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适应

2024-08-27

工作适应(共12篇)

工作适应 篇1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护理工作, 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护士应改变以往的护理服务理念, 并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充分运用到实际中去, 要有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较强的业务素质, 擅长处理各种各样关系的能力, 还要有长远的眼光,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专业水平, 在护理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笔者从事护理工作20余年, 也经历过很多事情, 亲身体会到了护士这个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来, 由于医疗体制的改革, 护士作为临床一线的特殊群体, 由于与患者接触最多, 成为医患矛盾的出气口, 忽而被推到风口浪尖, 忽而为千夫所指。当然, 要做一名合格的护士, 是真的不容易,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疗体制改革引起了护理工作的重大变革, 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护士竞聘上岗和护理分配制度的改革, 既给护理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也给护士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要求护士要有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要有长远的眼光, 将现代护理理念融于护理工作中, 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培训, 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增加护士的求知欲, 提高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 提高患者满意率, 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 就此谈一些感受。

1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患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敬重生命追求更美的生活, 尽自己的力量去挽留更多的生命, 这就需要护士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心群众疾苦, 把“解除患者的痛苦”作为自己最大的愿望, 急患者所急, 想患者所想, 具有高度的同情心, 还要有自省精神, 并在自省中不断完善自己, 团结同志, 尽职尽责,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做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 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

2要有比较强的理论和专业实践素质

护士应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了解患者的心理, 练就精湛的技术, 能执行各种操作规程, 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应用于临床的一些新技术, 加强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 同时还需加强思想建设。首先, 护士要加强学习, 熟练掌握护理常规操作技术, 这就要求护士多干、多练、多观察、多学习, 并不断总结创新;其次, 要学习理论和临床上的各项技术操作。

3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护士需要面对领导、医生、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等,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1) 护士与护士之间的关系:要以诚相待, 维护群体利益, 互相团结, 虚心求教, 取长补短。

(2) 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对患者要认真负责, 个人仪表端正, 语言和蔼亲切, 工作专心致志, 动作轻巧熟练, 千万不可与患者及家属发生口角。要经常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交谈, 虚心听取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评价, 逐步改进护理工作。

(3) 护士与科领导的关系:尊敬领导, 服从领导安排, 配合领导工作, 以集体利益为重。

(4) 护理服务:提倡人性化服务, 和患者沟通时微笑面对, 遇到问题善于解决, 灵活应对患者和家属的问题, 懂得换位思考, 为患者服务, 履行职责, 遇事冷静, 礼让三分。调整心态, 多一些宽容, 多一份理解, 在工作中做到眼快、嘴勤、腿勤、手勤、脑勤, 讲话、操作、走路、关门都要轻。加强护患沟通, 为患者提供温馨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 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 热情周到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从根本上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5) 要有长远的眼光, 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专业水平。所以, 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不断探索、开拓, 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 多向有经验的老护士学习护理经验, 多从护理杂志中吸取新的护理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 更新知识, 更新观念,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永不落后。

工作适应 篇2

南北口雅爱中心小学年10月

王蕾

2018

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工作总结

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刚入学的前两周是十分重要的入学适应阶段,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校园健康、快乐地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因此,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儿童实现从学前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并在心理、思想、行为上为小学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做好基础准备。教育措施和成果如下:

一、制定方案

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开学初成立一年级适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天津市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期教育实施指导意见》,通过反复学习,充分认识到做好幼小衔接的适应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二、逐步落实

在前期学习文件、调研情况、制定方案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地落实小幼衔接,让学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们不断研究,必须达成的工作目标,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反思--实践--反思。结合方案,学校于日前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组织多种培训

为搞好小学阶段的新生适应教育,学校分别进行了行政层面、教师层面、家长层面的不同培训。行政层面,主要学习两个文件,并分析学校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教师层面,分析学生情况,制定培训方案,提出工作要求;家长层面,强调基础教育重要性和习惯培养的必要性。通过不同层面的培训,大家形成共同的工作目标。

(二)深入课堂

为及时了解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教学管理干部及时深入课堂,通过听评课,了解现状,改进教学。学校管理干部从课堂常规、教材使用、教学设计、目标制定等方面不厌其烦地对她年轻教师加以指导,使他们摆脱困惑和盲从,真正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学校也给她们铺设台阶,让他们开学之初步子放慢一些,脚步扎实一些,不能因为追赶教学进度忽视学生的习惯培养,更不能对学生表现出急躁情绪。有了第一周的缓冲,加上后期的慢行,渐渐地,不仅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两位青年教师也适应了新环境、新工作。

(三)开展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一年级班主任除了利用课上、课间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以外,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活动进行强化。第一周的五天,每天一个主题,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学生对每天的教育主题有自己的认识,活动中,发言踊跃,活动效果凸显。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充分利用《校园安全儿歌》对孩子进行课间安全教育。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生动的图画,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安全教育寓于日常交流之中。一段时间以来,课堂纪律和课间秩序明显改观。

三、总结成绩 一个阶段的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显现出良好效果,学生都呈现良好的开端,为今后的小学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做到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成绩与效果如下

1、熟悉校园环境,师生友好相处。绝大部分同学能认识班级,初步熟悉校园;知道上厕所、去操场的要求。清楚自己在路队中的位置,明确路队进出学校要求。能认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能够记住周围小伙伴的名字,和班内小朋友友好相处。

2、知道学校要求,落实各项纪律。老师对于课堂和课间的要求到位,学生认真遵守,而且知道吃午饭和午休的要求。自己清楚每日进校、放学时间。课间休息有秩序,并能做好准备工作。喜欢学校环境,喜欢学科教师。能够在上课前做好相应的物品准备,清楚每门学科基本的课堂常规,并认真遵守。喜欢上每一门功课

