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模式(共12篇)
适应模式 篇1
1 引言
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的压缩效率比MPEG-2、MPEG-4提高了近1倍[1],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运算量的大幅增加,因此高效快速的运动估计算法成为H.264实时编码器实现的关键。由于运动是视频序列固有的根本特征,所以有效利用和适应运动特征的运动估计算法可以显著提高搜索速度和编码效率。
目前,典型的快速搜索算法有三步搜索法、四步搜索法、菱形搜索法、六边形搜索法、预测运动矢量场自适应搜索算法(PMVFAST)、具有匹配预判的自适应不规则模板搜索算法(AIPS-MP)等。此外,我国研究人员还提出了非对称十字型多层次六边形网格搜索算法(UMHexagonS)[2,3],这种算法采用整数像素运动估值,在高码率、大运动图像序列编码中能保持较好率失真性能,运算量很低,已被H.264标准采纳。
2 PAFME算法
实验发现,UMHexagonS算法的搜索策略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对于不同的运动序列都采用固定的搜索模板和相同的搜索策略,这样虽能保证较高的搜索精度,但由于没有充分利用不同序列及不同块的特征,不能自适应地结束搜索,因此存在较多的冗余搜索点,造成搜索开销增大。笔者结合H.264标准采用的可变块尺寸运动估计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搜索模式自适应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Search Pattern Adaptive Fast Motion Estimation,PAFME),并通过实验测试了算法性能。PAFME算法主要采用以下核心技术:初始搜索点预测,多搜索模式选择,利用经验阈值调整搜索模式的使用。
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算法中的冗余搜索点,从而加快运行速度。在该算法中使用由经验得到的整数型常数作为基值;对不同尺寸的块类型,采用对基值进行简单的移位操作,以作为不同的判断阈值。
在搜索的过程中,首先对初始预测点集中的部分预测点(中值预测点及原点)进行搜索,包括小菱形四点搜索和可能的密集搜索步骤;仍不满意,再搜索上层块类型预测点,而后按当前最佳点进行小菱形搜索或可延伸的六边形和小菱形搜索步骤。算法流程如图1所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把新算法嵌入到H.264的标准参考软件JM12.4中进行测试比较,以验证其有效性。测试条件:在基本框架下,采用SATD和RDO指标,搜索范围为所有编码模式,1/4像素精度,参考帧数为1,第一帧为I帧,其余为P帧。测试序列有:Forman(QCIF,10 f/s(帧/秒)),Paris(CIF,15 f/s),Football(SIF,30 f/s),各100帧。之所以选用纹理和运动复杂度各不相同的3种测试序列,格式、帧率均有差异,是为了充分测试算法对不同内容的视频序列在不同目标下的应用性能,并且选用4种量化参数以测试算法在不同码率下的性能。
采用亮度信号的峰值信噪比(PSNRY)、比特率、整数像素精度运动估计总时间(t)等指标对PAFME算法与JM12.4参考软件采用的快速算法(JM12.4FME)的性能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详见表1。可见,PAFME算法具有以下特点:1)PSNRY平均损失0.018 d B,最大不超过0.088 dB,所以新算法对视频重建质量的影响可忽略;2)比特率的增加未超过0.7%,所以新算法对编码效率影响很小;3)运算量有较大降低,整像素精度运动估计速度提升明显,耗时平均减少33%。
对上述测试序列,在不同量化参数下,PAFME算法与JM12.4FME相比,其整像素精度运动估计的耗时百分比(tPAFME/tJM12.4FME)见图2。由图可见,在不同量化参数下,PAFME算法性能稳定,即新算法的有效性受量化参数影响较小。对不同特征的信号序列,算法性能有所差异,对运动一致性较好的序列,整像素精度运动估计的耗时可减少35%以上,搜索速度较快。
4 小结
笔者针对现有算法的不足,提出搜索模式自适应的快速运动估计算法PAFME,结合H.264标准采用的可变块尺寸运动估计算法的特点,利用运动矢量在时空域及不同编码模式间的相关性,设计了初始搜索中心的预测方法。通过测试发现:自适应的搜索模式选择规则可以显著地加快运算速度,并保持了视频质量和码率基本不变,为高速的运动估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
摘要:提出了一种搜索模式自适应快速运动估计算法(PAFME),首先利用变块尺寸运动估计的特点与运动矢量的时空域相关性,预测初始搜索中心;采用多种搜索模式以适应不同运动特征,提出了搜索模式自适应的选择机制,以节省不必要的搜索点加快搜索速度;又能避免陷入局部极小。实验结果表明,与H.264/AVC的参考软件JM12.4相比,该算法使整像素精度运动估计的速度提高了30%~40%,同时保持了图像质量和码率基本不变。
关键词:运动估计,搜索模式自适应,H.264
参考文献
[1]OSTERMANN J,BORMANS J,LIST P,et al.Video coding with H.264/AVC:tools,performance,and complexity[J].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Magazine,2004,4(1):7-28.
[2]CHEN Zhibo,ZHOU Peng,HE Yun.Fast motion estimation for JVT,Doc.JVT-G016[C]//Proc.7th JVT Meeting,2003.Pattaya,Thailand:JVT,2003.
[3]CHEN Zhibo,ZHOU Peng,HE Yun,et al.Fast integer pel and fractional pel motion estimation in for JVT,Doc.JVT-F017[C]//Proc.6th JVT Meeting,2002.Awaji,Island,JP:JVT,2002.
