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

2024-09-11

现代女性(通用12篇)

现代女性 篇1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和政治策略已有很长的历史。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诞生了自由女性主义思想, 强调两性自由、平等权利和机会均等。本文所谓的现代女性主义伴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而产生, 以西蒙·德·波伏瓦和贝蒂·弗里丹为代表, “其着重分析、批判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如何以及为什么用一种不公平、不公正和利用性的方式, 以及在性别不平等和压制的框架内对待女性及她们的表现” (1) 。

当前对广告女性形象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分析如何选择、展示女性形象以促进购买, 另一种是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来解读广告中歧视女性的原因与对策。本文拟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严肃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女性及女性传播。

现代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广告女性形象

广告历来是传媒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广告中被批评的女性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 被驱逐的“第二性”:贤妻良母的传统形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现代女性主义者尖锐地指出广告中的女性被男权社会所宰制, 即被男权话语驱逐的“第二性”。贝蒂·弗里丹在其名著《女性的奥秘》中专列一章《针对性别的销售》, 考察了广告商和她所批判的“女性的奥秘”的联系。她认为, 美国的广告商有一种普遍的“预谋”, 他们通过将“家庭主妇”的角色加以美化, 使得女性们拜倒在他们所推销的任何商品之下, 从而去购买商品。 (2) 改革开放后国内对于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探讨由《中国妇女报》发起。1992年3月~8月的讨论结果显示,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 另一种是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据《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能辨别出地点的广告中, 女性出现在家庭的占50.8%;在能辨别出职业的广告中, 女性为家庭妇女的占51.5%。 (3)

广告中的女性被不断地塑造成贤妻良母的传统形象。在诸多厨具、食品广告中, 经常出现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位温柔的妻子。她们心情舒畅地忙碌于家务, 对家庭世界心满意足, 对家庭用品充满自豪。广告将女性的理想引入家庭的狭小范围, 将她们的社会职能定位在家庭主妇, 久而久之, 抑制了女性通过自身奋斗勇于竞争的意念, 使她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同时暗示女性, 她们只能守在家里, 全心全意为男人服务, 心甘情愿充当配角。

第二, 被观赏的“性对象”:现代花瓶的性感形象。除了贤妻良母外, 广告中出现最多的另一类女性形象是“现代花瓶”, 即作为性对象、性客体被观看、被欣赏的性感女郎。她们千娇百媚, 风情万种;她们嘴唇丰满, 肌肤润滑, 秀发飘逸, 曲线玲珑;她们被置于“客体”地位, 仅仅被看做是满足男性需要的“观赏动物”。她们的魅力因男性的赞美而存在, 她们的美仅仅表现为一种男性文化视角的审美观感, 女性的独立人格被侮辱, 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据《报告》, 以低领露乳房、露腰及肚脐, 露大腿二分之一以上, 裸背、裸体为标准, 符合其中一种以上为暴露, 则女性暴露占女性角色总数的14.5%, 而且暴露的这些性感部位多以特写镜头来处理。” (4)

在男权意识与商业社会的合谋下, 广告将女性与商品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广告在推销商品的同时, 也将广告中的女性作为满足男性欲望的“玩物”推销给了受众。作为特殊的商品, 女性的价值不在于其具有实用价值的真实身体, 而在于由广告文化构建出来的交换价值, 即作为男性欲望的身体。西方女性主义者对广告中的性感花瓶形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认为广告中的女性符号大都直接、明确地指向性, 指向性渴望、性暗示和性吸引, “性挑逗”的女性形象在广告中随处可见。

现代女性主义批评视阈下的广告女性形象反思

现代女性主义从不同角度对妇女解放的道路进行理论探讨, 对改变性别成见、提升女性形象贡献巨大。但女性主义发展到今天, 也面临着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 从而导致将其作为理论工具对广告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时的偏差。

角色冲突:女性自我定位的艰难。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若被定位为家庭主妇, 女性主义者则批评其沿袭传统男权观点;若被定位为成功的职业女性, 女性主义者则批评其不切实际。上述矛盾结果之所以出现, 主要是因为现代女性主义广告批评难以界定女性自我。传统妇女角色为单一家庭角色, 将女性束缚在家庭生活的封闭空间, 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完全隔绝, 最后导致“贤妻良母”成为传统社会妇女的典范。蓬勃兴起的女性主义运动使妇女摆脱了封建枷锁的长期禁锢, 且要重塑妇女形象, 所以她们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社会角色也就随之产生。这样, 现代女性不仅继承了社会遗传的家庭角色, 而且新增了各种政治、经济角色。角色质变在带给女性权利复归的同时, 也令女性陷入了角色冲突的苦恼。这种角色冲突又进一步加重了女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 难以兼顾家庭和事业。

之所以导致上述状况, 原因在于妇女解放运动中传统女性角色模式的被抛弃和现代女性角色模式的理想化。传统“贤妻良母”的理想模式在女性迈出家庭步入社会后失去了现实意义。为了达成两性平等, 社会和女性均把目光投向男性, 以男性标准构建理想女性模式。但由于生产力的制约, “男主外, 女主内”的分工在新时期仍将长期存在。除了家庭重负, 女性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事务。双重角色冲突将女性置于两难境地, 身陷囹圄, 进而使其滋生了自卑情绪。女性理想模式男性化, 使女性在争取两性平等, 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 陷入了困惑:走向社会是解放还是回到家庭是解放?像男人一样活着是解放还是活得更像女人才是解放?上述疑问源于女性试图找回的“自我”难以确认。妇女解放即女性摆脱异己规定的外在限制, 真正复归于自我。然而何谓女性试图回归的“自我”?参与社会还是回到家庭?哪一种是女性真实的自我, 哪一种是异己力量塑造的自我?所有这些问题, 女性主义者在对广告文化进行批评时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概念模糊:性魅力与性别歧视的混淆。性别歧视与性魅力之于性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广告中对女性身体的展示有一部分是出于对美的欣赏, 对男性身体的展示有一部分是出于对力的欣赏, 其前提是承认性别差异。这部分内容去除之后, 才涉及社会性别。性感的女性与性感的男性在广告中的展示是作为主体的展示, 还是作为他者化的展示, 不能武断地界定为性别歧视。社会形象中“性”和“性别”是相互作用的整体, 广告中的“性”和“性别”亦非两相对立。展现女性性感是否就等于歧视女性?女性主义者在对广告文化进行批评时回避了这一问题。女性越不愿正视与性有关的内容, 性就越具有丑陋、低俗的特征。女性试图以忽视性别美来提升性别地位, 结果只能使解析广告女性形象的路越走越窄。女性主义者把性的展示界定为对女性的压迫, 这种极端的女性主义话语重新建构了一种极端迂腐的性道德。

将女性美丽、温柔、细腻等有力的一面弃之一旁, 以男性中心的显著特征求得认可, 使得女性身份认同更为艰难, 同时也是潜意识中男性中心主义和女性性别自卑的表现。它迎合了有关性、性别的社会模式, 陷入难以自拔的自我贬低之中。广告形象中女性与男性自然的关系, 女性作为类存在物的程度, 不能成为女性超越自我局限的牺牲品。性魅力本身并非问题的关键, 然而在此却成了替罪羊。另外, 广告中性魅力的展示与暗示绝大部分只限于男性对女性的幻想, 这就等于把两性重新置于对立的社会模式中, 把男性这一抽象的社会性别当做污蔑女性的替罪羊, 而不是权力欲、消费欲等共谋的结果。对广告中年轻貌美、青春靓丽女性的过分反感与排斥, 是将“性魅力”与“性别歧视”两个不同概念等同所致, 是对“性魅力”的悬隔, 是对女性自主追求美的否定。

结语

女性形象不仅作为一种商业符号, 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广告中频频出现, 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文化符码之一。为了推销商品, 促进消费, 广告中的女性被反复塑造成传统贤妻良母的刻板形象或现代性感女郎的花瓶形象, 不断迎合与强化男权意识形态而招致女性主义者的批评。尽管其批评尖锐而深刻, 但由于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模糊以及对性魅力和性别歧视的混淆而陷入困境。现代女性主义者只有在尊重历史、现实复杂性的基础上不断反思, 才能使广告文化批评得以实质性的推进。

注释

1[1]彭晓华:《广告的女性主义视觉探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9) 。

2[2]贝蒂·弗里丹著, 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女性的奥秘》,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21页。

3[3][4]刘伯红、卜卫:《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 (1) 。

现代女性 篇2

但实际的情况是,对很多女性来说,她们对理财的概念还停留在简单的记账上,缺乏必要的理财和投资知识。

专家给女性理财定下了几条原则,虽然不可能让你一夜之间变成理财高手,但却有可能非常实用。

原则一:科学分配资金盲目消费不可取

现代女性大多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在经济上较为独立。

在此建议女性要养成记账的好习惯,分析家庭每月开支中哪些是必要消费,哪些是可选消费,哪些是盲目消费,从而了解自己家庭资金的流向,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必要消费,根据家庭资金状况适当降低可选消费,坚决杜绝盲目消费。

