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适应自然论文(精选5篇)
教育要适应自然论文 篇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重属性。新高职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与国际接轨,需要相应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机构的各类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表现出历史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综合素质不高、动手应变能力差、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等。新高职的受教育者在接受一段时期的学习后,体现出的应是对社会更强的适应性、更强的应变能力和更加完善、新颖、充满时代气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即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新高职教育模式的出现是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进行改革尝试的一种体现,它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应变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大发展,体现了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的思想理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不能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而要走出书本,入世育人。
由于学生生源的减少和各类大学的不断扩招,近几年,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与高等学校合并或直接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这里称它为“新高职”。新高职是什么?1999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试行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别于1998年以前的高职,这种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的高职称为“新高职”。
国家对“新高职”的教育指导方针里有这样两条说明:(1)在教学管理上要求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2)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就决定了新高职教育的责任重大,必须让学生学到真本事,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走向社会。
新高职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的受教育者应是综合素质较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各类人才。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过程实施者的教师一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走出校门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充分掌握社会发展动态,使自己的教授过程充满时代气息。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就要不断地进修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坚持不懈地汲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新高职教师绝不能闭门造车、坐井观天。仅仅待在学校教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意识地走进社会,到企业、公司和厂矿中去调查、实践,把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中去感受社会需要的东西。这对于在有固定教学计划的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来讲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但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了解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新高职教育模式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之一。顺应时代发展、传统教育观念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包括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新高职教育模式发展初期实践者的教师,关键要树立这样一种自我意识:在现阶段允许的条件下,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新意识,开展新高职教育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展教育探索和实践,推动新高职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国外一名知名教育家谈到,他之所以教书是因为教书是一门建立在“变”基础上的职业:每一学年,学生在变,教学内容也在变,他在这种以“变”为特点的教书过程中,为适应教学要求,迫使自己不断学习和探索。这说明新高职教育模式表现出的特性无疑是一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探索,需要高职教师终身学习。
新高职教育切忌沦为一般传统的学校教育。新高职教育应与市场需求挂钩,教育方面要突出“活”与“变”的思想。现阶段从事新高职教育的教师更应时刻警惕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沦为一般的传统学校教育。当然,新高职教育应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完善自己,但新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定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传统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既要有远见卓识,看到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又要真正实现社会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新高职教育的教育内容更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灵活应对。培养出的社会人才应既能体现某一职业的社会需求,又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现今用人单位非常讲究人的综合素质。新高职教育必须是一种体现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一定要把高职教育和一定的短期培训模式区别开来。如今社会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不胜枚举。这类培训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方式,但绝不能和完整的高职教育划等号。那种局限于职业的、急功近利的、僵化工具性的职业教育肢解了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标,尽管可能侥幸获得某些职业适应性的成功,甚至会发生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暂时的虚假现象,但依然必须力行调整。因为它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是背道而驰的,终究要被社会淘汰。新高职教育模式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受教育的对象不应仅满足于获得某项技能、证书的培训学习,而应理解掌握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为自己获取终身发展的动力基础和发展源泉,注重道德品德的修养。因此,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某一时期只能看作新高职教育的一个阶段,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就要不断通过学习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现代意义上的新高职教育应理解为包括受教育者为适应社会需求接受再教育所需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受教育者在接受一段时期的学习后,体现出的应是对社会更强的适应性、更强的应变能力和更加完善、新颖、充满时代气息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即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总之,为适应新形势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大教育观,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接受新的社会理念,走出学校,树立终身学习观,建立学校和社会的“高速公路”。
