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模式论文

2024-11-3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文化适应模式论文(精选12篇)

文化适应模式论文 篇1

一、引言

美国学John.H.Schumann在70年代末提出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的理论假设,为对外汉语的研究开辟了一条从文化角度看待语言学习的角度。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有许多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语言中渗透着文化, 当我们用文化的视角来进行语言教学时,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就是一种从文化视角阐释二语习得效果的优劣。所以笔者在文中专门就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观点谈谈它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启迪,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文化适应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内容

(一)“文化适应“的定义

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是美国民族学家罗伯特 · 雷德菲尔德、拉尔夫 · 林顿和梅尔维尔 · 赫斯柯维茨等人于1935年提出的。“文化适应”最开始被美国社会人类学家用于社会融合的研究之中,他们认为“距离”是导致两个文化群体分隔的重要原因,从社会和心理因素上做出改变将有助于两个文化群体更好地融合。

Schumann在70年代末将“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扩展到二语习得领域。他认为,文化适应指的是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上与目的语群体的融合,任何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上都始终处于与目的语群体从陌生到熟悉的这一进程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程度是决定其二语习得水平高低的唯一因素。”

(二)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

社会距离是指二语学习者群体相对于目的语群体而言的地位,或学习者被目的语群体容纳并相互接触的程度。 Schumann提出了决定社会距离的7个因素。(1)社会主导: 二语学习者群体跟目的语群体相比,在政治、文化、科技或经济地位上处于优势或者劣势。双方社会地位越平等,社会距离就越小,越有助于学习者群体的目的语习得。(2)结合方式:二语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所采取的三种不同融合策略——同化、适应、保留(3)封闭程度:目的语群体和二语学习者群体在职业、贸易、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社会基础设施使用上的共享程度。双方共享基建设施,群体封闭性低,社会距离小,有益于二语习得。双方各自封闭,群体封闭性高,社会距离大,无益于二语习得。(4) 凝聚性和团体规模:指二语学习者群体在目的语群体里的团结紧密度以及群体的规模大小。二语学习群体在目的语群体中的团结紧密度越高,群体规模越大,双方群体的相互接触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距离变大,二语习得的成功率降低。 (5)文化相似性:目的语群体与二语学习者群体在文化上的相似性越高,群体融合就越容易,社会距离就越小,从而二语习得的成功率越高。(6)态度) :目的语群体和二语学习者群体彼此间所持有的态度。 双方所持态度越正面,社会距离越小,越有助于二语习得。(7)预计居留时日:二语学习者群体期望在目的语群体中居留的时间。时间越长,双方接触越多,社会距离感越小,从而二语习得的成功率越高。

Schumann认为学习者与目的与社团之间的社会距离是制约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重要原因。只有当社会因素不起决定作用时,心理因素才起作用。

(三)心理距离与文化适应

心理距离是二语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群体的语言和文化的总体心理感受。Schumann提出了4个构成心理距离的心理因素。(1) 语言休克: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产生焦虑和恐惧,不敢开口说话的心理状态。(2) 文化休克:是二语学习者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中失去了熟悉的文化土壤而产生的压抑和焦虑。(3) 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4) 自我透性:又称为“语言疆界渗透性”。指的是二语学习者语言自我的塑性和僵化程度。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 自我透性越弱, 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Guiora (1972)认为,成功的二语习得或许建立在学习者能否消除心理抑制和心理上对目的语输入的开放程度上。

三、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学习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找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 即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文化适应模式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习得,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的同时,也启示着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创造真实的教室环境

改变教室的环境陈设,让陌生的教室环境变得真实而亲切,可以减少学习者的文化焦虑。在教室里放置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张贴中国山水画,在学习环境中尽可能的渗透进中国的文化元素,让学生母语在文化的氛围中。实物展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他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开办国际间的合作项目。

为了降低封闭性和凝聚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展国际, 校际间合作办学来加强国际交流, 互派留学生,使外语学习者真切地体验目的语社团文化。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学生的鼓励,鼓励学生用目的语交流,克服语言休克,要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首先,鼓励要具体: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表扬学生在学习中展现出来的独特的优秀的方面。其次,每个人都得到赏识的机会,注意鼓励的多元化。比如在教室展示他们的书写作品和作文。

(四)采用文化对比法。

将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同目的语从词汇、语法、语用等项目加以对比,指出其中的差别。比如英语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的词语,很能反应中外亲属关系的不同。中国的羊年,英国人不知道该用Sheep还是Goat, 还甚至引发了中国民俗专家的讨论。中国的羊年是泛指的羊,而由于欧洲的牧羊业发达,对羊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反应在词汇上。

(五)在教学中加入文化旁白。

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把文化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介绍给二语习得者。为了增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地加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例如每逢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介绍我国民俗传统的由来,在讲解生词,尤其是我国的成语时,可以为汉语学习者讲一讲每个词语的由来。这样对于枯燥的字、词学习也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

(六)进行角色扮演,融入现实生活

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来华学习,都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远离目的语的团体。正如Schumann为“心理距离”下定义时所说“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的观点,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除了课本上要求规定汉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字、词、句式、语法等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进行适当扩展,根据课文规定的情景分别进行不同角色扮演,增加学习趣味性,寓学于教。

四、结语

文化适应的过程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这就启示对外汉语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文化观点, 建立系统的文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促使学习者也能树立起跨文化的语言观,对文化差异有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为学习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并从学习中去适应中国文化,去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 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美国学者John.H.Schumann在70年代末提出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的理论假设。从社会认知学和心理学角度探讨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习得速度和成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本文回顾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从社会和心理两个因素谈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适应模式,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文化适应模式论文 篇2

潮汕文化是以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为底蕴、海洋文化为特色的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在环境和人口、经济与技术、文化创新与文化移人、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潮汕文化也同样面临文化适应与整合的现实.在此过程中,应强化积极的`文化自觉和理性的批判意识、贯注积极的人文关怀,同时借积极的心理调适适应文化震荡带来的反差和冲突.

作 者:马林芳 王建平作者单位:马林芳(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广东,潮州,521041)

王建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6031)

文化适应模式论文 篇3

几乎和每个采访对象闲聊时,他们都会抒发自己对记者职业的想象,比如你们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不上班;比如每天都和不一样的人打交道,“一定很爽”;比如写文章对你们来说肯定简单极了。

我每次都要略带较真地解释:“你说的不一定、不全对。”无论对方是一个初涉职场的新人,还是一个在他自已行业摸爬多年的精英,他对我的工作都难以真正了解。我想说明的问题是——隔行如隔山。

前两天去采访新浪人力资源总监段冬,他还肯定地告诉我,新浪为了招收到专业对口的实习生,放弃了只把搜索目标对准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的做法,进而选择传媒大学、邮电大学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学生嘛,没有什么经验。所以考虑专业,无论对于他们自己的成长还是公司,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做一个罗列的话,我们发现它有点像一个流行色指标:前两年是诚信,后来强调团队合作、忠诚度,未来有向Professional(专业)、专业精深发展的趋势。已有不少管理学家著书立说,说明未来世界是一个多么需要专业人才的时代,专业可以让员工和企业发展起来都身轻如燕。

专业适应——变量

但是,如果说专业重要,那么我们的真实职场中又的确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在高中毕业就面临着选择今后专业发展方向的问题,而那个时候我们对该专业的情况根本一无所知,只能望文生义,以为会计就是“做做账”;父母也受报纸等各种热门职业预测的骚扰,根据他们的期望指点我们的选择;或者有些人干脆为了上一个录取分数低的专业而“铤而走险”。

专业热门与否本来就是一个由“供需市场”控制的变量,根据变量做选择总是有风险的。而且受每个个体差异的影响,如果你非要进入一个热门的和自己本身条件不符的专业,只会让你“先天”站在落后的起跑线上。那么如何把这个变量变得能够以一贯终呢?一些做职业规划的专家告诉我们——兴趣和天赋。

兴趣和天赋是在人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显现的特点,也是相对于扑朔迷离的专业容易观察出的特点。因为社会会变,但你是不会变的。也许你在学了几年会计学后,具备了做会计的一些能力,但这只是反映了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的兴趣和天赋不在于此,即便专业对口,这个工作场所也不是你的“最佳”。因为:

如果这个职业不能发挥你的兴趣和天赋,在这个职业上你不能高速成长。也就是说这至少不是你职业发展的最佳路径,你很难通过它达到很高的层次。

你没有竞争优势。专业上的优势也许能暂时弥补缺乏兴趣和天赋带来的不足,但是假如大家都从事同样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有兴趣和天赋的人进步得会更快,在知识和技能上逐步赶超你,让你的后天专业优势也逐渐消失。

你根本就不喜欢这个职业,它只能让你越来越感到无法满足、厌倦甚至痛苦。

企业文化适应——常量

如果说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可以不遵守的话,那么企业文化适应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遵守。因为企业文化就像一个人的脾气秉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把遵守常量作为自己的底线。

无论你是否专业对口,深入了解你即将去往平台的“气质秉性”都非常重要。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可以用一个睡莲模型来解释。最上面经常可以看到的是“花”和“叶”,即通常说的组织结构、框架、制度和一些流程;第二部分是“梗”,价值观、使命、目的以及行为规范属于这个范畴;第三个部分是只有钻到淤泥里才能发现的“根”,也就是各种视为想当然的下意识、观念直觉和潜规则。

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区域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张国维认为,很多人到企业中无法生存的原因,就是无法适应“根”的部分。新员工乐于和老员工交流,其中收获最多的,也是这个部分。

对于一个第一次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文化无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精神系统”,很多时候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必须通过亲身体验、耳濡目染地去了解,看看身边的老员工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有着什么样的共性,公司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决策标准、主管的处事方式、原则和风格是什么。

