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通用8篇)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篇1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1蒙台梭利教育的儿童观
1.1每个儿童是具有独特内在生命力的个体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出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胚胎”,具有与生俱来的、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生命力,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儿童有成长着的身体,发展着的心灵,通过天生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理”,凭借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智慧,靠自己的努力将自己建造成人。“一个个体的内在个性与自我,是自然而然发展的,非我们所能左右,我们仅能助一个人实现他自己,为他除去生长过程中影响自我实现的障碍”。因此,让每一个儿童蓬勃地绽放生命的活力,是教育者和家长的首要责任。他们应该充分了解儿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培养儿童独立、完整和健全的人格。
1.2儿童是人,是潜能有待发掘的人
在蒙台梭利的著作中,孩子生命的潜能与精神胚胎几乎是同义语。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精神胚胎的成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因为,人的存在意义,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的精神(心理)的存在。孩子生命的成长,作为人的成长,更重要是其精神的成长。儿童是人,是具有生命力的、区别于其他类的独特的人,因此要充分保护孩子的生命,尊重孩子精神的成长。在《发现儿童》这本著作中,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孩子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潜能有待发掘的孩子。“既然婴儿是人,我们就应该把他当做人来对待”。孩子有独特的性情,我们要真正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个别需要。而不是把他们“像蝴蝶标本一样定在桌椅上”,因此“必须尽可能支持孩子活动的意愿,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才能帮助儿童成为真正的“人”。因为人区别于他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于其精神性。因此“促进儿童潜能的发展,使儿童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新一代”。是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的最高目的。
2促进儿童发展的环境观
蒙台梭利的环境观与其儿童观密切相关,每一个体的行为都是其环境经验的产物,童年的岁月对成年之后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要创设一个与孩子精神生命基本需要相匹配的环境,让他们享有更多文化和精神的自由,不让孩子精神和想象的成长受到压迫,“那就要建立一个不再压制孩子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应当要配合孩子的性情,让孩子在其中自由发展。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这个环境要能保护孩子不受成人世界那些危害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重重阻碍所威胁;这个环境要像暴风雨中的避风港、沙漠中的绿洲,成为他们的心灵寄托之所在;这个环境要时时刻刻确保孩子能够健康正常地发展”。在罗马的圣洛伦佐区,蒙台梭利不仅创建了“儿童之家”,而且将罪恶、危险的圣洛伦佐区变成教育、文化和娱乐的中心。整个社区的氛围环境因孩子发生了变化。这为儿童的发展创建一个安全、优美、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从精神层面来说,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社会规范的安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蒙台梭利学校,是一个让孩子尽情成长的地方。孩子被压抑的心灵可以在这儿获得释放,表达真正的自我”、“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环境”“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内在能力”“他不仅会在这里十分愉悦地进行简单的练习,而且还会在内在精神上充满活力”,在安全、有秩序、优美的环境中,孩子才有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欲望。而且,这样的环境创设应该是刺激孩子自发活动的环境。从狼孩的案例中,蒙台梭利博士充分认识到环境对儿童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能够独立生存、有独立人格“社会人”的重要意义。在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中,他们获得对世界和社会的经验,在安全的、自由的环境中,儿童不断地认识世界、积累经验,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存,使自己成为天地间独立的人。
3自然教育
在其儿童观的影响下,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自然教育的原则。在蒙台梭利看来,所谓的自然教育,不仅是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更需要遵循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压抑儿童的天性。因为儿童从3岁到6岁所取得的成就不是靠说教,而是取决于指导其精神建构的天性。它们是人类行为的最初起源,只有在自由和秩序的合适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
(1)人是自然之子,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人类就从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中不断地获得生存和成长的智慧与力量。因此,蒙台梭利主张让儿童多接触大自然,让儿童的成长沐浴在大自然阳光雨露的天地之间以获得大自然赋予人类自身的灵气。因此,她主张,“让孩子健壮成长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沐浴在大自然之中。”同时,为了达到其教育目的,蒙台梭利还主张让儿童参加农业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责任心,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世界万物的思考,这有助于儿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蒙台梭利认为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感,可以使孩子沿着人类发展的自然道路前进。因此她主张教师应引导儿童观察生命现象。一方面,让孩子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愉悦身心,因为儿童运动能力发展受到阻碍时,其心理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在孩子照管动植物过程中,培养引导孩子学习耐心和信心的品格;引导孩子们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并亲历与体验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同时无形中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2)在引导孩子发展方面,教师必须给予孩子的帮助是使他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愿望。蒙台梭利认为,教儿童学会独立生存比对孩子所有的事情包办代替更困难,更需要付出艰巨的耐心与意志和毅力。因为包办代替就是在儿童自我生命发展的过程中设置愈来愈难的障碍。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却不知不觉犯这样的错误呢!
