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性(通用12篇)
新女性 篇1
贝蒂·弗里丹(1921-2006)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思想家,自由女性主义的倡导者,第二次美国女性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在美国,她协助并创立了“全国妇女组织”和“全国妇女政治会议”等。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被美国女性广为赞扬,鼓舞女性勇敢地走出家门,走进社会,追求女性的解放。贝蒂·弗里丹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前期主要女性思想在她的名著《女性的奥秘》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女性主义思想概括为 :打破美国社会为女性所编制的“女性奥秘”-在家中扮演贤妻良母,做“幸福的家庭主妇”,鼓励女性追求教育和外出工作。这一思想掀起了美国的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女性不愿做家中的“天使”,反抗父权制社会,抵制男性,走出家庭。一定程度上,女性获得了解放,追求自我的人生价值,但是她们变得激进,愤世嫉俗,甚至脱离家庭,抵制丈夫,这有违社会的发展规律。她们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影响了家庭和谐,自身人格的发展。于是,贝蒂·弗里丹在经历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分析女性面临的新问题,在《第二阶段中》提出了她的后期女性主义思想。在后期阶段,弗里丹指出,女性不能敌视男性,抵抗家庭,这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她鼓励女性同男性一起合作,重视家庭的意义,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女性可以得到解放,男性也可以得到满足与解放,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因此,弗里丹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现代的新女性形象,她们不仅追求教育,做自己擅长喜爱的工作,获得经济上的独立,而且她们仍然重视家庭,善良温顺,体贴柔情,追求爱与幸福。现代新女性的出现是女性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女性在社会中和家庭中的地位上升,拥有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的话语权,不用再被男性凝视和束缚,新女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
新女性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是挑战父权制社会的标志。新女性的求知欲与追求事业教育的精神使她们成为新时代的标杆,本文通过依据贝蒂·弗里丹的新女性形象,旨在赞扬现代新女性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努力奋斗的精神。
一、追求事业和教育
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阐述,女性沉浸在奥秘中,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起初她们感到舒适,安逸,快乐,但是慢慢的她们觉得空虚,烦闷,无聊。她们去看心理医生,但是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情况,这就是弗里丹所叙述的“无名的问题”。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压抑下,渐渐失去就自我,失去了追求女性价值的目标和动力,她们没有自己的身份,仅仅作为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存在着。弗里丹自己也经历这种状况,她曾经在杂志社当编辑,当孩子出世后,她被解雇在家做全职太太,面对内心的空虚无聊,弗里丹开始走访研究女性面临的问题。因此,她鼓励女性走出家庭,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做一份能体现价值的工作。
新时代的女性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在社会上谋求一份职业,认真努力工作,通过在工作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梦想。新女性认真负责,严格律己,在社会中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事业。现代新女性外出工作,在经济上独立于男性,挣钱养活家庭,这是女性奋斗的表现,女性进步的表现,女性摆脱男性束缚的表现。女性只有外出工作,经济上独立于男性,才能在其他方面享受独立自主抉择的权利,才能在社会中和家庭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女性在经济上独立自主,挣得的收入能够使她们有安全感,她们能够更加自尊自爱,同时也会吸引男性和得到男性的支持和尊重。新女性的丈夫会对妻子的工作能力赞扬有加,对自己的妻子呵护有加。看到自己的妻子在社会上工作能力突出,自己全力支持并欣赏她们的工作态度。新女性追求事业,不仅代表现代女性的独立自强,巾帼不让须眉,也表现出社会对女性的鼓励支持,对女性的能力的肯定。新女性外出工作,自己的女性价值得以体现,女性不比男性的智力低下,不比男性的能力差。工作能带来收入,使人自豪和充实,工作也是自我能力的体现,它意味着女性在社会的工作得到了回报和成果,从而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外出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顺利的,期间可能会遭遇同事的陷害,被迫辞职,然而这并不会击落她们继续工作的决心。她们可以换另一份工作,尽管从底层职员做起,但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杰出的工作能力,使她们能够很快得到升职。新女性的勇敢,创新的举措,在父权制社会没有几个女性敢于尝试。女性只有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获得经济独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能真正得到提高。面对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社会,一位女性勇敢自强,追求事业,独立自主,是值得赞扬的。
新女性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但是她们选择最多的应该是教师职业。父权制社会里,女性被剥夺教育的机会,局限在家庭中,学习家庭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照顾丈夫和孩子被认为是女性最大的责任和义务,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收拾得整洁干净的女性被男性歌颂为家中的“天使”。而拥有独立思想,喜欢读书写字,反抗男性的话语的女性被称为“魔鬼”。贝蒂·弗里丹指出,女性必须接受教育,在教育中实现自我。教育可以提高女性的自信,提高女性的生存能力。作为现代知性女性,她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立足于社会中,服务于社会,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现代化呼吁新女性的知识化。知识素质的提高,不但能够女性的工作能力而且能改善女性的心理素质,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具备足够的知识,是女性追求解放的基础,将会给女性带来自信、能力、幸福和美丽。女性的知识素质与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女性所具有的知识水平与之相适应。“女性要实现广泛的社会就业,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就必须以文化科学知识的提高为前提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女性的文化知识水平越高,其社会地位就越高,女性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就必须致力于提高女性的知识素质。”[1]新女性的知识结构,知识素质,体现出了现代女性的知性美。如果女性没有文化,缺乏知识素质,那么女性自身将得不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弗里丹说 :“女性的奥秘使得高层次教育对于妇女来说,似乎是不可信、无必要,甚至是危险的。然而我认为教育,唯有教育,才挽救了、并且能继续挽救女性,使她们从女性奥秘的极大危险中脱身出来。”[2]只有当女性追求教育,而且是先进的教育,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后,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现代知识女性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二、重视家庭与爱
贝蒂·弗里丹第二阶段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重视和男女两性构建和谐的关系方面。弗里丹在第一阶段鼓励女性追求教育和工作,走出家庭,鼓励了女性重新找回自身的价值和追求解放。但是,女性开始排斥家庭,抵制男性,把男性当做敌人,这种思想不利于女性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家庭的和谐,更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弗里丹,鼓励女性重新拥抱家庭,关注家人,与男性携手并肩,创造美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把家庭作为女权运动的新阵地,在广泛的背景下处理女性最关心的基本问题,通过男女两性的联合来达到争取妇女权益,改造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人格的平等”。[3]
新女性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关爱家人,重视家庭的和谐关系。现代的新女性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新女性不仅会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在工作中取得成就,而且能够把家庭打理得舒适美满。“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应该是对女性的最好的评价和表扬了,新女性在家庭中是一位关爱女儿的好母亲,照顾丈夫的好妻子。能够做出拿手的好菜,把家里打扫的整齐干净,这是维多利亚时代家中的“天使”形象,是每个男性心中的理想妻子,是孩子心中的好母亲,更是婆婆心中的好媳妇。家庭,是人们掌握自己名媛和充满希望的领域,是满足最基本的人性需要的领域,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因此,女性不应该只顾自己的工作,忙于事业,也要关爱家庭,拥抱家人,家是人们的港湾。新女性的知识修养使她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与男性商谈,采取最适宜和优化的方式解决彼此的间的矛盾,一家人依然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爱,让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是爱组成了这个家庭,同样是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是获得各种需要和满足以及休养生息的场所,是人们追求事业的后盾 ;如果没有家庭,不仅现代社会要走向崩溃、毁灭,而且妇女抚育生命的美好天性也不能得到发展,家庭对人类的贡献体现了妇女的家庭价值。”[4]弗里丹,指出男女两性应该携手共进,努力维持家庭关系。男性不能再把女性看成是他们的附庸,女性和男性一样有能力在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男性同样在家庭中也应该分担家务活,只有男女两性共同合作,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关系,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
现代新女性,可以自由选择人生的幸福之路,自由决定人生计划,拥有追求爱和幸福的权,只要不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的规定。在父权制社会,女性局限在家庭中,足不出户是对丈夫忠诚的表现和对家庭爱护的体现,面对丈夫的责骂挨打,不能反抗,女性在家中的地位极其低下,归根结底是强大的父权制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那时候的女性没有生存能力,没有经济基础的来源,只能依赖于男性来生存。现代的新女性,独立自强,自力更生,拥有决定自己幸福的权利。现代新女性既摒弃了传统妇女的顺从,软弱,无助,被动和依赖,又剔除了激进女性主义对男性的抵制和敌意。新女性追求教育和事业,高尚的人格和知识修养使她们立足于社会中,是社会中流砥柱的新力量。弗里丹后期的女性主义思想倡导男女两性应当相互尊敬,相互爱护,携手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她们在工作中获取成就感的同时,不忘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给予人们温暖和力量,她们能够在生活中平衡事业和家庭,拥抱幸福。
三、结语
弗里丹的女性主义思想给女性带来了光明,希望和甜美。弗里丹,倡导女性追求教育和工作的同时鼓励支持女性拥抱家庭,关爱家人,构建社会家庭和谐的关系,促进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弗里丹的女性主义思想来分析现代女性形象,旨在赞扬现代的新女性独立自强又关爱家庭,做到了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代的新女性,既要追求自己的事业也要重视家庭,追求工作和家庭带来的幸福。
新女性 篇2
我们可以在商业区租上一套房子。成立一间爱心便当外卖铺。爱心便当,当然以爱为主题。办公室总免不了有故事发生,说不定还可以当作您表白的工具。
可以做成私家菜那样的。周末还可以组织聚会。
当下新创业点子有缘无份”礼品店
分手了,我还能给你什么不管是不是舍得,红尘中总有许多男男女女分分合合。在人的一生中,有过爱你的人、你爱的人,但是跟你结婚的不一定就是爱你或你爱的人。
新女性优雅 篇3
iLOOK:新一季作品有命名吗?它的灵感来源是什么呢?