说到底,无论是专业对口还是文化适应。真正代表的实际就是“适应”这两个字。面对窘迫问题的适应能力、进入高速实践学习状态的适应能力、人际文化适应能力和压力管理适应能力。这四个方面是公司始终关注的问题,富有适应性的员工才是企业争相获取的关键人才。反过来对于那些寻找“第一最佳工作场所”的人来说,找到那个能让你适应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总是躲开硬钉子

适应需要时间,适应也需要磨合。如果把“不适合”当成了借口,那么再优秀的人才,也没有企业愿意与之相配,因为他把它们都丢了。

文化适应模式论文 篇4

关键词:文化适应模式,中学外语教学

一、引言

文化适应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我们知道, 语言是文化最显著的且可观察到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 也就必定会接触到相关的文化。文化适应模式从语言以外的社会以及心理角度, 对二语习得进行了描述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国对英语的教授越来越重视, 但是问题也不少。虽然文化适应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自然语言环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 并非课堂教学的环境,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鉴此模式, 运用到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 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创造更好的环境, 为学习者营造更有利的语言氛围。

本文将对文化适应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 并且将其在我国中学外语课堂中的可行应用进行分析, 最后据此提出一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建议。

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是舒曼 (J.Schumann) 在1978年提出的。他提到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的前提:“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group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 (Schumann 1978c:34) ”, 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 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也将制约他的第二语言的水平。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 Brown (1980a:129) 曾将其定义为“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dapted to a new culture”。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 从而也决定了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它们就是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舒曼曾提到, 学习者同目的语社团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影响着学习者的目的语习得进度以及最后能达到的语言水平。社会距离是一系列社会因素的产物, 它指学习者社团相对于目的语社团而言的地位, 或者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度 (Ellis, 1994:231) , 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显性、结合方式、封闭性、凝聚性、学习者规模的大小、文化和谐性、社团的态度和打算居留时限;心理距离是各种情感因素的产物, 这时的学习者是作为个体存在的, 影响它的因素主要包括:语言震惊、文化震惊、动机和自我界定。在这个模式中, 社会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支配着总体学习环境的好坏。但是学习者自身学习的舒适程度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者变得不确定的时候, 心理距离就发挥它的作用了。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学习者同目的语的接触程度, 以及学习者接受的有效的语言输入的多少, 从而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考虑到上述各个方面, 舒曼也总结了一些能够帮助构建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的社会因素。例如:第一语言社团同目标语社团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第一语言社团规模小并且无凝聚性;两个社团的文化很相近;两个社团都对另一方持肯定赞同的态度;第一社团期望长时间处于目标语的环境中;等等。而从学习者心理角度来说, 对语言震惊、文化震惊的适应、消除, 很高的学习动机以及低程度的自我界定, 也会对学习者起到促进作用。总的说来,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越小, 二语习得的效果就越好。

三、文化适应模式与我国中学外语课堂教学

我国的英语教学目前大多数都开始于小学阶段, 但是真正系统地对英语的语法等各方面进行教学还是开始于中学阶段, 由于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教学, 缺少了作为二语那样的社会环境, 再加上汉语、英语在很多方面大相径庭, 英语课堂教学成为了学习者接触英语最频繁的地方。借鉴舒曼的这个模式, 我们应该怎样创造更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来进行外语的教学呢?

双语教学如今越来越普及, 这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到目的语。我们将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缩小到我国中学这样的外语课堂中, 这时英语教师成为了课堂中唯一的目的语社团的成员, 学生当然是学习者社团。这两个社团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也就决定了学习者语言学习效果的好坏。当然, 在这样的外语课堂中不存在舒曼提及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 取而代之的最主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身份的悬殊与距离。教师并不是说高高在上, 他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学习的指导者, 我们应该创设一种互动的、开放式的教学关系。让学习者对老师不是惧怕的心理, 老师同学习者共同学习发展, 缩短教师同学习者间的距离。心理角度来说, 语言、文化间的差距以及动机和自己界定成为需要老师注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就需要将目的语文化穿插进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 让学生慢慢接受进而消除所谓的语言和文化震惊, 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 缩短学习者的与目的语社团的心理距离。其次, 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的课堂教学。当然老师对知识的讲解传授是不可少的, 但在这基础上, 应当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仅是老师, 也要让学习者融入教学和课堂中。创造逼真的情景, 进行情景教学, 让学生尽可能的在模拟的情景中运用到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有关圣诞节的单元作为例子, 具体说明文化适应模式的应用。中学英语初三课本中有一篇关于圣诞节的阅读文章,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表达祝愿以及问答的日常用语。首先, 这样的主题对中学生而言, 并不是特别了解, 因为圣诞节并不是我过的传统节日。在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之间就存在着语言、文化震惊。学习者自身对英语及其文化的态度也影响着学习者学习的激情。其次,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差距、距离也影响着学习者社团语言习得的效果。

回归到这篇课文, 文章介绍了西方国家庆祝圣诞节的各种活动以及基督精神。在课前, 老师可以让学习者自己查询一些有关圣诞节的信息, 让学生大致了解其背景。课堂中, 老师首先通过有关的视频短片像学习者展现西方的圣诞节。让学习者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人们在圣诞节都做什么?会有什么特别的活动?特别的物品?观看完视频之后, 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查询的信息回答问题。这样让学生能够完全融入教学之中, 让学习者主动的参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从最小的单词入手进行文化的导入, 比如说, 学习者在回答圣诞节相关信息时, 肯定会提及圣诞老人, 这也是他们最熟知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从圣诞老人为切入点, 引出圣诞节、圣诞老人、雪橇、烟囱等相关的英语单词:Christmas, Santa Claus, sledge, chimney。在介绍完相关单词后, 运用这些单词, 用英文对圣诞节的文化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课前有自己查询相关资料, 加上老师已经教授了重要的单词, 再进行这样的文化介绍就相对简单多了, 学生也不会因为什么都不懂而产生消极的情绪而不愿学习。在介绍完文化背景之后, 老师带领学习者对阅读文章进行学习。对文章中的生单词、未学习过的词组, 老师不要只一味告诉学生其意思,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先让学生结合之前的背景知识和文章对单词、词组意思进行猜测, 然后再进行讲解。对文章学习完毕后, 介绍圣诞节的日常用语, 祝福语等等。然后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情景, 组织学生编写对话。例如设定今天就是圣诞节, 一家人团聚庆祝,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特定情景进行小组的活动。对于单元中的语法点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学习总结, 然后在下一课时中, 让学生对其知识点进行讲解, 老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习者不懂不会之处, 主动寻求帮助, 积极地探究问题, 大胆用英文进行交流, 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时刻观察学习者的表现, 对于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于不太积极、内向的学生也要创造机会, 鼓励他们参与实践。

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 我们看到, 师生的地位、参与程度、课堂的互动等都属于以目的语社团和学习者社团, 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参与。学生对目的语以及文化的接触、适应、运用, 就是逐渐缩短心理距离的过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会更复杂、涉及到更多的方面。这里只是通过这样的例子来概括说明文化模式的应用。

四、结论

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虽然不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二语习得基础上, 但是通过这个模式所总结出来的有利于语言习得的环境, 我们可以借鉴到我国中学的外语教学当中, 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社会环境中为学习者创造最好的环境。但是我们也清楚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含了太多的方面, 不仅需要考虑外部的因素, 同样要考虑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本文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的在我国中学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也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首先, 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将舒曼的文化模式缩小到我国的外语教学中, 教师就成了目的语集团的代表, 因此教师对英语的掌握、对英语文化以及汉语文化的了解、对课堂的掌控等各方面就变得非常重要。其次, 多采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在外语教学中, 文化的导入是必要的。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学习者更多的接触、使用目的语, 在情景中学习, 缩小学习者社团的心理上的距离, 而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较高的互动性和逼真的情景下, 学生在课堂中的同化性增强, 从而培养了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的灵活性。在这种文化适应中, 解决冲突, 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动机, 培养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语言习得的稳定性。当然, 对文化的导入、对学生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过程, 教师与学习者也都应该持有正确的心态。

参考文献

[1]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2]李国成.John.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7) :242-243.

[3]韩祥生, 陈珏.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外语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3 (3) :51-54.

[4]李春芳.外语学习的“文化适应模式”评析及适应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4) :36-39.

[5]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 2000 (3) :9-13.

