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教案:发展教育和科学

2024-07-08

其他教案:发展教育和科学(精选6篇)

其他教案:发展教育和科学 篇1

其他教案:发展教育和科学

【课题】发展教育和科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识记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深化教育改革

▲理解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深化教育改革

▲运用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材分析】

▲重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难点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教具 投影机(片)、

▲教法 读-问-导-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下列图表,分析、讨论它所反映的问题:

表1:部分国家科技实力的名次比较

国家 分数 名次 科技贡献率

美国 100 1 66%

日本 89.3 2 58%

法国 69.35 4 54%

中国 58.57 13 -

表2:部分国家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口比例

国家(地区) 美国 欧盟 中国

占总人口的比例 6.9 4.4 0.3

提示:图表反映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人才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较小。

认识:当前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实力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学习新课

◆读

1、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123-126,要求:时间为3分钟,寻找本课的知识点,理清知识体系。

2、提问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体系。

◆问

1、学生再细读课文5分钟,思考有关思考题。

2、投影出示思考题:

1)发展科学技术有什么重要性?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发展教育事业有什么重要性?

4)为什么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忣的战略地位?

5)我国教育的现状如何?

6)发展教育事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7)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教师提问,学生依次回答,对于不会的学生,让其再读再思考,让已会的学生纠正,实在难懂的问题,由教师点拔。

4、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导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

2)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3)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4)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3、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因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培养同现代化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创新问题〗

选择: 我国之所以重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因为它:( )

A、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首要条件

B、是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水平重要因素

C、是公民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D、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答案:B

〖课堂小结〗

着重理解:①教育和科技的地位;懂得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认清科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③要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改变思想观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板书设计】

三、发展教育与科学

1、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创新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⑵深化教育改革

小学科学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篇2

关键词:科学素养;现状;态度;调查

小学科学以前的学名叫自然,这个新名字如果说起来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的人也会把它忽略,认为它并不重要,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数学、外语才是正规的课程。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很薄弱。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来说,小学科学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对于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来说,它可能还要薄弱些,科学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学生的兴趣就不大,我们教会学生的可能就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

如,锅里的米饭烧开的时候冒白烟,在他们的记忆里那就是水蒸气,通过上科学课让学生知道,它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而不是我们说的水蒸气,虽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改变,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恢复原有的记忆。认为冒的白气就是水蒸气,可见我们的科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各国对科学素养的态度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启动国家级的科学教育推进计划,把科学课程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定期进行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日本小学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得以有效地衔接和延续,建议“发展教育体系,在提倡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过程中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促使有才能的年轻人从事工程技术职业……”可见,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反观我们国家,虽然提倡了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分数还是最主要的,毕竟现在的教育语文,数学,外语占了主流,素质教育只是浮于表面,如果让你随机地抽取学生,就能发现他们的科学素养有多差,有些学生连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清楚,让人实在无话可说。

三、教师与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

1.教师的科学素养

我们对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城乡教师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市区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中科学教师基本上是专职的,科学素养状况良好,科学课的资源投入力度较大,同时课堂教学形式也活泼多样。乡村学校相对不太重视,学校往往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课,轻视或忽视科学等“副科”,导致乡村学校教师兼职者明显偏多,专职教师稀少,从而导致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过关,再加上课程资源短缺和授课时间不足,其学生科学素养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2.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质的科学行为。调查发现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虽然他们的科学活动频率大大超过了大人。但是,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活动频率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对学生目前所能参与的科学实践进行反思。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拥有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化为科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所能赋予他们的力量以及科学所能带给他们的欢乐。要不断强化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行动。农村学校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比不上城市学校,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活动,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野里进行种植,这个对于城市里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在很多学生连西瓜长哪都不知道,这是件令人多么悲哀的事情!

