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女性文学

2024-10-0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新时期女性文学(通用12篇)

新时期女性文学 篇1

引言

自“光与影”的视频影像诞生以来,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便一直是大众热衷的话题, 尤其是在原创能力普遍衰竭、原创作品越来越少的当下。于影像文化呈现极度蔓延的今天, 文学著作的影视改编亦呈热势, 诸多的文学或戏剧改编作品出现了, 而长久以来文学与电影、文学与性别、性别与电影的关系又是一个极有意涵的议题。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展开, 当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女性文学改编电影的崛起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毋庸赘言, 现今的女性文学影视改编已然成为影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范畴。正如克罗齐曾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 女性文学的影视改编, 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标准, 甚或折射出某种政治倾向与时代需要。

一、女性文学影视改编的理论基础

西方接受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家创作的文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而是未完成本, 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 只出现在每个读者心中的荧屏。”[2]文学本身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想象的空间, 蕴藏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阐释和无限的可能性。而对于影视改编来说, 里面提供了很多空白需要影视符号去填充的。这种填充是自由的没有标准的答案, 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既包含了改编者的主观性又具有当代视角。同样,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是改编者对文学的接受和阐释, 而改编后的作品, 不可避免地具有当代性。同时这种当代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一直属于高雅艺术, 甚至是被束之高阁的存在, 而影视剧则更加偏重于通俗艺术, 具有大众性、普遍性、娱乐性和商品性。

改编之前, 必须先找到文学、影视与当代这三者之间的平衡点, 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作活动, 化深为浅, 化难为易, 变高雅为朴实, 让曲高和寡变雅俗共赏。无论从文学本身来看, 还是从影视剧的大众性来看, 影视改编的当代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女性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 不仅是女性文学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且是高雅艺术走向大众艺术, 文学艺术走向商业艺术的必然要求。

女性文学的定义可粗略地概括为四种:第一种是用女性主义的立场写作的文学;第二种是以赞美、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写女人的文学。这种定义同样经不起质疑, 因为它所表达的女性形象很可能是某种男性意识形态下空洞的能指;第三种是指写女人的文学, 这种界定方式以题材为界定标准显得过于空泛而没有实质意义;第四种是指女人写的文学, 突出了女性文学创作的性别主体地位。“女人写的文学”这个看似平常的界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却有其独特的意义。因而本文所将探讨的女性文学主要是指“女人写的文学”。

根据文学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一直存在的现象, 认为当下对影视改编的态度主要分为三种:第一, 忠实甚于改编持这种说法的认为改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非主题、内容、思想的擅自改动, 文学本身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第二, 改编重于忠实, 持这种观点的人更注重改编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原著虽为改编提供了主题、思想、情节等, 但影视作品必须有其自身的风格和形式, 而不是将文学仅仅成功地复制粘贴到影视当中。第三, 也就是中庸之道, 这也是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影视的改编既要忠实于原著精髓, 又要有所创新于起始的框架情节的限制。

二、女性文学影视改编现状探析

电影诞生于1895年, 电视诞生于1926年, 而女性文学亦崛起于20世纪, 三者几乎同时发轫于同一时期。电影电视作为一门新的艺术, 在发展的进程中, 必然要借鉴传统艺术尽管文学与影视存在着一些实质性的差异, 但不可否认文学的影视改编无疑是它们取得发展的快速跳板, 女性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关系可谓是青梅竹马、互利共赢。但将性别意识文学与影视改编相联系的探索经验和研究理论极少。

影视与女性文学的联姻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解放后出现过一个高潮, 影视改编较为集中该问题的探讨则始于八十年代”[3]。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后期, 出现了大多关于“忠实说”的忠于原著的改编影视探究, 九十年代末至今, 关于改编的理论探讨和争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出现了繁荣多元化的局面。下面以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改编为例进行探究。

这是女性文学的第二次高潮时期, 影视改编理论的成熟之际, 出现了电影必须首先是文学的观点, 这个时期, 文学的霸气地位极为突出。女性作家的大量涌现, 正是文坛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中, 最有代表的女性作家是张洁, 还有张辛欣、铁凝和王安忆, 以及戴厚英、谌容、叶文玲、刘索拉、张抗抗、残雪、舒婷、陆星儿、乔雪竹、池莉、方方、蒋子丹、迟子建等。

池莉的作品应该说触镜率也是很高的, 并在影视界掀起了一股“池莉热”。八十年代后半期以《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小说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代表。其后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等被改编成影视, 是当代受众面最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小姐, 你早》、《来来往往》、《生活秀》等作品纷纷被搬上银屏。池莉较之张爱玲有着更鲜明的女性意识, 进行更自觉的女性书写, 她的一些作品就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

现为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 应该说是与影视结缘也比较早的, 她的小说《哦, 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大浴女》、《玫瑰门》等都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现在我们就结合她的小说《永远有多远》的改编分析铁凝小说的影视改编。在改编后的作品里, 每一个铁凝笔下的人物都被一一掏空, 变成一具“躯壳”。最可怕的“变脸”当属西单小六。原著小说中的西单小六, 是一个“文革”后期的“胡同小太妹”, 风骚得骨子里都渗出媚来的“坏女人”, 是老实人白大省“一生最崇拜的女人”。但是电视剧里的小六, 原著里那股风韵不复存在不说, 还“符号加脸谱”地变成了一个专从白大省手里抢男人、从男人兜里往外掏钱的俗气女子。作品中人物的内蕴和丰富性已荡然无存。如此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使原著中那些探讨人性的内涵, 只剩下一个还叫做“永远有多远”的“空壳”。

王安忆, 著有长篇小说《长恨歌》、《纪实和虚构》、《69届初中生》、《流水三十章》等, 另有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其《本次列车终点站》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第一届、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根据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丁黑导演) , 由蒋丽萍编导和丁黑导演的电视剧《长恨歌》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如在影片的内容简介中, 有这样一段话:“《长恨歌》以千疮百孔的感情, 恍然如梦的岁月为主线贯穿全剧, 讲述了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 在不同的年龄和时间, 曲折而不同的情爱历险。”电视剧的内容不说, 单看这个电视剧的介绍就足以让观众产生误解, 以为《长恨歌》肯定又是一个简单而又俗套的“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就这样的一个内容简介就把一个女性主义的文本所特有的色彩给抹去了。所以改编后的电视剧中出现一些和小说原著相背离的情节就不足为怪了。

三、对女性文学影视改编发展的思考

为什么影视人会如此青睐经典的女性文学作品的改编?原因大体可分为三种, 第一, 创作者出发, 是导演或是创作者喜爱甚至迷恋某位女性作家的作品, 想通过自己改编的影视作品对她表示敬意和爱意。比如著名导演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归来》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 并预计再改编其新作《床畔》。第二, 从女性文学某作品本身出发, 经过无数的千辛万苦仔细琢磨才完成一部作品, 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故事与想象, 而国内一线编剧欠缺, 缺乏好的故事, 因此, 影视创作者只要将现成的文字意念和故事影像化就能制作出一部电视和剧本, 既经济又省时。第三, 制片方观察到女性文学的潜在商机和市场, 这也是目前火热的趋势, 比如《甄嬛传》、《步步惊心》、《美人心计》、《蜗居》等剧皆根据畅销网络女性文学改编。第四,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大多数影视受众为女性, 女性作品更能引发共鸣而使收视率或票房升高, 从而使制片方获得经济效益。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影视改编, 挖掘影视改编作品中“独特的女性力量”。试图寻找那些埋藏在女性文本与影视作品中真正女性的声音。这或许是更深一层的原因和力量。

