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特点

2024-07-12

职业教育特点(共12篇)

职业教育特点 篇1

0 引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频频出现,我国的制造业正在寻求在严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的大发展,其对策是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进军,淘汰依靠密集型劳动、廉价劳动力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为此制造业迫切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优秀的技术工人,而传统的职业学校所培养出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对职业教育而言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为我国的制造业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工人,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笔者希望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体制、方法及特点的介绍,能够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 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及方法

1.1 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从中世纪的学徒制发展到目前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培养的主体是工厂、企业,他们在企业的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约占70~80%,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仅占20~30%。

在企业中的学习以实际操作为主,在职业学校的学习则以公共课程,如:文学、外语、公共关系学等及专业基础课为主。这种双元制的共同培养模式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国内学者已作过一些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1.2 德国职业教育的方法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均打破了传统的以课程为体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而采用项目教学法(国内有译为行为导向、任务导向等),即学生通过项目的计划、实施、检验等,学习与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这种项目工作法有些学校分为七步,有些为六步,其核心意义为面向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工作进行练习,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关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本刊的2010年第11期已有详细介绍)

这种面向职业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教练员和导演的角色,教学的主体为学生自己,学生成为运动员和演员,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工作,教师起辅导、指导、帮助的作用,仅在学生完成项目中遇到困难时进行辅导和帮助,在总结时进行指导。该方法在德国已运行超过30年之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2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1 方向明确、及早分流

德国学生早在小学毕业时通过和家长、老师的讨论,协商便决定自己将来是进入科技界当科学家、白领阶层还是当技术工人、售货员、厨师、护士等。进入中学时已基本决定其发展前途,如选择普通中学或实业中学,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选择完全中学,接着读高中后上大学进入白领阶层。由于观念的转变,人们并不认为当技术工人、护士、售货员、厨师低人一等,只是由于家庭条件、历史根源等进行了职业选择,如他父亲是厨师,小孩子从小就喜欢厨师,则选择了这种职业,基本上不存在职业的歧视,因此学生不存在思想上的压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2.2 无学费,职校学生有生活费、家庭压力较轻,学生就业有保证

德国的职业学校由州政府提供经费,学生无须缴纳学费。在进行职业教育之前学生必须先竞聘工厂企业的学徒岗位,一旦被聘任方能接受职业教育,学习期限为三年。这三年的生活费由招聘的企业提供。费用的高低视地区和工种的差异,为每月500~700欧元。这样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没有生活和学费的压力。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后,必须通过德国政府授权的德国工商会(IHK)的统一考试取得技工资格证书,绝大部分学生即可在原来招聘的企业从事技工工作,学生无就业的压力。对工厂企业而言,由于学生70%~80%时间在工厂学习和工作,会给工厂创造一定的财富,工厂企业的负担会得到减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招聘的技工对企业有感情,大多愿意终身为企业献身,因此它是一个家长、学生、企业和社会多方面受益的良性循环结构,从而可以长期、健康持续地发展。

2.3 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可以直接上岗,无过渡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由于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和实际工作,因此毕业时已比较熟悉和了解工厂的生产环境,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并已实际工作相当长的时间,能够适应这种工作要求,因此学生毕业即可零过渡直接上岗。有别于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由于不熟悉工厂的生产情况,需要经过一段再培训的过渡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2.4 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技术工人的质量水平

德国的技术工人资格证书只能由受政府委托授权的德国工商会(IHK)颁发。其前提是职业学校通过三年学习的毕业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这种考试类似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即每各行业的工种,须在全国统一命题,同一时间进行考试,其监考和评分则由德国工商会组织专家进行,通过这种考试才能获得全德国认可的技工资格证书。这样便有效的控制了专业技术工人的质量,保证通过考试的技术工人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2.5 优秀的教学团队,良好的教学设施

德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企业中从事培训徒工的培训中心的教师也多是由有相当长工作经验的技师来承担。在教学团队的层面上,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配备具有一段差距。虽然目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在强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但与德国相比,还须不断努力改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

在职业学校教学的手段和设施上,德国的职业学校除拥有供学生学习操作的普通设备外,还在不断增添少量先进的实验和生产设备,以满足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企业中拥有的先进设备,学校也能装备少量先进的实验和生产设备,而我国职业学校的设备普遍较为落后。德国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数量远少于中国的职业学校,因此他们每台设备的平均使用人数较少,学生练习的机会较多,有利于操作能力的提高。

2.6 政府和企业高投入,保证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德国从政府到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必然是人才的竞争。像德国这样一个幅员较小,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又无矿产资源的国家,只能靠高科技和掌握高科技的人才去竞争,因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技术工人,均给予高度重视。国家的教育经费每年均超过GDP的6%,必要时还在不断地追加。企业也意识到:没有优秀的、愿为企业奋斗终生的技术工人,只有工程师和科学家,企业也不可能长期生存和发展。因而从徒工开始便投资进行培训,直至成为技术工人和技师,从而使企业受益终生。

由于政府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勇于投资,使得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工厂企业的需要,受到企业的欢迎,职业教育形成一个学生、家长、企业和政府共同受益的良性发展,为国家提高竞争能力作出了较大贡献。

3 结束语

德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制造业居于工业化国家的前列。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观念、模式和方法,能够培养出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优秀的技术工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希望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大国的行列,而优秀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是这种转变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尚不能适应这种发展进步的要求,需要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笔者希望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特点的介绍,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李军喜,杨承涛“.德国职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价值工程.2010.11.

[3]Junblut,H,J,Berufsbidung A-Z fuer Praxis und Theorie in Betrieb undSchule,Kallmeyer Verlag,1998,s.99.

职业教育特点 篇2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刘子明

摘要:本文从加拿大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特点出发,介绍了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的关系,突出了其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同时也展现了加拿大职业教育强调服务意识,加强教学管理的方面。

关键字:行业需求CBE仿真实践多元化考核

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教育颇有特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本人有幸到加拿大苏安学院接收了为期四周的培训,受益匪浅,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我想从高职教育的角度谈谈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加拿大高职教育概况

1、以行业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开发

由各省教育部组建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进行职业目标分析(包括工作分析、任务分析、能力分析),最后,委员会要把某一职业能力按照综合能力、专项能力的层次分界,编制成课程开发表。每一门“课程”包括若干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课程开发表制定后即转交到教学专家手中进行课程设计。

2、以能力为本位(CBE)的职教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管理者和促进者,负责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对学生进行考评。强调学生自学和自我测评,强调实践环节,特别注重生产第一线的行业技能的培养。衡量职业培训最终成果的指标,与学生学了多少学时的课程及教师教了多少学时的课程无关,而与是否掌握了可检测的行业技能相关。

3、以学生“道德”培养为教育导向

课程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有硬性的规定和考核指标。加拿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员能力清单”中,对从事某一行业的职员态度有明确的要求;从学校课程设置看,安大略省教育部规定,任何一所学院都必须开设四门课程(相当于我们的基础必修课),即语言交流课、技术写作课、商业和人际交往课、计算机课。除计算机课程外,其余三门课的主旨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树立诚实守信、勤奋克俭的做人准则,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形成尊重和理解别人及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在专业教学内容贴近岗位需求

1、实践性强。从专业基础课开始,除了充分利用设备完善的实验室之外,每年还安排了专门的学期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专业生产活动场所进行现场体验。

2、引入仿真实践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下学习。如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真实的”病房中,从使用逼真的1:1的成人和婴儿橡胶模型,进行病房的一切操作开始,直至对真人进行护理。

3、教师的教学方法生动灵活,易学易记。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学校上课、医院看病、超市购物等都能通过相应场景进行教学,即容易又实用。