(3)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其对待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方面。在蒙台梭利看来,纪律和自由不是对立的,它是一件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建立在自由活动基础上的纪律意味着自由。由此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所谓的纪律,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主动的发展。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就像身体的发展一样遵循着相同的大自然的创造规律,给儿童的`最最重要的关怀应该是精神生活的关怀,而精神生活的关怀不是压抑与指令。所以“真正的纪律不是靠命令、靠说教,而是取决于每个孩子精神生活所产生的一种奇迹”。纪律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工作(蒙台梭利这里所说工作,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自发活动和自由活动,因为在儿童自发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当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已经充分证明了:工作(活动)和儿童智力、精神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工作(活动)使儿童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而健康的身体,愉快的精神又促进儿童各方面心理的发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此循环,促进儿童不断地成长为人,促进儿童成为社会人独立精神境界的升华。当然,有人认为,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完全排斥了说理教育,只要仔细阅读、反复体味蒙台梭利的著作的观点,我们可以体会到蒙台梭利博士的良苦用心以及对教育的真正理解:不论具有独立精神存在的人类群体还是个体,都是在教育的引导下经过亲身的、甚至是艰苦的努力不断地成长的。因此,笔者认为蒙台梭利所说的纪律是要排斥旧时代无休止说教、命令、强制所加的纪律。这不仅在蒙台梭利所处的时代还是当今时代,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4启示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自我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教育必须依据孩子的天性来发展自己,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儿童生来是独立的人,具有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我们必须尽可能理解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自我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去亲自经历、亲身体验关于丰富世界的经验,建构他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让幼儿园成为孩子充分展现生命活力的地方。
(2)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如今的电子信息时代,让孩子孩子远离了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的机会越来越少,长久对孩子积极人格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只有亲身经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神奇,获得真正的关于生命的力量。因此,幼儿园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陪孩子去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与灵动。
(3)环境创设方面。改变幼儿园环境创设只是单纯为了装饰的观念,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环境创设时,不仅要创设有秩序的、美观的、大量的能够引起孩子主动探索的物质环境,使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更要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自由轻松的精神环境,让孩子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会独立成长。
(4)纪律(常规)和自由发展。在这方面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启示表现在幼儿园常规和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幼儿园常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而制定的。然而,正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李文馥教授指出的:“我们的许多幼儿园是不许说、不许动的幼儿园,这是在训练一群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思想、不需要灵气的小木头人。”这样的纪律(常规)严重地束缚了幼儿思维、想象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如何制定常规和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问题,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快乐成长的乐园。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篇2
一、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要素主义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达到鼎盛并占据统治地位, 而后, 新兴的教育思想冲击着要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便陷入没落时期, 到70年代以后, 要素主义再度发展, 并引领了美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要素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阿瑟·贝斯特和里科弗等, 他们在教育思想上互相延续但又有所不同。概括起来,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下:
1. 要素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巴格莱认为, 人类文化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对稳定的, 不变的“人类文化中和民族文化中的共同要素”。这些共同的要素即各名族和各个种族都可以接受的共同文化或者经验, “这意味着要是每一代人拥有足以表达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 [1]而学校的使命就是传递这些共同要素, 使得最有价值的部分被永久的保存起来。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目的有两个方面。第一, 从宏观方面讲, 教育就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或核心, 只有掌握了文化, 人才能够准确预见各种行为方式的后果, 从而达到他期望达到的目的。第二, 从微观方面讲, 教育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理智和道德的训练, 因为这对于个人理智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 要素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种教育目的观虽说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但是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 要素主义的课程观
要素主义的课程观是以人类发展的文化共同要素为核心的, 其课程目标就是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在筛选课程内容方面, 必须要以“坚持社会福利和社会进步作为基本准则”, 学校必须从课程的内容与国家、民族的利害关系来审查整个课程计划, 使得课程计划能够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 要素主义者认为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科的系统性, 设置稳定的课程, 并且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来编排教材, 因为如果学校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是未经分化的或是零散的内容的话, 学生势必要自己对他们进行分化和组织, 这样便妨碍了教育的效能。在课程的要求上, 强调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在他们看来, 只有课程统一了, 才能够使得人类获得共同的文化要素, 而这些文化要素又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所必须的, 也是人类需传承下去的精华之所在。
3. 要素主义的教学观
要素主义者提倡普及教育的观点, 认为凡是文明程度高的民族都是教育受到重视, 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的民族。但是, 他们也认为普及教育的同时也不应该放弃严格的学业标准, 否则“对于学习所必须的努力不提供有效的鼓励, 那么许多人将虚度在学校的12年, 不过发现自己的愚昧无知和缺乏基本训练日益处于严重不利的困境”。他们批判当时美国的教育质量下降就是因为他们“有意的采取了降低程度的轻便的政策”。[2]因此, 他们认为, 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心智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重视学生的读写算等基本能力和知识的训练及传授。在教学的形式上, 要素主义倡导接受式学习, 用巴格莱的话来说就是“承认自从倡导设计教学和活动教学后对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一回事, 但是完全相信他们能够彻底去掉直接系统的、连贯的教学则是另外一回事”。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应该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直接口头讲述的形式, 而且口头讲述教学对学习教科书的知识非常有利。
4. 要素主义的师生观
要素主义强调教师中心, 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是“教育宇宙的中心”, 教育的主动权在教师而非学生。因为只有教师才能把人类文化的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的共同要素传递给下一代, 而且儿童的理智发展, 心智成熟都是依靠教师的指引和教导。要素主义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的同时, 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也是极高的, 因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 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极高的文化水准、熟练掌握本国语言、声音悦耳、教养良好、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充分理解并承担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以期他们能够在塑造下一代人中创造出奇迹。要素主义的教师观强调的教师权威虽然具有一定的偏向性, 但其在教师素质方面的看法, 对今天的师资培养却是极具启发性的。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
1. 教育目的过于功利性
纵观教育的发展史,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一直存在着冲突, 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各个国家都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其在政治, 经济, 乃至综合国力上的提升与突破, 我们在基础教育改革时便把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轻而易举的置于个人之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应该说, 这个提法符合国家现实发展的需要, 也符合个体的需要。但是, 在中国长期的“学而优则仕”和“唯成败论”的观念下, 在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改变的情况下,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在教育实践中, 个体的需要往往让位于社会的需要了。
2. 课程改革西化严重, 本国文化传统迷失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其实施上一直是处于“学习”“模仿”西方国家的思想和模式的道路上, 而属于自己的传统的精华却被轻易抛弃, 以至于传统文化根基越来越薄弱。就当前的课程改革上, 其理论基础是舶来品, 并未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的教育现实, 在课改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质疑, 也是我国当前的课改处于停滞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 未能凸显我国自己的特色, 首先从课程内容来说, 课程内容选择在体现时代感、输入政治意识时, 却忽略了体现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 甚至出现了轻视知识的倾向。其次, 在课程门类和课程安排上, 过度模仿西方, 课程门类设置过多过细, 现行的中小学课程计划有20多门课程, 这些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教育内容的割裂。
3. 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陷入另一“变异”的极端
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究发现和合作研究, 有利于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的弊端。然后, 在改革实践中, 教学方式变革却陷入了“二元论”和“单一对立”之中, 在运用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 忽视教学任务与学生学习的需要, 顾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内容的特点, 不加区别地一律把“探究”“讨论”“互动”派上用场, 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之间的联系, 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同时也出现了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弱化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 影响了课程实施的实际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师生关系对立冲突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虽说教育改革在轰轰烈烈的进行, 其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却未真正地在学校中普及开来, 在很多学校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冲突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不尊重学生人格, 甚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师生之间谈不上民主平等, 教师具有极其绝对的权威, 学生处于服从与遵守的地位。