虽说每部改编的影视作品是不会超越原著, 缘于小说是依赖文字叙述, 而电影偏重的视听语言, 它将整个故事的背景进行了挤压。综上所述, 梳理与反思之后, 其实不难发现, 女性文学作品的改编没有固定模式, 也没有最佳答案, 在改编形式上可以说是各式各样的, 这不仅表现在原著本身, 还囊括了改编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与艺术观等, 包含了其独特的个性、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在创作时还应考虑到观众的审美期待与思想观念, 使改编具有当代性和影视化。虽说改编样式多样, 但其中也有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为一些改编者借鉴。

结语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忠实再现原著精神, 是大多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改编。在影像文化高度泛化的当下, 对文学文本的影视改编已经成为经典传承的主要方式。因而, 在未来女性文学改编将极度蔓延, 改编者不仅仅忠实于文学原著, 还拥有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使影视与文学呈现“双赢”的局面。而女性文学的影视改编的当代性, 实质上是当代眼光对已成“历史”的作品进行新的诠释, 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展示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近年来, 影视江湖上更加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女性文学改编热潮。女性文学与影视这两个不同的媒介, 女性文学与影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 不论从女性文学本身的价值属性和影视艺术作品的大众文化属性来看, 还是从作品的改编者还是广大的影视观众来看, 改编都是势在必行的, 其当代性自不必说。文学作品的改编, 尤其是女性文学作品的改编, 都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 注入当代人的视角考虑重新审视原著, 取其精华, 弥补原著的不足, 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视听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 重新阐释原著。这样的改编才是当代女性文学的改编。

摘要:女性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相同却又紧密相依的艺术。本文着力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 简要地分析了女性文学影视改编的原因、现状和不同历史时代的改编特点, 并通过个案加以分析总结, 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更好地体现当代人的审美与期待视野。

关键词:女性文学,影视改编,审美,探究

参考文献

[1]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7:1.

[2]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改编的当代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3, (6) .

[3]魏少华, 王雪媛, 宋祖华.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J].东方论坛, 2005, (5) .

新时期女性文学 篇2

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

1.伤痕文学

指着眼于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描述饱经磨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揭示十年“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历史创伤,表达激愤悲恸的时代情绪,是当时刚刚从“文化大革命”浩劫中挣脱出来的一代人的心灵写照。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篇之作,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的另一部代表作,伤痕文学因此得名,这两个短篇开了后来被称为“伤痕文学”的先河。2.反思文学

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作家们打破思想禁锢,进一步追根溯源,去思考、探究造成“文革”这样灾难与痛苦的历史根源,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把“文革”十年浩劫同十七年的历史联系起来,对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等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艺术的再认识,再反映,再评价,启示人们反思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止悲剧重演。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回应时代需求的又一现实主义文学浪潮。其代表作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3.寻根文学

是指一批作家们从历史反思向文化反思进发,进而创作出的一批旨在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与病态只跟,以播扬传统文化,消除民族劣根性对社会进步的影响,重铸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的作品。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有着明确理论主张的文学思潮,其代表作品有贾平凹富有浓厚秦汉文化色彩的“商周系列”小说、张承志的独具“草原文化”特征的系列小说、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阿城的“三王”等 4.新写实小说

简单的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的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5.朦胧诗

朦胧诗潮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它在诗坛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其代表性作家有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回答》、顾城的《黑眼睛》等。6.新历史主义小说

80年代中后期,在文坛上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重新抒写历史的的创作思潮,这种创作思潮主要体现为一批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完全不同的历史小说创作。这种思潮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思潮,这些小说被称为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以现代主义的史学观、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文化人类等新的史学哲学方法为思想基础。其代表性作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丰乳肥臀》,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

<1>.谈谈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对现代主义的开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主义的开放,首先表现为形式上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借鉴。

其次,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开放在内容上表现为现代主义意识的渗透。

第三,对现代主义的渐次开放而导致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内容上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渗透,打开了现实主义文学吸取中西方多种创作意识,创作方法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其表现力,提升其概括和把握生活的能力的大门。

<2>.简述朦胧诗的审美特质

答:1.朦胧诗在内涵上,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自由的心灵。由以往的对于现实或观念的直接解释和说明转向写意,凸显诗人的主体意识和心灵感应。将 经历劫难之后的忧患同激愤有机合成,使诗的社会功利同公民使命感得到契合。2.朦胧诗在艺术上追求朦胧之美,以间接的暗示替代过去的直接显现,注重通过意象的凝聚和组合给对象以分散或整体的象征效果。注重以新奇的想象和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象征印象、变形等手法,使作品扑朔迷离,具有抽象性和超越性的特征,有浓郁的西方现代派的色彩。

3.在诗歌内容上,恢复了“自我表现”的尊严和地位,表达对生活富有个性的思考,使许多个我性的题材也走进了诗歌的创作领域

<3>.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相比,新历史小说有何特点?

答:1.在某种程度上,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话语,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的拒绝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图解,而是进入了一个相对主义的、个人化的历史叙述状态。

2.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往往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新历史小说关注的不再是重大的“正史”题材,而是带有“野史”性质的民间家族史、村落史和个人生活史。3.对杰出英雄人物的塑造,是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追求,而在新历史小说中,“非英雄化”成为一种反英雄,英雄神话被彻底解构。

4.传统革命历史小说往往以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对象,而新历史小说所描写的常常是那些无法考证的虚构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新历史小说在叙事上表现了明显的虚构特征。

<4>.如何评价网络文学现象?

答: 网络文学是指生存于电脑网络上的文学,在网络上创作,发布和流传的文学。网络提供了一个无限空间,自由出入文坛,使得每个写作的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网络写作,使得“全民写作”的神话逐渐变为现实。每个人都是作家,或者说是潜在的作家。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普遍的,影响了社会的每一个,文学也不例外。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格局,文学的门槛降低了,走向文学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和多样。网络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草根精神的体现。网络写作之于传统写作,就是草根挑战“主流”。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说过,网络文学创造新鲜词语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方式,它颠覆了纸质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但网络文学的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网络写作的匿名性让一些网络写手丧失了责任感,造成了网络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发表的随意性也带来了艺术质量的粗糙。著名作家陈建功曾对网络文学作过这样中肯的评价:“网络文学极大地扩大了作者发表作品的空间和覆盖面;与纸质媒体相比其交互性更强。网络文学不管对他已有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评价如何,它却不是一个幽灵,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又蕴藏着缺陷和矛盾的现实”。

<5>.话剧《狗儿爷涅槃》的思想意蕴和结构艺术。(注:仅供参考)

思想意蕴:《狗儿爷涅槃》这部多场现代悲喜剧向观众揭示的思想意蕴是深沉而多义的,《狗儿爷涅槃》在农民与农村、土地的历史关系中深刻地剖析人性。剧作以其成功的舞台探索与深刻性颇受赞誉。剧作通过农民狗儿爷几十年的坎坷经历,触发人们对于数十年来农村世态变迁的反思,表现了极“左”路线的危害以及历史对人事的嘲弄,同时通过对狗儿爷的农民式因循守旧、妄自尊大、狭隘报复等心理特征的表现,批判了小生产者的落后守旧意识,揭示了农民与地主祁永年在精神深处的文化意识的亲和相通,将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批判,推向历史深处。

结构艺术:在结构艺术上,《狗儿爷涅槃》是叙述的,不仅人物的思想及命运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表达,即便狗儿爷的幻觉或内心视象的对话,也用叙述的方式表达,因而它又具有了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效果。剧作借用了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让狗儿爷充当叙述主体,同时,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为独立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塑造了祁永年鬼魂的形象;狗儿爷精神世界的复杂性通过与祁永年的鬼魂的争辩、厮打,得到了形象直观的表现。

