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控制措施(共12篇)
改进控制措施 篇1
目前, 国内大、中、小型尿素企业有数百家, 其中, 大型尿素装置超过30套, 基本上都是采用造粒塔进行尿素造粒。许多老式造粒塔属于A型结构, 塔体高度低, 顶侧排气, 所排放的尾气粉尘含量相对较高。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 一般排放浓度在300~600mg/m3。新型造粒塔为B型结构, 塔体相对较高, 顶中排气, 尾气排放粉尘浓度相对较低, 一般在100~300mg/m3。而发达国家尿素粉尘排放指标为小于50mg/m3。由于认识水平以及治理粉尘技术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尿素企业仍维持现状继续生产。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 不少企业对尿素尾气粉尘排放越来越重视, 已开始组织技术力量研究治理措施。现将我公司的情况简介如下。
1优化工艺控制
(1) 蒸发岗位制定《尿素产品质量点检表》, 1h记录一次下塔尿素的温度, 以及大气温度、湿度、喷头转速、蒸发真空度等数据,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2) 二段蒸发温度T09507须控制在134~137℃, 并作为重要工艺指标进行考核;严格控制上塔蒸汽压力在 (2.4~2.8) ×105 Pa, 控制造粒温度T09603与T09507温差不大于2℃。
(3) 蒸发二段喉管冲洗采取连续冲洗和间断冲洗相结合。连续冲洗主要是为了防止在喉管处形成大块的尿素而引起熔融泵入口堵塞/汽蚀, 间断冲洗主要是彻底消除喉管处的尿素结块。
(4) 主控应及时调整喷头转速与负荷相适应。对于非正常情况下 (如喷头溢流) 提高喷头转速, 生产正常后应及时调整。
(5) 严格控制下塔尿素温度在60℃以下。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32℃、湿度75%以上) , 应控制该温度不低于55℃。
(6) 定期彻底清理造粒塔底部锥体内的结疤尿素, 防止刮料机下部的刮板与锥体发生研磨而使一部分尿素被研为粉末状。
(7) 在冬季, 如果发现下塔尿素的皮带上扬起的粉尘较多, 则很有可能是尿素中的水含量控制太低造成的。操作中可以适当降低蒸发系统二段真空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扬尘现象。
2改进措施
(1) 将国外Tuttle公司“T”型喷头改为浙江温岭生产的ZL-H型尿素造粒机喷头, 从生产造粒的情况来看, 产品质量达到预期效果。改造后产品整体粒度较原来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尿素产品中粒度在2.00~2.80mm的占比由16%提高到34%, 1.5~2.0mm的尿素颗粒由原来的40% (质量百分比) 提高到现在的55%。产品外观得到明显改善, 减少了粉尘的产生。
(2) 结合装置实际情况, 在蒸发转循环三通阀HV09601与造粒软管之间加装过滤网, 有效过滤尿液中的杂质, 防止喷头喷孔的堵塞, 减少粉尘的产生;喷头由原来的一周清理一次, 改为2月清理一次, 保证了蒸发系统的稳定运行。
改进控制措施 篇2
2015年质量控制管理持续改进措施
一、病历书写总体质控目标
严格执行病历质控标准,应归档病历的甲级率达90%以上,乙级率控制在10%以内,丙级病历控制在零,对9种单项否决为丙级的病历控制为零。
二、病历书写质控与持续改进
(一)目前病历质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形式,忽视内涵,从而造成核心制度落实流于形式。
2、医院管理不严,未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3、科室质控小组未认真负责,质控力度不够。
4、医务人员知识缺乏,主要缺乏中医知识。
5、病历质量监控流程不规范。
(二)上病历书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诊断错误,与病情不符。
2、入院记录:书写医师资质不够。
3、长期医嘱带教漏签字。
4、病程记录超时限。
5、上级医师查房记录过简,内容千篇一律,无疗效分析、无具体治疗措施,对治疗无指导意义。
6、个别医生的病历字迹潦草,页面不整洁。
7、中医辩证分型千篇一律。
8、中医病历鉴别诊断欠妥,辩证过于简单,内容不够全面。
(三)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1、医师缺乏认识,主要缺乏中医方面的知识。
2、部分医生工作责任心不强,马虎大意。
3、院领导重视程度不高,科室领导把关不严。
4、质控人员未认真负责,质控力度不够。
(四)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及实施方案
1、加强业务学习,医务科应加大培训力度,改进培训方式。
2、院领导及科室领导要提高认识程度,严格管理,制定配套的奖惩措施。
3、加大培训力度,制订相应可行的培训计划,改进培训方式。
3、完善院科三级病历质控管理体系。
4、检查标准化:病历表格形式统一规范,减少系统误差,培训检查人员,使检查标准统一,检查结果量化,具有可比性。
5、检查制度化:考核方式方法形成规范的制度,包括结果反馈、奖惩措施、持续改进措施等。
6、将病历书写质量作为评价科室、个人医疗工作质量的指标,制定有力可行的奖惩机制。
改进控制措施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发生了较大的经济犯罪案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弱化。一些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互相监督、制约结构不完善,股东大会、监事会作用有限;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甚至主要靠“人治”对企业进行管理,内部控制起不到风险防范作用。有的企业内部控制未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造成了许多重大的舞弊事件。如,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会计卞中贪污挪用2亿元科研资金;有内部控制制度而执行不力,或是董事会功能缺失,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炒作油品期货,造成巨大亏损5.54亿美元大案。诸如此类触目惊心的经济案件是内部控制缺失和失效的直接后果,不仅导致各单位经营效率低下经济效益差,而且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者利益,破坏了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扰乱了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要认真分析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改进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偏低
由于现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对内控概念定义不统一,各有侧重,不同组织,部门对内控目标的设定,也是不同的,没有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性指标。内部控制目标的定位是构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它是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以及考核、评价内部控制的指导性参照物。但从我国现有内部控制规范来看,其定位还局限于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防错纠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方面,属于内部控制目标的最低层次,即操作层面,范围过于狭窄,未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目标相联系,不适应企业发展变化的环境需要和企业战略的要求。内部控制是管理控制系统的部分,其最本质的作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目标,这也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未提及经营目标,是一缺。建立内部控制规范应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考虑。因此,要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既要遵循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又要立足于现实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目标定位不仅要有操作层次的,而且应确定“经营观”甚至“战略观”内控目标。
(二)内部控制规范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内容集中于会计领域,内容范围不宽泛。《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从会计控制角度,规范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准则定位于企业会计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相应内部控制内容、范围将日益广泛,应包括企业文化理念、经营哲学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内容只涉及会计,未提内部控制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不仅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和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反应,它还影响企业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系统以及监控活动的设计和执行,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我国目前许多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不在于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而在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例如,公司治理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导致高层管理者控制权过分集中;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或带头越过内部控制等等。为此,必须构建一个完整内部控制框架,跳出把内部控制仅锁定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
(三)内部控制评价规范不完善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内部审计;二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从某种意义讲,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部控制内容。而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未提及内部审计,未将内部审计作为重要控制内容和方法,这种规范缺陷与《会计法》相悖。由于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企业本身缺少建立内部控制的源动力,企业制定内部控制也只是为了满足有关部门的要求,因而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在我国基本上没有形成气候,更未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内部控制设置方式未充分考虑可操作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设置,需考虑企业自身经营特点来进行,同时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我国内部会计规范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及相关岗位,应当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及反馈各环节。该规定限定于内部控制的设置是按照业务项目来进行。按照业务项目设置内部控制,会出现大量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复,同时,不容易被企业及相关部门所理解。
