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改进措施(共12篇)
预防改进措施 篇1
随着社会环境、生物环境及人群对于健康需求的改变,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出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效地遏制了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但近年来,SARS、禽流感、埃博拉等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结核病、麻疹等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又呈现出死灰复燃之势,对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威胁。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中指出,我国30岁~70岁人口中51.5%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中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50.6%,2012年大约有850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且,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传染病伤害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2012年由传染病伤害所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1]。这些问题都对预防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将对我国预防医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优化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1 现代预防医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
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所谓的个体预防阶段、群体预防阶段和社会预防阶段[2]。预防医学的重点是维护个体和特定人群的健康。其目标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残疾和死亡。我国从前苏联引入预防医学,至今已有50 余年历史[3]。50多年来,预防医学对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其他学科一起保护着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
1.2 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行为生活方式以及膳食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疾病模式随之转变。在我国,目前15%的人口仍然受传染性疾病的影响,25%的人口主要受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侵袭,其余60%的人口则需要同时面对来自于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压力[4]。同时,现代疾病的病因由单一性转向复杂性、从生物性因素转向多因素,致使我们在现阶段,不能再像控制传染性疾病一样控制现有疾病。
其次,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如何预防老年性疾病,有效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与行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高度相关,具有多病因、隐匿性、长期性的特点。若能针对发病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可从根本上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残疾率、死亡率,减轻人们的疾病负担。
再次,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目前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医学大专院校中预防医学专业和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临床、中医等)的预防医学教育。全国有超过65所高校开设了预防医学专业,各高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5]。而且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导致预防医学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师资缺乏等一系列挑战和问题[6]。第二,现有的预防医学教育多为灌输式教育,即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对讲授内容死记硬背而通过考试[7];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只会做本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社会工作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差[5]。虽然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当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或体会时,预防医学相关概念很难融入于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枯燥的理论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8]。
最后,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我们针对某种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时,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看到收益,导致预防的作用常常被政府和公众所忽视。当发生重大疫情时才会想到加强公共卫生、加强疾病预防,但当疾病被控制后,公共卫生及预防的观念又逐渐被公众所淡化。在我国,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现象,预防的观念尚未能深入人心。与国外相比,医院仍然是国内医疗的主要实施单位。就诊病人越多,病情越重,医院的收益就越大。但是医疗商业化将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充分,医患关系紧张。同时,目前,许多疾病的诊治和预防都依赖于高技术,但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医学高技术对于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正向作用,但同时也有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弱化医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其实许多常见病需要的只是适宜技术[9]。
2 现代预防医学发展的改进措施
2.1 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
虽然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保护人群健康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社会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仍然相对不足,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资源有限,不能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增加。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的投入与重视程度。相关职能部门可根据各级卫生部门提供的疾病信息,对我国居民健康影响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进一步充分利用当代高速发展的各种传播媒介,如网络、电视等,加大现有主要疾病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虽然媒体的人群基础广泛,但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在疾病防控相关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保证可被大多数人接受。因为一般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其健康知识也相对匮乏,他们是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所以,需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不被虚假信息蒙蔽,多开展相关科普和免费健康体检活动,提高人群对疾病预防的认知,增强人群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树立疾病预防意识,做到及早识别和治疗。
2.2 改进现有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由于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目前,国内预防医学主要采用LBL教学模式,虽然对于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利[10],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兴趣低下,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可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改进现有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相关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激发学生多向思维[11],与传统的LBL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方面有明显提高[12]。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 ,TBL),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所学课程进行预习,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然后在团队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展开讨论。此过程充分利用了团队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相互交流[13]。以人群预防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The Case-Based Series in Popula-tion-Oriented Prevention,C-POP)[14],以人群为导向,强调案例的作用,将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相关临床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15]。C-POP不仅适用于预防医学,也适用于其他类别的医学生,且不受学生所处年级的限制[16]。目前,这些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育中都有探索性应用,但并未就某一种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推广。此外,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同时,还应全面衡量自身发展情况、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逐步完善现有教学模式,加快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探索符合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发展现状的教学模式,为我国预防医学事业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预防医学人才。
2.3 在实践中增强预防医学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预防医学的专业课程如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的讲课过程中,可鼓励学生通过文献搜索自行学习疾病的流行模式、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病模式;国家及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可以在本科生中建立并实行导师制,即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日常科研工作[17];积极引导学生更多的开展相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对预防医学相关领域知识的认识;构建多种类型的生产实习、实践基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加强预防医学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流能力,增强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便其更好的适应毕业后的工作[18]。
2.4 加强国际交流,加快预防医学的国际化进程
人才培养是预防医学发展的基石,而在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间的交流增加,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挑战。各高校除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国内外高校联合举办研讨会;增加教师赴国外的学习机会,引进国外优秀学者,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19]。强调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的国际经验及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这些正是我国现有预防医学人才所欠缺的。为此,要将预防医学发展同国际化进程紧密相连。
3 总结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口众多,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预防医学作为一个“群体医学”,可有效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对维护人群健康和实现WHO所倡导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与公众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现代媒介技术,倡导正确舆论导向;在整合医学院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改进现有预防医学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加快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推广和应用符合实际情况的预防医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建设更为广泛的实践平台,强化预防医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树立全球意识。通过以上优化措施更好地将预防与临床相结合,紧密把握人群健康状况的最新动态,更加有效地开展治疗工作,切实做到“防治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预防医学对于保护人群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摘要:针对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促进我国预防医学更好更快地发展,使其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预防医学,主要问题,优化方法
预防改进措施 篇2
《中国质量认证》2003年第5期刊发的《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的区别》(以下简称《改进》)一文认为,持续改进与纠正预防措施统称为改进,持续改进是“好上加好”,纠正预防措施是“由坏变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一、持续改进、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不是并列关系,纠正措施、预防措施隶属于持续改进。
1.ISO 9000:2000标准3.2.1.3条款将持续改进定义为:“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该条款在“注”中指出:“制定改革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程序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从这个定义和“注”可以看出,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是持续改进的表现形式之一。
2.ISO 9001:2000标准8.4条款由这样一段叙述:“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当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存在的问题时,组织通常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形式进行改进,允许说明纠正和预防措施隶属于持续改进。
3.ISO 9001:2000标准8.5条款将持续改进、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作为其三个条款的标题,似乎说明三者似并列关系。但从8.5.1条款“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同属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之一,于支持改进不是并列关系。
二、持续改进不一定是“好上加好”。
《改进》一文认为,纠正预防措施是围绕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所开展的活动,表明组织的能力不足。这种观点与持续改进是“好上加好”相互矛盾。
2.ISO 9004:2000标准的附录B指出:“改进过程应当重复用于遗留问题,以及用于为进一步改进过程制定目标和解决办法。”在这里,提到了“问题”二字,说明持续改进不一定是“好上加好”。
三、采取预防措施不能表明组织的能力不足。
预防措施的实施对象是潜在的不合格,其目的在于防止其发生。如果采取预防措施后,没有发生不合格,说明组织的能力是满足要求的。组织采取预防措施的原因,是发现其过程能力表现为恶化的趋势,不能表明其能力不足。
“持续改进”和”纠正和预防措施”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一直都认为持续改进是质量达到要求后的进一步提高,而纠正和预防措施则是已发生不合格或有潜在不合格时采取的改进措施,那么,持续改进包括纠正预防措施吗?
