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

2024-06-04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通用11篇)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 篇1

1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步入大学的殿堂,新生们将要面对的是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新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们将会在作息时间、气候差异和饮食习惯等方面感到诸多的不适应;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个人生活方面均由父母操办,自理能力较为欠缺,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家就是“主人翁”,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新生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以致处于焦躁、苦闷和无聊的状态。大学是集体生活,对大学新生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还有饮食、气候和语言环境的差异,新生多少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出现情绪低落、怅然若失、回家心切等状况。

(2)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大学课堂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节奏快且抽象和概括性强,老师课堂所讲授内容点到为止,将上课的重心放在介绍所在专业的前沿问题。大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是全面开放的,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形式开展的;对于新生而言,大多已经适应中学时期的上课模式,不懂得安排课余时间,自学能力差,学习效率不高。集中表现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存在厌学情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求学上进的欲望,焦虑,缺乏自信心,注意力不易集中,兴趣容易转移,长期把注意力花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等。

(3)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如果我们把大学比作一个小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作为一个准社会人步入其中。我国的中学阶段实行的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很少会去考虑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进入大学后难以尽快融新的环境。面对种种不适,新生会感到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协调,从而有压抑、孤独的烦恼。在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缺乏适应性。因此,学生自我封闭意识增强,与人交往谨慎,甚至感觉情感和思想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进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产生压抑、孤寂、烦闷等心理。

(4)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大都对人生充满未知和幻想。当他们在高考的战场上获胜,走进神圣的象牙塔时,整个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不知所措,出现困惑。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存在短暂的不适甚至“迷惘”是正常的,若是一味的“迷惘”下去,就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毕业。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环境,适应大学生活,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的对策

大学新生在入校后,内心会产生一些转变,有的朝着积极方面发展,有的朝消极方面发展。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处在转型期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力,如果我们忽视教育的引导作用,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及存在原因,找出相应对策,使新生尽快渡过适应期,从而保证新生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

(1)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重视入学教育,为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明方向。学生干部学生接触较多、给学生印象很深和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是大学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学生干部在指引大学新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生活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干部首先要做好新生的报名接待工作,把爱心、关心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主动接触、了解新生,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为其以后的各方面教育和引导打下基础;还应该加强与新生家长的联系,这样学校和家长能协调配合对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增强实效性;另外,应该选拔可信、可靠的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组建一支团结、拼搏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学生干部不仅要协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而且还得起到模范作用,影响其他同学。

(2)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介绍课,增强新生专业认同感。以学习经验交流会,教学名师专业介绍会等形式增进新生专业认同感。此外,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进行专业思想讨论,鼓励新生积极讨论和交流,通过社团活动、校园实践、科研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储备雄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大学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多大学新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他们的思想认识出发。可通过开设大学新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的专题讲座,来帮助他们给自己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理论基础;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新生积极参加,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能增进新生与新生,新生与老生之间的交往,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班会、晚会、郊游等形式增加班级凝聚力,促使新生尽快融入集体,尽快适应集体。

(4)关注特殊群体,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在新生中普及心理学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调整。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新生摆脱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给他们提供一些倾诉烦恼的机会。关心关注特殊群体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生活,解决学习、生活、交友和自我发展方面的困惑。

总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是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是维护高校校园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起点。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问题,尽快研究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存在的新问题,合理的指导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为新生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和美好憧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学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而言是新旅程的起点,也是重大的转折点。从中学升入大学,生活的环境、学习的方式方法、理想与现实、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无助,将会给大学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炎根,储争流.如何培养一个高效学习者[N].中国教育报,2006-2-24(3).

[2]田澜,肖方明,陶文萍.关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1).

[3]黄卫明,周炎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校医,2007.21(1).

[4]王晓莹.探析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28-129.

[5]李福宝.大学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略论[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3):38-40.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 篇2

关键词:关键词:朋辈教育;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朋辈教育的原义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1]。

将朋辈教育引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挑选、培训并组织与受教育对象年龄层次相近、经验相似的学生,通过倾听、共娱、交谈等形式实现经验共享,从而协助受教育者探索自我、适应环境、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朋辈教育,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表现

1.1 学习不适应

1.2 生活不适应

大学生大都是家中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当他们步入大学真正开始自己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亲自打理个人一切事务时,很多新生顿感到无从下手。

1.3 人际关系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新生一般都渴望通过老乡会、班级、学生会、社团等渠道扩大自身的交际面,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但面对全新的环境、地域和生活习惯各异的同学群体,人际交往开始易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竞争与合作并存,有些新生处理不好各种人际关系时,便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2]。

1.4 心理不适应

新生入学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心理不适应,有的学生因高考失利或填报志愿有偏差被调剂,对学校和所学专业不满意,内心充满失落和迷茫;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较差,与家庭优越同学对比后,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有的学生在人才辈出、各展风采的大学里,失去了往日高中阶段的优越感,心理落差较大。朋辈教育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新生容易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因此适应性教育应结合他们自身的心理需求,通过身边优秀学生的朋辈教育,在大学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和正面引导,能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2.1 选拔辅导员助理

从四年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中通过笔试、面试选拔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同学作为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等适应性教育和引导工作,使对新生的教育更多地呈现出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力,从而使辅导员助理充当朋辈教育员的角色,成为辅导员工作强有力的助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可选择每年固定的月份作为心理健康活动月,通过举办专家心理讲座、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观赏心理影片、排演心理短剧、拍摄心理短片等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能实现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2.3 树立朋辈典型榜样

刍议大学新生始业教育 篇3

关键词:高校;始业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245-02

一、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定义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 是指根据大学新生特点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新生及时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体说来,是以课程、活动、座谈或研讨为载体,采用模拟及参与式教学法并结合课后的小组学习,以学生的体验、收获及习得为着力点,并以适应性和养成性教育、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成才观和理想观培养作为内容的教育。如何让学生尽快实现人生发展和学习方法等关键性转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进行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高校开展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的是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为入学新生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从入学开始到正式开课前进行的一系列咨询、教育等活动。

始业教育不仅包含常规的入学教育,还有为解决中学转入大学而引起的一系列应激性问题而开设的课程、实践活动、小组学习及研讨班等,囊括多个板块的易被同学内化的教育、帮助和体验活动。始业教育不仅关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而且注重引导、激励、支持新生度过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一学年生活,为大学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始业教育更以有效的大学观教育,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四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目的,进而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及未来发展情况。此外,大学一年级学生作为高校的新生力量,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可塑性和积极性,适时的教育、顺势的指引,可使大一新生在树立大学阶段的新目标,认识并矫正不良习惯、提高自己的同时,在需求和动机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系列努力行为还能带动身边的同学,为整个学校形成良性的氛围增加动力。此外,始业教育还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前的铺垫或开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新的理念和模式,对低年级学生直接开展不免突兀,在前期通过始业教育使学生认识自我心理特征、自我能力等进而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可使创新创业教育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高校将入学教育深化为始业教育的意义重大。

三、对高校开展新生始业教育的建议

对于如何有效开展新生始业教育,首先,需要正确的定位;其次,从时间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始业教育。具体解释如下:

(一)正确定位始业教育

正确定位始业教育,也就是高校在开展始业教育前要确定本校的始业教育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细化对学生素质、能力、知识及身心素质的要求,继而确定采用何种内容、方式和方法达到目标,以及为保证教育效果采用的组织、控制、评估和评价机制 。

