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世界

2024-09-23

女性世界(精选12篇)

女性世界 篇1

编者按:

广东省曾在2011年3月份提出, 将在省内进行试点, 对中小学女生实施女性教育。自此之后, 一股围绕“女性教育”是否该提倡的争论之风便席卷而来, 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 各界人士纷纷站出来为“女性”叫屈平反。于是, 女性教育成为各界人士主要讨论的焦点。女性教育到底是歧视女性、对女性群体有偏见的阴谋, 还是关爱女性, 尊重女性的善举?女性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女性的独立意识、提高女性的“四自” (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觉悟、树立正确的道德人生价值观, 还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女德”特色;是提倡性别教育, 还是公民教育?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 女性教育实际上一直都存在着, 只不过历史车轮转到今天, 历经古代女性奴化的附属地位、近代女性解放的“觉醒”运动、当今社会呼吁的“男女平等”三大阶段, 其本质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让身为女性的笔者深感这段历史变革的艰难与时代进步的伟大。诚然, 这些社会现象反映出的问题也表明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但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所能承担的任务, 还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参与。尽管女性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 但以往的探讨还远不够透彻, 比如要不要开展女性教育, 女性教育教什么, 怎么教, 未来出路在哪。我们有太多的问题, 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本期《热点争鸣》一改以往两方观点争鸣的报道风格, 放开话题, 博观约取, 除了再议中小学推行“女性教育”是否可行, 也通过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郑新蓉教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博士, 来帮我们共同审视“女性教育”, 力求从更高的层面、用更科学的态度、汇集更多的专家审视女性教育, 以期更加接近真理。

女性世界 篇2

——作为女性我们当自强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类 姓名:宋润敏 学号:1243409028

作为女性我们当自强

摘要:女性并不是软弱依附的代名词,我们应当自强。一览古代女性,从母系社会女子不可否认的地位到男子主权后女子卑微的身份,女性开始变得屈服,变得依附于男性。而今信息化社会,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不再分外明显,女性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女性应当摒弃那种三从四德,追求女性的自由、权利,追求男女平等,共同建设家庭,共同奋斗。

关键字:男女平等

女性力量

权利

自由

义务

人类的进化造就了男人与女人,从而产生了区别、竞争、歧视。女性似乎生就了一种善良仁爱。而男性则生就了一种野蛮专横。所以在男女同存的社会,男性更偏向于占有,占有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而女性则更加的偏向于施爱,她们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人,乃至与自己无甚关联的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男性压迫女性的社会形态。而现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力量型的要求在逐渐减少,生产要求偏向于技术性,社会形态更需要博爱的胸襟。所以,女性当自强,不再只做男性的辅助,不再只是家里的主妇。我们应该走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女性依附臣服于男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发展对力量的要求

母系社会对生产力的要求低下,更多注重于繁衍后代,甚至有这样一个群婚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人类更多的表现出动物的本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学会火的使用,学会狩猎,这样对生产力的要求就逐渐提高,因而男性的地位随着社会对力量的要求逐渐上升。形成了男性在外打猎,女性留守部落的形式。女性开始产生这种依靠男性来生存的心理。社会对力量的要求维系的时间是很长的。虽然社会形态在不断改变,但其对力量的要求不曾减少,就这样一个父系的社会就一直存在。

2、男性的本性释放

在这样一个对男性重视不断加大的社会要求下,男性社会地位提升,男性本身那种占有的欲望得到释放,凌驾于女性之上。力量成为衡量的标准,男性凭借这种力量欺辱女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女性是被奴役的,在男性看来,女性不过是一种玩物,生产的工具。当女性不能够完成繁衍的本能时,女性就没有地位。在他们看来,女性只有容貌是最值钱的,女性可以被当作物品一样随意赠送。男性将他们那种野蛮的本性释放出来,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那种动物性,他们认为只有男性才能主导社会,女性只为繁衍后代,所以男性轻视女 性,磨灭女性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3、女性自我的软弱与社会压迫

女性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这种弱势心理,被迫于臣服于男性。久而久之,在女性的心里,形成了这种定式——男性掌控着社会,女性打理好家庭。女性形成了这种心理,认为只有男性才能支撑家庭、社会。从自我意识上就臣服了,而这种心理随着时间并没有磨灭,而是根深蒂固,深深进入人们的心中。女性放弃了追求自我权力的机会,承受着欺辱。

二、作为女性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现今社会已经改变,不再是男子主权的父系社会,而是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所以女性应该摒弃那种陈旧的思想,追求新的生活,追求自身的提高。

1、追求知识,武装自己

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女性也拥有这样的权利。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样才能有能力站在我们想要的位置上。现今社会太多人剥夺女性学习知识的权利。而更多人在呼吁,呼吁我们的这种权利,而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男性与女性是没有区别的在工作能力的方面,我们需要的只是更好的丰富自己。而且就算我们不想要去竞争什么,学习知识也能够让我们提高自己的素养,不会被社会淘汰。在现今社会,永远不要相信你还只是要依附于男性,永远不要相信男性可以给你什么或者永远。因为没有谁比自己更加可靠,值得信 赖。所以女性应该追求知识,跟上社会需求。

2、追求自由,释放自己

女性不应该再拘泥于家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女性拥有追求自由的权利,拥有在社会中释放自己的权利。现在,社会不再只是一个男人交流的圈子,而是一个所有人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属于这里,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在我们为自己做好充分的武装之后,我们要释放自己,放下一些所谓的我们必须的责任,去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我们要勇敢得走向各式各样的岗位,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走向领导者的位置,走向商业精英的位置,去树立一个有一个女性的新形象。

3、追求权力,提升自己

权利不是男性的代名词,作为女性我们一样可以拥有,只要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只要我们敢于去争取。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英国铁娘子撒切尔,乃至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这一个又一个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无不向我们说明了,女性也有这样的能力,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可以做得比男性更好。在女性的本性里永远充满着一种仁爱,也正是这种爱,在很多方面让女性更加优秀。正是这种仁爱使得女性权利更加柔和,普施仁爱。

4、追求经济上的自我独立

经济永远都是一种制约,男性用它来限制女性,约束女性,使女性不能够离开他,依附于他。但是金钱不是只有男性才可以拥有的,女性同样可以。我们应该在自我意识上,存在这种认识,那就是我们依靠自己活着,我们拥有着和男性平等的权力。我们也和男性一样拥 有着养活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大胆的争取,尝试。商业界有多少女子豪杰,现今社会又有多少男人再靠女性养活。所以,女性我们为什么不能站起来,我们为什么要做家庭主妇。我们同样可以上班工作,应酬出差,这些都不再只是男性的权利。女性必须在经济上独立,这样才能免于男性的压迫,才能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自己的地位。

三、现今社会女性的义务

不是说一直强调女性的自由独立,就代表着女性可以一味的放纵自己,可以抛弃家庭。家庭是两个人共同建立的,那必然需要两个人的维护,所以女性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一样拥有着义务。

1、照顾家庭,关心自己的子女亲人

家庭永远是我们的责任,不论我们在怎样的位置上,拥有着怎样的权利。在家庭上,我们应该保持关心家里的日常生活,打理好家里的一切事物。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必须照顾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要杜绝为了追求权力就放弃家庭,对家庭不理不顾,忘记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杜绝因为工作抛弃孩子,给小孩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现今女性进入上班族,有多少孩子开始了不能和父母一起度过的童年,有多少青少年疾病屡屡发生。在洛杉矶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屡屡发生小孩的自闭症,为什么?因为没有父母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我们可以追求事业,但不能忘记自己的家庭和子女亲人。

2、关心政事,关心国家发展,跟上时代脚步 现今女子,不再是只在家里转的主妇。所以我么应该关心国家的发展。关心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事情,敢于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我们关心这些不一定是要做国家领导,只是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不做无知之辈。了解国家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对国家发展的支持与鼓励。

