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适应

2024-05-09

心理适应(精选12篇)

心理适应 篇1

指导语:心理社会适应性, 又称心理适应能力或社会适应能力, 是人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特征, 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心理社会适应性的高低, 从某种意义上说, 表明一个人的成熟度。它与人的智力有关, 但更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 它反映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社会适应性强的人, 在遇到各种复杂、困难、紧急、令人害怕或危险的情况时, 仍能泰然处之, 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原有能力, 甚至超常发挥。而那些适应性差的人, 一旦遇到特殊情况, 如考试、比赛、上台发言、重要活动等, 就容易惊慌失措, 不知如何是好, 表现失常。了解自己的心理社会适应性, 有助于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

本问卷可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适应能力。如果在测验中得分较低, 你不必忧心忡忡, 因为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 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增强的。只要你有信心, 努力学习, 加强锻炼, 一定会成为适应社会的成功者。

在下面的30个题目中, 每题后面有5个备选答案, 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做出选择, 每题只选一项。

1.离开家到一个新地方, 我会生点小毛病, 如失眠、腹泻、皮肤过敏等。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无论在什么场合, 只要需要, 我都能很自然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3.在冬天我比别人更怕冷, 夏天比别人更怕热。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4.如果需要的话, 我可熬一个通宵, 第二天仍然精力充沛地学习。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5.参加比赛时, 赛场上气氛越热烈, 观众越加油, 我的成绩反而越上不去。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6.课堂答问或开会发言时, 我能镇定自若地把事先想好的一切都完整地说出来。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7.当着众人的面, 我时常感到羞涩、窘迫。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8.无论情况多么紧迫, 我都能注意到所有的细节, 不会丢三落四。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9.检查身体时, 我会因为心慌导致医生说我“心跳过速”。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0.每到一个新的地方, 我都很容易同别人熟悉接近。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1.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 我的成绩多半会发挥得比平时要差。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2.我喜欢学习新的东西, 它给我一种新鲜感, 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3.只要到一个新地方或换一张床, 我就会难以入睡甚至失眠。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4.不管生活环境与条件有多大变化, 我很快就能习惯。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5.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比大家一起干效率高些, 所以我愿意一个人做事。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6.即使是人多的地方, 我也不会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7.在陌生人面前, 我常无话可说, 以致感到尴尬。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8.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 我虽然很紧张, 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19.我最怕在正式场合抛头露面, 大家都看着我时心里特紧张。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0.即使同学对我有看法, 我仍能正常同他 (她) 交往。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1.老师、领导在场的时候, 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2.与人相处, 我很少固执己见, 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3.同别人争论时, 我常常感到语塞, 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4.我对生活要求不高, 即使条件很艰苦, 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5.我不喜欢的东西, 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6.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 我仍能集中精力学习或工作, 并且效率不减。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7.假如将试卷拿到一个安静、无人监考的房间去做, 我的成绩会更好一些。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8.夜间走路, 我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2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 每逢这种情况, 我就有意回避。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3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 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A.总是B.经常C.有时D.很少E.从不

记分:

解析:

100分以上:

适应性很强。你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与人交往轻松、大方, 给人的印象良好。你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 都能应付自如;世界千变万化, 而你却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你常能化之于无形, 你过得心情愉快, 这种精神品质有利于你的心理平衡与健康, 你是个生命力强的人。在工作上, 你的选择余地很大, 你可以胜任大部分的工作。

50~79分:

适应性一般。当你进入新环境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基本上就能适应。事物的变化及刺激不会使你失魂落魄, 一般情形你都能应付, 可是如果事件比较重大, 变化比较突兀, 那你的适应期就要拖长。你了解自己的情况后, 最好预先准备, 锻炼自己的快速适应能力。职业选择方面, 你要有所侧重, 以自己的特长为基础, 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

80~99分:

适应性较强。你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态度积极, 乐于与外界交往, 有较强的调适能力, 通常能应付突发事件, 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对你来说不成问题, 所以, 你生活比较轻松、快乐。你以后可以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 从中你会受益良多。

30~49分:适应性较差。你习惯于依赖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旦遇到困难容易畏难, 甚至消沉、退缩。你对世界的变化、生活的磨难有些不习惯, 过度磨损你会疲劳乃至“断裂”;不过, 意识到了这一点, 就有希望改善这种状况。首先从思想上对看不惯的东西冷静地剖析一番, 其次, 在心理上多适应, 不把自己拘禁在固定模式中。在工作选择上, 你适合做比较稳定的工作。

29分以下:适应性很差。你在各种新环境中, 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还不一定马上能够适应, 常常感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总是显得拘谨、羞怯, 手足无措。也许学习或工作对于你来说并不是能力不够, 只是你对自己缺乏信心, 所以学习或工作起来会感到有些吃力。你在应付环境、事物的变化时经常出问题, 你应静下来自己好好分析, 找找原因, 不然, 这种状况是很难改变了。还是及早调整自己的状况, 增加一些适应力吧!

心理适应 篇2

黄征——奔跑

今天我们谈对军营生活的适应问题这里的适应指的是积极适应,从心理上的适应,接受部队的规定,各种条令和条例,积极主动的适应。而不是表面的服从,心里的反抗。

自测题:

⑴上级交给你任务时,你是否毫无怨言地去完成?

A是 B不一定 C否

⑵你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愿意寻求战友的帮助?

A是 B不一定 C否

⑶为了集体的荣誉,你是否会尽全力去争取?

A是 B不一定 C否

⑷当战友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愿意主动给予帮助?

A是 B不一定 C否 ⑸你认为部队严格的管理有无必要?

A有必要 B说不清 C没必要 ⑹当你看到寝室有些脏,你是否愿意主动打扫?

A是 B不一定 C否

⑺对于军事训练你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

A是 B不一定 C否

⑻在训练中遇到困难时,你是否常常向别人请教?

A是 B不一定 C否 ⑼当班长批评了你,你会:

A反思自己 B无所谓 C抱怨班长 ⑽看电视节目时,你是否愿意看军事节目?

A是 B不一定 C否

⑾当战友取得好成绩时,你是否会为他的成功而高兴?

A是 B不一定 C否

⑿除正常训练外,你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吗?

A会 B不一定 C不会 ⒀你现在还经常想家吗?

A一般 B很少 C经常 ⒁遇到困难,你首先想到:

A战友 B过去的朋友 C父母

⒂当连队举行联欢晚会时,你是否愿意在战友面前表演自己擅长的节目?

A是 B不一定 C否 ⒃当连长或指导员找你谈话时,你会想到:

A可以趁此机会向领导提些建议 B没有什么想法 C可能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要被领导批评了 ⒄你对连队的集体生活:

A适应 B说不清 C不适应 ⒅对战友的缺点你能容忍吗?

A能 B不一定 C不能

⒆对连长的一些做法不满,你一般采取什么态度?

A事后向他提出 B无所谓 C当场表示不满 ⒇自入伍以来,你是否向连队提过合理化建议? A经常 B偶尔 C从没有

一、心理差异:

虽然我们都是按照统一的征兵条件选来的,又同在一所军营生活,但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生活环境,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来自不同民族,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家庭条件也不同,每个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差异,但普遍的情况是什么呢?

第一、入伍动机成多样性

有的为了学点技术找出路,有的为了见世面提高自己,有的为了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有的为了当军人的神圣感,有的为了考学,有的不愿意来,父母让来到部队学点规矩,或年龄小工作还太早,让部队管着别出事,家长放心,过量年长大了再找个工作。

第二、自尊心强,但比较虚荣;

新兵第一年不管原来的基础如何,普遍表现出力争上游、好学上进的劲头,力求给人以好印象,为以后的进步打下一个好基础。希望受到领导的关注和表扬,写昂别人尊重和采纳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喜欢暗暗与战友争高低、比进步。但是他们虚荣心强,爱面子;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言行谨慎,挨了批评垂头丧气;个别人看到战友进步快还会产生忌妒心理。

第三、兴趣、需求广泛,但往往要求过高,不切实际

在兴趣上,喜欢唱歌、听音乐、看书、上网、玩游戏,有的喜欢文体活动,有的好交际。在需求上,渴望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渴望扩大民主自由,渴望发挥自己的专长。虽然这些兴趣需求在入伍之前都是正当的,但往往要求过高,脱离部队实际,若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影响情绪。

第四、自豪感强,但情感比较脆弱。

普遍表现比较听话,对人谦虚,尊重领导和老兵,注意处理各方面的关系。2 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容易波动;经常思念父母,想家情绪尤为突出;喜欢找老乡聊天,容易形成“哥们儿义气”,搞老乡观念,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事有畏难情绪。

二、心理适应问题

(一)军营环境的适应

军人学会适应军营环境,就如种子学会适应身边的泥土。只有适应了,才有机会生根、发芽、成长和壮大。

军队里讲服从,服从对我们个人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呢?