4、对学生的考核实行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成绩的考核和评定函盖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情况,重点放在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上。这就要求学生不是把专业学死,而是活学活用,有理解、有创造、有提高,真正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三.素质教育为先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在哪儿,从哪些方面着手,却一直是一个困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难题,通过对加拿大职业学院的了解,可以从几个细节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1、技术与艺术交融的课程设置。虽然学生们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科目,但是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选修了就必须像专业课那样学习和考察。比如选修了舞蹈课的学生,要学跳交际舞、民族舞、街舞等各种形式的舞蹈,考试只会跳所学舞是不行的,还要运用所学进行一段独立创作的舞蹈表演。

2、强调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学到知识,如何运用和表达是体现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除在教学中随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外,演讲和现场回答问题是不能缺少的教学一环且在课程考核中占相当的比例。学生们充分认识了表达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常重视这一教学活动。

3、强调独立性教育。在我国的学校中,新生报道时常常看到家长代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到学校报到、交费的情况。而在加拿大,如果家长到学校代学生报到或替学生办事,学校是不予接待的,工作人员会礼貌的请家长在外面休息等待,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由学生自己出面解决。

四.教学管理规范,学生服务人性化

1、学籍管理规范。学生在一个学校注册,所取得的学号是终生使用的,不论是参加这个学校的学历班学习还是短期培训班学习,从数据库中可以看到他不同时期的学习注册情况。学生登记表和有教师签字的学习情况表长期保存。

2、专业选择合理。学生报考某一专业时,通常要在录取前进行专业适合调查。如学习放射性学科的学生,学习专业之前要到医院放射科工作两周,专业人员

对其进行专业适应性考察,认为其通过专业学习可以胜任这一岗位工作,便出具证明,该考生方可被录取。通过这一入学前考察,可以避免学生学了某专业后才发现并不喜欢或是自身素质及身体等方面不适应从事这一工作的情况,对学生个人和用人机构都十分有益。

3、专业指导到位。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如果担心自己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而影响实现自己的学业顺利完成,可以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根据学生的情况派专门的指导老师给予帮助,学生每周定时向指导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出现的困惑,指导老师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实现其学习目标。

4、专业调整灵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发现本专业不适应自己,还可以转入其他专业,条件是补修进入新专业前必修的一些课程。

5、学生服务人性化。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接受教育、感受关怀。每一教室配备世界地图、加拿大地图及本市地图。并配备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须物品,如将转笔刀固定在墙上方便学生使用。配备可回收垃圾箱和生活垃圾桶。

电工教学中如何凸显职业教育特点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点 模块教学 任务教学 整合教学平台

《电工技术基础》是理工类高职学生一门必须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还是围绕着以学科为主体的主导模式进行,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技能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特点,是当前高职教育不断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应打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既能适应现实需要,又有自我发展潜力。

因此,高职教育应牢牢把握这个宗旨,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下面是笔者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凸显职教特点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供探讨。

(一)实行模块教学,从教材内容上凸显职业教育特点

现用的《电工技术基础》教材主要由教育界专家组织编写,企业界人士很少参与,因此,内容基本上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分章节讲授。如直流电路理论部分: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动势、电功率等)→基本规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基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只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及完整性。学生普遍觉得这些知识难于理解,又不能“学以致用”,以致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职业教育是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其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全体电工电子专任教师联合外聘教师并聘请一些企业工程师作指导,针对学生现状,对所用教材进行重新设置编排(所用教材仅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出来的课程体系,既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又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具体要求是:将课程内容划分成几大模块及其子模块,各个模块之间既有一定的关联又相互独立,讲授时,可根据专业要求进行侧重和取舍。如模具专业的学生可以省略电路的暂态分析。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电工测量仪表或新型电动机不断涌现,高职教育必须紧跟高新技术的步伐,对相应子模块进行修改或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尽量减少教材重编的工作量。

《电工技术基础》教学模块划分如下:

比如,进行“直流电路”这一模块教学时,可采用颠覆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几个具体的直流电路。通过教师引导、分析这些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及各元件的电功率等,把这一模块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概念、定律、方法等)贯穿于整个分析过程中。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又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推行任务教学,从教学方法上凸显职业教育特点

任务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或教师协助解决问题。在进行任务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模仿。由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就更不可能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了。因此,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布置探究性的任务。如在进行《交流电路》这一模块的教学时,可以选择在实验室进行,先发给每小组一些电阻R、电感L、电容C元件(教师要事先要做好测试,防止元件在实验时被烧坏),然后教师布置任务:① 每组学生在实验台的电路板上连接成一个完整的RLC串联交流电路;② 用交流电压表测出每个元件两端的电压及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③ 思考: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和每个元件两端的分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显然,任务 ① 和 ② 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任务 ③ 就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多数学生在短时间內都不能完成。

2.引导学生分析完成任务。给出任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思考完成任务要做的事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巡视并介入其中给予必要的指导,但只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方式来共同完成任务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3.根据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比如学生在完成任务 ③ 的过程中,经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完成任务的关键时刻),教师再引入“相位”的概念并提出“相量法”(本模块的难点),进而得出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相量形式。这种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比“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整合教学平台,从课堂教学模式上凸显职业教育特点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偏低等现象。而实际教学中又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不够等原因,导致多数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加上实验实训课与理论课又是分开进行的,没能很好地整合,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样会使部分学生对理论课产生由听不懂、不想听到产生放弃听课的想法。因此,教学中应把握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教学原则,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融“教室、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进行 “变压器”这一模块教学时,重点放在讲变压器的结构、作用及使用上,并且选在实验室教授这节课,先让学生观看已拆开的变压器结构,然后让他们在实验台上用交流电压表测试变压器空载运行时的原副边电压关系,再用交流电流表(直接用实验台上的)测试变压器负载(可用白炽灯做负载)运行时的原副边电流的关系。而把变压器的原副边电压、电流的相量关系及推导过程放在次要位置,只对理论知识较好的同学做个别讲解。在实验室进行 “电动机的点动、自锁与正反转控制”教学时,教师先告诉学生按钮、交流接触器等触点的接线方法,再让学生接一个点动控制线路,然后讲自锁和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电气原理图,最后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连接这些控制线路。学习“交流电路”中的三相交流电路时,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一些小型发电厂、变电所等处参观,并聘请技术人员实地讲解电路特点及一些电气设备的作用,比教师在教室里讲这些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法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篇4

法国职业教育定位十分明确, 根据生源水平的不同和市场对人才需求层次的不同, 设有相应层次分明的文凭。

BTS这一类等同于我国大专性质的文凭, 主要培养一般性质的基层技术员, 其生源往往是在bac考试中分数较低的的学生, 但因为其实用性强, 专业对口, 所以很受企业主欢迎;DUT虽然是两年制的文凭, 但绝不等同于国内的大专, 这一类毕业生在法国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甚至高于一般的非职业型学士文凭, 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既懂得一般性的科学技术知识, 又能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 主要针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其地位和作用介于一般技师和工程师之间, 可作为工程师、研究人员和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的助手, 其生源是考不上高等专科学院这样的精英学校, 又不愿意去公立大学接受3-5年的长期教育的学生;职业学士 (LP) 这一类本科性质的文凭则更多集中在对商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公务员培养, 生源来自于那些既没有考上精英学校, 又不愿接受BTS和DUT这类短期教育的学生;而职业硕士 (MP) 和高等专科学院的工程师文凭则更倾向于培养企业的高级主管和高级工程师, 其中以精英教育著称的高等专科学院入学考试非常严苛, 生源通常是全国各高中最优秀的学生, 经过两年预科正式进入学院后也面临着层层淘汰, 最后能毕业的学生通常都位于职场金字塔的顶端。

不追求大全, 坚持自身特点的法国职业教育体系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一哄而上, 盲目求全且大而化之的现象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2. 办学机制灵活