此外,剧作运用现代戏剧的各种手法深入开掘人物的心灵,特别是狗儿爷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的心态,运用意识流等手法表现得自如流畅,贴切自然。被认为是实验戏剧最成功的作品。

<6>.简述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特点。

答: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兴盛,呈现出全方位跃动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在描写对象上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真实的再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作家把握生活的全新视野,这里既有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有社会生活热点。从高层政要到社会精英,平民百姓,乃至三教九流,五行八行无所不包。

2.在艺术表现上,新时期的报告文学艺术形式的变革打破了过去几十年间报告文学只能在小说,散文和新闻特写等形式的刻板临摹中徘徊的局面,“文体意识”的日趋自觉,使作家们努力创造出报告文学的多种样式。

3.在结构上,在传统的单一事件与人物描述的基础上,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出现了全景式、集合式结构的作品,突破了过去报告文学对事件所作的“平面”叙述,将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诸种现象做并列连缀组合,以此来共同表达某个主题,显现其理性思考。4.在表现手段上,报告文学作家们广泛吸取诸种文体形式的特长,将其作为报告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作家因此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5.在叙事方式上,新时期报告文学向多样化路向发展。

<7>.从高加林到孙少平形象的塑造,谈作家对新的农民文化性格的挖掘和展示。(仅供参考)

答.1.《人生》的成就首先在于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高加林是当代浮躁青年的一个典型形象,他不甘平庸,努力奋进;他有理想又心高气傲,有才华又不满现状,他向往城市文明,向往城里的生活方式,在偏僻的乡村传播现代文明。在追求奋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性格和社会整体浮躁的原因,他们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挫折,失败,痛苦,也经受了理想,爱情的幻灭。

简述新时期泛文学及其文学新格局 篇3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87-02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文学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繁荣。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文学领域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其中网络文学、畅销书、与泛文学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本文在分析泛文学种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及新时期文学格局的变化。

关键词 新时期;泛文学;文学新格局

新世纪对文化的宽松政策,加之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为许多人提供了创作的可能,使得文学获得了更多的民主,因此文学领域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并呈现出新的格局。

1 新时期泛文学的种类

1.1 泛文学写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文学领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化界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遭到了破坏,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一定的实证依据,因此不够有客观严谨。与之相反市场经济的繁荣会促进文学的繁荣,市场机制具有公正公平的特性,从某种角度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为每一位爱好文学的人提供了平等的机遇,受国民文化水平整体上升趋势的影响,为每个具有写作潜能的人创造了写作条件。因此,文学正在走下坡路或是正在边缘化这样的观点是不够严谨公正的,这种观点仅仅是立足于精英文学与国家文学。如果细心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我国文学当前的写作队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庞大,写作队伍包括职业作家,兼职作家、自由攥稿人、专栏写手、以及数不胜数的匿名作者。

文学的繁荣与市场经济的繁荣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当今社会传媒的发达相联系。传统的传媒领域范围特别狭小,不像如今的传媒发展空间日益多元化、丰富化。出版、电脑、电台、手机、报刊杂志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壮大了文学的阵营,而且随着电子网络的普及,博客、微博、以及电子刊物随之诞生,并且在形式与出版方式方面与传统文学有根本性的差别。综上,新时期不管是在何种载体上发表的文字都达到了与人交流的目的,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的范畴。

1.2 畅销书写作:

当前,图书市场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加之对文化产业培育的注重,畅销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鱼得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往来日益密切,畅销书也在走国际化路线,并且分类逐步细致化、技术水平也在上升,从创造到消费逐步成为一种产业。不少畅销书的写作者具有先进的品牌意识,使得畅销书这一产业在程序与规模上都走向正规,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链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畅销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果,突破了传统写作个人化的特性,具体的创作过程与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创作环节涉及到很多步骤,市场调查、创意设计、作品结构、分部写作、作品合成等。畅销书可以以其形象创意开拓出不同形式的延伸产品,比如根据畅销书改编的游戏、动画、电影电视等,畅销书的增值属性会带来可观的商业价值。畅销书的典型代表为类型小说,其融合了通俗文学的特征,以满足大众口味为创造方向,赋予娱乐性、享受性、能够给感官与内心带来欢乐等阅读体验都是类型小说创作考虑的因素。从实质上而言,类型小说能够娱乐大众,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传统小说讲求小说创作的艺术性,而新时期的类型小说则以读者为中心,是读者的艺术。它更加贴近社会潮流的脉搏,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能够抓住娱乐的要点。

1.3 网络文学: 19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获得了蓬勃发展,各种交互平台广泛建立,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文学应运而生。网络文学带给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网络文学进一步实现了文学的民主化,更加贴近社会大众。其次对写作者的要求有所改变,写作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精英式的脑力劳动,而是逐步转化为一种体力劳动,写作者每日必定要完成相当数额的文字量,如此才会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络作家。再次,文学的不同属性决定了文本会对读者产生不同的要求。网络文学产量大,速度快,因此在语言上不可能做到句句妙语如珠,字字经过推敲,网络文学中必定存在着许多精华,但是它不是直接呈现给读者的,读者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过滤,网络文学具有原生态,不精雕细琢等特点。网络文学作者同读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所有的网络作品都存在两面性,一面是表面化的,具有显性特征,即网络平台显现的样子;另一面是内在化的,具有隐性特征,是读者阅读过程中去粗取精、经过选择、过滤、去伪存真后的产物。网络文学需要读者的二次加工,不像传统文学那样是作家加工好的精华之作,网络文学改变了传统用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具有开创性

1.4 手机小说: 当前,手機小说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网络和通信运营商看到其深层次的价值,已经开始向这一领域拓展。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手机小说是以手机作为创作和阅读载体的文学样式,但实际上要复杂得多,首先它是以手机和网络为特征的双重运营环境,其次是它的篇幅,这些使它虽有小说之名,但却没有纸质媒体小说之实。许多原创的手机小说是以“短信”或“段子”为主的,这也是中国手机小说独有的特征,因为受中国笔记、笑话、曲艺等文学艺术样式与思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手机小说逐渐演变成了特有的“段子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新时期形成的新文学格局

美化时代的到来是促成了文学泛化局面的主要原因,美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它影响着社会的表征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审美的要求已经延伸至实用领域,人们在新形势下人们追求人工产品的完美化、极致化、“修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是美化的高层次阶段,只有将实用与美化有机结合才会获得新时期社会大众的认可,因此文字美化也要力求做到这一方面的要求。因此新世纪形势下的招聘、广告、计划书、报告、新闻等只要是文字出版物,几乎都以美化要求自己,即便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一改以往的风格特征,尽量从美化的角度表达。新时期的背景下,文学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阔,人们可以从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学的境地。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革命从未止息。新时期的文学更带有民主的彩色,人人都有的创作的机会,凡有文字处就有文学,这是未来文学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文学的发展,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新时期的文学,并努力探求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如此才使文学发展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

[1] 孙琤琤.当当网畅销书书名研究[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12)

[2] 刘爱军.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5)

