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女性现代文学

2024-11-07

东方女性现代文学(精选12篇)

东方女性现代文学 篇1

摘要:齐康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长, 《建筑与文化》杂志编委会名誉主任。

齐康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长, 《建筑与文化》杂志编委会名誉主任。

总的来说, 东方传统建筑跟西方建筑风格传统是不一样的, 西方建筑从希腊、罗马, 经过文艺复兴, 经过折衷主义、古典主义, 传承到现代主义, 沿着一条直线传承下来。

中国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传统中国建筑开始衰落了。正如被殖民列强占领的中国上海外滩租界, 各个国家依据自己国家的建筑风格建立自己的住宅商业区, 当时的上海相当于各个国家的建筑博览中心。

而亚洲的日本, 在18世纪40年代左右, 经历了明治维新运动, 对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之后日本便在西方的模式下走向了富民、强国的道路, 变成了一个经济强国, 可以说是东方国家中最早汲取西方文化制度, 走向富强的国家, 且在20世纪世界富强国家的殖民扩张中开始了自己的侵略史。

近百年来, 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我们国家, 在世界殖民化的浪潮中, 在西方先进制度的冲击下, 经历了清末的压迫、五四的向西方学习, 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于是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过程中, 滋生了一种洋奴式的思想, 产生了洋奴主义, 认为一切都是国外的好, 且一直到现在在不同的方面都还存在着这种崇洋的现象。目前现在国内许多重量级的, 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建筑设计, 大多邀请世界上著名的设计人员来做, 而这些设计人员大多是欧美国家的, 东方的建筑设计师很少, 这些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

为什么要研究东方现代建筑呢?原因有两二:

首先, 东方崛起了。9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的成绩, 以及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化解能力也让世界意识到中国崛起的力量。现在东方的中国、印度、印尼每年都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头。东方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预示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发牌。

在殖民时代之后, 东方世界的逐渐兴起, 意味着一个大市场的兴起, 这必然引起世界的关注。特别是经济危机时, 东亚的抗危机能力, 引起世界各国资金对东亚的投资热。具体到中国来说,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市场的开放, 中国制度不断完善, 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多元化了, 包括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地方企业等。经济的发展, 市场的完善, 人们建筑需求的增加, 意识形态的转变, 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我们需要对东方的现代建筑进行研究, 并与我们的市场经济接轨, 为社会市场及人们价值观念的需求提供满足, 为东方建筑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把脉。

研究东方建筑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各式的建筑情况, 还应该包括现代城市规划以及风景园林设计。为了更好的让建筑师参考, 目前我写了一本《建筑心语》, 这是一门基础性教育课, 普及一些建筑学的基本知识。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重视, 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及经济危机之后, 中国积极地应对了金融风暴的危机, 赢得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中国的发展前进中, 在世界经济格局的既成形势下, 想要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位,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相当的困难。对于中国自身内部的情况来说, 首先就是中国的发展呈现一种很不平衡的局面, 沿着长江沿岸, 及沿着海岸线的城市, 北起哈尔滨、青岛、上海, 再到南方的福州、厦门、广州, 呈现沿海一条线、沿江沿河的“十“字形分布格局。中国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发达地区, 如长江三角洲要稳步向前发展, 中部地区要崛起,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 西部要发展。西部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但还是有一些重点的发达的城市, 像西安、重庆, 这些也都是国家西部、内部开发的基地, 为西部的开放提供借鉴与物资建设资助。现在中国社会地区发展不平衡, 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 这时我们就要做到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 像新疆地区, 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地, 也要加快发展, 达到全面的国富民强;其次, 我们研究东方现代建筑, 强调东方的特色。就东方特色来讲, 东南亚有东南亚的特色, 包括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有中国的特色。现在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现代建筑中去了, 在这个情况下, 我们的学者应该关注东方现代建筑。现代建筑就是要有高的技术、高的材料、高的施工、高的技术手段, 符合国家的科学发展观, 怎样实现这个科学发展观, 也是我们建筑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建筑师的重要任务是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以应对当前知识大爆炸、多元化的时代, 要刻苦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的修养, 正像列宁所讲的, “我们要向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学习”,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把西方优秀的思想变成为自己的东西, 并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曾组织同学集体去韩国参观调查, 对其他东亚国家也加以研究、探讨。对于中国国内来说, 有同学到台湾去做专门研究, 因为台湾也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同学专门研究香港;有同学将来专门研究哈尔滨;有的同学专门研究南京、重庆、厦门、福州、赣州, 这样就可以把全国重要的城市建筑特点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特别是典型的东方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中间还有一部分像北京大剧场、鸟巢, 都是国外的设计师设计的。我们现在来讲, 要弘扬中国建筑师的责任感, 使得我们建筑设计水平提高, 屹立在我们东方建筑界。古代东方建筑在世界上也是有着灿烂的历史的, 是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西方学者看来, 过去有一部介绍传统建筑的书——《比较建筑史》, 作者在西方的价值判断、自我立场上及对东方建筑认识的缺陷下, 起初称中国是没有建筑历史的, 但是现在东方的建筑已经被引入进去, 并得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借鉴认可。这些现象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的强大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引起了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加深, 东方的崛起, 东方的建筑在价值观上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所以研究东方建筑价值观念转变就成为我们的一个历史责任。这次也通过《建筑与文化》刊登我们有关东方现代建筑的研究, 以引起各界建筑人士的重视, 加深、加大对东方现代建筑的研究。

在东方现代建筑中, 我们设计过湖南博物馆、福建历史博物馆、南京雨花台、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也设计过南京梅园、周恩来纪念馆, 我们在哈尔滨做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东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上京宁府遗址, 南傍金代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处葬地, 这些都是强调我们的地方特色的建筑。我的建筑主张就是强调中国的、现代的新建筑, 并以突出我们本土的建筑风格, 给我们的东方现代建筑以充分的关注与研究, 让东方现代建筑也构成世界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方女性现代文学 篇2

《走进女性文学》

《繁星.春水》读后感

作者题目 :作 者 学 号 作 者 姓 名 完 成 时 间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制

《繁星.春水》读后感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会等职。

1900年10月5日,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那购得。

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

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等。

1922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出版于北京的《晨报》。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1923年由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也毕业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2.“冰心体”

冰心体也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即凝炼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3.名人评价

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于诗;《繁星》《春水》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一一梁实秋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记得那年冰心老人去世的时候,我在夜里赶到了北京医院,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她的女儿拿出一个笔记本让我签个名。我非常尊敬老人的为人,喜爱她的作品。她是一个有风骨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爱心,有感情的人。——温家宝

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4.对作品的见解

她的诗重要以母爱童真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可是梦中回想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布瞒着梦充斥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啊„灵魂深处渴望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本人的怀念急切盼望早点回家。她理想者与母亲会晤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空想,她就会变得更加失落和扫兴。衣锦还乡又分开了挚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 “家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当初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一直的拍打岸,我金石为开可是一旦离开了故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心坎的一根快要崩断的思想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巨大的,母爱是最纯粹的。此时我心潮磅礴无奈安静万千感想无法溢于言表。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半点虚假全是发自内心的感触,可以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是在幻想中度过,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着迷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的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及的。冰心就是母爱的代名词。“冰心”这个词就像是她的人个别典雅清丽脱俗也正如她所写的诗句在淡淡的优雅的文笔中还有许多哲理。一句“弱小的草呵!自豪些吧只有你广泛的点缀了世界。”告知我们小草固然微小但世界确需要你装点。又一句“青年人保重的描述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知我们应当爱护时光去做该做的事情,在书上写下你的成就与光辉。总之在冰心的诗句中我们能学到很多很多。

读这些小诗仿佛很亲热,由于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质又非常一般的货色用轻淡优雅的诗句表示出来,不加任何人为的润色,不加以任何华丽的词句。在那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涯的酷爱。

浅析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篇3

关键词:当代文学女性  女性意识  女性解放

引言

我国当代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女性意识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问题,是一种评价标准的存在。当代女性文明的进步发展就是开始于对女性意识的进行解放和批判。正是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女性作家才能在文学创作中,从各个客观角度去审视女性,剖析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生命状态。

一  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相关特征

1  自审意识

自审,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作为一个反思的对象。而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的自审就是通过用批判的眼光对女性身上的不同弱点进行深刻剖析。女性文学的解放是出于对自我存在方式的关心,只有在真正敢于直视自己的弱点,剖析自己的弱点,女性的解放道路才能在女性文学史上得以实现。在1980年代,女性作家开始将锐利的目光放在了社会女性自身的审视上,不断用批判的眼光去挖掘出女性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疾患和弱点,将女性身上的黑暗心牢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震惊。我国最早对女性生命本体进行审视和探索分析的是著名女作家铁凝。