(二)开展始业教育的三维管理

为了有效开展始业教育,以下从时间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三个方面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进而建立三维坐标轴,此模型可将始业教育的实施过程细分并条理化,帮助始业教育的实施者以更直观的方式明确其所处位置、协作群体、努力目标等内容。

首先,开展始业教育的时间管理。第一,收到录取通知书到入学前。在此段时间内,学校可在录取通知书快递内同时附上《致家长的一封信和致学生的一封信》,以文字的形式适当渗透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大学观、大学与高中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等内容。在文中,尽量消除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误解,即家长及教师为鼓励学生升学而对大学有失偏颇的理解。另外,还有建议新生入校前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学习如何与人更好地相处,思考大学阶段的目标,浏览学校网页了解学校和院系,参观一所大学等内容。此外,在学校网页内设立"未来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链接并通过网络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大学启蒙教育"。第二,新生办理入学手续至正式开课前。高校需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及90后学生的特性,抓住关键时间,将各种教育穿插交织。例如利用家长送新生的机会组织新生家长会;军训期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可辅以跑操、集体晨读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良好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第二阶段结束至第一学期或学年,为始业教育的主体阶段。美国学者Milem和Berger(1997年)发现,第一学期的6至7个星期,如果学生未介入并融入大学的环境,他们以后将倾向于保持漠不关心的状态。此关键期一般为十月中旬左右,教育者应在此前应用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以提高参与和融入度。为集体设置通过努力可实现的目标或可解决的困难情境,使同学通过团队内的向心力,展开集体协作,促进沟通和情感交流,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他人赞许、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达到对大学的认同和归属。此外,始业教育课程在军训中或军训结束后立即开课,为了提高效果、抓住关键期,应保证始业课程初期的频次。

其次,开展始业教育的对象管理。主要包括四大类即学生家长、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督导和服务群体,具体可细分为新生家长、新生、学生干部、朋辈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辅助人员、教育专家及教育管理组织者等。在此将对家长、朋辈导师、任课教师和后勤辅助人员四项易被忽略的要素进行阐述。第一,家长。为家长制作电子期刊,可涉及学生心理、学生在高等教育各阶段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与孩子的有效沟通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在教育中易出现的误区等问题,借此增进家长与学生的理解和沟通,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和质量,与学生校内接受的高等教育形成合力,促成学生更好地发展。此外,也需配合对学生的孝道教育,理解关心教育和爱的教育,使学生注重与家长沟通,通过习得的知识、道德、行为等影响家人、周围的人及社会,从而走上相互教育的良性发展轨道。第二,朋辈导师(Peer Monitor),是通过一定程序选任的品学兼优、热心、有能力、有责任感的高年级学生,其协助辅导员及班主任引领大一学生,指导大一年级班干部,在新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给予帮助。在应用朋辈导师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拔工作要严格执行一定的要求和程序;在任职前进行短期的培训;要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其任职中要与教师和其他同辈导师多交流;执行一定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鼓励朋辈导师与新生多走近、多关心、多沟通,为了保证执行效果也可酌情规定朋辈导师走访新生宿舍次数及与新生谈话频次。第三,任课教师和后勤辅助人员。始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应注重课堂气氛轻松欢快、引导新生相互友爱团结,从最初关注新生适应性问题,再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融入,直到找到对集体和大学的归属感,为确定的奋斗目标整合各种资源、鞭策自我,不懈努力,使自我不断完善和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完美体验。其他科目教师结合课程需要布置一些小组协作完成的作业及课后实践活动,以提供集体学习的机会。后勤辅助人员,如宿舍楼管及食堂服务人员等与新生的日常生活接触紧密,应注重人性化服务、通过细节温暖人心。

最后,开展始业教育的内容管理。包括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包含以下具体内容:始业教育课程及课外拓展活动、新生研讨、有计划学习团体的实施项目、学生会活动、自律(自管)会检查及管理、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等,此外,还应附注各内容的主要目标、知识、能力及技能定位。接着,将着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始业教育课程。始业教育课程作为始业教育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包括深入了解大学、认识专业及其发展前景、认识自我、学会人际交往、自主学习和生活、时间管理、自我管理、有效利用资源、面对挫折及困难的心理调试、沟通技巧和方法以及大学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奋斗目标、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爱(亲情、友情、爱情)等板块内容。教师可对所选板块按轻重缓急及层次,逐一展开教育。亦可在规定学生可选板块的上下限,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所需板块。始业教育课程仅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不全面的、还需注重课堂上的互动活动及课后实践的配合。第二,新生研讨课(班)。新生研讨课源于哈佛大学的教改探寻之路,它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大学所采用的新生教育模式,以培养更富竞争力的人才。各学校对新生研讨课的定位不同,从注重科研、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激发,到注重讨论、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的升,再到注重与生活和实际情境的联系和应用。它们的共同特点均在于经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独立的和有创造性的思考,课堂上教授或博士生助教的讨论前引入,根据学生课堂上互相辩驳和启发的自由讨论内容由教师做课后点评。始业教育也应吸收此经验,适当引入新生研讨课(班)。第三,活动和学习计划。在始业教育中需要通过课外有益的活动和学习计划提高教育质量。除了新老生见面会、迎新晚会等常见活动外,还可尝试校领导走进课堂、自习室和宿舍关心新生的学习和生活、院系领导组织本院系新生在食堂共进晚餐、参观博物馆等活动。

四、结语

始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新生怎样更好地实现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过渡,对于新生认识大学,指导人生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新生始业教育对于帮助大学新生较好地完成整个大学期间的课业任务和历练自身的交际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对象也在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始业教育,实现各教育模块高性能、低功耗的目标,服务生涯规划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芳.大学生始业教育的教学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8,(9).

[2]陈新开.论高职生新生的特点及始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3]王剑俊.新时期新生始业教育队伍的作用及构建路径分析[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5).

[4]王伟,寿萌吉.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院报,2007,(6).

[5]胡保卫.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研究 篇4

1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现状

在目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中, 还存在一定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时间过短

目前, 很多高校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在新生军训期间进行, 一般2-3周时间, 但这段时间, 学生军事训练任务重, 易疲劳, 且适应性教育多半在此期间插空进行, 时间过短。仅用几天的时间来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专业学习, 这对于初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与兴奋的大学新生来说是完全不够的。

1.2 教育内容不系统

通过对新生的调查, 许多大学新生都提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太局限、形式太单一。在很短的时间里以单纯说教的方式灌输给他们很多的规章制度、自我管理理念和专业学习素养, 他们很难消化吸收, 甚至有些同学对于这一教育环节相当模糊、不知所云。

1.3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很多新生反映适应性教育对新生的帮助和实际意义不大, 究其原因就在于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相当单一, 基本上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经验主义说教的形式上。这样的形式很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然不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构建

为了更早的使新生适应大学校园, 根据现今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现状以及我校大学新生特点, 与我校“持续安全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 建立良好的校园迎新文化, 结合我校近几年的实践经验, 我们认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建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育时机前移, 实行网络教育模式

即通过学校网络, 将新生适应性教育相关内容上传, 并在新生入取通知书中提示浏览, 达到在新生报到前进行适应性教育的目的。

我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网络教育模式构架可分为六个部分:

