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模拟人

2024-09-11

急救模拟人(共7篇)

急救模拟人 篇1

生理学是中职护理专业的三大基础课之一, 其内容具有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且与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联系紧密, 是护生普遍认为较难学的课程之一。目前, 大多数中职卫校仍沿用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 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使其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护理临床知识相联系, 从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如何改善现状,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习效率, 是当前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理学教学中探索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模式, 以适应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 国内外教育专家对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PBL) 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实践表明, 它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PBL教学法应用在生理学教学时, 多是通过案例讨论, 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学习[1,2]。对于初学者来说, 虽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但不能掌握较多的知识,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急救模拟人 (ECS) 的出现, 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相对于传统教学, ECS在护理专业教育方面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可呈现真实情境, 反馈及时可靠, 教学时间方便, 训练难度可调等[3,4]。基于此, 本课题组尝试将ECS结合PBL教学法应用于2011级三年制护生的生理学教学中, 取得一定成效, 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

抽取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4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护理125、126班为实验组, 共104人;127、128班为对照组, 共112人;全部为女生。每组共计授课108学时, 每周6节, 每学时40分钟。两组学生的入学成绩、授课教材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课题组共有授课教师6人,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授课教师、授课总时数均相同。实验组授课采用ECS结合PBL教学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2研究方法

课题组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编写了生理学校本教材及案例集, 精心设计了教学计划及考核标准。采用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核。学习结束后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护生的理论与实验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作为评价结果。考核成绩采用 (±s) 描述, 两组结果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来表示。所有数据通过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研究结果

(1) 考试成绩比较。对2011级护理专业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生理学理论及实验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实验组的理论及实验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ECS结合PBL教学法运用于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值得推广。

(2) 教学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 从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记忆、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临床分析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方面, 了解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共发放问卷216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0%。回收有效问卷216份, 调查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 ECS结合PBL教学法运用于生理学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4优点及不足

本研究将ECS结合PBL教学法应用于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 为中职卫校的生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们发现ECS结合PBL教学法的优点有: (1) 可创设许多真实的临床情境, 让护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以ECS为教学载体, 结合与临床知识相联系的PBL教学法, 可使学生较快地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2) 追踪病情变化, 锻炼应急处理能力。ECS结合PBL教学, 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灵活性和实用性。ECS可模拟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态的病人, 教师通过前期的案例程序设计,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观而连续地观察到病人病情的变化, 并针对突发情况, 进行一定的应急处理, 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意识,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关爱病人的情感。传统教学重在传授知识, 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 缺乏自主能动性, 很难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将ECS融入到PBL教学中,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并且通过模拟病例的引入, 充分挖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讨论式学习锻炼了学生相互学习与沟通表达的能力, 由ECS到临床环境, 遵循“模拟—实践—讨论—答案”的学习过程, 教会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能被长时间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中,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了学习氛围,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师生间沟通交流、讨论评价, 使学生初步具备了综合思维能力, 为其今后的学习及临床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 该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而对于已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 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 致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而对教师的要求则更高, 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配合;如何将生理学知识与相关临床知识有机整合, 编写应用ECS进行生理学教学的PBL案例都是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急救模拟人 (ECS) 结合PBL教学法在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并进行效果评价, 构建适应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方法 将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216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实验组采用ECS结合PBL教学法。结果 实验组的理论及实验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ECS结合PBL教学法运用于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 能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急救模拟人,PBL教学法,生理学

参考文献

[1]姚丹丹.PBL教学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8) :75-76.

[2]黄瑞萍, 王锦, 刘海鹰.在生理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5) :60-61.

[3]郑桂银, 马继虹, 唐晶晶, 等.运用ECS模拟人在本科生实习前进行临床综合技能强化教学的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 (7) :4062.

[4]郑桂银, 杨桂君, 郑慧宁, 等.运用ECS模拟人配合急诊医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26) :5819-5820.

急救模拟人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护理人员18人, 年龄22~42岁, 平均32.2岁, 均为女性。学历:本科8人, 大专10人;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 主管护师4人, 护师6人, 护士7人。

1.2 培训方法

1.2.1 模拟演练内容

结合我科常见急诊病种和突发事件选择急救内容如下:严重多发伤、开放性胸 (腹) 部损伤合并休克、脑疝、过敏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心跳呼吸骤停、消化道大出血、批量食物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等急救以及大批伤患者的应急处理、高热惊厥患儿应急处理、中暑患者的应急处理等。