适应模式 篇2
2006年08月23日15:15:32杭州网
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
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又与中小学的方法差别很大,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些大学生心情沮丧、神态忧郁,主诉的内容多与学习上的挫折有关。
例如,某一理科女大学生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诉时,觉得自己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成绩总上不去,尤其是高等数学和英语最感头疼。过去在读高中时,自己能控制、掌握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成绩总能赶上去,可是自从上了大学,这一套却不管用了。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这在大学新生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对那些高中阶段的学习尖子来说,这种挫折可能会造成自信心的丧失,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症和精神病。要使他们从这种打击中恢复过来并非一两天的事。
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可以说,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这种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
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尽早做好思想准备,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减少心理压力,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交换端口自适应模式引发传输不稳 篇3
事件回放
某办公室最近组建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局域网,网络中只有六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文件服务器,这些电脑和服务器全部通过六类双绞线连接到一台H3CS3050接入交换机中,并通过该交换机进行上网访问。由于网络规模不大,网络管理员也没有进行VLAN划分设置,所有计算机全部位于一个网段中,平时它们上网访问十分稳定,而且速度也是很快的。
最近,办公室中的一位员工尝试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拷贝一个大约10M的文件到文件服务器中时,居然耗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在以往的话,最多只要1分钟左右就能搞定。后来,他尝试与相邻的一台笔记本电脑进行文件传输操作时,发现网络传输速度也很慢,使用ping命令测试对方计算机的IP地址时,发现数据传输存在延迟现象。
排查故障
上面这种网络故障,在局域网环境中十分常见,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主要包括物理连接线路不稳定、局域网中遭遇病毒攻击、参数配置不当以及交换机负荷过重等因素,对于这些可能的因素,需要进行逐一排查。为了判断网络连接是否通畅,网管员使用ping命令测试了文件服务器的IP地址,发现这项操作响应时间还是比较短的,显然这种响应行为还是很正常的;在其他几台笔记本电脑中进行测试时,ping命令测试操作也很正常,这说明物理连接线路在连通性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后来,网管员怀疑局域网可能遭遇到了病毒攻击,于是从网上下载专业抓包工具,来进行数据抓包分析,结果发现网络中的数据流量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使用超级管理员账号进入交换机后台系统,扫描查看每个交换端口的数据流量时,看到它们的输入数据包、输出数据包以及广播数据包都正常,这就意味着局域网中不存在蠕虫病毒攻击或黑客攻击的可能,而且局域网中也不存在网络环路现象。
联想到网络中使用的传输介质是六类双绞线,网管员怀疑问题出在这里,毕竟六类双绞线目前的布线成功率不是很高,那么究竟如何判断六类双绞线链路是否存在问题呢?思来想去,网管员决定找来一根连通性正常的超五类双绞线进行替代连接,毕竟局域网中的交换机、服务器、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都是超五类端口;要是普通的超五类双绞线连接笔记本电脑与文件服务器以后,文件传输速度能够被快速提升的话,那就意味着六类双绞线的确存在问题。不过,当网管员替换使用超五类双绞线连接后,发现网络传输文件的速度还是和以前一样缓慢,显然问题与六类双绞线一点关系也没有。由于网络传输文件缓慢的故障现象在每台笔记本电脑中都出现,网管员:认为局域网中的交换机可能存在:问题,因为交换机工作时间长了之后,很容易发生系统缓存错误或者超负荷运行的情况,这些情况也容易造成网络传输文件很慢的故障;对于类似交换机这样的情况,往往通过重新启动交换机后台系统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但是网管员尝试进行重启操作时,竟然没有一点效果。
返回到故障笔记本电脑系统,打开系统设备管理器窗口,从中展开网络适配器节点,用鼠标右键单击目标网卡设备,执行右键菜单中的“属性”命令,弹出目标网卡设备的属性对话框,在常规标签页面中网管员看到网卡的运行状态显示为正常,切换到高级标签设置页面,发现网卡设备的工作模式处于100M全双工状态(如图1所示),这种设置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在检查网卡设备绑定了哪些协议时,网管。员看到许多用不到的协议默认都被绑定到了网卡设备中,会不会是这些无效的网络协议干扰了网络连接稳定性呢?为了尽可能排除干扰,网管员立即将一些无关的网络协议全部卸载掉,再重新启动了一下计算机系统,但是故障现象依然存在。
解决故障
在万般无奈之下,网管员只好将目光再次聚焦到连接了所有计算机和服务器的交换机上。仔细观察每个端口的信号灯状态时,发现黄色的信号灯处于点亮闪烁状态,而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绿色的信号灯处于点亮状态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重新进入交换机后台系统,查看相关端口的状态信息时,发现各个端口都处于UP状态(如图2所示),这种状态说明交换端口正处于工作状态;在查看其他一些状态信息时,网管员偶然看到交换端口基本都被设置成了自适应模式。
联系到之前查看到的网卡设备均处于100M全双工状态,按理来说,交换机端口与它相连的网卡设备应该使用相同的工作模式才对呀,会不会是交换端口自适应模式引发了网络传输不稳故障呢?尝试将交换端口的工作模式修改为100M全双工状态后,再在故障笔记本电脑中进行上网测试,结果发现文件传输速度立即恢复到了正常状态;继续在其他几台笔记本电脑中测试,发现以前的故障也都已经消失了,这说明上述问题的确是由交换端口自适应模式引起的。
揭密原因
上述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让网管员感到十分疑惑的是,交换机端口之前一直处于自适应模式状态,为什么以前局域网传输很稳定,现在会出现这种问题呢?经过询问办公室员工了解到,他们当中有人在前几天上网查看资料时,偶然知道网卡端口的数据吞吐量在全双工状态下比半双工状态下高两倍;为了能将网速提得高一些,大家都跟着自行修改了网卡的工作模式,强行将端口自适应模式调整为了100M全双工模式,不过,调整之后,不但网络传输速度没有见快,而且还带来了传输不稳定的麻烦。
弄清楚了故障产生根源之后,网管员还是有点纳闷,即使网卡端口处于100M全双工模式状态,但由于与之相连的交换端口处于自适应模式,在该模式下网络传输应该不受影响才对呀?经过上网一番搜索后终于了解到,当交换端口处于自适应模式时,它一般会智能调整为和网卡端口同样的工作模式;要是网卡端口也被设置成自适应模式的话,那么交换端口便会和它进行自动协商,协商的顺序按照100M/全双工、100M/半双工、10M/全双工、10M/半双工模式进行,直到相互之间都工作于同样的传输模式为止。不过,如果网卡设备被设置成100M/全双工模式,那么交换端口的自适应模式,只能工作在10M/半双工状态,因为在这种通信情形下,网卡设备不会主动提供端口模式信息给交换端口,而交换端口由于
无法了解网卡设备的模式信息,于是会默认选择半双工模式进行工作,这样一来,交换端口与网卡端口的模式就会不匹配,最终造成了网络传输文件不稳定的故障了。
管理经验
为了不让交换端口影响整个网络的传输性能,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交换端口的控制与管理,确保目标端口始终能够稳定运行。
控制端口流量
为了防止网络中的突发大流量“顶死”交换端口,很多用户会启用交换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不过当同时启用了本地交换端口、对方交换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后,如果本地交换机意外发生了信息堵塞毛病时,本地端口就会智能向对方端口发送广播消息,及时提醒对方端口此时此刻不要继续向本地端口发送数据报文,而对方端口一旦收到对应的提示信息后,就会立即暂停向本地端口发送数据报文,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控制数据报文频繁丢失故障的出现。同样地,如果对方交换端口存在信息堵塞毛病时,对方端口也会智能向本地端口发送广播消息,来及时提醒本地交换端口此时此刻不要向对方端口继续发送报文,而本地端口在收到对应的提示消息后,也会立即暂停向对方端口发送数据报文。
在H 3C系列交换机中,要启用某个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时,只要先以系统管理员权限登录交换机后台系统,使用类似“interface e0/6”之类的命令,切换到目标交换端口的视图模式(如图3所示),同时在该模式下输入“flow-control”命令,按回车键后,那么我们就能成功启用目标交换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了,只是在缺省状态下,所有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都处于未启用状态。在流量控制功能正常运行的时候,如果用户想临时停用某个交换端口的流量控制功能时,可以先进入指定端口视图模式下,输入“undo flow-control”命令,按回车键就能达到停用目的了。
控制端口类型
以太网上网端口一般有trunk、access、hybrid等三种链路类型,其中trunk类型的端口既能属于一个Vlan,也能同时属于多个Vlan,甚至能属于所有Vlan,这种类型的交换端口正常用于连接类似交换机、路由器之类的重要网络设备,它可以同时接受和发送多个V1an的数据报文。相比而言,access类型的端口只能同时属于1个Vlan,该类型的端口往往只能用于连接一般的计算机设备。而hybrid类型的交换端口既能属于一个Vlan,也能同时属于多个Vlan,也可以同时接受和发送多个V1an的数据报文,这种类型的端口既能连接交换机、路由器之类的重要网络设备设备,也能用于连接普通计算机系统。在同一台交换机设备中,前面几种类型的交换端口能够同时共同存,只是hybrid类型端口与trunk类型端口相互之间无法直接切换,所以网管员可以先将指定交换端口设置为access类型,之后再调整为其他类型,缺省状态下所有交换端口的类型都被设置为了access类型。
在配置H3CS3500系列交换机端口的具体类型时,可以先进入交换机后台系统,使用“system”命令进入系统全局视图模式,通过“interfacee0/6”命令切换到指定端口视图模式,输入“port link-typeaccess”命令,按回车键后目标交换端口类型就被强行调整为access了,该交换端口一般只用于连接普通计算机系统。要将某个交换端口调整为hybrid类型时,只要在目标端口视图模式下输入“port link-typehybrid”命令,按回车键就能达到目的了,该端口既可以连接重要网络设备,又能连接普通计算机;如果输入“port link-typetrunk”命令,可以直接将指定交换端口类型调整为tnmk。
善于重启端口
交换机设备上正常会存在若干个交换端口,由于安全方面的原因,那些已经被开启了的交换端口如果工作状态不正常或暂时用不到的话,应该及时将这些端口工作状态停用掉,以防止恶意攻击通过该端口威胁整个网络的运行安全。一般来说,在指定端口视图模式下使用shutdown命令,就能临时停用目标交换端口的工作状态。比方说,在停用交换机第9个端口工作状态时,只要在交换机后台系统依次输入“system”、
“interfacee0/9”命令,进入第9个端口的视图模式,在该状态下执行“shutdown”命令就能停用指定交换端口的工作状态了,这时目标端口就无法正常转发数据报文了。
在实际管理、维护H 3CS3500系列交换机产品的时候,网管员应该善于使用“shutdown”命令,暂停使用一些流量不正常的交换端口,以避免整个网络出现流量堵塞故障,从而造成整个单位局域网无法稳定运行。日后,需要重启指定交换端口工作状态时,只要使用“undoshutdown”命令,恢复指定交换端口的设置即可,这时指定交换端口又可以正常转发数据报文了。在这里,建议大家日后在配置交换端口时,尽量不要开启运行所有的交换端口,平时需要几个端口就开启几个端口,如果轻易将所有端口全部开启的话,可能会拖累交换机运行性能,甚至还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稳定性。
控制端口回路
在规模稍大一些的网络中,回路现象总是不可避免;要是出现这种故障,轻则导致上网速度缓慢,重则造成整个网络无法正常工作。而回路故障因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网管员在排查故障的时候很容易走弯路。为了快速排查网络回:路故障,现在不少型号的交换机都支持网络回路监控功能,善于使用这项功能,可以大大地提升网络管理效率!
适应模式 篇4
1 指导思想
往年我们组织的全院护理人员技术考核都在示教室举行,按科室顺序,项目抽签进行。这样做的优点是:设备条件规范、齐全,护士只为考试而准备。针对以上弊端,为了配合我院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工作的推广,我们走出示教室,跟班随时考核,护理部及考核组进入病区,遇见什么操作考核什么,这样不仅考出了真实成绩,而且带动了日常护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考核中,由于操作在病房,在病人床边,我们就势在考核现场请病人及家属进行比较、评说。这样,在考核护士的同时,将标准的护理技能模式展示给每一位病人及家属,我们的护理工作得到了他们的理解、支持和监督。