非典时期是什么人在北京非典肆虐时期依然奔赴小汤山?军人,甚至有的是从非疫区到疫区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当时小汤山就是这些军人的战场,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军人不服从行吗?国家有难谁来担当?军人,没有一声令下,奔赴危难险重的任务中的军人,我们国家会成什么样?一个去小汤山的医生和我说“在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作为一名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哪一个角色,哪一种职责,都不允许我不来小汤山”。当时第一批去小汤山的医务人员很多都是些了遗嘱的,他们还是慷慨赴战场。他们有的是17、18岁的学员,有的是46、47的老军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因为军人的服从,这种服从是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我,是服从大局、是服从命令。

巴顿原则:

有一次,美国著名的将军巴顿要选拔一名少校,他将候选人聚集在一起,然后说:“弟兄们,我要在10号仓库后面挖一条2米长、1米宽、15厘米身的战壕”

当候选人领取工具时,巴顿就在远处观察。当然,有不理解地说:15厘米身的“战壕”如何安置大炮;也有人抱怨说:这种“战壕”应该用电动设备挖掘;还有人抱怨说:天气太热,不宜工作。中尉以上那些候选人更是抱怨让他们做这样低级的工作。但是,最后友一个人说:“那老家伙要这么一条‘沟’干什么,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不过我们还是应该赶快挖好,然后离开这里好了。”

“这个人就是我要选的人。”巴顿说。“我就是要挑选那个能够把事情做好的人”

《军人心理健康教育》P22-24.服从命令对个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首先,服从有利于个体尽快适应军营环境。初入军营的新战士,面对新的环 3 境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服从命令是适应军营环境的最佳捷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军营环境和其他任何特定环境一样,都有许多具体的规定,服从于这些规定是不犯错误、减少挫折的有力保证,也是言行得体,尽快实现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军人角色认同、转变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穿上军装仅仅是从形式上成了军人,真正意义上的军人是在内心深处认同和接受军人角色的种种要求。服从命令正是促进这种从外在向内在转化的有效手段。

其次,服从有利于融洽军营人际关系。军营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官兵关系和战友关系,服从是建立军营良好关系的关键。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领导也希望下级服从他的命令,使他的思想得以顺利贯彻执行。服从命令不仅体现了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同时也是联系同级关系的纽带。因为在服从于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中,同级之间消除了彼此的对立,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感到个人力量的有限,深感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时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唯我独尊在大脑中被弱化在次要地位,因此服从在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中升华了同志爱战友情。

再次,服从体现了强有力的自我控制,锻炼了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服从也是自制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入伍前,我们习惯于服从自我意愿,经常对抗家长的要求,甚至要求外界无条件尊重自己的意愿。入伍后我们就要按照军人的角色要求去做,当上级要求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要克制自己,服从命令。习惯于服从意味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军人角色转变。习惯于服从也标志着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核心标志。自我控制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都有各种欲望和需求,软弱的人往往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而失控,只有坚强的人才能为了中心任务,暂时忘我而服从大局。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不管何时遇到长官问话,新生只能有四种回答。除了四个“标准答案”之外,若有额外字句,长官立刻会问:“你的四个回答是什么?”这时新生只能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我不知道’。”这种要求开始时新生会觉得不适应,甚至觉得不公平。例如长官问一新生:“你的鞋子这样算干净吗?”新生当然希望为自己辩护,想说排队时别人不小心踩脏了,但只能回答:“报告长官,不是”。如果长官再问为什么。唯一适当的回答只有:“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这种要求是让战士学会忍受不公平,因为人生并不是永远公平的。习惯于服从,就能使人养成无论遭遇什么环境都能克尽职守的习惯。没有借口,绝对服从,看似冷漠缺乏人情,但它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失败也罢,作错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于结果都将于事无补,不妨仔细想一想下一步该怎么做。不找借口,及时应变,努力完成任务是军人服从的基本内涵。军人在服从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钢铁般的意 4 志。

最终,服从奠定了军人自尊的社会基础。服从体现了铁的纪律,体现了强有力的自我控制,锻炼了钢铁般的意志,也就是说服从铸造了军人的独特形象。正是这铁的纪律、强有力的自控力、钢铁般的意志力和独特的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从而奠定了军人自尊的社会基础。

(二)军训生活适应

军训是从军的第一步,使你成为一个真正军人的起点。

早起、叠军被、出早操、在寒风里站着、重新学习走路、说话。干什么都要请假,一点自由都没有。有的在家很少干活,其他体力活也很少干,对自己的军事素质没信心。觉得自己受不了了,心理学家弗罗姆说过“每个人都需要竞争(奋斗),他要么游过河去,要么淹死在河里”,如果三个月的新兵连的生活是一条河的话,你是咬牙坚持有过去呢?还是要淹在河里呢?

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要相信自己能够表现得更好。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新兵的故事。

[暗示——潜力] 火车两天一夜的旅程结束后,我便正式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兵连的战士。每天训练时的操场上,除了号令声就是喘息声,而在这些喘息声中,我的喘息声可能是最惨的一个,用班长的话就是那喘息声里面有一半带了哭音。我安慰自己:“以你的体能素质,新兵连结束考核,你只要能及格就算你优秀”不只如此,我还以一个形象的寓言故事强化这种安慰:龟兔赛跑,兔子的目标是赢得比赛,而乌龟的目标只是跑完全程。

训练到第二周时,上面传下一个消息让渐渐平静下来的新兵连复又沸腾起来——师里将择优选出一个侦察连,各连前20名将有资格参加初选。

其实大家对侦察连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不是很了解,只是从字面听它很威很诱人,另外,前20名的界定条件也点燃了那些正青春气盛的少年斗志。

我也同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只持续了几分钟。

几分钟后,冷静的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我便泄气了,我决定放弃竞逐。晚上,躺在床铺上,对自己失望的情绪浪一样一阵高过一阵,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就在我翻来覆去时,无意中触到一张小纸片,根据新兵连的卫生标准要求,规定之外的东西是不能出现的,更何况我自己根本没有往床铺上放过这类东西。

就着手电筒,我打开纸条,上面简单写着两行字:“今天训练中我发现你投弹技巧不错,可有意主攻投弹。” 字条的落款是连长。

捏着纸条,我反复回味上午的训练,上午的投弹成绩只能算中等,但连长发现“技巧不错”,我有技巧,并且不错,如果我加强训练,主攻投弹,像连长说的那样,会不会真的脱颖而出到侦察连去?

