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预防

2024-10-27

急救预防(精选12篇)

急救预防 篇1

高温炙烤着出行的人们 (图片源自百度网)

1995年, 芝加哥经历了一次热灾, 高温天气让700多名芝加哥人丢掉性命。1999年芝加哥因热灾相关的死亡人数也有110人。今年6月28日美国中西部地区遭到热浪袭击, 圣路易斯市气温高达42℃, 芝加哥气温达到38℃, 是该市7年来的最高温度。堪萨斯州的山城28日下午最高气温达到42℃。

6月17日, 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我国今年第一次高温预警。我国气象部门针对高温天气的防御, 特别制定了高温预警信号。2010年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新的《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 将高温预警分为蓝色、黄色、橙色三级。我国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 连续数天 (3天以上) 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高温天气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 人们在日常饮食、出行时都需要预防高温中暑。

预防中暑

中暑是人在高温、潮湿而又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从事大强度体力活动时, 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服装过小、过紧或透气功能差, 饥饿、疲劳、睡眠不足, 出汗过多, 水盐补充不足等都可能促使中暑的发生。

穿戴

夏日的穿戴应注意以隔热防晒、通风透气、利汗散热为原则。穿戴凉帽、遮阳伞、浅色轻便的衣服, 选择用耐阳光热阻率高的、导热慢、散热快的材质加工成的衣服、鞋袜等防护用品。阳光反射性强的银胶伞或黑、藏青、深绿色的具有防紫外线系数 (UPE) 达15以上的阳伞或遮阳帽是比较好的选择;某些特殊作业人群长期从事高温劳动, 应选用轻便、坚固、防热辐射和便于通风透气、排汗的鞋袜, 袖套或防护面具。不易遮盖裸露的面颈部、上臂和小腿部需要搽抹防紫外线的护肤霜。

饮食

夏季高温, 出汗多, 体内盐分减少, 体内的渗透压就会失去平稳, 从而出现中暑, 喝白开水时加些盐或喝盐茶水, 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 从而达到防暑的功效。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利水消肿的功效, 因此绿豆汤是预防中暑的必备品。苦瓜味苦、性寒冷、能清热泻火, 也是夏季清热防暑非常有效的果蔬。

药品

藿香正气水、丸、胶囊有降暑解毒功效, 是夏季防暑的常用药之一。夏季防暑的常用药还有人丹, 因高温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均可由人丹清热解暑功效得到缓解。如有条件可用金银花、野菊花、淡竹叶、白茅根、薄荷叶等单味中草药, 用水煎服。

对于防暑措施, 也有人归纳为“三防”“两足”“一及时”。“三防”:一是防过累, 科学安排时间, 注意劳逸结合;二是防饥饿, 作业者要保证吃饱吃好;三是防过热, 车辆、人员可采取措施遮荫防晒, 野外作业尽量避开一天的最热时间, 作业时可敞开衣领, 卷起衣袖, 选择在通风地域休息。“两足”:一是保证足量开水供应, 作业前和休息时要喝足水, 并适时补充;二是要注意补充足量盐分, 菜、汤可适当做得咸些, 可适当携带炒盐和干咸菜, 以补充因大量出汗引起的盐分丧失。炎热天气高强度施工时, 每人每天应补充5〜8L水和20〜25g盐。“一及时”, 就是及时发现有中暑早期症状者, 及时救治, 以免病情加重。

中暑症状

先兆中暑

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

轻症中暑

除以上病症外, 体温38℃以上, 面色潮红, 胸闷, 有面色苍白, 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重症中暑

除前两者症状外, 还会出现昏处;倒痉挛, 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

急救方法

中暑发病虽急, 但几乎都会有头晕、乏力等前兆症状, 如中暑, 应采取使中暑者体温下降的措施, 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1.迅速将中暑者移至凉快通风

2.脱去或解开衣服, 使患者平卧休息;

3.给患者喝含盐清凉饮料或含盐0.1%〜0.3%的凉开水;

4.对重者增加物理降温措施, 在头部、腋下等处放置冰袋, 加速散热, 或用凉水、酒精擦身;

5.重度中暑者立即送医院急救。

链接

我国高温预警分级

蓝色预警即为预计未来48h4个及以上省 (区、市) 大部地区将持续出现最高气温为35℃及以上, 且有成片达37℃及以上高温天气;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即为过去48h2个及以上省 (区、市) 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最高气温达37℃及以上, 且有成片达40℃及以上高温天气, 预计未来48h上述地区仍将持续出现最高气温为37℃及以上, 且有成片40℃及以上的高温天气。

黄色预警为过去48h2个及以上省 (区、市) 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最高气温达37℃及以上, 预计未来48h上述地区仍将持续出现37℃及以上高温天气。

国外高温标准

世界气象组织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 且持续3天以上。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则定为, 日最高气温高于25℃, 且持续5天以上, 其中至少有3天最高气温高于30℃。

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气象部门依据综合考虑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的热指数 (也称显温) 发布高温警报。例如美国发布高温预警的标准是当白天热指数连续两天有3h超过40.5℃或者预计热指数在任一时间超过46.5℃, 发布高温警报。

德国科学家基于人体热量平衡模型, 制定了人体体感温度指标。例例如如当当人人体体生生理理等等效效温温度度超超过过4411℃℃, , 热热死死亡亡率率显显著著上升。因此以人体生理等效温度大于41℃为高温热浪预警标准。

急救预防 篇2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不降,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发生中暑相关症状。

一、中暑的表现:

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中暑的症状可轻可重,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可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1、先兆中暑: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

2轻度中暑:除上述病症外,体温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或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3、重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重度中暑:可分三型:

(1)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活动停止后常发生肌肉痉挛,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续约数分钟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2)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热应激时,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可有明显脱水征: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体温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根据重庆做人流医院病情轻重不同,检查可见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过程中介过程,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热射病。(3)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二、中暑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对中暑患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使患者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大量饮水。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到觉得口渴时再饮水。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2.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同时,要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3.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

4.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

5.中午高温时应减少户外工作。如必须进行户外工作,则应每小时饮用500ml及以上水或茶水。

6.虽然各种人群均可受到高温中暑影响,但婴幼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以及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危险,应格外予以关注。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在高温天气应特别注意,及时观察是否出现中暑征兆。

7.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

三、中暑的现场急救措施

1、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如盐汽水等,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预防加急救 远离踩踏悲剧 篇3