我国的师资水平虽说不断提高, 但是在学校中, 特别是中小学中仍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素质, 有些甚至道德败坏, 当前频频发生的校园性侵案无不在控诉着我国教师队伍的资质有待提升。另外, 在师资队伍中, 具有全面教育能力的教师还为数较少, 我国的师范教育偏于专业能力的训练, 根本谈不上要素主义所提倡的通才教育。在当前教育改革中, 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也多是纸上谈兵, 其配套机制尚未完善, 教师很难有机会在职业中真正有所飞跃。
三、要素主义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要素主义教育的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 公立教育质量的下降而兴起的, 从其本身的产生来说, 就是与当时的进步主义教育对立的, 因此, 它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过分的注重知识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关注。但是, 如何摒弃它的教育理论中的不合理成分, 如何在吸收新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 把握好其教育的有价值的部分, 如何将已有的文化遗产发挥其最大限度的功效, 我们在回味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时, 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 可以从中获得一些颇有意义的启示。
1. 把握好“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把握好“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这一直是教育改革甚至可以说是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要素主义教育目的的过分功利性必然是不可取的, 因为过分追求教育目的的社会功能必然会带来对人的价值的忽略, 这样培养出来的不完整的“工具人”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更加不利于整个人类的进步。然而, 一种教育理念, 付诸实践才是其最高诠释, 要素主义的理论及其发展轨迹又告诉我们, 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要付诸实践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要服务于社会、俯首于国家。当今的世界范围内的改革也基本走出了“单一对立”的局面, 但要把“社会”与“个人”一碗水端平确实不可能的事情。在笔者看来, 我们进行的教育改革, 应该将“个人”需要摆在首位, 因为, 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功能, 也只有有了身心和谐健康的个人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社会”当然也是不能忽视的, 特别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更加需要将社会性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 我想, 在我们真正的满足了个人需要时, 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必定近在咫尺。这个想法现今社会本位的我国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所能做的在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尽最大努力下寻找个人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我们所将求索的。
2. 利用“共同要素”来连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保持民族文化传统
要素主义的课程与教学一直主张传承“文化中的共同要素”, 这些共同要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抛弃。我国的教育改革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时, 更应该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 而不是一味的求新创异, 因为教育本身也有着一些共同的要素, 将这些传统的共同要素与先进思想进行很好的融合并加以改造创新以适应现实状况才是上上之选。要素主义者认为文明遗产的作用不可低估, 因而, 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候, 要选择那些既是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 又能否继承民族文化内涵的内容。加强本民族文化课程内容是文化传递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因而, 在其选择上, 我们应该更多的传递我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核心知识和文化要素。比如在语言学习方面, 对文学素养的要求就应该体现为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素养。当然,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也要感受时代的脉搏, 将现代文明溶于传统文化之中, 将那些不受岁月、不受学习模式和改革形式限制的核心知识、方法和技能传递给下一代。
3. 从“对立矛盾”走向综合化
要素主义所倡导的接受式学习虽然有其一定的弊端, 但在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下, 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探究发现、合作研究式学习也确实可以给课堂教学增添足够的活力,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思考。但我们应该注意到, 在今天的教学中, 接受式学习并没有完全过时, 像很多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或者物理理论并不适合学生来发现和探究, 那样只会是在浪费课堂时间而已。而探究发现和合作研究式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如效率低下, 难以管理等问题。无论是接受式还是探究合作式其实都只是不同学习方式而已, 不可将一种方法完全放弃而推崇另外一种新的方式, 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必须走向综合, 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科知识, 了解学生特点及经验的情况下, 在不同的课堂中灵活运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意义构建, 做到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有效率的探究合作式学习, 样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变革。
4. 尊重关爱学生, 提升教师素养, 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我国当前教育现状中所出现的师生关系对立,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文化, 这和要素主义中所提倡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它不可避免的流露出了对学生的忽视, 对此, 我们应该持批判的态度, 尊重教师是固然的, 但是对于权威我们还是应该采取合理的方法予以改进, 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 不搞“一人堂”, 尊重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 以亲切的态度、饱满的情绪和热情真诚的态度关爱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差距。
再者, 我国整体的师资水平还有待改进, 之前谈到的师生关系和校园问题, 许多和教师的素质偏低有很大关系, 我国在教师的培养上, 过于注重其专业能力的训练, 而忽视了其情意, 师德等方面,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投入又非常有限。对此, 我们应该借鉴要素主义对教师的能力的要求,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 我们必须在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 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真正的形成尊师爱生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美) 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郑长利.要素主义教育的时代回音—巴格莱《教育与新人》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 1999, (1) .
[3]杨丽娟.进步主义与要素主义教育理论之比较—兼论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 1997, (6) .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5]陈秀玲.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教育意蕴[J].高等函授学报, 2005, (6) .
[6]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篇3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18-02
让·雅克·卢梭瑞士日内瓦出生,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最著名的教育家和自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在《爱弥儿》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并将自然教育思想应用到爱弥儿的身上进行了实践的探索,尽管爱弥儿是他凭空塑造出来的,但他要求爱弥儿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劳动者的技能和改革家的品德。这都体现了他主张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并在教育过程中顺应自然,遵循人的天性,努力做到正确地看待和善待儿童,以达到“归于自然”最终目的。本文就是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吸取卢梭自然教育的中有意义的观点,通过分析其自然教育的内涵、自然教育的目的、自然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来改进我国幼儿教育的不足,最终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自然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教育的内涵
卢梭认为“自然”是指要保持事物的原样,维持事物的本性,不受外界干扰。“自然”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客观自然环境,是儿童学习知识和健康成长的最好环境;另一种是指儿童天性的自然,卢梭认为教育者应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所谓自然教育就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他主张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使这三者相结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而这其中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1]266。由此看出,自然的教育十分重要,这也是卢梭为什么强烈要求儿童在15岁以前的教育必须要在远离城市的乡村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原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保持人的善良天性,最终达到“归于自然”的目的。
(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和谐发展、能自力更生、不受传统思想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2]。他说:“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3]9。由此看出,他的“自然人”的概念是相对于“公民”的概念提出来的,在《爱弥儿》中他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之所以将两者对立起来,他并不是反对培养“公民”,他只是将“自然人”区别于当时社会中的人,是对封建传统教育戕害儿童的一种批判。总之,他想要培养的人首先必须是自由的、独立的个体,因为这样的人才能做到无论何时都为自己而活,顺应自己的自然天性,并依靠自己的劳动独立生存;其次必须是身心和谐发展,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必须是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自然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被权力和欲望所迷惑,才能时刻保持善良的天性,最终尽到自己的社会职责。
(三)自然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正确的看待儿童
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3]74由此看出,他认为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应当“把儿童看作儿童”,而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这说明卢梭对当时所处那个时代的儿童教育状况充满了同情,并且强烈的批判当时父母和教师强制性的将传统的道德思想灌输给儿童的行为,以致摧残儿童的自然天性,呼吁教育要与儿童身心成长的每个阶段相适应。因此,他提出自然教育的前提就是改变以往错误的儿童观,重新正确的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给儿童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地位。
2.正确的善待儿童
卢梭认为只是正确的看待儿童还不够,还应该做到正确的善待儿童。善待儿童就是遵循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使成人不在盲目地灌输儿童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其实质就是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满足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儿童的心灵都有自己的独特形式,必须按照儿童心灵这一独特的形式而进行教育,使教育者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善待儿童[4]34。同时卢梭还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的观察儿童并找到教育儿童的适当时机,借以做到因材施教,并尊重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自然后果法