2 结合科室性质改革考核方法
2.1 我院每个护理单元每季度均对本科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在此基础上,护理部每季度组织全院统一的基础理论、技术操作考核。我们按照山西省卫生厅编印的《基础护理操作评分标准》,按不同科室的不同性质进行考核。如手术室的重点是:口腔护理、麻醉床、无菌技术、注射、导尿,铺各种床、注射等。其中,针对手术室、供应室的特殊性质,我们做了大胆尝试,在科室自考的基础上,我们将手术室基础知识、供应室验收标准以及医院控制感染知识、基护等内容融到一起列出考题27道和20道,两个科室分别抽签答题,并将内容纳入近期科室业务学习内容。这样,考核与应用相结合,得到了护士们的赞同,而且带动了对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掌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 在考核过程中,由于处在病房,往往受到环境的干扰,如病人和家属为护士讲情,其他护士帮忙等,或有的护士在看到考核人员进入病区的,又重新补充用物等,我们都严格标准。但是,发现错误或操作不当时,立即请其它护士纠正。做到边考核边教学边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增加基础考核的内容
我们按照“三甲”验收标准,将14项基础护理操作规程印发人手一册,列为今年第二轮技术考核内容。内容如晨、晚间护理、褥疮护理、占用应用床换床单法等。我们将深入科室进行考核,相信这对我院的基础护理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4 效果评估
4.1 考出了真实的成绩
2007年技术考核历时2个月时间,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应考人员23名,除了产假等特殊情况外,实际参考人员20名,占应考人员的94%,考核后平均分数为87.5分,较2006年90.7分低了3.2分。虽然分数低了,但考出的是实际水平,使考核起到了鞭策和促进的作用。
4.2 得到了护士的赞同
这样的考核方法,不脱离实际,平时做什么考什么,而且边做边改,记忆深刻,容易纠正。
4.3 得到了病人的称赞
考核过程中,一些病人及家属反映,他们也从中明白了什么是标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错误的。对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有了很大的理解。同时,病人在以后的休养期间,表现出主动、自觉地配合和互相宣传护理工作要求,融洽了护患关系。
4.4 提高了护理工作标准和基护质量
适应模式 篇5
摘要: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模式主要有五种:“四位一体、全面渗透”的德育模式;“兴趣组合,面向全体”的活动模式;“自我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条件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四指导、促发展”的生活指导模式;“激发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评价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构建;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3)03-0056一0
3班主任在班级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劳动性质决定了他们处在素质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中。根据班级工作的经验和需要满足的条件,适应素质教育的、较为完备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模式应由以下相互联系的几个部分有机构成:
一、班主任主导下的教育合力班主任主导下的教育合力是以班主任的工作为主,通过班主任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争取班内、班外各种教育资源协同起来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参与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共同实施素质教育。班主任在教育集体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计划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教育方针,学校教育任务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育目标。目标要始终定位在学生的健康发展上,应有针对性,充分体现班级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工作的安排要系列化,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学生特点的不同,工作的内容、侧重点和要求也要不同。
三、中学班主任工作五种具体模式(一)“四位一体、全面渗透”的德育模式1.在学生互相教育和自主教育方面,班主任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基础上,制定《班级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评标准》,建立学生操行自我鉴定和小组评议制度,在班级中开展文明小组百分竞赛评比活动,制定“先进生”、“三好生”、“特长生”和“进步生”等评选条件和民主。
评议制度,同时依靠学生干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通过班级讨论会讨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具体问题、尤其是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增强学生道德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在学校教育方面,班主任要重视学校、年级、班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教育作用,强调学校、年级、班级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德育作用,以及以校风和班风为主的德育环境作用,从而形成优良的德育环境,充分发挥其在道德培养上的渗透、熏陶的作用。在实施德育中,班主任有必要把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内容上互相补偿,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信息,从而使德育更有针对性。当然,其他各种教学也要以德育为主线,体现德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教育。此外班主任还要充分利用讲演会、报告会、班会、团队会、升旗仪式、晨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3.在家庭教育方面,作为班主任,要通过建立“教师、家长”互访制和交流座谈会制度,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和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争取家长的主动有效的配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修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4.在社会教育方面,班主任在发http:///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创建德育基地,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与社会相互协作的教育形式,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和各种力量的支持。通过“学、警、民”共建活动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法律意识。还要加强对学生进人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尽可能消除不良影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
适应模式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特点;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性;方向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87-03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英语基础课教学处于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结合转型、丰富积累阶段,搞好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的成材、就业和继续学习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交际的能力,“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由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多在中等或偏下水平,作为一种工作生活技能而非单纯的语言学科知识,对他们采用传统的以讲读和习题为主的输入式教法较难达到实际教学效果,应从转变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实现形式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寻找创新和突破,增强高职英语教学的适应性、方向性。
一、结合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创建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高职学生群体具有其自身的敏感、好强、特长突出等错综复杂的特征,高职英语教材也过于泛读化,所以高职英语课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淡化自己作为话语权威的形象,用行动告诉学生高职英语课堂不是单纯灌输字词语法的宣讲处,而是大家整理积累语言知识并综合应用到未来工作当中的训练场,师生共同的任务就是滚动起一个知识的雪球,让它增大并可以随时为未来的职业所用;每人中学阶段的英语基础不同,相当于手中原有的雪球或许大小不等,但现在有机会在同等起点重新开始,人人都有把自己的雪球做大做实的均等机会——创造这样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抹去学生可能有的畏惧或抵触英语学习的阴影,给他们一个重建自信、另起炉灶的平台。同时,教师要坚持进行简单英语问候式会话,从中了解学生的英语程度和学习习惯,整理课本新授教学内容与中学原有知识点的衔接,精心设计轻松快乐的导入方式,组织起生活化、个性化的,最容易激活学生兴趣和表达欲望的话语课堂;面对学生们认知理解和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教师要统筹兼顾,通过自愿结对活动、小组互助合作、任务法等方式启发带动每一个同学投入学习过程,使之都有作为和所获。以高教社《高职英语》第一册第一课“招呼与问候”第一节课的教学为例,与初次见面者打招呼,这种简单话题学生早就学过,不存在陌生、难懂等学习障碍,大学里再学只是一种过渡、丰富和深化,可是教师组织应用问答练习时难免仍会有新生说错或出现个别同学沉默不语的现象,究其原因,有的可能理解得不通不透,有的就说“不会”,这时教师就要因势利导,通过回顾中学英语教材或谈论、播放英文影片中同类话题唤起激发学生的记忆和良性语言体验,并举例说明语言学习总是“错而后通”,阐明大家不会用英语打招呼是不可能的,不太习惯开口倒可能是事实,那么就需要从今天开始,培养说英语的习惯。然后教师可以带头重点和不愿开口的同学结成互动对子(pair work),做最简单的听读和招呼练习,或帮助他们搭配寻找会话组合。招呼语言是呼应式的,学生再害羞再为难,也不能对老师同学的热情问候置之不理,练习当中即使他们说出只有一个音节的“嗨!”(Hi!),也是迈出了使用外语交际的关键一步,踏上了一个台阶;教师和同学要通过表情动作或语言等方式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并随时坚持与他们沟通练习,带动这部分同学建立起英语会话的习惯和自信,逐步融入集体交际环境。
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还表现为教师指导和评价激励下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满堂灌输的英语课可能会吓跑闷倒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温故知新的讨论学习法就有可能留住他们的脚步和声音。现在各版本高职英语教材在深度难度上都没有超过高三的水平,只是语言形式和题材更加社会化和专业化,课文的字词都能在中学课本或现实场景中找到一些关联,每一单元的中心内容也都可以编制出与学生目前或将来生活工作有关的任务话题供学生讨论;学生的词汇量、学习兴趣、知识水平虽然不同,但只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并加强指导,那么对于课文来讲每个人应该都能有话可说,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上设法启发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语言体验角度复述、变通或评论一下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把课本语言带进他们感兴趣的、与自身经历相关的话题、语境和场景之中,以自由组合、小组报告等形式把书面语句扩展呈现。
