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岗位(精选11篇)
适应岗位 篇1
包装业的快速发展, 迫切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高、岗位能力强的人才来支撑,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包装业普遍存在的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随时面临技术革新和改造等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 (以下简称包装专业) 面对包装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 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包装印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既是高职院校包装专业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岗位能力是高职生的核心素质
近年来,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 既包括毕业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就业态度、自我形象、岗位能力 (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转移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及自我管理能力等内在因素, 也包括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政策等外在因素。对企业用人的调查表明, 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 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的欠缺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许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 大部分岗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工作经验, 希望上岗后马上就能胜任工作, 并且还强调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与工作要求的适应性和匹配性, 并能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是直接面向职业和岗位的教育, 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应把岗位能力作为学生的核心素质来培养。
二、包装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1. 市场调研情况。
近年来, 包装专业全体教师多次深入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成都永发印务有限公司等30余家校企合作企业, 采用到企业参观学习、与企业人员进行座谈、问卷调查、对以往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即时通讯等多种形式, 对企业的用人情况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调研。调研发现目前包装印刷业最紧缺的人才一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 能够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高级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二是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行情, 能对技术和营销提出改进意见的技术型人才;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智能型高级技能人才。调研还显示高职院校包装专业毕业生岗位能力弱, 大多缺乏基本的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策划能力不够;文字功底浅, 归纳总结能力差, 对具体工程技术状况表达不清, 甚至词不达意。调研还反映出所有企业对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吃苦耐劳的精神, 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团结协作意识、抗挫折能力等非智力素质都有强烈要求。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经过锻炼最终成为技术型人才和智能型高级技能人才。
2. 就业岗位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
包装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 迄今已为社会培养了四届, 共计416名毕业生, 主要在我院校企合作企业就业。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获知, 他们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包装产品研发与设计、包装工艺设计与管理、包装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包装印刷生产、包装材料与设备采购、包装产品营销等。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得知, 完成包装印刷企业目标岗位任务所需的能力包含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层次。其中基础能力即通用能力, 是所有不同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具体包括语言表达、交流沟通、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制定工作计划、评价总结工作成果、健康管理、求职择业的能力。专业能力即运用包装专业知识和技术完成某种岗位任务的能力, 包含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如基本的审美、包装材料的选用、通用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计算机排版、包装印刷、包装印刷设备维护保养、生产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管理等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包装结构设计与盒型打样、包装装潢设计、包装产品制作、包装测试与分析控制等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是岗位能力的重心部分, 是区别岗位和岗位分化的基础。拓展能力即运用各种知识、方法和经验去综合分析判断问题, 做出正确决策并实施管理的能力, 包括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组织协调、自主创业等能力。
三、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由于包装印刷企业岗位能力具有复杂、多层次和交叉等特性, 因此包装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性, 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和主线,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1. 理论“必须、够用”, 突出实用性。
包装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依据高职教育的规律、特点以及毕业生所面对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需求, 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以“必需、够用”的原则, 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2. 企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企业需求反映课程的社会功能, 是课程开发的前提, 在课程构建中起着主导作用。知识体系反映课程的教学功能, 是课程开发的基础, 在课程开发中起着支撑作用。个性发展反映课程的教育功能, 是课程开发的纽带, 在课程开发中起着核心作用, 对提高学生素质, 增强其社会生存与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把企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包装材料与测试》、《包装结构设计》、《包装CAD》、《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 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通过开设《广告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与策划》、《包装企业经营管理与法规》、《包装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专业英语》等选修课程, 培养学生岗位拓展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 能力递进。
岗位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包装专业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可按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依次展开, 并依据每个阶段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每个阶段具体对应的课程如表1所示。
4. 课程整合。
伴随包装技术的进步, 综合化、信息化、计算机化已成为岗位新的基本要求。要保障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对能力需求的变化, 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一是对理论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 如把《包装材料》和《包装质量检测》两门分属于理论性质和实践性质的课程整合为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包装材料与测试》一门课程。二是按常见包装材料设置综合性课程, 如依据纸张设置《纸盒包装设计与加工技术》、《纸箱设计与成型加工技术》等课程,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5. 强化实践操作训练。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增加实践操作技能课程, 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堂实验技能训练、实训中心操作技能训练、实习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组成。实践训练中要依据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来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关键技术能力。
四、包装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与建议
1. 专业培养目标要明确。
包装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培养服务于产品包装、包装印刷企业、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公司的既懂设计又懂印刷, 具有实践和创新精神的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 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弱, 岗位能力不足, 这与“零距离”对接的目标极不适应。所以, 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应放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包装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推行“学训结合、学赛结合、学岗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设计任务融入课堂, 实施项目化教学管理,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3. 重视校企合作在提高学生岗位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点, 它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可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半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环境和具体岗位上开展生产、管理和服务,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获取工作经验, 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毕业后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4. 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和考核标准。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后, 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的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标准的制定要依据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 要能体现出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融为一体的岗位能力培养结构。二是要建立量化的专业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每个教学环节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综合评定教学成绩。对学生考核也要结合岗位任务需要的具体知识、能力、素质制定量化考核标准, 并严格执行。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专业课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训, 完成每个项目后要及时考核, 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摘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 培养出规格对路, 质量上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其所承担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职,核心素质,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模块化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职高专类学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
[2]万达.高职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发展新模式探索[J].中国包装, 2009, (04) .
[3]徐筱.高职类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包装世界, 2011, (07) .
[4]吴艳芬.高职院校中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与培养[J].印刷世界, 2012, (01) .
[5]郝晓秀, 孙诚, 魏娜.工学结合, 构建“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J].包装学报, 2009, (09) .
[6]方道, 余成发.情境式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J].印刷杂志, 2012, (04) .