《麦秸垛》《棉花垛》以及《青草垛》统称为“三垛”,它和《玫瑰门》作为铁凝审视女性生命本体和深处灵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世人所喜爱和追捧。其中“三垛”本身具备着浓厚的女性文化的溯源倾向,将“垛”形容为女性身上的乳房,始终在孕育着生命的女性文化。《麦秸垛》主要描述了沈小凤和大芝娘两代女性命运的轮回,充分展现出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生命的深度影响,同时也分析了与女性生命中密不可分的母性原欲心理。正是因为《麦秸垛》这部作品描述出了女性的生命隐层,深刻探究了女性生命意识,才被人作为是铁凝一次新的文学创作突破。而在《棉花垛》中,铁凝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文学立场,从客观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上权力政治女性的生存状况。作品中的主人公是米子和她的女儿小臭子,米子虽然生活在靠产出棉花为生的贫苦地方,但她却不用像那些辛勤下地女子一样,靠种棉花为生,她只要出卖自己的肉体去得到物质需要。而她女儿小臭子延续了她母亲悲惨的命运,用身体去换取物质,还在社会背景下受到政治色彩的严重影响,从而在战争中早早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2  围城意识

女性文学中女性迟迟不能被完全释放的根本原因就是女性身上的爱情围城意识,爱情这个领域一直困扰着不同时代女性,她们试图在爱情中寻找自我、了解自我,可到最后却总是在爱情中迷失方向。女性对爱情的体验和感受在不同时代会有所不同,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对于爱情婚姻的看法过于保守,往往選择保持逃避的态度。她们为了表现出女性独立的主体姿态,在作品中描述的都是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的画面。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一样:婚姻就像是一座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城外的人却想冲进去。这就是被世人所认为的“围城意识”。

在作家王安忆的眼里,男女之间在有了婚姻关系后,爱情城堡就会崩塌掉,变成一堆残砖烂瓦,所有的甜蜜、快乐、神秘都会荡然无存,男女双方再也无神秘可言。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在平淡婚姻的生活中,又开始了对新鲜爱情的憧憬和向往。在王安忆的文学作品中,爱情不再那么神圣让人渴望,而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她的作品《锦绣谷之恋》描述的就是一个女性内心世界的幻想婚外爱情,作品中由于女主角和老公的婚姻生活平淡无奇,双方都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女主角在锦绣谷和一男性发生了新的爱情,相互之间青睐有加。然后作者并没有让女主角和其老公离婚,投入新爱情的怀抱,而是继续回归那平平淡淡的婚姻生活。整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嗤之以鼻,认为爱情都是喜新厌旧的,不值得人们奋不顾身地打破常规生活去选择新爱情。

3  孤独意识

当代女性文学中孤独作为一种常见的女性意识,她们的生活孤独而闭塞,不愿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喜欢独自呆在一个角落默默思考。其中最具代表女性孤独意识的作家当属陈染,她的小说反复诉说着孤独这一话题,“孤独”贯穿了其所有小说作品。陈染就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和诉说者,她为当代女性文学塑造了一个个特立独行的女性孤独者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

陈染文学作品中的“孤独”一种是覆盖性的生存氛围,另一种则是生存状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无时无刻都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中,她的世界里无依无靠,仿佛谁也不存在。在陈染的众多作品中,无论是早期的《塔巴老人》《归,来路》,还是之后的《站在无人的窗口》《无处告别》以及《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守望》,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意义,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生命特征,那就是与生俱来的孤独。孤独的产生是来源于现实社会的压力所迫,个体的存在无法敌得过整个社会的骄傲,这些主人公的各种生活怪癖和对社会的恐惧,让他们萌发了孤独之意。在陈染的小说作品《无处告别》中,主人公黛二由于和母亲、朋友以及整个世界都有着一种深深的距离感,她的生存孤独无依,无人能走进她的内心深处,从而造成她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生存状态中,作品中一次次的沉重挫折打击更是让她产生了一种无力感,一种无处告别的深沉孤独。

二  探讨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重要现实意义

1  实现文学的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出自于西方神话主题里的“双性同体”,它具体涵义指的是在一个身体上同时具备了两种性别特征。而双性和谐在文学上是一种美好人文思想的体现,表达了文人作者对于男女在生活、政治以及经济上建立和谐平等关系的渴望。铁凝曾经说过,当她在创作女性文学角色时,她会在最大程度上脱离女性的眼光和角度,以一种双向视角去看待社会上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状态。只有真正站在双性视角的立场,才能更加全面的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出真实的女性魅力和光彩。例如,在铁凝的小说作品《对面》中,她采用了男性的第一人称对女性视角的转换,并真正实现了跳出了女性的单纯目光,通过从社会普通人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出发,充分揭示了人在压力下所崩溃的生命脆弱现象。铁凝用双性视角去创作小说,实现了女性文学新的突破,既摆脱了女性单纯视角下的狭隘,又及时避免了男性视角下的俯视之感,描绘了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位著名女性作家王安忆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对性别局限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她热衷于站在和谐双性的写作立场,用双性视角不断去探析异性之间的平等生存状态。在王安忆的小说作品《兄弟们》中,她通过主人翁的口吻诉说道,女性不能够将矛头仅仅指向于男性,男女之间应该处于平等的立场,相互作为共同受害者,更应该相互帮助扶持,共同为了生活而奋斗。男女之间在生存状态上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因此双方之间应该一起携手,相互合作和补充。正是因为王安忆在文学中创造中一直追求着两性之间的和谐平等状态,才让她的小说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精神空间。

2  超性别意识

在我国女性文学史上,最早提出“超性别意识”的是陈染。她在《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中说道,她始终在文学创作中保持一种超性别意识,爱情在她眼里是没有性别区分的,既可以是占据主体的异性恋,也可以是少数的同性恋,她认为同性之间的爱情更能够理解彼此,在灵魂心灵上更能达成默契,真正单纯美好的爱情是超越性别差异的。

陈染的“超性别意识”主要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是伍尔夫“双性同体”的延伸演变。她曾在《破开》中以主人翁黛二的口吻说道,在生命里的前三十年来她一直处于等待的状态,在少女时期她渴望有一位英俊聪明的男性伴侣出现。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选择放弃了性别的看待,她开始觉得恋爱只能存在于不同性别之间这种观念是落后的,是历史长流遗留下来带有强制性、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她认为正是这种带有落后观念的习惯导致了在女人眼里,只有选择男人生活才是生命的正常生存延续。然而她并不觉得,她追求渴望的是人们要超脱于性别,更重要的是生活本身的质量,人们之间的亲和力不只体现在异性当中。超性别意识就是要解放性别天性,追求自由选择性别角色的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异性之间的水乳交融。

陈染曾经说过:“我们始终追求真正的性别平等,任何的‘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我们都是不提倡的,超性别意识就是实现男女之间的绝对平等,不再只有男人去构建世界的精彩生活、思想文化。”女性文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生活经验和性别的描述,更要注重女性生活空间的想象和真实状态。陈染想要追求的就是一种超越性别的寫作态度,用超性别的意识去看待男女性别问题,去真正诉述出社会人们的共同思想感情,实现男女双方的文化补充和完善。超性别意识高度重视社会女性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是当代女性文学的显著特征。要想达到文学的和谐自由状态,无论是男性文学还是女性文学,都要站在超越双性角度的立场,消除对人性的压迫,表达出社会民众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女性文学对女性意识的解放,对女性生存状况和精神生活的描述和深深的思考,从而组成了社会文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当代女性文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女性意识和创作观念的及时转变,正是由于在新时期社会的思想观念发展下,女性作家开始在实践中不断艰苦探寻真理,真实反映出女性的生存命运和状态,解放出女性深处的真实本性,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批判女性的弱点,超越性别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实现了女性文学创作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艳峰:《从依附到自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贝尔胡克斯:《晓征等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徐艳蕊:《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 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 周乐诗:《笔尖的舞蹈——女性文学和女性批评策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 周海波、孙婧:《寻找失去的天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 Patrick D.Murphy(ed.).Literature of Nature: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Chicago: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2008.

[8] Greta Gaard &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Urbana,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13.

东方女性现代文学 篇4

的确, 我们在她们的身上看到了东方文化传统美德光环的亮丽与阴影, 对这类有着复杂内蕴的贤妻良母们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 应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时代生活中给予恰当评说, 探寻其命运和出路。

她们是一群禁锢在高楼深院的大家闺秀, 远离了时代的喧嚣, 生活在宁静温馨的后花园中。她们从小接受三纲五常、诗书礼仪的熏陶, 承受着旧思想旧道德旧礼教的压抑和束缚, 按照东方淑女和贤妻良母的角色定位。她们最终成为了好女儿、淑女、贤妻良母:知书达理、温柔聪慧、美丽善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善解人意。她们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而命运却不赐予其平和宁静。

