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改进措施

2024-08-03

学生问题改进措施(通用10篇)

学生问题改进措施 篇1

浅谈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党员作为学生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能否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能否树立典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关系到党组织在普通同学心中的形象以及党的威信,更对带动其他同学向党组织靠拢、增强党的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入党动机不端正,功利化倾向明显。

入党动机是学生争取入党的真实目的和内在驱动力。它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党员的质量和党组织的纯洁性与先进性。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一定的投机性、功利性、虚荣性和从众性。有些同学认为,党员是一种荣誉和身份,它说明了自己是一个学习认真努力、思想品德端正的学生,并未意识到党员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些同学认为入党是一种“潮流”,在自己并不了解党的历史、理论、指导方针的情况下,在并未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前提下,盲目从众,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另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些同学把入党作为换取荣誉的“通行证”、获得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的“垫脚石”。其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入党动机显著地表现在入党前后行为的差异上——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这种不端正的入党动机不仅不利于学生支部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员和支部在同学心中的形象。

(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高,党员意识不强

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问题,缺乏对学生党员的系统教育,导致学生党员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不到位,理想信念淡薄,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在学生党员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教育”的现象。发展前,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发展后,忽略了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导致部分学生党员言行不一致,大大损害了党在学生中的形象。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并没有做到时刻想着自己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并没有认真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有的入党时虽然真诚地宣读了入党誓词,但入党后却逐步放松了思想改造,淡化了党员意识,降低了要求自己的标准。最后导致思想上的混乱,组织上不协调,行动上不能按照党章做事。

(三)学生党员分布结构不合理,呈倒三角形分布

现阶段,学生党员主要集中在三、四年级,而一年级新生中由于普通中学的党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新生在行动和认识上对人党问题认识肤浅,新生党员人数极少甚至没有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增加了学生党建工作的负担。这与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的“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学生党建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一方面,学生党组织的活动局限于听报告、学文件、交流心得体会等,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参与热情,彰显新时代大学生党支部的活力。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没有把学生党员的活动与班级、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增强党员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解决学生党建工作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引导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入党动机

首先要强化对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充分发挥党校和“两课”提高理论素养的作用,引导学生摒弃功利性目的;其次要严格把好入口关,走出重表现、轻动机的实践误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最后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

(二)改善教育内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性锻炼

1、加强全程教育,协调入党前和入党后的教育机制。所谓全程教育,是指在大学生申请入党前后都应该加强基础理论、党史党章、发挥党员先进性等内容的教育,以保障党员质量、纯洁党员队伍。学生党支部一定要转变“重发展、轻教育”的工作理念,使学生党员在入党后比入党前思想觉悟更高、服务意识更强、集体行动更积极、榜样作用更明显。

2、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党员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社会,寓党性的锻炼于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比如,高年级党支部中可以选派工作能力强、思想觉悟高、认真负责踏实的学生党员担任大一新生班级的驻 2

班党员,一方面可以推进新生班级班务、团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学生党建进网络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的各种形式,如开设德育主页、党建之窗等,让校园网络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成为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成为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阵地,让网络党建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四)科学调控,优化党员结构

针对学生党员分布结构不合理,呈倒三角形分布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组织发展的科学指导和调控,逐渐增大低年级学生党员的比重,降低学生组织发展的重心。如科学制定组织发展计划,可以以院系党组织学生基数为依据,结合院系实际确定比例,来制定下一学年的学生组织发展计划,并逐年进行调整,逐步加大低年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力度,使低年级学生党员数量趋于合理。

(五)丰富组织生活,开展特色活动

学生党员由于未能全面接触社会,深入实践,因此形成了模式化、形式化、死板化的组织生活方式,不能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应鼓励学生党支部充分利用影音资料、网络平台、历史遗址等资源,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创新组织活动方式,以便更好地调动党员以及普通同学的积极性。

学生问题改进措施 篇2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重管理轻服务观念堪忧。不少地方院校由于面临着转型、就业等压力, 为了防范负面舆论, 这些学校的学生管理依旧采取重管理、轻服务的措施。从管理学角度看, 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门艺术。管理方法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效。僵化的行政管理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人本主义认为, 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行政化的管理、加之科技理性的盛行和人文主义的缺失, 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 这同党中央强调的万众创新精神是相违背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创新的推进离不开人才, 推动创新驱动, 还应做好“人才驱动”。