预防踩踏事故发生

对于个人而言,对一些热闹欢庆类活动,要抑制参与的冲动,不凑热闹。如果参与了这类活动,应举止文明,人多时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在公共场所,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边缘。人群拥挤时, 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而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如果被推倒或已被挤压在地又无法站起来时,一旦人群从身上踩踏而过是最危险的。这时应设法靠近墙壁,身体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抱住后脑勺,手肘撑地,使胸部稍稍离开地面,即使肘部磨破出血,也不改变姿势。如有可能,最好抓住一件牢靠的物体。面对混乱的场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逃生的重要因素。

如果发现前面有人跌倒,应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尽快让后面的人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否则后面的人群将继续向前拥挤,就非常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同时,要及时采取保护已倒下人的措施:由一人或几人迅速组成保护区或“人墙”,围住跌倒的人,使其立即站起来,以免踩踏致伤。

当带着小孩遭遇拥挤的人群,最好抱起孩子,避免孩子在混乱中受伤。

踩踏事故现场急救措施

踩踏伤的伤情与受到踩踏用力部位有关。实际上,踩踏伤造成的内伤比外伤多,很多伤员表面上并无伤口,但是内伤很重,尤其要注意胸部和头部受到踩压。

一旦发生踩踏事故,应立即向“120”急救中心及政府部门报告,以便开展有效的现场急救。

在保证现场环境安全、秩序良好的情况下开展急救。现场急救时,一般不应随便移动伤员,而是就地依据伤势进行现场急救。但是,在踩踏事件现场,人群相互挤压在一起,不利于评估伤势和进行急救。因此,要首先解除挤压,即把上面的伤员移开,在移动伤员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伤员伤势加重,搬运时可采取“水平搬抬法”,对疑似颈椎损伤者,应注意保持其头颈和躯干的中立位,不要使颈部扭曲和屈曲。

对于踩踏伤来说,最重要的是对窒息和呼吸停止的急救。把伤员从危险中解救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后,应立即检查其有无意识反应:大声叫喊并拍打伤者肩膀,同时观察其有无呼吸。如果无意识反应,说明伤势严重,这时首先要帮助伤者开放呼吸道,并使空气流通,有条件的给予及时吸氧。如果既无意识又无呼吸,应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然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坚持做下去,直到交给医务人员为止。

胸部外伤导致呼吸困难或反常呼吸的伤者,往往是多处多段肋骨骨折。此时,可用毛巾、三角巾等为其包扎胸部进行临时固定,尽快送医院处理。

训练伤病的急救及预防 篇4

一、训练疾病的急救措施

在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中,应有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首先应该让参加者提供通讯方式和有关医务检查材料,供指导人员掌握参加者的身体情况;同时,适当备有一些急救器材和必要的药品,如心电机和血压计、消毒药和救心药等;另外,应备有担架、氧气瓶等。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尤其是在比赛场所和格斗实战训练更是要必备。

(一)呼吸、心跳停止的急救

当运动者意外地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应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生命,以体外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所谓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是指当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应该争分夺秒地实施人工呼吸,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呼吸和心跳。具体操作方法是:使患者平卧,头部自然后仰,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若有分泌物,应尽快清除;若有假牙,也应摘除。然后用一手捏闭其鼻孔,操作者深吸一口气,对准口部用力吹入,依靠患者胸廓自动回缩呼出气体。如此反复进行,每5秒吹气1次,直到可以自主呼吸为止。体外心脏按压术的操作是使患者平卧,操作者跪于其一侧,两手掌伸开,并彼此交叉和重叠,两上肢伸直,依靠操作者重力向前倾,用手掌根部压迫患者胸骨下部,使胸骨下沉3-4厘米,压后立即松手,使胸骨自行弹回原位,如此反复进行(每5秒1次),直到恢复心跳为止。此法适用双人抢救,如果是单人施救,应该跨骑在患者腹部,每做4次心脏按压吹气1次。

(二)头外伤的急救

当运动者头部发生意外时,指导者或同伴应就地观察是否有急性出血,若有出血应立即进行止血。其次是不要随意鲁莽搬动,而应使伤者尽量保持安静。如有意识障碍或休克时,应用救护车运到就近医院进行急救处理。

(三)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急救

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激烈、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项目时(散打、拳击最为典型),常发生一些心功能不全症。这种情况很严重,是造成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应予以高度重视。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应注意保持患者安静,如有可能,采取及时吸氧将是一种很重要的急救措施。同时,应该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四)心绞痛的急救

心绞痛的主要表现是:前胸及左肩、背部疼痛,气短心悸。这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使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急救措施是保持患者绝对安静,半卧体位,并服用一此冠心病常用药品,必要时给予吸氧以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

二、训练疾病的预防

(一)自我监督

1. 自我监督的意义:

自我监督又称自我检查,就是运动者在锻炼过程中对自己健康状态和生理功能变化做连续观察,并定期记录于锻炼日记中,供本人、指导者和医师参考。其目的在于评价锻炼效果,调整锻炼计划,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性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是运动医务监督的一个补充方法,是指导者和医师作为掌握和评价运动者情况的一项依据。经常地自我监督对于增进信心、坚持科学锻炼,防止过量或不足,对提高锻炼效果和养成运动卫生习惯等都有重要意义。

2. 自我监督内容和方法:

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可依据自我监督表的内容进行实施和观察。

(1)运动心情,即运动欲望:

正常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自信心强。如情绪低落、心情不佳则厌烦运动,甚至怕练。

(2)身体感觉:

正常时自我感觉良好,身体无不适感觉。如运动中或运动后异常疲劳,有头昏、恶心、呕吐、全身无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时,应详细记录。

(3)睡眠:

良好的睡眠是入睡快,睡眠深而少梦,晨醒后头脑清醒,精神状态好。如果入睡慢,容易做梦,睡中易醒,日间无力嗜睡,精力不集中,容易疲劳等则表明睡眠失常。

(4)饮食:

参加锻炼能量消耗大,食欲会变得好起来,想进食且食量大。如果运动后不想进食,食量减少,表明运动量安排不当或身体健康状态不良。

(5)排汗量:

出汗量如和平时无明显差别时,尿量应无大变化。当轻微活动就会大量出汗时,表明疲劳或某些功能不良,特别是有自汗和夜间盗汗现象时,表明身体极度疲劳或有其他疾病。

(6)心率:

一般在早晨起床前测定晨醒后的脉搏。脉搏应平衡,锻炼一段时间后会稍有下降。如出现晨脉增快或有心律不齐症,可能与疲劳和过度训练有关,应注意观察。

(7)体重:

进行耐力运动(中等运动强度)时,体重应该是平稳的。但在锻炼初期,由于水分和部分脂肪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2-3千克,以后因肌肉体积增加,体重还会稍回升而保持平衡。如果体重持续下降,表明有严重的疲劳或患有其他消耗性疾病。