刘璐:2013春夏系列为“干涸”,像往季一样,LUVON by LIU LU注重的是内心世界的探索。本季“干涸”我们希望带给人们另一个深思的问题是:物质与灵魂的干涸,你更惧怕哪一个?
iLOOK:每一季你的作品都很实穿,少了很多浮夸的元素,这一季依然如此简洁和优雅,那这样的作品会不会缺失设计感呢(有的设计师的作品很亮眼,但不是很实穿,想解读一下你怎么去平衡设计与实用的杠杆)?
刘璐:就像我刚刚提到过的LUVON by LIU LU更注重新女性内心的探索,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内心强大的女人自然不需要浮夸的设计,新女性最美丽的地方在于她的内涵,一个具有社会使命感的女人才是最成熟美丽的,华而不实的外表一直也不是LUVON by LIU LU所倡导的。
iLOOK:你一直宣扬一种新女性主义的生活态度。你定义的新女性主义是什么?
刘璐:新女性与传统女性最大的不同在于她的精神层次,她富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她关爱自己、他人与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散发一种积极的生活正能量。
iLOOK:你每一季的作品,都会投影在社会与人文的某个面上,2013春夏你所想要表达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刘璐:这一季,我希望大家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尤其是女性:“物质与灵魂的干涸,你更惧怕哪一个?”因为我认为无论外表再美丽的女人,一旦灵魂干涸了,她真正的美丽也就荡然无存了。我希望现在的女性,在花时间装饰自己的时候也多花花时间来装饰自己的内心世界。
iLOOK:作为一个设计师你除了做好自己的设计,你还关心那些社会人文层面的事物,你觉得这些对你的设计有影响吗?
刘璐:为什么会有影响呢?从古至今,所有有大成就的诗人、学者、艺术家或者企业家,一定是有社会使命感的。上帝赋予某些人影响力和才华,不是让他们更加贪婪地攫取更多财富,而是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和回馈社会。一个设计师的作品,只有具备感染力的时候才是有生命的。不然他的作品也最多只停留在零售的阶段。
iLOOK:现在有很多像你一样有着丰富的外国求学背景的设计师回到国内发展,对于目前整个国内设计师市场你怎么看?
刘璐: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回国创建自己的品牌,会给中国的服装市场带来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因为以往的中国,服装仅仅停留在简单初级的零售阶段,但是设计师品牌开始了一种精神艺术层面的消费观念。服装会慢慢脱离单纯的实用性,而转向文化消费阶段。这是中国零售市场进步的一种表现。
iLOOK:那你觉得目前最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的动力在哪里?
刘璐:我觉得还是市场渠道吧。因为设计师品牌还没有真正进入到中国零售市场里面,这需要时间来培养,让更多的人了解设计师品牌和作品。落地的孩子一定会长大,我们也很难说他长大的动力在哪里,这应该是自然规律吧。品牌就像孩子,一旦它落地了,就一定会长大,每一个长大的瞬间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iLOOK:你以最近拍摄的一个微电影作为本季灵感,你当时是为什么想要以视频的手法来表现本季的作品呢?
新女性 篇4
关键词:《上海孤儿》,石黑一雄,新女性,父权,萨拉,戴安娜
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自出版后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对它的研究已经包含了追寻自我身份、国际化写作、后殖民主义、侦探小说和写作技巧这些方面。在这些研究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很少被提及。然而, 这些女性形象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班克斯的妈妈戴安娜没有加入反鸦片活动, 那么他的爸爸也就不会逃出家, 班克斯也就不会变为孤儿。萨拉这个女性形象贯穿整个小说, 她常常让班克斯想起他的童年, 起到了将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作用。戴安娜和萨拉的理想与抱负与她们身边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她们都是有知识有抱负的新女性。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以及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着重分析这两位女性形象, 透过表面现象寻找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1 新女性:戴安娜与萨拉
1.1 对新女性的定义
新女性是一个女性主义典范, 它出现在十九世纪末期并对二十世纪的女性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女性”这个词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来用于描述在欧洲和美国逐渐变多的受过教育又有独立职业的女性。
历史学家露丝·博尔丁对“新女性”的定义是“亨利·詹姆斯发明的, 用以描述富裕而又敏感的女性。这些女性由于有自己的财产而表现出独立的精神, 并且习惯于依靠自己。新女性这个词常常指那些掌控着自己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女性。” (露丝·博尔丁, 2)
作为“家中天使”的另一面, “新女性”意味着女性拥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女性主义者将它定义为新女性特征的化身。新女性的特征强调追求政治权利和参与到社会事务中。这些特征意味着女性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女性自信。然而, “新女性”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形象, 它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的。“新女性”与“家中的天使”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新女性极度重视她们在社会公众事务中的重要性, 而不是家庭生活。 (王萍, 118)
在《上海孤儿》中, 萨拉和戴安娜都是新女性。很显然相比于家庭生活, 她们更重视社会活动。她们有文化有抱负, 再也不是房间里的天使。然而, 随着情节的发展, 她们的抱负渐渐消失。最终, 她们都回归到最普通的生活中去。这是违背新女性的特征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始终都没有权利掌控自己的命运。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阻碍着女性追求理想抱负的道路。
1.2 戴安娜:从女勇士到女疯子
戴安娜是个帮助中国人民反对鸦片贸易的女勇士。她劝说英国官员们的妻子, 想通过她们阻止她们丈夫的鸦片贸易。她敢于挑战权威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她的形象决不再是家中的天使, 而是一个全身投入到反鸦片活动中的女勇士。
然而, 不管她多么勇敢, 女性在社会上仍然是弱势群体。在她失去丈夫后, 她身边的男性开始压迫、攻击她。她被好朋友菲利普出卖而屈从于军阀顾汪。她同意嫁给顾汪做妾的原因不再是因为她想阻止鸦片贸易, 而是她想给儿子更好的生活。自此, 她的女勇士形象消失了。她再也不关心反鸦片活动, 她只为儿子活着。最终, 她还是回归到了普通女性的生活, 为了儿子而屈服于男人。在顾汪死后, 戴安娜被送到罗斯戴尔庄园, 她被残酷的现实逼疯了。然而在疯人院里, 戴安娜过上了独立而安静的日子。一个女勇士从此跌落到了谷底。
1.3 萨拉:从寻求者到逃离者
另外一个女性形象萨拉在《上海孤儿》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萨拉说:“我不想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回收往事, 却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看到能引以为豪的东西……我是个有抱负的人。” (石黑一雄, 27) 萨拉梦想着嫁给一个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男人。她所追求的不是有名有利的男人, 而是出类拔萃的男人。她寻寻觅觅, 最终嫁给了塞西尔这个“承担伟大使命的人”。
萨拉以为在上海她和塞西尔能够做一些大事。然而,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塞西尔大部分时间都在赌博。萨拉的梦破碎了。萨拉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了, 她决定逃走。她完全对塞西尔失去了信心, 她意识到她根本无法完成她的理想和报复, 所以她放弃了。这时她只想要“别的东西, 某种给她温暖、给她庇护的东西”。 (石黑一雄, 127) 她也回归到了普通家庭妇女的生活中。就像她那只在行李箱中被撕破的泰迪熊一样, 萨拉被深深地伤害。所以她选择离开。她将自己放逐, 想要寻找温暖而又安全的生活。
2 导致新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 这时候女性运动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在那时女性得到了政治权利, 女性主义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地位应该是越来越高了。然而, 萨拉和戴安娜这两位新女性却始终不被社会所接受。她们都被迫回归到传统女性的生活中去。她们拥有理想和报复, 却无法实现。最终她们不得不放弃梦想过上普普通通的生活。她们这种悲剧命运是社会和她们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2.1 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的限制
男权思想是男权社会的主导, 也是男性控制女性的基础。女性主义者贝内特指出虽然男权主义来源于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但它已经逐步扩展到社会体制的各个方面。因此男权思想是性别歧视的根源所在。
男权主义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现象。它深入渗透到各种社会观念、体制和行为之中, 并且成为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根基。女性主义学家米丽特指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就像马克思定义的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这种男女关系是西方文化中最常见的意识形态, 这也体现了它的权利概念。就像历史上所有的文明一样, 西方社会是一个男权主义体系。因此, 男权主义文化就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特点。男权文化的普遍性导致了对女性的歧视扩散到了各种社会观念之中, 它就像是一张大网, 网住人们的手脚, 更是控制住了人们的思想。激进女性主义学家表明正是因为男权主义文化的印象以及男性权利的普遍性导致了男性比女性优越的社会现状。