在巴金笔下, 瑞珏是作者塑造的贤妻良母典范。她和觉新的婚姻是高老太爷用“拈阄”这样极其荒唐的方式决定的。她顺从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从此成为封建大家庭的好媳妇。瑞珏端庄秀丽、仁厚宽容, 她爱觉新, 亲自到梅林为其折梅花, 精心绘画梅花帐檐。她是好嫂子, 关心弟妹, 觉慧愿向她敞开心扉;她也是好妻子, 压抑内心的痛苦, 真诚地关心梅, 抚慰觉新的精神创伤。她同觉新共处于大家庭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漩涡中心, 承受着有形无形的利剑。曹禺笔下的愫方是书香门第家庭的小姐, 父母双亡。举目无亲的愫方寄人篱下, 经济的无助和终身的无靠使她明白自己只是“看人家脸色过日子的人”。她是行将就木的曾皓的拐杖, 她也是徒具生命躯壳的曾文清的精神寄托, 因而也是曾思懿的眼中钉, 成为增加矛盾斗争的焦点。与瑞珏相似, 路翎笔下的蒋淑珍也是一个具有封建传统美德的贤妻良母, 孝女慈姐。她温柔善良, 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企图保卫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 让他们相安无事, 生活得宁静愉快。她是用亲人的结婚诞生和死亡来说明、并标记她的世界的。然而, 在动荡的年代, 尽管她忙碌而辛劳, 她的努力确是徒劳的, 一种“大的不幸要来”, “生活要崩溃”的预感恶魔般地压迫着她的灵魂。老舍笔下的韵梅作为都市旧式大家庭中普通的主妇和长孙媳妇, “仿佛是专为大家操作而活着的”。她也有自己难言的悲哀和孤寂, 有文化有学问的丈夫与她感情上有些隔阂距离, “他们俩老因此而不能心贴着心的完全粘合在一处”, “她只能用‘尽责’去保障她的身份与地位——她必须教公婆承认她是个能干的媳妇, 教亲友承认她是很像样的祁家少奶奶, 也教丈夫无法不承认她的确是个贤内助”。作为长孙媳妇, 她要安排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生活, 孝敬公婆, 养育儿女。当丈夫被捕, 她还得从精神上支撑这个家。可见, 她们都是好女儿好媳妇, 却处于大家庭的矛盾旋涡中, 举步维艰。

“瑞珏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坚韧执着且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她们为了所爱的人的幸福、家庭的安宁、大家庭的利益甘愿牺牲。这种牺牲不仅仅包括妻子应享有的情感、幸福, 乃至生命。在军阀巷战最紧急时刻, 高府只留下觉新这一房。在大祸临头之际, 觉新让家人到花园中避难, 决定独自一人对付乱兵。生死攸关时刻, 瑞珏留下来陪同觉新, “我不离开你, 要死, 我跟你一起死”。在瑞珏与梅的对话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瑞珏爱觉新, 为了觉新的幸福和欢乐, 她甘愿牺牲自己。“我们两个人, 还有他, 我们三个人都错了, 都陷在这种不能自拔的境地里面。……我真想我能够走开, 让你们幸福地过日子, 我……”愫方与文清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都喜欢琴棋书画, 情趣相投。在这囚笼般的生活中, 对文清的爱是她生活的希望、精神的支撑。愫方用理想的五色彩线编织着爱的花环, 她真心希望文清能脱离苦海, 寻找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 这是她生活中最大的理想、精神支柱和安慰。只要文清能“飞”出牢笼, 她甘愿一辈子囚禁在曾公馆, 牺牲自己的一切。韵梅在国难家难之时, 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好的女性的化身——在国破家亡的时候, 肯随着男人受苦, 以至于随着丈夫去死节殉难。由此可见, “瑞珏们”皆愿为丈夫或家人赴汤蹈火, 这种舍身忘我的精神、任劳任怨的美德和惊人的自制力, 使她们对生活表现出一种无苛求的随和感及随时准备为他人作出牺牲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善的意志、爱的力量是她们赖以存在的基础。她们在无私地给予和奉献中获得满足和欣慰。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曾经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中华儿女, 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在危机关头转化成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统治, 传统文化中也掺杂了许多糟粕。“男尊女卑”成为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女性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就是做孝女、贤妻与良母。女性处于被压抑的被动地位, 妻子是失去人格的独立性和女性尊严意识的附属物, 这便注定了瑞珏们的悲剧命运。她们把一切依托在他人身上, 而她们所依托的却又是一群没有自主意识的软弱者, 这便是她们的双重悲剧。

揭开罩在“贤妻良母”等女性身上美丽而神秘的面纱, 我们看到种种东方式爱情以其“含蓄、沉静、专一”构成特有的文化价值, 它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平和与稳定, 但是, 却蕴含着我们民族感情生活的深沉压抑。长期以来, “贤妻良母”式的角色文化模式、“东方式”的爱在多数场合下, 表现出的与其说是一种美德, 不如说是“宿命”与“麻木”。“含蓄、沉静、专一”的内涵, 常常不是爱的意义上的情感, 而是生存依托, 难以塑造现代人的健康人格, 去实现生命价值、人格价值和爱的价值。

妇女问题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问题,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民主派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号召妇女觉醒, 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为此, 中国女性“孝女贤妻良母”的角色文化模式, 在本世纪初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中受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冲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新闻学作家纷纷投入到这一时代主潮, 以自己的文学烘托这一主题。巴金、老舍、曹禺、路翎等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瑞珏、韵梅、淑珍等传统经典的女性形象, “孝女贤妻良母”的典范, 皆未得到“善有善报”的终局, 或死亡、或窒息、或痛苦, 以其悲剧性的毁灭, 揭示了“贤妻良母”型传统女性的人生命运。也从另一个角度启迪人们:女性只有扬弃囿于家庭的文化, 把自己从女性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

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论文 篇5

论文摘要: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论文关键词:五四运动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说道:“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1],其中“一间屋子”象征写作环境。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领域的启蒙运动为女性创作提供了“一间屋子”。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应运而生,如陈衡哲、谢冰心、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凌叔华和苏雪林等。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正如杨义所说:“妇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她只有一个小说集)共十篇小说,有六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但她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品的百分之八十。凌叔华的《花之寺》和《女人》集的十八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石评梅的作品,现在看到十几篇,有九篇是写女性的。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除《劫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依旧延续着对女性的箝制功能,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尤其如此。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棘心》中,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做婆婆的,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旧式妇女,多不读书,不明大义,气量又比男性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她对于一个媳妇,若感觉不满意,磨折起来,那简直是附骨之疽,疗之不愈,剜之不可,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那做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龄止,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没有半点享受,没有半点自由。”[3]由上可见,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秋对母亲的深情里饱醮着同情,这种感情贯穿着她人生的重大选择。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青年,醒秋艰难的求学既是为理想的圆满,又是为改善母亲的生活状态,“那时我的愿望并不大;只望学成之后,在教育界服务,每月有一二百元的进款……便将母亲从乡下接出来,住在上海,雇个细心女仆伺候她。”作者将小说命名为“棘心”,是取《诗经・凯风》中“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之义。她以旧家庭的反叛者的姿态欲废去包办婚姻,但预料到这一举动将使母亲代受其“过”的结局,“不过祖母的咕哝,叫母亲怎受得下?这一位家庭里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饱受新思潮影响、满脑子充塞革命观念的醒秋,固毫无办法,对于那多年绝对服从她的媳妇,则仍可控制自如。她是要透过她的关系压迫孙女的”。为了母亲,醒秋放弃了毁婚的念头,她感到:“我终不能为了一己的幸福,而害了母亲!”[3]由此可推断,若不是对母亲的同情与爱怜,醒秋可能会选择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醒秋之母的遭遇不是特例,而是那个时代的家庭女性共同的命运。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不仅是醒秋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也是对那些在旧家庭里忍辱负重的所有女性的关怀与同情,以及对旧家庭制度的强烈不满。

石评梅在《董二嫂》一文中讲述了“我”回家省亲的一段见闻。“我”沉浸在“穆静慈爱的环境”中,突然隔壁传来一阵女人“惨呼哀泣”的声音,打听得知是董二在母亲的怂恿下笞打董二嫂。董二嫂“是给咱挑水的董二的`媳妇,她婆婆是著名的狠毒人,谁都惹不起她;耍牌输了回来,就要找媳妇的气生。董二又是一个胡涂人;听上他娘的话就拼命的打媳妇”。[4]“我”热衷于女性解放运动,欲劝说董二娘,因家人曾经尝试此法,反遭诬陷,故叫“我”放弃了努力。过几天得知了董二嫂死的消息。这事使“我”震惊:“‘十年媳妇熬成婆’,大概他们觉的女人本来不值钱,女人而给人做媳妇,更是命该倒霉受苦的!因之他们毫不干涉,看着这残忍野狠的人们猖狂,看着这可怜微小的人们呻吟!是环境造成了这个习惯,这习惯又养了这个狠心。”家长专制和夫权统治仍像绳索一样牢牢地套在广大女性的颈脖上,一个女性生命在家庭暴力中消逝,政府和周围人“视若罔睹”、“听若罔闻”,“董二嫂死了!不过像人们无意中践踏了的蚂蚁,董二仍然要娶媳妇,董二娘依尽要当婆婆,一切形式似乎都照旧。”[4]在既存的性别制度和家庭制度下,董二嫂的遭遇也是中国女性的普遍遭遇。

二.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接新的观念。许多男性此前因袭传统习惯,在家已娶妻生子;而在外求学或工作期间,感受新思潮的影响,又不满于既有的婚姻,渴慕与新女性自由恋爱,于是就酿出了一幕幕为另寻新欢而休妻弃子的悲惨故事。女性小说在讴歌自由恋爱、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时,也对那些被抛弃的女性寄予了关怀与同情。 石评梅在《弃妇》中,讲述了表嫂被弃的故事。表哥家是一个专制的旧家庭,表哥结婚后到上海读大学,爱上一个女学生,于是要求与表嫂离婚,并写信向“我”解释此事。“我”的嫂子得知此消息后,责备表哥,“表哥也太不对,他不会为这可怜旧式环境里的女子思想;他只觉着自己的妻不如外边的时髦女学生,又会跳舞,又会弹琴,又会应酬,又有名誉,又有学问的好。”[4]