1.2.2 成立演练小组

演练小组组长由主管护师担任, 组员由护师及护士组成, 5人一组, 每月进行一次模拟演练。

1.2.3急救场景模拟演练

以我科最常见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为例, 5位组员分担ABCDE角色, 分工定位协作抢救。具体如下:120急救车将患者送至急诊科后分诊护士E与当班医生 (由护士长扮演) 交接患者病情, 快速评估患者为危重症患者, 将患者安置于复苏室, 呼吸护士A位于患者头位, 先对患者进行A B C S评估, 即按呼吸道 (Airway) 、呼吸 (Breathing) 、循环 (Circulation) 进行初级评估,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负责给氧、开放气道, 协助气管插管的气道管理工作, 并及时向医师汇报患者病情;循环护士B位于患者右侧与E共同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确保无误后将腕带带在患者右手, 接好心电监护仪, 协助医师进行开放骨折伤口的包扎固定, 留置导尿, 监测尿量;药物护士C位于患者左侧, 开通静脉通路, 采血留取化验标本, 及时备血, 遵医嘱使用抢救药物 (负责循环保障) ;记录护士D位于患者足侧, 记录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及病情, 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抢救措施、药物使用等, 通知检查部门, 负责转运及交接班。

1.2.4 演练重点

(1) 设置突发病情变化的场景, 如患者突然出现室颤, 护士如何应急处理; (2) 设置抢救中仪器故障, 如呼吸机故障, 考核护士的实际应对能力; (3) 将各项急救技术如洗胃、心肺复苏 (CPR) 、除颤等穿插在模拟病例中, 锻炼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将各项护理安全制度如口头医嘱管理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身份识别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运用于模拟病例; (5) 制造医患纠纷场景, 看大家如何控制和应对激烈场面; (6) 出现突发事件如大批伤患者急救过程中组员的团队协作。

1.2.5 演练小结

演练结束后先由护士长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 然后全体护士围绕护理操作、医嘱执行、病情观察、监测指标及护理措施进行讨论、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值得借鉴之处, 巩固演练病种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请表现出色的护士进行操作示教。

1.3 评价及考核

各组在组长带领下分组模拟操作练习, 一个病例模拟演练培训时间2个月, 2个月后科室组织对所有培训小组进行考核, 并让各组护士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采用自制调查表, 共设7个调查项目;科室分别对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模拟演练培训效果自我评价

通过模拟演练, 18名护士均认可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抢救的有效性得到提高;17名护士认为应急和抢救能力得到提高, 并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16名护士认为提高了急救技术和团队配合能力。

2.2 模拟演练培训前后操作技能及理论考核成绩 (表1)

培训后18名护士的急救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 培训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模拟演练设定的案例为急诊科常见的危重急症, 要求护士熟悉案例中患者的疾病症状、体征、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的护理操作技能, 掌握病情观察方法、检测指标分析、评估手段应用、意外情况的应急等[1]。演练过程中, 我们设置了各种突发事件, 目的是锻炼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 培养护士在紧急情况下做到不慌不乱, 沉着应对。通过模拟演练, 使护士亲身体会到在抢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 加强了团队间的协助能力和默契[2], 通过每次演练后的总结, 促进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了操作技能, 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急诊科是医院危急重症患者最集中, 病种最复杂, 抢救任务最繁重的科室[3], 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患者的转归密不可分。本科开展的情景急救模拟演练, 使科室急诊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配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加强团队协作配合, 提高抢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对提高危重急症的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章霞, 金丽萍.模拟演练在提高急诊科医护团体应急能力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3) :1178.

[2]郭建琳, 郭建勋.急诊情景模拟演练在急诊团队配合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7) :633.

急救模拟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本院内科系列病区、外科系列病区、急救系列科室、其他系列 (输液室、门诊、医技科室) 等不同岗位抽取工作3~5年和6年及以上的护士各43名, 共86名。年龄22~41岁, 平均28岁;工作年限3~10年, 平均5年。学历:中专6人, 大专57人, 本科23人。职称:护士16人, 护师39人, 主管护师3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人员分组及情景设置

86名护士按同科室1名低年资 (3~5年) 、1名高年资 (6年及以上) 配对原则随机组合。各组护理人员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及职称大体一致。设置2名护理人员在当班时遇一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模拟情景, 利用Sim Man综合系统模型培训进行逐对考核。考核结束, 按《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 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急救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模式, 每对护士轮流担当A、B角, 进行培训、演练。2周后再次利用Sim Man综合系统模型培训进行逐对考核。