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应将管理的重心由内部控制转向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一)完善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价值观、组织结构、控制目标、员工能力、激励与诱导机构、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二是要加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突出董事会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核心作用;三是以先进的企业文化为导向,形成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四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每一个人进行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二)制定并分解、落实目标
企业目标可以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目标的制定是风险管理流程的首要步骤,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同时确定对目标的实现有潜在影响的事项,保证制定的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
(三)识别事项,并对其发生趋势进行计量
企业风险管理应识别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可能影响企业战略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的一件或者一系列偶发潜在事项,这些潜在事项风险来自于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而且可能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上出现。对企业目标实现存在潜在影响,企业的管理者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反应,并采用一系列技术来识别事项的起因,对企业过去和未来的潜在事项以及事项的发生趋势进行计量。
(四)对潜在事项进行风险评估
对潜在事项风险评估可以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对企业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对固有风险的风险反应模式就能够确定对固有风险的管理措施;其次,管理者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关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
(五)选定风险反应方案
风险反应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和接受风险四类,对于每一个重要的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的风险反应方案。在个别和分组考虑风险的各反应方案后,还应从总体的角度考虑企业选择的所有风险反应方案组合后对企业的总体影响。
(六)加强信息和沟通
企业的信息系统收集、捕捉数据要根据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和反应的需要而定,并保证将风险维持在风险偏好的范围内。企业在信息和沟通方面,不仅对现在信息进行沟通,还要对包括过去和未来潜在事项的信息进行沟通。沟通要在企业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的沟通,还要相关的信息与企业外部相关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换,如,客户、供应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股东等。
(七)加强风险防范控制
汽车噪音控制技术及改进措施 篇4
关键词:汽车噪音控制
1汽车噪音产生的原因
1.1发动机噪音
燃烧噪声: 发动机工作循环由点火开始到燃烧结束期间是燃烧噪声的主要原因, 发动机噪声包括进气噪声和本体噪声,燃烧压力振荡构成了气缸内压力谱分量。燃烧噪声连续频率占有相当比重。同时零件相对运动引起的撞击,机械作用力产生的弹性变形所导致的表面振动为机械噪声。它与汽车的运动件结构等因素有关,过发动机气缸内周期性变化的压力作用产生的。 燃烧噪音是由于气体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的。表面点火等不正常燃烧,致使发动机各部件振动而引起的噪音。 机械噪音是由于运动件的机械运动而产生的。发动机的活塞受侧向力产生横向移动,由于存在间隙,形成活塞上的气体压力。
1.2轮胎噪音
轮胎花纹槽中的空气被地面挤出与重新吸入过程所引起的泵气声,轮胎噪音来自泵气效应和轮胎振动。泵气效应是花纹与路面之间的空气受挤压,空气就迸发出噪音。
1.3传动机构噪音
传动齿轮承载着动负荷,动负荷通过轴在轴承上引起动负荷使壳体激发出噪音也会引起较大的噪声汽车在行驶中,由于传动机构及来自路面的振动所引起的噪声,其中齿轮传动的机械噪音是主要部分。 随着轮齿之间滑动的变化,齿轮误差与刚性变化而引起的撞击声,齿轮噪音大部分则变成了变速器后桥强迫振动的激振源,噪音将随着汽车的行驶状态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1.4减振器噪声
摩擦撞击异响,伴随汽车车身有较大的振动,特别是在汽车行驶于不平路面或转弯时,发出的数百赫兹的声音,当汽车以20~50km/h速度行驶在凹凸、减振器能发出数千赫兹的高频声音,有时当汽车在恶劣路面快速行驶后突然停车才可以明显听到。 具体原因是由于减振器异常噪声问题的复杂性,传统的减振器检测工作对产品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差。因此,需要检测人员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需要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提高了测试精度,减少不人为因素的影响,准确地发现减振器在性能上存在的某些缺陷。液力减振器的声音很弱, 为沉闷的“噗噗”声。原因是减振器零件不符合技术要求、装配工艺不合理、零件磨损或破损。或者是活塞杆的纵向振动,经过固定器传递到车身引起的噪声。
2汽车噪音控制措施
2.1发动机噪音的控制措施
2.1.1采用隔热活塞以提高燃烧室壁温度,采用隔热活塞以提高燃烧室壁温度,降低空间雾化燃烧系统的柴油机的燃烧噪音。 缩短滞燃期,降低空间雾化燃烧系统的直喷式柴油机的燃烧噪声。
2.1.2降低发动机本体噪声就要改造振源和声源,提高机体的结构刚度,严密配合间隙,降低汽缸盖噪声。提高油底壳的刚度减少振动噪声。将一种阻尼材料与零件结合成一体来消耗振动能量,减少共振的幅度, 降低零件的传振能力,增加了零件在临界频率以上的隔振能力。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部分通过进气管送回气缸,其初衷是改善进气温度和燃烧室壁温度,有效降低噪声的作用。
2.1.3采用双弹簧喷油阀实现预喷。主喷之前进行着火的预反应,减少滞燃期内积聚的可燃混合气数量。降低双弹簧喷油器燃料混合气的形成,以此对怠速工况的燃烧噪音产生影响。将原本打算一个循环一次喷完的燃油分两次喷,减少滞燃期内积聚的可点燃燃油量。
2.1.4采用增压。提高废气再循环技术, 使得进入气缸的温度增加,降低柴油机的的机械负荷与热负荷使得燃烧延迟期缩短,降低气缸最高压力,低频部分气缸压力提高, 共轨喷油系统是柴油机电子控制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可以减少滞燃期内喷入的燃油量。
2.1.5减小供油提前角。供油提着火延迟期内喷人的燃料量不同,从而使发动机功率, 油耗和噪声发生变化。 机械噪声是发动机运动件之间作用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它与机械噪声在实际上是难于严格区分的。
2.2轮胎噪音的控制措施。
汽车在高速行驶时,轮胎也是产生噪声的一个来源。实车惰行法已经测得:这类噪声是由于轮胎和空气与车身的冲击与摩擦而产生的噪声,随着最高车速的不断提高, 车胎振动噪声问题日益突出,连带车身壁板结构振动所引起的噪声,噪声能量主要在低频区,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类似于“轰隆声”, 造成车内乘员强烈的不舒适感。因此,胎面采用橡胶轴套和其他弹性隔振材料,需要调整好轮胎的负载平衡,选用有合理的钢丝帘布子午线轮胎是降低轮胎噪声的有效方法。
2.3齿轮噪音的控制措施
1)螺旋角。斜齿轮传动比较平稳,螺旋角增大,噪声降低;啮合系数控制在1.1~1 .9之间,噪声可降低2 ~ 4d B,齿侧间隙控制在0.2ram以下,降低齿轮直径。 选用低噪变速器,发动机与变速箱及后桥主减速器与底盘用橡胶垫进行柔性连接,达到隔振的目的;控制转动轴的平衡度,降低扭转振动。
3齿轮噪声的控制措施
以幅板形轮体与整体形轮体相比,整体形轮振动小,噪声也小。
3.1齿轮材料和结构。提高齿轮材料内部的阻力,如采用尼龙夹布层材料制作正时齿轮,降低齿轮噪音效果较好,也可以采用弹性隔振齿轮,
改进控制措施 篇5
一、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缺陷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的管理制度与组织架构,影响 高校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高校的组织文化氛围并影响内部控制参与者的控制意识,是实现具体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整体风险意识比较淡漠。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各高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机遇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高校管理层不同于 企业 管理层,很少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风险意识比较淡漠,在决策上缺少 科学 的风险评估机制,在追求“一流”的道路上过分强调“大楼”等硬件建设。伴随着求大、求新、求洋高标准的往往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为此,许多高校以某项收费权作为抵押,通过向银行借贷的形式筹集资金,并由此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对高校收费的政策稍有变动,看有可能给高校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高校合并”使许多高校的院系重新组合,内部空间布局发生调整,造成一部分校区资源紧张,另一部分校区资源闲置。所以,资金严重不足和资产严重闲置成为许多高校比较典型的现状。
(二)决策机制有效性和决策制度的完备性等较薄弱。高校一般都是专家治校,但经济管理专家在高校管理层担任职务的并不多。虽然有的高校设有总会计师职位,但总会计师在决策中的影响力有限,在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高校主要领导兼任校内重要法人单位法人代表或董事长职务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必然会造成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对该类校内法人单位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以致有些校内法人单位游离于高校内部控制机制之外。
