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幼儿礼仪教育对我国有那些启示

2024-07-19

韩国幼儿礼仪教育对我国有那些启示(精选4篇)

韩国幼儿礼仪教育对我国有那些启示 篇1

韩国推进公平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我们可以对韩国推进公平教育的经验进行借鉴。韩国调整教师队伍、依靠不均衡投资谋求教育公平所取得成效很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方式选择方面和具体教育政策方面存在若干问题。为此,要看力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推进教师流动制度、缩小校际教育差距,推进我国的公平教育。

论文关键词:韩国;公平;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之一,任何国家都致力于教育公平。我们说教育公平出了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方面,是对公平没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在认识上有些不一致;另一方面,是在一些教育制度和政策上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群体可能由于政策制度方面的原因,能够享受到一些较为合法优势,一些人可能在制造了不公平以后,也没有受到任何制裁和制约,没有付出这些人所应承受的代价。为此,我们应通过一些政策和制度的不断改进,让不公平被压缩到最低限度,让我们这个社会的群体享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公平。笔者认为,教育的公平是参与机会均等的起点公平,更重要的是能否让有能力的人接受与其自身情况相一致的教育,只要做到这两点,教育结果就会更加公平一些,教育公平也就会得到大家基本认可,从而发挥好教育公平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的作用。

一、韩国推进公平教育的经验分析

韩国以法律形式在教育法第一条对其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作了较明确的阐述,韩国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的品德,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取得能参加建设国家和促进全人类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

1、调整教师队伍,谋求教育公平。

韩国从教队伍建设人手,谋求教育公平。韩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教师进行流动教学的义务性,严肃地规定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的年限,这样来看,整个教师队伍就处于动态的流动状态之中了。韩国还制定了完善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从而使教师流动操作起来更有规范性。整个教师流动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同时韩国以法规的形式规定教师流动的定期性,依靠程序的制度化操作保障教师流动的公正、公平和合理,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防止流于形式,形成一套既完善又有效的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度。这一制度已在韩国不同地区实行多年,得到了科任教师和校长的认可。韩国政府在待遇上给予教师流动以很大的支持。韩国教育部规定,教师无论在哪所学校,经济待遇及各项福利不能改变,而且随着教龄的增长,待遇也会相应地增加,因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在韩国实行的情况较好,给韩国教育公平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无论是从教育公平理念的角度看,还是从学校、教师的发展角度来看,韩国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是必要的。从学校这个层面来看,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有利于保持学校之间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结构的相对合理。从教师这个层面来看,有利于保持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新鲜感,激发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更好地进行施教。

2、依靠不均衡投资,谋求教育公平。

为了促进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韩国政府在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有其不平衡性,他们优先把资金投入到落后地区。以推进初中义务教育为例,韩国政府在推行初中教育时,他们确定免费的顺序首先是由偏僻较为贫穷的农村、岛屿开始的,以此为开端,再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推进。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教育投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正是通过这种不均衡投资,韩国政府力求最大限度地来保证了国民教育机会的均衡性。

二、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1、具体教育政策上存在一定问题。就教育公平而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二是人人都能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从实践来看,我国目前接受基础教育的入学方式主要是行政划片入学。行政划片入学方式的产生是为了在客观上营造一种公平气氛,试图通过强制手段来淡化人们的“重点”意识,以此来保证所有学生入学的公平,但这样做的结果恰恰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教育公平。同是接受义务教育,由于所处地段不同和所在学校教学质量不同,有的人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有的人则只能接受低质量的教育。显然,实行行政划片的入学方式会导致那些天资优异、成绩好的学生仅仅因为所居住的地段关系,而只能进入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导致这些学生因受学习环境的影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使其动力不足,淡漠对目标的追求,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事实上,行政划片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杜绝目前在基础教育中颇遭人非议的择校行为,一些家庭背景较特殊的学生,仍可以通过种种办法达到进入重点学校的目的。因此,对那些天赋较好、成绩优异而又无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来说,便显得很不公平。

因此,要较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关键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作为同一地区的来说,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学生的升学制度,在占有优质教育资源上做得更加公平些。

2、经济发展战略方式选择存在一定问题。

依据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战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自身发展所固有的优势和国家所给予的带有明显倾斜性质的优惠政策。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运用梯度推移的战略,在极大地推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西部地区的教育注定要为梯度推移发展战略付出沉重的代价,进一步拉大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无论是教育投资的绝对数,还是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的增长幅度,东部地区都远远地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三、韩国推进公平教育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推进。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公平教育经验,不断完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政策和教育政策,依靠制度的改进和社会政策的不断调整,促进教育公平,应是最现实、最可行的有效选择。