新时期女性文学 篇4

首先, 不少新时期女性文学史著作都存在着一个研究界限不清的现象, 表现为不同女性文学史所取的具体研究范围不同、研究对象差异较大, 存在着各说各话, 有失规范的现象。如有的研究者在“以女性为创造主体、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的意义上理解女性文学, 所以在他们的史著中, 全部都是对女性作家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的评述, 从而营造了一个与“男性文学”完全无关的独立的文学世界。而有的研究者则将具有鲜明的女性性别立场、反映女性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的文学创作认同为女性文学, 这样一来, 男性作家及其对女性思考的作品就进入了这类女性文学史著的书写视野之中。新时期女性文学史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以总结为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在中国仍旧不算成熟, 许多重要的相关理论译介以及研究工作展开得还不够系统深入, 这才出现了连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概念都得不到统一的尴尬情况。因此, 为了女性主义在中国能够健康发展, 我们首先必须加强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 符合中国实际的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 在众多的女性文学史中, 女性主义批评是唯一的批评方法, 而其他的批评方法则几乎都被冷落在一边。这是受限于以女性主义为编撰宗旨这一指导思想的缘故。它提醒我们虽然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确实有它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但当代中国文学是一个各种思潮相互渗透, 众多流派兼容并蓄的情况, 许多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作家及其作品无疑也具有这么一个特点, 所以我们在进行女性文学研究时绝不能只单一地奉行女性主义批评, 而应该在当前女性文学研究中进一步结合中国文学实际, 提倡研究方法的开放与包容, 做到加强女性主义批评自身发展的同时, 吸纳更丰富多样的理论批评方法, 使女性文学研究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体系。

最后, 在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史中, 还可以发现对女性文学作家不加以甄别取舍就全都囊括在其史著之中, 并过分高估某些女性作家以及女性文学在中国的成就等现象。同时, 一味痛陈女性文学被长期遮蔽掩盖的历史冤屈的情绪化文字也常见于这些女性文学史中。究其根本, 可以归为女性主义在中国发展背景下, 中国女性主义者们由内心焦虑而产生的比较激进的学术心态。众所周知, 女性主义是以挑战长期占主动地位的男性话语霸权, 反对女性长期受压抑现实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线的, 女性主义者们深感发女性之声的困难, 这造成了她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弱势情结。因此, 能够迅速而广泛的得到认可和支持, 得到自身的确立与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女性主义者们最大的希望。照着这个逻辑, 新时期的一些女性文学史编撰者才会借助文学史式言述, 以肯定的基调展现女性文学的影响及发展, 最终走入了努力构建一个女性主义在中国被广泛认可, 在各方面已经取得辉煌成就, 并且可以继续发展壮大的“主观言说”之中。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只能是适得其反的, 也只能是女性主义者的一种自我安慰。要想女性主义在中国能真正的确立和发展, 我们的女性主义者更应该正视现实, 拥有成熟的学术心态, 以建立扎实的理论体系, 积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为本。再回到文学史的编撰上, 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史编撰者也应以文学史家向历史负责的精神为女性文学编史立传, 真实而全面地展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女性主义思潮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潮, 它无论是从文学理论还是作品创作都极大的繁荣和丰富了中国新时期文学。本文试图通过反思新时期女性文学史编撰所折射出的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这个侧面反映女性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及其发展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潮,女性文学史,问题

参考文献

[1]、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3月.

[2]、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年10月.

[3]、盛英.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天律人民出版社, 1995年.

[4]、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

[5]、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M].上海:开明书店, 1932年.

[6]、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1月第2版.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8]、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9]、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新时期农村女性演讲稿 篇5

大家好。

我叫李文娟,是汇祥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次被妇联推荐来参加“新农村、新女性、新风采”演讲大赛,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也感到惭愧和不安,因为我做得远远不够,还不足以承受这么大的荣誉。但是,既然站到了这个舞台上,我就要展示出我们妇女姐妹的新风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敢与男儿争光辉》。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海的渔村里,从小到大,耳熏目染的全是父老乡亲日出打渔耕种、日落归家的辛勤操劳景象,就是这样,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收成。因此,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事业有成,帮助父老乡亲都过上好生活!

毕业后,我带着儿时的梦想踏上了创业之路,我只身上东北、下江南,考察项目市场。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查,我决定开展水产加工项目。万事开头难。我一没资金,二没有技术,三没人才,创业之初的艰辛曾让我一度退缩。就在我一愁莫展,准备放弃时,是家乡的父老乡亲给了我巨大的支持,他们主动帮我出谋划策,村里帮助我提供了场地,乡亲们也帮我凑足了资金缺口。(举例)在拿到乡亲们东拼西凑的钱时,我心里就在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干,将来报答大家。在乡亲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年,我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建起了一个小型水产加工厂,在我的.精心管理经营下,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几年下来,我的加工厂为我带来了不少回报,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虽说水产品加工现在是一个微利产业,只要用心经营发展,肯定不愁吃、不愁穿。但我是一个不甘于寂寞、不甘于平凡的人。一方面我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另一方面,我更想报答乡亲们,想带领更多的乡亲们致富。为此,我把目光瞄向了远方,引进了新的技术,扩大了规模,取得了新的成效。,公司销售收入突破5000万大关,产量突破230吨。

今年年初,市里号召企业家们积极回报社会、反哺农村。这与我当初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也想参与到共建新农村,参与到企业联村,为家乡父老尽一点微薄之力。但这一想法却得到了家里人的抵触。丈夫对我说:“建设新农村和你有什么关系?镇里有那么多大企业家,你一个小娘们瞎搀和什么?再说现在资金又非常紧,你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可我想:没有当初乡亲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再说建设新农村,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义务,把家乡建设的更美、更富足、更和谐。妇女能顶半边天!我现在有能力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我更应该带头,动员广大妇女们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哪怕是自己受点苦、受点累,我也心甘情愿、无愿无悔。为此,我积极与丈夫沟通,终于说服了丈夫。听说村里要修路,我主动拿出了两万元;村里要整修校舍,我又拿出来两万元,虽然钱不多,但是代表了我的一片心意,代表了我们妇女姐妹的一片心意!我还充分发挥妇女优势,组织成立了妇女艺术团,利用农闲时节自编自演了一些关于尊老爱幼、婆媳妯娌相处、喜事新办、遏制等方面的节目,弘扬了社会主义新风尚,极大地改善了当地风气,许多姐妹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

农村妇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是我们要有“女权”精神,那就是敢于争先、不让须眉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妇女平等参与和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历史实践,促进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让我用一句歌词结束今天的演讲――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最好演唱)!

古罗马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女性 篇6

女性教育水平提高

随着罗马古典时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女性的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学习文学、音乐和跳舞是女子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共和时期,涌现出许多具有聪明才智、高雅情趣、谈吐和举止大方的妇女。虽然女孩在受教育方面并没有取得与男子的完全平等,她们只能完成初等教育,因为她们到了十多岁就得出嫁了,而男孩则可在这一年龄阶段继续外出求学,进

步学习哲学与修辞等。但富家女儿同儿子一样有家庭教师,甚至出身于下层平民家庭中的女儿也可与儿子一起上学。知识女性代表了罗马“新女性”中的重要一类。在撒路提乌斯的《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一书中,提到一个叫显普洛妮娅的妇女,“她精通希腊和罗马文学,她对音乐和舞蹈的修养超过一位贤妻良母应有的限度。……她能写诗,会开玩笑,能够根据情况使用谨慎的或温柔的或放荡的语言;总而言之,她是一个很有风趣和有魅力的女人。”罗马社会对于拥有知识的女性并不排斥与歧视,并且有些女性因此而获得荣誉与尊敬。普鲁塔克就曾以赞美的口吻提到过许多妇女,例如:小普林尼的妻子能记住他写的诗并把它谱写成曲子随着七弦琴伴唱,而且并无乐师指点;庞培的妻子柯耐莉娅特别具有魅力,她能流利地阅读,“这个女子除年轻漂亮之外还别具魅力,因为她受过较好的教育,善弹七弦琴,通晓几何,还常常饶有兴趣地听哲学讲座。而且,所有这些学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使她变得高傲与自大”。古罗马还出现了女诗人,共和末期至帝国初期的女诗人中,公元前1世纪晚期的苏皮西娅,就有6首诗流传至今。