卢梭的自然教育反对惩罚,主张使用自然后果法,即当儿童犯错时,不要给予任何口头教训和体罚,要让儿童经受由于自己的过失招致的后果,借以促其反省,而自觉地纠正错误行为。卢梭说:“如果他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礙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3]83,其实质就是反对成人过多干涉儿童,体罚儿童,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培养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卢梭的自然后果法有一定的弊端,高估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有一些缺点,比如它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而忽视社会的影响。但瑕不掩瑜,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变革,给当时的法国乃至后来的世界都带来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随着传统应试教育弊端不断的暴露,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遵循自然,顺应天性
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天性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主张教育要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特点,反对把儿童当作成人来看待,不顾儿童的承受能力实施超前的教育。例如,我国某些幼儿园都或多或少有“小学化”倾向,他们强制把幼儿当作小学生来看待,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而某些家长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以至于忽略了孩子本身兴趣爱好,造成孩子的课业负担繁重,而这恰好违背了卢梭“回归自然”的教育观点。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尊重个性,善待儿童
卢梭认为教育仅适应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众多儿童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个性差异,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善待儿童,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我国某些幼儿园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没有做到根据儿童的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而是千篇一律的采取反复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观察儿童和了解儿童,造成儿童严重的厌学现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将儿童在教育中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以儿童的需要为准则,善待儿童,理解儿童,让儿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三)崇尚自由,反对体罚
卢梭认为自由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他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并适时采取自由的教学方法,他反对束缚儿童的自由。他还主张自然惩罚,反对体罚。例如,我国某些幼儿园已成为小学的预备班,它们都较为注重升学率,以致某些幼儿园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大多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造成儿童的学业负担繁重,失去自由活动的空间,盲目的以学业为主。还有某些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采取各种惩罚儿童的方式,甚至是体罚儿童,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自由权利和身心健康。所以,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好好了解自己的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犯错误时加以引导和纠正,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卢梭的“自然人”是全面的,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和谐发展、能够自力更生、能够不依赖于他人生活的一代新人。他认为自然人不只是指纯粹的生物性的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并且能够承担劳动的人。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意味着劳动者智力与体力两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5]。例如,当今社会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所以我国一直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在促使“人得到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让儿童能全面的发展,不仅使儿童在知识学习方面得到培养,还使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提倡素质教育的思想与卢梭培养“自然人”的思想有共同之处,素质教育思想是对卢梭培养“自然人”的理想的继承,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使人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培养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说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仅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还要让孩子顺应自然、遵循天性、自由发展、独立自主不依赖于别人健康快乐的成长,最终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当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他的自然教育与现实社会脱节,忽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色彩。再如,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高估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总体上讲,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婷.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7).
[3]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李清雁.卢梭《爱弥儿》的教育思想[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3.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篇4
——杜威自然主义教育论对当今幼教的启示
2010学前教育梁洁梅201010400018
【摘要】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主张以儿童经验活动为教育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规律而施予教育。而杜威则是基于自然发展的理论,提出的“儿童中心论”等理论思想,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人类留下的高贵的遗产,对当今幼儿教育更是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自然主义教育儿童中心主义启示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育中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主张育适应自然、合乎自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性,教育应当重点研究童的本性特征,注重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与顺应儿童的这种天性,将其培养“人”。这种自然主义教育核心强调的是对童施加教育时必须遵循儿童本身自然规律的要求,顺应儿童的本性。
详细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必须是从保护儿本真善良的天性出发,以儿童经验活动为教育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规律而施予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此外,自然主义教育还提出,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因为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角度来看,人的“内在自然”的发展是有秩序的,存有规律性可言的。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水平与内在规律,依照顺序进行,顺应儿童的天性。
(二)、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
自然主义教育从尊重人的天性和归顺自然主义的理论出发,认为教育首先就要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必须明确这里所讲的自然人是仅仅针对“公民”所言的。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范畴中,所谓“自然人”,是指身心协调、和谐发展的人,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存在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依据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来教育、引导人,来切实地指导儿童如何做人,把人教育成为真正的人,要而不是传统教育所培养的那种只能固守某种职业、丧失活生生力量的人。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言:“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士,也不是憎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1]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自然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在培养一个知识的接收器、技能的训练者。
二、杜威自然主义教育论
杜威指出,由于本质上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因而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式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杜威所提倡的“个人自由”是指“理智”的自由。“只有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理智的自由就是对于有真正内在价值的目的能够做出观察
和判断的自由。”而在自由上出现最普遍的错误是,把自由认定为活动的自由,或认定为外部的或身体方面的活动。在学校中,必须强调儿童的自由,同时又要认识到自由的性质,即自由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如果没有自由,儿童就不能正常生长;如果对自由不加以控制,儿童就不会有理智的生长。[2]
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实际上正是对卢梭没有明确提出的政治哲学主张的“深化”。刘晓东认为,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恰恰是杜威教育学说的精华是现代教育思想演进的里程碑,是引导现代儿童教育思想不断发展的旗帜。要实现儿童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以杜威为师。[3]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一)、儿童中心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理想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儿童中心主义就是教育的民主主义
儿童就是目的,儿童决定了学校的使命和学校教育的使命。儿童的发展完全是由他“作为一个人”和“作为一个儿童”决定的,而不是由教育、学校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正是使他成为他“自己”,使他成为一个“人”。因此,教育除了其过程之内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就像社会除了顺应人的本性之外不能强加一个外在的目的一样。
(二)、儿童中心主义重新定位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教育是培养新人,创造新生活的最好途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社会在指导青少年的过程决定青少年的未来,也因而决定自己的未来„„这个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累积运动,就是生长的涵义。”[4]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变革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调;另一方面,教育应该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途径,这样才能确保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让教育和社会共同为美好生活和民主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服务。
(三)、儿童中心主义旨在解放儿童,解放成人,是所有人的解放
传统教育的弊端不仅表现为成人对儿童的控制,而且表现在成人之间的相互控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对儿童的控制其根源是成人试图为儿童安排一个舒适的“洞穴”,以便儿童在洞穴中“舒适”的生活。因此,儿童中心主义不仅是儿童的解放,更为根本是成人能够获得自我解放,改变那种已经完成的心态,把自己看成同孩子一样是一个走向未来、走向完善的未完成的个体。
三、对当今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幼儿园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杜威认为,学校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现代社会化的变化,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尊重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使教育过程既有成效,本身又有乐趣。这些观点至今对幼儿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杜威主张,将教育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结合起来,克服教育中知识与行为、知识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诸方面的对立。这些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不是枝节性的,而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全面的实际指导意义。
