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教育的特点

2024-08-19

我国幼儿教育的特点(精选8篇)

我国幼儿教育的特点 篇1

14-3简述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

1、学校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

小学和中学的学制主要是“六三三”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主要是“六三”制,相当一部分地区进行了改革学制的实验,主要有“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但仍有部分地区实行“五三”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是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受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许多地方普通高中的需求增大,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增长速度放缓。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报考学生少、开学后报到率低和部分学校本身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考生要求以及学校收费标准偏高等原因也存在不少问题。

(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层次上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近年来,不仅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部分高等院校还合并,并且通过“211工程”、“985”计划等行动而加强重点高校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

2、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同时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专科教育的任务和权力下放到了省级政府。

3、投资办学体制。

投资办学体制的特点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教育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发展校办产业,企事业和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以及设立各种教育基金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新体制。

我国幼儿教育的特点 篇2

一、发展路径:由外而内

在美国, 高等教育研究一直作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存在, 至今还不是一个独立学科。在我国, 高等教育研究之初就以建立学科为明确的目标指向, 致力于“构建学科体系、培养研究人才、成立全国性学会组织”[1], 这些方面正是一门新学科建立的基础。

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学科特色、学科指向对高等教育学科的外部建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直接以学科为切入点, 然后经由学科设置从而使得高等教育学在事实上成为一门“学科”。这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迅速取得合法性地位, 使我国高等教育学在高校中列入课程设置之列, 使得高等教育学科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等,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只是建制层面的学科, 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真正学科。从学科合法化角度探究学科建设问题, 认为一个新学科, 其合法性可分为学科的行政合法性、社会合法性和学术合法性三个部分;而学科的学术合法性是“此”一学科区别“彼”一学科的关键所在, 或说是该学科合法性的基础[2]。但是,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只完成了一门成熟学科的“行政合法化”和“社会合法化”两个层面, 而“学术合法化”这一最为根本的层面尚未达到[3]。从学科的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相统一的两重建制观点来看, 一门成熟的学科是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的统一体, 其中“内在建制是学科的核心, 是学科生命力的源泉, 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4], 而外在建制是学科内在知识和精神规范的外在社会延伸和形式, 是促进学科内在建制成熟的条件, 为学科内在建制的成熟提供了多种支持和保障。这就是说, 学科的两重建制决定学科成熟的标准是:从内在建制来看, 成熟的学科要求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较为成熟、得到公认的学科范式;从外在建制来看, 学科成熟标准则表现为有专门的学会、独立的研究院所、在大学中单设的学院或学系、专门的刊物和出版机构、图书馆中专设的图书序号等[5]。从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史角度分析, 学科建制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已基本完成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外部建制工作, 已具备其作为一门成熟学科的外在建制的支持与保障条件, 但其内在建制尚未建成, 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等还没有得到学科同行及从业者的学术认可,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是还没有达到学科成熟标准的“应然”学科。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走的是一条以学科外在形式推动学科内在知识体系构建的“由外而内”应然学科建设路线。就学科建设而言, 有两条典型的发展路径或建设路线:一条是由内而外、由观念建制到社会建制;另一条是由外而内、由社会建制到观念建制。

前者指学科知识经过长期自然积累形成比较成熟的概念体系, 学科的精神规范、声誉、价值得到学科内外同行公认、社会认可, 才开始建立学科的外在建制, 最后走向外在建制和内在建制的良性互动, 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后者指学科的内核———内在建制还未建成, 其理论体系还没有成熟 (即学科内部的基本概念、范畴尚不成熟, 基本理论体系还不完善, 学科内部范式松散, 服务实践能力偏弱) 的时候进行学科目的的社会建构。前条路线是传统的学科建设路线, 符合学科建设基本规律, 也是在科学史上得到了诸多学科建设印证的路线, 但却是一条效率非常低下、被动自生的路线。

后者是应然学科的建设路线。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即选择的是应然学科的建设路线。应然学科的建设路线非常重视发挥学科的外在建制的功能和作用, 重视以学科的外在建制来促进学科的内在建制的快速、高效成长, 然后再以学科知识体系的成熟和服务实践的贡献来赢得社会的承认, 并进一步巩固和捍卫其外在建制。它是一条遵循学科成长规律基础上注重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学科发展路线, 表明了人类清晰明确的学科意识。这条建设路线强调通过人类的自觉行动创设良好的学科制度环境来加速学科内在理智的发展和成熟, 避免了学科在没有外在建制的情况下长时间的无序、随机、徘徊, 为学科建设赢得了时间, 具有目的性强、组织程度高、效率高等优势。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选择应然学科的建设路线, 就要在高等教育学处于不成熟的“潜学科”时期, 坚定学科信仰, 增强学科建设的角色意识, 更加重视外在建制的建设, 充分发挥外在建制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以期通过清晰的学科意识、完善的资源保障和畅通的交流机制来促进学科内在建制在有序、有目的、有意识的努力中迅速成熟。

二、发展主线:追逐热点问题

高等教育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追逐热点问题、凸显学科发展的实践性是促成高等教育学科繁荣发展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基础, 是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主线。追逐热点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和“研究内容的应用性”[6], 从实际问题中选择学科研究课题, 这些努力避免学科发展中空洞的逻辑演绎的灰色无力, 而使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打上经验底色更具生命力。

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的改革与变化, 二是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政治、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的模式告诉我们: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变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具有显在性和直接性[7]。一旦社会政治、经济出现重要事件, 那么, 这些重要事件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就会立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并提出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于是“高等教育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成为我国当时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期,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 “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随即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 西方知识经济的理论传入我国, 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已初见端倪, 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即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同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视野”逐渐受到关注, “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的话题;进入21世纪之后, 人们又开始讨论加入WTO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问题等。

20世纪末的最后20年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高等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教育体制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大学制度确立之后前所未有的带有某种根本性的变化。就大学体制而言, “突破文理科综合大学的模式, 正在形成一种多元的大学体制”, “突破单一所有的大学体制, 私立 (民办) 高等学校的办学热潮重新兴起”, “突破‘大学———系’的内部组织体制, 二级学院成为大学内的新的组织层次”[8]大学综合化研究、高等教育地方化 (特别是中心城市办学) 等研究一度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探索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大学教育经费为辅, 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经费运作体制问题一度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对象。与大学制度改革相配套, 大学教师的聘用问题、津贴分配问题、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改革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大学德育问题等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对象。更确切地说, 许多高等教育研究是追逐着这些改革实践, 围绕着这些改革内容而进行的, 高等教育学科是以实践中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为主线而发展的。因此, 有学者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高等教育理论界更加明确地意识到, 如果不去接触高等教育实践, 就会理论脱离实际,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最终也难以走向成熟。”[8]

