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2024-10-06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精选12篇)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1

一、强化自身结构, 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职业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因此, 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足以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知识方面;首先,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层次, 才可称得上是“真材实料”。现在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也要广泛涉猎, 如果只注重本专业, 而忽视专业之外的知识, 就会成为“井底之蛙”。职业院校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 毕业生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它是能完成、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 同时也是向专业化专门人才发展的前提。既要有一技之长, 又要做到能触类旁通;

在能力方面:作为大学生,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实践中, 但是并不等于我们不需要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所以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它会为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的更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二、转变课程开发观念, 科学培养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真正中心只有两个:一个是作为产出目标的合格毕业生;另一个是围绕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所开出的课程。

有关资料报道, 像剑桥、普林斯顿这样世界著名的大学, 他们选择教授的第一标准, 不是看他论文和著作多少, 而是这位教授能为他的学生开设如何先进而有用的课程。因此, 转变教育观念, 不能不把课程改作为核心。同时,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为进入职业领域做准备的就业教育, 其专业是按照职业岗位对专门人才的要求开发设计的, 不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活动范围需求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不同, 针对这一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并严格组织教学和培训, 使毕业生满足社会需要。所以, 我们对每一个专业开设一门课程, 就要分析这门课程教学后, 能满足培养学生的那些要求, 使他们学会了什么, 提升什么技能, 开发了什么能力, 否则就坚决不能开设。这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三、明确培养目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几个特点:创新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稀缺。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人才。目前职业教育的目标正由单纯的针对职业岗位。而我国经济经过连续10多年的高增长、跨越式发展之后, 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正逐步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知识驱动转型。我国工业现在的科技创新能力, 从纵向上看, 主要指标曲线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知识创新指数、还是产出科技论文数, 都有待提高。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 我国的发展就更应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并进而发现差距。事实上, 我们现在无论是在科技研发领域、还是制造行业, 属于学习型、模仿型、改造型的比较多, 属于自己原创的就比较少。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以, 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 职业教育的性质亦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也要改变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社会发展的办学思想。多举办以如何提高实训教学的研讨会;多深入工厂企业作社会岗位群调查, 确定专业方向;加大对高职教学计划的研究, 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突出特色。另外, 我们还要重视加强国际职教的交流, 学习先进的职教办学和教学经验, 积极参与中国与其他国家职教合作项目的培训与交流。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较大的转变, 从而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思想路到实处。

另外, 职业院校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 它既不同于目前高校的“宽松式”管理, 也不同于中专的“封闭式”管理。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在高校中进行调研, 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本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年龄、知识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差异都较大, 所以,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我们既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此外, 我们还要多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 使学生们能感受到学校在谋他们所想, 做他们所需, 解他们所难, 在学校内部初步建立起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董碧松:《对中国职业教育需求不足的理性审视》, 《成人教育》, 2008年第9期。

[2]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 《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第21期。

[3]李喜成:《试述中国职业教育走向》,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6期。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2

学校档案建设要求

一、档案分类

(一)综合类

(二)办学条件

(三)入学机会

(四)保障机制

(五)教师队伍

(六)质量与管理

二、档案内容(分年度整理三年:2010-2011、2011-2012、2012-2013)

(一)综合卷

1、国家及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关于推进和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文件、会议纪要、领导讲话等资料。

2、学校自查报告。

3、学校平面图(显示布局、面积等数据)

(二)办学条件

1、附件1《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评估表(试行)》,要逐项打分。

2、表II—2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自评表

3、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评估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4、有关部门对学校实验室等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5、卫生防疫部门对学校食堂检查验收合格证书。

(三)入学机会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档案。(城区学校)

2、农村义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措施办法(青少年教育帮扶的有关资料包括花名册、图片资料等)

3、三类残疾儿童入学花名册和入学率统计表(普九表)(2010—2011、2011-2012、2012—2013学年)

4、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的计划及分配生录取花名册(三年)

(四)保障机制

1、教职工工资花名册(三年)。

2、近三年公用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拨款凭证复印件)。

3、“一补”资金发放花名册。

4、近三年,每学期教师绩效考评及绩效工资发放资料。

(五)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花名册(含姓名、性别、年龄、教龄、学科、学历、职称、工资等)

2、专任教师学历及职称情况统计表

3、专任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资格证、专业技术聘任证、校长资格证复印件。

4、教职工花名册(含姓名、性别、年龄、教龄、学科、学历、职称、工资等)。

5、教师培训及校本研修的有关资料。

(六)质量与管理

1、课程表及作息时间表

2、学生花名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3、毕业学生花名册(三学年)

4、毕业生成绩统计表(三学年)

5、初中三年、小学六年巩固率统计表。

6、辍学学生花名册及统计表(普九表,三学年)

7、各年级学生成绩及格率统计表(三学年)

8、初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统计表。(三学年)

9、大课间及体育活动有关资料

10、学校规范化管理有关资料(减负)

11、实施素质教育有关资料。

12、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有关资料

三、功能室档案资料

1、小学数学、科学,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及实验记录

2、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器材及使用记录

3、图书目录(含近三年新增图书目录)及借阅记录

4、学校计算机、电教器材目录 以上档案资料存放相关功能室。

四、档案管理有关要求

1、档案盒标签。档案盒要求统一制作标签,横标签“均衡发展档案”,横标下有分卷标签(如综合卷…….),标签统一使用黑体字电脑打印,分卷标签用小一号黑体字,分卷一盒不够需用几盒的,在分卷标签注明分卷顺序,如综合卷①……,档案盒侧面用同样字体的竖标签,档案盒侧面最下端,要表明盒号。

2、档案目录。档案要有总目录,总目录项目为“卷名、内容 盒号”。各分卷都要有分卷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

3、装订。有年限要求的按年分装,其它按类装订;凡是涉及到花名册的档案,均要在花名册前附上统计表;档案封皮要求乡镇内统一制定,封皮纸质用彩色布纹纸。

4、收集的档案内容,统一以A4纸呈现。栾川县教育督导室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17—03

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是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1]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和民生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任。区域经济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上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形成与区域产业匹配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建立与区域经济建设中主导产业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根据市场需要顺势而变。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与区域经济建设中支柱产业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需要大批专门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要能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可利用地方优势产业资源,建设适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模块化’教学科研组织,整合校内外教学、科研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灵活、积极地与地方经济互动,培养适合当地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

建立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建立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主导产业诸如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轻工、新型建材、食品、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煤炭、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融合,要把企业对技术专业的需求、人才的需求变成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或者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开发课程,组织教学,开展合作,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设、适应经济社会与人才市场而变、随着行业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地方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二、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引入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CDIO教学模式,打造“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打造“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

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为目标,改变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以社会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打造“做中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借鉴CDIO教育教学模式,坚持工学结合为前提、校企合作为载体、实训基地为条件、课程建设为核心、师资队伍为保障的教学改革理念。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但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仍旧沿袭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论”教育教学程序,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模式上,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这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大潮形成了巨大的时代落差。