原则二:学习金融常识不要随大流投资

虽然家里的闲钱增加了,投资的渠道也比以前多,但女性往往在消费和投资上喜欢从众,听到周围的姐妹说在基金上赚了一倍,第二天就可能有冲动去购买基金,听说股票好又马上开户玩起了股票,完全不了解其风险性。

遇到股市的暴跌,这才知道基金、股票也是会亏本赔钱的,而后又盲目杀跌,造成家庭资金的缩水。

专家建议女性也需要花时间学习一些基本的金融常识,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自己家庭资金的状况,科学地分配家庭资金,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投资产品进行投资。

原则三:早做养老准备享受长寿生活

在寿命问题上,女性比男性长寿已经达成世界共识。

由于女性预期寿命一般较男性长3~7岁,加上婚姻习惯中男性平均比女性大2~5岁,夫妻双方的生存年龄将相差10岁。

这也就是说大多数女性在晚年时,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里需要自己照顾自己,这就使得女性应该重点关注养老问题。

现代女性减肥心理观察 篇3

不久前有人宣称,21世纪的形体美将是丰满与肥胖。这个颇为调侃的预言,并没能使众多的肥胖女性稍感慰藉。现代都市里的肥胖女性,在受尽社会和家庭歧视后。变得特别实际。她们等不到21世纪的“审美观念转变”,而是力求尽快减肥。希望通过减肥再现青春,甚至减出个模特儿般的身材。使他人和夫君另眼相看!这,有可能吗?此处,凭借个人学识,尚不敢贸然去否定,令那些兴致勃勃的减肥者大扫其兴。但是,国内外最近医学资料,却向她们无情地宣称:这根本不可能!并且,有专家还告诫有着此种想法的肥胖女性,应该面对肥胖的现实,认真检查自己已经发生的减肥病态心理了!

致肥原因

多而复杂

医学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引起肥胖的原因多而复杂。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主任刘占文教授认为,肥胖的成因,是由于饮食习惯所致体内营养失衡,并造成内分泌紊乱,也就是激素水平失常和多种脂肪代谢酶活性失常造成。有专家对此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代谢失常所致发胖又与饮食习惯成不可逆的恶性循环,故人体一旦发胖,便会“滚雪球般的”难以阻止。遗传学家以大量的调查数据说明,父母均肥胖者,子女成人后发生肥胖的比例在80%左右,而单亲(特别是母亲)肥胖者,其子女成人后发生肥胖的比例不会低于50%。生殖医学专家指出,女性肥胖者占肥胖者总数的2/3(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这与她们妊娠和生育关系密切——俄国、法国和意大利专家的调查资料显示,肥胖女性中有30%~45%的人是在生育和多次生育(或人工流产)后,才赘肉附体而迥非旧观的。人类学家的观点较为别致,认为肥胖与种族有关,并列举俄罗斯少女尽管窈窕动人,但90%最终还得加入大街上胖妇行列——虽然她们曾为预防肥胖或减肥而煞费苦心。如此看来,确有不少女人终究是要“发福”的丁!因为,前述的致肥原因,是令她们防不胜防的,有些还是非主观所能抗御和改变的。

肥胖带来

心身不适

医学界早就认识到肥胖对人体心身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危害。生活中的实例早已证明。肥胖可能诱发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肿在内的40多种疾病。但是,其危害最深的还是对人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

当前对形体美的评判标准,依旧是苗条匀称,各类报刊对健美的激进宣传,亦把肥胖视为人所不容的大敌,在此种状况下,心胸宽阔的男性肥胖者,多会自我认命而一笑了之;那些在唯美思潮作弄下的敏感肥胖女性,对此却十分顶真,她们可能因之而丧失社交,在压抑中改变性格,甚至达到“言肥即乱,言肥即怒”的地步。持有此种不良心态的肥胖女性,或者自暴自弃,或者无端吵闹,加重社交困窘和家庭失谐,更难言事业追求了。实际上,肥胖仅是人体外观的一种改变,只要自我对此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即既要承认肥胖对社交与家庭生活的影响,更要有坦然的心理去勇敢承认,并用自己的才智与成功来弥补形体不足,同样会成为受人敬重的强者。

女性肥胖确实不幸,而因肥胖造成心理改变,则是雪上加霜之大不幸了。

减肥中的

误导误识

正是因为肥胖对女性所带来的种种困窘是这般揪心,才使得众多的肥胖女性把减肥当成自己生活中的当务之急。其情可以理解。然而。怎样减肥,怎样才能减肥,怎样才算减肥,她们大多茫然无知,只能随减肥热潮去胡碰乱撞,自然难获恰到好处的方法与最佳效果。此中,关键还在于她们在某些误导下所产生的各种误识——

减肥就是节食各种节食减肥法似乎早已深入肥胖女性的心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节食减肥的失败者。她们的节食减肥,有可能萌发于某报刊的启迪,一夜之间便成了只吃素菜清汤的绝对禁食者,结果在饥饿煎熬中严重贫血和营养不良,不得不在病床上延宕度日,有的甚至把芳魂枉丢;有的可能是道听途说的应该吃什么,必须禁什么,以及吃多吃少之类,多缺乏科学道理并毫无规律可循,结果,费神不少而肥身依旧,在逆反心理作弄下,最终复归美食而宣告减肥失败。

美国贝勒医学院营养研究所的心理学家杰克指出,合理节食与适当运动,是当前减肥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节食既要减少进食量,更重要的还在于所进食物应有利于矫正体内营养失衡这个问题。光靠少吃甚至是禁食的减肥法,是一种偏执心理所致的偏执行为。何况,肥胖者中有很多因遗传、种族所致者,并不能因节食而减肥。当前,绝大部分靠重型饥饿而不是调节食谱的节食减肥者,最终是无法持之以恒的。她们会因突然性或长期性的全面节食,出现多种心身不适和疾病,因而被迫重新进食,且进食量超过减肥之前。这些减肥失败者,在自责绝望中,不去检查所采取的节食方法,只会自怨节食无恒心。这种节食减肥中的依赖心理和急功近利心理,是不可取的。

减肥可以吃药精明的商人瞄准在肥胖纠缠下的女人们,刹那间“发明”出诸多药物减肥产品。实质上,药物减肥产品的减肥效果,本身就没有合理节食加合理运动减肥那么肯定。正如前不久秦桦先生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所述:“走进市场的(药物)减肥产品,大多是在天然茶叶中掺入有刺激代谢的药物,通过排泄消耗人体能量、水分。达到减轻人体体重的目的,这种减肥,同时也使人的体质和体力受到了伤害。”看来,药物减肥产品不应该再受肥胖女性的青睐丁。

然而,现时铺天盖地的药物减肥产品广告,是很具诱惑力的。因为,这些广告的内容,大多有超越实际的不实之词。据《钱江晚报》报遭,珠海巨人集团公司浙江公司,在浙江省工商局执法人员监督下,将违法张贴在杭州的600张有误导内容的“巨不肥”等海报全部撤除,并予销毁,同时向杭州市民表示致歉。因该公司的广告称这种减肥产品能“一天减肥一斤”,而且“效果持久”,违反了《广告法》,属虚假广告。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减肥产品,在科学上能完全站稳脚跟,在实践中能完全经受考验。也许,这种产品以后会有,但不是现在。过分追求药物减肥而轻信盲从,只会费神、费时、耗财而搅得合家不安。

减肥去当模特此言并非有意奚落那些雄心勃勃的减肥女。事实上,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女人,把减肥期望值推得太高太高!这些近乎可怜的女人,完全忽略了导致自己“发福”的复杂因素,忽略了自己与别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体型、体质、遗传基因和生活习惯。她们如果能静下心来,找出自己肥胖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减肥方法,使体重有所减轻,已是相当不错了。而且,这种体重减轻,只能是与原有体重相比之下的相对减轻,并维持在应该维持的标准上。这就是成功的减肥。如果脱离实际横生幻想,试图完全依靠减肥来获得如意社交和美满婚恋,甚至拿时装模特身材作为自己的减肥目标,那就是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减肥病态心理了。

现代中国女性失业问题分析 篇4

随着我国市场化转型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社会及经济现象, 至今下岗失业问题已经有了数些年的历史了。除去丧失劳动力的老弱病残外, 女性成为了庞大失业大军中的主体, 这对于本身就业就十分困难的女性更是雪上加霜, 同时对于整个社会, 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 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因此, 研究和解决中国女性就业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二、女性失业原因分析

(一) 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

经济学家曾根据劳动力市场理论, 论证了影响中国转型时期工资性别歧视的两大因素:传统文化和市场竞争。表现在工资薪酬及就业机会不平等现象上。在企业为聘用女性职工而付出的成本一定的情况下, 企业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降低工资率保持一定数量, 一种是减少规模保持工资率。而在现实中, 两种选择由管理者的偏好决定。有些管理者, 选择通过降低工资率, 去实现更多的劳动者, 以达到高的生产水平;有些管理者愿意保持高的工资率去鼓励员工高水平工作, 同时为了维持企业形象, 而去选择减少对女性就业规模。伴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 企业懂得去维持企业形象, 大多数企业选择宁可少雇佣女性, 而去保持高的工资率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此时, 便出现了大量的女性失业。