2.1.1 心理导航主要是针对大学新生常出

现的心理不适应专门设置的版块, 在次版块中告诉新生入学后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不适应问题及解决对策。2.1.2学校概况主要是对学校的历史沿革、报到情况等进行介绍,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 顺利办理报到手续, 同时, 将学生入学后马上要接触的军训进行介绍。2.1.3学习导航主要是就学生的学习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入学后的学习环境, 提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要领。在此版块提供了历届优秀学生的成长经历, 为新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2.1.4生活导航主要是介绍学生在校的生活情况, 以及学校所在城市的介绍, 使学生人未到校, 已对环境有所熟悉, 减少他们的陌生感。2.1.5就业导航主要是对专业以及职业规划的情况进行介绍, 使学生在入学之就树立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大学新生因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就业前景不了解带来的迷茫。2.1.6新生问卷调查, 采用网络对2009级新生在入校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问题58道, 包括55道客观题、3到主观题, 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方面;生活方面;思想和心理方面;对学校的认知;目前最担心和最关心的问题。

2.2 提高规范化, 创建课堂教学模式

即在新生入校后, 通过课堂教学将适应性教育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一模式由于纳入了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中, 是学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因此, 将更具规范性、系统性。根据我校多年的探索, 我们将新生适应性教育课堂教学部分分为七个环节:

2.2.1 校史教育:

加强学生校史教育, 目的是使学生正视对学校的认识, 了解到本校的实力、优势, 受到鼓舞, 使之产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对其以后的学习和进步将是一个持久的推动力, 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稳定。2.2.2学分制解释:学分制强调的是自主地学习, 入学之初向学生介绍学校有关学分制的规定, 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得指导, 使学生对关于学习的相关制度更加熟悉, 以便合理地安排。从督导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化的一个支点, 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 并为选择承担责任的意识。2.2.3学生手册学习及考试:一是教学管理制度教育, 使学生一入校就了解大学和中学教学管理上的差异, 促使学生尽快完成学习方法的转变, 尽早树立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二是学生管理制度教育, 重点是遵规守纪的教育, 使学生了解纪律的种类, 清楚违纪的严重后果, 这两方面的教育要引起重视, 避免那种只把这些制度印刷成册发到学生手中的做法。2.2.4心理健康教育及普查:运用量表对新生进行统一地心理普查, 了解学生入学初的心理状态, 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求心理专家进行约谈, 注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2.2.5党团教育:了解学校的入党政策, 社团活动相关规定, 通过对党团的介绍,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课外时间锻炼自我, 在党团的领导下真正地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和突破。鼓励新生积极参与学校正规的社团活动, 提高自我素质。2.2.6大学生职业导航:从入学就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使其树立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 了解树立人生奋斗目标的重要性和对人生的指导意义。2.2.7专业认同教育:由各专业带头人对专业进行介绍, 让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情况, 确立对专业的认同感, 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2.3 丰富教育手段, 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

面对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校园, 照本宣科、约束命令都已无法发挥很大的作用, 只有丰富教育手段, 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具体教育方式如下:

2.3.1 注重军事训练, 开展适应性教育。

在军事训练中着力培养大学新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团队精神, 有利于大学新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尽快适应校园。2.3.2开展学风建设, 促进适应性教育。宣传优秀学生、学习优秀学生, 组织优秀高年级学生将自己成长经历传递给大一新生, 新生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教学, 可减少学习方面不适应情况的发生。2.3.3虚拟班级管理。随着大学学分制度的普遍使用, 大部分学生不会选择相同课程, 大大降低了同班同学交流的机会, 班级概念逐步淡化。对于集体建设、班级管理难度加大。针对此种现象我校利用网络班级管理系统进行虚拟管理。2.3.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增强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可聘请相关专家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专题讲座, 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我, 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2.3.5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新生适应能力。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 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校风的熏陶, 学风的影响, 班风的形成, 无不影响着新生们。

结束语

大学新生入学之初, 是学生度过大学生活的关键阶段, 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 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系统规划, 正确引导, 合理安排, 科学评估, 不断完善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以利于他们今后圆满完成大学的学业。

摘要: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 处在这个转折关头的大学新生, 不仅面临着人生的诸多问题, 同时也会因为各方面的不适应而带来诸多的困扰和矛盾。如何尽早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报告结合我校现状对当今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适应性,新生,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大学新生适应 篇5

前言:又是一个新学年,莘莘学子们,带着或喜悦、或无奈的种种心态跨入大学校门,进入人生发展的新起点。大学生活无论在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与中学生活有极大差异。经过短暂的生活体验后,在新鲜感逐渐消褪后,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凸现出来。因此,心理健康老师提醒,新生适应期需掌握“四大法宝”。

法宝1:有效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帮助同学们清醒的认识自己。

★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

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对女大学生来说,她们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常常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好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勾画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也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长于工艺;有的人可能不会琴棋书画,但酷爱大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或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擅长文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在实践的鉴别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使思维方法尽可能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法宝2:学会学习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在学习目标上,已从“为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奋斗”转变为“如何使自己成为优秀高级人才”;在学习要求上,再也不是局限在“所有课程得高分”上,考虑更多的是掌握专门知识与能力,培养高级全面素质;在学习的自主性上,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自主性很少,大学生则主要靠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范围大;从所学内容来看,中学少而浅,大学多而深;从学习方法来看,中学生自学时间少,大学生自学时间多;从思维方法来看,中学生多表现为模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一般理解,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多,深层次理解多。

大学生究竟应怎样学习?笔者认为,最起码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外,要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课外专业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学会撰写论文,甚至在高年级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

法宝3:学会交往

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人,也应先表扬后批评或者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与人交谈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种对他人的尊重,无形中就会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需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大学生还应把握交往的度。人际交往上的″度″是指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所需要把握的方向、深度、广度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交友一定要有原则,谁该深交,谁该浅交,谁该拒交,要做到心中有数。大学生交友的广度也应适当。圈子太窄,疏远了可交的益友,有碍正常交往;范围太大,必将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学习。

法宝4:善于利用学校资源

新生对学校环境的熟悉将非常有利于他们适应新生活,尤其应该关心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娱乐设施等服务部门的相关安排以及社团、学生会都会针对新生开展相关活动,这将有助于你们更好的适应大学新生活。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 篇6

【摘 要】分析一则新生不适应校园生活的案例,探索大学新生大学生活适应性引导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大学新生 校园生活 适应性引导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03-03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项职能。其中,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和过程,服务是精神与理念。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是新时期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的基本表现形式。大学新生刚入学往往对校园生活不太适应,辅导员在日常德育和学生管理事务中,只有坚持服务导向,热心服务,细心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案例简介

2015年9月17日,正值军训期间,某新生宿舍3名男生搀扶受伤的陈某来办公室办理请假手续。在交谈中了解到,陈某于前一天军事训练结束后赴篮球场打篮球,在投篮过程中因大意发生踩踏,由于动作力度过大过猛,导致自身身体重心失衡,脚踝发生严重拉伤,瞬时脚面出现肿胀,淤血明显,独立行走困难。在寝室同学的搀扶下,陈某被送往校医室就诊,医生在进行专业治疗后,开给部分消肿祛淤的治疗性药物。考虑到其拉伤的严重程度,已不适合继续参与军事项目的高强度训练,笔者一方面安排陈某的舍友赴校医室办理诊断证明,以便安排军事训练请假事宜,保证科目成绩认定合格;另一方面,对陈某生病期间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进行安排。

