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依附

2024-07-02

女性依附(共7篇)

女性依附 篇1

英国著名小说家达夫妮·杜穆里埃于1938年发表小说《蝴蝶梦》, 正值女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应当享有同男性平等的政治、社会、性、知识和经济权利, 涵盖涉及性别差异问题的多种运动、理论和哲学, 主张和争取女性的平等地位、女性权利和利益。[1]P278一些学者把女性主义运动历史分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指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妇女选举权运动, 主要关注妇女参加选举的权利。第二次浪潮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运动扩展到关系妇女解放的各种观点和活动, 尤其是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法律和社会地位。第三次浪潮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延续至今。杜穆里埃写作的年代, 妇女解放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从《蝴蝶梦》中不难看出, 作者深受这股思潮的影响, 在作品中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第一任德温特夫人吕蓓卡和第二任德温特夫人 (无名叙述者“我”) 。吕蓓卡代表新女性形象:勇敢, 反叛, 自由;第二任德温特夫人则代表传统女性:胆小羞怯, 恭敬顺从, 依附于男人。读者可以从小说中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吕蓓卡的钦佩赞赏和对第二任德温特夫人所表现出的遗憾同情。

在传统婚姻和家庭中, 丈夫占绝对支配地位, 推行大男子主义, 对一切事情独断专行, 把妻子限制在家里, 拒绝她们外出参加社交活动。而妻子的任务就是照顾丈夫和孩子, 无休止地料理家务, 成为男人的“奴隶”和附属品。提供服务是女人自我实现的本质。[3]P6

第二任德温特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传统女性。在物质上, 她非出身名门, 没有财产, 没有工作, 没有经济来源, 完全依赖于丈夫迈克西姆, 因此不得不听命于他。这也正符合迈克西姆向她求婚时对她的期望:妻子兼女佣。他说:“你不再是范·霍珀夫人的伴侣, 而是开始和我作伴。你的职责几乎同以前一样, 我也爱读图书馆新到的书报, 也要人在客厅里摆上鲜花;饭后我也爱玩玩贝西克, 也需要有人替我斟茶。唯一的区别在于我不抽塔克索尔牌香烟, 而喜欢伊诺公司的产品。另外, 你得及时替我准备好我用惯的那种牙膏。”[3]P56在精神上, 第二任德温特夫人也从未有过任何叛逆的想法, 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妻子, 得到丈夫的爱。她数次告诉迈克西姆, 她爱他胜过世上的一切, 甚至承认她“像个孩子那样, 像狗那样, 病态地、屈辱地、不顾一切地爱着他。”[3]P250因此, 当迈克西姆漠视她, 当她怀疑他根本不爱她的时候, 总感到彻底绝望和崩溃。此外还有两件事使她的境遇甚至不及一个普通的传统女性。其一, 她没有自己的孩子, 这就剥夺了她扮演母亲角色的权利。其二, 也是最令她神经紧张惶惶不能终日的是她不得不生活在吕蓓卡的影子中。在曼陀丽, 她表现得像个客人, 对于前女主人吕蓓卡留下的布置, 她没有权利也没有胆量进行改变。站在吕蓓卡曾经驻足的地方, 躺在吕蓓卡曾经歇息的地方, 她常常感觉自己是闯入者。虽然管家丹弗斯太太尖酸刻薄的言论像一把尖刀刺痛着她, 但事实上她也深有同感:“她即使死了, 也还是这儿的女主人。真正的德温特夫人是她, 不是你, 你才是亡灵和鬼魂。被人忘怀、被人丢弃、被人推到一边的是你。”[3]P265在曼陀丽, 她低等的地位和丈夫对她的冷漠一直使她怀疑自己是吕蓓卡的替代品。

相比之下, 新女性吕蓓卡在曼陀丽的生活与第二任德温特夫人完全不同。法国著名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说, 新女性是勇敢的, 强大的, 聪明的, 不惟男性是从, 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小说中有个事实值得注意:从故事一开始, 吕蓓卡已经死了, 从未亲自出现过。关于她的一切都是从第二任德温特夫人, 丈夫迈克西姆, 女仆和邻居那里得到的。根据他们的描述, 吕蓓卡虽然嫁给德温特先生, 但并不爱他, 也不在乎德温特先生是否真心爱她关心她。婚后她背叛丈夫, 与很多男人有染并不以为耻。她把和他们的关系当作游戏娱乐自己。就像她不属于德温特先生一样, 吕蓓卡不属于她的任何情人, 是自由的。在她面前, 男人们会感到无助不得志。即使在她死后, 她丈夫也逃不出她在精神上对他的折磨。因为正是吕蓓卡设计使迈克西姆杀害自己, 以使他终生生活在惶恐中。除夫妻关系中的优势地位, 吕蓓卡还拥有随意设计居室的权利。她对艺术有极高的品味, 她设计的“晨室显示出十足的女性, 既优雅又妩媚。看得出来, 房间的女主人曾精心挑选每一件家具, 因为这儿的椅子、花瓶, 乃至每一件小摆设, 彼此都很协调, 与女主人自己的性格亦相和谐。”[3]P87她使曼陀丽“房间美得出奇, 无懈可击”[3]P87, 成为远近闻名的“参观圣地”。

两位德温特夫人的强烈反差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夫妻关系中, 也体现在各自的社交活动中。第二任德温特夫人没有朋友来交流, 没有爱好来娱乐。即使她想写信打发时间都不知道该写给谁, 后来她决定写给范·霍珀夫人, 因为她“实在想不出需要给谁写封信……只能给范·霍珀夫人这样一个我极其厌恶而又永远不会再见面的女人写封信。”[3]P9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在小说中, 第二任德温特夫人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 她被称为“德温特夫人”, 事实上在人们心中是“第二任德温特夫人”。没有人对她表现出一点尊重, 她处处被人遗忘。与此相反, 吕蓓卡的社交生活丰富多彩。

吕蓓卡“像画儿上的美人那样妩媚。她打男人身边走过, 他们都会转过头来直勾勾地瞅着她。”[3]P262迈克西姆也承认“她长得那么美, 才华那么出众, 又会迎合别人, 所以就连那位当时最难讨好的老奶奶, 也从一开始就喜欢她。”[3]P294奶奶说“一个妻子得有三种美德:教养, 头脑和姿色。她三样俱备。”[3]P294所有男人和女人都仰慕她钦佩她。不论走到哪里, 她都是最受欢迎的女人。甚至在她死后, 她的影响也从未停止:她的情敌生活在她的阴影中;情人们思念她;邻居们羡慕她崇拜她。不论生时还是亡时, 吕蓓卡可以出现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

为了更深入地对比两位德温特夫人, 下面有必要引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并依它们的紧迫性和实现顺序以金字塔的形式表现出来。位于金字塔下面四层的人类需求被他称为“匮乏性需求”, (由下至上) 包括生理需求 (食物, 饮水) , 安全需求 (安全感, 保护) , 社会需求 (爱和归属感) , 尊重需求 (自我尊重和得到认可) 。当匮乏性需求得到满足后, 人们会转向位于金字塔最高层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在位于金字塔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以后, 那些位于层次体系中较高层次的需求才开始被关注。[4]P41在小说中, 两位德温特夫人经历了不同的生活, 一个一马平川呼风唤雨, 一个命途多舛处处碰壁, 最终两人也都完成了自我实现, 但实现方式截然相反。