(二) 女性自身因素影响就业

1、脆弱心理特点。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 女性选择就业总是偏向于平稳安定的职业, 对于机遇与挑战, 多数选择躲避, 带给人消极工作态度的形象, 同时面对失业, 他们选择固步自封, 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安于失业。

2、女性生理因素。

很多女性都因为要生育、哺育使得企业在招用时考虑其成本, 而选择拒绝。甚至有企业明确制招纳不存在产假等特殊假期的女性。而女性大多需面对生育, 可能会在数年时间里, 将主要精力投入于孩子成长上, 企业认为这不但影响其工作效率, 还要额外付出成本, 并且失去了招纳有更高工作效率的人的机会, 使得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招聘年轻的女性。

3. 从事职业类别。

很多女性就业限制于集中在农林牧渔和低技能、低报酬、工时长等社会评价偏低的餐饮娱乐服务业行业。这让女性改善其社会地位的目标愈加困难, 伴随着女性就业歧视的存在, 很多女性选择职业则会偏于低下, 这样却更增加其负面评价, 一直制约其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 国家产业结构影响

我国第三产业比例逐渐上升, 但相对比与发达国家, 我国的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仍然显得较低, 显示出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而女性在从事工作, 在第三产业, 相对歧视较少, 而且适合女性职业较多。对比于, 日本或马来西亚, 这些国家的传统思想与中国相类似, 都存在女性歧视现象。同时这些国家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女性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 从而解决女性工作的失业问题。

(四) 统计数据不准确

女性就业存在工作是没有固定岗位现象较多, 例如临时工, 因此统计数据无法全面体现女性失业情况。很多女性, 尤其是年级较大的女性, 在失业后, 选择从事诸如月嫂这样的家政临时工, 虽然没有固定工作岗位, 可是仍然有着收入及保障。

而一些女性, 在重新就业成本较大的情况下, 亦或是由于家庭因素需要有人长期照料, 很多女性都会选择维持失业, 不再去寻找工作。例如“全职母亲”, 他们认为在家中教导孩子, 整理好家中事务, 以方便自己家中其他人能够安心工作所带来的效益, 超过了其工作的工资所带来的效益, 他们宁愿选择不去就业, 而是肄业在家打理家中事务。由于这些因素, 使统计量繁杂, 因此失业率无法全面衡量女性失业情况。

三、促进女性就业的对策

(一) 减少性别差距

保障女性的平等就业, 在制定和实施政策中, 突出对女性就业权益的保障。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促进女性长期在职业选择和职位晋升不受到歧视提供法律保护。对各个企业除特殊情况下, 女性就业比例情况的监督。同时也针对女性生育哺育等特殊有着补助, 也对企业有所限制, 降低女性因为特殊生理因素影响就业的概率。

(二) 提高女性整体素质

首先保证女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普及, 这能够长远影响到女性就业, 使女性有更好更优的工作机会, 也会对女性提高社会地位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大力加强女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的传授专业技能, 降低女性因技能平庸或是技能过剩过时而失业的概率。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需要好的心理素质。而女性经常因为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与男性产生差异。而面对就业等各方面压力时, 女性更容易受挫, 从而降低其再就业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女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三)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除了对经济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同时蕴含着女性就业很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医疗、商贸、餐饮等传统社会服务业外, 在金融、保险、旅游、环保等新兴社会服务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不足, 同时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来看, 社区服务的发展势在必行。另外, 社区中蕴涵着大量的就业机会。社区服务业具有资本密集度低、劳动力密集度大, 劳动强度弱, 劳动时间富有弹性, 就业门槛低, 就业方式灵活, 介入性强等特点, 可以为女性广阔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吴芹.欧盟女性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理论学刊.2008. (09) 1.吴芹.欧盟女性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理论学刊.2008. (09)

描写女性的现代诗词 篇5

温柔又多情

这个世界充满了梦与鲜花

你的心里可藏着那片绿色的春天

我的心中充满了烦恼

我的.眼里盈满了忧虑

我孤独时

只好拽住自己乌云般的裹尸衣

你的嘴里总是走漏信息

常常夸耀自己的家庭

你说你有个像你一样温柔的丈夫

你说你有个像你一样美丽的孩子

我倒无所谓

一个人挺自在

苦恼时做场噩梦

幸运时喝杯美酒

有人曾祝福你

有个美满的姻缘

有人曾羡慕你

有段美丽的爱情

我不责备上帝

也不咒骂父与母的给予

我不为自己的命运绝望

也不为自己的独居叹息

有人希望你的眼睛永远是两条清澈的

小溪

有人希望你的家庭永远和睦宁静

有人不愿看到病魔折磨的你

有人想衷告你生命的奥秘

走出潮湿的鸟笼

散步与娱乐也是最好的休息

我不祈求她人的怜惜

也不希望她人对我假心假意

经过人生的磨砺才知道人生的魅力

感谢我的上帝——隐得来西

现代女性的生存图景 篇6

关键词:亦舒 女性形象 追爱 寂寞 独立

亦舒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 被誉为 “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之一”, 在海内外拥有极高的知名度。 亦舒曾说, “写一本好小说的精髓是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主角。” [1] 可见她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所下的功夫。 她的小说创造了无数风格迥异的女性形象, 有传统的家庭主妇, 亦有现代职业女性, 有活泼可爱的妙龄少女, 也有端庄秀丽的中年美女, 有家财万贯的富家女子, 也有不得不为生计出卖自己的贫苦女子, 这些女性形象特点鲜明, 共同构成了香港社会各个阶层女性的生存状况。 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追爱路上的奔跑者

亦舒是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自然写爱情。虽然她的很多作品都打破了“琼瑶式”传统理想爱情的模式,但也有很多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女子,成为爱情路上的“西西弗”。亦舒小说中那些在爱情这条曲折道路上无畏追寻的女性大多是基本无经济烦恼的女子,经济上的富足给了她们足够的信心和时间去追求真爱。没有了经济条件的束缚,她们对爱的追求就显得更为纯粹与执着,为了爱而被爱,不掺杂任何其他因素。《玫瑰的故事》女主人公黄玫瑰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追求真爱,寻找心中的那个“他”的过程。黄玫瑰是一个家境殷实且美丽得不可方物的女子,因此她从十几岁直至五十岁,身边都不乏热烈的追求者,她注定为爱而生,但她的感情之路是坎坷的,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的。少女时期的玫瑰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庄国栋这个已有未婚妻的男子身上,付出一切却得不到回应的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美丽的玫瑰在含苞待放之时便已几乎凋谢,她自暴自弃,远走他乡,草率嫁人,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一个压根与她不相配的男子,用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十年来悼念她的初恋。十年之后,玫瑰离婚返回香港,寂寞孤单中结识了身患绝症的溥家明,三个月的虐恋使得她柔肠寸断,内心跌入绝望的谷底。几年之后,玫瑰已成为罗太太,巧遇当年那个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的庄国栋,彼时的庄国栋已离婚,并对玫瑰展开追求,面对自己的初恋和对自己爱护有加的丈夫,玫瑰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后毅然选择了自己的归宿。当今社会,人人都把爱情挂在嘴边,虽然它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现象,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谁能说准确呢?黄玫瑰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寻求答案,追求自己的真爱,她不计任何得失地一头扎进爱情的漩涡,将爱情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从不后悔。生活中多的是平淡,但美丽迷人的玫瑰却很难平静地生活,她的一生在不断追求真爱,追求幸福中度过,虽然中间有过痛苦,有过寂寞与彷徨,但依然找到了幸福,她正是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才焕发出生命中最璀璨最耀眼的光芒的。亦舒的笔下有许多在爱情路上奔跑的“玫瑰”,她们的存在也让更多的人相信真爱,唤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二、烟花璀璨下的寂寥人

烟花,美丽却短暂,一瞬间的繁华过后留下的是一片荒芜,犹如深陷寂寥的黑洞,生活亦是如此,物质上的快乐犹如一场梦,梦醒后,留下的唯有无边的寂寞与怅然。亦舒的笔塑造了无数寻找与彷徨的女性形象,有些女性最终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有些却终难觅得,只能与孤独为伴,被看做“寂寞小姐”的代名词。