当前在高职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英语,有许多时尚词汇、流行歌曲包括网络语言都包含着英语,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能够掌握学生当中的热门词汇和话题,把它们和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散练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领会、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重点培养英语层次较高的一些学生作为助手,在一定的教学环节进行随机的设问、答疑和讨论,使学生们在课堂上由被动地倾听教师讲授变为主动思考问题,并能参与语言内容的呈现和分析,在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中击撞出思维的火花,慢慢地接受、理解、熟悉和习惯于使用英语,逐渐达到用英语听说读写交流。
二、明确专业方向整合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在因材施教、稳定课堂之后,教师的职责就是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在于他传递给学生多少语言知识,而在于他如何传授知识以及他是否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英语教师必须能够很好地驾驭和处理教材,借助各种手段把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充实进教材,实现教材的优化和活化。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强调运用、突出实用,能把语言教学内容与学生工作需求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指导结合起来,在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有所创新。根据语言学理论、高职英语偏重交际教学法,每个单元内容有2/3为对话,突出强调了“说”的功能,内容覆盖面较广,配套的磁带光盘也提供了内容多样的语言练习;但这毕竟不是一套完整的生态专用英语教材,图像资料也极其有限,作为生态专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我们教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教学内容基础上,必须适当地扩展补充行业专用英语词汇和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应用储备。我们开展了指导各专业系学生标注专业课教材、扩大专业词汇量的“一日三词”实验,大力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原有课文基础上积极开发课件、加大语言信息输入量,在词汇索引、句型扩展、语法分析逐渐加深中提高各学习层次学生的参与反馈和学习应用能力。例如讲授第一册第一课接待员在机场接留学生的对话,我们同步设计一个本校在会展中心参展的人机对话场景练习,通过图像投影配现场录音展现会展现场实况和中英文展位名称和参展商品,然后由学生分别担任参展人员和来访者,以文字输入方式同微机展开情景对话,非标准答案的键入会使电脑响起错误提示音,正确答案屏幕上会给出夸奖的手势,这种标准化练习会使学生养成操作语言非常严谨的习惯。
随着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我们把传统教学手段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在英语课堂教学实现形式方面探索实现人机双向信息交流和立体化、网络化发展。我们整理出全套的充分体现生态教学专业特色的《高职英语》电子教案、录制了一些现场应用英语的教学光盘、编制出各单元的同步扩充练习题和模拟题库,在网络教室和学校教学网站随时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比如第二册第十三和十四课“问路”的教学,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的对话描述绘制成路线图、平面图,或者制作人物行走的立体动画,再增加一些国内大站的站场平面图、出站到公交站点的交通路径指示图或实景素材等,做成英文的迷宫游戏,学生会特别乐于边“走”边说地反复试探练习,在探索行走路线同时掌握了语言表述方位常识。我们教师特别注意的是:教学课件的含义不是简简单单的图文配音或动画演示,要尽量把多媒体素材作为学习和扩充知识的有机部分,在课件中延伸出一些很富趣味性、激励学生去思考的话语或者活动,增加学生谈论评价、观察描写的对象,提供深化认识课文含义、拓宽眼界的线索。
另外,我们也并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专业化英语信息来补充教材内容,拓展教学时空。同时还利用一些知识性强的网络学习软件和网站,如UC在线教育、滚动英文字幕的电影网页、环球英语学校等进行专业英语资料下载和开放式学习,有效地配合课堂教学,多方位接触语言环境和知识更新,提高师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时效性。
三、创设真实语言情境学习与评价围绕发展应用
确立了适应学生、面向就业的教学模式,开展活化教材、辅助教学,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用好英语,引导学生形成英语交际的习惯与能力。我们的语言训练和英语考试强调“活”与“用”,特别是考试取消了终结性评价的“一卷笔试”方法,而是采取笔答和口语结合,加平时作业与提问成绩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因此日常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听懂、复述课文内容,回答课文问题,读写词语并能根据课文适当发挥的基础上,为使学生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做出合适的反应与表达,发展能力,教师还要特别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交际情景,组织应用练习和教学效果的检查。如扮演课文角色、发展故事情节或改变交际条件假设结局等。模拟交际既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真实感中学习而没有真实世界的压力;只有把平面的语言知识付诸交流使用,才能在广泛的应用空间里放大、发现和改正语音、语调、语法和书写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反应错误、检验教学实效,真正掌握语言技能,并且创造性地在更为真实广阔的范畴中发展地应用。
在模拟交际式的教学训练和检测过程当中我们仍然定位于知识的温故知新和实践拓展,就是要在教学中巧妙唤起和复现学生旧有的英语积累,不断加以比较整合而发展为新阶段的深化学习所用;我们还要做到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并重,避免强调应用而不顾基础,也要避免固守基础理论而不分场合地僵化套用,鼓励推陈出新,使英语不只是一个分数成绩,而要切实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使用的工具。仍以高职《英语》第一册第一课的教学为例,与初次见面者打招呼,教师可以在打着招呼说早安(Good morning)走上讲台后就直接导入课题,因为“打招呼”与现实情境相符,并说明这是师生相见互致问候的方式之一,启发学生回顾学过的初次见面使用不同英语表述“你好”交际的情况,引出我们课文中两段表达同样句意的对话却分别使用了How do you do、Hello 和“Im glad to meet you”。这三种问候用语不太一致,要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语言环境不同,接飞机和在餐厅偶遇与在学校和现在课堂上场合不一样,二是人物关系不同,课文中服务员与留学生、公司员工与总工程师都是未经介绍自己试探性地展开对话的,不是学校里例行的师生问答,所以可以先用较为随意简洁的语句招呼,明确彼此身份后再进行正式问候。这种分析、比较就是语言的辨别、体验、发展过程,教师可以据此再创设接站、宴请、会议等多样情境与人物供学生分别选择语句模拟套用,学生自然会注重其中的联系与差别,灵活选用。
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模拟应用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机械的名词或行为的替换上,要逐步提高到举一反三扩展创造。把课文对话里的张先生换成王小姐、吃西餐改为喝咖啡只是语言层面的扩展,知识的雪球仍在原地滚动,没有前进和爬上新的高度,我们必须把雪球逐渐滚大,直至可以用它做成雪人和城堡。比如学会说I miss you(我想念你)还要会换说成I want to see you. (我希望见到你)甚至能举出一个“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例子加以说明什么是miss(想念);学习了“自我介绍”一课的基本会话,我们就应该发展为在校园竞聘学生干部和将来进入社会求职应聘的自我推销英语表达目标;学会“商场购物”我们就应该掌握和扩展到有关了解与介绍商品、讨价还价、成交付款手续等方面内容的语句,或者候车室、餐车服务,在任何涉及描述物品样式质地价格或者谈论商品交易的场合我们的表达都能够用上这些基本句型,根据需要还可以变换形式和语气。只有这样才算初步做到灵活的、发展的、创造性的语言应用。
二语习得文化适应模式之运用 篇7
美国学John.H.Schumann在70年代末提出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的理论假设,为对外汉语的研究开辟了一条从文化角度看待语言学习的角度。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有许多语言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语言中渗透着文化, 当我们用文化的视角来进行语言教学时,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就是一种从文化视角阐释二语习得效果的优劣。所以笔者在文中专门就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观点谈谈它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启迪,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文化适应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内容
(一)“文化适应“的定义
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是美国民族学家罗伯特 · 雷德菲尔德、拉尔夫 · 林顿和梅尔维尔 · 赫斯柯维茨等人于1935年提出的。“文化适应”最开始被美国社会人类学家用于社会融合的研究之中,他们认为“距离”是导致两个文化群体分隔的重要原因,从社会和心理因素上做出改变将有助于两个文化群体更好地融合。
Schumann在70年代末将“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扩展到二语习得领域。他认为,文化适应指的是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上与目的语群体的融合,任何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上都始终处于与目的语群体从陌生到熟悉的这一进程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程度是决定其二语习得水平高低的唯一因素。”
(二)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
社会距离是指二语学习者群体相对于目的语群体而言的地位,或学习者被目的语群体容纳并相互接触的程度。 Schumann提出了决定社会距离的7个因素。(1)社会主导: 二语学习者群体跟目的语群体相比,在政治、文化、科技或经济地位上处于优势或者劣势。双方社会地位越平等,社会距离就越小,越有助于学习者群体的目的语习得。(2)结合方式:二语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所采取的三种不同融合策略——同化、适应、保留(3)封闭程度:目的语群体和二语学习者群体在职业、贸易、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社会基础设施使用上的共享程度。双方共享基建设施,群体封闭性低,社会距离小,有益于二语习得。双方各自封闭,群体封闭性高,社会距离大,无益于二语习得。(4) 凝聚性和团体规模:指二语学习者群体在目的语群体里的团结紧密度以及群体的规模大小。二语学习群体在目的语群体中的团结紧密度越高,群体规模越大,双方群体的相互接触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距离变大,二语习得的成功率降低。 (5)文化相似性:目的语群体与二语学习者群体在文化上的相似性越高,群体融合就越容易,社会距离就越小,从而二语习得的成功率越高。(6)态度) :目的语群体和二语学习者群体彼此间所持有的态度。 双方所持态度越正面,社会距离越小,越有助于二语习得。(7)预计居留时日:二语学习者群体期望在目的语群体中居留的时间。时间越长,双方接触越多,社会距离感越小,从而二语习得的成功率越高。
Schumann认为学习者与目的与社团之间的社会距离是制约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重要原因。只有当社会因素不起决定作用时,心理因素才起作用。
(三)心理距离与文化适应
心理距离是二语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群体的语言和文化的总体心理感受。Schumann提出了4个构成心理距离的心理因素。(1) 语言休克: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产生焦虑和恐惧,不敢开口说话的心理状态。(2) 文化休克:是二语学习者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中失去了熟悉的文化土壤而产生的压抑和焦虑。(3) 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4) 自我透性:又称为“语言疆界渗透性”。指的是二语学习者语言自我的塑性和僵化程度。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 自我透性越弱, 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Guiora (1972)认为,成功的二语习得或许建立在学习者能否消除心理抑制和心理上对目的语输入的开放程度上。