适应岗位 篇2
一、角色的转换 朋友们大部分都已 21-22 岁了吧,虽然我们早已过了 18 岁的法定成年年龄,但在参加 工作以前,我们并没有真正独立,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只有从现在起,从我 们开始领到薪水的那一天起,才真正意味着我们的独立。那么,独立了的我们与以前有什么 不同?从学校进入社会,我们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同学回答)我总结了一下,我们的角色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位置不同:学校――社会 ② 任务不同:以学习为主,是培养能力的过程――以工作为主,是发挥和应用能力的 过程; ③ 角色不同,又表现在几个方面: A、首先,我们从消费者――劳动者; B、其次,由原来的别人服务我,别人/社会对自己尽责任和义务――我服务别人,自己 对别 人/社会尽责任和义务; C、由父母抚养自己,向父母要钱――自己养活自己,并赡养父母,给父母钱; 对这些角色的变化,我就不用多作解释了。综合起来,最根本的变化还是责任主体的变 化,即从一个责任的被动接受者到责任的主动提供者的转变,简单地说,原来由学校、老师、家庭培养我们 10 多年了,现在该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那么,我们还能不能象原来一样,什么事情都由别人为我们来想呢,当然不行,现在,我们必须慢慢地学会替别人想事情了。
二、学校与社会的不同 要真正做好角色的转换,除了要认识角色的不同外,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与学校 的不同: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十分复杂,有各种关系要处理、有各种规章制度要遵守、有规 定的生产任务要完成、还有很残酷的竞争要面对,等等,而学校相对要单纯得多,只要同学 关系和师生关系要处理,也自由得多,只须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进入社会后,关注更多的 将是工作、质量、合作、绩效、效益、工资、职位等等,不再是单纯的上课、学习和成绩。
1、在社会和在学校要处理的关系不同 在学校只有同学关系和师生关
系要处理,但进入社会,更具体一点就是进入公司后,最 基本的关系就是同事关系,其次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都相对单纯,质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和竞争,而公司作为一
种追求盈利的机构,一切均以工作和效益为中心,同事关系相对复杂一些。首先,表现在同事的组成要比同学的组成复杂得多,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背景不同,水平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志向不同等等,必然使每个人的想法、办事风 格、处事态度、工作作风等都不同,那么,我们必须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和合作。其次,处理方法也不能像对待同学或朋友一样,单凭兴趣爱好来决定。因为作为同事,不管你们是否投机、是否合得来,甚至是与你作对的人,你们都必须一起协同工作,共同将 工作做好。如果说同事关系难处理的话,难就难在这里。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宽阔的胸怀,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各种不同的同事。另外,正如下面几点要讲的,同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利害冲突和竞争。这也是同事关系 难以处理的另一个方面。比如工作安排、工资、奖金、选拔提升、甚至辞退等等,都充满了 竞争和利益冲突。我们必须学会处理和平息各种矛盾,必须学会克制、忍耐和等待,学会在 竞争中生存和成长。还有一种关系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进入社会后,不管你在哪个机构,也不管你处 在哪个位置,你都会面对一个人,就是你的上司,即你的管理者。我们还必须学会与上司相 处,主动积极地帮助上司克服各种困难,配合上司完成公司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不失时机 地表现你的能力和才华。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学校自由惯了,一旦进入社会要接受别 人的管理,很不习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你的想法与上司不一致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首 先,你应该准备充足的理由,与你的上司去沟通这个想法(比较重大的想法应该形成书面建 议或报告)。如果不能取得上司的认同,那么一般情况下,如果你确认这个想法对公司很有 益,就应该向更高一级的上司汇报,否则,就只有请你暂时收起你的这个想法,再等待时机。不管怎么样,有一点请你一定注意,任何时候,都应保证目前的工作正常进行。就是说,当 你的想法与上司之间存在分歧时,首先执行上司的决定,然后再等待时机沟通。
2、社会与学校的竞争不同 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除了一些学业上的竞争外,基本上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 和竞争,而公司作为一种追求盈利的机构,一切均以工作
作和效益为中心,员工的每一项工作,公司的每一项决定都无不与公司的经营目标和公司盈利挂钩,这种事事与经济效益挂钩的体 制必然引发利益冲突和竞争。比如,公司是以工资这种基本形式来衡量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和对公司的贡献的,而且可 能每个人的工资都不同,就拿我们公司来说,同一份工作,有拿几百的,有拿千多的,也有 拿几千的,不同的工作之间差别更大。凭什么,我们同一个学校出来的,甚至原来他比我还 差,反而比我还多拿工资?当然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首先是企业的效益,这是最基本 的前提,如果企业没有效益,员工的工资是不可能很高的;其次公司对员工工作能力与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对公司的忠诚度、培养潜 力等; 再次是岗位性质,如果某个岗位各方面的要求都高,自然工资也高,相反则相对较低; 还有就是人才的供求情况,如果某方面的人才紧缺,肯定这方面人才的价格也会要高些。相 反,如果某方面的人才很容易找到,那么相对来说,可能价格也要低些。这只是几个主要的 方面,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这里就不细说了。那么,我们如果想拿高工资的话,就必 须不停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才能拿别人拿不到的工资。再比如加薪和提拔,不知大家是否清楚,在社会上,有个 20/80 原则,即 20%的人创造 了世界上 80%的财富,20%的人掌握着世界 80%的财富,20%的人管理着 80%的人,等等。对公司也一样,公司只会提拔 20%的人,公司只会给对公司有巨大贡献的 20%的人以高工 资,那么,你是否就是这 20%中的一员,则只能看你自己能否在竞争中取胜。
就拿你们毕业分配来说,你竞争上了这个岗位,就意味着你的同学少了一次机会,如果 有人在这种岗位竞争中总是失败,则意味着他可能衣食无着,生存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发现和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这方面强化自 己的竞争能力,永远能在竞争中取胜。
3、自由和自主的程度不同 在学校,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约束。而在社会,你必须遵守各种 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在公司,你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保证公司的各项工作 任务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公司会有很多管理和奖励办法。大家都知“社会分工”这 名词,但真正与自己联系起来可能还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在学校你想做什么,想学什么,想怎么做,都不会有人干涉你。但在公司,上班时间,你只能做与
工作相关的事,为了尽快 适应工作,你的学习也往往会与工作相关,至于怎么做,更不是由自己定的,就象我们栏目 部的制作,基本框架、风格都规范好了,你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发挥。更多的时候,我 们要根据顾客的需求来做。
4、责任和义务不同 这在前面的角色转换中已提到。经过我们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现在终于可以有能力回报 社会和家人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掂量一下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有很多同学是从农村出来 的,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凭添了多少白发与皱纹!甚至疾病缠身。现在 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工作,做出好的成绩向父母汇报,应不应该多赚一些钱,给父母买点补 品,帮父母补帖家用? 我想说的是,不管我们在哪里工作,做什么,当我们一旦决定要做的时候,我们都应该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份工作做好,哪怕是我们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那么在离开岗位之 前,我们都应该去学好,做好。否则,是对公司,更是对你自己最大的浪费。人生真是太短 暂了,当你发现“要是我原来就这样做的话,现在肯定不是这样”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5、同事关系与朋友关系也有很大不同 你可以选择志趣相同的人做朋友,但你不能选择志趣相同的人做同事。如果你发现原来 某个朋友与你合不来时,你少与他交往或不与他交往就解决了。但是对同事,你没有选择权,前面讲了,同事有各种各样,你都必须天天与他们相处。不管你们是否投机、是否合得来,甚至是专门与你作对的人,你很讨厌的人,你们都必须一起协同工作,共同将工作做好。当 然,同样,你可以选择离开这个公司,不与这样的人合作,但你不能保证,另外一个地方就 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所以,积极的解决办法是面对,而不是逃避。其实,每个人内心都 是渴望理解和真诚的,你给别人一份真诚,别人会回报你十分的真诚。如果你用这种心态与 人交往时,什么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三、如何处理同事关系 其实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里还提几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充分的协作精神。在学校,学习基本上是自己的事情,而进入社会则不同,任何时 候都存在分工、协作的问题。比如,我们栏目部的制作人员,就必须与教研中心的老师协作,必须与录音人员协作等。有时候,就是同一课件,也必须与组里的多个同事协作,有的做页 面,有的做动画,有的做声音处理,有的做视频处理等等。
2、虚心的学习态度。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同学来说,不管你在学校时多么优秀,到公 司后都必须虚心向老同事请教、学习。
因为你在初来乍到,公司的一切对你们来说都是陌生 的。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校的优秀只能让你的起点比别人高一点点,但并不代表 你已经成功,进入社会后,大家又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我出来工作已经 10 多年了,发现
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进入社会后,很多原来在学校表现非常优秀的同学有时反而没有那 些在学校表现中等的同学发挥得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把学校的优 越感带到社会上来了,比别人多走了很多弯路。
3、良好的沟通和理解。任何事情都可能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进 行交流和沟通,以争取理解和支持。千万不要在背后说长道短。
4、其次是“体谅”。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学会与别人的优点合作,并忍让别人的缺点。在不了解别人的工作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批评别人。
5、同事之间要能相互帮助,同甘共苦,同事有困难时要彼此帮助,因为工作经常会有 突发事件,今天是你同事的工作做不完,说不定明天就是你的工作碰到困难,如果经常主动 帮助别人,别人同样会在你有困难时主动帮助你。
6、还有就是一定要公私分明。不管出现什么事件,大家一定只能对事,不能对人。只 要是为了工作,大家大吵一架也没有关系,但事后,一定不要针对某人抱有成见。合作中必 须充许不同意见存在,这样,大家才会有创新。
7、少发牢骚多干实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抱怨和牢骚。这里我只想提 醒大家,除了损害你自己的形象外,抱怨和牢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发牢骚之前,请先 把你的能力表现出来,提出你的解决方案,那么你的同事才会肯定你,支持你。
四、如何尽快成长为公司的栋梁
1、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论事情大小,在做完之后,一定要先 检查两遍,确认没有错漏和问题存在了再上交,这样可以提高公司对你的信任度。
高职毕业生岗位能力适应性调查 篇3
调查对象为山东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当前从事会计工作。调查共收回问卷424份。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题目的完整性,将存在未作答题目的问卷做了删除。经处理后,得到有效问卷348份。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使用了统计软件包SPSS13.0。
基本情况
毕业生所在企业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最少,仅为21家,占比6.0%;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127家,占比36.5%;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最多,为200家,占比57.5%。
被调查毕业生分布在全省16个地区。毕业生较多的地区为烟台、济南、淄博和潍坊,占比均在10%以上;其次为青岛、临沂地区,占比在5%以上;其余地区的被调查毕业生占比都在5%以下,不到20人。
毕业生工作的企业以私营企业居多,达237家,占比68.1%;其次是股份制企业,52家,占14.9%;再次是国有企业,32家,占9.2%;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数量较少,仅为17家和10家,占比分别为4.9%、2.9%。
毕业生所在企业以小型企业数量最多,有166家,占全部企业的47.8%;其次为中型企业,116家,占比33.3%;再次为大型企业,52家,占比14.9%;数量最少的是微型企业,为14家,占比仅为4.1%。
总体上看,本次接受调查的毕业生分布在山东省16个地区,所在企业以第三产业居多,占比近60%。毕业生工作的企业,尤以私营企业最多,占比达68.1%。在不同规模企业工作的毕业生都有,但在小型企业工作的人数最多;其次为中型企业,两者合计为81%,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在中小型企业就业。
毕业生岗位能力适应情况
工作岗位的能力需要
超过70%的毕业生认为综合素质、对工作原创性与灵活性的把握、职业水平与能力这三项是比较重要的工作能力。作为通用职业能力来讲,多数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协调与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四种,其中前三项占比在89%以上。毕业生对英语、算盘和计算器三种通用能力的选中比例都远低于前四种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最需要加强的能力是综合处理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选择这三项的毕业生占比均在66%以上,尤其是第一种能力占比最高。
毕业生对证书的认可程度
普通话证书和英语证书的认可度均不过40%,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证书则得到了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认可度远高于前两类。说明他们认为满足工作需要的首选和主要证书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证书,而非普通话证书和英语证书。