(二)将CDIO教育理念与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在职业教育中特别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工作适应能力差等等。这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很难适应企业、公司的工作需求,从而大大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后的发展。为了能够创造产品及进行运行过程操作,学生需要了解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中进行系统地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的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CDIO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以接近工程实际所涉及的综合设计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强化学生“学以致用”能力。CDIO实践教学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被使用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综合的方式学习工程。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将CDIO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 无疑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探索。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体现了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的全过程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3]河南工程学院将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与机械制造、土木工程、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的“教学做”一体化有机结合,将项目“设计— 制作”的全过程,从项目开发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反馈及调节,置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人才。

(三)打造基于CDIO 理念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建立与区域经济建设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要把企业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开发相对接。为此,教师要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把要做的项目根据CDIO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环节进行设计,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来因材施教。在明确实训目标、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借助实训设备,通过实践操作,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让学生掌握技术与技能,形成职业核心能力。这种基于CDIO 理念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的弊端和不足。

基于CDIO 理念的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次序,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根据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环节组合成教学模块。“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贯穿于以上四个环节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知道怎么应用和操作了,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联系,有效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学做”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践证明: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有的放矢、量身定做,推广校企合作“订单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如果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那么“订单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个支撑和载体,是枢纽和连接点。因此,在区域经济建设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增进人才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解决人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按企业的要求——通过“量身定做”来重塑人才培养,无论是对企业来说,还是对职业院校及其毕业生来说,都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也已经证明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效果。比如,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道路,先后打造了诸如“少林客车班”、“奇瑞班”、 “美的班”、“省焊接中心班”等“订单式”教学,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促进了人才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又如,黄河科技学院“宇通重工班”的64名本专科学生作为黄河科技学院与宇通公司联合“订单式”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将全部被宇通公司聘用。“订单式”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是黄河科技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4]

实践证明:推广校企合作“订单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如果职业院校闭门造车,培养的人才找不到工作岗位,或者人才的结构、数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吻合,都是对宝贵的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的放矢,解决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脱节问题。

四、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的专业需求、人才素质要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对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贯彻落实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是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为此,要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主体作用,着力解决校企合作机制不活、深度不够、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坚持办学特色,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在区域经济建设中,本着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理念,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各自在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一是与校外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厂中校)。如学校与大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厂中校”办学模式保证了学生能够近距离掌握到工厂一线技术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技能。二是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综合教学实训基地(校中厂)。学校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积极探索校内共建生产性综合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三是与企业(行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稳定长效的校外学生(教师)顶岗实习(实践)基地。同时,教师与企业在提供技术服务、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二)推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意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校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学生进入所联系的企业的各生产岗位进行轮岗实习。比如:第一批学生(整班)实习结束后,第二批学生(整班)进入,第一批学生返校上课,以此方式循环进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增长,会进一步增强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服务社会的信念。比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要求建设校内“学训一体”实训室,并形成校企共建型、教学工厂型和校办企业型等多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既抓住了市场需求,又卓有成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技能训练。通过产教对接、订单培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保证了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显著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5]

(三)把企业对技术专业需求、人才需求变成学校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

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深化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与行业相关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通过分析企业各关键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典型生产任务,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课程内容,形成多个教学模块;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项目和开展“真题真做”、“实弹演习”式实训项目,形成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福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振洪.在比较与分析中建构教学科研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

[3] 罗高涌,张瑾.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教探索,2011,(5).

[4] 董学彦.黄河科技学院与宇通公司联合订单式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将就业[N].河南日报,2012—6—12.

[5] 时晓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产教对接培养技能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5—11.

[6] 张燕,温晓玲.基于“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J].大学教育,2012,(5):20.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4

一、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

(一) 校企合作办学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职业院校的广大教师急切地需要到企业接受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就工科类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 他们主要是毕业于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 其中的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缺少生产实践的磨炼而难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和运用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大环境下, 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有在自觉接受企业实践锻炼的同时, 认真地做好调研工作, 按照企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与企业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实习要求, 通过教学内容和企业需要的接轨, 才能把“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以山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之间的合作办学为例, 校企双方共同设立教育教学管理机构, 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广大教师的培养和锻炼, 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经过几年的努力, 编写的教材达13本, 其中的两本被评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受到社会的好评。

其次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使学生能够在入学之初就接受企业这个大环境的教育。由于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明白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有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学生就可以到有对口专业岗位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对学生则是按照企业的考核要求进行管理,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校企合作办学是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的重要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 是企业的精神财富, 是为广大企业员工所信奉的企业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集合。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 在潜移默化中让广大员工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内在潜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体是广大的企业员工, 而未来企业的员工主要由职业院校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 可以先行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再把体现企业精神的企业文化带进课堂, 让学生普遍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同时, 学生还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学习, 在与企业员工朝夕相处的过程中, 在亲自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加速自己的成长。为自己在进入企业后尽快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做好铺垫。

二、校企合作办学是实现企业整体提升的需要

(一) 企业的升级转型需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支撑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 企业可以按照协议向学校投资, 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这样, 企业就可以按照自己对不同岗位专业技能的要求, 由校企双方共同选用教材, 共同编写实习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技能要求, 从而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 尽快实现将学校的智力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近几年, 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山东福瑞达生物工程学院, 由福瑞达医药集团投资680万元, 并提供奖助学金200万元。福瑞达医药集团向校方所提供的投资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重大举措:一是可以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进一步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更为直接、高效地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优质人才;二是学校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和底蕴深厚的科研力量, 完全可以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同时也是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的重要通道。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层次是有差异的, 主要是取决于双方的经济实力、科研力量和实际需要等。南京市莫愁职业学校是一所办学实力雄厚的国家级重点职校, 学校的每个专业都同对口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办学模式。其中的机械专业办学基础较好, 早在1985年就同作为全国500强之一的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办学的紧密联系。多年来, 一直都是双方共同参与招生, 共同选定教材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 并由公司按生均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按每年生均3000元的标准向60%的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成为企业的员工, 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进厂一年后就成为能够指导新工人的师傅。

(二) 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训企业员工的重要阵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从实质上看,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和科技创新的竞争。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主体,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培养质量, 不断用适应新的技术技能要求的培训标准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 在办好职业院校的同时, 发展由企业主办的职业教育是有必要的, 许多国际上大型企业的职业教育已经达到招收研究生的水平。目前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开展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 而那些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则由于资金、场地的制约而难以举办相应的职业教育, 以致这些企业职业教育的重担只能由职业院校来承担。

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需要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支撑。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中的绝大多数是由省级相关厅局管辖的, 资金的投入比较充裕。以江苏省为例, 几乎每个地市都能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出发, 建立起专业结构比较配套、办学层次比较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我们南京市的职业院校而言, 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已达到了相应的层次, 同目前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相适应的。长期以来, 职业院校在以校企合作办学为主的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 取得了相当明显的社会效益, 从而调动了企业向职业院校投资的积极性, 充实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广西水利厅在近年为其所属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筹资8000多万元, 建成3栋学生公寓、2栋学生实训楼和1栋教学楼,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院向广西水利电力系统提供职业教育服务的能力。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快速进入当前应用型技术的前沿领域, 以此来适应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江苏省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是很有远见的, 早在几年前就同国外的著名高校、培训机构签订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 按期将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派到国外培训机构的相关专业接受高技能培训, 为我们的职教系统打造一支适应高新技能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各地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职教系统都已配备了能对企业员工进行高技能培训的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可能以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为载体, 通过对广大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进行培训, 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表明,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既是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特征, 决定着只有国家作为职业教育投入的主体, 才能够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南京地区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实现比较均衡而协调的发展, 就在于能够发挥国家投资的主体作用。以7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年政府财政投入情况为例, 政府财政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投入达11870万元, 名列榜首。目前南京市的高等职业学院均已达到5000人以上的办学规模。南京市还开展了“千家企业进校园、进院所”活动, 推动南京科研、教育与企业的快速对接, 从而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从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

参考文献

[1]苏勇.强化校企合作, 创新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8) .