一个普遍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篇5

在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在主要位置,从而忽视了品行管理的重要性;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品行管理的重要性,并纳入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品行管理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多大的比重,才能更好的支持企业的发展?需要用辨证的眼光来对待这个问题,每个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只有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

品绩管理以企业文化指导员工的品行,品行的管理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品行考核促使我们员工的人生观、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走向统一,给公司带来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品绩力。重视“品”、考核“品”,其实就是从原有绩效考核中的只关注事情的结果,转为既关心结果也关心过程,如此一来考核的全面性便可想而知了。

品绩考核是社会发展必然结果,通过在考核中加入品的要素,将为公司建立一个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不过,要想考核人的行为、态度甚至心态等与品行相关的因素,一般人会感觉非常不容易操作和管理。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品”相关的行为、态度等一系列的细节加以标识和管理,一份员工的日常行为记录是很必要的,而这个日常行为记录表上面的各个细节准则有可能是密密麻麻的,与此同时还必须确保日常的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这可不像以前的绩效考核,考核事情的结果往往只需要从仅有的几个要素即可,而品绩考核更侧重于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认真的关注每个员工的行为、态度和洞悉员工的心境,我们知道如何做好这点将成为品绩管理中品行考核主要难点,当然如何良好的针对不同的部门设计与其工作特性相关的品行考核行为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企业领导要注重品绩训练外,组织内要全员投入品绩管理,相互体验,相互影响。品绩管理中各部门或管理人员的都有责任。人力资源部是绩效管理实施监督和结果运用的部门,对考核制度、考核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负责,为提高管理队伍的绩效管理能力负责。在品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具体担负如下职责:

提出公司统一要求的人事考核实施方案和计划;宣传公司的品绩管理制度和计划,公布考评的标准和与此相关的各项处理政策;为评估者提供品绩考核方法和技巧的培训与指导;收集各项考评原始资料信息,进行定期的汇总,为员工的考评成绩提出信息反馈和改进建议。

组织实施职能部室的品绩考评,组织进行每年一次的二票制考核和年度的民主评议;监督各部门的品绩管理按计划和规定要求落实执行;针对考核结果提出奖惩、晋升、降级、岗位调动、培训等结果处理建议,并根据领导批示进行执行;收集考评评估意见,进行品绩管理评估和诊断,不断改进提高管理人员的品绩管理水平;整理各种考评资料并进行归档、备案、保存。

品绩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是一线经理,即各部门的主管或经理。因为对每一个普通员工的品绩管理和考评,是由部门主管或经理直接执行的。

在品绩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各部门的主管或经理主要担负如下职责:设立本部门工作计划和目标,并指导下属作好各岗位的工作实施计划和达成目标的标准要求;对下属的品行导向和绩效改进进行持续的沟通、指导和监督;按要求定期对自己和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计划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记录和评定,并定期上交人力资源部;为下属员工提供品绩考评结果反馈,并帮助下属制定改进和提高实施计划。协助人力部门宣传品绩管理思想、制度及相关要求,同时客观及时地反映本部门对品绩考评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企管部按期向人力资源部提供百分考评、员工出勤情况记录、各部门工作计划或总结上交情况、各部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公司对各部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定数据表等资料信息。

对外汉语教学与交际文化适应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交际文化 跨文化交际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汉语这一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喜爱,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逐年增长,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义乌工商学院以当地外贸经济为依托,“自2007年起招收外国留学生,已成功培养了来自五大洲60多个国家2000余名留学生,2013年有来自58个国家的73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留学生规模在省内同类高校名列第一。”[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一个民族的语言负载着该民族的社会风俗、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民族情感,因此,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导入。张占一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交际文化”的概念,他认为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是“交际文化”,而不直接影响交际的则为“知识文化”。[3]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较为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近些年来,许多教学机构也开设了专门的文化课程,意在传播“知识文化”,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认识和了解,而对“交际文化”的投入则较为欠缺,这就使得学生会说、会写,却不会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奠定的基石。我们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对于他们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往往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于那些违背我们交际准则的错误则较难以容忍。跨文化交际学认为“文化是行为的方式和交际的模式……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4]因此,对直接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交际文化”做一调查和研究,总结教学方法和对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项目

我们一般将语言交际文化分为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张占一和毕继万将语言交际文化分为“时间词、数词”等词语、“见面语、委婉语”等语句、“句子功能”“语体特征”四个方面,将非语言交际文化分为“体态语”“交际规约/现象”和“实物文化附加义”三个方面。[5]本文结合已有理论,联系教学对象和实际,将交际文化分为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两个方面,并通过对问卷当中的8个问题加以细化,借此了解留学生对于交际文化的适应程度:

(二)研究方法

结合上述交际文化分类,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设计了8个问题,意在分析留学生个体变量(来中国时间长短、性别、年龄、学历)与交际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本文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2份,获得有效问卷204份。

为对所得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描述和解释,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17.0软件包中的单因素ANOVA分析法,SPSS是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的缩写。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作一维方差分析,它检验单一因素对于几个因变量是否具有显著影响,若显著性值低于0.05,则说明该单一因素的影响力较大。

三、调查研究结果

义乌工商学院的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从地区角度来看,以中东和非洲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从文化信仰来看,以穆斯林为主;从母语背景来看,则以法语和阿拉伯语为主。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在掌握汉语以后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有的人是为了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的人是希望在学好汉语以后能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其他的课程和知识,这就决定了他们学习侧重点的差异。此外,留学生的学历水平、年龄层分布以及在中国生活的时间也存在高低不平、长短不一的现象,这就使得他们在理解接受和适应能力上存在差别。由于中东和非洲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甚至有的班级里所有学生都来自这两个地区,因此样本研究会失去针对性和可比性,因此本文将着重从“来中国的时间长短”“性别”“年龄”“学历”四个方面探讨学生个体因素与交际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

(一)单因素分析

时间 ANOVA

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

打招呼

用语组间9.33933.11318.201.000

组内34.206200.171

总数43.544203

谦虚的

回答组间9.71333.23815.684.000

组内41.287200.206

总数51.000203

了解传统

节日组间3.29131.0974.818.003

组内45.547200.228

总数48.838203

喜欢传统

节日组间5.62331.8749.363.000

组内40.038200.200

总数45.662203

模糊话语组间14.56734.85626.949.000endprint

组内36.036200.180

总数50.603203

色彩文化组间2.4913.8304.462.005

组内37.215200.186

总数39.706203

生活观念组间15.10035.03328.604.000

组内35.194200.176

总数50.294203

见面礼节组间5.05431.6857.334.000

组内45.946200.230

总数51.000203

性别 ANOVA

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

打招呼

用语组间7.00417.00438.720.000

组内36.540202.181

总数43.544203

谦虚的

回答组间18.360118.360113.625.000

组内32.640202.162

总数51.000203

了解传统节日组间3.89813.89817.522.000

组内44.940202.222

总数48.838203

喜欢传统节日组间5.86815.86829.789.000

组内39.793202.197

总数45.662203

模糊

话语组间3.26313.26313.923.000

组内47.340202.234

总数50.603203

色彩

文化组间1.73311.7339.216.003

组内37.973202.188

总数39.706203

生活

观念组间.2011.201.810.369

组内50.093202.248

总数50.294203

见面

礼节组间2.04012.0408.417.004

组内48.960202.242

总数51.000203

年龄 ANOVA

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

打招呼

用语组间5.34822.67414.071.000

组内38.196201.190

总数43.544203

谦虚的

回答组间.5112.2561.018.363

组内50.489201.251

总数51.000203

了解传

统节日组间.0222.011.045.956

组内48.816201.243

总数48.838203

喜欢传

统节日组间1.3512.6753.064.049

组内44.311201.220

总数45.662203

模糊话语组间3.67221.8367.864.001

组内46.931201.233

总数50.603203

色彩文化组间2.45721.2296.629.002

组内37.249201.185

总数39.706203

生活观念组间1.9302.9654.010.020

组内48.364201.241

总数50.294203

见面礼节组间.4542.227.903.407

组内50.546201.251

总数51.000203

学历 ANOVA

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

打招呼

用语组间.7941.7943.752.054

组内42.750202.212

总数43.544203

谦虚的

回答组间2.83312.83311.882.001

组内48.167202.238

总数51.000203

了解传

统节日组间1.92211.9228.273.004

组内46.917202.232

总数48.838203

喜欢传

统节日组间3.08913.08914.656.000

组内42.573202.211

总数45.662203

模糊

话语组间1.18611.1864.849.029

组内49.417202.245

总数50.603203

色彩

文化组间3.63313.63320.344.000endprint

组内36.073202.179

总数39.706203

生活

观念组间1.47111.4716.087.014

组内48.823202.242

总数50.294203

见面礼节组间.1771.177.704.402

组内50.823202.252

总数51.000203

(二)百分比条形图

从单因素分析数据和百分比条形图可以看出,时间因素对于交际文化适应性的影响力最大,在8个问题4组交际文化类型中,它的显著性值都低于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时间较长的留学生,其文化适应性较高。性别因素的影响力也较大,除了“生活观念”一题外,其他各题与性别之间的显著性值均低于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较高,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能力更强。此外,“年龄”与“学历”也对交际文化适应性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对于文化的适应能力越强,然而其显著性明显低于“时间”和“性别”因素。

四、交际文化的教学对策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累积和沉淀的结果。语言的使用习惯是一个民族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映照,也是一文化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标志。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习对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能力。然而,如今的对外汉语的交际文化教学存在教学项目模糊、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等不足,教师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上。针对这些现象,结合本文的调查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外汉语的交际文化教学:

(一)文化意识的融合性和整体性

文化意识的融合性指的是能够站在异文化的立场上尊重、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留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母语文化背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本身应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跨文化意识,尊重和接纳每一种异域文化,并在上课、备课之余多阅读一些文化书籍,对异域文明做更多、更为深入地了解。

文化意识的整体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汉语·文化圈”[6]意识。留学生学习的是汉民族共同语。在我国境内,还分布着七大方言区,方言区之间以及方言区内部的语言千差万别。在工商学院学习的留学生常说义乌人的普通话不标准,一些有过走南闯北经验的留学生也惊讶于汉语南北语音的明显差异。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对学生做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对汉语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可拿一些词语做方言之间的比较,增强课堂趣味性。但教师应坚持用高标准的汉民族共同语进行教学,让学生学到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