学校教育要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让科学教育成为学校主流的教学学科,提高学校里科学教师的地位,让教师对科学教育产生兴趣,愿意去教授科学教育,这样学校里就会有更多的专职科学教师,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这样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就能长足地发展。有了专业素养比较高的科学教师团队,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就能更加专业化,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有了强有力的

保证。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篇3

专题一:现代散文教学教案示例

(二)《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教案设计

一、从容说课

“体悟人生”是课本第一个模块“向青春举杯”的第二个板块。这个板块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和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把握“体验”和“对话”这两个教学要点,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是本课的基本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知识。2.能根据表达目的选择恰当的措辞和语气。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设计的活动,形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体验青春的美好和父母的艰辛,学会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储备,在对话交流中,逐渐体悟到青春易逝,体悟到与父母的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对话。

三、教学重点

创设适宜的气氛,促进学生探讨,自主体悟青春及与父母沟通的意义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

入乎课文之内,出乎课文之外,自主体悟课文主旨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周华健歌曲《亲亲我的宝贝》唱片,有关阅读讲义。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的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梦想上路时,父母们总是常常扫我们的兴,惹我们烦恼。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杨子的散文《十八岁和其他》,也许能解除我们的不快。

(二)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带有逆反表情的中学生形象图片,同时配以相应的文字:父母,我有话对你说]

师:同学们,我们对父母有很多话,有很多想说,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倾听,集思广益,想想解决的办法。

生1:我觉得父母就知道关心我的考试成绩,烦死了。

生2:这几天父母非给我请家教,连玩时间都没了,我们狠狠地吵了一架。生3.他们成天不在家,难得见面,但一见面就说:要好好学习。然后,扔给些钱就走了,没劲。

生4:我父母老是担心我谈恋爱,有一次还跟踪我呢。我这点自控力还没有?真烦人。

生5:我爱看NBA,可人家就是不让看,星期天也不让。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

生6:我更惨呢。有次我在家上网聊天,被老爸瞅见了,好家伙,搬起显示器就怎么地上一砸,粉身碎骨啦。

生7:我更惨了。我老爸好施家庭暴力,我考不好,就罚我跪在毛主席画像前。

师:可怜天下“孩子们”的心哪!大家刚才谈的,似乎揭示一个矛盾,矛盾的双方就是父母与孩子。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状态呢?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等会儿我们再结合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第二部分)

师:好,读完后请大家畅所欲言。那位同学如鲠在喉,想一吐为快?——好,有请。

生8:作者作为一位父亲,说“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还说“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我觉得很坦诚。父母是爱我们,是为我们好,不是和我们作对。

师:用原文的语句表述,就是——

生9:“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

生10:这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好像就是说我。不过,有时我也很清楚,但不知为什么,就是改不了这些臭毛病,就像是“青春疙瘩痘”一样。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各位的做法:自我反省。也许我们习惯于关注他人,而常常忽视了自己的错误。自我反省,具有冰释矛盾的巨大力量。

(板书:自我反省)

师:那么,原文中提到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呢?

生11:“父母与子女间”要“像朋友般地霸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比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师:能否更简洁些呢?

生11:“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

●[播放周华健歌曲《亲亲我的宝贝》作朗诵的背景音乐。教师饱含情感朗诵第一部分“十八岁”。]

●[多媒体课件出示《亲亲我的宝贝》部分歌词:我要越过高山,寻找那已失踪的太阳,寻找那已失踪的月亮;我要越过海洋,寻找那已失踪的彩虹,抓住瞬间失踪的流星;我要飞到无尽的夜空,摘颗星星作你的玩具;我要亲手触摸那月亮,还在上面写你的名字„„]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然而谁会忘记是父母的爱把自己养大的啊。可是,不少同学平时一听到父母的话就烦了,就急了,甚至就火了。赌气,摔东西,甚至出走。“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

(板书:父母知己)

● [多媒体课间显示“合肥一女中学生考试不理想自杀身亡”的新闻。合肥晚报讯:昨晚,合肥绿都花园发生一起女中学生自杀事件。这名自杀者14岁。据了解,事发时只有女孩一人在家,其母上夜班去了,其父叶外出有事,等他10钟左右回到家中,发现女儿在家中自缢,慌乱悲痛之下手足无措,后来还是邻居帮忙拨打报警电话。120、110盒双岗派出所民警随即赶到现场。急救人员对女孩实施急救,但是由于发现太晚,女孩已经停止呼吸。警方经过调查了解到,该户平时家教甚严,女孩在刚结束不久的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过重的思想压力造成了悲剧的发生,女孩还给父母留下了遗书。]

师:这样惨重的新闻,对我们来说好像已不再是什么新闻。同学们能不能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2:我觉得,他父母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事情,作为年轻人能解决,而有些事情却不能解决,需要父母的帮助。

师:对。但如果父母不知道她的心境,她应该怎么办呢?