在戴安娜和萨拉所生活的社会中男权主义早已深深扎在人们的心中, 女性无法摆脱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性别歧视。在大英博物馆里, 班克斯曾希望在报纸的报道中找到关于她母亲反鸦片活动的记载, 然而他没有找到母亲的名字, 只看到了对菲利普叔叔的记载。在那个时候报纸不允许刊登女性参加社会活动的报道, 女性仍然被期待成为家中的天使。无形之中, 女人们被圈禁在家中。
戴安娜和萨拉都受到了男性的压迫和虐待。顾汪被戴安娜的精神所吸引, 但是他并不尊重她, 只是想征服并且制服她。萨拉帮助塞西尔完成他的工作和使命, 而塞西尔却视萨拉为娼妓。不管女人对这个世界做出了多大贡献, 男性总是把她们看做是低级的。女性得不到她们应得的尊重。
2.2 新女性自身的限制
除了男权思想的影响之外, 新女性自身的限制也是导致她们隐退的原因。萨拉和戴安娜都具备新女性的特质, 但是她们又都无法摆脱传统和道德的束缚。有时候新女性是一个分裂的自我, 这体现了她们自身的矛盾和个人性格的二元对立。她们向往自由的生活, 追求独立并且拥有反抗精神。然而, 同时她们又容忍、服从、无私奉献。有时她们意志坚强, 然而有些时候她们犹豫、软弱。
在反鸦片活动中戴安娜非常的勇敢, 然而最终她还是为了自己儿子的前途而牺牲了自己。为了让儿子过上好日子, 她不惜屈从于军阀顾汪。萨拉拥有远大抱负, 她一直渴望展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她却没有发现她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是依靠男人。戴安娜和萨拉都无法摆脱自己作为女人的职责, 因此虽然她们有新女性的思想但她们却不能听从自己的意愿。
从另一方面看, 戴安娜和萨拉的信仰都被击垮。虽然她们都有志向为创造美好世界献出自己的力量, 但是现实将她们的热情击退。戴安娜帮助中国人抗击英国的鸦片贸易, 她以为她同中国人民在统一战线上。然而渐渐地她发现有些中国人并不抵制鸦片贸易, 有些人甚至加入鸦片贸易并从中获取大量财富。顾汪就是其中之一。王岚教授在她的论文中指出无法接受任何一种文化的人就是局外者。戴安娜和萨拉想要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做点什么, 然而现实让她们失望了。被错置在中国这个地方, 戴安娜无法接受英国文化也无法接受中国文化, 处于信仰缺失的状态中她们找不到为之付出的对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们放弃了自己作为新女性的梦想而回归到普通的女性中去。
3 结语
作为一名国际性的作家, 石黑一雄在《上海孤儿》中反映了普遍存在的性别问题。小说中两个主要女性形象戴安娜和萨拉都具备新女性的特质。戴安娜是参与到反鸦片运动中的女勇士。在她看来英国在中国的鸦片贸易是邪恶的、不正义的, 因此她拒绝做家里的天使而积极投入到反鸦片活动之中。萨拉志向高远, 一心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她是一个追寻者, 不断寻找一个成功的、出类拔萃的男性与她共同完成她的远大志向。
然而, 她们都没都没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了儿子的未来, 戴安娜选择屈从于中国军阀顾汪。萨拉抱着挽救上海的愿望嫁给塞西尔并与他一同去了上海。然而在上海萨拉不仅一事无成, 还被塞西尔虐待。最终她选择了逃离, 与一个普通男人结婚。
造成这两个新女性最终隐退的原因有二。一方面社会制度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矛盾的性格以及信仰的缺失导致了她们的崩溃。
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文化妨碍女性实现她们的个人价值,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 女性和男性都需要作出努力。女性革命的道路已经走了很久但是终点仍然遥不可及。法律和制度对女性权利的保护不是最根本的保证, 只有当人们的思想真正发生变化的时候女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平等, 否则这条革命之路将永无尽头。
参考文献
[1]Bordin, Ruth Birgitta Anderson.Alice Freeman Palmer:The Evolution of a New Woman[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3:1-10.
[2]王萍.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3]Ishiguro, Kazuo.When We Were Orphans[M].New York:Vin-tage Book, 2000.
[4]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5]王岚.解构“身份”——简评《当我们是孤儿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2 (00) :129-136.
[6]王岚.公正地再现“他者”——简评石黑一雄的《当我们是孤儿时》[J].外国文学, 2001 (1) :83-87.
[7]Cheng Chu-chueh.The Margin without Centre:Kazuo Ishiguro[M].Bern:Lang, 2010.
新女性 篇5
1995年国际“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即将在我国举行。此时,我们都想些什么呢?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对美情有独钟的女性更是一而再地用自身来展示美,她们追求现代的服装、发式、装饰,追求现代的装璜,以至于生活方式。以此来显示她们独立的气质、开放的性格。而透过衣饰外表最应当具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人的思想的、思维的、智慧的现代化。那就要学习、进取、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才能接受时代优胜劣汰的选择。
作为20世纪末的女性,我们感到幸运、欣慰和自豪的是:本世纪初我们的前辈——以秋瑾、宋庆龄等为代表的女性先驱者们,为妇女的自身解放曾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她们毅然走上街头,大声疾呼、大力倡导“戒缠足、办女学、参与社会劳动”,推崇“男女平权”,抵制“男尊女卑”、“女子无才”的封建思想。应当说,今天,她们的宿愿已经实现了!我们也真切感到了多方面的男女平等的权利,这确实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然而,在深刻地审视我们自身以后,我们觉得我们更应当是后人的栽树者,我们有责任肩负起实现妇女进一步解放的重任。那就是:完善自我,参与竞争,接受挑战,实现妇女不仅仅表现在法律条文上的平等,而是实际意义上的平等。
勿庸置疑,妇女是伟大的。这已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妇女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自身生产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妇女是家庭的重要维系者,而家庭的稳定和文明程度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而且也与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人们也都知道“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在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位坚强的女性”。
那么,仅仅被社会认识、同情、认可就够了吗?不!在同情、认可、认识以后,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参政、议政、平等的权利!我们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舆论武器与法律武器来维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而对于妇女参政者,就要有知识、有水平、有能力,那就需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增长才干!
稍一留意,你不难发现:一些在智力上不逊于男性的女性,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后,自强不息,努力拼搏,顽强竞争,获得了丰碑式的人格、价值、尊严,令人肃然起敬。那些女科学家、女企业家、女能人,像修瑞娟、韦钰、马家军女将、泳坛女杰……而更多的女性是诚实劳动的平凡女性,她们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任劳任怨、朝气蓬勃。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厂就有不少女工在本岗上自学进修,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术,除胜任自己的工作外,积累储备必要的知识,完善自我,随时等待机遇的来临。
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男性和女性组成的,没有男性的参与将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固然,女性需要提高素质,而男性的素质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提高素质不是多读几年书就可以达到的,它涉及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所以,我认为:提高人的素质将是世界今后永恒的主题。因为,一个对女性有偏见的社会是不会向她们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的!
女性只有平等地参与学习、接受教育,平等地参与发展、接受竞争;也就是在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整个妇女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姐妹们,朋友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即将在北京举行,这将对我们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获得进一步的平等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选择:一是完善自我、努力拼搏、自强不息、接受挑战;或者依赖他人、寻求安逸、不思进取。而后者绝不是我们现代女性所要选择的。
朋友们,你们说是吗?