在石评梅的另一篇小说《林楠的日记》里,“我”――林楠在家养老抚幼,丈夫琳在外工作,夫妻俩恩爱情深,“我”日夜盼望着琳的归来。他终于归来了,可是这次态度冷漠,举止反常:“我情似水,怎奈君心如铁,从前那样温柔深爱的琳,近在咫尺远若天涯。”原来他爱上了女大学生钱颐青,“我”十分痛苦:“上帝呵!我没有伟大的力量,灭熄我心底的悲愤之火。但是琳有个力量逼迫他,离开我,遗弃我,令我的生命沉落。这种局面一布置,我自然是一个最痛苦最可怜的妇人。”[4]“我”成为弃妇,“维系我幸福的链子断了,我将向黑暗的深洞沉落下去。”

在这两篇小说中,集中表达了对弃妇的同情。弃妇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特殊群体,承受着新旧两种文化的箝制。一方面,她们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甘居家庭,通过为媳、为妻、为母来实现价值,充当了旧时代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她们又被新女性所排挤,成为新时代的弃妇。时代的前进已不容她们躲进传统观念和生活中寻求庇护,而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将她们抛离,新旧文化的双重压迫造就了她们可悲的命运,在被弃后找不到生命的支点。但她们在现实中的被弃并没有导致在女性作品中的被弃,女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和自觉的女性意识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同情之余为她们立言,为她们呐喊,为她们寻求出路。林楠的好友黛――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劝林楠道:“时代已经变了,而且你也是师范毕业的学生,受过相当的中等教育,犯不上真个屈伏在如此家庭中过这样的痛苦的日子。”[4]顺应时代,迎赶时代,才是弃妇的自救之路。

三.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

此时期的女性作品中还表现出了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在庐隐的小说《秦教授的失败》中,秦教授的母亲,一个饱受丈夫多妻苦楚的女性,诘问丈夫:“哼,世界上就是你们男人是王,我们作女人的应当永沉地狱,对不对?”“莫非凡是女人,都要让她受这种龌龊气吗?”[5]以全体女性的名义大胆地向传统性别观念、多妻制度宣战。凌叔华在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中国女人太容易叫人糟蹋了”,“女子没有法律实地保护,女子已经叫男人当作玩物看待几千年了”。[6]这些女性都是旧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都有着悲苦的命运,但她们并不哀叹自己的不幸,也不谴责某一个给她们带来不幸的男人,而是着眼于女性全体,质疑性别观念和制度本身,表明她们已具备了女性群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她们还萌发了以女性群体的抱团合力来改变女性处境的愿望。在庐隐的小说《蓝田的忏悔录》中,蓝田说:“我如果能与世界全女性握手,使妇女们开个新纪元,那么我忏悔以前的,同时我将要奋斗未来的。”[5]这说明女性已从沉梦中醒来,去追逐解放的光芒。

女性的女性意识是女性解放的前提条件。五四女性小说中凸显出的女性意识,既反映了少数精英女性具有了女性意识,也激发和唤醒了女性群体的女性意识的复苏,在中国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三联书店,1989:2.

[2]杨义.杨义文存[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05.

[3]苏雪林.棘心[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3-4,159.

[4]石评梅.石评梅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247,248-250,436-437,528-533.

[5]庐隐.庐隐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392,393,378.

现代女性的心理渴望 篇6

现代女性的心理渴望

随着女性职业化的进程和大批女性挺进高级管理阶层,女性的心理需求更加多元化。现代女性不仅要求得到男性向往的几乎每一样东西———成功、权力、地位、金钱、爱情、婚姻、子女、幸福、满足,同时,她们的心理需求又有许多有别于男士的特性。

1.女性渴望有人情味的交流。

真正珍惜爱情的现代女性,一般都对过于贵重的礼物持审慎态度。一件夸富斗财的礼物会令她想到,这个男人在试图收买自己的感情,将她看作一件奇货而不是一个活人。现代女性认为,能体现绵亘无期的关注与体贴的物品就是礼物之最,而不在乎其价值多寡。

2.女性喜欢被恭维。

女性总是凭直觉认定,就像童话世界那样,年轻貌美占尽便宜。要年轻、要有魅力的渴望变成巨大的压力,迫使女性感到,只要体重多了几公斤、脸上爬上了少许皱纹,自己便归入了不合时俗的一类女人,精神上垮了下来。

3.女性很在乎职业成功。

工作给予男性以身份和地位,这同样适用于女性。女性很清楚没有职业收入就谈不上男女平等,因此她们希望自己的丈夫或男友像对待他们的职业成功那样认真看待她们的工作。

4.女性寻求有同情心的耳朵。

一次简短的交谈对于男性和女性可能具有迥然不同的意义。女性更多地将交谈看作与听者分享其感情的一条渠道。她们往往说个不停,直到觉得好受为止。男性不愿涉及隐私和感情,而女性恰恰津津乐道这类话题。

5.女性的爱情比男性更实际、更执著

女性更多地着眼于择偶的实际考虑,比如,女性着重伴侣身上的长期品质,诚实、有才干、富于同情心等等。她们远比男子更善于把握自己的激情,即使她渴望被爱。她们也会在采取行动前反复考虑:我可以依靠这个男人吗?因此想追求这样女性的男性,最好延长其求爱的时间表。

6.女性需要独处以作休整

她们最容易生气、烦躁,因而在丈夫、男友面前常提出让她们自己呆一会儿的要求。在工休假期,女性特殊的心理需要是采购、阅读、恢复精力及进行其它的自我调节。通过独处,她们会完成心理上的调节,使自己更适于她们的角色。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篇7

一、女性意识

1.1女性意识概述

作为女性文学作品的关键因素,女性意识在文学领域是随着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的进行而产生的,并在不断转化的批判范式和持续进行的知识更新中,始终具有很强的文学生命力。对本质上来讲,女性意识的思想内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女性意识是对女性意识经验性内涵的一种强调;第二,女性意识是一种追求社会地位平等、自由的政治诉求。

一方面女性意识的自然层面指的是与男性不同的女性特有经验,是从生理学的视角内解析女性社会地位的独特性。从生理学来说,女性的生理经验与男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是具有特殊性的女性生理经验,这决定了女性身体身份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女性意识的社会层面主要是从社会阶级的角度对女性社会地位问题进行分析。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使得男性具有主导和影响女性社会生活的“特权”,致使男性和男性的社会地位极度不平等,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女性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半边天”的作用了,可以自由的选择工作和生活,但女性家庭——事业的双重社会职责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女性们又陷入了进一步的思考,并逐渐觉醒。此外,女性意识的文化层面主要阐释的是女性的思想及由此而创造的社会文化。其在任何男性社会主导地位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对社会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展现女性的价值观念、文化思维和文学形式。

1.2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特征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从整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部分:第一,自审意识;第二,性别意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自审意识主要是指对女性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弱点进行批判性的剖析。其是对女性社会地位追求和存在方式的关怀。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性别意识是女性意识的核心,它主要从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视角反抗男权社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构成。在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是性别意识形成和复苏的基础,这种意识产生于女性作家脑海中,反映在女性文学的作品创作中,是对现行女性社会意识的颠覆。

二、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影响

2.1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精准定位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性别意识的确立并不明确,这使得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里当代女性文学的定位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均不准确。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反抗意识、逃离意识和自我审视意识的出现让女性叛逆的形象逐渐涌现出,给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并在社会迁移的浪潮中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中,女性意识的独立和思维观念的觉醒是社会生活中良性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对女性生活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凸显,同时,也是对男权社会精神束缚的破除,在审视男权社会文化和女性生命弱点的基础上,提升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2对文学作品中的两性矛盾具有平衡作用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中尽管存在着对男人主导的反抗和对女性自身弱点的批判,但女性文学中两性矛盾的平衡仍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人文体现,阐述这女性对平等、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和渴望。在文学创作中,我国当代女性文学的一些作品会或多或少的脱离女性思维的固有模式,通过男女结合的角度进一步解读社会生活中女性生活的实际状况,进而对女性精神世界进行更为客观的塑造。批判并不是当代女性文化的基本社会诉求,追求平等、和谐的社会生活才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真实目的。

2.3突破了两性生理的区别

如上所述,追求超性别的平等是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诉求。女性文学作品尽管是在“女性特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绝不是对性别意识和独特女性经验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女性生活空间的反思和女性社会生活状况的阐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对男女两性的性别问题倡导以超性别的意识予以看待,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以平等、自由的视角予以描述,这是对两性生理差别的突破,意在消除生理差别形成的对女性的压迫,实现和谐、自由的文学状态。

参考文献

[1]蒋海霞.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赵林云.论女性意识视域下的当代女性诗歌[D].山东大学,2013.