生13主动告诉父母啊,总不该去死吧。

(板书:主动沟通)

师:不可否认,考试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同样不可否认,它拥有很大优势;但是,我们能改变它吗?

(众生摇头)

师:那么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乐”,然后。再来点评这则新闻。

(众生读第三部分。)

师:哪位同学先拔头筹?

生14:我觉得读书既苦,但同时又是乐的。那位自杀的女孩是被动读书,只受苦了,没享乐。

生15:我觉得读书“苦”和“乐”并不矛盾,苦未尽甘从何来?那位女孩毅力再坚强些,也许就会苦尽甘来了。

生16:我认为“苦”和“乐”是读书的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那个女孩修为不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问,大家又多少认为自己读书是很快乐或是基本快乐的呢?

(举手的学生不多)

师:好像不多。是什么原因呢?(师在板书“自我反省”下画线)生17: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生18: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太强了。

生19:不肯吃苦,怕吃苦。

生20:自制力较差。

生21:不会主动学,主动学才会有“乐”。

(板书:读书最乐)

●[多媒体课件显示雄鹰翱翔图,并配以相应的文字:比喻青春]

师:“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海阔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的雄心和梦。”亲爱的同学们,花季雨季朋友们,你又用什么来比喻自己心目中的青春呢?(众生独自写作,5分钟后同桌交流。)

师:同桌写得如何?请抓住机会向全班推荐同桌的句子。

生22:青春像花朵,清新可人,总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纵然没有粉黛的装饰,却更有一种活力,一种属于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生23:青春像只鸟,却切地说应该像只鹰,有着远大的志向,有着顽强的毅力,发誓一定要飞向太阳。

师:写得很美。以花或鹰为喻,虽未脱俗,但已是不易。

生24:青春像幅画,没有油画那繁多而脓浓重的色调,有的只是清新的并

且明亮的色彩,正如我们的可爱。

生25:青春像风铃,在阵阵清风中,演奏出美丽的乐章。是清脆的、委婉的、悠扬的、自信的,没人能阻止这种曼妙的声音。

师:绘画、音乐,味就足了。你们真是慧眼哪,还有哪位——

生26:青春好像是晨露,但比晨露更加晶莹剔透;青春好像是朝霞,但比朝霞更加鲜艳;青春好像是玫瑰,但玫瑰更加芬芳;青春好像是宝石,但比宝石更加珍贵。

师:精彩,绝妙。“好像是„„但比„„更加„„”,递进的句式,又用排比把这些句子组合起来,加上富有诗意的喻体,够味。

生27:青春不是无休无眠,是需要安慰;青春不是珍贵,是昂贵得消费不起;青春不是寂寞,是找不到同类;青春不是神话,是人们说不出口的比喻。师:太妙了。由“是„„”转换成“不是„„”,逆向思维,很有创新能力。我们欢欣,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正拥有如此美好的青春。青春万岁!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诵课文第四部分“青春”的前三段,一起赞美这可爱的青春吧。(板书:青春万岁)

(众生有感情地朗诵前三段)

●[多媒体显示“对比阅读”栏目:请认真对比阅读,分析下面两段话,体会两者的不同。1.我不想向你说教,只是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2.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要保持纯真,有一颗赤子之心。]

(学生思考、讨论)

生28:我觉得第一句说得委婉,有种亲近感。

生29:我更容易接受第一句。你看,就像是聊天一样,不温不火的。

生30:第一句效果好些,不像第二句那样板着面孔讲话,父母和教师要是都这样和我们讲话多好啊。

生31:第二句有种盛气凌人的训斥的感觉,第一句则没有,而是充分体现了一种平等和民主,能让人体验到一种——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和谐的快乐”。

师:是不是只有这一句话这样呢?从全文来看呢?

