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急救措施

2024-06-20

预防性急救措施(精选12篇)

预防性急救措施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 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电, 由此而引起的各类触事故也层出不穷。因此, 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电, 把握电, 科学地用电, 防止悲剧的再发生。

1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及其影响因素

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 电流通过人体, 使部分或整个身体遭到电的刺激和伤害, 引起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人体的外部受到电的损伤, 如电弧灼伤、电烙印等。电击则指电流流过人体时反应在人体的内部造成器官的损伤, 如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使心脏和呼吸系统机能的正常工作受到破坏, 发生抽搐和痉挛, 失去知觉等现象, 也可能使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的活动停止或大大减弱, 而形成所谓假死。此时, 若不及时采用人工呼吸和其他医疗方法救护, 人将不能复生。

人触电时的受害程度与作用于人体的电压、人体的电阻、通过人体的电流值、电流的频率、电流通过的时间、电流在人体中流通的途径以及人的体质情况等因素有关, 而电流值则是危害人体的直接因素。

人体触电的基本方式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此外, 还有人体接近高压电和雷击触电等。

2 安全电流与安全电压

2.1 安全电流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 一般以人触电后人体未产生有害的生理效应作为安全的基准。因此, 通过人体一般无有害生理效应的电流值, 即称为安全电流。安全电流又可发为容许安全电流和持续安全电流。当人体触电, 通过人体的电流值不大于摆脱电流的电流值称为容许安全电流, 50~60Hz交流规定10m A (矿业等类的作业则规定6m A) , 直流规定50m A为容许安全电流;当人发生触电, 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摆脱电流且与相应的持续通电时间对应的电流值称为持续安全电流。交流持续安全电流值与持续通电时间的关系为:

Iac=10+10/t (0.03秒≤t≤10秒)

T—持续通电时间秒

2.2 安全电压

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 人体接触到一定电压的带电体后, 其各部分不发生任何损害, 该电压秒称为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是以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与人体电阻的乘积来表示的。通常, 低于40V的对地电压可视为安全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接触电压的限定值为50V, 并规定在25V以下时, 不需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有:42V、36V、24V、12V、6V、额定值五个等级, 目前采用安全电压以36V和12V较多。发电厂生产场所及变电站等处使用的行灯一般为36V, 在比较危险的地方或工作地点狭窄、周围有大面积接地体、环境湿热场场所, 如电缆沟、煤斗油箱等地, 所用行灯的电压不准超过12V。

需要指出的是, 不能认为这些电压就是绝对安全的, 如果人体在汗湿、皮肤破裂等情况不长时间触及电源, 也可能发生电击伤害。

3 预防触电的基本常识

3.1 一般触电

为了更好地使用电能, 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必须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1) 在工作线路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工作接地。

(2) 各种电气设备, 尤其是移动式电气设备应建立经常与定期的检查制度, 如发现故障或与有关的规定不符合时, 应及时加以处理。

(3) 使用各种电气设备时, 应严格遵守操作制度, 不得将三脚插头擅自改为二脚插头;也不得直接将线头插入插座内用电。

(4) 尽量不要带电工作, 特别是在危险场所 (如工作地很狭窄工作地周围有对电压在250V以上的导体等) 禁止带电工作, 如果必须带电工作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如站在橡胶毡上或穿绝缘橡胶靴附近的其它导电体或接地处都应用橡胶布遮盖并需要有专人监护等等) 。

(5) 带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的外接电源插头一般都用三脚插头, 其中有一根为接地线。

(6) 静电可能引起危害:重则可引起爆炸与火灾, 轻则可使人受到电击, 引起严衙后果。消除静电首先应尽量限制静电电荷的产生或积聚。可通过良好的接地;以消除静电电荷的积累;提高设备周围的空气湿度至相对湿度70%以上使静电荷逸散。

(7) 采用性能可靠的漏电保护器。它的作用就是防止电气设备和线路等漏电引起人身触电事故, 也可用来防止由于设备漏电引起的火灾事故以及用来监视或切除一相接地故障, 并且在设备漏电、外壳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时自动切断电源。

(8) 严禁利用大地作中性线即严禁采用三线一地、二线一地或一线一地制。

3.2 雷电的预防措施

雷击分为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两种。雷云对地面物体或人畜直接放电的现象叫直接雷击;架空电缆或室外天线被空中带电云放电形成的强电场的感生电动势冲击家用电器或电子设备的现象叫感应雷击。

3.2.1 建筑物防雷措施

一般民宅和小型建筑物可安装避雷针。一方面将地面感生电荷通过尖端放人空中, 另一方面将接收的电流迅速流散人地, 可避免雷击。

3.2.2 家用电器防雷措施

从供电系统看, 民用建筑的用电电压为:380/220v低压系统, 所采用的输电线路为架空线路引入配电变压器, 再从变压器低压侧, 经低压线路进入各民用建筑内。当变压器高压侧的架空线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时, 雷电波通过变压器高压侧侵入到低压侧以至到用户、家用电器因此遭受雷击而损坏。

3.2.3 人体防雷措施

雷雨时, 非工作人员必须尽量减少在户外或野外逗留, 在野外突然遇到雷雨, 必须牢记两条:一是人体位置要尽量降低, 避免突出;二是两脚要尽量靠拢, 最好选择干燥处下蹲, 以减少暴露面积和触地电位差, 因为人体与地面接触面积愈大, 危险愈大, 这样, 便可安然无恙。在野外突然遇到雷电, 需切实做好“十不要”:

(1) 不要站在山顶, 山脊等高处和躺在地上;

(2) 不要站在大树下, 树林边或草垛旁躲雨;

(3) 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行走;

(4) 不要穿湿衣服赶路;

(5) 不要在开阔的水面游泳、划船、应尽快离开水面或稻田;

(6) 不要靠近金属物体;

(7) 不要把锄头, 铁铲等工具扛得高高的;

(8) 不要骑牛、马。不要在空野里骑车;

(9) 不要使用移动电话;

(10) 不要站在避雷针附近。

4 触电现场急救

4.1 基本原则

现场急救触电者的原则是八字方针:“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迅速—迅速脱离电源。争分夺秒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就地—就地急救处理。必须在现场附近就地抢救, 千万不要长途送往供电部门、医院抢救, 以免耽误抢救时间。从触电时算起, 5min以内及时抢救, 救生率90%左右。10min以内抢救, 救生率60%。超过15min, 希望甚微。

准确—准确地使用人工呼吸。如果触电者神志清醒, 仅心慌, 四肢麻木或者一度昏迷还没有失去知觉, 应让他安静休息。

坚持—坚持抢救。坚持就是触电者复生的希望, 只要有百分之一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努力去抢救。

触电者死亡的几个象征: (1) 心跳、呼吸停止; (2) 瞳孔放大; (3) 尸斑; (4) 尸僵; (5) 血管硬化。这五个特征只要1~2个未出现, 应作假死去抢救。

4.2 具体步骤

第一步:迅速解脱电源。

发生触电事故时, 切不可惊慌失措, 束手无策, 首先要马上切断电源: (1) 关闭电闸, 或用干木棍、竹竿等不导电物体将电线挑开。电源不明时, 切忌直接用手接触触电者, 以免自己也成为带电体而遭受电击。 (2) 在浴室或潮湿地方, 救护人员要穿绝缘胶鞋戴胶皮手套或站在干燥木板上以保护自身安全。使病人脱离电流损害的状态, 这是能否抢救成功的首要因素。

第二步:简单诊断。

解脱电源后, 病人往往处于昏迷状态, 情况不明, 故应尽快对心跳和呼吸的情况作一判断, 看看是否处于“假死”状态。其具体方法如下:将脱离电源后的病人迅速移至比较通风、干燥的地方, 使其仰卧, 将上衣与裤带放松。

第三步:正确处理。

经过简单诊断后的病人, 一般可按下述情况分别处理:

情况一:病人神志清醒, 但感乏力、头昏、心悸、出冷汗, 甚至有恶心或呕吐。此类病人应就地安静休息, 减轻心脏负担, 加快恢复;情况严重时, 小心送往医疗部门, 请医护人员检查治疗。