从专业证书的角度,选中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电算化证书的比例均在88%以上,说明他们认为最需要考取的证书是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会计岗位能力的适应性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应当具备会计核算技能和财务分析技能,毕业生对其认可和重视的程度分别为99.7%、71.0%。内部控制技能、内部审计技能和预算编制技能并未得到多数毕业生的认可。
多数毕业生认为重要的专业职业能力是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税务核算与申报能力和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等五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其认可和重视程度分别为95.1%、87.6%。毕业生对会计制度设计能力、管理制度设计能力、预算编制能力、筹资投资分析与决策能力的认可比例都很低,说明其并不为多数毕业生看重。
专业课程的适应性
多数毕业生认为得到有效应用的课程有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6门,有效应用程度比例都在54.0%以上,尤其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两门课,其有效应用程度更是超过了80%。珠算、管理会计、经济法、审计、预算会计、纳税筹划等课程的有效应用程度比例都较低。
逆向调查发现,与会计实际工作相关性较低的课程有8门,分别是珠算、纳税筹划、审计、预算会计、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经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三项技能得到有效应用的程度最高,有效应用程度均在70%以上。会计综合实训、点钞两项技能有效应用的程度次之,也都将近60%。珠算、汉字录入与编辑、财经应用文写作的有效应用程度都很低。
关于在校期间有哪些未曾涉及而在工作中新学习的项目,或者说有哪些未曾深刻领会而在工作中熟悉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银行相关业务、工商登记相关业务、税务相关业务,毕业生对其选中比例均在69.0%以上。
结论与建议
经验数据表明,近几年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而且尤以私营企业居多。这对指导学生有效就业具有实践意义。
毕业生普遍对综合素质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认为实际工作中最需要加强的是综合处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协调与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培养对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应当具备会计核算技能和财务分析技能,认为实际工作中最需要加强的能力就有会计分析能力。他们认为重要的专业职业能力是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税务核算与申报能力和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等五种,尤其是前两种能力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围绕上述核心职业能力来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
对珠算、管理会计、经济法、审计、预算会计、纳税筹划等课程,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其有效应用程度都较低。学校可以考虑不再开设这些课程或将这些课程由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
同时,毕业生对普通话证书和英语证书的认可度并不高,因此也可考虑不再开设这两门课程,或调整减少其开设课时的数量,而且不再要求学生考取与其相关的等级证书。
有6门课程的有效应用得到了多数毕业生的认可,分别是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多数毕业生认为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综合实训、点钞等训练得到了较高的有效应用。经比对发现,上述课程和技能训练与上面归纳的核心职业能力基本吻合。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大上述课程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力度,尤其需要强化这些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必须推动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大技能训练强度,切实提供实践教学改革必需的设施和条件保障。
有七成的毕业生对银行相关业务、工商登记相关业务、税务相关业务的适应性较弱。为填补这方面的漏洞,可以通过税法、税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强化税务相关业务内容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补充、强化银行相关业务能力的训练,通过经济法基础、经济法、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补充、强化工商登记相关业务能力的训练。
适应岗位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网络文化
1 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海量的信息和资源使国家和地域界限日渐模糊。网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促进了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互联互通,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作为信息传播媒体的网络, 也成为高职院校师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络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并与校园文化交叉融合后, 形成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1]。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 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 是一种依托多媒体技术而存在的现代文化, 具有传递知识和信息、商业和娱乐服务功能, 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自由度强及平等参与等特点[2]。校园网络文化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校园传统文化相比, 它具有数字化、跨文化、开放式和互动式等特点。
校园网络文化以网络为依托载体的网络行为、网络习惯, 符合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并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由于时空距离的大大缩短, 人们为获取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 降低了学习成本, 节约了学习时间, 这是其他任何教育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渗透了高校师生的生活, 故如何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是一个重要课题。
2 校园网络文化对高职生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式, 是学校师生在教学和生活中, 彼此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人文底蕴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风气及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包括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也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 还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3]。教育的环境对师生品德情操、思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化校园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 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网络文化也成为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4]。
网络文化在高职校园中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广域无界限的文化资讯、网络课堂、网上竞赛、聊天、游戏、购物、看视频、写博客等丰富的网络文化生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的思想提供了表达的空间。这些积极影响也使网络文化建设、传播和内化功能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对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行了有益补充。
消极方面:如果没有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则容易导致学生网络成瘾、信息污染、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等。如果大学生将虚拟世界中的极端个人中心意识转化为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实际行动,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就很容易滋长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 阻碍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5]。另外, 由于沉迷网络, 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的与人交流, 会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合作能力下降, 产生面对现实世界觉得无所适从等网络依赖行为。
3 利用校园网络文化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 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是很有必要的。与普通高校相比, 我院的培养目标侧重于适应社会需要, 注重人才的职业性, 强调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6]。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适应就业岗位的职业素质, 还要有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深厚的知识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网络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式。虽然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定冲击, 但我们要趋利避害看到网络好的方面, 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方面的新载体、新平台作用。通过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快捷与方便, 发挥网络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 使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来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职院校特点, 我院采取相关措施, 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3.1 开通试题库、统考练习平台、内网文件转输协议 (FTP)
试题库涵盖各个专业科目, 每个科目包含大量的练习题, 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 选择不同科目、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统考练习平台主要针对广东省计算机考试 (一级) 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在校园内网络通行的宿舍、教室、图书馆等都可以自由登录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使教师可以更加科学、理性、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依据统考练习平台学生的练习成绩开展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同时各科目的学习可在教师指点下由学生自己调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风, 增强了其自学能力。
针对学校网络遍布的资源, 信息技术中心提供了多个内网FTP资源共享平台。如专门提供给每间教室的FTP平台, 可以放置教学课件、班级资料和任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相关学习资料;机房FTP则给大一学生按学号各提供一个文件夹, 以放置个人学习资料、作业等;教师FTP平台则只供教师放置资料, 如测试题等。这些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
将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使学有所用, 创设有职业内涵的教育环境, 开展岗位模拟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好地结合, 使学生适应岗位需求。
精品课程网站除了可以方便、循环地使用学习资源外, 还可以通过实验课录像提高实训效率。比如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放置的实验课录像, 是教师设定病案, 学生模拟临床医生工作内容, 实现了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数字化。创建一种在形象直观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演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病例诊断相结合的形式, 以此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和检验学习效果,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实验课中易出现的问题, 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 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 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 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3.3 充分掌握就业信息
校园网络的便捷使学生能方便地了解到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 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 便于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3.4 通过门户网发挥陶冶作用
学生是校园网络的主要使用者, 因此, 有必要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正确引导。可以尝试建立以学生就业为主题的网站, 通过学习生活之余的耳濡目染达到对就业岗位、环境的宣传, 对职业的认可;也可以多宣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 吸引学生参与, 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传统的专业知识讲座一般通过组织现场活动的形式进行, 但因为时间、场地等原因其只能面对校内部分师生。我院开通的视频点播平台改变了这种状况,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有选择地观看各种讲座、网络课堂, 及时了解各种资格认证考试情况,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学习理念、不同“族群”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 实现了文化的跨群体交流。