综上所述,现代女性我们拥有着追求自我权利,追求精彩生命的机会,但我们一样具有照顾家庭,照顾亲人子女的义务。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看到自己的能力要大胆的独立在这个社会上,也要不逃避自己的责任义务。作为女性,我们要自强自立,改写父系社会时期对女性的欺辱和埋没。

参考文献:

[1]《世界女性史类编》 刘宁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1 [2]《走向新世纪的职业女性》孙青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3]《科学、文化与性别》 吴晓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4]《中国社会与中国妇女》刘必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女性发展与对策》 康泠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 [6]《女性权力的崛起》 李银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瑄璞 探寻女性世界的风景 篇3

70后女作家周瑄璞的一部长篇小说《多湾》打破了长久以来沉寂的文坛。她也因此而走入大众视野。

小说《多湾》从构思到定稿,历经近十年,精心打磨。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故事,但在周瑄璞眼中,书中的女性显然才是这部作品的重心。“从下笔的时候我就想要写出完全不同的女性,跟男作家笔下的女人不一样的女人。我读男作家的作品总觉得女主人公好像有哪不对。她们像是被欣赏的对象、玩赏的对象、甚至是觊觎的对象。我作为女性就要写出那种能在现有条件下掌握自己命运的女人。”

贾平凹评论此书:“一个柔弱的女子写出了一部大书。当然还是家族故事,写法也传统,但厚实沉稳,枝繁叶茂,又充满女性的细致缠绵。”评论家李洱认为《多湾》以非凡的艺术耐性,描绘风土人情,辨析历史是非,省察世道人心。周瑄璞觉得,作为女性作家,就是要诚实地写出女性身心的变化,写出女性的绽放和凋落,写出女性的痛苦和欢乐。“提供女性身心成长和衰落的样本,这是女性作家的职责。”

探究自己的内心归途

《多湾》文字扎实厚重,在流行轻、浅、短的时代里,能够沉下去写这样一个大部头的书,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力。还好,这些周瑄璞都有,“我是越挫越勇的那种人”。周瑄璞微笑着说。她的面孔总是带着笑,温厚,平和,沉静。

《多湾》写作不易,坊间已多有报道,写作十年,九易其稿,曾经被几家出版社拒绝过——“感谢曾经的拒绝,让我有时间继续打磨”,周瑄璞从未放弃过这篇小说,一遍又一遍地鲜活笔下的人物,擦亮文中的句子,也因此,长篇小说中的大段大段的河南方言的运用并不觉得突兀,那些充满劲道的短句像一颗颗犀利的雨滴,扑簌簌地打在读者的心里。

周瑄璞有的是耐力,这份耐力自小就有。她是个并不服输的人,自小就是。百度百科中关于她的成长经历,简练地概括如下:出生于河南临颍县,小学时随父母落户西安,住某工厂家属区。1988年参加工作,做过6年电车售票员,9年《西安公交报》编辑,后调入太白文艺出版社任编辑。

这些言简意赅的简介背后,是一个女性竭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挣扎。她很少提及自己做售票员的那段经历,她拿起笔开始写故事,“改变自己工人的身份”最初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写着写着,写到报纸写到出版社。自己也从年轻的姑娘成为了年轻姑娘的妈妈。

现在的周瑄璞比以前从容多了,在周围人的眼中,她已经对自己有所交代了,有了《多湾》,可以枕着踏实睡觉了。她也过上了很多人羡慕的生活,去各个地方签售,去旅游,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去交流,人生更为丰富了。如果年少成名,那或许她会有一刻的飘飘然,但是年过四旬,这些外在的繁华已经不易去撼动那颗沉实的内心了。她是个愿意一直探究自己内心归途的人,她写了那么多女性,那么多人生,她会随着这条探寻之路,继续去探寻女性这条多湾的人生。

为了写出女性的“人”

《中华儿女》:您在上海书展活动时曾经说过,你找不到对自己毫发无损的写作,那么这次《多湾》的出版,对于您的“损耗”是在您的承受范围之内吗(比如亲人的微妙态度等)?您的家族故事能简单分享一下吗?您会在意这些损耗吗?

周瑄璞:是的,我说过,一个作家,找不到一个对自己毫发无损的写作,这里的“损”,理解为“损伤”比较合适。也就是说,写作是赤子之心的试炼,是以己为牺,向文学礼拜,以己为镜,照出人性最真实的面影,勇敢写出伤痛与失败,并且接受由此带来的后果。写自己好说一点,怎样丑化与揭示,也无妨的,可是写家族故事,写到自己亲人,就不那么简单,不见得每个人都高兴。当然,“损伤”在我的承受范围之内,亲人们总体是支持的。就像是做一件事情,你不可能做到每个人满意。

人类有寻根的欲望,想知道自己的来处,哪怕回到平凡而沉默的泥土中,打探从未谋面的人,挖掘已然盖棺的事件。这部小说大致是以我的家族故事为主线。在我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听到这些故事,好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现在我明白,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光明和阴暗,都不是他家祖传秘方,也不是他自己独创,只是人性这个大仓库的一样物品。当然,我所知道的故事线索,几千字就可以交代清楚。而大量的故事及细节,以及周边人物,基本虚构。作家要具有将虚构变为真实的能力,写着写着,甚至我自己都认为,这些故事,一定发生过,那些人,一定存在过。

不美化,不夸大,不矫饰,真实地还原他们作为人的梦想、挣扎、破碎与含垢。这是写作的初衷,也是一切优秀作品的标尺。现在回头看始于九年前的这场书写,我还是在某些地方闪烁其词,有所退却,这或许是这部作品的小小遗憾,或者说既成风貌。奶奶的前夫,并非土匪打死,而是在一次夫妻欢娱之后,痛饮凉水,暴病而亡。这听起来很不体面,也不高尚,可的确是事实,就像很多堂皇的事件,揭开幕布与装饰,里面总有不堪的原貌。世间事大多如此,看起来是上半身,其实多由下半身引发;人类为了下半身的享乐,动用上半身所有智慧与能量。九年前起笔时候,我还年轻,认为这不利于奶奶的“光辉形象”,不如土匪打死来得无辜,较能说得出口。如果是现在写作这部小说,那会是另外一个开头。

或许我的书写,冒犯了他们,我唯有怀着虔诚的心情,跪拜下去,请求他们的谅解。但我欣慰的是,我用一己之力,将一个个平凡的人,变成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文学形象,提供了又一些人性标本和“这一个”文学样本。

《中华儿女》:《多湾》中的季瓷是一个闪亮的文学形象,另外还有一个性格迥异的女性群像,在这些文学形象背后,哪一個人身上有您的影子是最多的?您在她身上投射了怎样一种情感?

周瑄璞:季瓷是《多湾》的女一号,一个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被称为“中国式的地母形象,将被我们一再想起”(李洱语)。

nlc202309090340

从年龄和外观来看,当然章西芳的身上,有我的影子。但有过创作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其实每个女人都是我,就连那个最不起眼的被抛弃的秀云,硬赖上已经离婚的丈夫,跟他生一个女儿,我在写的时候,也是当作我自己来写的,假如我是那样一个无奈的女人,也会哭闹上吊,求得男人短暂的温存,以此度过漫长一生。除此外,女人,还能怎样呢?尤其在季瓷、桃花、章西芳身上,寄托了我对女性的全部解读和期许。季瓷虽然好,但缺点风情,桃花有风情,但层次不高,只有西芳,能更集中地体现我对女性的身心表达。

章西芳是《多湾》的女二号,小说下半部主要由她撑起。写季瓷是为了写西芳,写西芳是为了写我们这一代人,写我们这个时代。

季瓷和西芳,其实是两个时代的呼应与对照。西芳这个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她是一代女性的精神聚焦,我们这个时代的奋斗和妥协,矛盾与焦点,都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在季瓷身上没有展开的那些部分,在西芳身上得以展现。

《中华儿女》:关于“文革”部分的表述您是如何把握的呢?我记得在《古炉》发布会时,贾平凹老师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文革”是富矿,但瓦斯高,您在写作那一过程时,有过困惑吗?