(8)肺活量:

有条件时应在运动前做一次肺活量检查。参加有氧代谢运动后,肺活量会增加一些。如持续下降则表明肺功能不良,应找医生检查。

(9)血压、心电图:

在有条件时,或某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要定期检查,并做运动前后对比的试验。

(二)自我保护

对每一个追求健康者的人,特别喜欢搏击运动的人们来说,具备一些保健知识,了解自身生理特性,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运动场所和用具:

运动的场所和设施对提高运动效果、运动成绩以及预防意外事故是很重要的。在运动过程中时刻伴随着多种危险因素,例如,运动场所狭小时,常发生碰伤事故等;路面不平则是导致骨折、扭挫等外伤的直接原因;长期在硬路面上运动可引起下肢关节的慢性损伤;运动用具使用不当或用具有缺陷时也容易发生事故。为了更好地保证运动效果,防止运动损伤和意外事故发生,应该具备有完善的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周围的具体情况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选择空气清新的房前屋后及环境安静的公园、学校的运动场等,并应注意多与大家一起锻炼,这样更能增加运动的兴趣性和提高运动情绪,进而保证运动效果。

2. 运动服装和运动鞋:

运动服装和运动鞋应符合各项目运动的要求。合适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是防止运动操作的前提,不应当轻视。因此,锻炼时最好能穿运动服和运动鞋,这样既舒适轻便,有利于做各种动作,又能增加动作美感和自我保护作用。

运动服:要选择宽松、柔软、弹性好的运动衣,还要选择色彩明快、吸水性好的服装。冬、夏装应区别开来,如直射日光强时还应戴帽子,并注意尽量减少皮肤的暴露。总之,要根据气候变化选择使用,避免中暑、感冒及紫外线的辐射等。

运动鞋:选择跑步的人对于运动鞋的选择非常重要,运动鞋质地的好坏,尺寸是否合适,直接影响足部及下肢关节健康。良好的运动鞋应具备透气性好、鞋面舒适贴脚和鞋底有弹性等特点。透气性不好的鞋容易使细菌滋生,诱发脚气病。鞋里面要平滑柔软,脚趾应有足够的伸展空间,避免脚部与鞋帮产生摩擦,以免跑步时脚部被挤压而。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有较好的弹性,无弹性的运动鞋容易造成下肢关节疼痛。另外,鞋还要轻,结实耐用,鞋底落地时稳定性好等。有脚癣的人还应注意要穿棉线袜,鞋垫要保持干净,经常翻晒。

三、创造坚持锻炼的条件

实际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出现:许多人非常周密地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结果刚刚开始锻炼不久就由于某种原因而终止了运动。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出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最有魅力之处在于运动中的乐趣和运动后的爽恰似感。为增进健康所进行的运动,更应选择趣味强的项目,并尽快使运动者体验到其乐趣。刚开始从事锻炼的人,一定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项目,一旦对锻炼产生了兴趣,就会有积极性,使运动效果得到提高。

2.结交运动伙伴:

运动伙伴的存在对于运动持久性有极大的影响力。人是有惰性的,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及原动力,独立坚持参加锻炼是一件很难的事。若有比较知心的友人相互的陪伴、指点、鼓励既可增强彼此自信心,又可消除孤独感,对坚持参加运动有一定的作用。

3.聘请专业指导:

对于初次锻炼者应有指导者现场监督,首先是在安全方面的监督与保护;其次是对技术方面的示教与指导;再者,指导者的鼓励及帮助可增加运动者的自信心,使运动场面显得活跃并引导参加者坚持锻炼下去。

4.制订运动目标:

幼儿意外事故的预防和急救 篇5

第一节

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二、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三、强化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节

常见意外事故的原因及处理

一、常见外伤

(一)擦伤——给孩子除去衣物,进行消毒消炎

(二)扎刺——先消毒后拔刺。

划伤、挤伤、跌伤都可以遵循先止血消毒,后上医院处理的流程

(三)扭伤——冷敷消肿,热敷进行血液循环

(四)蛰伤——黄蜂毒液程碱性,用醋;

蜜蜂毒液程酸性,应该用肥皂水二、骨折:注意观察受伤部位,不要牵拉或强行抱起幼儿。如不能站立行走,应尽量保持原样,送到医院,防止二次受伤。(若出血,第一时间止血,然后再固定)

三、脱臼:尽可能保持原状,迅速去医院,切不可贸然试行复位。

四、鼻出血:安慰幼儿不要紧张,用口呼吸,头略低。

捏住鼻翼5-10分钟,同时用湿毛巾冷敷鼻部和前额。若无法止血或幼儿经常出鼻血,应去医院诊治。五、异物入体

(一)眼内异物:不要轻易碰眼睛,老师清洁手后用棉签或者洁净的手绢处理。

产后出血的急救预防及护理体会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31-01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80%以上发生在产后2小时之内,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是產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往往来势凶猛,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急性肾衰,直接危及产妇生命;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席汉综合症及产后感染,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应作好产后出血的防治与护理工作,以降低其发病率及孕产妇的死亡率。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0例产后出血达400ml以上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50例产后出血患者,本院分娩27例,外院分娩转入我院23例,年龄19岁~41岁,平均年龄27岁,剖宫产11例,胎头吸引器助产13例,顺产25例,出血量400~800ml 28例,800~1500ml 15例,>1500ml 7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7例,占54%,胎盘因素16例,占32%,软产道损伤7例,占14%,50例病人无凝血功能障碍,全部治愈出院。

二、急救护理措施

1、建立健全的孕产妇抢救小组和完善的抢救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和保证抢救药品完备,一旦病人出现产后出血,迅速召集抢救小组人员立刻到位,由抢救小组组长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按照产后出血抢救流程进行,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2、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帮助产妇保持正确的体位,取中凹卧位,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心排出量,并把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暖,尽量不搬动病人,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3、迅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剌困难时需考虑做静脉切开,作好各种检查和交叉配血及相关的准备,上心电监护监测产妇的神志、血压、脉博、呼吸,尿量及宫缩情况,精确测量出血量并作好记录,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象并报告医生。正确掌握输液速度,以免输液过速,过快发生肺水肿。

4、保持呼吸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因失血使全身脏器血液灌流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采用双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流量为4~6L/min,密切观察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呼吸是否通畅,机体缺氧是否得到改善,休克症状是否缓解。

5、产后出血来势凶猛,护理人员一定要边抢救,边积极密切配合医生查找出血原因,迅速止血,作到争分抢秒。根据出血发生的时间,出血的特点,通过各种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若因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出血,加强宫缩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子宫按摩,宫缩剂的应用,填塞宫腔,结扎子宫动脉或骼内动脉,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术;若为软产道操作造成的出血,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胎盘因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出血。

