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课(通用12篇)
大学新生课 篇1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做好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升思想觉悟, 引导新生树立人生目标, 培养爱校情感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价值, 需要结合形势与政策课在新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学针对性, 丰富和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加强实践教学, 等等, 优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新生教育的实施途径,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大学新生教育,功能,实施途径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而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对于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大一新生而言, 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都将经历一个特殊的转变期。有效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功能, 依托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有效载体, 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育人功效, 改善新生教育效果, 既是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又是扎实做好新生教育工作, 把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关的需要。
一、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功能
1. 提升新生思想觉悟的有效载体。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强化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2]从其课程特性来看,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实效性和理论性都非常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它既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理论, 又做到了政治性与时代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统一。无论从内容的时效性, 还是从知识容量的丰富程度来看, 它都是其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比拟的。对于刚刚从高中学习环境走过来的大一新生而言,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不但能够进一步升华高中时期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而且能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 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做出自己正确的研判, 从而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勇于担任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 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是提升新生思想觉悟的有效载体, 是培养大一新生综合素质、开阔国际视野、学会把握社会潮流的主旋律、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是引导大一新生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培养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
2. 引导新生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手段。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生从入校第一天起就明确自身的人生奋斗目标, 这是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拼搏进取的源泉, 也是大学生稳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将新生教育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有效结合, 能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使新生了解当前整体竞争趋势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 使他们明确: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现实环境下, 大学生除了学好理论知识, 还要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督促他们获取相应社会实践经验, 努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一感受大学生活, 了解专业发展方向, 正确认识自我, 确定人生奋斗目标和奋斗蓝图的重要手段。
3. 带领新生了解地区形势、校史校情的重要途径。
高校坐落在不同的省市和地区, 这就使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熟悉学校发展历程成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往往对高校所在地区的发展情况、学校的校史校情比较陌生。而了解地区发展基本情况, 了解校史校情是大一新生融入当地、培养爱校情怀的基础, 这就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增设区域发展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提出了必然要求。而且, 依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在新生教育中开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学习、校史校情学习, 不但能有效引导大一新生迅速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培养他们扎根地区、服务地区的情怀, 而且能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学校, 培养热爱自己所选、奉献自己所选的爱校情怀, 牢固树立“校兴我兴, 校辱我辱”的爱校理念。
二、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新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 彰显时代性、内容丰富性、教学方法灵活性、极具应用性是形势与政策这名课程的主要特色。合理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围绕其思想的导向性与前瞻性是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新生教育成功结合的必然要求, [3]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新生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得并不太好。
1. 教学内容与形势发展实际脱节。
彰显时代性、内容丰富性、教学方法灵活性、极具应用性的课程特色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在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政策进行科学评估与认识的基础上, 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和估计。因此, 准确把握时代脉络,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就成了对这门课程教材的必然要求。然而, 从目前的情况看, 形势与政策课教材明显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与形势发展实际脱节现象十分明显。由于这门课所用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教学内容无法跟上形势发展实际。对于刚刚从高考中走过来的同学而言, 经过高三一年时事政治的学习, 已经对这一年的形势与政策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再讲这些滞后性的内容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吸引力必然下降, 自然也就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和新生教育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与大学新生实际需求脱节。
新颖的教学内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载体, 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大学新生同学的实际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大一新生渴望了解所在地区发展情况, 以及所在高校的校史校情, 但不少高校并未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做出合理布局, 而是拿着教育部颁发的资料照本宣科, 不顾地区实际, 这与新生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 必然影响授课成效。第二, 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没有随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编写形势与政策课辅助资料, 造成教学内容陈旧。这与当前“90后”新生对信息反应敏锐、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心理需求不相适应, 直接影响教学成效。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由于课程资源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依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 以课堂教学的形势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形势,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实际上,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重要。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而言,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 不但能引导其正确认识区域发展的成绩, 而且能促使其体悟实践教学的本身魅力, 增强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积极性。而现实中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的割裂, 不但使形势与政策课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而且使学生失去了了解区域情况, 感受社会实践成果的机会, 挫伤了大一新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积极性和感情。
三、形势与政策课在新生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1. 教学应结合新生特点, 提高教学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时效性, 突出针对性。大一新生在心理上往往交织以下矛盾:成功的喜悦与适应不良烦躁并存,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的失落与自我成就感并存, 强烈的表现意识与失败时的失落并存, 等等。面对新生心理和思想存在的这些特点, 要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引导功能, 就必须立足于新生同学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只有结合了新生的这些特点,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一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引导新生提升思想觉悟, 树立人生目标。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 必须努力实现新生学习的“兴奋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紧扣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和新生的心理特点与知
WENJIAOZILIAO
识结构, 分析和教授新生无法完全理解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观, 突出教学内容时效性, 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与新生教育的有机结合, 从而更好地启迪新生、教育新生, 让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发挥出提升新生思想觉悟、引导新生树立人生目标的作用。
2. 丰富和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和活动。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整体水平。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统一安排, 结合地方特色、校史校情丰富和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是贯彻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求、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为满足新生了解地方、了解学校, 培养新生的爱校情感和服务地区的决心, 丰富和强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和活动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要求, 也是在新生教育中突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色的要求。
3.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新生同学的吸引力。
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形势与政策课时代性的要求。[4]教学中, 一方面, 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上的实践环节,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将“课前十分钟讨论”、“情景剧表演”等实践教学方式运用到新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去, 树立形势与政策课在新生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 必须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教学环节, 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践体验等角度展开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带领新生参观校园周边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调查参观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成就培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诸如志愿服务等实践体验使他们了解社会情况,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总之, 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培养新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最后, 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还应该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 通过与党课知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生研讨课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的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价值, 引导新生在大学校园里树立远大理想,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锻炼自身综合素质, 稳步实现人生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 (1) .
[2]李勇进, 胡靖勇.对构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J].求实, 2010, (1) :264-265.
[3]曲涛, 马永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6) :50-51.
[4]宁晓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的互补融通——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 :53-55.