3.5 提供深造、再学习的平台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校园文化的辐射空间, 如远程教育、网上招生与考试等, 这种崭新的教育方式在对传统教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 也源源不断地把校园文化传向四面八方。我院的网络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上学习的服务平台, 另外, 还为在校生提供了各种资格认证考试等服务。利用网络资源打造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提供各种优质服务的平台是我们的目标。
网络的普及使高校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网民。网络比其他学习媒体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更强的搜索功能, 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和媒介。如何运用好网络资源, 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综合效能, 使其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催化剂, 促进适应岗位需求人才的培养, 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良性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形成, 有赖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月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9) :2291.
[2]张国泉.试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和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6) :244-246.
[3]魏春霞.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设思路[J].教育革新, 2010 (9) :26.
[4]敬菊华, 张珂.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134-137.
[5]黄丽君.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3) :176.
适应岗位 篇5
前言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另一边,金融危机的爆发,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 “熟手”。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学生找工作的程序被一再提前,实习的目的从过去的专业实践转而直接指向了就业。然而实习工作也是两个字“难找”。据零点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目前能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而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75%以上从业人员的中小企业却很少对大学生开放实习机会,二级城市实习职位较少。一下子实习岗位也成了香饽饽,有些学生还打出了“倒贴钱”去实习的口号。实习难成了就业难的“前奏”。
在这种情况下,实习生在寻找实习岗位时,是否拥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成为能否被录用的关键因素。此外,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角度讲,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的变换、岗位的调整、多次就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何应对这一挑战,适应这一趋势?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就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适应岗位的人才”才是真的人才,提高实习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能让在实习中的学生在岗位上表现的更加出色,发展状况更加良好.1-加强实习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方法: 由于实习生大多人生阅历浅。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这些都使得不少实习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进入企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被企业淘汰。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严格刚性的管理和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从而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他们就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因此加强实习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方法包括:一是在学校要多进行实习教学,这点很重要,现代教育对学生理论上的教授多于实际操作的教学,这样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较多得到实际操作的训练,学生在实际岗位上的表现和适应性会受到实战经验不足的影响.另外可以进行专业思想和理念,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教育,还可以通过企业实践来加强实习生的岗位适应能力.2-实习教学加强岗位适应能力: 实习教学加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2.1应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实习教学中,经典的“宽基础、高素质、有特长、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中“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首要目标。因为,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是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也是完成岗位任务进而成才的前提和能量贮备。然而,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什么练什么就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实习教学是演练的统一,更要求精学精练。因此,教师必须抓住那些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讲和基本技能练。
2.2应让学生学活专业,突出特长:
所谓专业技术就是在特定条件下,运用科学原理和知识,解决特定问题,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方法、途径和技巧,它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实习教学中,我们既不可能让学生掌一个专业的全部知识,也不可能让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全部照套照
搬,要把专业知识和技术当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技能,不必面面俱到,只需精选其典型进行学习、分析、剖析,掌握其原理、规则和规律,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有了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所以“活”是实习教学的核心。在实习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典型指导、分析、结,让学生活学活用,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从而发掘学生的潜力,适应岗位变化的需要。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规律,结合各自的身心发展特点,发现和培养学生的
特长。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重要,然而突出的特长却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亮点、一张
推介名片。我们说培养品牌学生,更大意义上是说培养具有鲜明特长的学生。因为,一方面学生特长的发现、培养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师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干教师掌握特定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规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特长的形成是学生将自身学习兴趣、专业知识、技能储备以及个人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产物。学生特长越突出越能显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能力的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也就越强。2.3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现代教育,不仅关心学生“学到什么”,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未来的文肓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谓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效益。就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其专业技能的形成是多种知识技术综合运用反复强化的结果,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尤为重要。在实习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三类方法训练。一是如何不断扩充、吸收前人与旁人知识的方法,即借鉴创新的方法;二是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即应用创新的方法,三是掌握规律,触类旁通,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即自主创新的方法。上述三类方法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有机体。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强化。只有不断向学生传授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如何创造,才能让学生适应终身教育的大趋势,应对各种新岗位的挑战。3-其它的方法: 3.1专业思想和专业理念教育:
专业思想是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或者行业有所成就的思想基础。是职业认同和工作好感的感情基础。是爱岗敬业的思想源泉。专业理念对于工作实践具有纲领性、原则性指导意义,是做好某一项工作的理论保障。专业思想和专业理念教育主要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培养高职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二是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场、商场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和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一些道德规范。三是技术实践和业务动手能力教育。这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核心素质。是岗位适应能力的基础。业务能力的高低、动手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能否胜任工作。而人与现实业务的磨合期长短对于毕业生在岗位上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3.2了解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其精髓在于“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并把它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这种管理要求人们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结果.就是能促进高职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透过企业管理文化,完成对职业的认识.在企业实践中树立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通过企业实践,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切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亲身感受优秀企业文化中企业哲学、企业精神尤其是经营理念中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清醒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从而自觉地树立起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4-针对性原则:
上述的一些加强实习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方法,还要有针对性原则.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岗位有不同的适应要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适应特点。开展加强适岗位应能力的教育和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地区,不同思想特点的学生和能力素质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因教施材.结论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因此加强实习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更为重要,它对于促进学生就业,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毕业生以及服务社会经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激动万分。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编排的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热情的帮助。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所有的任课老师,是他们将我领进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的大门,并对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和目标。在学校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育,使我能够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班的所有同学们,我们在一起渡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感谢大家陪我一起走过的日子。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是你对我论文的指导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得这篇论文得以最终形成。