[2]卞建鸿.调整职教专业结构,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J].江苏教育, 2011 (3) .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5

为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使档案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依据《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学校档案建设基本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一、档案分类

(一)市、县和学校自评自查资料及相关证书、证件。(二)学校档案室存放资料。(三)学校功能室存放资料。

二、档案内容

(-)自评自查资料及相关证书、证件

1、对照实施细则附件1《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表(试行)》逐项自评表。

2、对照实施细则附件3 II-2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自评表。

3、市级或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4、县教育部门对学校实验室等验收合格证书或相关资料。

5、县卫生防疫部门对学校食堂检查验收合格证书。

6、学校平面图(显示布局、面积等数据)。(二)学校档案

学生管理(1-4装一盒,5-11装一盒)

1、学校招生范围、服务半径一览表。

2、在校生花名册。

3、近三年学校班额情况统计表。

4、学校总课程表及作息时间表。

5、小学近六年,初中近三年入学率情况统计表。

6、近三年巩固率统计表。

7、近三年三类残疾(智力、听力、视力)儿童入学情况登记表和统计表。

8、近三年城区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情况登记表、统计表和工作开展情况资料。

9、近三年农村留守儿童入学情况登记表、统计表和工作开展情况资料。10、2010-2011、2011-2012、2012-2013三学年辍学情况登记表、统计表。

11、近三年入学情况登记表(学籍表)、在校生综合素质报告书(每个年级装一本,其他放班主任老师处)。

教学质量(1装一盒,2-3装一盒)

1、校本教研。

具体内容:近三年校本教研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

2、在校生入学以来每学期成绩册(初中每学年4次、小学每学年2次)。

3、近三年毕业生合格情况统计表。

教师队伍(1-2装一盒,3装一盒)

l、全校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新补充教师情况登记表(含姓名、性别、年龄、教龄、学科、学历、职务或职称、工资等)及学历、职称情况统计表;具体内容:2013-2014学年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全体教师的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复印件)

2、近三年来每学期教师绩效考评及绩效工资发放资料。

具体内容:市、县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由县局提供);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及细则;自2011年9月以来各月绩效考核结果和发放花名册。

3、校长、教师培训资料。

具体内容:学校要有校长的合格学历、高学历、任职资格证、提高班培训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近三年以来教师培训方面的相关文件、通知、计划和总结,教师各类培训登记表和证书复印件。

教育经费(1、2各装一盒)2

1、近三年学校公用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含教师培训;教学设施设备购置经费明细情况等)、统计表及相关账册。

具体内容:近三年学校义务教育经费情况表、均衡教育资金情况表、教师培训及教学设施设备购置情况表;复印近三年公用经费(包括取暖费)拨付的收据、记帐凭证及账页;公用经费、教科书、取暖费结余资金分配的收集、记账凭证及帐页;教师培训、教学设施设备购置经费支出票据、凭证、帐页,并分别分制封面。

2、近三年来贫困学生补助发放资料。

具体内容:近三年学校

“一补”情况表;“一补”资金发放花名册;收到资金的收据、记账凭证及帐页,支出的记账凭证及帐页;“一补”备查档案。包括学校会议记录、学生申请、公示、评审记录等。

体质健康(1、2各装一盒)

1、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及达标情况统计表。

具体内容:近三年市或县体质健康测试文件或通知;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原始数据,以体卫站下发的表格为准;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要求;统计分析表,每年测试数据上报后,要在上报软件中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管理中心下载相关统计分析表,要分班、分年级、分学校进行统计分析并附评价材料。

2、大课间体育活动

具体内容:教育局保证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体育活动文件、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或安排、大课间检查评比情况汇总的原始资料、体育教师课程分担,教学计划及教案、阳光体育活动和竞赛相关资料。

安全教育(装一盒)

有关文件、计划、活动方案、物防技防物品清单、安全教育和演练图片等有关内容。

(三)功能室存放档案资料 仪器配备及使用(1、3装一盒,2装一盒)

小学数学、科学,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及实验记录(在科学教室或实验室等)。“ 具休内容:

1、实验室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仪器室和实验室有关制度;学校仪器配备标准;县、乡有关实验方面的文件以及学校的有关活动安排及记录;

2、仪器分类帐;购仪器清单(购物凭证)。

3、实验计划表;实验记录;实验通知单;期末总结;仪器借还登记册。

器材配备及使用(体、音、美各装一盒)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器材目录及使用记录(分别在体育器材室、音乐、美术教室)。器材室各类器材要按类登记造册,建立完善”一账两本"即实物购进帐、器材借还登记本、器材报损登记本。

图书及借阅(1、3装一盒,2装一盒)图书目录(含近三年新增图书目录)及借阅记录(在图书室)。

具体内容:

1、图书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图书室和图书阅览室有关制度;图书室借阅方法及时间安排;图书配备标准及学校配书情况;县、乡镇有关图书阅读方面的文件以及学校的有关活动安排及记录。

2、图书登记册和图书分类登记册。

3、图书借阅登记册。

教育信息化(1-2装一盒,3装一盒)

学校计算机、电教器材目录与管理(在计算机教室或多功能室)。

具体内容:

1、设备管理类含设备登记帐、设备维修维护记录。

2、软件类含电教教材目录、电教教材借阅帐、电教设备随机附赠光盘。

3、教学应用类含相关应用制度、工作计划、总结、各室使用记录、农远数和班班通教学活动资料(教学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论文、教学心得、相关获奖证书等)。

三、建档说明

1、相关数据来源应从睢县教育统计年报资料中提取。

2、近三年指2011-2012、2012-2013、2013-2014学年,(巩固率、辍学率等指2010-2011、2011-2012、2012-2013学年)没有明确时间的,一般指2013-2014学年。

3、建档时间为2013年12月底。

四、建档要求

1、档案资料统一用A4纸,登记表、统计表等格式以局统一下发的为准,不得随意变动,档案目录和内容统一用电脑打印,原始材料用纸不做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6

一.城镇化对城乡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在我国县(含县级市)及其以下的农村中,出现了占比重比以往大得很多的小城镇,它与乡土农村(又称乡村)的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人口集聚程度以及相应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小城镇和乡村教育有不同的要求。