(二)、幼儿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
儿童的教育生活是什么?杜威认为,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儿童生长自然要依据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就是儿童的兴趣、本能、需要、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已经形成的习惯。儿童具有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与本能,这些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儿童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开放课堂”、“隐性课程”、“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改革思想,赋予课堂生活更丰富的内容。关注课堂生活,拓展课堂生活的空间、内容和形式,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课题。
(三)、形成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杜威一直持尖锐的批判态度,他所要做的变革就是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把书本降到次要的地位,活动是主要的,教学也不再限于教室之内。杜威认为,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与现实生活无关、亦不合乎儿童理解力的教科书,儿童则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静听和记诵教科书。这种方法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幼儿、幼儿的活动、教室以外的世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儿童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兴趣、爱好受到剥夺和压制,能力发展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和束缚,教室如同牢狱,儿童如同囚犯,教师如同看守,书本如同刑具,教学和学习如同服刑,全无半点乐趣。整个教育和整个学校没有多少生机与活力。
(四)、变获取知识为培养智慧的教育目的杜威认为,人的智慧是人的明智的行为与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也不仅仅是教学论的变革,而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揭示了杜威教育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根本区别,即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还是以培养智慧为目的。传统教育以获取知识为目的并以知识来扼杀智慧,杜威则以培养智慧为目的并以知识来增进智慧。对于活动而言,知识永远是从属的。
与传统教育观相比,杜威的教育观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他强调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强调经验和实践的价值,强调儿童能力的发展,提倡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等,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刘晓东.《为杜威“儿童中心论”辩护》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篇5
一、系统论视角下的美国创业教育
(一)从系统的整体性看美国创业教育
美国创业教育的整体性非常突出,具体表现在其价值取向、课题体系、环境创设等方面。从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创业教育是大学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回应,是在面临社会就业形势急剧变革情况下的主动改革。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由此,创业教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自由发展,是对学生作为整体个体价值的充分尊重。美国创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从开放创新到有所限制的过程,形成了系列化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创业相关的所有方面。一般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都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创业实务操作四大类型,每个类型中又有若干具体课程内容。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高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加强创业培训,充分重视大学创业教育对美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调动各级政府、私人机构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整合社会资源,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创业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外界环境,其大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从系统的层次性看美国创业教育
美国创业教育的层次性明显,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设计不同的课程,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全部正规教育。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人才培养,由麻省理工学院实践得出。该模式强调创业氛围的营造,保持与外界密切联系,通过项目式团队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将全校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对象。二是培养创业学科专业人才。该模式或者设置专门的创业学科,或者在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把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强调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是大学内的普及型创业教育。该模式分为大学本科和MBA两个阶段:大学本科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教育,为所有大学生提供创业领域的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MBA阶段主要进行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强调现实创业活动的实践性课程。
(三)从系统的相关性看美国创业教育
美国创业教育非常注重系统内部要素的紧密联系,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品质和能力,又将相关专业教育融入其中;在课程开发上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理论课程注重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课程注重创业实践操作和创业活动;在培养形式上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美国大学生可参加多种形式的模拟或实战的创业活动;在师资团队上注重校内外教师的结合,在校内邀请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加入团队,鼓励这些教师创办企业积累实战经验,在校外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和相关政府官员参与创业教育。考夫曼高等教育创业课题小组所做的《关于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研究报告指出,创业对全球经济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创业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延伸领域,通过创业教育作为桥梁连接大学教育与世界现实。由此可见,美国政府、社会和教育界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美国大学教育、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作用,必须不断分析外界影响因素,调动各方力量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四)从系统的开放性看美国创业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开放式的,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创业教育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美国的大学与政府机构、企业、社区非赢利性组织、民间团体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市场、企业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同时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或者直接成为创业教育的师资。很多企业通过捐助高校的创业中心,保障了高校创业教育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政府在美国创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政策引导企业和私人组织参与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向社会开放,为社会人士提供创业课程和创业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良好的校企互动成为美国创业教育的基础。美国很多大学设立创业中心,专门负责研究成果的.转化,将师生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进而创办企业。从更高的层次来看,美国创业教育取得的显著教学和研究成果,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了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二、美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重新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定位
美国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美国教育、社会和经济等领域的革命性变化。正如美国创业学领域的泰斗人物杰弗里·迪蒙斯所说:“创业革命和创业教育为21世纪的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设定了发展方向,新的创业一代的首要任务是为21世纪和未来建立一个创业型社会,他们创造出新的技术、产品、流程和服务,这些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美国创业教育的战略性定位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我国高职院校在目标定位上要重视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我国教育部在也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该意见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高职院校具有较好的创业教育基础,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开展创业教育并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先天条件。但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起步晚,与职业技能教育相比还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将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就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将创业教育置于社会的整个背景下,打破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崭新理念和途径。充分认识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对于高职教育、社会和经济领域的重要意义,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使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创业品质、精神和技能的培养,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化,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重新创设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环境
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其完善的支撑体系,由创业教育研究和指导机构、社会机构、政府所形成的系统为创业教育打造了一个运行良好的保障体系,从政策、法律、资金、师资、机制等各方面保障了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缺少大环境的共同孕育,创业教育将在象牙塔里难以持续。政府通过立法或者制定相关的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采用各种手段调控资金流向,调动各方积极性,支持大学生创业,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资金的稳定。还可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专门负责创业支持,推广创业教育,包括转化成果、联系项目、提供咨询、提供技术或融资支持等。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可在政策上适当给予倾斜。社会应大力支持非营利性组织的成立,如公益组织或教育组织机构,专门负责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站在社会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研,明确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难题,提出可行性参考建议,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指导。向各类型商会、企业联盟宣传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一起开发创业教育课程,与学校一起为社会提供创业咨询和培训,帮助学校创业的学生融资。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与高职院校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企业有更加真实深刻的认识,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深化对创业教育相关内容的认识。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可以直接参与创业教育,对课程开发、模式创建提出宝贵经验,为学生开展讲座或课程,担任若干个学生的创业导师。有条件的企业可与相关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直接支持高职院校的研究成果转化,或者支持学生利用研究成果进行创业;可以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基金,或者赞助高职院校的创业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政府、社会、企业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为高职院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形成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四方联动,有利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重新创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体系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篇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机构,应加强实施与发展自身的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即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