3、注意安全,做好安全防护。知道课间注意安全,不追跑打逗,杜绝危险事件的发证。知道遇到特殊情况找老师,放学后不与陌生人交谈,等到家长再离校。注意保护同伴,不带锋利的物品,注意尖铅笔不伤害到同学。

四、不足与改进

一年级新生适用教育工作应更深入、更及时。由于平日工作任务多,学校管理人员少,对于一年级的适应教育工作学校虽重视,也深入到年级组中,但是感觉还是力不从心。今后如果有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更加深入地进行监督和指导,反馈的信息更加及时,则工作效果会更加明显。安排一年级任课教师应更科学、更合理。一年级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班主任工作还是很顺利的,教学工作略显欠缺,尤其对拼音识字教学,虽工作热情高,但实际困难较大。今后安排任课教师,学校应全面考虑,更趋合理。

学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课改 篇3

一、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教育”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处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每学年定时举行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的大型传统活动。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四、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更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德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

大一新生环境适应工作探讨 篇4

大学时期并不漫长, 却是人生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段。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 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既是我们的工作, 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对中学而言,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大一新生要面对一系列的变化, 我总结有如下几点:

(1)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专业性、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全方位性;学习态度的自主性、自觉性。

(2) 生活环境。由父母照顾到生活独立,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学会处理日常事务。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 与社会接触机会增多,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 价值观的冲突更加激烈, 也面临更多的诱惑和选择。

(3) 人际环境。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 来自全国各地、兴趣爱好各异、生活习惯不同的同学共同生活, 难免产生矛盾, 尤其是中学时代没有住读经验的那些学生, 这是不小的变化。大学生交往不再受父母指导限制, 交往的范围扩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以前有难度。同时学业压力减轻, 正处于青年时期, 恋爱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处理师生、同学关系以及恋人关系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问题。

(4) 管理环境。管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生活管理等方面。中学时期的班主任式的管理已经变成了大学的已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助的管理方式。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主要是通过指导、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自理能力, 不像中学老师那样具体、周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还要学会以自我为中心来分析解决问题, 不再事事依靠老师。

(5) 参照环境。大学生都是高考中的优胜者。进入大学后, 参照环境发生变化, 一方面“比较团体”扩大。由中学的几百人、上千人扩大到几千人、上万人。另外, “比较范围”也拓展了。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 还包括社交能力、艺术修养、个人魅力、研究能力等。这就带来了新的自我认知与评价问题。

(6) 校园环境。中学阶段,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校园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大学期间以及以后毕业就业中非常重要。各个高校都会为学生搭建锻炼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面对这些广阔的平台时, 有些学生如鱼得水, 有些迷茫困惑, 有些自卑抑郁。

面对以上这些环境变化, 学生们会如何反应呢?要么是积极主动适应, 要么是消极被动适应。积极适应是一种健康的适应, 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或顺应环境中的某些变革;二是不断地抗争和选择, 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 这是发展性适应。

消极适应是一种不健康的适应, 它以牺牲个体的发展为代价, 甚至会导致某些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如何帮助引导部分学生尽快从消极被动适应到积极主动适应就是我们急迫的任务。结合几年来的学生工作经验, 我认为学校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环境:

(1) 新生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能够让学生对新环境在宏观上有一定的了解, 增加对新环境的认同感, 形成一定程度的归属感, 从而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2) 学生朋辈交流引导。所谓学生朋辈辅导员就是指跟我们新生年纪相差2、3岁的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学校通过开展学生志愿者迎新、学生党员下班、设立辅导员助理、鼓励学生成立老乡会、各语种口语角等方式, 为老生和新生交流创造机会。这些高年级的学生和新生年龄接近, 和新生所学专业相仿, 所处的生活环境相似, 而且刚刚经历了从新生到老生的环境适应, 他们以自己亲身经历言传身教, 大都能得到新生认可, 甚至很多新生视学姐学长为权威。老生的朋辈引导为新生环境适应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能有人认为在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太早了。这种观念早已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其实最早的职业生涯规划从高中文理分科就开始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具体化。学生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 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步。初进校时所进行的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有助于新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找准定位, 消除没了高考的迷茫困惑感。

(4) 寝室美化大赛。远离了父母亲人, 寝室就是学生的新家, 室友就是学生在学校最亲最近的人, 能否和寝室的同学愉快相处对新生适应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寝室美化大赛, 能够让整个宿舍的同学有机会一起打造理想家园, 通过接触加强沟通交流, 建立亲密感情。同时通过对生活环境的美好, 让他们生活的更加温馨舒适, 增强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

(5) 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主题班会, 能够帮助我们的新生尽快熟悉班级环境, 和同班同学增加了解, 消除内心的陌生感;同时, 尽快熟悉了解, 对班委选举有很大帮助。让有能力、负责任的同学担任班干部, 有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 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可以为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 辅导员一对一交流。通过前面的措施,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适时调节自己, 积极主动的来适应环境。针对个别的仍然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同学, 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种针对性的交流, 老师在了解学生情况后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不仅可以让身处异地的学生感受到独特的关爱, 同时也可以对学生适应环境给出合理的建议,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

除了以上这些举措, 我们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生家长、亲友团等方式, 来帮助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 赢在大学起点, 从而赢得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廖理容.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工作经验就是适应力 篇5

到报社的第一天,部门主任和同事都很热情,但也很坦诚地告诉我,在这个单位里是没有培训的,需要我从第二天开始就承担起每月六个版面的任务,并且要保证质量。一头雾水的我在同事的小声讨论中忽然明白了一切:在大家眼里,高学历意味着超人的适应能力,意味着在最短时间内自行成长为一个熟练工。