农村义务教育布局需做重大调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历来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予以布局,这一观念已陈旧落后。远的如“乡办高中、村办初中、小学办到家门口(自然村)”,早已被淘汰;就是“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格局也受到了城镇化和计划生育后学龄人口减少的冲击。如今,大部分行政村也办不成小学了。

部分较发达地区,按人口规模和转移趋势规划学校布局,不是按行政建制的乡、村分散人力、财力、物力,而是撤乡并镇或在中心镇重点加强初中校建设,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设置与发展高中校,在乡镇或中心村办小学,取得了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和良好的办学规模效益。

我们在注重教育规模效益的同时,对于那些一时难以搬迁的村落居民子女,也要以实行寄宿制、复式教学以及适当放宽老师配额等形式,保证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城镇化不同水平地区应有不同的教育格局。我国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约在25%左右,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30%,比起闽粤江浙的约45%和京津沪的70%以上,相距很远。因此,其农村义务教育结构格局也要有相应的差别才能应对。在那些城镇化约在30%及其以下的地区,其农村义务教育格局仍应以县城为重点发展区域,形成以县城为龙头,由基础教育和职成教育两个系列组成的县、乡、村形成的教育网络,并在大有发展前景的乡(镇)或新兴集镇的学校,预留出教育发展空间,以便随城镇化的进程而与时俱进。

劳动力不同流向区域,应有各自特色的职、成教育。在职、成教育的办学机制和内容方面,城镇化发展的不同类型区也应有不同的应对举措。

在以西北省、区为代表的城镇化水平低且发展相对缓慢的农村,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口流出区,因此,适应他们外出务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务的需要,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应成为不亚于为当地产业服务进行教育培训的一大重任。

在东南沿海劳务输入区,当地居民应有较高的素质和实践技能,经营管理水平也需要有大的提高,京、津、沪地区更是这样;而对大量务工人员的再培训、对常驻的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以至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在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城镇或新兴城镇,其城镇建设和相应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都百业待举,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素质均不足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这种类型地区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教育服务的全面化,农村义务教育不仅要为实施“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服务,而且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体不仅必须掌握谋生技能,而且必须有较宽厚的基础,为不断轮换从事多种职业、包括自谋职业接受再培训做好准备。成人教育也将成为让所有人自觉地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不断学习的过程。

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提高公民受教育程度及其综合素质。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的集聚过程,而且应该是集聚资本和可用资源,发展二、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实现农村社会转型和传播城市文明的过程。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显然,低文化程度低素质人群,是难以适应这种集聚和发展需求的。有专家通过多年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认为: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对弥合与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差距至关重要。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应在巩固普九成果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向两头延伸,包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和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成为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应对举措。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离农教育”。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从农村走向城镇或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或城镇居民。这种“离农”,不仅是一种工作的变动、空间的移位或称谓的变化,而且是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重大转变。已经搬迁到城镇的居民,要从“内涵”上实现这种转变;尚在乡村的居民,要迎接城镇化的挑战,继续准备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向城镇人口转移;留下少数务农者,也应是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懂得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可能是“离农”而深造的“还乡团”。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出现的“民工潮”,应采取包括教育培训在内的恰当的疏导政策,使其适应城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实现有序流动。一些打工者自我投资学习技术,不少人已成为城镇建设甚至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栋梁之才,走出了一条从农民走向市民的成功之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为家庭和家乡走向富裕、文明、幸福,做出了贡献。

克服小农意识与倡导城市文明并举。尽管城镇化发育程度不同的区域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有很大的差距,但面临农村城镇化迅猛发展的挑战,农村各类型区都应把克服“小农意识”和倡导“城市文明”的教育同时进行。

从乡村农民转变为城镇市民,不仅是劳动者工作对象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而且非农产业工作给他们提出了全方位的更高的要求,甚至在价值观念上,如自我意识、环境意识、开放意识和求知意识等,也都应该有明显的转变。

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育,不仅要保证可持续发展,也要保证物质文明和人的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整套综合的、长期的关于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在这里发展的首要目标,不再是物的增长而是人本身的发展,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而这些素质与能力的获得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持续不断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7

建立什么样的国民教育体系, 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是随着人们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走向系统化、整体化。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并将其定义为, 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 以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为层次, 以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阶段, 以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为目标的学习型社会。去年, 国家颁布的未来十年教育规划《纲要》, 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才资源强国”的行列, 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 使职业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为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供了宏观上政策的保证。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都适时地提出了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性决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 早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 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等改革内容。几十年来, 以改革“传统”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现代”教育体系为目标, 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结构改革为突破口, 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传统普通教育为主体、以“知识本位、学科导向”为基本特征、以纯知识形态的考试选拔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得到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 伴随而来的是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为主要特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传统的普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得到了改革, 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两翼,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相衔接,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沟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为我国将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口资源强国奠定了基础。目前,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已达到2 200万人, 与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大体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 300多万人, 继续教育人数达到1.7亿人。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 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突破口, 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不仅有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满足各类人才对未来职业的需求, 也有利于巩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一, 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共同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两翼。基础教育, 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形成了初中 (含初中) 以前为主体的所有教育形式, 狭义上讲指九年义务教育, 广义上讲还应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基础教育承担着人们一生最基本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传承等, 就如同造房子要打地基、学文学要先认字一样, 基础教育, 就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要让人生活的便利在造房子的时候, 除了要做好基础之外, 还要有水暖工程、电路工程、多媒体工程、智能楼宇工程等等,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具体专业技术人才的工程。我国职业教育先驱者黄炎培先生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职业, 有业者乐业”。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 通过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 对劳动者进行从事专业的职业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培训, 将使他们更加有利的获取职业, 这即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也将有助于巩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国家中长期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了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目标,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并将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使国民教育体系高延性的特征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具有高延性的特征, 完全区别于传统国民教育体系只局限于对“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专业性学科的研究、专门性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在这一体系中, 不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各类专业性、技能性的职业人才。在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系统中, 每一学科专业、学术结合性专业等等均有不同的培养培训层次, 培养出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初、中、高级人才, 并以此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 培训新格局。

培养技术和知识兼备的人才是国民教育体系高延性的主要特征。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了初步的规模, 就职教系统讲, 可分为学校教育和岗位系统培训, 从学校教育系统分, 又可分为普通职业教育系统、成人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 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受重视程度远不及普通教育。人们对于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偏见, 传统的“惟仕惟学、重仕轻工”思想较严重, 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 读了职业高校也没有用, 还有不少人将职校学生看成中考、高考的落榜者、淘汰者, 把职业院校学生从事的职业视为社会底层, 以至于学生和家长将普通高校作为必然选择, 而接受职业教育成了无奈之举等等, 这种状况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也大大削弱了国民教育体系的高延性, 影响了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中效益的发挥。

不断突破的基因技术,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 让我们越来越清晰的体会到国与国间的竞争, 表现为技术型高级人才的竞争。高级技能型人才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1765~1840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19世纪70年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 资本主义凭借三次工业工业革命, 增强自身的国力。从国际、国内的历史和现状看, 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 加快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现实要求, 也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国民教育体系高延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当前, 我国已进入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全面促进经济转轨升级、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迫切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而职业教育就是主要承担专门技术人才的教育。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立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各类知识和技能型复合人才, 才能更有效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 才能更加增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高延性, 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落实国民教育体系普遍性原则, 消除国民教育体系盲点的紧迫需要