《她比烟花寂寞》的女主人公姚晶便是寂寞女性的代表,她是一位大红大紫的明星,可是光环的背后尽是心酸与无助。她的成名之路可以说是“爬”出来的,她不停地攀爬,逗留在最高峰,拼尽全力使自己保持平衡不跌落,然而人往往站得越高越孤独。初见姚晶的时候,“我”是这样形容她的:“那么美丽的面孔上有那么奇怪的沧桑。不笑的时候像是担着全世界的忧虑,一笑之下展若春花,阳光普照。”[2]姚晶是美的,她的美超越世俗。这样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应是一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热烈享受幸福的女子,但这篇小说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她内心深处的孤寂:姚晶总爱穿黑色的衣服,黑色穿在她身上时刻散发出一种茕茕独立的悲凉与苦楚;她会神情很是落寞地问“我”是否有朋友;她会一有空就抱着双臂倚着门框一声不响地看着远方发呆;她会默默地坐在椅子的一角抽烟,看着青烟缥缈,一坐好几个小时……光鲜亮丽的明星在外人看来似乎什么都不缺,她有着人人羡慕的事业,有着他人无法企及的名气,然而她缺少爱,一个普通人能轻易得到的爱对她来说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一个渴求着无数爱的人却只能生活在无爱的困境中,有谁能懂她?孤寂如黑夜般笼罩着她,折磨着她的思想,吞噬着她的内心。姚晶从不向人提起她的家人,就连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姐妹都将其视为陌路,她嫁了一个高贵无比却遥远陌生的丈夫,她爱他却又走不近他。她渴望爱情,渴望婚姻能带给自己快乐,然而在现实面前,她只能傻傻地为维护那名存实亡的婚姻耗尽自己最后一份力。姚晶去世的时候才三十多岁,她的遗嘱里将全部遗产赠予一个几乎素昧平生的人,她不把钱留给与前夫生的女儿是因为女儿不需要,她不把钱留给自己多次帮助过的老戏骨刘霞,也是因为霞姨不肯受,没有人要她的钱,没有人要她的爱,那是怎样的悲哀与落寞!而一个普通人,正当盛年,又怎会去立遗嘱,我想这应归因于姚晶的无安全感,而她这份无安全感正是源自她内心深处的寂寞。

《喜宝》中精明世故的姜喜宝也是寂寞的代言人, 出生贫寒的喜宝在二十一岁便已尝遍世间冷暖, 因此她不相信爱情, 不相信友情也不相信亲情, 除了金钱没有任何东西使她相信, “金钱随时可以给我带来快乐” 成了她唯一的人生信条, 然而在她的金钱梦成为现实后, 当一切都变得唾手可得时, 她才发现其实自己一无所有。 为了金钱, 她成了几乎可以做她父亲的富豪勖存姿的情妇, 用自己的青春换得她想要的, 因为她认为 “青春不卖也是会过的” [3], 这一场交易让一个本该在最美好的青春追求最美好的爱情的女子失去了爱的能力。 因此, 在勖存姿去世后, 喜宝得到了巨大的财富, 也得到了自由, 但青春已不再, 就连普通人的快乐她也很难再体会到了, 陪伴她的唯有无边的寂寞与孤独。 亦舒的很多小说都流露出这种掩饰不住的寂寞情绪: 《寂寞小姐》 中的谢珊是一位事业型女人, 然而事业的成功并不能排遣她内心深处的寂寞, 反而越来越刻骨;《喜宝》 中的勖存姿虽富可敌国, 但也终难找到一个懂他的人; 《蓝鸟记》 中那个拥有无数珠宝和钞票的富太太, 看似风光无限, 实则内心极度空虚寂寞……亦舒在对都市人精神状态的把握上可以说是敏感而准确的,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现代都市中的独立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大多生活在伦理道德的桎梏中,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而亦舒让我们看到了现代职业女性的刚健与独立。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本是一个家庭主妇,她用前半生的时间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温馨的小家庭,以为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家庭就是自己的全部,但突然有一天丈夫提出离婚时,她一手铸就的幸福大厦轰然倒塌。面对接踵而来的残酷现实,她别无选择唯有茫然失措,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泡影,离开自己亲手经营的家庭,没有了经济来源,她的处境变得被动而艰难。所幸的是,子君并未重走鲁迅笔下子君的老路,而是在独立自主的新路上获得了新生。

说起婚姻,很多女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延续,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童话从此结束,生活却由此开始,而在亦舒的小说世界里,恰恰没有灰姑娘式的童话爱情。子君走出婚姻的围城,看到的是这个社会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各种艰辛都是她在做家庭主妇时所不曾感受过的,走出家庭后所经历的一切让她快速成长,即使生活困顿,她也不再向前夫寻求那廉价的同情和帮助,更不会去寻找另一个男人的庇护,因为以前的种种告诉她:人唯一能靠的只有自己。一段婚姻的失败让女主角不得不坚强,变得更加美丽,有了事业也最终遇见了那个更值得爱的人,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全然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我们试想一下,假若没有离婚风波,这个故事会是怎样的呢?大概子君还是子君,打牌逛街做美容,也不会遇到后面那个优秀的男子,更不会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不破掉一个旧世界,怎会砸出一个新世界?只是大多数人还是安于旧世界。子君的改变让我们思考:是遇到的人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遇到了那个该遇到的人呢?

亦舒与绝大多数的言情小说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她从来都不会为故事而故事,她的故事往往渗透着她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现代女性生存方式的探讨。亦舒小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教会现代女性如何独立自主,她的很多作品都有这些依靠自己努力拼天下的新女性的身影。她们有学识有才干,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依附于任何男人,凭借自己的双手立足于社会,赢得掌声和尊重。《胭脂》里大声宣布“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他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也是他自己”[4]的杨之俊是一个被爱情抛弃的女人,但她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对任何事都有着传统女性所不具备的自信与独立;《我的前半生》中鼎鼎有名的女强人唐晶面对好友子君的哭诉,她不是选择盲目的安慰,而是帮助她振作起来,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使她自信从容,在感情上从不依赖任何人,在事业上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她的出色令一些男性也黯然失色,唐晶的存在是对“谁说女子不如男”最好的诠释;《她比烟花寂寞》里徐佐子有个富二代男友并待她如宝,她并没有沉溺在男友温暖的臂弯,而是清醒地意识到“我的终身早已托给我自己”,在她看来,女性自由是最重要的,她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自由之爱,她无需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任何人;《圆舞》里那个早已被义父傅于琛安排好人生的周承钰,果断放弃了可以使自己少奋斗数年的理想道路,她心中一直希望“中学毕业之后,一定要离开这个家,尝试独立生活,只是想凭自己双手赚得生活,证明跟傅于琛,不是为了一个安乐的窝”[5],最后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在亦舒笔下,传统女性的生存方式早已过时,女人不再哭哭啼啼渴望男人的庇护,不再把婚姻当做唯一的救命稻草,她们自强自立,在事业上发光发热,开始与男人同争一番天地,经济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和坦荡。也正是因为这份坦荡与从容,在她们遭受挫折时不会放弃,而是会勇敢地站起来,决不允许自己沉溺于伤春悲秋的矫情中,宁愿直面生活也不愿醉生梦死于自己一手编织的梦中。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庄严宣称“我是一个人”开启女性解放的帷幕,鲁迅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一个世纪命题,发出了一声旷世质问,即“娜拉走后怎样?”而半个多世纪后的亦舒给出了答案,即女性需要靠自己拼事业,掌握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只有这样才能潇洒地走出家门。总之,亦舒笔下的这些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在事业、精神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旧时代女性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处于21世纪的我们更需要从亦舒笔下的女性中汲取正能量,掌握自我命运、活出靓丽风采。

亦舒的小说创作充满强烈的女性气息,其女性书写独树一帜,她以自身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的独特优势,生动地展现了香港社会中各类女性的生存方式,反映了现代女性的精神状态,表达了对现代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成就了一部部香港女性传奇。

注释:

[1]钟晓毅:《亦舒传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亦舒:《她比烟花寂寞》,深圳:海天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3]亦舒:《喜宝》,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4]亦舒:《胭脂》,广东:南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5]亦舒:《圆舞》,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现代女性 篇7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始点中国的现代文学, 包含着广泛的文学样态, 其中的女性文学随着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女作家们通过自己的视角, 审视女性自身的内部与外部世界。在“民主”与“科学”两大主题的冲击下, 中国原有封建体制分崩离析, 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中对生命不自由的感受, 充分证明了中国女性在受压抑数千年后, 女性自我价值尊严渐渐开始觉醒, 并希望获得社会认可的相对独立女性主体人格, 并以之来审视社会发展现实中的自我存在。但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作家的思想深度被特殊时代背景和生存境遇限制了, 使她们和笔下主人公普遍都无法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思辨, 无法在正视绝望还是在反抗绝望的过程中, 完全自由的跳脱出来, 为女性文学话语留下无尽的遗憾。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 作为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 痛恨和蔑视一切, 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萧红的《生死场》中女性的身体是被使用, 被咒骂, 被毁坏, 以及被扼杀, 但是她仍保持了对现实不屈抗争的姿态。在冰心的《小桔灯》中, 一个极为平凡、贫苦的农家少女, 她的所言所行蕴含着内在的心灵美, 情操美。张爱玲《倾城之恋》中, 白流苏拿自己做赌注博取范柳原的爱情, 女性没有能摆脱依托男人求生存的状况。通过这些女作家的作品, 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文学, 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女性对尊严等权利的追求与实现是艰难而痛苦的, 因此在女性作品中话语的构建上显得极其无奈与悲哀。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1]。女性自身介入社会公共生活的程度, 实际上是体现女性思想素质, 表现女性解放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随着封建社会的覆灭, 原有束缚女性的“妇德”道德体系的崩塌, 女性解放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先进思潮, 女性话语文学才真正地开始大量表现女性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使女性参与社会生活, 改变自我形象, 重塑女性意识成为独具特色的女性文学母题。