教育机制的灵活性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文凭的升级, 劳动者能保持不断进步的热情, 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法国的教育体制颇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特点, 各类文凭的毕业生都有继续深造的广阔空间。持BTS和DUT文凭的学生在两年毕业之后如果想继续深造, 可以再学习一年获得职业学士文凭, 然后进入公立大学攻读职业硕士文凭, 特别优秀的DUT学生甚至可以进入高等专科学院继续学习;而公立大学的非职业型方向的本科学生如果不想继续, 也可以进入BTS和IUT学院重新开始学习;而在CPGE (高等专科学院预科班) 或其他如医学这样专业性很强的预科班中考试失利的学生, 也可以选择转向IUT或公立大学这些教育机构继续深造。

各类教育之间的流通便利整合了教育资源, 也给学生和参加工作之后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和选择的自由, 这与我国目前各层次的教育机构间封闭隔绝和办学机制僵化这一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大专院校的毕业生, 能继续考入本科大学继续深造的人数微乎其微。

3. 宽进严出

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严进宽出或宽进宽出的特点相反, 法国高等教育机构更多采取宽进严出或严进严出的态度。据法国教育部的统计, 法国每年成功获得相应的高等教育文凭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只占入学时的41%。高等专科学院这类精英学校和IUT这类就业行情极好的学院均采取严进严出的态度, 这与他们重视质量, 爱惜学校声誉的意识是分不开的。而公立大学和STS这类教育机构采取的是相对宽进严出的态度, 但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各类文凭之间的流通便利有效的弥补了这类学校淘汰率较高的特点, 学生有更多自我调整的空间。

4. 积极迎合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相渗透

法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 首先专业的设置极具针对性, 分类细致, 每个专业的开设均有明确对应的就业岗位。此外, 在这一体系中, 专业的设置也积极顺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各机构重视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使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实习、学徒制教学、工读轮换等方式是让学生获得企业工作经验的主要形式, 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拓展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规划,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法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十分重视师资的配置, 不仅有侧重理论教授的专职教师, 还有侧重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兼职教师直接来自于企业, 他们中有很多还是学校以前的毕业生, 不仅给教学带来最前沿的信息和动态, 也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联系, 在各类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 高等专科学院的师资中, 兼职教师比例是最高的, 他们很多本身就是企业或机构的高管或高级工程师。

目前我国很多专业的开设都是不顾市场的真实需求, 盲目的一窝蜂而上, 一味追求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 实践教学也流于形式化, 教学机构缺乏自主性, 教学大纲的设计一刀切式的和其他专业保持一致, 无法发挥每个专业自身的特点, 教师待遇低下, 许多企业人士均不愿到学校来从事兼职教学活动。法国高等教育体系紧密联系市场、实事求是的特点十分值得我们借鉴。

5. 完善细致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就业指导并非是一个新名词, 这类机构最初出现在专业性很强的高等专科学院中, 之后很多职业教育机构如STS、IUT则纷纷效仿。这类机构对学生整个就业过程起到一个监护的角色, 通过渐进的方式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这些服务包括:一对一深入分析毕业生的能力潜力和就业前景;与潜在的雇主互动, 分析企业和机构的需求, 组织各种活动如座谈会、访问、介绍, 组织并敦促学生的实习活动;积极发布就业信息, 尤其是和以前毕业生形成联络网, 为后来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教学生如何写简历, 如何在招聘者面前推销展示自己。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已开设了就业指导机构, 但所做的大部分仅局限于发布就业信息, 并没有主动去增强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为一味追求高就业率而弄虚作假, 就业指导机制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学校教育 特点 篇5

学校教育指的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如家教、托儿所、幼儿园、古代私塾等都是学校教育范畴。而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由此比较自我修身便有了三大优势:①从教育目的比较,学校教育有着科学性,清晰、明确、全面且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②从系统比较,学校教育有着自己独立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财政拨款等,因此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能使教育有稳定性和连续性。③从组织比较,学校教育有着极强的组织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筛选性,能对大量的诚信资源进行整理,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缺乏成熟独立的心智和人格作为前提,大学生在自我修身和诚信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学校教育有能力提供适应学生的、广泛的、优良的学校资源,解答学生在甄别社会不良信息时产生的疑惑;也有能力创造稳定的、正面的、有恰当监管的氛围,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动摇;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与同龄人互动,实际践行诚信等道德规范,达到提高诚信意识的目的。同时,通过环境影响,促进学生心智和人格的成熟发展,为大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独立的自我修身做好准备。因此无论是诚信意识还是自我修身的提高,在学生时期都主要依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第二、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我修身的作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影响,这时便需要学校教育来引导学生的发展。大学生未成熟独立的诚信意识的提高需要稳定的、正面的、社会道德认可的、客观的标准引导;也需要自我修身具有相当成熟的能力。而大学生未成熟独立的自我修身提供的往往是相对随意的、模糊的、趋利避害的、主观的标准和自我指引;自然也无法独立自发地形成良好的发展习惯。所幸学校教育有能力提供系统稳定的、总是正面的、社会道德认可的、客观的标准直接对学生诚信意识引导教育。同时还有能力为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有力支援,全面促进学生的自我修身能力。因此学生时期的诚信意识提高主要地位都在学校教育。

第三,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特点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特点

一、从数字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和《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整理,结果显示(注:年度报告反映的是上一年的情况):2011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达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人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年高职毕业生达329万人,在校生总数达960万人;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月收入为2482元;2012年我国高职院校总数为1297所,招生人数达332.5万人,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4%,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731元;2013年我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约为334.88万人,其中通过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144万人,占高职招生总数的43%;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9%,月收入达2940元;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5%,月收入达3200元,2014年中央财政下拨资金约64亿元,23个省份制订高职生均标准。从近两年的质量报告看,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过渡;引入第三方评价,实现多视角、多维度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1.坚持五个对接。所谓的“五个对接”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教育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坚持了这五个对接,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率、职业发展(薪酬水平)和对口就业率都持续攀升;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度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社会美誉度提高了。

2.深化产教融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的前提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展现出一个新的格局。一是建立了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二是开展产教对话活动,逐步形成政府搭台、产教对话、校企合作新格局;三是各行业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解决行业职业教育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四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一些重要环节,如每年举办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教育部职成教司将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方面将推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另一方面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责任的落实;第三将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督和推动作用。

3.聚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以前,我国对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和监督是通过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评估来实现,在评估过程中,主要根据数据采集平台的各项指标逐一核实后,最终得出结论。2011年我国首次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政府和社会则通过质量年度报告了解学校的办学质量。各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生均教学面积、生均活动面积、师资力量等,都是各院校根据信息采集平台的各项指标自觉地去完成。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立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可以看出,教育部会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4.扩大优质资源。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差别较大,优质资源各异。扩大优质资源主要指各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立足点,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在给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同时,尽可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和企业共同办学,从而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以双重身份参与实践,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5.服务社会公平。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表现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等方面。近年来,国家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支持职业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并在执行时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同时,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实施“东中西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共赢行动计划”等。下一步,教育部联合各部委将继续向偏远地区采取倾斜性的支持政策,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责,积极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荷兰职业教育制度特点及其启示 篇7

荷兰的职业教育制度的特点

荷兰政府于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法》, 该法案将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部包括在内, 并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该法案的主要目标是加强职业教育资源统筹,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与市场对接;协调职业资格证书体系;降低职业学校辍学率。随后, 荷兰教育文化科技部根据法案要求, 对职业学校进行了合并, 职业学校由五百多所调整到63所, 大大提升了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职业学校的综合性明显增强。

在荷兰的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 “荷兰职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和“荷兰行业职业教育协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协同作用。“荷兰职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是职业学校自己组织的协会, 由职业学校自愿申请加入。其主要职能是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协调职业学校与行业的关系;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职业教育形象的宣传等。“荷兰行业职业教育协会”是荷兰行业职业教育组织, 其宗旨是密切联系工商业与职业教育,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负责提出职业资格标准, 提供用工信息, 保证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实习岗位;设立考试中心, 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荷兰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有30%是公立的, 其余70%是私立的。早在1917年, 荷兰政府就出台了对私立学校的费用给予全额补助的政策, 从而确立了私立学校在财政上与公立学校同等的地位。学校的兴建由政府控制, 学校在发展上注重创办精品专业, 不存在校际间竞争带来的生存问题, 形成一个区域就设立一个综合性的职业学校, 综合职业学校下设分校, 各分校专业设置不重复, 在一个区域内形成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式发展模式。

