对对方一味蛮横无理, 只能表明自己没有起码修养。这一点, 真正的学者都会自觉做到。他们不会因为对方的某一观点不完善、不正确, 就藐视对方。因为他们知道, 学术研究既是复杂的, 又是永无穷尽的。在很多情况下, 错误的观点让人们在事实面前碰了壁, 吃了亏, 才知道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什么, 人们就可以由错误走向正确。至于某一观点基本正确但又不完善, 这更是司空见惯的。把不完善的地方完善一下, 不就变成正确了吗?所以, 真正的学者都是很谦虚很平和的, 只有那些半瓶子醋才会盛气凌人, 只有那些假学者才会目空一切。上述的《公开信》连续点名批判了十三位学者, 把对这些专家学者的起码尊重丢得一干二净。且不说这些批判是如何得不能成立, 单说这样的武断, 这样的蛮横, 就必然破坏学术界的团结, 怎么能促进学术的进步?要知道, 学术界的团结, 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一部分, 是发展学术的重要条件之一。破坏了学术界的团结, 必然影响学术的发展。笔者诚恳地希望, 在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这样的文章再也不要出现了, 这样的作风再也不要继续了。

三、正确的学术批评必须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规则, 是学术批评的生命。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使正确的观点得到论证, 让人信服;才能把错误的观点彻底批倒, 帮人认清。这一点,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不过要做到这一点, 又决非易事。它不仅要求作者对所论的命题有深入的研究, 有足够的事实根据;而且要求作者把复杂的道理论述清楚。真正的学者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他们绝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当然,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文章, 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 也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话, 然而就是不去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 不管他对自己的观点多么自信, 不管他的话说了多少, 人们对他的观点还是不会接受, 不肯相信。如果他说得又十分武断, 人们还会产生反感。从上述《公开信》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我看来, 《公开信》作者与《求索者》作者们的根本分歧, 在于对徐通锵先生字本位理论的评价。《公开信》作者认为它一无是处, 一无可取;而《求索者》作者们则认为是重要成果, 是徐先生对语言学的创造性贡献。按理说, 《公开信》就应重点批驳字本位的理论, 指出它如何不合事实, 如何不合逻辑, 产生这一错误理论的根源是什么, 如此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把字本位理论彻底批倒, 才能让《求索者》的作者们认清自己的错误, 也才能使《求索者》在社会上失去影响。可是, 《公开信》的作者却不是这样, 他不去论证字本位理论有什么错误, 而去说《求索者》的一个个作者说过什么错话, 做过什么错事, 发表过什么错误文章。这样, 字本位的理论没有被推翻, 《求索者》作者们的观点自然就没有被触动, 《公开信》作者的目的必然会落空。不仅如此, 由于《公开信》对《求索者》作者们的“错误”言论、“错误”文章, 也没有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去批评, 而是一味地指责和攻击, 因而使读者必然产生反感。