(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汉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了更好地让学习者融入中国文化和当地生活,消除跨文化误解和交际障碍,课堂的教学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实用性方面,我们应注重汉语语境和地方特色。教材当中,时常出现一些为了教授语法而设置的语句,如“你是哪国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你是哪个国家的”“你来自哪里”来提问;再如课文当中经常出现“今天是几月几日”,而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几月几号”更为常用。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具体设置教学内容,如综合课、精读课等较为注重语法知识教学的课程可以按照课本当中的原有句型进行教学,而口语、听力课等则可根据现实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扩充。此外,对外汉语教学应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义乌是一座国际性商贸名城,经贸往来频繁是义乌的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多传授一些市场上和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和句子,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交际文化适应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时间”“性别”“年龄”“学历”等因素都影响着交际文化的适应性。因此,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时间角度来讲,我们应分阶段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在初级阶段我们应侧重基本的交际文化教学,使学生会说符合社会规约的词汇和语句、能理解所处文化沟通交流的方式。在中、高级阶段,则应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系统地传授中华传统文化。从性别、年龄和学历的角度看,我们的教学侧重点应视课堂学生的组成而定,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梳理,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如班级中女生较多,教师应多介绍服装、饰品等穿戴习惯;如班级的平均学历较高,教师则可简单地解释交际文化表象下的深层原因。

(三)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针对我们调查的几个交际文化项目,个体因素对四组文化项目的影响力各不相同,其中思维习惯的个体因素差异最为显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的文化项目做出系统合理的编排,由浅入深,由差异显著的到差异不显著的,某一文化项目是选择在综合课上导入还是在听说课上导入、以何种形式导入等都应该纳入考量。此外,课程内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识记规律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循环往复。

(四)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普遍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由于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课堂教学有时会牵涉到古文字、成语等难以理解的语言项目,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兴趣所在等因素,机械地照本宣科,就会使得学生不知所云,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应多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形象具体地展示中国文化。此外,也可播放一些生活小短片,向留学生介绍我们的传统习惯、沟通交流和思维的方式;同时,教师应灵活掌握课堂节奏,运用课堂现有的教学因素,积极地向学生传授交际文化知识。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某天一位学生戴着绿帽子进教室,笔者利用这一契机,向班级里的学生说:“在中国,男生不可以戴绿帽子哦!”然后再讲述具体原因。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达到传授交际文化的目的,又可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本文系浙江省义乌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院级课题“对外汉语教学与交际文化适应——以义乌工商学院留学生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25。)

注释:

[1][3]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2]义乌工商学院网:《学院概况》,(2013-12-11)[2014-03-19].http://www.ywu.cn/News.asp?Id=7029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5]张占一,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

[6]卞觉非:《论“汉语·文化圈”跟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董明.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琐谈[J].语言文字应用,2007,(01).

[3]李丹青.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

[4]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

[5]欧阳祯人.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几个问题[J].长江学术,2007,(4).

[6]周思源.“交际文化”质疑[J].汉语学习,1992,(4).

论当代农村文化变迁及文化适应 篇7

关键词:文化变迁,信息失衡,科技信息沟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神需求,文化适应,乡村文化资源利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 在农耕经济融入现代经济的过程中, 现代都市生活对农村的文化影响和精神辐射越加明显。依托成熟的电子技术, 村民通过电视画面和声讯传播, 接受各种物质符号和文化信息, 加上大量外出人员所传导的各类真实感受, 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文化撞击, 开始出现由传统向现代的文化变迁, 这个变迁过程中, 如何把握它的指向, 是今后农村社会研究的重点课题, 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必须及时解答的问题。

文化信息为何失衡:当代农村文化供需脱节。根据社会互动原理, 人类文化发展一般表现为“交流”和“传承”两种途径。“交流”是彼此影响的互动过程, 指不同文化群体在接触中发生文化扩散时所衍生的文化变迁。“传承”则是一种连续的累积过程, 指在保持原有体系的前提下, 以局部或部分元素变化的形式, 使文化系统发生不同的形变。社会互动的方式虽然复杂多样, 但都是按照一定目的和利益进行的。马克思对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有一个最明确、最概括的说明, 即人的精神交往, 是人们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

在中国历史上, 绵延几千年的乡村文化传统, 从来没有遇到当代社会如此迅猛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外来思想观念的巨大撞击, 城乡之间不但存在经济反差, 而且文化信息严重失衡。

首先, 从物质层面上看, 现代大众媒体基于城市生活所对应的各式时尚、舒适、幸福和美感不断刺激着村民的物质欲望, 引发强烈的物欲奢望。尤其是电视节目内容, 对农村村民的影响最大。2007年我们对福建全省农村进行了一次乡镇村民抽样调查, 在抽样调查的800多家农户中, 97.7%的村民首选“看电视”作为闲暇时间的文化娱乐方式。进入21世纪以后, 尽管电视频道扩容, 荧屏节目增多, 各种娱乐节目精彩纷呈, 但真正反映农村生活实际的优秀作品不多, 真正适合村民欣赏口味的节目少之又少。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 城乡经济反差形成了文化信息严重失衡, 电视画面上的生活内容离他们太远了, 甚至农耕社会许多传统观念面临颠覆或瓦解。这些新潮生活信息非常容易让村民陷入一种精神失落状态, 尤其20岁左右人生观念尚未进入稳态的农村青年, 其价值观判断更趋复杂, 他们向往城市, 向往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 方便快捷的服务, 豪华舒适的生活, 他们渴望在城市短暂的打工生涯中获得较高的报酬, 渴望改变劳作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和幸福感受, 乡村文化背景下的种种约束对他们来说, 已经形同虚设, 所以, 农耕文化的“传承”已经失去累积。

其次, 从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构成看, 城乡差距很大。农村不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而且文化服务方式陈旧, 文化服务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尤其是政府决策部门对农村村民现实文化需求变化了解不够, 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村民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而偏远地区乡村村民连基本的文化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实际上, 许多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尤其是自娱自乐的文体表演, 在抽样调查的800多家农户中, 31.56%的村民有登台表演的欲望, 但是农村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得不到公共财力支持, 因此难以组织和开展。

在农村集体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节假日民俗活动上, 活动内容大多与农耕文明有关, 如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求得神灵庇佑大小平安;活动方式以踩高跷、舞龙、舞狮、庙会等民间传统娱乐方式为主。这些文化活动内容增添了农家节日气氛, 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起来很有必要, 也很有意义。然而对当代村民, 尤其是年轻一代村民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 许多农村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尤其是自娱自乐的文体表演, 在抽样调查的800多家农户中, 31.56%的村民有登台表演的欲望, 但是农村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得不到公共财力支持, 难以组织和开展, 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得响应。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 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趋向多元, 他们在求富裕、求平安的同时, 希望对外部世界有所了解, 人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 对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倾诉和意见表达都非常渴望, 但是往往缺少组织者和引导者, 缺少公开畅达的交往平台和文化场所。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改变农村面貌的关键和根本。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不能从文化层面上关心村民的精神需求, 关注村民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 关切村民的文化承传与创造, 是难以从农民的心性发展上表达文化关怀和文化责任的, 所以政府的公共责任不言而喻。尤其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关键时段, 不但存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社会文化瓶颈的制约因素更加明显。一方面, 表现在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 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 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和智力贫困;另一方面, 表现在乡村所蕴含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农耕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

由于当代农村村民自组织能力偏弱, 村民个体之间的文化交流机会比较缺乏。缺乏交流意味着成员之间彼此封闭, 文化发展停滞。实际上, 在社会活动过程中, 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创造出巨大效益, 不但有经济和科技信息沟通, 极具感情色彩的人际交往还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 能够让村民感受到群体的温存, 获取生命价值。所以, 村民应该拥有机会参与各种各样适合他们口味、满足他们需求、反映他们生活的文化交往活动, 让村民真正参与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中, 让他们的闲暇时间变得更有生活意义, 精神生活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可以说,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源在乡村, 它的传统魅力也只能体现在乡村。城市仅仅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机械模仿,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文明集约化发展的弊病也日益明显, 世界级城市难题越来越多, “城市病”趋向严重, 远离都市、重返乡村, 向自然回归, 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提高村民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适应能力, 焕发乡村人文魅力, 不仅是解决现实城乡二元文化落差的路径, 是后城市化进程显示中国乡村文化价值的必然趋势, 也是留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征的战略举措。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必须以人为本, 必须着眼于发展。如果完全依靠政府公共财政资金, 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大剧院、电影院等标志性建筑, 在现阶段很难做到, 也毫无必要, 因为这些建筑体现不了乡村文化特征。但是原有基础上的乡镇文化站翻建, 以及新建村级文化俱乐部或村级公共文化活动广场是非常急需的, 是当务之急。最主要的任务是就近为村民提供娱乐活动场所、技能培训场所和思想交流场所。适时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完全应该得到统筹兼顾。

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要把服务重点放在村一级。乡村文化是在长期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也随着生产方式不断变革逐步转变和发展起来的, 村民必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要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 在不断满足广大村民文化需求的同时,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引导广大村民主动参与, 积极介入, 成为农村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

文化适应模式论文 篇8

“文化空间”一方面为华人们营造了文化归属感, 使他们在异国他乡也能保持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习俗, 这有利于主体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可是另一方面如果人们过于依赖本民族文化, 固守在本民族“文化空间”当中不愿意走出去, 这既不利于客体对主体文化的了解和适应, 也不利于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甚至有可能引起“文化中心主义 (ethnocentrism) ”的滋生。

主、客体文化之间存在哪些关系类型?海外华人能否平衡主、客体“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他们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地适应“主体文化”?这些将是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

1文化空间的概念、意义及变化

美国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国家, 但时至今日仍然由以白种人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主导, 所以来此定居、学习、旅游的华人们便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文化适应过程中创立发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空间”, 如:华人教堂、旅行社、超市、餐馆、电台、电视台等。在华人们精心营造的“文化空间”里, 相同的文化身份、 类似的文化经历让他们互诉衷肠、相互提携, 共同的文化习惯令他们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家”的感觉。