随后的日子,我是在一种亢奋与忘我中度过的,人的信念一旦被激发,它所爆发出的钱能真是不可估量,我从48米到56米,最后竟达70.22米,仅比第一名72.23米少了2.01米。

三个月后,我以全师投弹第二名的专业成绩荣入侦察连。

庆祝会上,连长高兴地说真没想到会是你,当初我还以为邵建辉最有希望,并且还特意留了一张纸条让他主攻投手榴弹。

邵建辉是睡在我下铺的同班战友。

3.军人角色的适应

当兵的生活不一定轰轰烈烈,从平常的小事做起,干好你的工作,你就是一名好兵。

军人的角色有哪些特征?  遵守纪律,服从管理  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斗志

不管是未来战争,还是急难险重的任务,都可能遇到气象多变,工作节奏快,条件艰苦,持续时间长而紧张,作息时间紊乱。这不分昼夜、睡眠缺乏、饮食查、连续作战的环境中,官兵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要经受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引起胜利心理疲劳。因此,军人平时需要练就强健的体魄和万千的斗志。

 健全的人格

军事活动具有紧张性、危险性和严酷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军人要有热爱国防事业、积极主动、勇敢、自信、善于创造,有胆识、多谋善断,情绪自控力强、善交往、性格开朗登人格特征。其中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情绪是军人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 过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

4.人际关系适应

人际关系适应:战友间的人际关系与普通人的人际关系不同,你们刚入伍说说看,战友间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真诚和信任。为什么?战友间的这两种品质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为什么这么说,美军对军人的使命有这样通俗的描述,军人是干什么的,有战争时是打仗,没有战争时是准备打仗。不管什么时候的战争军人都是集体作战,这就需要战友建有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即团队精神。团队精神靠什么建立,每名官兵的真诚和信任,没有这两个要素,在战争中军人就要付出血的代价,就是生命。所以战友之间应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每个人都不同,我们不可能每个人的个性和形式风格都一致,但我们要尊重而不是采取贬低的态度。

反对的人情倾向:一是老乡观念;二是哥们义气。战友之间的关系不是靠乡情、义气为纽带的。而是以胜似亲人般的战友情为纽带。

要想结成以生命相系的战友情,凝结成紧密团结的战斗集体,从相互认识熟悉开始。其实很简单。可以做几个简单的活动,班长就可以组织。

 围成一圈,有其中任意一个人开始,想相邻的人介绍自己你好、叫什么、籍贯、有什么爱好和特长。相邻的第二个人向相邻的第三个人问好,向他介绍第一个人的情况,在介绍自己。以后的每个人都要叫前边所有人的名字向他们问好,介绍自己上一个人的情况并介绍自己。

 戴高帽子。有理有据的表扬战友,树立信心。哪方面号,哪方面进步了。 面对批评。有理有据的批评战友,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年轻,我们有很多梦想,远大的理想,可能我们的班长或排长连长跟我们说过,或者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是并不是好士兵”在这里我要说:当不好士兵绝当不了将军。所有豪言壮语、所有理想、誓言请大家都换化在我们当前的行动中,过好新兵连生活的每一天,踏踏实实地朝自己的梦想迈进。《中国青年》2004.16

降低飞翔的高度

赵俊辉

在滚滚东流的泰晤上河畔,在钟声回荡的国会大厦西南侧,耸立着英国晨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这座高70米的教堂,是英国最出色的哥德式建筑,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曲游客,人们在赞叹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艺术的同时,还从中了解了一点英国的历史。因为这里长眠着从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20多位国王,憩息着牛顿、哈代、狄更斯、达尔文、7 吉卜林以及二战中“不列颠之战”牺牲的皇家空军将士。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的一块墓碑上刻若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像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的确,在飞向梦想的进程中,我们栉风沐雨,我们顶曝日战霜雪,我们咬着牙告诉自己,坚持,执著,总会飞翔在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蔚蓝下。殊不知,降低飞翔的高度,可以更好地为沉重的羽翼增加张力,为疲惫的心灵注入激情。

诚然,坚持梦想可以成功;缩小梦想,也可以成功。比尔·盖茨放弃了成为经济学家助梦想,而面对现实选择退学经商,成了“微软”的掌门人;鲁迅先生放弃了成为医学家的梦想,而以笔为刀,为民呐喊,终成为新文学的一面旗帜。

在梦想面前,我们总是激情昂扬豪情万丈,可在现实面前,我们难免忧心忡忡黯然神伤。缩小梦想,需要一种勇气。面对遥远的彼岸,面对心中的伤痕,缩小梦想,需要一种忍辱负重毁誉不惊的精神,更需要一种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豪迈。所以,敢于缩小梦想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缩小梦想,实际是对梦想的一种沉淀,是对人生的一种预见,更是对成功的重新领悟和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学会缩小梦想,就是在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如果不能浩荡为一方大海,那就流淌成一条小溪,潺潺而歌,为大地演奏纯净的音乐; 如果不能站立为一棵大树,那就葱茏为一株小草,迎风飘摇,给春天增添些许的色彩; 如果不能崔巍为一座高峰,那就锻炼为一枚石砾,与日月为伴,替大山堆砌微薄的高远。记住,梦想是人生的羽翼,通向幸福天空的道路不止一条,而降低飞翔的高度,绝不是拒绝蓝天的邀请,而是为了更好地与白云拥抱,与成功握手。

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高职新生 心理适应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88-01

1 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

1.1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是高职新生常见的问题

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绝对的中心,从一个人的房间到集体宿舍,从衣来伸手到一切都要自理,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环境,他们开始产生手足无措的感觉,一切的一切都让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大部分学生缺乏独自应对生活的经验和自理能力。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生活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就会慢慢表现出来,从而产生一些情绪上的障碍,如情绪紧张、焦虑不安、情感无处寄托和自卑感加重等。

1.2 面对多重压力,不堪重负

高职生大多数学习基础比较差,而且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比较多,在他们心理发展最为迅速而又未成熟的时期就过早地经历了中、高考失利的挫折以及学习、生活、情感和舆论等方面的压力,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罩上了阴影。进入高职院校之后他们又会感到现实中的学习、生活条件与其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相距甚远,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而失落、彷徨、抑郁、偏执、无所适从。而那些在高职生中占有相当比例的贫困生还要承受高额学费、家庭变故、生活窘迫所带来的强烈压力。诸多压力的长期困扰致使许多高职生时常感到精神紧张、心理压抑、身心疲惫,部分学生则消极颓废而选择逃避现实、不务正业染上网瘾、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沉溺于吃喝玩乐而无所事事,个别学生还因为无法排遣思想压力引发严重的心理疾患。

1.3 人际交往问题是困扰高职生的又一个较为敏感而又多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时代,人际关系较中学时要复杂。高职生脱离父母的监控和保护独立生活,一些人刚进大学时常常会觉得很孤独、空虚,感觉自己交不到真心的朋友。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习惯了家人的百般呵护,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冷淡。不少高职生存在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求之间的矛盾,既渴望他人的理解,又不肯轻易袒露自我,加之过高与过低的自我评价、不良个性、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等。这些都使得人际交往问题成为校园内发生最为频繁的压力事件。

1.4 学习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为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任务、内容、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课程一直是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且有老师天天辅导,学习目的明确;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其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时被动的填鸭式教育忽然间变成了放任自流的学习模式,这让很多新生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其次表现为学习上的挫折感与厌学情绪。高职生大多数来自于普通中学学习较差的学生群体,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致使学习实训跟不上,或者因为所学专业非所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使学习上的挫折感越来越强烈,逐渐厌恶学习,甚至会产生学习焦虑症等心理障碍。

2 解决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高职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从性质和程度上看主要是适应不良或情绪困扰。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高职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对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应以心理教育及预防为主。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习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家务和生活琐事。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父母的过度保护,往往造成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差,遇到事情时容易放弃和退缩。家长应该经常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吃吃苦并非坏事,反而能够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独立自主,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高职新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加强学习动机教育,引导高职生逐渐学会自觉激发学习动机,学会根据客观现实和自己的能力条件确立自己的抱负水平和所追求的目标,增强对实现目标的自信心;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广博、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应改进教学方法及考试考评方式,对高职生来说,考试不一定是有形、有标准答案的书面知识,主要应考评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 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针对高职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交往心理问题,从学生方面而言,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应该学会互相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对同学的意见、生活习惯等各个细节中,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乐于与人分享,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分享,都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作为学校方面,可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改变消极认知,坚持真诚、尊重、平等、奉献、相容等基本原则,学会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积极寻求各种帮助;通过讲授一些人际吸引规律,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人际吸引因素,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较快地适应大学集体生活。

营造有利于高职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高职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美化、净化、绿化和詩化校园,建设有学院特点的文化景观,良好的校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有益健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理解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锻炼自己与人协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人际和谐的愉悦,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改善适应能力,克服心理障碍,促使自己奋发向上,施展才干,最大限度地缓解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对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学院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丽.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

[2] 王勇.利用人际吸引因素解决新生的交往心理障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6.