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女性文学对女性自我意识形态的描述, 摆脱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定化模式, 女性文学中女性话语的建构是对男权话语的极大挑战。数千年来, 女性个体由于历史发展的因素, 造成经济政治地位的低下和文化层面的缺失, 被迫成为男性社会的附属品。“女性并不是生就的, 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2] (P309) “因为她认识把握和发现周围世界的自由越小, 她对自身资源的开发也就越少, 因而就越不敢肯定自己是主体”。[2] (P324) 现代女性文学话语权下女性主体意识的表现, 主要是在个人尊严、女性心理和审美自主发现等方面确认女性自身的价值。只有发现女性话语本身所蕴含的内容丰富性及典型灵魂性的审美特质, 才会赋予女性文学写作的空前自由和文体的舒展, 彰显女性话语权发掘出现代女性自身的本质存在。

中国现代女性踏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探寻人生的哲理, 是抱着极大的信心和热情满怀豪情地要为社会服务, 凸显独立之人格。“五四”时期, 新女性怀着“不仅仅作个女人, 还要作人”[3]的理想, 走向社会。可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层层阻碍中, 女作家品味着生命不自由的苦痛, 这一切的努力、失望、希望都在“五四”女性文学中留下了清晰的足迹。“五四”女性文学执著于女性自我情怀的特有表现, 女性话语的构建是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在对女性情怀的书写中, 虽有纯真、柔美、充满希望的女性特质, 但也弥漫着淡淡的悲哀时代气息。

中国现代新女性形象的产生 , 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 逐步形成并愈加鲜明起来的。“以女作家切身体会来描写女性经历” [4]的女性话语文学, 在描写新文化时期新女性成长经历的过程中, 饱含着令读者感到亲切、使作品充满勃勃生机的气息, 这就是女性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中国现代新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 正是在社会制度、城市经济、阶层结构和自我意识未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境下, 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式发端的。

摘要: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写作特点是集中性与多元性并存。女性作家多是写城市与乡村中的女性生活境遇, 从中可以看出女作家写作时对女性自身在社会中的处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审视, 建构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女性主体意识。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话语权,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 1972.5

[2]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3]庐隐:《今后妇女的出路》, 《庐隐选集·上》[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5

现代职业女性的妇科保健探讨 篇8

1 发病原因

1.1 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的进展为人们带来极大的生活与工作便利, 同时也产生各种副作用。环境污染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核污染等均是造成现代职业女性发生妇科病的诱因。且对于职业女性而言, 先进的电子设备如MP3、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等, 均会因辐射或噪音对其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 长期久坐的职业女性会出现气血不畅、月经失调等不适感, 而长期使用电脑的职业女性甚至会发生不孕不育[4]。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形象的关注, 各类化妆品也层出不穷, 化妆品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汞、铅等均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不仅会加速女性衰老, 还可能造成卵巢囊肿、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除此之外, 食品中的各类添加剂对于职业女性的健康威胁较大, 例如目前市面上热卖的各类胶原蛋白饮料, 大部分含有激素, 消费者服用后会导致激素水平紊乱, 从而引起内分泌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5]。

1.2 工作压力

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加快, 相应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与过去不同, 现代女性在职场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在维持行业中所处位置的同时, 还需兼顾与同事、领导、客户等之间的人际关系。大多数行业的工作性质为朝九晚五, 职业女性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 以至于遇到工作中不顺心的事时, 难以抒发压抑的情绪、缓解紧绷的神经, 最终使得其发生气血失调, 引起各类妇科疾病。有研究表明, 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与患者的情绪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长期处于压抑、紧张、郁闷、焦虑的环境中, 发生上述妇科疾病的概率更高[6]。除上述理由外, 每年就业的人数的增多也是导致职业女性工作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大量就业人才涌入社会, 各岗位的竞争愈发激烈, 导致在岗人员需不停提高自身修养与专业技能, 才能面临来自社会各界的挑战。因此职业女性较普通女性更容易产生压力, 也更容易发生妇科疾病。

1.3 生活压力

大多数职业女性不仅扮演着公司职员的角色, 还扮演着妻子、母亲与女儿的角色。作为女儿, 她们需要赡养父母, 因此承受着经济与精神上的巨大负担, 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目前一对中国夫妇需要赡养4~8个老人, 也使得职业女性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作为妻子, 大多数传统的职业女性需要兼顾家庭, 尽量平衡工作与爱情, 其承受的精神压力也相对增加。作为母亲, 对于儿女的照顾不仅局限于物质, 还更多要求职业女性富有责任感、爱心、耐心等, 因此加重其生活压力。巨大的生活压力下, 如果难以舒缓心中的压抑感与焦虑感, 则有可能引起多种妇科疾病。

1.4 生活习惯

与家庭主妇不同, 大多数职业女性的生活规律性较差, 由于需要维持人际关系, 常常会有较多应酬, 酒精与香烟均是毒害职业女性妇科健康的杀手[7]。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睡眠习惯也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因, 一些职业女性工作量较大, 常常熬夜完成工作, 导致其睡眠严重不足, 身体长期处于疲乏的状态, 最终引起抵抗力下降。另有一些职业女性工作繁忙时不顾饮食, 而休假时暴饮暴食, 不仅引起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富贵病”, 还可能导致各类妇科疾病。职业女性通常较少采取户外运动或健身运动的方式来充实自己, 而正因为忽略了运动的重要性, 使得其身体机能逐渐下降。

2 保健措施

2.1 定期体检

临床上大多数妇科疾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 多为查体时发现。而大部分职业女性因为不重视身体的变化, 在疾病初期不愿意耽误时间就医, 最终导致病情愈发严重[8]。因此为了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建议每一位职业女性养成定期接受妇科检查的好习惯, 使自己能够动态了解自身的身体健康, 一旦发现任何妇科疾病, 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接受健康体检最好到正规医院, 每次体检后仔细询问医生一些妇科保养的知识, 以提高对妇科疾病的了解程度。

2.2 规律生活

健康的饮食是改善职业女性身体状况的基本措施, 每一位职业女性均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遵循“早餐要吃好, 中餐要吃饱, 晚餐要吃好”的理念, 均衡饮食, 避免挑食与暴饮暴食。对于长期使用电脑的职业女性, 应尽量增加碘的摄入, 以降低每日所受辐射量。经期还需多食用大枣、莲子、蜂蜜等补血益气的食物, 以提高其身体抵抗能力, 缓解痛经、月经失调等症状。建议职业女性尽量少饮用酒精, 特别是度数较高的酒精饮品。为了应对压力大、节奏快的生活, 职业女性应改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例如熬夜、抽烟、宿醉等。尽量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 做到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

2.3 适宜锻炼

职业女性在工作之余应加强体能锻炼, 以增强身体免疫机能, 降低感染妇科疾病的风险。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健身操、瑜伽、自行车等, 适当的劳逸结合能够使职业女性暂时远离现代社会的喧嚣、工作的繁忙、家庭的压力, 回归最自然、最舒适的生理与心理感受[8]。

2.4 学会倾诉

由于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与精神压力较大, 长期无人倾诉则会导致心里积压的不良情绪越来越严重, 最终引起气血不畅。所以对于职业女性而言, 在存在不良情绪时, 应尽量与亲人、朋友倾诉, 以寻求感情慰藉[9]。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使心中的烦闷得到有效疏解, 并找到缓解疲劳、降低压力的有效方式。职场女性切勿将不满与抑郁的情绪埋藏在心里, 避免因不良情绪而造成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甚至引起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

2.5 加强个人护理

个人护理不仅仅局限于美容养颜, 对于职业女性而言, 个人护理更多的是针对妇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对于长期使用洗液进行清洗的女性, 建议不要频繁更换洗液, 以避免破坏阴道的酸性环境, 使细菌更容易侵入从而造成妇科疾病[10]。除此之外, 职业女性应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抗生素, 因为抗生素使用过多会造成身体产生耐药性, 从而提高感染率。

3 结语

由于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以及不良生活习惯, 现代职业女性患妇科病的几率日益增长, 不仅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 还会对其工作与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职场女性应注重妇科保健, 能够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饮食规律化、关注个人护理、学会疏解压力的方法。除此之外, 建议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职业女性提供妇科健康体检, 至少1次/年, 关注女性健康, 使职业女性能够在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同时, 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汤舒俊.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探析[J].中外企业家, 2010 (6) :73.

[2]董云华.妇科肿瘤病人护理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1, 11 (2) :254.