四、正确的学术批评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以逻辑为准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应用到学术批评上, 自然就要求学术批评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因为一切学术观点都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 只有能被事实证明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而一切违背事实的理论便都是错误的。这是学术批评的又一基本规则, 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又是衡量学术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 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用这一观点衡量《公开信》, 人们会发现, 它的许多论断都是不能成立的。例如《公开信》曾斩钉截铁地说:“我国广大学者都不屑于读《汉字文化》, 更不愿在该刊发表文章。”这种论断符合事实吗?据我所知, 有的研究者根据《汉字文化》发表的文章调整了自己的研究内容, 有的教师就根据《汉字文化》上的文章改进了自己的教学。就以《公开信》的作者来说, 如果根本不读《汉字文化》, 怎么会知道谁在该刊上发表了什么文章呢?谁的文章有什么“错误”呢?当然, 《公开信》的作者可能解释说, 我是为批判它才读的。但人们会想, 一个杂志竟然会受到自命为学者的批判, 足见它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 怎么会是“广大学者都不屑于读”?至于广大学者愿不愿意在《汉字文化》发表文章, 只要看一看编辑部的大批来稿, 只要打开任何一期的《汉字文化》, 就明白真相了, 这里无需赘言。如果《公开信》的作者不健忘, 应该记得《汉字文化》创刊号上就登过自己的文章, 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为了保证学术批评的正确性, 不论是大部头的专著, 还是千把字的小文章, 都必须严格遵守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绝不能违反。否则, 会使学术批评得出错误的结论, 从而失去说服力, 失去存在的价值。徐通锵先生曾说过, 叶先生和他合著的《语言学纲要》“误人子弟”, 《公开信》就指责他“这种做法很不道德, 而且侵犯了叶教授的名誉权”。吕必松先生称赞徐先生“临到晚年还主动改变自己一生的研究思路, 提出语言学研究的新主张并带头开展研究, 需要多大的勇气!他为叶蜚声先生和他合著的《语言学纲要》还在继续作为大学教材而感到内疚和遗憾, 这是怎样的责任心!”《公开信》就指责他“在徐故去后, 没有权力代表徐作出这样的断言。”一个作者发现自己以前与人合写的的著作有缺点, 谦称“误人子弟”, 怎么就是“不道德”?难道明知有缺点却秘而不宣就是道德吗?至于这样说是否就侵犯了叶教授的名誉权, 这要看《语言学纲要》是否真的有缺点。如果确实有, 不论谁 (包括徐在内) 来指出, 都是正当的, 都是合道德的, 叶先生也不会把它看成是对自己名誉权的侵犯。吕必松先生对徐先生临到晚年改变研究思路, 大讲汉语和汉字的特点, 非常敬佩, 认为“这是寻根的呼唤, 是崇尚科学真理的呼唤, 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是一种民族自主心态的反映。”“他为叶蜚声先生和他合著的《语言学纲要》还在继续作为大学教材而感到内疚和遗憾, 这是怎样的责任心!”这有什么不对?这怎么就是“代表徐作出了这样的断言”? (这些话徐先生自己生前早就说过, 何须别人代他作出这样的断言?) 怎么就侵犯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名誉?

五、正确的学术批评必须准确把握对方的观点

由于学术批评的目的是分清是非、弘扬正气、发展学术, 所以批评和反批评, 一定都要针对对方的观点去进行, 切不可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更不可加以歪曲。否则, 不管你费了多大力气, 不管你自己觉得批得多么深刻, 人家只需说一句话“你批的不是我的意思”, 就可全部推翻你的批判。这个道理是十分简单的, 谁都能懂, 但生活中却常见这种错误的批评。例如1997年1月25日《中国教育报》的语言文字栏第55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文章, 指责《汉字文化》“为了反对简化字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汉字文化》竟然站出来为日本侵略者叫好, 表示庆幸, 胡说什么我们的文字改革还不如日本的‘皇民化’政策。”看来问题十分严重, 《汉字文化》真是罪该万死。但事实的真相是《汉字文化》只不过刊登了江枫同志的一篇文章, 江枫同志反对的只是对汉字的恶性简化, 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汉字简化。据我所知, 很多有识之士都有类似看法。国家已经取消的“二简”和已经改正的“一简”中的几个字, 说明江枫的意见是正确的。至于说“我们的文字改革还不如日本的‘皇民化’政策”, 那只不过对江枫文章的断章取义和恶性歪曲。江枫同志如下的一段话被无情地掩盖了:“亏得五十年前日本投降, 中国政府接收台湾, 特别是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起, 也不曾设立一个文改机构推行一套记录闽南方言的拼音文字, 否则今日台湾岛上台独的气焰定会更加嚣张。”正是被掩盖的这一段话, 表明江枫同志对日本侵略台湾是坚决反对的。 (详情请见江枫《是学术争论还是政治陷害》一文) 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和恶性歪曲, 带来的后果当然是十分严重的。该文的作者如果还有一点良心, 就应当向江枫同志和《汉字文化》公开道歉, 以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政治责任。