教育要适应自然论文 篇2
摘要: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在他的的教学理论体系中,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这个原则之上,夸美纽斯提出了多种观点,诸如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等,其中终身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教学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对夸美纽斯的终身教育思想进行一些阐述,从而为更深刻地认识夸美纽斯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夸美纽斯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终身教育
要想研究一个伟大人物的思想,必须先对他的平生经历进行必要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夸美纽斯生活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交替历史时期,他的思想也无不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即进步与保守的共存。夸美纽斯既推崇人文主义的的一些主张,重视人的价值,同时,他的教育主张也存在阶级性,而且作为基督教新教派领袖的他,也没有抛弃基督教的世界观,比如,他既强调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与基础,又认为《圣经》是认识的源泉。当然,任何矛盾都有着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夸美纽斯展示给我们更多的是他的进步思想,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他的许多思想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终身教育作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较少被人所单独提及,但这一思想也是有其独特价值的,当然它也受到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对这种影响展开阐述。
一、何谓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的发展,从生到死,夸美纽斯在末年时期著的《人类改进通论》中的《泛教论》部分把人生分为了七个阶段:胎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大教学论》中是四阶段)总体上是这样一条连贯的规律,同时各个时期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适应”可以解释为承认规律并发现利用规律。所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应该承认客观事物特别是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也是有规律的,而且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内部还有着各自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人们应该去努力探索并利用人的发展以及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人的年龄特征去展开不同的教育。
二、何谓终身教育
前文已经提到过,夸美纽斯把人类生命的整个过程分为七个阶段,而且他认为各个阶段都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这就是终身教育思想。完整的终身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于夸美纽斯晚年,这既是对《大教学论》中所提的四级教育制度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前五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理解,这是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而后两个阶段可能有人会产生疑惑,成年期与老年期是什么教育呢?夸美纽斯曾经形象地用一年的十二个月来比喻人生的各个阶段,成年期即人生的七、八、九、十和十一五个月,而老年期则是十二月,代表着人生即将凋零的冬季,代表着一年的结束。从时间的跨度上来说,我们知道成年期几乎占据了整个人生中的一半,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根据夸美纽斯的“今生是对永生的准备”的最终教育目标的断论,老年期是今生和来生的衔接点,是人达到“永生”的关键阶段,因此老年期的教育也不可或缺。我们老祖宗也有过“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至理,但这都是大道理,相比之下夸美纽斯的终生教育思想则更显具体化。
三、自然原则下的终身教育
(一)人类教育的四季与十二月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大自然有四季的变化,那么在人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分为四季,于是学校组织便分为四个阶段:母语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而在《泛教论》部分,夸美纽斯又赋予成年期教育与老年期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并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来比喻人生的七个阶段。可以说四季的划分是夸美纽斯终身教育思想的雏形,而十二月的划分则是终身教育的成型,它们都是教育的适应自然原则的充分体现。当然,这样刻板的划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在那样一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夸美纽斯作为一个基督教徒,能跳出神的思想的束缚,以客观的自然规律作为教育的原则,不得不说是一项创举。
(二)人生各阶段的教育
夸美纽斯说各级学校“自始至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这句话不只适用于成年之前,成年之后也应该是这样的。毫无疑问,人生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同时各个时期内部又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教育就是要根据不同时期内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去发现并利用那些规律,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夸美纽斯的终生教育体系中相当一部分是研究学前教育,他所著的《母语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无论是胎教、体育、智育还是德育,都要考虑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别是感觉器官的发展特点与水平,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与能力。另外,在成人期中,人们应当学习幸福生活与事业成功的艺术,把在社会学校中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进而为下一阶段的学校做准备。而老年期的人们应当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和安享晚年,把度过和谐、安详的晚年作为完满人生的句号。
(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显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人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教育特别成年期以前的教育对于人社会性的形成与完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夸美纽斯以教育适应自然为原则,通过终身教育,使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真正的实现了统一。