青年官兵心理适应问题解读 篇4

一、心理适应的含义及过程

心理适应是由于外在的变化导致环境改变, 主体对环境做出积极反应, 并与环境建立平衡关系的过程。青年官兵入伍前如果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等习惯, 面对部队艰苦的环境、单调的生活, 艰苦的训练, 容易引发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 产生心理适应问题, 此时可以借助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调整心理及行为方式达到新的平衡。比如, 新战士抱着各种需要和动机来到部队, 但是他旧有的习惯:动作拖沓、自由散漫、贪图安逸等, 不适应部队新环境的要求, 致使他的需要和动机得不到满足, 面对阻挠状况, 他的心理平衡被打破, 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反应, 但他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模仿带兵班长的行为规范, 主动向班长讨教, 从班长那里学到很多怎样合理安排时间的生活窍门, 很快就跟上部队的快节奏。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三个环节。面对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行为效果的多重可能性, 主体的判断与选择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所以适应过程必然会表现为一个反复循环的动态过程。青年官兵心理适应是青年官兵在与部队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

二、青年官兵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新兵入伍、岗位变换、角色转换、老兵退伍、军官转业等, 青年官兵随时都将面对工作环境、人际圈子、职责要求、任务要求等方面的变化。军人的军旅生涯是在不断适应中完成的。第一, 新兵入伍的心理适应。战士要实现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 这个过程中, 青年官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要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是突然的、剧烈的, 极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 心理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最为明显。第二, 职务改变的心理适应。从老百姓到军人, 从普通战士到副班长、班长, 从义务兵到士官, 从共青团员到共产党员, 从士兵到军校学员、到军官, 对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要求和期望。职务改变, 也就意味着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肩负责任的改变, 对新角色的适应是在角色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 青年官兵极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第三, 退伍转业的心理适应。退役, 是军人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角色变换。即将告别朝夕相处的战友, 告别熟悉的军营和手中的武器, 告别听惯了的军歌、军号, 面对人生职业转变、环境变化, 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茫然, 踏上新的人生之旅, 未来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不知道如何顺利度过转业阶段, 因而心情十分复杂。无论退伍还是转业, 都是要离开部队开始第二次创业, 情况有些不同, 但此时的心理反应总体上是差不多的。

三、青年官兵心理适应问题的调适

通过教育引导、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 激励青年官兵同自身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作斗争, 促进改造其个性缺陷, 主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第一, 强化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有团体的, 有个体的, 利用不同的科目进行针对性训练, 可以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团队凝聚力、发挥个人潜能等。心理训练已受到许多国家军队的重视, 据有关资料介绍, 每年心理训练时间和内容占整个军事、政治训练的比例:美军为14%, 英军为13%, 前苏军为12.8%, 法军为9%, 日军为7.8%。许多国家还有专门的心理训练基地。第二, 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心理教育和引导, 帮助青年官兵认清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科学地引导青年官兵调整认知, 改变不合理或消极的观念。调整认知的常用方法有:角色适应教育、角色扮演 (空椅子技术) 、心理剧扮演、强化辩论、合理情绪想象等。青年官兵常见不合理信念大部分来源于对现实的不合理认知方式。例如, 对自己、对别人绝对化、以偏概全, 对自己行为“糟糕之极”的悲观预期等。因此, 青年官兵要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方式, 改变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恰当的认知。第三, 塑造积极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 战友之间相处, 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如有的伤了自己的面子, 有的让自己下不了台, 有的当众给自己难堪, 有的对自己抱有成见等。遇到这样的事.应该宽宏大度, 冷静处理。同样一件事, 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 要想积极对待生活, 改变自己的观念, 使自己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第四, 争取社会支持。大量研究表明, 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下, 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等较多支持的人, 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大, 身心也更为健康。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弱小的, 这时候, 就需要别人的帮助, 平时多与战友交往,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交流思想感情, 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在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能迅速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人对环境的适应, 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才有了支持的力量, 感情的寄托, 可以增加归属感, 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心情才能愉快。从而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 实现心理平衡。

摘要:青年官兵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 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军事环境, 心理适应问题经常困扰着部队的青年官兵。基于此, 从心理适应的含义和过程入手, 探讨青年官兵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和调适方法, 有利于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提高军队战斗力。

关键词:青年官兵,心理适应,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 .

[2]李权超.军事训练心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

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 篇5

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

摘要:心理适应是近年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适应的概念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不同角度做出解释.心理适应包括主动与被动、消极与积极、内部与外部、狭义与广义等不同类型.心理适应的机制是由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与此相关的心理素质是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重点. 作者: 贾晓波 Author: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073 期 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CSSCI 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 B843 关键词: 心理适应 本质 机制 机标分类号: R65 G27 机标关键词: 心理适应主动与被动心理和社会狭义与广义教育的过程重要概念行为选择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态度转变认知调节能力培养动态过程生理解释构成 基金项目:

心理适应 篇6

摘 要:大学生入学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都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目前大学生的入学心理适应进行研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方法,对做好大学生入学适应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适应

大学生被家庭、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入学后不仅要适应学习、生活及人际环境的改变,而且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使大学生产生入学后的心理适应问题。因此,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入学的心理适应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内涵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把积极心理学定义为利用心理学目前已具有比较完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积极的、潜在的力量、品质为出发点,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处理人的心理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自身的积极情感与力量,激发优秀的人格品质,并有效地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情感、品质,来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并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健康,是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品质,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团体与社会机构对人的幸福成长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适应困难

(一)生活适应困难

大多数学生都是离开家乡异地就学,他们需要适应校外环境和校园环境。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在气候、饮食、语言、住宿等方面出现适应困难。其次是校园环境,无人监管、军训活动、独立生活、作息规律等方面的变化,会加重新生的适应困难。这些生活适应上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其正常的大学生活。

(二)学习适应困难

学习不适应是大学生最常见的适应困难。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方法、授课方式、学习环境、专业教学等发生变化,加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欠缺,新生容易出现厌学、学习效率低、考试焦虑等一系列学习适应困难。

(三)人际适应困难

维持已有人际关系、发展新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面对的社交任务。步入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高中生有较大变化,主要有范围扩大、频率提高、方式多元等。在入学初期,大学生尚未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前,他们可能会过度沉迷于过去的经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存在渴望交往与拒绝回避,自我中心与依赖他人的冲突心理。那些原来就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入学后的交往障碍会日显突出,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等方面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倡导发掘和培育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情感、积极力量,以达到促进大学生自我不断成长的目标。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工作,重点在于增加积极情感的体验、加强积极品质的培育、完善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

(一)增加积极情感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提升人的积极情感及体验,是发展人的乐观、希望、主观幸福感等优秀品质与积极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弗瑞德克森教授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阐释了积极情感不但有助于个人的幸福,也会促进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有意识地提高新生在大学生活过程中积极情感的体验能力。其主要方法是:合理设定入学教育的目标,诱发新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动机;充分发掘生活中的积极情绪资源,关注新生情感体验的积极面;重点突出对情感体验进行反思,升华积极情感体验。辅导员、朋辈辅导员要与新生进行深入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过去经历,发现他们心理不适的症结所在,认真倾听他们的叙述,引导他们发泄消极的情感体验。接着,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就要对新生的消极情感进行引导,使他们不仅看到消极的一面,更要让他们以积极、感恩的态度对待这些经历,使他们能够从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从而体验交往后的愉悦、成功后的快乐等,让他们渐渐感受到当下的幸福。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增强新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新生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人生感悟和积极情感体验相互促进,进而有利于培养新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幸福等积极品质。

(二)加强积极品质的培育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积极心理元素,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积极、美好的人格品质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可以被激活,发展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特征。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于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手段来培养他们,以期造就完美的积极品格。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以批评惩戒、反复警示为主的方式,要善于引导新生发现内在的积极态度、超越自我的效能感,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例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新生在与同学的积极交往中促进相互沟通,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真诚、勇敢、友善、爱、团队精神、宽容、感恩、希望等。新生参加学术类活动,可以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交流,展现自我;参加文娱类活动,可以减少情绪困扰,从被人接纳认可中获得自信;参加体育类活动,可以体验到愉悦、自豪,改变烦恼、颓废等不良情绪,从而身心放松,缓解压力;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拓展训练等,可以增加心理体验,增强积极情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应帮助新生主动设立奋斗目标,进行生涯规划,从而采取积极的行动摆脱由于刚入大学带来的心理适应困难,积极地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完善人格,增强自信,享受幸福、健康、快乐的人生。

(三)完善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品质等积极力量与美德,是个体在其生活的外在环境中形成且受其影响的,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积极组织系统指的是能促进个体获得更多积极力量与美德,同时能使个体得到幸福的环境系统。积极组织系统从宏观到微观方面分成三类: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区组织系统、积极的家庭组织系统。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的组织系统为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的养成提供了外部环境,积极心理学十分重视对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因此,辅导员要借鉴积极组织系统的理论,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系统教育的实施方法,为大学生积极人格与美德的构建、成长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1.加强与家庭互动。通过新生家长会、网络、电话等方式多与家长沟通,反馈新生在校表现和心理状态,帮助家长转变孩子上大学就完全交给高校的认识,转变只看孩子成绩忽略心理的认识,转变只重视身体健康不重视心理健康的认识。树立家长的角色意识,强化父母的教育责任,对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适应困难,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与积极心理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2.加强与社会互动。号召、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建设与发展,如开展关爱空巢老人、义务支教、社会调研等校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各种环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加强积极的人际交往体验,增强自信心和适应力。不同领域社会人士在各类活动中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实现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而更加热爱社会、热爱生活,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和满足。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3]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1,(18).