希望已经成为压力,而我忽然发现自己别无选择,只能认认真真地从头做起。

记者的第一步就是编辑。我负责的“专家观点”栏目是需要向一些知名专家约稿的,但当我拨通从网上搜罗来的专家电话时,话筒里传出一个冰冷的声音:怎么又是你们?不是说过了我最近很忙,对不起我还有事! ……话筒里传出机械的嘟嘟声,一盆冷水迎头泼下。我捧着话筒呆了半晌,然后又在网上一阵狂扫。这一次,我不仅查出了这位专家的生辰八字等个人细节,还将他从前的作品全部搜集并逐一阅读了一遍。

两天后我拨通了同样的号码,在对方失去耐心的声音里,我有礼貌地说:”您在百忙之中还抽空为其他媒体撰稿,真的非常难得,其实,这类稿件也非常适合我们的栏目,比如您发于某报的这篇,在我们周刊有着更加适合的栏目, 您的观点如果刊发在我们的

事实上,我并没有将事先准备好的赞誉之辞倾盘倒出,而是有针对性地对他近期发表的几篇稿件提出一些意见,具体刊登在我们的哪个版面,目标读者群是谁,周刊发行量多大,都有准确的答案。对方沉吟片刻,说以后有了稿件我优先给你们。挂上电话,我有种说不出来的轻松。

谁又知道,若不是我当年做网络编辑时已经仔细钻研过如何用热情融化作者的冷淡,又如何能够在片刻之内转过这个弯来?但是我并没在和社长的闲聊中渲染自己的困难,而是尽量表现得乐观自信。兼职时的职场经验告诉我,新员工应该尽量避免在上司面前表现出任何无奈,否则只会让他怀疑你的能力。

是的,虽然刚刚走出校门,但是丰富的实习和兼职经历让我不至于留下太多冒失的遗憾。

几天之后,网上的一些消息让我灵感突发,有了一个做专题的建议,兴冲冲地找到部门主任,对方却一脸漠然, 扔下一句“先做好本职工作吧”就转身而去。弄得我不知所措。后来,在一次编辑会上,这个主题被另外一个部门的记者提了出来,我才终于明白:部门之间的界限是划分得很清楚的,每个部门主任都希望员工能够尽力做好本部门的工作,尤其是作为一名新员工,更应该立足于本职,而不是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虽然有些沮丧,但这个教训也成为我职场生涯的一课。

在我已经习惯了并擅长于向专家约稿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在一家媒体,仅担任编辑是远远不够的,而我所负责的海外栏目要直接采访是很困难的,和外国朋友打交道的经验再一次帮了我,当我回到校园,请求昔日的外国同学、同事甚至是学生来为我提供一些联系方式的时候,他们的热情让我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清楚这些帮助对我来说有多重要。第一个海外企业同意通过国际长途接受采访并支付全部费用的时候,我忽然热泪盈眶,我知道,那眼泪里一半是成功的喜悦,另一半是奋斗的艰辛。

工作适应 篇6

一、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强化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变被动管理为自愿参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OSHMS标准使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地接受强制性管理转变为自愿参与。

2、推动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接受

OSHMS标准要求企业有相应的制度和程序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使企业主动接受政府最新、最明确的监察要求。

3、促进国际贸易,清除非关税壁垒

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与环境、质量问题一样,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以此为借口,对他国的产品、活动或服务采取单方面的进口限制,因而采用OSHMS标准有助于企业完善国际间互认制度,清除贸易障碍,顺利开展贸易活动。

4、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市场竞争力

建立和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充分反映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此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在市场投标中增加获得相关方认可的机会。

5、有利于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求针对企业各个相关职能和层次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有效地控制事故隐患,避免员工和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和获取认证的意义还在于:

(1)全面规范、改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伤亡事故和职业疾病,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企业形象,打破贸易壁垒,使企业提高市场份额;提供持续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机制,降低企业风险,进而预防事故发生;

(3)改善政府、企业和员工的公共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4)提高金融信贷信用等级,降低保险成本。

因此,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正体现着当今企业现代化的时尚标志。

二、开展职业安全健康认证,是提高企业综合素质的动力

实例: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开展职业安全健康认证,是公司在与外商合资谈判时得到的启发。合资方是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公司(GE),而开始GE表示不会与环保和职业安全健康达不到国际标准的企业合作。企业认识到仅有质量安全认证是不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还得有环保和职业安全健康认证证书。厦门通士达借鉴了GE公司的EHS(环境、健康、安全)管理方法,找出了200多个危险源进行整改,并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厦门通士达从ISO9001认证(产品)到ISO14001认证(环保),再到OHSAS18001认证,企业的管理焦点也随之从产品转向环保,再转向员工的安全与健康,通士达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分量由此显得越来越重。通过实施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善作业条件,增强劳动者身心健康,从而明显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实施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处处体现生产的本质安全,消除各类事故隐患,使企业避免事故,免遭处罚和经济索赔,从而避免经济损失。通过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环境、质量的认证“三证”到手,企业创立了产品大部分出口,经济效益显著。其成功之道,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遵守国际游戏规则。提高了企业综合素质,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笔者走进通士达,企业的产品、环境和人文处处充满着绿色。

三、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福建己具备较好的基础和环境

应该说福建省内很多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个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只不过这个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管理理念、运行方式、实施手段上是传统模式的;而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则应该是在即存的管理体系上,将崭新的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手段按照确定的规范进行调整和提升。可以说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在企业的建立是一个调整、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因此搞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关键是取决于企业决策管理者的信心和现代的竞争意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绝非深不可及。我国从1996年起,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多元化以及市场竞争平等公平的原则,陆续推荐了国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评价及实施标准。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10月发布《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这个标准是对OHSAS18001的等同转化,已经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目前,以这个标准为规范所建立、实施、认证的企业在国内已相当数量,其中也包含我省部分的先知先觉企业。他们通过系列的认证,提升了现代企业的品质和能力所表现的时尚综合实力,正影响着我省广大企业。目前,我省已具备推行和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和环境,其主要是,一、相当企业在近些年已推行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二、我省企业和主管部门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适合国情和行之有效的经验;三、国家安全生产立法和OSHMS标准取得显著进展;四、我省一批职业安全健康科研检测机构和OSHMS标准认证、咨询机构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已具备提供技术的支持,并能够承当OSHMS标准的制定、评估认证和咨询的工作能力,这已为我省的现代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了OSHMS标准认证的机遇和空间。