目前而言,高校的创新教育从整体上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严重滞后,抹杀了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强烈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因此,如何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广大高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的意义建构,既有个体的成分,更是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社会与自身具有的各种观念、认知胡互作用,所以知识不断形成,又不断根据情境改变。
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学习者并非是单独的个体在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突出了教师或更有经验者对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认知任务对学习者发展方式和速度的重要影响。
另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带有各自的经验和倾向。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上,个体会选择学习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知识。而来自个体经验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常常各不相同。所以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经验为背景,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由上述可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社会情境的重要性。不仅知识的建构裕要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发生相互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同样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所以社会情境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主要源泉,他们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人所处的文化与社会情境进行互动,建构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从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认了学生、教师、认知任务、环境四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处在书心位置,而教师、认知任务、环境则构成了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在环境。学生、教师、认知任务境在动态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成为学习的基础。
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建立高校创新教育体制的启示
(一)明确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杜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对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点与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创新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所以在高校的教学与生活中,注重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薄重并提倡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必须的条件。
同时,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突出了学习者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在学习中的至关重要性。高校创新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认识自己的能力,相信自身的创造潜力。这一点对于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真正完整的社会人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因为正确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特定的知识结构,确定能力的发展方向;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条件下结成真正的创造性成果。
(二)增进教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教师或更有经验者对学习者的帮助指导作用。在此.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者,他是信息的交换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同伴。这一理论启示我们:高校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师生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充分球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同伴,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应用性的学习,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一新型师生观正好适应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
另外,高校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强调对其创新人格的塑造。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导,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更是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所以,教师本身就应具备创新人格,不皿守成规,勇于坚持真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在与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积极的作用力,从而主动、自觉地加强对自身的创新人格塑造。
(三)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用新型教学法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认知任务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社会建构主义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模式”“随机进人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是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法,正适合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最新科研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最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指导大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是新型教学法的关键之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用“问题”(锚、任务或课题)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根据“间题”(锚、任务或课题)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一主动寻求知识的表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主动学习”精神。
最后着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大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相互鼓励与促进的学习氛围。由此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养成团队合作意识。
在高校教学中运用新型教学法,最重要之处在于“问题,’(锚、任务或课题)的选择应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目前.新型教学法中的“任务教学法”广泛应用在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四)重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情境的重要性,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环境才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所以在高校工作中要把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方面加大对创新教育硬环境建设的投人,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先进实验设备与最新的学术资料.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以课题资助形式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川另一方面营造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良好创新教育软环境,即规范高校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气息。
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改革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提倡民主管理,鼓励自主管理。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间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多种教育体式及考核方式,提倡学分制、选课制及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丰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拓展。此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开放性的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扩展学术视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推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创新,推进文化活动的形式创新,在各种活动的锻炼中,实现大学生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发展。
三、结语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篇7
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及在其指导下的“模拟” 教学法,给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借鉴模板,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启示。从《综合英语》来看,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为指导,采用“模拟”教学法,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美国教育改革简介。美国教育正经历改革。20世纪的美国教育受现代工业文明影响,视学生为工业产品,以考试为中心,培养整齐划一的实用型人才,为资本主义服务。21世纪,美国进入后工业时代。诸多学者提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念,并进行与其对应的教学改革。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学生为“有机体”,而不是机器或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上的“零件”,强调个人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只具有谋生技能,定向思维的“机器人”。具体到课程安排上,强调在老师监督下,学生自主完成合作学习,其合作与和谐的精神,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这种强调“创造力的合作”的教学法, 使美国教育保持先进。美国先进的教育又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人力资源。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2.学习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及其具体教学法的意义。我国也进行着教育改革,学习美国经验对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有着现实意义。
A.对等级考试的现实意义:有些教师在讲授《综合英语》课时,只为考试而教,注重教知识和答题技巧,课上满堂灌,学生活动少。而有些学生只为做题而学,忽略对自己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题目的设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改革《综合英语》的课程安排与考评设置,使其趋向于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四、八级考试中表现更出色。