四、结语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体系的灵魂,在此原则之下的终身教育对于我们也有很多的启发,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当然,夸美纽斯的思想也有一些局限,比如教育最终目的中的宗教思想,但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及其本身坎坷的人生经历,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已属不易,无论如何,夸美纽斯及其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不会被取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信人们能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陈瑶.夸美纽斯的终身教育思想评介[J].成人教育.2007,(8).[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附录:
[1]盛莹.试评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2]杨年芳,成云.从《大教学论》看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 [3]王保星.自然•秩序: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
[4]傅宝英.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
[5]杨卫明.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依靠什么——从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谈起 [6]仪淑丽,左小文.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及其启示 [7]阎九锋.教育是一种和谐的艺术——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有感 [8]徐平利.泛智教育: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
[9]邓凡茂,齐永芹.关于课程改革理念范型的哲学思考
[10]吕玉冬.一种被忽视的外语教学法——试论17世纪夸美纽斯的语言教学法 [11]卜玉华.解读“儿童中心观”—一种历史的眼光
出版教育要适应出版发展需要 篇3
一我国出版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社、期刊社数量开始剧增,从印刷发行专业开始,出版教育专业逐步在各高校建立。特别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之下,将编辑出版学列为二级学科。之后,出版教育专业迅猛发展。据北京大学现代出版所网站《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学单位名录》统计,到2005年12月,已有94所高校开办了出版专业的本科教育。河南大学的李建伟教授2007年的调查显示,从1988年我国开始招收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迄今共有35所高等院校38个办学点招收此专业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办学点7个。1988最早招收出版专业研究生的武汉大学已经培养了200多名研究生,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也招收了出版专业的研究生。20年间,这些不同学历层次的出版业毕业生源源不断地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为出版业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但是,出版教育专业虽然迅猛增长,但却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办学严重脱离实际,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出版业发展需要,导致许多高等院校培养出的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出版事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不少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工作难找,不少出版社也更愿意接受其他学科背景的应聘者。教育界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情况。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调查表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对毕业生就业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是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了很多障碍,造成就业形势严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关于出版专业与就业情况的趋向性发展状况调查》表明,出版单位对现存出版专业认可度都不大。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反映出教育与业界需求的严重错位。
二出版教育应适应出版发展需要
20世纪90年代末,在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大规模扩张之际,出版业正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出版行业体制改革以及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革和冲击,企业化、国际化及数字化成为出版业发展趋势。而且,在一大批出版社转制为企业经营单位以后,其发展趋势更加迅猛。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超越了高校原有培养模式和目标。这主要表现为出版单位急需专业人才,而编辑出版业的毕业生却不受业界青睐的尴尬。所以,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以适应出版发展需要。
1出版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理顺学科定位,出版学应与新闻传播专业同并列为一级学科。
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高校专业教育承担者为业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因而专业定位一定要在对行业历史,现状有充分把握,对行业未来发展有趋向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科定位、专业定位。从目前出版业实际需要来看,出版教育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都比较“自由”。出版专业的发展,不能有效地适应出版业蓬勃发展的需要。究其根本原因是编辑出版专业定位模糊。
一是编辑出版专业把编辑学、出版学和图书发行学都囊括进来,专业的口径是宽了,但它的内容却杂了。从直观上看,这个专业可以说把出版的方方面面都包括了,有编辑学,装帧设计学,书刊发行学,出版经济学,经营管理等等。其中又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有书报刊、电子出版、电影电视,网络等等,内容极其丰富。这么多的学问岂是一个专业所能容纳的。咋看起来一个行业一个专业,清清楚楚,其实是削弱了编辑学、图书发行学的专业特色。看起来学的知识面宽了,其实是掌握的知识潜了。这种专业的毕业生,对出版社工作的方方面面,道理上似乎都知道一些,但当不了编辑,也不一定擅长当编辑,只能被出版社拒之门外。而且,现在编辑出版专业所学的课程,把书报刊、电子出版、电影电视,统统包括在内,一个人哪能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掌握这么多学问,所带来的负而效应,就是把知识简单化了。所以,编辑出版专业不只是一个专业,至少涵盖几个专业的知识领域,诸如编辑学、图书发行学、出版经营管理等等,这些专业里面又涵盖了很多知识。因而编辑出版学应该是一个一级学科,下设几个不同的专业,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学得精一些,透一些。所以,2005年底,全国近30所高校发出关于设立编辑出版研究生的呼吁,希望国家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把编辑出版学和新闻学与传播一样,列为一级学科,把编辑学、图书发行学、出版管理学、出版理论等作为二级学科。…