[3]张静.当代藏族女性文学中的生态女性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东方女性现代文学 篇8

不能否认英美女性文学对中国女性文学的深远影响, 同样, 也不能忽视中国女性文学独具的文化特色。

一、外来影响与趋近特征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 英国文坛上便出现一大批女性作家, 到19世纪上半叶, 英国女性文学已经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出色的女性作家, 使英国女性文学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19世纪中叶, 美国有苏珊·沃纳、范妮·弗恩等杰出女性作家, 后者更是塑造了一些具有平等意识、反抗男权社会的典型女性形象。步入20世纪后, 玛格丽特·米切尔只凭一部不朽佳作《飘》便永久性地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美国男性作家中亦出现了对女性的杰出书写者———D.H.劳伦斯, 男性的视角和男性的女性主义意识独辟蹊径, 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追求的目标, 以及在此过程中女性的复杂心态。可以说, 在现代文学范畴内, 英美女性文学的成熟要远早于中国。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理论依据同样来自于西方。“传统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社会身份疆界说”等具有对女性文学写作有指导性意义的理论, 都是由欧美学者或作家提出并引进中国的。英国和美国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由于受到政治性因素影响, 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 才再一次大规模接受源自欧美的先进理论。长期处于禁锢状态的中国女性文学面对外来学说, 呈现出强烈的饥渴性, 对这些理论开始了理解、模仿、创新的过程。张洁、铁凝、王安忆等女作家的创作, 呈现出鲜明的“传统女性主义”的特点;陈白和林染等人的“身体写作”尝试, 到了卫慧等新生作家那里, 则演变成对欧美的单纯模仿, 兜售身体隐私用以吸引眼球, 使得单纯的模仿走向失败。“因此, 如何表现当代女性之间的差异, 强调自我与她人的区别,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成为新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一道新的风景”[1]。进入21世纪的中国女作家在吸取英美女性文学养料时, 更多地添加中国式文化元素。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苏珊·福里德曼提出的“社会身份无疆界”学说, 帮助中国女性作家超越了性别疆界, 增添了别样的文学景观。

二、形式模仿与精神内核

无论是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凌淑华等中国第一代女作家, 还是至今仍活跃在文坛的铁凝、王安忆、迟子建、林白、陈染、翟永明等当代作家, 在女性文学主题和思想上, 最初走的都是借鉴英美文学的道路。在这些女作家的早期创作中, 可以看到鲜明的外来影响的痕迹。然而, 英美与中国国情的巨大差异, 相异文化传统的巨大惯性, 亦给英美女性文学和中国女性文学留下了深深的不同烙印。在同样呼吁寻求女性的独立和自尊的文学文本中, 体现出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核。

英美女性文学的个人化色彩更为浓厚。简和郝思嘉们也追求美满的爱情与婚姻, 但前者拒绝与有妇之夫结合, 也不需要形式性的使命婚姻;后者的瑰丽爱情则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壮阔时代背景中展开, 体现了极具个体诉求和强盛生命力的美学特征。与植根于现代文化土壤中的英美女性文学相比, 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则是由男性作家们唤起的。新文化的主将们在呼吁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同时, 尴尬地发觉中国文坛上女性作家的稀缺, 于是, 在男性先觉者们的号召下, 一些如陈衡哲、冰心、凌淑华等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女性开始了写作的尝试。这些女作家都刚刚走出家庭, 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 在她们笔下, 女性具有社会意识与家庭意识。社会问题的书写与男性作家的创作并无二致, 而家庭问题的书写则有异于欧美女性文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第一代女作家, 渴望女子与男子拥有一样的独立人格, 而实现女性个人价值的地方往往不是社会, 而是在家庭。

英美女性文学仇视异性, 两性冲突是重要主题。在美国作家夏绿蒂·伯金斯·吉尔曼笔下, 男性全部死亡时女性方才得到救赎, 女性渴望成为女巫任意摆布惩罚男人。而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 女作家仍期望理想男人和幸福家庭, 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中家国观念的当代延伸。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老干部便是典型, 张洁曾说:“你将格外地不幸, 因为你是女人。”[2]但这句话的产生背景是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的中国。

三、性别解构与人格建构

在中国女性文学对英美女性文学的借鉴、模仿和反思的过程中, 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英美女性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养料。从一开始的一味批判两性关系, 到如今以严肃的态度关注社会人生, 女性文学走出单纯性别结构的藩篱, 转向关注人性、张扬人性的建构性尝试。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实绩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英美女性文学。英美文坛不乏超越狭隘的性别视角, 关注社会、张扬人性的女性作家。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的文本颇具哲理性, 可以拿来作为净化灵魂的伟大诗篇, 代表作小说《大海啊, 大海》期望为现代人找到精神道德新的支撑, 体现了默多克对人性中善和美的哲思。同为英国女性作家的穆里尔·斯帕克则借助宗教的力量, 试图让世俗人生变得有价值、有生命力, 宗教思考和道德关怀的深处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样的女作家赢得了批评界的尊重。反观上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女性文学, 不少女作家也并不满足于书写女人对男性的简单控诉, 女性文学开始超越了性别差异与对立, 在文本中呈现了一个大写的“人”, 单纯的性别解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

中国当代女作家既不缺少创新意识, 又不匮乏责任感和道德关怀。在经过了新时期文学时的简单控诉之后, 中国女性文学开始了自我审思。对中国文化语境下两性的人格建构, 成为女性文学新的主题。中国女作家由此获得了新的、更高的视角, 在王安忆的小说《遍地枭雄》中, 主人公不再是女性, 讨论的问题也不再局限于男女对立, 人性、善恶的哲理性思辨令人耳目一新。池莉、铁凝、迟子建的创作中亦出现了以往不曾有的男性关怀迹象。从中能看出中国当代女作家对男女关系建构的有益尝试, 这些文本中, 正视中国传统两性文化的影响, 不规避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两性现实。正是因为不寻求绝对男性化, 反而真正地实现了女性心理上的自立。

“女性意识的最高指向也与人的最高指向一致, 即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3]英美女性文学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曾起到启迪作用, 这种影响力也许还会持续。两者文化背景差异巨大, 这一点并不影响两者间存在着共通的文学真谛———文学即人学。

摘要:中国女性文学兴起的内因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外因源于西方女权思想。长久以来批评界认为中国女性文学建立在西方语境之上。中国女性文学深受英美文学中女权文化影响, 但在两者的对话间, 仍凸显出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的巨大差别, 两者各具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国女性文学,英美女性文学,影响,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53) .

[2]张洁.方舟[M].北京出版社, 1983.

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篇9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 正如杨义所说:“妇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 (她只有一个小说集) 共十篇小说, 有六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 但她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品的百分之八十。凌叔华的《花之寺》和《女人》集的十八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石评梅的作品, 现在看到十几篇, 有九篇是写女性的。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 除《劫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 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 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 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 依旧延续着对女性的箝制功能, 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 尤其如此。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棘心》中, 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做婆婆的, 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 旧式妇女, 多不读书, 不明大义, 气量又比男性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 她对于一个媳妇, 若感觉不满意, 磨折起来, 那简直是附骨之疽, 疗之不愈, 剜之不可, 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 那做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 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 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龄止, 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 没有半点享受, 没有半点自由。”[3]由上可见, 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秋对母亲的深情里饱醮着同情, 这种感情贯穿着她人生的重大选择。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青年, 醒秋艰难的求学既是为理想的圆满, 又是为改善母亲的生活状态, “那时我的愿望并不大;只望学成之后, 在教育界服务, 每月有一二百元的进款……便将母亲从乡下接出来, 住在上海, 雇个细心女仆伺候她。”作者将小说命名为“棘心”, 是取《诗经·凯风》中“棘心夭夭, 母氏劬劳”之义。她以旧家庭的反叛者的姿态欲废去包办婚姻, 但预料到这一举动将使母亲代受其“过”的结局, “不过祖母的咕哝, 叫母亲怎受得下?这一位家庭里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饱受新思潮影响、满脑子充塞革命观念的醒秋, 固毫无办法, 对于那多年绝对服从她的媳妇, 则仍可控制自如。她是要透过她的关系压迫孙女的”。为了母亲, 醒秋放弃了毁婚的念头, 她感到:“我终不能为了一己的幸福, 而害了母亲!”[3]由此可推断, 若不是对母亲的同情与爱怜, 醒秋可能会选择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醒秋之母的遭遇不是特例, 而是那个时代的家庭女性共同的命运。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 不仅是醒秋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也是对那些在旧家庭里忍辱负重的所有女性的关怀与同情, 以及对旧家庭制度的强烈不满。