[4]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理论纵横,2008,(11).

陕南移民文化适应心理干预研究 篇7

陕南移民工程一个隐性的问题是搬迁后新移民的文化心理调适, 如焦虑、社会支持缺失、人际关系网络崩溃等, 在搬迁之前没有预料到或者预计不足, 严重影响移民的身心健康[1]。目前政府的主要精力只是放在移民点建设的物质方面, 暂时没有顾及移民, 特别是老年移民和妇女的心理调查和干预,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陕南移民240万人, 规模远远超过三峡移民, 其中很多人, 尤其老年人属于非自愿移民;这些人中间存在心理适应困难的不会是少数。陕南移民搬迁属于生态移民, 它和工程移民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不管是自愿还是非自愿, 移民必然要遭受一定程度的文化休克和经历一个较长的心理恢复过程。

1 文献综述

文化适应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通过相互接触, 给接触的一方或者双方带来文化模式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2]。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Redfield等在其《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中, 首次明确了文化适应的定义以及文化适应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 (Redfield, Linton, &Herskovits, 1936) [3]。二战以后, 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移民潮、留学潮以及全球化商务往来, 进一步推动了西方学者对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 西方研究者已提出了多个不同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 其中Oberg的“文化冲击”模型, Lysgaard的“U型曲线假说” (U—curve hypothesis) , Adler文化适应五阶段模型, 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Ward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等, 是其中影响较大并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几个。

许多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西方学者, 脚踩东西两艘文化航船, 发现上述模型暗含着欧洲中心主义, 即二分思想和线性逻辑。文化在某一维度的差异只能是一个连续体 (continuum) ;以自我为中心、“他”者的眼光看待移民, 只能得出同化和整合是最佳模式的结论[4]。文化适应过程的确要学习很多新东西 (acculturation) , 同时也要放弃许多不合时宜的东西 (decultuaration) [5], 但这并不是说移民只能无原则的邯郸学步, 削足适履。如同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移民真正能够获得当地人接纳受人尊敬, 正是因为他们坚持自身独特的东西, 与当地人平等交往, 自尊自信并且保持了自己文化的中心地位。

因此, 文化适应的困难和本质是在动态中保持“双核心”状态, 也就是陈国明所谓的“道”[6]。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持续博弈 (infinite game) 过程, 移民最终要实现“理解-尊重-接受”的结果。在陈国明看来, 在接触区域 (contact area) 两种文化体的差异高度模糊和不确定。文化适应的过程是向心力和离心力两股势力推拉的和谐过程, 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带来了从自我集中 (self-concentration) 到自我分散 (self-decentralization) 的持续运动, 并将两个中心合而为一, 形成共同中心 (co-center) 或新中心。文化适应动态聚合这一理论为现实的搬迁移民心理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即通过某种有效的行动措施, 加速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接触, 在共同任务、共同活动中实现新的融合是可能的。

2 文化适应干预模式选择

进行文化心理干预的前提是要了解和利用移民本身的文化心理条件。人是环境的产物, 陕南移民原来居住在生存环境相对较为恶劣的山里, 具有山里人普遍具有的特点。其优点是吃苦耐劳、勤快、忍耐、守信、宽厚、善良、爽直、憨厚、本分。缺点是见识短, 头脑不够灵活, 得过且过, 文化低, 不注意卫生, 不习惯算计, 小心谨慎。而移入地的人的特点则是较为文明、精明、头脑灵活、见多识广, 缺点是由于生存自然环境相对优越, 较为懒散、市侩、麻木, 过分计较自身的利益。

掌握了人的文化心理规律, 工作就会有更强的针对性。山里来的移民世代接受了社会命运不平等这一事实, 对政府没有刚性欲望压力, 政府提供的微小帮助就能获得良好的效果[7]。相反, 扶植力度过大过急, 不但可能造成前期移民的怨恨和后续移民的观望[8], 而且会导致其期待膨胀, 今后政府即使加大扶持也得不到积极响应, 方方面面不落好, 给后续工作带来巨大的麻烦。让移民从事一些当地人不愿意干的事情, 不但能够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而且能够极大提升移民和当地人双方的满意度。这种情况类似产业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转移, 可以实现双赢。同样, 因为人口的聚集, 当地人也可能从中寻找到某些商机, 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对移民工程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部分地消解了对移民的敌视心理。如果我们采取某些适合当地人心理和移民习惯、易于双方接受的文化心理干预方式,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甚至为移民的文化适应产生“造血机制”, 培育出移民自身适应的再生能力。

移民文化适应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 需要建立政府、专业机构、社区、志愿者和移民家庭参与的多元干预体系。作为政府, 尽可能让一个村组的移民搬迁后还居住在同一社区, 形成类似国内回民街、国外唐人街一样的环境。这样, 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网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而不受破坏, 其遭受文化心理冲击力就相对化解掉了。政府还可以牵头对涉及移民心理干预的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新的社区, 鼓励老住户与新移民结对子, 同时尽可能地保留移民与老家原有的联系渠道, 如原来居住地的某些权利以及老家的祖坟、庄基地、土地、果树等, 让其心理上有一个“断奶期”。社区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 如治安联防、文艺活动、集体活动, 让新移民有机会参与进来。志愿者组织也可以经常到所联系的移民社区去拜访, 与移民拉家常, 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专业机构可以和志愿者一起, 或者单独开展工作, 发现问题并给移民以心理治疗, 并指导其家庭成员给需要特别关注的成员以照顾。

2.1 心理综合干预

政府和专业机构有必要对全体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干预, 包括使用专门的危机干预技术和心理急救。他们应当尽量全面地收集信息, 允许移民倾诉甚至是发泄任何负面情绪, 且不做任何判决和训斥, 通过使用同情和积极倾听的技巧来理解移民, 体验他们的想法和苦恼。他们还可以预测随后可能出现的一些情感问题来帮助移民制定应对策略, 与移民建立长期联系交往的渠道, 给他们移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促进移民与各种社会支持的联系。协作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包括把当地的网格资源, 将其二次连接成网。

在这项工作中, 政府要确保对移民服务提供的可获得性和可及性, 有效使用小组工作技巧以促进私立和公共服务机构间的合作。在宏观层面上, 首先是评估移民所遭受的精神损失和创伤的程度。为重建新的归属感的心理需要, 小组成员要与社会团体、决策者和服务提供者合作, 制定长期的实施方案, 包括使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的工作流程, 并努力使重点人群得到兜底保障:儿童要尽快入学, 留守妇女和老人得到经常性的心理陪伴。

2.2 心理健康研讨班

志愿者、专业机构、政府还可以针对儿童和青少年, 通过定期组织研讨会或讲习班的形式, 采用各种表达技巧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 探讨他们在被迫迁移过程中成长的特殊经历及其相关的突出事件。在研讨班上, 围绕一些主题, 即他们经历的相关重要事件,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包括角色扮演、演讲、集体编故事、社会剧等。这些活动可以成为每期干预的核心。通过这些表现技巧帮助儿童表达和反应具体的生活事件, 如以前在老家的生活经历或搬迁来之后日常生活方面相关的生活事件。例如, 社会剧或角色扮演可以使孩子们能够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发现并审查自身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方面。让孩子们集体编故事, 主题围绕日常生活, 比如性别相关的琐事、兄弟姐妹或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每期干预之前, 还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或游戏进行热身活动, 以增进团队内部的信任, 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心理安全环境。研讨班可以由心理工作者、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一起联合组织实施。