周瑄璞:写这一段,跟我写之前各个历史时期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困惑,因为那些时代我毕竟没有经历过,只是听说或者看些资料,然后按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书写。

《中华儿女》:您的小说女性主义色彩浓厚,您对于女性群体一定有过深入的思考和观察,在您小说中写了几代女性的挣扎与自我觉醒,您认为当下女性所要突破的界限有哪些?您本人是否已经跨越?

周瑄璞:我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写出女性的“人”,而不是男作家笔下的“女人”。我要写出那种能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掌握自己命运的女人,诚实地写出女性身心的变化,写出生命之花的绽放与凋零,写出女性曾经有过的幸福,欢乐,痛苦,梦想,沉沦,救赎……我要提供女性身心成长和衰落的样本。

只因身在其中,可能不识面目。我无法划定女性所要突破的界限标准,也不知我是否已经跨越了你说的界限。其实,就像我在《多湾》中写到的,“我们都是在迷宫中寻找出口的孩子”。

《中华儿女》:是否您身上有女权主义的影子?也很好奇您在生活中的状态?

周瑄璞:同样我也不知我身上是否有女权主义的影子,就算有的话,我也是温和的女权主义者,藏起利爪和尖刺,也不呼喊口号,只默默坚持自己的信条。生活中的我,是一个很平常的女人,陷入并且沉醉于日常生活,过着庸常的日子。只是守护自己的内心,尽量保持其强大、丰富和安宁。

《中华儿女》:这次参加作代会,有哪些花絮可以分享吗?在作代会上,您的收获与感悟都有哪些?

周瑄璞:作代会上,眼睛不够用,满眼大腕名家。之前的偶像,得以集中见到,一会儿看到一个,转眼又是一个,哇真是太丰盛了。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作代会,就像一个乡下姑娘要去大城市开眼界,去之前很幸福激动,归来之后满满失落惆怅。说一千道一万,作品为王,大家所追慕,都是真正的好作家、大腕名家。而如果没有好作品,你永远是那个在角落里或裹在人流中默默看风景的人。当然这也是动力,思考如何把自己变成风景名胜。

《中华儿女》:对于未来自己的创作之路,您有什么期许?您现在的生活与您所期待的生活,两者差距大吗?如果要选用三个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形容自己,那么您会用什么词或者句式?

周瑄璞:一个作家全部的期许,就是写出好的作品。我会为这个目标一直奋斗下去,直到写不动的那一天。现在生活和我所期待生活,基本是一致的。

我年轻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作家,经过努力,想要的东西基本都得到了,以付出青春流逝的代价,这就是人生,你不可能永远只是得到而不失去。

三个关键词:坚强自信;守护内心;爱到老,写到老。

《中华儿女》:您有女性偶像吗?可否分享一下?

周瑄璞:这个问题讓我感到害羞,好像隐私一般,也没有考虑过,请原谅不能具体说出。只能说所有优秀的女性,都是我的偶像。

责任编辑 余玮

女性世界 篇4

女性摄影家最直接的自我拍摄方式是用镜头记录自己。肖像摄影是女性摄影最早出现的题材之一, 也是女性摄影师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女性摄影家通过自拍释放自己的私人梦幻, 也以此排遣噩梦。她们在拍摄过程中满足了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扮演欲望, 同时也体现出女性摄影的价值。

辛迪.谢尔曼这位女摄影家作品里不断出现的就是她自己, 她既是一个导演又是一个演员。她的作品曾经牵动整个西方界, 使我们在谈论后现代艺术与摄影的关系时不得不提到她。谢尔曼选择摄影这一方式展开她的艺术实践也许是出于偶然, 但却出乎意料的触及了许多有关摄影的本质问题, 并给摄影界极大的启示。 (2) 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谢尔曼就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无题电影剧照》中将自己扮演成处于某一特定情景中的各类女性。这类女性都处于一种意识之外的游离状态, 眼神中经常流露出一种惊恐的神色, 显得无助, 迷茫, 但又有种特殊的诱惑力, 使人心中有种力量被牵引, 且过目不忘。这就是她照片中那种摄人心魄的魅力。她通过灯光构图等方式强调了女性作为男人欲望而存在的一种状态。通过这一系列自拍女性图像, 向由男性塑造的女性形象发起置疑。在她后来所拍摄的《灾难》《无题》等系列中, 她真正的自我是以一种具有虐待狂的倾向浮出水面的, 以至于放弃, 毁灭。但自始至终她都保持着一种残酷的冷静。这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她带着她对社会和对人的抵触情绪, 讽刺了这个社会的丑恶面。同时她又以精湛的摄影技术使人们重新发现摄影的魅力。 (1) 美国女摄影家朱迪.戴特将自己的裸体展现在旷野之中, 借以建立和确认女性在世界中的自信与独立的存在感。法国女摄影家阿丽丝.奥迪隆和美国女摄影家安.诺格尔都在镜头面前一再展示自己或消瘦骨立或衰老臃肿的身体, 以打破由男性需要而长期建立的关于女性美的神话模式, 以本身的真实来重新确认对女性自身价值的判定。这些女摄影家采用的几乎是同样的语言方式, 即从自身体验角度入手, 追寻极为个人化和内在化的感知方式。但她们更多的是从生存环境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伤害、纠缠、刺激和感染等身心体验过程中并以象征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声音。她们较多的关注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感触和自我满足, 具有类似自言自语的私秘化倾向。她们在进行这些作品创作时, 其自身的角色和摄影的行这为与最后形成的作品之间很难区分开来。摄影者、摄影过程和最后的照片构成一个整体, 整体本身不是供人观看的, 而是可以让人思考的一个过程。它不再把我们单纯的引向最后的那些视觉图像, 而是把我们引向对摄影活动所传达的观念的思考。

不管是辛迪谢尔曼还是朱迪戴特, 她们对自我的关注和找寻从未停止过。这些闪耀着艺术光环的女摄影师们在生活中又扮演着本真的角色, 母亲, 妻子, 女儿。她们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外。可以说她们在镜头前的状态是和她们的生活分不开的。她们用摄影这种方式, 用本身存在状态来表达情感, 已经在摄影界成立了独特的分支。她们代表着一群人, 一群有着照片中一样心理活动的人, 这些作品会引起我们的共鸣, 并值得令我们去探讨去思考。与其说这种摄影方式的存在是社会的需要, 不如说是人们需要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这个社会的符号, 他们的存在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社会模式化的生产现状使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并困惑自我的存在价值。因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本身, 这就是自拍这一摄影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它也是最能体现女性独特魅力的一种摄影方式。女性摄影家们颠覆了摄影这一传统观念, 并对摄影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铮.新锐摄影.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1

[2]林路.女性摄影新生代.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3月

[3]夏勋南.回顾大师.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女性成才与女性参政 篇5

一、女性成才是女性参政的前提

女性成才,是参政议政的前提和保证,而女性参政,又是女性成才的标志和体现。我们不能抛开女性成才这个前提去空谈女性参政,只有女性具备了参政的基本素质和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才有资格有本领去参政议政。