三、预防护理措施

1、妊娠期: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时治疗高危妊娠患者;对高危妊娠者,加强管理,凡高危评分5分以上及有一项高危因素的孕妇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健康教育,提前住院分娩。

2、分娩期:(1)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胎心音,宫缩的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口开大和胎先露下降情况,及时排空膀胱,绘制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使用宫缩剂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保证产妇的能量需要及休息,避免产妇的衰竭状态,必要时给予安定静推促休息。作好术前及预防大出血的准备。(2)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术;胎头,胎肩娩出要慢,一般相隔3分钟左右;胎盘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静脉滴注缩宫素(除有禁忌症),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3)第三产程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正确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4)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小时,胎儿娩出后,立即将集血盆置于产妇臀下收集阴道出血。如果2小时阴道出血超过2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面色及全身情况,检查宫缩和阴道流血,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早期的症状。

3、产后期:(1)产后2小时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接受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每30分钟测量产妇的生命体征。(2)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3)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4)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注意保持静脉通道,充分作好输血及急救的准备并做好产妇的保暖。

四、护理体会

1、通过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我深刻体会到,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产前认真及时筛选出高危孕产妇,作到产前监测,加强分娩期监护,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作好产前,产时的检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产后出血的抢救其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因此,产房工作人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操作技术,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作好病情观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病例,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作到争分夺秒,沉着应战。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产妇交谈,消除其恐惧心理,使产妇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3、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妇保健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孕产妇接受保健水平越低,产后出血的危险系数越高,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湛承华,张华.产后大出血病人的急救配合[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1)

[2]勾玲会,李玉艳,常青 产后出血的治疗进展[J] 重庆医学 2002,33(12): 1893.

[3]梁娟,李维敏,王艳萍,等.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5):257-259

羊水栓塞的急救护理与预防 篇7

2003年—2011年, 我院共有6例孕产妇发生羊水栓塞, 1例死亡, 5例经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例, 孕妇年龄26岁~38岁, 平均年龄32.6岁;孕周38周~41周, 平均39.4周。初产妇3例, 经产妇3例;其中胎膜早破3例, 缩宫素引产3例;自然分娩5例, 剖宫产1例。

2 救治与护理

2.1 加强急救护理, 抢救生命

羊水栓塞发病突然, 病情凶险, 产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重视孕妇主诉, 迅速辨认羊水栓塞的前驱症状。抢救时镇静灵活, 切不可慌乱, 迅速成立抢救小组, 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物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瞳孔、意识、面色等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 专人护理。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穿刺困难者立即静脉切开置管, 建立静脉通道时, 以上肢大血管为宜, 因其离心脏近, 药物可迅速进入机体发挥疗效。输液时注意速度, 防止急性肺水肿、左心功能衰竭。留置导尿管, 对尿色及尿量的改变要密切观察, 因为尿量作为最敏感的指标对于判断肾脏灌注及全身血容量是否足够有重要意义。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量, 注意切口渗血、全身皮肤黏膜出血、血尿等, 及早发现DIC。正确记录出入量, 防止肾功能衰竭。准确无误地给药和执行医嘱, 注意“三查七对”并做好记录, 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2.2 及时吸氧

给氧是抢救产妇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应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 6~8 L/min。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正压人工给氧, 保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以改善肺通气, 减轻肺水肿, 避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氧。

2.3 抗过敏

羊水栓塞时羊水有形成分进入母血循环成为致敏原引起Ⅰ型变态反应。因此, 在改善缺氧的同时, 早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可起到抗过敏、解痉、稳定溶酶体、保护细胞的作用。

2.4 纠正DIC

尽早应用抗凝剂 (肝素) 是控制DIC发展的关键。在早期DIC的高凝阶段使用抗凝剂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但要注意用药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出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针眼处或手术切口渗血、胃肠道出血、血尿、阴道流血等出血症状, 一旦发现应及时报告并给予相应处理。

2.5 预防肾功能衰竭

抗休克治疗时必须注意肾脏血流灌注量, 血容量未补充前不用或慎用缩血管药物;当血容量补足后, 密切观察尿量的变化, 当尿量<17 m L/h或无尿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 给予利尿药物治疗, 还需密切观察利尿效果, 使产妇尿量保持>30 m L/h[3]。

2.6 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时发现异常。

2.7 产科处理

羊水栓塞抢救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产科处理, 应先积极改善产妇呼吸、循环功能, 纠正DIC, 预防休克, 积极解除病因。子宫颈口未开或未开全者, 应立即考虑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子宫颈口全开者可根据情况行阴道助产, 并密切观察出血量、血凝情况, 如子宫出血不止, 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切除子宫的准备;发生羊水栓塞时应立即停止滴注缩宫素。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记录出入量。

2.8 提供心理支持

由于羊水栓塞发病突然, 病情凶险, 患者心理上充满恐惧和紧张, 医护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 尊重生命, 尊重患者的权利, 做到沉着、冷静, 多鼓励患者,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病情, 使其对病情有重新认识, 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从而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同时, 还应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 交代病情的真实情况, 安抚家属的不良情绪,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从而取得家属信任, 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及纠纷。

2.9 加强基础护理

救治过程中注意保暖, 避免加重休克;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叩背、按摩、防止压疮及其他并发症形成;保持切口敷料清洁, 污染及时更换, 会阴冲洗2次/d;保持环境整洁, 空气流通, 防止感染。病情稳定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多饮水, 补充消耗。

2.1 0 提高应急抢救技术

由于羊水栓塞有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等临床特点, 抢救过程中易出现忙乱的情况, 严重者甚至耽误患者抢救时机。所以必须加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抢救技能, 对羊水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病程进展做到全面掌握, 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抢救;明确羊水栓塞的抢救流程;正确熟练使用抢救药物、仪器, 使抢救准确、迅速、有效进行。

3 预防

加强产前检查和孕期知识宣教, 尤其要注重对农村孕产妇进行自我保健意识的强化, 规范临床诊治, 合理指导用药, 对减少羊水栓塞发生率有重要的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 尽早发现羊水栓塞的早期临床症状, 对不典型症状应时刻提高警惕;人工破膜不兼行剥膜, 以减少宫颈管破损;以在宫缩的间歇期进行人工破膜为宜, 注意破口要小并对羊水流出速度严格控制;中期引产者, 羊膜穿刺数不应超过3次, 针头要细, 而且最好在B超监测下进行;正确掌握缩宫素的应用指征, 防止宫缩过强;急产或产力过强者酌情用宫缩抑制剂;避免创伤性阴道手术, 如高中位产钳术;对多胎妊娠做好第四产程的观察, 及时发现与出血不相符合的休克。

4 讨论

羊水栓塞是产科最严重、最危急、最难控制的并发症, 发病急剧、变化快, 虽发生率低, 但产妇病死率高。羊水栓塞一旦发生,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患者主诉, 及时配合医师行各种辅助检查, 为后续的各种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此外, 羊水栓塞的主要病变包括肺动脉栓塞、DIC、肾功能衰竭、严重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这些急症的救治大大超过了产科医生常规的业务范畴, 涉及到多个学科, 需在产科、内科、麻醉科、ICU等多科协作的前提下进行快速、有效的抢救[4]。因此, 在基层产科, 特别是县级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危重孕产妇抢救网络;加强对羊水栓塞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的全面认识, 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使其能在抢救时各负其责, 从而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靳家玉, 杨桦.羊水栓塞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2) :121-123.