还有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也是有区别的。纠正措施是为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预防措施是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预防改进措施 篇3
学生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对黑龙江省多所中专学校的调查中发现,有72.5%的中专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学生暴力现象,54.1%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遇到过学生暴力现象。这些数字说明了黑龙江省中等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暴力问题。中专生暴力现象的产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有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人多方面的原因。
1.学生暴力现象形成的家庭原因
经研究发现,从表面上看,中专生的暴力行为发生在中专校,但这些行为往往都与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以及不良家庭环境影响有关。
①缺陷家庭是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的一大“杀手”,是滋生学生暴力现象的重要“温床”。
一般说缺陷家庭是指父母分居、离婚,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父母双失、父母缺一等无法履行各种义务的家庭。缺陷家庭不仅表现为家庭实体或家庭关系的缺陷,而且也表现为对青少年教育上的缺陷。在调查中得知,在当今的中专生中,缺陷家庭的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35%以上。有暴力行为的学生中,缺陷家庭的孩子所占的比例高达70%以上。缺陷家庭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意志消沉,逐渐滋长、形成沉默、孤僻的畸形心理。他们厌恶父母和家庭,甚至将这种情绪扩及到社会。这种心理趋势,比较容易向反社会的违法方向转化。
②父母不良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给子女带来不良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主要成员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这些“教师”的言行,对孩子们的心理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双亲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思想信念,不仅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反映和内化,而且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社会生活的基础。父母行为不道德,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未成年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由小到大,不断地学习模仿,就会逐渐学坏。
③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是产生校园学生暴力现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溺爱表现出无节制的娇生惯养,长期溺爱就使子女在心理结构上发生变化,表现为过分的自尊,有优越感,自我炫耀,意志力弱,情感强烈而不稳定,性格脆弱,脾气暴躁,放纵任性。
④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是产生校园学生暴力现象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2.学生暴力现象形成的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暴力现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指的学校不仅仅是学生现在就读的中专学校,也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
①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是形成今天中专学校学生暴力现象的重要原因。
有的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维护学校荣誉,就劝“差生”退学,或勒令其退学;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能耐心教育,具体分析,而是采取压服、歧视、打骂体罚等不正确教育手段,甚至简单开除了事。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失去完成义务教育的机会,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他们的心灵扭曲。这些学生感到他们被遗弃了,没有前途了。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由于升高中无望,在社会上容易学坏,而中专又是免试入学,所以,家长将这部分学生送到中专来。他们来到中专后,他们很快就成为学校的不稳定因素,打架斗殴、抢同学的东西、勒索钱财等暴力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
②学生暴力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苦果。
由于高考或中考的需要,许多学校把主要教学力量都投入到重点班上,忽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在教育过程中,偏重对学生智育的提高和培养,忽视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不公的现象极容易引起非重点班的学生对升学深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学习无兴趣,纪律松弛,行为放纵。中专生大部分在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没考上高中,可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更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因此,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造成今天中专学校学生暴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中专学校管理方法的失误诱发了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
有不少中专学校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而是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更有甚者,他们“以罚代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师生的隔阂与对立情绪。学校“以罚代教”、教师粗暴的态度,甚至体罚打骂,也直接熏染着学生,使部分学生对他人也变得粗暴起来,也有的学生用破坏公物或同学的东西来报复学校和老师,从而上演一幕幕学生暴力事件。
3.学生暴力现象形成的社会原因
中专生是生活在社会中思想意识尚不成熟的人,社会大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很大。在调查中,有73.4%的学生认为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成长影响很大。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中专生成长,却能诱发他们产生暴力行为的因素。
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有着严重的腐蚀作用。现在,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抬头,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而一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却遭到了破坏,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善恶不分的现象,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②某些影视作品及出版物对中专生的不良影响。
为了追求票房利润,部分影视剧中充斥着格斗、凶杀的画面,过分渲染着暴力情节,这些场面刺激青少年争强好胜、动辄暴力的心理。一些低格调刊物所宣扬的腐朽没落的伦理道德观念,使青少年的道德认识混乱,道德标准模糊,思想轻浮、寻求刺激,严重地冲击和削弱了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学习、模仿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影视剧中过分的渲染暴力以及格调低下出版物的影响,是产生中专生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不良的社会交往对部分中专生的影响。
青少年由于认识能力低,思想尚未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有时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因而,在对外交往中,很容易结交一些不良的社会“朋友”。目前中专生信奉“哥们义气”结成不良群体而发生打架斗殴,甚至进行抢劫、偷盗等暴力行为也是屡见不鲜的。
④网络不良文化对中专学生的不良影响。
“网吧”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视野、快捷的方式、廉价的服务吸引着中专生。中专生远离父母生活在城市,没有父母的约束,并且相对中小学生,中专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自由度大,他们一旦迷恋“上网”,很难自拔。有人曾把互联网比做“双刃剑”,它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增加了青少年知识,给青少年人的发展带来机遇,但互联网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网上的黄色“垃圾”极易诱使中专生误入歧途;网络游戏含有血腥暴力内容,这些内容吸引和刺激青少年。现在不少“网吧”已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成为暴力事件的多发地。根据笔者调查,有38.4%的中专生认为“网吧”是最易发生学生暴力事件的地方,所占的比例最高,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4.暴力现象产生的学生自身原因
中专学校发生学生暴力现象与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中专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心理上看,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由于其知识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缺乏分清善恶、美丑的能力,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审美观。
①部分中专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随着国外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管理思想的引进,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步,但同时,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及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现在,一些中专生在价值取向上,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一些学生不关心社会,缺乏同情心、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
②中专生的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漠。