最后对所以关心我的人,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适应岗位 篇6
关键词:物流企业;企业实践;教学理念;技能提升;专业教学;专业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6-0142-0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优化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专业教学学生的企业岗位技能适应性,缩短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差距。通过深入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能对教学工作有所启示,能为专业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1 走进物流公司,转变教学观念
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教师就像企业的工作人员一样上班和下班,从事与企业员工类似的工作,专业教师不仅能够体验企业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差距,能够熟悉物流企业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在教学理念上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规格、重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培养目标,从而能够实现专业课教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落后。目前高耗费低效率的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与当今的课程改革相距甚远。这次的下企业实践,可以说是适应时代进步,适应课程改革,适应职教事业的发展,教师借此机会转变教学观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 拓宽知识领域,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专业教师注重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熟悉物流企业的现场工作环境以及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操作技能、作业流程。这些都为开展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一手资料,更为物流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建设提供大量的素材,丰富、完善和更新专业教学资源库;这些来自企业的一手资料还可充分应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以利于提高物流专业课教学质量。
3 强化企业实践经验,实现技能提升
下企业实践前,职业学校应该根据每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带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和工作任务去学习,深入生产第一线,清楚实践企业的岗位设置、工作职责、用工要求、具体作业流程等。在工作中我们亲自动手实操。经过企业实践锻炼,专业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到专业课程教学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专业教师可以非常自信地向学生介绍企业中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的设备、技术等,可以非常客观地拉近学校与企业、教室与生产现场、学生与企业员工的距离,可以把在企业获得宝贵的实践操作经验融入校本教材编写中。专业教师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企业在技术人才需求和人才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需要和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得到物流企业的赏识和认可,就必须根据不断更新变化的企业技术需求和行业发展来适时适度地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
3.1 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流企业需要的是能懂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熟练的操作者。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应该时刻将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不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室)学习的过程中熟练和提升企业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能够在系统的培训后马上进入常规的工作,从而及时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利润。以我校的叉车司机培训为例,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叉车司机培训班的培训,能够掌握企业所需的基本的叉车驾驶操作技能。
3.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切实发挥物流实训基地(实训室)的作用,就必须根据校企合作的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念不断地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
专业教师在下企业实践中感受到:“到工厂实习使我们大开眼界,因为一些在平时教学中无法看到的设备、器材和工艺流程,我们在工厂都能身临其境。通过下厂锻炼,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通过跟生产现场面对面的接触,能够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在企业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生产服务,而专业理论知识更是如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90%的理论知识看似陈旧,但是很多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还是在这些原始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问题是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尽快保质保量地将这些知识传输给学生是关键,我想我们职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中向这个方向迈进。”
目前通行的教材不够符合中职生本身的特点,如果继续加强专业教材的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是我们更好地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由之路。关注企业的需求,关注社会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课改,把问题的关键放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如何培养出更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上。只有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相关岗位的用工需求和条件,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就业方向的校本教材,才能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需求。
3.3 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依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以及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特别是企业实际操作教学能力,要以提高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教学能力为出发点,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骨干教师队伍。要先让专业教师参加企业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要定期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进行顶岗实习,了解新的技术需求,并将之融入到日常的专业课教学
中去。
3.4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大多数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遍存在焦虑的表现,自控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目标,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他们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一个普遍特点是眼高手低,怕苦怕累。所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要从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把合作企业的文化引入到学生德育教育和日常教育中,灌输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思想。要指导学生无论身处何方都要遵守纪律和时间,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学会自律、自省,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学生们过硬的专业技能,树立刻苦钻研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通过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教师能够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物流的全面运作,收集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切实把握现代物流企业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师资培训。
参考文献
[1] 刘福华,陶杰,黄秀娟.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J].物流科技,2010,(7).
[2] 陈忠林.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大订单”培养职业教育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专家网,2012,(3).
适应岗位 篇7
当前, 信息技术进入到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的后PC时代, 嵌入式系统的市场快速增长, 嵌入式人才缺口将急剧增大。正基于此, 国内众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和培训机构纷纷开展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和培训工作。但是, 据不完全统计, 仅在通信领域我国至少需要15万嵌入式人才, 电信业嵌入式人才的需求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上扬[1]。
二、适应高职院校嵌入式方向的就业岗位调查
总体上嵌入式系统可划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一般由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和外围的接口电路组成, 软件一般由硬件抽象层、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平台和应用程序等组成。
硬件层:硬件是整个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运行的平台, 包括输入输出接口/驱动电路、处理器、存储器、定时器、串口、中断控制器、外设器件、图形控制器及相关系统电路等部分。
软件层: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平台。操作系统主要是实现资源的访问和管理, 完成任务调度, 支持应用软件的运行及开发。软件应用平台则是为了提高开发速度与软件质量, 一些应用提供商开发了一些可重用的应用平台, 封装了一些常用的功能, 同时提供A PI接口, 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功能层:主要指的是应用软件层, 位于嵌入式系统层次结构的最顶层, 直接与最终用户交互。针对各种特定功能来编写应用程序, 实现系统的功能应用。主要是进行大量的C、C++或Java语言编程, 不需要更多涉及底层硬件, 大都是基于操作系统之上的编程。
有接近75%以上调查对象认为以下岗位适合高职生[2]:销售、技术支持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硬件测试工程师、系统功能测试工程师, 贴片焊接工程师、硬件维修工程师;有40%-60%的调查对象认为软件工程师 (linux, C/C++) 、软件工程师 (wince.net嵌入式) 、软件工程师 (java方向) 、电路图原理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适合高职生。
三、适应就业形势的岗位能力
生产部的工作按照流程可分为焊接工程师、硬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系统功能测试工程师、硬件维修工程师。这些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要求都不高, 工作难度不大。主要针对的就是专科生和高职类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面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知识点来综合考虑。
基础部分:能阅读简单的英文资料, 熟悉和掌握C/C++语言。
硬件部分:焊接结构设计基础、制造、管理, 熟悉或者掌握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等基本硬件电子电路设计知识;接口电路程序设计;熟悉基本的ED A工具, 如SPICE、O R CA D、V IEW D R A W、M O D ELSIM、M A X PLU S, 至少熟悉1到2种, 熟悉SD L;对于32位嵌入式处理器和8位单片机, 熟悉其应用设计和调试方法。
系统部分:熟悉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 嵌入式芯片定义;了解Linux、W ince、u C/O S-II、V xworks、R TO S操作系统知识, 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作原理, 内核定制与裁剪;了解设备驱动、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熟悉脚本程序编程 (python或perl) ;精通C语言, 对嵌入式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库函数有较为透彻的理解;掌握代码运行时的内存处理情况, K G D B等内核调试工具的使用。
四、结语
根据嵌入式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的需求,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做了适当的改进[3]。教学方法多样化, 能够满足各种专业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教学手段多类型, 包括课堂讲授、软件实践操作和交流型学习。尤其是交流型学习, 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授课和上机实习模式, 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渝, 李明, 等.源码开放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分析与实践——基于SKY EY E和AR M开发平台[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4.