大学新生课 篇2
人际交往成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堂课
日前,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出炉了一份以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的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以2009年、2010年入学的大学新生为主。报告指出,大学新生在入学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这份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009级和2010级大学新生中,分别有52.2%和59.6%的被调查新生认为自己入学后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其次是“人际关系问题”(2009级,41.3%;2010级,38.2%)。缺乏学习动力大学新生易迷失“大学和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再也没有人追在你屁股后面,督促你要学习了,一切都得靠自觉。”2010级大学新生、就读于大学城某理工科院校的小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同学感觉缺乏动力,除了在期末考临近的一个月搞“突击”,平常几乎没有主动学习的想法。在调查的大学新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中,排在首位的均为“缺乏学习动力”(2009级,29.5%;2010级,36.2%),其次均为“对所学课程内容没有兴趣”(2009级,26.2%;2010级,32.4%)。由于小学、中学阶段许多学生、家长都将“上大学”作为学习目标,如今进入大学,自然会出现学习目标的模糊。教育界人士建议,高校可为大学新生提供关于将来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引导,帮助新生明确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人际交往成新生最“生涩”的第一课此外,有不少接受采访的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也表示,大学入学后,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2009级大学生小任,性格要强,脾气也较为直爽,她跟记者回忆起大一入学那段时间的生活时表示,自己的脾气曾得罪过不少同学。“大学生活不管是在宿舍还是在班级,面临的都是来自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想要讨大家喜欢,可真难。”看来,人际交往成了大学新生们入学后的第一堂课,只不过这堂课在不少新生眼里有些“生涩”。在被调查的大学新生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中,排在首位的均是“交异性朋友有困难”(2009级,18.8%;2010级,18.3%),其次是“与室友相处不融洽”(2009级,11.4%;2010级,12.7%)。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功能即是促进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容忍、理解和接受,宿舍生活是新生学习与人相处的契机。生活上有问题新生要学会主动调试而在大学新生遇到的生活问题中,排在首位的均是“学校生活条件不方便”(2009级,12.8%;2010级,13.4%),其后是“学校食堂饮食不习惯”(2009级,11.5%;2010级,11.8%)、“与他人作息时间不协调”(2009级,11.2%;2010级,11.8%)。一位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表示,现在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环境都比较安逸,一旦进入大学,开始集体生活,必然要面临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问题,不论是食堂的饭菜问题,还是住宿条件问题,在已知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要有主动适应的能力。这位辅导员建议,新生在生活上或经济上出现问题时,也可以主动向校方、辅导员请求帮助。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文章地址: 重庆辦證
大学新生课 篇3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新生研讨课 实践与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办学规模飞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从1041所增加到2529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从159.68万人增加到721.40万人①。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随之快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在数量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还远远落后于数字的增加。对于在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和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应用型大学而言,要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础是课程教学。因此,发源于发达国家的新生研讨课应成为应用型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可行之道。
一、新生研讨课的产生与发展
“研讨课”概念源自于拉丁文“seminar”,常被解释为学生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教师同学生讨论其研究成果并进行指导。所谓新生研讨课,是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专为大学新生开设的研讨课程。新生研讨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柏林大学的实践,洪堡认为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而是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做研究工作,这种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理念逐渐发展成为柏林大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课堂民主性具有重要价值。
19世纪中期,哈佛大学积极倡导大学生的课程自由选修制,为了解决新生选课的盲目性,新生教育课程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而课程基本模式则基本保留研讨课的特点,20世纪30年代约三分之一的美国高校开设新生教育课程。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引发美国全面的教育改革运动。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哈佛大学于1959年首创“新生研讨课”以强化大学新生的学术经历。此后美国的许多大学均开设了此类课程。新生研讨课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对推动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效果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经验,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开始进行相关实践。国内大学最早的新生研讨课实践始于清华大学,2003年11月该校首次开设新生研讨课,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新生研讨课。清华大学的新生研讨课主要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面向新生开设,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边学习边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则是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设计教学场景鼓励学生资助学习;南京大学则是注重对学科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的了解,让大学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引导,学习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国内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实践看,新生讨论课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
首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认同感。新生讨论课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边学习、边讨论,新生更容易融入平等、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学业的认同感。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生讨论课往往由学生自主选课,内容更偏重于学术兴趣的开发和学术思维的训练。这种操作模式更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选择,激发其学习兴趣。崭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使得学生真正学会如何思考。
此外,早期开设新生讨论课的多是国内知名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主导教师一般由这些学校知名的教授或学者担任,其中不乏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内学科领域内的佼佼者,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走进学科前沿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激励学生成长。
三、应用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情况分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国内外大学的实践证明,新生研讨课是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重要渠道。北京联合大学从2015年开始,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全校共在六十余个专业中开设近两百个新生研讨课专题。
1.北京联合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基本情况。北京联合大学的新生研讨课为学生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为了保证授课效果,每门课程均采取小班化教学。授课人数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予以确定。学生每次课程为1.5小时。上课地点较多样化,教室和小型会议室是主要场所,少数学生也会在咖啡厅或者户外进行。授课形式主要采用教师授课和讨论互动结合的方式。该校新生研讨课的主要类型分为学科导引式、前沿专题式、实践探索式和跨学科式四种。其中学科导引式主要是通过设计与社会、时代结合紧密的话题,将学科全貌以“景点”方式呈现给学生;前沿专题式从学术热点问题切入,以小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专题介绍与讨论,让新生近距离地了解学术前沿;实践探索式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大胆激发新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鼓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跨学科式强调学科交叉,通过以项目研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形成跨学科的研究思维方式,培养具有多学科意识、跨学科研究的人才。
2.北京联合大学新生讨论课的实施效果评价。新生研讨课实施后,学生对新生研讨的课的参与程度和认可程度均较高。从与近百名大学新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全部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研讨课程,多数学生对研讨课的时间安排、授课形式、教师责任度表示满意,但有少数学生认为授课内容过于发散、教室安排不合理等提出不同的意见。
四、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讨论课的建议
借鉴新生讨论课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发展经验,通过北京联合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对于在应用型大学中开设新生讨论课提出如下建议:
1.应用型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定位应结合学校特点进行科学设置。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一般的新生入学教育和学术型课程,应用型大学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因此在新生研讨课课程定位上应结合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更偏重与新生的学习适应和学术适应问题。如课程门类应贴近学校和学生现实,强调学习范式的转变和校园生活的适应等。
2.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教师是决定授课的关键,主讲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比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具有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加强对新生研讨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技能、科学研究、学生指导等多方面的培训,增强教学效果。
3.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学效果评估。新生研讨课与传统授课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在课程管理和评价上也有所变动。学校应该在新生研讨课的资源配备、考核体系上建立一定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从而提高教师开设研讨课的积极性。
注释:
①数据分别来源于1999年和2014年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李丽红,杨博文.“新生研讨课”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5(9):391.
[2]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9):93.
[3]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58.
生物专业新生研讨课建设探索 篇4
随着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的不断创新, 各所高校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各种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试验正在各大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生研讨课 (Freshman Seminar) ”便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种受到广泛好评的新兴课程模式。顾名思义, 新生研讨课面向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课程一般是由高校中的知名教授及团队开设小班专题讨论课来进行,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选用教材也打破固定模式。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 以激发学生对学科和特定研究领域的兴趣为基础, 兼顾培养初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旨在使学生能够近距离理解学校以及学科的价值和发展趋势, 从而意愿投身相关领域的工作。
二、生物专业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新生研讨课最早始于美国的高校, 可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大学兴起的新生教育课程 (Freshman Orientation) , [1]并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 对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课程模式近10年前开始受到我国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 已经在多所高校试验开设, 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今年上海海洋大学也开始在多个学院试点开设了十几门课程, 其中包括笔者负责的“生物如何适应环境”。课程分为16个学时, 分为8个教学周, 班级规模10~15人。在课程的筹划建设过程中, 我们收获了许多经验和体会。相对于传统课堂, 新生研讨课有许多特色。
1. 班级规模小
我们设立的课程班级容纳人数为10到15人。这对于常规的大学课程, 特别是大多数面向大一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并不常见, 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 即使进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 也很少有这样小规模的课堂。班级规模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平均受关注程度, 也有研究发现缩小班级规模与学生的成绩提高呈正相关。[2]因此, 在这项课程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足够的重视, 也更加有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对学生获得知识及精神启发非常有益。
正是因为学生的数量少, 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展示自己。而作为一门研讨课,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更加频繁, 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 这项被教师认为是极大优势的因素, 也有可能对部分学生并不能发挥作用。受我国传统文化及教学方式影响,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过程中, 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逐渐降低, 进入大学后更加沉默。[3]特别是在很多大一的公共基础课都是以大班形式开展的情况下, 学生进入小课堂可能出现不适应。针对这个可能, 我们的课程设计中也计划用最初的1个课时让学生和教师做一个公开的相互介绍, 包括学生自己的背景、兴趣爱好、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以及期望解决的问题等, 教师也在个人和研究背景介绍的同时逐渐将学生引导到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其关注问题的思路上。通过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切入点, 深入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 以便后续课程的展开。
2. 教材选用, 经典教材与前沿文献并用
由于课程由科研成果突出的教授带领, 使学生们有机会接触目前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而对于大一新生, 其基础专业知识又比较薄弱。因此在参考书目选用方面, 我们结合了多方面的内容。一种是经典的专业教材, 这部分参考书目以中文教材为主, 学生自主阅读进行学习, 对重点章节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还有一类参考书目是经典的科普书籍和科学杂志, 这类书籍内容比较易读, 完全交于学生课下阅读, 用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拓展知识面。
另外一类, 也是我们会在课堂上重点讨论的一部分参考教材, 是关于生物环境适应的相关研究论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几篇前沿的英文文献进行精读, 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并根据实验室的条件, 让学生实践其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重点, 文献解读讨论约占10个课时, 将成为学生收获最大、受益最深的部分。
3. 教学形式多样
如前所述, 新生研讨课区别于传统课堂, 在形式上更接近研究生课题组的研讨会 (seminar) 。因此教学形式也不拘泥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相反, 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会由学生支配。
我们的课程使用的形式有:1教师就专业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式讲授, 并设置提问讨论环节。2学生分组进行文献解读,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与讨论。3课堂以外的时间, 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4学生参与实验室实践活动, 亲自体验科研的过程。5走出校外实地考察, 拓展视野。
实践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以上多种形式中,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课程的重点。课程中的实践活动除上述第4项直接在实验室中完成外, 还包含了第5项课外实习。前者立足于专业知识的拓展巩固;而后者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对学科发展和应用的理解, 并且可以理解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问题的思路, 对于培养促进学科发展的相关人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4. 人才持续培养
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目的之一, 就是给导师和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为师生今后继续进行科研合作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 在低年级就可以直观地接触到感兴趣的导师所从事的具体科研活动, 可以减少他们在进行未来规划时的盲目性;同时, 学生如果希望有机会进入所选导师的实验室进行继续深造, 必然要更加认真地对待课程。而对于导师而言, 增加了一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包括科研在内的多方面素质的机会, 可以遴选更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候选人;而且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 导师也会加强对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双重激励的作用下, 课程的效率可以得到极大提高。
课程结束后, 部分学生可以继续参与课题组的日常工作, 可持续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乃至以后研究生阶段。这样的持续培养也有利于专业人才养成。
5. 团队教学模式
课程还有一个特色是团队教学。这里的团队, 不仅指教学对象的组成模式, 还包括了教学团队。关于教学对象, 鉴于有一些任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并呈现结果, 对于学生而言, 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 也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这种模式称为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 (Team-Based Learning, TBL) , [4]其优势已经被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认可, 并在包括生物学、医学等多类学科中广泛应用。[5,6,7]除此之外, 与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不同, 授课老师也以团队的形式组成。课程负责人由资深的教授担任, 同时也有其他多位老师参与辅助。各位老师来自相近的科研团队, 研究的问题相近但侧重点又不同, 因此也各有其优势, 可以在教学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新生研讨课是近年来备受欢迎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新生增进专业认识、培养其学术兴趣和创新精神, 对于塑造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而言, 也增进了其与学生的深度交流, 可以更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行传播。同时对高校实现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筹备建设该课程的过程中体会到,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 新生研讨课具有更多特色, 教师和高校在实施课程建设时应充分利用该课程的优势, 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 新生研讨课具有更多特色。
参考文献
[1]Johnson, C.A., Orr, C.L..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a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Post secondary Freshman Seminar[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1996, 72 (02) :120-123.