B.对实现培养目标的意义:很多英语专业学生认为英语专业就是工具性专业,只学一些知识技能就够了。由于不明确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造成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指出,英语专业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综合英语》课应以培养作为中西文化使者的高级英语人才为目的。由杨立民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材,《现代大学英语》, 也明确规定了培养目标,其“中心任务是提升阅读能力,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理解能力;(2)赏析能力;(3)应用能力。”编者指出:“我们只有在明确了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后,再具体研究教学法才有意义。”提出精读课应“重视人文关怀和人文素质培养”,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分析批判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如此说来,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和经验对《综合英语》课就很有借鉴意义。
C.对学生素养及毕业后社会生活的意义:有些学生为了在评奖学金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刻意封锁知识,不愿与他人分享。这种封闭竞争影响不利,造成学生互不信任。而传统的课程安排极少或并未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这就像过去的美国,在培养资本主义实用型人才,重竞争而轻合作,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此现象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相悖。因此,在《综合英语》课上,以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为指导,打开对知识的封锁,在具体的教学法上,要在课上树立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而推向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二、美国建设性后现代模拟教学法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的启示
1.“模拟”教学法简介。美国学者凯文•克拉克博士在2012年度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推荐了“模拟”教学法。“模拟”可用于社会学课程, 让学生角色扮演政府、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中真实发生的情况。作为社会学老师,凯文•克拉克以拉里•萨巴托的 《更完美的宪法》为教材,在课堂上模拟“制宪会议”。他想出了10条修宪建议,让学生选择其中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条修正案,研究该修正案的“优缺点”。期末考试时,每班都召开了一次“制宪会议”,提出修订意见,分析其“优缺点”,投票表决。最后全班得到了23项修正案。“模拟”课堂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美国政府并不是个一成不变的实体, 而是个不断发展的机构,应让人民参与其中,且随着人民的参与而被影响和改变。而“模拟”教学法要发挥其效能,需满足班容量和课堂纪律两大前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顺利进行合作学习,美国高校班容量小,通常每班40人,私立文理学院每班20人。美国高校课堂纪律严格。通常有5条必须执行的“普通班规”。教师根据各州法律,依法对违规学生实施学业暂停。
2.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的启示。美国高校课堂较小的班容量及严明的纪律,是实施“模拟”教学法的前提。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班容量一般在30人左右,符合条件。但我国高校课堂纪律差。张德钰对大学生课堂纪律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占68.16%,打瞌睡的占46.74%,吃东西的占13.88%。在问到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时, 70.82%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授课方式单调无趣;65.31%认为授课内容听不懂;58.37%认为自己对课程不感兴趣;20.82%认为任课老师不管。在问到上课打瞌睡的原因时,64.08%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授课方式单调无趣;58.37%认为授课内容枯燥无味;56.53%认为授课内容听不懂;42.45%认为自己对课程不感兴趣;16.94%认为任课老师不管。从高居榜首的比例数据看,教师授课方式单调无趣是影响课堂纪律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个主要原因,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笔者尝试借鉴“模拟”教学法,将其运用到《综合英语》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严明的课堂纪律和建设性后现代“模拟”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纪律是先进教学法实施的前提,生动活泼的教学法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违反课堂纪律的顽症便不治而愈。
凯文•克拉克大胆地表明,不仅社会学课可以创建模拟, 其他课也可以。如在生命科学课堂上,模拟可以是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动物学家、农民和其他人之间关于如何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讨论。
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由此,我大胆实践,《综合英语》课也可“模拟”。如《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六单元How Do We Deal with the Drug Problem?( 《我们如何解决毒品问题》),截取了三位著名作者Gore Vidal,Clarence Page和Charles Krauthammer的三篇文章,对如何处理毒品问题表达了不同看法。我创建了一个模拟,先让学生研究课文中三篇文章的议论逻辑,仔细阅读作者的立论,找出其前提、结论和所有支持其结论的观点。再让学生表达意见,即他们是否认为课文中的观点足够有说服力,并给出自己的理由。然后让学生模拟,自己如何写一篇关于处理毒品问题的文章。在本课结束时,学生集思广益,给出了他们对于毒品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少学生提到中国在此方面做得更好,小学、中学、大学,时常有“远离毒品”的宣传活动。本章课程进行到尾声时,我让学生模拟林则徐虎门销烟,讨论如果林则徐成功阻止了英国的鸦片贸易,中国人吸食鸦片的问题可否解决。学生盘活了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 不仅能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还用英文分析了历史。 若时间允许,我还可创建更多模拟,让学生讨论其他类似问题,如酗酒、赌博、买淫嫖娼、随地吐痰、重婚,等等。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被激活,产生无数思想火花。
三、总结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又会影响未来社会的走向。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其重视培养素质而非技能,重视集体而非个人,重视合作而非竞争。在具体课程上,该理念认为课程应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教师监督下,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合作学习过程的平台。故此,美国学者凯文•克拉克提出了“模拟”教学法,旨在具体地实践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社会的合格人才。这对我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颇有启示。
具体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我运用“模拟”教学法在两个班做了两年的实验。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更喜欢建设性后现代“模拟”教学法这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新授课方式。我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二,从个人素养、思维能力及对英语语言的运用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课堂上,学生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求知欲强烈,争先恐后积极发言,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学业成绩上,学生一年级时,我所教授的是4班和5班,这两个班的整体平均成绩都是全系最好的。学生二年级时,我所教授的是5班和6班,4班学生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当中,而在最后评比成绩时,4班的成绩略逊于5班和6班。4班学生接受过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他们普遍认为“模拟”教学法的效果比传统教学法好,他们仍渴望能有自己发言的平台,能有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和课堂活动。
由此可见,“模拟”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实践中确有成效。“模拟”教学法体现了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借鉴并推广此理念,学习美国一些成功的教学法,再创新更多体现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具体教学法,为我国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
摘要:当代美国教育改革提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视学生为“有机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使其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模拟”教学法,提供给学生自主完成合作学习的平台。我国教改和美国教改所临问题相似,美国教改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改借鉴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及“模拟”教学法,可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模拟”教学法,综合英语,课改
参考文献
[1]A.N.怀特海.2010.《教育与科学理性的功能》(The Organisation of Thought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The Function of Reason)[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
[2]A.N.怀特海.2012.《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3]李方.温恒福.2012.过程教育研究在中国[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
[4]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沃德大学中文系课程提纲.2014-2015.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 篇8
关键词: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教育;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73-03
美国是全世界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国家,各种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博物馆类型多样,范围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家博物馆的建馆宗旨几乎都包含教育这一项内容,已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也非常重视发挥各类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阵地,从幼儿至18岁以上成人都能在博物馆内参与适合自己的教育活动,分阶段、分年龄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差异化,在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经过多年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
(一)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密切融合
美国目前是全世界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最密切的国家之一,是各级、各类学校不可缺少的补充。中小学生是其非常重要的群体,美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合乎本国政治制度的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美国博物馆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许多大学一贯坚持教导的一种思想是爱国家、爱自由。美国博物馆与学校在教育目标上承担着共同的使命,通过有效的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共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美国许多博物馆馆员进入学校课堂,为在校师生提供第二课堂服务。博物馆根据国家与地方的教学大纲,量身定做了各方面的教育活动;每年博物馆提供1800万小时的课程,在美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诸如公民学、历史学等课程,博物馆根据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学校的课程目标相结合,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参与学校历史课程或科学课教材的编写或制定;在课堂里,经常会有历史打扮的讲解员进行表演或讲演,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美国历史的深刻认识。美国博物馆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素材。为了配合学校的历史课程,许多博物馆都为教师准备了课程教案,包括图片、复制品模型、手册、活动建议以及额外的网上资料。