[2]王庆云.羊水栓塞的抢救及护理[J].健康必读 (下半月刊) , 2010, 1 (9) :56.

[3]赵素清, 邵燕明, 黄彩霞.1例剖宫产术后羊水栓塞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12) :210-212.

脊柱脊髓损伤的急救与预防 篇8

1 致伤原因

其中9例为重物砸伤, 3例为坠落伤。分类:按Hodsuorth及Hardg分一类。 (1) 骶段脊髓及腰神经根完全断裂。 (2) 骶段脊髓完全断裂合并一例或双侧神经根不同程度逸出。本组中4例症状为不同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障碍。8例症状为感觉, 痛觉减退, 而触觉, 位置觉存在。治疗:原则为建立脊柱稳定性, 恢复椎管序列及脊柱功能。本组手术3例, 采用椎板减压, 低温盐水加激素灌注。另9例卧硬板床, 给予脱水药物、激素、神经营养药, 并配合高压氧舱治疗。

例1男性, 36岁, 1988年10月15日在井下腰部被煤块砸伤。伤后又下肢不能活动, 大小便潴留, 双下肢肌力Ⅱ级, 感觉消失X线片示T11~12压缩性骨折11°。伤后6h行椎板减压术, 术中见脊髓完整, 水肿、切开软脊膜后有液体流出, 采用低温盐水加地塞米松灌注冲洗。术后10d, 又下肢出现痛觉感, 60d大小便不能控制, 术后2年复查肌力达Ⅲ级, 感觉恢复大小便可控制。

例2女性, 33例, 1985年9月27日, 腰部被石块砸伤。双下肢不能活动, 大小便的失禁, X片示:后椎体骨折, Ⅱ°脱位。伤后4h施行椎板减压术, 切开硬膜后, 脊髓水肿, 表面散在出血点, 术后60d, 肌力未恢复, 1个月后肌肉逐渐萎缩, 4年后随访, 完全截瘫。

治疗效果:本组中9例经治疗后, 脊髓功能明显恢复。2例经治疗后, 仅部分肌力未能恢复。达基本治愈。1例经治疗后, 脊髓未见恢复。

2 讨论

脊柱损伤与脊髓神经解剖关系十分密切, 轻微的椎体损伤即可造成严重脊髓神经的病理改变, 诊断并不困难。胸腰椎骨折后首先应判明脊柱是否稳定。失去稳定性的脊柱已起不到保护神经的作用。小的外伤力作用脊柱, 即可使稳定的脊柱变形, 从而加重脊神经组织病理改变。脊髓神经管受损伤的最基本病理改变是受损伤部位软组织充血、水肿。组织水肿使封闭的椎管内压力更高, 又进一步加重脊髓充血, 缺氧和水肿。我们的体会是:早期椎板减压, 切开软脊膜。采用低温盐水灌注, 配合高压氧仓治疗其效果是满意的, 本组12例, 除1例外, 经2~4年的随访, 脊髓都有不同程度康复。在完全性脊髓伤后6h, 灰质出血。12h内白质中轴突大多尚好, 24h出现中心坏死。因此, 急性期应为24h内, 6h内为治疗的黄金时期。

在矿山脊柱损伤后并脊髓神经损伤是较常见的。大多系重物砸伤与高处坠落伤引起。伤后的正确搬动病人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早期的正确搬运。对保护脊髓神经免受再损伤。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在明确诊断脊髓损伤机制后, 应把安全放在首位, 按矿山生产安全操作规程去做, 消除不利安全隐患降低受伤率。在班组中, 开展普及急救知识掌握急救要领, 尤其脊柱损伤后病人的正确搬运, 这样才能为下步的检查、治疗奠定基础。

《临床医学丛书》招聘主编人员

《临床医学丛书》设多个专业分册, 包括临床内科学、外科、妇科、儿科、护理、影像、检验、五官、肿瘤、麻醉、中医等20多个分册。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凡编著人员, 均在扉页刊登姓名、单位名称并在书中注明所承担的编写内容, 并颁发聘书。欲参编者请将个人简历发至chinazwyl005@163.com或登录http://www.chinayiyao.com.cn下载应聘登记表。

急救预防 篇9

1 危险因素及病因

最常见的早期产后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 阴道、宫颈裂伤及胎盘滞留, 其次为生殖道血肿、子宫破裂、胎盘植入及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宫缩乏力的危险因素有产程延长、胎盘及胎膜残留、羊膜炎、先兆子痫及子痫、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吸入性麻醉等。

2 急救

急救原则为针对原因迅速止血, 补充血容量, 纠正休克及防止感染。应迅速有效地给产妇补充血容量, 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必要时建立双静脉通道, 用留置套管针穿刺, 维持循环, 保证液体、血液及晶体平衡液、药物的供给使用, 必要时行静脉切开, 迅速纠正循环血量不足。病人取平卧位, 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 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并把头偏向一侧, 注意保暖, 积极预防并发症, 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意识、尿量、皮肤颜色等生命体征, 并做好记录, 有异常立即告知医生, 视病情正确掌握输液速度, 快速输液的同时, 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 以免输液过多、过快而发生肺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失血过多, 流经肺的血量减少, 应及时给予吸氧, 吸氧可加大肺泡血液的氧化作用, 使机体缺氧得以改善。采用双鼻导管, 流量1 L/min~6 L/min, 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 如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 呼吸是否恢复顺畅。行心电监护, 协助医生边抢救边查找原因, 及时有效地给予止血, 抽血查各种检查, 交叉配血, 必要时输血, 并做好术前准备。我院产房内张贴了各种抢救流程图, 放置了抢救车, 工作人员均经过严格培训, 并且熟知抢救流程, 因此每次抢救都能做到有条不紊, 得心应手。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产后少量且持续不断性出血容易被忽视, 因此需要严密观察病情。胎儿娩出后立即在产妇臀部下垫上有刻度的计血器收集阴道出血, 准确计算出血量, 包括纱布、产单、治疗巾、一次性垫巾。采用计量、测量、面积、称重等各种方法计算阴道出血量;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发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手足湿冷等及时通知医生。产后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后鼓励产妇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铁质的食物, 宜少量多餐, 及时补充营养, 促进身体康复;早期指导协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可刺激子宫收缩, 以利恶露排出, 建议产后定期复查, 防止远期并发症。