[2]卢海弘.班级规模变小, 学生成绩更好?美国对缩小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之关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22 (10) :33-37.
[3]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05.
[4]Mchaelsen, L.K., Sweet, M., Parmelee, D.X..Team-Based Learning:Small G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2011.
[5]Koles, P.G., Stolfi A., et al.The Impact of Team-Based Learning on Medical Students'Academic Performance[J].Academic Medicine, 2010, 85 (11) .
[6]Carmi chael, J..Team-Based Learning Enhances Performance in Introductory Biology[J].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009, 38 (04) :54-61.
新生课论文 篇5
摘要: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是以功能性矿物材料的研发为目标,以结晶矿物学为基础,其五个主要方向是:矿物加工工程技术理论与技术、矿物深加工技术、粉体技术与矿物材料、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洁净能源技术等。学科建设者根据多年的研习体会和经验,按着“德识学才”四个方面,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汇编于一个图表中,以便于不断学习、修养和进步。
关键字: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方向;知识体系
前言
矿物加工工程是根据自然界矿物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将矿产资源中有用矿物(或有用成分)和脉石矿物(或有害成分)分离的综合加工过程。其基本定义是:“根据矿物组成与结构及其一般和特殊性质,分析、总结和研究矿物加工与矿物材料开发中的成果,依据科学理论,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分子设计与模拟,预测矿物材料性能,研究工艺技术,借助于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研制开发特定需求、特殊功能性的矿物材料”。以此作为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建设的总纲,用以指导整个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说实话,在走进这个大学之前,我对自己所报的的专业还几乎是一无所知,历经暑假的纠结与不安,我来到了这个专业,开始了大学生活,原以为会这样不满意的上四年学,但新生课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我的专业的意义和目的。在新生课上,老师讲了好多关于专业的知识,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些,都让我扬起了自信的风帆,燃起了希望的火光,让我对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1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教学体系
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公共基础课包括,数学与计算科学: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图形学;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力学科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包括,结晶学与矿物学:研究矿物(材料)组成、结构、成分、性质研究;工艺矿物学:研究矿物与材料构效关系基础;矿石与矿床学和成矿规律:研究成矿系列与找矿研究—开发利用评价。
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学/固体物理学 /量子化学/计算科学/图形学 矿物加工基础理论研究 1-1 矿物(材料)组成、结构、化学成分研究(数据库)1-2矿物(材料)固有性质(性能)研究(数据库)地质工程 矿产资源勘探 矿物加工 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矿物加工工艺技术 与 工程技术研究 矿业工程 采矿与安全 8-1矿产业与企业发展、管理研究 8-2矿物加工与材料制备ERP/CIMS(市场+经营+数模+光机电一体化 =现代化制造技术)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
2.矿物加工理论/工艺技术 —破碎与筛分、磨矿与分级、选矿、过滤、干燥等
3.矿物深加工技术 —微/纳米粉体技术 —功能性材料 —化学改性、改型 —热加工(煅烧等)—凝胶化技术 5.洁净能源技术研究(煤炭深加工/煤化工/ 生物能源/储能材料)
4.共、伴生矿产与二次 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有益元素分离与富集 6.现代测试分析技术 ①基本试验分析方法研究 ②现代仪器使用与研究 ③矿物应用性质研究 ④相关仪器设备研制 ⑤在线检测与计算机辅助制 造系统研究
7.工艺技术过程 及其产业化研究
成矿系列研究 找矿研究(找矿矿物学)结晶与 矿物学 图1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体系
专业课包括,矿物加工理论和工艺技术:破碎与筛分、磨矿与分级、选煤、选矿、化学与生物选矿、固液分离与干燥等;非金属矿物深加工技术;洁净能源与煤化工技术等。
2矿物加工学科的发展趋势
面对待处理资源的变化及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矿物加工科技工作者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在矿物加工领域及相关学科领域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矿物加工工程学与相邻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如物理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生物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采矿工程学、矿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已大大促进了矿物加工学科的发展,一些新的矿物加工学科领域已初露端倪。矿物加工科技发展将围绕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矿物加工新技术的开发来展开,将逐步形成如下学科领域。
2.2.1 矿物富集、分离与综合利用
以传统矿物加工工程学为基础,主要针对复杂贫细矿物资源的处理、矿冶三废治理及二次资源的再生利用,开发新的技术、工艺及设备,研究其过程基础理论,属传统的矿物加工学科领域,涵盖传统的浮选化学、浮选剂分子设计、复合物理场矿物加工、复杂贫细矿物资源综合利用等学科方向。在这些传统学科方向上,已开发出的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将促进传统矿物加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2.2.2 矿物提取
以矿物加工学、冶金学、采矿工程学、生物工程学、电化学等为学科基础,形成新的学科领域,主要针对复杂贫细矿物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矿物提取是不经选别过程直接从矿石中浸出、提取有用成分。如坑内就地浸出,生物浸出、堆浸、矿浆电解等。其中较成熟的技术有铜的浸出萃取电积技术,采用硫酸溶液将矿石中铜元素溶解,并可采用生物菌催化溶解,含铜溶液经萃取后进行电积,得到高品级铜,取消了传统的选矿和火法熔炼两个高投资、高生产成本的生产环节。
2.2.3 矿物材料
以矿物加工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学为学科基础,针对各种资源的处理,研究不经冶炼,直接从各种资源中加工制备各种材料的新技术与基础理论。如超细矿物粉体材料。超细矿物粉体材料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用作填料、催化剂。在电子工业中,用作电子浆料、磁记录材料、光电波吸收材料;此外,在造纸、农业、航空航天、冶金、医药、食品等行业都有广泛应用。
2.2.4 矿物化学品加工
以矿物加工工程学、化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针对复杂贫细矿物资源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不经选冶,直接从矿石中制取化学品的新技术与基础理论。
2.2.5 矿物加工计算机技术与矿物经济
矿物加工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仍是矿物加工工程重要的学科方向,需要研究矿物加工全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模拟与优化设计,建立矿山、选厂的专家系
统,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包括各个生产环节的优化、控制,整体生产水平的控制,矿山投资效益、规模效益、产品结构等的经济评估等。
2.2.6 非矿物资源的富集与分离
矿物加工技术是根据待处理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物料分离与富集,其原理可推广应用于其他领域,从而可大大拓宽矿物加工学科领域。如高梯度磁选用于医学上红细胞的分离,生物学中离子的分离,核工业中核原料放射性固体的分离,超导磁选机分离液态氧、氧等。浮选法从纸浆废液中回收纤维素,从废纸上脱油墨、脱炭黑,废旧塑料的回收,医药微生物方面,分选结核杆菌与大肠杆菌等。
3矿物加工学科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3.1矿物结晶学及其性质研究
矿物(材料)组成、结构、化学成分研究、矿物(材料)固有性质(性能)研究,是学科发展、研发高新技术材料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厚基础”的要求所在。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各单矿种,密切结合产品开发和工艺技术研究,开展结晶矿物学、工艺矿物学、应用矿物学等基础性研究,为单矿种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为材料计算与设计奠定基础,是为整个后续研究方向的基础。3.2矿物加工工艺技术与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传统的和现代的选矿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破碎与筛分、磨矿与分级;重选、电选、磁选和浮选等选矿技术;研究相关的辅助工艺过程,包括:脱水、过滤、烘干、干燥、转载、运输、尘防治等。其研究领域亦是后续研究方向的基础。
3.3矿物深加工与矿物材料开发研究
矿物深加工是指对各种非金属矿物通过各种深加工手段,开发研究功能性矿物材料等技术。主要研究的深加工技术有:超细粉碎与超细粉体—微/纳米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是应用);矿物提纯;矿物改型、改性;煅烧;复合化;球化等,目标是研发各种功能性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矿材料,与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科学相融合,研究复合材料、梯度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3.4洁净能源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煤炭深加工—选煤降灰、降硫及型煤技术。煤化工:煤炭干馏;煤炭气、液化;煤基合成化学品等;洁净煤与洁净燃烧技术;水煤浆与管道运输等;新型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储能材料等研究。
3.5矿物伴生与二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开展矿物共、伴生资源及二次资源、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矿物加工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矿物性质、工艺性质及应用性质研究;研究有用元素提取、有用矿物分选、尾矿资源化等,是建设矿产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所在。结语
讲师们对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发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学科发展方向,对学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让我们对专业有了一个好的了解。同时,课程也解答了我们新生的一大困惑,“为什么学生要在本部学习基础知识,而非直接去学习专业知识呢?”正如江院长所说,我们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教育是学习美国先进的教育模式,先学习理工科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这才达到综合性大学培养学生的目的和标准。
在学习方面,教授们强调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老师教课的基础上,自己学会课外延伸,大学不再有老师的督促,所以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好多知识的定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去学习、完善,同时要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学会enjoy学习。而且,要学会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学会挑战权威,学会质疑,这样才会有进步!
在生活方面,教授特别强调了不能沉湎于过去的荣誉,要尽快融入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因为中南大学是精英的聚集地,要有成绩不如中学时的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要强。同时不能迷恋网络,自制能力要强,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关于新生研讨课的试验与探讨 篇6
【摘 要】当前我国各高校针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美国高校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造性思維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前国内部分重点院校也开设了研讨课。作者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物理教学中进行了研讨课的教改试验,获得了一定经验。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 逻辑思维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