生:整篇文章都这样。

师:是啊,整篇文章用谈话般的行文、真挚而朴素的语言,把父母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整篇文章充满了平等对话的氛围。

(三)课堂小结

师:大家请看板书,哪位同学能根据板书来总结一下?注意语句要连贯流畅。生32:青春是美好的,在美好的青春时光里,不要忘了我们身边的知己——我们的父母,不要忘记与父母主动沟通和自我反省,同时更不要忘了,要珍惜时光,刻苦读书,因为读书最乐。

师:很好。、不过,请大家再想想,除了注意语父母沟通和读书外,十八岁还有什么其他要注意的呢?

生33:我觉得对自己未来要有一个规划。

生34:交友要慎重。

生35:树立自信心很重要。

生36: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搞好人际关系。

生37:说出来有点不好意思——我认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最重要。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青春固然美好,各位还需要珍惜。好,看今天留什么作业。

(四)布置作业

●[多媒体课件显示“课后作业”:请阅读《傅雷家书》摘选和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书》歌词,然后结合个人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附一,板书设计:

父母知己

自读

我青春万岁书

反最

省乐

主动沟通

附二,《傅雷家书》摘选(略)。附三,《一封家书》歌词(略)。

高一语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4 篇4

杨子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苦学与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背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诵诗作为闲时游戏,我为病中母亲诵读;考取举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1)我挺秀的树 自负 你 ?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其他教案:发展教育和科学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事实;认识迫于形势的压力,晚清政府终于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的第一步。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

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候德榜将制碱奥秘公之于众,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通过分析比较詹天佑、候德榜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找出他们的共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慨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如詹天佑、候德榜等人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何处?

2、指导学生詹天佑、候德榜等中国名人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整理、归纳出来,列表说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詹天佑和候德榜的卓越成就,认识到中国人具有杰出的创造发明才能,使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欢悦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的信念。

创办京师大学堂和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措施。学习这一知识使同学们感悟到伴随经济、近代化的过程,教育近代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通过讨论“你认为詹天佑、候德榜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的问题,认识到詹天佑、候德榜均出身贫苦,但能刻苦发奋,使自己成为杰出人才。【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詹天佑与京张铁路;候德榜和“侯氏制减法”;京师大学堂;科举制度的废除。

难点:理解詹天佑、候德榜等人发愤图强、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教学方法】 典型事例分析法,提问引导法,归纳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伴随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的过程,教育近代化成为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创办京师大学堂和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晚清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㈠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6页中的内容,回忆一下洋务运动的内容,思考)

1、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在实践上迈出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师提问)洋务派在培养洋务人才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2、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开办京师大学堂)

3、洋务派和维新派为什么要创办新式学堂?(教师拓展)

(学生回答)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和维新人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㈡新式教育的开端

1、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中西并用

2、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宗旨: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3、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以经学为主,后来逐步增加了科学、商务、艺术等课程。

4、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之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发源地 ㈢科举制度废除

1、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危害?(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28中的第二段内容)

(学生回答)由于科举考试一直是清朝选官的主要途径在新式学堂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西学的同时,还要学习四书五经、八股文,严重住足碍了教育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

2、科举制度的废除的时间:1905年,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

3、科举制度废除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使得学校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

(教师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

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28-130中内容,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1、人物姓名:詹天佑(让学生了解詹天佑的简要生活经历)

2、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3、修筑京张铁路年代:1905——1909年

4、詹天佑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他又是怎样解决的?