(三)决策机构权力和职责不明确。许多高校设有校(院)务会议、财经领导小组、基建委员会、收费领导小组等决策机构,这类机构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职责重叠、权力和职责分配不明确现象,集体决策只是形式,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无法体现。例如,很多高校为了建设新校区而成立“新校区建设指挥部”,但由于缺乏授权机制,对指挥部与校基建委员会、校务会议、财经领导小组、招投标领导小组、基建处等机构的权限没有合理划分。指挥部的总指挥一般为主要校领导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容易在工程预算、招投标、工程变更、工程决算等控制环节上出 问题。
(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高校组织架构中地位偏低。高校资产基本上都是国有资产,高校的经济实体也都属于国有,但是,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归属于财务部门,在人员编制、管理权限等方面都受财务部门影响,对国有资产安全的监控力度不强,对高校或其下属经济的投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组织文化对内部控制影响不够。内部控制受高校管理层道德价值观、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组织文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如具有领导集体决策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效果明显强于领导个人决策的高校。但是,当前高校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多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很少将内部控制提升到组织文化建设层面,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一般只局限于高校会计系统内,认为只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如此必然影响到内部控制在高校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上的缺陷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上的缺陷主要有:
(一)合同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缺陷。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高校内部职能管理部门、二级单位的自主性经济活动越来越多。这些经济活动涉及各类经济合同,许多高校对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能隐含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各类经济合同没有制订统一的规范。如某高校下属经济实体没有经过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对外签订了一份加盖系行政公章的技术协议,后因不能正常履行合同而使该校遭受五百多万元的经济损失。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建立订立合同和管理合同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没有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对合同实行归口管理,擅自对外签订合同;三是合同的文本不规范;四是印章的使用权限不明确,有的甚至未经批准私刻公章。
(二)货币资金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缺陷。高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会计系统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包括财务部门及其下属经济实体的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主要体现在防盗窃、防贪污、防诈骗等方面。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货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特别是出纳与银行对账职能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但有的院校由于会计人员编制不足,安排同一个人担任出纳和对账工作,为货币资金安全带来隐患。为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教育 部和财政部规定高校实行银行对账单“双签”制度,即高校财务部负责人必须对每月的银行对账单审核签字,然后再交由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签字,并报经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或总会计师审核签字。“双签”制度有利于明确货币资金安全责任,但很难真正执行到位,因为很多高校的货币资金流量非常大,有的一个月就有上万笔货币资金流进或流出,审核和复核工作量太大。
改进控制措施 篇6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改进措施
为规范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制订、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这些质量控制准则的制订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应当看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还存在着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报告失实等问题,研究改进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水平、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及特征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是指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准则的要求,对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完成、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检查的活动。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具有系统性、严密性、有效性、限制性的特点。
2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造成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审计业务委托机制不健全
审计业务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的同一性决定了如果在重大问题上会计师的意见与委托人的意见向左,则意味着得不到审计业务或是得不到续聘,会计师事务所出于生存需要,在执业审计业务时不得不考虑这一点,独立性自然会受到影响。
2.2 市场恶性竞争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和注册会计师人数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审计市场上僧多粥少,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争夺同一家客户的情况时有发生,审计收费一降再降。为降低成本,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减少审计时间、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加剧了审计质量的下滑。
2.3 从业人员普遍执业时间短,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人员流动快、有经验的业务人员缺乏的普遍问题,由此造成从业人员执业时间较短、业务素质难以有效提升。
2.4 三级复核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建立了项目经理、风险管理部、主任会计师为复核人的三级质量复核制度,但由于社会审计的季节性特点,一个主任会计师可能要签署数百份审计报告,客观上没有足够时间认真履行复核责任,造成三级复核制度的流于形式。
3 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些具体措施
3.1 总分所机制下的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上规模工作的深入推进,执行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从最初的114家减少过半,一些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了更大型事务所的分所,一些较大规模的事务所为业务拓展需要,也开始在全国大中城市新设分所,总分所机制下的审计质量控制成为新形势下行业质量控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3.1.1 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制度,树立质量至上、防范风险的质量控制基本理念
总分所机制下的会计师事务所董事会或类似管理机构要将统一的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质量至上、防范风险的质量控制基本理念。质量控制的统一包括执行统一的执业标准和执行统一的质量控制制度。
3.1.2 建立职责分工明确的质量控制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别质控人员的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法定代表人)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在事务所董事会下设立审计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专业标准委员会。
审计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主任会计师担任主任委员,委员由负责审计风险管理、质量控制、业务执行的管理合伙人或权益合伙人以及审计风险管理部负责人担任。专业标准委员会由负责专业标准建设的执行董事担任主任委员,委员由负责专业标准建设、审计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的管理合伙人或权益合伙人以及专业标准部负责人担任。
3.1.3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外派复核人制度,重大项目的质量复核实行条条管理
审计质量外派复核人制度是指由总所风险管理部统一向各分所派驻审计质量复核人员,对各分所的重大审计项目履行二级复核职责的制度。
3.1.4 制订重大项目的评判标准,对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分别适用不同的复核机制
重大项目由于其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执行最为严格的复核制度,一般项目可以适用简化的质量复核流程。
3.1.5 建立审计工作底稿整理与检查制度,对质量控制实施交叉检查
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统一的审计工作底稿整理及检查制度,在总所和分所及分所之间实施交叉检查。
3.1.6 建立统一的培训管理办法和员工职业道德规范
为保持和提升事务所员工的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事务所对人才的培养,需要规范员工培训和外部培训服务工作,通过培训使各层次、各岗位上的员工素质与执业技能得到提高,制订及执行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
3.2 对重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措施