中专生是特殊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不仅文化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有一部分学生纪律散漫,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77.3%的中专生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当前中专生法律知识水平的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中专学校是学生暴力现象发生的“重灾区”。
③中专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现象。
中专生的年龄大都在16~18岁,正处在青年初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认为由于未成年人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巨大差异,使得未成年人在向成人的转化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心理矛盾与冲突。又由于中专生正值青春期,年龄偏小,且远离父母,在感情上比较空虚,他们渴望着情感的交流和来自异性的爱慕,但由于对爱的肤浅理解,产生了情感的误区与困惑,有的学生因感情问题而引起了同学之间的矛盾,这样往往引发了同学之间的暴力行为。
④部分中专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中专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由于今天的中专生生活的社会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今天的社会充满着激烈竞争,他们在就业和生存的压力比过去的同龄人大得多。又因为,现在的中专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是父母及亲友的宠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既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也很少经历生活挫折。因此,当他们远离父母来到中专校独立生活时,面对新的事物,面对新的困难,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这些心理问题困扰着部分中专生,有时诱发学生暴力现象。
学生暴力现象的预防措施
1.重视家庭教育
现代科学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学龄前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品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的教育,不是家长以外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替代。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广泛、经常的宣传,使整个社会和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加强和改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避免学生暴力发生的重要性。
2.改进学校教育
中专学校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应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同时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中专生的法制教育,重视青春期教育特别是青春期性教育。
3.为包括中专生在内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青少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公安、工商部门要利用现行的法律坚决打击传媒和娱乐行业中的不法行为,要切实加强文化和娱乐场所管理;文化及影视管理部门对进口影片、翻译小说等外来文化要从社会效果着眼,有所取舍,从源头上保证传媒的质量,防止暴力、淫秽等不健康的东西流入青少年中间;海关、出入境部门要把好国门,防止暴力、淫秽物品传入国内。
4.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及公安部门沟通机制
为了减少学生暴力的发生,学校应经常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长要主动向学校了解学生的情况,社区与学校、家长也应该建立沟通机制,把学生在社区的表现反映到学校,反映给家长,公安部门也要把他们掌握的学生暴力情况及时通报学校和家长,这样就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及公安四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做到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各种动态,将学生暴力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5.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遭遇暴力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及时报告学校和父母,遇到严重暴力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面对学生暴力事件而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只能是姑息养奸,使小暴力变成大暴力,后果不堪设想。
6.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
预防改进措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ICU选取20名女性护士为研究对象, 年龄为22~35岁, 平均年龄为 (28.00±3.67) 岁, 在ICU工作经验为1~15年, 平均 (8.00±3.81) 年。排除外伤史, 骨科, 怀孕和肾脏疾病。
1.2 方法
1.2.1 以帮助病人翻身侧滑冰仿生学原理轴滚动
拉低转速的方法。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患者需要移动护士站, 在旁边的一张床, 将病人远端手放其胸口处, 远端膝关节屈曲。护士为两脚前后分离的膝盖站立, 并使重心落在脚上。患者远端手的肩膀, 臀部, 随着移动他们的体重张力[3]左腿, 右腿。在近端半长轴顺势拉 (患者可以配合踏板的同时要求他的床) 的患者, 使患者从仰卧位容易变成侧卧位。
1.2.2 帮助病人站立坐
方法:要协助病人仰卧在床上, 双腿分开与坚实的基础, 护士把病人的右手臂肘关节以上, 放在他的左肩及背部。在顶部的护士, 呼吸密码“向前, 倒几次手, 同时支持右肘的患者, 利用患者的重心落在惯性时间和机会站在你的脚。
1.2.3 帮助患者从平车床
方法:患者平卧于平车, 平车和床平行放置, 靠近床边后制动, 两名护士站在平车和床的两侧。一个人将移动低板放置在病人的身体床边 (移动板上限或在一个气垫移动) , 旁边的床侧护士拉或移动单气垫, 同时保留对侧力水平的10次助攻, 以推病人的肩部和臀部, 将患者移动气垫后, 取舒适体位, 谨防病人在操作过程中, 倒在了地上。
1.3 疗效评价
(1) 职业性腰背痛症状抱怨度 (Y) :1=无职业在调查期间发生腰痛;2=过长有轻微的职业性腰背疼痛症状, 破线后在下一个工作日消失;3=工作与职业性腰背疼痛症状。不影响工作, 休息后能够自行缓解;4=职业腰痛症状, 临床工作是有限的, 损失工作日需要休息。 (2) 前2个月的培训后护士腰痛发作频率。统计2个月内护理人员职业性腰背痛症状抱怨度, 1=1 170~1 210 h;2=1 211~1 250 h;3=1 261~1300 h;4=1 301~1340 h;5=1341 h以上;对职业腰背痛的危险意识水平 (1=认识2=更多的强调3=十分重视;4=非常严重) , 移动患者改善技术的掌握 (1=明白一些基本临床应用;2=基本能源临床应用;3=精通, 灵活应用于临床) 。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统计相关数据, 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数据, 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影响症状因素及相关性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时.各将因素数量化值或单位如下:X1年龄 (1=18~22岁;2=23~27岁;3=28-30岁;4=31-35岁) ;X2护士在ICU212作年限 (1=2年以下;2=3-5年;3=6-10年;4=11-15年) ;X3文化程度 (1=中专;2=大专3=本科) ;X4累计监护患者总时数 (2个月内总共监护患者的累积时间, 1=1170-1210h;2=1211-1 250 h;3=1 261~1 300 h;4=1 301~1 340 h;5=1 341 h以上) ;X5对职业腰背痛危害性的认识程度 (1=轻视;2=比较重视;3=重视;4=非常重视) ;X6改进移动患者技术掌握程度 (1=了解, 部分应用于临床;2=基本能应用于临床;3=熟练掌握, 灵活应用于临床) 。以上6个因素依次进人方程的变量分别为X1、X2、X6, 影响腰背痛因素Logistiel N归结果见表1。将患者一般资料, 入方程变量, 影响腰背痛因素Logistiel N归结果见表1发生呈正相关, 而对移动方法掌握程度、文化程度及对职业腰背痛危害性的认识程度与其呈负相关。
2.2 腰背痛的发作频率比较
20例护士年龄22至35岁, 平均龄 (28.00±3.67) 岁, 在ICU工作经验为l~15年, 平均 (8.00±3.81) 年。培训前腰背痛的发作频率 (5.85±1.50) 次, 培训后 (4.10±1.33) 次, 腰背痛发作次数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86, P<0.05) 。
3 讨论
3.1 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发生状况
由于韧带、椎间盘和脊柱因年龄增长会发生退行性变化, 而多数护士日常工作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4]。同时因为ICU护士特殊的工作环境需经常进行病号的搬运工作, 高负荷的体力活动导致腰痛在ICU护士中常发[1]。该研究结果表明, 年龄、护士在ICU32作年限与腰背痛的发生程度呈正相关 (P<0.05) , 改进移动患者方法掌握程度、与腰背痛的发生程度呈负相关 (P<0.05) 。导致腰背痛发生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年龄、移动患者方法掌握程度, 护士在ICU工作年限等。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2 正确的移动患者方式可减少护士职业性腰痛的发生
人体运动过程中肌力与重力是相互抵抗的, 搬运患者过程中常用的抬举动作恰好与重力方向相反, 这就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抬举患者, 这种不协调的作用力在给患者带来不适感甚至损伤, 前移的重心会使脊柱与重力线产生角度, 加大腰椎损伤或腰背肌劳损的可能性[6]。IUC护士由于工作任务重, 本文研究中20名护士均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性腰痛。这是长时间脊柱负荷增加, 引起的损伤导致的。针对此情况, 该院在实际工作中, 针对ICU护士的实际情况, 采用简单的辅助工具如塑料片, 移动软垫, 移动板来减轻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不恰当的用力, 达到防止职业性腰痛的目的。
3.3 加强自身的锻炼
ICU护士由于长时间的护理以及繁重工作带来的工作压力, 身体素质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本文研究中, 选取的20例ICU护士经问卷调查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研究表明[7], 医务人员由于长时间的工作, 但几乎没有躯干的肌肉运动, 这是主要导致腰背痛的发生的发生原因。因此, 对于ICU护士进行良好的腰部保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进移动方法, ICU护士逐步掌握了正确的工作姿势, 锻炼背部肌肉。该研究显示, ICU护士移动方法的掌握, 可以提高他们预防职业性腰背痛的意识, 降低腰背疼痛的发病率,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清清, 黄丽萍, 林小兰, 等.泉州市部分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腰背痛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7) :490-492.