三、热点追踪:学科体系的探索

学科体系是指表达学科理论的概念系统与框架结构。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学科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学科体系。形成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一开始就以建立学科为目标指向, 建构高等教育学学科逻辑体系是高等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 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项神圣的任务。因此, 它对高等教育学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外, 高等教育学要成为一门成熟的真正学科, 其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必须很好解决, 高等教育学著作和教材的体系应有内在联系、达到逻辑自洽的标准, 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晰。因此, 寻求和尝试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多种思路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在学科发展中始终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30年来, 学者们围绕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改造问题, 进行了积极有价值的探索。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 潘懋元先生以普通教育学为参照框架或成长点, 从普通教育学中借鉴理论和体系, 并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及问题加以改造, 搭建起一个高等教育学的初步体系框架, 完成了学科建设的第一步。之后, 又有多部各具特色、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所变化的《高等教育学》著作问世, 他们虽然与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一样, 基本上仍是从普通教育学移植过来的知识体系或经验体系, 但在高等教育学科建立初期, 在对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认识尚不充分, 也无法确定范畴以形成高等教育学的概念体系的情况下, 以普通教育学为参照框架或成长点, 为高等教育学科搭建起的体系框架, 却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改造提供了“原材料”。这也符合一门新兴学科演进的逻辑。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成立之后,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特别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前三次研讨会都是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主题, 广泛交流了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的观点, 尝试提出了多种理论体系建构思路与观点。“宏观、中观、微观论”是借鉴教育学的分层方法把高等教育学也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分别研究各类高等学校的共性问题 (如高等教育本质、规律、结构等) 、高等学校研究和单科教育学、单科教学法研究[10]。“逻辑起点论”把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注意力集中于高等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寻找上, 然后运用逻辑手段, 层层推导, 逐步展开, 从抽象上升为具体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基本分析单位论”认为高等教育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确定有无逻辑起点之前, 可按照多种应用性科学学科确立的原则先确定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分析单位, 并以此为依据构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三系统论”从系统论观点把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主体系统、客体系统、教学系统三大系统, 又从结构论观点和高等教育内涵分析该理论的合理性。“公理化方法论”认为高等教育学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可借助许多自然科学中采用的公理化方法即依照某门学科所提供的理论知识, 从中抽取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作为定义、公理, 然后应用逻辑规则演绎出一系列命题, 构成理论系统。“问题系统论”认为建立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确立这门学科的基本问题, 通过对基本问题的表述, 引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一系列问题, 最终构成一个多层次的、联结高等教育各方面主要因素的逻辑严密的问题系统, 对学科基本问题及各层次、各方面问题的表述, 就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另外, 还有“范畴水平论”、“实践经验论”、“学科建制论”等多种理论体系与建构思路, 它们对促使高等教育学学科走向繁荣、成熟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研究方法:单学科转向多学科、跨学科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学的理论体系、确立“高等教育学科范式”。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 于1984年以潘懋元先生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高等教育学著作出版为标志, 宣告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 此后几年间又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研究范式。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科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但高等教育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和参照框架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高等教育学科基本上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成员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所共有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假设和基本方法[11]。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规律, 其研究问题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力求构建学科科学的理论体系, 而且它以整个“高等教育”作为“问题域”, 易于从高等教育的全局来整体把握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在保持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独立性、促进高等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高等教育问题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当代科学研究日益走向复杂性, 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在解决复杂的高等教育问题中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学科研究范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人们也逐渐开始用复杂性思维对学科范式进行时代性反思与超越, 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科范式不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唯一的范式, 固守单一的高等教育学科范式肯定不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为此, 多学科问题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

用复杂性思维、多学科视角研究社会科学, 关注高等教育现实问题, 引导更多的人在从事具体应用研究中借用多学科的概念、话语, 即“单个学科视角或研究方法应去绝对化”[12], 多学科背景人员参与高等教育学科研究, 不同声音的出现, 有助于高等教育学研究走出学科的羁绊, 克服思维定式, 追求开放的研究, 追求多维范式和对问题的多种解释。胡建华教授认为研究方法的多学科性、研究人员的广泛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特殊性表现[6]。潘懋元先生指出:多学科视角的研究, 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性化、促进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多样化。

用多学科视角、多种研究范式可以深入到高等教育各个层面, 追求“局部的、片面的深刻”。但杂多话语的渗入会使高等教育学更产生一种“无根”意识;不同学科之间的话语沟壑和“坑道视界”, 使不同研究者之间难以相互对话、彼此了解和相互借鉴, 难以进行协同研究, 从多学科研究的学科性视角, 也很难使研究者应用的其他学科的概念、措辞等范畴与所要解析的高等教育自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达到契合。因此, 有学者倡导, 学科内部应该进行整合, 要求形成一个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共有的话语系统[13];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时, 应由学科性视角转向方法论视角[14]。

多学科研究由学科性视角转向方法论视角, 要求研究者一定要坚定高等教育自身立场, 立足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理论与实践, 把相关学科范畴作为工具, 注重学科间的有机联系。首先, 承认学科性视角有助于人们从多个学科、多个侧面深化对高等教育认识的合理性。其次, 要把高等教育研究当作一个典型的多学科研究领域, 把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吸引到高等教育研究中来, 克服高等教育学科研究范式中研究者知识背景单一的问题而促成研究群体知识背景多元化。再次, 还要注意避免对其他学科概念范畴、理论、原理及研究方法的思想等的简单摄取、借用、移植。方法论视角的多学科研究遵循选择性原则、相容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篇3

关键字:中学美术;教学方式;教育特点;

迈入21世纪以后,我国极力倡导的是“科教兴国”战略,在发展中的中国,实施有自己特色的中学美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国的美术教育已经明显趋向于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这一趋势有利于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的推行遥相呼应,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以及适应未来激烈的知识竞争的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1美术课教学更加注重感情的投入,以“情”育人

美术教育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情操的一门艺术性的教学,因此,美术教育过程中,感情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美术作品需要做到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用以“情”育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更加细腻、感性的情感来创作出具体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方面要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美术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想办法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最后需要学生掌握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艺术作品传递出来的手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方式为“认知性学习”和“情感性学习”。

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有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比如剪纸、建模和绘画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老师可先通过创设情景等方式对学生倾注情感,让学生在创作中身临其境的去体会美术作品中包涵的寓意、蕴含的情感、表达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2美术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时俱进

美术教学的内容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是用具体的视觉对象来表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会和判断。现如今针对中学生的美术教学内容,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比如以情感、风格或主题为主导的教学,也可以是生产形态方面的,比如说美术作品中所采用的艺术技法、艺术材料等等。现代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深刻体会到不同的民族、宗教和地域特色给美术教学所带来的益处,他们中由于种种不同的因素,促成了美术教学内容中不同的鉴赏、技法、创作和艺术美。不同的作品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艺术手段不同、材料不同,使得美术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临摹的技法,常常用于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培养学生观察对象的能力,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美术技法。

而对于需要创新的美术作品,老师则采取引导的方式,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让他们自由的发挥无边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加新潮和完美的美术作品。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培养的是学生不同的能力,总而言之,美术这门艺术,博大精深,它使得学生的感情、知识和思想道德等等都得以丰富。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法,采取更加具有创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艺术的新鲜感和时代感。有效的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是老师需要做出的努力,而积极的投入到美术的学习中去,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以及对知识的追求能力,是我们学生需要努力做到的事情。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需要积极配合和及时沟通,共同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

3美术课教学方式变化多样,充满创新

中学美术课是一门艺术课,它不同于语、数、外等传统科目的教学,美术课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充满变化,并且不断的推陈出新。美术课中的一些基本的技法,当然还是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在基本技法掌握的基础上,老师就会根据当地的有效资源,比如文化、物产等,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举行学生户外写生或者考察等课外教学。条件更加好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暑期进行省外写生教学,这样更加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深入领略美术教学的丰富多彩。这也就是说,中学美术教学分为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大的部分。

课堂内,老师可以选取一些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比如漫画作品,它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宝贵资源,现代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充分的利用了这一宝贵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多老师已经提前意识到动漫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漫画作品相对而言比较浅显易懂,并且夸张的表达方式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这样就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绘画技能得以提高,鉴赏能力得以较快增强,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户外教学就是让学生们在一个无限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体会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去领悟生活中的艺术。比如,春天的时候,老师会带着学生走进春暖花开的大自然,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最原始的美,感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从而达到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生生不息的旋律,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保持美术教育的突破和创新,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美术技巧。我们坚信,我们国家未来的美术事业,会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诞生。

我国幼儿教育的特点 篇4

一、当前我国医生职业的特点

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尤其是我们国家医生职业的特点。

1.医生工作强度非常大。目前中国社会老龄化明显,老年人越来越多,而老年人罹患疾病的概率要比年轻人高很多,因此现在中国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老年病科。其次,目前中国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越来越高。每到寒冷季节,各大医院的呼吸内科基本上都是一床难求。第三,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等等,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精神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第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机动车辆的普及,交通事故也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因此各种外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最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较以往大大增加。以前是“小病拖,大病熬”,现在很多患者有不适就会及时就医,甚至还有部分患者小病大养。以上因素导致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人数呈爆发式增长。而我国的医疗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造成了病患一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可谓是人满为患。在这种供求矛盾的情况下,大医院的医生基本上都是超负荷运转。据《生命时报》与丁香园进行的网络调查,以及对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的2183名医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将近80%的医生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医生过劳死也不鲜见。10月,仅仅两周时间内,北京两家知名三甲医院接连倒下了三名医生。10月12日,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医生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10月24日,42岁的阜外医院麻醉医生昌克勤在手术室内突然昏迷,发现时已无呼吸,在医院监护室住院近40天,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10月25日,积水潭医院骨科的骨肿瘤专家丁易在泰国参加亚太骨科年会期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