[3]尤牧.妇科普查工作分析及干预措施的探讨[J], 中外妇儿健康 (学术版) , 2011, 5 (1) :319.

[4]刘璐宁.职业女性过劳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6) :54-55.

[5]吕颖葵.职业女性养生秘籍[J].人力资源, 2013 (3) :90.

[6]职业女性的七大健康警告[J].科学大观园, 2013 (3) :12-13.

[7]王静, 张琳, 路朝斌.368例患妇科疾病已婚妇女患病情况及认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1, 6 (1) :276-278.

[8]王丽琴.超声普查妇科疾病的调查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11, 10 (1) :983-984.

[9]Hurdle, Donna E.Social support:a critical factor in women’s health andhealth promotion[J].Health and Social Work, 2001:5 (5) :26.

网络自制剧中的后现代女性镜像 篇9

网络自制剧是由视频网站专门为互联网制作并通过视频点播技术进行播放的网络连续剧。

从2000年我国第一部网络剧《原色》诞生到2015年, 不过15年的时间, 中国的网络自制剧经历了不断创新和蜕变的过程。从最初的个人简单自制走向专业视频网站的精耕自作, 从《女人帮·妞儿》到《屌丝男士》, 从《极品女士》到《万万没想到》, 网络自制剧逐渐开始摆脱传统电视剧制作方式, 形成了季播和不断更新的模式。

作为互联网和传统电视剧结合的产物, 网络自制剧既保留了传统电视剧的一些特点, 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网络的烙印。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前期策划:传统电视剧的前期策划, 一般是基于编剧和导演的艺术经验对市场进行预判。在这方面, 网络自制剧具有天生的优势, 大数据的勃兴更是为网络自制剧的策划增加了一重新的保险。在大数据平台上, 观众的个体特征、消费习惯、喜好等一目了然, 自制剧的策划能更好地迎合观众的需要。

(一) 以受众为市场导向, 交互式的内容生产

在传统的制作体制下, 电视剧的内容一旦拍就很难改变, 观众看到的只是编剧和导演合谋的作品, 很少能使剧情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网络自制剧的制作恰好相反, 制作团队会根据用户的评论来决定剧情的发展, 观众还可以自己创作其中一部分剧本。

(二) 制播一体的模式, 使风险可控

传统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是分离的, 制作完成之后风险的掌控就不再属于制作团队, 能否收回成本, 带来收益, 全凭市场。网络自制剧制播一体的模式正好可以在规避这种风险, 边制边播、对平台的依赖减少, 资金的压力也小。风险的把控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制作方。

(三) 多样化的广告植入带来更多的广告收益

传统电视剧的广告植入, 一般以增加品牌的曝光率为主, 和内容的结合比较生硬。网络自制剧中的广告则比较多样化, 可以将剧情内容和品牌深度整合, 甚至将广告变成内容的一部分, 实现观众不反感的品牌软性传播。

二、网络自制剧与后女性主义

在关注度较高的网络自制剧中, 女性主角占据了半壁江山。根据2013网络自制剧-百度用户关注指数, 在排名前十的自制剧中, 以女性为主角的占了5部。

网络自制剧诞生在一个后现代思潮兴起、消费主义横行、多元化观点兼收并蓄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 女性运动也开始从要求政治经济权力进入到要求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差异平等的后女权主义时代。后现代文化的颠覆性和多元性为女性主义打破男性的文化和话语霸权地位提供便利, 女性主义和消费资本角力、合谋, 然后被消费资本收编。[1]网络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也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烙印。

三、网络自制剧中的后现代女性镜像解析

在网络自制剧盛行的时代, 其中的女性形象是女性在建构自身进行身份认同时重要的参考资源。在网络自制剧中, 女性形象也呈现多元化, 这一方面是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去中心化思潮在网络文化中的反映。在传统的男性视角的他者镜像中, 女性分为:女神、女人和女怪物。

(一) 身体角度的后现代女性镜像:男性女神

“男性女神”, 是指以男性演员来扮演剧中的美女, “男性女神”这个称谓本身带有讽刺和搞笑的意味, 这种女神通常是不符合主流审美观的, 但是却常常被奉为女神。

在传统的男性视角下, 即便是由男性扮演员来饰演女性角色, 也通常是符合主流审美的。例如, 著名戏剧演员梅兰芳老师, 《霸王别姬》中的常常饰演旦角的程蝶衣等。在网络自制剧中的, 男性演员饰演的美女却常常是和主流审美相悖的。例如, 孔连顺在《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扮演的各种角色:白素贞、小龙女, 学霸双胞胎姐妹等。剧中的这些角色和主流审美观中认定的美女相去甚远, 但是网络自制剧中的人物设定却将其设定为美女,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经典角色的一种颠覆, 也是对传统男性视角下美女形象的一种反抗。这些剧中人物形象虽然雷人、甚至说有些丑陋, 行为也比较雷人。在《万万没想到》中的小龙女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高冷的女神形象, 变成了一个关心徒弟、用尽一切手段, 勇敢追求爱情甚至有点急色的女汉子。即便是陷害自己的爱人面临危险时“她”仍奋不顾身, 牺牲自己救了他。这些人物有一个共同的个性就是:在男女关系中不再是被动的、被保护的对象, 而是主动追求、保护男性的形象。从这个层面来说, “男性女神”不是迎合男性凝视出现的欲望对象, 是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产物, 是女性观看权力的媒介呈现。

(二) 对抗传统性别角色的后现代女性

(1) “雷人”女。“雷人”是2008年出现的网络语言, 最初是源于日本动漫中的“雷到”。“雷人”则用于表达喜剧性的或无奈性的、尴尬性的场合, 将个人感受描述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状态, 极度夸张地表达了个人对喜剧、无奈、尴尬场合中行为和语言的感受。和男性相比, 女性更倾向于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如今中国的话语体系下, 再加上女性自身的一些性别特征和性格特征, 女性相对容易将自己隐藏起来。网络空间给了女性展示自己的平台和自由, 在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女性为了争取和表达自己被观看、被关注的权力, 在公共空间展示自己的缺点、弱点甚至是隐私。和主动暴露自己隐私、言行大胆出位的网络雷人不同, 网络自制剧中的“雷人”女往往是以出乎意料的行为博得观众的眼球。例如, 《我的极品是前任》中的于莎莎, 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为叙事的背景, 通过语言的多义性, 造就让人大跌眼镜又感觉意料之中的结局。另外, 《屌丝男士》里柳岩饰演的人物, 更是大胆展示自身的缺点:品味差、唱歌跑调、公交车上崩屁等。将这些幕后的行为搬到幕前, 既是对男性视角中女性形象的颠覆, 也是女性赢得关注的无奈之举。

(2) “性情”女。“性情”女是指欲望和感情统一体的女性。对于性主动的女性, 一般都被归为“妖”或者“鬼”之类的。例如, 以《聊斋志异》为大本营的花妖狐魅呈现的就是男性对于女性的性主动和欲望的恐惧。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 如张艺谋、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中, 通常表现的是女性由于性压抑和性扭曲导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变态, 这表现了男性对于女性性描画的消极。在网络自制剧中, 女性的欲望通过非正常的方式得到了正常的呈现。例如, 乐视网的自制剧《PMAM》《女人帮·妞儿》等, 以大胆出位的言行, 从性别平等的角度表达了女性的性需求和欲望, 表现女性的性是健康积极的姿态。

四、后现代女性镜像的思考

劳拉·穆尔维认为, 在一个两性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中, 看的快感是呈分裂状态的, 分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女性是男性“他者欲望”投射后的女性, 而非女性自身。因此, 女性的装扮和外形是为了等待男性的观看。女权主义者希望, 女性能摆脱他者镜像, 成为主动的看者。

在消费主义时代, 处于利润的考虑, 资本的消费者不会忽视这一群体的呼声, 反而会主动迎合她们的需求。女性主义者对此提出了抗议, 面对抗议资本所有者采用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收编女性主义:在生产中, 更加注重女性的感受, 满足女性观看的欲望, 将女性强大的消费力纳入商业文化体系和利润链条中。商业文化将女性的身体、身份和特点当成卖点, 女性自发的娱乐行为进行了放大, 将女性的性别解放演绎成了一场娱乐的狂欢。而狂欢只是一场游戏, 是对日常秩序的颠覆, 是仪式化地对抗社会原有的秩序。例如, 在网络自制剧中, 女性疯狂购物、做事情马虎、暴力、多疑等都成了引人发笑的卖点所在。

女性主义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悖论, 一方面, 女性主义和资本之间不断进行角力和合谋, 突破男权与资本合谋的格局;另一方面, 资本在与女性主义的合谋中, 不断地对其进行收编和改造。最终的结果就是消解男权和资本的联盟, 后现代的女性影像获得合法地位, 成为资本时代的景观。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被造就出来的”。网络自制剧中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会影响现实社会中女性对于自身形象的建构, 为实现文化层面两性的和谐, 还需要生产者和政府一起努力。实现两性的真正平等, 女性主义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蒋建梅.图像时代的后现代女性镜像[J].现代传播, 2012 (7) .