三、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学习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找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 即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文化适应模式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习得,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的同时,也启示着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创造真实的教室环境
改变教室的环境陈设,让陌生的教室环境变得真实而亲切,可以减少学习者的文化焦虑。在教室里放置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张贴中国山水画,在学习环境中尽可能的渗透进中国的文化元素,让学生母语在文化的氛围中。实物展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他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开办国际间的合作项目。
为了降低封闭性和凝聚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展国际, 校际间合作办学来加强国际交流, 互派留学生,使外语学习者真切地体验目的语社团文化。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学生的鼓励,鼓励学生用目的语交流,克服语言休克,要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首先,鼓励要具体: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表扬学生在学习中展现出来的独特的优秀的方面。其次,每个人都得到赏识的机会,注意鼓励的多元化。比如在教室展示他们的书写作品和作文。
(四)采用文化对比法。
将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同目的语从词汇、语法、语用等项目加以对比,指出其中的差别。比如英语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的词语,很能反应中外亲属关系的不同。中国的羊年,英国人不知道该用Sheep还是Goat, 还甚至引发了中国民俗专家的讨论。中国的羊年是泛指的羊,而由于欧洲的牧羊业发达,对羊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反应在词汇上。
(五)在教学中加入文化旁白。
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把文化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介绍给二语习得者。为了增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地加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例如每逢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介绍我国民俗传统的由来,在讲解生词,尤其是我国的成语时,可以为汉语学习者讲一讲每个词语的由来。这样对于枯燥的字、词学习也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
(六)进行角色扮演,融入现实生活
大多数汉语学习者来华学习,都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远离目的语的团体。正如Schumann为“心理距离”下定义时所说“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的观点,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除了课本上要求规定汉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字、词、句式、语法等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进行适当扩展,根据课文规定的情景分别进行不同角色扮演,增加学习趣味性,寓学于教。
四、结语
文化适应的过程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这就启示对外汉语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文化观点, 建立系统的文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促使学习者也能树立起跨文化的语言观,对文化差异有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为学习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并从学习中去适应中国文化,去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 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美国学者John.H.Schumann在70年代末提出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的理论假设。从社会认知学和心理学角度探讨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习得速度和成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本文回顾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从社会和心理两个因素谈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可行的办法。
适应模式 篇8
一、尊重主体地位,培养学习兴趣,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
1.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授业解惑的导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对待学生,创设“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让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语文教学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在教学中,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手段,将教学素材融入教学流程,不断优化教学流程,使教学环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严谨有致”的教学情境,将教师与学生、内容与方法、教育与学习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欲望,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让教学活动充满智慧与哲思。我注重用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赤壁怀古》的豪放激昂、《指南录后序》的慷慨悲壮、《琵琶行》的深沉哀怨、《荷塘月色》清丽婉约等语文内力,让学生获得美感享受,沉醉于课文中的结构之巧、语句之奇、修辞之工、内涵之深、道德之美之中,并潜移默化于心。
3. 引导学生成长进步。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成长进步,发挥激励评价的教育发展作用;要着眼学生成长过程,在关注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个性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我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科学性、人文性、美学性,让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多方面关注每个学生,通过纵向比较来评估学生发展,尊重语文学科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因人制宜地开展评价工作,发挥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利用电教媒介,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优化语文教学方法。
1. 利用电教媒介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集“影、音、画、文”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体悟情感。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学习,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集中注意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江南的冬景》一文时,我精心制作了江南冬景的视频,时而远景,时而近景,时而特写,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课文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教学成效。
2. 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情感爱好、认知能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学会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探究能力。我在教学《蜀道难》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搜集有关图片,演示有关字、词、句表达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增加信息容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小组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整合语文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拓宽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为语文学习拓展较大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书本以外的知识,进一步锻炼动手与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胡同文化》时,利用多媒体生动再现老胡同,指导学生体会京味小说词句的悠长韵味,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刻思考,让学生领悟胡同文化的韵味。
三、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教育效率,放大语文教学效用。
1. 拓展学生的思维层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思维层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见解、创新思维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提升创新能力。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体,教师要采用“引导启发、互动探索、激发动力”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解决教材中的字词难题,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可以跨组交流。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引导,指导学生抓住关键部分,联系旧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研究,悟出道理来,从而深刻理解教材所蕴含的寓意。