医生这个职业的工作强度由此可见一斑。

2.医生职业的风险性非常高。医生职业的特点除了强度非常大以外,风险也非常高,各种辱医、伤医事件屡屡发生。下面就近几年报道比较多的此类恶性事件进行举例。206月2日湖南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女医生王雅被多名家属威逼,要求向病死患者遗体下跪、磕头,期间王雅医生还被殴打致颅脑损伤、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外伤性耳聋以及外伤性子宫损伤等。4月馆陶女医生坠楼身亡,生前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王云杰医生被杀。凡此种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几乎大部分医生职业生涯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言语威胁或者打骂等。现在社会中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新兴职业,叫做“医闹”,这类人群就是靠各种“医疗事故”威逼医院及医生来谋取利益。每当“医疗事故”发生时,这类人便化身“患者家属”,对医院进行打砸,对医务人员进行辱骂、殴打及威胁,逼迫医院让步赔钱。为什么我国的医疗环境会变得如此恶劣呢?笔者认为有如下方面的原因。首先医学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达到所有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虽然目前医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疾病不能解决或者不能根本解决。第二,目前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不足。目前医院运营的经费主要依靠向患者收费,这就使得医院的诊疗行为逐利性难免,很多医生甚至有“要完成让患者花多少钱”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若患者医疗费直线上升,而疗效又不是很好的话,医患矛盾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第三,有一部分医生忽视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或者沟通技巧欠缺,使得医患之间沟通不畅,病人容易对医生发生误解,从而导致医患冲突。有文献报道,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纠纷都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引起。最后,各种媒体的不适报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去年湖南湘潭市“8・10”产妇死亡事件。在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没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丑化了医院和医生的形象,激起了老百姓对医生的仇恨。虽然这些事件最后都被证伪或不构成医疗事故,媒体也事后予以澄清,但是已经无法消除对医疗行业名誉的损害。

二、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

虽然目前我国医生不好当,但是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我国医疗行业还不够规范。医生这个职业不管在哪里都是阳光下最高尚的职业,也是报酬比较高的职业。随着习近平主席依法治国的理念的推行,相信总会有一天我国的医疗行业会回到正轨,医患之间会重拾信任,重新成为在一个战壕里面的`战友,共同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因此医学生们还是要对自己的职业和前途充满信心。下面就结合前述医生职业的特点来谈谈对医学生教育的启示。

1.医学生首先要有好身体。鉴于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很大,好的身体显得非常重要。医学生们平时要注意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心态上要尽量乐观开朗,因为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也很大。工作劳累后要善于调节自己,尽快恢复精力。有了一个好身板,才有了应付高强度医疗工作的本钱。

2.医学生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当一名合格医生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只有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好了,才能对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才可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一旦病人信任了医师,医患冲突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有些病人还成了医生的“粉丝”。然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既要从书本中学习,也要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学习。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要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将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总之,医学生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是避免医患纠纷的前提条件。

3.医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德。虽然目前我国医疗补偿机制不到位,医院和医生逐利性明显,但是医学生们还是要把眼光看长远一点,不要被眼前的一点利益所蒙蔽。给患者治病的时候必须要把患者的疾病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把谋利放在第一位。只有长期保持良好的医德,患者才可能对医生充分信任,才可能尽量减少医患纠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回归正轨,医生也不需要从患者那里赚取利益,而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获取自己应有的报酬。

4.医学生要学会丰富多样的沟通技巧。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尽量减少非生物学引起的医患纠纷。那么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呢?首先,医学生要有和患者主动沟通病情的意识,这样既能体现医生负责任的态度,又能让患者清楚自己的病情,还可以起到预防医患纠纷的作用。其次,医学生要善于和各种类型的人沟通和交流。医生面对的病人可谓“三教九流”,每种类型的人都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刚毕业的医学生们要注意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例如对于危重且愈后不佳的患者,提前和家属沟通病情尤为重要,尽量争取家属的理解。对于备受病魔折磨的患者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尽量使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医生的关怀,这也是为医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病情复杂或者比较严重的病人要非常细心、细致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予以相关处理。

5. 医学生们还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团队协作。前面提到医生工作的忙碌程度非常大,各种事情非常多,因此需要学会统筹安排各种工作来提高工作效率,否则极易陷入“忙不完”的状态之中而无法脱身。什么事要马上做,什么事可以缓一缓,心里要有数。在诊疗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优先处理患者最迫切的需求。此外,还要有团队精神,和同事们形成良好的配合,这样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良好合作医疗团体必定是一个工作高效的医疗团队。只有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才会工作得舒心、顺心。因此医学生们非常有必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医学生还需要对医患纠纷有防范之心。要说医生们最头疼的是什么?恐怕几乎所有的医生最头疼的都是医患纠纷。医患纠纷比医疗工作的高强度更加令医生身心俱疲。前面说了医学生不能对某些“难缠”的患者和家属丧失警惕之心。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说,每个患者都可能会和医生发生医疗纠纷,尤其是现在“大闹多得,小闹少得,不闹不得”的大环境下,更是增加了患者或家属与医院和医生发生纠纷的几率。现在职业医闹的出现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因此医学生要牢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或者偷懒,该有的防范之心必须有,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包括诊疗工作以及和患者或家属沟通交流的工作。只有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医患纠纷,医生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才能去服务于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三、结语

我国劳动力的特点 篇5

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10国贸班

学号1030601009姓名: 潘中奎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城乡劳动力农民工工资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劳动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突出;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举步维艰。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我国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缺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劳动人口数量大但却素质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数量大而素质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

力数量自然也很大,但是也正因为此我国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低素质劳动力已经饱和而高端技术人才却存在大量空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发达国家劳动力分布均匀,高素质劳动力充足,要想增强我国劳动力,必须加强我国国民的教育程度,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向发达国家学习。目前我国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主,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已经饱和。我们应该遵循马克思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培养住过需要的人才,个人也一样,要充分的认识世界,然后改变自身条件适应社会,成为高素质劳动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

员再就业问题突出,由于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也不均匀,所以导致我国劳动力分布也不均匀,所以带导致失业,还有就是我国现在劳动力饱和,就业岗位虽然很多但是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同事涌入再加上许多劳动力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先进的技术,无法适应新技术导致失业,抑或是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原因,出现的失业国家来不及解决,而且还有很多国家单位下岗员工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案。而发达国家本身劳动力结构比较合理,再加上对待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待遇和政策比较好一些,这也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口少,高素质劳动力比较协调。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原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去解决我国所发生的问题,取其长,避其短。好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三、中国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而要发展我国的经济光靠农业是不

行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要想发展,我国就要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城镇。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出现了加送的趋向,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中(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中的份额由70.5%迅速下降到59.3%,平均每年下降1.72,而前26年平均仅下降0.65%。为总体上把握就业结构的变动幅度,我们计算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就业结构变动率,结果表明,1952-1978年26年期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27.4%,平均每年变动1.05个百分点,而1978-1988年期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19.2%,平均每年变动19.2个百分点(见表1.1)。农业就业的结构偏差系数,也由1978年历史

最高值-0.54降到了0.4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启动,主要并不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非农业转移的结果。1978-1991年期间,我国城镇经济增长共创造了10601。7个就业岗位,年均约815.5万人。然而,城镇就业机会的增长对吸收农业过剩劳动力只是发挥了非常有限的作用,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中,由农村转镇自身的劳动力达6064.4万人,占到了57.2%。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启动,主

要是农村非农产业迅速扩张的产物。1978-1991年期间,农村内部从事各种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由3149.5万人增加到8906.2万人,共增长了5756.7万人,年均增长442.8万人,为转入城镇的3.35倍,占同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78.6%。根据马克思原理分析,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虽然我国的劳动人口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分析其对立面与统一面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我国国情改变我国的现状。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把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制定出一套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方案。

四、我国就业形势险峻,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严重,虽然说

我国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近年来许多高校进行扩招,每年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还有就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是社会所需人才,并且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很严重。而外国的就业模式与中国完全相反,他们是自由创新式就业而我国是传统古板的就业模式,所以导致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端正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善于发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基层干起,首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经过质变和量变,强度大自己等待飞跃。而政府应该搞好就业政策,制定出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神速但是也存在很