四、积极培育市场,规范认证途径

为有效推动我省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管理认证工作,提高企业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管理认证水平,降低安全卫生风险因素及相关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并使企业管理模式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促进国际贸易及提高我省企业的综合形象,以此加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我省推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必须依照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规范制定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以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关于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通知”精神规范企业行为,使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顺利地开展。

调度工作如何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 篇7

一、探索管理新路,当好参谋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调度工作是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的。所以,必须根据企业经济发展而转变,随着企业的发展,在当前林业经济新的形势下,不断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为有效的服务于当前林业企业做到:1、根据林业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生产经营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到立足长远、着眼当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2、在调度指挥过程中,实行生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出发,建立新的格局,实行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充分挖掘潜力,为企业生产服务。3、及时掌握生产情况,了解人员思想动态,生产潜在因素,按照生产程序,深入调查详细分析,有预见的分析问题,搞好预测,为企业决策当好参谋,充分发挥调度工作职能作用。

二、实现林工一体,发展多种经营

随着企业机制的转变与市场经济的调控,林业企业已不是完全以林为主单一型生产的企业,而是逐步走向以育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企业调度工作必须深化内部改革。优化经济结构,集中多方力量,不断开拓发展生产、振兴林业的新途径,实现主导产业由木材采运向育林、多种经营化的转变。

在企业日常生产组织与指挥中,逐步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确立林工产业的主导地位,以林工的产品为龙头、为一体,多种经营新的产业体系,对伐区生产的剩余物,枝丫材等小材小料,要有计划、有组织的搞好生产运输,发挥调度职能,针对市场行情及时定产定销,凡有利用价值的原料都要进行深加工,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合理有效的利用森林资源。同时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采集业等多种经营项目,统筹调度林、工、农、牧、采集等各项生产,改造林区产业结构繁荣发展林区企业经济。

三、进行系统跟踪,实行科学管理

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广泛运用先进技术,是推进林业技术、管理进步,治理兴林的根本对策。林业企业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林业经济建设。只有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才能有效的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调度工作要建立起完善的科学体系,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推行和采用适应性较强,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使企业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项目、科研与推广相结合,为林业企业生产经营与经济建设服好务。

在林业企业调度工作中,应积极推广现代科学管理方法与技术应用:

1、实行微机管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企业调度指挥中心编制切实可行的管理程序,实行对企业内部各行业的生产指标与经济状况统计、分析,及时掌握情况,反馈经济信息,使调度工作力求达到“准、细、快、全”,向现代科学化管理发展。

2、开展“木材统筹运输办法”,该方法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同木材采运生产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现代木材运输管理技术,它取代了多年来木材生产调度的粗放管理方式不投资或少投资即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挖掘潜力,治理兴林的有效方法。

3、推广应用网络技术,在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由伐区生产、运输生产、不断向营林生产、育林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方面发展,使林业企业各行各业联合一体,协调动作,向更新、更高、更广的管理层次发展。

4、进一步完善调度通讯网络,更新现有的落后通讯设备,建立无线集群调度网络使林业企业全区范围内调度通讯网络,迅速、准确、及时、有效的组织企业的各项生产工作。

5、在调度指挥生产工作中,科学的运用“人、机、天、地、微机”五大要素,因地制宜不失时机的组织好各项生产工作,开拓进取、完善制度、微机网络报表,更好的体现生产指挥,使统计数字更具有分析和经济预测,发挥调度工作和微机网络报表在生产工作的作用,为林业企业经营服务。

如何更好地适应高校教学秘书工作 篇8

1. 明确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

1.1 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

教学秘书要将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迅速清晰地传递给各个教学科室、实验室和学生, 使教学工作井井有条;同时, 各学院教师、学生和上级部门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这些“下级”和“上级”之间信息交流的任务就必须由教学秘书来完成。

1.2 沟通协调。

教学秘书在处理教务部门和学院, 学院和各教研室、实验室, 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时, 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 努力做到为教学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1.3

协助教学督导, 做好各项教学检查工作。

1.4 教学资料的收集、保存和使用。

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教学资料, 教学秘书都应该及时收集整理、保存, 这样便能在有需要时能快速调出查看。

2. 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2.1 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 这句话用到任何工作上都是适用的, 教学秘书也不例外。教学秘书的工作, 是和信息的收集、管理、传递密切相关的, 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工作。要在枯燥的工作中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这是需要经过不断磨练的。首先, 教学秘书要能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可能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学秘书的职位较低, 也没什么人注意, 甚至认为这个职务可有可无, 其实一旦缺少了教学秘书, 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教学工作就会立刻陷入到混乱之中。教学秘书如果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在工作岗位上就能够保持很好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1,2]。其次, 教师秘书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本身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差错, 教学秘书必须兢兢业业, 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把工作做得更完美, 否则很快就会对这种枯燥而又严格的工作失去耐心。服务于群众的思想, 也是教学秘书需要时刻具备的。教学秘书的岗位性质类似于商场的服务员, 是一个联系交流沟通的窗口, 服务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服务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工作开展, 所以, 教学秘书始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服务群众的思想和微笑服务的态度。