女性参政,是指女性参与政治决策和政务管理的活动,它通过直接与间接的两种形式而实现。女性自身素质是女性参政的先决条件,否则,女性从政则是一句空话。首先,女性参政是一种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活动,它要求真正掌握和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从而达到不仅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的参政。而掌握和运用法律上赋予的权力,则需要广大妇女具有较强的与之相适应的能力。事实上,女性获得参政权,仅仅是在法律上得到了保证,只有当女性真正懂得了并掌握了这些权力,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实施和运用了这些权力,才是真正的妇女参政。而实现事实上的女性参政,就要求广大妇女具备参政的本领和能力,直接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有效地行政参政权。其次,女性参政是通过间接的渠道,对国家社会的事务管理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各种舆论媒介,发表对社会各类重大问题的见解,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也同样要求参政女性具有较强的能力与之相适应,否则怎能谈得上提出“有意义”、“有价值”和“合理化”的建议呢?作为主体化的参政是一种质的要求,要求参与者在有明确政治方向的同时,具有比较成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较全面的专门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真正达到参政议政的目的,正如一位成功的女部长所说:“就我个人来说,我主要是靠了我的才学当上部长的”。还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蔡畅、康克清、邓颖超、宋庆龄,她们无一不是凭着自己的才华,进入国家决策层的。由此可见,女性成才是女性参政的先决条件。

1、影响女性成才的障碍:

影响女性成才的障碍不外乎三方面,即社会影响、家庭制约和自我压抑。

首先,是社会的影响,它包括社会偏见和社会制度两方面。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思想观念对全民族影响很深,至今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市场,成为女性成才的一大障碍。女人从一出生就被视为“低人一等”:有的家长不让女儿上学,理由是:“长大也是人家的货”;有的高等学校招生时公开提高女性的录取分数线,限制女性的名额;有的单位认为“强女不如弱男”,不愿意接受和安排女毕业生;有的领导认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不放心把关键性的岗位交给女同志,出现了女性“上学难”、“分配难”、“提拔难”的“三难”现象,影响了女性潜在才能的发挥。

社会对女性功过是非过于苛求,阻碍了女性对事业的追求。同样是外向性人才,男同志被认为是思想解放,有开拓精神,女同志则被看成是不稳重,太张狂;同样是埋头工作,不拘小节,男同志被认为是事业心强,有进取精神,女同志则被看成是不会生活,缺乏女人味;男同志成功了,提拔晋升,社会赞许,家人高兴,成功者像进了加油站,加大“马力”向更大的成功进发,女同志成功了,则枪打出头鸟,桃色新闻纷纷出笼,偏见、非议,不良的社会舆论压抑着女性。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中伤,保护家庭免受离散,多数女性只能默默无闻,不敢在事业上有新的作为。

社会制度对女性成才影响更为深远。在轻视女性,把女性当作玩物的社会里,女性完全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成才道路极为坎坷。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班昭、李清照这样有才气的女子,但同男性人才相比,却是凤毛麟角。新中国的成立,提出了“男女平等”,一大批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女性的独立观念日益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女性人才问题,继1990年江泽民部书记阐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后,1995年他又代表我国政府向世界明确提出了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5年之间,我国颁布实施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公布了到XX年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成功地履行了联合国的国际义务。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性别意识,已经纳入决策主流。由于党和国家对女性人才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我国女性人才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近几年我国女科技人员总数已达1000多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40%左右;女干部占干部总数也接近40%。现在,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的党政班子中,都有女性。这些充分显示了社会制度对女性成才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是家庭制约。中国的传统观念,一直把“男主外,女主内”作为界定家庭分工的分水岭,把女性固定在家庭主妇的角色位置上。男子重事业,女子重家庭,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男同志不料理家务,被看成是情理之中;女同志家务干少了,却被看成是“失职”。女同志既要在工作中与男同志同挑重担,又要在家庭中当贤妻良母,常常是“超负荷运转”。在农村,下地回来。男人抽烟休息,女人却得做饭、洗衣、喂猪、哄孩子。在城市,女人在八小时工作之余,也是如此。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女职工一般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平均每天为3.7个小时,休息日为7.3个小时。一些中年女性家庭负担更重,她们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许多人白天忙公务,晚上干家务,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由于家务劳动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有时间坐下来看书学习,搞智力投资,也就影响了她们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降低了她们成长的速度。

第三、是女性的自我压抑。社会因素、家庭制约是影响女性成才的外因,内因则是女性本身的自我压抑。这种自我压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卑心理重。一部分女性由于受旧观念支配,往往认为女性天生愚笨,在智力比不上男性,产生自卑心理。在工作上,女性认为自己不如男人,怀疑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水平,不敢挑大梁、领着干,在事业上自卑。此外,在生活与工作中,一遇到阻力和困难,女性就就丧失信心,畏缩不前,没有后功和韧性,意志上自卑。

(2)依附心理强。女性总是把事业、命运、前途系在丈夫、子女身上,甘愿自我牺牲,放弃追求,事业上保丈夫、生活上保孩子,望夫得志,望子成龙,希望通过丈夫和子女的成功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只要丈夫、子女有所成就、出人头地,自己就心满意足,过份地依赖家庭。在事业上,女性企图依赖社会、单位给自己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特殊照顾,不想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更好的境遇,工作上不愿独挡一面,甘当助手和配角;企图依赖社会解决妇女地位问题,实现男女平等,而很少想到靠自己去抗争,靠自己的力量去取得平等地位。

(3)文化素质差。女性文化素质是女性择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女性成才的基础。然而我国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在我国的两亿文盲中有70%是女性,接受教育的女性升学率低于男性,从小学到大学人数递减,在小学,男女生比例为1:1,进入初中,男女生比例为5:2,到了高中,男女生比例为3:1,在大学生中,女生只占23.6%,女研究生的所占的比例更低,不到15%。很显然,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根本不能谈到女性成才与否的。

2、女性成才的途径:

女性成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强大的舆论氛围,又要有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既有教育问题,又有女性自身努力问题,后者是女性成才的关键。

首先,要优化外部环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促进女性成才,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优化外部环境。

一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党和政府有关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宣传女性在人口再生产中的贡献,承认生育、抚育孩子所付出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使社会承认女性的劳动价值。宣传男女平等,彻底扫除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努力形成尊重女性劳动,支持女性成才的社会风尚。要宣传女性成才的典范和女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女性“正名”,转变对女性的社会偏见。此外,还要大力宣传女性培养和选拔工作的典型,总结和推广她们的经验和作法,增强各级党组织培养和选拔女性人才的自觉性。

二是形成优越的工作环境。在工作安排上,要正视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尽可能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尽可能地予以照顾。在工作过程中,要针对女性自尊心强、害怕自己受歧视的特点,尊重女性,特别平等地对待她们,尊重她们的人格,经常为她们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要帮助和鼓励她们,使她们能充分地表现自我,激发出她们的进取信念。在她们的工作受到干扰、利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为她们仗义执言,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三是构筑适宜的教育环境。要抓好女性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女童的入学率,减少女童的流失和辍学,做好城乡女性的扫盲工作,提高女性的最基础教育水平。要抓好女职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女性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在培养女性高级专门人才下功夫,改变女性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所占比例过低的问题,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为女性成才创造条件。

四是优化家务管理环境。无论是家务劳动社会化,还是社会怎样提倡男女共担家务,女性由于历史和生理的原因,都要承担较多的家务劳动,“家务劳动繁重”往往成为困扰职业女性的一大烦恼。因此,女性必须学会科学地管理家务,向管理要时间、要效率,把复杂的家务劳动简单化,用较少的时间和力气,取得较大的家务劳动效益,这必将为女性换来更多的时间,使她们有更大的可能走上成功之路。

其次,强化女性的自身素质:

第一、自强、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女性成才的内在力量。女性不仅要执着地进取,而且要有百折不回地克服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生理特点等种种困难的毅力,不如此,就难以做到有所作为。居里夫人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取得一点镭,整天整夜关在小屋里坚持从沥青中提炼镭。林巧稚为了献身自己所热爱的妇产科医学事业,决心终生独身。只有如此执着热爱事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成就。

假如女性统治世界 篇6

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亲爱的男人,不是战争让女人走开,而是女人让战争走开。最坏的结果,或许是谈崩的两国外长在一间无人的房内挠得满脸血痕、揪掉若干绺秀发,绝不会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战场上你死我活地互相残杀。