普遍性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存在的方面极为广泛, 涵盖各地区、各民族、各个产业、行业、专业领域, 各种职业、职业群。这种普遍性特征对于消除传统国民教育体系由于自身不发达而造成的盲点, 使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享受到国家所赋予的接受现代教育的权利, 整个社会不再存在由于教育体制本身的原因而造成的空白。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 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 一方面, 全国城乡每年有1 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 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而这部分人大都未能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 就业产生困难, 基础教育存在的“盲点”显而易见;另一方面, 在不少地方又出现了“用工荒”现象,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用工荒”的问题从原来的福建、珠江二角地区, 逐渐蔓延至浙江、江苏、上海等几乎所有沿海发达地区, 甚至在内陆地区也出现了这一现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量超过1.5亿, 按照人口学家的预测, 在人口不增加的情况下, 城市按每年吸纳800万农村人口计算, 要到2030年, 才能完全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人口。可以看出“用工荒”并非总量上的短缺。用工荒的背后实际上是技工荒, 尤其是高级技工荒。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 旧的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升级或转型, 用工需求也从普通劳动力转变为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中高级的技工。比如电子装配工、缝纫工、印刷工、喷漆工、丝印工、焊接工、机械操作工等, 这些工作和之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有所不同, 劳动人员不经过一定时间的技术培训是不能从事该项工作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共有1.4亿职工, 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 而在技术工人中, 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0%, 中级工比例为35%, 而高级工只有其中的5%, 目前我国每年高级技工的缺口人数达到千万。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最近五年时间内培养的毕业生才达到380万, 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用工荒”的背后是“教育荒”, 解决“用工荒”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着力解决基础教育的“盲点”。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规范性特征中说明, 培养人才的类型主要分为四种:A型 (普通学校教育, 含普通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普通学校教育) 、B型 (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C型 (技工学校教育及其相应的培养“既有本科学历又有高级工证书”的“双高”人才的高等学校教育) 、D型 (指培养以体育竞技、艺术表演人才为目标的特殊技能人才的“一体化”学校教育) 的学校教育体系。“用工荒”正体现了我国目前B型, C型人才的短缺。职业教育在培养这两类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大量的 (B型) 人才、 (C型) 人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培养出在各行各业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级技术人才, 满足社会对各种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增强培养人才结构的合理性, 可以增强国民教育体系的规范性, 是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学校教育和用人需求错位问题, 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国民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2001~2005年期间,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5万, 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 增加了将近三倍, 平均每年的增速达到30%, 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相应年份的大学生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70%,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大, 从2001~2005年, 毕业生离校时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人数从2001年的30万, 增加到2005年的100万,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供需错位”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 面对急剧变化的就业市场, 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上往往不能面向市场的需求, 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发展职业教育为解决高等教育出现的“供需错位”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发展方式, 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规定性”。职业教育的教育制度 (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 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 始终要满足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这种对市场灵敏性, 保证职业教育培养出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另外职业教育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 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 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 保证培养人才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主观能动性。不难看出具备很强适应性的职业教育为解决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学校教育和用人需求错位问题, 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5结论

虽然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不被社会认可, 办学模式滞后, 双师教师短缺, 就业质量偏低, 急需实训基地, 面临招生压力等问题。发展中的问题, 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动摇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一样, 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体现了国民教育体系的高延性;职业教育对于消除国民教育体系的盲点, 落实国民教育体系的普遍性的特点, 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解决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学生“就业难”问题, 以及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造成的“用工荒”问题, 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描绘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 开启了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性进程。全面实施《纲要》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也是教育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纲要》确定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 是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目标, 满足终身教育需求, 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8

1. 落实科学发展, 在政策、制度、法律层面构建和谐教育。

推进和谐教育, 政府起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需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和规划, 从政策、制度、法律层面推进和谐教育的构建。首先要完善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重大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监督制度, 促进教育决策更加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其次, 贯彻平等原则, 承认并弥补差别。在教育政策中要贯彻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的原则, 努力实现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权利、享受教育资源的相对平等, 加快构建起一个公正合理的教育政策体系。最后, 要坚持依法治教,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教育事业, 对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制裁和打击。

2. 优化各类教育资源, 在统筹兼顾中构建和谐教育。

首先, 要大力普及高中教育。要以提高高中入学率为目标, 以新建规模高中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现有高中教育质量,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其次, 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合纵连横、多元投入、就业导向、市场运作”为基本思路, 加快发展壮大职业教育,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三农”、服务经济中的作用。同时缓解高中学段招生压力, 努力实现普、职招生规模相当的发展目标。最后, 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3. 加快教育创新步伐, 在改革发展中构建和谐教育。

推进教育创新, 就要树立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理念, 扫除制约教育和谐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如可以坚持“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学校自主”的发展方针, 开放高中阶段教育市场,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中等职业教育, 形成多元化的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格局;建立健全以学校法人和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增强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全面推广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推进和谐教育, 学校方面是关键因素

1. 学生自身发展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谐内因应是学生自己, 教师是外因, 但教师要强化外因对内因的作用, 促进学生内因行动, 以达到学生自身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2. 教师教育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因素。

教育活动需要教师来组织实施,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和谐发展, 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能力十分重要。因此, 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 能够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 又要具有民主精神以及相关的管理技巧和管理威信, 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学习, 同时, 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高尚的情操, 以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三、推进和谐教育, 家庭方面是重要因素

1.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社会教育相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 是构建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家长要和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教育孩子形成一致性, 并带领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 家庭教育自身要和谐。

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 能够促使孩子活泼健康地成长, 有助于提升社会和谐气氛。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氛围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常年生活在一个缺乏关爱、残缺不全甚至家庭暴力的家庭里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创伤, 甚至会造成孩子性格发展的缺陷, 因此, 家长要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3.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9

1 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是继以前的四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后出现的第五媒体。是由当代科学技术支持下出现的信息传播途径。具体而言就如手机、网络及其衍生物如手机报、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一系列的通讯设备和通讯途径。这种媒体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瞠目结舌。不论网络还是手机, 从刚开始的稀有昂贵品到现在普及大众必需品, 只是经历了一段很短暂的时间。中国人自1994年开始使用网络, 十五年之后, 网民数量已跃居美国之上, 成为世界第一[1]。

1.2 新媒体特点

1) 传播速度快。网络不像报纸、期刊、书籍那样受很多条件如印刷、运输、发行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网络具有“信息高速公路”的美称, 信息在网络这条“高速公路”上, 瞬间就可以穿越千山万水, 到达接收者手里。以前, 信息被记录后, 需要经过缓慢的人工处理, 以报纸、杂志、书籍形式传递, 传播的效率低, 传播过程时间长, 还会受一些自然因素限制。而在今天, 这些问题一去不复返了, 网络技术克服了这些困难。