石评梅在《董二嫂》一文中讲述了“我”回家省亲的一段见闻。“我”沉浸在“穆静慈爱的环境”中, 突然隔壁传来一阵女人“惨呼哀泣”的声音, 打听得知是董二在母亲的怂恿下笞打董二嫂。董二嫂“是给咱挑水的董二的媳妇, 她婆婆是著名的狠毒人, 谁都惹不起她;耍牌输了回来, 就要找媳妇的气生。董二又是一个胡涂人;听上他娘的话就拼命的打媳妇”。[4]“我”热衷于女性解放运动, 欲劝说董二娘, 因家人曾经尝试此法, 反遭诬陷, 故叫“我”放弃了努力。过几天得知了董二嫂死的消息。这事使“我”震惊:“‘十年媳妇熬成婆’, 大概他们觉的女人本来不值钱, 女人而给人做媳妇, 更是命该倒霉受苦的!因之他们毫不干涉, 看着这残忍野狠的人们猖狂, 看着这可怜微小的人们呻吟!是环境造成了这个习惯, 这习惯又养了这个狠心。”家长专制和夫权统治仍像绳索一样牢牢地套在广大女性的颈脖上, 一个女性生命在家庭暴力中消逝, 政府和周围人“视若罔睹”、“听若罔闻”, “董二嫂死了!不过像人们无意中践踏了的蚂蚁, 董二仍然要娶媳妇, 董二娘依尽要当婆婆, 一切形式似乎都照旧。”[4]在既存的性别制度和家庭制度下, 董二嫂的遭遇也是中国女性的普遍遭遇。

二.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 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接新的观念。许多男性此前因袭传统习惯, 在家已娶妻生子;而在外求学或工作期间, 感受新思潮的影响, 又不满于既有的婚姻, 渴慕与新女性自由恋爱, 于是就酿出了一幕幕为另寻新欢而休妻弃子的悲惨故事。女性小说在讴歌自由恋爱、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时, 也对那些被抛弃的女性寄予了关怀与同情。

石评梅在《弃妇》中, 讲述了表嫂被弃的故事。表哥家是一个专制的旧家庭, 表哥结婚后到上海读大学, 爱上一个女学生, 于是要求与表嫂离婚, 并写信向“我”解释此事。“我”的嫂子得知此消息后, 责备表哥, “表哥也太不对, 他不会为这可怜旧式环境里的女子思想;他只觉着自己的妻不如外边的时髦女学生, 又会跳舞, 又会弹琴, 又会应酬, 又有名誉, 又有学问的好。”[4]

在石评梅的另一篇小说《林楠的日记》里, “我”———林楠在家养老抚幼, 丈夫琳在外工作, 夫妻俩恩爱情深, “我”日夜盼望着琳的归来。他终于归来了, 可是这次态度冷漠, 举止反常:“我情似水, 怎奈君心如铁, 从前那样温柔深爱的琳, 近在咫尺远若天涯。”原来他爱上了女大学生钱颐青, “我”十分痛苦:“上帝呵!我没有伟大的力量, 灭熄我心底的悲愤之火。但是琳有个力量逼迫他, 离开我, 遗弃我, 令我的生命沉落。这种局面一布置, 我自然是一个最痛苦最可怜的妇人。”[4]“我”成为弃妇, “维系我幸福的链子断了, 我将向黑暗的深洞沉落下去。”

在这两篇小说中, 集中表达了对弃妇的同情。弃妇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特殊群体, 承受着新旧两种文化的箝制。一方面, 她们受到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 甘居家庭, 通过为媳、为妻、为母来实现价值, 充当了旧时代的牺牲品;另一方面, 她们又被新女性所排挤, 成为新时代的弃妇。时代的前进已不容她们躲进传统观念和生活中寻求庇护, 而现代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将她们抛离, 新旧文化的双重压迫造就了她们可悲的命运, 在被弃后找不到生命的支点。但她们在现实中的被弃并没有导致在女性作品中的被弃, 女作家们以敏锐的眼光和自觉的女性意识关注这一社会现象, 同情之余为她们立言, 为她们呐喊, 为她们寻求出路。林楠的好友黛———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 劝林楠道:“时代已经变了, 而且你也是师范毕业的学生, 受过相当的中等教育, 犯不上真个屈伏在如此家庭中过这样的痛苦的日子。”[4]顺应时代, 迎赶时代, 才是弃妇的自救之路。

三.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

此时期的女性作品中还表现出了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在庐隐的小说《秦教授的失败》中, 秦教授的母亲, 一个饱受丈夫多妻苦楚的女性, 诘问丈夫:“哼, 世界上就是你们男人是王, 我们作女人的应当永沉地狱, 对不对?”“莫非凡是女人, 都要让她受这种龌龊气吗?”[5]以全体女性的名义大胆地向传统性别观念、多妻制度宣战。凌叔华在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中国女人太容易叫人糟蹋了”, “女子没有法律实地保护, 女子已经叫男人当作玩物看待几千年了”。[6]这些女性都是旧制度和观念的牺牲品, 都有着悲苦的命运, 但她们并不哀叹自己的不幸, 也不谴责某一个给她们带来不幸的男人, 而是着眼于女性全体, 质疑性别观念和制度本身, 表明她们已具备了女性群体意识。更重要的是, 她们还萌发了以女性群体的抱团合力来改变女性处境的愿望。在庐隐的小说《蓝田的忏悔录》中, 蓝田说:“我如果能与世界全女性握手, 使妇女们开个新纪元, 那么我忏悔以前的, 同时我将要奋斗未来的。”[5]这说明女性已从沉梦中醒来, 去追逐解放的光芒。

女性的女性意识是女性解放的前提条件。五四女性小说中凸显出的女性意识, 既反映了少数精英女性具有了女性意识, 也激发和唤醒了女性群体的女性意识的复苏, 在中国女性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对新旧交替时期女性困境的揭露, 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关键词:五四运动,女性文学,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三联书店, 1989:2.

[2]杨义.杨义文存[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105.

[3]苏雪林.棘心[M].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3-4, 159.

[4]石评梅.石评梅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247, 248-250, 436-437, 528-533.

[5]庐隐.庐隐散文小说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392, 393, 378.

东方女性现代文学 篇10

1.1 女性文学的研究价值

中国的女性文学一直在男性主流文化的控制与压抑中发展, 究其原因, 是千百年来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然而, 即使是在这种受男权话语压抑的社会背景下, 从古至今也不乏杰出的女性诗人、女性文学家。她们的作品不仅是她们本身思想与生存状态的反应, 同时也代表了同时期全社会女性对于其社会地位与自身价值的反思。因而, 对于女性文学的研究, 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中国女性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话语权势以及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念。

1.2 女性文学概念界定

对于女性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的‘女性文学’而言, 泛指所有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 除了女作家的作品外, 还包括男性作家所创作的有关女性题材的优秀作品。……狭义的女性文学, 专指女作家创作的具有女性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并以女性为创作对象, 体现出女性主体意识和鲜明风格的女性文学作品。” (牛荣晋2010:61) 本文研究主要对象是不同时期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 即广义上的女性文学。

2 女性文学发展脉络

严格说来, 女性文学发端于“‘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是女性意识觉醒, 文化灵感迸发的时期。但不能忽略的是, 在漫长的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 女性文学在唐宋之前甚至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先秦时代文学的典型。其中有大量的诗歌是站在女性的角度, 描写女性面对爱情、婚姻以及生活的反思, 如《子衿》、《遵大路》、《氓》等。

中国诗词在唐宋时期到达大发展大繁荣的鼎盛时期, 女性文学也不例外。“及至唐朝, 思想开放, 儒释道并行, 女性幽闭的空间被投入了一丝阳光。” (牛荣晋2010:62-63) 而到了宋朝, “女性主体意识增强, 在文学创作中, 逐渐抽离出男性主体的范围, 不仅自觉地表现了女性眼中的社会现实, 而且反观男性的作为, 并对男性及‘男子作闺音’的传统反思和改造。” (牛荣晋2010:62-63)

二十世纪初期至解放前,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 生存压力及其它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女性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苏醒。女性的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婚姻爱情, 而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民生。她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发展局势, 也反映了女性思想的觉醒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

从解放后至今, 女性文学发展迅速, 当代女性作家将视角拉回到与其自身息息相关的领域, 于是关于爱情、亲情、母性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由于新时期社会变革, 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极大变化。女性开始了对女权的呼吁及争取女性话语权的斗争。

本文将选取不同时期的女性诗歌用评价理论加以分析, 以探究女性地位在女性文学中的体现。

3 用评价理论分析女性诗歌及诗歌中凸显的女性地位初步探究

3.1 评价理论简述

评价理论是由语言学家James R.Martin为弥补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话语分析词汇层面的不足创立的评价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介入、态度、级差, 这三部分又分别有各自的次系统。

1) 介入

介入关注态度的来源, 包括自言和借言。自言指态度由说话者本身体现, 借言指态度由说话者以外的其他人体现。借言的次系统包括投射、情态和让步。“投射包括引述 (quote) 和转述 (report) 。引述或转述的内容可以是原话或大意, 也可以是思想或感受;情态提供一个磋商空间, 允许不同的但不具有对抗性的声音同时出现;让步对听者的期望实施监控, 可以通过预期的转折使听者的期望落空, 产生‘反期望’ (counter expectancy) 的交际效果” (朱永生, 严世清2011:91-92)

2) 态度

态度的次系统由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方面组成。“情感指语言使用者依据个人喜好标准对某人或某事所表达的各种情绪。” (朱永生, 严世清2011:91) ;判断指语言使用者根据个人价值观念及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对某一事物、行为或现象发表的看法及观点;鉴赏是“语言使用者依据美学标准对某个人、物品和行为所表达的看法。” (朱永生, 严世清2011:91)

3) 级差

级差是指不同词汇间所表达的情感深浅的不同程度。级差次系统为语势和聚焦。“语势调节可分级的态度范畴的力度 (volume) , 如是强势 (raise) 还是弱势 (lower) 。聚焦是把不能分级的态度范畴分级。聚焦分明显 (sharpen) 和模糊 (soften) 。” (王振华2001:19)

3.2 评价理论对女性文学诗歌文本的分析

1) 《诗经》及其所体现的女性地位

遵大路兮, 掺执子之祛兮, 无我恶兮, 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 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魗兮, 不寁好也!