女性拥有部分财产权

罗马共和晚期,由于罗马的扩张战争及随之而来的内战,一方面是对外掠夺给罗马带来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也使罗马男子长期在外过戎马生活,其中有一些人死于战争或落入敌人之手成为俘虏,这就使得许多家庭主妇独立承担起了管理家庭的重任,家庭经济大权逐渐掌握在她们手中。这既锻炼与提高了她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也使她们手中掌握了大量财产。经济地位的变化对于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的改善至关重要。

罗马妇女拥有的财产有两种形式:一是嫁资——结婚时因结婚而失去财产继承权,父亲所给予的补偿,妇女以对嫁资的支配权因缔结婚姻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二是嫁妆以外的财产,这可以是继承或购买的,决不处于她丈夫的控制之下。根据罗马法律,妻子的财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女子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家长死后,他的财富为隶属于其权力之下的各子(孩子)均分,所有未婚女子和男子一样,可以得到均等的部分。已婚妇女继承财产的权利因婚姻“有、无夫权”而不同,缔结有夫权婚姻的妇女,就完全脱离了娘家,没有继承本宗族财产的权利,但可以取得夫家的继承权;缔结无夫权婚姻的妇女正好相反。

由于罗马对女性拥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再加上罗马对外征服期间,妇女在管理家产时掌握了家庭经济大权,所以从公元前2世纪起,女性所掌握的财产越来越多,出现了很多极为富有的妇女。但是妇女对财富的掌握,被一些人视为对男子家庭地位的威胁。正因为如此,在公元前169年通过了“沃克尼亚法”:禁止拥有10万阿司以上财产的人立妇女为继承人,并规定了妇女接受信托遗产的数目要少于继承人所得到的数目,试图通过法律阻止妇女对大宗财产的支配权。然而,这一法律并未能阻止富有家庭中的女子拥有大量财产,在共和末期至帝国初期,“沃克尼亚法”形同虚设,有许多妇女独立支配着大量财产,除金银财宝之外,还包括土地和奴隶。一个叫柯来丽的妇女,曾向小普林尼购买了一块价值70-90万塞斯退斯的地产。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规定生育3个子女的自由妇女、生育4个子女的被释放女奴可以获得完全法律上的独立而有权占有财产,虽然妇女的财产占有权仍受一定的限制,但已经得到法律的认可,从而改变了男子在家庭中的绝对支配地位。

女性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更新

帝国的繁荣壮大,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生活的变革,无人能抗拒享用战争征服所带来的财富的乐趣,男女在竞尚奢华的生活中,女人似乎比男人更胜一筹。由于罗马社会风气的影响,生活于这一社会环境中的妇女,特别是富有的主妇们也不再满足于相夫教子与呼奴唤婢的家庭生活。在早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妇女虽不像希腊妇女那样被隔绝在深闺里,但要纺线、织布,作为家事的监督者,那时社会的“最高母性观,是贞操勤慎的主妇,织羊毛至深夜还不歇”。提比略·格拉古兄弟的母亲科妮利娅,生育12个子女,拒绝了埃及国王的求婚,仍忠实于死去的丈夫,悉心教育子女,她的高尚品格,为国人所共仰,所以“后人给她立了一个铜像,上面刻着——科妮利娅,格拉古兄弟之母”。早期的罗马妇女都要亲自抚育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听到污秽的言语,把祖先忠勇光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以灌输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罗马自布匿战争以来,财富增多及文明的进步,使得罗马人的父权观念日益减弱,妇女的权利逐渐增加,她们对生儿育女的家庭责任以及琐碎的家务事日益感到厌烦。“许多母亲不亲自喂养孩子,而是雇用一个奶妈,因为喂养孩子是令人厌烦的事。”一些妇女甚至拒绝生育,还有人选择独身生活,使得国家人口处于下降的状态,奥古斯都曾颁布法令刺激生育,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婚姻及反对通奸的法令,但是追求享乐的妇女会想方设法地钻法律的空子,逃避法律的制裁。妇女厌恶索然无味的婚姻,为了过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摆脱家庭的羁绊,共和早期难得一见的离婚现象,如今成了罗马人的家常便饭。妇女则走出家庭,广泛活动于各种社会场所。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研究 篇7

生态文学的核心定义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学。其基础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哲学思想, 是当代生态思潮与文学研究的产物, 将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作为主要研究目标。而生态文学批评最早起源于美国, 是对人类社会与生态危机之间发展关系的重新考虑。尤其是在西方国家,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创了现代工业文明, 长久以来“以人为本, 征服自然”的思想, 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要想摆脱危机, 就必须对现有的发展模式, 尤其是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地反思和批判,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认真思考, 重新审视“人类中心”的片面思想, 构建自然与人类在本源上的生态关联, 从而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生态文学批评的起源

生态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潮流, 最初起源于美国, 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尤其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推动下, “以人为本, 征服自然”的思想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正确的面对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对回避现实生态危机的文化思想进行积极、客观的反驳, 促使生态文学批评不断地发展与成熟。可以说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到现在, 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 具有开放性的批评体系, 它同时包含了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 以当代社会尤其是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基础思想, 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 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觉探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总之,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主张以生态中心主义主导下的文学研究模式取代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模式, 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有这样的认识:长期以来,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工业发展造成的重度污染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但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人为本, 征服自然”的错误思想, 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主张人性的解放, 将人类视为宇宙的主宰, 一切为人类所用, 所有的生态资源都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样一来, 就严重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将人与自然彻底的分离, 从而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肆意挖掘和浪费。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 促使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诱导这些危机产生的最终根源, 多视角、深层次的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批判。下面就对美国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一) 自然与环境在文学中的表达

20世纪是人类文学发展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生态文学批评家们认为, 许多作品中描写的自然环境过于陈旧和虚无, 这些文学作品所描写的无非是一些伊甸园式的田园牧歌, 或者是瘴气弥漫的无尽狂野。当然, 在这一时期内,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还包括边疆、动物、城镇等。

(二) 弘扬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品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在大力弘扬长期以来, 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环境的文学作品。早期, 美国所描写自然环境的作品主要是非小说形式的创作, 有着非常辉煌的成就, 仅仅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段时期内, 美国有关自然环境描写的作品就有20多部,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 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吉柏特·怀特 (Gilbert White, 1720—1793) 的《塞尔波纳的自然史》, 而在这之后的亨利·索罗 (Henry Thoreau, 1817—1862) 、约翰·巴勒斯 (John Burroughs, 1837—1921) 、玛丽·奥斯汀 (Mary Austin, 1868—1934) 、艾尔多·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1886—1948) 以及蕾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 1907—1964) 等都是生态文学批评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 其中玛丽·奥斯汀和蕾切尔·卡森成为直接推动生态批评兴起的领导者, 玛丽·奥斯汀的《生态中心论 (Ecocentrism) 》成为现今环境主义者的指导思想, 而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1963) 则成为了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 是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开始。

(三) 创造生态诗学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则是极力创造一种生态诗学, 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 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认识, 建立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时至今日,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 并且创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取得不少成就。其中环境伦理说和环境哲学都是生态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这些理论的共同点, 都是在阐述人类满足环境本身的存在要求或存在价值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环境对于人类的传统的需要而言的价值, 而是对后现代文明而言的价值, 简单地说, 就是环境在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之后, 人类如何去满足环境的存在要求或存在价值, 而同时人类满足自身的较高层次的文明需要。