在宿舍休养期间,由于长时间的独处,陈某产生了强烈的孤寂感和落寞感,旧有生活场域造就的思维惯习更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催化作用,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家庭陪伴的骤减,亲朋好友联系的阻断,以血缘、地缘、亲缘、情缘为优势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打破,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的影响下,陈某入学以来一直暗藏其心的执拗退学念头和固执想法开始迸发,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情况越发显著,突出表现为学习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二、案例处理过程

(一)了解事件基本情况,细心关爱,消除学生疑虑和隐忧

1.了解事件基本情况,解决后顾之忧。辅导员工作琐碎繁杂,爱心、细心、耐心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必备心态,更是实现服务工作高效能目标的首要前提。安全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底线性问题,始终处于常抓不懈的层面。面对请假学生的慌张神情,笔者基于职业敏感,对陈某整个受伤过程及诊疗状况进行了仔细询问,以判断是否需要赴市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疗。根据校医的诊疗建议,在宿舍休养便可。于是,陈某的军训成绩认定和生活照料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按照军训办的相关规定,在其宿舍舍友的帮助下,陈某办理完成相关手续,有效消除了其成绩认定的疑虑和担忧。

2.春风化雨,细心关爱,提供生活保障。在办理完军训请假和成绩认定事宜后,笔者亲自送陈某回宿舍,并对陈某进行了鼓励,拉近交往距离。由于陈某行动不便,笔者安排其宿舍成员轮值,每天打包饭菜,解决其基本的餐饮问题。而此时,如厕问题成为令人尴尬的难题。学生公寓上铺下桌的组合及卫生间的设计根本无法匹配陈某独立方便的需要。于是,除轮值安排外,采取了方凳替代便捷式马桶的做法。

(二)找准问题的根本痛点,针对性进行深度访谈

1.把握主要阵地,找准根本痛点。宿舍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阵地。军事训练更是进行大学新生行为养成教育和适应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晚间的常规宿舍走访中,笔者除对陈某进行基本的人文关怀外,还辅助性地对宿舍成员进行集体意识教育和协作意识的教育,引导宿舍成员真正学习和体会军训的精神内涵,多关心伤病同学,要像亲如兄弟的战友一般,互相之间多帮助多关怀,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数次的宿舍走访,明显增进了师生关系,学生的话匣逐渐打开,而此时陈某默不作声,神情恍惚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经过旁敲侧击的了解后,宿舍成员最终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陈某一早便已产生退学的想法,这才是问题的根本痛点。

2.对症下药,开展深度访谈。在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陈某高考成绩带来的挫败感情绪延伸、极度思念亲友的感情波动、个人独处滋生的孤独落寞感是这一根本痛点产生的主要诱因。针对陈某回家复读的想法,从高考成绩结构,其所获得的分数,提升的理性可能性,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同时,对目前就读专业、发展前景、宽口径就业优势、个人前途等方面进行了逐一说明;针对恋家这一问题,建议其加强与亲朋好友的沟通联络,引导其培养自身良好的独立精神和自立意识,为职业素养生成和未来就业储存能量。求学在外,远离家乡,满是亲人的牵挂,只有树立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独立而坚韧地生活,才能减少家人的担忧;针对情感孤寂的问题,建议加强与同宿舍同学、同乡的互动沟通,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增加社会资本存量。大学生活初始,所有人都在努力实现角色转换,人脉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细心经营。

(三)建立家校联系,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

1.建立家校合作,畅通信息互联。新生刚刚入校,笔者便组织填写了新生入学基本信息登记表,记录了翔实、可靠的学生个人信息和家庭基本信息,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辅助性档案材料。其中,家庭基本信息包括家庭详细地址、紧急联系人及其联系电话。新生入学信息登记是家校合作的基本实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增进信息联络。在陈某案例的处理过程中,笔者第一时间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将陈某在校发生的意外事故伤病情况通报家长。第二次沟通中,针对陈某的病情恢复情况和环境适应不良状况进行说明,倾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全方位了解陈某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情况。令人吃惊的是其父亲和姐姐表示已经安排好手头工作,购买好后一天赴柳州的火车票,准备带其回家治疗。而且如果陈某坚持退学,便带其回家复读。陈某父亲的一番话使笔者陷入思索,快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2.尽力解释,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如何当好父亲、母亲,如何行使爱的权利,值得反复思考、尝试、实践和总结。针对陈某父亲爱子心切的问题,笔者当即做出如下解释:第一,笔者每天都在坚持走访宿舍看望陈某,了解其病情及恢复情况,并已解决科目成绩认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如果前期康复效果较差,便会迅速安排其去市人民医院进行复诊治疗。第二,希望家人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多给陈某打电话,进行沟通互联,从正面引导陈某既来之则安之,正视短期存在的困难,进行环境适应。大学生应该具备独立精神、自立意识,终究要独立面对社会,不可能永远依靠家里。第三,建议取消已经购买的车票,给陈某一定的理性思考时间,从复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专业就业前景和个人前途出发,进行引导说明。建议家长避免因陈某一时冲动,家长的助力,剥夺了陈某应有的机会,让家里人放心,安心工作。第四,鉴于陈某姐姐专业护士的身份,其一再强调带陈某去市人民医院进行复诊。在成功劝服陈某父亲和姐姐后,当即安排宿舍两名同学第二天带陈某去市人民医院进行复诊,并将检查结果及时进行通报,消除家长的担心和疑虑。

(四)利用朋辈关系,进行帮扶性访谈辅导

1.利用朋辈关系,获取支持资源。朋辈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是通过有目的地挑选、培训并组织与受教育对象年龄层次相近、经验相似的学生,通过倾听、共娱、交谈等形式实现经验分享,从而实现受教育者探索自我、适应环境、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案例处理过程中,笔者通过陈某的宿舍同学,仔细甄别和挑选陈某的同乡资源等同辈关系,选择性地邀请陈某的部分同学和同乡进行帮扶性访谈。从地缘、友缘和情缘关系出发,降低陈某的心理安全防线,拉近其与同伴的心理距离,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形成,帮助其进行环境适应。

2.选取合适话题,确保访谈实效。通过创造生活囧事、军训趣事等轻松愉悦的谈话主题和友好和善的谈话氛围,对陈某进行特别的关注关爱和悉心引导,缓解其因远离家乡,孤独落寞产生的难以消解的思乡情绪。关注陈某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分析其退学思想产生的重要诱因,帮助其解开心结,去除心病,平稳心态,理清心绪,助力其健康成长。

(五)持续关注,助力成长

1.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爱心、细心、耐心等“三心”为精神指引,热心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才能真正地助力其成长,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坚持了多次的宿舍走访和深度访谈后,所有的行动最终换来陈某心绪的平稳和感恩回馈的话语。如今,陈某已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成绩优异,人际关系良好。在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等级考试中其获得了B级考试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

三、案例启示

(一)明确职业价值定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明确职业定位,创造自身价值。辅导员岗位是大学教育的内在逻辑要求,工作宗旨在于服务学生发展,重在面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引导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生活等具体路径,不断追求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一职业价值定位目标。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只有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高效能的工作目标。管理育人体现的是被动的互动关系构建,服务育人体现的是积极的互动关系构建。二者的融合能够有效克服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存在的双重角色尴尬困境,进而转化为身份认同。

2.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努力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职业发展,应努力实现由经验型事务工作者向良师益友型学者的转变,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第一,不断学习辅导员工作实务手册、相关实操理论;关注易班、高校辅导员等信息平台,丰富自身工作思想。第二,定期、主动地向导师汇报工作;加强与本学院、兄弟学院同仁的工作心得沟通交流;细化辅导员工作日志记录,温故知新,总结经验教训。第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将“三心”真正融入工作实践,服务学生;切实做好“百生访谈”,提高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共通共融,将管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第四,不断提升工作技能,加强实务工作向理论成果的转化;学习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和个案访谈相结合,实现工作的定量、定性融合及科研成果转化。