1、着力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国家应对教育经费作出统筹安排,建设起公平合理的教育拨款体系。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模式是与增加教育投入相对应的。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制造教育差距。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应以改革促公平,进一步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方向,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发展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国家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通过多种政策和制度,促进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包括办学经费、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等的均衡化,使一定范围内的适龄青少年享受到质量大体一致的义务教育。

2、着力推进教师流动制度。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问题。作为我国来说,为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应借鉴韩国的形式,让优秀师资流动起来。

现在,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因对口支援的教师数量有限,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在个别地区试行外,各地还没有建立起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由于我国每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等差异,以及在同一城市内重点学校、一般学校、薄弱学校教师间的实际收入也存在显著差距,因而实施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该通过阶段性目标,来实现教育公平的发展目标。为此,有必要借鉴韩国实施教师流动制的经验,总结国内实行教师流动制的地区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

3、着力缩小校际教育差距。时下的重点学校制度正在成为扩大校际差距的一项制度。一些建筑豪华的重点学校,与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很不一致,加剧了纳税人的教育负担。新一轮的创建“示范校”方兴未艾,很多地方热衷于建示范性高中,动辄投资亿元打造一所重点高中。目前,国内重点高中学校的硬件条件早已超过国内的重点大学的一些硬件设施,而且有些还超过发达国家公立中小学的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很不适应,这是很没有必要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国基本国情。

最近一个时期,正是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口号下,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加大了对重点、示范学校的投入。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已经被教育部明令废止,但实际上,少数“名校”仍然被继续“发扬光大”,一些重点学校在投资、师资、招生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不少地方甚至将“择校费”合法化,在择校费的收取上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花钱,让孩子到师资、教学条件好的学校择校学习;而经济拮据的家庭交不起所谓的择校费,孩子只能到差一些的学校去学习,眼睁睁地看着同样分数、甚至更低分数的“富孩子”站在“起跑线”前面,与自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取消“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尽量采取措施,让每一个学生能够站在更平稳、透明、公平的“起跑线”上面向自己的未来。

推进教育公平,是一项事关国家教育发展的大事。韩国在推进教育公平上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借鉴,对此,我们应立足我们的实际,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同时要借鉴一下韩国在促进教育公平上的经验,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这样,就会在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上取得好的成效。

韩国幼儿礼仪教育对我国有那些启示 篇2

一、韩国推进公平教育的经验分析

韩国以法律形式在教育法第一条对其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作了较明确的阐述, 韩国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的品德,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取得能参加建设国家和促进全人类繁荣活动的公民资格。

1. 调整教师队伍, 谋求教育公平。

韩国从教队伍建设入手, 谋求教育公平。韩国以法律的形式, 规定了教师进行流动教学的义务性, 严肃地规定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的年限, 这样来看, 整个教师队伍就处于动态的流动状态之中了。韩国还制定了完善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从而使教师流动操作起来更有规范性。整个教师流动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 同时韩国以法规的形式规定教师流动的定期性, 依靠程序的制度化操作保障教师流动的公正、公平和合理, 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防止流于形式, 形成一套既完善又有效的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度。这一制度已在韩国不同地区实行多年, 得到了科任教师和校长的认可。韩国政府在待遇上给予教师流动以很大的支持。韩国教育部规定, 教师无论在哪所学校, 经济待遇及各项福利不能改变, 而且随着教龄的增长, 待遇也会相应地增加, 因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在韩国实行的情况较好, 给韩国教育公平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无论是从教育公平理念的角度看, 还是从学校、教师的发展角度来看, 韩国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是必要的。从学校这个层面来看, 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有利于保持学校之间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结构的相对合理。从教师这个层面来看, 有利于保持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新鲜感, 激发工作热情, 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 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更好地进行施教。

2. 依靠不均衡投资, 谋求教育公平。

为了促进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 韩国政府在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有其不平衡性, 他们优先把资金投入到落后地区。以推进初中义务教育为例, 韩国政府在推行初中教育时, 他们确定免费的顺序首先是由偏僻较为贫穷的农村、岛屿开始的, 以此为开端, 再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推进。从总体上来说, 他们的教育投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正是通过这种不均衡投资, 韩国政府力求最大限度地来保证了国民教育机会的均衡性。