浅谈怎样实现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篇5

均衡教育指的是学校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的户口所在地,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也是所有管理者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造成我校教育不均衡首先体现在学生生源上。我校的生源特点:

1、家庭经济基础参差不齐。

2、父母学历层次、素质参差不齐。

3、家长对学校教育参与的热情参差不齐。

4、学生的构成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约各占50%。

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我校发展速度想快,却快不起来。学校在执行各种课程、各项教学工作过程中效率不够高,效果不够显著。

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又将如何面对与改进使我校教育达到均衡发展呢?

第一、师资搭配要均衡。

我校教师都是来自我国东南西北中的优秀教师,但是我校教师教学水平还是存在差异的。在我校有卓越教师,有星级教师,有四心教师,也有普通教师。怎样做到年级与年级之间,同年级班与班之间,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合理搭配,星级教师与非星级教师合理搭配,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合理搭配,教学方法勇于创新与教学方法较保守教师之间的合理搭配,都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搭配合理就会起到1+1>2的作用,优秀的带动普通的,积极的带动被动的,先进的带动落后的,让教师之间到处传递着一种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否则效果就会1+1<2。

第二、生源搭配要均衡。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生的素质之间参差不齐。学生进入学校一年级分班时就要力争做到均衡。分班时应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类,按是否是常住户口分为两类,按家长接受的教育水平分为两到三类,然后按性别、户口情况、家长受教育的水平将学生均衡地分到不同的班级。我曾经教过一个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生35人,女生13人,学校举行校运会举行接力比赛时,要求每班15个男生,15个女生,女生就凑不够人数;课堂上由于男生多,又比较好动,老师就比较难调控。现在,福田区教育局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基本就按照上面几个不同的参数实行电脑分班,使分班做到均衡化。

第三、实行走班制、走读制。

由于教师间和学生间能力、水平存在差异。试行走班制、走读制,即同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老师的课,让学生可以接受不同的教师的教育,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到高年级课堂听课。在使教育达到均衡化的同时,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第四、实行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承认和接受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在布置作业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布置不一样的作业。在保证学生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又能使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保证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五、提升家长素质。

在我区现有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xx教育公开课公益讲坛”、“家长学校”的开展,其目的就是要在社会上提升市民、家长的整体素质,这对提升xx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化都是有力推手。目前效果也非常不错。前期调查看这里面受众群体层次比较高,对教育参与热情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把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拉到我们的一个上升通道上来?这些,其实是我区、我校基础教育中最应该改变的一个群体。如果能同这类生源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家校互联体系,那么,对于我校的教育均衡化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嘉宾给这类家长上课,讲授嘉宾可以是我校的名师,我区的名师,甚至是家委会的成员,优秀家长等,讲授内容以提升家庭教育、孩子升学教育、孩子的心理教育为主。使这部分家长能够迅速提高,加大参与学校教育的力度,继而在思想上提升。再向上一个层面,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走进福田教育公开课、家长学校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思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区域战略合作的家校互联体系,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学校教育改革。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样的天赋,一样的能力,或者一样的动机,但是所有孩子都享有一样的权利去发展天赋、能力和动机。――John F. Kennedy。

职业教育怎样科学发展 篇6

关键词:科学,心理健康,辅导

现代学校教育, 不仅仅是为年轻一代“传道、授业、解惑”,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不仅仅是让他们拥有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必要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曾经有人说过:“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 必须把培养健康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需要, 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科学课老师, 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认真的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把这项工作扎实的开展好。