(二)案例处理要找准根本痛点,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

1.明确需要层次,找准根本痛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启示我们,人的发展总是处于各个需要层次。案例中陈某的需要不仅表现为生理、安全等基本层次的需要,更表现在爱与归属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距离最近、影响最大,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相关的各种生活问题,只有明确需求层次,找准根本痛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辅导员需要借助各种平台掌握学生信息,除办公室这一传统阵地外,还应重点把握教室及(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04页)学生宿舍等新阵地。因应信息化的发展潮流,QQ、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也已成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要地。只有借助各种平台和媒介力量,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从身份、思想和交流方式等方面才可以构建起更为理想的互动关系。

2.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对症下药。针对具体的问题,必须明确痛点,坚持问题导向,选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具体而言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发挥家庭的协同教育作用,实现家校互联。建立可靠的、翔实的家长联系电话簿、QQ群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工作问题。针对突发事故和意外情况必须坚持第一时间通报原则,确保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有效性及针对性。第二,搭建有效平台,发挥所在班级、朋辈关系、心理协会等团体辅导的作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座谈、群体访谈、团队游戏等形式,为问题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应然环境。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实现角色转变。第三,牢牢把握宿舍这一战略高地。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宿舍管理,必须坚持常规管理与人文关怀共进,宿舍纪律与安全责任同行,努力创建学习型宿舍和和谐宿舍。在宿舍走访中,能够洞察存在的问题,配合深度访谈,及时地去化解。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班长、生活委员、宿舍长、信息员等的信息联络作用,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争取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傅明宇.学长式朋辈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心理实效研究[J].科技信息,2014(14)

[2]闵桢.浅谈大学辅导员职业定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作者简介】熊 辉(1971—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李 刚(1988— ),男,陕西华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教育实践。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 篇7

一、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

关于适应的内涵, 许多学者已有界定:如皮亚杰认为, 适应是智慧的本质。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 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 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都是一种适应。对于当今大学新生来讲, 一方面, 受30年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影响,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逐渐渗透进高校;另一方面, 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投机暴富、不劳而获、不平等竞争等社会不公现象给高校的正面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导致对人的生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大学新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 表现出无所适从、思想放松、生活失去动力、学习失去目标等不适应状况。

二、大学新生适应力现状分析

1、学习模式转换导致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学习的适应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的不适应:其一, 不能很快适应大学区别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中学时代, 学生学习以应试为目的, 而在大学时代, 学生学习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目的不同, 方法自然差别甚远, 因此很多大学新生在这个过渡时期表现出不知道该怎样学习, 学习缺乏计划, 不会安排课余时间, 自学能力差, 不能有效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 学习效率也不高。根据学者赵富才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新生有80.1%"的学生不知道在大学里怎样学习;64.7%的学生学习没有计划;50.9%的学生在老师不布置作业时就觉得无事可做;66.5%的学生不会安排课余时间。

2、自我定位模糊、角色混乱导致不适应。

一方面, 大学新生脱离了高考这个持续很长时间的主要奋斗目标, 由于对当前社会、经济、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不足, 很多新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 出现心理迷茫, 甚至恐慌;另一方面, 从过去以自我为中心到学校集体生活, 尤其要面对舍友间的情趣爱好、饮食习惯、家境状况、作息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新生很容易搞不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感到无所适从。

3、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不适应。

入校前, 新生往往把大学想象得尽善尽美, 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 可当身临其境生活一段时间以后, 刚入校那种新鲜感和激动心情已荡然无存, 渐渐觉得大学生活也不过那么回事, “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 不大可口的饭菜, 逐渐心里滋生苦闷、厌倦、失望的情绪;另外, 新生面临着评奖评优、入党、活动竞赛等方面的剧烈竞争、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明朗等压力让新生感觉到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导致不适应。

4、环境陌生导致心理不适应。

环境陌生包括物质环境的陌生和人际环境的陌生。首先, 面对陌生的物质环境, 大部分新生, 特别是远离家乡的新生, 都会产生焦虑心理, 表现出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会安排自己的经济支出, 不习惯集体生活, 不适应食堂伙食, 独立生活能力差;其次, 人际环境适应问题是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困难的重要表现之一, 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 50.4%的新生习惯当前大学人际交往方式;25%的新生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 其中非常不习惯大学人际方式的学生占3.6%;另有24.6%的学生态度较为暖昧, 说不清自己是否习惯大学里的人际交往, 表现为如缺乏自信, 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 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 极少或根本不参加集体活动等。

三、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培养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

由于影响高校新生适应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所以学校要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参与的“三全”的有效运作机制来确保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培养。既要有宏观上的调控把握, 又要便于微观上的操作执行;以新生需求为导向,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以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为目的, 以丰富的、有效地学生活动为手段,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帮助大学新生建立起完备的适应能力体系。

1、加强思想启蒙, 引导学生培养主动性心态, 全新认识和定位大学生活。

(1)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评价自我。自我了解是一个大学新生接受大学教育、追求人生发展目标的前提, 能否正确认识自己, 这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全面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启蒙教育, 帮助大学新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定位和评估, 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社会经济地位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协助大学新生对自己的能力与特点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 能够正确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评价, 对别人的评价能够正确对待, 能够积极地接纳自我的现实状况。通过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组织“校园十佳职业生涯规划之星”竞赛等活动形式, 在丰富的、可体验的活动过程中帮助新生认识自己, 逐步做好职业生涯初步规划, 尽早进入角色。

2、加强学习指导和专业教育, 提高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学习适应力是影响新生适应的主要因素, 第一, 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举办学习方法交流会, 请高年级或有经验的人介绍经脸, 讲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的不同之处, 帮助他们树立方法意识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第二, 开设与大学学习有关的系列指导课程, 通过组织讲座、学习交流等方式帮助新生学会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定、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怎样科学用脑等,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强化自主和能动意识, 变中学时代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激发成就欲望。

3、创建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 提高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

(1)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根据新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结合新生的需求和新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积极组织各种丰富的学生活动, 营造教育情境, 构筑新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 让新生尝试着自我挑战, 自己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各种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去体验实践的激情、锻炼个人思考、组织和执行的能力, 在过程中与不同类型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个体接触和合作,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我校的举办的创业教育品牌活动“工商模拟市场”, 实现学生在学校里全真模拟创业、经商的各个环节, 体验真实环境下的市场运作, 锻炼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等能力。

(2) 其次, 校园学生活动可谓琳琅满目, 但很多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都停留在班干部层面上, 很多同学都是一般的参与者, 甚至是观众, 严重缺乏参与性, 对提高大多数新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作用甚微, 所以,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科地有效地设计学生活动, 让大部分的同学都直接参与组织、策划、实施等工作, 让新生在实践活动中去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力。

4、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

(1) 首先, 健康的心理是新生适应力提高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的系列讲座, 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功能, 利用校刊、校电台等媒介, 出简报、办公栏, 进行广泛宣传,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试能力;其次, 有针对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朋辈”由于年龄相同、经历相似, 在思想、专业学习、兴趣爱好上和大学新生们有较强的认同感, 他们之间很容易沟通和彼此信任, 因此, 通过选拔、培养了一支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具有相对健康稳定的人格、亲和力较强、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心理辅导员队伍, 利用多种媒介, 开展了个别朋辈心理辅导、团体朋辈心理辅导等系列活动, 帮助新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完成角色转变。