第二任德温特夫人在婚姻的最初阶段不能达到自我实现, 因为她的匮乏性需求还没得到满足。虽然嫁给一个富有的丈夫使她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但她的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未被满足。社会需求包括对归属感、友谊和对相互支持鼓励、善于交流的家庭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来源可以是大的集体组织, 小的社会团体, 或朋友家人。而第二任德温特夫人没有这些资源。她没有朋友和社会关系。事实上, 她自己本身也不喜欢与人交往。跟别人, 甚至是与曼陀丽的管家待在一起都会让她感到紧张和疲惫。她与丈夫迈克西姆之间也没有亲密关系。迈克西姆整日神神秘秘, 对她漠不关心, 好像有秘密故意规避她。她的家庭远非互相支持鼓励和交流沟通。除社会需求外, 她的尊重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尊重需求表现为正常人对于被他人接受和认可的欲望。在曼陀丽, 仆人们取笑她, 丹弗斯太太敌视她, 丈夫漠视她, 邻居们拿她与吕蓓卡做比较。她不能从他人那里得到尊重和认可, 无法建立自尊。所有这些困难似乎都说明第二任德温特夫人的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然而因为一系列偶然事件, 她还是侥幸做到了:迈克西姆不能容忍吕蓓卡的放荡, 将她杀害, 并最终告诉第二位夫人真相以及他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吕蓓卡。知道真相后第二任德温特夫人才走出怀疑、绝望和吕蓓卡的阴影, 感受到丈夫的爱和认可, 完成了自我实现。这一系列事件都取决于迈克西姆, 是她自己不可控的。她对丈夫的依赖说明她的自我实现没有必然性, 是偶然完成的。然而, 吕蓓卡的自我实现是必然的。她聪明, 自信, 独立, 不依赖丈夫和家庭, 掌握自己的生活, 用美貌和智慧赢取她的幸福。她靠自己努力满足自身匮乏性需求, 因此她的自我实现是自治的, 顺理成章的。

两个女人同为德温特夫人, 却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虽然人们对吕蓓卡叛逆的生活方式不敢苟同, 但作者却赋予她强大的生命力, 使读者在她身上看到新女性的形象, 感受到女性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她性格独立, 追求自由, 靠自身努力完成自我实现。吕蓓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持久的有活力的。而无名的第二任德温特夫人“我”, 一个胆小、敏感、顺从, 靠丈夫的承认侥幸获得自我实现的传统女人, 将会被人们渐渐遗忘。

参考文献

[1]Humm, Maggie.The Dictionary of Feminist Theory.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Mepham, John.Virginia Woolf:A Literary Life.New York:Macmillan Press, 1991.

[3]达夫妮·杜穆里埃:蝴蝶梦, 林智玲程德译陆谷孙校,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4]Maslow, A.H.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New York:Penguin Compass, 1971.

品牌个性与品牌依附之探讨 篇2

品牌个性是将品牌拟人化与品牌所属特质相连结, 让品牌在消费者的脑海中所反映出的个性, 象征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概念轮廓与形象。消费者对于品牌个性的感受、想法及期望也会形成品牌联想的一部分, 并且会透过选择特定的品牌个性来表达自我, 或成为追求理想自我形象的一种媒介。当消费者对品牌的个性产生连结与认同感, 则形成品牌依附, 品牌依附愈高, 消费者愈愿意采取行动来维系和品牌的关系, 并影响实际购买行为和品牌忠诚度。Aaker (1997) 主张, 品牌权益是品牌资产与负债集合差异的价值。品牌权益来自五项资产———知觉质量、品牌联想、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与其他资产, 而当中的品牌联想是任何与品牌记忆相链接的事物, 是人们对品牌的想法、感受及期望等一连串的集合, 可反映出品牌的人格特质或产品的认知。因此, 品牌在消费者脑海中所反映出来的个性, 也象征着其对于记忆中品牌轮廓的具体描述, 同时消费者会使用那些性格明显的品牌来使自己与品牌产生连结关系, 藉由品牌向他人展现自己的个性。

品牌个性

品牌个性 (brand personality) 是和品牌相连结的人格特质, Aaker (1997) 发展了一套评估品牌个性的架构, 将消费者所知觉的品牌个性分为五种构面———兴奋、真诚、有能力的、高雅、粗犷坚实, 此架构能帮助建构关于品牌象征意义的理论基础, 以及了解品牌的个性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偏好。

过去人类心理学相关领域长期针对人格特质已发展出Big Five理论, 包括 (1) 外向或情感澎湃; (2) 亲和愉悦; (3) 认真尽责; (4) 神经质V.S情绪稳定; (5) 开放或才华洋溢等五种面向。Aaker认为, 品牌个性的构面与人格特质的分析构面是明显不同的, 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必须有效区分。品牌可以透过一系列的营销沟通组合来建立塑造自己的个性, 例如广告、产品包装、价格策略、象征物、公关活动、名人代言等。此外, 他认为品牌联想是任何与品牌记忆相链接的事物, 是人们对品牌的想法、感受及期望等一连串的集合, 可反映出品牌的人格或产品的认知。Biel认为, 与品牌相连结之联想即品牌形象, 是由厂商形象、产品形象及用户形象所组成, 每一种可再分为功能性属性和柔性属性的联想。综合来说, 品牌联想可替公司及顾客提供价值, 而品牌个性正是属于无形的象征性联想。

企业在经营品牌时, 除了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使用利益的功能属性、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之外, 还必须塑造正面的品牌联想, 如使用品牌正面的情境想象、与品牌连结的人格特质、使用该品牌的人所拥有的自我形象等, 从顾客角度出发, 兼顾理性与感性等。相对品牌的产品功能属性, 品牌个性是一种能让消费者藉由品牌的象征意义来表达自我、呈现理想自我, 或呈现不同面向自我的属性, 也能藉由品牌个性的不同来辨别和其他竞争品牌或产品的差异, 因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知识主要来自品牌知名度及品牌形象, 也就是对品牌的相关联想, 因此能让消费者产生熟悉、与自身相关、强而独特联想的品牌个性自然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 消费者会使用那些性格明显的品牌来使自己与品牌产生连结关系, 藉由品牌向他人展现自己的个性, 不同的品牌个性亦会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和品牌情感, 这些品牌个性最后都会对消费者的忠诚度产生影响。

消费者本身对于自我的观点, 以及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的看法, 也会影响其对品牌个性的选择偏好和作用程度, 其中对于自我形象较焦虑, 或对自我观点较负面, 以及急欲改善他人眼中自我形象的人, 愈会藉由选择自己认为较重要和维持人际关系较相关的品牌个性来彰显自己的理想形象。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对他人展现自我概念重要的象征工具, 与消费者个人目标相契合的品牌个性确实能提高对品牌的认同, 以及增加选择该品牌的几率和购买意向。