3. 渗透思想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教材中知识之外的情感,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注重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组织学生开展“我的未来”演讲比赛,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进行团体竞赛,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身心愉快过程,不但强化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优化教学目标, 改变教学方法, 在整合内容、发挥功能、目标任务、评价方式等方面下工夫;要创新教学观念, 转换角色定位, 创新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熟练驾驭课程,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 发展智力,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适应模式 篇9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鼎新和发展的基本标的目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最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顺应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 整个模式的各个环节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其中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涵。它集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 也是教与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内容, 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的目的。因此, 构建科学、准确、适用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知识、能力、素质架构, 选择课程门类, 肯定教学顺序的教学系统,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 立足现有资源的原则。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难组织实施, 因此, 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应脚踏实地, 立足于现有各种资源和条件。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到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等因素的制约, 如学校的办学条件、企业的现场环境、学生的热情和接受能力、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等。
第二, 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职业学校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响应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突出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性要求, 就是要按照对准岗位设课程的原则, 根据专业响应的手艺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性”要求, 就是要按照“工学紧密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 根据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标准, 以提高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 构建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的课程体系。
第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两个构成部分, 毋庸置疑, 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应占据相对主导地位, 但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的地位。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应形成融合互补、共同促进的模式, 使它们在培养职业能力时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 形成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安排上灵活设计“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结构顺序。
第四, “工”与“学”相协调的原则。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 达成了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工”与“学”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两个方面, 二者一律重要, 不能顾此失彼, 因此, 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构建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工”与“学”相协调的原则。最近几年来职业教育鼎新的重心逐渐转向职业技能的培养, 把就业能力以至上岗能力作为中职课程开发首要考虑的问题。有些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 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开发的唯一出发点与立足点, 其专业性特征中还特别体现了岗位式的特点, 以特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来设计课程, 也就是说, 强调毕业就能上岗工作。但也导致课程设计片面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 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周全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多变的职业市场易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场面。
第五, 应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使学生掌握某一种岗位技能, 还应该包括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代社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功效层出不穷, 新的理论从产生到实践应用的周期不断缩短, 职业技能需要更新, 技术岗位不断被更替, 同时有大量新的工作岗位产生。因此, 学生要有足够的心智和技能去应付社会与职业的变化。这就要求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 这类综合应变能力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岗位技能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合理综合通用性知识与专业性技能,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教育, 有限的职业要求与个体无限的发展潜力来实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 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途径就是企业全程参与。
(一)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课题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 学校与企业应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这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前提。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改革调研, 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 并对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应设置的专门化标准的目的;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等。在此基础上, 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签订协议, 共同实施校企合作方案。
(二) 企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教育模式体现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关系, 而这一关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还拓展到企业, 学生能否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成功实施具有关键作用。此外,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 需要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 因此,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应安排响应的企业文化传播课程或实践活动, 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 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 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企业技术技能专家直接担任相当大比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企业生产场地直接承担学生技能训练与上岗实习重要教学活动, 这些都使得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企业岗位来设置课程, 也使得专业课程的开发必须由校企合作完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得课程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 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 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得出, 因此, 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职业分析———学习分析表, 把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 依此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长短、强度大小、程度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课程内容的设计, 按照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演进序列, 按照课程目标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横向组织, 以保证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 将不同学科或不同种别的传统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重组。课程实施中多采用应用为主的课程范型, 训练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具备的能力, 从而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以及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差距。
(四)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能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就是最典型的核心职业能力。因此,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按照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将行业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 对照行业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及评价标准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将行业资格证书教育作为核心专业课中的重点课程, 突出“课证融合”的教育理念, “课证融合”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并将其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全过程, 从而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同时, 在课程体系构建时也应尽可能引入体现企业技术标准的相关课程, 并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 促进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共同成长。
四、结束语
适应模式 篇10
(一)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内涵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 以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创造能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个性特长和学习差异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满足。