2.3 家庭教育和支持

这种方法既可以在家庭之间进行, 也可以在家庭内部进行。对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干预辅导, 在前期政府、志愿者工作的基础上, 先由心理健康专家每周与有心理问题的家庭见一次面, 并单独给家长介绍该服务, 评估他们所经受的痛苦的程度, 根据家长的看法判断其他人的困难, 教会他们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家长也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 以家庭会议或其他有限的形式, 带领一家人进行自我治疗。同时, 心理健康专家与社区相关人员, 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广泛专家网络建立联系, 为提供家庭疗法提供技术支持。

除了单个家庭独立进行外, 上述活动也可以由相邻的几个家庭组成。先由专业人员为所有参与家庭的干预实施提供一定课时的专业培训, 内容包括预防和可及性干预的原则, 有关创伤交流、社会网络和寻求帮助的家庭干预过程, 多家庭团队和心理教育, 以及文化道德问题。同时, 为干预实施者提供各干预阶段的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案例, 并进行实际操练。在整个干预过程中, 由研究人员每周进行一次监督, 以保证实施者按照干预操作规范进行干预活动, 并且及时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利用由众人形成的社会情境和团体成员的互动、互知和互信, 增进治疗效果。其优越性在于治疗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 可以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移民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个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中, 参与者愿意打开心扉, 尝试各种可选择性行为, 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和学习有效的社交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还可以讨论他们彼此之间察觉到的问题, 并获得其他成员对其察觉的反馈, 让其及时发现自己不易发现的问题。

3 结论

陕南移民离乡背井搬迁到新的环境中, 外界干预治疗路径的首要任务是深入到移民的内心深处, 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然后结合其文化心理, 充分利用其优点习惯, 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文化干预模式。文化具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差异让其疏离, 共性才可能沟通。陕南文化的地域性, 陕南农民独特的文化心理可以成为帮助其身份转换、文化适应的桥梁。研究者只要发现并挖掘出这些藏而不露的“文化地图”, 将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机构、志愿者的工作提供某些重要的支持。

摘要:在陕南移民搬迁过程中, 许多移民在文化适应问题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本文以陈国明的跨越边际跨文化适应理论为依据, 强调移民在平等和保持自身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形成结合政府、专业机构、志愿者、社区和家庭的多元干预体系, 采取心理综合干预、心理健康研讨班和家庭指导等方式, 最终实现移民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

关键词:平等,双核多元动态平衡,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何树勋.陕南移民搬迁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商洛市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 2014 (27) S:21-25.

[2]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4-52.

[3]Redfield, R., Linton, R., &Herskovits, M.J.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 38, 149-152.

[4]Berry, J.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In A.M.Padilla (Ed) , Acculturation:Theory, models and some new findings.Boulder, CO:Westview, 1990.

[5]Kim, Y.Y., &Ruben, B.D.Intercultural transformation.In W.B.Gudykunst&Y.Y.Kim (Eds.) , Readings on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Mc Graw-Hill, 1992.

[6]陈国明, 余彤.跨文化跨文化交际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 (1) :130-138.

[7]张孟楠, 刘文正, 等.陕南搬迁移民心态调查及对策探讨——以丹凤县为例[J].新西部, 2014, 6.

心理适应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某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筛查出的190名重点关注学生约请至心理咨询中心面谈,根据访谈情况并结合CCMD-3中“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筛选出60名适应困难学生组成同质团体,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男生19人,女生11人,年龄(18.34±0.91)岁;对照组男生21人,女生9人,年龄(18.57±0.94)岁。

1.2 方法

采用随机2(实验组、对照组)×2(辅导前、辅导后)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实验组参加每周1次,每次2 h,为期8周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作干预,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组学生一起完成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心理测试。

1.2.1 辅导内容和方法

在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设计上以提高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为重点,结合自我探索、学习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应对等主题,构建了8个相互联系的辅导专题。运用团体心理疗法的倾听、反应、互动、行动等基本技术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分组讨论等主要方法完成辅导。辅导过程由笔者主持,另有2名经过培训的学生助手协助。

1.2.2 效果评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大学生适应量表(CSAI)作为辅导效果评价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2](SCL-90)。共有90个项目,评价指标有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和总均分,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2)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2](SDS)。由Zung编制,各20个项目,主要评价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程度,用总分作为评价指标,广泛用于情绪状态的评定。(3)社会支持量表[2](SSRS)。由肖水源编制,共有10个项目,用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4项指标进行评价。主要评价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种类和程度,以及对社会支持的觉察和利用程度。(4)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Inventory,CSAI)。由卢谢峰编制,是专门针对大学生适应的测查工具,有66个项目,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7个分量表。采用5 级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3]。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各组前测和后测数据的配对t检验。

2 结果

在正式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SCL-90,SAS,SDS,SSRS,CSAI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在SCL-90量表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显著下降(P<0.01),躯体化、焦虑、恐怖、总均分得分显著下降(P值均<0.05),对照组学生亦在恐怖因子得分上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SAS得分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得分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SDS得分上,2组学生前后测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得分上均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学生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均无显著变化。实验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因子上得分显著提高(P值均<0.05);对照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因子上得分也显著提高(P值均<0.05)。见表1-3。

注:*P<0.05;t1值为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后比较,t2值为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比较。

注:*P<0.05;t1值为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后比较,t2值为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比较。

注:*P<0.05;t1值为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后比较,t2值为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比较。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主要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4],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有研究表明,系统的团体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善人际沟通状况,促进环境适应,因而能有效地帮助适应困难新生克服适应障碍[5,6,7,8,9,10,11,12]。

研究结果也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总均分和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显著下降;SAS焦虑得分显著降低;SSRS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和支持利用度得分显著提高;CSAI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得分显著提高。同时,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分享和书面作业中对团体辅导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辅导后对成员进行的访谈也发现,许多成员表示,在参加辅导活动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以前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太偏激,觉得参加团体辅导后对自己、他人和外界环境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变;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也互助互爱,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研究结果提示,系统而规范的团体心理辅导为团体成员营造了一个同质、安全、温暖、真诚、无条件接纳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在不设防的状态下最大程度地开放自己,在接纳及理解的环境里,成员会更愿意表达自己,探索自己,逐渐觉察以前不能接纳的自我的部分,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从而在团体中获得希望和情感支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了他们对大学环境的认同感和对新角色身份的认同,降低了焦虑水平,减少身心症状表现;同时,团体心理辅导虽然不能增加学生的客观支持的获得程度,但可有效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觉察能力和利用能力,进而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感。此外,对照组学生在SCL-90的恐怖因子得分、CSAI量表的学习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得分上变化显著,说明随着大学生活的进行,对于大学里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变化,对照组学生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也能自身作出调整,但各方面总体适应状况不如实验组学生好。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4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235.

[3]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5.

[4]刘金梅.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9):72.

[5]邓旭阳,郭晋林.团体心理疗法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2):91.

[6]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心理科学,2003,26(6):1143.

[7]宋洪波,张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5):104.

[8]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63-65.

[9]孙时进.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240-244.

[10]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63.

[11]佘建年.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咨询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5):232.