品牌依附

品牌依附 (Brand Attachment) 是一项可用以衡量消费者与品牌连结程度的指标, 顾客与某品牌在情感上的连结依附越强烈, 往往越代表他可能是一位具获利性顾客, 愿意出更多的价码来购买该品牌, 称之为品牌的溢价效果, 因此品牌依附也是衡量品牌获利性、顾客终身价值与顾客忠诚度的重要指标。

消费者会使用和分配他自身的资源, 例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若消费者对某品牌有较深的依附, 则相较于其他竞争品牌, 他会选择将较多的资源分配在那些他认同并喜爱的品牌上。品牌与消费者的情绪相关, 消费者对品牌有着强烈依附时, 通常也意味者消费者对该品牌会有较多的情绪被引发。在Thomson, Mac Innis, Park的文章中指出, 情绪依附的三个要素是作为其衡量品牌依附的指标, 包括 (1) 热爱; (2) 热忱; (3) 连结。

品牌依附可以说是品牌与个人自我的连结强度, 这当中隐含了品牌在消费者脑中记忆网络的链接运作, 当消费者想着某个品牌时, 会有许多关于品牌的感觉和想法一同被唤醒, 同时也会思考品牌和个人的连接关系, 并认为该品牌能代表某部分的自己。消费者的品牌依附程度越高, 代表他认为品牌跟自己存在某种连结关系, 甚至品牌的特质能够代表某部分的自己, 且这些对于品牌的看法和感觉在他脑中十分清晰深刻。Park等人使用更广泛的角度来衡量品牌依附强度, 其中之一就是前述的“品牌-自我连结”。个人在认知与情感上, 要产生自我与品牌的连结, 必须透过长时间使用或消费该品牌的经验来累积, 方能成为消费者记忆中的一部分。另一个是品牌显要性, 指的是消费者在认知与情感上和品牌的连结关系容易被唤醒的程度, 也就是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想法或感觉是否在他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且足以让他看到该品牌时, 能够轻松地回忆过去对该品牌的认知和评价, 而品牌-自我连结与品牌显要性同时都高的消费者, 比起那些品牌-自我连结高但品牌显要性较低的消费者, 更会花费心力和资源维系自己与品牌的关系, 所以品牌依附是检视顾客忠诚度很好的指标。

Park等人同时将品牌依附与品牌态度两者的差异做了明确的区分。首先, 品牌依附是消费者对品牌隐含情感上的连结, 而品牌态度仅反映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或判断, 使得品牌依附比品牌态度在消费者实际购买决策行为上, 能给予更深的驱使动力。第二, 品牌依附和品牌态度在强度的衡量上有所不同。品牌依附看的是品牌-自我连结以及品牌显要性, 强度高低取决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以及消费者在记忆中对于品牌的想法和感觉是否印象深刻;品牌态度则是消费者对于某品牌的好坏、高低、喜恶评价的强烈程度, 以及对品牌评价的确定程度。第三, 品牌态度的衡量可以从高度正面评价到高度负面评价, 态度的正反两极反映的是不同的行为预测;品牌依附的衡量则是高度依附和低度依附, 并没有像品牌态度那样的正负两极。最后, 个人对品牌依附的发展与时间的长短关系较深, 而品牌态度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形成想法, 因此品牌依附比品牌态度更能用以观察品牌和消费者关系发展的过程和变化。在衡量实际的消费者行为时, 品牌依附可以是一个比品牌态度更佳的衡量指标, 品牌依附的高低可用来预测包括 (1) 消费者愿意采取行动的意向, 如耗费时间、心力、信任等自身的资源来维系和品牌的关系; (2) 实际的购买行为; (3) 品牌购买占有率, 购买某产品种类时, 与竞争品牌相较会选择特定品牌的比例; (4) 需求占有率, 相较于能解决相同需求的其他替代产品类别, 选择特定品牌的所属产品类别比例。

结论

过去许多研究皆证明品牌个性能影响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与购买意向, 而在Swaminathan, Stilley, 与Ahluwalia的研究中, 提出消费者自身对人际关系的依附方式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个性的依附程度, 认为消费者若持负面的自我观点, 欲改善或提升自己在他人面前的理想形象, 并欲维持较短期人际关系者, 会对兴奋的品牌个性有较高的品牌依附, 而意向维持长期人际关系者对真诚的品牌个性有较高的品牌依附。消费者在评估是否购买产品时, 除了价格是一个用以判断产品质量与价值的重要项目之外, 产品的品牌也会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评估、购买意愿和购买偏好, 品牌就像是企业给予消费者的一个许诺, 无论是对于质量或价值的承诺, 品牌并非只是企业产品上所贴上的名称或商标符号而已, 品牌除了能协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减低消费者信息搜集成本之外, 也能给与消费者在功能属性上与情感属性上的利益。

企业须把品牌概念的建立视为长期投资和发展, 品牌概念还是品牌形象管理的基础。品牌可以是功能性的、象征性的或经验性的概念, 从导入、成长到巩固期, 不同的品牌发展阶段会有对应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 以期在消费者脑海中建立一个具体、印象深刻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振燧, 洪顺庆.消费品品牌权益衡量量表之建构——顾客基础观点[J].中山管理评论, 1999:1175-1199.[1]陈振燧, 洪顺庆.消费品品牌权益衡量量表之建构——顾客基础观点[J].中山管理评论, 1999:1175-1199.

[2]Aaker, L J.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7, 34 (3) :347-356.[2]Aaker, L J.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7, 34 (3) :347-356.

[3]Biel, L A.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92, 32 (6) :RC6-RC12.[3]Biel, L A.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92, 32 (6) :RC6-RC12.

[4]Higgins, T E.Beyond pleasure and pain[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 52 (12) :1280-1300.[4]Higgins, T E.Beyond pleasure and pain[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 52 (12) :1280-1300.

[5]Park, J, John, etal.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Do brand personalities rub off on Consumers?[J].Journal Consumer Research Inc, 2010, 37 (4) :655-669.[5]Park, J, John, etal.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Do brand personalities rub off on Consumers?[J].Journal Consumer Research Inc, 2010, 37 (4) :655-669.

[6]Swaminathan, V, Stilley, etal.When brand personality matter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syle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9, 35 (6) :985-1002.[6]Swaminathan, V, Stilley, etal.When brand personality matter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syle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9, 35 (6) :985-1002.