对重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分为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部分。
3.2.1 事前控制
建立业务承接核准制度。审计及相关鉴证业务的承接,须遵循独立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同时充分考虑专业胜任能力。
3.2.2 事中控制
审计项目的事中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具体业务实施阶段,必须审慎安排项目组成员,在业务正式开展前,召开项目组动员会,明确业务执行的总体要求,加强审计过程中的督导。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复核操作规程,对复核机构的组织安排、复核人员条件、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复核流程、复核时间安排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3.2.3 事后控制
对于重大审计项目,建立审计项目的总结会制度。在工作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召集项目组成员进行认真的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发现弥补不足。
建立审计档案归档制度,审计档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记录和宝贵财富,对于指导以后年度的审计工作及在出现审计纠纷时证明会计师事务所所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应予妥善保管。
3.3 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事项的质量控制措施
从近年来嚗光的审计失败案例来看,对于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质量控制弱化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事项执行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审计人员必须亲自控制往来款项的函证。
有形资产盘点程序的实施应严格按准则执行,不能搞形式,走过场。重大审计项目实物资产的监盘(盘点)比例,按金额计算应达到账面余额的50-70%。
银行存款是企业舞弊案件的高发区域,须执行特别的审计质量控制程序。审计人员应在企业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到被审计单位基本户开户银行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或外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直接查询与获取开户信息资料,检查有无账外银行账户的存在。
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调查,防止虚增销售。
审计全程重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审计人员在运用分析程序时,应注意养成分析性思考的习惯,在审计业务执行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该首先考虑运用分析程序;通过分析发现不合理迹象时,暂时不要寻求财务人员的解释,尽可能去访谈或观察业务部门;对客户的解释应视重要性和风险及合理性来决定是否取证;对重要和高风险的账户及交易应当实施更加强有力的分析程序。
参考文献:
[1]陈晓芳.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9-21.
[2]季松.会计师事务所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审计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0):38-40.
[3]李峻.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质量控制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8,(18).
改进控制措施 篇7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 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极为严重。近年来, 由于企业内部会计在基础工作中的不规范、不完善, 以及在数据核算方面的弄虚作假, 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极为严重, 而这主要体现在在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如一些常规性的印单分管制度和重要的空白凭证保管制度都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会计的凭证填制得不到原始、合理的有效凭证支持;账目上还常出现一些人为的会计数据篡改, 做假账, 甚至还出现隐瞒和虚报收入利润, 导致企业出现资产不清, 债务不实的状况。
第二, 企业内各岗位职能不能在行使职权内有效发挥, 出现越权行为。在很多企业中, 由于会计与相关人员岗位设置的不科学、不合理, 以及岗位职责的规定不明确, 这就使得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程序环节中的工作人员, 不能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最后导致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制度”失去原来的效用, 高层管理人员开始超越自己的岗位职权, 不履行正常的审批程序, 滥用职权, 还蓄意营私舞弊, 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三, 企业内部会计的发展远远地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脚步, 以及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只有采取经常调整经营的方针和策略, 通过收购其他的企业, 或在异地开办分支机构, 增设相应的生产管理部门, 增加生产线等措施来完成它在市场中的竞争目标和管理计划。然而这些计划的实施却导致原有的控制程序对新增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失去控制作用, 从而产生一定的错误和弊端行为, 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也有一些企业一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成了, 就一了百了, 不随着外部经济的发展、内部经济业务的增加及管理要求的提高而进行及时的修订和完善, 使得原有的会计制度失去了时效性, 不能适应经济的变化。
第四, 企业费用支出出现失控现象, 潜在的亏损与日俱增。一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 便大力地拓展业务, 并鼓励相关人员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 但在这部分费用支出上却没有给予相关的约束监督机制, 最后导致了有关人员大手大脚地挥霍浪费, 使本来就很薄利的企业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 而原本就处于亏损中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有的企业内部, 由于会计控制内容的不规范, 在购销环节中的职责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和规定, 导致最后存货的发出不按规定的手续办理, 也不能及时和会计的记录相核对, 造成多年的积压存货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巨额的潜亏隐藏在库存中, 最后导致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措施
首先,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我们必须将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彻底地分离, 并要求企业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及相关的工作职务, 并且明确地规定他们的职责权限。比如在物资采购业务中, 批准进行采购与直接办理采购就属于两个不相容的职务, 因此这两个职务就必须要由两个人来担当, 通过类似这样的职务分离, 我们就能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有效地实施, 从而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其次, 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我们必须要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这就要求, 企业内部的各层管理者, 都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相关的责任, 审批人必须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范围进行审批, 经办人必须在授权范围内, 按照审批人的审批意见进行业务办理, 如果出现审批人超越审批范围审批的现象, 经办人就有权拒绝办理, 并可以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再次, 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机制, 我们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会计系统。只有具备有效的会计系统, 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所有真实的交易, 对交易进行充分详细地描述, 并在会计报表上做适当的分类。通过有效的会计系统我们还能更准确地把握交易的价值, 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 此外, 我们还能在会计报表上公允披露交易及它相关的注意事项。
最后, 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机制, 我们还必须要提高内部会计控制主体人的素质。会计及相关人员是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执行者和实施者, 他们在贯彻内部会计控制任务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 我们应该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展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各项活动内容, 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以便增强他们的约束力和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而且, 在新经济条件下, 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之, 在新形势下, 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不断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和强化内部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 还要严格地约束会计控制程序的所有人员, 最终从源头和制度上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 合法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从而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勇.浅析如何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现代会计, 2004 (3) .