双性同体新女性 篇6
摘要 本文运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重新审视《名利场》中利蓓加·夏泼的形象,透视其身上所体现的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典型女性的双性气质,并进一步指出两性人格使利蓓加·夏泼散发的魅力以及所遭遇的困境。基于此,本文结合“双体同体”对利蓓加的两性人格和由此产生的魅力与困境进行研究,以便更全面深刻解读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名利场》 利蓓加·夏泼 双性同体 女性形象
一 引言
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力作《名利场》自问世以来,便广受学界关注。威廉姆·萨克雷的《名利场》主要围绕两位女主人公——爱米丽亚与利蓓加展开,她们分别代表传统男权文化视域中的两种女性类型——“家庭天使”与“妖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利蓓加不仅仅具备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女性所具备的典型的女性气质,同时她还具备不同于常人的男性气质。“双性同体”的利蓓加在名利场中执着地追求着名利与地位,尽管她的确存在着为人诟病的人格缺陷,但也不可否认她身上所散发的“双性气质”魅力,这恰恰是爱米丽亚这类“家庭天使”所欠缺的特质,也是为众多男性所欲罢不能的魅力。结合小说的社会语境,本文拟从“双性同体”角度分析利蓓加这一人物复杂的人物形象,以期让读者更深刻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内涵,深化对作品背景的认识。
二 双性同体
“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词汇,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同一身体上具备雌雄两性的特征。20世纪著名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最早在文学领域提出“双性同体”思想。她在自己的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中提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性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结合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Liu,2000:558)伍尔夫借此表达了颠覆男权社会,颠覆男女二元对立、寻求男女和谐共生思想。这一理论在文学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并被女权主义者当作反对女性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有利的思想武器。
《名利场》描写的英国正处于男性主导的社会背景中,二元对立思想根深蒂固,认为男性应该拥有支配、自主、侵犯性、表现欲、坚韧等特征;女性要具备谦卑、服从、软弱、教养、依附等特征。这种典型的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想,是把男人与女人截然分开、区别对待的二元思维,对女性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迫。法国思想家波伏娃在《女人——第二性》开篇谈到男女性别特征差异的形成时讲到,一个人之所以是男人或女儿“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Simone de Beauvoir,1994:23)因而,本文拟用“双性同体”打破二元对立思想,重新认识利蓓加的人物形象。
三 利蓓加的双性气质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萌芽阶段,这是一个崇尚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趋炎附势、道德沦丧败坏的社会。除此之外,传统的英国一直盛行父权制社会,男性占据统治地位,女性依附并从属于男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但是出身贫寒,无依无靠的孤儿利蓓加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显得异常艰难。所以,她只有利用自身美丽大方、温柔乖巧、多才多艺的女性气质去吸引男性以此来达到她的目的;另一方面,她也展示出异于常人的坚韧勇敢、能屈能伸、聪明能干的男性气质。
1 利蓓加的女性气质
首先,利蓓加的女性气质体现在她具有先天优势的美丽动人的外表。“她利用自己特有的姿色、闪烁的绿眼睛、美丽的卷发、动听的歌喉、俏皮的谈吐来获得男性的爱怜,以她的聪明、美丽、乖巧来笼络男人以达到支配对方的目的。”(Fu & Liu,2013:217)当她刚被送到平克顿学校时,所有人都相信她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牧师也为她魂不守舍。当她离开学校来到爱米丽亚家中做客,爱米丽亚的哥哥乔瑟夫也没能抵挡住她的美貌差点要向她求婚。更不用提后来的罗登,他奋不顾身地爱上了利蓓加,虽然因此丧失了继承权,但是他却从未抱怨过。接着名声显赫的斯丹恩勋爵也为她的美貌和才艺所倾倒,甘愿为她进军上流社会保驾护航。她利用自己的美貌作为敲开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向有地位有名声的男子发起攻势,通过赢取他们的欢心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的。
其次,利蓓加的女性气质还体现在她性格上的细心体贴,吃苦耐劳和温柔乖巧,虽然也有逢场作戏的成分,但不可否認这种女性气质已内化成为她性格的一部分。因为艰苦的生活环境,让她从小就具备了吃苦耐劳、勤勉持家的能力,这也在利蓓加担任毕脱爵士家家庭教师时显露无疑。她以超群的才干和加倍的辛劳,游刃有余地处理庄园内部的各种家务,担当起教师、秘书、管家、会计等各种角色,展现出与生俱来的驾驭事物的能力,很快赢得了男爵一家上下的爱戴。当克劳莱小姐病重时,她更是像个铁打的人儿一般几天几夜寸步不离地照顾着她,把她服侍得舒舒服服,显示出她细心体贴和吃苦耐劳的一面性格,从此赢得了克劳莱小姐的信任。除此之外,利蓓加在言行上总是表现为是男人的羔羊,她温顺娇小善解人意,用女性的魅力来获得男人的青睐。她在罗登面前总是一副乖巧温顺的姿态,常常把他哄得得意忘形。在斯丹恩勋爵面前她也总是一副小鸟依人、天真烂漫的模样,让他为自己所用。如果说美貌让利蓓加得以接近男性,那么温柔乖巧的个性则让她紧紧抓住了男性们的心,这也从侧面看出利蓓加的女性气质符合了男性对女性的想象标准。
2 利蓓加的男性气质
在19世纪的英国,利蓓加有着不同于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女性的男性气质,体现在她积极进取、独立坚强、自力更生、沉着冷静、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为她的女性气质营造了一种更神秘魅惑的色彩,也正是由于这些男性气质,她才能在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首先,利蓓加的男性气质体现在她积极进取、勇于反抗权威。这种反抗精神在平克顿学校就初露锋芒,她几次与颐指气使、虚伪做作的平克顿小姐交锋,并有力地打消对方的嚣张气焰,维护自己的尊严。当校长让她教低年级学生钢琴的时候,她义正言辞地说:“我的责任是给小孩儿说法文,不是教她们音乐给你省钱的。给我钱,我就教。”(Thackeray,1994:18)离开平克顿女校时,校长的妹妹悄悄把一本象征着平克顿骄傲的约翰生字典送给利蓓加,她竟然毫不客气地当面把字典扔在地上。这种勇敢坚强也被认为是男人应该具备的性格和品质,在利蓓加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在这个冷眼势力的学校中,她只能通过反抗权威来维护自己的尊嚴,来寻求改变的途径。
其次,利蓓加的男性气质还体现在当她进入社会之后以更加勇敢的姿态反抗父权社会的婚姻和性别制度。她凭借自己的才貌不断向男性中心世界进攻,进行曲线反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她开始向爱米丽亚的哥哥乔瑟夫示好,若不是因乔治的挑拨,胆小虚荣的乔瑟夫也许会向利蓓加求婚。此事也让初来乍到的利蓓加遭遇了初次失利,但对于有着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精神的利蓓加而言,这件事对她的打击也就一时而已,之后的她迅速调整好状态,保持高昂的姿态继续寻觅自己的如意郎君。接下来,毕脱爵士也为利蓓加卓越的才能和美貌所着迷并向她求婚,可世事难料,利蓓加却秘密地嫁给了他的二儿子罗登。她对上尉禁军罗登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致使他奋不顾身地爱上了她。利蓓加也借婚姻顺利地混入了上流社会,过上了体面的贵族生活。
再次,她不但主动地追求爱情谋求婚姻,而且敢于颠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格局。婚后的利蓓加如果因此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可能她的男性气质也就被“埋没”了,可她的丈夫罗登偏偏是个爱好吃喝嫖赌,平庸无能的纨绔子弟,尤其是在被克劳莱姑妈剥夺了继承权之后更是丧失了生存的能力,毫无责任感和尊严。于是利蓓加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负责家里的经济收支,想办法为丈夫谋一份职位,跟债主们讨价还价,维持家族声誉,而罗登是那个在利蓓加身后的男人,完全听从她的意愿。利蓓加颠覆了维多利亚时期传统的家庭观念,她并没有依附从属于丈夫,而是负责掌管和支配家庭的一切事物,颠覆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因此也引起了社会上人们的各种非议。
最后,利蓓加的男性气质体现在她乐观积极、沉着冷静的处世态度。萨克雷也对利蓓加的处事不惊、乐观的天性给予褒奖。当她得知罗登丧失继承权之后,面对罗登的郁郁寡欢和迷茫,利蓓加欣然地接受了事实,并安慰丈夫要给他挣一份家私,而她也说到做到了。在滑铁卢爆发之际,爱米丽亚终日忧心忡忡,夜不能寝饭不能食,而利蓓加却像往常一样,“她静静地睡了一觉,睡得精神饱满。那天全城的人都是心事重重,愁眉苦脸的样子,只有她那红粉粉笑眯眯的脸蛋儿叫人看着心里舒服。”(Thackeray,1994:353)在面对外界的纷纷议论和上层阶级的男女们对她的蔑视时,她反而让自己显得更加庄重得体,不让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影响自己的心态。在她与斯丹恩勋爵的暖昧关系被丈夫罗登发现后,遭到了全社会的指责和鄙视,她到处碰壁,却仍不屈服,努力为自己树立好名声,她“把别人说她的坏话压下去”,“经常上教堂,赞美诗比谁都唱得响亮”,“捐钱给教会,而且坚决不跳华尔兹舞”,“总之,她尽量做个规规矩矩的上等女人”。(Thackeray, 1994:751)
四 小结
本文运用双性同体分析《名利场》中主人公利蓓加身上散发的“双性气质”魅力及其在追求目标中遇到的困境,分析结果表明,利蓓加在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具备女性觉醒意识的独立勇敢、积极上进的女性,这是她魅力的真正体现;然而,在父权社会体制下的英国社会,她的种种与“家庭天使”相背离的反叛行为使她陷入困境从而导致她的魅力无法得到真正的释放,最终沦为“妖妇”。利蓓加的悲剧是由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她个人共同造成的,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不允许女性颠覆既定的父权制社会的阶级制度和性别制度,所以利蓓加的种种“反抗行为”只能以失败告终。再有,利蓓加过度消费了自己的“双性气质”而让她充满了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母性的缺失更让她为人所诟病,丧失了女性最崇高无私的美好一面,因而即使她看似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她却注定要在异国他乡孤独终老。这也对现实的女性起到了一个示范和警戒作用,“双性气质”的女性在当代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但要权衡好现实和理想、精神和物质、道德和良知,只有协调好这些关系才能使“双性气质”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注: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提高中国文化典籍作品英译水平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号:L15BWW004)。
参考文献:
[1] 傅守祥、胡雯:《“双性气质”的性别魅力与现代困境——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名利场〉女性形象利蓓加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 刘炳善:《伍尔夫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3] [英]萨克雷,杨必译:《名利场》,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4]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新时期女性文学之影视改编探析 篇7
自“光与影”的视频影像诞生以来,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便一直是大众热衷的话题, 尤其是在原创能力普遍衰竭、原创作品越来越少的当下。于影像文化呈现极度蔓延的今天, 文学著作的影视改编亦呈热势, 诸多的文学或戏剧改编作品出现了, 而长久以来文学与电影、文学与性别、性别与电影的关系又是一个极有意涵的议题。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展开, 当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女性文学改编电影的崛起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毋庸赘言, 现今的女性文学影视改编已然成为影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范畴。正如克罗齐曾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 女性文学的影视改编, 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标准, 甚或折射出某种政治倾向与时代需要。