从历史上看, 华人“文化空间”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C. N. Le (2006) 在“首批亚裔美国人 (The First Asian Americans) ” 一文中写道:“华人被剥夺了土地所有权、被禁止与白人通婚, 他们无家无业, 只能偏安一隅苟且偷生[2]。”遍布美国各地的 “中国城”最初其实是华人们为了躲避主流社会的排斥和迫害, 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而不得不在异国他乡的角落共同建立的家园。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华人地位的逐步提升“, 中国城” 除了发挥华人聚居的功能之外还为美国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了巨额利润, 因此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形式保留至今[3]。

今天, 受“全球化”“商业化”“资本化”等现代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城”, 移民群体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 比如“跨移民 (Transmigrant) ”就是在交通通信手段迅猛发展的今天应运而生的新移民类型。“跨移民受工作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跨越国界, 从一处往返于另一处, 但是与本民族之间依然保持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联系[4]。”

移民们虽然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家园, 但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使他们与本国、本民族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穿梭于各种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之间, 他们的“文化空间”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 而是心怀天下, 它代表的是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适应力水平。

2文化适应及其类型

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是指“由个体组成的, 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 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5]”。

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John Berry (1997) 把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适应类型分为四种, 分别是同化 (Assimilation) 、分离 (Separation) 、边缘化 (Marginalization) 和融合 (Integration) 。前文所提的海外华人的“文化空间”代表了“客体文化”或“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而以白人为主导的美国文化则属于“主体文化” 或“移入国文化”的范畴, 因此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各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

如果移民完全放弃本国文化转而信仰移入国文化则属于文化空间上的“同化”现象;移民虽然身处异国, 但始终尊奉本民族文化至上、不接受移入国文化, 或者因为遭受种族偏见而被强行与主体社会割裂开来, 这些情况都属于文化空间之间的 “分离”,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美国早期的“中国城”就是华人被迫与白人阶层分离的典型;如果移民对本民族文化和移入国文化都丧失了认同感, 则处在文化空间的“边缘”地带;而最理想的主客体“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是移民既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又积极地融入主体文化当中, 既保持本国语言、实践本民族的文化习俗, 又与主体社会保持着深入密切的互动和接触, 甚至得到了主体文化的接受和认可, 前文中所提到的“跨移民” 群体就是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能够有效平衡本国文化和移入国文化的典型。

华人们是否能积极有效地平衡主、客体两个“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海外的文化适应力表现如何?

以海外华人群体当中的中国留学生为例, “我国留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这些青年在心理方面还不成熟, 对学习压力与生活压力承受能力比较弱, 特别是在海外留学生活中, 缺乏熟悉的好友, 难以找到倾诉和感情交流的对象, 这些都增加了留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 感到迷茫与疲惫, 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6]”。

有研究显示大量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更愿意和华人交往, 他们表示和华人在一起更容易沟通, 容易找到有共同的消费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朋友。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和欧美人等其他人种交往时”, 有人说:“很难深交。”, 有人说:“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懂不要乱说, 献丑不如藏拙’, 在人际交往方面和老外交往比较被动。”“留学生喜欢待在自己的群体中, 不喜欢走出群体去接受不同的文化, 甚至是排斥、逃避所有的文化交流[7]。” 因此, 对留学生群体而言, 如果长期禁锢在本民族“文化空间” 当中, 就意味着与主体文化严重“分离”。

3海外文化适应策略

Martin和Nakayama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心理调试和亲身实践才能走出自己熟悉的文化空间, 这个过程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尤其当人们对某一特定的文化空间认同感越强, 这种调试和改变就越困难。

在美国, 华人学生常常感叹与主流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接触交流的机会少, 因为大部分学生不住校, 而且肩负着大量的社会活动和校外兼职, 学生之间见面交流的机会远远少于在中国的大学生们。同时, 教授们不坐班, 虽然他们每周有固定的办公时间, 但能和每位学生面对面深入交流的机会屈指可数。 所以, 对留学生而言, 即使希望接触、了解主体文化, 但最容易接近的还是华人的“文化空间”。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 面对主流社会的文化冲击, 亚裔青少年赴美留学中面临的跨文化适应困难, 主要集中表现在语言障碍、文化认同危机、心理适应问题和高风险行为等方面。”[8]针对留学生们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前文分析的主、 客观原因, 本文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海外文化适应策略。

第一, 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是移民进行文化适应的前提。熟悉和掌握移入国的语言不仅为华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充分的便利,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他们适应外国文化的自信心。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还有其他多种能力, 如1善于倾听;2懂得如何运用非言语手段如肢体语言进行沟通;3熟悉和了解不同文化言语交际风格的差异, 如英语国家的人们说话不喜欢拐弯抹角, 青睐直来直往, 属于“低语境文化”, 而中国人在交谈中由于顾及人际关系、面子等因素, 不善于直抒胸臆, 而是让对方通过字里行间的潜台词揣摩说话人的意图, 这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熟练掌握移入国语言的基本要素, 因地制宜地与主体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 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适应的质量、减少文化冲突的发生。

第二, 尊重和适应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它们是最深层的文化, 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9]。”价值观支配人们的行为, 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比如在鼓励参与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的美国课堂里, 中国留学生感到“很难做到积极而自信地参与课堂活动[10]”。因为美国文化注重“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言论”, 学校教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观点, 发言活跃与否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标志。而中国学生往往受到“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更善于倾听而不是演说, 习惯表现谦逊而不是张扬个性。

两种价值观念本无优劣之分, 但生活在美国文化环境当中不了解、不接受这些差异, 甚至一意孤行则会导致心理不适和文化冲突。留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堂前后的充分准备, 建立起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 以“参与者”的姿态加入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当中。价值观念是认知和信念的结合, 起着组织和引导个体行为的作用, 因此尊重和适应不同的价值观念对适应主体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 与主体文化建立起积极的社会关系。

“与当地居民的人际交往对移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它为他们观察与学习新的交际模式与价值观念、建立新的社会网络, 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创造机遇[11]。”因此, 海外华人与主体文化建立起积极的社会关系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拓展交际范围、改变局限于“华人空间”的状况。以留学生为例, 既然校园和课堂不能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文化交流的空间, 主动寻找、积极参与主体文化的社会实践是跨越“舒适区”的有效途径。比如参加由主体文化或多元文化组成的学生社团或公益性的社会组织, 如果是教徒可以选择英文而非华语教会。在这些社团当中, 通过形式多样的聚会和活动, 参与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结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 并学会与之沟通和相处。

第四, 开展文化考察。

“文化考察”是在课堂和书本之外深入接触了解某种文化艺术的学习途径, 它可以通过观察、访谈、参与式体验等方式进行。

以美国的洛杉矶为例, 在那儿除了有好莱坞、贝弗利山、迪斯尼这些美国主流文化的代表之外, 还分布着中国城、墨西哥城、韩国城、日本城等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实地考察这些社区, 观察体验不同的社区生活, 或与当地的居民交流, 对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大有帮助。此外, 民俗博物馆以及各种民族文化聚会也值得参观学习, 欧美人的感恩节、圣诞节、复活节, 墨西哥人的“死亡日”印第安人的“Powwow”日 (一种民族聚会) 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开展实地考察和生活体验, 提高自身的文化适应力水平。

4结束语

本民族的“文化空间”在短期内能为移民提供技术、信息、 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帮助他们适应主体文化。但是从长远看, 对本民族文化依赖越重, 与主体文化的交际自然减少, 文化适应因此受到阻碍[12]。所以处理好主、客体“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文化适应力水平的发挥和发展。

在理想的主客体“文化空间”关系当中, 一方面, 通过本民族的“文化空间”, 客体文化在主体文化中保持其独立性, 维护其民族文化身份;另一方面, 客体文化意识到了主体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融入“主体文化空间”当中去, 既不被它“边缘化”, 也不被它“同化”, 而是保持着彼此之间平衡交融的状态。

为了达到理想的“融合”状态, 海外华人们在身体和心理上应当积极主动地适应主体文化: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尊重和适应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主体文化建立起积极的社会关系、开展文化考察等。这些文化适应策略有助于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提高华人们的文化适应力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的情怀和自信成熟的心态。

摘要:文化空间是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的特定场所, 以移民、留学生等为主体的“客体文化”和由移入国社会构成的“主体文化”各自形成自己的“文化空间”。主、客体文化之间存在四种关系, 分别是同化、分离、边缘化和融合, “融合”是最理想的文化适应状态。为了更好地适应主体文化, 文章提出了针对华人尤其是留学生的海外文化适应策略。

关键词:文化空间,文化适应,主体文化,客体文化,策略

参考文献

[1]Martin JN, Nakayama TK.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Contexts[M].New York:The Mc 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10:89.

[2]Le CN.The First Asian Americans[J].Asian-nation:The land-scape of Asian America, 2006, http://www.asian-nation.org/first.shtml.

[3]Sorrells K.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Justice[M].Los Angeles:Sage, 2013:106-111.

[4]Porters A, Guarnizo L&Landolt P.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ism:Pitfalls and Promises of a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J].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999, 2 (22) :217-237.

[5]Berry J W.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J].Ap-plied Psychology, 1997 (1) :5-34.

[6]庄若冰.浅议中国留学生海外跨文化适应状况[J].高等教育在线, 2014 (775) , 149.

[7]梁佳玲.跨越文化的障碍, 不仅仅是交流的挑战[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1) :7-8

[8]袁琳.留美亚裔青少年跨文化适应困境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 2014, 20 (5) :141-145.

[9]Prosser M.The Cultural Dialogue: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 1978:174.

[10]王电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学业适应困难及应对策略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2 (5) :148.

[11]Kim YY.跨文化能力——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122-130.