博物馆实地参观是最普遍的做法,通过参观这些教育基地和场所,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领会到美国精神,也使广大学生在这种不同的生活和环境的熏陶中,无形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博物馆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比如,博物馆教育人员应该制定一个参观计划;参观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后面的课堂教学也应扩展建立在参观的基础上;规定学生每周在博物馆的时间必须满2小时等。首先,在博物馆开设课程,在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一些历史课诸如“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史”等专题,很多都在博物馆进行,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博物馆教育员进行授课,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方便学生去查询。其次,举行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差异化。美国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广泛,包括历史教育(美国史、世界史成就史、苦难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反映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美国有些儿童博物馆普遍反映历史和社会问题,如西雅图儿童博物馆里陈列着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严格变迁;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不像别的历史博物馆那样仅仅陈列展品或图片,而是别出心裁地让参观者用“考古”的方式,懂得自己国家曲折的历史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有的儿童博物馆里展出一些环境污染、无家可归的失业社会阶层等题材的作品,让孩子们从身边事物开始,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从小就灌输这种爱国、务实的美国精神。又如,美国工业博物馆有专业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学生讲授美国在世界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领先水平和辉煌成就,以此来教育中小学生,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公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再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会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定制不同的活动,每月学自然历史探险、每月举行征文大赛、每月亲子家庭系列活动等。
(二)美国博物馆努力探索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实物体验的教育。即在做中学,注重学习者的实际经历和体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观察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认知。博物馆在教育的过程中将课本与博物馆相结合,透过三维空间的实物造景、情景塑造,使遥远时空的历史得以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受到震撼与感动,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在博物馆里亲身体验,如美国麻省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有实物资源或模型来展现历史,更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让你去亲身感受,一旦你踏下那个木制纺车的踏板,上面的液晶屏便开始播放那段历史,从种麻到纺织的全部过程都将呈现在你面前。旁边那一连两排4个液晶屏则通过一系列小视频故事反映着那个时期的普通人的故事。通过点击触屏,自己根据兴趣选择一个人物并和他一起面对那段时期,每讲述一段事件背景,屏幕就会以提问选择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你可以选择回到任何一个时代、或是参加战斗等,每次选择之后故事都会按设定的新选择继续讲述,既尊重历史,又活灵活现。
探索式教育。最早提出探索式教育的是杜威,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教师只是提供给学生一些例子和问题,让他们自己通过认真阅读、仔细观察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根据心理学家指出透过探索式的方法学习,比传授的方式更让人记忆久。美国很多博物馆都设有探索室,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加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很多探索室在儿童博物馆里出现,里面有很多设备都需要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和发现,启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把他们和科学、历史、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感知、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想和象力。在美国很多艺术博物馆经常举办以此教育形式为指导的历史课程。首先,教育人员会向学生发送任务卡片,上面写有与本次课程主题相关历史藏品的提示或问题,然后学生分成多组到展厅内根据提示观察并合作寻找藏品。最后,教育人员组织学生将找到的结果与同学分享。两位合作者的一位读出提示,另一位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很默契,气氛活跃,而导览员只起到指导的作用。
(三)美国博物馆拥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和服务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设施设备齐全,不论大小博物馆都设有公众教育部或服务部,新媒体技术在美国博物馆应用很广泛,如手机App软件、二维码、多媒体互动课程以及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等。而实体博物馆和网上博物馆线上线下的互动,更是给现代博物馆增添了新的吸引力,并将使得公众的学习体验得以拓展延伸,专门栏目提供信息与资料服务,包括各项历史资源介绍、活动项目、教师教案、教学媒体等,博物馆也开设了网络课堂,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资料信息和咨询等在线互动服务。通过网络服务让教师和学生不必到博物馆就能享用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同时,美国博物馆非常重视对教育人员的培训,配备专业的、积极主动的导览员,在展览中注重教育对话,加强学生的体验,无形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美国博物馆重视终身教育
博物馆成为进行成人终身教育的好地方,是普通人教育的场所,在美国博物馆里,假日里常可以看到父母子女一家人来参观的情景,老人坐着轮椅慢慢欣赏艺术品的情景,游客往来穿梭于各种新奇事物中。每逢周末,博物馆总是人来人往,参观游览成为一种家庭休闲方式和社会习惯,美国博物馆秉持“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理念,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和公司的联系。社区作为社会教育功能实施的主体,受到美国的高度重视,博物馆经常与社区联合组织活动,美国有许多社区博物馆,社区里的博物馆是社区民众从事文化、教育、科技与休闲活动的重要空间。满足特殊人群学习与接受教育的需要。美国博物馆充分考虑到了残障人士的特殊情况,为其提供专门的服务。如为聋哑人提供手语讲解、为盲人提供盲人说明牌和可触摸的展品等,使残疾人在博物馆中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博物馆会经常举办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活动,邀请残疾人走出家门,共享文化生活,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美国文化,携手特殊人群,共享博物馆文化。
二、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正是由于美国博物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也对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培养了美国人较为丰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鲜明的爱国意识,形成了牢固的社会凝聚力,因此,我们应该从美国博物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中受到一些启示。
(一)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的协同教育
我国博物馆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协调教育部门建立馆校联系制度。其次,博物馆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校的学生来参观博物馆,结合他们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服务计划,为教师编写教材,提供资料。博物馆的内容,不是重复课堂教学,积极增加博物馆学习环节,把课堂教学中比较深奥的知识,通过实物和活动器材等形象的表达出来。对小学生注重讲解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从小培养他们酷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而对中学生来说,则应当让他们更多的熟悉历史,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使他们更多的认识到博物馆里蕴含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无价的艺术珍品,结合特定的节假日、纪念日例如抗日战争纪念日、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等开展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最后,博物馆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博物馆要经常开展针对学校老师的讲座,依托博物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老师探讨、交流,打开教师们的视野和思路,并且提供给教师素材,包括实物、文字、网络资料等。
(二)优化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
首先,加强博物馆教育设施和设备建设。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设施设备,如建立一些探索室、教室和工作坊等。引进先进的技术,建立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供师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博物馆历史文化等。其次,加强博物馆管理与服务。良好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会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对观众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服务管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加强博物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讲解员的培训,提高讲解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巩固讲解员的文化知识以及对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在讲解中有效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探索创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立体式体验,让学生去看去做而不是光听,让他们身临其境,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活动中去。数字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展览内容,深化对展览的了解如三维空间造景、情景渲染与塑造、历史遗址复原与再现,使学生加强对遥远时空的人类历史情景或自然风貌的深刻理解,与之零距离接触,使得一些展览教育活动更具直观性,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历史、祖国的优秀文明,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地理民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传播至更多民众,重视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
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同年龄阶段特征、不同职业的观众都有继续学习的动机,成人教育尤其必要,这要求我们博物馆从业人员目光转向设计爱国主义教育更具体的内容和细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与社会及公众广泛建立密切联系。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丰富多样资源的博物馆,应该是优势的社会教育中心。我国博物馆应该满足公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得从儿童到成年人都可以在馆内接受再教育,因此我国博物馆要树立先进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总之,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是非常广泛的,结合广泛的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活动,重视终身教育,我们要认真的吸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外国爱国主义教育举隅[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6-8.
〔5〕刘连香.美国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利用[J].东南文化,2014,(3):105-111.
〔6〕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70-73.
〔7〕徐峰.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1):81-83..
〔8〕谢颖.美国博物馆联盟探索教育新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4-07-08(10).
〔9〕吴镝.美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11,(5):125-127.
【自然主义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论文】推荐阅读:
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07-15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2-13
大自然的对人生的启示06-21
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12-26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论文07-03
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作文500字05-22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10-04
浅论自然科学的特点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启示07-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总结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