二、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1. 具体教育政策上存在一定问题。

就教育公平而言,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二是人人都能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从实践来看, 我国目前接受基础教育的入学方式主要是行政划片入学。行政划片入学方式的产生是为了在客观上营造一种公平气氛, 试图通过强制手段来淡化人们的“重点”意识, 以此来保证所有学生入学的公平, 但这样做的结果恰恰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教育公平。同是接受义务教育, 由于所处地段不同和所在学校教学质量不同, 有的人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有的人则只能接受低质量的教育。显然, 实行行政划片的入学方式会导致那些天资优异、成绩好的学生仅仅因为所居住的地段关系, 而只能进入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 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导致这些学生因受学习环境的影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使其动力不足, 淡漠对目标的追求, 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事实上, 行政划片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杜绝目前在基础教育中颇遭人非议的择校行为, 一些家庭背景较特殊的学生, 仍可以通过种种办法达到进入重点学校的目的。因此, 对那些天赋较好、成绩优异而又无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来说, 便显得很不公平。

因此, 要较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 关键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 提高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作为同一地区的来说, 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学生的升学制度, 在占有优质教育资源上做得更加公平些。

2. 经济发展战略方式选择存在一定问题。

依据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战略,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依靠自身发展所固有的优势和国家所给予的带有明显倾斜性质的优惠政策。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 运用梯度推移的战略, 在极大地推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导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 西部地区的教育注定要为梯度推移发展战略付出沉重的代价, 进一步拉大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无论是教育投资的绝对数, 还是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的增长幅度, 东部地区都远远地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 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三、韩国推进公平教育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需要教育公平, 但教育公平的实现,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推进。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限的条件下, 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公平教育经验, 不断完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政策和教育政策, 依靠制度的改进和社会政策的不断调整, 促进教育公平, 应是最现实、最可行的有效选择。

1. 着力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

国家应对教育经费作出统筹安排, 建设起公平合理的教育拨款体系。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 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模式是与增加教育投入相对应的。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 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 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 制造教育差距。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在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我们应以改革促公平, 进一步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方向, 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发展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 国家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通过多种政策和制度, 促进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包括办学经费、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等的均衡化, 使一定范围内的适龄青少年享受到质量大体一致的义务教育。

2. 着力推进教师流动制度。

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问题。作为我国来说, 为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应借鉴韩国的形式, 让优秀师资流动起来。

现在, 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 因对口支援的教师数量有限, 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在个别地区试行外, 各地还没有建立起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由于我国每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等差异, 以及在同一城市内重点学校、一般学校、薄弱学校教师间的实际收入也存在显著差距, 因而实施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该通过阶段性目标, 来实现教育公平的发展目标。为此, 有必要借鉴韩国实施教师流动制的经验, 总结国内实行教师流动制的地区的经验与教训, 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 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

3. 着力缩小校际教育差距。

时下的重点学校制度正在成为扩大校际差距的一项制度。一些建筑豪华的重点学校, 与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很不一致, 加剧了纳税人的教育负担。新一轮的创建“示范校”方兴未艾, 很多地方热衷于建示范性高中, 动辄投资亿元打造一所重点高中。目前, 国内重点高中学校的硬件条件早已超过国内的重点大学的一些硬件设施, 而且有些还超过发达国家公立中小学的水平, 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很不适应, 这是很没有必要的,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国基本国情。

最近一个时期, 正是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口号下, 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加大了对重点、示范学校的投入。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已经被教育部明令废止, 但实际上, 少数“名校”仍然被继续“发扬光大”, 一些重点学校在投资、师资、招生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不少地方甚至将“择校费”合法化, 在择校费的收取上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花钱, 让孩子到师资、教学条件好的学校择校学习;而经济拮据的家庭交不起所谓的择校费, 孩子只能到差一些的学校去学习, 眼睁睁地看着同样分数、甚至更低分数的“富孩子”站在“起跑线”前面, 与自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为此, 笔者认为, 我们应取消“重点学校”、“示范学校”, 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尽量采取措施,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站在更平稳、透明、公平的“起跑线”上面向自己的未来。

推进教育公平, 是一项事关国家教育发展的大事。韩国在推进教育公平上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借鉴, 对此, 我们应立足我们的实际,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同时要借鉴一下韩国在促进教育公平上的经验, 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这样, 就会在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上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韩国研究系列丛书[J].韩国教育研究, 2008.

[3]吴文侃, 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4]全龙华.韩国语报刊阅读[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6.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篇3

关键词: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86-02

韩国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腾飞创造了亚洲的奇迹,迅速跻身现代化国家之列,文化教育产业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是其成功的深层底蕴。我国力图构建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和谐化社会,通过道德因素制约、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与意识形态灌输等强化公民的规则与秩序意识,凸显经济与社会建设中的集体行动逻辑,在总体上为国家注入了发展的活力。虽然中韩两国意识形态不同,但儒家文化的浸染使两国在教育理念、方法与内容上仍有某些共通之处。文章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概述,吸收有益经验,以期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一、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韩国极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了兼具民族责任感与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具体来说,体现在重视“民族教化”功能与“融合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贯穿与“教育资源”的挖掘三方面。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教化功能,弘扬民族意识