2) 互动性强。网络优于其他媒介,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是静态的, 而是互动的。这一点也是网络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一大要点。过去, 观众只是单一且被动的接收者。而现在, 以网络为媒介, 在接收者与发布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使之可以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也给了人们诉说、反映的权利和自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简单容易, 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3) 传播者多样化。过去, 发布的信息主要由记者和编辑决定。但在现在, 所有人都可以做“记者”和“编辑”, 都可以发布信息。因此, 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人员和种类不断增多, 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新媒体特点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特点外, 还有传播途径多样化, 传播内容广泛, 便携性强, 针对性强等特点。

2 新媒体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2.1 对新媒体操作能力

对于一名记者, 首先要有较强发布信息的能力。那么, 首先, 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传播途径及其传播技术。一名记者, 不应仅仅只会打字、发邮件、浏览网页、看视频, 还应熟练运用“微信”、“陌陌”、“微博”等与时俱进的交流软件, 并了解网络热词和网络热门话题, 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2.2 鉴别还原事件能力

现在, 由于网络上传播者极多, 网络上各种新闻瞬息万变。这些新闻为提高点击率, 常常言过其实。那么, 作为一个记者, 需要具有对事件有明辨真伪, 还原真相的能力。这样才能从不确定性极强的众多新闻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 进而进行深度的加工和报道。

2.3 对新闻有敏感性

在无数个事件中, 快速的挑选出哪些事件会被关注, 会成为热门话题, 是一个新闻记者极为重要的天赋。对于一个新闻记者, 应学会从小处着眼, 进行深度解读, 于细微处独见洞天, 这样的新闻一旦曝光一定会引起社会极大的反响。但很多记者对身边的细微事件已经不感兴趣或视而不见了。而对于时间短, 见效快的新闻题材如战争、绯闻、犯罪等, 虽被很多人关注, 但在人们看了很多同种报道之后, 就会不再觉得新奇, 那么它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小。

2.4 掌握法律知识

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中, 记者都充当着曝光追踪新闻事件的传播者, 但如果为提高点击率, 扩大发行量, 增加关注度, 以谋取更大利益而使用非法手段, 如虚报, 谎报、夸大事实等, 使新闻失去了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时, 就会导致媒体在公众中可信度下降, 阻碍其发展。并且, 由于新闻记者是十大危险行业之一, 所以一定要学习与自身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法律知识不仅可以避免工作过程中触犯法律, 也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总而言之, 记者的法律功底直接决定报道的客观公正性, 也是确保自身安全的必要常识, 所以说法律知识是记者的必修课。

2.5 具备人道主义精神

作为一名记者, 必须具备人道主义精神。只有具备人道主义精神, 才能弘扬正能量, 才能推动社会的良好发展, 才能肩负起作为记者的义务和使命。

2.6 引导正确舆论走向

舆论是极其善变, 极其不稳定的, 就像玩火, 一旦控制不好就会燃及自身。舆论常常会将人“炒”的很热, 并且人常常为了更“火”, 不断地引导舆论撩拨人们的耐心[3]。无数个这样做的记者最后都因卷入了舆论而身死名灭, 还有无数的记者在飞蛾扑火。由于网络中言论自由且发布者多元化, 常常会在交流中起争论, 争论不免偏激, 最后舆论失控。人们通常喜欢在新媒体的中放松自己, 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此时正确的引导舆论弥足珍贵, 可以把这些消极的、不健康的舆论引到健康的、积极的方向上来, 从而净化网络环境。

2.7 客观报道

作为记者, 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传播新闻。这样才能更完好的呈现出真实的事件或情况。如果记者将自己定位到某个角色或某个角度时, 会忽视其他方面或其他角度, 那样极容易把三维的事实写成片面的新闻。在传播新闻时, 允许在报道过程中陈述己见, 但必须是客观, 公平的。因为有倾向的评价会误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有时候记者的想法可能和社会有分歧, 那么用这种理念写出的信息不但限制读者的思维, 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

2.8 有正确的价值观

现今, 记者可通过新媒体的多种途径影响很多人。在影响的过程中, 记者会传递出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这种价值观是一种激进或丑恶的想法, 那么会毒害读者的价值观, 产生不良动机或做出不良行为。而如果这种价值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价值观, 那么就会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可以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

2.9 有大局意识

作为记者, 职责便是及时报道事实。但有些事实适合公众了解, 有些事实却不宜让公众知道, 很难确定他们的分界线在哪。例如, 之前以新闻形式出现的军事机密泄露事件, 民众有知情权, 政府更有控制权[4]。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每个记者都应有大局意识, 以减少国家损失。

3 结束语

在这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 记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人道主义精神和大局意识, 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以提高发布信息能力和对事件鉴别能力, 熟练掌握法律知识, 保持新闻的敏感性, 客观公允的报道事实。还要明确社会责任, 在浮躁中冷静, 在浮华中转身, 成为一个时代的检视者, 站在时代的前沿。

摘要:当前, 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的敏感度也越来越高。那么, 对新闻记者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变得更高。笔者主要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对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应要求, 并对媒体记者如何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记者,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叶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J].科技传播, 2014 (22) :75-76, 66.

[2]朱霍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探析[J].大舞台, 2010 (6) :162-163.

[3]李婷.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探析[J].环球人文地理, 2014 (12) :276-276.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10

一、建设特色学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最终目标是人的持续发展。学校教育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长期以来, 重点中学和示范高中建设加剧了学校之间的不平衡, 造成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学习优异的学生身上, 忽视了在其他方面有潜力的学生。在基础教育基本普及的时期, 学校发展的重点将从规模型向内涵型方向发展。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成了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特色学校不是传统的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具有普遍性。[1]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重点校还是普通校, 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学校还具有优质性, 能让各类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 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以学生为本, 要求教学不能急功近利。不仅要对学生在校学习负责, 还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在学校读书, 不光是为了考上理想大学,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学生为本, 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个人的禀赋、家庭、经历都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不能用完全相同的标准来要求和教育学生。特色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满足了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生为本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特色学校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倾向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千校一面的应试教育下, 培养出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的, 这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需要环境:一方面, 千校一面的状况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因为整齐划一的学校缺少发展的动力, 还会扼杀改革和创新。在缺少个性和特色的教育环境下, 求稳是学校管理者的基本心态, 而改革可能要付出代价。比如, 一项改革举措会因为教职工的不适应遭受抵制, 如果导致升学率的下降就可能引发家长的反对和社会的负面舆论。而因循守旧的后果就是停滞不前;另一方面, 千人一面的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发展。多元文化、多元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碰撞才能带来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这可以从美国的发展当中看出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 来自各个国家、不同种族、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汇聚在一起, 相互交流, 形成了今天富于创新力的美国社会。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如此, 每次民族融合带来的都是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载体是人, 多元文化来自于多元化的人才。一个社会要获得创新和发展, 需要鼓励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从整体学校教育来看, 每一所特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知识和文化;从每所学校内部来看,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化成长打下基础。