(二)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依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 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和针对性的指导。
3. 因材施教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 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4.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思想理论的核心是人性化, 它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 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到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 实现其潜能。教育应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 以学生自主探究, 自我发展为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差异适应性教学的途径
(一) 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可塑性,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由于每个学生所擅长的技能和原有知识基础不一样, 他们的学习层次不一, 我们可以采取互补的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都产生成就感。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学期第6课时, 有的学生不擅长查找资料, 但是他可能擅长版面设计, 有的学生不擅长版面设计却能够使用软件, 有的学生不擅长软件的使用, 但是在信息搜索方面的能力很强, 我们可以把这些学生分到同一组。
(二) 通过任务分层的方式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 如果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任务, 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 有的学生还未开始做任务的情况, 为此我们必须对任务分层, 提出多个子任务,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 最后依据任务完成的层级评价每个学生, 以免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任务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 而基础好的学生完成的任务越多成就感就越强。
(三) 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
课外拓展有助于实现课堂上无法实现的目标, 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 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知识和技能拓展, 如七年级上册第8课的主题是“公益广告DIY”, 课堂上学生学习了会声会影软件的简单操作, 如何裁剪视频、添加字幕等,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技能,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这些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在第二课堂上, 教师可以介绍另一款软件Premier, 这款软件功能比会声会影强大, 可以添加特效,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电视剧镜头中的过渡效果, 特效等。
(四) 通过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准备多种教学资源, 如在上大头贴制作课的时候, 除了给学生提供大头贴制作软件之外, 还可以提供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可牛等, 甚至提供使用这些软件制作的作品,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或者爱好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软件来完成任务, 基础差的学生可以使用大头贴制作软件, 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软件, 这样, 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教学子模式设计
在学校倡导的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下,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子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模式的流程如下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模式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 流程按箭头方向进行, 其中, “引导探究, 讲解技能”和“任务驱动, 协作学习”两个环节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 教学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在引导探究, 讲解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协作学习, 而在任务驱动, 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穿插讲解技能。
(一) 欣赏作品, 激发兴趣
在给学生呈现优秀作品范例的时候, 种类尽量多些, 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作品提供不同的参考思路, 刺激思维的无限发散。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Power Point模块第一课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展示用Power Point做的教学课件、汽车公司产品介绍、MTV、相册等等, 学生会觉得, 原来幻灯片用途这么广泛, 还可以做这么多类型的作品, 不仅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还为他们以后做作品提供思路。
(二) 引导探究, 讲解技能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先学后做, 在学生摸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产生疑问, 教师再讲解知识, 给学生解惑。在上《为自己装扮大头贴》一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给圣诞老人制作大头贴,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呈现自己完成的作品, 与学生的作品相对比, 学生会发现, 同一张图片, 同一个边框, 师生做的效果完全不同, 而且教师做的会比较美观, 在学生困惑好奇中, 教师讲解制作技巧, 学生豁然开朗。
(三) 任务驱动, 协作学习
把学生进行异质分组, 提出明确的任务, 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任务, 小组成员分工完成, 只有当所有成员都完成了任务, 小组总任务才算完成, 小组成绩跟个人努力程度相关, 有助于小组成员优势互补, 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是对学生差异性的一种尊重。在学习《心视窗》一课时, 需要有人设计版面, 有人提供文字稿本, 有人做美术编辑, 很显然在一节课上, 一个学生是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么多任务的, 采用小组协作学习,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四) 呈现作品, 交流评价
各小组呈现本组作品, 教师组织其他的小组进行评价, 这个过程既是对小组学习成果的一个反馈、评价, 还可以分享学习结果, 因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 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评价作品也知道要如何避免别人的缺点, 发扬别人的优点, 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 还可以让各小组讲一讲本组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如何解决的, 这样学习成果就得到了共享。
(五) 教学总结, 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 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 对学生困惑的地方, 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 加深印象, 在拓展延伸部分提供多种资源、信息、思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应用, 促进不同程度的发展, 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
四、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 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不断寻找新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教学子模式的提出就是为了追逐这一目标,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会不断完善这一模式。
摘要:本文首先对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接着分析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差异适应性教学的途径, 最后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差异适应性教学子模式, 并对模式做了阐述, 旨在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 以便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适应模式 篇11
一、现状点击:厘清问题所在,明晰培训着力点
新教师培养是农村学校校本研训的内容之一,但有形式无实效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如何改变这一状态?首先应遵循“基于学校”这一基本原则,对接学校发展和新教师专业成长两大需求,剖析问题,拟定新教师培训计划。
1.改“被造”塑“自造”——发展愿景的确立与明晰
如果新教师仅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份工作,就会缺乏前行的动力和目标。因此,我校从确立发展愿景入手,注重对新教师的价值引领,在明晰自我社会定位的同时明确提出个体发展目标,帮助新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引导新教师客观认识自我,构建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并重的成长计划,并细化了计划的实施步骤与途径。
2.变“常态”为“动态”——培训项目的规划与调整
细致规划校本研训的常规项目和研修方式,使之更具针对性。职初新教师不熟悉学校的运作规律,备课、上课常规、作业批改等均需从头学起。部分新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时,对班级的组织机构设立,选拔和培养小干部,同学纠纷处理,科任教师协调等都需要进行及时规划和跟进指导。在研训过程中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动态地调整和补充培训项目,使新教师能找到快速成长的路径。
3.以“质性”替“量性”——自主发展的刚性与弹性
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研修的形式和内容既要考虑新教师的接受能力,又要有弹性的空间。在研训中必须摒弃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不以各类计划、笔记、总结等量性材料作为研训的最终成果。要提升新教师发展的自由度,让他们在完成规定内容之后,有自我完善的空间和时间,能平衡教学投入与专业研修的精力分配,在“自造”中实现自主而有个性的质性提升。
二、研训模式:提前一步、立足两点、连环跟进
反思学校新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合理修正校本研训的组织系统、运用机制后,我校提出“提前一步、立足两点、连环跟进”的新教师研训模式,助力新教师成长。
1.提前一步、预约精彩
对新教师而言,教学生涯中良好的开端能够给予他们自信的力量,以昂扬的姿态投入全新的工作中。
(1)全面了解、因需而设
学校教师招聘由教育局统一组织,双向选择,因此,学校对新教师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等一无所知,无法根据新教师的特点安排工作岗位。为此,新教师签约后,学校特意举行新教师见面会,让新教师作全面的自我介绍,在简要介绍自身学历状况、性格、特长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和自我发展的愿景。学校在综合新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工作岗位,用其所长。