二战后的韩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以及彰显独立国民性为首要任务,因此,韩国建立了具有鲜明民族性与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政府的主导以及政治倾向明显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两方面。首先,国家政权的强势话语地位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化功能的有力支撑。政府的强势主导既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条件,也闪烁着韩国传统威权主义的身影。在积极推进的被学者冠以“有国籍”的教育中,统治者的思想与政治意识被清晰地反映在以“德育”为首的德、智、体三个相辅相成的教学质量测评指标中,例如早期李承晚政权时期颁布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在‘弘溢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人完善其个人品德、培养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公民应有的资格,使其成为民主国家的建设者,并努力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1]以政府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儒家文化为基底并融入了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个人品质,既强调形成集体本位、重视社会、家庭伦理与礼义廉耻的意识,也追求民主、崇尚科学以及追求物质财富价值观的培养。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经过了七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化、伦理等多学科交叉且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例如高丽大学开设的“职业与道德”、西江大学开设的“韩国天主教”、梨花女子大学开设的“韩国文化社会史”等均为“宗教与道德”科目下的必修课程。在内容上,政府尤其重视由德育入手通过提升学生文化比较能力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培养兼具民族责任感与全球视野的世界型公民。

(二)善于挖掘教育资源,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源自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集具体性、渐进性、渗透性、可行性于一身的教学手段。具体来说,一方面,既注重传统课堂教学的显性教化也关注多维环境的隐性指引。课堂的知识灌输无疑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贯穿于韩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不同层次与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构成与实践水平在纵向上设置了与初、中、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在横向上,不仅有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安排,还有诸如国文、艺术、文化等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为目标的课程设置。其次,注重通过“教育意境”的主动设计,有意识地激发隐性资源内涵的强烈教育暗示,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韩国,无论是幼儿园的游乐室还是大学的校园中,到处都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气息,随处可见的以先贤名言警句手书的精美书法与传统的山水国画,无时无刻都在传达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既注重多重教育环境的支持,也强调实践对理论的升华。“教育环境”的营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不可忽视的,不同的教育环境因提供了各异的“意识活动”与“行为活动”刺激,有利于将教育对主体行为与意识的导向作用最大化。“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制”,[2]其所形成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感染与约束功能。此外,在实践上,政府积极高度重视“知行合一”,积极引入社会活动与社区服务,强调教学的内容应在实践中升华,坚强的品格应在实践中砥砺,民族的气质应在实践中内化。

(三)儒家背景与西方资本主义理念的典型结合

韩国自古身处儒家文化辐射圈并深受其影响,儒学倡导的人伦与秩序有助于解决人、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不仅呈现了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还成为彼时的主导意识形态。时至今日,韩国也并未剥离过儒家文化的内核,“把儒家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当代生活,让传统文化促进国家走向现代化。”[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来看,不论是韩国光复初期的“民主、民族”与“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还是后来的“全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亦或是如今的“人性化、信息化、世界化的教育理念”[4]都不难发现其儒学底蕴,如家庭、集体与社会的相互尊重,对勤勉、自强等原则的倡导以及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强调等。虽然韩国人的性格、思考方式与行为习惯都渗透着儒家文化,但当韩国人面对历史境遇的改写与时代语境的变迁时,并未囿于传统的儒学框架,而是站立在时代的断裂点上,广泛吸取西方外来文化,成为儒家文化与资本主义理念的结合典型。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由美国一手扶持,不免受西方自由主义的沾染,这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围绕的“四个主题”中可见一斑,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理念、对共产主义的批判、南北统一的方向”。[5]但不论怎样,游走于东西方之间的韩国始终坚持以儒家文化为内核,以传统文化塑人、民族认同凝聚人、民族精神感染人,力图培养出民族性彰显的“有国籍”之人;此外,又通过民主、科学、物质财富等价值观的树立赋予其世界眼光,最终成为具有民族魂的世界型公民。

二、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语境凸显了借鉴契机,相似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境遇也搭建了融合平台,结合我国实际,对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总结与经验借鉴成为时代的诉求。