女性依附 篇3

1 发展的途径

在没有把非物质的和以生产为基础的教规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并长期实践的情况下,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能实现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在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 都是如此。今天, 我们可以看到, 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战略在东亚所发挥的作用。在政策层面上, 另类教规与主流教规发生了矛盾。这是因为这样的事实, 第三世界作为一个区域基本上从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和以生产为基础的教规。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另类教规认为必须注重生产, 而不是物质的交换, 才能使第三世界得到发展。

依附理论认为“中心”和“外围”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 “中心”国家通过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外围”国家, 这正是导致不发达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因此,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如果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下降, 而进口的制成品价格上升, 那么其贸易条件将要恶化。根据依附理论, 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制成品价格从长期来看是趋于下降的。加之国际原料市场是卖方市场, 这就使得买方很容易人为地压价。总之, 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值大于出口值, 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加剧了第三世界的贫困。最后, 依附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剥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拉大了贫富差距。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使自己的出口产品多样化, 并且要自行生产多样化的制成品,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不平等的贸易条件。

古典依附理论还强调, 外围国家与中心国家的关系是一种依附与支配的关系, 依附与发展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 不发达国家只能是“不发达的发展”。因此, 只有消灭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打碎这种依附与支配的链条, 才能阻止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剥削。也就是说, 不发达国家必须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 与发达国家脱钩、断链, 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而对于世界体系理论, 沃勒斯坦一再强调边缘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缺乏强大的国家机器, 单靠工业的发展是无法改善边缘地区的地位的。因此, 发展中国家要想寻求经济发展, 摆脱被边缘化的不利处境, 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制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由此, 可以看出虽然另类教规、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观点不尽相同, 但它们都强调了“独立”、“生产”的重要性, 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得到真正的发展需要实现这两个条件。

2 关于贸易

当新古典经济学达到顶峰的时候, 从基于实物交换的教规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保罗·萨缪尔森在1949—1950年做出的证明:在新古典经济学通常的假设下, 国际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这种理论至今仍是世界经济秩序赖以存在的基础。

对于文艺复兴的教规来说, 这是清楚的:在具有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对称性”国际贸易对参与各国都是有益的, 而“非对称性贸易”基本上只对两个贸易伙伴中更发达的一方有利。自由贸易就一直是领先的技术和经济权力逻辑上的战略, 为了追赶对知识积累进行保护只是一种暂时的措施, 在这种情况中被伤害的是最贫困的国家。

弗兰克认为, 在“宗主——卫星”关系中, 一旦卫星国削弱它们与中心国的联系, 它们的经济特别是传统工业就会发展。因此, 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取得发展, 脱离“欠发达”状态, 必须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 以摆脱外部的剥削与掠夺。普雷维什和桑托斯, 他们在回顾和总结拉美国家自19世纪初获得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仅仅是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者, 本国的工业化严重依附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他们认为, 解决依附现象的根本途径除了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关系外, 发展中国家还必须着力于内部的改革和调整, 实现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

根据世界体系理论学者的观点, 关于世界经济体系三个地带的划分在剥削关系即使财富从边缘地带向中央流动中是相互联系的。地带间这种相对的位置变得更深和更加牢固了:富者越富而贫者越贫。

因此, 另类教规、依附理论和世界全系理论都认为在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之前, 自由贸易是不可取的, 否则只会富国更富, 穷国更穷。

3 对主流的替代

主流教规与另类教规在历史上是盛衰消长的。然而, 我们也相当经常地发现, 在同一个民族国家的同一个时期, 这两种教规都得到了应用, 但却是为了不同的目的而使用的。例如, 在19世纪20年代, 英国明显地开始把李嘉图的贸易理论 (这是一种以实物交换为基础的古典教规) 用于出口政策, 而把查尔斯·巴贝奇论机器和科学重要性的著作 (这是以知识和生产为基础的另类教规) 用于国内目的。

现代化理论学者着眼于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研究认为, 不同国家发展的进程不同, 只要遵循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 迟早会进入现代化阶段, 他们忽视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依附理论学者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批判, 他们主张从欠发达和发达国家间的关系中寻找欠发达的原因。依附理论摆脱了现代化理论的束缚而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主导地位, 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和人民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这一理论比现代化理论更深层次的揭示出发展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世界体系理论代表人物弗兰克、吉尔斯等人认为整个历史时空存在着, 而且仅存在着单一的世界体系。弗兰克等人的世界体系结构的变化是相当缓慢的, 要等世界政治、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全球改变之后才能完成。与其相对应, 世界体系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存在许多个世界体系。在沃氏的著作中, 从16世纪开始形成的现代世界体系便就是历史发展到近代形成的诸多世界体系中的一个, 随着其发展壮大, 最后得以摧毁与其同时代的其他所有体系。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世界体系的时空观点如何, 他们都对欧洲中心论持批判态度, 并对欧洲中心论做出修正。

4 结语

从本文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 首先, 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与另类教规一样, 都注重生产, 认为财富起源于非物质资源, 而是来自于人类的创造力, 因此在行为假设上, 强调“人不仅生产而且能够创造”, 个人的创造力是带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组织形式并驱动经济进步的根源。其次, 它们都存在对主流经济学的替代性。因此, 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都可划入另类教规的范畴。

参考文献

[1][挪威]埃里克S..赖纳特阿诺.曼.达斯特.另一种教规:文艺复兴经济学史[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多斯桑多斯.帝国主义与依附 (杨衍永等译)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302.

[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第一卷) (尤来寅等译)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97.

女性依附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依附矛盾,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依附与文化依附矛盾

(一)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

凡有不同文化交流的场合, 就一定有文化依附的矛盾存在。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汉语文化群体的一员, 代表的自然是汉文化, 但其所教的学生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群体的留学生, 教师时时刻刻都要进行文化依附的选择以适应教学对象, 文化依附的矛盾便得以产生。根据孟子敏的定义,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文化依附的矛盾理解为:教师因教学对象为异文化群体成员而进行文化选择所表现出来的矛盾。

(二) 表层文化依附和深层文化依附

外语教学界 (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界) 对于文化依附矛盾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敏[1]主张将文化依附矛盾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表层层面上的文化依附矛盾是看得到、听得见的, 是可感的文化行为, 包括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深层层面上的文化依附矛盾是潜在的, 看不到、听不见, 但它是可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及态度, 它制约着具体的文化行为。方子纯[2]认为“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三种: (1) 从依附关系上, 它的表现形式为本族文化依附和目的语文化依附; (2) 从交际方式上, 可分为言语文化依附和非言语文化依附; (3) 从依附原因上, 可分为有意文化依附和无意文化依附。”刘小兵[3]则认为“研究角度上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来细分:横的角度, 包括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两个方面;纵的角度, 则包括表层可感的文化行为、深层潜在的文化情感等两个层次”。这些分类方法在本质上并无较大的差别, 只是采取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

为了方便论述, 本文采用孟子敏的分类方法, 将文化依附矛盾分为表层文化依附和深层文化依附两种。表层文化依附的矛盾包括一些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涉及语音、称呼、礼貌用语、禁忌话题、幽默, 以及语码转换等。在非言语行为方面, 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与英美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有一些区别, 它包括身体语言、空间概念和服饰习惯等等。是否用极明显的脸部表情与学生交流, 教师离学生距离该多远, 可否触摸学生, 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深层层面上看, 价值观、信仰、行为准则、审美观及生活方式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比如, 中国文化向来认为谦虚、礼让是优良的品质, 人们普遍接受这一价值观, 并用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去教育下一代人。而英美文化下的人则推崇个人进取精神, 以个人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