《国风·郑风·遵大路》

这是一首典型的为弃妇而作的诗。“遵大路兮, 掺执子之祛兮”与“遵大路兮, 掺执子之手兮”两句中有四个语气词“兮”, 体现出女子的无奈无助与前行艰难。“掺”与“执”均有“拉住”的意思, 两个同义动词连用, 加强了动作的强度。如果将这两个动词用级差系统中的语势范畴来分析, “掺”“执”单用是弱势, 而两词同时使用使意义叠加则是强势。这一强势的动作体现出女子挽留男子的决心。“无我恶兮, 不寁故也”与“无我丑兮, 不寁好也”两居中, “恶”与“魗”两动词属态度系统中的情感范畴, 意为“厌恶”、“嫌弃”。这两个动作虽不是作者本身发出, 而是作者揣测男子对女子的情感, 但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了解到女子对自己身份的自我降低, 体现女子在婚姻生活中的被动与不能自主的地位。虽然女子极力挽留男子, 但从这两个词中也可以感受到女子对二人感情的失望。“寁”有“快速的, 迅速的”之意, 该词属级差系统的语势范畴, 表现动作之快, 反映女子认为男子想要尽快抛弃她的心理状态, 这一词也可体现出女子的自我身份降低。这首诗描写了丈夫抛弃妻子的过程, 从女性的角度表现出男子的无情无义与女子的无助哀怨。

《诗经》中关于男子无故弃妻的诗歌有很多, 《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氓》中曾提到“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这类的描写体现出男子的三心二意, 也说明女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低下, 不受重视, 如男性的附属物, 可以不问缘由随手抛弃。然而, 可以肯定的是, 这一时代的女性言论更加自由, 更具有批判性思想, 与封建社会的打压禁锢相比, 这一时期的女性更有抒发情感和怨愤的意识与自由。

2) 李清照词及其所体现的女性地位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徐建委, 刘峥2007:1)

第一句中有四个形容词“疏”、“骤”、“浓”、“残”, 均可归为级差系统中的语势范畴。“疏”与“骤”, “浓”与“残”分别是一个语义层面的两个极端, “疏”与“残”属弱势, “骤”与“浓”属强势。同属一个语义层面的两个极端的形容词同时用在一句话中, 使得作者要描写的景象对比性更加强烈。“风”多有“凄凉”“孤单”之意, 而“酒”多寓“愁苦”。骤风暗示作者凄清孤寂, 睡了好大一觉依然难解酒醉则表明作者愁苦之深。“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属介入系统。“海棠依旧”属借言范畴的转述, “知否”一句属自言。作者小心翼翼地问询屋外的景况, 虽是询问, 作者心中却早有答案。“却”一词属介入系统的让步范畴, 表现出作者对回答的不赞同、不满意。她认为屋外必定不是“海棠依旧”, 而是绿叶丰茂, 红花凋残的败落景象。事实上, 不论窗外何种景致, 作者的心中已是百花凋敝。“却”字体现出作者的出乎意料, 但也反映出其内心世界孤苦凄清, 与外人与外面世界隔为两处。作者将“海棠”花自比, 将风雨比作自己经受的困难和磨砺, 而“绿肥红瘦”比喻作者韶华易逝, 感慨人生苦短, 青春不再。

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 自幼接受同时代女性无法接受的教育, 本应过着衣食无忧, 踌躇满志的生活。但这首诗依然是闺怨题材, 感慨青春易逝。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这一时代女性的话语权范围有限。纵使才女如李清照般, 也不能像男子一样出外做官, 实现抱负, 而只能在闺阁之中自怜自艾。

3) 冰心诗作及其所体现的女性地位

生命

莫非你冷,

你怎秋叶似的颤抖;

这里风凉,

待我慢慢拉着你走。

你看天空多么清灵,

这滴滴皎洁的春星,

新月眉儿似的秀莹,

你头上有的是快乐, 光明。

你看灯彩多么美妙,

纺窗内透出桔色的温柔;

这还不给你一丝儿温暖?

纵然你有海样的深愁。

看温情到了你指尖,

看微笑到了你唇边——

你觉得生命投到你怀里不?

你寻找了这许多

冰心《生命》 (冰心2003:408)

该诗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创作, 语言温柔婉转, 却意蕴无穷。诗的第一节中“莫非”属级差系统聚焦范畴的模糊, 这种语义上的模糊表明作者的猜测, 将读者的视角投射到作者的谈话对象“你”的身上。“秋叶”、“颤抖”两词虽为中性词, 无修饰情感, 但这两个词表明作者对对方的关注。而“慢慢”为级差系统中语势范畴的弱势, 体现作者发出动作时的小心翼翼及其对他人的关怀。第二节中“清灵”、“皎洁”、“新月眉儿”、“快乐”、“光明”等词为态度系统中的积极情感范畴, 这些词在第二节中集中使用反映出的是作者乐观、积极的心态。第三节中“灯彩”、“桔色”、“海样”是描述色彩的词, 字面看来是向读者描绘了周围绚烂的世界, 实际上是作者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温柔”、“温暖”以及第四节中的“温情”、“微笑”等词也属于态度系统的情感范畴, 通过这些表达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现作者的积极平和的心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将视角从自己的身上转移, 她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情感发泄, 开始转而关注别人, 关注国家, 甚至关注社会。如林徽因的《我们的雄鸡》, 描写的就是女性对国家境况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信心。这种转变一方面体现女性地位的上升, 另一方面说明女性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提升。

4) 舒婷诗作及其所体现的女性地位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做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致橡树》节选 (舒婷2000:117)

前两节诗中的“如果”属介入系统中自言范畴的让步, 这种假设的语气, 无形中提升了作者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 表现出女性的自主和独立。“绝”字是级差系统中的聚焦范畴, 且属明显聚焦, 用在诗中主要表达作者坚定的决心。“攀援”、“痴情”“炫耀”等词为态度系统中的判断范畴, 具有消极感情色彩。作者通过对社会规约的认识, “凌霄花”“鸟儿”等的常态动作拟人化, 表达作者对其行为的态度。显然作者对这些行为是略带鄙夷的, “绝不像”, “绝不学”等词表达作者不依附于男性, 自我奋斗, 保持女性尊严的信念。“也不止”为介入系统中借言范畴的让步, 将作者真正意图同实际描写作对比, 提升作者在文中的形象。“送来”、“增加”、“清凉”、“慰藉”、“高度”、“威仪”等词虽包含积极意义, 但由于作者提到她要做的“也不止”这些, 进一步提升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自主、独立的姿态。

从舒婷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代女性对于感情不再是依附于男性, 听从于男性, 而开始在社会中表明自己的态度, 维持女性尊严,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完全独立, 追求男女平等的形象。由此可见, 当今社会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平等地位, 其话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增大。

4 结束语

女性为当今社会的发展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女性的话语权也逐步扩大。通过中国历史上女性诗歌的评价理论分析, 我们了解到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 同时揭示了女性地位在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利用评价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有利于深层挖掘作者创作作品时隐含的心理状态及所处境况, 所得的结论也将比单纯的文学层面的分析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牛荣晋.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8) :61-63.

[2]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91-92.

[3]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 2001 (6) :13-20.

[4]徐建委, 刘峥.李清照词赏读[M].北京:线装书局, 2007.

[5]冰心.冰心诗文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408.