(2) 其次,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加强宿舍文明建设。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在课堂教育之外, 应开辟学生宿舍教育的重要平台, 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党员宿舍责任岗”、“思政教育进公寓”、“治理学生网络成瘾”等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生活及优质的宿舍管理服务帮助大学生培养独立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 为培养健康的心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要:大学是大学生人生的转折点, 大学新生往往容易在生活上、学习上和人际交往以及心理上产生诸多不适应, 心理上常表现为自卑、依赖、孤独等, 行为特征上表现为盲目、无序、低效。分析研究大学新生的不适应表现, 采取恰当的教育对策, 培养新生适应能力, 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不适应时期, 对学生的顺利成长和人才培养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富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年第7卷第4期。

[2]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2年第1期。

大学生新生适应与教育课探析 篇8

一、开设新生适应与教育课的必要性

1.常见的新生教育模式及其弊端

大学新生教育一直是大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大高校在新生教育中也设计了很多内容, 采取了很多方式。目前, 比较常见的新生教育主要是以讲座、年级大会、班会的形式, 给新生灌输大学生日常规范、传授学习方法、介绍学科背景等, 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教育。

常见的新生教育开展时间主要集中在新生刚入校的前2个月, 开设内容较短, 只能满足新生适应大学基本学习生活的需求, 而对培养学生全方位成长、确立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还远远不够。同时, 这种新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完全固定, 因此具有一定的机动性, 在执行中容易造成新生教育体系不完整, 不系统。

2.新生适应与教育课开设的必要性

新生适应与教育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大学学习, 并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同时对所学专业能够有初步的认识, 对人生和大学四年有一定规划, 了解优秀学生必备素质, 为日后的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

新生适应与教育课首次以必修课形式将高校新生教育纳入体系化。新生适应与教育课贯穿于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 内容涉及到大学生培养方方面面的引导, 由专业的老师授课, 内容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同时能通过作业形式将授课内容进行检验和深化。这种必修课的形式也让学生有更认真的态度来接受新生教育。新生适应与教育课的开设是新生教育更科学系统化的必然趋势。

二、新生适应与教育课课程设置

新生适应与教育课的内容设置包含了初识大学、规划未来、多彩生活三个板块。每个板块又划分了若干小的主题。以下是每个板块的具体介绍:

1.初识大学

(1) 大学励志教育。

通过对校史、院史和杰出校友的介绍, 培养学生爱校、爱院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意识。

(2) 爱国主义教育。

介绍大学的党组织, 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学院专业教育。

介绍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和该专业在校内、国内、国际的发展情况, 人才走向以及对该专业学生具备基本能力的要求。

(4) 大学规范化教育。

给学生讲述大学里全新的教学模式, 和新的学习方法, 包括学生如何选课, 什么是学分制和学位制, 以及各类认证考试。

(5) 大学专业课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如何由高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大学的主动学习, 介绍大一各门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6) 大学英语学习指导。

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介绍英语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备考CET-4。并对常见的英语考试:CET、GRE、TOEFL、IELTS、TOEIC、BEC做简单介绍。

2.规划未来

(1) 人生规划。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人生规划, 以及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早做规划的好处, 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帮助学生早做定位、早做规划。

(2) 职场人生。

介绍学校、学院近几年的就业情况, 介绍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引导有意就业的学生早做准备。

(3) 飞跃重洋。

介绍学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项目, 公派出国项目等。介绍出国留学的途径和流程, 各种出国外语考试的备考时期等。

(4) 读研深造。

分析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日渐提高, 树立学生做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介绍学校、学院读研形式, 介绍学院各科研团队。

(5) 优秀学生成长历程。

向学生介绍优秀学长的生活、学习经历,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定位, 利用好大学四年, 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多彩生活

(1) 大学生活面面观。

从关系到学生衣食住行、医疗保险、社会兼职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衣着审美、健康饮食、优美住宿环境、医疗保障、兼职取舍等方面的理念。

(2) 大学生心理指导。

分析如今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惑, 学会自我调节, 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常见心理障碍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 大学资源利用。

介绍大学提供给学生的各种资源, 正确认识各种学生组织, 鼓励大家多进行社会实践, 以及如何协调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关系, 全面发展。

(4) 大学生情感与交友。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间关系, 包括如何和寝室同学和睦相处, 如何交到知心朋友, 如何正确对待恋爱关系等。

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是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转变的重要时期。面对这个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适应性教育就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抓好这一时期的适应性教育工作不仅会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更有利于培养其各方面的兴趣,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新生适应与教育课的开设无疑将大学新生教育推向更科学化、系统化, 必将在新生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摘要:新生适应与教育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接受的第一份人生教育, 对大学生的进步、成长、发展、成才都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新生适应与教育课的开设, 可以让新生的适应与教育更加系列化、科学化, 帮助新生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活, 更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顺利实现中学到大学的跨越, 为新生今后的大学学习和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对新生适应与教育课开设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并对如何开设新生适应与教育课进行了具体阐述。

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篇9

一、宿舍管理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地位

寝室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地位。我国大学生寝室几乎都是集体宿舍, 学生共同生活在宿舍。在学习相对独立, 生活相对分散自由的大学生学习生活中, 宿舍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宿舍进行的信息沟通、交流相对较多,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因此, 有学者将寝室称为高校的“小社会”、“小家庭”和“第二课堂”。[2]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源地, 其成长经历、经济状况以及个人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都有明显差异, 这需要大学新生相互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并做出一定妥协和让步。可以说宿舍是大学生接触他人, 建立同学人际关系, 学会适应集体环境以及与他人沟通的场所。因此, 宿舍生活对大学新生生活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以及心理适应性具有重大影响。

第一, 有效的宿舍管理有助于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与家庭或者寄读学校封闭式生活相比, 大学生活更加自由, 学生自我控制的空间更大。在享受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监管的自由生活的同时, 对于部分大学新生而言, 也不得不面对凡事皆需亲力亲为的生活难题。对在“小皇帝”或“小公主”生活环境长大的大学新生而言, 入校初期极易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现状。在宿舍生活中, 表现为:有的学生的个人卫生条件差;有的学生在自由的生活方式下, 饮食和作息没有规律, 出现熬夜或者暴饮暴食等现象, 生活上的缺点完全暴露;有的学生无法接受宿舍的“艰苦”条件;有的学生无法适应集体起居生活;有的学生难以适应与他人共用宿舍和其他生活设施。据统计, 对于新的生活环境, 30.2%的大学新生表示不适应。[3]

大学新生生活上的不适应对宿舍管理提出了要求。有效的宿舍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环境, 适应集体生活, 从而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第二, 有效的宿舍管理有助于大学新生适应人际关系。远离父母, 脱离原有的熟悉的人际交往圈, 进入大学, 大学新生急需建立新的人际社交圈。大学新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域, 有着各自的生活经历和背景, 大学同学比高中同学更具个性。对于大学新生而言, 有的学生不愿意主动跟其他同学建立人际关系, 有很强的恋家情结;有的新生不善社会交往, 难以跟陌生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这类学生往往缺乏朋友, 反过来加剧人际交往圈的建立。还有的学生孤立于各种交往圈子之外, 很难融入他人的圈子中。有的新生沉溺网络而忽略人际交往, 被同学边缘化, 出现了定位的模糊和交往障碍。人际交往的不顺利或困难导致部分新生孤独感剧增, 恋家情结增强, 反过来催生新的不适应。总体而言, 大学新生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定位的模糊和交际障碍。[4]根据王维杰博士对3874名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 68%的大学新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5]在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中, 宿舍同学的人际交往是重要内容。在笔者接受的本校大学新生心理咨询中, 人际关系交往是大学新生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 而寝室同学人际关系的交往问题在其间所占比例很大, 与同宿舍同学关系不和谐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甚至出现宿舍里的伤害事件。