三、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宗旨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宗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会受到自然环境带来的种种制约, 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整体, 而并非人本思想下, 相互独立的个体。由此可见, 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是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来重新审视人类现有的文化, 并且进行更加深入的文化批判, 从而帮助我们探索出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的全新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如何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危机。在研究文学如何表现生态环境以外, 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深入探讨所有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生存于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并将这种分析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总之,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就是要历史性的揭示人类生态文明是如何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 (注:Jonathan Levin, “On Ecocriticism (A Letter) ”, PMLA114.5 (Oct.1999) , p.1098.) 。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对生态文学批评发展趋势的思考和讨论就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焦点话题。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带来的人本思想的反思中,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意识到后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同时自觉地用生态的眼光看文学。根据近年来美国出版的生态专著,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 一是“现实主义”生态批评家, 二是“社会建构主义”生态批评家, 这两大阵营在生态文学批评研究方面, 所体现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从传统的西方哲学思想和现当代西方哲学理论中不断的寻求批评的源泉和养料。可以说, 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在生态哲学思想的启示下, 把生态文学批评置于自然、社会、文化这个人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考察, 力求建构出一种既能够展示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本色, 又能够体现出综合生态精神和生态价值观念。与此同时, 他们把对自然生态的关注扩大到社会、文化甚至人类的精神领域, 明确肯定人类生存的整体的生态性质, 把新时期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置于人类生态系统之中进行考察。用生态的眼光看待文学, 从而对文学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 充分重视自然对于文学的本源性意义。

综上所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人们身处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中, 这就使得人们对现有的工业文明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义, 同时也就衍生出了生态文学批评这一全新的批判视角。生态文学批评是对“以人为本, 征服自然”这种片面思想的反驳和批判, 不可否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人本主义的片面性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 尤其是对环境的破坏, 使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通过生态文学批判对这些片面的、错误的思想进行反思和调整, 从而寻求更加适合当代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王雪.“世界之轴”:诺斯洛普·弗莱文学批评体系的中心原型[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韩模永.超文本文学研究[D].南京大学, 2011.

[3]范生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 2010.

论徐迟新时期的报告文学 篇8

一、鲜明的时代性

由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文学性和新闻性的文体,而它的新闻性就是要求其内容能及时地反映当时社会所发生的事件。因而,报告文学相比于其他文学体裁就更容易打下时代的烙印,具有时代性。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到科学领域,不仅是因为作家本身对繁杂、深奥的科学知识的晦涩难懂,就当时人民的文化水平而而言无法去阅读。在加上建国之初,人民的关注点全在恢复生产、经济建设上。直到1978年4月,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集的问世把中国的报告文学发展引向了新的方向,开启了中国报告文学的一个新纪元。

1977年6月,徐迟在《人们文学》上发表了《地质之光》。这篇报告文学,主要是写地质学家李四光对中国地质力学发展,以及他用地质力学对我国石油勘探的伟大贡献。写出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位在外的爱国游子是如何的历尽千难万苦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何为了祖国的繁荣而倾尽自己全部的心血。在这篇报告文学中,我们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过的是一种怎样提心吊胆的日子,新中国带给人们的新变化,讴歌了社会主义新气象。反映出了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社会景象。

1978年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给中国的报告文学甚至是中国的文学界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那个震惊世界的“陈氏定理”是在一个只有六平方米大小的房间,一个床板当做书桌和一只小煤油灯的环境中写出来的。一个“陈氏定理”震惊了世界,而一个六平方米的房间、一个床板当做书桌和一只小煤油灯则震惊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这些报告文学发表无不是跟随了当时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响应“现代化”发展的号召。他这种响应“现代化”发展号召,率先把报告文学题材的范围扩展到复杂的科学领域,不仅拓宽了报告文学的题材空间,还把复杂、神秘、深奥的科学知识,以一种更为简单,更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方式介绍给人们群众,让人们群众更能清楚、直接的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发展,从而具有了一种鲜明的时代性。

二、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及其人物性格的共同点

对于读者而言,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性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多变可以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在徐迟的报告文学中,人物的性格是各有千秋,形象是千变万化。《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是一位身体孱弱,性格孤僻、敏感、隐忍,不善与人交流,但却对党有着高度信仰的数学家。他可以在被扣上“修正主义苗子”、“安钻迷”、“白专道路典型”、“白痴”、“寄生虫”、“剥削者”等帽子后,被“绞了电灯,剪断了开关拉线”后,依然沉迷在自己的数学世界。他可以漠视“专政队”、“四人帮”的刁难,但是他无法不感激和激动党领导对他的关怀。他也能像蒲公英那样坚韧,从不放弃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地,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的放弃,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地,他就会生根发芽,然后“开放更多更多的花序,结出更加多得多的的美丽组合的果球。”1

徐迟在其作品中很少写女性,少数的几位女性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对她们进行详细的描写,而《地质之光》中的许淑彬作为徐迟作品少有的女性形象,虽不是浓墨重彩,但在徐迟寥寥数笔的描写中,不难看出她是一位刚中带柔的侠义女子。面对丈夫,她能无条件的支持,给他整理行装,即使再不舍,也催促他离开。面对敌人,她能疾言厉色,大声呵斥……

狄德罗曾提出 :“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2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经历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在徐迟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经历,因而他们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正是这种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人物形象的不同。但是在这不同的性格中,我们却能发现一种相似的东西,那就是执着。

新时期女性文学 篇9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

高中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从阅读、写作、词汇等角度进行语言文化的延伸,具有较强的文化性。良好的语文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颠倒课堂教学主次。面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剥夺。学生的学习方式效果不佳,久而久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将会失去兴趣,语文素养难以养成。

(二)语文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

教育发展逐渐从整体性管理的模式中转换到了个体教育管理模式中,也就是说学生的差异性教学逐渐成了当今教学中的主流形式。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符合学生发展方向以及知识基础。但是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来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过多的沟通,将会影响课程进度。教师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了解,这种因赶教学进度而开展的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师难以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疑惑点,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上难以吸引学生。

二、新时期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为了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其他类型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活动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渗透。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活动,与语文教学环环相扣,与语文教材内容相互融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校为学生开展德育活动,能够在学生的思想上进行启发,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拟好题目,为学生提供德育演出,如在某中学中,国家残疾人协会为学生组织了一场演出,在演出结束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观后感写作,题目为《我的中国梦》。学生对于该类型具有特殊意义的演出格外关注,在思想上得以启发,对于梦想等有着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就可以将其所看,所感应用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写出的来的文章深刻、真实、激情洋溢。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也能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二)针对性课题的主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意境深刻的教学内容,为了以意境深刻的知识启发学生,教师可以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来进行课题主讲,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宋末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时,教师首先在讲台上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学生仔细听教师朗读诗词,能够从字面与语气上感悟诗人一身的功名成败,感悟诗人背后的人生苦短,加深对于诗词含义的理解。从观察他人的行为中感悟到人生真谛。“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教师需要将通过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该种方式下,一是帮助学生实现了主动学习,二是帮助理解知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了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其他类型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活动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渗透。同时教师可以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来进行课题主讲,以提升生的注意力。希望通过相关的研究能够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关国青.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

新时期女性文学 篇10

关键词:军事文学,军人形象,美丑嬗变,特质美

近几年, 随着一批反映战争历史和军营生活的小说被拍成影视剧目, 军事文学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亮剑》中的李云龙、赵刚, 《高地》中的兰泽光、王铁山,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中的小庄, 《刺客》中的韩光等一些充分展现军人特质美的形象备受好评。但是, 纵观现当代军事文学, 军人形象并非总是熠熠生辉、个性鲜明的“这一个”, 其经历了一个由极端美的消解到美丑共生、丑大于美, 继而回归军人特质美的嬗变过程。