2.2 人性化工作。

教学秘书的工作都是围绕教学管理活动来实施的, 而教学管理活动的对象是人, 因而人的需求是工作中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人性化的管理, 是教学秘书工作的核心内容[3]。所谓人性化的管理, 就是不能够死搬教条, 做事不能一成不变, 处理问题不能够僵化, 而是必须根据具体事件和实际情况, 作出具体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做的过程中, 始终采取最有利于众人接受、最有利于事情解决、最有利于教学工作开展和实施的思想。也就是说, 教学秘书必须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性化的教务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度, 能使工作在有据可依的基础上合理进行;科学的方法, 可以使得工作有明确的结构思路;再加上人性化的工作方法, 与人沟通交流的改善,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广大师生甚至是领导的积极性, 促进三者的协调[4]。只有当这三者和谐统一起来, 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有序地开展下去, 效率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2.3 更好地做好助手工作。

教学秘书由于其工作特点, 获取信息准确、快速, 在防止和纠正教学工作的偏差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可以及时地向上级反馈信息, 使得上级领导能作出迅速合理的调整。所以, 教学秘书应该注意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很好的分类、整理和分析, 从中及时获得准确而有用的信息, 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反映给上级主管部门和院系领导。当然, 教学秘书还有必要将以往的信息进行总结, 从中得出一些回溯性、经验性的东西, 供上级参考。只有这样, 才能辅助领导对教学工作作出正确的决策, 使得上级的指令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下达, 得到更有效率的回馈[5]。

2.4 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技能。

无论哪种工作, 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没有哪个工作是可以不学习就能够胜任的。教学秘书工作看似只是简单的资料收集、传递信息等, 是一个不需要动脑子的职业, 其实不然, 教学秘书其实就是教学管理秘书, 对于教育学本身, 他必须有很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 教育学是教学秘书的必修课程;同时, 教学秘书又必须对管理学非常熟悉和了解, 如果对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不熟悉, 那么在教学管理中便会出现许多问题;当然, 教学秘书只有对社会学有所了解, 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因此, 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是教学秘书的日常任务之一。教学秘书要掌握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同时要熟悉管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 对于管理知识要不断更新, 才能确保使用更好的方法管理日常的教学工作。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 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它为我们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沿革较长, 里面难免会有很多过时的、落后的乃至腐朽的东西, 作为教学秘书, 对于这些陈旧的东西要敢于否定和打破, 要敢于实践科学的、先进的东西, 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2.5 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秘书虽然做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工作, 理论知识也是沿袭的各家之长, 但是仍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适合自己这项工作的专业化的东西, 形成一套教学秘书的职业理论, 这对于整个教学秘书职业来说是有莫大的帮助的, 也为后人的借鉴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 教学秘书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 必须开展一定的研究探索实践工作, 在科研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发掘更好的、更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崭新的理论, 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 用来指导教学秘书的工作。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因此, 教学秘书在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能够提炼、总结、推陈出新, 只有坚持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才能将教学秘书的科研任务承担起来。

高校的教学秘书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正常进行, 同时涉及面比较广, 比较复杂, 且枯燥的工作, 身为教学秘书, 应该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思想觉悟, 为协调教学管理, 提升高等教育的工作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丽清.论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吴才秀.论高校教学秘书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科技信息, 2006, (3) .

[3]朱军.浅谈教学秘书工作中的专业化、人性化管理.中国轻工教育, 2006.

[4]周家春, 王菊娣.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与低重心设想.化工高等教育, 2008.

工作适应 篇9

一、“新常态”的特征

(一) “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

新常态之“新”, 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 意味着相对稳定。中国经济经过了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长, 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日益凸显和释放, 以及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面逐渐消失, 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转折。新常态最核心内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 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 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 并将之上升到经济战略的高度, 势必对中国未来宏观政策的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他认为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

(二) “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

第一, 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 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 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 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 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 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 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 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风险大, 但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中国政府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 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 我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积极扩大国内消费拉动内需, 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 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 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 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 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 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 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 新常态下, 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 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 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 2014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 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 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平稳增长。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 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 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二、“新常态”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

(一) “新常态”下人才需求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显现, 富余劳动力减少, 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经济转型和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撑。“新常态”需要“新人才”, 新常态下向人才要红利, 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 要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越来越需要更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下, 成为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 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 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尤为重要。

第二, 更需掌握全局, 有战略发展观。大凡干事业, 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人才, 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 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较之前不一样的改变,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行各业的发展, 经济结构的转型, 要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离不开具备掌握全局和有战略发展眼光的人才。

第三, 从传统单一专业人才需求向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转变。随着社会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 传统的单一专业方向的人才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 其特点是多才多艺, 能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必须正视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积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四, 从中低端人才向高端人才要求的转变。中国人才面临着高端人才不够用, 低端人才不适用, 年轻人才不敢用, 特殊人才不会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缺失, 使中国在经济创新能力上受限, 降低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十八大提出, 推动中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大力培养高端人才, 引进国外高端人才,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第五, 从知识的追随者向知识的引领者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正在追赶美国。过去中国经济及技术的发展主要是追赶发达国家, 人才的需求主要是追随世界先进的技术, 对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随着中国的崛起, 也必然要求中国的技术发展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新常态”需要大量的原始创新, 需要引领世界技术的发展, 需要创新型人才,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

(二) “新常态”下人才工作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新时期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才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推进人才工作不能光顾“低头拉车”而无暇“抬头看路”。这一时期, 转型发展的压力更大, 爬坡过坎的难度更高, 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迫切, 对人才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 人才投入应与经济新常态的“中高速”相匹配