二是目前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归口不统一。为适应出版事业的发展,国家同意在高等院校设立编辑出版专业。这样,许多高校设立了编辑出版专业,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该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清晰,很多相邻学科延伸过来,新闻学、传播学、语言文字学、图书情报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纷纷孕育出编辑出版专业。这样,因归属的不统一,导致课程的设置也大相径庭,甚至连主干课程也不统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什么的都有,五花八门,而且受业的深浅也各不相同,使得该专业的主导学科和培养目标变得模棱两可。我们必须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定位出版学。
2出版教育改革的第二个任务,是出版教育与出版实践紧密结合
编辑学、出版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出版学教育的方向应当是为我国出版业及其他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人力基础,而现在许多高校出版教育却没有和出版界的需求相吻合,这主要是体现在师资、课程设置和实践模式等方面。
师资方面。高校培养编辑学、出版学人才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与出版单位相结合的联合培养的模式,在师资方面的体现,不仅要求教师有专业修养、教育经验,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现在高校出版学专业的老师,许多缺乏实际经验,没进过出版社、报社,没做过编辑出版工作。对于实用型出版学来说,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要。我们应该采取调任、特聘、兼职、做客等几种形式,把出版业内富有实践经验的编辑家、出版家请到高校参与培养专业学生。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北京大学邀请了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出版科研学研究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等方面的专家参与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中国传媒大学邀请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专家参与博士生的培养,并与该校出版社联合办
学。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编辑学、出版学方面办学成功的经验,就是聘用业界人士当出版学教师。美国纽约大学、佩斯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许多教师都是出版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具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也要派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定期到业界实践。
课程设置方面。编辑学、出版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是有一些共同的骨干课程和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以依据办学实际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以培养不同方向的人才。但由于编辑学、出版学专业包括内容很多,面很宽,又是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专业,目前无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学、出版学就隶属于在不同的专业学科,因而不同办学单位的课程设置也各不相同,包括骨干课程的设置。再加上一些学校受到师资的限制,因师设课,只要凑满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样毕业的学生,很难在出版界找到工作也就容易理解了。我认为,课程设置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贴近出版工作的实际,不能因师设课;如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与北京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与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合作教学,让这些业界中有经验的总编、主编等走上课堂教学。二是一定要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前提下,坚持学科主干课程一致,同时,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提供的平台来设置专业方向的侧重点课程。比如以编辑为重点的,要加重文化知识、语言修辞和必要的古文等课程;以培养发行人员为重点的要突出营销、市场调查;以培养经营管理为重点的要注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课程。
实践模式方面。出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联合业界人士办学以外,教育单位应该规范专业实习的实践模式,建立阶段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目前,许多高校由于实习经费不足或学生分散管理方面的困难,实践训练不足,学生实习处于“放羊”状态。同时,某些院校还有重编辑轻市场的倾向。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还要实习参加与出版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方向在固定的学期必须到出版社、期刊社实习,从校稿、组稿,参与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等具体实践工作做起,增经验、长见识。另外,学校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参观机会,如参观优秀的出版社、国际图书博览会、书市、书店等等;还要引导学生参与一些业界和学界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让学生了解前沿的学术课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结语
目前,我国出版业已进入数字化整合营销时代。这就要求出版教育应培养多元化、高层次人才以适应其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要摆脱传统编辑出版思维的局限,扩大视域,在准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设置好学科专业课程,使这门实用型学科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出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地达到可以管理一个工作室、出版社和期刊社,而且还可以掌握图书出版策划、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以及横跨多项文化产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课题组,全国部分高校2005届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上、下)[J],出版发行研究,2005,(10-11)
[2]许欢,肖东发,关于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论争与调查分析[J],中国出版,2004,(10)
教育孩子应要顺应自然 篇4
旅日画家庄凌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在东京、横滨、长崎、札幌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庄凌独自一个人把女儿带大。
女儿在日本从一岁半开始上保育院直到毕业回中国上小学,她亲身体验着中日育儿方面的巨大差异。尽管这种差异,曾经给她带来过许多困惑,但是,看着女儿健康快乐地长大,看着她成为优秀的小学生,庄凌说,这些年的付出完全值得。而那些曾经困扰着她的“日式”育儿方式,也让她由衷地感到赞赏。
庄凌非常庆幸女儿拥有一个真正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她没有强迫女儿上各种兴趣班,而是更多地拥抱孩子,陪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尽管女儿在上小学前不会中文、不会汉语拼音、不会算术,但从一年级回国后到现在,一直是班上的优秀学生。
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孩子大小便?
大小便顺其自然,等待孩子的觉醒
女儿两岁了,每天上保育园都要带两个大书包,一只装干净衣服,一只装尿布。一个班11个1到2岁的孩子,2名老师,除了午睡用纸尿片,其他时间都用尿布,可想而知老师的工作量有多重。我想,女儿不会大小便,一定给老师添许多麻烦,于是和老师探讨。
老师说:你太心急了,孩子还太小,和她讲是讲不通的,这时候孩子的膀胱还太小,没有什么感觉,也存不住尿,我们大人膀胱感到涨了,会意识到要小便,这么小的孩子怎么理解得了呢?