[2]田素斋, 唐丽梅, 殷立士.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影响因素及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9) :856-858.
[3]谢国莲, 苏嫦娥.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5) :82-84.
[4]杨永丽, 周意, 刘慧珠.护士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2) :76-78.
[5]Daraiseh N M, Cronin S N, Davis L S, et al.Low back symptoms among hospital nurses, associations to individual factors and pain in multiple body reg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010, 40 (1) :19-24.
[6]唐丽梅, 田素斋, 殷立士, 等.护士职业性腰背痛与职业紧张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5 (11) :1715-1717.
预防改进措施 篇5
全国检察机关侦查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召开 曹建明强调
全面加强和改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
全国检察机关侦查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今天下午在大连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检察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全面加强和改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更好发挥检察机关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曹建明说,近年来,检察机关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加大办案力度,强化办案措施,针对影响国计民生、群众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开展一系列专项工作,坚持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有机统一,保持了办案工作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反渎职侵权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机制逐步健全,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进一步提高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水平和实效;坚持不懈地强化对自身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狠抓队伍建设,执法水平和公信力有了新的提升。
曹建明指出,要充分认识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检察机关一定要全面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有针对性地全面加强和改进侦查和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努力使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法治进步对检察机关执法理念、侦查模式、工作机制和队伍素质的更高要求和全面考验。
曹建明强调,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加强和改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一要围绕服务保障经济发展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国家重点投资领域、资金密集行业以及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中的职务犯罪力度,继续深化商业贿赂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坚决遏制一些行业和领域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势头。正确处理执法办案与服务大局的关系,既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办案,防止和克服脱离职能搞服务,又要坚持把执法办案放在大局中审视和判断,防止和克服就事论事、就案办案、机械执法。二要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善于把握社会矛盾背后所反映的职务犯罪,有针对性地加大查办和预防工作力度,从源头上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的职务犯罪案件,社会管理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职务犯罪案件。坚持把化解矛盾贯穿始终,通过有针对性地查办案件,促进群众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妥善解决,防止因自身执法不当激化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大局。更加注重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犯罪预防,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三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突出查办和预防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矿产资源开发、教育、就业、医药购销等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地沟油”、“毒胶囊”等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背后的职务犯罪,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侵占国家、集体利益和侵害职工群众权益的职务犯罪,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中发生的贪污、挪用强农惠农富农资金、扶贫资金、救灾救济资金等职务犯罪,以及其他严重损害群众经济权益、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职务犯罪,继续抓好查办和预防涉农惠民领域贪污贿赂犯罪、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等专项工作。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加大对群众举报线索的查处力度。四要围绕惩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正确把握和处理惩治与预防的关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侦防一体化机制,完善预防调查、预防咨询、警示教育、报告、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提高预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促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建设。
曹建明指出,要以学习贯彻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契机,大力提高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要树立正确执法理念,紧密结合侦查工作的实际,强化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和监督意识,牢固树立、自觉践行“六观”、“六个有机统一”和“四个必须”,在执法办案中自觉坚持并切实体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并重。二要着力转变侦查模式,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措施、依法全面收集证据,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内外部协作和制约。切实保障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会见权等各项权利,高度重视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综合运用各类强制措施,既保证侦查工作顺利进行,又重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三要创新完善工作机制,规范上下级检察院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任务和关系,更好形成上下紧密联系、地区之间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特别是侦查部门与侦查监督、公诉部门的协作配合与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执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的协调配合,形成惩治职务犯罪的合力。四要大力推进科技强侦,进一步加强侦查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侦查工作的科技含量。
曹建明强调,要高度重视对侦查工作的监督制约,切实保障侦查权依法正确行使。一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对执法办案各环节进行更为严格的规范,坚决及时纠正一切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行为。把案件管理机制建设作为规范执法的重要措施,促进侦查活动严格依法进行。二要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根据修改后刑诉法的新规定,认真梳理执法办案中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和部位,进一步健全内部监督制约体系。把保障辩护律师和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等作为内部执法监督的重点,加大检务督察力度。三要严格落实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曹建明指出,要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的领导。各级检察院党组要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的研究,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把握正确发展方向。要高度重视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队伍建设,以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始终保持这支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办案能手,引进充实一批审讯、会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执法办案环境,主动向党委和人大汇报侦查和预防工作的重大部署,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排除干扰阻力。充分运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等平台,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更加有效地防范和打击跨国跨境腐败犯罪。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胡泽君出席会议。高检院副检察长邱学强主持会议。
预防改进措施 篇6