1.2.2 培训方法

我院护理部为有效保证护理安全, 规定每班 (包括午间及夜间) 至少有2名护士当班, 其中有1名必须是工作6年及以上的护士。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考虑到当班护士都有可能遇到此类情景, 我们将第一目击者定为护士A, 另一位定为护士B, 按《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结合模拟情景制定相应急救流程, 明确A、B角的分工。具体分工如下:护士A现场发现病人异常, 立即评估病人意识→叫帮助 (护士B) →评估脉搏→安置体位, 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护士B通知值班医师及急救小组→推抢救车、除颤仪、呼吸皮囊等到现场→连接除颤仪、打开PADDLE导联分析心律→ (室颤或无脉性室速) 除颤;护士A继续心脏按压, 护士B打开气道, 准备用呼吸皮囊加压辅助呼吸;护士A、B持续按30∶2进行心脏按压和皮囊加压辅助呼吸;护士B适时连接心电图电极片和导联线, 通知麻醉科气管插管, 准备负压吸引, 建立静脉通道 (按医嘱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 , 直至5个循环或2min后, 2名护士共同评估病人情况。

1.2.3 评价方法

培训、考核人员为培训中心专门负责急救培训老师, 采用我院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的《床边模拟急救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3 观察指标

将培训护士按不同岗位进行分组, 内科组 (神经、消化、呼吸、心内、血液、肾脏等) 30人, 外科组 (普外、心胸、肝胆、泌尿、骨科等) 26人, 急救组 (急诊、ICU、复苏室) 15人, 其他组 (门诊、医技科室、输液室) 1 5人, 各组护士培训前、后成绩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岗位护士的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 (表1)

培训前内科组、外科组、急救组考核成绩两两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上述三组成绩均明显高于其他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四组护士考核成绩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四组间两两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1、2、3分别为内科组与外科组、急救组、其他组比较, 4、5分别为外科组与急救组、其他组比较, 6为急救组与其他组比较

2.2 情景模拟培训效果调查情况

86人都认为情景模拟演练有助于临床实际应用, 这种培训方式值得推广;79人 (91.9%) 认为情景模拟培训能提高急救意识;81人 (94.2%) 认为综合写作能力提高, 抢救过程更加有序。

3 讨论

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抢救均应争分夺秒, 现场医护人员能有效应对, 可能取得较好的结局;如果患者在4~6min内得不到紧急救治, 就可能发生生物学死亡。从我院的考核情况看, 不同岗位的护士心肺复苏等相关技能掌握情况存在差距, 内科系列、外科系列、急救系列岗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等技能掌握较好, 三者掌握情况接近, 而门诊、医技科室及输液室等其他系列与前三者比却有明显差距, 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原因可能为:虽然所有护士均参加过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 但该项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少且要求很高, 随着时间段推移也会逐渐被遗忘[2]。一般来讲, 护士对实践操作的遗忘较对理论知识的遗忘更快。急诊、ICU、复苏室的护理人员,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理论学习及操作演练频次较高, 科室对心肺复苏等技能培训已经常态化。Jensen等[3]证实, 接受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时间与心肺复苏模拟考核成绩明显相关。国内有研究[4]显示, 每年复训1次就能达到心肺复苏技术熟练的最佳间隔时间。而事实上护理部在进行心肺复苏等技能培训安排的频次上并未将不同科室加以区别。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内、外科系列病区与急诊系列无明显差异, 可能与我院ICU床位紧张, 内、外科病区收治重病人较多, 使得相关科室自行组织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较多有关。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模拟某种情景的教学方法, 以案例为基础, 具有无风险、可重复性、可控性、培养团队精神等优点, 也有利于训练考核标准化[5]。利用Sim Man综合系统模型, 可以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电除颤、建立静脉通道等急救措施。经过情景模拟、护士分工协作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培训演练后, 各科护士考核成绩都有大幅度提高, 86名参训者都认为情景模拟演练有助于临床实际应用, 值得推广;91.9%的护士认为通过培训急救意识、综合协作能力及抢救有序性均得到提高, 且培训后考核成绩各科无明显差异。情景模拟法能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临床应急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各种情形下的现场决策能力[6]。

综上认为, 医院不同岗位护理人员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采取情景模拟方式进行强化培训, 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

摘要:目的 运用情景模拟培训、考核护士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 并分析不同岗位护士掌握情况。方法 通过设计模拟情景, 应用SimMan综合系统模型, 参照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 (CPR) 与心血管急救 (ECC) 会议指南, 对86名护士进行模拟急救技能考核, 分别依不同岗位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培训前急救及内、外科组护士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组护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不同岗位护士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培训前急救及内、外科系列护士急救技能掌握情况好于其他科室护士;通过情景模拟培训能有效提高不同岗位护士的急救技能。

关键词:情景模拟培训,心肺复苏,急救

参考文献

[1]单荣芳.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 (10) :467.

[2]Field J M, Hazinskj M F, Sayre M, et al.Executive Sunn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22 (3) :640.

[3]Jensen ML, Lippert F, Hesselfeldt R, 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clinical Experience on learning outcome from resuscitation training-a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J].Resuscitation, 2009, 80 (2) :238.