情况二:病人呼吸、心跳尚在, 但神志昏迷。此时应将病人仰卧, 周围的空气要流通, 并注意保暖。除了要严密地观察外, 还要作好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的准备工作, 并立即通知医疗部门或用担架将病人送往医院。

情况三:如经检查后, 病人处于假死状态, 则应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假死”进行对症处理。心跳停止的, 则用体外人工心脏挤压法来维持血液循环。

体外心脏挤压法:体外心脏挤压是指有节律地以手对心脏挤压, 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 从而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 此法简单易学, 效果好, 不需设备, 易于普及推广。操作方法:

(1) 使病人仰卧于硬板上或地上, 以保证挤压效果。

(2) 抢救者跪跨在病人的腰部。

(3) 抢救者以一手掌根部按于病人胸下二分之一处, 即中指指尖对准其颈部凹陷的下缘, 当胸一手掌, 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 肘关节伸直。依靠体重和臂, 肩部肌肉的力量, 垂直用力, 向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下段, 使胸骨下段与其相连的肋骨下陷3~4公分, 间接压迫心脏, 使心脏内血液搏出。

(4) 挤压后突然放松 (要注意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 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复位, 此时心脏舒张, 大静脉的血液回流到心脏。

(5) 按照上述步骤, 连续操作每分钟需进行60次, 即每秒一次。

参考文献

[1]余宁等.建筑设备[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2]汪永华.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预防性急救措施 篇2

中风的先兆:

1.单眼视物不清或眼前发黑,眼眶及眼球痛,流泪。

2.半身麻木、力弱、流口水、舌头发硬发麻、口齿不清。

3.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剧烈、走路不稳、猝然倒地等。

4.一过性的意识不清或嗜睡。中风的症状:口角向下偏斜止并不断流出口水、突然倒地、大小便失禁,旋即进入昏迷状态。

怎样判断中风?下面四个动作,如果有任何一个动作做不来,就很有可能是中风。

1.要求患者笑一下。

2.要求患者说一句简单的句子(要有条理,有连惯性)例如:今天天气晴朗。

3.要求患者举起双手。

4.要求患者伸出舌头,如果舌头是弯曲的或者偏向一边的,那也是中风的症兆。

急救措施:

(1)首先不能慌,以免病人紧张,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颅内出血。要防从椅子上或床上跌下,能座着就不要躺下。如已经倒地,不要搬动,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不能抱住病人又摇又喊,轻轻使之成仰头姿势。立即呼叫120请求援助。

(2)立即放血急救:把患者扶起坐稳,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针,就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刺出几滴血来(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如果嘴也歪了,就轻轻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也会恢复原状了。等病情稳定一点后再上急救车。

(3)运送转移过程中,最好有2-3人同时抬,搬送过程中动作要轻柔稳健,头部要专人保护,减少头部震动,如上下楼梯时,必须保持病人的头部在上方位,脚在下方位,以减少头部的充血。如有假牙应取出,用软布将病人的舌头包住向前轻拉,以免造成窒息;如出现抽搐可用2软布塞入上下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

对于昏迷的病人可用冰块放在头部。低温可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预防中风--良好的生活习惯

1.晨起不宜急 中风患者早晨醒来时不要急于起床,应先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颈部,使肢体的肌肉和血管平滑肌的张力得到恢复,然后,慢慢地坐起来。这样血压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2.用温水洗漱 洗漱水温要适中,过热或过凉,都会刺激皮肤引起全身的血管收缩,导致血压的波动。洗漱完毕后患者还应饮一杯白开水,以补充一夜丢失的水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

3.适当的锻炼 不宜做剧烈运动。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气功、太极拳、散步等。

4.保持大便通畅 要多吃蔬菜、水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必要时还可用缓泻药消除便秘。一旦发生了便秘,排便时,也不要过于用力,否则会诱发脑出血。有条件者,应尽量使用坐便。

5.养成中午小睡的习惯 中风患者要养成中午小睡的习惯,即使睡不着,也应该闭目养神。这样可安神降压。

6.按时就寝 中风患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熬夜,晚上应按时就寝。此外,在每晚临睡前,应该用温水洗脚,然后按摩双足及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意外妊娠的“急救”工程 篇3

全球孕产妇死亡,1/3死于不安全流产

以人工流产来结束非意愿的妊娠确实快捷,干脆,但有两个数字可能会让大家感到吃惊:全球死亡孕产妇中有1/3的人是死于不安全流产的严重并发症——大出血、损伤、感染等;在这些死亡者中,又有9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这两个数字,是否对那些将流产视为儿戏,对意外妊娠抱无所谓态度的妇女有所触动?

虽然在中国,在严格的手术操作条件下进行流产手术是安全的,上述严重并发症极少发生;近年来采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除术后出血时间延长外,也很少发生大出血或感染。但是,不安全流产妇女不仅要以受人为中止妊娠所带来的肉体痛苦、生理失调、心理创伤,而且必须承受来自工作、经济、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一些多次流产、流产后保养不当的妇女,易罹患多种慢性疾患,有的影响正常生活,有的甚至因此不孕。

避孕失败,非意愿妊娠的主要愿因

研究表明,导致全球妇女人工流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节育率低,或所采用的避孕方法效果差。根据我国一些地区的分析,人工流产的主要原因是避孕失败。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30%的人工流产妇女根本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而其余70%的人均是受避孕失败所累。河南郑州的一项分析进一步表明,在避孕失败原因的“排行榜”上,避孕套、宫内节育器和安全期运用不当导致的避孕失败依次占据了前三名(分别为29.7%、23.5%、15.9%)。

那么,怎样才能使妇女减少人工流产呢?有人也许会说,用法律禁止人工流产,使妇女不敢轻易怀孕嘛。然而事实证明,在人工流产受法律限制的国家,妇女人工流产率并不低于法律许可的国家。这说明,严厉的法律限制并不能减少妇女的非意愿妊娠,而一旦人流术转入“地下”,妇女的生命和健康影响的关键,是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

紧急避孕,房事意外的“急救药”

很多避孕失败的育龄夫妇说:我们并不是不重视避孕,我们也不愿意发生意外,可事情已以发生,你叫我们怎么办呢?其实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怀孕还是可以预防的,这就有赖于紧急避孕技术。作为计划生育技术的一项重要补充,紧急避孕能有效地在房事后预防妊娠,是性生活时已常规避孕但避孕失败,或未避孕的妇女不该放弃的“急救药”。

可供房事后避孕的紧急补救措施很多,一般分为口服药物和放置宫内节育器两大类。妇女们一旦发生无保护的性生活,而又不希望怀孕的活,只要在一定时间(72~120小时)内去计划生育服务网点采取这些措施,即可有效地抑制排卵或干扰受精卵着床,预防妊娠。

常规避孕,育龄夫妇最主要的依靠

自1995年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紧急避孕专家会议之后,我国即对紧急避孕予以高度重视,将这项涉及妇女健康、人口控制和国民素质的重要研究,列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开展了紧急避孕服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然而,由于宣传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很多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妇女对紧急避孕还很不了解。即使是已经对此有所认识的妇女,也存在不少误解,如对紧急避孕的期望值太高,误认为它可以替代常规的避孕方法;对紧急避孕的效果估计太高,误认为它能100%地保证妊娠不姓。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紧急避孕服务,使这项“急救”工程真正利国利民。

特别提示

房事中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均应尽早到医院采取紧急避孕措施。

(1) 示采取任何避孕措施;

(2) 避孕套破损、滑脱或用法不当;

(3) 宫颈帽、阴道隔膜、阴道海绵位置不当或取出过早(8小时以内);

(4) 体外排精失败;

(5) 在阴道口射精;

(6) 压迫后尿道避孕法失败(有精液排出体外);

(7) 安全期计算失误;

(8) 在避孕栓或避孕药膜等杀精子剂溶解起效前射精;

(9) 排卵期只用避孕栓或孕药膜等杀精子剂避孕;

(10) 短效口服避孕药漏服2粒以上;

预防性急救措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患15例, 男8例, 女7例, 年龄8个月~6岁, 体温39.0~40.5℃, 诱因:上呼吸道感染, 平均住院5d。临床表现为:惊厥发生时, 全身或者局部强直性抽搐, 伴意识丧失, 斜视等症状。发作间歇意识恢复, 无意识障碍。