【关键词】护理质量;压疮;手术室护理;持续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82-01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指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压疮多发生在体质虚弱、长期卧床的病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创伤大、难度高、体位摆置复杂、手术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容易发生急性压疮。一旦发生压疮,不仅延长了术后的康复时间,引起术后并发症,而且发生压疮之后引起的治疗费用要远远大于预防费用。所以,正确认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急性壓疮的形成因素,采取合理的护理对策,是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认真面对的课题。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2-3l。2O世纪8O年代初,CQI开始用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并逐渐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原则_4]。我院2006年1月 2011年12月应用CQI原则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预防术中急性压疮的形成,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O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术前无压疮存在的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9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51岁~ 75岁,平均64.6岁;
1.2 方法
采用CQI原则,培训手术室护理人员,制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中护理路径图,要求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并按照CQI原则进行护理质量过程的监控。
具体方法:术前1 d访视病人,对病人进行术前综合评估,包括病人的营养状态、心理状态、手术部位及体位、麻醉方式、预计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是否输血等,找出可能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按Nortor危险因素评分法判断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建立手术病人皮肤情况登记表,手术开始和结束后巡回护士对病人全身皮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急性压疮易发部位。侧卧位:耳郭、肩峰处、髋部、大转子、膝部、踝部。仰卧位:枕骨隆突、肩胛、肘部、脊柱体隆突处、足跟、骶尾部。俯卧位:额部、颊部、女性乳房、胸骨部、肋缘突出部、髂前上棘、男性生殖器、膝前部、足趾。发现皮肤受压,采用《护理学基础》推荐的分期方法将压疮分为I期~ Ⅳ 期,并认真做好记录。术中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及时处理。
2 结果
共评估病人90例,术后发现急性压疮2例(5处),男1例,女1例,压疮发生率为2.2 。手术种类为单侧侧人工髋关节置换2例,2例病人中1例为I期压疮,1例为Ⅱ期压疮,经过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应用CQI原则可提高骨科术中护理质量 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cQI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cQI强调过程改进、持续改进、预防性改进的原则;提倡不断寻求改进机会,主动发现和分析已出现的问题及潜在问题的迹象趋势;强调事前的质量控制以达到根本性的质量改进。
4 小结
预防改进措施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5]。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术前无压疮存在的择期行骨科大手术病人121例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63例, 女58例;年龄51岁~75岁, 平均64.6岁;因股骨头坏死或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者43例,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者9例, 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者69例。
1.2 方法
采用CQI原则, 培训手术室护理人员, 制定骨科大手术病人术中护理路径图, 要求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进行骨科大手术病人的护理, 并按照CQI原则进行护理质量过程的监控。具体方法:术前1 d访视病人, 对病人进行术前综合评估, 包括病人的营养状态、心理状态、手术部位及体位、麻醉方式、预计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是否输血等, 找出可能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按Nortor危险因素评分法判断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建立手术病人皮肤情况登记表, 手术开始和结束后巡回护士对病人全身皮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急性压疮易发部位。侧卧位:耳郭、肩峰处、髋部、大转子、膝部、踝部。仰卧位:枕骨隆突、肩胛、肘部、脊柱体隆突处、足跟、骶尾部。俯卧位:额部、颊部、女性乳房、胸骨部、肋缘突出部、髂前上棘、男性生殖器、膝前部、足趾。发现皮肤受压, 采用《护理学基础》推荐的分期方法将压疮分为Ⅰ期~Ⅳ期, 并认真做好记录。术中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进行干预, 及时处理。
2 结果
共评估病人121例, 术后发现急性压疮4例 (5处) , 男2例, 女2例, 压疮发生率为3.3%。手术种类为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1例, 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2例, 双侧人工膝关节置换1例。4例病人中3例为Ⅰ期压疮, 1例为Ⅱ期压疮, 经过治疗和护理, 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应用CQI原则可提高骨科术中护理质量
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CQI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CQI强调过程改进、持续改进、预防性改进的原则;提倡不断寻求改进机会, 主动发现和分析已出现的问题及潜在问题的迹象趋势;强调事前的质量控制以达到根本性的质量改进。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和生活服务的过程和效果[6], 以及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程度, 是医院质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 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保障部门, 手术室的质量管理情况直接反映医院的水平, 影响到病人的安危和社会对它的评价, 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手术护理的质量过程控制, 对病人术中情况可以随时把关和控制, 随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了手术护理的整体质量。护理质量管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 实施全面护理质量管理, 就是要对整个护理过程和各个具体的护理环节及其可影响护理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建立从病人进入手术室到离开的质量控制系统, 进而加强护理质量管理[7]。将环节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手术护理过程中, 制订术中护理质量过程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方案, 明确骨科术中护理的各个环节、关键质控点和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 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质量原则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更科学、合理、有效的质控工具, 为决策层提供一个新的评价视野, 达到控制手术室护理终末质量的目的, 提供环节质量控制方法在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3.2 应用CQI原则分析压疮形成因素
3.2.1 压力因素
骨科大手术体位的摆置所形成的对身体局部压力是急性压疮的主要因素[8]。手术过程中病人要固定于某一特殊的手术体位,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病人身体某些部位的组织要持续受到压迫, 当其压力超过正常皮肤的毛细血管压力时, 就可阻断毛细血管对组织的血液供应, 引起皮肤组织缺血、缺氧, 无氧代谢产物在受压部位淤积, 其毒性作用便引起皮肤组织细胞变性, 皮肤变红、变硬, 甚至形成水疱或表皮细胞脱落, 形成压疮。
3.2.2 局部受压时间过长
研究表明, 正常情况下受神经支配的皮肤能忍受5 h或更长时间的缺血, 在69.75 mmHg (1 mmHg=0.133 kPa) 压力下, 组织持续受压2 h 以上就能产生不可逆损害[9]。术中发生压疮的病人手术时间均超过4 h , 且压疮发生的部位均在受压部位。
3.2.3 应激反应
手术本身的创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免疫机能下降, 皮肤抵抗力下降, 疼痛引起潮气量减少, 而手术又使组织器官耗氧增加, 使皮肤处于相对缺氧状态, 负重点和骨突部位的皮肤较非手术期更易形成压疮, 手术中体腔暴露过长, 大量盐水冲洗体腔, 导致受压区域供血减少, 易发生压疮[10]。
3.2.4 物理力的联合作用
造成压疮的3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病人躺在手术床上, 由于重力因素在病人与手术床接触部位产生压力。由于床单、约束力、体位垫等表面不平, 病人移动时会产生摩擦力。剪切力是导致压疮的第2个危险因素, 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害, 由摩擦力和压力相叠而成, 与体位关系密切[11]。
3.2.5 情绪紧张
手术者多数心理紧张, 在情绪紧张状态下肾上腺大量释放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糖代谢紊乱, 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破坏, 可诱发和加重现有疾病, 造成病人的情绪紧张, 抵抗力下降, 发生新的疾病, 易发生压疮[12]。
3.2.6 其他手术因素
手术中血液冲洗液、渗出液外流等原因致使床单潮湿, 移动病人时动作粗鲁, 造成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被去除, 皮肤的天然屏障被破坏, 也是引起压疮的直接原因之一[13]。手术病人处于麻醉状态, 也是导致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14]。
3.3 应用CQI原则制订压疮预防对策
3.3.1 重视术前评估, 实施压疮的预防措施
构建皮肤管理和术中急性压疮监控系统, 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教育, 熟练掌握Braden等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使用[15,16]。骨科大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大、难度高、体位摆置复杂、手术时间长等特点, 因此骨科大手术病人都属于急性压疮高风险人群, 必须重视术前评估, 制订预防计划, 减少压疮的发生。
3.3.2 正确摆放体位
将以往的护理经验、护理知识及手术医生的需求相结合, 以保证病人的舒适、安全, 制订合理的手术体位摆置方案[17,18]。摆放体位时应注意力学原理, 能充分显露手术视野, 维持有效的循环, 避免组织的过度牵拉, 松紧适宜, 避免由于体位摆放不当而造成的急性压疮。
3.3.3 选择合适的体位垫
好的体位垫是手术体位的保证。凝胶垫由聚硅酮凝胶制成, 半固体材料, 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压性, 与人体皮肤相容性好, 可有效防止压疮的发生[19]。
3.3.4 重点保护压疮易发部位
安置手术体位前应判断病人身体何处为压疮易发部位[20], 选用柔软的海绵垫或凝胶垫给予保护, 避免此部位与床面接触。摆放体位时应避免拖、拉、推, 动作轻巧柔和, 协调一致, 避免对着力点和固定点的压迫, 既要保证安置体位的牢固性, 又不妨碍呼吸运动和静脉回流, 更要注意避免对软组织及神经的压迫和牵拉, 安置体位后, 应再次评估病人皮肤的完整性。
3.3.5 术中预防压疮, 动态监测护理效果
术中严密观察病情, 发现体位改变及时纠正, 切实要做到预防在先, 防患于未然。若手术时间过长, 在病情许可和手术医生的同意下, 对肢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21]。及时输血、输液, 避免由于微循环灌注不足而引起的急性压疮。
3.3.6 注意体温的调节