心理适应 篇9

一期望过高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欲望和追求, 是推动人类从事各种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的心理动力。每个青年官兵都抱着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到部队, 以期受锻炼、尽义务、学技术、求进步, 为今后到地方就业打基础。不同的入伍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对待部队生活的态度。如果入伍动机是为了尽义务、锻炼自己、提高素质、早日成才, 就能为克服困难、适应部队生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调查发现,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官兵是通过影视、网络、军训等渠道了解部队生活的, 《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DA师》《士兵突击》《特种兵》《火蓝刀锋》等影视作品所描述的军人及军人生活, 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由此产生立志从军的强烈愿望。因此, 青年官兵对部队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人际关系、领导管理方式以及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较高的期望。然而, 真正来到部队之后, 却发现现实中的部队生活与自己理想中的差距较大, 对军营快节奏的紧张生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明纪律、艰苦的条件、单调乏味的环境等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虽然有些想法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 由于主客观条件制约, 不能都实现,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调节不好, 常常使青年官兵感到处处有障碍、事事不如意, 极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 主要表现为:失眠、焦虑、紧张、自卑、悔恨等心理症状, 少数严重者表现为怀疑自己的选择, 出走、逃跑等。

二青年官兵的心理特点

青年官兵的年龄处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和亲密关系建立阶段。这个阶段青年官兵心理和身体的成熟带来新的感觉和新的态度, 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 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们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中, 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 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 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 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 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 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 这就是同一性, 即心理社会同一感。埃里克森认为, 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 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 产生心理的不适感。确立了稳定的角色认同后, 一个人便会准备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爱或深厚的友谊, 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 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亲密的或爱的关系, 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 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 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能与他人相互关心与帮助, 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这一阶段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增强, 这时个体开始对他人做出承诺, 渴望得到尊重, 渴望有归属感, 如果需要得到满足, 个体就会建立亲密感、归属感, 反之会产生疏离或者专注自我。对青年官兵来讲, 这时候他们希望交往, 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同和战友们友爱, 希望产生亲密关系, 如果得不到, 就容易产生心理适应不良。

三压力过大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不适应与应激反应有很大关系。青年官兵随时都将面对工作环境、人际圈子、职责要求、任务要求等方面的变化, 极容易引起应激反应。对青年官兵来讲, 造成应激反应的主要压力源有:环境因素、工作因素、人际关系、生活因素等。

1. 环境因素

部队的特点整齐划一、组织纪律严明, 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严格管理是军队的鲜明特色。军队管理要求高度统一, 训练操课要统一, 一日生活制度要统一, 甚至连生活物品的摆放也要中规中矩。每个军人必须严格遵守部队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军人只有不断地培养高度的自觉性和较强的自律性, 才能适应紧张的军事生活。这种要求, 对大多数军人来说, 通过培养锻炼都会很快适应。但对少数人, 尤其是年龄较小、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自理能力差、个性脆弱的战士来说, 适应起来就比较困难。他们往往表现出紧张畏缩、过度自我束缚等心理状态, 甚至产生食欲不振、睡眠困难等症状, 可能会产生适应不良。另外, 长期驻守在海岛、高原、沙漠和草原等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的小分队, 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层峦叠嶂的群山、荒无人烟的沙漠和野兽出没、毒虫到处爬行的森林。他们时常要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进而产生紧张、寂寞、恐惧和孤独的情绪。

2. 工作因素

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强度大、时间长、科目难、训练要求高及训练受伤的发生等, 都可能使青年官兵产生心理适应上的问题。比如实弹训练、野外生存训练、未知条件对抗训练等科目对训练者体力与技术要求均较高, 对战士训练特别是低年资战士易构成心理压力, 使得训练时动作变形, 甚至不能完成科目。调查发现, 有心理适应问题的新兵中, 49.3%的新兵明确表示由于军训紧张, 动作做不好, 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身体劳累、体力不支等因素不但容易造成生理上的过度疲劳, 还会导致情绪障碍, 如消极被动淡漠、紧张焦虑抑郁等。另外, 军人在服役期间, 职务、任务变动是常有的事, 从战士到班长, 从义务兵到士官, 从学员到军官, 从训练场到抢险救灾现场、战场等等, 对于不同角色、不同任务, 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 这必然使青年官兵的心理产生种种变化, 带来诸多不适应。

3. 人际关系

人是不能够离开群体而单独生存的, 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度过的。俗话说:“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青年官兵处于成长的阶段, 处理问题常会有很多不妥之处, 在部队相对封闭的环境下, 有时一桩小事引起的人际矛盾会越来越大, 难以化解, 甚至有可能激发冲动行为。有的战士本身性格内向, 或有明显的缺陷易受他人嘲笑而抵触与人交往, 交往范围的有限和长期固定更使其内心充满了疑虑、内疚、自责而无法排解。如果团体的人际关系不和谐或是个人与上级发生矛盾, 性格内向的战士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听其倾诉和帮其化解, 可能造成持久的压抑和痛苦, 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 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下, 那些受到来自战友、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支持的人, 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承受力更强, 身心也更为健康。

4. 生活因素

部队成员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 在饮食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 如南方籍战士喜吃米饭, 而北方籍战士却吃惯了面食。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 蔬菜种类的不同, 无论是南方籍战士到北方, 还是北方籍战士到南方, 都有一个饮食习惯的适应问题。另外, 驻地远离内地, 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缺乏必要的信息, 导致军人与内地亲人联系沟通困难, 难与亲人团聚, 难以分担和解决家庭忧愁, 进而可出现烦躁不安、担心忧虑等情绪和表现。想家对远离亲人和故乡、初涉军营的新兵来说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特别是当他们到部队不久, 参军的兴奋、喜悦和新奇感渐渐减退, 而艰苦、严格的新兵训练却日益繁重, 初来乍到战友们相处还不太长, 还没有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人生地不熟, 有想家的想法在所难免。如果再碰上因水土不服或自我照料能力差而患病, 那想家的心情会更加强烈。有轻度的想家心理是正常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然而然地减弱消失。但是如果因想家而不能认同部队生活, 不适应军营环境, 引发失眠、心理生理机能异常等身心疾病, 则可以称为想家综合症。

青年官兵出现心理适应问题, 是他们在成长进步当中不可避免的, 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 如果任由这些心理问题存在的话, 将直接影响到官兵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不利于官兵的成长进步, 不利于部队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战斗力的生成。因此, 对于青年官兵的心理适应问题,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适时做好心理的引导和调适, 提高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俊英.浅谈高技术战争军人心理反应及其适应能力的培养[J].人民军医, 2002 (8)

心理适应 篇10

高一新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刻苦学习,尤其是经过中考的严格选拔,终于考入安定区东方红中学,新鲜劲还没有完全过,紧张的高中生活就已经拉开了序幕。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通过六个周的观察、座谈和交流发现,我们高一新生在适应新环境、新课程、新老师、新同学的过程中,表现差别比较大。有的学生每天很活跃,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学习和各种事情,有的学生则情绪比较低落,沉默寡言,萎靡不振,冷漠孤寂……于是,我们萌生了了解高一新生适应高中生活过程中的心理状况的念头,我们设想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促使学生对自己走进高中后的心理适应情况做一个反思和梳理,以期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安定区东方红中学2015级高一级全体同学。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集体座谈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法。

3.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

三、调查目标

1.了解并掌握我校高一新生心理适应情况。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3.培养学生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4.便于丰富学生的阅历,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也是教师对高一新生的心理适应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调查时间(2 01 5.9.3—2 01 5.1 1.1 7)

五、调查进度安排表(略)

六、人员组成

辅导教师:刘玄 王红梅 车起玲

学生:一组(董笛等),二组(袁银国等),三组(王康等)

被调查者:高一年级1、2、5三个班的全体学生和其他班的部分学生

调查者:高一级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成员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首先,分小组与高一18个班的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并将他们走进高中之后的生活、学习、心情做了相应的记录,为调查分析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其次,以我校高一部分新生为研究主体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从生活适应、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三大方面设置题目,共12道选择题。本次调研发放问卷1167份,回收问卷1167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15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8.8%。

(二)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47.95%,女生占52.05%,男女比例均衡。城市学生占57.95%,农村学生占42.05%。其中住校生、走读生84.05%,半宿生和外宿生只是少数,分别为9.32%和6.59%。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如下:

综合1—3三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90%以上的同学不能有序地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据我们的观察和与同学的座谈、交流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一开设的课程太多(12门),一天七节课,每节课40分钟;二是作业太多(9门功课都有作业),而学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太少(只有下午自习40分钟)。所以,大部分学生只能忙乱地听课、完作业,难以科学、有序地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对高中生活产生了恐惧与厌烦。

综合4—7四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上高中后,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同学间人际关系的不够和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情,极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分析其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学习紧张之外,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大多数已习惯了被父母亲朋宠着,缺少主动与同学交往和关心同学的意识。另外,现在的学生与同学交往、合作的能力也比较差。