1.2 救护措施

1.2.1 应激措施

惊厥发作时立即松开衣服, 患病小儿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防呕吐物误吸入肺造成窒息, 必要时吸痰;同时用包有纱布的压舌板垫入小儿上下唇之间, 以防惊厥时咬破唇舌。

1.2.2 药物治疗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苯巴比妥、安定、水合氯醛、硫喷妥钠均对惊厥有缓解治疗作用, 根据病情, 选用1~2种药物使用。

1.2.3 辅助治疗

采取合适的辅助措施, 可以迅速缓解惊厥: (1) 吸氧:惊厥时, 氧的需要量增加, 持续的惊厥发作, 易致缺氧, 及时吸氧可以改善脑细胞的供氧条件。 (2) 针灸人中、合谷穴位, 有利于控制惊厥。

1.2.4 物理降温

必要时可以物理降温:冷湿敷、冰枕、酒精擦浴, 冰敷时需要注意不可造成冻伤。

1.2.5 心理干预

及时救护, 操作准确、熟练, 消除病人和家属的恐惧心理, 配合治疗。

2 结果

经过及时治疗, 所有病患惊厥在3~10min内得到控制, 体温在3~8h内恢复正常, 常规化验电解质等项目正常, 脑电图无异常。对家长和患儿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 有效预防, 随访未发作。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惊厥中最常见的一种, 一般多发于6个月~5岁患儿。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因小儿神经体统发育未完善, 对体温的调节不够健全稳定, 脑细胞功能分化及轴、树突分支不全, 髓鞘生成不成熟及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平衡, 惊厥阈值较低[1]。如因遇到各种异常外来的或内在刺激 (包括病原微生物, 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分解产物;注射疫苗;体内组织分解代谢产物等) 就容易引起发热。发热时不仅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的机能发生改变, 而整个神经系统也发生变化。在高热或过高热时 (39~40℃以上) , 常引起抽搐, 发生高热惊厥。患儿一般体质较好, 惊厥多发生于疾病初期, 体温骤然升高的时候, 惊厥呈全身性发作, 预后良好, 但有部分患儿发热时易惊厥, 一般到学龄期, 脑细胞发育完善, 不再发生惊厥。一般无后遗症, 但如果惊厥持续时间较长, 有可能造成缺氧性脑损伤, 所以观察高热惊厥患儿脑电图表现对预后有一定意义[2]。所以, 建议治疗1周后行脑电图检查。

为了避免或减少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 关键在于预防:大力向家长宣传高热给患儿带来的危害, 一旦小儿发热, 必须及时到医院就医。凡是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 在出院时向家长做好宣教工作, 家里备好体温计、压舌板、退热剂、止痉药等, 发现小儿体温在38.5℃左右, 及时送往医院诊治。平时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减衣服, 预防着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 减少外来病源致病等。

综上所述, 小儿高热惊厥及时救治效果良好, 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关键要加强社区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 预防发病。

摘要:目的探讨救治小儿高热惊厥的措施。方法通过苯巴比妥、安定等药物治疗, 吸氧、针灸辅助治疗, 以及物理降温等临床措施, 观察疗效。结果15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预后良好。结论小儿高热惊厥及时救治效果良好, 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关键要加强社区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 预防发病。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

参考文献

[1]冯晓, 曾琼.小儿热性惊厥转归与预后分析[J].浙江医学, 2008, 30 (12) :1355~1356.

中暑的预防与急救[定稿] 篇5

什么是中暑?

中暑(heatstroke)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2010年7月,“中暑”被列入了国家法定职业病目录。

(释义)中暑俗称发痧,以出汗停止因而身体排热不足、体温高、脉搏迅速、皮肤干热、肌肉松软、虚脱及昏迷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

造成中暑的原因:

室内高温作业,通风差 户外露天暴晒作业,致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 工作强度过大

睡眠不足,过度疲劳。

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中暑的征状

先兆中暑: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轻度中暑:

体温在38℃以上,面色红成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 重度中暑: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

怎样预防中暑:

★出行躲避烈日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和乳制品 ★保持充足睡眠

★谨防情绪中暑

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使人变得心烦气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特别粗心,如打翻热水瓶等引起烫伤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肝火也随着气温往上蹿,常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祸端„„

医师提醒,“情绪中暑”可能衍生灼伤、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意外。因此,在炎炎夏天,市民除了要做好防高温中暑的准备,还要注意调节心理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日常生活应劳逸结合,清淡饮食,多饮水以调节体温,多吃清火的瓜果蔬菜等,给心情也降降温。

预防中暑的6种方法:、温水冲澡:最好是用稍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或沐浴,特别是在睡前进行;

2、避免剧烈运动:剧烈活动将激活身体能量,增加内部温度;

3、使用冰袋:可重复使用的冰袋是很好的降低皮肤温度的工具,冰袋里预充的液体有降温效果;

4、选好枕具:使用羽毛或绒毛枕头,枕套最好是棉质的,合成纤维的枕套会积累热量;

5、喝菊花茶:菊花茶能够降温醒脑;

6、凉水冲手腕:每隔几小时用自来水冲手腕5秒,因为手腕是动脉流过的地方,这样可降低血液温度。

突然中暑的防御方法:

1、迅速离开高温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

2、解开患者衣领散热。

3、辅以含0.3%盐的清凉饮料,补充盐分和水分。还可在患者太阳穴处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中药。

4、对于热衰竭患者,可以通过吃橘子来补充钾。经过这些处理,一般30分钟到数小时就可以恢复。

重症中暑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就是热射病。

这是由于头部受阳光直接暴晒,使得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体内热继续。高温环境中出现高热41℃以上、不出汗、意识障碍、皮肤发紫时,就应该考虑患者是否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死亡率最高的中暑症状,死亡率可达5%到30%,一旦出现热射病,在就地抢救的同时,要毫不犹豫地通知就近的医疗机构(拨打120),由医生来抢救。

中暑降温小常识:

常识一,该如何补充水分?

1、应少量多次,每次100毫升为宜。饮水过多,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中,使血量增加,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人体的渗透压降低,影响水代谢,使水分吸收速度变慢,再者,喝多排多,使得大量盐分流失,破坏血液中盐平衡,很容易增加身体的疲劳感,引起肌肉痉挛。

2、水的成分可以自行补充。一般在运动前可以按如下配方将水饮料备好:每1000毫升的凉开水中,加入食盐4克,葡萄糖100克和橙汁150毫升。这样既补充了水分,也补充了盐、葡萄糖和维生素,使体内水盐代谢平衡。

3、剧烈运动中或后,不宜大喝冷饮,使肠胃血管受到冰冷刺激,引起血管突然收缩,使胃部痉挛,胃痛,长期如此,会导致慢性胃病;再者,剧烈运动时,咽喉毛细血管出于扩张状态,突然受凉刺激,容易引起喉部发炎,咳漱症状。常识二,热茶比冷饮效果好

医学研究表明:防暑降温,热茶比冷饮效果好,而且维持的时间更长。

茶中含有丰富的钾。夏天出汗增多,常使钾离子丢失过多,钾与钠共同维护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神经、肌肉功能,特别是心肌的正常运动有重要影响,体内钾不足时,常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耐热能力下降,甚至导致中暑。夏日常饮茶,可补充人体钾元素,提高耐热能力,有效地预防中暑的发生。

居室应保持幽静、清洁、通风凉爽。炎夏,容易疲倦和烦躁是安然入睡之大敌。夏天应处事冷静,不宜激动,使神经处于安静状态,做到“心静自然凉”,因而会收到降温、尽快入睡的效果。

因为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常识三,及时补充水分

科学的做法是每日清晨醒来喝一杯凉开水(约200毫升),接着,一口一口地喝水,一般上午2杯-3杯,下午3杯-4杯,晚上临睡前最好再喝一杯,老年人半夜醒来上厕所后,再喝点水。一般夏日一天补充7杯-8杯水。补充水分要注意两点,一是除了早晨和临睡前一杯水外,一般饮水最好分多次饮,慢慢地喝,不要暴饮;另外,喝水要及时,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同时,应少喝饮料。果汁、可乐、雪碧、汽水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因此,夏季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糖)开水。常识四,全面均衡适量营养