[2]西蒙·波伏娃 (法) .第二性[M].郑克鲁,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3]约翰·斯道雷 (英)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 2001 (1) .

浅谈现代女性消费心理与企业营销 篇10

庞大的女性消费市场, 是商家的必争之地。所谓商场如战场, “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 因而了解、分析从而把握女性消费心理, 对商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 女性消费者在实际购买中的心理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五种: (1) 重视商品外观形象, 爱美、求美心理强烈。 (2) 对商品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情感性特征。 (3) 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4) 优柔寡断的心理特征。 (5) 选购商品时非常细致, 具有较全的求全心理。

面对女性消费者这个潜力极大的广阔市场, 商家该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才能吸引众多的女性消费者呢?

(1) 针对幻想型女性所采取的营销策略:让幻想型女性“美梦成真”。多数女性都具有热情细腻、现象丰富的心理特征, 部分女性基于一种窘迫的现实, 喜欢以自己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进行联想, 并常把幻想当作现实的组成部分。如果企业经营者能在市场营销中巧妙地运用女性所特有的这种不完全幻想, 处处留给她们发挥想象力的余地, 同时满足她们幻想和使用价值俩方面的要求, 使其美梦成真, 就级容易诱导女性产生购买行为。

(2) 针对虚荣型女性所采取的营销策略:让虚荣型女性拥有“唯一”。部分女性心中常有一种“只有我一个”的“唯一”意识, 经常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她们为了成为“唯一”的, 常常会产生冲动性的购买行为。如果商品经营者能迎合这部分虚荣女性“拥有唯一”的诱惑, 不仅能取得好的收益, 而且还能通过她们向自己同伴吹嘘而连带收到免费广告的效果。

(3) 针对情调型女性所采取的营销策略:让情调型女性“情有独钟”。部分女性消费者的兴趣比男性更容易表现在与商品和服务有关的环境格局及情调上。因为女性心理个性上比男性有更强的情感特征, 往往会通过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形成对商品的服务的偏好, 尤其是年轻女性顾客表现突出。商品的名称、外观、声音、温度、气味等均可造成某种独特的情调渲染, 在这种特有的情调中她们级容易产生冲动和诱发性购买行为, 常常会因为这一“情调”的感染而不惜高价享受。因此, 企业经营者在市场营销策略中通过诸如声音、色彩、温度、气味等的有效搭配, 造成某种独特的情调渲染, 定将收益不菲。难怪欧美的一些著名商店, 门面装潢之堂皇、铺面设计之巧妙、柜台设计之富丽、灯光配置之协调, 都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浑然一体, 似艺术之宫, 使置身其间的顾客都飘飘然以艺术家的风度进行鉴赏, 因而乐此不疲, 购物冲动当然会油然而生。

(4) 针对创造欲强的女性采取的营销策略:让创造欲强的女性有“用武之地”。由于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打部分的女性认为凭着自己的慧眼和巧手, 通过购物而使她们的家庭保持舒适、温馨、井井有条, 在就是最大的创造和骄傲。对创造性的向往是大多数女性购物的主要动机之一。她们常常不愿意买现成的毛衣而是去买各种毛绒, 然后用自己的巧手纺织成别具一格的“母子装”、“情人装”等, 她们也热衷于光顾街头小摊, 寻宝似的购买一些价廉物美的物品, 通过拼凑、裁剪, 把一个家装饰得温馨、舒适、富有情趣。企业经营者若能准确把握女性这种独特的心理特征, 诱导女性创造欲的产生, 必将如愿以偿。美国纽约闹市中有一家妇女用品的商店, 门口总是堆放者凌乱的布料、衣服、装饰品等, 吸引了许多女顾客寻宝似地挑出各自需要的商品。有人不解其意, 问老板为何不把货物摆放整齐, 老板一语道破天机:“要是那样的话, 这些女士就没有如此的兴趣和精力了。”这老板正是摸透了女性消费者创造欲强的心理特点, 她们总希望通风自己的慧眼去寻找能装扮自己生活的商品, 用巧手创造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

(5) 针对为人之母的女性所采取的营销策略:让为人之母的女性“爱有所托”。母爱是女性消费者独特的天性, 母爱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里, 都是不受限制的。在母亲的眼里, 她的宝贝是不寻常的。不仅是她的“心肝”, 而且是未来的伟人。不仅孩子的任何正当要求母亲们都会拼尽全力去满足, 而且她们的爱往往会以各式消费 (如购物、智力投资等) 为依托来表达。把握女性这一消费心理往往成为许多企业营销者成功的契机。麦当劳之所以称霸世界, 欧美市场上的儿童用品之所以喜欢印上“我的小天使”、“我的好妈妈”等字样, 恐怕秘诀就在在里。我国少年儿童消费水平用一句话来形容是“吃的精、穿的新、玩得广”, 妈妈们更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 给孩子们的东西应有尽有, 智力投资更是妈妈们消费开支中的主要项目。北京东城区一所小学对全校七百余名学生做过调查, 学过乐器的占36.3%, 其中一年级学生占到47.2%。学绘画、学书法、学电脑、学外语的业余培训费用每学期少则交付几十元, 多则几百元, 更不用说单独请家教的费用了, 这种情形在全国各大城市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但有时家长施加的意愿往往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和厌学心理。如果企业营销策划者们能借鉴国外促销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儿童特点, 寓教于乐, 在少儿用品市场上多想想主意协助和引导母亲们, 使之能“爱有所托”岂不一举两得!

面对庞大的女性的消费世界, 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同等市场机会。由于女性消费的传播能力、表达能力和感染力都很强, 因此如果企业能够多争取到一位忠实的女顾客, 就可以通过这条渠道而联系和争取到她周围的许多消费者, 从而扩大销售。企业经营者如能深入了解女性消费心理, 并依照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 定能像拓荒者一样开发出令人惊喜的“处女地”。

摘要:在我国, 现代女性消费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女性消费倾向几乎成为引导女性市场消费的主要因素。同时现代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消费心理特征以及她们在家庭中和社会上所扮演的多种角色, 决定了现代女性消费者是市场最为活跃的主角, 她们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 分析现代女性消费心理特征对于企业营销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现代女性,消费,消费心理,企业营销

参考文献

[1]符国强.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符国强.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何静.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J].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 (3) .[2]何静.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J].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 (3) .

[3]卢泰宏, 黄启宁.中国人的购物行为[J].市场与销售2004 (10) .[3]卢泰宏, 黄启宁.中国人的购物行为[J].市场与销售2004 (10) .

给现代女性的生殖建议 篇11

不要期待高龄孕育

繁忙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许多现代女性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24~29岁),30岁以上的产妇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也大幅度增加。高龄生育会面临很多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生育能力不断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比男性更快,发生不孕及流产的风险也增加。其次,高龄孕妇会增加婴儿先天性缺陷和无法存活的可能性。由于高龄产妇的宫颈一般比较坚韧,自然分娩比较困难,所以剖腹产在高龄产妇中更加普遍。高龄产妇要生下健康的小宝宝,必须比二十几岁的产妇更加精心地呵护自己和胎儿。

做好婚前和孕期检查

婚前检查有利于青年男女的健康,可以发现暂时不能结婚的疾病,如男女双方一些重要器官的疾病或严重的传染病,需治愈后再结婚;还可以发现影响性生活的疾病,如包茎、尿道下裂、处女膜闭锁等,有利于婚后的幸福。婚前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男、女本人或双方家族中患遗传病的情况,并根据情况做遗传风险度测算及遗传方式的分析,进行优生指导,是防止遗传病蔓延的第一关。婚前检查还可以发现潜在的优生风险,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通过婚前检查还可以进行性知识教育、计划生育安排、避孕方法选择和指导。

即使已经受孕,仍需要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情况的检查或体检,优生方面的检查,传染病、遗传病的检查,等。

给流产女性的生殖建议

流产分为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自然流产是妊娠在28周以内、胎儿体重不足1 000克而发生妊娠终止者。发生在妊娠12周以内的称为早期流产,发生在妊娠12周以后的称为晚期流产。凡是有过自然流产病史的患者,均应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包括体格检查,优生、遗传方面的检查等,以便找出原因,争取避免下次妊娠再发生流产。

现代女性 篇12

关键词:广告,女性身体,物化

随着现代社会日益成为一个“消费社会”, 社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审美观亦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物化-符号化的倾向。本文试图藉波德里亚的现代消费社会及罗兰·巴特的神话符号学理论, 探讨上述倾向是如何通过“符号转码”而被广告表述为可以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语言的, 而它又怎样标示了、并进而塑造了现代大众消费文化的何种特点和心理。