荷兰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即职业准备教育阶段 (VMBO) 、高级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MBO) 及高等职业教育阶段 (HBO) 。

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学制为4年, 前两年学习基础理论课, 与大学前预备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相同, 这主要是为选择大学前预备教育或普通高中教育的部分学生提供一个转入职业教育学习的机会。后两年进行相关专业课的选择和训练, 为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做准备。在学习期间, 学生有四种学习途径, 即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为接受长期中等职业学校做准备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习及为接受短期中等职业教育做准备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习。每种学习途径都可以提供四个领域的学习, 即技术、社会救助与福利、经贸及农业。学生毕业后, 既可以进入高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 也可以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

高级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该阶段共分为五级, 即助理级、基本职业级、职业级、中层管理级和专家级。从助理级到专家级, 最短的学习时间仅为半年, 最长的学习时间则为4年, 其中专家级的学习必须完成中层管理级学业, 并需要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再学习1~2年, 这就避免了空有理论而无实际经验的“专家”的产生。在这期间有两种学习途径, 一是全日制, 学生40%~80%的时间在学校, 20%~60%的时间在公司。学生的实训时间占总学时的20%~60%;二是学徒制, 学生既是雇员又是学员, 每周1~2天在学校, 3~4天在公司, 学生的实训时间占总学时的60%~80%, 且学生实训岗位全部由企业提供。

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实施, 学制为四年。高等职业院校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日制的学习, 也可以提供业余课程。在四年中, 第一年主要学习基础理论课程, 学习结束考试通过后, 参加第二年的学习;第二年开始分专业, 由学生自选专业;第三年在企业实习, 如果在实习期间愿意留在企业工作, 则可以采用业余学习的方式继续完成学业;第四年进行毕业设计。

高级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深受荷兰政府的重视。在全国设立的高等院校中, 高等职业专科大学占了80%左右。在荷兰接受教育的总人数中, 有超过50%的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 而进入研究型大学的人数仅占6%左右。在就业方面, 接受中、高级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容易就业。

荷兰政府为职业教育设置了56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标准由行业协会制定, 并报荷兰教育文化科技部批准, 由学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如果要就业, 只需取得“基本职业级”职业资格证书即可;如果想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必须在高级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MBO) 取得“中层管理级”职业资格证书;如果在职人员获得了“专家级”合格证书, 还可获得一个相当于“学士”的学位, 并可取得相应专业性很强的国际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要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目标进入21世纪,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增加, 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 应当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 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应使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形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使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加快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改变过去停留在实验室内培养, 与企业实际脱节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并不是终结性教育, 没有人能够通过一次性学习获得未来职业生涯中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因此, 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 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职业教育应当把学生培养为掌握所学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的人才, 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 这才是学生更长远、更切身的利益所在。

要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职业分类过细、多头行政管理、资源条块分割等问题, 同时, 学校和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现象严重, 结构性教育资源浪费十分突出。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 应重点建设部分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同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使每所学校除教学设施外, 还应有与其设置的专业相匹配的仿真实训场所, 并按实际产业生产的要求运作, 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企业化环境的熏陶。要大力提升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促使其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的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的管理。要逐渐推行“双证书”制度, 即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既要获得学历证书, 也要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建立起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孟祥林.荷兰的教育体系特点[J].留学服务, 2006, (2) :33-34.

[2]Jaap Dronkers.The PercariousBalance between General and Vocational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J].EuropeanJournal of Education, 1993, (2) :197-207.

[3]刘颖, 杨艳.浅议荷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J].教育与职业, 2006, (17) :43-44.

[4]M.Mulder, T.Weigel, K.Collins.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concept in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training in selected EU memberstates-a cri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6, (1) :65-85.

[5]王继平.比利时、荷兰职业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31) :62-64.

[6]徐智德.荷兰馆——荷兰教育体制及其改革[J].上海教育, 2010, (3) :45-47.

[7]魏春洋, 陈凤.多元、开放、自由的荷兰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5) :46-47.

[8]毕结礼, 王跃德, 王琳.荷兰职业教育培训的做法、特点及启示[J].中国培训, 2008, (9) :59-61.

欧美职业教育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篇8

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特点

1、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已使美国人意识到, 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生产需要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大的灵活性, 需要增加更高技能和创造性的工作。并使一些技能的淘汰周期变快, 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需求大大加强。美国劳动力市场现在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作需要受过8年以上教育的人来担任, 有三分之一的工作需要受完4年大学学位的人来承担, 择业机会或新兴的工作无疑将被受过最好教育的人所占有。技术的迅速变化给企业员工带来挑战, 在新世纪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现代人才素质。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种现代人才素质应该具备五种能力和三种素质。五种能力是:合理利用和支配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 作为集体一员和谐地参与工作, 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三种素质是:阅读、书写、运算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确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品质、诚实、集体责任感等。美国职业教育的全部活动都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来组织。二十一世纪美国职业教育不仅始终针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使其目标呈现多样性, 诸如基础教育学习、职业技能培训, 政治新举措的执行,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家庭与个人生活问题的解决, 社交与闲暇的需要等, 还鲜明地表现出务实性, 更注重直接有效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 美国对人才的需求带有明显的市场竞争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来自职工本人与企业两个方面。为适应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需要及本人追求升职、提薪、转岗、良好的工作环境, 本职人员也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培训。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美国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努力把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鼓励教师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 使就业者真正有能力抓住经济机遇, 迎接新的挑战。[1]

2、美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首先, 美国职业教育讲究实效。无论是职业教育专业学校还是企业办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 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生产和工作实际, 针对性强, 学习和应用结合。美国认为:理科大学是培养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的人才, 职业教育学生是将设计图纸转变为物质实际的工艺型和组织型人才。美国各种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先进的实用技术, 立足于基本技能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其次, 美国职业教育招生开放度大。美国无论是专业职业教育学校还是企业培训中心, 都非常重视市场的需求, 面向市场, 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美国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是最大范围的适学公民, 招生内容与中学衔接, 强调能力、兴趣、个性、美国社区学院录取所有居住在学院所在地的持有中学毕业证书的学生, 以及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本地区的任何公民。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再次, 美国职业教育中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渗透。美国的普通中学都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大规模向普教渗透。培养中学生具有初步的专业技能, 以利分流和选择。学历性质的工艺院校又是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一校两用和一师两教, 师资设备可充分利用。各册都有法律规定, 青年从业前必须经过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上岗前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是在职员工自我发展的必须阶梯也是取得晋升地必备条件, 又为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发挥作用。

最后,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在美国属高标准、严管理、高待遇人群。不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成人教育, 美国对其教师任职资格都有很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 并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教师每两年半还要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 并取得任教合格证书。对教师的管理考核非常严格, 教学不负责任或教学质量差, 不能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要解除聘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薪待遇较高, 经济收入仅次于医生。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趋势

1、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德国统一前的西德曾经是全球职业教育最发达和最成功的国家, 但随着东西德国的合并和欧洲一体化的实施以及由此推动而逐渐产生的新的国际分工持续作用着和影响着德国的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是采用的“双元制”, 在学习中工作和在工作中学习的双元制可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而且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 企业可挑选自己满意的员工, 减少了员工可了解的风险和相互间的磨合时间。然而, 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对企业和经济依赖性过强, 而企业和经济对于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不一, 使之往往失去了最佳市场机遇, 而单纯的“学校性”和职业教育则在此方面可凭借政党和专题通过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修订以及课程和教学计划的革新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由于进入新世纪后德国经济不景气和失业人数偏高, 有些企业认为吸收和增加职业培训会增加企业负担, 因而不愿或无力提供培训位置, 致使有些行业和职业教育相对萎缩和发展变缓。这种状况在德国的东部表现得尤为突出, 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各种扶植政策, 但实际收效不大。像德国历来的思考方式一样, 存在于社会大系统并受其影响的教育特别是与产业的经济发展密切的职业教育再一次成为政府关注的一个焦点。对于不断变化的世界和政府的战略期望, 传统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和承担起推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角色, 开始着手职业教育改革, 强化职业教育和发展。同时, 由于政府决策的失误, 德国在工业化时代的优势没有在信息化时代得以延续, 所以企业迫切需求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微电子和信息人才和培训中心大量缺乏,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 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虽然德国政府因此实施了引进国外特殊人才的“绿卡”, 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真正要解决问题还得靠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2]