从问题8、9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上高中有明确的目标的,而且目标集中在“学知识”“考大学”上。在座谈和交流中了解到,有近10%的学生准备毕业后报考高职学校去学技术,也有少数同学准备去做生意,至于考上大学以后,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很迷茫。由此可以看出,有明确理想的学生很少。

综合问题10、11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不浓,合作探究的主动性远远不够,离新课改的要求还很远。

综合8—12的调查结果,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扰比较多,而这些的困扰反映出他们距离新课改“爱学、乐学”要求还比较远。学习方面的压力与困扰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是为考试或考大学而学习,感觉学习没有意思,有厌学情绪,甚至有一少部分的同学只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来学校混日子,本没把学习当回事。

八、收获心得

这次的调查研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的意识和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科学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分析报告,也学会了互相合作,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教师了解了刚刚迈入高中的学生在生活、情绪、学习等方面的心理适应情况,也摸清了高一新生在适应高中生活的过程中的心理不适情况。在座谈和问卷的过程中,我们设计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自己上高一之后的心理状况的反思,促使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自主适应高中的生活。我们将调查的结果反馈给心理辅导老师,便于他们及时对高一新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各班班主任,让他们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他们科学地班级管理提供了依据,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本文就此次调查活动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同时,经这次调查,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增长了他们的社会经验,笔者也对高一新生的心理适应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高一新生,心理适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曾梓良.中学生的心理探究[M].当代教育出版社,2002.

[2]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如何培养国防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篇11

关键词:国防生;心理适应能力;问题;提升策略

国防生是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我国军队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国防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除了要面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社會的压力。由于在心理发展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在一些行为方面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引发了很多心理波折,产生了一些心理疾病。下文会重点分析国防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国防生在心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国防生由于生活在普通的高校校园中,经常会受到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比如部分学生会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还有部分学生中会出现自私主义、享乐主义、不思进取等思想,如果这种思想长期存在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国防生的成长。

(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部分国防生在高中时代努力学习,进入大学校园后他们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开始追求安逸的生活,对于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持消极态度,迷失了自己的目标。国防生的日常生活包括:早晨五点四十起床,出早操,白天一般都上专业课,和普通大学生差不多,晚上自主加练,周四下午,周六上午是训练时间;另外还有五公里单双杠,四百米障碍,俯卧撑仰卧起坐,蛇形跑等训练项目。很多学生由于对训练持消极态度,导致自己的行为懒散,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缺乏规划和目标

很多国防生由于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规划,所以在大学校园中会表现出一些迷茫和恐慌,在部队分配和发展问题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国防大学生入伍动机不完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主要是缺少目标和职业规划。

二、提高国防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策略

(一)正确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

国防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要将能力、特长纳入评价范围之中,且国防生要以一名军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用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求自己,实现由普通大学生向国防生思想的转变。另外,作为一名国防生,要学会进行心理调节,消除心理落差,建立自信心,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时,更要学会调整心态,提升自己积极应对事情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学生交流和帮助的平台,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学会与人相处,协调人际关系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在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国防生要学会与人相处,在相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第一,要在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与人之间的交流;第二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第三要打破传统的老乡、年级观念,使人际关系相处的更加融洽,维护军人的形象。在与普通大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时刻主义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爱护班集体,维护集体利益,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国防生。

(三)高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国防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高校要以提高国防生心理素质为核心,加强对其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个性心理品质教育。邀请心理指导专家开展心理讲座,使新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异常现象,掌握自我调整、自我放松的方法,提高心理和行为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水平,引导其正确面对落差、对待现实,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御和承受能力。组织心理普查,及时发现问题,建立心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跟踪疏导。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解决心理困惑,排除“心理障碍”,实现国防生的健康成长。

(四)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学能力

国防生要学会从父母、老师监督下的“要我学”到自我管理下的“我要学”的转变。积极地寻找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正确认识大学的特点,摸索与自己水平、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平时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和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大学优势资源。

(五)大力营造有利于促进国防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

相关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化解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所以,要充分发挥良好环境在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国防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政治环境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国防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要把心理训练纳入国防生军事训练之中,加强国防生心理适应能力、稳定能力的训练,强化战斗精神。要进一步密切内部关系,充分发挥真挚的官兵情、战友情对维护国防生健康的重要作用,塑造廣大国防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国防生作为我国军队的后备补充力量,其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防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做好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国防生的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正确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学会与人相处,协调人际关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国防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学能力;大力营造有利于促进国防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国防生,为我国的军队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春尼.国防生的心理调适与适应能力培养[J].广西教育,2010,

18:65-66.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篇12

一、中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来自于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经济的发展, 很多家庭摆脱了贫困。“不能苦了孩子”的观念已成为很多家长的共识。在家里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就是只要读好书就行了, 一些父母往往连扫地、洗衣服、收拾家屋这些简单的家务活都不让子女做, 家长要外出, 大多要提前把孩子衣食住行等问题全数安排妥当。还有一些家庭, 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为了把子女的成绩抓好, 陪读书, 陪做作业, 甚至有些父母还到学校替子女值日。孩子的所有要求, 均无条件的满足。这样一来, 多数学生均养成了十分严重的依赖思想。一旦这种生活发生了变化, 就措手不及、不知所往。这样的做法, 使得在家庭生活中, 很多家长不让子女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 剥夺了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体验。孩子进入中学开始独立生活。生活上, 学习上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迎面而来, 这就难怪他们无法适应和承受。

2、来自于学校的原因

学校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全面发展, 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可是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了若干年, 但考核制度仍存在着不配套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 衡量一所学校一个老师的标准, 仍然是考分。以质量求生存, 以质量谋发展仍然是学校和老师们的重要途径。同时“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又是目前提得十分响亮的口号, 学校、教师们为了能使学生的总体成绩提高, 又保证不出现安全问题, 不得不整天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读书、背书、做作业, 于是, 学生没有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就难以适应, 遇到突出其来的挫折和困难, 就茫然不知所措, 完全丧失了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3、来自于社会的原因

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 才能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目前, 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 为了把学生安全责任关, 一些学校严禁组织学生的社会活动, 有的甚至连课外活动都取消了。同时社会对学生提供的场合也十分有限, 中学生深入社会, 体验生活, 往往会被冠以“不学无术”的恶名, 学生失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无疑就限制了他们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的发展, 一旦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就显得束手无策, 一个小小的压力, 就会使他们彻底失去心理支柱。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 人才竞争除了学识、技能的竞争, 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一个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的人, 是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所以, 我们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心理承受能力才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心理承受能力实际上就是受挫能力、承载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方法

1、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选和志愿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的知识和心理素质水平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人通过实践在提高能力的同时, 还易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 我们要鼓励中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去表现自己, 如初一学生, 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班委竞选、文明督查岗、领操等活动;假期里可鼓励城市学生去农村度假, 农村学生到城市义务执勤等。这些活动, 可以让他们经常变换身处环境, 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还能使其增长社会知识。

2、组织一些课堂演讲活动

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 作为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的途径, 组织开展定期的演讲活动, 学生为了演讲成功就要广泛收集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接触很多陌生的东西。还要经常性把自己置于不同的演讲环境中, 这样一来, 对锻炼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就可以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加强学生的挫折观教育

人生难免有挫折, 要切实让学生明白, 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是难免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在生活中出现困难、挫折是正常的。让学生知道, 凡要成就事业者, 首先要有耐挫勇气, 其次冷静对待挫折和困难。学生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 就具备了迎接挫折和心理准备。这样, 学习和生活中有了困难和挫折, 就不会惊慌失措, 乱了方寸, 长期以往, 心理承受能力就可望提高。

4、要努力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在中学, 由于学生生活学习都是自主进行, 所以难免会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教师要关心他们。首先让他们知道挫折难免的道理, 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导致挫折的原因, 其次引导他们去寻找自己的优势, 让其用优势心理来支撑受挫心理。有了信心。他们就会以乐观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 最后还要引导他们寻找摆脱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 在外力帮助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困难和挫折, 有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成功体验就会使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 共同努力, 把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突破口, 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他们在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变异下一篇:放射性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