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亲爱的男人,我们依然会坚持一妻一夫制。摒弃娶小老公的陋习,谴责“包二爷”“傍款姐”的社会丑恶现象。女人都有爱的洁癖,歌厅舞厅桑拿洗浴将不再暧昧,只是绿色休闲娱乐场所,路边的野草坚决不采。

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亲爱的男人,我们不独爱自己的美丽,还要让世界更美丽。天要蓝、草要绿、空气中飘来淡淡的阳光味道,雨里充满丝丝甜润的芬芳,云朵流连在清朗的碧空。那歌声,那忍不住冲口而出的欢歌,是对盛景最好的点评。

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亲爱的男人,我们不要你们为成全我们的事业而牺牲。男女各有所长,我们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地走完一生。还要树立形形色色的家庭英雄,家事、国事、天下事皆为大事,为国尽忠与为家奋斗同样光荣。

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亲爱的男人,我们没有铁腕、蛮力、权势倾轧,只想用温柔软化强势、用善良传导真诚、用玫瑰呼唤爱情、用爱湮没人群。晚上在安宁中甜美睡去,早上在微笑中徐徐醒来。

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亲爱的男人,你要放我们一马,不要把自己与家庭的期望嫁接在我们身上。我们愿与男人各撑一片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那时候,不需要向上帝祈祷,因为人间就是天堂。

女性世界 篇7

周大新的在创作时把目光更多投注在女性身上, 他笔下女性有着自己迥异的鲜艳特征和强烈个性, 她们的性格或是温婉质朴, 或是热烈奔放, 或是果敢坚强, 这也注定了这些女性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历程。想要探寻周大新笔下的女性世界, 有必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广阔视野和地域文化的特殊视角解读周大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进一步探析作者的心理文化, 揭示其创作女性形象的思想价值、文化意蕴。

1. 坚韧自强的新女性

当代河南作家中有很多作家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形象, 同样是南阳籍的作家张一弓, 他创作的荣获了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小说《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中的主人公春妞儿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新女性代表, 她不是自怨自艾的弱者, 面对生活她表现出了甚至超越男性的勇敢和坚韧。而周大新笔下最出彩的女性形象也当属这一批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新女性形象, 其中的代表就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的主人公暖暖, 她敢于选择自己的爱情, 丈夫有难她牺牲自己相救, 靠自己顽强不息的奋斗带动家乡旅游业发展, 改变了家乡面貌和村民的生活。暖暖显示出的是难得的果敢拼搏, 始终向善的宝贵品质。还有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的主人公邹艾不甘于贫困, 敢于和命运搏斗, 在血和泪中不断向上攀登, 从未灰心, 从未放弃, 最终成功拥有自己的事业。本节就是把这些新女性归类, 挖掘她们不同人生历程背后的坚韧自强精神。

2. 抗争失败的悲剧女性

周大新作品中还有一类女性, 这一类女性不甘心沦为封建传统的迫害者, 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却抵抗不过悲剧的命运。这一小节归纳的是周大新笔下的悲剧女性。其中的代表形象就是长篇小说《第二十幕》当中的盛云纬, 盛云纬一生可谓是为情所困, 一直钟情于尚达志的她却做了他人的三姨太沦为玩物, 之后在中国现代历史变迁中风云四起, 一次次熄灭她爱情的火焰, 最终与尚达志的感情无果, 对尚达志的感情至死不渝。书中的另外一个女性曹宁真也是为爱牺牲的悲剧形象。《银饰》中的碧兰也属于这一类形象, 碧兰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 自己的丈夫也是不正常的, 长期压抑在畸形的夫妻生活中, 终于碧兰解放了自己的肉体寻求到了自己渴望的那一种温暖慰藉, 然而封建的枷锁早已锁牢了碧兰的一切幸福可能, 她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最终也是封建礼教的祭品。

3. 传统标准下的“贤妻良母”式女性

周大新书中与女性形象截然不同的另一类女性就是一直恪守着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长篇小说《第二十幕》中的顺儿就是这一形象的代表人物, 她是尚达志的父母依据自己的标准为儿子挑选的媳妇, 从嫁进尚家大门开始, 顺儿就一直扮演着一个努力相夫教子, 孝敬公婆, 任劳任怨的好儿媳, 哪怕是知道丈夫心中的人不是自己, 顺儿也毫无怨言, 甚至还鼓励丈夫和别的女人走在一起, 这样的顺从和隐忍是传统礼教下的女性应该有的心理素质。从这标准看, 顺儿就是所有传统旧式女性的形象浓缩影像。还有《伏牛》中的哑女荞荞, 她和瘸腿的顺儿一样都是残疾人, 然而荞荞的境遇更凄惨, 和顺儿一样面对不爱自己的丈夫, 荞荞能做的也只有起早贪黑, 默默承受, 最后还要为不爱自己的人牺牲。这样的旧式封建女性都是低眉顺眼又无怨无悔的, 封建礼教从小便扼杀掉了她们的自我意识, 这也是她们悲苦命运的始作俑者。

二、周大新小说中女性群像形成的文化因素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周大新把目光从军营转投到家乡南阳“豫西南小盆地”, 诚如周大新自己所说:“在这块古老而新奇、贫穷而丰饶的土地上, 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周大新以各个角度描绘着家乡风光和盆地人民的生命经验。在他的描述里这块盆地异常美丽, 巍峨的桐柏山耸立于东, 连绵的伏牛山卧于西北, 苍翠的武当山、大漠山横向于南。盆地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 生长了从温带到亚热带的各类动物和植物。盆地人的祖先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 繁衍生息, 一代代人的不辍劳作开拓了荒漠, 创造了丰厚的文化, 但由于大山的环围, 终未改变闭塞、愚昧、贫穷的生存环境。周大新的小说, 故事多发生在南阳盆地, 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更是烙上了深刻的地域文化特点。《湖光山色》里对伏牛风光的描写, 对楚地文化的描述, 尤其是楚王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力量, 改变了暖暖的丈夫也改变了整个村庄。同样《走出盆地》中关于南阳盆地形成由来的三个神话故事前后贯连着邹艾走出家乡的奋斗历程, 于是周大新笔下的女性既有盆地人民的淳朴善良, 又有着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

周大新在叙事时总能充分体现他的现实主义, 他的作品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湖光山色》中的暖暖从走出去, 到返乡后创业, 都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 城乡之间的距离在拉近, 暖暖把在城里学到的东西带到农村, 在城里她也练出了敢想敢做敢担当的性格, 在自己的楚地居生意风生水起之时, 她也能不忘初心, 待人为善, 从商为诚。可以说暖暖身上的宝贵品质都得益于是市场经济对乡村影响。与其说周大新笔下传统女性的悲哀是由于封建礼教的迫害, 不如说直接导致他们婚姻悲剧的是封建式的家庭和那个愚昧的年代。

周大新在谈到自己的乡土文学创作时说到自己深受沈从文的影响, 尤其是作者潜在的城乡对立意识, 周大新认为沈从文描绘的湘西生活中流露的唯美的调子, 对乡村普通人的关怀和宽恕都是值得尊敬和效仿的。于是通过文本对读不难发现, 周大新笔下的一些女性形象有着沈从文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子, 沈从文在表达女性命运的历史轮回时, 多从个体生命传承的角度来挖掘湘西社会的原始、愚昧和古朴, 如《萧萧》中的萧萧, 《一个女人》中的三翠等。而周大新多通过不同时代女性命运的变化来诠释这种悲剧的历史宿命。《第二十幕》中盛云纬、曹宁贞和王文蕊三者虽然是属于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 但她们的悲剧命运具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性。另外一个影响周大新的文学巨匠是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拥有的是爱的激情, 爱的勇气和爱的信念, 正是这一点影响着周大新的创作, 首先周大新认为人生既是苦难史, 于是这份爱的思想就成为周大新通过女性写作表达自己观点的视点, 周大新笔下的女性所拥有的爱的情感是她们活着和追逐梦想的全部动力。