一、女性文学影视改编的理论基础
西方接受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家创作的文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而是未完成本, 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 只出现在每个读者心中的荧屏。”[2]文学本身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想象的空间, 蕴藏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阐释和无限的可能性。而对于影视改编来说, 里面提供了很多空白需要影视符号去填充的。这种填充是自由的没有标准的答案, 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既包含了改编者的主观性又具有当代视角。同样,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是改编者对文学的接受和阐释, 而改编后的作品, 不可避免地具有当代性。同时这种当代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一直属于高雅艺术, 甚至是被束之高阁的存在, 而影视剧则更加偏重于通俗艺术, 具有大众性、普遍性、娱乐性和商品性。
改编之前, 必须先找到文学、影视与当代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 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作活动, 化深为浅, 化难为易, 变高雅为朴实, 让曲高和寡变雅俗共赏。无论从文学本身来看, 还是从影视剧的大众性来看, 影视改编的当代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女性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 不仅是女性文学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且是高雅艺术走向大众艺术, 文学艺术走向商业艺术的必然要求。
女性文学的定义可粗略地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用女性主义的立场写作的文学;第二种是以赞美、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写女人的文学。这种定义同样经不起质疑, 因为它所表达的女性形象很可能是某种男性意识形态下空洞的能指;第三种是指写女人的文学, 这种界定方式以题材为界定标准显得过于空泛而没有实质意义;第四种是指女人写的文学, 突出了女性文学创作的性别主体地位。“女人写的文学”这个看似平常的界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却有其独特的意义。因而本文所将探讨的女性文学主要是指“女人写的文学”。
根据文学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一直存在的现象, 认为当下对影视改编的态度主要分为三种:第一, 忠实甚于改编持这种说法的认为改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非主题、内容、思想的擅自改动, 文学本身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第二, 改编重于忠实, 持这种观点的人更注重改编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原著虽为改编提供了主题、思想、情节等, 但影视作品必须有其自身的风格和形式, 而不是将文学仅仅成功地复制粘贴到影视当中。第三, 也就是中庸之道, 这也是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影视的改编既要忠实于原著精髓, 又要有所创新于起始的框架情节的限制。
二、女性文学影视改编现状探析
电影诞生于1895年, 电视诞生于1926年, 而女性文学亦崛起于20世纪, 三者几乎同时发轫于同一时期。电影电视作为一门新的艺术, 在发展的进程中, 必然要借鉴传统艺术尽管文学与影视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差异, 但不可否认文学的影视改编无疑是它们取得发展的快速跳板, 女性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关系可谓是青梅竹马、互利共赢。但将性别意识文学与影视改编相联系的探索经验和研究理论极少。
影视与女性文学的联姻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解放后出现过一个高潮, 影视改编较为集中该问题的探讨则始于八十年代”[3]。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后期, 出现了大多关于“忠实说”的忠于原著的改编影视探究, 九十年代末至今, 关于改编的理论探讨和争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出现了繁荣多元化的局面。下面以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改编为例进行探究。
这是女性文学的第二次高潮时期, 影视改编理论的成熟之际, 出现了电影必须首先是文学的观点, 这个时期, 文学的霸气地位极为突出。女性作家的大量涌现, 正是文坛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中, 最有代表的女性作家是张洁, 还有张辛欣、铁凝和王安忆, 以及戴厚英、谌容、叶文玲、刘索拉、张抗抗、残雪、舒婷、陆星儿、乔雪竹、池莉、方方、蒋子丹、迟子建等。
池莉的作品应该说触镜率也是很高的, 并在影视界掀起了一股“池莉热”。八十年代后半期以《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小说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其后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等被改编成影视, 是当代受众面最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小姐, 你早》、《来来往往》、《生活秀》等作品纷纷被搬上银屏。池莉较之张爱玲有着更鲜明的女性意识, 进行更自觉的女性书写, 她的一些作品就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
现为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 应该说是与影视结缘也比较早的, 她的小说《哦, 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大浴女》、《玫瑰门》等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现在我们就结合她的小说《永远有多远》的改编分析铁凝小说的影视改编。在改编后的作品里, 每一个铁凝笔下的人物都被一一掏空, 变成一具“躯壳”。最可怕的“变脸”当属西单小六。原著小说中的西单小六, 是一个“文革”后期的“胡同小太妹”, 风骚得骨子里都渗出媚来的“坏女人”, 是老实人白大省“一生最崇拜的女人”。但是电视剧里的小六, 原著里那股风韵不复存在不说, 还“符号加脸谱”地变成了一个专从白大省手里抢男人、从男人兜里往外掏钱的俗气女子。作品中人物的内蕴和丰富性已荡然无存。如此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使原著中那些探讨人性的内涵, 只剩下一个还叫做“永远有多远”的“空壳”。
王安忆, 著有长篇小说《长恨歌》、《纪实和虚构》、《69届初中生》、《流水三十章》等, 另有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其《本次列车终点站》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第一届、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根据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丁黑导演) , 由蒋丽萍编导和丁黑导演的电视剧《长恨歌》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如在影片的内容简介中, 有这样一段话:“《长恨歌》以千疮百孔的感情, 恍然如梦的岁月为主线贯穿全剧, 讲述了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 在不同的年龄和时间, 曲折而不同的情爱历险。”电视剧的内容不说, 单看这个电视剧的介绍就足以让观众产生误解, 以为《长恨歌》肯定又是一个简单而又俗套的“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就这样的一个内容简介就把一个女性主义的文本所特有的色彩给抹去了。所以改编后的电视剧中出现一些和小说原著相背离的情节就不足为怪了。
三、对女性文学影视改编发展的思考
为什么影视人会如此青睐经典的女性文学作品的改编?原因大体可分为三种, 第一, 创作者出发, 是导演或是创作者喜爱甚至迷恋某位女性作家的作品, 想通过自己改编的影视作品对她表示敬意和爱意。比如著名导演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归来》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 并预计再改编其新作《床畔》。第二, 从女性文学某作品本身出发, 经过无数的千辛万苦仔细琢磨才完成一部作品, 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故事与想象, 而国内一线编剧欠缺, 缺乏好的故事, 因此, 影视创作者只要将现成的文字意念和故事影像化就能制作出一部电视和剧本, 既经济又省时。第三, 制片方观察到女性文学的潜在商机和市场, 这也是目前火热的趋势, 比如《甄嬛传》、《步步惊心》、《美人心计》、《蜗居》等剧皆根据畅销网络女性文学改编。第四,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大多数影视受众为女性, 女性作品更能引发共鸣而使收视率或票房升高, 从而使制片方获得经济效益。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影视改编, 挖掘影视改编作品中“独特的女性力量”。试图寻找那些埋藏在女性文本与影视作品中真正女性的声音。这或许是更深一层的原因和力量。
虽说每部改编的影视作品是不会超越原著, 缘于小说是依赖文字叙述, 而电影偏重的视听语言, 它将整个故事的背景进行了挤压。综上所述, 梳理与反思之后, 其实不难发现, 女性文学作品的改编没有固定模式, 也没有最佳答案, 在改编形式上可以说是各式各样的, 这不仅表现在原著本身, 还囊括了改编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与艺术观等, 包含了其独特的个性、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在创作时还应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期待与思想观念, 使改编具有当代性和影视化。虽说改编样式多样, 但其中也有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为一些改编者借鉴。
结语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忠实再现原著精神, 是大多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改编。在影像文化高度泛化的当下, 对文学文本的影视改编已经成为经典传承的主要方式。因而, 在未来女性文学改编将极度蔓延, 改编者不仅仅忠实于文学原著, 还拥有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使影视与文学呈现“双赢”的局面。而女性文学的影视改编的当代性, 实质上是当代眼光对已成“历史”的作品进行新的诠释, 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展示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近年来, 影视江湖上更加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女性文学改编热潮。女性文学与影视这两个不同的媒介, 女性文学与影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 不论从女性文学本身的价值属性和影视艺术作品的大众文化属性来看, 还是从作品的改编者还是广大的影视观众来看, 改编都是势在必行的, 其当代性自不必说。文学作品的改编, 尤其是女性文学作品的改编, 都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 注入当代人的视角考虑重新审视原著, 取其精华, 弥补原著的不足, 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视听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 重新阐释原著。这样的改编才是当代女性文学的改编。
摘要:女性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相同却又紧密相依的艺术。本文着力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 简要地分析了女性文学影视改编的原因、现状和不同历史时代的改编特点, 并通过个案加以分析总结, 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更好地体现当代人的审美与期待视野。
关键词:女性文学,影视改编,审美,探究
参考文献
[1]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7:1.