(一)注重教学手段创新,于显性与隐性教育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并重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因素之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以传统的课堂为主要阵地,当面对大众传媒时代下多元文化并行的现实语境时,略显“硬性”的灌输式教育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强调以心理共鸣为基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教学目的的隐性教育逻辑凸显出来。隐性教育的作用机制在于有意识的“教育情境”设计与隐性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兼具间接性与渗透性的教育暗示淡化了教学痕迹,不仅因内隐的教学目的避免了受教主体自身的“免疫效应”,也因寓教于乐的引导方式弱化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而取得持久的教学效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作为不同主体间之长期而复杂的“交往实践”,既需要显性教育的硬性引导,也需要隐性教育的柔性规约,并通过孕育于二者辩证张力中的“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来说,首先,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民族情感与价值认同中提升主体热情。其次,应注重发挥“榜样”的感化与激励功能,“榜样”既可以如“郭明义”般是可触可及、有血有肉、可敬可学的现实人物,也可以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般的精神引领。再次,注重大众传媒手段的利用,尤其是参与形塑主体认知与交往实践的散播空间,通过有意识的开辟交互性“教育空间”,自觉抵制充斥其间的不良因素对教育活动的消解与侵蚀。

(二)回归日常生活,塑造全方位、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强调日常生活环境的融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引导环境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又一动因。在韩国,从游乐场到学校,从住宅区到商业中心,几乎所有的公共、私人空间中都可以找到内涵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代表性建筑、书画等艺术品,流露着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生活环境时刻传达着对国家、民族与文化的认同。我国则倾向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归结为施教、受教主体对教学内容认知程度的“内因”,将“教学环境”斥为外因加以边缘化。然而,教育环境却是在与施教、受教主体的深层互动中得以生成,正如张耀灿教授所言,“教育者所确立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即教育介体)都是教育环境派生出来的,是教育者通过认识、反映环境的规律和要求而选择、确定和开发、利用的。”[6]内涵物质、文化、制度等因素的教育环境决定了受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信息的认知、评价与践行,只有与其所传递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标准相得益彰的教育环境才能促使受教者遵循教育所引导的方向发展,因此,不仅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形塑,还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贴合。一方面,关注环境内融入的显性、隐性因素能否传达有效的教育信息;另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入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受教主体在课堂生活中体味理论的魅力,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接受实践的熏陶。

(三)立足传统,开阔视野,在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中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韩国自古以来重视吸收外来文化,不论是古代对儒家文化的积极引入还是近现代对西方文明的广泛采纳,积极的文化交流与习得一直是韩民族的突出特征,特别是面对全球化的现代性语境时,在儒家伦理与西方民主理念中巧妙的选择、吸收、转化与融合,开辟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既保持着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化解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轨迹也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一方面,要立足传统而不囿于传统,正视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底性”地位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既要重视“忠、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融入与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人际关系的建构,也要合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与运营机制,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实现。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互动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深深地根植于二者的辩证张力之中,彰显其应有之功能性、时代性、丰富性与实践性。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以工业社会为背景,市场经济确立、传媒技术发展为条件催生的一种市民文化,以娱乐化、商品化、多样化与通俗化为主要特征,既丰富了文化生态也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所以,应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国家话语”,以“融合视域”审视当前的文化生态,以“价值引导”抵制糟粕文化的“侵蚀”,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丽.二战后韩国思政教育特点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崔志鹰.儒教文化与韩国现代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索丰.儒家文化对现代韩国基础教育的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5]张云德.浅谈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韩国幼儿礼仪教育对我国有那些启示 篇4

【摘要】本文主要从理论基础、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以及课程特色和教师观、儿童观这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瑞吉欧课程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瑞吉欧课程模式给我国幼儿教育所带来的启示,以期促进我国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瑞吉欧;课程模式;课程特色;启示

瑞吉欧.艾米丽娅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在马拉古兹的发起和领导下,凭借市政府、社区民众、家庭、学校的全力参与和合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与设计的方法,这一整体被称作瑞吉欧教育模式。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主要介绍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模式以及其为我国当代幼儿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般而言, 一种课程模式由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知识论方面的观点)和课程本身所包含的要素(即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两方面组成。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以下简称瑞吉欧课程)也包括这两部分。

[1]

一、瑞吉欧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瑞吉欧良好的文化氛围

瑞吉欧人有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及社区合作观念,其家庭以及社区之间都保持亲密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幼儿经常体验到大家庭式的合作分享气氛。这种社区文化理念体现在教育系统中就表现为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儿童之间以及家长、社区成员和教育者之间的积极合作。因此,民主参与和合作就成了瑞吉欧课程模式的一大特色。另外,瑞吉欧人特别关注个体与集体学习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儿童是在集体互动中发展自我的,此处的集体由儿童、家长、教师、学校成员、社区成员等共同组成。集体学习有诸多益处:1.可以将儿童个体的认知、情感、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学习联系起来,有效地避免知情意与个性发展的割裂2.儿童从集体中通过内部的比较、讨论和修正还能起到个体独自学习达不到的效果3.集体学习能够产生有益于解决认知冲突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形成。[1]蒋东格.畅想瑞吉欧社区式管理模式在中国幼儿园的推行[J].亚太教育,2015(26):211.[2]高伟.瑞吉欧课程模式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4):74-76.[2]