[4]严翎, 史爱珍, 卞素琴.心肺复苏术护士复训最佳间隔时间的探讨[J].护进修杂志, 2004, 19 (9) :789.

[5]刘生梅, 王延梅.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的利弊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 2008, 14 (5) :608.

急救模拟人 篇4

1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定义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 结合专业背景和行业特色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 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出来, 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亲验式教学方法, 可使学习者在模拟操作过程中, 巩固、扩充专业知识并培养专业技能。邱志军[1]指出,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综合了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模块教学、护理核心能力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目前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各种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在急救员培训中, 我们针对课程的特殊性, 结合实际, 设置了一些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的突发事件的场景, 制作成急救案例和急救视频, 在教学中模拟突发事件现场, 让学员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者, 在“救命的黄金时刻”做现场救护。通过现场对伤员急救操作的训练, 培养学员的急救意识, 增强其自救互救操作能力, 掌握逃生避险的知识和技能。

2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员培训中的应用

2.1 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在急救员培训中的特色和优势

在生活中突发性事件随处可见, 如地震、水灾、火灾、车祸、猝死等, 在这些灾害中伤病员病情都非常危急, 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完全依靠医务人员, 往往会使伤病员丧失“救命的黄金时刻”, 所以做好院前急救非常关键。而对于伤病员的处理需要急救人员有丰富的救护知识和急救操作能力。面对来自社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培训学员, 需要应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如果采取全程理论授课的方法, 学员在没有相关急救知识的情况下被动学习, 会出现理解困难、理论和实际脱节的情况, 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在多期的急救培训中我们更多地采取了情景模拟教学法, 模拟演练突发事件现场的真实场景, 让学员如临其境, 真实感受, 亲手操作, 扎实掌握。模拟现场设置具有全面性, 包括多发伤、复合伤、冠心病突发、车祸现场、各种骨折伤、烧伤、高空坠落伤、异物吸入等, 急救操作包括心肺复苏技术、电击除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多种现场急救所必需的技能。情景模拟教学是一个模拟过程, 可以随时纠正学员的不足之处, 反复训练, 取长补短, 让学员真正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有效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突发灾害事件。

2.2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员培训中的具体应用

在急救员培训中我们设置了多组不同的场景, 将学员分成4组, 每组都由一名专业救护培训教师指导,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制定严格的教学流程, 做好物品的准备, 对每一个场景的处理熟练于心, 掌握各个环节的模拟演练, 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员将理论知识贯穿其中, 在教师的督导下完成每个场景的急救操作。例如, 针对多名人员受伤, 有复合伤、呼吸心跳骤停的伤员等, 让学员进行现场急救。练习时每组3~4名学员分工合作, 有现场指挥协调的, 有拨打120急救电话的, 有处理重伤员、轻伤员的, 人人参与角色扮演, 各司其职, 先救命后治伤, 很好地锻炼了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使学员认识到救人的使命, 以及急救人员应当具有的专业能力和道德要求[2]。训练过程中学员互相点评, 提出问题, 救护培训教师给予要点分析, 总结不足, 对操作手法进行专业指导, 就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练习, 适当延长练习时间。例如, 如何正确拨打120电话?救护过程中如何避免伤员二次伤害?常见的交通伤、颈椎损伤如何救护搬运?随时抽学员演示, 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了适当学时的练习之后, 以分组比赛的方式进行团队比赛, 抽签选择不同的场景进行现场急救模拟比赛, 从发现伤员、进入现场到最后抢救成功、做好伤员的转运, 整个急救过程救护培训教师给予评分, 最后评价团队及每位学员的表现, 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学员通过积极参与, 互相配合, 取得了非常好的急救培训效果, 提高了不同人群对急救的认识和急救技能, 使学员的急救知识更趋于专业化、标准化, 当遇到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实施自救他救, 通过自己的双手挽救他人的生命, 减轻伤残。情景模拟教学法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 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它体现的是一种“搬进来”的思想, 把急救活动搬进了课堂[3]。

3 体会

学员对情景模拟教学法都非常满意, 每项急救操作都能亲自动手练习, 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有效结合, 更好地掌握了急救技能。“人人学急救, 急救为人人。”通过对急救员的培训, 在“救命的黄金时刻”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护, 用专业技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为安全生产、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是社会的进步和需要。

4 讨论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员培训中的应用得到了学员的认可, 学员能够较好地掌握自救互救、逃生避险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但是, 在多期的急救员培训工作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 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学员总是不能把志愿者当成真正的伤员, 存在忽视人文关怀, 救护手法偏重, 没有紧迫感等问题。为此, 可适当增加实践训练学时, 将急救现场设置在单位、工厂、学校等更真实的现场。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加强学员的急救技能训练, 不能单纯局限于所设置的急救案例, 应更注重学员现场应急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在现实突发事件中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另外, 专业救护培训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也应更灵活, 对学员提出的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要深入解答。总之, 要充分发挥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优势和特色, 推动急救员培训工作全面广泛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邱志军.模拟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2) :320-321.