多问题,我们应该紧跟世界发展的脚步,适时调整我国的就业政策。关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必须保持民众的和谐安定。不管做什么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的认识我国国情,再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矛盾的对立统一,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坚持社会主义的宗旨。

根据我国燃气行业的特点(范本) 篇6

一、燃气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城市燃气企业从90年代初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长期的探索、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西气东输”工程、“数字供气”、建设信息社会等的出现,对燃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信息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得到长期的应用实践,已经成为城市燃气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与此同时国际天然气企业的信息化大都采用以SCADA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它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支持功能;以ERP/EAM为核心,并与SCADA系统对接,对设备的运行、维护实施全面的在线实时管理;以GIS为辅助系统,与SCADA系统、ERP/EAM系统整合,形成实时在线的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城市燃气信息化水平。与之相比较,我国城市燃气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信息系统机制薄弱,体现在:生产的安全性低,对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差,资产利用率低,输配和管理成本高。

2、企业体制、机构和人才与信息化的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一些城市燃气企业的领导在理念上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信息化建设只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还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

4、缺少一个规范的燃气信息统一管理平台(燃气企业信息门户);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二、燃气信息化的实际意义

燃气企业的业务性质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不同,燃气是易燃、易爆、有毒的产品,燃气企业面对着千家万户的服务需求,管理着全市范围内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网和大量设备。因此,所研制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为安全稳定供气的严格要求服务,必须要为做好用户服务这个工作宗旨提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这就要求燃气企业必须以整体信息化为出发点,将企业运营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针对燃气运营模型的要求,统一规划,构建生产调度、管网运行、营业收费、用户服务等专业应用系统,形成燃气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此外,燃气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响应国家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思想。燃气信息化不仅适应城市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对燃气企业的企业现代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充分体现了燃气企业“数字供气”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

三、燃气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按业务内容、业务性质和服务对象的不同,燃气企业目前的业务模式,可以分下面几个部分: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业务申报受理、业务投诉受理、用户服务热线等);营业收费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抄表、收费、与银行间代收燃气费数据处理);GIS系统(燃气管网运行管理、维护等);ERP系统(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料供应管理、工程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经营计划等);SCADA(包括燃气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供气调度等);企业门户网站(展现公司形象、提供用气常识、安全知识等)。建设高水平的 的燃气行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出发,调动企业内外多方的力量,运用行业内领先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的整个运营系统进行完善和更新,形成适应企业发展变革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先进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整合,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业务创新,以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提高社会满意度,实现燃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1 信息化建设原则

燃气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遵守统?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原则;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系统开放原则;技术先进、可靠、实用原则;“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原则。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坚持标准。总体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燃气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前要制定建设规划,统一规范标准,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做到结合实际、重点带动、分步推进、按标准进行建设,让信息建设与管理建设同步进行。

(2)系统设计要先进、可靠、实用。要利用成熟可靠的公用网络,根据燃气企业各个分支机构分散在整个城市的特点,采用方便、安全、可靠的VPN虚拟局域网,保证数据的实时准确传输。整个系统的规划要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信息产业几乎每年都要更新换代,所以做系统规划的时候在充分考虑技术成熟性的同时必须采用国际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

(3)系统运行的开放性。系统必须十分注意开放性,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平台,便于开发、使用、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的支持;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也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相关系统中留有相应的软件接口,使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很好的共享。在实用性方面,随着人们管理意识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更加追求实用效果,要完成人工作业,还要完成很多过去人们想做而无法做到的工作。

(4)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提高效率,改善管理,提升服务素质,最终提高社会满意度;因而便民利民应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必须保证系统简单易学,建立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友好界面,建立用户自我服务系统。

(5)系统的安全性。在地球村时代,安全性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建立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机制,制定规章制度,防数据泄密、丢失,防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4.2 燃气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1)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建成一个B/S结构的Intranet访问平台,即企业信息门户。完全基于三层结构Web 应用技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以完善的信息流和信息共享机制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的顺畅,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数据挖掘,实现宏观决策和计划指导,同时建立信息中心实施对数据交换中心及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升级等相关职能,并进一步健全信息管理机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

(3)根据实际情况分步重点建成急需的应用系统。这包括营业收费管理系统、GIS系统、SCADA系统、客户服务中心、ERP系统、OA等。

(4)通过企业信息系统与产业链上其它信息系统的互连和信息共享,实现企业经营的社会化和系统增值,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飞跃。

五、燃气信息化建设内容及各个子系统功能

燃气信息系统建设是以提高业务的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内容包括多个面向具体应用的应用系统以及支撑应用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5.1 系统体系构建

燃气企业信息系统体系应根据燃气企业目前计算机应用体系结构和状况,考虑以下方面:

①适应燃气企业目前的应用背景和现状;②保持与IT新技术的同步发展;③建立基于Internet技术的主流的VPN形式的信息网络。5.2 统一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重点是建立基础设施平台,搭建全公司的VPN虚拟局域网络,建立起数据共享机制,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机制,各类客户端信息访问机制等。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环境,利用计算机的三层结构技术,实现燃气企业集成平台与现有各类计算机系统的无缝集成及平滑过渡,以及今后新增系统的数据集成。5.3 营业收费管理系统

营业收费管理系统几乎覆盖了直接面对用户的所有业务,包括抄表、收费、与银行间水费代收数据处理等。

深挖管理潜力拓展创效空间夯实发展基础实现长久盈利2004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机关职能处室的大力支持下,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始终以发展的眼光,围绕扭亏为盈、增产增效这一中心,持续不断地挖掘管理潜力,拓展原油稳产、天然气增产及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广大干部员工的不懈努力,原油产量实现了稳中有升,天然气外销量大幅攀升,成本较大幅度下降,技术和管理不断创新,实现了****厂历史性的扭亏为盈。全年生产原油11.27万吨,天然气外销7510万立方米,盈利4506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两番,吨油操作成本395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32元。总结所做的工作,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扎实做好“四篇文章”。

一、做好“稳油”文章,夯实增效基础抑制原油递减,保证油田稳产增产是我厂扭亏为盈的希望所在。2004年,通过抓注水、抓措施、抓油井免修期,大力夯实稳产基础,提升油井日常管理水平,使我厂初步踏上了良性开发的轨道。全年生产原油11.27万吨,同比增加1.17万吨,增幅为12。一是结合油藏地质特征,做好油田有效注水工作。根据油藏多层系共同开发的特点,研究适合大老爷府油田的注水技术政策,实施分层注水,提高水驱控制程度。为了提高压裂效果和有效利用长停井,提前调整水量,恢复地层压力,加强区块的综合治理,提高区块的开发效果。同时,以先进、适用的注水工艺技术为支撑,实现了中深斜井分注工艺并完善相适应的测调试技术,确保注水方案的有效落实。2004年完成注水井小修分注35口,测调试700层,全厂分注井达到94口,分注率达到75,与2003年对比提高18个百分点。区块地层压力上升0.32兆帕,自然递减率明显减缓。二是做好油藏研究工作,系统评价油藏潜力,精心选井,提高措施井的增油效果,并优选合适的措施工艺新技术,提高措施的成功率,收到良好效果。全年实施压裂52井次,有效率达89.8,增油9702吨,单井增油187吨,比03年多增15吨;实施酸化20井次,增油1260吨;复活长停井20口,增油2243吨。三是通过油井井深轨迹精细研究及油井免修期配套技术的应用,建立以玻璃衬管为主体的标准井和扶正器定期检测及管杆探伤制度,使油井免修期提高到304天,比2003年延长59天,同比减少作业90井次,不正常井影响产量由03年的11.2吨下降到目前的6吨。四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油藏研究工作,油藏认识上取得突破。二年来新打扩边和内部调整井23口,其中油井20口,水井3口,共建产能1.8万吨。目前,03年单井日产1.5吨,04年单井日产2.5吨。