2、德国职业教育和改革趋势

其一是扩大职业教育减少失业人口,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进入2009年的德国失业率进一步上升, 其中年轻人的失业比例很高。目前有约180万年龄在20-29岁的青年人没有完成职业教育, 这是德国社会潜在的“炸弹”, 影响着德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 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设立已经提到了政论的高度, 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呼吁企业界要认识到人才培训的重要性, 并采取措施增加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能力。进入新世纪后, 德国政府也逐渐开始组织建立职业教育基地和培训中心, 并加强那些由自己出资或出资资助的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

其二是改善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提高妇女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以确保教育机会均等, 最大可能地帮助那些在物质、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公民, 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 帮助他们实现对生活的向往。德国政府对公民的承诺是——“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为此, 政府从2001年至2008年每年都拨款2000多万用于改善不利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其三是加强个性化职业教育和加强职业的研究和预测。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和抹杀人的能力和个人倾向之间的差别, 要注意培养人的特殊和职业能力和倾向。为此, 德国政府推出了《职业教育促进天赋能力的效果和益处》的研究报告, 德国认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一批精英, 它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国家的竞争力, 要加强和促进那些有特殊能力倾向的人的发展, 建立和优化有助于促进天赋能力和职业教育。同时要加强新职业和未来职业的研究和预测, 技师或及早确定未来职业的发展及其素质要求, 使之及时地反映和落实到现实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来。

其四是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完善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职业发展和日常生活, 劳动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随着不断提高。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社会交际能力, 外语水平、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自立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越来越受到青睐, 这些素质要求必然反应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之中, 而不仅像传统的职业教育中单纯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德国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发生变化的同时, 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和考试将更注重实践, 注重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创新精神, 减少标准化考试。[3]

其五是加强继续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不再是狭义上的职业教育, 而是包括职业继续教育在内的广义上的教育, 特别是在现代化职业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显得日益明显和突出。然而, 无论职业教育还是职业继续教育都是阶段性的教育和训练, 只有自我规划, 自我负责, 自我管理的个体化不断学习, 才是职业和职业变更的最根本的保障。德国渐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严重老化, 老年职业者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

1、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法国是特别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达国家之一, 尤其在建立欧盟后, 法国更将职业教育视为“基本国策”2005年颁发了《法国个人在职培训法》是国际上的法律形式规定带薪享受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在法国2005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这部法律规定, 法国的企业中每个员工每年享有20个小时的培训时间, 为便于员工们集中学习, 最多可以每人积攒6年的免费培训时间共120个小时。长期合同的员工必须具备一年的工作经验, 短期合同的员工必须具备半年的工作经验。员工在职培训权是一种革命, 员工自主支配权利, 由他与企业达成协议, 安排自由能力的发展方向。法国成年人职业培训协会负责人波瓦西埃认为:员工和求业者成为自己培训的主人, 但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够产生这种意识, 此前肯定需要大量的解释工作。这种革命是渐进式的, 至2008年可能只有15%的员工行使个人在职培训权, 企业也不可能全部跟上形式, 鼓励员工带薪接受在职教育, 需要逐步的适应。法国政府认为《法国个人在职培训法》的制定, 不仅是表明了政府对公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视, 并且显示个人在职培训权并不是单纯的权利问题, 更重要的是与雇主达成法律意义上的协议, 确保了企业员工的职业教育能力。[4]

2、法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 法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因行业而异。

法国在职培训占用工作时间还是业务时间, 培训的时间长短等, 法律没有对这些细节做出明确和可操作的规定, 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或者达成相关协议后实施。

第二, 法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培训权可以转换。

个人在职培训权一般不可以从一家企业转带到到另一家企业。法律规定:当事人失业或者辞职的时候, 这一权利可以转换, 意味着结算个人在职培训权。在以上情况下, 员工都应当在预告期内提出享受个人在职培训权的要求。

第三, 法国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中的与企业协商机制。

法国的法律规定在企业工作时间以外行使个人在职培训权, 除非企业或者行业协议有其他规定, 否则员工可以领取相当于净工资50%的补助。

第四, 法国职业教育和在职业培训中的企业定期答复制度。

法国企业雇主有一个具体时间对员工提出的在职培训申请做出答复。但是他可以连续2年以客观理由拒绝接受申请。如果员工提出连续2次申请均遭到拒绝, 可以前往企业所属个人培训假CIF管理部门, 请求该部门优先资助个人培训假的培训费。但在此种情况下企业也不一定接受培训申请。

第五, 法国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中的企业主动建议。

法国企业员工行使个人在职培训权之后,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培训计划安排当事人实习。员工也可以通过制定能力小结,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计划和培训需要。

第六, 法国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强调结合企业需要。

法国企业员工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企业或者行业对个人在职培训权的政策。选择一个顺应企业发展方向的培训内容, 企业的雇主难以拒绝。主要的是准备充足的理由, 说明培训帮助增强职业技能, 让员工和企业得到双赢。为保护员工的在职培训权利, 法国政府还专门制定了相关法规, 要求企业对职工每两年组织一次面谈, 内容涉及员工的职业计划和必须进行的在职培训内容。[5]

参考文献

[1]陈美华著《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2007年深圳海天出版社P50页

[2]肖元真主编《新世纪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大趋势丛书》2008年版北京科学出版社P80页

[3]张道根著《现代企业制度丛书》2008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P88页

[4]胡毓娟著《全球现代企业发展大趋势》2008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P48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及启示 篇9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

2008年, 笔者参加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到德国的进修培训。在学习过程中, 我了解了德国的职业教育现状, 深入理解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执行情况, 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整体教学安排、行为导向学、课堂中的教学法和方法论等内容, 先后参观了德国手工业行会、西门子职业学校、德国电信培训中心、宝马摩托车生产厂、KIM高级职教中心、IMT高级职教中心, 听了实习教师的研讨课, 教师专业进修的培训课, 观摩了网络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 观摩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控制课, 与多名学生座谈, 参观了培训学校的实训室, 切身感受到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 受益非浅。

一、对“双元制”的理解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与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的学生, 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 (相当于我国的初中) 毕业证书之后, 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向企业申请一个职位, 获得企业批准后, 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同时就产生了到职业学校学习的义务, 然后再到企业指定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 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 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 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

1. 国家立法是职业教育实施的基础

在德国,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行的两个教育体系, 德国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职业教育, 如《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等。这些法律牢固地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德国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德国法律同时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 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 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

2. 职业教育资金来源情况

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 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经费来源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如职业学校的经费, 由州政府负担教师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 地方政府则负担校舍及设备和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员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企业自己负担, 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 还必须支付学生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培训师的工资等。学生学习期间不仅实行全免费 (包括书本费全免) , 而且还能获取400~800欧元/月的工作报酬。据统计, 培养1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平均花费约1.5万欧元。

3. 工商行会在双元制中的作用

德国共有80家工商行会的分支机构, 各自负责自己领域的培训。在双元制中各行业协会负责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 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 考核与证书颁发, 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以及企业的注册成立等。