据医学观察,当代都市人脂肪、蛋白质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太少。要想安度盛夏,当务之急是要调整膳食结构,尽可能多吃杂粮、粗粮、水果与蔬菜,毫不犹豫地将烹调用油量降下来,严格做到每人每天烹调用油1-2汤匙。成人每人每天1只蛋、1瓶牛奶、50克豆制品、50克水产品、50克肉和300克粮食,已经能满足人体一日对蛋白质需要了,太多对健康无益。

口渴后不宜狂饮。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约占汗液的0.5%左右, 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常识

五、避开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

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常识

六、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常识

七、饮食不宜过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常识

八、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常识

九、忌受热后“快速冷却”

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常识

十、不宜佩戴金属首饰

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佩戴时,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常识

十一、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

意外伤害 预防急救两手抓 篇6

朱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主任、儿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急救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擅长各类危重儿的救治,如感染性疾病、多脏器功能障碍、严重脓毒症、重症肺炎、重症脑炎、严重意外伤害等。

特需门诊:周四上午

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和安全的主要疾病,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我国,0~14岁儿童因意外死亡已上升为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致残情况亦相当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五大原因分别是车祸、溺水、烧伤或灼伤、摔落、中毒。

意外伤害的发生与儿童的发育认知、潜在危害的接触、监护人对危险的认识有关,家长对此需提高警惕,减少和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在意外伤害发生后更应正确处理,改善预后。

杜绝攀高机会,预防跌落很容易

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我保护能力差,摔、擦伤是最常见的意外伤害。预防跌落的措施其实很简单,不让孩子在窗台、阳台等危险处攀爬即可。住楼房的家长千万不要让孩子在窗台上玩,窗台下不要放桌子、凳子或梯子等,以防孩子攀爬到窗台上。阳台上不要堆放杂物,以防孩子从杂物上攀爬而发生坠楼事件,阳台最好装修成封闭式的。可在窗户或阳台安装护栏,护栏与窗户的间隔最好在5厘米以内。即使有急事,也不要反锁房门将孩子一个人留在家中。平常应注意定期排查家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未铺平的地毯、没有归在墙边的绳索或线路、变松的窗台栏杆等。

自高处跌落后往往会出现骨折、内脏和颅脑损伤。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将孩子送医院就诊,要避免反复搬动造成二次损伤。

远离机动车道,避免交通伤害

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具体情形非常多,主要包括:离机动车道太近被撞、过马路被撞、遭倒车碾压、钻入车底或站在车前遭碾压、被单独留在车内等。

预防道路交通伤害,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在公路上奔跑追逐,带孩子在马路上、公园边游玩时最好手牵手,即使不牵手,也要走在一起,不要相隔太远,最好是伸手就能够拉住孩子。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让孩子认识和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标线及交通安全常识。上下学路上,可以给孩子戴上黄色或红色帽子,穿红色衣服或背红色书包等,以提醒司机注意,减少意外事故发生。家长开车带儿童外出时,切不可锁住车门、关闭车窗而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儿童搭乘摩托车、骑自行车时也应该戴头盔。

孩子溺水,家长急救三步走

溺水以儿童自己到池塘、河边游泳或玩水时淹溺最常见,也有洗澡、洗脸时因父母大意而导致居家溺水的。预防溺水,首先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尤其不要到不知水情、较危险的地方游泳,应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最好有人带领或组织。家有婴幼儿,洗浴后要及时清空浴池里的水,浴池放水的开关要位于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如果婴儿或学步儿在水里或水边,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其他地方,家长或监护人都应用手臂护住孩子。

孩子溺水后,家长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第一步:清除孩子口腔里的淤泥、水草及污物,将头略向后仰,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第二步:将孩子头朝下、脚朝上,把体内的水控出来。抢救者可将孩子倒置于肩部快跑,这样也能迅速倒出孩子胃内的积水。

第三步:孩子心跳、呼吸停止时,抢救者应立即对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在抢救的同时,应尽快将孩子送往就近医院或呼叫120。

管好热水热汤,烫伤后立即冲冷水

热液烫伤包括被沸水、稀饭及热油等烫伤,绝大多数发生在家中,最常见的是婴幼儿跌入放置不妥的热液中,较大儿童拉倒热水瓶致伤的也不少。

预防孩子烫伤,首先应将家庭中易引起烫伤的物品(如热水瓶、开水壶、汤盆等)放置于孩子够不着的地方,特别注意别顺手放于地上,以防孩子拉翻或撞翻而烫伤。值得一提的是,给孩子洗澡时,应先先加冷水,然后再加入热水混合,不要在中途由于取冷水等将小儿单独留在房中。

孩子被烫伤后,家长首先应帮其降温,可用凉水冲淋受伤处。如果天气较冷,穿的衣服较厚,不可直接脱掉衣服,这样很容易把烫伤部位撕裂造成二次伤害。用凉水冲洗时要连同衣服一起,等温度降下来以后再脱去衣服。家里若有烫伤药或者烧伤膏,可轻柔涂抹;若没有,就直接用干净的软布包住伤口,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烫伤或烧伤会破坏表层皮肤,很容易导致感染,因此伤口痊愈前都要保证受伤部位的洁净。

农药鼠药杀虫药,孩子好奇易误服

中毒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基本上为误服。该年龄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好动,又常常坐地玩耍、爬行等,较容易发现房间隐蔽处的毒饵(大多数为拌有氟乙酰胺和毒鼠强等的剧毒灭鼠药或用矿泉水瓶盛装的农药等),因不能识别其性质、辨别其气味,故常盲目误服导致中毒。

预防儿童中毒,家长应加强农药、鼠药、杀虫剂等毒物的管理,避免用矿泉水瓶盛装有毒液体。要经常教育小儿识别有毒物品,投放毒饵时更要加强监督。万一孩子误服毒物,家长应尽快采取催吐方法,并尽快将孩子送往就近医院救治。

发生气道异物,倒立拍背或推压腹部

气道异物和窒息也是儿童经常遇到的意外伤害,塑料袋、保鲜膜甚至花生米都会导致窒息。预防这类意外伤害,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随意玩塑料袋,尤其不要让孩子头戴塑料袋玩耍,同时加强看管,让孩子远离异物。幼儿进食时应有成人监护,吃饭时不要让孩子说话、打闹、哭笑,以防食物呛入气管。5岁以下的孩子应尽量避免吃花生、瓜子、豆类及其他带核食品,吃果冻应该用勺子盛着吃,不要一下吸入口中,吃骨头汤、骨头粥等之前要将骨头渣过滤掉。

万一孩子吸入异物,家长应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果还能有力地说话或咳嗽,可先让孩子尝试自己咳嗽将异物排出,绝不可用手指挖取,也不可用大块食品咽压。如果孩子咳嗽无力、呼吸越来越困难以及嘴唇、指甲或皮肤发紫,甚至用拇指和食指卡住脖子,说明气道堵塞。此时,对5岁以下孩子可以用“倒立拍背法”:将孩子倒置、头向下或倒提孩子双腿,使其头向下垂,拍击其背部,可通过异物自身重力和婴儿呛咳时胸腔内气体的冲力,迫使异物咳出。对大孩子可采用“推压腹部法”:让孩子坐着或站着,成人站在其身后,用两手臂抱住孩子,手握成拳形,大拇指向内放在肚脐与剑突之间,用另外一只手掌压住拳头,有节奏地向上向内推压,以促使孩子膈肌抬起,压迫肺底,让肺部产生一股强大的气流,将异物冲击出来。

口腔锐物伤,千万别乱拔

儿童将尖锐物含在嘴里是十分危险的,容易被竹签、筷子之类捅伤。较小的儿童应使用勺子吃饭。尽量避免食用糖葫芦、棉花糖、玉米棒、烧烤串等带有竹签的食物,特别不能边走边吃,否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意外。

万一孩子口腔被锐物戳伤,因为家长并不明确异物插入口腔的深浅,所以首先要稳住孩子,不能让孩子乱动,以免异物进一步伤及深部组织。其次,要安抚小孩,别让孩子用手触碰或用牙去咬异物。第三,一定要及时就医,不可自行盲目拔除异物,建议去综合性大医院,尤其是在口腔内有大面积出血的情况下。