(指导学生阅读书本129页和130页的有关内容,并让学生一起探究)

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说明几点问题)

詹天佑的创造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在居庸关青龙桥地段采用折返线巧妙设计出了“人”字形走向的轨道,成功解决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第二,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詹天佑创造性地用中距凿井,同时打开四个作业面的方法,加快了速度,缩短了工期。京张铁路虽然只有200多米,但詹天佑在筑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人胆识和创造性智慧,是外国铁路专家受到震撼,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5、成功原因:

A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B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

C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三、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1.候德榜的生平简历

通过老师介绍让学生了解

2、候德榜的“红三角”牌纯碱和“侯氏制减法”

师:候德榜克服种种技术上的困难和挫折,战胜外国技术封锁和压制,揭开制碱的奥秘那么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

生:……

师:老师引导学生掌握候德榜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和一种新的制减法——侯氏制减法,在中国和世界化学工业的地位,美国化学家称赞这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启发学生,自我提炼)⑴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

⑵代表作:《制碱》

⑶成功原因:(他们有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A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B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 C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教学小结】

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事实;认识迫于形势的压力,晚清政府终于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的第一步。为了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富强,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候德榜将制碱奥秘公之于众,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预习提纲

1、教育变革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大量涌入,传统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弊端,变革势在必行。表现:洋务运动中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戊戌变法中1898年光绪帝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开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辛亥革命后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奉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1905年清政府废除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2、科技:詹天佑,京张铁路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侯德榜,《制碱》——“侯氏制碱法”

【课堂小检测】

1.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____________________.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学堂的办学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类,教学内容最初以____________为主,后来增加了科学,商务,艺术,外语等科目.辛亥 革命后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7年____________任校长,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源地/ 2._____________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3.1909年,由____________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减缓坡度,他创造性地设计出__________字形折返线路.除了京张铁路,他回国后还主持设计修建了外国工程师无法修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______________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历史上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

A、京广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沪铁路

其他教案:发展教育和科学 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才培养;生涯发展

一、缘起——从建设大楼的比喻说起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成长与培养,比喻为修建一栋大楼。参与大楼建设的施工者,首先是我们自己,然后,家长、老师和其他同学等也都在协助我们自己修建大楼的工作。大楼已经开工,每个人都在热情万丈地投入建筑的工作……

建设者很自豪地宣称,我们高效率地为社会修造了大楼……

购楼者被光鲜的新楼“迷惑”,买下了这些“马上就能使用”的大楼,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门歪了、窗斜了,墙裂了、地板(屋顶)漏水了……,于是,一方面不断采取措施处理这些问题,一方面抱怨建筑者,“你们到底是怎么建的大楼……”

建楼自用者,在使用自己修造的大楼后,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还发现,他们要面临更多的困境,他们无法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同时,参与大楼建造的人们,在修建大楼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令他们困惑的问题:

家长们很茫然:“为什么我那么尽心、努力,孩子却抱怨?” “孩子当初非常好学,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厌学?”“以前孩子非常有爱心,为什么孩子越来越自私?”……

老师们也很茫然:“为什么我那么好心、努力,学生却不买账?”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家长对学校和老师那么苛刻?” “为什么社会还不理解?”……

学生们更茫然:“我为什么要学这些考完试就没用的东西?” “为什么学校教的都是脱离现实的东西?”“为什么家长和老师都不理解我?” “为什么要求我专注于那么枯燥乏味的学习?”“为什么我总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

所有的人都不难发现,在接受了学校教育,我们修好“大楼”,一旦进入社会独立生活,我们面临诸多的问题:好的工作难找,能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就算有工作,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业;“书到用时方恨少”,原来还有很多生活需要的东西学校没教;工作倦怠、生活倦怠在很多人身上出现,想做一番事业,却不知道什么叫“事业”;个人的事业之路曲折难行,成功幸福的生活似乎难以企及……然而,生命的确过于短暂,我们实在不愿在郁闷、迷惘、空虚、无聊和失败中生活!

可是,路在何方?不知道……

二、对教育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反思

我们知道,要修建一栋大楼,必须在开工前完成科学的设计,要拿出宏观设计图(最终效果图)、中观设计图(每层楼、每间房的设计)及微观设计图(施工图),然后,经由合格的施工队伍,使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和科学的施工方法,加上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够保证整栋大楼的建筑质量。

如果把人的成长、人才的培养比成修建大楼的工程,我们不难发现如下问题:

(一)有明确的愿景,却没有完善而详细的规划和施工图纸

在人的成长与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有明确的愿景:

学校、老师都知道,国家希望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家长也很清楚,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成人”“成才”,能够通过正当的劳动付出,过上美好的生活;学生们也想到了,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学好本领,将来找个好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对此,我们都会不存在反对意见——我们有明确的愿景。但为什么说我们没有“完善而详细的规划和施工图纸”?我们哪个阶段的学校、哪个专业没有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的教学计划(而且,这些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并经过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论证的)?