术中注意保暖, 防止病人因低温引起躯体循环不良, 皮肤抵抗力下降继发压疮的发生[22]。术中使用加温毯, 随时观察毯面温度, 并避免病人皮肤直接接触毯面, 防止由于毯面温度过热而引起皮肤损伤。输血前应先自然复温, 待接近室温后再输。
3.3.7 提高手术床的质量
在手术床上加波纹海绵床垫, 加厚床单可有效缓解摆置手术体位后的压力。
3.3.8 避免手术床单皱褶
手术床上的床单要保持平整、干燥, 床单干净无细小杂物, 减少与皮肤摩擦, 以达到预防压疮的目的[23]。
3.3.9 其他
术中提醒术者减少对病人直接或间接的压力;改进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手术结束后, 巡回护士应认真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 护送病人回病房时向病房护士进行皮肤现状的交班;术后尽量减少或避免术中受压的部位继续承受压力。
4 小结
预防改进措施 篇8
低体温是指核心体温小于36℃。低体温多发生在小儿和老年患者。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1]。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为老年男性,常合并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机体抵抗力较差。加上术中需要持续冲洗大量电切灌注液等各种因素,因此容易发生低体温。一旦发生低体温不仅延长术后的康复时间,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2]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3,4]。所以正确认识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手术护理人员需认真面对的课题。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5]。20世纪80年代CQI开始用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并逐渐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原则。我院对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应用CQI原则进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护理,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前列腺电切手术患者110例,年龄58—77岁,平均67.5岁。
1.2 方法
术前一天到病房访视病人,对病人进行术前综合评估,包括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麻醉方式、预计手术时间等,找出可能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建立手术病人体温情况登记表。手术开始和结束后巡回护士对手术病人全身皮肤温度进行全面检查,术中及时加强对病人皮肤温度的观察,对早期出现低体温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及时处理。
2 结果
共评估患者110例,术中发生低体温8例,低体温发生率为7.8%。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术中低体温得到了有效控制。
3 讨论
3.1 应用CQI原则可提高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的护理质量
CQI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不管是全面质量管理(TQM),还是ISO9000标准都把持续质量改进作为永恒的目标[6]。CQI强调过程改进、持续改进、预防性改进的原则,尽可能使全体护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提高护理质量。将环节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手术护理过程中,对前列腺电切患者手术过程术中的护理工作,要做到严格把关,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术中护理质量过程管理的基本框架的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具体实施步骤,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提高了手术护理的整体质量。我们要了解手术过程中的关键质控点和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主抓这些重点,并坚持改善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更有效的质控工具,它为手术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手术操作规程,切实地改善了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为决策层提供一个新的评价视野,有利于医院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3.2 应用CQI原则分析影响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因素
3.2.1 术中反复冲洗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需要大量的电切灌注液(3000ml/袋)持续冲洗,加上病人身体下的铺巾部分被冲洗水浸湿,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这是导致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3.2.2 麻醉因素
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大多采用的是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后核心部位的热量重新分布末梢组织,这使得维持平均体温的核心温度下降。
3.2.3 环境因素
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7]。手术室采用的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3.2.4 机体散热因素
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冰冷的消毒液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
3.2.5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u4℃冷冻库血或1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4]。有报道,500ml库存血在5~10min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5~1℃。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3.2.6 年龄因素
前列腺电切术都是老年患者,老年人因为骨胳肌的萎缩和脂肪组织的增多,其基础代谢率降低和热量生成减少,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3.2.7 自身因素
老年病人由于对自己的疾病认识不足,无完整的心理适应过程而导致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8h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8]。
3.3 应用CQI原则制定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对策
3.3.1 重视术前评估
手术室护士术前一日到病房访视病人,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醉方式、手术体位等等,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
3.3.2 实施麻醉时
由于躯体暴露热量容易散失,而且体表温度比中心温度下降速度更快。因此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应尽可能减少身体暴露面积,注意肢体保暖。
3.3.3 输入复温的库血、液体
实验表明[9],术中若静脉输注大量低温液体可诱发寒战,短时间内输入大量4℃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注的液体复温至37℃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因此,进行输液、输血前将液体、库血放入恒温箱进行复温,是最简单、最有效地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
3.3.4 防止体腔热量散失
术中由于大量的电切灌洗液冲洗,术前一日将电切灌注液放入恒温箱(温度设定为37℃)复温,便于手术中使用。手术部位用3M粘贴巾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和手术中冲洗液浸湿手术铺巾对皮肤的冷刺激,以减少体热的散失。
3.3.5 术前准备
病人进入手术室之前将室温控制到24℃,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中单防止漏电。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调节适宜温度。
3.3.6 保证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恒定
为保证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温正常,我们要加强手术过程中对病人的体温检测,及早地对病人体温进行观察,对出现低温患者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当地保暖。
4 小结
为了避免手术中病人出现低体温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措手段,在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和体腔的散热,营造从体外到体内的恒定温度,采取多种措施来给病人保暖。把CQI用于低体温的预防中,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护理措施得到及时落实。各个相关环节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杜绝了由于低体温带来的并发症,缓解了病人的经济压力,缩短了住院的时间,在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的同时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运用CQI原则不仅操作方法简单,而且对病人伤害小,降低了病人的疼痛,可以帮助其及早地恢复病情,它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改善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深化了护理的功效,有效地降低手术中低体温情况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因素和护理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行经前列腺电切术患者110例,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术前进行低体温的危险因素评估,术中对易发生低体温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做到及时处理。结果: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是预防前列腺电切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前列腺电切术,低体温,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小颖,吴新民.围手术期低体温[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9):7122714.
[2]赵书娥,尹灵朔,赵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2213.
[3]卿思明,赵文度,王学勇.麻醉与低体温[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4,5(1):89.
[4]赵晶,罗爱伦.麻醉与围术期体温调节[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10):887[4].
[5]吴锦梅.浅谈持续质量改进[J].中国医院管理,2006,11.
[6]许新军.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9,15(5):31-35.
[7]邹小芬,姜剩勇.1例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病人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4,2(3):55256
[8]安刚,薛富善.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04.