[2]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改编的当代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3, (6) .
新女性 篇8
一、“新中式”被老年女性喜爱的原因
如今, 老年女性可选择的服装较为广泛, “新中式”只是其中一种, 老年女性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 她们思想成熟, 稳重大方, 但是很多老年女性偏爱穿中式服装, 其原因如下:
(一) 新中式服装能体现浓厚的“怀旧”情结
老年女性年龄一般都超过60岁, 她们经历、见证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发达的历史阶段, 与额上的皱纹、两鬓的白发同样存在的是浓厚的怀旧情结。“怀旧”是通过当下的直觉和过去照面, 通过当下和过去画面的重叠, 在幻觉中造成一种新的时间, 那就是“无时间”, 创造一种“永恒就在当下”、“当下即是永恒”的心灵体验。永恒不是一个时间的刻度, 永恒就是无时间, 通过过去衣着的元素消解对现在的执着, 否定现在时间的虚幻性, 在当今和过去之间形成回味无尽的“回旋”, 仿佛时间并没有流逝, 仿佛青春仍是“永恒”的。青山不老, 绿水长流, 在这样的意念“回旋”中, 穿着传统中式服装仿佛和“永恒”照了面, 仿佛过去就在昨天, 今天的自己和过去一样年轻而富有活力。
(二) 选择中式服装能够“避短”
现代服装往往要求制作合体, 以体现出身体美妙的曲线, 因此, 收省道、开片、分割等技法在服装结构中运用较多, 目的是为了将多余的面料收掉, 突出人体的胸部、收紧人体的腰部, 使服装贴合于人体, 以体现一种“凹凸有致”的美妙体态。然而, 很多老年女性由于年龄增大的缘故, 胸部较年轻人平坦, 且胸肌松弛下垂, 同时腹部也比较膨大, 腰部缓直, 胸、腰、臀之间的曲线不明显。如果穿上收腰式的服装, 腹部的隆起会出现衣服下摆处裂开, 中部向上吊起, 中腰两侧有斜绺, 后摆紧贴臀部, 衣服会出现“前短后长”的现象。传统中式服装在结构上采用直线造型, 平直宽大的造型穿在身上不仅会让老年女性没有束缚感, 还能掩饰老年女性体型上“平胸”、“凸腹”的缺陷。
(三) 追求传统服饰的“含蓄美”
传统服装是平面裁剪、平面缝制, 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 正是这些特征有别于西洋服装的“直观静态美”, 而形成了一种“含蓄动态美”。传统服饰的这种“含蓄美”与中国哲学中的空灵思想有关。《老子》中说:“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4]意思是糅和陶土做成器具, 正因为中间有虚空, 才有了器具的用处;开凿门窗以建成房屋, 也是因为有了空虚之处, 才有了房屋的用处。所以说, 实体之所以有用处, 那是因为空虚在其中起作用。老子告诉人们, 妙处往往在那个空灵含蓄的世界中。传统服饰为前开型大襟和对襟式样, 通过系扎连接服装的不同部分, 使服装有虚、有实, 空灵含蓄。
(四) 彰显“中国人”身份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地提升, 国际影响力也是日益增强。有数据显示, 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 超过了美国, 居世界之首;2011年经济总量在国际上的位次已排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之一, 钢铁、煤炭、水泥、化肥、棉布、彩电的生产量多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 并有潜力在未来2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维持9%的年增长率[5]。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在《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中这样描述:“在整体作为现代化的迟到者的亚洲, 日本作为第一航班已飞上云霄, 亚洲‘四小龙’作为第二航班紧随其后, 中国则已登上21世纪新航班, 它将开辟新的航线, 并且一飞冲天。”[6]中式服装是中国民族服装在国际上的标识之一, 穿着新中式服装能够彰显出穿着者的国别身份, 体现出一种国家增强实力后的自豪感。
二、“新中式”老年女性服饰设计要素
“新中式”着重在“新”字上, 与传统中式服装相比, 不仅服装款式设计上要求新颖, 而且在面料、细节上也要求创新。
(一) 结构上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
传统中式服装讲究一种若即若离的含蓄美, 这种思想体现在服装上, 便是结构上与西方服装“披挂”式与“缠裹”式完全不同的“半适体”式。“半适体”式服装裁剪时将袖子与衣身连在一起, 作为一个整体对待, 做成后的袖子称为“连袖”, 连袖的肩袖自颈侧至袖口成水平状, 与人体肩斜特征不相吻合, 穿着后自颈侧向腋下形成斜向褶皱衣纹[7], 因不合体而出现起抛现象, 显得臃肿不美观。“新中式”服装采用现代装袖技术, 装袖的肩袖自肩点至袖口, 按照测出的肩斜度进行裁剪, 并且袖子与衣身分开裁剪, 裁成后的裁片又按袖笼弧线进行对接与拼合, 这样做成后的袖子既合体又具有立体感, 而且不影响手臂的自由活动。如图1所示, 左图为传统中式服装造型, 它的特征为:肩部没有肩缝, 前后衣片相连, 袖子与衣身连为一体, 如果衣料门幅不够宽, 则在左右衣袖的两端再加接袖长。右图为现代服装肩袖造型, 袖子弧线分别对应前后衣片袖笼弧线进行拼接, 做成后的衣服有肩缝。
(二) 面料上既有传统面料又有现代新型面料
传统中式服装运用丝绸面料比较多, 既有厚重结实的锦类织物, 又有轻薄透明的绡类织物, 还有手感耸立的绒类织物等。目前, 春、夏季丝绸面料多选用“莨绸”, 它又称“香云纱”, 是经过天然植物薯莨汁浸染后, 再涂抹塘泥经过暴晒与洗涤而制成的, 不仅清凉滑爽, 而且具有药用价值。秋、冬季丝绸主要有织锦缎、金雕缎、乔绒、光明绒等。现代新型面料多为多种纤维混纺组合交织而成, 没有了棉、毛、丝、麻的界限, 往往是毛纺织产品中含真丝及棉纤维, 丝织物中含有羊毛等, 各种纤维混纺织物弥补了纤维间的缺陷, 不仅改善了外观效果, 而且服用性能大大提高[8]。随着现代生活理念的改变, 环保生态纤维尤为受到欢迎, 运用竹子纤维纺织而成的竹节纱便是很好的环保面料。竹节纱与粗布风格近似, 不仅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而且因纱线的粗细不匀, 而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图2为麻色竹节纱, 是一种高捻度竹节纱, 手感硬挺, 织物厚实, 线条粗犷;图3为纯棉高捻竹节纱, 是一种强捻度竹节纱, 手感滑爽、飘逸。
(三) 设计上趋于时尚化
传统文化是有益的, 但是它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而不断发展变化, 不断适应时代, 否则非但不会成为民族前进的动力, 反而会成为一种阻力[9]。目前, 世界服饰的主流是休闲服饰, 然而差异性服饰仍是其风格多样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 要注意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例如立领、盘扣、对襟、刺绣、盘花等元素, 而这些元素与时尚款式的结合, 不是将其简单地进行剪切与粘贴, 而是将现代的生活理念贯穿其中。其主要表现为运用国际流行款式造型、运用后现代的解构法, 将立领、盘扣等元素, 作为一种符号与语汇, 通过非传统的手法, 组合传统部件, 从而构成一种古今融合的中西合璧的手工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型美。图4为2013年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的出访服装, 典雅的中式立领、对襟、盘扣元素, 加上现代吸腰款式与印花新型面料, 既体现出了端庄与优雅, 又是时尚与传统的融合。
综上所述, “新中式”老年女性服装要和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就必须要时尚化, 并且要在结构、面料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这样, 那些传统服饰元素才不会被束之高阁, 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 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 “新中式”服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年女性穿着, 不仅成为重要社交场合的礼仪性服装, 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装。
摘要:“新中式”是指在表达鲜明中国概念风格的基础上, 加入时尚流行元素而设计出的服装。老年女性喜爱穿中式服装的原因, 主要在于那份浓厚的怀旧情怀, 在于宽松的中式服装造型能遮掩其体型的不足, 在于体验传统服饰的含蓄美, 在于彰显国家繁荣后的自豪感。新中式老年女性服装设计要素有三个方面:结构上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 面料上引入现代新型面料, 设计上趋于时尚化。
关键词:新中式,怀旧,含蓄,新型面料,时尚化
参考文献
[1]杨笑冰.中式服装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丝绸, 2010 (08)
[2]喻涵.浅谈“新中式服装”设计[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8 (08)
[3]陆杨, 李硕.格格:剪断春风女儿行——“新中式”赋予中式服装新内涵[J].北京服装纺织 (时尚北京) , 2009 (04)
[4]老子.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15页
[5]马建堂.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25-27页
[6]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M].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1978.47-48页
[7]吴厚林.中式袖结构设计研究[J].纺织学报, 2007 (04)