高温预防及中暑急救 篇7

1995年, 芝加哥经历了一次热灾, 高温天气让700多名芝加哥人丢掉性命。1999年芝加哥因热灾相关的死亡人数也有110人。今年6月28日美国中西部地区遭到热浪袭击, 圣路易斯市气温高达42℃, 芝加哥气温达到38℃, 是该市7年来的最高温度。堪萨斯州的山城28日下午最高气温达到42℃。

6月17日, 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我国今年第一次高温预警。我国气象部门针对高温天气的防御, 特别制定了高温预警信号。2010年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新的《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 将高温预警分为蓝色、黄色、橙色三级。我国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 连续数天 (3天以上) 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高温天气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 人们在日常饮食、出行时都需要预防高温中暑。

预防中暑

中暑是人在高温、潮湿而又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从事大强度体力活动时, 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服装过小、过紧或透气功能差, 饥饿、疲劳、睡眠不足, 出汗过多, 水盐补充不足等都可能促使中暑的发生。

穿戴

夏日的穿戴应注意以隔热防晒、通风透气、利汗散热为原则。穿戴凉帽、遮阳伞、浅色轻便的衣服, 选择用耐阳光热阻率高的、导热慢、散热快的材质加工成的衣服、鞋袜等防护用品。阳光反射性强的银胶伞或黑、藏青、深绿色的具有防紫外线系数 (UPE) 达15以上的阳伞或遮阳帽是比较好的选择;某些特殊作业人群长期从事高温劳动, 应选用轻便、坚固、防热辐射和便于通风透气、排汗的鞋袜, 袖套或防护面具。不易遮盖裸露的面颈部、上臂和小腿部需要搽抹防紫外线的护肤霜。

饮食

夏季高温, 出汗多, 体内盐分减少, 体内的渗透压就会失去平稳, 从而出现中暑, 喝白开水时加些盐或喝盐茶水, 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 从而达到防暑的功效。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利水消肿的功效, 因此绿豆汤是预防中暑的必备品。苦瓜味苦、性寒冷、能清热泻火, 也是夏季清热防暑非常有效的果蔬。

药品

藿香正气水、丸、胶囊有降暑解毒功效, 是夏季防暑的常用药之一。夏季防暑的常用药还有人丹, 因高温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均可由人丹清热解暑功效得到缓解。如有条件可用金银花、野菊花、淡竹叶、白茅根、薄荷叶等单味中草药, 用水煎服。

对于防暑措施, 也有人归纳为“三防”“两足”“一及时”。“三防”:一是防过累, 科学安排时间, 注意劳逸结合;二是防饥饿, 作业者要保证吃饱吃好;三是防过热, 车辆、人员可采取措施遮荫防晒, 野外作业尽量避开一天的最热时间, 作业时可敞开衣领, 卷起衣袖, 选择在通风地域休息。“两足”:一是保证足量开水供应, 作业前和休息时要喝足水, 并适时补充;二是要注意补充足量盐分, 菜、汤可适当做得咸些, 可适当携带炒盐和干咸菜, 以补充因大量出汗引起的盐分丧失。炎热天气高强度施工时, 每人每天应补充5〜8L水和20〜25g盐。“一及时”, 就是及时发现有中暑早期症状者, 及时救治, 以免病情加重。

中暑症状

先兆中暑

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

轻症中暑

除以上病症外, 体温38℃以上, 面色潮红, 胸闷, 有面色苍白, 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重症中暑

除前两者症状外, 还会出现昏处;倒痉挛, 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

急救方法

中暑发病虽急, 但几乎都会有头晕、乏力等前兆症状, 如中暑, 应采取使中暑者体温下降的措施, 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1.迅速将中暑者移至凉快通风

2.脱去或解开衣服, 使患者平卧休息;

3.给患者喝含盐清凉饮料或含盐0.1%〜0.3%的凉开水;

4.对重者增加物理降温措施, 在头部、腋下等处放置冰袋, 加速散热, 或用凉水、酒精擦身;

5.重度中暑者立即送医院急救。

链接

我国高温预警分级

蓝色预警即为预计未来48h4个及以上省 (区、市) 大部地区将持续出现最高气温为35℃及以上, 且有成片达37℃及以上高温天气;或者已经出现并可能持续。

橙色预警即为过去48h2个及以上省 (区、市) 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最高气温达37℃及以上, 且有成片达40℃及以上高温天气, 预计未来48h上述地区仍将持续出现最高气温为37℃及以上, 且有成片40℃及以上的高温天气。

黄色预警为过去48h2个及以上省 (区、市) 大部地区持续出现最高气温达37℃及以上, 预计未来48h上述地区仍将持续出现37℃及以上高温天气。

国外高温标准

世界气象组织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 且持续3天以上。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则定为, 日最高气温高于25℃, 且持续5天以上, 其中至少有3天最高气温高于30℃。

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气象部门依据综合考虑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的热指数 (也称显温) 发布高温警报。例如美国发布高温预警的标准是当白天热指数连续两天有3h超过40.5℃或者预计热指数在任一时间超过46.5℃, 发布高温警报。

训练伤病的急救及预防 篇8

一、训练疾病的急救措施

在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中,应有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首先应该让参加者提供通讯方式和有关医务检查材料,供指导人员掌握参加者的身体情况;同时,适当备有一些急救器材和必要的药品,如心电机和血压计、消毒药和救心药等;另外,应备有担架、氧气瓶等。做到有备无患,万无一失。尤其是在比赛场所和格斗实战训练更是要必备。

(一)呼吸、心跳停止的急救

当运动者意外地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应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生命,以体外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所谓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是指当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应该争分夺秒地实施人工呼吸,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呼吸和心跳。具体操作方法是:使患者平卧,头部自然后仰,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若有分泌物,应尽快清除;若有假牙,也应摘除。然后用一手捏闭其鼻孔,操作者深吸一口气,对准口部用力吹入,依靠患者胸廓自动回缩呼出气体。如此反复进行,每5秒吹气1次,直到可以自主呼吸为止。体外心脏按压术的操作是使患者平卧,操作者跪于其一侧,两手掌伸开,并彼此交叉和重叠,两上肢伸直,依靠操作者重力向前倾,用手掌根部压迫患者胸骨下部,使胸骨下沉3-4厘米,压后立即松手,使胸骨自行弹回原位,如此反复进行(每5秒1次),直到恢复心跳为止。此法适用双人抢救,如果是单人施救,应该跨骑在患者腹部,每做4次心脏按压吹气1次。

(二)头外伤的急救

当运动者头部发生意外时,指导者或同伴应就地观察是否有急性出血,若有出血应立即进行止血。其次是不要随意鲁莽搬动,而应使伤者尽量保持安静。如有意识障碍或休克时,应用救护车运到就近医院进行急救处理。

(三)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急救

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激烈、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项目时(散打、拳击最为典型),常发生一些心功能不全症。这种情况很严重,是造成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应予以高度重视。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应注意保持患者安静,如有可能,采取及时吸氧将是一种很重要的急救措施。同时,应该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四)心绞痛的急救

心绞痛的主要表现是:前胸及左肩、背部疼痛,气短心悸。这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使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急救措施是保持患者绝对安静,半卧体位,并服用一此冠心病常用药品,必要时给予吸氧以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

二、训练疾病的预防

(一)自我监督

1. 自我监督的意义:

自我监督又称自我检查,就是运动者在锻炼过程中对自己健康状态和生理功能变化做连续观察,并定期记录于锻炼日记中,供本人、指导者和医师参考。其目的在于评价锻炼效果,调整锻炼计划,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性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是运动医务监督的一个补充方法,是指导者和医师作为掌握和评价运动者情况的一项依据。经常地自我监督对于增进信心、坚持科学锻炼,防止过量或不足,对提高锻炼效果和养成运动卫生习惯等都有重要意义。

2. 自我监督内容和方法:

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可依据自我监督表的内容进行实施和观察。

(1)运动心情,即运动欲望:

正常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自信心强。如情绪低落、心情不佳则厌烦运动,甚至怕练。

(2)身体感觉:

正常时自我感觉良好,身体无不适感觉。如运动中或运动后异常疲劳,有头昏、恶心、呕吐、全身无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时,应详细记录。

(3)睡眠:

良好的睡眠是入睡快,睡眠深而少梦,晨醒后头脑清醒,精神状态好。如果入睡慢,容易做梦,睡中易醒,日间无力嗜睡,精力不集中,容易疲劳等则表明睡眠失常。

(4)饮食:

参加锻炼能量消耗大,食欲会变得好起来,想进食且食量大。如果运动后不想进食,食量减少,表明运动量安排不当或身体健康状态不良。

(5)排汗量:

出汗量如和平时无明显差别时,尿量应无大变化。当轻微活动就会大量出汗时,表明疲劳或某些功能不良,特别是有自汗和夜间盗汗现象时,表明身体极度疲劳或有其他疾病。

(6)心率:

一般在早晨起床前测定晨醒后的脉搏。脉搏应平衡,锻炼一段时间后会稍有下降。如出现晨脉增快或有心律不齐症,可能与疲劳和过度训练有关,应注意观察。

(7)体重:

进行耐力运动(中等运动强度)时,体重应该是平稳的。但在锻炼初期,由于水分和部分脂肪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2-3千克,以后因肌肉体积增加,体重还会稍回升而保持平衡。如果体重持续下降,表明有严重的疲劳或患有其他消耗性疾病。

(8)肺活量:

有条件时应在运动前做一次肺活量检查。参加有氧代谢运动后,肺活量会增加一些。如持续下降则表明肺功能不良,应找医生检查。

(9)血压、心电图:

在有条件时,或某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要定期检查,并做运动前后对比的试验。

(二)自我保护

对每一个追求健康者的人,特别喜欢搏击运动的人们来说,具备一些保健知识,了解自身生理特性,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运动场所和用具:

运动的场所和设施对提高运动效果、运动成绩以及预防意外事故是很重要的。在运动过程中时刻伴随着多种危险因素,例如,运动场所狭小时,常发生碰伤事故等;路面不平则是导致骨折、扭挫等外伤的直接原因;长期在硬路面上运动可引起下肢关节的慢性损伤;运动用具使用不当或用具有缺陷时也容易发生事故。为了更好地保证运动效果,防止运动损伤和意外事故发生,应该具备有完善的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因此,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周围的具体情况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选择空气清新的房前屋后及环境安静的公园、学校的运动场等,并应注意多与大家一起锻炼,这样更能增加运动的兴趣性和提高运动情绪,进而保证运动效果。

2. 运动服装和运动鞋:

运动服装和运动鞋应符合各项目运动的要求。合适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是防止运动操作的前提,不应当轻视。因此,锻炼时最好能穿运动服和运动鞋,这样既舒适轻便,有利于做各种动作,又能增加动作美感和自我保护作用。

运动服:要选择宽松、柔软、弹性好的运动衣,还要选择色彩明快、吸水性好的服装。冬、夏装应区别开来,如直射日光强时还应戴帽子,并注意尽量减少皮肤的暴露。总之,要根据气候变化选择使用,避免中暑、感冒及紫外线的辐射等。

运动鞋:选择跑步的人对于运动鞋的选择非常重要,运动鞋质地的好坏,尺寸是否合适,直接影响足部及下肢关节健康。良好的运动鞋应具备透气性好、鞋面舒适贴脚和鞋底有弹性等特点。透气性不好的鞋容易使细菌滋生,诱发脚气病。鞋里面要平滑柔软,脚趾应有足够的伸展空间,避免脚部与鞋帮产生摩擦,以免跑步时脚部被挤压而。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有较好的弹性,无弹性的运动鞋容易造成下肢关节疼痛。另外,鞋还要轻,结实耐用,鞋底落地时稳定性好等。有脚癣的人还应注意要穿棉线袜,鞋垫要保持干净,经常翻晒。

三、创造坚持锻炼的条件

实际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出现:许多人非常周密地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结果刚刚开始锻炼不久就由于某种原因而终止了运动。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出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最有魅力之处在于运动中的乐趣和运动后的爽恰似感。为增进健康所进行的运动,更应选择趣味强的项目,并尽快使运动者体验到其乐趣。刚开始从事锻炼的人,一定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项目,一旦对锻炼产生了兴趣,就会有积极性,使运动效果得到提高。

2.结交运动伙伴:

运动伙伴的存在对于运动持久性有极大的影响力。人是有惰性的,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及原动力,独立坚持参加锻炼是一件很难的事。若有比较知心的友人相互的陪伴、指点、鼓励既可增强彼此自信心,又可消除孤独感,对坚持参加运动有一定的作用。

3.聘请专业指导:

对于初次锻炼者应有指导者现场监督,首先是在安全方面的监督与保护;其次是对技术方面的示教与指导;再者,指导者的鼓励及帮助可增加运动者的自信心,使运动场面显得活跃并引导参加者坚持锻炼下去。

4.制订运动目标:

羊水栓塞的急救护理与预防 篇9

2003年—2011年, 我院共有6例孕产妇发生羊水栓塞, 1例死亡, 5例经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例, 孕妇年龄26岁~38岁, 平均年龄32.6岁;孕周38周~41周, 平均39.4周。初产妇3例, 经产妇3例;其中胎膜早破3例, 缩宫素引产3例;自然分娩5例, 剖宫产1例。

2 救治与护理

2.1 加强急救护理, 抢救生命

羊水栓塞发病突然, 病情凶险, 产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重视孕妇主诉, 迅速辨认羊水栓塞的前驱症状。抢救时镇静灵活, 切不可慌乱, 迅速成立抢救小组, 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物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瞳孔、意识、面色等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 专人护理。迅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穿刺困难者立即静脉切开置管, 建立静脉通道时, 以上肢大血管为宜, 因其离心脏近, 药物可迅速进入机体发挥疗效。输液时注意速度, 防止急性肺水肿、左心功能衰竭。留置导尿管, 对尿色及尿量的改变要密切观察, 因为尿量作为最敏感的指标对于判断肾脏灌注及全身血容量是否足够有重要意义。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量, 注意切口渗血、全身皮肤黏膜出血、血尿等, 及早发现DIC。正确记录出入量, 防止肾功能衰竭。准确无误地给药和执行医嘱, 注意“三查七对”并做好记录, 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2.2 及时吸氧

给氧是抢救产妇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应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 6~8 L/min。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正压人工给氧, 保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 以改善肺通气, 减轻肺水肿, 避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氧。

2.3 抗过敏

羊水栓塞时羊水有形成分进入母血循环成为致敏原引起Ⅰ型变态反应。因此, 在改善缺氧的同时, 早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可起到抗过敏、解痉、稳定溶酶体、保护细胞的作用。

2.4 纠正DIC

尽早应用抗凝剂 (肝素) 是控制DIC发展的关键。在早期DIC的高凝阶段使用抗凝剂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但要注意用药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出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针眼处或手术切口渗血、胃肠道出血、血尿、阴道流血等出血症状, 一旦发现应及时报告并给予相应处理。

2.5 预防肾功能衰竭

抗休克治疗时必须注意肾脏血流灌注量, 血容量未补充前不用或慎用缩血管药物;当血容量补足后, 密切观察尿量的变化, 当尿量<17 m L/h或无尿应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 给予利尿药物治疗, 还需密切观察利尿效果, 使产妇尿量保持>30 m L/h[3]。

2.6 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时发现异常。

2.7 产科处理

羊水栓塞抢救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产科处理, 应先积极改善产妇呼吸、循环功能, 纠正DIC, 预防休克, 积极解除病因。子宫颈口未开或未开全者, 应立即考虑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子宫颈口全开者可根据情况行阴道助产, 并密切观察出血量、血凝情况, 如子宫出血不止, 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切除子宫的准备;发生羊水栓塞时应立即停止滴注缩宫素。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记录出入量。

2.8 提供心理支持

由于羊水栓塞发病突然, 病情凶险, 患者心理上充满恐惧和紧张, 医护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 尊重生命, 尊重患者的权利, 做到沉着、冷静, 多鼓励患者,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病情, 使其对病情有重新认识, 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从而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同时, 还应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 交代病情的真实情况, 安抚家属的不良情绪,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从而取得家属信任, 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及纠纷。

2.9 加强基础护理

救治过程中注意保暖, 避免加重休克;保持床单整洁、干燥, 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叩背、按摩、防止压疮及其他并发症形成;保持切口敷料清洁, 污染及时更换, 会阴冲洗2次/d;保持环境整洁, 空气流通, 防止感染。病情稳定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多饮水, 补充消耗。