[2]吴丽萍, 张建军.应用综合模拟人进行急诊急救技能训练的实践与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 (2) :96-97.

急救模拟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7月—2015年12月选择门诊护士48名,年龄25岁~53岁(43.05岁±3.3岁);副主任护师9名,主管护师29名,护师10名;学历: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24名,大专19名,中专4名。将48名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名,两组年龄、职称、学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参照“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教材,选取急诊专科护士2名、门诊护士长1名、急诊急救护理专家1名组成方案制定小组,根据常用5项急救技能操作心肺复苏、吸痰、气管插管、电除颤、静脉穿刺的使用频率,设计成人心搏呼吸骤停作为情景模拟病例,培训内容、流程形成方案初稿,持续优化,最终形成定稿,组织门诊护士反复演练并拍摄成标准视频资料。

1.2.1. 1 对照组

2015年7月—2015年9月以前接受传统的急救培训:由2名急诊专科护士采用现场讲解、演示的方式进行,培训后可参考技能训练室操作视频个人练习,统一考核达标,确保操作规范化。后按照模拟病例要求,将24名护士随机分为8组,每组3人,计时各人员配合与操作时间,但未强调具体定位要求及配合方法。

1.2.1. 2 观察组

2015年9月—2015年12月在对照组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定位抢救演练。24名护士随机分成8组,每组3人,设定急救工作岗位,对受试对象进行为期3个月情景模拟训练,采用设定的情景模拟病例,按实际搭班情况由A护士任组长,抢救时起指挥者角色,所有培训按照预设的抢救流程进行,并进行角色分工,护士A:位于病人头侧,起指挥者作用,负责气道管理,包括气管插管配合、吸痰、呼吸机备机、生命体征的监测。护士B:位于病人右侧,负责静脉通路的建立、给药以及血标本的采集。护士C:位于病人左侧,负责仪器设备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准备、静脉用药、记录及对外联系和抢救场地清理。抢救小组各成员轮流承担抢救过程中的A、B、C角色,从不同角度体会抢救全过程,提高应急能力及默契程度,培养团队精神。

1.2.2 评价指标

1.2.2. 1 急救理论知识考核

两组培训后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3]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闭卷考试,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填空题5题(每题4分),简答题5题(每题8分),总分100分,严格监场,当场封卷。

1.2.2. 2 急救技能考核

根据《急危重症护理》[4]中5项急救技术操作标准制定:心肺复苏(CPR)、气管插管、电除颤、吸痰、静脉输液评分表,按照考核标准现场打分,比较两组的急救技能分值及急救措施落实到位时间。

1.2.2. 3 培训满意度评价

根据“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制定培训满意度量表,分为急救综合能力、团队凝聚力、激发学习热情、安全防范意识、科室间协作能力、责任心和自信心等7方面来评价[5,6]。培训后分别对4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后收回,发放量表48份,收回48份,回收率100%。

1.2.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所有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s

3 讨论

门诊是医疗护理服务的第一站,我院作为江苏省门诊量最大综合性医院,门诊面积约30 000平方米,诊室300多间,其门诊量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门诊量即达到472.36万人次。随着门诊量的持续增长,门诊病人在就诊过程中会出现晕厥、休克等意外事件几率不断增高,而门诊护士对急救药品知识、急救器材的掌握程度及急救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基于此,我们将情景模拟训练方法引入到门诊护士急救综合能力培训中,以期提高抢救的时效性,确保抢救的有序化进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满意度。

3.1 定位协作模拟训练提高急救关键操作时效性

时效性(time effective of emergency)即救治成功率与时间的比值[7],是抢救工作的最重要的指标。急救时效性应作为一切急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了时效性,任何措施和技术都偏离了急救的方向。因此,我们在制定定位抢救模拟中,给予定职责、定站位,定流程。遵循指南要求,在流程设计时充分考虑细节,每个操作环环相扣[8],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和动作,减少不必要的中断。抢救时急救人员各司其职,互相协作,缩短了急救准备时间及急救措施落实到位时间,使得抢救高效、有序进行。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心肺复苏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就下降7%~10%,对于有心电监护者,从心室颤动出现到除颤,时间不应超过3min。本研究在3人团队协作基础上,按照角色定位实施急救流程,并在定位分工方案中,充分把握胸外按压实施时间越早越好、首次除颤越早越好,按压中断时间越短越好,制定由第一个发现心搏呼吸骤停病人的护士A负责启动急救系统及胸外按压,以确保胸外按压尽早实施;护士B负责开通气道并实施辅助人工呼吸;护士C尽快开始电除颤,确保电除颤尽早实施。3名护士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确保各项技能在同一时间有序进行。本研究显示,实施定位协作抢救模式后,在启动急救系统、胸外按压、人工气道建立、首次除颤、药品应用等措施落实时间方面,均较培训前缩短,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充分证明定位协作模式在急救关键操作时效性均优于对照组。通过本次团队协作定位抢救培训,使得抢救更加有序、高效,缩短抢救准备时间,各项抢救操作技能更加娴熟,应急能力有了更大提升,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提高了急救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3.2 定位协作模拟训练提高门诊护士综合急救能力