4. 德国“双元制”的教学组织情况

在德国, 国家规定了93个职业大类的340个职业的相关培训条例。按行业规定进行板块式培训, 分别在企业、学校、跨企业的教学中心完成,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 技能方面的练习主要在企业中进行, 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跨企业的培训中心的培训获得。各企业根据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 实施文化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每周1~2天的理论学习在职业学校进行, 另外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因此, 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 在现场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 是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培训, 既减少了费用, 又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二、德国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师起引导作用, 只有在学生活动遇到困难或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才进行引导和讲解。每一节课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集体, 根据教学内容, 收集相关的信息—做出计划—小组共同决策——执行任务—检查评估—教师评价反馈, 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上台讲演, 其他小组提问质疑, 在激烈的争论中来学习知识, 学生学得很轻松;最后教师作点评, 教得也轻松。这种教学方法, 既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2. 采用多种媒体的教学手段

科学研究表明, 人接受信息的基础从听→看→听+看→听+看+说→听+看+说+动手做 (100%) , 效果是逐步递增的。如果学生光靠听, 学习的效果是最差的。德国职业教育中媒体的应用无所不在, 教学媒体的开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德国的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图表、图片配合文字来展示教学内容, 使一些复杂深奥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还经常利用幻灯机、音视频, 各种教具、实物等, 以加强直观教学,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加深印象, 提高课堂的效率。他们不强调媒体的现代化, 但非常注重媒体的正确合理使用。例如大多数教师都采用Power Point, 使用的软件虽然简单, 但是却非常灵活, 且内容丰富;很多德国的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准备多种彩色的纸片, 让学生把他们的想法和讨论结果书写在上面, 贴在展示版上,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通过不同的颜色还便于对知识的分类, 这些是很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的。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德国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是入门阶段,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通过猜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是处理阶段, 手法采用教师作报告, 或者让学生分组实现;第三阶段是练习或者应用阶段, 主要灵活应用知识, 采用的方法有分站学习、换站学习、带展示的工作小组、心智图片等;第四是检查阶段, 可以采用魔力墙、禁忌词等方法;第五阶段是评估阶段, 接受学生的反馈, 可以采用装箱法。德国教师很注意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趣味性,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很多采用自制EXCEL文件, 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 又有教师的评价, 分别有不同的权重, 整个评价过程对学生是公开的,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都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评价时非常注意方式和语言的选择。德国教师不会对学生采用批评的方法, 只是指出该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好, 哪些不太好, 应如何改进;对于比较差的学生通常称为“比较弱一点的学生”。考试的目的性很强, 不是难为学生, 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 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 试题不会超出范围, 考前复习目的性也很强, 课程的总评成绩非常客观, 不过分注重考试结果, 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很值得我们借鉴。

5. 学业考核的统一性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是否合格, 不能简单地由学校说了算, 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年限根据工种的不同分为3年和3.5年。在1.5年后要接受一次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一次全国统考, 统考不合格的将取消双元制学生资格;3年或3.5年后还要参加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性统考, 统考不合格的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这将意味着没有工作。理论和实操都合格才能毕业, 毕业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工商业行会颁发的技能证书和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教师认真教、学生刻苦的学, 且能真正的学到本领。

三、严格的教师入门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一般是大学工科专业毕业的学生, 至少有2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 再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学的专业培训, 之后要通过2次国家统一考试:1.写论文, 2.设计课堂, 提交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堂课。只有这两个考试都通过后才有资格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实习老师, 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2年试用合格后, 政府终身雇用, 享受公务员待遇,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因此德国的老师在工作时就同时具备了教育学和专业实践双重能力, 德国的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构成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他们还要经常性的充电,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始终站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这也是德国职业高教育水平的有利保障。

四、思考与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体制是德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照套照搬德国“双元制”的作法是不可能的, 但“双元制”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法律来确定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法律来规范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让产业界直接加入国家培训体系, 极大地调动了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以就业导向, 培养目标十分明确, 根本目的是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称职”地工作。在我国, 学生须先选择专业, 学成之后再选择岗位。德国正好相反, 学生先选择岗位, 取得培训位置, 再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

德国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深, 但是他们所加工的零件质量很高, 而我们平时上课讲的内容很深, 但很难使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 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建设

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是技术类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当老师的, 在教学工作中学习教学法等基本教学功, 少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生。这种从校门到校门的履历造成了教师既缺少企业的工作经历又缺少教学的专业知识。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 但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育人任务的压力下, 留给老师进修的时间所剩无几, 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专业师资整体水平不高, 教育理论知识不扎实, 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对专业师资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考核不到位, 专业师资整体水平提高缓慢, 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 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学的过程要切实做到由浅入深,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 知识点要集中, 内容不宜过宽过深。保证全部学生能学会, 部分学生能提高。打破学科体系的观念, 引入项目教学法。我国正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 其中课程整合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课程整合不应是几门课的简单合并, 我们也应设置一些跨专业的课程, 让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后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合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 有选择的、有效地将专业课课堂教学推向实训现场, 让学生边学边做, 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

3. 教学的考核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的标准, 没有统一的检测,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学生是否合格由培训学校说了算, 根本无法保证教学水平的真实性, 若能借鉴德国的经验, 由相关行业协会按工种标准要求来组织相关的理论考试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试, 合格的才准予毕业, 这样定会大大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使我国的制造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4. 强化与企业的联合, 实施产教结合

职业教育特点 篇10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开展人文教育,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 教会的只是学生“做事”的一面, 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缺乏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 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因而不是一种完整的、健全的, 与党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极不相称的。因此, 必须尽快改变并逐步扭转这种局面, 在高职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 使高职教育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轨道, 能真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培养出栋梁之才。

2.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应然选择。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 己经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规模的迅速扩大, 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 量的扩张己经基本完成。二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得以逐步改观, 由原来的茫然, 不理解、不支持、非议高职教育变为逐步理解、认同、接受、支持高职教育, 这不能不说是巨大且可喜的变化。但由此也带来了深层次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质量、特色、品牌问题,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必然在生存与发展上展开激烈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大浪淘沙, 优胜劣汰, 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深刻反省, 务必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 即走质量发展型道路;必然要在强化管理、办出特色、创立品牌上下功夫;必然要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索, 从而自然而然地寻求新的途径和层面, 最终进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殿堂。正如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教授所认为的那样:“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 两者不可分割, 时代的发展趋势必然呼唤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关系到社会的进退, 关系到人格的高低, 关系到涵养的深浅, 关系到思维的智愚, 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3. 通过职业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职业人文教育的功能是综合的, 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 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表现为具备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及交流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精神表现在良好的职业道德上, 如敬业、责任心、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与纪律、毅力与耐心、协作与集体观念等。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有利于促进一个职业人适应能力的提高, 而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职业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职业人文教育, 着眼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人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 但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水平很不平衡, 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比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一批23个基地53所学校中没有高职院校;第二批61个基地104所院校中有1所高职院校。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所属单位中, 第一届41所大学没有高职院校, 第二届52所大学中没有高职院校, 第三届61所大学中只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职院校。第二,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明显地不适应, 与社会专业技能人才的素质需求明显不适应。一些院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尤其缺乏以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职业人文教育。

2.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第一, 科学主义价值观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居支配地位, 至今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负面影响。回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 科学主义价值观始终占居支配地位。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历了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 削弱了大批的人文院系。即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无不体现了发展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特定功能, 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是其主要教育教学内容, 人文教育自然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 加强人文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大学人文教育取得了成果。然而,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欠缺的格局并未改变, 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第二,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和目标是: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强调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许多高职学校在办学中多强调职业技能培养, 而忽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并未能将职业人文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的高职教育, 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关注了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和技能性, 忽视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在课程设计上, 关注显性课程, 忽视隐性课程建设;在学生指导上, 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和熟练, 忽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择业、创业的指导。

第三,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导致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问题。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尤其是缺乏职业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 人文教育未能紧密契合人才培养规格。大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 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 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 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 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 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 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致使学生毕业后严重地不适应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另一方面, 缺乏激励教师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的机制。首先高职院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学校的院系体制建构, 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为分工原则, 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的工作, 而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牺牲, 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其次教师们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高职学校教师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工科院校, 动手能力强,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 但较少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由于该类型教师知识储备中人文知识的先天性不足, 即便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种类型是以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或师范类院校, 擅长于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专业技能知识较为缺乏, 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有困难。

三、实施切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职业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知识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性为本质特征, 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一种形成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

1.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其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要素是知识, 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 反映到教育人上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就是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 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求, 有利于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功能互补, 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 为提高学生职业性素质奠定基础。

2.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

在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后, 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特点、内容、功能, 构建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实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人文教育新模式。

3. 构建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内涵, 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尽可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把职业技能、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融进高职校园文化之中。开展面向企业和行业的社会实践, 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4. 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有利于确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有利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培养模式。包括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状况的考核评价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考核评价两方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职业人文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专业课程渗透人文教育情况、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职业人文教育规章制度建设情况、设施条件与经费保障情况、人文素质教育覆盖面及教育效果等方面。

(屈善孝,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副研究员, 北京100024)

摘要: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心。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有效开展,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仍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办学理念、构建人文教育的模式、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3) .