(二)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理论对瑞吉欧课程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幼儿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自身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强调幼儿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瑞吉欧批判地吸收了皮亚杰的观点,对皮亚杰的低估成人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帮助作用及不重视社会交往以及自我中心主义等思想并不赞同,而是强调了认知发展中社会交往中的作用。除此之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对瑞吉欧课程模式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维果茨基认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应该走在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制定一些略高于幼儿发展水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对于幼儿来说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这样有利于幼儿潜在能力的开发。瑞吉欧吸收了这一思想,认为它为教师广泛参与幼儿活动提供了合理化的解释。同时,瑞吉欧还吸收了维氏的思维与语言在形成想法、计划行动、执行控制、描述以及对行动进行讨论这些过程中共同起作用的见解。

(三)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进步主义教育家如杜威和克伯屈等人的思想对瑞吉欧课程模式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深的当属杜威的思想,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以及从做中学的命题,通过实践活动,儿童不断改变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经验。受上述思想的影响,瑞吉欧教育十分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应以儿童的兴趣和自由为导向并将学科知识融入儿童经验之中。而且,它认为教师只是作为辅助者的角色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整个教学过程还最为强调“互动合作”,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合作理念贯穿于其教育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

瑞吉欧课程是在开放的时代下广纳多方而形成的一种实践,除了以上提到的理论之外,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布朗芬布伦的教育生态学观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关于成人的辅导作用、关于语言和社会互动的关系、关于表征的起源和人际的认知建构以及社会语言学对于成人和儿童如何共同建构意义情境的研究、社会学象征符号互动论、社会建构主义的“支架教学”理论等等,也为其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该课程模式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改进,[1]赵菲菲.国外学前课程模式对我国学前课程设置的启示—以瑞吉欧课程模式和high scope课程模式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4,14(7):9-11.[2]杨溢.瑞吉欧课程模式视角下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启示[J].钦州学院学报,2015,30(7):47-51.[3]李从军.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述评[J].金田,2004(9):297-298.[4]何媛,张丽莉.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3(2):64.[4]

[3]

[3]

[1]

[2]

[1]

[1]逐渐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

二、瑞吉欧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

瑞吉欧课程的目标是使儿童获得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长,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主动性、创造性被视为愉快、幸福、健康的前提与核心。瑞吉欧课程这种颇具人文主义特色的课程目标或许可以表述为:让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语言更感兴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谊”。[1]

[1]可以说,瑞吉欧课程体现了表现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1.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2.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本质上即是“解放理性”的追求。瑞吉欧所确定的每一个方案主题仅仅为儿童设立了一个表现性目标,给予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并未预设他们都要达到的统一结果和行为。

[2]

三、瑞吉欧课程模式的课程内容

受课程目标的影响,瑞吉欧课程没有明确规定课程的内容,更没有固定的教材或预先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课程主要是以“主题”的方式开展的。正如马拉古奇所言“我们是真的没有计划或课程,但是若说我们只依赖那种令人羡慕的技巧,像临时起意的课程,那也不正确,我们并不依赖机会,因为我们深信我们也可以期待某些我们尚未了解的事物。我们知道的是,与幼儿在一起共事,是三分之一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

瑞吉欧的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儿童的兴趣,教师的兴趣,儿童发展阶段的任务,物质环境中的事物,社会环境中的人,各种资料,意外事件,孩子的共同生活以及社会、社区、家庭和学校的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丰富的多样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和启发性的。瑞吉欧的课程实践表明,充分地揭示日常生活的意义对幼儿更具深刻的价值和趣味。除了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开展“项目工作”外,儿童,尤其是年龄小一些的孩子还从事许多其他活动:积木游戏、角色游戏、听故事、游戏表演、烹调、家务活动以及穿衣打扮等自发性的活动,还有许多如颜料画、拼贴画和黏土手工等等。

[4]

[3] [1]傅淳,殷思华.蒙台梭利课程与瑞吉欧课程的比较研究[J].学前课程,2008(6):52-55.[2]郭海燕.从后现代课程观看瑞吉欧课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4):50-51.[3]贾艳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践瑞吉欧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214-216.[4]何媛,张丽莉.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3(2):64.四、瑞吉欧课程模式的课程组织与实施

瑞吉欧课程模式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上有其独特之处,主要包括:1.项目活动(弹性计划),它是当代生成课程的典范,也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核心。瑞吉欧课程模式的课程与教学主要是以“项目活动”的方式展开的,即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主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讨中发现知识、建构知识。2.注重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表现在以各种表征手段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鼓励儿童通过他们的自然语言和表达风格来进行自由的表现;为儿童提供各种材料、环境和活动的机会,儿童利用多种符号系统自我表现和表达;通过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和操作性材料如积木、玩偶等,训练和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3.注重记录。以文献档案对教育过程及师幼共同工作结果进行系统记录;用录像和照相方式将儿童活动的全过程摄录下来以供今后改进。4.注重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家长和社区公民都能机会参与瑞吉欧学校的课程计划和实施。