一、身体肢解与自我重塑

女性身体的物化审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身体的肢解。王春梅曾指出, 在现今社会之中, 广告所经常采取的策略是不再将女性的身体当作是有机自主的整体, 而将每一部分分解开, 视为不连续的、异己的“物”, 并借此引发对衰老、丑陋、落伍的强烈危机感。[1]在这里, 一个巧妙的“逻辑游戏”被置换成功, 一条小小的“皱纹”或一片并不明显的雀斑均被夸大为是女性的“面容缺陷”, 进而扩展为一种对身体的质疑, 甚至是对精神的质疑———正如“没有丑女人, 只有懒女人”的谚语所表述的, 女性“放纵”自己的身体进入自然的衰老和发胖的进程, 实际上表示了她精神的懒惰和疏失。日日夜夜, 女性都处在无法停息的战场上, 必须为了抵抗身体每一个部分所面临的危机而做出殊死搏斗。

范冰冰为欧莱雅“雪颜美白系列”所代言的最新广告充分表明了女性面临的这种“无休无止”的“战斗”特质:与往常的护肤品、化妆品广告更多地强调女性“柔美”和“女人味”的一面不同, 在该广告中, 范冰冰身着一套令人想起科幻片中“战衣”的黑色紧身裙, 手持光剑, 英姿飒爽, 闪亮登场。随着光剑挥动洒出的犀利光芒, 范冰冰充满自信地宣告:“谁敢挑战美白极限?我选巴黎欧莱雅。……敢挑战, 才敢相信!”在此处, “极限”的表述意味深长。马克斯·韦伯曾感叹,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奠基石之一的“清教精神”, 其中一项重要特质便是超越单纯的“此世”和“自在的自我”, 通过对原始欲望的不断压制和对“上帝之国”的不懈追求, 以这种使用钢铁般的意志力进行自我克制所塑造出的新的“自我形象”, 作为获得了“上帝的应许”的明证。[2]p92在这一点上, 女性的“战斗”与清教徒的“战斗”不出意外地交汇融合了———或者说, 二者本就是同源之水。同样, 近年来越来越“博人眼球”的高跟鞋时尚则也证明了女性“艰苦试炼”与“重塑自我”行为之间的同一性。当鞋跟日益增高、日益纤细 (甚至在某些鞋款的设计中连鞋跟都不复存在) 的时候, 观看者的兴趣已经越来越多地集中于穿上高跟鞋后“保持平衡”的困难, 而“修饰腿型”和“美化体态”的“原始目的”却被淡化了。女性为了穿着高跟鞋行走而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意志力则成为了它背后真正吸引人的部分。该行为宣示的是一种毫不松懈的痛苦与试炼, 以及不可动摇的决心。女性对身体的自我管理所能达到的“极限”成为了一种令人称羡的成就:在这里, 重要的不再是她的自然本质或者她的纯粹感受, 而是“人造的身体”所显示的她对它通过后天的努力所达成的控制力———即“成为”自己。“超越极限”与“重塑自我”构成了硬币的两面。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美妆”广告总是与最繁琐的数字联系在一起:“连续使用28天细纹及皱纹明显减少47%, 肌肤年轻12年”, “秀发比以前顺滑70%”, “出油率可以降低96%”……这种“数证式”的化妆品广告, 即使在明令禁止后, 依然长期畅行。因为它所具备的精确性和科技性, 正与现代“武器”的特性相合。而另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 则是将深奥的科技名称、繁复的成分名称与光洁无暇的美女面容、富有魅力的女性身体直接相连。在这里, 它所暗示的信息是, 不只是这些护肤品、化妆品、保养品, 就连使用它们培育出来的女体本身, 也是现代科技-文明的优秀产物, “她们”与“它们”一样值得被选择。

与清教徒的焦虑类似, 致力于“塑造新的自我”的女性同样面临着一种“被拣选的焦虑”———只不过, 在前者的例子中, “拣选”的主动者是上帝;而在后者所陷入的现代困境中, “拣选”的主体则是男性, 而女性则仅仅作为“被动的客体”而存在。同样, 清教徒所追求的“新的身体”是依据“上帝的律法”而塑造的, 而女性试图重塑的“新的身体”则是依照男性的评判标准而建构的。在这里, 女性所具备的是一种“被观看”的价值———或者说, 她的“自我价值”是被“他者”所赋予的。在广告的话语范式中, “理想的美丽女性”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存在, 她并不需要像男人一样参与生活中的直接竞争, 而是通过间接性的、“等待选择”的方式而赢得胜利———正如波德里亚所剖析的:“永恒存在于女性范例中的, 是一种派生的价值, 间接的价值。……在自我满足的旗号下, 女性 (女性范例) 在一套完善的‘服务’中被间接地贬低。她的决定并不是自主的。”[3]p93

二、作为神话意指的女体

女性身体的物化-符号化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构成了新的神话系统。在2012年的上海浦东国际车展上, “车模”又一次成为了媒体与大众共同关注的焦点。“车模”这一职业将女体在社会空间中的装饰性功用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该概念在90年代初才由西方进入中国, 但这种“香车”与“美女”的搭配展示却与传统文化心理需求恰好相合。其中的区别只是:在传统语境中, 购买“香车”被视为引来“美女”的手段;而在现代的消费社会中, 装饰性的“美女”是作为与“香车”共同构成的商品的一部分被即时消费的, 女性身体成为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一种交流工具”[4]:“车模要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赋予汽车以生命, 同时汽车模特的外形、气质、性感也要与汽车的品牌相符……最终达到车人合一的境界, 让每位参观者一下子就能捕捉到车的神韵。”[5]

上述引文中的这种要求, 即车模要用身体语言“赋予汽车以生命”、最终达到“车人合一”, 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巧妙的置换:在车模-汽车共同构成的视觉形象展示中, 车模成为了受众所接受的商品信息的一部分。她-它所共同传达的暗示是:通过购买某一品牌、某一型号汽车的行为, 你得到的不只是作为商品的汽车本身, 还有“外形、气质、性感与汽车的品牌相符”的女人。车模的“外形、气质、性感”, 表面上看是为她所展示的商品———汽车服务, 实际上则是为它/她的共同潜在消费者———男人的感官愉悦所服务。男性, 尽管仅以“画面外的观看者”的形象出现, 但却是车模-汽车所共同购成的“区域气氛”的真正主控者。

在德芙的“S曲线”巧克力广告中, 这种隐喻被建构为一种更为精致的范式。该巧克力的名字———“S曲线”尽管表面上指的是巧克力上装饰性的“S”, 实际上指的却是众所周知的女性曲线“S”;而其广告更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神话”符号系统:广告以轻轻抚摸巧克力上的“S曲线”的纤细手指开始, 在洒满阳光的客厅内, 半倚卧在沙发上的优美女子将巧克力在双唇上摩挲, 滑顺的巧克力色丝绸掠过她身体的“S曲线”, 她躺在丝绸上露出陶醉的表情。“更极致的丝滑宠爱, 来自全新的S曲线———女人哪”这一广告语更直接点出了两条“S曲线”的重合, 将“巧克力”与“女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终合二为一。在这个神话系统中, “神话的能指以一种暧昧的方式呈现:它同时既是意义又是形式, 一方面充实, 一方面又很空洞。”[6]P176作为一级系统的符号的能指是巧克力的图像, 所指是作为商品的巧克力本身;而二者又联合起来形成二级系统中神话的能指, 意指则是像巧克力一样诱人的女体。而该神话的受众则并非女性本身, 而是“宠爱”这一行为的施加者———男性。“极致的丝滑宠爱”在明显的意义上指的是女性通过食用巧克力这一行为对自己的“宠爱”, 而如果联系整体广告中所出现的明确的性感意味来考察, 它隐喻的却是在画面之外的男性目光对女性的“宠爱”:“诱惑的事业在某种完美的‘消费’中转向了自身, 但是它所指向的依然是对他人的恳请。”[3]P90尽管我们常说“食色性也”, 但在这里, 作为食用行为的主体的女性却作为在这个隐喻之中的一个性感的客体而被掏空了。她失去了真实性与生命力, 成为了一个空洞的性感符号, 仅仅在一个隐喻意义上的抽象化空间中存在。对商品的消费被隐蔽地置换为对模特的消费, 进而成为女性对自身的消费。消费行为成为女性对自身的“塑造”的一部分。在这样的一种定义之下, 女性的“自我”不再是原生的、自由的, 而成为了现代技术规划的产物, 受造的产品。

三、结语

在前文中, 笔者检视了现代广告中展现女性身体时常常采取的两种策略:身体肢解和整体象征化。前者通过将女性的身体分解成为“物化片断”的方式而促使女性按“他者”的要求来“重塑自我”, 而后者则直接将女性身体整体物化-符号化为“待售商品的一部分”。这两种策略在本质上实际是同一的, 即贬低或抽空女性对自身的自主评判与自主操控, 而使之成为一个等待被规训、被塑造, 并在更深的层次上被消费的客体, 这反映出作为一种社会性别, 女性仍然是“被定义者”, 而非定义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王春梅.被肢解的女性——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5 (4)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刘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杨柳.消费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及其社会性别的阐释[J].河南社会科学.2009 (4)

[5]美女如何配香车[N].包头日报.2009-05-08

上一篇:幼儿园的趣味数学下一篇:急救模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