预防改进措施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接受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 分两组, 各50例。试验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0~70岁, 平均 (30.5±6.5) 岁;住院时间1~10 d, 平均 (5.3±1.2) d。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年龄25~70岁, 平均 (31.5±6.8) 岁;住院时间1~15 d, 平均 (5.5±1.2) d。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P>0.0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方法: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原则, 具体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呼吸道护理等的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则遵循持续质量改进护理[3,4], 具体为: (1) 在科室内成立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队, 护士长担任小队长, 借助以往的临床病例以及专业文献, 对神经外科感染的多发部位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 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措施。 (2) 对手术室的空气质量进行改进, 定时清洁手术室, 手术医师和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 最大程度地控制手术室的排菌量。对于急症患者, 术前要为患者擦身, 将呼吸道分泌物以及呕吐物等清理干净, 保证患者身体的清洁。 (3) 对脑脊液漏进行护理质量改进:患者实施常压引流是为了预防逆行感染的发生, 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头部处于低位, 使引流袋处于切口平面的下方。 (4) 对引流高度进行质量改进:在脑室外引流时, 要合理调整引流瓶的位置, 严禁脑脊液发生回流, 而且引流过程中的引流瓶以及引流管必须选取一次性产品, 如果引流过程中出现引流管堵塞或者不畅, 应左右轻柔旋转, 促进引流, 严禁上下插入处理。 (5) 对急性置管护理进行质量改进:对急性置管患者由于没有进行全面、规范的消毒处理, 因此导管必须在2 d内进行更换, 同时应用薄膜敷料进行固定, 减少血管刺激性强的应用, 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6) 对后颅凹手术护理进行改进:后颅凹手术脑脊液漏发生率高, 由于手术复杂度高, 用时较长。因此在围手术期护理时必须应用适量的抗生素, 预防颅内感染。
评价方法:详细记录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其他部位感染的发生例数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试验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分别为2例 (4.00%) 、1例 (2.00%) 、0, 对照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分别为10例 (20.00%) 、8例 (16.00%) 、2例 (4.00%) 。试验组感染发生3例 (6.00%) , 明显少于对照组感染的20例 (40.00%) , 且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通过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来实现对容易诱发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加强护理的方式, 而且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案, 能够及时地发现以往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其总的目的就是保证护理质量管理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5]。现阶段各级医疗机构都在将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方法和手段应用于临床的实际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很容易出现颅内、呼吸系统等部位的感染, 而感染的发生和手术用时较长、出现脑脊液瘘、置管不规范、脑室外引流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6,7]。此次研究中显示,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 试验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分别为2例 (4.00%) 、1例 (2.00%) 、0, 对照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分别为10例 (20.00%) 、8例 (16.00%) 、2例 (4.00%) 。试验组感染发生3例 (6.00%) ,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例 (40.00%) (P<0.05) 。这说明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案, 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的发生, 提供临床治疗效果[8]。
总之,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案能够明显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对于预付患者术后感染和提高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富瑾, 王晶.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四川医学, 2013, 34 (4) :623-625.
[2]王旭红.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北方药学, 2013, 10 (7) :194-195.
[3]徐锡梅.神经外科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6) :735-736.
[4]陈殷钰, 符杏清.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1 (8) :215-216.
[5]覃秋玲.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健康之路, 2013, 12 (10) :472-473.
[6]秦德广.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6) :992-993.
[7]李千红, 刘瑞, 卢秀萍,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5) :1418.
预防改进措施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病例随机抽取2013年11月~2014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手术治疗患者, 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12例。所有患者病程持续时间最长13 d, 最短1 d, 平均病程 (6.3±2.3) d。100例患者依照具体的护理方法分为改进组与常规组, 每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指导、饮食指导与用药护理等。改进组使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具体的护理措施为:强化患者营养摄入, 保持病房环境卫生。 (1) 手术室空气质量降低, 容易诱发长时间手术感染率的提升, 所以应提升患者和施术者的卫生健康, 减少细菌排放量。紧急手术患者可以在手术前快速擦拭患者的身体与清除患者的呕吐物, 提高患者的洁净度; (2) 强化脑脊液漏患者体位护理与切口护理, 对患者使用常压引流方式,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把引流袋放在切口的平面位置以下, 以避免发生引流袋回流而诱发颅内逆行感染; (3) 脑室外引流情况下, 护理人员需要对引流瓶高度做有效控制, 以避免发生因为脑脊液回流而诱发临床感染。引流瓶与引流管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 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引流阻塞不可使用上下插入操作, 而是需要通过左右轻旋以防止逆行感染情况的出现。使用挤压引流管的方式将组织碎块阻塞引流管的问题解决, 避免因为脑室端冲洗而诱发颅内感染; (4) 需要紧急置管的患者, 需要在48 h内更换导管, 选择薄膜敷料将导管行固定处理, 针对疑似污染的病理要及时更换。尽量少使用对静脉有较大刺激性作用的药物, 以防止发生静脉炎感染的情况; (5) 针对实施后颅凹手术的患者, 因为这一手术的位置相对特别, 其出现脑脊液渗漏的几率很大, 所以, 在结束手术治疗之后, 为了避免感染的出现, 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适量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为了防止颅内感染的出现, 可对患者实施腰穿持续性引流。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不同部分感染发生率情况进行记录与对比;同时依据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就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 总分为100分, 其中60分 (不含60分) 以下为不满意, 60~84分之间为满意, 85分以上为十分满意。本次共发出100份问卷调查表, 且全部收回。满意度= (十分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部分感染发生率情况分析
改进组患者总感染率20.0%, 常规组患者总感染率44.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情况分析
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 改进组患者中有39例十分满意, 9例满意, 2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96.0% (48/50) , 而常规组患者中有31例十分满意, 11例满意, 8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84.0% (42/50) ,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常规组相比, aP<0.05
注:与常规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对比使用持续质量改进与两组的术后感染率发生情况, 发现神经外科术后感染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是颅内、下呼吸道和泌尿道, 而影响感染率的因素有手术时长、血流感染、脑脊漏液、不合理置管等[2], 显示神经外科术后护理需要从细节着手, 全程监督。
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核心是全程高质量控制, 其所重视的是在传统护理基础上提升更高的护理标准, 保持护理质量管理始终在一个良性运行环境中执行, 神经病外科的临床护理过程中, 可以选择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措施以实现对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以切实提升临床护理效果[3]。
李静等[4]研究指出,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对提升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控制护理现场质量等都有促进性意义, 能够让医护人员在重视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更好的注意感染管理与控制。本次研究中显示持续质量改进能显著降低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率, 相比常规护理的44.0%, 改进组20.0%的感染率明显更低, 表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式, 在预防与控制术后感染作用上有切实作用[5]。
综上所述, 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对降低术后感染率有显著效用, 临床应用价值现实性意义明显。
参考文献
[1]刘欣菊, 谷海英, 刘欣梅.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效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4) :6004-6006.
[2]应莲琴, 王卫珍, 唐慧琳,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普外科意外拨管中的应用.医院管理论坛, 2014 (2) :37-39.
[3]吴金香, 沈立芳, 吴丽红.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内科留置尿管感染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0) :940-941.
[4]李静, 田丽, 李想, 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术后感染中的应用.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 :556-559.