我们先来看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文化依附矛盾。比如在语音上, 课堂上汉语教师会特意加重语音, 放慢语速来与“留学生”交流。很多老师都抱怨, 教惯了留学生, 平时和中国人交流时都好像不会说汉语了。笔者认为个中的理由就在于老师迁就了学生的语言现实, 过于简化词组, 放慢语速。在课堂用语上, 诸如称呼学生、道歉、感谢用语等也能体现出教师的文化倾向。对留学生是应该单呼其名“Mary”呢, 还是按中方习惯起个中文名字叫“王玛丽”呢?老师迟到了, 会怎么说呢?不做解释呢, 还是迂回地说“有点事不好意思”以保留老师的面子?还是采取西方风格直接说“对不起”?笔者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汉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 包括衣着、举止也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刺激。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做课堂作业或考试时, 中国教师习惯于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还不时停在某个学生面前察看学生的情况。西方学生对此往往极为反感, 认为老师不信任他, 是要监视他。西方人认为“look over the shoulders”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

在深层文化依附上, 对外汉语教师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方面也时时面临着选择。比如在《愚公移山》一文中, 汉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 而不是认为愚公的行为真的是“够愚蠢”?中国素来倡导集体主义, 而西方文化中推崇个人主义和个性自由, 那么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是按集体主义来组织活动呢, 还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自由?两者之间又该如何协调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为这些问题所困扰。

二、对文化依附问题的认识

文化依附就是一种文化的选择,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文化依附矛盾这一问题时, 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 文化依附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 只有在

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夹缝中, 交际者才有文化依附选择的可能。语言教和学的过程则是最为典型的文化依附的磨合过程。教师不必过于迁就学生的母语文化, 但必须理解并尊重其母语文化。

(二) 文化依附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母语文化不断向另一种文化靠拢的发展过程, “是一种中介语的文化系统, 既区别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行为系统, 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行为系统, 然而却带有两种文化的某些特征。”[1]

有些留学生虽然选择了依附汉语文化, 在日常的言行及观念上尽量靠近汉语文化, 但母语文化的影响是无法完全清除的。比如日本人鞠躬和他们说日语的时候, 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总让人觉得过于客气了一点。欧美学生总习惯耸肩并两手一摊来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无所谓。有人认为这是不符合汉语规范的。这些指责未免过于苛刻。非语言行为上的文化依附有时候要比深层次上的文化依附要更顽固。要求留学生完全清除母语文化依附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必要的。他们学习汉语, 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文化归属;我们教授汉语, 传播汉语文化, 也并不是为了彻底改变他们。汉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三、解决文化依附矛盾的三个重要原则

(一) 对比分析原则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对比分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如此。

文化依附矛盾的产生是由于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有利于从根源上弄清第二语言学习的重点、困难所在,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清目的语文化, 为扫除文化依附矛盾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在内容上, 对比不仅存在于“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者”等表层, 而且存在于那些“貌合神离”的部分。对比中更应该注重探索这种貌合神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二) 平等尊重原则

胡文仲教授指出, 跨文化交际中双方一定要能从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文化感受, 交际必须在平等的原则上进行。[4]

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与自己对汉语文化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绝对的自豪与自卑都不可能促成健康的文化依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应避免以下两种倾向:一是本民族文化优越论, 特别是当想到汉语文化的悠久历史时, 更是对其他文化不屑一顾, 进而在教学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二是文化自卑, 对本民族文化抱有虚无态度, 教学中一味地去依附留学生的母语文化, 对本民族文化的消极评价甚至超过来自异文化的成员, 这同样也不会得到学生的肯定和信任。在实践中, 我们鼓励教师确立汉语文化自信, 但绝不能凭借教师的权威而使自己表现出文化沙文主义的倾向。[1]

(三) 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西方学生很避讳被问及自己的年龄、婚姻和家庭组成情况。很多对外汉语老师也经常被告知不要问及学生这些情况。有些人就认为这是违反汉语文化的规范的, 既然这是汉语表达关心及交际的惯用方式, 为了向留学生反映真实、全面的汉语文化, 对外汉语教师并不需要也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 而是应该坚持这一方式。也有人觉得“13”这个数字在中国并没有西方文化中那种不吉利的意义, 教师不应该也不需要回避这个数字, 而是应该大大方方地使用。

以上观点虽然充分肯定了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但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特征。外语教师在教学程中纯粹地依附于目的语文化, 或者一味地迁就学生的母语文化都恐难奏效。教学双方选择文化依附的时候都不能过于绝对单一化, 而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参加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 必须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观点去看待双方文化之间的异同, 从而能更顺利地跨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处理文化依附矛盾时, 必须遵循跨文化交际原则和平等尊重原则, 谋求师生间平等协商式的对话, 同时利用对比分析的原则, 求同存异, 更好地跨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

同时, 教师应该考虑注意以下几点。 (1) 努力培养留学生依附汉语文化的兴趣, 鼓励他们依附汉语文化, 同时也应注意让他们学会用汉语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世界;鼓励留学生努力学习汉语文化, 以依附汉语文化为理想, 汉语学习应追求语言得体性。 (2) 教师应以开放、肯定、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各种文化, 尊重对方的心理感受、文化习惯, 尤其是在本民族文化受到冲撞时, 这种心态就更为重要。 (3) 都要建立多元文化立场, 在跨文化交际中给双方提供多种文化选择, 充分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遇到文化冲突时, 能进行换位思考。

参考文献

[1]孟子敏.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 (2) .

[2]方子纯.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依附.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1, VOL9 (2) .

[3]刘小兵.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女性依附 篇5

随着时代的进步, 消费者的需求也趋向多层级、多维度、多变化, 使得他们购买商品的动机已超越了以往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和心理预期等种种复杂的欲望。马斯洛的需求曲线对此有所说明。同时, 企业的销售方向也不再局限于一种或两三种产品组合, 它会根据消费者的定位方式不同而开发更多的产品品牌, 那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上树立品牌形象, 从而拓展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变得至关重要。

何谓品牌形象?按照奥美的观点, 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而驱动这种资产的关键因素是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与看法, 进而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品牌购买和消费行为。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名牌”。对于这个名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过众所周知的诸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联想”、“麦当劳”等知名品牌, 在消费者心目中是值得信赖的, 能引申出自身气派、品位的, 是可以使消费者花费比同类商品高出几倍的价钱购买的附加价值。如麦当劳汉堡包与在便利店卖的普通汉堡包, 在同等价值的情况下价格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是品牌附加价值作用的结果。还有当前一些世界知名品牌身价高得惊人, 如“万宝路”、 “百威啤酒”等, 价值都高达100亿~300亿美元。因此, 在名牌效应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 著名品牌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一种形象的展示, 一种地位的炫耀, 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

由此看来, 名牌的创立发展除了依靠优秀的产品质量、高信誉的服务外, 策划高质量的品牌形象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2 CI的认识

CI即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中文翻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有时也被称为“企业形象设计”、“企业形象战略”等不一而足。CI已经以深入到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探索,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民族企业、民族品牌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这就为中国的CI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CI是一种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设计系统, 旨在强化企业及其品牌形象, 为企业注入新鲜感和增强企业及其品牌外在形象的视觉冲击力, 进而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知名度, 获取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CI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由理念识别 (简称MI) 、行为识别 (简称BI) 、视觉识别 (简称VI) 三部分构成。