一、前言
美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也注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美国高校的新生研讨课以讨论为主,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讨论方式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独立的思想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
二、美国新生研讨课概况
2009 年,美国全国调查报告显示,87.3%的美国高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大部分高校的新生研讨课同时包含适应性课程和学术性课程,新生研讨课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亮点。美国高校普遍认为,新生研讨课在提高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强师生沟通和接触、提高学生的学分绩点和提高学生毕业率等方面效果良好。
新生研讨课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强调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因此美国新生研讨课重视新生主动的学习,让师生平等对话,注重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完成知识与经验的内化。在教学方法方面,美国本科新生研讨课采取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引领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认真研读和批判性评论,布置各种具有探究性的书面作业,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运用材料、论证观点。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研讨班每班学生人数一般少于30人。
我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也已经开设了新生研讨课。
三、研讨课教改试验过程与评价
(一)学情分析
进行教改试验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目标院校为二本院校,学生的高考分数在二本线以上,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与重点研究型大学的生源比较,他们在学习积极主动性、思维能力方面还存在差距。
(二)试验过程与评价
先由教师简略讲解内容,下课时留下多个题目并指定文献由学生进行准备,讨论课时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对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得出该组对题目的观点并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再选派一名发言人阐述观点,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就发言内容提问题并进行探讨,结束后由其他组学生和老师对该组进行评分,并由每小组学生对组内每一个学生评分,每个学生的最后得分为平均分。这种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表达的技巧和提高了交流的能力,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包容的心态,能够理解和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会对学生的独特观点表示赞赏,进行鼓励。
讨论课结束后,每个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论文为作业,着重强调逻辑思维,观点是什么都不要紧,只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可以,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更欣赏批判性思维。强调要有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而不是没有思考,被动接受别人观点。
讨论课上,各组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经过10分钟组内讨论之后,每组的发言人轮流发言,学生对其提问并讨论,部分学生谈出了比较精彩的观点,并展示了幽默的谈吐,但也有部分准备不足,照搬别人观点,完全没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课后作业的小论文,学生的选材比较广泛,涉及永动机的设计、世贸双厦的倒塌、猫咪坠楼、武术表演等,虽显稚嫩与肤浅,但毕竟体现了同学们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感悟与思考。
总体来讲,本次试验的结果差强人意。考虑其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其一,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不足,不够投入,少有体现出对物理学问题的兴趣,这应该与学生经历过高考后的心理疲劳有关,很多同学表现出厌学情绪;其二,班级人数超过50人,大部分同学没有表现的机会,因而部分人缺少热情,讨论课的人数应该不超过15人为宜;其三,讨论课在没有成为公认课程的情况下,同学们仍缺少认同,不够重视这种活动;其四,国外的高校实行淘汰制,学生必须努力学习认真面对每一门课程才能毕业,然而国内的高校严进宽出或者宽进宽出,并随着高校的扩招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学生无须用心投入即可毕业,学习的刻苦程度相比美国学生相差甚远;最后,因教师本人并没有参加研讨课的学习经历,经验不足,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有失水准,美国高校对研讨课教师会有专门的培训。
四、结束语
现代高等教育的水平相比过去相差甚远,要使我国高校教育水平有效提升,应该回归传统,才可以避免各种弊端,教育水平真正的提升有赖于体制上的根本转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学生负责,不懈努力,积极进行教改尝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林冬华.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2]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浅谈高职新生的英语听说课教学 篇7
1 高职新生听说课困境
我院从全国20多个省市招生,开学伊始老师让同学们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时,大家互相之间基本上听不明白每个人都在说什么。新生不仅在口语表达方面有困难,英语听力差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开学初的听说课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听教师的全英授课已经有困难,听光盘及英语短片更困难。在听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说的训练,那就是难上加难。为此笔者及时在高职新生中进行调查、汇总、分析,发现高职新生难于适应英语听说课的主要原因如下:
我院近70%新生来自农村乡镇学校,教学环境和设施比较差,除了为冲刺高考听力考试而使用录音机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形式听力训练。英语课上老师也全部是用汉语授课,英语口语训练几乎为零。新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表现为语音差、词汇量小、语法不通、听说能力差、阅读理解能力差。开学伊始的听说课堂上,学生无法对听到一连串语音做出判断,更不能把前后听到的语音进行联想、理解。即使是以前认识的生词,在听力材料里,也听不出来了。再加上学生在做听力训练时总是设法听懂每一个单词和每一个句子,遇到个别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停下来去想这些词句,结果耽误了整篇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听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想着把听到的每一个字词、句子转换成汉语,这样就更难跟上听力材料的速度了。听力训练尚且如此,针对听力材料进行的口语训练就更难操作了。
2 听说课教学建议
传统的英语听力课教学往往是“放音-做题—对答案”三步曲,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很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听力能力提高的幅度也不大。针对这种状况,听说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2.1 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目前我院采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听说系列教材《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听说教材》。这套书的特点是将听力材料和说话话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听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话题的说话训练,这样听力训练与对话、复述、讨论、演讲口语训练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套教材基本上得到了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听说材料比较适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另外,我院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英语原版的趣味性较强的听力材料,如英语短片和英文歌曲等。教师也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新颖、实用的听力材料,如走遍美国、VOA、BBC、空中英语等。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语感、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2.2 突破英语语音关
要提高听说能力,首先要突破英语语音关。我院对新生专门开设了英语语音课,进行语音知识的教学和训练。因此,听说课也要密切配合,尽快突破语音关。学生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单词重音、句子重读、音的强读和弱读、音的省略和同化、音的连读和不完全爆破、意群等语音知识。有了正确的发音,才能听懂听力材料。有了正确的发音和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学生就敢于说英语了。
2.3 教授听力学习策略
我院新加坡留学归来的硕士研究生林勇老师于2007年进行省级立项研究高职新生的听力学习策略教学,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听力方面的主要问题,林老师选择在课堂中教授5种学习策略,它们分别是认知策略中的推论、预测、联系上下文3种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中的注意选择、在线评价输入信息2种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林老师结合教材内容灵活的训练学生使用各项策略的技巧以便促使学生在听力练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使用一种或多种技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实验结果显示,听力学习策略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听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正面积极的意义,在英语听力课堂中加强听力策略的教授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成功后,林老师的听力学习策略教学法在全院进行推广,教学效果显著。
2.4 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在听说课上,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听力习惯,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在做听力训练时,要注重整体,而不要被个别词、句所困;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住中心意思;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重点词、句速记,有利于对整体的理解。有了听的基础,再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
2.5 使用先进的听说教学软件设备
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的听说水平,我院去年购买了英语听说实训教学软件SIMTALK。该软件的最大优势是使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面对机器,反复进行听说训练,材料的难易度可以随学生的意愿自主选择。随着听说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在增强。到了第二学年,学生已经不在需要机器的帮助了。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改革,我院高职新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比较快。当然,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去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总之,我们应该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适合某一特定学生群体发展的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英语听说课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高职外语院校新生的听说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面对高职新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几点英语听说课教学建议,即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突破英语语音关、教授听力学习策略、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和运用先进的英语听说教学软件设备等方法提高英语听力课的教学质量,以期有针对性的教学能迅速提高新生的听说能力,为整个大学期间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新生,听说课教学