对付哮喘,预防措施先行 篇11
本病的病因复杂,大多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当然,也受到体内外某些因素的激发。临床上将哮喘分为外源性、内源性和混合性3型。外源性哮喘的激发因素有:空气传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埃、动物毛屑、各种曲霉菌、鸟类羽毛等);经口摄入的过敏原(如鱼、虾、卵蛋白、牛奶、酒、麦类及某些药物等);注入人体的过敏原(如血清、疫苗等);直接接触的过敏原(如油漆、染料等)。职业性哮喘属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的激发因素有: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引起的呼吸道反复感染;情绪波动、紧张不安;气候因素(如气温、湿度的变化,气压的高低)。此外,剧烈运动、月经均可导致哮喘发作。混合性哮喘的临床特点介于前两型之间。哮喘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常随气候变化而复发,经过适当的治疗或季候转换而好转。它有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特点,严重者可发展成肺气肿,最后导致肺心病。但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特别是疾病的初起阶段,有一定的缓解期。抓紧这一时机,采取预防措施,对防止哮喘的发作、减轻病情有重要意义。
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1,去除激发因素。改善体质,调整内因,脱离过敏原,是预防哮喘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对职业性哮喘更为重要。哮喘患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吸入有害气体,尽量不吃鱼类、虾、卵蛋白等食物,以减少哮喘发作。在冬季及气候多变时应加强防寒保暖工作,防止呼吸道病毒与细菌感染。有感染灶者应及时去除病灶,如摘除扁桃体、鼻息肉,拔除龋齿等。在缓解期内,患者应根据自身状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医疗体操、呼吸训练、散步、太极拳及气功等,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要避免剧烈、持久的运动,如剧烈奔跑可使儿童或青年患者哮喘发作。生活要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不用激发哮喘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心得安等。
2,脱敏治疗。对已经吸入过敏原的患者,要做抗原脱敏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用花粉、屋尘或螨等过敏原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脱敏治疗。剂量、浓度可逐渐递增。一般在好发季节前3个月开始脱敏治疗,连续治疗15周为1疗程。每年可根据好发季节的多少接受1—2个疗程。
3,免疫增强剂(哮喘菌苗)。可预防或减轻哮喘发作。常用三联(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奈瑟球菌)或五联(增加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在发病前3个月应用,通常2个月后方见效。
4,酮替芬。对外源性哮喘效果较好,在发病季节前2周开始服用,每日2次,每次1—2毫克,口服6周。
5,色甘酸二钠。主要用于外源性哮喘,对内源性哮喘患者也有效。对运动、劳累引起的发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发病季节前开始使用,2—4周见效。每次吸人20毫克,每日3—4次,由特制的粉末吸入器吸入呼吸道。
6,气雾剂。依赖糖皮质激素者可用二丙酸地塞米松气雾剂吸入。成人每次吸人100微克,一日3—4次。通常在用药后2—3天见效,5—10天才发挥最大作用。吸入疗法可避免大剂量全身给药而产生的副作用。
7,低压舱。采用此法预防支气管哮喘,不必打针、吃药。只须将病人安排在低气压环境中,每天2小时,10天为1疗程。经治疗后,大多数外源性哮喘患者发作次数减少或消失。
预防改进措施 篇1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132例无基础病 (如糖尿病、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 化脓性或穿孔坏疽性阑尾炎伴腹膜炎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即治疗组68例 (52%) 和对照组64例 (48%) , 男性72例 (55%) , 女性60例 (45%) , 年龄13-65岁, 其中20岁以下22例 (17%) , 20-50岁87例 (66%) , 50岁以上23例 (17%) , 发热87例 (67%) , 病程为2-4d, 均为我院住院病例。
1.2 手术方法
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 取右下腹麦氏切口, 均为小切口, 约2-4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时出血处用止血钳钳夹暂不结扎, 待缝合切口时多数出血处已不再出血, 少数出血处可用电凝止血, 沿切口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分离肌层时顺肌纤维方向分离, 动作要轻柔, 牵拉应适度, 打开腹膜后如腹腔或盆腔有脓液应尽量吸引干净, 切除阑尾后如腹腔或盆腔内脓液少, 可用生理盐水纱布擦拭, 如腹腔或盆腔内脓液多者, 可于右下腹或盆腔放置橡皮引流管, 引流管应另开口于右下腹引出, 生理盐水擦洗切口后, 用可吸收线将腹膜间断疏松缝合, 肌肉层、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用丝线行全层间断垂直褥式缝合3针, 术后7d拆线, 切口内无线结存留。
2 结果
治疗组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化脓[3% (2/68) ], 经拆除缝线畅开引流, 行延期缝合, 切口愈合良好;5例发生皮下硬结[7% (5/68) ];3例发生切口处红肿[4% (3/68) ]。住院天数除2例切口感染患者住院11d外, 其它均为7-8d。随防半年至1a无切口疝发生。对照组有11例发生切口感染[17% (11/64) ], 经拆除切口缝线换药引流, 其中7例[11% (7/64) ]切口形成瘢痕;18例发生皮下硬结[28% (18/64) ];23例发生皮肤红肿[36% (23/64) ], 住院天数为7-15d。随防2月至3月仍有3例[5% (3/64) ]发生排线反应。两组对比结果见表1。
经对两组病例的切口感染化脓、皮下硬结、切口处皮肤红肿、瘢痕形成及有无排线反应率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1.1 一般资料
切口感染是急性阑尾炎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特别是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穿孔伴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情况下施行的手术。据报道, 未穿孔组发生切口感染化脓率在10%, 穿孔组可达20%以上[1]。多因腹腔内脓液污染切口, 其次为切口内存留有异物 (线结) 、积血和积液引流不畅所致, 感染部位多在肌层与腹膜间腔隙, 也可在腹壁各层间。临床表现为术后2-3d发热, 切口处局部肿胀或跳痛, 局部红肿、压痛、有波动感, 穿刺可抽出脓液。应强调术中保护切口, 注意无菌操作, 减少污染, 消灭死腔, 减少切口内线结的存留, 传统的切口缝合方法是腹膜用丝线连续缝合, 腹壁分3层或4层缝合, 致使切口内存留很多死腔和线结。因切开切口及分离肌层时有出血或渗血, 牵拉肌纤维时损伤组织有水肿和渗液, 渗液和渗血及线结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营养和场所, 致使切口感染化脓。我们采用的方法解决取消了切口内线结, 减少了切口内的死腔和剩余切口内的死腔内引流问题。小切口组织创伤小, 渗出少, 缝合后死腔小。用可吸收线将腹膜间断疏松缝合, 可使腹膜与肌层之间的渗血和渗液及时通过疏松缝合的间隙引流入腹腔, 因腹膜和大网膜均有很强的吸收功能, 所以流入腹腔的渗血渗液及时通过腹膜和大网膜吸收。肌肉层、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用丝线行全层间断垂直褥式缝合3针, 可以消除腹壁切口内的死腔, 有利于组织愈合, 使皮缘对合良好而不翻卷。如果术后2-3d出现切口感染, 及时折除切口缝线, 畅开引流, 待伤口新鲜后可延期缝合, 切口仍可愈合良好, 不留瘢痕。因切口处肌层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3层肌束相互交错构成, 不会发生切口疝。术后7d拆线, 切口内无线结存留。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 缩短了手术时间, 术后切口小且美观, 无并发症, 经临床观察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 经随访无切口疝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问题。方法总结我院在小切口的基础上腹膜间断疏松缝合加腹壁全层缝合的患者 (治疗组) 和传统缝合患者 (对照组) 共132例, 进行临床分组对比观察。结果经临床对比观察, 治疗组患者恢复快, 痛苦轻, 切口感染率有显著下降。结论缝合方法改进在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缝合方法,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