[4]

[3][2]

[1]

五、瑞吉欧课程模式的课程评价

瑞吉欧课程的评价强调教师和儿童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采用质性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这样,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具有两面性、弹性、解释性的。1.过程取向的评价,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其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2.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主体,评价他们平等参与、协商,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尤其强调评价主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其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乐趣和生机,伴随多种可能性的教学过程.记录法为评价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运用文字、录像和照片等视觉记录材料,与儿童、家长一起重温活动过程,为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提供机会。儿童在回忆、与同伴比较、对话中,对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并自我修正,教师同时也反思和评价自己。

[5]

[3] [1]钱雨.论生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1):61-64.[2]郭海燕.从后现代课程观看瑞吉欧课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4):50-51.[3]高伟.瑞吉欧课程模式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4):74-76.[4]傅淳,殷思华.蒙台梭利课程与瑞吉欧课程的比较研究[J].学前课程,2008(6):52-55.[5]贾艳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践瑞吉欧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214-216.六、瑞吉欧课程模式的课程特色

瑞吉欧课程模式是对当代幼儿教育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模式之一,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兼容各种学科理论并进行选择性继承

瑞吉欧课程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吸收了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在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将这些理论吸收进来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地方特色,孕育出一套更为全面、系统的理论。这也奠定了瑞吉欧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构建全新的课程观以及儿童观、教师观

在课程观方面,瑞吉欧课程将课程设计视为一个保持着高度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它以“项目活动”为课程和教学的主要形式,强调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在儿童观方面,儿童被视为是拥有权力的人,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当然,儿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和关系,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在和周围人的互动中找到答案的。在教师观方面,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的创办人马拉古奇说过“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地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然后,假如你也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这句话就是对其教师观的最好说明。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和共同学习者;是一位仔细的观察和记录儿童的一点一滴的研究人员;还是一位实践性反思者。

(三)课程实施操作难度较大

瑞吉欧的教育观念体现了人类对儿童应该持有的最根本精神,的确值得每位教师追求。但这种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其一,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单单是解决学生的学业困惑,还要兼顾每一个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发展等方面。其二,这种课程模式的实施须拥有较小的班额。班额的缩小会导致教育成本的增加,这样许多幼儿园就无法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最后,该教学模式见效慢。采用瑞吉欧课程模式不仅见效慢,而且很难评判幼儿能力的习得是否归功于此。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模式显得“不务正业”,不如那些读写算数来得直接,因此有一部分人难以接受。

[2]

[1]

[1] [1]何媛,张丽莉.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3(2):64.[2]李从军.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述评[J].金田,2004(9):297-298.七、瑞吉欧课程模式的教师观

在瑞吉欧课程中,教师角色不仅是专业化的,更是全面化、多样化的。她们既要为儿童答疑解惑,也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创造力、表现力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教师角色的身份是随着一日活动的进行不断变化着的,教师要学会在多样性的角色扮演过程中适宜地转换。

(一)在活动前,教师是策划者和邀请者

瑞吉欧课程的设计没有明确的计划,但有确定的目标定位,这个目标是存在于教师心中的不变的东西。所以,策划者要具备1.探索精神,从儿童的生活中搜集丰富的材;对儿童生活及其周围世界的认识需要有探索者的智慧与审视判断的能力,从而构建与儿童生活相适应的方案主题。2.认识策划者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将儿童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经验结合,制定出有发展和变化空间的周全的设计,使整个教学方案既科学又灵活。

瑞吉欧方案课程的目标体现了表现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在这种目标定位下,教师要扮演好邀请者的角色,邀请儿童去探索、追随或集中讨论对于他们而言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预先设计切实可行又能吸引儿童主动探索的活动方案,让儿童主动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在活动中,教师是倾听者和观察者,更是儿童的伙伴

瑞吉欧方案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这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在活动中,教师更是将倾听者和观察者的身份贯彻始终。“关注儿童并以行动来倾听他们的声音,是教师角色的核心”。儿童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认知发展水平不高、动作行为重复单一等特点。所以,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儿童的对话,参与他们的对话,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想、感受以及情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进行引导。