二、做好“增气”文章,拓宽创效渠道深化气藏研究,挖掘气藏潜力,实现天然气规模化长期稳定发展,是我厂寻找接替资源、不断拓宽创效渠道的重要举措。通过规范采气基础管理和优化采气工艺技术,生产时率得到明显提高。目前,日产气能力由年初的26万立方米上升到40万立方米。全年累计外销天然气7510万立方米,平均日外销21万立方米,与去年同比增长1822万立方米,增长幅度为32。一是加强天然气日常管理,确保老井产能正常发挥。针对气井产液、产水组份不同优选泡排剂,一井一策确定泡排周期和用量。完成泡排137井次,增气达69万立方米。二是挖掘内部潜力,增气效果显著。老区伴生气回收3口井日增气1.8万立方米。双坨子地区停产油井、浅层气的挖潜取得了长足进步。T8、T26井动用后日增气1.2万立方米。三是依靠气井生产管柱解堵技术,解决生产难题。T103、T17实施后,日增气达2.8万立方米。四是加快产能建设步伐,保证新井投产进度。新投5口气井,日产能力增加11万立方米。

三、做好“降耗增效”文章,提高创效能力根据公司“15544”工程的要求,积极开展创效工程,不断挖掘管理潜力,拓展了创效空间。通过开展四项创效工程,节约成本1100万元,节约投资840万元,增油增气创效760万元,共计创效2700万元。在原油产量增长1.17万吨,天然气增产1822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吨油操作费下降132元,内部利润同比增长8710万元。一是本着合理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投资决策程序的原则,坚持把产能建设和老油田调改纳入项目管理进行全过程控制,关键把好“八个关”,即:把好方案关、队伍选用关、合同签订关、材料使用关、施工质量关、项目预决算关、项目竣工和队伍业绩评价关、结算付款关。全年节约投资122万元。二是对低效无效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减少成本消耗。对14-

10、6-

11、14-28等21口低产低效井采取计划关井、间抽和捞油等方式,年节约成本28万元。三是对闲置资产进行盘活利用。全年,修复抽油机33台,投资102万元,盘活资产464万元,创效362万元。四是对报废资产进行利用。修复油管400吨、油杆8万米,创效138万元;抽油机、单井罐等报废资产变现335吨,创效42万元,共计创效180万元。四、做好“三支队伍建设”文章,提供创效动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厂实现创效目标的重要保障。2004年,通过积极实施人本化管理,采取完善激励政策、广泛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比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后,极大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我厂长久盈利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一是用特有的理念文化凝聚人。

积极宣贯公司“两个精神、一个理念”,广泛推行我厂管理人员工作理念和“十大纪律”,使之融入到日常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目前,广大干部员工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自豪感及心理暗示,全厂上下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价值取向。二是用和谐的人文环境鼓舞人。始终实行人文化管理,千方百计为员工谋福利,充分调动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我厂和谐、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暖人心工程”的内容,开展了劳模生日、工间操、女工亲子假日等一系列富有情感化的活动。三是用完善的教育体系培育人。针对员工队伍年轻和特有生活方式,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在管理人员培训上,采取业务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增强解决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上,采取办班和外培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不正常井管理、天然气生产管理等技术培训4期,参加人员160余名,选拔选派外培人员13名;在操作人员培训上,利用晚间休息时间由业校兼职教师到基层站队进行培训。使全厂员工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四是用刚性的奖罚政策激励人。加强业绩考核管理,活化内部分配政策,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约束与调控导向作用。在制定业绩考核政策上向科技人员和一线生产单位倾斜。为了堵塞管理漏洞,还制定了洗井、原油防盗、管杆防盗、厂值班夜巡等管理办法,通过刚性执行,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2004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同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也使我们不容乐观。首先,地下矛盾突出。平面上,东西向井见水,南北向井和角井不见效。纵向上,层间吸水差异大,压力分布不合理,压力保持水平低,剩余油分布不清,措施挖潜难度大。同时,对油藏的认识手段还十分有限,沉积微相、储层预测和油气水关系研究技术还有待于学习和掌握,油藏研究水平不高,油藏研究手段缺乏等都制约着油田合理、科学开发。其次,集输系统矛盾突出。我厂输油系统为三管伴热流程,热效率低,耗能高,平均年燃气量在800万立方米以上,折合原油近6400吨;注水系统由于水质超标造成管网腐蚀(速度0.245毫米/月)、结垢(速度1.05毫米/月)现象日趋严重,注入压力逐年提高,给免修期及水井测调试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同时,管线穿孔漏失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第三,由于产量低,抗风险性相对较弱,再加上雨季和一些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着稳产基础。2004年,我厂高压线路故障停电33次,低压线路停电4次,影响产量达600吨。第四,三支队伍建设水平与公司大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员工队伍年轻(平均年龄32岁),工作经验不足,部分干部解决问题能力亟待提高。第五,天然气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缺少基础设施,不能完成适应天然气快速上产的发展形势。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的发展条件。我们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是原油方面的潜力。较低的采出程度(5.51)说明我们的上升空间还很大;油田开发以来油层的二次改造还没有开展,重复压裂的潜力很大;通过新打的2口加密井发现,地层压力为原始地层压力,生产6个月后产量稳定在3吨以上,且对周围油井没有影响,说明内部井网调整还有一定的潜力。加密潜力区共有两块,面积为8.9平方公里,可布井68口,预计年产能4.08万吨;三维地震结果显示,大老府油田构造闭合面积增大,含油面积由48平方公里增加到55平方公里;L21区块经过试油后是岩性油藏,还可落实一块潜力。二是天然气方面的潜力。天然气预测储量达220亿立方米(双坨子地区70亿立方米;大老爷府地区50亿立方米;长岭南50亿立方米;孤店50亿立方米),按采出速度5计算,年产气能力达8.8亿立方米。三是工艺技术和集输方面的潜力。初步形成了适应前大发展的主体工艺技术(以标准井为依托的延长油井免修期配套技术、以ZPY封隔器为主体的中深斜井分注工艺技术及配套的测调试工艺技术、以多种压裂方式为支撑的压裂工艺技术),以满足地质开发需求;单井实施冷输,可有效节约能源消耗,减缓成本压力。四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潜力。广大干部员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成为一支能征善战、专业结构合理、作风顽强、敢打硬仗的员工队伍。围绕***同志提出的“三上”目标,油田公司已经全面启动大发展战略。在公司实现持续有效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积极抢抓机遇,把握发展势头,谋划未来。我厂的中长期规划:2005年,原油产量上到11.5万吨,天然气外销实现1亿立方米以上,油气当量达到20万吨;“十一五”末期,原油产量上到15万吨,天然气外销实现6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60万吨;2015年,建成一个油气当量为100万吨的采油厂。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发展要求,经过党政班子研究讨论确定了2005年经营管理工作思路:以公司工作会议和厂员工代表大会精神为指导,以“稳油?气、增产增效”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以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手段,增强依法治企意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业绩考核,逐步形成适应我厂快速发展的高效运营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明确了工作目标:原油产量计划10.66万吨,力争完成11.5万吨,其中,老井产量10.9万吨,新井产量0.6万吨,原油商品量11.24万吨;天然气外销量1.1亿立方米;油气销售收入实现27927万元;油气成本19551万元;内部利润8376万元;投资资本回报率5;资本运营情况、资源开发状况、基层基础管理达标;各项控制类指标达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开展“稳油增气”工程,打牢创效根基2005年,我们重点开展“五项工程”,实现“稳油增气”目标,进一步提升效益形象。第一,开展老井稳油工程。一是抓好注水工作。2005年预计实施注水井小修7口,大修12口,注水井补孔12口,油井转注6口,动态分注井达到104口,动态分注率达到80,自然递减控制在8.1以内,地层压力恢复0.3兆帕。二是抓好措施挖潜工作。补孔压裂10口井,增油2400吨;二次压裂2口井,增油300吨;堵水4口井;酸化5口井,增油300吨。总计措施工作量21井次,增油3000吨,措施经济有效率达到80以上,综合递减控制在2.8以内。三是抓好停产井的经济有效复活工作。预计复活长停井20口,增油2000吨。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老井产量可达到10.66万吨,力争达到10.9万吨。第二,开展产能建设工程。布署新井15口,年建产能0.78万吨。其中,扩边井9口,大井距调整4口,L12区块2口。与施工单位密切配合,超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完钻一口,投产一口,力争全年产油达6000吨。第三,开展天然气增产工程。一是继续开展泡排工作,保证气井产能得到正常发挥。预计对16口井进行泡排。其中,产油气井10口,产水气井6口。二是对遗留探井的再利用,采取排水复活、选层射孔等措施,预计动用3口井,日增气1.2万立方米。三是结合气藏研究成果,积极开展老区气井挖潜工作。采取封堵射孔对19-