[2]徐公芳.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8) .

[3]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4]刘继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选择[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8 (05) .

职业教育特点 篇1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18-001

当前,校企合作越来越受重视,校企合作的程度越来越深入,校企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本文以连云港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为例,对当前校企合作的主体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主体

校企合作,不能单纯理解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的主体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所以校企合作,是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等多主体参与的一种合作。具体合作办学时,主体可以是二个,也可以是多个,这要视具体的合作情况而言。

二、校企合作的形式

职业学校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连云港市的经济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农业、工业和旅游服务业。连云港市的农业主要是粮食、水产、生猪、畜牧、棉花、木业、花卉。工业主要是港口物流、医药、化工、钢铁、食品、材料、纺织、能源、船舶制造等产业。现代旅游业,主要是山、海、温泉等特色旅游。

1.“订单式”培养学生

订单式培养学生,是一种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学校在招生时,就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设置一定的专业,招收学生。也就是由企业下“订单”,学校根据企业的“订单”来培养学生,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共同参与,共同设置与开发如学生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和学生操作技能等方面。

例如连云港金山中等专业学校主动与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合作,设置化学工艺专业。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不长,需要大量的基础技术员工,连云港金山中专按新海石化等企业的需要,设置化学工艺专业,从而实现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接轨。

2.企业成为职校的实训基地

学校由于自身的实训条件不足,或者由于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实习或实训必须到企业或行来的工作岗位进行。如酒店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学生的实习或实训最好能够到社会企事业单位進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例如,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与东海县风景园林管理处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为园艺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连云港市旅游学校也与多家宾馆和酒店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条件。

3.企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

由于学校自身不是企业,但培养的学生要到企业工作,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相一致,职业学校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和新兴专业人才,填补学校本身师资的不足。

例如,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引进企业高技能和新兴专业人才,到学校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如机电专业和物流等专业的外聘教师,聘请的企业人才具有职业学校教师所不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弥补了学校教学的不足。

4.校企共建校内“教学工厂”实训基地

把企业建在学校内,校内企业的建立可以有多种形式。这种教学工厂式的实训基地,给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例如,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引进东海县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进驻校园,作为住校企业合作培养水晶雕刻专业学生,东海县作为中国水晶之都,需要大量从事水晶产品的采购、加工和销售等技术人才。

5.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教师可以学习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经营方法等知识。

6.校企合作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中等职业学校拥有较强教师技术力量,学校还拥有大量的实习、实训设备,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产品的设计或制造。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是常见的。

例如,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拥有先进的机械制造设备,同时拥有较强的师资,连云港开发区某制鞋企业委托该校进行模具的加工,使学校的设备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教师的能力也得了提高和锻炼。

7.合作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包括企业员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再就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共同合作。

例如,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与连云港市东部城区的劳动人事部门合作,在连云港大港中等专业学校成立连云港市东部城区公共实训基地,合作培训社会再就业人员。同时该校与地方政府、港口集团合作,该校负责培训退伍军人,培训合格后,到港口集团工作。

8.行业指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

当前,行业协会和企业协会,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如学生技能竞赛,每个专业的技能竞赛都可以与行业合作。行业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也可以参与学校的社会培训中,也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中。

三、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企业态度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合作程度。连云港地区的经济目前还不够发达,校企合作相对于苏南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政府要通过一定的方针政策和资金保障等优势来促进行企业、行业等社会单位与职业学校合作。

企业与学校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有的学校只顾培养自己的学生,企业招收自己的员工,学校与企业联系和沟通较少,对校企合作了解不多,校企合作无从谈起;还有的企业不想校企合作,担心校企合作要投入大量资金。

总之,校企合作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真正开展校企合作时,一定要冷静思考,切实进行,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定要做到校企合作是为了学生的培养、就业、成长,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Z].2010-11-27

[2]马书英,刘晓宁.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测绘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84

职业教育特点 篇12

关键词:日本职业教育,发展进程,发展特点

日本堪称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现代职业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时期, 从出现最早的近代职业教育学校到将其正式纳入学制系统, 使职业教育制度得到确立, 日本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短短的30余年, 日本职业教育迅速从落后的学徒制发展成为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并为社会提供了各级各类技术、在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截至2000年11月, 全国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62个国务院部门 (单位) 参与了改革, 涉及全国高校923所。至今, 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在全国1018所普通高校中, 122所高校由教育部和少数中央部委管理, 896所由地方政府管理或以地方为主管理。此外, 也理顺了学校、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府实行简政放权, 扩大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5]。

1976年全国统一后, 越南沿用了北方高等教育的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高度集权, 政府是高等教育唯一的、合法的举办者和投入者。90年代后越南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政府转变职能, 由对学校直接的行政控制转变为宏观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筹措经费等, 目标是形成政府宏观管理与院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专科学校 (主要是师范学院) 则在省政府的管辖之下。就机构层面来说, 大学越来越自治, 特别是两所国立大学, 扩大学校的自主权, 转变政府职能, 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国家给予大学更大的权力。中央政府将原先掌握的对初级师范学院和专科学校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个省级政府。

三、投资体制比较

在投资体制方面, 中国改变了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的旧体制, 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新体制, 鼓励社会向高校投资、捐资。改革后的中国高校经费来源已经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 (1) 国家财政拨款, 是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费的主要来源 (《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 ; (2) 学费收入, 实行学生缴费上学以来, 学费收入在学校经费来源中所占份额逐步上升, 并成为第二大来源渠道; (3) 学校基金,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国高校逐步建立了学校基金 (主要包括校办工厂利润、其他校办企业利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力, 使日本的经济在战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让人们在现实层面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威力。回顾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思考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汲取有益的养分。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日本职业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治维新时期 (1853—1911年) , 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发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2—1945年, 日本职业教育在波动中迅速发展成长;二战后 (1945年至今) , 则是日本职业教育获得根本性改造和完善的时期。

润、委培培训净收入、教育服务净收入、科技服务净收入、后勤服务净收入、其他净收入等) ; (4) 社会捐款 (包括厂矿企业事业的捐款, 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捐款, 校友会捐款集资, 校董会筹集资金等) 。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教发展的需要, 越南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也进行了改革[6]。1993年, 越共第四次会议确定了新的指导思想, 认为“教育和培养是首要国策”, “必须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发展的、投资的主要方向”, “在过去的许多年, 教育投资主要是投给社会福利”, “高等教育均由国家包揽下来”, “现在教育投资是为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发展社会而投资”。因此决定,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由政府单一投入逐步向多元化投入方向转变”, “在财政支出中逐步增加教育经费的比例”。越共中央提出:从越南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今后几年, 本国的教育投资要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利用民间投资、社会企事业单位集资、学校办产业、收取学费、国际组织援助, 包括国外贷款来发展越南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2][5]袁振国.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越南]Dangbalam.越南的高等教育[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 .