[8]张金荣.从服装市场追求“时尚、绿色”消费潮流看纺织面料流行趋势[J].江苏纺织, 2013 (02)
新女性 篇9
首先, 不少新时期女性文学史著作都存在着一个研究界限不清的现象, 表现为不同女性文学史所取的具体研究范围不同、研究对象差异较大, 存在着各说各话, 有失规范的现象。如有的研究者在“以女性为创造主体、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的意义上理解女性文学, 所以在他们的史著中, 全部都是对女性作家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的评述, 从而营造了一个与“男性文学”完全无关的独立的文学世界。而有的研究者则将具有鲜明的女性性别立场、反映女性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的文学创作认同为女性文学, 这样一来, 男性作家及其对女性思考的作品就进入了这类女性文学史著的书写视野之中。新时期女性文学史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以总结为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在中国仍旧不算成熟, 许多重要的相关理论译介以及研究工作展开得还不够系统深入, 这才出现了连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概念都得不到统一的尴尬情况。因此, 为了女性主义在中国能够健康发展, 我们首先必须加强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 符合中国实际的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 在众多的女性文学史中, 女性主义批评是唯一的批评方法, 而其他的批评方法则几乎都被冷落在一边。这是受限于以女性主义为编撰宗旨这一指导思想的缘故。它提醒我们虽然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确实有它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但当代中国文学是一个各种思潮相互渗透, 众多流派兼容并蓄的情况, 许多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作家及其作品无疑也具有这么一个特点, 所以我们在进行女性文学研究时绝不能只单一地奉行女性主义批评, 而应该在当前女性文学研究中进一步结合中国文学实际, 提倡研究方法的开放与包容, 做到加强女性主义批评自身发展的同时, 吸纳更丰富多样的理论批评方法, 使女性文学研究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体系。
最后, 在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史中, 还可以发现对女性文学作家不加以甄别取舍就全都囊括在其史著之中, 并过分高估某些女性作家以及女性文学在中国的成就等现象。同时, 一味痛陈女性文学被长期遮蔽掩盖的历史冤屈的情绪化文字也常见于这些女性文学史中。究其根本, 可以归为女性主义在中国发展背景下, 中国女性主义者们由内心焦虑而产生的比较激进的学术心态。众所周知, 女性主义是以挑战长期占主动地位的男性话语霸权, 反对女性长期受压抑现实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线的, 女性主义者们深感发女性之声的困难, 这造成了她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弱势情结。因此, 能够迅速而广泛的得到认可和支持, 得到自身的确立与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女性主义者们最大的希望。照着这个逻辑, 新时期的一些女性文学史编撰者才会借助文学史式言述, 以肯定的基调展现女性文学的影响及发展, 最终走入了努力构建一个女性主义在中国被广泛认可, 在各方面已经取得辉煌成就, 并且可以继续发展壮大的“主观言说”之中。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只能是适得其反的, 也只能是女性主义者的一种自我安慰。要想女性主义在中国能真正的确立和发展, 我们的女性主义者更应该正视现实, 拥有成熟的学术心态, 以建立扎实的理论体系, 积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为本。再回到文学史的编撰上, 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史编撰者也应以文学史家向历史负责的精神为女性文学编史立传, 真实而全面地展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女性主义思潮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潮, 它无论是从文学理论还是作品创作都极大的繁荣和丰富了中国新时期文学。本文试图通过反思新时期女性文学史编撰所折射出的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这个侧面反映女性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及其发展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潮,女性文学史,问题
参考文献
[1]、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3月.
[2]、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年10月.
[3]、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天律人民出版社, 1995年.
[4]、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
[5]、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开明书店, 1932年.
[6]、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1月第2版.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8]、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9]、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新女性 篇10
今年登上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富豪中, 共出现16位女性富人, 比去年减少了6位。其中, 碧桂园的杨惠妍以329.8亿元的财富取代龙湖地产吴亚军, 成为今年的女首富, 而因为离婚影响到财富净值的吴亚军, 与富华国际集团的陈丽华分别以284.7亿元和190亿元居第二、三名。广东地区仍是中国女企业家创业最受欢迎的地区, 有4位女富人将公司总部放在广东。
与500富人大部分来自于房地产行业不同的是, 这16名女富人中只有两人以房地产为主业, 反映出女性富人创业领域的多元化。
从年龄来看, 女富人平均年龄50岁, 年龄最大的陈丽华72岁, 最小的杨惠妍今年只有31岁。比较有话语权的女富豪有全国人大代表吴亚军、陶华碧, 全国政协委员杨澜、陈丽华、雷菊芳、郑翔玲。另外值得关注的是, 13位上榜女富豪为白手起家, 其他或是继承, 或是受赠, 或是遗孀, 如碧桂园的杨惠妍、中国生物制药的郑翔玲和丰立集团的吴惠娣。
新女性的“妖孽”时代 篇11
今天,“妖孽”已在亚文化和某些生活情境中获得褒义,用于赞美。
当代女性并不介意成为妖孽、成为尤物、成为万人迷、成为男女通杀的美人儿、成为朋友和公众眼中有魅力的人,艳压群芳,技惊四座,如同男人们并不介意成为成功人士。
成为妖孽难,因为要跟天赋和岁月作战;同时照料好身体和灵魂,这样的艰巨任务男人从没完成过。
女人不应该老去,也不会老去。如果你真的这样想,并愿意为之付出相应努力的话。连芙蓉姐姐都修成女神了,世上无难事。只要你想好了怎么去过这几关——二十几岁,战痘;三十几岁,祛皱;四十几岁,淡斑;五十几岁,对抗松垮;六十几岁,防秃。
没有腰线就没有前途
关于减肥,小S说过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要么瘦,要么死。极言女胖子的万劫不复和瘦身的必要性。但是人过40,这句话要一分为二地听。首先,你已经错过了减肥的最佳年龄。有句老话,大姑娘胖脸,小媳妇胖腰。生活就是这么令人哭笑不得,大姨妈都快离开你了,赘肉却始终不离不弃。过了40岁,你会发现健身和饿饭都没那么管用了。在跑步机上累成神马,吃得也不多,怎么就不见瘦。尤其是肚子,长得飞快,消得很难。
与其瘦得像相片,不如跟它打个商量,把肉管理起来,让它去该去的地方。当然,这也很难。那还有一个比较讨巧的办法,那就是竭尽全力,保有你的腰线。没有腰线的女人是没有前途的女人。道理很简单,有了腰,你才能摇曳起来,而摇曳是女人跟男人在外在性征上最大的区别。试着让肩和腰保持一个清晰的比例,这会使你看上去比实际体重起码苗条3公斤。把钱和功夫花在腰线上,把美容院预算中最多的部分放到塑腰的疗程,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当然,摇曳也有分教。腰上较劲肩膀放松那是淑女,腰上放松肩膀较劲那是太妹。这是一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功夫。得练。如果你是超过170cm的大号美女,建议看看英格丽·褒曼所主演的电影,体会一下那难以言说的褒曼式步伐:沉肩、提臀、收腹,并微微含胸——这里微微含胸是关键——你会理解178cm的超大规模身材也可以在美女如云的二十世纪好莱坞独步天下,成为旷世的御姐。
不穿什么比穿什么重要
在30岁以前,衣服完全可以乱穿,青春无禁忌,胡穿胡有理。所以在这个年纪,就请尽量放肆地尝试吧。40岁以后,首要一件事,给自己定一些穿着上的禁忌。在这时候,不穿什么比穿什么,更能说明你是谁。
到了40岁,远离松糕鞋,不管你多么希望自己也有林志玲那样的鹭鸶脚;远离网眼黑丝袜,不管你多么希望自己的萝卜腿显得像美颜相机里的郭美美一样修长;远离超短裙……我在40岁做的最聪明的人生决定就是把所有膝盖以上两公分的连衣裙和美丽的高跟凉拖都送了人。总之远离一切把你跟20岁的小女生关联起来的意向,切断一切把你跟青葱岁月关联在一起的可能。到了这个年纪,最优雅的姿态就是没有过去也不见未来,你站在那里,洞鉴古今,遗世独立。