改进控制措施 篇8
(一) 物流成本
物流是指商品或物品从供应商发出到送达目的地的流通、流动, 是根据需要进行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组合。物流成本即耗费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
(二) 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控制是指按照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 核算、调节和监督成本的消耗过程, 及时发现与所制定的成本目标之间的差异, 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 从而不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对象一般分为以下形式: (1) 以物流成本的形成过程为控制对象, 即以供应、生产和销售环节作为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 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不同的环节上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2) 以物流服务的功能为成本控制对象, 即对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各个物流作业或物流功能的角度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控制的原则。 (1) 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原则。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原则即通过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使物流成本达到最低。但强调总成本最小化并不意味着一味的降低某部分或某种形式的物流成本。在降低物流成本时, 要考虑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而耗费的成本与取得的预期效益的大小, 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强调成本降低, 但不能因为该项目物流成本的降低引起其他形式物流成本的上升, 关键是要看该项物流成本的变动引起的物流总成本的变化方向。 (2) 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原则。全面控制就是对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各种作业形式进行成本控制, 是对整个价值链上的成本的控制, 是对物流活动耗费的全部成本加以控制。物流成本的控制要遵循全面控制的原则, 但不意味着对所有的物流成本控制程度相同。控制程度是与物流成本目标相关, 与成本目标息息相关的、数量较大的物流成本应进行重点控制。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金额较小的物流成本进行简易控制或实施外包。 (3) 成本分级归口管理原则。物流成本分级归口管理就是将预算出的物流成本分别下达到有关部门、车间和班组, 通过层层分解, 落实到各成本中心、部门或小组、个人, 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全过程、全员性的成本费用管理, 使物流成本费用管理人员监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消耗, 同时, 使生产技术人员参与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
二、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物流成本计算存在不足
成本核算体系不完整。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没有单独设置会计科目反映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多直接计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核算, 因此很难对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再加上企业提供的物流从成本信息不准确, 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这导致许多企业只能将向外部运输企业支付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运杂费和仓储费等作为企业的物流成本。在企业都不能很好的核算自身物流成本的情况下, 即使采用再好的核算方法体系和技术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企业物流成本系统的合理化。
成本核算标准不统一。不同的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 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理解和认识从主观把握物流成本, 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 运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物流成本, 因此物流成本计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使物流企业所计算出来的成本数据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这就给企业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如不同企业间的物流成本无进行比较分析, 也无法评估行业平均物流成本。
(二) 物流供需链成本过高
从供应链来看, 由于企业的采购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 为了减少缺货损失, 企业需要把较多的资金投到原材料的保险储备上。而有些企业没有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调查, 在不了解行情和供应商的情况下大量购入材料, 从而使得企业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增加。
从需求链来看, 由于信息的滞后性以及传递上的不及时, 企业一般不能很快得到市场需求反馈信息, 造成企业盲目组织生产, 这不仅带来物流成本的增加, 也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三) 企业物流管理结构与机制不完善
物流成本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管理, 而在实际工作中, 一提到物流成本管理, 领导和员工马山就想到这是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管的事情;有些企业则把物流部门设在生产部门下面, 只实现了物流成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而其他环节的物流成本则被分散在各个部门里, 得不到及时的监督和限制, 没有很好的将散落的物流费用进行统一集中的控制, 使得大量物流费用去向不明。不少企业对自身物流体制没有理顺, 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 与社会物流的发展与分工不协调, 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框架下, 依然是条块分割、部门分割。
(四) 物流成本费用控制不力
企业经营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 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成本控制。企业目前在物流成本方面, 普遍存在着料、工、费超支而机械设备费以及活动经费又不足的矛盾。针对这种问题, 企业管理者首先应对企业的物流总成本进行分析, 其次将物流总成本分项后进行单项控制, 除此之外, 以考核为手段, 比对物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从而发现成本节约 (或超支) 的金额数量以及存在此种现象的原因, 进一步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制定节约成本开支的具体措施, 挖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
三、物流成本控制改进措施
(一) 树立物流新理念
现代企业, 物流成本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成本构成, 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物流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应改变通过规模效益获取经济效益思想, 把物流成本放到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位置加以对待。要充分树立服务的观念, 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 处理好企业物流与用户的关系, 加强两者的沟通和协调, 并通过利润分享、市场开拓和信息传递等手段, 使两者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合理布局企业物流的地理位置, 为用户提供方便、优质服务。
(二) 建立适宜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
目前企业并未对物流成本设置单独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鉴于物流成本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核算和控制物流成本, 企业应单独设置物流成本科目归集和分配物流成本。企业可以设置“物流成本”一级科目, 下设二级科目“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仓储费物流费用、、库存商品资金占用费、物流设施设备闲置费”等明细科目归集发生的物流成本, 在月末的时候将“物流成本”科目进行分配, 分别计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三) 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 是企业可以从从接受订单到发货的过程中全程控制物流成本, 增加物流系统各环节的灵敏度, 从而使企业节约成本。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主要解决好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目前, 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已逐渐向配送需求计划、重新订货计划和自动补货计划等基于对需求信息作出快速反应的决策系统。除此之外, 企业物流还要加强网络化建设, 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 增加信息覆盖率, 实时掌握信息。
(四) 加强物流成本费用控制
料费和工费的控制。材料采购成本的增加, 可能源于远距运输、没有经济合理地组织材料运输、发生多次中转等造成的物流成本的增加。鉴于此, 采购员应原料的价格控制在预算价格之内;物流技术人员应对材料的规格和性能指标进行技术分析, 争取材料直拨, 减少中转;会计人员应计算好经济库存, 合理确定进货批量, 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而物流人工费用超出预算, 主要是由于实际用工数超过预算, 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用工数量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加强对物流配送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也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机械设备费用与活动经费的控制。控制机械费用首先应结合产品特点和物流方案, 选择合适的设备型号、规格和种类, 尽量减少消耗的台班量, 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机械, 减少机械使用成本;其次, 应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 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开支。企业能够控制的活动经费, 如差旅费、会议费等, 可以通过事前的物流成本计划, 实行定额分配。财务人员也必须严格审查事后的相关原始证据, 以避免有关人员以其他活动所开具的发票来抵消此项任务的开销。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商业会计, 2012 (2) .
[2]陈领会.浅析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会计之友, 2010 (7) .