MI是CIS战略的企业理念, 就是企业经营策略、理念精神、品质风格、文化性格等, 也可称为指导思想, 是企业的灵魂, 也是企业经营的思想核心。没有思想的形象是“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形象。MI包括企业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经营哲学、企业发展目标、营销策略等。企业理念的应用要素包括:企业的行动纲领、经营信条、精神标语、口号、座右铭等。这一切都为BI、VI的建立和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BI也可称为企业行为规范, 是指在企业理念指导下的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状态、表现与过程。企业及其品牌形象取决于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行为表现、对企业理念的理解程度和对企业行为规范的执行程度。企业行为是企业及其品牌形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联系和企业与外部相关人员的交往反映出企业的理念和个性。没有良好的企业行为, 企业理念就成了“空中楼阁”。

VI指的是企业统一的视觉形象, 是通过具有一定规则的、设计定型的、统一的视觉图形设计系统。换句话说, 视觉识别即VI是CI的静态识别, 通过一切有效的视觉符号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及其差别性进行充分表达, 使消费者和社会大众识别并认知。这一系统分为基础和应用两大部分, 在企业形象对外宣传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建立企业知名度和塑造企业及其品牌形象的方法。

综上所述, CI包含两层意思:首先, CI是一种经营管理手段, 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来说, 企业形象识别主要是靠推销产品、广告宣传等手段来实现的。但是, 如果企业及其产品、服务与同类企业间缺乏明显的区别, 那么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的品牌形象就难以树立。因此, 企业需要重塑个性化的形象, 以此提高声誉, 求得社会认同。其次, CI的形象是在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设计基础上构成的, 是一个能反映企业风貌、展示企业及其品牌形象的整体识别系统, 是一个足以引起大众注意力和认同感, 最终产生经济效益的传播体系或符号系统。

3 品牌形象与CI的依附关系

众所周知, 在1970年, 可口可乐公司导入CI, 革新了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标志, 将鲜明的红色撒播到了世界各地。在全球创造了统一而富有极大冲击力的新形象, 给企业的发展及其品牌形象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于是, 在全球范围掀起了CI的热潮。

CI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传播手段和经营管理思想, 开始从美国传到日本, 并与独具特色的日本“企业家族”文化理念相结合, 形成了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CI系统。

1970年, 东洋工业汽车公司首先开发CI, 成为日本第一个实施CI的典范。马自达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原名为松田汽车, 其商标为字母“H”和“M”的组合, 在日本国内, 消费者因为时间较长都知道该标志代表着松田汽车, 然而在海外却经常发生误解现象, 因此, 为了统一企业形象, 塑造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鲜明企业形象, 马自达公司盛邀日本专门为企业导入CI的POAS公司重新设计企业形象, POAS采用当时国际流行的字母标设计策略, 将企业名称、品牌名称、商标图案完全统一为简洁、有力的五个字母“MaZDa”, 经过专门设计的标准字体, 传达信息凝练, 造型刚劲有力, 视觉冲击力强。POAS根据马自达汽车的应用状况, 设计了非常详细的CI应用手册, 用于指导企业内部的CI实施, 考虑详尽、说明翔实、项目丰富、实用性强的CI手册确保马自达在全球各地企业及其品牌形象的高度统一, 最终实现了其品牌形象在全球的树立。

CI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 便为国内广大企业所接受, 并涌现出海尔、长虹、科龙、健力宝等中国著名品牌。当时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太阳神”口服液的企业形象推广。

80年代中期, 广东东莞黄冈保健饮料厂推出了一种新概念的营养保健品。初期市场反应平淡, 销售人员将产品送药店免费试销屡遭拒绝。企业经多方考虑, 以45万元巨资请广东“新境界设计群”为其规划, 将其名改为“太阳神”, 并设计出众所周知的“太阳神”品牌标志。从而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市场, 配合大量的媒体宣传,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高, 年销售额从1986年的500万元迅速增到1990年的24亿元, 成为90年代设计界及企业界争谈的话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银行业、电信业、房地产业以及众多的大型企业集团也纷纷仿效国际及我国港台地区知名企业的做法, 不甘落后的导入CI或VI, 以其崭新的形象、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去赢取消费者的青睐。如今在我国, CI已成为企业及其品牌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沟通的有力武器, 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近年来, 像可口可乐公司这样的跨国集团, 也借CI的升级设计, 化解文化与情感的冲突, 在中国大胆地启用“阿福”的形象作为吉祥物的做法。

2001年起, 可口可乐通过调查发现, 身着红色小肚兜、头顶一撮发的小阿福形象是消费者喜爱和最受欢迎的新年吉祥物之一, 完全符合可口可乐的“Think local, Act local”战略。于是, 可口可乐在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春节连续四年配合春节促销活动分别推出了小阿福、小阿娇拜年的系列品牌运动——2002年推出“春联篇”, 2003年推出“剪纸篇”, 2004年推出“滑雪篇”, 2005年推出“金鸡舞新春”篇。这些具有强烈中国色彩的广告把可口可乐与中国传统春节中的民俗文化及元素 (如鞭炮、春联、十二生肖等) 结合起来, 传递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新春如意, 合家团聚, 充分显示出可口可乐公司追求品牌形象塑造的良苦用心。

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国际消费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 企业已深刻意识到品牌形象与CI战略密切的依附关系。企业的品牌确立、品牌形象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因为名牌是一种知识产权, 在消费者的眼光日趋集中于名牌的今天, 它比一般商品更容易开拓和占领市场, 在市场交换中可以获得比一般商品更多的利润。所以, 今后对品牌形象的需求会有增无减, 品牌形象价值也会稳定地提升, 品牌形象已不仅仅是一种抽象形式, 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96-97.

女性依附 篇6

1.1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互相交际的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 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

1.2 跨文化交际重要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的广泛使用, 经济的全球化等一切使得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 世界的交流空间日益广阔。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交往也越来越频繁。

但是, 人们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别会导致他们在交际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是误解。为了能够减少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中的障碍, 达到最大程度地相互理解, 就需要交际双方都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交际双方要对彼此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不同文化所反映的不同习俗等。

1.3 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实际研究的是“对社会事物和事件看法方面的文化差异。只有在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 又成功地与其他文化人员交流的真诚愿望, 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制造的交际障碍”。 (胡文仲, 1990)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汉语文化与其他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即教师的母语文化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是教师和学习者相互克服各自在交流中的障碍而成功实现教与学的过程。而作为汉语学习者想要习得和运用汉语, 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负载的文化。对汉语文化了解得越多, 越有利于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因此, 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 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存在怎样的交流障碍呢?这就是下文要说文化依附的矛盾。

2 文化依附矛盾

2.1 文化依附矛盾

文化的通俗解释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按内容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包括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承载着文化, 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反映。

“文化依附”这一说法最早是在1991年, 由高一虹教授在《我国英语教师的文化依附矛盾》一文中首次提出。这一说法于1996年被孟子敏教授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界, 他在《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和学习者在学习中代表或体现什么样的文化, 即所谓文化依附。”一方面, 教师代表着汉语文化, 教学对象却来自异文化群体, 为了适应教学对象, 我们在教学中有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文化依附选择, 文化依附矛盾便产生了。另一方面, 留学生代表的是各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为了学习体现汉文化的汉语, 必须进行文化选择, 他们的文化依附矛盾也产生了。