另外,教师和儿童都是活动的主体。在方案活动中,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从而形成了教师的伙伴角色。在瑞吉欧的幼儿教育体系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权威人物,而是儿童的合作伙伴,是“更有能力的其他人”。因此,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幼儿的活动,把自己看作是幼儿集体中的一员,同等地参与到所探索的事物、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所设想的可能性以及活动本身的进程中。在这样的互动中才能产生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 [1]王敏,卢清.透过瑞吉欧方案课程看教师角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131-133.[2]贾艳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践瑞吉欧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214-216.[2][1]的交流、情感的共享。

(三)在活动后,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

瑞吉欧教育非常重视记录儿童的学习过程,而教师作为一个反思者和研究者,会采用便条、观察日记、录音带、照片、幻灯、录像带等多种方式对自己与孩子们的工作随时记录。教师的记录不仅能帮助每个儿童记忆他们的成长、检视自己;对于教师而言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师可以从记录中总结经验教训,适时反思,及时修改调整方案使之更加完善。瑞吉欧的教师通过反思自己实践的每一步,不断地成长。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记录还能从工作中找到有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在方案课程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研究,做到教研结合。

[3]

[2][1]

八、瑞吉欧课程模式的儿童观

瑞吉欧课程模式的儿童观认为:1.儿童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儿童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是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手段剥夺的。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尊重幼儿的生存权,保证儿童在身体、智力、精神、道德、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均得到充分的发展。2.儿童是主动学习的主体。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而又富有好奇心、创造性、可塑性。他们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能够通过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3.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有权利而且也有能力运用除口头、文字语言外的诸多方式,用各种材料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动作、绘画、建筑、泥塑、皮影等等。所以,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能够独立的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当教师发现幼儿有这些行为时,应该鼓励他们积极表现出来而不是去抑制其艺术细胞的成长。[4][2]

九、瑞吉欧课程模式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瑞吉欧课程模式至今仍体现着其独特性以及优越性,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儿童观、教师观、课程观等都为我们当代幼儿教育带来了莫大的启示。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观将师生放在不对等的关系上,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瑞吉欧则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正因如此,教师要在合适的范围内给予幼儿最大的自主,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 [1]史贵彩.简述瑞吉欧幼教模式的教师观和课程观[J].吉林教育,2008(26):86.[2]贾艳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践瑞吉欧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214-216.[3]王敏,卢清.透过瑞吉欧方案课程看教师角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131-133.[4]杨溢.瑞吉欧课程模式视角下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启示[J].钦州学院学报,2015,30(7):47-51.要设定课程内容,以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展开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更要照顾到不同类型幼儿的需求,因材施教,真正做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如果教学中不尊重儿童的要求与权利,就不能促进幼儿主动、健康地发展。因此,只有树立儿童是课程建构者之一的观点及教学中师生双方平等的观点,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重视学前课程环境布置

虽然,我国大部分幼儿园也注重幼儿园的环境建设,在教室内外划分出许多主题区域,但是许多幼儿园没有理解活动区的本质教育意义,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瑞吉欧的环境设计理念认为“活动区的设置和材料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爱好,内部活动区的划分要做到数量和空间上的‘双合理’,各班活动区和每个教室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活动区是以广场为中心,各个活动区都通向广场,主要目的是使各班能够互动”。对此,我国的幼儿园也可以进行“混龄活动”。使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活动区和教室相通,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还可以结合每个主题活动的成果来进行装饰,这样既能让幼儿回顾课堂内容,也可以培养幼儿的主人翁精神。不过,这在有些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也已经有所体现。

(三)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社会性能力

瑞吉欧教育提倡以小组方式进行方案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而且在与同伴以及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能力。

我国一些家长存在着不良教育,对子女过分溺爱或甩手不管等,都容易造成幼儿自私、不合群、不善交流等不良表现。所以,在我国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幼儿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社区的联系

儿童的教育离不开父母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的参与,因此,幼儿园要与幼儿的家长加强联系,与家庭、社会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幼儿的教育活动。我国许多幼儿园都忽视了家园联系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瑞吉欧课程模式主张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儿童之间以及家长、[1]赵菲菲.国外学前课程模式对我国学前课程设置的启示—以瑞吉欧课程模式和high scope课程模式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4,14(7):9-11.[1]社区成员和教育者之间的积极合作,民主参与和合作是其一大特色。因此,我国的幼儿园可以逐步向民主参与决策管理的方向发展,让家长和社区公民有多种机会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去,对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有关的话题广泛地开展讨论,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建立起家长、学校和社区居民及儿童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合作品质也会逐步形成。

总而言之,瑞吉欧课程模式可谓是有着先进思想和成功实践的优秀模式,其独特的课程模式对当代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对其进行研究学习的基础之上,我国幼儿园应该结合地方实际,将理论付诸实践,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1]参考文献

上一篇:配额申请表下一篇:巨鹿五中教科研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