11、15-27等4口井进行挖潜,日增气1.7万立方米。全年力争实现外销天然气1.1亿立方米。第四,开展节能降耗工程。以节约油、气、水、电为切入点,重点开展“九项内容”,做好节能示范区的培育工作,力争全年创效219万元。一是开展单井冷输工作。为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能耗高、管线腐蚀结垢严重等地面集输系统出现的问题,将单井的三管拌热流程改造为冷输流程。已初步确定19个井组改为冷输流程,总投入745万元,年节约燃气、堵漏等费用377万元,两年内即可收回全部投入。二是对注水管线进行清洗和水表的密封及校对,解决部分井注不进的问题,提高注水系统管网效率;改进注水泵密封填料,保证注水时率,提高注水泵泵效,预计年创效75万元。三是开展低产、低效井间抽工作。间抽井10井次,预计年节电42.6万度,创效19.2万元。四是优化油井工作制度,开展降冲次工作。计划应用超低速稀土永磁电动机43台,预计年节电94万度,创效43万元。应用四次曲线轮降冲次30口井,预计年节电15万度,创效6万元。五是开展抽油机平衡技术的研究工作。预计调平衡120井次,平均单井节电率10,全年节电23.7万度,创效10.7万元。六是星角节能电控箱的合理使用和安装。恢复利用节能电控箱30井次,平均单台节电率18,预计年节电15万度,创效7万元。七是开展机械堵水工作。计划开展20口井,年累计少产水量1.3万立方米,减少处理费用8万元。同时改变水驱油方向,改善区块内注水效果。八是开展抽油机机油过滤工作。计划实施100口井,节约机油费用20万元。九是开展机采系统效率测试与优化工作。预计完成122口井,使系统效率测试区平均系统效率达到25%,综合效益达到30万元。第五,开展延长油井免修期工程。2005年,预计治理高频作业井50口,油井免修期达到320天,不正常井影响产量控制在7吨以下。具体是使用“三项技术”,坚持“五个做法”,开展“一项试验”,即使用标准井配套技术;使用防渣凡尔防砂防卡技术;使用涂料花管、外衬激光割缝花管的防砂防垢技术;坚持使用油杆旋转器延长管杆及扶正器的使用寿命;坚持以产量不降为原则,优化油井工作参数;坚持建立不正常井综合诊断处理体系;坚持作业优化结合制度,避免重复作业;坚持管杆探伤管理制度,确保下井管杆的合格率;开展国内聚乙烯内衬防磨管试验。

二、实施有效成本管理,挖掘创效潜力坚持把控制成本增长、挖掘创效潜力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以建立健全“四个体系”为支撑,以加强“两项管理”为重点,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第一,立足自身实际,建立与生产经营形势相匹配成本管理体系。本着开源节流、增强长远创效能力的原则,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确立成本管理的总体办法,即通过稳定原油产量和大幅度增气,争取扩大成本空间,通过强化政策争取增加成本,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思路调整压缩成本,通过专业化重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最终实现两个转变,即成本控制由事后核销向事前控制转变,由宏观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第二,把握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可控制性强的动态成本控制体系。建立成本承包网络,细化各项指标。实行二级预算管理,即厂设立预算委员会和各站队成立预算执行小组,建立实物工作量与价值工作量相结合、月度预算与年底预算相衔接的预算指标控制体系。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及时掌握成本动态,分析经济情况。严格成本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坚持做到按月考核,季度小结,年度清算。第三,理顺管理程序,建立科学有效的投资管理决策体系。重新制订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投资管理报表制度,建立投资报价小组,修订《合同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和《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做到投资全过程管理,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投资的类别,划分投资管理责任主体,绘制投资管理项目业务流程图。以产能建设项目为依托,以较大投资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工作,成立项目经理部,完善项目管理手册。第四,细化工作标准,逐步实现基层核算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单元资产核算和评价工作,加大对基层核算员的培训、指导力度。对单井的各项费用进行逐一研究,建立标准的效益评价和分析平台。依托单井效益核算系统,确定无效、低效、中效、高效井,应用油藏研究成果,挖掘油层潜力,对成本、产量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积极探索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单井效益的途径。第五,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成立资产管理小组,重新修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推行由资产管理小组、基层单位共同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对不良资产、闲置资产进行统一保管,统筹调配,科学使用。做好设备的保养、修理、改造工作,重点开展废旧电机的改造工作,计划实施50台,节约稀土电机成本25万元,年节电36.5万度,创效16.4万元。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产使用率,开辟降本增效新路。设计使用洗井锅炉以及配套洗井设备,利用油井自产液进行洗井,提高洗井质量,减少洗后排液影响产量和油层污染。节约泵车洗井360井次,费用30万元,少影响油量700吨。第六,加强物资管理,规范物资采购。制定《物资计划及追加计划管理办法》,严格控制上报计划时无预见性和随意性,提高计划准确率。重点加强自采物资管理,采取议标、招标等采购方式。在物资使用管理上,继续执行《物资消耗跟踪制度》,建立班组、队部消耗跟踪记录台帐,防止物资流失。同时,进一步完善各项消耗定额。

三、全面加强“三基”管理,提高创效水平2005年,我们从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明确管理标准入手,以实效化管理为目的,突出“精细化管理”和“创新管理”,争取用两年时间,把我厂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员工基本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油田公司先进行列。第一,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注重有机结合,强调协调配合,形成和完善“一家牵头、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组织运行网络和管理责任体系。第二,根据公司要求,全力抓好“三大建设”,强化“六大管理”。对全厂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和评价,整理编印规章制度手册。紧紧围绕创效工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推进管理创新创效。同时,结合“查、摆、改、创”活动继续做好自检自查工作,进一步加强生产开发方面的管理,真正使管理工作向企业经济效益延伸,实现管理升级。

四、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增强创效本领2005年,我们坚持从生产实际出发,大力挖掘人力资源潜力,积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推动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第一,合理调整组织结构,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对偏远、工作量小、效益低的井组继续实行岗位承包。增加承包井组5个,节省人员15名。同时,量化岗位工作标准和劳动定额,严格考核。逐步形成以业绩考核为手段,以竞争上岗为基础,以创效多少论英雄的用工导向。第二,整合智力资源,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行科技项目管理办法,采取全员参与、自由组合的方式,公开选聘项目负责人和参加人。改变现有科研队伍用人制度,逐步推行竞争上岗、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的用人方式,加速科技人才的成长。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为复合型、专家型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岗位技能。培训主要以贴近生产、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快速提高员工基础技能。精选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各岗位的不同,按需施教,使教学有的放矢。针对生产过程的重点、难点,开展“短、平、快”的培训活动,快速提高员工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健全员工培训机制,开办采油、集输等十个专业培训班16期,培训400人次。

五、加强安全环保工作,提供创效保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安全管理抓预防,环保管理抓源头”的原则,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环保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按照公司要求,进一步推行QHSE管理体系,编写《各种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操作规程汇编》。继续落实安全分级管理制度,坚持主管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重点抓,单位领导经常抓的三级安全责任网络,强化全员全过程管理和监督。重点做好反“三违”工作,加大检查及整改力度,对联合站、输气站等要害部位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的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做到防范于未然,计划使用30—50万元整改安全隐患。

我国幼儿教育的特点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组织,核心课程,实践体系,在线教育

一、我国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

我国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学生规模世界第一,解题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解决问题能力可能就不够强了, 想象能力可能就更弱了。 所以有人认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才”的均值较高但方差偏小,“人”的均值不高而方差太大。基础教育中师生共同高强度投入“题海” 战术,让学生学苦了、学死了、学厌了,高等教育中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实践环节缺失,大学还未能真正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学生知识体系较为完整,然而创新意识相对欠缺。 我国乃至东亚学生的共同特点或许是“考试第一主义”,学生特别擅长于揣摩“标准答案”。有一个说法是,中国的小学是“听话”的课堂,中学是“分数”的课堂,大学是“知识”的课堂,有一定道理,但我很担忧的问题是中国大学课堂有向“分数”课堂嬗变的趋势。 有人戏言,大一约等于高四,大四相当于高七,彼时大学毕业,顺便还得一学位证书,或许有些夸张,但也确实令人深思。 其实大学应该是能力的课堂,中学应该是知识的课堂,小学应该是素质的课堂。