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篇9

关键词:文化适应,留学生,文化智力,社会支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神秘魅力吸引,选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学习,体验中国传统而古老文化精髓。根据中国教育新闻网有关留学生数据统计相关报道显示,截至2013 年,共计有来自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 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①来华留学生的规模目前每年还在逐步扩大,他们对中国文化、学习以及生活等适应问题日益凸显,该问题亟需得到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教学单位的重视,因为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学习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适应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质量,更有助于培养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大国国际形象的形成。

1 何为跨文化适应?

Y.Y.Kim(2012)指出,跨文化适应过程是交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作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跨文化认同(intercultural identity)的过程。②John Berry在他1992 年出版的《跨文化心理学》中提出文化适应理论。Berry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对发生相互接触的这两个不同文化都会产生影响,只不过主流文化影响小而已。他把文化适应研究推到一个更加全面、细致深入的阶段。③Berry倾向于从两个个体进行考量,即文化交流的双方文化。个体在进行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倾向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同时也有对其他民族文化群体交流的欲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实际上就是留学生在中国对中国文化学习和认同的适应过程,在文化适应的阶段,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群体交流欲望越强,其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就会使得自己更倾向适应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对其以后在华的学习和生活也会更加如鱼得水。

2 跨文化适应的过程

跨文化适应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即蜜月期(honeymoon)、危机期(crisis)、恢复期(recovery)和适应期(adjustment)。蜜月期一般指个体刚进入第二文化的前三个月,由于刚刚接触到第二文化,对所有看到、听到的感到新奇、惊讶、有趣,该阶段文化适应着一直处于兴奋、激动、满足的状态,把一切都想象的很美好。危机期又称为挫折期,是指个体进入第二文化三个月以后,本阶段个体对第二文化的新鲜感逐渐变淡,语言的隔阂,生活的不适应,再加上功课压力大,该阶段个体特别容易表现出文化震荡症(culture shock)的反应,该阶段一般会持续两个月,甚至更长时期。该时期对留学生至关重要,在危机期阶段,一定要特别关注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友情以及师生情的温暖,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该阶段。恢复期同时也被称为适应期,该阶段是指个体在第二文化环境中生活四五个月以后。在恢复期的初始阶段。在经历了之前危机期以后,个体开始慢慢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学生有无家可归的感觉慢慢变淡,同时开始主动去寻找适应目的国文化和生活的新方法。该阶段随着留学生适应目的国文化的主动性增强,同时语言水平也不断进步,留学生主动参与人际交往方面的活动也会适当增加,新朋友的产生也会适当缓解孤独感和失落感。在恢复期阶段,个体对第二文化的看法相较于蜜月期和危机期有显著不通,该阶段个体对第二文化的态度趋于温和,既不像蜜月阶段那么好奇,也不像危机期那么反感。适应期指个体在第二语言环境适应半年或者半年以上后,在心理和生理上慢慢开始接受了第二文化。该阶段个体以全新的面貌和心态出现,同时充满了自信心,对第二文化也能够逐步适应,基本上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对待第二文化,对第二文化部分中能接受采取积极适应的态度,对于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也能理智对待,避免冲突。

3 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影响留学生的日产生活。总的来说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个体本身的障碍,二是来自社会支持方面。

第一,来自个体方面的障碍。就个体来说,影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智力因素,二是心理和性格因素。

首先就智力因素来讲,Earley和Ang 2003 年在其著作《文化智力:个体的跨文化交流》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智力这个概念。他们认为文化智力是反映人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收集和处理信息,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新文化的能力,同时Earley把文化智力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元认知性文化智力,认知性文化智力,动机性文化智力和行为性文化智力。④Earley细化了文化智力,方便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测量文化智力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李艳华(2012)对文化智力结果的变量进行划分,分别为认知结果变量、情感结果变量和行为结果变量。文化智力认知结果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化判断和决策制定上,对情感结果变量主要呈现在跨文化适应和幸福感上。对行为结果该变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任务绩效的影响。⑤通过李艳华做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果,在人类进行新活动尝试时,智力因素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文化智力的群体能够更快更好地从事新活动,习得新能力。在跨文适应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高文化智力人群能够更从容地进行跨文化适应。其次,就心理因素来讲,每个留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心理特征,一般来讲越是自信开朗的学生越能更快地适应第二文化环境,跨文化适应过程对他们来讲越会轻松。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⑥LUTHANS于2004 年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即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⑦总的来说留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其对跨文化适应的能力。对于那些心理资本较弱的留学生来讲,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文化休克,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各类不适应,严重时还会发生各种冲突。因此对于留学生个人来讲,提高个人的心理资本尤为重要。

第二,社会支持方面。除了个体因素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外,社会支持在此过程中也对个体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李艳华(2012)认为不确定性和认知掌控正是文化震荡和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核心因素。⑧社会支持可以帮助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提高生活质量,减缓生活压力,更容易地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认知掌控。留学生在接触新文化环境时很容易产生的心理疲劳,正面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留学生的心理疲劳,缩短文化休克的时期。洪建中(2013)认为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群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本国的社会支持群体;东道国的同胞群体;东道国的他国留学生群体以及东道国的当地人群体。⑨对留学生而言,在目的语国家共同生活学习的同胞群体提供的社会支持是最具有帮助的。由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求学经历,他们可以在从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生活的同胞中可以得到他们最为需要的信息,帮助他们应对新的环境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从同胞身上寻求情感帮助,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遇到的挫折。但是单一寻求来自同一国家或相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支持的同时,也阻碍了留学生与其他目的语国家群体成员的交往,特别是与所在地如中国学生、老师等的交往,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跨文化适应的进程。因此东道国要主动给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感到温暖,并主动寻求东道国的支持。在华留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越能促进文化智力对跨文化适应的能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适应是留学生留学生涯中必备的一个阶段。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由于个体文化智力水平的高低以及社会支持的强度,该过程持续的时间长短也会有所区别。因文化智力水平高低取决于个体,作为一名留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此过程中只能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增加对留学生正面的社会支持,帮助其提高跨文化适应的能力,减少文化适应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注释

11 http://www.jyb.cn/world/zwyj/201402/t20140222_571058.html

2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l8rzp U7dag K3t Hmsw9h V8ECu Wc7px U8cg DIb H7d1H2GXx E8EFqw I9DAr8RHQd QU3o G4av Nggy Gt XJBf KYNKM_.

3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MZ3Z4Rl Dt Sqjtv T7hzo9u Wqbo TNAOHxx3MMccue HO8Wa EVSHl2X_vg4_d DZ-g RILB0Uevep P88Afme3fa Dqcq.

44 EARLEY PC,ANG S.Cultural Intelligence:Individual Interactions[M].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58 李艳华.在华留学生文化智力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J].管理科学,2012.9(12).

66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pqdg TPC7Cvm ORXlf6Ipyio1b Cq Hd B5ov Vi AADd Z6gu FEQWWYR4i Bc Ds Fa VAOS-MQi EGgxg Sdyomg4v CMTIz Yq.

77 LUTHANS F,LUTHANS K W,LUTHANS B 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1-45

陕南移民文化适应心理干预研究 篇10

陕南移民工程一个隐性的问题是搬迁后新移民的文化心理调适, 如焦虑、社会支持缺失、人际关系网络崩溃等, 在搬迁之前没有预料到或者预计不足, 严重影响移民的身心健康[1]。目前政府的主要精力只是放在移民点建设的物质方面, 暂时没有顾及移民, 特别是老年移民和妇女的心理调查和干预,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陕南移民240万人, 规模远远超过三峡移民, 其中很多人, 尤其老年人属于非自愿移民;这些人中间存在心理适应困难的不会是少数。陕南移民搬迁属于生态移民, 它和工程移民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不管是自愿还是非自愿, 移民必然要遭受一定程度的文化休克和经历一个较长的心理恢复过程。

1 文献综述

文化适应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通过相互接触, 给接触的一方或者双方带来文化模式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2]。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Redfield等在其《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中, 首次明确了文化适应的定义以及文化适应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 (Redfield, Linton, &Herskovits, 1936) [3]。二战以后, 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移民潮、留学潮以及全球化商务往来, 进一步推动了西方学者对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 西方研究者已提出了多个不同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 其中Oberg的“文化冲击”模型, Lysgaard的“U型曲线假说” (U—curve hypothesis) , Adler文化适应五阶段模型, 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Ward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等, 是其中影响较大并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几个。

许多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西方学者, 脚踩东西两艘文化航船, 发现上述模型暗含着欧洲中心主义, 即二分思想和线性逻辑。文化在某一维度的差异只能是一个连续体 (continuum) ;以自我为中心、“他”者的眼光看待移民, 只能得出同化和整合是最佳模式的结论[4]。文化适应过程的确要学习很多新东西 (acculturation) , 同时也要放弃许多不合时宜的东西 (decultuaration) [5], 但这并不是说移民只能无原则的邯郸学步, 削足适履。如同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移民真正能够获得当地人接纳受人尊敬, 正是因为他们坚持自身独特的东西, 与当地人平等交往, 自尊自信并且保持了自己文化的中心地位。

因此, 文化适应的困难和本质是在动态中保持“双核心”状态, 也就是陈国明所谓的“道”[6]。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持续博弈 (infinite game) 过程, 移民最终要实现“理解-尊重-接受”的结果。在陈国明看来, 在接触区域 (contact area) 两种文化体的差异高度模糊和不确定。文化适应的过程是向心力和离心力两股势力推拉的和谐过程, 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带来了从自我集中 (self-concentration) 到自我分散 (self-decentralization) 的持续运动, 并将两个中心合而为一, 形成共同中心 (co-center) 或新中心。文化适应动态聚合这一理论为现实的搬迁移民心理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即通过某种有效的行动措施, 加速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接触, 在共同任务、共同活动中实现新的融合是可能的。