这里,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教育有两大基本职能和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而且,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对社会的价值,同时,人通过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素质,离开学校后寻找一个“合适”的岗位,通过脑力或体力的劳动,换取生活所需,在社会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停下脚步来思考一下,要每个人要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都需要什么样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学校或家庭都提供了哪些课程来对年轻一代进行系统的训练?

以此为参照,我们要反思一下,如果我们认可前面关于教育两大职能和基本规律的观点,那么,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来看,在我们经历的学校教育中,有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开设了哪些课程来对我们进行这些生涯发展基本能力的系统训练?中小学阶段,我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准备中考、高考的那几门课程上,而且,老师和家长主要关心的是考试的分数,对学生“如何高效率学习”很少能够给学生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具体的训练,至于其他的修养,只要有好成绩,别的都可以相对放下。到了大学,绝大多数的时间安排的是“专业课”,关注的主要是“专业知能”,其他的生涯发展基本能力也几乎没有什么专门的时间和课程来进行系统的训练。

虽然我们开设有《思想修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课程,虽然我们有第二课堂,但是,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出这些生涯发展基本能力地位和价值,老师和学生有多少人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及其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又有多少老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教”和“学”的时间里,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呢?更何況我们还要完成教学进度,要考试,要过级,要考各种的证书,要看成绩、看升学率、看就业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的工以及学生的质量。

而我们的学生,从他们即将面临的现实生活出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学校里教的东西,远远不足以应对我即将面临的生活,远远不足以辅助我实现生活的梦想。但是,他们也说不清到底自己还需要培养什么能力,才能在追求生活梦想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甚至,有些年轻人还主动放弃了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的机会——今年有84万高中生放弃参加高考,[2]除了学费等表面原因外,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二)在培养人的具体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教学规律缺乏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教学工作涉及的最基本的概念是能力、经验、知识和技能,教学涉及的最基本的教学规律是能力、经验、知识和技能相互关系规律。我们可以自问,能够给这些基本的概念下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么(很多教育者将技能和能力混为一谈或者用它们来互相解释)?能够很好地阐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么(很多教育者视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为中间环节,技能为最终目标)?学校能够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我们是怎样操作以落实对它们的培养?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经验是在个人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成果,包含认识经验和操作经验。教学中要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策略的主要内涵就是学习者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知识是人类认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它以经验的形式或理论的形式储存于人们的头脑中和书本中。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就是占有前人的认识成果,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认识过程。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领会有关的知识是技能形成的前提;反复地练习与实践,是技能形成的基础;行为动作或智力活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是技能形成的标准。

能力则是顺利完成学习和其它活动任务所必须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经验的积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同时,积累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经验、知识、技能和能力四者的内涵各不相同,各自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它们所遵循的教学规律和适用的教法、学法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二是学校能够直接传授和训练学生的是间接经验、知识和技能。我们不能直接传授能力给学生,学生的直接经验需要他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亲身经历亲自操作才能形成。学生所积累的经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经过系统化、个性化和概括化三个环节,才能转化为新的能力水平或者类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能够做的主要是指导和提供范例,具体的转化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是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有着不同的预后转化情况。现实中的很多教育者对此未加区分,或统而笼之地用传授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或大范围地使用“题海战术”来处理……对此,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相关概念、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将所教课程的知识加以类型的区分,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以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教得巧,学生才能学得更妙。

(三)我们的教育者,有多少是真正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又有多少是深刻反思了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我们所在做的,真正能够为孩子们的一生发展奠基吗?

曾经有一个智者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谋生的饭碗,那么,他就很难履行好教师的职责。”现实中又有多少学校领导、老师在内心里着实是把教师当成自己谋生的饭碗呢?