参考文献
[1]冯芝媛.提高听力课教学效果的新途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1).
大学新生课 篇8
1 深化新生研讨课的内涵,结构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新生研讨课是立足于借助某一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对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4,5]。新生研讨课不同于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普通引论课,重点不在于厘清学科线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而是关注基本问题,以实际问题而不是以学科理论体系为线索[6]。
核武器、核电站、辐照加工、射线工业探伤、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等核与辐射的应用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防、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选择民众身边的事物或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为引线,设计了“偶然还是必然?从伦琴发现X射线说起”、“说铀”、“为什么人们谈核色变?”、“2013年7月广东鹤山反核事件的由来,兼说核电是清洁能源”、“赌博抽老千-五花八门的电离辐射应用”、“2014年5月南京γ探伤源伤人事故说明什么问题?”、“射线———攻克癌症的利器,医用电离辐射利益”、“射线———引发损伤的诱因,医用电离辐射代价”、“警惕,核恐怖袭击”等知识单元作为研讨内容。研讨内容涵盖了核能利用、核技术工业应用、医疗照射、生活实用、核恐怖等多个内容,结构多样化,适应全校不同专业的新生找到关注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将核安全文化贯穿始末
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核安全文化定义为:组织的和个人的特性、态度的总和。其中,公众的态度对决定核技术能否面临21世纪的挑战并成为能源技术的一部分,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众态度可能导致的冲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风险。我国核与辐射行业最初产生的社会环境及特殊性,使其具备了秘密性、安全性和保守性的特征。然而,核与辐射技术作为公共产品也具备公共性,尤其是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使得核与辐射技术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性数倍放大,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更加广泛、快速、深刻。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核与辐射事故表明,由于担心辐射损伤而产生的焦虑、恐惧等造成的危害,比真实的辐射危害要大得多[7]。由于人们对核科学知识的缺乏或误解,一旦发生事故,会使人们心理恐慌、抑郁、绝望,导致其自发流窜,引起社会混乱,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核与辐射相关行业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性,对核与辐射安全的要求和重视关乎核与辐射事业发展,关乎公众利益,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国家未来。只有严把安全关,始终把“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和纵深防御的安全理念扎根于思想,才能真正做到核与辐射的兴利避害、强国惠民。因此,从授课开始就把核安全理念和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非核专业的学生,不论文理科生,都能把这种安全意识植入记忆。其中一个学生在作业里说到:“我从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虽然不多,但了解到理性思考的魅力。感叹于有些对核与辐射不甚了解的人一味地反对,忽视了有利方面;震惊于不合理利用核与辐射带来的危害,弥漫了红色的血和沉痛;欣喜于合理利用核与辐射带来的好处,展望了美好未来……”。对于这样的教学效果,甚感欣喜。有这些理念武装的他们以后再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肯定会比目前无关痛痒的科普来得有力有效。
3 丰富教学资源,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提高研讨课质量
3.1 多种教学方式并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本课程的每次课都是以教师多年收集的音视频等资料引导,采用教师指导提问、学生查阅资料、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汇总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但刚上大学的新生习惯了高中时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的传统式教学方式,在研讨课初期,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没有教材,发挥积极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因此,研讨课初期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消除了学生的胆怯和依赖心理。比如,前三次课每次限定每组出一个人回答上次课的课后作业;第四次到第六次课鼓励自由发言,但每次限定3人,先举手先发言;第七到第九次课不限定人数,畅所欲言。此外,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或过程评价,包括课程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工作、研究报告等多个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演讲和小组工作中积极参与。这样一来,循序渐进,多方协同,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积极主动的教学模式。
3.2 丰富教学资源,引导课外学习
大学新生对科技文献的检索能力不强,在研讨课前期,学生大多用百度、搜狗等大众搜索引擎查询资料,解答课后问题,不具备科技文献检索能力,难以找到准确、合适的参考资料。针对这种情况,授课教师引导学生从各大门户网站,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http://www.iaea.org/)、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委员会(http://www.unscear.org/)、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http://www.icrp.org/)、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http://www.caea.gov.cn/)、国家核安全局(http://nnsa.mep.gov.cn/)、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http://chinansc.cn/web/)、中国核能行业协会(http://www.china-nea.cn/)中国核学会(http://www.ns.org.cn/)等获得资料。同时,指导学生选择性阅读包括放射卫生学(涂彧主编,2014,原子能出版社)、医学放射防护学(涂彧主编,2010,原子能出版社)、日本福岛核事故(环保部核安全中心,2014,原子能出版社)、核能与核技术应用(王成孝主编,2002,原子能出版社)等的专业书籍。此外,现场演示苏州大学图书馆里包括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文献检索工具,pubmed,Springer等外文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利用我校丰富的检索工具和图书资源找到合适的参考资料。
3.3 实地参观,现场讲解,理论联系实际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是我国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江苏省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得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特种医学”一期建设项目,2014年获得二期建设项目,2014年3月获得“放射医学”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新校区的放射医学大楼,分为5个专业实验室,即电离辐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物质分析、低本底放射性测量实验室。该实验室有计算机控制的门禁系统,拥有符合国家标准放射防护条件要求的放射性活性区(乙级),安装有独立的通风和放射性特下水系统,建有放射性动物房和放射源库。此外,电离辐射辐照中心还有单独一栋楼,具有小型钴治疗机和钴辐射灭菌装置各一套。
在教学过程中,特意为学生安排了两次实地参观。学生事后说“参观了放射性物质钴,幽蓝的光芒摄人心魄,真切地感受到了独属于放射的美丽”,“去辐照中心看钴60源,去参观实验室,这两次体验更是给了我们直观的感受。我们隔着井水,看到了钴源致命但瑰丽的蓝色荧光,现场看了辐照的操作过程,那些高大上而冰冷的书本知识立刻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我们更直观地体会到与放射性物质相关工作所需要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的操作。这些可不是单靠课本就能带给我们的”。
3.4 自我组织,自我主持,分组辩论,全班总动员
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过程可根据需要安排讲授、讨论、实验、调研、报告等环节,强调案例、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讲课与讨论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8,9]。为此,组织了一次班级内部的辩论赛,以“鹤山事件”为议题,分正反双方,支持或反对,展开辩论。这种课堂辩论赛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学习。前期学生查阅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核原料核废料;课堂上的唇枪舌剑加深了大家对事件的了解,思维的碰撞使得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次事件与事件中人们的行为,更有一种“学以致用”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有学生事后说“同学们全部都参加并投入了这场辩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老师新颖的想法让我们更加喜欢上了这门课”。
4 结合学科进展,启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新生研讨课无固定教材,由主讲教师自行选择有研究体会的、具体的专题,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重在启迪思维,激荡智慧。为此,结合学校放射医学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平台,在课堂上根据授课内容,简要介绍分子影像与核医学研发中心、肿瘤放疗生物研究中心、核与辐射防护研究中心、辐射检测仪器研发中心、核安全与核应急研究中心、辐射纳米毒理研究中心等六个创新中心和计算生物平台的相应研究热点和亮点,激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兴趣。比如,课堂上涉及到分子影像知识时,就以相关团队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亮点,介绍高灵敏多模态肿瘤分子影像探针的应用,使学生从图片上清晰地理解研究的趣味性。课堂讲解到肿瘤放射治疗的相关内容时,就以肿瘤放疗生物研究中心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亮点,介绍辐射增敏和辐射致癌的相关研究,激励学生对肿瘤防治的兴趣。
5 小结
校级新生研讨课《核与辐射安全漫谈》,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新生,充分利用我校放射医学特色专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指导新生实现由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转变;还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学科交叉与融合思维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核与辐射安全漫谈》校级新生研讨课为我国核与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讲输送了一批储备人才和力量。
摘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苏州大学面向新生推出“新生研讨课”建设体系。新生研讨课《核与辐射安全漫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围绕问题展开课堂内容,转变学生思考方式,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学术研究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实践,该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大学新生教育,核与辐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2]McBeth DL,Richardson SM,Cregler LL.The advantages of combining the freshman seminar with academic advising in an integrated BS-MD program[J].Acad Med,2000,75(9):866.
[3]Johnson Carol A,Orr Claudia L.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a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Postsecondary FreshmanSeminar[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1996,71(2):120-123.