门诊病人病因不确定、随机性大、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加之门诊护士高年资护士居半的人员配置问题,故门诊现场急救更应注重急救意识、综合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培养。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对其他急救能力的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往传统单项操作培训考核方式,多注重个人单项基本技能的培训考核,忽略了高效团队配合能力,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沟通配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案例情景模拟考核的过程中,对照组因为护士职责不分明,处于忙乱状态,护士急救系统启动速度慢,因此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不能真正提高护士应对门诊现场突发事件的能力。定位协作抢救模拟训练,是以团队为单位的集体训练,各角色任务符合实际,从而产生角色认同,演练时现场忙而不乱,思路清晰,各司其职,护士能完整而系统地体验场景真实感,促进了培训过程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在角色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得门诊护士惯性思维得以改变,提高门诊护士综合协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也有效提高了抢救病人的整体实战能力,保证了抢救的时效性、有序性、有效性,是一种较理想的团队协作培训方法。

3.3 定位协作情景模拟训练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满意度

情景模拟训练将情景模拟运用于培训中,使学员处于不同的情境中,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可以更好地体会临床护理的工作内容,使得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9,1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士对培训法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定位协作情景模拟急救培训较传统方法更受学员欢迎。由于是分组角色定位练习,演练过程中,护士把枯燥的理论和操作培训应用到角色中,组员之间相互切磋鼓励,组与组之间相互观摩学习,互相比拼,形成了有竞争意识的演练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完全扭转了传统培训的被动接受,护士通过定位协作情景模拟中角色要求不断互换角色反复演示,随时发现自身和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诸如如何有效打求救电话、转运通道不流畅、搬运真人和模型感觉完全不同等,在演练过程中不断改进,使得团队凝聚力得以加强,在培训的同时增强了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心,也体会到增加科室间协作能力的重要性。

定位协作情景模拟训练,使得抢救更加高效、有序,缩短了护士抢救准备时间,各项抢救操作技能更加娴熟,应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保证了抢救的时效性。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应急情况在模型人身上较难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因模拟人本身缺乏反馈,而模拟训练流程管理是一个持续、反复评估实施、不断完善过程,在今后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反馈,持续优化评价体系,医护人员要在临床上不断地锻炼、实践和总结,以使流程更加合理,真正达到全面提升门诊护士抢救协作能力、保证病人安全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定位协作模拟抢救在门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名门诊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名,对照组接受传统抢救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设计模拟病例进行培训及考核。比较两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能考核相关成绩,用自制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急救技能完成情况、急救措施落实到位时间、培训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定位协作模拟训练应用于门诊护士急救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抢救的时效性,保证抢救的有序化进行,激发护士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满意度。

关键词:定位协作抢救,模拟训练,急救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张利平,邓敏,卿梅.门诊护士急救能力及相关知识的现状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7):59-60.

[2]孙玉敏,耿金康.集中培训提高门诊护士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3,26(4):726-727.

[3]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Suppl 3):S640-S656.

[4]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5]颜丽霞,张平.产科护士共情能力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98-900.

[6]Weiss DJ,Davis RV.Manul for 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Minneapolis MN: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7:10-21.

[7]何忠杰.论急救的时效性[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7):659-661.

[8]张连劳,牛娟,朱有胜,等.定位协作抢救模式在模拟心搏呼吸骤停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4A):919-921.

[9]李红,熊青,涂传敏,等.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法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4,29(1):76-77.