我国的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是传授了知识,传了“器”、传了“术”,正如浙江大学校歌有言,“形上为道、形下为器”,授业、解惑做得不够,或许只授了诸多作业,解了作业的惑? 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够了吗? 还是不够,可以认为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表述。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应该走向“悟道、 求业、生惑”,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应有状态。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可从大学与中学、大学之间、我国大学与国外大学这三个维度加以描述。 从纵向维度看, 我国的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区别不大; 从自我维度上看, 我国的大学之间教学模式区别太小;从横向维度上看,我国的大学与国外大学之间的差别太大,但又不能照抄照搬国外,否则我们的学生不适应、我们的老师不习惯、我们的资源也不够[1]。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也可以描述为重科研、 轻教学,或曰重论文、轻教学,或称重回报、轻教学。教学与人才培养所能带来的回报实在太慢、太长,教学与人才培养所能产生的显式效应实在太小、 太弱,但人才培养不正应该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吗?这是谁都不会否认也不敢否认的命题, 但恰恰落实起来何其艰难;论文何等重要,但以论文作为单一考核指标又会显得些许荒唐,因为毕竟学科差异太大。 论文考核于理科可能比较合适,因为理科是发现新知,但对于其他学科呢?工科谓创造新物,文科称发现自我,社科属优化社会,农科是延续人类,医科则相助人类,艺术为美化社会,但因为论文比较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大行其道;科研更是重要,它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类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大学的科研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改变将要变革未来的学生。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还可以描述为重指标、 轻路径,量化的指标太富可比性、吸引力,量化的指标犹如教育界的分数和体育界的金牌。显式的指标往往来自于科研,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研究论文、授权专利,等等,显式指标的直接指向是大学排名。 各种大学排行版愈演愈烈,大学确实不能坐视不管、不闻不问,然而,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目标, 就可能会异化为把指标当目标,或许会在这个过程中迷失方向,缺乏“淡定”,失去“定力”。

三、破解高等教育难题的路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问题有待破解, 或许可以有如下四条路径:

1. 颁发文件。 这或许是最容易想到的路径,确实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自上向下的行为,然而要想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学校、学院,尤其是教师、学生的共同认识。 如,2002年教育部曾颁布著名的4号文件,其核心要义是“教授要上讲台给本科生授课”。 细想一下, 教授本就应该给本科生授课,天经地义的事需要发文件,然而13年过去,实际效果可能尚不尽人意。 我也曾到过一些高校,常听到有人说“科研任务太重,没有时间给本科生上课”。 这样的论调还不是个别的,说这样话的教授可能还感到荣耀,学校对这样的教授还要敬畏三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可想而知。 有人说人才培养就像农业,科学研究可称工业,社会服务犹如商业,农业依靠种子、土壤、气候、水分、养料、阳光,不可控因素太多,周期太长,可见人才培养的艰辛。 我们需要付出不懈努力。

2. 依靠信息化。 信息化发展迅猛,互联网终将极大地改变教育格局。 从另一个意义上看,信息化毕竟只是手段,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方法,方法是高于手段的。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象是,如果停电,很多教师已经不会上课,即手段盖过了方法,难怪有人称PPT是“骗骗他”的简称。 炙手可热的慕课可能更加适合社会终身学习者,慕课不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灵丹妙药, 面对高校学生,“私播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可能更为有效,同时引入翻转课堂,从而从根本上撼动“单向灌输”的陈年陋习。

3. 依靠技能。 技能可以解释为技巧和能力,提高技能是重要的, 这也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设立了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投入了较大的经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任重而道远。 因为目前我们的若干课堂已经从当年的“菜市场”模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也讲,演变为“低头族”模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玩,寂静一片,师生互不干扰,但这还是课堂吗? 何时能走向“强互动”的境界? 解决老师在不在课堂当然很重要,但人在心不在,如何真正培养学生,如何能达到人在心也在的境界?

4. 依靠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文化。 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综合发力,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必须焕发基层的活力。 对教育部而言,高校是基层,对高校而言, 学院是基层,对学院而言,基层教学组织是基层。必须鼓励不同层面的探索,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底向上的探索,激发教授的活力,落实学院的教学责任主体,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

当前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将薪酬改革作为重要而有效的切入点。 目前高校的薪酬可以说与教学是 “弱”相关的,或说是“零”相关的,更有甚者是 “负”相关的,亦即越不做教学收入越高。 如果我们的薪酬与教学是“强”相关的,整个状况必将逐步发生改变。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南大学近若干年的改革, 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喜欢学校,青年教师安心科研, 知名教授回归讲台,教授治校成为常态。 清华大学推出了《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教师40%的薪酬来源于教学,据了解目前正在逐步推进中。 上海交通大学曾进行了薪酬改革, 教授每年必须上两门课, 每门课相当于1/4的年薪。 浙江大学本轮岗位聘任时, 设计50%薪酬来源于教学,实际执行时有所偏差,正在逐步推动到位,正在进一步考虑设置教学卓越岗,大幅度提高真正将精力投入于本科教学的教师。

当然,还可提出更多的路径,可以进行不断的探索,浙江大学以重建基层教学组织、创建系列核心课程、构建立体实践体系、在线课程创新等方面为突破口,采取了务实有效的举措,取得了较大进展。

四、重建基层教学组织探索实践[2]

教学学术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基层教学组织也是基层学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是优化教学学术资源配置、提高教学学术产出、激发大学教学学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

优化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建立以课程(群)或专业或实验中心为单元的基层教学组织,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院系交叉设立课程,明确教学组织在课程规划、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过程管理中的职责,形成基层组织、学院与学校三级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促进教学工作重心下移,落实责任教授负责制。 对基层教学组织采取年度考核、奖励优秀、归口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展分层分类考核,实施教学激励体系,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活力。 目前,浙江大学在全校建立191个基层教学组织, 设立最高奖金100万元/人的心平奖教金、唐立新教学名师奖与优质教学奖及教学激励E津贴等系列专项奖励经费。

构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 通过课程带动、专业联动、实践驱动、组织推动的“四轮驱动”,推行优质课程竞聘机制,构建教学协同共生体,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依托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举办教学学术讲座、教师技能培训、教师午间沙龙、VIP教学咨询等教学研讨活动,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加强业务交流沟通,推动教学“传帮带”, 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营造开放共享校园教学文化。鼓励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相长的教学学术活动, 设立 “教学动态”网页,发布各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学术动态,促进跨学科、跨院系教师间的教学共享和教学合作。开设“教学学术研究”系列培训,设立“在线课程应用与研究”“特色教材培育”等校级教改项目124项,形成同行听课评议、青年教师助讲制,加强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与研究。 试点学生教学社团, 本科生参与MOOC课程设计、制作与答疑,自制实验设备与教具,让学生参与本科教学改革全过程。 建立资源共享辐射机制,向西部高校、省内高校教师免费开放讲座、培训和网络平台。

五、创建系列核心课程探索实践[3]

从2010年开始,浙江大学推出了通识核心课程, 总体来看开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反馈起到了积极作用。

设置系列核心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参与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的6点要求:1建立课程网站,突出课程的网上师生、生生互动。2细化课程总成绩得分点,加强过程性考核。 3加大平时作业量、课外阅读量或课程论文要求。 4因课制宜改革教学方法,突出综合能力的训练。 5学生学业综合评价应实行正态分布。 6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理工农医科建议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习(包括习题课、实验课、实践环节等),人文社科建议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采用大班上课、小班研究的模式。

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大班理论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 大班一般为100人左右,理论授课由主讲教师讲解,重在启发和引导,为讨论课留下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空间;将大班分为30人左右的小班,小班课堂研讨主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优秀助教组织学生在大量查阅课外资料的基础上围绕讨论主题展开。其中理论课时、讨论课时和课外阅读时间达2∶2∶2~4。