[4]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5):23-27.
[5]Raingruber B.Freshman seminars.Do they help pre-nursing students adjust to college life[J].Nurs Leadersh Forum,2004,8(3):101-6.
[6]孙志凤,张红霞,郑昱.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19-124.
[7]王丽.核安全文化冲突及其对策研究-福岛核事故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24-29.
[8]顾碧威.新生研讨课模式导入本科新生课外学习活动之探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8):1033-1037.
高职院校新生第一课要因材施教 篇9
首先, 大学第一课要注重唤醒和培养新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当前,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造成了很多刚入校大学生独立人格意识的淡薄。现在, 很多高职学生年龄都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学生, 他们有的甚至从初中直接到高职院校就读。会加剧高职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因此,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大学第一课不是知识的灌输或说教, 而是注重培养高职新生的独立人格。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大都注重军训, 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好办法, 但军训的内容过于严格和单调。因此, 我建议在军训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军训中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
其次, 大学第一课要注重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笔者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很多高职新生入学后压力陡增, 这会对一些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思维范式发生冲突。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 刚刚经历过紧张高考而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 应该是快乐健康、无忧无虑的。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轻松活泼的群体, 从他们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刻起, 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会接踵而至。如一些高职新生一开始就对未来就业前景感到渺茫。在这些压力的影响下, 一些新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的人更是陷入迷茫状态。我认为心理健康辅导既要注重课堂教育, 也要注重活动载体, 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易于被学生接受, 从而使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
再次, 大学第一课要注重培养新生的自我学习意识。高职院校新生缺乏自我学习意识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 高职院校新生本身的学习能力不强;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新生的学习思维方法沿袭中学时代的定性思维模式, 开放式的大学教学授课模式让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 但始终感觉好像没有学到什么。在这些学生看来, 老师讲课内容在“错与对”“是与非”之间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然, 现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全面讲解知识的深度和延展度, 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大量阅读有关书籍才能全面理解知识点。自我学习意识的匮乏, 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动力, 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高职院校第一课要注重新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培养, 具体形式可以是主题学习讨论、学习交流会、学习报告会等。
大学新生课 篇10
一、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概况
1. 课程性质。
国内高校大多将新生研讨课定位为面向大一新生的选修课,一般不限定选课学生的院系和专业,以教授引导小组研讨学习为特点,总学时一般为17或34,学分为1或2。
2. 课程目标。
国内高校将新生研讨课定位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型研讨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能力为目标,引导新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帮助新生完成学术性转变。清华大学教务处2012年编写的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手册中提到开设新生研讨课是为了建设一条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创造一个新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课程强调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让大学新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激发研究和探索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2009—2010学年新生研讨课手册中写到新生研讨课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浙江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目的在于转变新生原来高中的学习方法、模式和习惯,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增加新生与知名教授的接触,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以后的自主性、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奠定基础[1]。北京化工大学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风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批评和探索精神,激发新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开设了新生研讨课[2]。
3. 课程内容。
国内高校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内容不固定,由开课教授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并结合自己特长或兴趣选择,往往会涉及众多领域和多学科。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根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南京大学2009—2010学年内开设70门新生研讨课,分为学科导引式、前沿专题式、实践探索式和跨学科式四种类型。目前南京大学共建设新生研讨课149门,课程内容是能够激励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专题。上海交通大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共开设23门次的课程,可供530多人选修,课程多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依托经典,追踪前沿,少有固定教材。
4. 课程形式。
国内大学新生研讨课多采用小班制讨论课的形式,也有个别高校采取比较特别的形式。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都采取小班专题讨论课的形式,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限制在8—30人以内,学生不分专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门课程。参加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学生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授课方式以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主,强调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仅是信息的传递。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师-生、生-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教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别开生面首次从全校遴选了179名学术修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为新生导师,面向全校3000名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由学生自主选修。学校给每名开设新生研讨课的老师发2万元,这2万元并不是报酬,而是让教师请学生喝咖啡、吃饭、参观博物馆,在互动过程中交流学术、沟通思想。中国人民大学这种师生“吃饭”式的新生研讨课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研讨课形式。
5. 授课队伍。
国内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主讲教师是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任课教师由热爱本科教学、各学科的知名教授担任,2003年1 1月首批开出的31门新生研讨课的32名教师全部为正教授,其中31名是博士生导师。2003-2004年度,共有70多位教授开设了70门新生研讨课,2700余名新生申请选课,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南京大学所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中,95%的课程主讲人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6. 考核方式。
国内高校新生研讨课考核方式一般由任课教师确定,大多为考查课。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作业、小组工作、课堂表现、口头或书面报告等,对选修研讨课的学生以书面形式作出“优秀、通过、不通过”的考核评价。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一般不采用书面考试方式,代之以多样化的综合考试方式。
二、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价值
1. 对学生来说,新生研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具备学习能力的学习型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针和现实选择,而新生研讨课正是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蔡颖蔚通过访谈法分析了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一学年后的效果,发现新生研讨课能帮助新生明确学习旨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术自信心、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合作学习习惯[3]。
新生研讨课通过各种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重视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表达交流技巧和小组合作能力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讨论环节中,通过对别人观点的理解和剖析,多角度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学生养成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学会学习和科学研究,引导学生走入学术之门。在研讨课中,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就某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辩论,师生相互启发,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由于新生研讨课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加之课程人数较少,学生间深入接触的机会较多,有利于新生建立一种稳固且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2. 对老师来说,有利于促进教学变革和教研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研究偏重于“教”和“教改”,对“学”和“学改”重视不够。教学不仅要有“教”的创新,更要有“学”的创新,要确立学习改革与创新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新生研讨课在各大高校的开设将有利于推进大学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学改革。
开设新生研讨课有利于高校推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平衡,有效促进教研结合。在重视科研的高校大环境中,大多数教师将教学和科研视为一对矛盾,很难有效兼顾二者,而新生研讨课则可以有效地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促进“教”、“研”相长的重要途径,而新生研讨课则是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4]。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一位教师曾说:“学生的思维往往能激起我思维深处的创新点,学生的表现也在提醒我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提升。”[3]