3.2 心理护理

产后大出血对产妇是一个强烈的刺激, 再加上抢救措施繁多而紧急, 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 使产妇产生紧张、烦躁不安情绪。首先应对产妇要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 以稳定其情绪, 耐心听取产妇的叙述, 给予心理护理[3]。对于意识清醒的产妇, 告诉她宝宝很可爱, 从而缓解其紧张而焦虑的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各种抢救工作, 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要求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

3.3 预防感染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消毒;保持会阴清洁, 每日行会阴擦洗2次, 外阴肿胀时每日给予硫酸镁湿敷1次或2次,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4 预防及治疗

4.1 预防

对于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病人, 应在分娩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及胎膜残留、多胎妊娠、引产、会阴切开术及多次分娩者, 可在阴道分娩后尽早钳夹脐带, 胎儿娩出后经静脉输注催产素, 轻轻牵拉脐带帮助胎盘娩出。若20 min后胎盘仍未剥离, Gazvani等[1]提出, 以生理盐水20 mL, 稀释催产素10 U~20 U, 经胎盘脐静脉注入, 结果发现胎盘在45 min内自然娩出, 明显降低了出血量。在剖宫产术中, 静脉输注催产素, 按摩子宫并牵拉脐带娩出胎盘, 以代替手法剥离娩出胎盘, 可减少1/3的失血量。

4.2 治疗及处理

由于90%的产后出血是因宫缩乏力所致, 故一旦发现第3产程后大量出血时, 需立即按摩子宫并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同时于1 000 mL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中加入20 U~40 U催产素, 以250 mL/h~500 mL/h速度持续静脉输注。若无任何心血管症状, 输注速度可达2 L/h。然而, 未经稀释的催产素不能直接静脉注射, 因可导致短暂严重的低血压。麦角新碱0.2 mg直接肌肉注射, 可引起强直性子宫收缩, 压迫终末血管达到很好的止血作用, 根据需要, 每隔2 h~4 h可重复用药, 用药不超过产后1周。因麦角新碱可引起短暂但明显的血压上升, 故禁用于高血压、先兆子痫或子痫以及其他有潜在心血管病变者, 如有心绞痛史及脑血管疾病者。与此同时立即抽取血样本行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测定。另外需抽两支试管血, 一支作为交叉配血, 另一支置于产房行简单的血块收缩试验, 以观察及快速确定凝血机制是否健全。接生者应同时检查阴道及宫颈有无裂伤, 并立即修补裂伤, 以减少血液流失。

如经按摩子宫、催产素静脉输注、麦角新碱肌肉注射及迅速修补软产道裂伤后, 阴道仍继续出血, 需进一步确定是否有部分胎盘、胎膜残留, 可用超声扫描观察宫腔内是否有残留组织。必要时需在麻醉及扫描指导下行宫腔探查或刮宫术。如经清理宫腔后仍出血不止, 需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急救,护理,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曹珠凤, 方红艳.主动干预防治高危产妇产后出血[J].护理研究, 2006, 20 (10A) :2596-2597.

[2]宫亦斌.产后出血病人分析[J].护理研究, 2007, 21 (11C) :3054-3055.

[3]王海燕.护理干预对产妇产程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7, 21 (7C) :1928-1929.

浅谈预防触电的措施与现场急救 篇10

1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及其影响因素

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 电流通过人体, 使部分或整个身体遭到电的刺激和伤害, 引起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人体的外部受到电的损伤, 如电弧灼伤、电烙印等。电击则指电流流过人体时反应在人体的内部造成器官的损伤, 如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使心脏和呼吸系统机能的正常工作受到破坏, 发生抽搐和痉挛, 失去知觉等现象, 也可能使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的活动停止或大大减弱, 而形成所谓假死。此时, 若不及时采用人工呼吸和其他医疗方法救护, 人将不能复生。

人触电时的受害程度与作用于人体的电压、人体的电阻、通过人体的电流值、电流的频率、电流通过的时间、电流在人体中流通的途径以及人的体质情况等因素有关, 而电流值则是危害人体的直接因素。

人体触电的基本方式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此外, 还有人体接近高压电和雷击触电等。

2 安全电流与安全电压

2.1 安全电流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 一般以人触电后人体未产生有害的生理效应作为安全的基准。因此, 通过人体一般无有害生理效应的电流值, 即称为安全电流。安全电流又可发为容许安全电流和持续安全电流。当人体触电, 通过人体的电流值不大于摆脱电流的电流值称为容许安全电流, 50~60Hz交流规定10m A (矿业等类的作业则规定6m A) , 直流规定50m A为容许安全电流;当人发生触电, 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摆脱电流且与相应的持续通电时间对应的电流值称为持续安全电流。交流持续安全电流值与持续通电时间的关系为:

Iac=10+10/t (0.03秒≤t≤10秒)

T—持续通电时间秒

2.2 安全电压

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 人体接触到一定电压的带电体后, 其各部分不发生任何损害, 该电压秒称为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是以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与人体电阻的乘积来表示的。通常, 低于40V的对地电压可视为安全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接触电压的限定值为50V, 并规定在25V以下时, 不需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有:42V、36V、24V、12V、6V、额定值五个等级, 目前采用安全电压以36V和12V较多。发电厂生产场所及变电站等处使用的行灯一般为36V, 在比较危险的地方或工作地点狭窄、周围有大面积接地体、环境湿热场场所, 如电缆沟、煤斗油箱等地, 所用行灯的电压不准超过12V。

需要指出的是, 不能认为这些电压就是绝对安全的, 如果人体在汗湿、皮肤破裂等情况不长时间触及电源, 也可能发生电击伤害。

3 预防触电的基本常识

3.1 一般触电

为了更好地使用电能, 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必须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1) 在工作线路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工作接地。