(2)精彩亮相、崭露风采
新教师在开学初要面对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群体,这是他们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次挑战,心情紧张可想而知。如何让新教师提前准备、预约精彩?教师大会上富有个性的自我介绍,家长会淡定地接触家长,开学第一课的精彩呈现,是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必修课,材料撰写、会前预练、形象设计等都是研训的必修内容。事实证明,新教师在教师大会上的精彩亮相,开学第一课和家长会上活力而知性的形象展示,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也让许多孩子喜欢上了这些年轻的身影。
2.立足两点、舞动双翼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新教师尚未站稳讲台前,立足两点,在教学预设时确保每课有重点,在追思反省中提倡一课有一得,以此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两翼,才能让新教师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教学。
(1)课前预设,关注一课一重点
新教师初涉讲台,对教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学生时期的经历。翻阅新教师的备课笔记,有目标、有重点、有过程,内容翔实,但实际教学中,因重点不明而各环节平均用力,因理念缺失而满堂灌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校要求每位新教师采用“30+10”的课堂时间分配模式,每节课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同时确保每节课有10分钟左右的书面作业时间。
(2)课后反思,倡导一课一感悟
反思是学习、实践、总结的催化剂。鼓励新教师进行课后反思,一课一感悟,在感悟中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科室在引领新教师反思的同时,还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新教师“每课一省”主页,引导新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此促进新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连环跟进、凸显“四化”
新教师专业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连环跟进中不断拓展提升,将新教师专业发展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彰显研训的实效。
(1)师徒结对全景化
针对新教师的现状,构建“全景化”的师徒结对模式,配备各级名优教师为新教师的师傅,让徒弟全程跟随师父,师傅和徒弟共同参加听课、备课、说课、评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撰写教学反思、班队活动、教育科研等活动。这样的结对活动,既注重对骨干教师精神价值的引领,又让新教师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在“模仿”或“仿效”中促使其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2)随堂听课常态化
学校成立了随堂听课督导小组,对新教师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课后及时与新教师进行交流,在肯定新教师优点的同时,提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对部分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相对欠缺的新教师,实行“跟踪式”随堂听课,及时了解新教师课堂教学的最新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地方给予指导。
(3)作业检查常规化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教师课上得很精彩,但学生学习成绩却上不去。教师通常会为一堂课的设计煞费苦心,但对如何设计、批改学生的作业却思考甚少。因此,在连环式跟进培训中,我们将新教师作业检查纳入培训体系,把备课时作业的设计、课堂书面作业的时间、家庭作业时间的把握、作业反馈的途径等作为作业检查的必检项目,以此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和管理能力。
(4)培训活动主题化
确立新教师校本培训“读书、教学、科研”三大主题,注重持续而有深度的引领指导,不断丰富研训内涵,提升培训效果。
首先,重读书:从“汲取”到“喷吐”的转变。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教学的不竭动力来自于不断的学习,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只是一个自觉先行的学生。尽管新入职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但普遍存在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倦怠现象。对此,我校采用“三步走”渐进模式:一是推荐必读书籍,撰写读书感悟。教科室列出阅读书目,新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推荐读物;二是阅读专业刊物,汲取课堂养料。参阅学科教育杂志,在参阅的基础上大胆扬弃;三是慧眼自主择书,论坛吐露心声。给新教师一双择书的慧眼,在披沙拣金中择取好书,在专题论坛中推荐给大家,让新教师的思想在彼此的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其次,重教学:从“常规”向“生成”转轨。坚持“随堂听课、组内研讨课、学期展示课”三课汇报制度,教学常规培训与即时生成主题相结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生成培训主题。如期初随堂听课发现新教师普遍存在“常规教学缺少方法、课堂评价缺少创新”这两个共性问题,依此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一是聆听校内声音,把握课堂常规。组织新教师观摩本校骨干教师的常规课,对照自己的课堂提炼常规训练的方法为己所用;二是观摩名师课堂,关注精彩评价。组织新教师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重点关注并摘录名师的精彩评价语,并以评价语为切入点,分享收获与思考。
最后,重科研:从“流浪者”向“观光者”转身。鲍曼把“观光者”“流浪者”隐喻为后现代性的两种人格类型,以这个隐喻审视教学,会发现教师其实是背着行囊在教学旅途中行走的人。新教师尚未形成固有的教学习惯,完全可以引领他们行走在风姿绰约的研究之路上,吸引他们不断探索,在学习和反思中勇于探索和创新。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能使新教师在研究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不断学习专业技能,调整专业态度,实现教学能力质的提升。培养新教师的反思意识,引领新教师洞察教学中的问题。“观光者”角色能让新教师在专家和同伴的引领下撩开研究的神秘面纱,感受课题研究带来的惊喜。
职初适应期的新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一线学校不断探索的课题,要引导他们及时转换角色,确立自我发展的愿景,在清晰的职业规划指引下帮助他们提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汲取专业能量,厚实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成为基层学校管理者的不懈追求。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教育学院
适应模式 篇12
一、市场需求和展望
国际投资趋于活跃, 世界经济继续增长, 世界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势头有望保持。2010年上半年, 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 这是2006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 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三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12年跨国投资活动更趋活跃,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 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贸易增长的效应仍将持续。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为有利的背景下, 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 贸易摩擦问题将更为突出。从技术层面上看, 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 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 摩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遭遇反补贴调查, 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花样翻新, 如绿色标准, 技术标准, 劳工标准, 社会责任标准等问题已成为导致摩擦的原因之一。从目前的趋势看, 国际贸易保护有可能更为严重, 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将继续增加。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的动向不断出现, 国际贸易的规则上新花样层出不穷, 中国纺织品出口遇到的摩擦将进一步增加。贸易纠纷日趋呈现上升趋势, 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从传统的反倾销, 向反补贴, 保障措施和制度歧视性方面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 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从事对外商务联系、谈判和管理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事业发展需要。开办商务英语专业, 是为了适应“十二五”计划期间河北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适应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为了调整学校专业结构, 为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的转变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为知识与技能并举, 突出技能训练, 培养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具有对外商务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了解国家财政、税务、金融、对外贸易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 掌握商务知识, 对国际贸易、国际商法、会计原理、商务谈判等与涉外商务工作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具有语言交流能力, 能用英语开展业务活动、进行商务交谈, 具有从事商务口译、笔译和英语报关工作的能力, 具备较快适应对外商务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 面向对外商业事务和管理工作, 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 能从事对外贸易商务联系、谈判和技术管理工作, 适应我国对外商务工作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结构进行分析, 对应职业技能来设置相关支撑课程, 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需要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领域分为涉外文秘、涉外商务两大领域, 这两大领域内有各自对应的相应岗位。涉外文秘领域包括的岗位有商务接待、公共秘书和经理助理等岗位;涉外商务领域对应的岗位有信息员、公关员、业务员和翻译等岗位, 其中各个岗位也有相应的任务, 各个任务又需要必备的技能, 因而, 针对任务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建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评价为切入点, 从高技能人才质量标准的岗位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同时注重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包括政府的定期评价 (如就业率统计、政策倾斜等) 与专项评价 (如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 、社会专业测评 (如组织接受相应院校、企业、评估机构以及投资者、资助者等委托做出评价) 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 最终形成包括院校、企业、政府、学生、社会中介等评价主体, 以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