女性世界 篇8

在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作家拥有众多的群落和高质量的作品,同时新人叠出。在她们的作品中,自我经验及纯个人化的独语则成为首要的特征。她们甚至将写作方式与生存行为融合为一体,以她们自由鲜活的情感和语言,细腻、敏感的心理,构造完全属于自己的女性话语,尽情展示她们潇洒而饱有青春魅力的人生姿态,向人们敞开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神奇微妙的女性世界。

一、爱情是女性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纵观中国文学的创作历史,爱情无疑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涉入爱河的女作家们可谓很好的发挥了她们内在的才华。在她们的笔下,爱情是那般美好,充满诱惑力。在生活中,她们同异性的交往,总表现得那般纯真友好,“他远远地离我,坐在车后的暗处,偶尔回眸,只望见两片闪光的镜片,镜片后的眼睛也在望着一个遥远的光明么……” (梅洁《爱的履历》) 施雁冰《桂》中那个桂先生,“他年轻英俊,学问渊博,名字中带个桂字,他是我的老师。在上桂先生的课时,我感到不自然,眼睛不敢直视,又忍不住抬起头来,四目相触时,惊慌失措。”这种与异性之间朦胧的感情,表达得惟妙惟肖。叶梦《月之吻》,廖华歌《三角梅》,刘绪英《爱情三题》,都是对爱情的沉醉与向往。

当一个稚气未脱,洋溢着激情的青年人一旦坠入情网,便容易认为爱情就是自己的全部世界,“可是生活有时候会捉弄人,曾以为自己属于本人属于一种被未来首肯的类似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的光辉人格,睁开眼,才发现自己原不过在演小小一出两千年的老戏,我的魂儿早被偷换……”(于君《我的三次初恋》) 初恋是难忘的,但失恋的痛苦固执地留在人生道路上,印在心灵深处。在臧小平的《初恋》中,失恋的痛苦折磨了她,但也使她懂得了“没有果实的初恋之花纵然令人惋惜,但仍然是美丽的。因为它是青春绽放出的一朵纯洁的情感之花”。

女性散文作家抒写情爱的酸甜苦辣及其心灵世界的深邃幽微,她们在情感体验方面更细腻、更敏感、更真挚、更缠绵。女人在钟情的时候,那种细密无奈,那种百转千回,那种隐痛伤怀,连她自己都对自己毫无办法。在黄殿琴的《夏天落下的第一颗红豆》中,大胆而热情地袒露了自己的心声:“我一生都相信你,正如你相信我的生命。……那我会让你相信痛苦之后是何等的欢乐。”在情有所钟的散文里,她们敢于大爱大恨,大喜大恸,甚至大喊大叫;她们有感则发,有情则许,有泪则流,不袖掩,不躲闪。生活的际遇不同,各人的感受不同。有的则发出了《为了爱情去远方》 (英子)、《去播种自己心中的一亩田》 (陈萍)。作为善良而痴情的女性,她们从心底流露出了爱的苦吟和呼唤。女性散文作家把女性特有的为爱所困、为情所殇的复杂精神世界和曲折心路历程,勇敢、率直而又生动、细腻地袒露给读者,从而挖掘女性深层生命之光。

二、婚姻生活是女人渴望的一种结果

人生与婚姻有着不解之缘。女人经过了爱情之后,要做伟岸丈夫身边小鸟依人式的爱妻,她们对婚姻和家庭投入过多的感情和精力,希望夫妻之间平等互助,期待生命的平衡与快乐。

叶梦的《月之吻》《孤城不再拒绝》《今夜,我是你的新娘》《失血的灵肉苍白如纸》《不要碰我》等等,细腻真实大胆地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初潮、初吻、新婚、怀孕、流产的全部体验,这是纯属于女人的一切生理的和心理的体验。叶梦的这些作品展示了一个当代女性在一定生命历程中的灵魂、心态,尤其写自身,充满了“女性意识”,不好把握。以这样“主于女性社会角色”题材取向构成的散文,在当今的中国女性散文中还不多见。

在作品中,女作家们毫不隐晦地流露出对丈夫的诚服、信赖和倾心,表达女性渴望得到男性的支持与理解,夫妻两人共筑爱巢。如唐敏的《“走西口”的长途电话》,它写夫妻情感的丰富、深厚和专一。文章抑扬起伏、曲直升降地将东方传统女性的情感心态,作了生动而有意义的展现,丈夫不愿意“我”离开他,一说出差,“脸上就多云转阴”。夫妻间因出差的短暂离别,竟如此挂念,足以表现其情感的深厚、绵密和忠贞。作品写“我”远在北京,“想到厦门,真是天好地好什么都好,唯有丈夫可气,居然断情绝义地声称不给我打电话!”远离家,对丈夫的思念加深了。

在杨妮《丈夫戒烟》中,她喜欢看丈夫盘腿坐在地毯上翻弄皮箱里那些香烟时的孩子般得意洋洋的神情。男人吸烟的嗜好,在她们眼里是潇洒的举止。但是当看到丈夫“整整一个晚上,一言不发,神情茫然地瞅着电视发愣。腿一会翘在茶几上,一会翘沙发扶手上;手一会摸摸鼻子,一会挠挠头,或者站起来无所事事地在屋里走一圈,东看看,西瞅瞅,话也懒得说,茶也懒得喝,万般无奈的难受”样子时,“我”的心里也很难受,也很心疼丈夫。即使丈夫戒烟后,也细心地保存着几条好烟,以预防丈夫哪天开戒时奉献在他的面前。

每一个追寻爱情的女性都会同时渴望一个结果,那就是婚姻。在女性散文中,这类描写婚姻家庭的作品可谓洋洋大观。

三、生儿育女是一个完整女人的标志

生儿育女作为爱情与婚姻的结晶,几乎每位进入家庭伊甸园的作家都有此方面带有感情的一笔。做母亲很苦很累,孩子的出现使女性特有的母性情感骤然回升,苦中更多的是甜,累中蕴含着乐。“有了孩子,自己失去了做姑娘时的苗条秀美,脸上的蝴蝶斑使自己的青春光泽跑得无影无踪;整日在尿布奶瓶之间忙碌穿梭,整日围着‘小太阳’转个不停”(珍尔的《不 要拒绝做 母亲》)。于是,自己就发现:一个女人做了母亲,心甘情愿地去自讨苦吃,自找受罪,似乎是经历了一次灵与肉的脱胎换骨的重新塑造,这是孩子的功劳,是孩子塑造了母亲。

王英琦在写自己的婚姻、家 庭时,特别写到儿子和对“女人”的认识上。“儿子犹如一部书,一部爱不释手、永读不倦的书;从刚诞生时的语不能谙,到五个月时的第一次喊‘妈妈’;从一岁半时会说‘尿地下妈妈打,尿痰盂妈妈不打’到二周岁时会背‘生 当作人杰 ’、‘千山 鸟飞绝’” (《生活的散文》)。在王英琦散文变化的母性时期,她细腻、沉静、骄傲、激动的体验着那份幸福。她真正体会到了母性角色的实际意义,多年沉积在心底的热情并未泯灭,这是生活给了她太多太多。

叶梦的《陌生的儿子》是写婚后“跳跃”为母亲的思绪情态。生了孩子,先是觉得那小生命于“我”很陌生,但由于我“忍不住伸出指尖轻轻地抚摸他芳香柔嫩的肉体,随着指尖温润的一触,便似有电流通过,儿子笔直地走到我心里了”。她没有一味疯狂地赞美所谓“伟大”的母爱,她强调的是一种沉浸于母性创造的生命体验。

细读这些散发女性气息的散文,会使人深切感受到生命创造的喜悦、温馨、庄严,完全发自一个女性自然本能的母爱,让我们看到的是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与生命意识。