在薄露透这事上,我是这么想的。露是不怕的,女人到80岁也有穿低胸晚礼的当然资格,只要你的体力还hold得住那种香肩云鬓的场合;相反的,选择有透感的面料要特别当心。除非你保证在若隐若现的黑色蕾丝的内里,是你依然纤弱如少女般的美丽锁骨,而不是厚实但略显凹凸不均的橘皮组织。而对于那些垂感特别好的面料,比如90年代时髦过的重磅真丝,穿上它直接就让你的体型垮下来,人也顿时矮了好几公分。
还有一种公主病的女士,希望永远把自己打扮成成人版的芭比娃娃。不得不说这是难度很大的模仿秀,除非你同时有着硬塑料的五官和内心。如果你有60岁的话,试着把自己打扮成36岁,但不要试图挑战16岁。这也是和晓庆姐可以稍作商榷之处。
让自己柔软下来
在女性保有内心柔软的重要性方面,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男士都提出过中肯的建议,比如萨特。萨特说:“一旦男人由于发展自己的理解力而弄到丧失感受性的地步,他就会去找到一个女人,通过占有敏感的女人来获取她的感受性。”翻译一下大概就是,你想占据一个男人么,那就柔软你的心吧;想保有一个男人么,那就敏感你的心吧。因为女性与男性的基本区别,除了生殖系统,还有神识系统。
很多女士做梦都想钓得金龟婿,嫁与高大上,那么,听听萨特的建议,每天给自己做30分钟心灵的按摩,那是比什么样的香氛SPA都是更有效的驭夫术。再换句话说,丰富的敏锐的独特的感受性,是女人宝贵的资源。它是女性性感的源头。
除了打麻将之外,最好再培养一两样兴趣,为将来退休做准备。这世界上没有比每天躺着看4小时电视更容易让人衰老的事了。所以, 当你发现自己的日子忽然慢了下来,那就应该给自己张罗一个爱好,来占据本来打算怄气、两舌、打妄想的时间。给内心一个向上的支点,来对抗向下的沉沦。
亚洲女性的审美所执决定了,我们不怎么会跟自己面部的皱纹和谐相处。我们用肉毒素和胶原针拼命抵抗衰老,却从没想过,皱纹也是有意义的,它甚至可以开启你人生最美好的那一部分。与衰老缠斗,最终的赢家,不是靠胶原针打败时间的女人,而是活在时间之外的女人。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妖孽
女人把自己修炼得水木清华艳冠群芳,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男性。
没有比女性更难做的了。打扮得太好,叫做“冶容诲淫”;完全不打扮也不行,因为女要“为悦己者容”。完全没有才华,会被轻视和玩弄,如果过于有才华,就简直不会被当做女性看待。
女性不能过得失败,可是最好也不要太过成功。长久以来都有一种观念:成功女人的婚姻与生活大都不幸福,所以应该回归平凡,学会用一手好菜拴住老公的胃才是明智的做法。我在很长时间内都深以为然,后来才意识到:成功女性只是少数,所以她们的不幸福的案例就会被夸大,而大多数女性的无奈与妥协在数量上其实更多。另外,成功女性幸福的阈值更高,这根本不是一场公平的竞赛。
有句古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很多人仅仅依据此话,就推断出古代女性大多数缺乏教育,没有文化。实际上,在明清时期,中上层的家庭已经开始普及对女性的教育,社会风气也鼓励妇女识字作文。然而,女性所受的教育并不能成为自己的财富,而是嫁妆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抬高在婚姻市场中的价码。
延续到如今,我们好像已经熟悉了这样的句式与因果关系:“把自己修炼得更好,才能遇到更好的伴侣。”“让自己更加自信、独立,才能得到更好的丈夫。”这暗含的意思是,男性变得更好,有利于征服女性;而女性变得更好,是为了能够自己选择被征服的方式。
新女性 篇12
关键词:简·奥斯丁,女性主义
一.作家与作品介绍
简.奥斯丁 (1775-1817) 是英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上承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传统, 下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现实主义的人高潮。[1]据说当时的摄政王所有的住所都备有一套奥斯汀小说供他随时阅读。[4]小说家司各特也对她赞赏有加:“这位年轻女士擅长描写平凡生活的各种纠葛、感受及人物, 她这种才干我以为最是出色, 为我前所未见。”简.奥斯丁社交面狭小, 其小说故事只限于三、四户人家。但她却极好的把英国社会寓于这方寸之间[1], 并以女性所特有的观察力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破天荒的发出了女性主义的呼声[1], 深深质疑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二.《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新女性形象
19世纪的英国是父权社会。信奉柏拉图的女性喻为容器, 男性为模具的推论。妇女的地位只相当于一个未成年人或是奴隶。[6-2]妇女没有受教育和继承遗产的权利, 她们唯一的社会角色只是当好妻子和母亲。处在中上层社会的女性, 由于自身身份限制尤其如此。嫁个有钱人意味着她们后半生会生活得富足。无论父母还是女性本身都把婚姻的标准定位在金钱和地位上。只要有钱、有地位, 无论有无感情都是完美的婚姻。
可范尼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反叛者。虽然范尼是简.奥斯丁所有小说中条件最差的一个女主人公[5], 但她对男权社会下女性择偶观提出了挑战。她没有与世俗同流合污, 用金钱和地位来选择自己的另一半, 而是理智、独立地用自己的标准来争取自己的幸福。彻底瓦解了当时社会“凡是有钱的单身汉, 总想娶位太太”这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虽然她的爱情之路并不顺利, 但却颇具女性主义色彩。
2.1面对花花公子克劳福特先生马拉松式追求, 勇敢说不
克劳福特先生是一位绅士, 名下拥有很多地产, 一年收入足有4000磅。是那个时代英国女性理想的结婚对象。书中托马斯爵士也认为, 无论自己哪个女儿能许配给他, 他都会很乐意。把朱丽叶许配给克劳福特先生比把玛利亚嫁给罗什渥兹先生都要满意得多[2]。可见克劳福特先生是多么好的一个女婿。就是这么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对象, 范尼却拒绝了。她不喜欢他。她觉得克劳福特先生是个浮华的人, 不足以托付终身。其实, 克劳福特先生最开始讨范尼的喜欢并不是真的喜欢范尼, 而是其花花公子的本色。因为他那么容易就能吸引到范尼的两位表姐玛利亚和朱丽叶的爱慕。而范尼却完全是个另类, 她对克劳福特先生几乎口都不开。范尼的这种冷漠恰恰勾起了克劳福特先生的兴趣, 无论如何他一定要让她喜欢上他。可慢慢地, 克劳福特先生却爱上了这位感情纯真的女孩子, 深深地坠入了爱河。他想娶她, 要给她幸福。他费尽心思帮范尼的哥哥威廉升职, 以为这样可以让范尼爱慕他。但范尼虽然很感激其对哥哥做的一切, 可还是很理智地拒绝了他的求婚。在范尼看来, 即使男方十分富有, 极有地位, 如果他做风不当, 不务正业, 也是不能托付终身的。
2.2面对家人朋友的劝解, 仍然坚持自己的主见。
家人知道范尼拒绝了克劳福特先生求婚后, 都很惊讶。几乎人人都在劝说范尼接受克劳福特先生的结婚。平时的好朋友克劳福特小姐更是对范尼冷嘲热讽, 暗示范尼太过自大, 丝毫不现实。知心二表哥埃德蒙也坚持站在父亲一边极力促成这门婚姻。平日里, 自己敬重的托马斯爵士非常严厉地训斥了她。说她不孝, 断定她“具有当时女性流行的精神独立的倾向”。而这是他最为反感的。为了让她彻底醒悟, 他还特意把她送回她在朴茨茅斯的老家, 让她了解自己的处境——如果不答应和克劳福特先生结婚, 她就会一辈子贫穷, 一辈子过着不能温饱的毫不体面的生活。可这些都没有击垮范尼。她没有向他们任何一个人低头。她有她自己的标准, 她有她自己的原则。一个她不爱的人, 她是不能嫁给他的。虽然他的条件无可挑剔, 那样符合当时的择偶标准, 可他又那么轻浮, 又那么不务正业。和他结婚也不会幸福。不久, 范尼的坚持就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克劳福特先生风流的本性大露, 居然和刚刚结婚不久的罗什渥兹太太 (即范尼的大表姐玛利亚) 出了走。这让托马斯爵士一家脸面全无。直到这时, 庄园里的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意识到以前对范尼的误解。
2.3暗恋表哥埃德蒙, 并最后获得了幸福
小说中的范尼九岁就孤身一人投奔到曼斯菲尔德庄园生活。在庄园里, 她远离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一切真正爱她的人。她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住在与女家庭教师和女仆为邻的阁楼里, 那里即使冬天也不生火。她天天战战兢兢地生活, 小心揣摩着这里每个人的脾气, 不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但即使这样, 有时稍有不慎就会被大姨妈骂。时不时还要受两位表姐玛利亚、朱丽叶和表哥汤姆的嘲笑。在这种情况下, 善良的二表哥埃德蒙成了他的依靠, 她唯一的朋友。也许就是二表哥, 她才感到庄园的一切都不再陌生, 人们也不再那么的可怕, 才能自信地在庄园里生活下去。慢慢地, 这份依赖变成了爱情。原来的二表哥变成了范尼暗恋的情人。可这份感情只能深深藏在心里。表哥埃德蒙只是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妹妹。托马斯爵士也不欢迎没有地位没有多少嫁妆的范尼和他的儿子结婚。不久, 埃德蒙爱上了一个有20, 000英镑嫁妆的富有的克劳福特小姐。可范尼只能暗自神伤, 不敢丝毫表露自己的嫉妒之心。埃德蒙对克劳福特小姐一片真心, 但克劳福特小姐是个很轻浮、很实际的一个人。“她眼里只有金钱”。当她得知埃德蒙不久要当律师时, 断然和他断绝了关系。这很让倾心于她的埃德蒙大受打击。在埃德蒙为失恋而感到痛苦时, 范尼用她朴实、真诚的心照顾、开导埃德蒙。埃德蒙也突然发现范尼原来是那样的美丽动人, 意识到范尼才是他理想的伴侣。最终, 他们两个幸福的走到了一起。
参考文献
(1) 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 (上) 》译林出版社, 2005
(2) 佩译:《曼斯菲尔德庄园》,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
(3) 李维屏主编:《英国小说人物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4) http://baike.baidu.com/view/42009.htm, 2010.4.4, 15:00
(5) Christopher Gillie.《奥斯丁导读》,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