2.1 0 提高应急抢救技术

由于羊水栓塞有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等临床特点, 抢救过程中易出现忙乱的情况, 严重者甚至耽误患者抢救时机。所以必须加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抢救技能, 对羊水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病程进展做到全面掌握, 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抢救;明确羊水栓塞的抢救流程;正确熟练使用抢救药物、仪器, 使抢救准确、迅速、有效进行。

3 预防

加强产前检查和孕期知识宣教, 尤其要注重对农村孕产妇进行自我保健意识的强化, 规范临床诊治, 合理指导用药, 对减少羊水栓塞发生率有重要的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 尽早发现羊水栓塞的早期临床症状, 对不典型症状应时刻提高警惕;人工破膜不兼行剥膜, 以减少宫颈管破损;以在宫缩的间歇期进行人工破膜为宜, 注意破口要小并对羊水流出速度严格控制;中期引产者, 羊膜穿刺数不应超过3次, 针头要细, 而且最好在B超监测下进行;正确掌握缩宫素的应用指征, 防止宫缩过强;急产或产力过强者酌情用宫缩抑制剂;避免创伤性阴道手术, 如高中位产钳术;对多胎妊娠做好第四产程的观察, 及时发现与出血不相符合的休克。

4 讨论

羊水栓塞是产科最严重、最危急、最难控制的并发症, 发病急剧、变化快, 虽发生率低, 但产妇病死率高。羊水栓塞一旦发生,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患者主诉, 及时配合医师行各种辅助检查, 为后续的各种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此外, 羊水栓塞的主要病变包括肺动脉栓塞、DIC、肾功能衰竭、严重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这些急症的救治大大超过了产科医生常规的业务范畴, 涉及到多个学科, 需在产科、内科、麻醉科、ICU等多科协作的前提下进行快速、有效的抢救[4]。因此, 在基层产科, 特别是县级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危重孕产妇抢救网络;加强对羊水栓塞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的全面认识, 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使其能在抢救时各负其责, 从而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靳家玉, 杨桦.羊水栓塞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2) :121-123.

[2]王庆云.羊水栓塞的抢救及护理[J].健康必读 (下半月刊) , 2010, 1 (9) :56.

[3]赵素清, 邵燕明, 黄彩霞.1例剖宫产术后羊水栓塞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12) :210-212.

脊柱脊髓损伤的急救与预防 篇10

1 致伤原因

其中9例为重物砸伤, 3例为坠落伤。分类:按Hodsuorth及Hardg分一类。 (1) 骶段脊髓及腰神经根完全断裂。 (2) 骶段脊髓完全断裂合并一例或双侧神经根不同程度逸出。本组中4例症状为不同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障碍。8例症状为感觉, 痛觉减退, 而触觉, 位置觉存在。治疗:原则为建立脊柱稳定性, 恢复椎管序列及脊柱功能。本组手术3例, 采用椎板减压, 低温盐水加激素灌注。另9例卧硬板床, 给予脱水药物、激素、神经营养药, 并配合高压氧舱治疗。

例1男性, 36岁, 1988年10月15日在井下腰部被煤块砸伤。伤后又下肢不能活动, 大小便潴留, 双下肢肌力Ⅱ级, 感觉消失X线片示T11~12压缩性骨折11°。伤后6h行椎板减压术, 术中见脊髓完整, 水肿、切开软脊膜后有液体流出, 采用低温盐水加地塞米松灌注冲洗。术后10d, 又下肢出现痛觉感, 60d大小便不能控制, 术后2年复查肌力达Ⅲ级, 感觉恢复大小便可控制。

例2女性, 33例, 1985年9月27日, 腰部被石块砸伤。双下肢不能活动, 大小便的失禁, X片示:后椎体骨折, Ⅱ°脱位。伤后4h施行椎板减压术, 切开硬膜后, 脊髓水肿, 表面散在出血点, 术后60d, 肌力未恢复, 1个月后肌肉逐渐萎缩, 4年后随访, 完全截瘫。

治疗效果:本组中9例经治疗后, 脊髓功能明显恢复。2例经治疗后, 仅部分肌力未能恢复。达基本治愈。1例经治疗后, 脊髓未见恢复。

2 讨论

脊柱损伤与脊髓神经解剖关系十分密切, 轻微的椎体损伤即可造成严重脊髓神经的病理改变, 诊断并不困难。胸腰椎骨折后首先应判明脊柱是否稳定。失去稳定性的脊柱已起不到保护神经的作用。小的外伤力作用脊柱, 即可使稳定的脊柱变形, 从而加重脊神经组织病理改变。脊髓神经管受损伤的最基本病理改变是受损伤部位软组织充血、水肿。组织水肿使封闭的椎管内压力更高, 又进一步加重脊髓充血, 缺氧和水肿。我们的体会是:早期椎板减压, 切开软脊膜。采用低温盐水灌注, 配合高压氧仓治疗其效果是满意的, 本组12例, 除1例外, 经2~4年的随访, 脊髓都有不同程度康复。在完全性脊髓伤后6h, 灰质出血。12h内白质中轴突大多尚好, 24h出现中心坏死。因此, 急性期应为24h内, 6h内为治疗的黄金时期。

在矿山脊柱损伤后并脊髓神经损伤是较常见的。大多系重物砸伤与高处坠落伤引起。伤后的正确搬动病人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早期的正确搬运。对保护脊髓神经免受再损伤。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在明确诊断脊髓损伤机制后, 应把安全放在首位, 按矿山生产安全操作规程去做, 消除不利安全隐患降低受伤率。在班组中, 开展普及急救知识掌握急救要领, 尤其脊柱损伤后病人的正确搬运, 这样才能为下步的检查、治疗奠定基础。

《临床医学丛书》招聘主编人员

《临床医学丛书》设多个专业分册, 包括临床内科学、外科、妇科、儿科、护理、影像、检验、五官、肿瘤、麻醉、中医等20多个分册。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凡编著人员, 均在扉页刊登姓名、单位名称并在书中注明所承担的编写内容, 并颁发聘书。欲参编者请将个人简历发至chinazwyl005@163.com或登录http://www.chinayiyao.com.cn下载应聘登记表。

体育课中运动损伤的急救和预防 篇11

【关键词】体育课 运动损伤 急救 预防

搞体育工作的人都知道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而把运动损伤能降到最近,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体育工作者,学校体育课也是一样的,怎样把学生的运动损伤降到最低那才是一个合格的的体育教师。运动损伤和学生的思想重视程度有关,和上体育课教师的教授的项目有关,和教师的组织及准备活动有关,还和场地器材及气候好坏有关。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在体育课中常见的分类有:A按损伤组织的种类有:肌肉、肌健和韧带损伤B按损伤的轻重程度分:伤后不丧失运动能力为轻伤;运动损伤后失去运动能力24小时以上,需在门诊治疗的中等伤,伤后需要住院治疗的为重伤。C按运动能力丧失程度分:伤后仍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体育锻炼的为轻伤:伤后不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体育锻炼需减少或体育活动的为中等伤,伤后完全不能运动的重伤。D按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分:伤部皮肤或黏膜破裂创口与外界相通,有组织液或血液流出,称开放性损伤,如擦伤,刺伤;伤部皮肤或粘膜完整,损伤后的出血积聚在组织称闭合性损伤,如关节扭伤、柔带拉伤,肌肉拉伤等。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1、思想上不能足够重视

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和学生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他们存在一些片面认识,平时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还有在发生一些运动损伤后不能总结经验教训,使运动损伤不断发生。

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运动前必须先做准备活动,以避免运动损伤,因为肌肉的温度约为37度,而且呈僵硬状,须暖身5分钟后肌肉温度才能上升,肌肉逐渐松开,关节及韧带适应运动中的状态。在精神和全身各器官没有进入运动状态而去运动,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或者准备活动与上体育课的内容结合的不是很好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例如上立定跳远的课在准备活动中下肢没有活动开,这样下肢易受伤,笔者调查了一些上体育课发生的运动损伤的学生和体育教师,缺乏准备活动和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体育课中运动损伤的首要原因。