四、独立自尊是女人生存价值的体现

女性散文注重女性深层生命的自我开掘,她们以独立自尊的姿态与洁美高雅的追求投入到社会、人生、文化的探求与反思中去,以承担生命分量与女性责任的散文写作,为女性寻找着通往实现自身价值之路,使女性散文更具时代意义。

筱敏在作品中尖锐地提出女人作为人的价值尊严标准:女人的独立与尊严,是作为知识女性精神上的自立自主,经济独立与否不是唯一或特别重要的标准。她在《下雨的时候》中有这样的描写:“在织就这个世界的时候,男人是经线,女人是纬线,我不能把自己变成一条软体长藤,攀缘着他们裸露的干子,陪同他们直刺天空。即使我这样做了,除了某种附生的累赘,我并没有以我的生命给予这个世界创 造的意义 。”于是 , 她在《血脉的回想》中直抒胸臆,为自己预设了一个真正超拔的起点:“在我窗外的废园中有一株野树,就是在一堵密不透风的高墙挤压之下生长的……这使我知道一个微妙的个体生命的力量,相信生活的空间可以由自己去开启。我要求自己抵抗世世代代对妇女的剥夺,依凭个人的选择,独立成株。”

张小娴借《透视爱情》发出了现代女性人格独立宣言与现代女性尊严倡议书。女性人生权力、价值尊严只有靠自己去奋力争取,于是她们以绝决勇敢的现代批判精神,自我否定,自我重塑:新好女人最大的特色不是贤良淑德,而是独立自主,自给自足;新好女人懂得赚钱也懂得花钱;新好女人不会给变心的男人三次机会;新好女人自己有应酬,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新好女人知道女人最大的成就不是找到归宿,而是不用求男人。

孙蕙芬在《生活中总有冰山》,马莉的《伤害》,申力雯的散文作品如《女人你输不起》《女人四十岁》《京城闲妇》《博士帽敌不过女人味儿》 《女性包装》等,始终在思谋女性的生存价值与尊严,显示了觉悟而敏慧的女性尊严观,通过丈夫事业成功、孩子学业有成,来衬托自身的价值。这是现在社会发展中女性跳出既有的社会形象、生活角色,完成的一次实质性的、现代意义的自我角色转型,独立而知性。现代女性除了为爱情而活着,还要有一份事业心,独立、知性、自信、宽怀、敏慧、热情、浪漫,要活出现代女性的万般风情,活出现代女性的价值尊严。

女性世界 篇9

劳拉·穆尔维批评视野的根基在于:男性菲勒斯中心主义依托阉割女性而建构自身与男性菲勒斯的指称女性欲望的矛盾, 在父权制中女性作为意义的承担者而被男性视为耽于幻想的存在, 由此好莱坞电影所形成的风格是一种符合父权制或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色情编码单元, 电影机器的固置与黑色演播厅正是展示一个“观看癖”在与对象分离中的欲望投射, 而这过程所凸显的另一端则是类似拉康所谓镜像阶段主体于“我/他”“他/我”的“误识”中将镜像“他者”指认自我的迷恋, 也即观众将银幕“他者”指认为“自我”这一想象性的建构与迷恋。当然这种观众 (被限定于男性) 在迷恋女性却面临着阉割女性的恐惧与叙事性的分割。由此, 叙事中多以影片内主动男性建构被主动的女性的色情编码单元而诱使观众与影片内男主角的视线合一 (A段) , 处在支配地位影片内的男主角 (观众观看的承担者) 借助于各种技巧 (诸如大景深、人物动作) 建构主体镜像内幻觉的舞台空间 (B段) , 在A段与B段由此构成一个男性沉迷于女性欲望与耽于幻想空间中实现对女性统配与占有的张力 (C段) , 这种张力存在观看癖男性在隔开的距离内对女性的欲望与在叙事段落演进中被男性占有后女性性感面的消失之间。在过于耽溺于女性欲望幻觉的同时主体男性也被指称为一种无意识中被阉割的焦虑, 而这种焦虑的逃脱被劳氏界定为两种途径:将有罪对象的女性贬值惩罚将其去神秘化与用恋物对象替代阉割。

由此看劳拉·穆尔维在此窥破了主流商业电影中用控制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所剪裁的一个欲望单元, 却留下了女性观众在此系统中所持有的心理结构并界定了被后来者所填充的空缺。玛丽·安·多恩在《电影与装扮:一种关于女性观众的理论》中对弗氏关于女孩止于“父法”或“错位”及女性观众观影中主体性的建构等做了延伸思考。弗洛伊德在海涅《北海集》撷取“象形文字女帽中的头”一段喻指女性特质的谜或不可言说的“他者性”, 而多恩却指出此即“言说女人而凸显男性的意义”或类镜像效果的某种女性“装扮”, 象形文字“语义化合价”具有表意语言不可对匮乏理解的女性传达先在意义与符号 (能指) 、参照物 (所指) 缺少的必要区隔与距离间的矛盾性, 麦茨所指称的窥淫癖是一个在距离的区隔或裂隙中对缺席客体的无休止追求 (这被穆尔维所借以指称男性) , 男性关于性别差异的知识被界定为被阉割威胁与对先前所见女性器官回溯性产生的可见性、可知性的区隔, 而对女性则呈现为所见与所知的同时在场导致了自我与图像的“过度在场” (over-presence) 或拜物的不可能, 对女性来说能指的要素不能从身体分离或超出话语结构 (也即匮乏与欲望的不可能产生) , 这种欲望的生成只可被所谓的“易装癖”所建构。而装扮则成为“反易装癖”或反父权制女性被决定的意象性的再生产的女性特质的过度凸显, 男性所固有的统配性主体地位被打破而产生某种混乱, 当影片对某一男性视野所反感的某种“陈词滥调”进行女性视野的非间断的凝视, 所凸显得只是融合在电影叙事中对女性凝视的陷害或欲望的空虚, 观众的快感只是建构在女性凝视最终被戏谑的“笑话”, 而画面内被笑话者 (女性) 作为一种缺乏只有作为男性第三者的在场才能完成笑话接受者的快感。

穆尔维将男性观众对镜像内男性主角视为“自我”影像的迷恋或将女性贬值、变为男性恋物的对象以消除男性的焦虑的疑惑, 而多恩则将女性观众设置为一个“过度认同的受虐”与“接受自己成为欲望客体的自恋, 并以最激进的那个方式占用那个图像”的双重位置。他们都设定了一个背负在商业资本中的色情单元与女性被建构的单元, 或者将文本解读设定在一个男/女、建构/被建构、主动/被动所呈现的“二项对立”这一阐释空间。而她们所设定的女性这一匮乏正是被作为一个整体受众所具有的人文结构的空缺, 一个充斥于工业商品逻辑或现代性某种意义终结后的被结构因素。

由此看“女性主义”文本始终被限定于精神分析层面的“看”与“被看”的双重结构中, 关于“看”与“被看”牵涉的是叙述视角问题, 弗朗索瓦·若斯特曾将视角问题分成三类所知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三部分, 电影叙事学所关注的是结构与功能的问题, 换言之, 则是陈述与话语的问题, 影片的场面调度、镜头运动、灯光等呈现的是作为形势要素的话语, 这只是影片的表面, 而真正的内涵层或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隐形话语的“陈述者”。

这种理论却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女性作为男性意义上的被界定性的局限, 女性在很多所谓“女性电影”文本中已不再成为单一的“性”的耽想, 这里面一方面可能被界定着意识形态因素, 类如第四代导演作品无以通例的将“性”与“政治”实现着潜在的互换, 女性成为文革时代梦魇回忆的一种最好的道德与理想寄托者。弗朗·若斯特在《电影话语与叙事:两种考察问题的方式》中指出:一部影片重要的不是界定诸形式要素表面的话语单元而是潜在、隐含的话语陈述方式, 这些通过文本细读所撷取的潜在话语机制有视角阐述与文本编辑方式共同支配的。由此许多所谓女性主义文本中通常被灌注了意识形态等在内的多元文化意义。