需要从粗放式、注重“量”的投入转变到集约式、注重“质”的成效上来。要围绕产业最急需、岗位最紧缺来定向引进人才。要注重精准发力, 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好的人才项目上, 从导向鲜明的申报条件上把握源头, 从设置科学的评审环节上精挑细选, 从分步实施的绩效评估上视情资助, 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建立完善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形式人才投融资新机制, 实施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 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企业财团共同投资开发人才资源, 实现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

2. 人才培养应与经济新常态的“优结构”相磨合

“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即将或者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要将人才培养目光投向人才使用市场, 通过市场杠杆来引导和调节人才培养工程或项目, 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性作用, 切实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既要重金大力度引进外地人才, 更要加强本土人才开发使用, 改变“外来和尚好念经”现状。既要注重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等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育, 也要把目光和资源锁定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夯实人才队伍“腰部力量”, 破局人才“倒金字塔”结构。

3. 人才使用应与经济新常态的“新动力”相衔接

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找到新动力, 把新动力充分释放出来, 其关键要打破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人才选用标准和学历、专业、职称等机械教条的条框束缚, 构建起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3]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 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事业平台, 放心放手大胆使用人才。

4. 人才发展要与企业和科技相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工作开展过程中, 要进一步促进新人才与企业的有效融合, 使人才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进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进而确保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也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而在此过程中,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过程中, 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需求, 应该提供不同的培训服务, 进而有效促进人才与企业的快速融合。并且, 在提供培训服务的过程中, 还应该提供足够多的培训模式, 比如“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一”等。[4]

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具有全面性的要求, 其不仅要求人才拥有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还要求人才能够对信息技术等科技力量进行有效掌握, 促进人才与科技进行有效融合, 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最重要的是,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发展速度与企业的发展速度有关, 而企业的发展速度又与企业人才的高效性和先进性有关。因此, 在对人才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人才与科技的融合。

三、“新常态”下人才工作的特点

(一) 人才需求多样化, 人才培养个性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高新技术进步加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人才供求关系、人才需求结构和人才模式已被打破。人才结构总是服从服务于经济结构。新生产领域的拓展, 生产方式的巨变, 行业门类的丰富, 使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吸纳人才的种类越来越多,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促进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移, 使任何一个产业不再是单一产业, 而是一些相关产业的群集;生产的分化与重组, 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产业链的延伸, 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大幅增加, 需要大量新型人才、特殊人才和紧缺人才。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发展, 需要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尤其是参与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跨文化竞争的人才。

(二) 人才素质现代化, 人才价值资本化

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时代性的特点, 人才素质现代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新常态新阶段,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 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利润本源, 互联网信息技术冲击人们传统观念、方法和规则, 这些都使人才素质的内涵和要求发生相应变化、面临重塑和变革。人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管理素质等逐渐从传统向现代众从单一向多元、从封闭向开放转化, 突出表现在具有现代化观念和意识, 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具有开放意识和战略眼光。在不少领域, 人才的标准已与国际标准接轨, 素质能力结构中反映现代科技、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及一才多能、一专多能的要素增多。与传统相比, 更加体现平等竞争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协调发展理念、体现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团队精神, 体现掌握高科技、进行知识管理、驾驭市场经济、能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能力等。

(三) 人才选拔民主化, 人才管理法制化

在选人用人机制上, 更新观念, 变传统的伯乐相马为赛马。既拓宽了识人、选人渠道, 又由自上而下的选人变为自下而上的选人, 促进了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扩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 我们党按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提出和落实群众在用人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体现人才选拔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化、民主化大大增强。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规定, 普遍实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评, 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 竞争上岗、公开选拔招聘等程序和方式, 注重破除常规、不拘一格, 坚持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推行票决制、问责制、追究制, 实现了选人方式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靠机制选人、靠制度用人的转变,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才选拔长期存在的封闭化神秘化。

(四) 人才评价社会化, 人才配置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对人才考核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人事制度与传统的重要变化之一, 就是伴随人才社会化。人才评价日渐从个体和组织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 逐步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价值评价机制, 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由社会公认的同行专家评定。人才社会化服务机构、中介组织诸如人才测评中心、评价中心、人才市场等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信用社会化管理制度、人才派遣制度, 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 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制度等也在探索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五) 人才流动国际化, 人才争夺“本土化”

今天, 人才的流动非常广泛和频繁, 跨国界、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流动司空见惯, 特别是高级人才国际化趋势大大增强, 在国家之间流动、竞争、共享的趋势日益明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人才的国际化开发与合作越来越广泛, 同时网络化为人才智力国际化提供了条件。世贸组织的核心理念和基础性机制, 就是促进资源、技术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该组织对区域化、国际化人才一体化的支持, 促进了人才国际流动和竞争。我国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发起成立“亚投行”, 表明我国更加重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和两种人才资源, 实现两个市场的贯通,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在人才的国际流动中争取主动。

四、结论

“新常态”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在经济新常态下, 人才工作呈现出新的的特征, 人才需求多样化, 人才培养个性化;人才素质现代化, 人才价值资本化;人才选拔民主化, 人才管理法制化;人才评价社会化, 人才配置市场化;人才流动国际化, 人才争夺“本土化”, 对人才工作的开展也具有较高要求, 人才工作要从注重人才的物质需求转向注重人才的发展需求, 这是“不拼重金拼环境”的内涵所在。相应地, 人才工作正由注重对人才的管理, 转向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服务;由注重整体概念上的人, 转向注重每一个具体的人。唯有如此, 才能让人才受到充分尊重, 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应该对人才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富余劳动力减少, 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 应注重把人力资源作为首要的战略资源, 加强人才发展规律和未来人才发展趋势的研究。不断提升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摘要:“新常态”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相应地, 人才工作正由注重对人才的管理, 转向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服务;由注重整体概念上的人, 转向注重每一个具体的人。唯有如此, 才能让人才受到充分尊重, 让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新常态,人才需求,人才工作

参考文献

[1]魏宏.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J].新城乡, 2014 (11) .