三、建设特色学校是推行新课改的必然结果

推行素质教育, 实施新课程改革, 是新世纪我国教育的战略任务。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本轻生活。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做习题、背答案等提高应试的能力和技巧上面, 其后果必然是反思、批判、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不足。网上有一份对恢复高考后400多位高考状元的调查发现, 这些人曾经是应试教育的精英, 在此后的发展中并不突出, 没有一位在科学研究或者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 常常属于老实听话、本事不大的类型。这说明, 应试教育在为学生提供考大学等短期发展机会的同时, 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力。应试教育下, 学生学什么考什么, 学校和学生都没有发言权, 他们均是被动地执行考试的任务。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和产品, 学校则成为考试的工厂和车间。考试升学成了追求的目标, 考高分成了快乐的来源, 个性爱好长期遭受压制。这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未来的生活观, 带来的必然后果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专长,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特色学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挥学生专长, 弘扬学生个性。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国家课程供全国学生学习,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 供地方和本校学生学习。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必将千差万别。从这个角度来说, 新课程条件下的任何一所学校都将具备区域化和校本化的特色。新课改实行学分制, 把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因此特色学校还满足了校内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由此看来, 特色学校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2]

四、建设特色学校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理性选择

接受教育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是少数人的专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接受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已经成为所有人的权利。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供给能力的提高, 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很多国家, 免费的12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在我国, 高中教育的普及很快就将实现。随着公办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民办学校的快速发展, 出生率下降导致的生源减少, 使得学校之间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像黄冈中学、合肥一中这样的地方名校暂时感受还不明显, 但普通中学的生源大战已经进行多年了, 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小学因为生源不足而合并的现象越来越多。可以判断, 在不远的将来, 为了学校的生存, 中等学校招生全省化、全国化将不可避免。任何一所地方名校都将受到来自国内其他名校的竞争, 因此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学校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等教育的全球化。近些年英国的伊顿公学在国内开始了试探性的招生, 据说虽然学费高昂, 但挡不住报名的热情。据统计, 出国留学人员中高中生的比例已经超过20%, 出国留学的高中生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3] 这更让我们感到了担忧。国内应试环境下的高中教育在面对全球化的时代, 如何创新和发展是个重大的教育问题, 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人们都记得, 物资短缺的时代下, 商品种类是非常单调的。那时候人们的服装, 基本上就是绿色或者蓝色的中山装, 远不如今天这么丰富。因为那时候是卖方市场, 再烂的商品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都能卖得掉。但是今天买方市场条件下, 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 会反复比较那一款衣服更好看、更适合自己。因为人们的需求多种多样, 因此市场上的商品也是千姿百态, 那种整齐划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高中阶段教育就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在以前, 高中教育是稀缺的, 供不应求。整齐划一的高中教育虽然质量不高, 但不缺生源。各地高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扩大规模来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但是今天不同了, 跟各行各业均面临生产过剩一样, 教育生产能力的过剩时代已经到来。在教育面临激烈竞争的时代, 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学校办出特色, 培养特色学生,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在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服务对象, 这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不少地方名校, 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自己的特色;一些普通学校把艺术、文体特长作为自己的特色。任何一所学校, 特色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办出特色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五、建设特色学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国现代学校的发展历史不长, 多数学校从诞生到现在不足百年历史。而一所学校要形成稳定、优质的办学特色, 需要历史的积淀。[4] 像伊顿和牛津这样的学校是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洗礼才形成今天特色鲜明的、文化厚重的知名学府。学校的独特文化是一代代校长和广大师生在教和学的实践中不断继承、创新和完善的, 经过去伪存真、去芜存菁, 最后沉淀下来的才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一所学校在刚诞生发展的时候, 更多的是模仿别人, 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就像清朝后期, 废除旧书院、兴建新学堂, 从科目设置到授课方式等都是模仿西方的学校教育, 同时还有一些封建残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 本土校园文化日渐丰厚。例如, 北京大学从一所科举气息浓厚的封建学堂, 逐步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学术和思想中心;清华大学从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清华国立学堂, 逐步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秀传统, 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园精神。

此外,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杰出校友和名师等, 也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例如, 从杨振宁攀登科学高峰到杨元庆勇立商海之巅, 一批批校友的成功之路, 不断的激励着合肥一中学子奋发图强;从王道平老师的勤勤恳恳、严谨治学, 到方小培老师的诲人不倦、润物无声, 一批批名师为广大的一中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从李经方校长的“扶助清寒, 嘉勉英才”, 到陈栋校长“全面施教, 广育英才”的办学理念, 一代代校长的探索与追求, 推动着学校不断超越。校长的治学之道、名师的教学思想、学子的成长之路, 所有这些都在丰富着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 这种精神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只要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的魅力。这种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像无形的教育资源,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每位名校学子, 使他们在不自觉中就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志向。学校最根本的特色体现在学校精神上, 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而一所学校的精神是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中逐步形成和积淀下来的。

综上所述, 特色学校建设满足了各类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优质学校。建设特色学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倾向;是推行新课改的必然结果;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理性选择;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特色学校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特色学校,新课改,科学发展,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关于特色学校的七点认识[J].人民教育, 2009 (Z1) :20-22.

[2]刘秀梅, 刘国彩.关于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 2006 (10) :39-40.

[3]2011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EB/OL].http://linxue.eol.cn/htm/lxrep/index/shtml#c01s01.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11

【关键词】新形势可持续发展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27-02

虽然我国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观其新形势社会背景下的人口计生现状,情形依然不容乐观。例如说:部分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同当前的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内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难度依然很大;再婚夫妇以及未婚先孕的人数逐年递增;计划生育的管理体系制度、工作模式、服务质量以及计划生育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欠缺等种种因素都非常不利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现实表明,基层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便基于新形势之下基层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开展现状及所存弊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我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纵深发展,提供一份可靠的保障。

一、新形势发展背景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思想素养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伐

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日渐规范化,许多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与维权意识也在渐渐增强,他们时常过分的强调自身权利,却对自身需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普遍没有认知。在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当中,也一直存在不配合、不支持的实际现象,这使得基层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人员苦不堪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农民因为户口时常出现变动,人户分离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便为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他们大多在违法生育之后,便四处打工流动,以此来逃避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而对于乡镇政府而言,既无财力、又无人力,想要对他们实行跟踪管理,是非常困难的。

(二)现有的宣教形式上没有任何创新,这会导致计划生育宣教工作开展受到阻碍

观其现状,当前我国计划生育的宣教工作其开展宣传方式都非常的传统单一,其许多宣传手法甚至还在沿用上个世纪的宣传方式,这便会导致群众对于目前计划生育所宣传的方法内容早已熟知,时间一长,毫无新鲜感可言。那么,这样做所导致的后果便是,这些需要接受宣传教育的主体人群都是达到育龄期的人群,而目前的宣传教育手段并不能吸引主体人群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组织育龄群众从参加宣传教育活动困难,实施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困难以及坚持宣传教育活动困难等众多不利于计划生育宣教开展的现象产生。