[2]俞建新.略论嵌入式系统的实验教学[J].北京: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7) :742-745.
适应岗位 篇8
一、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 高等院校不断引入新鲜血液, 青年教师比重逐步上升, 并体现出如下的趋势:一是年轻化, 二是知识化, 三是专业化。正因为如此, 现在的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的特点更加鲜明:一是热情上进, 善于接受新知识, 探索新理论;二是进取心强, 成就动机强烈, 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三是富于开拓精神, 在教学科研中勇挑重担。虽然处于黄金时期, 但青年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现有的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 大致需要经历岗位适应期 (1~4年) 、成长稳定期 (5~9年) 、创新发展期 (10~15年) 三个阶段。特别是新进的青年教师, 非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适应岗位环境, 并通过一定数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逐渐掌握和熟悉高校教育工作和业务, 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在岗位适应期面临的困惑
青年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 由于自身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 在工作上可能会逐步出现一定程度的困惑和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目前, 许多高校对人才都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教学工作量轻教学质量的情况, 而在青年教师队伍中, 除了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以外, 大多数青年教师都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储备。这是由于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 除了师范院校或教育学专业学生, 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大学期间都未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训练, 相关知识准备不足, 不了解教学规律, 更不知道如何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 再加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政策导向的片面理解, 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往往隐藏着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 甚至只是走走过场。这很容易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方法简单划一, 思路缺乏新意。
2. 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科研资源。
大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师其经历都比较单纯, 从学校门再到学校门, 从当学生到当教师, 缺乏教学实践锻炼。特别是很多非师范毕业的硕士、博士没有接受系统的师范训练, 连基本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教法都没有掌握, 毕业到校就马上安排一门甚至几门的主讲课程, 常常导致教学的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存在巨大反差。与被“匆忙”推上讲台相反的一种情况是, 一些高校在教学资源分配上论资排辈等现象依然存在, 在排课时更多地考虑高资历教师, 这也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使得优秀的青年教师难以脱颖而出。
3. 面临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告别学生时代, 步入高校与社会之后, 一方面面临着衣、食、住、行、赡养老人、社会交往等多种需求, 收入不高、开支不小, 许多人不得不戴上“房奴”的脚镣和“负婆 (翁) ”手铐;另一方面面临着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压力, 再加上其他青年教师潜在的比较和竞争, 因而在情绪上容易出现低落, 有时在工作上还会产生一种消极甚至抵触情绪, 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
三、高校新进青年教师顺利度过岗位适应期的途径
若想妥善应对上述问题, 尽快度过岗位适应期, 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重视:1.重视培养职业道德。当前, 各高校都有针对性地实行了一对一的青年教师导师制。这种“结对帮扶”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 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也不应单单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他们应该成为朋友和伙伴, 导师能够不断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感染青年教师, 帮助他们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 同时也激励青年教师克服困难, 勇往直前, 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 重视掌握教学技能。
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在工作前主要接受的是科研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相对贫乏, 所以应该着力进行“补课”。听课是“补课”的极佳途径。听课的次数不在多, 而在精, 要善于挖掘听课对象在备课、语音语调、节奏控制、板书、讲课重点、激情、衣着、声音、书写规范以及肢体语言运用方面的优点,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而不是单纯地模仿。
3. 重视教研相长。
科研好是教学好的坚实基础, 这既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 也是青年教师追求成功的自觉选择。作为大学教师, 必须是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并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人, 因为只有亲身从事科研实践, 有一定的科研基础, 讲课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激励学生潜心钻研、开拓创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也是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所以, 广大青年教师要将自我科研与教学融合起来, 以教学找准科研的方向, 以科研解决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使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虽然个人努力至关重要, 但新进高校青年的成长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 它同时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扶持, 只有三方齐心努力, 才能使得青年教师尽快地成为真正合格的大学教师, 最终形成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共赢的局面。在此过程中, 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重视:
1.生活条件。目前, 我国教师队伍不稳定已日趋严重, 而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物质待遇偏低。具体而言, 高校新进青年教师大都面临着婚恋、家庭、住房、职称、升迁、荣誉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 但这些的问题又很容易被学校和社会所忽视。因为, 我们一直提倡教师的奉献精神, 提倡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可是, 如果教师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基本的工作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或者说, 教师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同类人, 那么, 他们可能成长为骨干教师吗?