另外, 透过语言学巴特的理论, 巴特认为由音素、词素与句子间存在着层级的意义产生机制, 追溯文本本身的意义应于更高的层级进行解析, 所有叙事由功能 (分配性的、纵聚合式的) 和指示符号 (综合性的、组合式的) 所建构, 功能被细分为核心功能与催化功能, 指示符号由标志和信息构成。指示性符号不能在功能层阐释而只能依托行动层与叙述层才能理解, 行动只能通过话语的描述或通过语言层才能彰显意义, 语言层又必然关涉一种叙述者的话语讲述形态或方式。这进一步揭示了除画面、声音语言能指所指向意义的多元性。

透过本文, 我们可以剖析女性文本意义本身所存在的局限, 当然如上所阐释只是涉及叙事学与语言学的角度, 对于女性文本的意义应该更加趋向文本阐释多元性。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海观世界世界看上海 篇10

第11届上海国际机床展 (EASTPO 2009) 将于2009年7月15~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势开幕。届时将云集全球机床巨头, 集聚国内品牌制造商, 包括斯宾纳、马扎克、三菱、西铁城、MAG、海德汉、天田国际等世界知名企业, 国内的沈阳机床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大连机床、杭州机床、汉川机床、杨力机床等大型企业参展。该展览将为新型国防工业建设提供大量装备保障信息, 是全球机床贸易、军民互动、供需洽商的交流平台。

伟大女性影响世界 篇11

100年来,世界各国妇女为争取和平、平等和发展不懈努力,从未停歇,10a年来,世界各国妇女在政治、外交、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创造的重要成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她们历经艰难,但永远执著勇敢,不屈不挠;她们柔软纤弱,但却给历史留下坚实的烙印;她们,在过去100年里,影响着世界前进的方向。

前苏联宇航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1984年7月30日,宇航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返回地面,从“联盟T—12”号飞船的宇宙密封舱走出,结束了13天的太空飞行。在这次飞行中,萨维茨卡娅成为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女性,她也是第一个进行过两次太空旅行的女性。

珍古·道尔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动物保护主义者,193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生致力于研究非洲野生黑猩猩的生存状况。她从26岁开始深入坦桑尼亚丛林长期与黑猩猩生活在一起。在她长达数十年的野外研究中,揭示了许多黑猩猩社群此前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她发现黑猩猩可以选择和加工工具,不同群体间会发生战争和残杀,社群中存在森严等级,雌猩猩会像人类一样哺育和教养幼崽等。所有这些研究都为人类学和动物行为学研究引入了全新资料。

西蒙·波伏娃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世界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是一名存在主义作家,其最重要的作品《第二性》阐述了“男女性别特征是由社会造成”的重要观点,对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女权运动产生很大影响。1986年,波伏娃于巴黎辞世,死后与萨特合葬在一起。

拉丽萨-拉蒂尼娜前苏联体操运动员,1934年出生。她是迄今为止,在夏季奥运会上累计获得金牌数最多的女运动员。她曾在1956年、1960年和1964年三届奥运会中,一共获得9枚金牌。

奥黛丽·赫本美国著名影星,出生于l929年5月。赫本曾塑造过一系列楚楚动人的银幕形象,特别是她与格里高利·派克联袂主演的《罗马假日》更是成为银幕经典,倾倒亿万观众,并荣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赫本退出影坛后马不停蹄地为儿童救援事业奔忙,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友好大使,直到谢世。1993年1月20日,赫本因患结肠癌与世长辞,终年63岁。

美国“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1913年2月4日出生在亚拉巴马州的一个黑人家庭。1955年12月1日,她因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一位白人男子让座,拉开了美国现代民权运动的序幕。当时,亚拉巴马州实行吉姆克劳法,这是一部对黑人进行隔离、压制的种族歧视性法律。它规定黑人在乘公交车、到餐厅以及其他公共设施时不能与白人坐在一起。由于当时车上的人很多,司机要求罗莎·帕克斯将座位让给一位白人男子,但她拒绝了。此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叛逆行为”发展成改变美国历史进程的民权运动。罗莎·帕克斯自己回忆说:“那天像平常日子一样,惟一使它变得重要的是全体黑人的团结。”

时任冰岛总统的维格迪丝·芬博阿多蒂尔1930年4月15日生于雷克雅未克,曾先后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和巴黎大学、冰岛大学、瑞典大学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进修法文、英文和戏剧文学,长期从事戏剧、文学及语言教学工作,先后担任过中学、大学和电视台法语教师,1980年6月,她当选为冰岛第四任总统,是世界上第一位民选产生的女性国家元首,并连任四届,任期15年。

居里夫人法籍波兰人,化学和物理学家、放射性研究的先驱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后移居法国。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居里夫人是世界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居里夫人的一生书写了许多无法超越的奇迹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它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项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她是全世界第一个一人获得两届诺贝尔奖的人。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分享了一次诺贝尔奖。她的长女、核物理学家伊伦娜也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奖。

克拉拉·蔡特金国际妇女运动活动家。1857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1892年创办妇女报纸《平等》,并担任编辑至1917年。1907年,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会上决定成立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把《平等》作为机关报,选举蔡特金为书记处书记。1933年6月20日在莫斯科逝世,葬于克里姆林宫墙。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的女工为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日和获得选举权,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1910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上,蔡特金建议把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2009年10月5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布莱克本和格雷德的同时获奖,再次证明了女性在世界尖端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世界! 篇12

三色视者:大多数人都是

关于色彩的原理,我们在美术课上都学过三原色,利用“红、黄、蓝”三种基本颜料,就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不过,除了颜料的三原色,还有一种光的三原色,即“红、绿、蓝”,利用这三种颜色的光也能调配出各种色光来。电视机的显示屏就是利用这三种颜色,呈现出色彩缤纷的画面。

在我们的眼睛里面,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叫视杆细胞,另外一种叫视锥细胞。视杆细胞会在暗光情况下发挥作用,没有色彩识别功能,因此人们在昏暗的时候可以看到物体,但是无法分辨颜色。而在亮光环境下,发挥作用的是视锥细胞。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色彩,就归功于视锥细胞。它们能吸收不同长度的光波,然后将信息发送给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产生了我们所说的色感。大多数人的眼中拥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每种类型的视锥细胞能够识别出一种颜色——绿色、红色或蓝色。因此,大多数人也被称为“三色视者,”。

二色视者:无法看到完美的世界

说“大多数人的眼中拥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人的眼睛里的视锥细胞都是三种。当三种视锥细胞的部分或全部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色觉障碍。色觉障碍,可以分为完全色盲和不完全色盲。完全色盲的人感色功能全部丧失,只能区分黑、白、灰三色;不完全色盲的人可以识别一些颜色,只是对某些颜色无法识别,最为常见的就是红绿色盲。因此,也被称为“二色视者”。

由于每个细胞可以区分同一颜色100种左右的色度,那么每少一种视锥细胞,我们能够分辨出的颜色数量就会成倍减少。因此,如果常人可以看到大约1 00万种颜色,那么二色视者只能看到大约10 000种不同的颜色。

四色视者:辨色超人

既然有的人眼睛中的视锥细胞不足三种,那么会不会有的人眼里的视锥细胞多于三种呢?早在1948年,就有学者猜测,人类中有四色视者。所以,几十年来,科学家们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重大突破。不过,前不久科学家有重大发现。英国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声称,他们找到了一位女性四色视者。

四色视者能看到多少种颜色呢?三色视者能看到大约100万种颜色,而四色视者则多一种视锥细胞,所以他们能感受到更广的色觉范围,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0.99亿种颜色,这些颜色是普通人想都没有想过的。不过,就好比红绿色盲症患者分辨不出混在一起的红绿色一样,我们永远分辨不出那些只有四色视者才能分辨的颜色。

上一篇:教师要适应新课标要求下一篇:城乡规划法的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