所以在《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文中孟子敏教授将“文化依附矛盾”概括为“教师因教学对象为异文化群体成员而进行文化选择时和留学生因学习内容为汉语言文化而进行文化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

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也存在着大量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而造成的障碍, 即教学双方之间存在文化依附矛盾问题的困扰。

2.2 文化依附与对外汉语教学

2.2.1 留学生的文化依附

根据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的不同动机, 我们可以把留学生大致分为三种:A.学习者对汉语文化持抵制、排斥的态度者。学习者虽然学习汉语, 但是却坚持自己的母语文化, 不愿意接受汉语文化;B.学习者完全摆脱自身母语文化的束缚, 全面接受汉语文化, 虽然这类人在语言掌握上是最高境界, 但是可能失去同胞的肯定;C.学习者能够在两种文化中相互转换, 即学习者仍然保持母语文化, 当与汉语文化群体接触时又可以以汉语文化的方式来交际。

留学生的文化依附的具体表现:

在言语行为上, 汉文化中人们很关心朋友的私人问题, 如薪水、婚姻、年龄、工作、家庭等。因为在中国学生看来这种关心更能表现朋友之间的美好友谊。而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如果依附自己的母语文化, 就会觉得非常难以接受, 甚至还会产生误解导致交际的不愉快。并且在与汉语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 留学生就会想到底是问“你吃了吗”这种中国式问候还是说“今天天气真好”这种英国式寒暄, 在这里就反映了留学生文化依附矛盾。

还有中国的谦虚和客套在留学生中也存在接受性不高的现象, 这主要还是对汉语文化了解不够的问题。例如, 中国主人宴请一位外国人, 席上说:“饭菜不好, 不成敬意。”那位外国人就想:“竟然饭菜不好, 就要换好的呀, 招呼客人还用不好的饭菜。”这些都说明文化依附矛盾的存在。

在非言语行为上, 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中国学生一般回答问题都要站起来以示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 但是在留学生看来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并且在课堂也从不站起来, 当然也没有要求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另外在上课时, 是不准吃东西, 不准随便出去, 但是留学生并不遵守这种制度, 虽说也没有要他们遵守, 但是可以反映出文化依附方面的问题。

在深层文化依附上, 深层次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等。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 还应该了解深层次的汉语文化。但深层次毕竟要求学习者对汉语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所以相对来说很不容易。并且他们常常依附于自己的母语文化而不愿接受汉语深层次的文化。例如, “龙”字是中国人非常熟悉而又深有好感的词, 它与凤凰、麒麟、龟合称“四灵”, 并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后世帝王以“九五至尊”作为皇帝代称, 自命为“真龙天子”。与龙相关的习语如“望子成龙”, “龙凤呈祥”, 大都充满美好与幸福的文化内涵。但在英国, 人们闻dragon (龙) 变色。它常被用来指凶暴的人。我认识的一个苏格兰人就问过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龙, 它可是邪恶的象征。”这是因为他是依附他自己的母语文化来理解中国的“龙”的。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依附汉语文化的深浅与他依附自己母语文化及对汉语的喜爱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是很喜欢汉语, 那么对于汉语文化就持认同和亲切感, 而对汉语文化的依附就会相对深一些。

2.2.2 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

汉语教师的文化依附主要表现在对留学生的母语文化的迁就上。不管是在言语交际行为、非言语交际行为, 还是深层次的文化方面都有这种情况出现。

有的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用的媒介语, 特别是英语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这个目的语本身, 他可以用大段媒介语来解释汉语词、句甚至篇章, 这样不仅学习者没有学到汉语, 相反还加强了学习者对自己母语文化的依附性, 而教师自己所代表的目的语文化地位相对下降, 还让学习者产生老师是不是想借我们学外语的错觉。

作为汉语文化的代表的教师在汉语教学活动中如果过多地依附学习者的母语文化, 就不能更好地代表或体现汉语文化, 就不能让留学生对汉语加以重视, 也掩盖了汉语文化的真相, 违背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初衷。

3 对 策

3.1 教师自身

汉语教师首先应具有文化自觉和跨文化意识, 即不仅对汉语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对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两种文化的异同进行引导,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习者自己发现两种文化的差异。

汉语教师的绝对的自豪与自卑都不可能促成健康的文化依附。我们不能一味地迁就留学生的母语文化, 要提倡学习者依附汉语文化, 教师维护汉语文化的地位当然也不能产生文化优越性和歧视性的错觉, 要有“求同存异的意识”和“平等对话的意识”。

3.2 学习者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应该有一个宽容、开放的心态, 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看待出现的文化依附和文化冲突, 通过阅读及现代多媒体等方式尽可能地去了解汉语文化, 尽量依附汉语文化来学习汉语, 减少学习和交流的障碍。在与本民族语言发生冲突时, 学会调节和选择。

3.3 教学方法

3.3.1 寓教于乐

纯粹的语言文化教学枯燥乏味, 如果适当融入一些娱乐性内容如讲笑话、逸闻趣事或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授课, 既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又能使他们的学习以愉快的方式进行, 加强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3.2 图片、视频、电影、情景剧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习者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例如, 在电影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观察一些场景, 不仅让他们与日常在中国生活的场景联系起来, 另外还可以提醒他们课后去观察类似的场景, 加深这些场景背后所反映的汉语文化。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习者自己设计短对话、电影场景或情景剧, 以表演的方式将内容体现出来, 不仅可以培养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依附, 并且还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4 结 语

交际是双方信息传递的过程, 外语使用者当然不能完全了解和遵循目的语文化的风俗习惯, 不可能完全依附于目的语文化。但是我们要求能够在最大可能上对目的语文化有所了解并能够理解, 减少交流的障碍和误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学者和学习者都要互相体谅, 宽容, 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 尽量以汉语文化为主,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别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对汉语的依附性, 恰当解决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问题。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矛盾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依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女性依附 篇7

一、西汉的手工业形式

西汉一朝, 手工业大致有三种形式, 即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民间个体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以及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的豪强大家经营的民间大规模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2]332。

民间个体手工业的规模一般较小, 以一家一户的小作坊为主, 靠家庭成员进行生产, 与农业关系密切并多有结合。手工业者靠自己的手艺为生, 自备原料, 自产自销, 所从事的生产类型集中于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 如纺织、漆器、酿造以及一些雕琢刻镂的工艺品等等, 甚至也有一些小型的盐铁及铸币作坊, 种类繁多, 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官营手工业包括中央和地方诸侯王及郡县的手工业官署, 其主要任务是满足皇室贵族的生活需求、掌管并经营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手工业部门。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者以徒、卒和奴隶为主, 从事体力劳动, 同时雇用一些掌握独特技艺的自由工匠, 从事技术性工作。在原料产地和某一类手工业部门发达的地区多设有国营工场, 由中央和地方的工官进行管理。

西汉时期, 豪强大家经营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是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汉初盐铁官营以前, 他们大多占有山泽, 掌控和经营铸铁、煮盐、铸币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把持国家的经济命脉。在以手工业起家后, 豪强大家进而从事贩卖, 成为富商大贾, 跨越工商两界, 势力庞大, 富可敌国。汉武帝时以加强中央权力为目的, 将盐铁收归官营, 盐铁作坊主便进入政府机构, 参与经济管理, 一批商人官僚地主借此发迹。昭帝年间盐铁会议后, 一部分地区开始废除盐铁官营, 国家对盐铁的统制力度开始下降, 豪强的势力重新膨胀起来。