改进控制措施 篇9
(一)制度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推行了多项财务、会计改革措施,大部分高校能够根据新情况适时修改完善相应的财务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没有一套统一的内控制度,内控措施和手段只是散落在各个相对独立的财务制度中,不利于实现对业务工作的全流程掌控,无法从整体上实现高校的内控目标。
(二)内控意识不强。
就高校管理层而言,受传统教育思想和专业背景的影响,他们更关心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层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如何提高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水平上面,忽视财务管理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普通教职工而言,他们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内部控制的参与性不高。就基层财务人员而言,他们认为内部控制是科长、处长的事,缺乏主动开展内部控制的意识。因此,在高校中,内部控制从上到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内控的范围和对象不完整。
虽然高校已实行全面的部门预算,所有收支一律纳入预算管理。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和思维惯性的影响,高校在内控范围上比较注重对预算内资金的监管,主要是纳入校内综合财务预算的部分,对横向科研经费和创收收入等传统的预算外资金存在着监督不力,控制不严的情况。财务部门在高校的行政体系中往往被定位为服务部门,高校对财务部门的服务态度、报账速度等要求较多,忽视对财务控制、财务监督的作用。加之,高校管理层和普通教职工都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事,内部控制的对象理应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
(四)内控基础薄弱。
首先,岗位责任制没得到有效贯彻。经费管理任务重和专业财务人员紧缺的矛盾已成为高校财务部门的主要矛盾,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为满足教职工的快速报账需求,很多高校没有严格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在岗位安排上,存在着一人兼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多年不轮岗的情况,容易出现贪污挪用等腐败行为。第二,内部审计职能没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相关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缺乏独立性,高校审计部门的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第三,财务报销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强。部分高校管理以“人治”为主,存在着主观决策、主要领导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改变报销制度,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第四,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和业务管理相脱节。很多高校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记账”、“付款”,资金支出的处理和报销基本凭经验、按惯例,没有把业务流程的设计、控制和学校的情况相结合,未能有效地实施对业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一)“一支笔”审批存在缺陷。
在现行财务管理体制下,“一支笔”审批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种手段,有利于明确签字责任,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及官本位思想,对领导的报销审批权缺乏有效的监督,部分高校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一支笔”审批变成“一个人”审批,极易滋生贪污、挪用等行为。
(二)出纳岗位的管理还需加强。
高校的出纳一般分为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有些学校还把现金出纳再分为收款出纳和支付出纳。出纳直接接触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其岗位的重要性是天然的,高校很多财务腐败问题的出现基本都和出纳有关,出纳工作看似简单,但也是风险点最高的岗位之一,必须加强对出纳的管理。
(三)内部审计监督的缺位。
内部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无论是哪个环节,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介入。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可以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但目前的内部审计基本形同虚设,审计工作的范围、结论的形成和对责任人的处理基本服从领导意志,审计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健全制度,建立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特别要注意制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一是强化刚性预算控制,杜绝无预算或超预算情况发生。二是加强对资金审批监督力度,通过党政联席制,全面落实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做到“一支笔”审批有依据。三是推行岗位责任制,科学划分岗位职责,合理控制业务流程,使内部控制渗透到每个业务流程中,实现全流程管理。四是完善内部审核制度,发挥稽核和内部审计的职能,对支出严格把关和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转变观念,增强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需要单位全员参与。首先,学校管理层要从“重教学、科研,轻财务管理”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并从财务内部控制入手,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并带头遵守。其次,通过加大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宣传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普通教职工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明确其在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和内控责任,形成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全员参与、责任明晰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内控的范围和对象。
财务内部控制涵盖了资金管理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财政改革的深入,高校资金性质已没有预算内外之分,传统的预算外资金都要按要求纳入预算内管理,我们必须完整把握内部控制的范围,把单位所有的资金都纳入内控范畴进行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除了纳入内控的范围是否完整外,与内控所涵盖的人群对象是否全面也有关系。内部控制不仅仅是针对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和控制,还要对参与财务管理、从事财务活动的所有人员进行管理,校内各二级学院和各职能部门及所有教职工,都或多或少要发生一些经济往来,必须纳入内部控制的对象范畴。
(四)加强内部控制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一要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合理设置相关岗位和安排相关人员,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形成相互制衡和牵制机制。二要加强资产保全控制,定期或不定期对现金、重要支付凭证、重要印鉴进行检查,要采取合理的授权控制,对有些重要的资产采取限制接近的方式。三要完善系统自动控制,会计电算化在各高校已推行多年,我们要尽可能利用信息化的成果,通过系统权限管理和预警机制的设立,用现代化的系统自动控制替代传统的人工控制。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校的预算收支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资金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益也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不断加强财务管理, 特别是要努力建立完善适合高校特点的内控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 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改进
参考文献
[1].季瑞华, 武瑶.内控:从合规到合身[J].首席财务官, 2013, (3) .
改进控制措施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 对2010-2011年的二级质量控制即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查对制度、护理文书、医德医风、护士长管理共9项控制结果采用根因分析法, 发现造成护理质量失分的主要问题是思想不重视、沟通不足、自控不到位等。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质控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组;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质控考核结果作为对照组。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后, 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查对制度、护理文书、医德医风、护士长管理考核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见表1。
讨论
原因分析: (1) 重终末轻环节:护理管理者尚未完全转变观念, 注重终末质量的检查, 未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个别护理单元弄虚作假, 如检查前突击更换被服、患服, 无端给护理人员造成工作量, 增加心理负担。多数护理人员认为这种检查是走形式, 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管理模式造成质控前与质控后两个样, 不能体现护理质量管理的真实水平。 (2) 落实追踪不足:对考核存在的问题, 各考核组填写了质量回复书, 规定整改期限, 有时仅依赖于护理单元的改进, 未深入检查, 形成有错不改的局面。 (3) 反馈未落实到书面:护理部层面:对护士长多口头反馈, 对共性问题进行交流, 而对个性未讨论。科室层面:个别护士长未认真贯彻护理部要求, 有个别科室未反馈, 形成质量控制结果只有个人知道。 (4) 全员参与未全面落实: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不足, 认为病区的质量管理仅仅是质控小组的事, 对自身是质控员的认识不深刻, 从而自控不到位。 (5) 未形成竞争机制:对二级质控结果, 护理部未进行排名、公示, 无奖励及惩罚措施, 未引起一线管理者思想上足够的重视, 造成做好做坏一样的局面。
持续改进措施: (1) 加强院内外的培训: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较多, 其中主要因素是人[2]。高素质的护士是护理质量的保障[3]。加强对现代质量控制理论培训, 使全员深刻理解其意义及重要作用, 调动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提升护理团队素质, 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2) 全程质量控制:现代质量管理改变了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的的特点, 从重视终末质量转变为重视环节质量, 力求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4]。在医院全面质量控制过程中, 环节质量管理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环, 同时还是最主要的环节[5]。护理部采取终末及环节并重的管理模式, 在每个季度组织6个专项考核小组考核病区护理质量;护理部每月到病区进行2~3次重点护理工作检查, 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督察、指导、评价, 达到即时控制的效果;每天严格执行护士长夜查房制度及考核, 保障夜间的护理质量落实。病区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做到每天、每班次、每个重点环节的检查, 负责对运行中的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3) 追踪式质量控制:按照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评定考核结果, 通过质量回复书的形式向各科室下发各病区存在的问题, 限期整改, 由各考核组回复验收及护理部抽检, 对仍然存在的问题继续追踪直至彻底改进。 (4) 重视护士长层面的反馈、分析:在护理质量会议上, 护理部总结、反馈各病区存在的问题, 确立全院护理质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下季度整改的重点目标等。 (5) 制作简报并下发:护理部将考核结果、分析、排名以《护理质量季度考核通报》下发到病区, 要求病区公示并分别召开质控小组及全科人员的会议, 达到全院护理人员知晓护理质量的水平及现状, 树立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 (6) 建立激励机制:将每季度考核结果与护士长的评优评先、月考核、晋升挂钩。年度考核前3名的病区, 报请院内奖励。
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全员参与质量控制, 尤其是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质量控制的重点由注重终末质量向注重环节质量转变[6]。我院护理部不定期进行指导、督察, 加强了现场以及过程的控制, 促进了环节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是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 同时, 护理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监控的参与情况也影响护理质量[7]。护理部、科室层面都加强了反馈、沟通, 提高了全员的积极性;以质量简报的形式向全院反馈, 加强全员了解信息的平台;以排名的形式公示, 以激励机制提高护理单元之间的良性竞争等。采取一系列的持续改进措施, 杜绝病区质量工作表面化、虚假的不良风气, 保障护理工作质量处于常态化的管理, 使护理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分析本院护理质量控制情况, 将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革管理模式后, 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安全护理、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查对制度、护理文书、医德医风、护士长管理考核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采取提高素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及下发质量简报等持续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质量,控制,现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刘雪琴, 陈玉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28-929.