(2) 各种电气设备, 尤其是移动式电气设备应建立经常与定期的检查制度, 如发现故障或与有关的规定不符合时, 应及时加以处理。

(3) 使用各种电气设备时, 应严格遵守操作制度, 不得将三脚插头擅自改为二脚插头;也不得直接将线头插入插座内用电。

(4) 尽量不要带电工作, 特别是在危险场所 (如工作地很狭窄工作地周围有对电压在250V以上的导体等) 禁止带电工作, 如果必须带电工作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如站在橡胶毡上或穿绝缘橡胶靴附近的其它导电体或接地处都应用橡胶布遮盖并需要有专人监护等等) 。

(5) 带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的外接电源插头一般都用三脚插头, 其中有一根为接地线。

(6) 静电可能引起危害:重则可引起爆炸与火灾, 轻则可使人受到电击, 引起严衙后果。消除静电首先应尽量限制静电电荷的产生或积聚。可通过良好的接地;以消除静电电荷的积累;提高设备周围的空气湿度至相对湿度70%以上使静电荷逸散。

(7) 采用性能可靠的漏电保护器。它的作用就是防止电气设备和线路等漏电引起人身触电事故, 也可用来防止由于设备漏电引起的火灾事故以及用来监视或切除一相接地故障, 并且在设备漏电、外壳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时自动切断电源。

(8) 严禁利用大地作中性线即严禁采用三线一地、二线一地或一线一地制。

3.2 雷电的预防措施

雷击分为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两种。雷云对地面物体或人畜直接放电的现象叫直接雷击;架空电缆或室外天线被空中带电云放电形成的强电场的感生电动势冲击家用电器或电子设备的现象叫感应雷击。

3.2.1 建筑物防雷措施

一般民宅和小型建筑物可安装避雷针。一方面将地面感生电荷通过尖端放人空中, 另一方面将接收的电流迅速流散人地, 可避免雷击。

3.2.2 家用电器防雷措施

从供电系统看, 民用建筑的用电电压为:380/220v低压系统, 所采用的输电线路为架空线路引入配电变压器, 再从变压器低压侧, 经低压线路进入各民用建筑内。当变压器高压侧的架空线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时, 雷电波通过变压器高压侧侵入到低压侧以至到用户、家用电器因此遭受雷击而损坏。

3.2.3 人体防雷措施

雷雨时, 非工作人员必须尽量减少在户外或野外逗留, 在野外突然遇到雷雨, 必须牢记两条:一是人体位置要尽量降低, 避免突出;二是两脚要尽量靠拢, 最好选择干燥处下蹲, 以减少暴露面积和触地电位差, 因为人体与地面接触面积愈大, 危险愈大, 这样, 便可安然无恙。在野外突然遇到雷电, 需切实做好“十不要”:

(1) 不要站在山顶, 山脊等高处和躺在地上;

(2) 不要站在大树下, 树林边或草垛旁躲雨;

(3) 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行走;

(4) 不要穿湿衣服赶路;

(5) 不要在开阔的水面游泳、划船、应尽快离开水面或稻田;

(6) 不要靠近金属物体;

(7) 不要把锄头, 铁铲等工具扛得高高的;

(8) 不要骑牛、马。不要在空野里骑车;

(9) 不要使用移动电话;

(10) 不要站在避雷针附近。

4 触电现场急救

4.1 基本原则

现场急救触电者的原则是八字方针:“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迅速—迅速脱离电源。争分夺秒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就地—就地急救处理。必须在现场附近就地抢救, 千万不要长途送往供电部门、医院抢救, 以免耽误抢救时间。从触电时算起, 5min以内及时抢救, 救生率90%左右。10min以内抢救, 救生率60%。超过15min, 希望甚微。

准确—准确地使用人工呼吸。如果触电者神志清醒, 仅心慌, 四肢麻木或者一度昏迷还没有失去知觉, 应让他安静休息。

坚持—坚持抢救。坚持就是触电者复生的希望, 只要有百分之一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努力去抢救。

触电者死亡的几个象征: (1) 心跳、呼吸停止; (2) 瞳孔放大; (3) 尸斑; (4) 尸僵; (5) 血管硬化。这五个特征只要1~2个未出现, 应作假死去抢救。

4.2 具体步骤

第一步:迅速解脱电源。

发生触电事故时, 切不可惊慌失措, 束手无策, 首先要马上切断电源: (1) 关闭电闸, 或用干木棍、竹竿等不导电物体将电线挑开。电源不明时, 切忌直接用手接触触电者, 以免自己也成为带电体而遭受电击。 (2) 在浴室或潮湿地方, 救护人员要穿绝缘胶鞋戴胶皮手套或站在干燥木板上以保护自身安全。使病人脱离电流损害的状态, 这是能否抢救成功的首要因素。

第二步:简单诊断。

解脱电源后, 病人往往处于昏迷状态, 情况不明, 故应尽快对心跳和呼吸的情况作一判断, 看看是否处于“假死”状态。其具体方法如下:将脱离电源后的病人迅速移至比较通风、干燥的地方, 使其仰卧, 将上衣与裤带放松。

第三步:正确处理。

经过简单诊断后的病人, 一般可按下述情况分别处理:

情况一:病人神志清醒, 但感乏力、头昏、心悸、出冷汗, 甚至有恶心或呕吐。此类病人应就地安静休息, 减轻心脏负担, 加快恢复;情况严重时, 小心送往医疗部门, 请医护人员检查治疗。

情况二:病人呼吸、心跳尚在, 但神志昏迷。此时应将病人仰卧, 周围的空气要流通, 并注意保暖。除了要严密地观察外, 还要作好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的准备工作, 并立即通知医疗部门或用担架将病人送往医院。

情况三:如经检查后, 病人处于假死状态, 则应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假死”进行对症处理。心跳停止的, 则用体外人工心脏挤压法来维持血液循环。

体外心脏挤压法:体外心脏挤压是指有节律地以手对心脏挤压, 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 从而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 此法简单易学, 效果好, 不需设备, 易于普及推广。操作方法:

(1) 使病人仰卧于硬板上或地上, 以保证挤压效果。

(2) 抢救者跪跨在病人的腰部。

(3) 抢救者以一手掌根部按于病人胸下二分之一处, 即中指指尖对准其颈部凹陷的下缘, 当胸一手掌, 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 肘关节伸直。依靠体重和臂, 肩部肌肉的力量, 垂直用力, 向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下段, 使胸骨下段与其相连的肋骨下陷3~4公分, 间接压迫心脏, 使心脏内血液搏出。

(4) 挤压后突然放松 (要注意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 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复位, 此时心脏舒张, 大静脉的血液回流到心脏。