2.政策管理。当前, 新进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重研轻教的偏差,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办学管理思想的反映。有些高校过于强调科研, 认为科研成果可以迅速提升学校的声誉, 其考核机制也是科研导向型的职称评审和量化计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它迫使青年教师一进校就要考虑申请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问题, 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提高教师水平, 这与大学最根本的功能——教学与育人是相违背的。
3.文化氛围。现有的教育研究表明, 如果教师感觉处于边缘地位, 也会产生种种冲突。这种边缘地位虽然与青年教师并不存在必然关联, 但如果他们感到自己在同事或管理部门看来, 仅是处于一种无关痛痒的边缘地位时, 也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
总之, 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的未来和希望, 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岗位适应期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要有做艰苦、细致工作的思想准备, 有切实可行的工作安排, 以便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实现校园、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 新进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会面临许多困惑。为了顺利度过“岗位适应期”, 青年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给予扶持。
适应岗位 篇9
职业教育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教育, 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在高职院校, 公共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基础课, 是每一个专业课程体系必需的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对公共英语课程重视不够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 对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等问题探讨得较为深入, 而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探讨得不够。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定位模糊由于公共英语教师对课程研究得不够深入, 导致对公共英语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仍停留在“基础”这两个字上, 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何处, 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和强化这种基础性作用等, 这些方面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厘清。
公共英语课程师资结构单一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大都是英语专业出身, 缺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由于对所任教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认识不够, 导致对各个专业学生未来的目标岗位不够了解, 不太清楚特定的工作场所对英语的要求。因此, 教师难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化, 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构成、生源素质也各有不同。因此, 公共英语教学一方面要适应入学英语水平、就业层次、学习能力及发展目标各异的学生的需求, 提高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另一方面, 要最大限度地贴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为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能力、能胜任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这些已成为摆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开展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依据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度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 明确提出了“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强调“英语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 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指导性文件指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观是进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教学实践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中心是意义建构, 它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一方面, 这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 另一方面, 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因此, 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经验, 而是要把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 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 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性, 在班级中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 合作学习是值得重视和尝试的一种学习策略。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 (1) 语言 (Verbal/Linguistic) ; (2) 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 ; (3) 空间 (Visual/Spatial) ; (4) 肢体运作 (Bodily/Kinesthetic) ; (5) 音乐 (Musical/Rhythmic) ; (6) 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 ; (7) 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 (8) 自然探索 (Naturalist) 。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因此, 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所区别, 做到因材施教, 采取对学生更合适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各自发展的机会。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近两年来, 笔者作为课题主持人, 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结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为理论依据, 积极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支持, 探索适合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形成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2) 以就业为导向, 基于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实践, 尝试构建涵盖课内和课外英语学习环境, 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创造机会, 培养学生在本行业领域内实际工作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 (3) 完善教学评价方法, 逐步建立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围绕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和校本教材建设进行立体化课程资源开发, 为实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资源保障。
本课题研究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学生中实施, 约3500人直接受益, 这项研究直接促进了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 教学实践运行有序
课题研究促使课题研究人员进一步厘清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定位的理性认识。根据教务处、教学系部的指导意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先后形成了分层教学的高职英语课程大纲及不开展分层教学的高职英语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大纲。课题研究团队有计划、按步骤开展教学实践。教研室在期初、期中和期末按要求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自查和监控。积极完成学院基础实训室的评估工作, 为学院语音实训室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以课题研究推进院级精品课程《高职英语》的建设。课题研究团队积极参加专业调研、行业挂职锻炼和专业研究活动, 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和专业建设趋势。安排专人负责, 进一步规范教学档案资料的管理。
(二) 教学模式探讨有成
课题研究团队每个学年均开展研究课活动,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与意见反馈;课题研究团队还组织和开展面向教师的教学评教活动, 以评价为导向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进程。课题研究团队主动利用在线QQ群、课程网站、电话、短信结合面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每个学期均为各教学系部学生开设B级专项强化辅导班, 全院约1/3的学生受益于此项目。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讲授与操练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 课外实践拓展有得
课题研究团队以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广西大学生英语戏剧节目选拔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推手, 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课外英语实践活动, 积极营造校园学习氛围。近50名学生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此外, 课题研究团队指导的英文戏剧小品获得省级三等奖。另一方面, 课题研究团队教师多次组织学生开展行业观察、课外活动、户外采风、与外教交流。赛事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现了高职英语课程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丰富
在教务处和系领导的支持下, 课题研究团队编撰和出版了校本教材《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B级) 解题策略》, 同时定期开展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材评价活动, 对现阶段的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反思。课题研究团队在建的《高职英语》精品课程网站推出教学资料、B级攻略、学习资源等栏目, 汇集各类教师、学生可共享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向学生推荐学习网站和补充读物。通过多种渠道共同促进, 目前课题研究团队已经初步形成了有益于教师与学生英语学习的教材资源库。
(五) 学习评价方式改善
课题研究团队在课程导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学生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高职英语课程学习学风进行评价;每学期对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情况进行专项分析。逐步实施了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涵盖学生的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出勤情况、作业情况、模块考核, 计入期评成绩占50%;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能力考试计入期末成绩, 占50%。这样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也能够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师成长途径增加
一方面, 课题研究团队坚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小组学习和研讨, 鼓励团队成员进行学历、学位进修;另一方面, 通过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高职教育专题讲座、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赛事活动, 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和团队合力。与此同时, 课题研究团队努力寻求系部和教务处的支持, 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外出培训、观摩和交流活动。这些外出活动不但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也为课题研究收集了有效的信息, 扩大了课题研究的影响。
(七) 团队发展收效明显
以本课题研究为基础, 课题研究团队新申报成功院级课题一项。课题研究团队参加2010年院级说课比赛获优秀奖、学院2011年教学软件大赛获二等奖, 在2011年度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多名教师被评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期间共发表论文10篇, 其中, 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篇, 区优秀期刊发表论文2篇, 省级以上学术刊物7篇。这些成果显示了课题研究团队实力的整体提升, 在学院内树立了团队的良好形象, 为团队未来的成长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两年来, 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团队取得了较多的收获。但课题成果显示, 我们对于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课题研究团队还将从学生、教师、学习环境、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切入, 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 以促进学生、教师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赵蒙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9) :47-49.
[2]王建华.浅议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 :102-104.
[3]范琳, 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31-35.
[4]霍力岩, 赵清梅.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学生发展评价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4) :46-51.