[4]刘稚.东南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6]罗文青.革新开放后的越南高等教育[J].东南亚纵横, 2004, (9) :26.

基金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办2008年四号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云南高校面向大湄公河次区域实施走出去”战略对策研究”。

1. 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职业教育的发端 (1853—1911年) 。

1872年, 日本颁布第一个《学制令》, 规定开办工业、农业、水产、商业等实业学校, 首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1874年设在东京开成学校内部的“制作学教场”可以看作是日本第一个中等程度的职业教育机构, 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萌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初始体制化, 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 初等职业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扩充是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显著特点。此时, 职业教育形式主要有徒弟学校、实业学校、实业补习学校、各类学校 (1) 和专修学校 (2) 、实业专科学校。实业学校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在专业结构上, 分工业、农业、商业、商船和水产;在授课形式上, 有全日制的实业学校和业余的实业补习学校;在设置上, 又分为公立的、私立的。可见, 其系统趋于完善, 其类型和结构愈益多样化。 (3)

这一时期各类职业学校一般只限于中等程度教育。1903年政府颁布了《专科学校令》, 增设各种职业科的高等专科学校, 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方向发展, 形成了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1907年创立了的一所私立的高等工业学校———明治专科学校。但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

可见, 在明治中期, 日本确立了国家主义教育体制, 职业教育也在此框架内初步实现制度化;明治后期, 随着国家主义教育的扩充和加强, 职业教育体系也基本形成。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日本职业教育在波动中成长 (1912—1945年) 。

这一时期日本职业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度化、完善化,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高移, 此时, 高等职业教育和补习教育迅速扩充, 得到大发展。

一战后, 产业界出现倒退, 实业教育一度结束了扩充的趋势。“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使日本工业发展出现转机, 摆脱了萧条的局面, 再度出现繁荣, 实业教育也摆脱了衰退的困扰。从1932年到1940年的8年期间, 甲种中等实业学校增加了345所, 乙种中等实业学校增加了34所, 增加的重点是工业类学校, 甲种工业学校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增加了一倍。 (4)

1915年, 实业补习学校有8909所, 学生数为498178人;1925年则增加到14232所, 学生达996090人。 (5) 1935年, 工业学校有145所, 学生数49250人;1945年则有471所 (增长幅度达275%) , 学生数285180人 (增长幅度达480%) 。

为了满足战时需要, 除增加招生人数外, 高等、中等工业学校总数和学科的设置都得到了全面的扩大。从1919年到1924年, 一举创建了11所官立高等工业学校。就工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情况看, 从1900年的35所公立工业学校的51个专业, 到1921年发展到87所学校237个专业, 1942年更是高达222所学校681个专业。 (6) 以1940年为分界线, 在高等和中等工业学校中出现了学校和专业的全面扩大。

各类学校开始向高等教育发展。随着工业学校的全面性扩充, 以重工业部类的学科为中心的各类学校骤然增加。

此时, 企业内技术教育开始变得突出, 原因在于一般的实业学校特别是徒弟学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企业内技术教育在数量上的扩充, 是从实业学校令制定以来逐渐开始的。

3. 二战后日本职业教育的改造与完善 (1945年至今) 。

与之前的两个时期相比, 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果说日本在二战前职业教育发展是对欧美职业教育体系的“复制时期”, 那么二战后则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个性发展”时期。二战后, 日本对战前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

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规定:高中以实施高级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目的。根据这个法令建立的新制高中, 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化。综合制的推行导致全国范围内对高中进行了调整与合并。此时, 日本职业教育受到严重的削弱, 以致于难以适应产业界的需求。企业界强烈要求改革职业教育, 使教育更紧密地为经济服务。

1951年日本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成为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职业高中由衰退转向发展, 中等教育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化, 日本职业教育出现了一个发展的新高潮。综合高中不断减少, 职业学科纷纷从综合高中分离出来, 成为单科职业高中。20世纪60年代, 日本政府重点整顿高中职业技术教育, 目标是使之多样化。进入70年代, 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变化, 产业界对职业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明显降低, 职业高中呈现衰退的迹象。80年代, 日本政府为了谋求经济的继续发展, 把“技术立国”定为经济发展战略。在这种背景下, 日本特别重视对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整顿与充实, 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如:学科设置的集合型和学科内容的综合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等。

90年代以来, 为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 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呈现以下的新趋势:一是强调职业科高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二是充实普通高中的职业教育;三是把一部分“各种学校”升格为短期大学性质的专修学校, 作为广义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环。

二、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纵观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呈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显著的特点:

1.内涵扩大:确立“大职业教育观”。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 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我国自199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把“职业技术教育”统称为“职业教育”, 一直沿用至今。长期以来, 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内涵的理解都比较狭隘, 其表现是:职业教育常常被等同为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总让人联想到学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总是泾渭分明的;而职业教育的院校与各类职业培训总是缺乏联系, 甚至存在对立等。

在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教育大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的提法。可见国际上对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理解是: (1) 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 (2) 是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作准备的手段; (3) 是继续教育的一个方面。 (7) 可见, 我国迫切需要扩大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 确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

2.取向转变: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

发展经济的强烈需求下, 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似乎已经偏离了传递人类社会经验、文明, 帮助学生挖掘、发挥自己内在潜力、抚育学生成长的轨道。职业教育的目的被狭隘地理解为训练学生掌握专门技能、技术和技艺等, 以达到求职的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训练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具, 而不再是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抚育学生成长的工具”, (8) 职业院校俨然是一个个的“人力工场”。

日本经济学会于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 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

略论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

张学强

(临沂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临沂

摘要: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 他主张全体青少年都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机会, 应创造条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主张成年国民要接受革命理想教育和科学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具有超前的真理性价值。

关键词: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前言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而且是伟大的社会理论家。他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斗争间隙, 不断思考和规划中国未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留下了宝求。这种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是对以往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做法的反思。它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 强调以关注人的终极目标的发展取向是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认为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应该按照人的需要、人的本性而进行。职业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要, 真正做到为人们“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创造更公平的机会”, 并“使人们一生都能享有这些的机会”。 (9)

3.时间延伸:贯穿终身的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自20世纪60、70年代被提出以后, 就受到广泛的重视, 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次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把“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作为会议的主题。这届大会的其中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技术和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特殊的位置, 它是终身教育的实践者, 是火车头, 是关键所在。 (10)

日本职业教育为了应对未来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从终结型教育模式向终身教育模式转化, 逐步建立起贯穿终身的职业教育体系。战后60年来, 日本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体系。从办学性质上分, 有公立与私立;从办学的类型上分, 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 其中学校教育是基础和核心;从办学层次上分, 有职业高中、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 其中职业高中、专修学校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 同时适当增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比重, 提高了职业大学的地位;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 有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教育, 学制有长有短, 灵活多样、互相补充。

注释:

(1) “各类学校”是指区别于按教育令规定设有完备学

贵的思想遗产。“普及教育”思想是孙中山政治社会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孙中山的这一思想愈发显现出其超前的理论价值。

二、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内容

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对全体青少年要普及学校教育, 二是面对成年国民要普及社会教育。普及学校教育思想又包含了全体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免费义务教育两个核心内容。

(一) 普及学校教育

孙中山主张, 实现教育平等, 首先要不分贫富贵贱, 全体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孙中山认为, 封建社会科的学校, 进行相当于学校教育的教育部门。

(2) 根据1976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 “专修学校”是指修业年限在1年以上, 授课时数超过文部大臣规定的授课时数, 学生经常保持在40人以上的学校。

(3) 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7:196.

(4) [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 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129.

(5) [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 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141.

(6) [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 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130.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A]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 陈杰华.现代教育目的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3) .

(9) 转引自肖凤翔.21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 1998 (5) .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黄仕琦译.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9 (10) .

参考文献

[1]王桂编著.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7.

[2][日]细谷俊夫编著.肇永和, 王立精译.技术教育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A].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4]陈杰华.现代教育目的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3) .

上一篇: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下一篇:公安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