大类核心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培养方案内的大类必修课程、专业培养方案内跨学院(系)开课的课程, 每门在3学分及以上。 具体建设课程由各开课学院(系)与本科生院教务处一起商定,采用“成熟一门,建设一门”的原则。 2014年学校启动9门课程开展大类核心课程建设试点工作。 截至2015年5月共有人文学院、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电气学院等11个院系上报计划建设大类核心课程34门。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求各专业在培养方案内3学分及以上的专业主干课程中至少建设两门,或是整合相关小学分课程为大课程。 2014年本科生院全面启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整个建设工作充分放权,重心下移。本科生院提出总体建设要求,依托院系基层教学组织,各院系自行确定需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自行制定详细的改革内容、方案,并组织实施。 截至2015年5月各院系上报建设专业核心242门。

六、构建立体实践体系探索实践

从2011年开始,浙江大学推出长时间实习,与既有开展的探究型实验、过程型实践构成了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 大力推动“长时间实习”,从“学校人”走向 “社会人”[4]。 学校力推本科生长时间实习,有两种模式, 其一为学生到企业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为期3个月以上; 其二为学生到企业参加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时间跨度为3~9个月,可分段实施。 以着力推动基于问题、项目和案例的学习,合作实习单位都是在本行业内层次较高的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3年来我校来自13个学院(系)超过1000名学生参加了长时间实习。

2. 全面推进“探究型实验”,从“课堂人”走向 “探究人”[5]。 学校不断优化基础规范型实验、强化综合设计型实验,特别鼓励教师开设研究探索型实验(即探究型实验)。 充分利用学校的12个国家级、2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每个国家级中心完成200人次、省级中心完成100人次、校级中心完成50人次, 则基本覆盖一届学生人次, 经费单列直拨各实验中心, 每位学生上交3000字以上实验研究总结报告为验收依据。 探究型实验可以是课内实验延伸、可以与大学生学科竞赛或科研训练相结合,从而推动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探索,鼓励团队协作, 强调投入过程,弱化结果因素,允许和容忍失败。

3. 务实推行“过程型实践”,从“被动人”走向 “鲜活人”。过程型实践属于第二课堂范畴,包括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两大体系。学校目前已开展18大类46项学科竞赛项目,参加竞赛层次从校到省和国家,直到走出国门,融入到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大舞台。 近4年参赛学生达1.5万人次, 获得各级各类奖励7200人次。 学校构建了学院、学校、省、国家和社会企业四级科研训练体系。 4年中, 校院二级SRTP共立项6705项,学生参训人数高达17871人次,指导教师人数6796人次。 近3年科研训练项目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为431项,发表论文862篇,申请专利605项,其中获得专利329项(其中发明专利80项)。 课堂教学改革进展受诸多因素制约,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正有力倒逼第一课堂教学。 过程型实践提升了科研素养、提高了创新意识、强化了动手能力,更有意义的是,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个体变为协作、由固化走向鲜活。

七、在线教育视野下的课程创新[6][7]

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等学校创新了新型教学环境,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同时同地”的模式,那么在不同学校之间可以探索“同时异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异时异地”的教学模式下,或许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续,然而“异时异地”+“随时随地”的MOOCs模式则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在后MOOC时期,是否可以认为 “同时异地”+“随时随地” +“异时异地”等同于SPOC?

浙江大学实施了5种“同时异地”的教学模式:1面向中学生的大学先修课程,研究中学生提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探索拔尖学生的成长规律,已经在浙大与湖州中学之间实施两轮。如果这些学生以后考入浙大,学校将认可他们所修学分。 2大学之间课程的互认共享,同类大学之间、东西部大学之间、同一地区大学之间,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3年10月,浙江大学率先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五校,进行了两次同时异地联合协同授课的尝试。3同一大学跨校区的同时异地课程,这是最具操作性的方式,诸多大学的多校区教学将不再受到时空限制。 浙江大学从2013年开始已经推出多门课程,使得不同校区学生可以修读其他校区的课程。 4国内外大学之间的同时异地课程,能有效地缩短浙江大学与国际大学的差距,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2014年浙大与西澳大学尝试开设了这样的同时异地共享课程。5远程真实控制实验, 这可以认为是信息技术与实验技术的创新之举, 浙大在电子技术、化工技术等实验方面进行了尝试。

我国幼儿教育的特点 篇8

关键词 高等护理教育 国际接轨 护理教学

一、护理教育体系仍以中专教育为主

我国自1983年的11所大学至2001年已发展到90多所大学开展高等护理教育,2001年开展护理硕士教育的大学已近10所。现阶段我国护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4个层次同时并存,推动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2000年,我国护士总数119万,大专学历护士不足5%,本科学历护士不足1%,研究生学历护士更是凤毛麟角。2003年本、专科学校有331所,其中专科199 所,招生量为4 万余人,在校生为10 万余人,学制为2-3年;本科132 所,招生数为1 万余人,在校生为3万余人,学制4-5 年。至2002年底,硕士研究生教育院校有17 所。2004年,博士教育在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启动。虽然近几年来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比例有所增加,但我国护士仍以中专为主,中专学历的护士仍占85%左右,且以初中入学为主。据2002年美国卫生社会福利和健康保健资源部公布的全美注册护士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美共有注册护士269万多人,其中:大专护士占34.3%;本科护士占32.7%;硕士学位护士占9.6%,博士学位护士占0.6%[4]。总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占总数的77.2%以上。因此,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仍需大幅度增加大专及本科学历护士的比例。

二、护理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未体现护理专业特色

(一)护理教学模式与临床专业相似。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的护理教育已建立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体系,基本采用了4 年制护理学学士教育,大部分国外大学护理专业更注重健康保健、精神因素和护士的综合能力。我国的大学教育是以专业培养为主要目的,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全国各大学基本采用的是5年制的二段式教学模式,即前期2年为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期2年为临床专业课程学习,最后1年临床实习。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大多数以调剂志愿为主,学生对护理专业不了解,护生在前期学习时,与医学生同课堂参与基础理论教学活动,后期才接触临床护理专业教学,造成部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护理理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未体现护理特色。以传统医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也与护理专业特色不相适应,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护理专业只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分支而已,课程设置和临床专业基本相同。我国护理教育设置的人文社会课程也较少,而这些人文课程被其他发达国家认为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及应对医学生活中的挑战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塑造健康人格,培养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我国护理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局限性,在课程多样性方面存在不足,选修课程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三)目前护理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趋势。护理教学模式由原先的二段式教学模式逐渐向交叉式教学模式过渡。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大学对学生就采用了交叉式教学模式,即从第1学年就让学生进入临床专业学习或实习,尽早了解护理专业,有的放矢地加强护理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提高护理教育质量。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人的整体性,纵向从儿童、成人到老年,横向从人的健康、疾病到死亡,注重生理、心理、精神因素,加强预防、保健、康复护理,从根本上改变以医学生物为主的课程设置,建立以护理及预防保健为主的护理教学框架。核心课程包括了生理学、心理学、生长与发育、健康评估、临床护理、精神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科研等,培养护理临床、教育、管理、科研能力,从教学内容上更适合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增加卫生经济学、生长与发育、健康评估等课程,加大社区护理和精神护理学分(包括实践);整合解剖学和组胚学、病理和病生理、病原微生物和医院感染学、免疫和遗传等课程;删减寄生虫病学、影像诊断学、耳鼻喉科护理等课程,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医学基础知识内容,不强调每个学科的系统性,突出以护理为中心。

三、护理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以满堂灌为主

我国高校的护理教学目标一般比较笼统,往往强调传统的双基,较少意识到当代的社会需求。而美国高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分总体目标和学期分层次、分段目标,每个目标对应一组需学习的课程,及必须获得的教学结果,如麻省大学护理本科教学计划。我国在教材选用方面,往往选用主管部门规定的统一或规划教材,而这些教材使用周期往往较长,内容更新慢,与临床实践脱节。在教学方法上,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形式,学生基本不提问,而老师为了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所以仍常是一言堂,满堂灌。另外,我国对护理操作技术十分重视,且十分强调操作的步骤、程序的规范化,几近刻板。而美国对于护理操作技术的教与考,不注重操作程序和步骤,而是强调临床决策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精品】看雪作文下一篇:合同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