不同的经营属性使各类手工业在规模、重要性、影响范围以及各自侧重的手工业门类等均有差别,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亦有其针对性。

二、西汉手工业政策的演变

1. 自然经济下的手工业政策。

此时的民间手工业处于恢复当中, 大型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场数量少, 规模小, 市场交换不发达;小型个体手工业则处于农业的附庸地位, 更多地与农村家庭副业结合在一起。此时的盐、铁、铸币等尚在私营, 此类大型生产需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 是个体的小手工业者难以负担的, 诸侯王及豪强大家依靠政治势力而占有大量资源, 是此类生产的主要经营者。官营手工业中制造兵器等国防必需品的手工业部门在维护政权的要求下继续发展, 但用以满足皇室奢侈生活与享乐的手工业制造已被迫缩减,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 “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身衣弋绨, 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 帷帐无文绣”, 所修霸陵“皆瓦器,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因其山, 不起坟”[3]134, 皇室简朴固然是文帝德政的表现, 却真实地反映了此时的社会经济仍不繁荣, 官府手工业尚不能大量生产。

这种情况下, 当务之急是恢复社会生产, 发展经济以巩固政权。这是汉初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出发点。手工业是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部门, 由于休养生息的需要, 政府对于手工业采取放任和扶持的态度。《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 海内为一, 开关梁, 弛山泽之禁”[4]3261, “开关梁”是在国内统一的基础上, 废除各关口的关税, 通过在流通领域开方便之门来刺激和奖励生产, 以促进手工业的恢复;“弛山泽之禁”则是将国家掌握的资源开放给民间, 以利生产。工、商二者的关系在此体现得十分鲜明:“手工业促进商业, 商业倒过来又刺激手工业, 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与矿产等原料的丰富也分不开。”[5]34由于生产力下降, 产品有限, 加之钱币私铸盛行而质量低劣, 已造成通货膨胀, 引起政府对商人投机倒把行为的打击。汉初的抑商政策可谓严厉, 工、商二者有明显区别, 这是自然经济下的政策特点。

2. 古典经济下的手工业政策。

社会经济发展后, 物资充裕, 商品货币经济发达, 地方豪强和宗室贵族的实力增强, “当此之时, 网疏而民富, 役财骄溢, 或至兼并豪党之徒, 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 争于奢侈, 室庐舆服僭于上, 无限度”[4]1420。商人和高利贷者侵蚀农业, 兼并土地, “大者倾郡, 中者倾县, 下者倾乡里”[4]3282, 除农业外, 商业同时也“兼容”了手工业, 产出少而空好流通的风气日盛, 商贾的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 迫使中央政府对此采取措施。手工业领域内主要的是盐、铁两项的官营, 将自战国以来一直掌握在私人手中的盐、铁生产和经营权收归国家,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 天地之藏也, 皆宜属少府, 陛下不私, 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 因官器作煮盐, 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 以致富羡, 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 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 钛左趾, 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 置小铁官, 便属在所县。’”[4]1429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政策调整, 极大地改变了三类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动荡最大的当数豪强大家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煮盐和冶铸一直是其主要生产部门, 盐、铁的官营无异于阻断了他们最大的利源。但他们也并非一无所获, 由于其经济势力的现实存在以及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不仅中央以孔仅、东郭咸阳等大盐铁商主持盐铁官营, 地方铁官也多用盐铁作坊主为吏。民间的个体手工业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由于政府垄断了重要的生产部门, 民间的手工业发展方向被迫发生改变, 生产的力量大部分转移到纺织业等部门;能够有效积累资本、扩大生产的盐铁部门被禁止, 个体手工业多处于萎缩状态, 或回归家庭副业, 向农业靠拢;或投靠豪强大家, 成为日渐兴起的庄园经济的一部分, 不再独立发展。商人势力的衰落使得“工”与“商”的结合被打破, 古典经济衰落下去, 自然经济重新抬头。

3. 两种经济思想的博弈。

武帝后期, 长期征战和奢靡的生活使得社会经济再度陷入凋敝。这种凋敝主要是消耗过度造成的, 故而昭宣时期的中兴实际上是统治者与民休息带来的缓和效果。同时, 继任者也对武帝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即盐铁会议上的争论。昭帝“始元六年, 诏郡国举贤良文学士, 问以民所疾苦, 于是盐铁之议起焉。”[3]2886这场辩论全面总结了两种经济发展潮流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影响。

贤良文学推崇古典经济的发展模式, 要求政府弱化经济的管理, 实行放任政策, 指出以盐铁官营为代表的与民争利政策的弊端。贤良文学一般出身于郡县大族或富裕商贾之家, 并非社会下层, 因而他们眼中的国家与民争利, 其中“民”也难说是真正的底层百姓, 尽管他们在统治层中的地位可能比较低。因而, 贤良文学以董仲舒儒学思想为基础阐发的观点也并非多么高尚, 维护本阶层利益的成分不乏其有。

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大夫派无法从正面回应贤良文学根据民间实际情况发出的责难, 故从国家利益出发进行辩驳, 指出民间豪富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如强调大商人、大手工作坊主“冶铸煮盐, 财或累万金, 而不佐国家之急, 黎民重困”[4]1425;而国家控制盐铁的利润, 对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 “盐、铁之利, 所以佐百姓之急, 足军旅之费, 务蓄积以备乏绝, 所给甚众, 有益于国, 无害于人”[1]93。此外, 自然经济还有一个好处, 即国家投资经营手工业可以推广先进技术, 因为国家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贤良文学与大夫的观点处处针锋相对, 实际上有其共通点, 即双方都承认社会经济的“本”、“末”之别以及“本”的重要性, 只是对待“末”的态度与方式不同。贤良文学强调“反本”、“修原”, 即使放任, 只要引导人民归于生产, 末业就不会滋长为害;大夫们从治国的经验出发, 认识到末业的无序发展会动摇国家的统治根基, 古典经济下的放任政策带来了威胁政权的后果, 故从“国”的角度对贤良文学的道德论调逐一反驳。但“重本抑末”还是两派的共识。

盐铁会议就其本身而言, 只是政治斗争的副产品, 讨论的结果是废除了酒榷, 以及部分地区的盐铁官营。随着与民休息政策的成效初现, 社会经济又重新开始上扬, 而国家政策的松动也为商品经济的复苏留下了空间。自然经济与古典经济的此消彼长影响着政府政策的变动, 手工业的双重依附性在这种波动中得到体现。

摘要:自高祖至昭宣, 西汉政府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对手工业发展进行了有效管理, 或农工并举, 或工商并抑, 然而重本抑末始终是传统经济的主导思想。不同政策下, 受惠者也不尽相同, 但下层民众仍然更多地居于不利地位。

关键词:西汉,手工业政策,双重依附性

参考文献

[1]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2.

[2]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5]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 (校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6]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上一篇:安全避险教育下一篇: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