[2]欧成中.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J].经济界, 2015 (1) .

[3]张相阳.新常态下更应平稳推进人才工作[N].宿迁日报, 2014-10-12 (A03) .

适应新形势强化农机消费维权工作 篇10

1 农机消费维权工作特点

1.1 季节性

农机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农民购买的农机, 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农机消费维权活动, 不仅仅对农机产品本身的质量投诉, 也包括了因农机质量问题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而产生的维权活动。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特别是春耕备耕、夏收夏种和秋收冬种等农忙季节, 可以用分秒必争来形容;因此, 农机消费维权工作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1.2 专业性

农业机械是高效率的生产工具, 是用于替代劳动力完成作业任务的机器, 其作业要符合农艺要求,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决定了农机消费维权工作的专业性特点。

1.3 乡土性

农业机械的主战场在田间地头, 只有在作业过程中, 才能发现机器质量、作业质量、作业效果等问题, 机器上沾满泥土、尘灰;因此, 农机消费维权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处理案件往往在田间地头。

2 农机消费维权工作现状

2.1 消费维权网络建设

近年来, 工商行政管理及消保部门建立了由各个行业、企业监督联络站组成的消费维权监督联络网络, 并建立了以“12315”为指挥中心的消费维权投诉机制, 把各个联络站的投诉电话与“12315”实行联动,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诉渠道和维权平台。

2.2 行业专家库建设

根据不同行业的专业性特点, 为了有效化解因专业特点而产生的消费维权疑难问题, 消保部门根据消费维权工作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专家库的作用, 逐步建立不同行业的专家组, 为涉案商品或服务进行鉴定, 为消费维权案件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2.3 农机消费维权工作现状

2006年开始, 根据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和浙江省农机管理局的统一部署, 全省县级以上农机管理部门在当地消保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 相继建立了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 为广大农机消费者搭建了质量投诉与消费维权活动的场所。各地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实际上是农机管理部门增挂一块牌子, 如“湖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 工作人员由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 业务上同时受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的指导和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管理。目前, 部分地区的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也先后被吸纳入工商、消保部门建立的网络, 并定期参加工商、消保部门开展的培训、交流等活动。

农机用户千家万户, 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但从近年来农机管理部门的统计情况看, 农机消费投诉案件并不多。大部分消费维权由农机生产、销售企业通过售后服务或与用户协商后解决, 也有通过农机管理部门的协调而解决, 碰到疑难问题才诉求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 也有个案诉至司法部门解决。

3 建立健全农机消费维权平台

3.1 必要性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农机消费者群体越来越大, 农机保险、抵押贷款等农机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也将是农机消费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高科技农机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 消费维权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农机应用者 (即消费者) 的素质也将发生变化, 消费维权意识越来越强, 农机消费投诉案件将不断增加。目前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建立的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将不适应今后发展的需求;因此, 在农机消费投诉案件大量发生前, 有必要建立并逐步健全农机消费维权平台。

3.2 平台建设方法

建立以县级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为联络站、农机经销商为联络点的农机消费维权平台。县级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是该辖区农机行业的消费者组织, 应当纳入当地消保部门建立的消费维权监督网络, 成为该网络的一个监督联络站。业务上同时受当地消保部门和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管理, 负责辖区内农机消费维权工作, 指导、管理农机消费维权监督联络点工作。

辖区内各农机经销商设立消费维权监督联络点, 负责本企业销售服务对象即农机消费者的消费维权工作, 并通过售后服务或按照《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农机消费投诉, 不能解决的由县级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和消保等有关部门解决。

农机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消费监督联络机构, 对本企业产品的销售对象提供消费维权服务, 配合发生地处理消费投诉案件。

平台建成后, 让广大农机消费者不管案件大小都有投诉和解决的管道。

4 强化农机消费维权工作的对策措施

4.1 加大法律法规宣传, 提高农机消费维权意识

农机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和《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等农机消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树立农机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 将保护消费者权益转化为企业行为的经营管理理念, 落实企业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 提高农机企业维护消费者权益意识和消费者维权意识。

4.2 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农机消费维权队伍

农机消费维权平台建立后, 要明确农机消费维权监督站和企业联络点工作职责, 落实工作人员和联络员, 加大培训力度, 邀请研究或长期从事消费维权工作的专家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 提高农机消费维权工作人员的法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建立起让广大农机消费者信任的维权队伍。

4.3 发挥专家库作用, 为农机消费维权工作提供专业服务

随着农机产品的转型升级和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 农机消费维权工作中专业性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在解决疑难纠纷案件时, 需要权威的鉴定意见作为评判的依据;因此, 在建设农机消费维权平台的同时, 建立由大专院校、农机企业、农机推广管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库, 在消费维权活动中有必要做出专业性鉴定意见时提供服务。

4.4 加强部门联系和交流, 促进农机消费维权工作顺利开展

工作适应 篇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图书室作为服务与基础教育的一个机构,既老师备课的资料室、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将越来越显示出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顺应课改需要,调整藏书结构

图书室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图书。图书资料是学校图书室开展阅览服务工作的物质条件,要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藏书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课程开设、教学计划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此作为建立和调整藏书结构,搞好藏书建设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和总结,明确我校教学课程的开设,我校购进了有关小学教育的图书资料,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法是小学教师的专业课程,普通话、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因此,我们把普通话,书法、美术、计算机、英语的专著、教材及其有关参考资料作为入藏的重点,其复本量也相应大一些。最近,又购置了许多有关新课改的图书很受教师们的欢迎。藏书建设在保证以教学为重点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了科研的需要,对科研所需要的工具类、资料类、论文类等书刊资料,同样作为入藏的重点。我校一直坚持订购多种报刊杂志,保持了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对科研人员帮助很大。在确定从教学和科研为主的前提下,我们还展开了以阅读为主的“第二课堂”用书,做到广泛而有选择地收藏,这部分书属于综合性教育用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用书。