多年来, 我坚持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改革教学,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做法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心理状态。大量的事实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到平等, 得到肯定、尊重和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必然充满所属感和安全感, 其心理就会健康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状态, 激发潜能, 提高学习效率, 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在课堂上, 教师提问和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既是教学反馈的重要途径,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最好形式。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注意难易的层次性, 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及时表扬, 并在《学生评价手册》上记上优, 尤其是对学困生, 更是给予充分的肯定, 热情的鼓励, 从而调动起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以形成良性循环。在批改作业时, 我也同样注意发挥激励因素, 对正确、工整或进步大的往往写上激励性的评语。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而且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除了业务纯熟, 品格正直之外,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世界, 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快乐和忧伤, 还要理解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的情感活动。有时候, 学生的某些行为似乎违反了某些常规, 但仅凭一些冷静的道德判断并不能说服他们, 使之心悦诚服。譬如一位受到别人语言侮辱的学生可能会打人, 一位与某个教师形成对立情绪的学生可能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故意捣乱, 这些时候, 尤其应当在体谅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关注心灵, 能使骄傲者变得冷静, 沮丧者变得自信, 退缩者变得进取, 抑郁者变得开朗, 孤僻者变得合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认真而科学的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各科成绩都不太好, 但唯独喜欢上科学课。我利用这名学生的特点经常找他谈心, 疏通他的心理障碍, 并同时找他们家长和班主任多次交流意见, 细致耐心地做他思想工作, 并要求家长正视实际, 善于发现他的优点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 并分析他成绩落后的原因, 让他认识到注意力在智力结构中的重要性, 严格要求自己,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适当地补课, 配备助学小伙伴, 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 发现他有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并鼓励他不断进步。从这以后他各科的成绩稳定提高, 渐渐地变成一名好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我结合科学课教材, 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效果良好。例如在三年级《考察自然水域》一课中,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考察自然水域的任务时, 教育学生要分成四人小组, 互相照顾、帮助, 共同完成考察任务。在考察当中, 对小组成员的缺点和错误, 能提出坦率的批评与诚恳的忠告, 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际关系概念, 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发展。

社会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激烈, 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由此入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科学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健康教育, 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 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我一定坚持这一教学原则,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培养21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 .

义务教育怎样均衡发展 篇7

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加大教育投入,尤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根据均衡发展目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全国范围而言,主要应加大对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

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光荣而又艰巨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是各级政府,政府的责任主要是筹措到足够的教育经费,并督促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用好这些教育经费,使经费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实施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其责任应主要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此外,改造薄弱学校、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同等义务教育待遇,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推进义教均衡发展中必然出现一些难点问题,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问题,也都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只能一马当先、主动作为。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亦是这场战斗的主力军。薄弱学校奋起直追,先进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区域内中小学校长合理流动,发达地区学校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发展,最后都要依靠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来完成。广大教师(学校管理者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生一视同仁的爱心,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冲刺力。

均衡发展要注意几个关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长期存在并同时决定着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不平衡。故未来的10年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只能是相对(过去)而言的、适度的、大体的,“基本均衡”应是2020年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目标。在达成“基本均衡”的状态目标进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1.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讲,政府主要责任是筹措足够的经费给教育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是组织实施,把政府给的经费变成优质教育资源和普遍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是执行者,具体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措施和下达的任务,把优质教育资源转化成上乘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全部合格的学生。虽然三者在社会身份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就共同完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任务而言,实质也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政府在上面管宏观,教育行政部门居中管中观,学校为基层管微观。上对下有自然的“查”和“促”功能,下对上也有自然的“要”(争取支持)和“报”的义务。“上”要注意不越界、不乱作为;“下”切忌被动坐等、小团体主义。上下级政府、上下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亦同样有分工合作关系。

2.均衡发展与尊重教育规律的关系。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违背办学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方能让禀赋各异的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发展。因地制宜,切忌千校一面。校长能力不同,教师才艺各异,十根手指有长短,关键在分工合理。用人所长,让每位校长每位老师都站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义教均衡发展何愁不能实现!重点学校可以取消,但特色学校不能不办;重点班不能要,但实验班不能不设。现实中的复杂性在于,特色校成了变相的重点校;实验班成了变相的重点班。如何名归实致,是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上一篇:质量与风险下一篇:赏识教育中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