不错,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教育者,一辈子在教育战线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履行着教师的职责,辛勤地上课、批作业、改卷子、管班级、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对照上面的反思,我们还需要为孩子们补充些什么?

荷兰学者勃纳德?利维古德认为,伴随着人的一生发展,个人的成长主要由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及精神发展三部分构成。拿电脑来做比喻,人的生理条件,相当于电脑的硬件;人的心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相当于电脑的软件,而人的精神,则相当于电脑的操作员。回顾我们的历程,生理发展的规律我们通过课堂或其它途径以及自己身体的变化而有所了解,只要有正常的营养、运动、休息,没患什么大的疾病,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会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和变化。但,如何更好地利用我们的身体(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我们的大脑),我们的了解并不多。而对于心理发展和精神发展的规律,我们了解了多少呢?

心理的成长,只要这个人不是弱智,同时又在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成长,他就会拥有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等基本的各种心理要素。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这些心理要素的规律、使用的技巧方法了解都不多,因而在这方面的成长并不充分。

个人的内在精神,是个体心理各要素工作的结果,但它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控制个体的心理和身体。个体只要有正常的心理活动,就会有其内在的精神。但是,由于我们对它内里的规律及运用技巧的了解甚少,也不重视心理与精神的区别,因而对于多数人而言,这内在精神的成长水平属于不自觉的、甚至是低水平和无序的状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从哪些方面去塑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精神、心灵)?经过若干年的学校教育,身强体壮的孩子们的头脑中,除了认识几千个字(或若干单词)、除了背得若干概念原理和公式,除了会考试,他们的心灵里都成长了些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改进?

三、对教育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两大职能,笔者认为,现阶段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认真、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其次,各级各类学校(专业)必须从 “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从为学生一生的和谐发展奠基的角度,认真反思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吸纳生涯发展教育的科学内核,在以往突出培养职业人的基础上,完善人才素质结构,增加扶助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生涯发展能力的课程,完善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用一切可操作的途径和形式,让所有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人(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甚至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深刻理解之。培养年轻一代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有科学方案而所有的施工者都不能明确地理解和执行这个方案,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最后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与投入成本的极大反差。

第三,切实加强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的素养,是他们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完成“授业、解惑”的任务,并能够系统地指导科学、高效率地学习。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首要的任务是什么?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应于此,他们的最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什么?应该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教师行为训练之类的“条件性知识”。反观师范教育中,除了教育系和心理系的专业,其他的专业有几个是把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教师行为训练当成是第一位的专业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给予足够的教学时数?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中,虽然也开设了一些相应的课程,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帮助他们深刻把握教育事业的内涵——为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教书育人的优质服务,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培养服务;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除了谋生的饭碗,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选择了教育这个事业,就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责任与义务,除了要好好教、教得巧,更要引导学生心灵的成长,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五,全社会要真正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企业管理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则:你希望你的员工如何对待顾客,你就必须如何对待你的员工。教师也是人,他需要养家糊口,要买房子,要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如果他的收入远不足以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他又怎么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呢?

四、结束语

教育发展的动力是需要,其直接表现是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人的成长对教育的需要。教育发展还有其内部的驱动力,即教育自身所包含的内部矛盾,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完美的发展。当人们意识到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与所培养的目标不相适应的时候,亦即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就会调整或改变教育内容、形式和手段,以使二者适合或基本适合。

传统教育关注的重点是人们社会化早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但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是要在社会中工作生活并且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体现自我

的价值、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改进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以期为学生做好生活的准备奠定更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武典.青年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0.

[2]全国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http://learning.sohu.com/

20090604/n264339381.shtml.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韦日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成人教育,2006(09):39-40.

[6]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 2008(13/14) :53-55 .

[7]南海.对生涯教育的哲學思考.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30-31.

[8]温卫宁、王越等,旅游类大学生生涯规划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80-384.

[9]温卫宁等. 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103-105.

[10]孙一峰,生涯教育——来自第六届国际生涯教育研讨会的报告[J].甘肃教育,1997,(1) .

上一篇:汽修实习生自我鉴定表的自我鉴定下一篇:向詹红荔同志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