我放弃了对女儿的“训练”,让她顺其自然,等待她的“觉醒”。女儿两岁半时的夏天,突然就会叫“我要小便”从此很少大小便在身上。
女儿也从来没有穿过开裆裤。很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心急的妈妈,放弃那些教宝宝早日学会大小便的努力吧。老人们让孩子穿开裆裤,想尿就可以随时尿的方法,更是使不得。
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看中国孩子的开裆裤是一道“有趣”的风景。中国的经济、文化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我们也应该从教育宝宝开始,让我们的现代文明生活与世界接轨,不要再让宝宝穿开裆裤了。
给孩子穿多少衣服合适?
大冬天穿短袖光脚丫,喝从冰箱里刚刚拿出来的冰牛奶
记得女儿在保育园的第一个冬天,当我把孩子送到教室,老师立刻不客气地说:她穿得太多了,活动不方便,把袜子脱了,光脚不会滑倒。东京的冬天,室内大约22至24摄氏度,室外一般在0到3摄氏度。保育园对1―3岁的幼儿规定,冬天,内衣只能穿短袖,外罩一件绒衣,外出可以加穿一件绒背心,在室内要光脚。穿短袖内衣是因为孩子洗手常常把长袖内衣浸湿,容易着凉。3岁以上孩子穿着比较自由、内衣可以是长袖,也可以是短袖,袜子穿不穿随意,但要穿屋内专用的布鞋。在保育园里,很少有孩子穿毛衣,大多是纯棉的绒衣,没有一个孩子冬天穿两条裤子,都只有一条单裤,我的女儿也不能例外。
保育院的孩子们,无论冬、夏,牛奶、饮料全是凉的`。即使是在北京的冬天,女儿早晨依然是喝从冰箱里刚刚拿出来的冰牛奶,也从没有因为喝冰牛奶、冰水闹过肚子。女儿3岁以后,保育园“散步”的活动便多了起来。散步的日期是每月初就定好的,无论这一天阴天还是刮大风,只要不下雨,就不属于“恶劣”天气,老师照样带孩子们去散步!
孩子们散步路途之遥远,让我十分惊讶,二三站地,走去走回,还在公园里玩一个小时!只要散步就是一个上午,还不让穿大衣!女儿却说:妈妈,我不冷,还出汗呢。
育儿书上说:给宝宝穿衣为难时,最简单的方法,即是让宝宝比妈妈少穿一件衣!从此,这就成了我给女儿穿衣服的标准。别担心,孩子是个小火炉。
和小朋友打架怎么办?
希希打架,老师在旁边加油
女儿一岁半入市立保育园。入园3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接女儿时,我刚刚踏入教室,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对我说:“您早来一步就好了!刚才真是精彩啊!”
老师告诉我,女儿入园后,经常跟在老师身后,或与比较文静的女孩玩,有时,调皮的男孩子抢她的玩具,她只是愣愣地看着,或者再去找别的玩具玩。那个经常抢别人玩具的小男孩刚才又抢了她的书,她先是愣住了,坐着发呆,突然站起来冲到男孩子面前,使劲打了小男孩一巴掌,书落地,两个孩子开始抢起来,小脸儿憋得通红,谁都不肯放手。老师兴奋地说:“我们全班都为希希鼓掌加油呢!”“希希加油,希希加油!”也许男孩子被这声势吓住,终于放弃了。
我听了老师的叙述,有些茫然,不知说什么好。老师看出我的表情,解释说:“孩子之间动手是正常的。打架不好,打痛别人更不对。但是他们才不到2岁,根本听不懂不能打架的道理,更不知道打了别人,别人是什么感觉,所以,尝一尝被打的滋味,才会明白打人是很痛的,所以不能动手打人。1―2岁的孩子动起手来力气有限,一般只是随手而动,没有心计,不太容易受伤,当然,我们也会看在眼里,绝不会让孩子受伤。”
在保育院里,小小一个班,只有11个孩子,其实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孩子在这个生存环境中自觉地学习怎样“生存”的本领,就好像是本能。
教育要适应自然论文 篇5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撰文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面对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应该坚持结合时代特点,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职业教育应落实顶层设计,加快引导中高职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上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经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要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要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其次,从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上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我们必须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职业教育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更多地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人力资本素质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重量。在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人才的培养观念也需要更新。职业教育新常态面临的处境是,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所以,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要着眼于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形成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1月17日,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胡春华对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要适应自然论文】推荐阅读:
自适应教育10-10
生活适应教育10-23
大学适应能力教育12-04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06-04
适应与教育课10-10
适应能力VS教育能力05-09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06-23
教师怎样适应素质教育10-10
为适应城区教育发展形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