2 文化适应干预模式选择

进行文化心理干预的前提是要了解和利用移民本身的文化心理条件。人是环境的产物, 陕南移民原来居住在生存环境相对较为恶劣的山里, 具有山里人普遍具有的特点。其优点是吃苦耐劳、勤快、忍耐、守信、宽厚、善良、爽直、憨厚、本分。缺点是见识短, 头脑不够灵活, 得过且过, 文化低, 不注意卫生, 不习惯算计, 小心谨慎。而移入地的人的特点则是较为文明、精明、头脑灵活、见多识广, 缺点是由于生存自然环境相对优越, 较为懒散、市侩、麻木, 过分计较自身的利益。

掌握了人的文化心理规律, 工作就会有更强的针对性。山里来的移民世代接受了社会命运不平等这一事实, 对政府没有刚性欲望压力, 政府提供的微小帮助就能获得良好的效果[7]。相反, 扶植力度过大过急, 不但可能造成前期移民的怨恨和后续移民的观望[8], 而且会导致其期待膨胀, 今后政府即使加大扶持也得不到积极响应, 方方面面不落好, 给后续工作带来巨大的麻烦。让移民从事一些当地人不愿意干的事情, 不但能够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而且能够极大提升移民和当地人双方的满意度。这种情况类似产业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转移, 可以实现双赢。同样, 因为人口的聚集, 当地人也可能从中寻找到某些商机, 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对移民工程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部分地消解了对移民的敌视心理。如果我们采取某些适合当地人心理和移民习惯、易于双方接受的文化心理干预方式,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甚至为移民的文化适应产生“造血机制”, 培育出移民自身适应的再生能力。

移民文化适应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 需要建立政府、专业机构、社区、志愿者和移民家庭参与的多元干预体系。作为政府, 尽可能让一个村组的移民搬迁后还居住在同一社区, 形成类似国内回民街、国外唐人街一样的环境。这样, 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网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而不受破坏, 其遭受文化心理冲击力就相对化解掉了。政府还可以牵头对涉及移民心理干预的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新的社区, 鼓励老住户与新移民结对子, 同时尽可能地保留移民与老家原有的联系渠道, 如原来居住地的某些权利以及老家的祖坟、庄基地、土地、果树等, 让其心理上有一个“断奶期”。社区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 如治安联防、文艺活动、集体活动, 让新移民有机会参与进来。志愿者组织也可以经常到所联系的移民社区去拜访, 与移民拉家常, 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专业机构可以和志愿者一起, 或者单独开展工作, 发现问题并给移民以心理治疗, 并指导其家庭成员给需要特别关注的成员以照顾。

2.1 心理综合干预

政府和专业机构有必要对全体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干预, 包括使用专门的危机干预技术和心理急救。他们应当尽量全面地收集信息, 允许移民倾诉甚至是发泄任何负面情绪, 且不做任何判决和训斥, 通过使用同情和积极倾听的技巧来理解移民, 体验他们的想法和苦恼。他们还可以预测随后可能出现的一些情感问题来帮助移民制定应对策略, 与移民建立长期联系交往的渠道, 给他们移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促进移民与各种社会支持的联系。协作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包括把当地的网格资源, 将其二次连接成网。

在这项工作中, 政府要确保对移民服务提供的可获得性和可及性, 有效使用小组工作技巧以促进私立和公共服务机构间的合作。在宏观层面上, 首先是评估移民所遭受的精神损失和创伤的程度。为重建新的归属感的心理需要, 小组成员要与社会团体、决策者和服务提供者合作, 制定长期的实施方案, 包括使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的工作流程, 并努力使重点人群得到兜底保障:儿童要尽快入学, 留守妇女和老人得到经常性的心理陪伴。

2.2 心理健康研讨班

志愿者、专业机构、政府还可以针对儿童和青少年, 通过定期组织研讨会或讲习班的形式, 采用各种表达技巧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 探讨他们在被迫迁移过程中成长的特殊经历及其相关的突出事件。在研讨班上, 围绕一些主题, 即他们经历的相关重要事件,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包括角色扮演、演讲、集体编故事、社会剧等。这些活动可以成为每期干预的核心。通过这些表现技巧帮助儿童表达和反应具体的生活事件, 如以前在老家的生活经历或搬迁来之后日常生活方面相关的生活事件。例如, 社会剧或角色扮演可以使孩子们能够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发现并审查自身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面。让孩子们集体编故事, 主题围绕日常生活, 比如性别相关的琐事、兄弟姐妹或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每期干预之前, 还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或游戏进行热身活动, 以增进团队内部的信任, 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心理安全环境。研讨班可以由心理工作者、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一起联合组织实施。

2.3 家庭教育和支持

这种方法既可以在家庭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家庭内部进行。对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干预辅导, 在前期政府、志愿者工作的基础上, 先由心理健康专家每周与有心理问题的家庭见一次面, 并单独给家长介绍该服务, 评估他们所经受的痛苦的程度, 根据家长的看法判断其他人的困难, 教会他们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家长也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 以家庭会议或其他有限的形式, 带领一家人进行自我治疗。同时, 心理健康专家与社区相关人员, 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广泛专家网络建立联系, 为提供家庭疗法提供技术支持。

除了单个家庭独立进行外, 上述活动也可以由相邻的几个家庭组成。先由专业人员为所有参与家庭的干预实施提供一定课时的专业培训, 内容包括预防和可及性干预的原则, 有关创伤交流、社会网络和寻求帮助的家庭干预过程, 多家庭团队和心理教育, 以及文化道德问题。同时, 为干预实施者提供各干预阶段的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案例, 并进行实际操练。在整个干预过程中, 由研究人员每周进行一次监督, 以保证实施者按照干预操作规范进行干预活动, 并且及时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利用由众人形成的社会情境和团体成员的互动、互知和互信, 增进治疗效果。其优越性在于治疗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 可以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移民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个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 参与者愿意打开心扉, 尝试各种可选择性行为, 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学习有效的社交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还可以讨论他们彼此之间察觉到的问题, 并获得其他成员对其察觉的反馈, 让其及时发现自己不易发现的问题。

3 结论

陕南移民离乡背井搬迁到新的环境中, 外界干预治疗路径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到移民的内心深处, 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然后结合其文化心理, 充分利用其优点习惯, 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文化干预模式。文化具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差异让其疏离, 共性才可能沟通。陕南文化的地域性, 陕南农民独特的文化心理可以成为帮助其身份转换、文化适应的桥梁。研究者只要发现并挖掘出这些藏而不露的“文化地图”, 将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机构、志愿者的工作提供某些重要的支持。

摘要:在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 许多移民在文化适应问题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本文以陈国明的跨越边际跨文化适应理论为依据, 强调移民在平等和保持自身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形成结合政府、专业机构、志愿者、社区和家庭的多元干预体系, 采取心理综合干预、心理健康研讨班和家庭指导等方式, 最终实现移民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

关键词:平等,双核多元动态平衡,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何树勋.陕南移民搬迁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商洛市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 2014 (27) S:21-25.

[2]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4-52.

[3]Redfield, R., Linton, R., &Herskovits, M.J.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 38, 149-152.

[4]Berry, J.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In A.M.Padilla (Ed) , Acculturation:Theory, models and some new findings.Boulder, CO:Westview, 1990.

[5]Kim, Y.Y., &Ruben, B.D.Intercultural transformation.In W.B.Gudykunst&Y.Y.Kim (Eds.) , Readings on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Mc Graw-Hill, 1992.

[6]陈国明, 余彤.跨文化跨文化交际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 (1) :130-138.

[7]张孟楠, 刘文正, 等.陕南搬迁移民心态调查及对策探讨——以丹凤县为例[J].新西部, 2014, 6.

适应市场新趋势,摸索盈利新模式 篇11

正是基于此,A股市场后股灾时代,一直是处于震荡向下的走势。由于新股发行暂停了4个多月,市场一直处于无增量资金介入,完全依靠市场的存量资金维持着大盘上下的波动走势。在重启IPO之前的那段时间里,市场主力在有限的资金情形下,一直在中小创和题材股里不断活动, 致使相当多的次新股和题材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一是反应市场各方资金相对不足,二也是充分表明主力也在题材股和次新股进行自救。因为前期主力对这类个股介比较深。例如,特力A、深大通、洛阳玻璃等,一大批妖股在市场的兴风作浪,不断吸引散户的眼球。另外,在中小创及次新股板块上,以创业软件、中文在线、迅游科技等等为代表的热门股,以惊人的涨幅而充当市场先锋。

后股灾时期,市场一度企稳,在IPO重启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虽然A股市场并没有出现翻天覆地的反转走势,但由于妖股、中小创及次新股的优异表现,让一些主力机构赚足了利润,而相对广大中小散户来说,并没有多少收获,有的帐户甚至还依然缩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适应市场发生的新趋势,没有摸索到一种较为稳固的赚钱模式。

在A股市场,通常一种趋势相对会维持一段时间,在没有发生新的变化之前,这种趋势都会一直持续下去。只有当市场风向开始发生变化之后,先前的趋势便会逆转,新的趋势便得以形成,并又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中小投资者一定要学会适应市场新趋势,无论是做中长线投资还是做短线交易,都不能逆势而为。