宿舍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场合。宿舍管理对于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适应性作用表现为, 既能及时充分发现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宿舍管理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二、目前我国宿舍管理中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 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归纳起来, 目前我国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第一, 宿舍管理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未受到重视。我国目前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方法单一、内容片面的问题。其中方法单一表现为:目前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主要由辅导员、以入学教育为主的专任适应性教育课程的课堂讲授为主, 参观实践为辅, 兼有少量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等教育形式。从目前的相关研究中, 鲜有将宿舍管理纳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提法和研究。根据笔者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收集, 高校尽管重视大学新生的宿舍入住问题, 在具体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 并未将宿舍管理纳入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具体教育中, 更无相关针对性措施和做法, 相关探索和研究也较少。换言之, 目前, 我国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仍然以传统的直接教育为主, 未形成将宿舍管理纳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意识和观念。

第二, 宿舍管理重管理, 轻教育, 未形成有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具体宿舍管理措施。对全日制大学生而言, 入住集体宿舍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 高校宿舍管理也是我国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由于宿舍管理未被纳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之中, 因此, 我国高校在宿舍管理中重管理———注重高校宿舍硬件设施的齐全和有效运行, 关注宿舍管理的安全, 却忽略了学生具体生活的适应性和和寝室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由于放松了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因此在具体的宿舍管理中, 几乎没有有关宿舍中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具体措施和管理方法。

三、宿舍管理中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完善

大学生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需要从观念到具体的措施进行全面构建完善。

第一, 重视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完善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 首先必须认识到宿舍管理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关键在于深化高校以及具体宿舍管理部门的重要性意识。其次应当加强辅导员对于新生宿舍生活和人际关系管理的重视。高校应当认识到宿舍管理对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中加以突出, 并在不同部门之间积极进行宿舍中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相关统筹和协调工作。具体宿舍管理部门在保证宿舍安全和硬件设备管理的基础上, 应当注重收集大学新生有关宿舍生活的反馈信息, 在及时解决的情况下为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性创造条件。宿舍管理部门应当通过规章制度的规定, 将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加以明确化和规范化, 明确相关权责, 规范大学生的宿舍生活, 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的宿舍文化生活。

可以将宿舍范围内的适应性教育统称为大学新生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重在关注大学新生生活上的不适应问题, 以及新生之间因为生源地和家庭经济状况引起的人际关系的适应性问题。宿舍文化建设要围绕着增强学生归属感, 融洽同学关系, 增进学生感情, 增强同学之间的认同感和团结协作的凝聚力。宿舍文化建设主要通过行为的引导教育和组织活动来实现。

第二, 完善宿舍管理中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具体措施。增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宿舍管理应当从以下具体措施出发。

首先, 应当保证宿舍中生活设施设备的齐全。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 涉及学生生活的宿舍设备应当尽可能齐备, 宿舍环境应当卫生温馨, 尽可能增强学生对宿舍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 宿舍管理应当宽严有度, 引导学生宿舍的自我管理。我国高校宿舍管理相对外国大学生宿舍管理普遍严格, 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对于学生长期严格管理的习惯做法,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资源的相对缺乏。然而, 宿舍管理的严格程度与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并不必然呈正比。大学生尽管是受教育对象, 但已普遍成人, 存在生活习惯的差异, 存在生活隐私和生活自主的要求, 过于严格的宿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反而不利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大学宿舍管理应当严格规范宿舍管理主体的行为, 对于学生个人生活多引导, 少强制。

对大学新生的引导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应当成立学生宿舍自我管理社团, 降低宿舍管理的行政化。学生宿舍自我管理社团对学生宿舍生活进行调查, 发现学生宿舍中存在的问题, 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宿舍进行自我管理和监督, 向高校相关部门反馈学生宿舍生活信息, 实现学生与宿舍管理部门的沟通, 维护学生宿舍生活的利益。

再次, 注重宿舍成员的分配组合。宿舍成员的分配组合是影响宿舍生活的重要因素。根据学者的调查了解, 同宿舍成员的生源和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6]在宿舍成员的分配和组合时, 学校和辅导员应当尽可能考虑到上述因素, 例如, 应当将本地生源学生与外地生源学生进行搭配, 本地生源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上给予外地生源学生许多经验和便利。城市生源学生和农村生源学生应当适当搭配, 高校校区一般都在城市, 而城市生源学生能够给农村生源学生提供更多的城市生活信息。在初步分配后, 如果学生入学后, 确实存在因为与同宿舍同学关系不和谐, 有正当理由和具备条件的基础上, 在尊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为其更换宿舍。

最后, 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评比活动。宿舍评比活动可以是班级内的比赛, 也可以是学院的活动, 甚至也可以是全校的学生活动。宿舍评比活动可以通过宿舍的卫生条件、宿舍布局以及美化活动, 或者以宿舍为单位的才艺表演、厨艺比赛, 以外界条件促进同宿舍学生之间信息沟通和团结协作, 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此外, 许多高校都有宿舍长制度。在笔者看来, 可以让同宿舍学生轮流担任宿舍长, 既增加同学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其自觉性, 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心理。

摘要:宿舍管理在大学新生适应新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 我国高校宿舍管理中缺乏适应性教育的观念, 宿舍管理重管理轻教育, 未形成具体的适应性教育措施。在重视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同时, 应当从健全设备、完善制度、注重寝室成员分配和组织开展寝室为单位的社团活动等方式实现宿舍管理中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具体落实。

关键词: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宿舍管理

参考文献

[1]林细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1.

[2]乔林.以宿舍为载体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美国新生住宿学院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6) :119.

[3]张文杰.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与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4) :47.

[4]包生耿.困惑于引导——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57.

[5]王维杰.大学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 :43.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 篇10

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尤其是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种社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重新进行组合, 社会走向世俗化, 价值观呈现多样化, 不仅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领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也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 信息传播的民主化, 学校在信息交流中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给社会和家庭, 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德育不再仅仅是面向社会, 而是要将社会力量纳入德育的作用机制。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德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谈一谈适应形势发展创新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适应形势发展创新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

德育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受经济发展影响, 也受政治运行状况影响。同时, 由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 德育教育还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因而, 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开展部门之一, 高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必须适应形式, 主动作为。

1、改善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目前, 许多高校的教育手段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水平。这对大学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极大的促进。通过电子化的多媒体教室, 可以使学生受到一个直观良好的教育, 大大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甚至可以达到让学生参与的教育过程。例如, 尝试让学生收集情况和资料, 让学生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 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劳动和辛苦, 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在校园网络教育平台方面, 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开展网络对话、网络答疑和网络知识竞赛等, 既可以了解学生的状态, 又可以改进教育, 达到教与学相互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现代技术手段, 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更加广阔。现在, 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通过发电子邮件等方式便可以解决了, 改变了以往德育工作者为了一件事“磨破了嘴, 跑断了腿”的现象。目前, 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活动都广泛地采用了网络教育的形式, 既增加了教育的信息量, 又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和开展。