(5) 按照上述步骤, 连续操作每分钟需进行60次, 即每秒一次。

参考文献

[1]余宁等.建筑设备[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急救预防 篇11

【关键词】 老年群体;三高;预防宣传;急救措施

临床上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统称为三高症,是老年群体的常见疾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有老年人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1]。老年群体对于卫生健康教育及临床治疗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他人群。本文就对老年群体所展开的健康宣传及临床所采用的急救措施的情况加以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236位老年三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30例,女性106例,患者平均年龄在50-62岁之间,辅助诊断支持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病史已有数年,坚持服用降压、降糖及调脂药物,效果不明显。

1.2 方法 对本文所观察的236例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加强对患者有关三高疾病的健康知识宣传,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同时通过健康宣传是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经过健康宣传及临床治疗后,观察患者了解三高疾病的程度及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

2 结果

2.1 经过2个月的健康教育后,此组患者对三高疾病的了解情况统计结果:

【注】将经过健康教育后,患者对三高疾病的了解情况达到:了解及一般统计为健康教育有效,由表一可见,健康教育的整体有效性达:80%。

2.2、统计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及临床治疗后,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结果:

【注】:将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达到控制及好转的患者统计为治疗总体有效,由表二可见,此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高达88%。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观察发现,对老年三高患者在进行积极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使患者充分了解病情,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阶段对于老年三高人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试相结合的。药食本同源,药偏致病,食为养生,三高症的出现主要是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因此,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临床上药食同源疗法也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三高症一般不会出现危急症状,但临床上有一些患者放縱病情发展,不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治疗,也会出现急症。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及糖尿病被公认为是引起卒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对三高疾病的预防及治疗。高血压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严重危及生命的血压升高情况,需要作紧急处理,及时准确地处理高血压急症十分重要,可在短时间内使得病情缓解,预防进行性或是不可逆性靶器官损害,降低死亡率,治疗原则主要有:迅速降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合理准确地选择药物。若出现合并症时,如脑出血、脑梗塞、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左心衰等等,不可一味地盲目降压,需要权衡器官关注量问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是高血糖的并发症,在处理过程中,要求做到病情良好控制,及时地防治感染等并发症及其它诱因,尽量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消除诱因,注意病情变化过程,及早发现和处理。对于三高人群的治疗,总体上要把握住改变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得到患者积极的配合,对于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老年人属于生理衰退阶段,患病后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长,迁延不愈,出现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需要长期服药。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根据老年人的疾病特点,教给他们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方法,使其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促进健康。预防教育环节主要是针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的知识教育,使得他们能够了解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辅助检查、预防措施。紧急情况下怎样和社区医生联系。老年人对于药物的排泄慢,且肝肾功能减弱,因此治老年病不应将药物治疗作为首选。老年人应该学习良好的养生心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修身养性充实精神世界,自然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患者正视现实,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不断地提高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自我护理能力,使得三高人群获得规范的治疗和理想的血压、血脂及血糖控制,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亢秀英,刘文玉.老年人健康教育与疾病防治指导[J].青岛医药卫生,2003,35(1):28-29.

[2]莫洁玲.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方法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1,7(12):67-68.

急救预防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患15例, 男8例, 女7例, 年龄8个月~6岁, 体温39.0~40.5℃, 诱因:上呼吸道感染, 平均住院5d。临床表现为:惊厥发生时, 全身或者局部强直性抽搐, 伴意识丧失, 斜视等症状。发作间歇意识恢复, 无意识障碍。

1.2 救护措施

1.2.1 应激措施

惊厥发作时立即松开衣服, 患病小儿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造成窒息, 必要时吸痰;同时用包有纱布的压舌板垫入小儿上下唇之间, 以防惊厥时咬破唇舌。

1.2.2 药物治疗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苯巴比妥、安定、水合氯醛、硫喷妥钠均对惊厥有缓解治疗作用, 根据病情, 选用1~2种药物使用。

1.2.3 辅助治疗

采取合适的辅助措施, 可以迅速缓解惊厥: (1) 吸氧:惊厥时, 氧的需要量增加, 持续的惊厥发作, 易致缺氧, 及时吸氧可以改善脑细胞的供氧条件。 (2) 针灸人中、合谷穴位, 有利于控制惊厥。

1.2.4 物理降温

必要时可以物理降温:冷湿敷、冰枕、酒精擦浴, 冰敷时需要注意不可造成冻伤。

1.2.5 心理干预

及时救护, 操作准确、熟练, 消除病人和家属的恐惧心理, 配合治疗。

2 结果

经过及时治疗, 所有病患惊厥在3~10min内得到控制, 体温在3~8h内恢复正常, 常规化验电解质等项目正常, 脑电图无异常。对家长和患儿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 有效预防, 随访未发作。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惊厥中最常见的一种, 一般多发于6个月~5岁患儿。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因小儿神经体统发育未完善, 对体温的调节不够健全稳定, 脑细胞功能分化及轴、树突分支不全, 髓鞘生成不成熟及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平衡, 惊厥阈值较低[1]。如因遇到各种异常外来的或内在刺激 (包括病原微生物, 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分解产物;注射疫苗;体内组织分解代谢产物等) 就容易引起发热。发热时不仅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的机能发生改变, 而整个神经系统也发生变化。在高热或过高热时 (39~40℃以上) , 常引起抽搐, 发生高热惊厥。患儿一般体质较好, 惊厥多发生于疾病初期, 体温骤然升高的时候, 惊厥呈全身性发作, 预后良好, 但有部分患儿发热时易惊厥, 一般到学龄期, 脑细胞发育完善, 不再发生惊厥。一般无后遗症, 但如果惊厥持续时间较长, 有可能造成缺氧性脑损伤, 所以观察高热惊厥患儿脑电图表现对预后有一定意义[2]。所以, 建议治疗1周后行脑电图检查。

为了避免或减少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 关键在于预防:大力向家长宣传高热给患儿带来的危害, 一旦小儿发热, 必须及时到医院就医。凡是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 在出院时向家长做好宣教工作, 家里备好体温计、压舌板、退热剂、止痉药等, 发现小儿体温在38.5℃左右, 及时送往医院诊治。平时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减衣服, 预防着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 减少外来病源致病等。

综上所述, 小儿高热惊厥及时救治效果良好, 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关键要加强社区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 预防发病。

摘要:目的探讨救治小儿高热惊厥的措施。方法通过苯巴比妥、安定等药物治疗, 吸氧、针灸辅助治疗, 以及物理降温等临床措施, 观察疗效。结果15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预后良好。结论小儿高热惊厥及时救治效果良好, 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关键要加强社区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 预防发病。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

参考文献

[1]冯晓, 曾琼.小儿热性惊厥转归与预后分析[J].浙江医学, 2008, 30 (12) :1355~1356.

上一篇:超超临界机组的含义下一篇:SOA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