七十年代末和整个八十年代的中国, 在经历了文革的阵痛之后, 整个社会的氛围变得相对宽松, 加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暴露出军队从上而下存在的诸多弊端, 作家开始有意识地消解那些被奉为神明的高大全形象, 由写超脱世俗的“那一个”转向万千之中普通的“这一个”。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是这一转变的典型写照, 小说中的梁三喜、靳开来、“北京”、金小柱等形象都不再是高大全、完美无缺的英雄, 梁三喜善良、勤劳, 对临战退缩者绝不姑息, 但当他面对接近一年工资的账单, 当他想起三年间聚少离多的妻子时, 他也想过“干脆转业回老家算了”。“牢骚大王”靳开来平时爱发点牢骚, 因此屡次错过提拔的机会, 及至战前, 上级提拔他为副连长, 他仍然发牢骚, “既然战前上级开恩提我为副连长, 给了我个首先去死的官衔, 我会死出样子来!”作战中, 他以“副连长带尖刀排, 是不成文的章程”为由率领尖刀排率先接敌, 当连队陷入缺水的困境时, 他又坚决要求由自己带人去砍甘蔗, 返回时却不幸触雷身亡。梁三喜、靳开来身上所表现出的人皆有之的弱点、缺点并没有影响我们把他们看做英雄, 相反, 正是这种缺点和错误让我们看到了其作为人的一面。

九十年代, 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流入, 审丑意识开始渗入各个领域。军事文学的书写环境虽未发生大的变化, 但在审美观念上, 一部分作家也开始由审美转向审丑, 军事文学传统的审美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了, 丑的军人形象成了相当一段时间内部分作家书写的对象。以阎连科的小说为例, 其笔下的军人形象往往显得猥琐、自私, “他们考虑一己之私远胜于忧虑军队大事, 他们的精神愉悦以实现一己之目标为极致。”[1]军官之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阴谋阳谋、诡计圈套层出不穷。军人形象的英雄性和正义性乃至于合法性都被解构了。即便是一度反响很大的朱秀海的《穿越死亡》, 在我看来, 其中除刘宗魁、上官峰等少数人外, 如梁鹏飞、程明等多数军人形象仍然是丑大于美, 虽然作者通过他们的死亡意图使其形象得到改善, 但显然收效甚微。

进入新世纪后, 军事文学出现了英雄传奇叙事的转向, 比较成功的有徐贵祥的《高地》、海波的《军人机密》、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梁的《亮剑》, 这些英雄传奇小说的作者在军人形象的塑造上既突出了军人的特质美又展现了军人的个体性和人性。以《亮剑》中的李云龙、赵刚为例, 他们二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临战时的勇气都很好地诠释了军人的独特气质。但二人身上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李云龙出身农家, 不曾读书, 身上有很浓的江湖义气, 乃至为了妻子可以不顾万千人的性命, 带着他们去拼命;赵刚则不同, 他毕业于名牌大学, 个人涵养较好, 行事理智, 具有独立意识。当冯楠和赵刚首次相遇时, 冯楠问道:“一个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二十年, 出生入死, 百战沙场, 从此, 世界上少了一个渊博的学者, 多了一个杀戮无数的将军, 请问你在追求什么, 为了什么?”赵刚答道:“我追求一种完善的、合理的、充满人性的社会制度, 为了自由和尊严。”而面对类似的问题, 李云龙的回答则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 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提升李云龙的思想境界, 而是给出了合乎其个性的回答。与都梁、石钟山这些作家相比, 以刘猛为代表的一批更加年轻的作家把目光则投向了新军事变革下的特种兵这一神秘群体, 他们笔下的军人个性鲜明、情感比较直露, 勇气和协作精神兼备, 整体看来军人形象的塑造比较成功。创作手法上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又有暴力美学的影子, 称得上是“血色浪漫”。

回顾新时期以来的军事文学, 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出现了一批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军人形象, 但因着社会政治原因或自身经验的缺乏, 许多作家笔下的军人形象仍然是畸形的, 不是真正意义上能体现人的个性和军人特质美的形象。更为可怕的是, 在军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开始受到怀疑的当下, 仍有许多作家热衷于消解军人的特质, 然后把他们身上人所共有的弱点、缺点拿给别人看, 逢人便说:“看啊, 这就是我们的的英雄, 这就是我们的军人。”却从未考虑过,

作为作家, 在解构那些完美的、逼人仰视的超现实英雄时, 重构是否应该同时进行, 应该重构一个怎样的军人形象?我认为, 重构不但应该与解构同时进行, 而且重构后的军人形象应该是符合人性, 拥有军人特质美的军人形象。军人首先是人, 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就要求作家在塑造军人形象时, 要注意对军人作为人的个体性的充分展示, 而不必强迫李云龙去思考“中国向哪里去?”之类的问题。同时, 作家也应该看到, 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存在, 他们身上具有与其他职业群体不同的审美特质, 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为勇敢, 二为团结。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 因此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2]没有勇气的军人是不可被称之为军人的。其次, 军人在面对铁血下的终极较量时, 往往是以团体的方式出现的, 这就要求军人要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只有勇气而自私狭隘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军人。一言以蔽之, 美的军人形象既不能忽视人的个体性和人性, 又要重视对军人特质美的体现, 二者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陈建光.新时期军事文学发展现状考察[C].中国小说研究, 2003:94-97

新时期女性文学 篇11

【关键词】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科学发展观

我们欣逢盛世,有幸亲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时也改变着文学的面貌和格局。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信息传输和新时期大众文学相结合的产物而蓬勃兴起,历经短短20年时间便迅速趋于繁盛,并以其独特优势赢得广泛的受众群体,代表了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方向。网络文学的欣欣向荣可谓势不可挡,然而从其泥沙俱下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学作品,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网络文学理论,都并未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网络文学在消解传统纸质文学经典的同时,其创作质量和评论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还应不断从粗糙走向精致,规范而有序地建构网络文学经典,体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努力提升其审美价值。

一、仍需推敲的“网络文学”概念

(一)“网络文学”:属性与特质的迷失

反思“网络文学”的概念,它正面临着属性与特质的迷失,实在是有些经不起推敲。人们最初提出“网络文学”这一命名,大概是比较随意的,或许只是考虑到将它与传统纸质文学区别开来。问题是此命名仅仅标明了“网络”这一传播载体,而远离了“文学”的属性与特质。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已模糊,因为网络文学发展至今,与纸质文学呈现为“纠结”状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失去了彼此之间的界限。一方面,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往往在名声鹊起之后,通过参加传统的作家组织,进入专业作家的队伍之中。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品不再只是传播于网络,也会以纸质媒介形式在文学期刊上发表,或以纸质图书形式公开出版;而且,许多传统作家也开始在网络上首发其作品。若说网络文学泛指“在网络上创作、传播或在网络上品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显然有失偏颇。

(二)网络文学概念的重新界定

网络文学的概念可以界定为:由网民中的文学爱好者在网上发布的,综合运用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达方式的文学作品;它既利用电脑创作又在网络上传播,既供用户网上浏览又可随意参与;它是互联网技术介入文学艺术领域的产物,可以沒有最终版本,而由原始版本与其后的回应和更新共同构成,从而渐趋完善;它与传统纸质文学一样,以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为审美的对象,以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为价值取向,既充满着能动的创造性,也浸透着积极的审美情感。

二、新时期网络文学的“三长两短”