二、新形势背景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适当扩大当前基层人口宣传教育的面向群体,不单纯面对于育龄人群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工作空间是非常广阔的,而身为基层计划生育的宣传人员,有义务深入调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将计划生育的宣教工作扩大化、延伸化。例如:可以与学校共同合作,向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宣传生殖健康与综合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心理变化以及生理变化的发展规律,来延伸培养青少年们健康、科学、文明的性道德意识,并由此促进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在保证做好育龄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当对于不孕不育群体、育有病残儿的群体、再婚群体以及子女落户等特殊群体进行宣传教育的工作,使得计划生育宣教工作可以跟群众们的切身利益产生关联。

(二)将传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教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提升计生宣教的现有水平

传统的计划生育宣传手段过于陈旧、单一,无法使得群众们对其产生兴趣,宣教工作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所以,在面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时,可以根据宣教人群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采取分批授课的方式。如此一来,群众所学到的计划生育知识便更加具有针对性,宣教效果也会更为显著。与此同时,还应该对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宣教领导及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专业知识培训,改变固有的知识体系结构,如此才能使其更为切实的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问题,为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使用创新的宣教手段,将国家计生思想政策完整的传达给人民群众,使得党的理念落实到实处,乃是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宣教人员至关重要的责任。

(三)减轻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壓力负担,让计生人员在工作之时更具积极性

根据当前的计划生育人员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其考核结果同领导干部之间的政策绩效是直接挂钩的,其考核工作大多占据了领导与计划生育部门人员的诸多时间与精力,而且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虽然工作业绩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更为明确的了解当前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但是,政府部门应当尽量为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氛围,让工作人员可以拥有更多的及积极性与能动性来开展日常的宣传教育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近年来基层的计划生育宣教工作已然大有改观,但观其现状,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适应社会经济体质改革的新要求,将固有的计划生育宣教理念进行科学有效的革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谨记党的十八大指示精神乃是目前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宣教工作的关键课题。唯有抓好基层计划生育的宣教工作,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我国计划生育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会为我国基本国策的合理实行提供一份坚实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乡茁,王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J].人口学刊,2003(06).

[2]王美春.在“新”字上做文章——新时期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之我见[J].江海纵横,2001(08).

[3]毛华芳.新形势下乡镇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

[4]穆春.试谈新形势下军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几个问题[J].武警医学,2006(03).

[5]周爱芝.新形势下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J].才智,2009(01)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篇12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经济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 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用以反映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区域经济发展不但受到区域内以往发展历史、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的影响, 还受到人口素质、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条件的制约, 这带来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这种不平衡引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智能结构、技术能力的多样化, 使成人高等教育也具有了鲜明的区域性特点[1]。韩海彬、李全生在《成人高等教育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 通过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 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与成人高等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 其研究结果表明成人高等教育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稳定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 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 且东、中、西部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不相同, 其中东部最强, 中部次之, 西部最弱[2]。因此, 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必然引发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需求。

1 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

不同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根据其价值取向可划分为学历型、职业型和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 继续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 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 是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将实现从传统的学历型、职业型向现代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变, 这种转变实质上是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以提升成人素质能力为目标的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理念逐步形成。

2 成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成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用以弥补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成人教育机构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供给提出的差异化需求, 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规模的成人高等教育。

2.1 满足社会人才再培养需求

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战略而来, 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管理模式国际化, 均需要培养数量庞大的专业科技人才、高质量的劳动者和高级管理人才, 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社会成人的再教育需求, 而成人高等教育却能够通过其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快速的满足社会在职人才的再培养需求。

2.2 满足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日益加快,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成人高等教育能够以更快、更新的姿态将所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新思想传递给受教育者, 有针对性的快速提高社会再教育对象的行为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术能力, 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2.3 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优化人才结构的需求

普通教育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内不同技术能力岗位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结构优化的要求, 面对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再培训、再学习需求, 只有成人高等教育能够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开展专项的技能培训和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授, 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的人才各尽其能, 最终实现区域社会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分配, 搭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社会人才结构。

3 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目标

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 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要尊重行政区域的完整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要立足于区域、服务于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3.1 明确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定位

成人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在于,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在职人员, 其职业稳定性较强,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提高教育对象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以此来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能力素质提升需求。面对教育对象流动性较低这一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的开展, 只有在结合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区域性需求特点时, 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实施区域化发展, 这不但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升区域范围内成人群体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还能够使成人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认可, 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动力。

3.2 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责任

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定位要求其必须责任鲜明的服务于区域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 其主要责任是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 抓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结合自身的优势融入到经济发展中, 切实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面对的特定人才紧缺问题;关注经济发展走向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结合国际成人高等教育成功经验和区域教育环境, 有针对性的做好人才储备, 以此来推动和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

3.3 形成社会认可的成人高等教育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亦应立足于区域,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切实为社会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可用人才, 让社会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效果, 进而转变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 形成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支持和参与的良性发展。

4 成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

从辽宁成人高等教育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充分调用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4.1 结合区域人才需求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到“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 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这一指导思想。成人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应突出非学历性质的培训, 建立校企联合、校社联合, 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空间, 结合国际先进成人高等教育理念, 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改善成人高等教育环境。并以此为契机, 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依赖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政策法规、统筹规划, 实现成人高等教育资源重组, 真正实现按需施教、因地制宜的教育市场结构布局, 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环境。结合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紧缺的现状, 可参考国外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化的形式和方法, 引动社会资本进入成人高等教育领域, 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发挥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 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服务, 将企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产品, 加快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造进程。

4.2 整合成人高等教育资源调整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应充分调用教育资源使其教育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一致。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结合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状况, 有针对性的精选教学内容, 既要剔除落后的教学内容及时融入先进的技术理念, 又要与地区经济建设需求相吻合, 不盲目躁进, 充分体现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特点, 通过成人再教育的广泛开展培养符合辽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特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提高人们的科技文化素养, 为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才环境。

4.3 凸显成人高等教育的“灵活性”优势

成人学习时间紧, 工学矛盾突出, 因此, 成人高等教育更加侧重于成人在原有教育基础上对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完善, 更加侧重于现实教育而非预期教育, 因此要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发挥其灵活性优势。这种灵活性可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学内容上和考核形式上, 确保成人接受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学习内容的时效性和考核结果的实效性。如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 剔除与实际工作、生活无关的内容, 增加应用广泛、效益性强、实用性强的新技术、新知识, 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改造、充实教学内容。

4.4 形成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特色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形成了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寻找最具优势的教育领域, 形成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特色, 用以发挥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凸显出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作用。

4.5 紧跟国际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着眼未来

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既为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又增强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同时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践环节, 成人高等教育只有得到经济发展需求的认可,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乃至国际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认可, 才能进一步的与国际成人高等教育接轨, 使成人高等教育成果得以推广和普及, 那将带来难于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总结

成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面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现实, 如何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持续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灵活性优势、形成成人高等教育区域特色和接轨国际成人教育发展几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董晓, 林德荣.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考[J].成人教育.2012 (7) :27-28.

[2]韩海彬, 李全生.成人高等教育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2) :90-94.

[3]余小波.成人高等教育及转型探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1 (1) :26-31+112.

上一篇:历史文化知识下一篇:信息经济企业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