2、搞好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 是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手段如何先进,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是不可否定的。要改革和否定的是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代之以新鲜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等电子化的教学手段, 充实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里, 有一个问题要注意, 就是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而不是陪衬和配角, 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来驾驭课堂教学, 而不是被动地跟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仪器走, 让自己成了教学的配角, 那样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上讲堂进行几分钟的试讲, 开展课堂讨论等方法, 不断丰富教学的活动。

3、搞好党团活动

党团组织是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织, 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凝聚力, 是大学生政治生活的一个追求和希望, 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因此, 搞好党团组织的活动, 是丰富大学生政治生活, 进一步拓展大学德育教育途径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当加以重视。大学生的许多活动都与党团活动有关。学校的德育教育应当和党团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 协调起来, 共同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来提高大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搞好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家长都是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的, 关心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也愿意与学校的老师进行沟通。学校应当积极地利用这一机会, 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来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有人认为, 大学生年龄大了, 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不需要家长的参与。其实不然, 学生再大也有自己的不足和要求, 也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只是碍于面子而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要教师去做工作, 相信学生是理解的。与家长配合起来工作, 会达到更好的效果。目前, 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与家长联系的平台, 有家长的联系方式, 很受家长的欢迎。学生也是支持的。有的学校还定期召开一定规模的家长会, 邀请家长参加并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以便改善德育工作。有了与家长联系的平台, 家长了解了学校的情况, 会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学校有了家长的支持, 也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工作, 强化德育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加强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 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期内就立竿见影的, 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 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所以, 德育教育工作要有全局观念, 要有大局意识, 要增强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断做好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 把大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柯艳丽.以人为本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8 (03) .

[2]方爱清.面向世界的大学德育创新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

[3]张传萍.灌输式大学德育的弊端及创新出路[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04) .

[4]管向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思路及其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 2005 (12) .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 篇11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他们适应性转型, 促进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环境, 融入大学文化。现实中, 多数学校入学教育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思路, 专家、教授的讲座教育形式, 以及参观的活动组织方式, 内容常为学校理念、集校史校规教育和军事训练等。短暂的入学教育之后, 学生的兴奋感和新鲜感渐渐消退, 文化适应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出现不同层次的分离或者边缘化, 集中表现为对大学管理方式不适应, 不知道如何学习, 以及人际关系紧张, 矛盾重重。鉴于此,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应进一步拓展, 方式必须更贴近学生, 形式要多样化。

一、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的思考

从文化适应视角看,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除了常规的学校理念、校史校规和军事训练等教育外, 还应拓展到学生学习指导、心理调适、专业思想教育和生活服务等方面。

(一) 学习适应指导

大学新生在经过高中历练之后, 进入大学一时不知道如何学习, 感叹“每天就几节课”, 老师讲得太快, 也没“考点”, 平常也不测试, 期末考试不知复习重点。要改变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现状, 必须给予他们三大指导:一是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既要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又要指导其参与小组学习和讨论交流, 学会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二是学习服务指导, 讲清楚学年学分制具体含义, 指导学生查询课表、选课, 带领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项目, 教会学生使用与教学相关的网页, 以及指导学生检索和查阅馆藏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源等, 使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资源;三是参与岗位实践指导, 带领学生参与企业认知实习和代岗实践, 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于企业专业岗位实践, 并转化为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二) 心理适应教育

发展心理学认为, 大学新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而又未完全成熟阶段, 是独立与依附、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矛盾冲突激烈期, 某一时间或时期可能出现过激表现, 因此入学教育期间应及时进行心理测试, 建立心理档案, 开展针对性心理知识讲座, 帮助他们科学有效地解决入学适应问题。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干预, 甚至进行心理治疗。

(三) 专业思想教育

大学新生文化适应问题在专业上表现为大批的非理性转专业现象, 因此专业思想教育应该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一者实事求是地介绍本专业状况, 让学生熟悉自己专业及邻近专业的设置, 以及发展方向和前景, 消除思想上的各种疑虑;二要让学生辩证看待专业与职业及专业的“冷”与“热”关系, 明白选择一个专业并不等于选择了一种职业, 重要的是怎样去学, 学会学习, 要摆正心态, 夯实专业基础,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专业思想的教育除了专家入学时集中宣讲之外, 应渗透于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使学生逐渐形成专业学习意识, 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四) 生活教育与服务

生活教育既包括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 又包括时间管理。生活教育应自新生入学起就要进行规范化、流程化教育和训练, 提高自理能力;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鼓励, 指导他们完成“奖、贷、助、勤、减、免”等流程, 以便及时获得资助;三是时间管理指导, 遵从学校作息时间, 将学业、社会实践、处理人际关系及休闲娱乐四个时间板块进行合理调配, 实现时间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二、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式的思考

新生入学教育除了学校常规的集中式的讲座、座谈、集会、参观等具体内容外, 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 并予以创新。

(一) 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大学新生的文化适应既是高中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 又包括个人背景文化的影响, 因此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全员工程, 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一方面, 作为入学教育的主体, 学校教师、学校党政工团、服务部门人员及学长和校友全员参与, 形成多维的立体式的入学教育团队, 从不同角度为新生提供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的呵护和引导, 家长的关爱和教导, 学校应该建立与家长、社会沟通的平台。

(二) 集中教育与长期渗透相结合

新生入学教育多为入学周或入学月的教育形式, 采取短期集中式方式。一方面, 学生原有文化和大学文化相互接触不够充分, 文化适应并没完成, 相反入学教育一结束, 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会有所升高。另一方面, 大学新生对环境的适应不仅需要个体融入大学生活, 而且需要独立性地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从知到行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情感支持和意志努力, 短时间内让学生熟悉和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各种制度及掌握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是不太可能的。因此,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采取集中教育和长期渗透的方式, 时间可以从寄发录取通知书开始并拓展到整个大一阶段。

(三) 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除了课堂教育方式, 也应该拓展到课外, 采用大学新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满足他们尊重和交往的需求, 排解内心孤寂和冲突, 促进文化融合和客体主体化。课外活动应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开展, 具体形式包括素质拓展、“迎新生”晚会和运动会、专业联谊等, 分别由学校及其学长组织, 也包括主题班会或者主题团日活动。

(四) 专题教育和环境陶冶相结合

新生入学教育除了常规的集中式讲座、座谈、集会、参观等主题教育, 应创设适宜的校园文化, 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 增进心理健康, 提高学校文化适应能力。新生适应校园文化包括校级层面的新生入学专栏, 尤其重视教室文化和寝室及其走廊文化的建设, 根据院系及其专业特色装扮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让学生尽情发挥, 自我营造, 自我维护, 自我熏陶, 促使客体主体化。

文化适应并不是简单取舍, 而是不同文化长期影响磨合的过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关乎大学文化适应全过程, 我们既要重视学校理念和规章教育, 也应遵循其发展需求, 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习、生活、心理教育和引导, 家校结合, 长期渗透,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入学适应。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性转型, 融入大学环境。本文从文化适应视角反思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提出入学教育内容应拓展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和心理教育方面, 家校结合, 多样化方式进行教育, 以期顺利适应大学文化。

关键词:文化适应,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戴晓东.跨文化研究:跨文化适应 (一) :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12.

上一篇:气候趋势预测下一篇:写意花鸟画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