(一)网络文学的三大优越性

1.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大文学观”

较之传统的纸质文学,网络文学革新了创作及发表方式,突破了图书出版的森严壁垒,拓展了文学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容量,模糊了作家与百姓的界限,也扩大了文学对于大众的影响力,融合了音乐、漫画、游戏和影视剧等诸多艺术形式的特点,便于全方位地表现社会生活。因此,它标志着文学进入大众化时代,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大文学观”。

2.强化了文学的娱乐功能

网络文学及其商业化的汹涌浪潮,致使精英写作的传统被颠覆,纸质文学的“贵族”血液被稀释,一些所谓的不朽经典被消解。尽管网络文学之于精神消费和审美愉悦的文学本性并未改变,然而网民们之所以积极尝试网络文学的读与写,多半只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愉悦,根本无意于提升审美能力和精神层次。由于网络文学彰显出许多新的元素,包括新的言语方式、新的阅读形态,以及更为丰富的想象力、更具可读性的故事情节,等等,因而更具“娱乐”意味,更加强化了文学的娱乐功能。

3.提升了文学对于自身的审视力度与反思的品质

相比传统的文学作品发表和出版机制,特别是较之传统的纸质文学图书,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表是即时、自由的,更是多样性互动的。文学网站、网络文学论坛,以及电子期刊等诸多新媒介的产生,使得文学作品的生产与消费更为顺畅,基于文学的各方需求都得到了更为普遍的满足,尤其是互动式创作模式的形成,大大提升了文学对于自身的审视力度与反思的品质。

(二)网络文学现实存在的两大问题

1.难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网络文学因其先天不足,就创作和欣赏者角度而言,缺乏深刻的内涵、高贵的精神、审美的趣味;从监管层面来看,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得力的引导措施、积极的扶持政策。促进大发展大繁荣,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快餐文化,难以把握时代脉搏,难以反映时代精神,难以体现人民追求的文化,难以更好地丰富网民的精神世界,难以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总而言之,难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尚未建立起健康的管理体系和生态系统

有学者指出,目前的网络文学处在“三无”状态——无批评,无引导,无监管。由于网络文学作者文化水平高低不齐,大多沒有什么文学修养,导致格调低下的作品层出不穷,而且缺少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况且目前的社会观念多样、多元、多变,网络文学极易受到西方文化观赏性、娱乐性的吸引,进而推崇其社会制度,向往其价值观念,奉行其生活方式,甚至偏离社会主义信念及价值观,严重影响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三、新时期网络文学如何提升其审美价值

1.致力于意义世界的探幽

伴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日益丰富。网络文学作者理应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以积极心态更新理论视野,同时还要具备相当强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努力提高文学品位,引领网络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促进网络文学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要在缓解受众心理压力、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同时,构建精神家园,实现人们的心理和谐,网络文学必须致力于意义世界的探幽,引领社会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2.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网络文学作品

中国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毫无疑问地涌现出一些为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精品,有如散落在艺术海洋中的珠宝。我们必须重视评介、宣传、推广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使其放射出更为亮丽的光芒。例如长篇网络小说《惊天灵怪传奇》,相继被十余家文学网站转载,从“谷歌”“搜狗”“有道”“搜搜”等输入“惊天灵怪传奇”或“惊天灵怪”即可搜读。小说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使鉴赏者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大大拓展人们的精神领域,进而构建起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增强网络文学活力,坚决抵制那些有悖于社会主旋律、宣扬暴力和色情的东西;积极鼓励内容健康、格调高尚的网络文学作品,逐步规范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机制,将审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要让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新时期网络文学的灵魂。牢固树立网络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多样化和主旋律的关系,在坚持双百方针的前提下,力求文学作品娱乐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秦烨.网络文学的价值[N].文艺报,2011-08-24.

[2]贾勇.网络文学呼唤文学理论创新[J].中国证券期货,2009(12):91-92.

[3]王剑涛.解读贾勇《每一种生命都是万物之灵》中的经济改革[J].网络财富,2009,2(4):156-157.

新时期女性文学 篇12

关键词: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

一、“写真实”论争:回归现实主义基本品质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品质。“文革”时期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政治化色彩浓厚, 甚至走向极端化, 使现实主义文学严重失“真”, 模式概念化、单一化。1980年李玉铭、韩志君的《对“写真实”说的质疑》一文在《红旗》杂志第四期上发表, 开启了学界关于“写真实”问题的讨论, 讨论参与者不乏文学理论大家名人。李玉铭、韩志君批评了把“写真实”当做文学创作最高要求的观点, 也不同意将“写真实”与反映社会生活本质截然对立的做法, 他们认为, 单纯地强调“写真实”是不能创作出符合现实主义基本精神的好作品的。周忠厚就李玉铭、韩志君认为的“写真实”不能反映出现实生活本质的观点提出了反驳,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写真实”应该是本质的真实, “因为不反映本质, 也就写不出真实。”①对于真实性持肯定态度的还有陈辽, 他认为真实性问题是“现实主义的核心”, “只有强调‘写真实’, 才能促使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 接近人民, 到生活中学习”。②畅广元在对“写真实”口号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 提出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是文学作品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基本条件”, ③进一步将客观生活定为真实性的基础。

关于“真实性”诸多问题的论争使学界重新认识了“写真实”的重要性, 明确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来源于对客观生活的反映, 这样新时期初期现实主义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原则下, 不隐瞒丑恶, 不过度饰美, 保持着真实反映现实的文学精神, 突破了革命现实主义政治附庸的束缚, 回归文学本身, 关注社会现实, 并能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独立的评判, 实现了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的回归。

二、“写本质”论争:突破政治理论的规范

由于建国之后, 文艺界一直流行着“本质即光明”的观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革命现实主义只描写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只歌颂新人物和新生活, 忽视了文艺的批判功能, 也使文艺远远不能生动、具体的表现社会生活真实、复杂的全貌, 因此为了突破政治理论的束缚, 展现现实主义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性, 更好地指导现实主义创作, 理论界对“写本质”问题展开了理论论争。

新时期初期, 在对“写本质”问题进行讨论时, 学界普遍认为要想真实、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现实生活的本质问题, 现实主义文学就要从社会生活的整体上去把握, 从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去反映现实生活。陈丹晨在对长期以来流行的“本质即主流”、“本质即光明”的观点进行批判时就说, 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复杂的矛盾, 有优越、进步的一面, 也有存在缺陷、不足的地方, “怎么可能是通体光明而无其他内容”? 而现实生活中有悲有喜, 所以现实主义同样可以写悲剧。因此, 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时, 我们既要反映出新旧事物的矛盾斗争, 又要反映出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进步的积极一面来。只要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即使有些东西存在阴暗或有落后、丑陋的一面, 我们也应该将它作为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来进行反映和描写。当然, 这里所指的反映是通过审美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而不是说凡是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都能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只有那些具有审美意义, 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本质, 符合艺术真实, 符合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总体看来, 新时期初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 特别是关于“真实性”、“写本质”问题的论争, 不仅使新时期初期现实主义冲破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束缚, 逐步脱离了历史、政治上的限制, 从文艺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 也开始了重新面对社会现实生活、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对现实进行真实性反映的内涵扩大化, 不再拘泥于过去只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高大、正面形象, 这就使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得到了恢复和弘扬。新时期初期的现实主义表现出了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对社会的批判性、描写生活的广泛性等现实主义优良品质, 体现出对“五四”以来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颂扬。但结合现实实际, 现实主义还需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还需从根本上实现现实主义的深层变革, 寻求自身的裂变与融合, 以求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祥:《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

[2]陆贵山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120急救服务下一篇: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