三、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师生参与研讨课的积极性不够高。
由于知名教授和专家往往承担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开设新生研讨课需要耗费教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高校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也使教师对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够高。对于学生而言,早已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新生研讨课的不适应,课堂讨论环节表现不够积极,有些学生甚至不敢发言。我国高校应从制度的层面激发教师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动力,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并从教学方式改革的层面提高学生对新生研讨课的积极性和兴趣。
2. 缺少对新生研讨课教师培训。
在我国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新生研讨课教师的培训。高校普遍认为新生研讨课的开课教师大多都是知名教授和专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没有专门培训的必要,因此往往以研讨课教师座谈会的形式代替制度化的教师培训。其实,学术水平不等同于教学水平,新生研讨课也具有其自身特点,我国高校应学习美国高校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新生研讨课教师培训机制,努力提升新生研讨课教师水平。
3. 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于其实效性的评价,评价方式也大多以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我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应建立一套专门的针对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指标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4. 新生研讨课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不高,且课程延续性较差。
我国大学新生研讨课大多是基于教授或专家就自己所专长的某方面知识选择一个研讨题目,教师的自主性较强,因此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高。以探究式的学习为特点的新生研讨课结束后,学生再次回归到传统的课堂中,难以将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我国高校新生研讨课内容的设置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将研讨课和新生入学教育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专门针对新生设置一些研讨话题,并尝试在研讨课内容的设置与学生所修课程与专业之间建立承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本科皆论类课程修读暂行办法[EB/OL].www.ch.zju.edu.cn/Editor/web up file 20060829103206327.doc.2008-06-10.
[2]北京化工大学关于开设新生研讨课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jiaowu.buct.edu.cn.newssys/Upfiles/20063358577.pdf.2008-06-10.
[3][5]蔡颖蔚.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初步成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16-19.
新生工程类学科导论课的几点思考 篇11
【摘要】学科导论课以学科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使学生清楚学科各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专业发展的前景等。本文分析了课程的内容安排,总结了实施情况。对2013级机械类专业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讲课教师、企业参观、人生规划、学习帮助等方面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的肯定。同时,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系统性、企业参观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提出了改进措施。将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实验平台结合起来,嵌入到学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预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满意。
【关键词】工程类 学科导论课 教学模式 实施效果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No. jg2013061)和校教学改革项目(No. ZD13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23-02
工程类学科导论课程通过引入知名教授和专家以不同的风格讲解不同的内容,向学生展现工程领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使学生思考“什么是工程?”。学生所接受的信息不仅在于课程本身,通过选择积极、有趣的案例和项目,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机会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专业兴趣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雄心对于能否实现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开设工程类学科导论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激发新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大学四年“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学习、勤学习、会学习、肯学习的优良品质,使得他们对专业抱有持续的好奇心、博学和富有主见,最终帮助他们梦想成真。通过这种方法,也使得每个学生自信地选择最合适的专业,激发他们在后续大学学习中的热情。开设该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本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学科基础。
学科导论课以学科为单位,以学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为學生梳理出一个大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进入专业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专业所属的学科有一个框架式的理解。套用一个比喻,就是让学生在着手研究树木之前,先对整个森林有个全貌印象,最好牢牢记住这个森林地图,那么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根据学科及专业构成情况,2013年在新生中首次开设信息类学科导论课、工程类学科导论课、商科类学科导论课、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理学类学科导论课等五类课程,其中信息类学科导论课覆盖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等学院专业,工程类学科导论课覆盖机械工程、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各专业以及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工科专业,商科类学科导论课覆盖管理、会计、经济等学院专业,人文艺术类学科导论课覆盖人文、外国语学院各专业以及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理学类学科导论课覆盖理学院各专业。每门学科导论课都有8堂课,16个学时。
学校知名教授为新生上课,同时还聘请了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企业高管来授课,课上,老师拿出“十八般武艺”;课下,学生们大呼“听得过瘾”。这在我校是首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作了详尽的报道。
一、教学内容安排
工程类学科导论课程教学计划制订遵循“大学→领域→学科→专业→方向→课程→讲座”的原则,采用“讲授”、“讨论”、“实践”、“实验”、“讲座”相结合的多样性及灵活性教学模式,让新生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引导学生认识学科与专业,增加专业兴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了解大学的精神、大学任务、学科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掌握机械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式来达到了解工程领域的学科专业体系的目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计划安排如表1所示。
课程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1)学生完成的对工程领域、学科、专业认识的报告;2)课堂互动讨论的表现;3)考勤等情况。
二、实施情况
工程类学科导论课覆盖机械工程、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各专业以及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工科专业。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以“改变”为题,为新生们上了开学“第一课”。校长告诉同学们,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适者生存,变者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改变会让我们更美好。而对于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度过充实且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改变对大学的认知;二是改变对学习的认知,进而改变自己的学习;三是改变自己的习惯;四是改变对未来的定位。第二讲是副校长为工程类的三个学院新生作了题为“杭电发展与大学生工程教育”的第二讲,为大家展示了学校发展历程和辉煌成果,告诉同学们工程的概念以及大学工程教育对同学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课程安排上,分学院向新生介绍机械学科、材料与环境学科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分专业介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本专业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按学院特色研究方向介绍该方向的科研工作和成果。在课程环节设置上,我们还安排了典型企业参观考察,邀请企业界的知名人士(或校友)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讲座,最后分班级围绕工程领域、具体学科与专业,结合本课程的所见所闻,通过互动方式进行讨论与总结,以形成一个从“大学→领域→学科→专业→方向→课程”的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式来达到了解工程领域的学科专业体系的目的。
对机械学科各专业,安排了6位特色研究方向的带头人,作了“高端制造装备及其自动化研究”、“数字化设计研究”、“医疗与康复机械研究”、“海洋机械研究”、“微纳制造与精密工程研究”、“机器人技术研究”等6个讲座,邀请了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国家千人作了“汽车主动安全研究”讲座,邀请了吉利集团的国家千人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讲座。安排了吉利汽车研究院、西子奥的斯、吉奥汽车、中高动力等4家企业和校内实验平台进行参观,让新生初步了解现代制造业的概况和学院的实验室建设情况。最后分班级围绕工程领域、具体学科与专业,结合本课程的所见所闻,通过互动方式进行讨论与总结,并对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机械学院的3个机械类专业272名新生参加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新生对学科导论课的教学模式、讲课教师、企业参观、人生规划、学习帮助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新生也对课程的系统性、企业参观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三、几点思考
根据一年来本课程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我们认为在具体的细节上需进一步改进,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明白大学四年“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学习、勤学习、会学习、肯学习的优良品质,使得他们对专业抱有持续的好奇心、博学和富有主见,最终帮助他们梦想成真。
1.科学合理地组织课程内容,强调系统性,避免每讲之间的不必要重复。要以“工程→机械一级学科→机械二级学科→机械三级学科”为主线,介绍技术原理和装备的发展情况,重点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让学生明白做了什么?今后能做什么?
2.在主线确定后,对每个机械二级学科的技术和装备,讲解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要从事该项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素质。重点介绍“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关键点以及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如何學?