急救模拟人 篇6

关键词:Sim Man模拟人,心肺复苏教学,体会

挪威诺度公司Sim Man模拟人是一款能显示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已经眨眼的一款高级模拟系统, 能够对诊疗过程中的救治措施做出相应的反应[1]。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2013年从挪威诺度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超级多功能模拟人Sim Man模拟人, 急诊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教研室共同将Sim Man模拟人用于急诊重症的急救课程教学, 总结教学体会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苏州大学医学部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47名, 已完成医学部规定的如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以及相应的基础学习课程。

1.2教学方法:

47名学生按3~5人分为10组进行, 10组学生轮流在Sim Man模拟人上按课程安排操作练习。以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急救操作为教学病例, 带教的教师提供按照急诊常见的病例一份, 给予模拟病例发生时的情景, 并给相应的抢救设备、抢救药物的种类和常见使用剂量等, 提前辅导所有学生抢救时可能出现情形时相应的措施。每组学生作为一个医疗小组共同对病例 (模拟人) 进行抢救, 事先选出1名组长为指挥抢救者, 1名负责监测生命体征 (监护仪) , 1名同学负责按组长要求给予操作和给药。整个治疗过程主要分为“生命体征变化-病情诊断-治疗”三个阶段。抢救措施得当, 模拟人会恢复正常的生命体征, 抢救环节出现问题或组员配合失误, 模拟人会死亡 (心律等变为零) 。10组学生轮流进行操作, 每组操作时另外学生共同观摩并事后提出相应意见, 通过各组操作和互相提意见能够生动的掌握给予相应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的实际操作要点, 并很大程度的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在各组提意见后, 带教的高年资医师或教师会总结分析抢救的诊断和治疗已经组员配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归纳总结各组常见的问题或不当之处。

1.3 教学效果评价:

为评价模拟人的教学效果, 课程模拟实践时发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 学生自愿填写并交回。调查问题包括: (1) 应用模拟人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用于气管插管和电除颤等专项技能培训的效果? (2) 是否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 (3) 是否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对教学环境和设施是否满意? (5) 是否提高综合的急诊抢救能力?

2 结果

在应用模拟人予以气管插管和电除颤等专项技能培训过程中, 共收回调查问卷47份 (发放47份) , 回收率100%。结果显示:89.3%的学生认可应用模拟人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用于气管插管和电除颤等专项技能培训, 85.1%的认为团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72.3%的认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70.2%对教学环境和设施满意或较为满意, 74.5%的认为综合的急诊抢救能力得到提高。见表1。

3 讨论

急诊重症医学的教育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面对真实的患者如何快速的作出判断 (诊断) 和作出相应的治疗, 包括给予动手操作的机会、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已成为最近为高等医学教育关注的热点[2,3]。近年来, 虚拟临床工作站、挪威诺度Sim Man模拟人等结合临床实际的智能操作系统大量被引入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生在和临床患者一致大小的模拟人身上可看到相应疾病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学特征, 作出根据之前学习的相应理论所对应的诊断和治疗后, 模拟人连接的监护仪上可以出现病情好转 (或恶化死亡) 的各种生理数据, 实现与临床真实场景下诊断和治疗的环境。

气管插管和电除颤是急诊重症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抢救操作, 要求一定的应急能力, 但在目前医疗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不能保证实习医师有足够的临床练习量。实际抢救中, 治疗措施应随着急诊患者病情变化而不断调整。在我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引进Sim Man模拟人教学后, 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病情版本反复练习。3~5人左右的小组团队抢救更符合临床实际操作, 且能使每一位学生投入团队中。学生在团队抢救中轮流承担不同角色, 每一个组员的沟通技能、协作、决策等能力都得到了培养。由于设置的环境与真实病房一致, 真实再现临床各种救治场景如急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等, 在Sim Man模拟人上操作各种实验设置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观察Sim Man模拟人的各项指标变化, 分析病情的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各个环节都促使学生既要求单兵作战能力更要求团队协作能力。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医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的实际能力。

当然, Sim Man模拟人教学一定还有很多环节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的成功关键因素和前提在于是否有一支素质高超的模拟人模拟教学的教师队伍。有理由相信, 随着苏州大学医学部医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Sim Man模拟人教学会更广泛深入的应用于临床医学院的教学工作中, 为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和研究生、规培生医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4]。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利用Sim Man模拟人进行急救医学的各项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兴趣, 更重要的是贴近临床的练习, 让实习的医学生们出校门就成为具有一定临床应变能力的临床医师, 将教学与临床结合在一起, 这才是医疗教学有机的结合。总之, 以模拟真实病例为主导的Sim Man模拟人, 给予学生的急救课程培训, 得到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效果显著。实践证明Sim Man模拟人综合实验设置在急救课程中实用性强,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米娜, 李丹, 李淑云, 等.SimMan模拟人综合实验设置在急救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5, 36 (4) :98-100.

[2]冯敏, 石慧娟, 常思远, 等.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带教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24) :295-296.

[3]杨宇峰, 杨晓阳, 徐娜, 等.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27) :278-279.