[5]陈三东.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4) :27-28.
适应岗位 篇10
1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反映出的“四个不适应”问题
1.1 工作量与工作人员的不适应
在高校,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一份学籍, 每份学籍总是在随着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不时的发生变化, 所以, 工作量相对于其他岗位说来是很大的。特别在高校扩招和高校体制改革、多校合并的情况下, 在校学生人数一直呈现在逐渐增多的情况下, 使得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日渐繁重, 且日常事务琐碎, 具体、项目多, 随机性大, 纷繁、忙碌、易出错。学籍管理人员每天都很繁忙。常常处于忙忙碌碌的工作压力下, 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常常产生疲惫心理, 以至于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渴求调动岗位, 摆脱失误多的压力。
1.2 学籍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教学管理发展的不适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传统的管理办法发生了变化, 从主观到客观都引发了一些学籍管理人员不适应的问题。从主观上看, 学籍管理人员本身不能迅速地适应变化后的新要求、新做法, 对先进的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 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 会有跟不上趟的感觉;从客观上看, 或是由于以往学校规模较小, 学籍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建立起的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导致学籍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弱化了管理效果;或是部分学籍管理人员年龄相对较大, 思想保守, 不愿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 又缺乏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能力。如此种种状况, 造成学籍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教学管理发展的不适应。
1.3 学籍管理队伍不稳定与岗位需求的不适应
造成学籍管理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很多, 一是劳动强度大, 工作连续性强;二是学校领导对学籍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定位, 使学籍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后顾之忧;三是繁杂的事物性工作很难出成果, 工作内容与职称评定、业务量的考核、评优等硬件要求有很大距离, 影响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学籍管理岗位相对教师岗位处于后勤保障位置, 自我轻视的思想和想要换岗的思想在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中普遍存在。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 学籍管理队伍不稳定特别是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不稳定问题的发生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
1.4 学籍管理人员的思想与岗位需求的不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功利性的价值观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态度。功利性对于人的行为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激发人们的进取心, 实现力所能及的功利, 或千方百计的谋求更大的功利;另一方面会强化人们的不满足心理, 以至于产生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学籍管理人员的功利性引发的问题是对本职工作的不安心、不满意, 甚至于急功近利, 不能够踏踏实实的工作, 在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开拓进取, 导致了实用主义倾向和物化心态的蔓延。
2 学籍管理人员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
其一, 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完成高校根本任务的全过程中, 学籍管理工作既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起点, 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终点。学籍管理工作必须面对每一名学生, 为每一名学生修成学业的全过程负责。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它关系到学生的将来和培养学生的质量, 容不得半点疏忽。只有管理者在思想上明确教学管理的重要作用, 才能自觉地付诸行动, 实施管理, 加强管理。学籍管理人员要做好学籍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热爱这项工作, 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这样才有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遇到棘手的问题时, 既要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办事, 又要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 进行积极引导和教育。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其二, 具有厚积的业务实力。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工作, 每项事物性的细节工作都是由学籍管理人员来具体执行和操作, 其中成绩管理、学籍处理、课程重修、选修、毕业资格审查等工作作为学籍管理工作重头戏, 这就需要学籍管理人员精通业务, 精通业务就是熟练掌握有关管理内容, 能较好地对学籍管理各个环节实施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环节的作用。管理人员既要苦干, 更要精通业务, 懂得巧干。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加大, 学籍管理工作的工作量成倍增大, 同时对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需要精通业务的管理人员在具体实践中勤于思考, 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不断探索出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随着学籍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 计算机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已普及应用, 学籍管理人员必须适应计算机办公的需要, 提高工作效率。成绩管理是学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 计算机成绩管理与成绩录入的工作量非常大;另一方面, 保证成绩录入的准确性, 尤其是重修、选修、免修、重新编级以及辅修专业、专业二学历、各种等级考试的成绩管理等工作, 要求学籍管理人员一定有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否则会导致对学生不可挽救的损失和管理事故。
其三, 具有显著的沟通协调能力。
学籍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贯穿着对学生的教育活动, 学籍管理岗位需要横向纵向的工作协调与人际沟通, 这种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说服教育能力, 观察分析能力, 平衡关系能力、宏观控制能力种种。因此, 必须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具体说来, 学籍管理者将承担一定量的沟通协调工作, 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 要做好某项工作, 必须掌握相应的沟通协调技巧, 能较好地将学校的政策和管理内容传达给工作对象, 使他们能按照学校的要求配合学籍管理工作。
其四, 具有良好的个性修养。
适应岗位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评价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较, 其价值取向由以知识传承为主, 转化为以满足岗位任职需求为主。职业教育的这一转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 而其中职业教育评价标准, 是职业教育功能得以科学定位的现实体现, 直接反映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因此, 职业教育评价不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测量考评式的教育评价, 它的评价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 职业教育评价, 不再是套在院校、受教
育者头上的一道“紧箍咒”, 而是院校、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的一张“保护伞”
这一点直接体现在职业教育评价由功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的转化。学历教育评价一般都是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体现其管理意志的重要手段, 以此制约和规范院校的教育行为。通过评价, 区分院校的成绩优劣和质量高低, 并按其评价结果, 实行奖惩, 划分等次。这种功利性评价是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的, 可以为院校管理建立一种外力驱动机制, 有力地促进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但是, 这种评价模式对于职业教育不啻是一场灾难, 正是它给院校教育发展提供的外力驱动机制, 严重制约了院校和受教育者发展的个性化。
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和严厉的奖惩制度, 使院校和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模式化是与职业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个性化教育, 它要求教育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自觉进行教育形象的主体自我构建, 因此, 其评价思想应该是发展性的。解除套在院校及受教育者头上的一切枷锁, 充分发展院校特色和受教育者个性, 采用科学的标准和多样化评价方式来促进职业教育的深化, 这才是职业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
2 职业教育评价, 不再是上级对院校、教
师、受教育者主体单一的“静态评价”, 而是上级、用人单位、院校、受教育者四位一体的“动态评价”
教育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行为。学历教育评价, 院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对于院校是评价主体;教师相对于受教育者是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 评价方案的设计、标准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规程的制订以及结果的处理等, 都由评价主体完成。被评者为适应主体的评价标准, 不惜扼杀自身的个性与特色, 去迎合主体的需求。这恰恰违反了职业教育评价的初衷。
职业教育评价则认为, 评价的主体应该就是教育的主体:相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 院校是教育的主体;相对于教师而言,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于是, 职业教育评价不再仅仅是衡量院校教育成就、受教育者学习成就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还拥有其它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相对院校教育而言, 职业教育评价可以发挥院校的主体作用, 去促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政策, 也可以据此加强院校内部管理, 从而使评价成为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相对受教育者而言, 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评价, 去创造适合于受教育者需要的教育, 而不是运用评价去选择适合现行教育需要的受教育者。职业教育评价不仅是衡量受教育者学习成就的重要手段, 更为重要的是它要为院校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提供反馈。在这里, 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评价的重要参与者, 它对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最有发言权, 也最能决定职业教育院校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因此, 职业教育评价是一种主体多元的动态评价。
3 职业教育评价, 不再是以他评为主的总结性“比较评价”, 而是以自评为主的动态性“内省评价”
传统学历教育评价的静态性特点, 是由于以“他评为主”的评价形式, 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故而也不可能有很高的评价频率, 更不可能展开诊断性和形成性的评价, 充其量也只能每年度或若干年度组织一次“总结性评价”;而行政性特点, 是由于整个教育系统要以教育评价的结果来实施行政处理, 故而采取“比较评价”无疑是较为合适的一种评价样式, 最起码它能在评价中确定每一院校或受教育者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这样的一种评价样式对职业教育存在诸多不利之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需要以院校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多元化主体作为保障。如果教育评价使院校、受教育者在个性化发展道路上受挫, 就不会有其良好的个性发展, 不会有生机勃勃的多元主体。
职业教育评价力求主体活性多元, 就决定了其评价形式的动态性。即以自评为主, 教育主体依据职业教育的规程和要求进行自身的内省评价。这种评价不作横向比较, 只衡量个体自身目标的达成程度, 激励个体按不同层次和基点向目标趋进, 求得最佳发展。自评固然存在缺乏参照, 不易比较, 重视程度不同, 易发生偏差, 客观性较差等缺点, 但它易于开展, 能激发被评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它以院校自评、教师自评、受教育者自评三个层次, 成为促进院校、教师、受教育者反思自身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 使其自身在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得以成长和提高。
4 职业教育评价, 不再仅仅是服从于教育
选拔功能的一种手段, 而是为了院校、教师、受教育者充分完善“自我”的一种措施
传统的教育评价, 在处理评价结果时, 主要是利用了评价的选拔功能, 当选拔完成后, 落选个体的经验教训、优点缺点等都缺乏必要的解释和反馈。这是畸形的评价方式。与此相反, 职业教育评价注重的是在解释和处理评价结果时, 对每一个体进行内差分析, 总结经验, 查找不足, 进行改进, 使评价的教育性和改进功能, 得以充分发挥。
职业教育评价重要的是通过评价, 对职业教育进行问题诊断、目标调节, 进而获得改进工作的依据。为此, 职业教育评价方法必须得以拓展:上级教育机关对院校指导与被指导、院校同行间的互相学习、院校对上级教育领导机关的评价、院校对教师队伍的质量评价、院校对受教育者素质的评价、受教育者对院校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各职业教育院校毕业生的评价等等, 都纳入评价过程, 扩大各种可以获取信息的渠道, 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上级、院校、教师及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盲点”与“误区”, 以利于各个层次发现被定势和习惯所掩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9.
【适应岗位】推荐阅读:
对岗位适应度的英文自我评价07-11
浅谈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09-28
自适应自适应滤波09-14
适应方法07-14
心理适应05-09
学业适应05-13
适应区域05-22
适应模式05-30
现代适应05-31
适应证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