三七:现代女性养生“宠药” 篇11

从生理上讲,肝藏血,主疏泄。女子“以血为本”,血的运行与调节离不开肝的调达,气机的调畅离不开肝的疏泄。如果肝藏血、疏泄功能失调,则气血淤滞不通,会产生带下病、不孕、产后乳汁不畅等病症。

可以看出,女性因本身的生理特点和体质因素,很容易出现气滞血淤。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承担着和男性同样的工作任务,面临着生活工作的双重压力,更容易受到气滞血淤的困扰。

而三七是活血化淤的良药,所以可以说三七是现代女性的“养生宠药”。不过,宠也要宠对地方,不能胡乱使用。什么时候用三七,怎么用,弄清这些问题先要明白三七的药用功效。

【三七档案】

三七又名田七、山漆、金不换、参三七、人参三七等,块茎、根须味甘、微苦、性温。三七生用止血止痛、活血祛淤;熟用则有补血的功效,即人们常说的“生打熟补”。

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为珍贵者。”三七与人参同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不仅形态相似,而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乃至临床应用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二者比较,人参在补气方面居优,而三七则在活血、止血、补血、止痛等方面见长,扬名中外的“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是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辨清有无“淤”

明白了三七的功效,也了解现代女性 “淤”的身体特点,接下来就要辨清自身是否有“淤”。有句俗语说:“脸上斑块儿,体内淤块儿”,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说明,体内有无“淤”,是可以通过面部有无斑块来判断的。

中医认为,皮肤之健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内的气血是否畅行流通。人体内分泌状况是色斑形成的原因。女性内分泌紊乱,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心血不能达皮肤颜面,皮肤中的黑色素就不能随人体代谢排除体外而淤积到脸部,出现肌肤干燥、粗糙、紫癜、黑斑、面色晦暗等现象。

另外,大部分月经失调也与“淤”有关。女性月经失调、痛经等大多症状,都是气血运行失常,淤滞于子宫而成。

养生善用三七

对付“淤”,最常见的方法是“活血祛淤”,即“通血脉”。

吞服三七粉,或用三七粉加冷水浸泡后敷面,或用三七粉水洗头,都有祛除色斑、增白皮肤、养颜抗衰老以及生发黑发的作用。

如今,用于女性美容养生的三七活肤按摩乳、按摩膏、按摩洗液等很是时兴。这些用三七做出来的美容剂,有增强皮肤血微循环、加速细胞新陈代谢、促进角质细胞更新、增加弹性及美感的功效,受到女性们的“宠爱”。至于用法,取本品足够量,轻轻按摩15分钟,用清水清洗后调理肌肤,即可达到理想的效果。但要注意,过敏肤质者应适当减少按摩时间。如出现皮肤刺激现象,停用后即可恢复正常。

用于女性各种原因所致的月经过多或血崩,可在辨证论治的方剂中加入三七一味,以增强止血功效(此法更适用于淤血所致者,常与蒲黄、茜草、益母草等配伍)。若有经闭、月经过少、痛经属于血淤者,常与当归、川芎、丹参等配伍。若用于妊娠出血属于跌扑外伤所致者,可与党参、阿胶、当归等调养气血、和血安胎的药物配合。若用于产后腹痛、产后血晕、恶露不下或恶露不绝属于淤血阻滞者,可与泽兰、当归、桃仁等药配伍。若用于癥瘕(腹中结块的病)属于淤血积结者,可与三棱、莪术、地鳖虫等配伍。至于用量,若煎汤内服,可取4.5~9克;若研末吞服,可取1.5~3克。

另外,女性月经不调,或崩漏不止、淋漓漏下、腹痛腰酸等,可用三七、丝瓜络炭、真黄胶等配伍服用;产后大出血,可用参三七或汉三七研末,每服3克,开水吞服;女性因行房不慎所致的小产血崩不止,可用三七、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芥穗等配伍服用;孕妇若发生胎漏,可用三七末9克、熟地30克、白术15克水煎服;女性若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用三七粉2克(分吞)、党参15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配伍服用;女性若发生血崩,亦可用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調3~6克,连服3剂;女性经痛时可用三七末2~3克温开水送服;等等,均有明显的效果。

三七勿妄用

值得注意的是,三七味甘、微苦,性温,若使用不当,易耗伤津液,造成阴虚之症。其次,三七活血化淤力强,故血虚无淤者忌服,血虚、血热妄行者禁用。孕妇慎用或忌服,以免扰动胎气。还有,在服用三七当日,应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另外,月经期间慎服三七粉,因为月经期间服用易导致出血过多,但如果是血淤型月经不调,则可以用三七粉来调理。

最后要说的是,女性若不想成为“黄脸婆”,在“通血脉”的基础下还要注意“通毛窍” 、“通大便”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通”。平日注意营养,多食猪心、母鸡、海参、鱼虾、红枣、猕猴桃、葡萄、桂圆、核桃、芝麻、胡萝卜、红薯、菠菜、洋葱及豆制品等食物。适当吃些脂肪类、糖类食品,可使皮脂腺分泌量增加。同时禁烟、少酒,少吃辛辣食品及咖啡、浓茶等,也不宜过多进食甜甘、肥腻、煎炸食品。还要消除由心理、社会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刺激,也是预防血脉“流通障碍”的养生之道。

相关链接

三七药酒

三七、土鳖虫、川芎、乳香、没药各30克,莪术、苏木、延胡索、香附各40克,全蝎、血竭各10克,补骨脂、淫羊藿、牛膝各50克,当归、五加皮、大血藤各60克,川乌(制)、红花各20克,加白酒适量,密封浸泡30天。口服,每次 10毫升,每日2次。可舒筋活络、散淤镇痛、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四肢麻木。

三七茶

用人工栽培的三七鲜叶,按制绿茶的方法,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而制成的烘青型保健茶。此茶回味甘醇,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调节血脂、抗疲护肝、提高记忆能力的作用,非常适合于爱美女性以及中老年人饮用,是价廉物美的一种保健饮料。其香味与人参茶很相似,初入口微带苦,尔后回味甘醇。

三七须根炖鸡

配方:三七须根5克,1000克鸡1只,姜、胡椒、盐适量。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简析 篇12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主要内容

前言

在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劣势,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地位处于下层, 其心理世界被人们所忽视,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中出现了黑人女性作家这一群体, 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黑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的逐渐提升, 同时也标志着黑人女性自身社会意识的觉醒, 她们通过自己的小说作品来进行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意愿。

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产生与发展

1.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初期

美国女性文学起源很晚, 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在那时候部分黑人作家对于处于战争中的女性的性格身份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这些在小说中的简单描述对于在70年代黑人女性文学的兴起和繁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安吉洛的处女作《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这篇小说主题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生存生活的思考, 以此想要美国黑人女性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 清楚和发掘自己的想法。同时作家想要以自己为榜样唤醒其他女性作家一起进一步发展女性文学。

1.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中期

对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 美国女性文学有了初步发展, 形成了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群体, 在她们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她们试图用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去表达自己, 进而影响别人。经过多年发展, 在70世纪中期时, 美国黑人文学中出现了美国黑人女性批评这一种文学方式, 在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凯德《黑人妇女》, 这本作品中对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以及自我看法。在80年代初期, 美国女性文学中的批评文学进一步得到发展, 沃克率先提出“妇女主义”这一文学批评术语, 这一情况是其发展的重要表现。

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现状

2.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内容

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包括两个大的角度, 第一是黑人女性小说、诗歌等具体作品, 这一方面主要是作家通过塑造黑人女性人物形象和内心想法来对于黑人女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再次深思;第二方面主要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文学, 这一方向的兴起对批评界在分析作品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角度, 是批评界前进的动力。

2.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现状

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正式兴起, 起步晚于其他文学形式, 因而国内外研究程度还远远不够, 目前仍然是文学界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考虑的角度就是性别、阶级以及种族等诸多国外敏感性话题, 这种研究不仅会使我们对于妇女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3. 具体作品分析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在上文中笔者主要从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现状方面对其进行讲解,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读者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理论上有一个很好的框架, 知道其的来源以及特点, 为读者在进行阅读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时候可以更加深刻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小说的精髓, 接下来笔者将以具体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为读者详细认识黑人女性文学。

3.1《苏拉》研究

小说《苏拉》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所创作的,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苏拉是一位全新女性的形象, 女主人公从小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长大, 面对白人恶少, 面对求学生涯困境, 面对外祖母和母亲的身上美好品质等这位苏拉并不是屈服于现境, 没有旧女性的软弱和娇柔, 苏拉对待这些生活中困境时反映出来的冷静与坚强是作家想要表现出来的。莫里森通过《苏拉》这一小说中对苏拉这一人物的塑造就是想展示一个全新女性形象, 与人们心目中的黑人女性进行强烈对比, 突出新女性的勇敢、乐观以及敢于追求幸福的品质, 同时也深深透漏出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3.2《她们眼望上苍》研究

《她们眼望上苍》这部作品是赫斯顿的的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叙述主人公珍妮的故事, 珍妮的外祖母和母亲在年轻时都被强奸过, 得知这一信息的珍妮决心一定不要再经历她们的惨事。在这之后珍妮经历了三次婚姻, 前两次是非常不幸的, 在这两次婚姻中珍妮都是被动, 处于弱者地位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地位所言, 但是珍妮对于婚姻还具有美好的幻想, 在这种心境下, 珍妮经历了第三次婚姻, 在第三次婚姻中虽说结局不完满, 自己丈夫因病去世, 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很好的结局, 但是我们读者至少知道了珍妮找到了真爱, 我们了解到了珍妮的勇敢与自觉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实现了男女平等, 其中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 笔者主要通过两部具体作品《苏拉》以及《她们眼望上苍》来对于前文中提及到的有关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理论有了具体的介绍, 使读者不仅仅认识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理论, 同时对于具体作品也有所了解, 这样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小说中蕴含的深意。

结束语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主要是通过对于美国黑人女性的形象和心理进行详细描叙, 从而起到唤起黑人女性平等自由的社会意识的作用, 这一方向的发展不仅仅对于黑人女性本身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对于整个世界在对待女性观念上也是一个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姜霞.对职业学院学生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2 (06) :31+33.

[2]崔改君.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J].中外企业家, 2010 (04) :242-243.

[3]浮伟忠.怎样营造文学作品的美[J].商品与质量, 2012 (S6) :77.

上一篇:学生阅读思维方法下一篇:言语交际训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