3.针对机械三级学科的技术和装备,结合学院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进行典型案例介绍。同时编写好教材或讲义,将教师的讲稿或PPT材料挂到网上,以便学生预习和复习。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特色研究方向和实验室,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理解机械技术和装备,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4.学院对每一讲挑选教学效果好同时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教授担任主讲,要求主讲教师严格按照课程大纲要求,采用启发式、互动式、问题式、研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校院采取措施,对主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4-5倍,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5.在现有的3个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学校附近的合适企业作为学科导论课的校外实践基地。针对新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参观的内容,同时邀请校友与新生进行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对学习的热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6.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职业生涯、职业素养三个方面,邀请知名校友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讲座,介绍与本行业相关的职业及岗位、职业与专业的关系、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个人品质和素养、做事方法)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上的需求,规划自己,更好地在学校进行培养训练,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
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改进,在课程大纲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过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将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实验平台结合起来,嵌入到学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满意。
参考文献:
[1]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29卷第3期,20l0年,pp.95-97.
[2]陈国金,李志华,刘庆民.体现信息及经管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第25卷第11期,2008年,pp.17-19.
[3]陈国金,董峰.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2(12),pp.140-141.
[4]陈国金,胡小平,董峰.面向产业升级的机械专业培养计划及实现途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4期,2011年,pp.61-64.
大学新生课 篇12
(一)新生研讨课的作用
新生研讨课萌芽于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小组研讨课”,当时仅限于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1959年哈佛首创“新生研讨课”以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术经历[1]。大一新生会面临从高中到大学的转换期,新生研讨课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逐渐掌握学术研究和思考方法,并通过研讨、观点碰撞和主动式学习产生新的思想与论点,学会通过团队协作推进工作。新生研讨课的主要价值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选择,营造学术氛围,培养探索精神[2]。新生研讨课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国内高校对于新生研讨课的研究刚刚起步,非常缺乏风景园林学科新生研讨课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南京林业大学本科教学的现状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业学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2个,其中“园林”专业是首批国家特色专业,被列入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本科阶段园林专业教学是基于多学科知识点的系统化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与设计、工程实践能力相统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一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整个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基础,对于未来的学业发展与就业具有根本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大一开始注重提高学生对于专业实践与专业研究的感悟能力与主动式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会进行专业的思考和研讨。
(三)“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的意义
1.培养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文化背景的园林特点,了解园林文化与技术的一般规律,打好创新型园林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基础。
2.带领学生体验风景园林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学术思辨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式学习的技巧,激发其学习与研究风景园林的兴趣,打好学生的学术研究基础。
3.通过团队协作、小组研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合作态度,能够充分利用团队优势推进工作。
4.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园林学科新生研讨课的作用,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法,推进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二、“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的定位与教学目的
(一)“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的定位
1.园林行业需求和教育培养目标。伴随着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现象,以及工业发展引发的世界性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社会对风景园林行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严格。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在掌握风景园林理论与文化的基础上,正确引用并指导园林设计以及技术的操作。学科快速发展,学校盲目扩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仍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3]。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园林教育应注入自己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我国传统园林文化,引导学生将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合理正确地运用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当中。同时,合理吸收国外先进园林文化与技术,真正做到文化与技术的交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程体系构建。在了解风景园林行业需求和确定教育培养目标的情况下,构建“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的课程体系。以国际视野下的园林文化、园林技艺及其相互关系为教学知识轴线,开设新生研讨课。通过专题研讨、师生互动、团队协作、小班针对性教学等方式,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型、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方法,在理论上研究风景园林学科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规律。通过实践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断提升对新生研讨课的认识,推进园林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前进。
(二)“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目的
1.加强对风景园林历史文化的了解。面对绚丽的设计图纸,大部分学生忽略了设计背后的文化意义,而过多地去追求构图“形式”。许多学生在重视方案设计技能训练的情况下,抛弃了支撑园林设计和营建的文化理念以及逻辑思维。“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通过小组研讨、师生互动这样区别于传统授课的方式,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风景园林历史的专题研讨,培养学生对风景园林文化历史的兴趣,加强对园林文化的了解。
2.促进先进园林技术的学习。在对园林文化有相对了解的基础上,开展对园林技术的研讨。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熟悉园林技术与园林技艺相关知识,再经过团队协作、小组研讨等方式体验园林规划设计的全过程。由此在促进各种先进园林技术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懂得一个作品的成功是团队协力的成果,懂得如何利用团队协作的优势推进工作。
3.培养专业思辨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园林文化与园林技术是风景园林的两大知识轴线,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将带领学生对这两大知识轴线进行学习与探讨,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穿插结合,感受风景园林的研究过程。在开放式的课程进行的过程当中,不仅培养了新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初步了解,而且锻炼了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以及提高了专业思辨能力,懂得如何让知识融于兴趣,如何运用理论结合实践。
三、“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设计
(一)基本知识点体系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4]。“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将围绕园林史、近代公园发展,园林技术等几个知识点构成的知识点体系,组织学生进行研讨。
1.传统园林史。园林历史的发展见证着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变化,大体上呈现四个不同的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社会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5]。我们现在所称的园林史文化主要发生在第二个阶段,即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的差异,使得这个历史阶段出现的园林艺术百花争妍,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形成各自的园林风格甚至园林体系。例如古罗马园林体系、文艺复兴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以及日本园林体系等等。“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将从中国古典园林史、日本造园史、西方园林变迁史等几个方面对园林文化历史这个知识点进行阐述,使大一新生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对自己专业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培养对专业的兴趣。
2.近代公园发展。近代公园发展主要源于美国公园运动,源于奥姆斯特德主持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在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中,不仅建设了大量的公园绿地,从根本上改善了美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很多城市从保护水系、防灾等角度出发建设了公园路,将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联系成为公园体系,促进美国城市早于欧洲形成功能比较完整的绿地系统[6]。新型城镇化目标下,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大事,也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从研究还是规划设计的角度,近代公园的发展史都是风景园林行业的重要知识点。
3.园林技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专类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滨河绿地规划设计等等。风景园林一系列的课程包括园林历史文化理论都是围绕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展开,“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将带领学生针对这些专项景观设计技法进行研究以及分组练习、探讨。鼓励学生将前期所吸收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中,在练习设计技法的同时,锻炼学生们看待问题的思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模块设计
“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新生对自己专业有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培养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确定自己以后甚至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区别于高年级学生顶峰专业课程的学习,该新生研讨课将以主动交流为主,内容广泛但针对性不需太强,重点是带领学生体验风景园林研究的过程。“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内容与目的不同,但循序渐进,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三个模块分别包括理论基础模块、案例分析模块和规划设计模块,理论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模块和规划设计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专题研讨、师生交流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园林历史以及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基本设计技法为主要教学目的。案例分析模块以分组调研、汇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经典优秀案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进行解剖和分析。规划设计模块是对前两个模块以及所有理论知识点的总结,将学生分组进行规划设计作业,这是学生利用思辨能力解决问题,将理论融于实践,并进行自我测试的重要环节。三个教学模块相辅相成,依次进行,将课程教学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点体系。
四、难点与展望
针对学生专业学习中出现的被动式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团队协作不顺、不会自我拓宽专业知识点、缺乏专业思辨能力等问题,研究如何将知识的学习融汇于兴趣之中,如何使学生产生思想碰撞,如何具有专业思辨能力,如何获得团队合力。通过教学模块与教学方法达到这些要求,是该新生研讨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园林文化与园林技术是风景园林两大知识轴线,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两者辩证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思辨能力。从文化与技术的视角研究园林,也有助于产生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研究园林的兴趣。
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构建针对性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思辨能力是本课程设计研究的重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引导为主,调查和研讨是师生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大一学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教师如何控制教学节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该如何协调,教师该如何具体引导学生进入思辨的过程,这是课程顺利成功进行的难点。
虽如今新生研讨课的研究发展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但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随着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的资金以及人才资源的不断支持,大量海外高层次人才投入教育科研事业,将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改革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园林文化与技术”新生研讨课教学体系将会逐渐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2]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58-60.
[3]朱祥明.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7,(11):93-94.
[4]许浩.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4):213-215.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