97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急救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病人, 其中男62例, 女35例;年龄4岁~83岁;均为健康人受伤。就诊时呼吸心跳停止4例, 处于濒死状态15例, 其余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休克。

1.2 损伤原因及部位

交通事故55例, 意外坠落28例, 机器绞压伤5例, 刀刺伤7例, 爆破伤2例。2个部位损伤的61例, 3个部位损伤的28例, 4个部位以上的8例。其中以颅脑损伤为主的43例, 骨损伤为主的37例, 胸腹损伤13例, 其他部位的有4例。

1.3 诊断标准

多发伤是指机体在同一机械外力作用下, 人体相继或同时遭受两处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损伤, 伤情重, 失血量大。严重程度按AIS-ISS创伤评分法评定, 凡ISS≥16者均为严重多发伤[1]。全组均≥16, 抢救后住院治疗。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快速评估伤情

医护人员简单询问病史, 评估病人呼吸及主要脏器损伤情况。有危及生命的情况, 如呼吸道梗阻、活动性大出血等, 立即开放气道、伤肢固定, 伤处表面止血;循环系统评估主要是检测血压, 如能触及桡动脉、股动脉、劲内动脉搏动则收缩压为80/60 mmHg (1 mmHg=0.133 kPa) , 充分暴露病人身体以发现危及生命的重要创伤。当收缩压下降, 呼吸、脉搏增快, 应考虑休克和低氧血症。评估意识状态, 在无头部外伤情况下, 如有明显意识改变可考虑有严重灌注不足或低氧血症。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迅速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血块等, 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必要时心肺复苏, 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提高组织血氧含量, 纠正低氧血症。本组病例有12例行气管插管, 31例行气管切开。

2.3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迅速建立2条或3条静脉通道, 以防病人休克失代偿后血压下降, 静脉萎缩而导致穿刺困难。静脉通道应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血管:头部、胸背部、上肢受伤者选用下肢静脉;腹部、盆腔、下肢受伤者选用上肢静脉;四肢受伤者选用颈外静脉[2]。迅速用18G静脉留置针穿刺, 第一个15 min~30 min内输入平衡液2 000 mL, 保证重要器官血液灌注, 但对合并颅脑或胸部损伤者、老年病人、儿童抢救时要适当控制输液速度, 一旦休克得到纠正, 要严格控制输液量, 以防循环负荷过重造成脑水肿及心肺功能衰竭。

2.4 术前准备

抢救与术前准备如备皮、配血、采集血标本同时进行, 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2.5 尿管、胃管与胸腔引流管的留置

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和量, 了解有效循环血量及有无泌尿系统损伤和损伤情况。在插尿管时如有鲜血自尿道滴出或溢出或插管不顺利, 则有尿道完全或不完全断裂可能, 避免反复试插, 可在耻骨联合上紧急穿刺放尿或膀胱造瘘。疑有空腔脏器损伤者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合并血气胸者及时协助医生行胸腔闭式引流, 置管后妥善固定, 确保通畅。

2.6 严密观察病情

①循环系统的监护:观察意识、肢端皮肤温度、面唇色泽、监测脉搏、血压及中心静脉压。②呼吸系统的监护: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口唇末梢有无发绀、血氧饱和度。③神经系统的监护:合并颅脑损伤时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 及时发现处理继发性颅内血肿、脑疝。④肾功能监测:观察记录24 h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尿比重。

2.7 心理护理

①关心同情病人, 紧急处理做到稳、准、轻、快, 沉着冷静, 让伤员有安全感。②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尽快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③做好说服开导工作, 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④多与病人沟通以减轻孤独感和压抑感。⑤善于忍耐和克制, 了解病人的挫折和抗拒心理, 不计较过激言行。

3 结果

全组97例严重多发伤病人, 抢救脱险88例, 抢救成功率90%, 死亡9例, 病死率10%。

4 讨论

多发伤是对全身状态影响较大, 病理生理变化急剧且危及生命的一种损伤。病人多因严重休克、大出血、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急救过程中力求及时、快速、准确。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保持清醒的头脑。应有预见性地提醒医生, 预见病情发展变化。

加强医护配合, 合理安排,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和预防并发症。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口头医嘱, “三查八对”制度, 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确保抢救质量。

加强培训, 注意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全面掌握创伤专科理论和技能, 如心肺复苏技术及气管插管技术及多功能监护仪的使用;独到的急救意识和观察能力;快速敏捷地协助医生评估隐蔽性伤情的能力, 都有待于护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4-105.

【急救模拟人】推荐阅读:

模拟急救教学09-19

急救模式07-16

急救能力05-08

急救质量05-11

心理急救05-23

家庭急救06-17

触电急救07-01

急救转运07-02

急救处理07-04

急救策略07-26

上一篇:现代女性下一篇:铁路企业资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