当市场掀起一波热门概念或题材的时候,只要这种炒作的趋势已确定形成,那么就应该在最快的时间段介入到领涨个股中去。比如,前期热炒石墨烯概念股,中国宝安、乐通股份、方大碳素等等,这些个股在底部崛起,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直接实现翻倍。再举一个板块实例,去年四季度市场曾突然涌现一个新概念叫虚拟现实概念,其龙头股暴风科技、爱施德、联络互动等等,短期内涨幅惊人。尤其是暴风科技,尽管市场争议之声不绝于耳,但该股在10送12之后,短短的一个多月就上涨150%,不仅全部填满权,而且还超额填权。爱施德,在虚拟现实概念的火爆下,涨幅也一度接近200%。所以,一个概念的炒作只要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退潮,一定会走出一波令人吃惊的大行情来。

在市场不具备出现连“猪都能飞上天”的行情时,那么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善于发现新兴热点和概念的形成及炒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学会适应这种市场趋势,并成为自己的盈利模式,那么在这个市场中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很多投资者,在市场出现机遇时,而且是在既定的盈利模式形成下,仍然不敢去参与,总期待自己手中被套的个股能成为下一个风口的龙头。这种侥幸和不现实的愿望,总是左右着我们的中小投资者,因此,在市场中一年到头下来,不是因为市场普涨的格局,几乎赚不到钱。

随着中国A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今后市场很难再现齐涨共跌的格局,单边上涨的大牛市估计次数也不会很多。股灾后,虽然大盘指数一直在3000点~3600点上下折腾,有7成左右有的个股仍在山腰徘徊,但是依然要200来只个股创出了前轮牛市的高点。在上有市场顶,下有政策底的情况下,奢望大盘冲破5000点,创下8000点甚至10000点,是不切实际的。不管市场是如何演绎,在板块个股中的投资机会往往是层出不穷的。

希望我们的中小投资者,无论是享受牛市还是煎熬熊市,都能不断总结出自身的得失,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变得更机灵,不枉费一轮牛市和一波熊市的经历。如此,才能够真正与市场长期共存,不沦为一茬茬被割的韭菜。

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与思考 篇12

一、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要求

20世纪30年代,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 (Robert Redfield) 、拉尔夫·林顿 (Ralph Linton) 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 (Melville J.Herskovits) 等人在威斯勒 (C.Wissler) 的研究基础上, 将“文化适应”引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 并对文化适应作出如下定义:“用以理解如下一些现象:即当具有不同文化的各群体进行持续的、直接的接触之后, 双方或一方原有文化模式因之而发生的变迁。”[1]这表明, “文化适应”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通过相互接触, 给接触的一方或者双方带来文化模式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当一名新任教师进入一个新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时, 这意味着他已经进入一个陌生的学校教育环境, 因而不得不面对一个崭新的学校文化模式。而此文化模式会在不同的程度上与他已经形成的文化心理产生某种冲突或不适应。实际上任何一个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新教师, 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为此, 新任教师必须要通过自我努力, 改变自己的某些在这之前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就新任教师与学校文化的关系而言, 文化适应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 即文化融合、文化分离、文化同化和文化边缘化[2]。在这四种结果中, 文化融合和文化同化都意味着适应良好, 而文化分离和文化边缘化则意味着文化适应的失败。这种失败将直接影响新教师其后的专业发展。

必须看到, 在学校文化这个总体概念下, 包含着诸多各有差异的亚文化, 如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的主流文化、学校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表现出来的文化, 以及同事的交往文化、学生的流行文化等。对于新任教师来说, 究竟要适应所任职学校的哪些文化, 以及如何适应这些文化, 可能会存在个体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新任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但总体上看, 新任教师必须要做好以下文化适应准备。

首先, 新任教师必须要适应角色文化的转变, 从学生角色切实转变到教师角色文化这个转变对于新任教师来说, 是必须要面对并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作为学生角色, 一个人可以稍微放松自己, 甚至在某些情形下放弃作为学生角色的责任, 也不会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然而作为教师, 一旦他不严格遵守学校日常管理规范, 那么他的行为就不仅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而且还会影响到许多学生的正常学习。

其次, 新任教师必须要适应学校的主流文化。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有其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等。从一所师范院校毕业来到中小学, 意味着从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进入到另外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 一种不同于师范院校的文化背景之中。就此而言, 新任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地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接受所任职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观念。新任教师对学校文化的接受, 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 是一个从不能理解到逐渐理解, 从对日常行为方式的认同到行为表现, 从被动地遵从到自觉的行动的过程。

再次, 新任教师还有一个适应学生文化的过程。认识和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情感状态以及行为习惯等, 并且尽可能地接纳学生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东西, 是新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接纳而不迁就, 认同而不仅仅是认识, 理解并且同时要对学生不符合学校主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表现加以教育和纠正, 这是新任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新任教师而言, 必须要认真地分析自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以及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的文化特质, 从中发现差异。一些新任教师出身于农村, 而其教育对象则是城市的学生;另有新任教师是城市出身, 而其教育对象则是农村的学生。这些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影响师生的教学交往与互动。为此, 新任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自己, 在自己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

二、新任教师文化适应的主要表现

文化作为一社会成员共通的、贯穿于整个生活的行为方式, “深刻地支配着人、束缚着人的行动”[3], 包括若干方面, 涉及诸如价值取向、规范要求、思想观念、言行举止、思维方式、物质形态等诸方面。而学校正是一种被创设出来的文化形态, 通过学校组织的日常活动,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 是学校师生的整个生活状态、生存方式以及学习与工作方式。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任教师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的理解和认同, 并努力使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理念与教育理想。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是学校文化中最核心的, 也是对学校各个方面工作起着统领作用的价值取向和意义体系。学校各个

402012年8月上半月版

方面的工作和活动的开展, 都是理念层面的学校与教育的现实展示或反映, 而日常活动则只不过是理念理想状态的现实表达。因此, 对于新任教师来说, 首要的是要适应和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

二是新任教师对学校教育意义体系的理解和认同。每一所学校都会对其教育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赋予其特定的意义, 并且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所确立的教育理想而赋予其意义。对于新任教师来说, 重要的是必须要理解学校的各种事物以及活动所具有的内在的意义。只有这样, 新任教师才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与态度, 投入到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之中。

三是新任教师对学校管理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并内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的准则。新任教师必须要努力认识和理解所任职学校的管理规范, 真正吃透它的精神与具体要求。任何不了解、不适应学校管理规范要求的表现, 都将意味着新任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方面的失败。不仅要了解、认识和遵守学校正式的管理规范, 而且还要理解并领会学校里的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要求, 如同事间待人接物的方式、办公室的隐性规划以及日常教师间的交往习惯等。时下经常能够听到学校的管理层或者学校的资深教师对新任教师的批评, 各种批评的集中指向, 实质上反映出新任教师普遍存在着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

四是新任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的理解与认同。对于新任教师来说, 形成与学校文化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就需要切实地表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 表现在教育、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以及与学校管理者及同事的各种正式场合的交往之中。新任教师对于价值观念、意义体系以及管理规范的适应, 都是一种内隐的适应, 这种内隐的适应的外在表现, 就是与学校组织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出现。

三、新任教师文化适应的基本途径

学校为新任教师所提供的文化适应辅助策略, 将能够极大地缩短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期。因此, 作为教师的教育者以及中小学管理者, 一方面要向新任教师提出文化适应的要求, 以使新任教师获得自觉的文化适应意识;另一方面, 应当采取积极的行动, 以帮助新任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文化。

首先, 要将文化适应作为新任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新任教师的培训目前已成为中小学甚至高等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策略。不同形式的培训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也存在若干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新任教师培训突出普遍性知识的理解和获得, 而不太注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地方性知识” (1) 的获得, 即与学校文化密切相关的知识, 也是新任教师文化适应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核心内容。因此, 必须要使新任教师认识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追求, 认识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理想、学校的管理制度。就此而言, 新任教师的真正培训者, 应该是学校的校长及其管理者群体。他们长期置身于学校的文化之中, 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活动文化最为熟悉, 对于学校的观念与意义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最清楚不过的。他们的所说所做, 就是学校文化的集中表现。

其次, 要让新任教师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参与活动让新任教师融入到学校的文化之中。学校展开的任何活动, 不仅蕴含着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 体现着学校对日常教育教学现象的看法以及各种现实问题的界定与理解, 而且也意味着学校把什么看做更有意义、更有作用和价值。因此, 新任教师对活动的参与, 也就是其适应文化的开始。而新任教师的文化不适应恰恰在于对于富含文化价值的活动的不理解、不认同、不参与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疏离感、陌生感。长期以往, 新任教师就可能会感觉到与学校的文化格格不入, 并因而成为学校的局外者。学校应当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活动, 并且有意识到让新任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在这样一种体现主体意识和中心地位的活动中, 新任教师不仅能够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尊感, 更能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内核, 理性地认识学校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承载。

再次, 适当引导新任教师缓解文化适应压力。文化适应压力指的是新任教师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具体表现为困惑、焦虑、抑郁、疏离感、边缘感、认同混乱、身体精神症状增多。实际上, 许多新任教师在其文化适应的过程中, 总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压力。这种文化适应压力如果不能缓解, 那么它不仅会影响到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 而且还会引发出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从这点来看, 文化适应的压力源在于文化的不适应。为此, 学校管理者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 注意观察和研究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压力, 通过交流与沟通, 引导新任教师正确地对待工作之初的挫败, 给予工作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 以消除文化适应的压力源, 从而减轻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压力。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农村学校改进的制度分析与路径选择研究” (项目批准号11YJ A88017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Rob ert R e dfi el d, R al p h Li nton, M elvi l l e J.Herskovits.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pologist, V38.1, 1936 (149-152) .

[2]Berry, J.W.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Moving Between Cultures[A].Brislin, R.W. (Ed.) Applie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Newbury Park:Sage, 1990:232-253.转引自,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45-5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品种筛选下一篇:文化失范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