二、掌握学生阅读特点,做好服务工作

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室里,总存在着一些未能完全理解的问题,要借助于图书室这个第二课堂去解决,图书室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藏图书资源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高的目的。同时,还要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使图书室成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以加强图书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的重要环节。

图书室工作是一项开发利用图书资源的服务工作,要使图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就必须掌握少年读者的阅读特点,了解他们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校图书室分为两个读者层次,既学生读者群和教职工读者群,而学生读者群是我校图书室的服务的主体。我们针对学生读者在阅读上存在的一些特点,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校图书室的学生读者年龄大约在6-13岁之间,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儿童时期的显著特点,他们正处在玩与学之间他们在阅读图书时有四个特点:第一,阅读动机不明确性和盲目性。学生年龄较小,对图书在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缺乏一定的了解,他们阅读往往无目的,无选择,不管拿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翻来翻去,劳而无获,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二,阅读兴趣广泛性多变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好奇心强,爱好广泛。在阅读方面,他们各种书都想看,但兴趣不能持久,经常发生转变。第三,阅读内容以科普科幻,童话为主。第四,阅读能力较差。学生阅读大多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停留在表面文字和图画上。对文章的内容理解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我们内抓服务意识,外树服务形象。着重在引导和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校把图书室和阅览室进行装饰,在图书室里张贴了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阅览室张贴了醒目的标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是知识的源泉。”等等,让学生一走进图书室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学习氛围,并根据低年级小读者年龄小认字少的特点为小读者推荐一些注音彩图的少儿书籍。

三、了解教学和科研特点,提供优质服务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图书室的首要任务,几年来,我们始终抓住这个纲,想方设法来加强和完善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水平。

在教学服务方面,我们注意了解教学的特点和进度,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各科老师提供教学参考书和辅导材料。如了解到语文老师要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质课时,我们就及时将鲁迅先生的作品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知道了解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他的作品有《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阿Q传记》等,从而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由于学生课前已对鲁迅先生的提前了解,这节课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我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也积极地参与进来,认真学习计算机技术,适应学校发展。把学校图书纳入计算机管理,这样既方便了老师们借阅,又提高了图书管理水平。

在科研服务方面,我们也做了一系列服务工作。首先,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从事科研的场所—教师资料室,资料室丰富的藏书,为教师从事科教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为科研人员打开绿灯,充分满足他们的借阅需要,不管节假日,随喊随到为他们办理借阅手续。再次,对科研课题进行跟踪服务,撰写什么论文,需要什么参考资料,为他们搜集提供所需的书刊资料,编制专题资料目录,搜集最新科研动态,从科研课题立项到战果鉴定,自始自终进行跟踪服务。这些服务对他们的科研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我校的教师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国家“九五”实验课题《小学数学学具应用实验研究》刚刚结题,现又开始参与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和实验研究》,几年来,我校教师发表了一大批论文,有些论文还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励。

四、提高图书馆理员素质,确保优质服务

为师生服务是图书室工作的归宿。我们只有掌握师生特点,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室藏书资源,从最快,最准确的传递文献信息,才能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图书室的工作的价值,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这个目标,图书管理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

首先,图书管理员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只有热爱图书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只有热爱读者,才能做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忠于职守,对工作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它是实现图书馆理员最基本价值的保证。

其次,图书馆理员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必须努力学习图书管理经验,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篇12

随着事业单位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一头热”现象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供”无法满足广大职工之所“需”的矛盾。思想政治工作落后于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够”:其一是创新不够;其二是人文关怀不够;其三是解决实际问题不够。结果是工作主体与客体无法接轨,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工作出现“一头热”。

(二)边缘化现象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单位的长远发展,但如今事业单位的政工部门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 地位下降

一些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长远作用,一手硬,一手软,可有可无的点缀。

2. 投入不足

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3. 人才短缺

有的职工近千人的单位,专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只有一个。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三)应景式现象

搞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政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应该说,绝大多数政工干部是合格的、敬业的。但是,也有一些政工干部存在着不良心态。其一是失落不满心态。其二是应付了事心态。其三是消极等待心态。

二、时代的发展给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提出了新要求

(一)重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保证人才培养政治方向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石。实际上,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两张皮”,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不能被分离,更不能以业务中心来压别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绩,业务也会受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可以先行的,不一定非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走在其他工作之后。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我们应努力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靠党委领导下的宣传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来抓的思想,应充分与各部门结合,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使别的部门加入到思想政治队伍中来,真正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利益观念日益增强,我们则要加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教育,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事实上,以道德为基础的义利观与市场经济的利,在价值取向上并不对立,讲利才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讲义才有助于利的真正实现。损害了义,也就损害了利。义与利完全可以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整和作用下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

(三)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思想问题往往是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如果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仅仅依靠空洞地讲大道理,搞形式主义,只会引起人们的厌烦心理,是解决不了思想问题的。只有既讲道理,有办实事,既倾听群众呼声,又关心群众疾苦,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群众。只有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完善保障机制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是指通过提高政工人员和政工队伍的工作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改善设施,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机构,改进政治理论教学,加强理论研究,搞好政工人员的理论武装,充实政工队伍的新生力量;二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建设,适当增加经费,购置必要设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现代传媒等科技手段,尽快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载体创新,就是要适应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强化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要认真研究现代网络传媒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管理和引导,增强网上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同时,继续以群众性文体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和完善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渗透性和感染性,寓教育于各项有益的活动之中,让广大职工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参考文献

[1]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计算机系统集成下一篇:社科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