[2]胡晓英, 张慧慧, 黄苏丹, 等.提升护理质量的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4) :416-418.
[3]冯志仙.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0) :15-16.
[4]任真年.现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81.
[5]龚智峰, 谭敬礼.抓医疗质量环节管理促进医疗规范化建设[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6, 13 (6) :34-36.
[6]钱瑞莲, 张燕红, 屠丽君, 等.我院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与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2011, 11 (8) :87-88.
改进控制措施 篇11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排烟温度;给煤机;冷渣机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是一类技术比重大、市场利益高的燃烧技能。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运作时与以往的锅炉作比较,能够突出它的强项。第一,它没有特定的燃料,燃料的类别较多,并且燃烧的力度大,极大程度地节省了开支。第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作时利润大,不只提高了可燃物的利用率,还能够进行调整。最关键的是,它顺应环保的要求,也顺应持续化进步的需要,产生较少的污染物,不仅使得公司收获了利润和市场利益,也有助于中国构造能源节省型和环保型时代。恰是循环流化床锅炉具备此类非常关键的强项,才能够连续的推动公司的迅速进步,所以循环流化床锅炉对公司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必须肯定的是当前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运作时的确出现诸多状况亟待处理。笔者就此类状况开展了详细研究。
1.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现状
目前,循环流化床锅炉身为一类崭新的环境友好型锅炉,早已被诸多公司追捧。近段时间,在投资社会运用之后,不管是可燃物顺应程度高、燃烧力度大,还是环境友好性优良,都收获了民众的统一赞许。不过,现今循环流化床锅炉所展现的高温排放物、紊乱的给煤机、不运作的冷渣机等状况亟待处理,处理好此类状况能够推动循环流化床锅炉此类燃烧技能的发展,也早已变成现今公司完善的核心。就公司所发生的市场利润而言,循环流化床锅炉此类燃烧技能的可燃物类别多,而且燃烧力度大,伴随可燃物的化学反应剧烈,此削减了公司投资的开支,直观提高了公司的市场利润,使得公司效益最大化。总而言之,循环流化床锅炉为公司所生成的市场利润是非常显著的,也是以往锅炉不能企及的,但是,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能够不断进步,发现适当的完善策略处理现今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劣势早已变得势不可挡。
2.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运行控制中的常见问题
2.1 排烟温度偏高
化验锅炉煤颗粒度度(R88)达到了标准。吹灰状况为工作者对炉膛每个受热面吹灰采用班次制度,可以高效处理高温烟雾和结焦炉膛等状况。炉膛出口表层盘氧量计都是维持在0.05左右,每次风率达到0.33。在运作过程中炉膛出口烟温度大多在210℃左右,温度差在35℃左右的缘由研究:①就空预器入口风温而言,如果空预器入口风温较高,会造成减少了空预器的传导温度差,减少烟雾排热量,进而提升排烟温度。②空预器进风。若空预器进风指数大,表面进入烟雾中的空气比重大。
2.2 给煤机不稳定
诸多企业锅炉提供煤利用的是螺旋给煤机,螺旋给煤机选择振动给料机,经过螺旋弹簧座式装备在支撑架上,具备外齿的推力球轴承的外圈与支撑架相连,轴承的内圈与底座相连。持续不断运作时,产生不供应煤的状况,炉膛温度和承受压力突然减小。
2.3 冷渣机故障
当前对于35 吨锅炉而言,选用滚筒式的冷渣机,当冷渣机面对浸入冷水、出口温度差异缩小的情况时,锅炉料层都处于高处,发生堵塞的状况。状况缘由:①机械内抗磨物质膨胀受到约束以至于发生变化;②排渣管累积了大量灰尘,导致渣滓不能顺利排出。
3.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控制的改进措施
3.1 排烟温度高的改进措施
①减少入风口温度。减少入风口温度通常经过调整入风口挡风板来完成。排放烟温会减少3℃左右。②观察燃烧状况按时吹灰,缩小受热面积灰渣和减少烟道堵塞灰渣。③完成管控燃料颗粒度,伴随燃料性质转变立即调节燃烧风,维持给煤机正常运转。④顺应锅炉燃烧要求的状况下尽可能控制再次进风的量,使得低炉膛出口温度降低。
3.2 给煤机不稳定的改进措施
①本文依照煤的特征是实际操作,设定干煤设备,对煤开展科学配置,高效削减煤中的粉尘含量和水含量,避免贴煤状况的发生,依照煤的现实状况,锅炉仓库应当安装松动器件。②煤入口较窄,燃料难以成功送达炉膛,本文与器材部门有关责任者商议,提出改进:增大煤入口的角度到60°,提高效率。③ 强化燃料的管控和效率监控,避免难碎的杂质混入给煤机内。注重耐火器材的维护,避免锅炉内部材料掉落;需要工作者强化对锅炉运作系数的管控,高效地限制锅炉内部结焦,以便疏导出口,工作者在发生堵渣状况立即处理问题。
3.3 冷渣機故障的改进措施
①清除设定系数差误,保障排出口内部抗磨物质浇筑效率,使排出口保持光滑。②笔者在运作冷渣器前必须清扫排放口,在耐火器材的维护时期注重耐火物质的维护,避免锅炉部门材料掉落;需要工作者对锅炉运作系数的管控,高效地处理炉膛结焦状况,有助于疏导排出口工作者在发生堵渣状况立即处理问题。
4.结束语
依照以上研究,理解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对公司进步起到的关键作用,也是公司效益最大化的关键途径。所以,我们应当极度关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作和完善。必须重视处理高温排放物、紊乱的给煤机、不运作的冷渣机等状况,并且依照上述总结出的几项完善策略持续改进,进而使循环流化床锅炉不断完善。公司严格按照上述策略进行改进,循环流化床锅炉一定会取得持续不断的进步,公司也会由此收获更多的市场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增奎.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调整[J].科技致富向导,2013,(18):216
[2]高川.循环硫化床锅炉的燃烧控制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
改进控制措施 篇12
