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适应新课标要求

2024-09-23

教师要适应新课标要求(共3篇)

教师要适应新课标要求 篇1

“新课标”发布后, 引起了公众对课标内容的广泛关注, 为了准确理解新课标, 记者采访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立祥, 对新课标发布的具体内容以及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记者:此次新课标修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朱立祥:第一个变化是强调提出“德育为先”的概念。在这次修订中, 不论是国家对各个课标组的要求, 还是各位专家对课标的审查, 都不断强调落实《纲要》中所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第二个变化是提出“能力为重”, 这和《纲要》的要求相契合, 强化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所有学科中有所体现。比如, 过去数学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双基”, 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而这次修订的课标就明确提出从“双基”到“四基”, 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生活经验和基本思想。

简单地说, 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 强调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科领域, 则强调凸显重要科学概念的传递, 即学习科学概念并不是让孩子去死记硬背, 而是让孩子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体现对孩子能力的培养。

此外, 很多学科还强调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这也是符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的, 是自主学习的需要。

第三个变化是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比如“十六大”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以及当代科技成果等, 均在有关学科标准中体现。

第四个变化是对课程的总体容量进行了控制, 强调了学段的衔接。部分学科强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难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记者:新课标中删减和调整了部分内容, 此举对减负有无作用?考试难度是否会降低?

朱立祥:《纲要》中提出减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于教育本身来说, 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落实减负。教材要依据课标来编, 老师要依据课标来教。可见, 课标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定要体现“减负”, 各学科都需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进行微调。

关于考试, 我认为试卷的难度与所教内容的难度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密切, 直白说就是——教的难, 可以考的容易;教的容易, 可以考的很难。因此, 考试难度的衡量在于评价制度与考试性质。如果是选拔性考试, 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水平考试, 则应该不会有太难内容。

总体来说, 这一次修订是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是建立在与国际教材的比较上。学者们指出, 修改前的课标总体难度是适中的, 个别学科有偏高的倾向。这一次在得到相应的调整后, 自然也会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记者:新课标中增加了一些德育内容, 以及跟进时代的内容, 此举的出发点是什么?

朱立祥:我认为, 这个出发点是解决教育教学根本任务一教书育人的问题。具体说是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需要将有关德育、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方面的内容与课程相结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人, 即使无法预测未来到底是什么样, 但我们知道适应未来的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对生命的认识以

6月18日, 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结束。与去年相比, 今年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较少, 甚至没有1篇满分作文;36分以下的三类作文数量增多。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2012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直言, 高中生作文的弊端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考体”文风疲弊到了谷底

记者:听说今年北京市没有1篇满分作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漆永祥:今年没有满分作文, 在阅卷头3天, 我们就预感到了——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写得好的作文实在太少。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高考体”文风, 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程度。

回顾1951~1965年的16年中, 高考作文记叙文占绝大多数。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 几乎是议论文的天下。一些人认为议论文有思想、有高度, 看不起记叙文。在我看来, 记叙文更能体现学生语文功底与写作水平, 在目前议论文假、大、空泛滥的环境下, 高考作文命题适当向记叙文偏移, 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记者:有专家认为, 高考作文只要情节完整、叙事清晰都是好作文, 您怎么看?

教师要适应新课标要求 篇2

上游乡兴阳中学耿喜钟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较原有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场变革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能力要求。

一、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所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新课程体系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教学方式上,我们必须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教材是学生籍以学习新知识的基本依托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理念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有效载体,而且更多的担负起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总之,新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合作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认为,在教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是对过去行为再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实施教学和研究的基本手段,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以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从新课程标准理念出发,教师应着重从五个方面的教学反思:一是反思教学定位问题。二是反思动态生成问题。三是反思教学设计问题。四是反思教学效果问题。五是教学资源问题。

其实,教学中的反思远不限于上述五个方面。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要适应新课标要求 篇3

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宽广的时间和空间。

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 学生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 让学生自由发展, 想象就能张开翅膀, 在学习的领空遨游。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 应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迅速转变观念,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提倡主动探究性学习。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求出发, 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对知识而言, 学生独立思考, 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给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 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自主地获得信息, 积累知识, 解决问题, 培养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积极开展多种教学形式的、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

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 并不同于我们过去所谓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比较注重实验的“学术性”, 它只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 新课标中学生课上的实际操作活动比过去多, 但并不怎么强调实验的“学术性”, 而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有助于形成同学对物理学科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 作为物理新课标的实施者, 我们物理教师都要认真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 获得亲身体验, 学会合作与分享, 提高探究欲望;要通过对科学家探究过程的介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等, 有计划、有步骤并且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例如, 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验制作、科学讨论、信息收集和整理等等。选择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选择与学生身边有关的科技问题、生活问题、环保问题等。例如, 可选取“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素材,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科学探究中, 实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 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应十分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发, 科学探究实验课题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范围、层次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应紧密结合物理知识的教学来进行, 注意循序渐进。课题应该从小到大, 活动要从简单到复杂, 要求从低到高, 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整个探究活动中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如“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探究焦耳定律”等科学探究活动。

三、创设情境, 提倡合作交流

提倡合作性学习,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是一种顺从, 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在现代社会里,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不可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 注重个人能力, 轻团体协同;重独立思考, 轻群体合作;重师生交流, 轻横向沟通。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彼此信任。没有信任, 就不会有真诚的合作;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三个和尚没水喝”, 不能相互依赖;在学生之间, 要有分工, 交流, 要能发挥各自的特长, 有荣辱与共的意识。例如:在进行“家庭电路”的教学时, 先将同学分成小组, 分头观察自己家中和邻居家中电路的联接、电能表和保险丝的作用。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归纳, 课堂上同学发言踊跃,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教学效果更是出人意料。

四、积极进行教学评价的探讨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努力将评价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学习档案评价,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记录、调查报告、小制作的照片及学习过程的体验、科学探究中的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 入档存放。这就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相册, 记录下成长的过程, 从中可以看到过去的成绩与不足, 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教师也应该有一个教学过程的笔记本, 把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事件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评价的操作, 有利于客观描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

上一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下一篇:女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