3、技术的错误

技术上的错误也会造成运动损伤。例如在上急性跳远课时,落地没有作好缓冲会造成脚踝扭伤或膝关节扭伤,跳高课中学生过杆时背躬没打开也容易被杆垫伤。

4、教师组织和在教授有些项目时的保护不当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5、场地器材方面和不良气候的因素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

6、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会造成运动损伤

三、运动损伤的急救

急救的目的:保护学的生命安全,防止受伤后再度受伤和减轻学生的痛苦及受伤程度。首先做好休克的急救准备,如故发生重大的运动损伤要做好急救处理,再送医院治疗,有人说发生重大的运动损伤及时送医院治疗,而笔者认为有的运动损伤在送医院的途中以耽误了一些时间,这样对学生的伤势是不利的。这就要体育教师要掌握一些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询问

询问学生哪里疼痛,哪个部位落地及什么原因受伤,以便确定受伤性质;其次询问学生学生疼痛的感觉,是钻心和受不了的疼痛或是一般的疼痛,肢体是否能活动,若学生昏迷时及时向周围人询问受伤经过。

2、观察

观察受伤学生的全身状况,如面色,伤肢的姿势有无创口,出血,红肿还是崎形,以便确定是哪种情况,最后依据情况及时处理。

3、处理

止血法:如果是擦伤和摔伤出血,较轻的可以清水冲洗后贴创可贴或包扎均可,如果是利器所伤那么要及时的用止血带或压迫就近的动脉来止血。

包扎法:包扎的目的是限制伤肢的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创口预防和减少感染,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包扎时动作要柔和,松紧要适度,过紧会妨碍血液的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包扎的方法有:环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

例如扭伤,首先要询问学生怎样受伤的,是否有响声,向哪个方向落地,询问后,先用冷水冷敷,目的是防止伤肢肿胀,轻度扭伤者24小时既可用药,48小时可用按摸刮痧等疗法,重度扭伤者,也可用冷水冷敷,然后送医院就诊

流鼻血:流鼻血是在运动中经常发生的情况,疗法为,用两个手指的十指成钩形互拉,1分钟后即可止血,也可用纸塞住流鼻血的鼻孔举高双手。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

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但是由于各方面造成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受到运动损伤,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1、在思想上学生和教师要对运动损伤的危害要引起足够重视

2、上课前或在练习某各项目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3、做某个项目的练习前要把技术动作在脑海中想象以下。

4、在上课时教师的组织要有秩序,在给学生做保护时要亲自做来确保学生的安全。

5、上课前要检查场地和器材以及气候能否上体育课。

6、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观察周围的情况和外来的不利因素确保学生安全上课。

总之,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一定要做好运动的预防工作,防止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另外,要求体育教师要懂得急救方法和健康保健知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满足新课改后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体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

[1]《体育保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马亚妮,〈中医养生学〉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保健实验室2004年

预防性急救措施 篇12

1 危险因素及病因

最常见的早期产后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 阴道、宫颈裂伤及胎盘滞留, 其次为生殖道血肿、子宫破裂、胎盘植入及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宫缩乏力的危险因素有产程延长、胎盘及胎膜残留、羊膜炎、先兆子痫及子痫、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吸入性麻醉等。

2 急救

急救原则为针对原因迅速止血, 补充血容量, 纠正休克及防止感染。应迅速有效地给产妇补充血容量, 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必要时建立双静脉通道, 用留置套管针穿刺, 维持循环, 保证液体、血液及晶体平衡液、药物的供给使用, 必要时行静脉切开, 迅速纠正循环血量不足。病人取平卧位, 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 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并把头偏向一侧, 注意保暖, 积极预防并发症, 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意识、尿量、皮肤颜色等生命体征, 并做好记录, 有异常立即告知医生, 视病情正确掌握输液速度, 快速输液的同时, 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 以免输液过多、过快而发生肺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失血过多, 流经肺的血量减少, 应及时给予吸氧, 吸氧可加大肺泡血液的氧化作用, 使机体缺氧得以改善。采用双鼻导管, 流量1 L/min~6 L/min, 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 如面色、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 呼吸是否恢复顺畅。行心电监护, 协助医生边抢救边查找原因, 及时有效地给予止血, 抽血查各种检查, 交叉配血, 必要时输血, 并做好术前准备。我院产房内张贴了各种抢救流程图, 放置了抢救车, 工作人员均经过严格培训, 并且熟知抢救流程, 因此每次抢救都能做到有条不紊, 得心应手。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产后少量且持续不断性出血容易被忽视, 因此需要严密观察病情。胎儿娩出后立即在产妇臀部下垫上有刻度的计血器收集阴道出血, 准确计算出血量, 包括纱布、产单、治疗巾、一次性垫巾。采用计量、测量、面积、称重等各种方法计算阴道出血量;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发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手足湿冷等及时通知医生。产后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后鼓励产妇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铁质的食物, 宜少量多餐, 及时补充营养, 促进身体康复;早期指导协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可刺激子宫收缩, 以利恶露排出, 建议产后定期复查, 防止远期并发症。

3.2 心理护理

产后大出血对产妇是一个强烈的刺激, 再加上抢救措施繁多而紧急, 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 使产妇产生紧张、烦躁不安情绪。首先应对产妇要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 以稳定其情绪, 耐心听取产妇的叙述, 给予心理护理[3]。对于意识清醒的产妇, 告诉她宝宝很可爱, 从而缓解其紧张而焦虑的心理, 使其积极配合各种抢救工作, 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要求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

3.3 预防感染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消毒;保持会阴清洁, 每日行会阴擦洗2次, 外阴肿胀时每日给予硫酸镁湿敷1次或2次,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4 预防及治疗

4.1 预防

对于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病人, 应在分娩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及胎膜残留、多胎妊娠、引产、会阴切开术及多次分娩者, 可在阴道分娩后尽早钳夹脐带, 胎儿娩出后经静脉输注催产素, 轻轻牵拉脐带帮助胎盘娩出。若20 min后胎盘仍未剥离, Gazvani等[1]提出, 以生理盐水20 mL, 稀释催产素10 U~20 U, 经胎盘脐静脉注入, 结果发现胎盘在45 min内自然娩出, 明显降低了出血量。在剖宫产术中, 静脉输注催产素, 按摩子宫并牵拉脐带娩出胎盘, 以代替手法剥离娩出胎盘, 可减少1/3的失血量。

4.2 治疗及处理

由于90%的产后出血是因宫缩乏力所致, 故一旦发现第3产程后大量出血时, 需立即按摩子宫并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同时于1 000 mL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中加入20 U~40 U催产素, 以250 mL/h~500 mL/h速度持续静脉输注。若无任何心血管症状, 输注速度可达2 L/h。然而, 未经稀释的催产素不能直接静脉注射, 因可导致短暂严重的低血压。麦角新碱0.2 mg直接肌肉注射, 可引起强直性子宫收缩, 压迫终末血管达到很好的止血作用, 根据需要, 每隔2 h~4 h可重复用药, 用药不超过产后1周。因麦角新碱可引起短暂但明显的血压上升, 故禁用于高血压、先兆子痫或子痫以及其他有潜在心血管病变者, 如有心绞痛史及脑血管疾病者。与此同时立即抽取血样本行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测定。另外需抽两支试管血, 一支作为交叉配血, 另一支置于产房行简单的血块收缩试验, 以观察及快速确定凝血机制是否健全。接生者应同时检查阴道及宫颈有无裂伤, 并立即修补裂伤, 以减少血液流失。

如经按摩子宫、催产素静脉输注、麦角新碱肌肉注射及迅速修补软产道裂伤后, 阴道仍继续出血, 需进一步确定是否有部分胎盘、胎膜残留, 可用超声扫描观察宫腔内是否有残留组织。必要时需在麻醉及扫描指导下行宫腔探查或刮宫术。如经清理宫腔后仍出血不止, 需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急救,护理,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曹珠凤, 方红艳.主动干预防治高危产妇产后出血[J].护理研究, 2006, 20 (10A) :2596-2597.

[2]宫亦斌.产后出血病人分析[J].护理研究, 2007, 21 (11C) :3054-3055.

[3]王海燕.护理干预对产妇产程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7, 21 (7C) :1928-1929.

上一篇:稠油热采水平井下一篇:市场咨询机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