中间包是炼钢生产流程中衔接炼钢和连铸的中间环节, 具有稳压、储存、分流、精炼的功能, 对提高钢的产量和质量有重要作用。在中间包注入钢水前, 中间包烘烤装置需按包体耐火材料特性, 按特定的加温曲线 (防止内部耐火层在烘烤过程损坏) , 将中间包内表而均匀加热至1 150℃。中间包的烘烤质量直接决定着中间包的热稳定状态, 从而影响到中间包开浇的成功与否, 对提高中间包连浇炉数, 提高连铸机作业率, 降低生产成本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连铸的生产节奏较快, 现场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 要求中间包具备快速烘烤的能力。原CSP连铸的中包烘烤为全手动控制, 整个烘烤过程需要操作人员一步一步手动操作:首先手动将空气和煤气管道上的手阀开到一定刻度 (凭经验) , 然后依次启动助燃风机、液压电机、转臂、开点火煤气阀、点火器、燃气阀, 整个过程全部靠操作人员凭经验操作。而且烘烤所用的煤气为混合煤气, 热值较低;助燃风机功率为6k W, 功率较低, 从而导致一个烘烤周期长达3~4h, 能源消耗量比较大, 烘烤效果不稳定。由于烘烤时间过长, 有时不能满足连铸机快速开浇或者快递换包的要求。
二、系统整合自动控制方式措施
为了减少烘烤周期时间, 提高中包烘烤的效率, 对原中包烘烤功能系统整合优化。
在烘烤工艺路线上, 我们将原使用的热值为8 000k J混合煤气改为了热值为16 300k J的低压焦炉煤气, 并将原6k W的配套更换为11k W的助燃风机, 充分发挥低压焦炉煤气燃烧值高的特点, 将原3~4h的烘烤时间降至70min, 为CSP释放产能夯实基础。
在设备自动化控制上, 通过在压空和煤气管道上各自增加一套流量计和电动调节, 并配合控制柜内的成套PLC和SIEMENS TOUCHPANLE TP177A的基础上, 通过数学模型计算自主研发出的时分自动烘烤曲线和温度自动烘烤曲线, 不仅在功能上实现了全自动中包烘烤, 还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大火烘烤和小火烘烤的分配, 在完全满足现场中包烘烤要求的情况下, 将烘烤经济性进一步提升, 还避免了之前因手动烘烤、大小火分配不均所造成的中包涂料烘烤垮塌的问题。该烘烤曲线经网络传输到连铸主控室内, 具备7天曲线回查功能, 大大提高了烘烤可靠性。另外, 针对中包自动烘烤最难的热电偶烧损问题, 选用了下插式热电偶检测模式, 既可降低备件成本, 也大大提高了中包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自动控制方式的设定目标
为提高中间包烘烤的质量, 同时满足现场工艺对中间包的需求, 完善中间包自动烘烤, 原仪表设备中一部分设备必须重新设计, 以期达到设定目标。操作人员根据中间包烘烤时间选择升温曲线, 用升温曲线自动控制中间包升温过程和烘烤质量。
在线中包烘烤器自动温度控制要求:在线中包烘烤时间与温度实现自动控制, 升温曲线可以任意设定。升温曲线的烘烤温度与时间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四、自动控制后中间包烘烤网络图 (图2)
五、中包烘烤目前运行情况
中间包烘烤装置有自动点火、火焰监视、煤气, 空气流量检测和控制、氮气吹扫, 热电偶测温等功能, 但由于长期靠操作人员手动操作和目测, 以上功能基本上已经丧失, 在恢复上述功能的过程中, 同时还在原系统上增加了自动烘烤功能, 使其具备温度, 流量, 阀位3种自动控制方式, 使之满足不断变化的工艺条件, 具备中包快速烘烤的能力。
1. 改造内容
(1) 增加了“燃气阀关闭”按钮。
(2) 增加了“自动停止”按钮。
(3) 原“点火复位”按钮及作用取消。
(4) 原“烘烤正常”指示灯取消。
(5) 原“烘烤正常”继电器改为“自动启动”指示灯信号。
(6) 增加了一个继电器, 为“自动停止”指示灯信号。
(7) 增加了一个S分度号温度变送器。
(8) 增加了一个10A的空开, 作为煤、空两台电动调节阀220V供电的总电源。
(9) 增加了现场接线箱一个, 里面有6A空开2个, 分别为煤、空电动调节阀供电电源。
(10) PLC硬件中, 增加了一个8通道的AI模板和4通道的AO模板。
(11) PLC柜表面, 增加了一台西门子触摸屏, 型号为TP177A, 通过PROFIBUS-DP总线与CPU通讯。
(12) 煤气、空气流量检测孔板各1台;煤气、空气流量变送器各1台;煤气、空气流量调节阀各1台;S型热电偶一个。
改造后系统监控画面如图3所示;系统现场操作盘如图4所示。
2. 自动功能的实现和具体操作步骤
(1) 确认设备正常 (如总电源、风机电源、液压电源、风机故障、液压故障等设备状态信号) 。
(2) 将“自动/手动”旋钮打到“自动”, 自动模式指示灯为绿色。
(3) 按下“自动启动”按钮, 风机、液压电机 (启动10min后自动停止, 也可按“液压站关闭”按钮手动停止, 液压站在自动烘烤过程中可手动启停) 、点火煤气 (风机启动后5s) 会依次自动打开 (一定要注意点火煤气是否点火成功, 若自动点火不成功, 则需手动关闭, 待氮气吹扫完成后, 手动重新点火) 。
(4) 按下“转臂下降”按钮, 转臂下行到“点火极限”时, 燃气阀自动打开, 同时空气和煤气调节阀阀位自动设定, 开始烘烤, (煤气阀位14%, 空气阀位50%, 保持15min;然后煤气阀位为18%, 空气阀位100%, 自动模式下, 煤气阀位设定不能超过30%, 已在程序中锁定) 直至达到所需时间。在自动烘烤过程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手动更改煤气、空气调节阀阀位。
(5) 烘烤完成后, 按下“自动停止”按钮, 依次自动关闭燃气阀、氮气吹扫20s、自动启动液压电机 (启动10min后自动停止, 也可按“液压站关闭”按钮手动停止) 、转臂上行直至初始极限位 (手动操作) , 同时延时60s停止风机。
(6) 自动模式烘烤过程中可将自动转为手动, 但手动模式烘烤过程中不可将手动转为自动。
3. 自动烘烤的实时曲线记录 (图5)
六、系统的优点和改进方向
1. 现系统的优点
改造后的CSP连铸中包烘烤系统, 既可全手动操作, 又可全自动按照升温曲线自动烘烤, 提高了中包烘烤的质量和稳定性。一方面节省了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使烤包流程标准化, 减少了人工操作产生的误差, 提高了烤包的成功率和烘烤质量。
中包具备快速烘烤的能力, 烤包速度快, 中包内的温度能够准确达到开浇所要求的温度, 可应对快速开浇和快递换包的要求, 极大的满足了连铸生产的需要, 同时由于采用了热值较高的低压焦炉煤气, 采用了功率更大的助燃风机, 也大大的减少了能量消耗,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另外还恢复了能源计量。
2. 系统的改进方向
(1) 助燃风机的压力不足, 保证不了火焰的长度, 无法实现空燃比控制, 导致燃料的热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2) 助燃风机的压力不足, 保证不了火焰的长度, 在投运自动温度调节方式时没有充分燃烧的煤气会飘逸出中包外烧坏点火电极和测温电偶, 影响中包测温的正确性。
摘要:鉴于原CSP连铸中包烘烤为全手动操作, 烘烤时间长, 无法满足连铸快速开浇或换包需求, 且能源消耗过大。对中包烘烤系统进行改造, 增加了全自动控制, 操作简单, 效果显著。
【改进控制措施】推荐阅读:
控制电路改进09-18
控制及改进09-20
控制回路改进10-12
改进医院内部会计控制07-16
改进的直接功率控制06-27
成本控制技术改进06-16
医院内部控制改进对策07-28
功率模块控制板的改进06-20
我院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分析与持续改进07-15
抓质量主线 重环节控制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