(二) 网络普及带来新的管理难题。互联网的普及正及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领域和阵地, 慕课、远程教育等形式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带来了监管难题。网络诈骗、网上传销、暴力恐怖淫秽信息等层出不穷播增加了管理难题。

(三) 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高校辅导员承受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安全管理的双重压力。但是辅导员的待遇却与之不相称, 出现所谓的职业倦怠现象, 主要变现为情感衰退, 例如对工作前景持消息看法;去个性化, 例如工作态度消极, 对学校下达的工作敷衍了事, 对学生服务方面缺乏耐心;低成绩感, 例如对工作价值抱怀疑态度, 甚至谋划转行等。据某项调研显示:

高校辅导员仅仅在低成就感方面情况稍高于正常水平, 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方面体现出职业倦怠问题比较突出。这与当前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滞后有一定相关性。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对策

(一) 转变管理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人格心理学理论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 因此教育必须为塑造健康的人格服务。为此, 要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从管理到服务的现状, 首先要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 重新厘清教育和行政管理之间关系。其次, 借高校转型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改革, 将转型改革中学校转型和管理转型一并纳入转型范围。

(二) 依法治校, 规范、完善学生工作制度。随着国家法制制度不断健全、互联网的日益深入校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的形势的发展, 反过来倒逼大学学生工作的创新。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人、服务争优的意识。其次, 要切实依法保障、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服务工作中来。这样不仅能节约行政资源, 而且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事半功倍。

(三) 重视辅导员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履行立德树人使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辅导员待遇保障偏低、职业前景不明朗等都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24号令)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总体规划, 构建长效机制, 落实待遇保障, 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健全辅导员职务晋升制度、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同时也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考核, 建立辅导员退出机制。

三、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 在形势不断发展的今天, 迫使各高校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客观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同样面临着“供给侧改革”。因此, 深入分析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无论是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还是对学生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浅析高校学生,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洪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问题[J].中外企业家, 2014 (32) .

[2]齐文彬.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14) .

学生问题改进措施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 问题及措施

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性虐;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8月29日上午,21岁的浙江女大学生王金芳从家中出门办事,随后失联,当晚,被发现陈尸井里。这都是今年黑色八月发生的惨剧,受害者均是女大学生。为何女大学生如此容易被害?甚至有媒体做了一个实验:开豪车搭讪女大学生,结果5名学生中有4人上了陌生人的豪车。报道一出,引起了哗然,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关于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问题的探讨。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需要,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入手。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

(二) 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关键期,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多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初次独自面对社会,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人生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对安全认识不足,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同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进校服务,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要遇到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是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三)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大学生安全教育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实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安全观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教育,高等学校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有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许多学校都只是辅导员在开学入学大会、节假日前的班会、年级大会上面宣讲一下,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二)安全教育中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形式大于内容。

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二是上级进行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万事大吉;三是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时就急于抓,事情过后就放松不管。这些做法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往往等到发生了事故才来总结、反思,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一阵风。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与实际相脱节,形式化严重。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内容不系统、效果不佳、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式化较严重。在安全教育中,安全教育内容不系统,一般只注重某些安全教育的内容,像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被忽视;并且教育的形式是通过几个讲座、图片展览、报告会或者消防演习的形式来开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使得教育没有实效性,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

(四)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时有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一些人身安全等重大问题,比如当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件",因此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是高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措施

针对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教学改革。从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質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一)改革高校管理制度,构建安全教育网络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大学的"育人"功能是大学存在的最重要的方面。学校各部门之间应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可行性,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反应,避免在实施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状态,学生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要解放思想,改传统狭隘的管理观念为开放多元的管理理念,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以便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与背景,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和"教书育人"。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任何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设施存在隐患,二是大学生自身在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安全防范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欠缺,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了解安全法规、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的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领导负责制,签订安全防范责任状,完善安全实施,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召开学习安全会议,使广大师生注意安全教育问题,尽量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高校的安全工作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三)安全教育讲全讲细,做到真正的落到实处。

以往许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无论是大会上领导讲话、小会上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宣讲或者说请的专家做的报告讲座,许多安全知识都有点"泛泛而谈",说的都比较空泛,大多都是一些概念性的模块,很少有把安全知识怎么做、如何做的详细点子说清楚的,导致许多学生认真听讲后是有了安全意识,可是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怎么避免和解决。因此,在今后的安全教育工作中,要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把教育内容更加详细化、小模块化,把"我该怎么做"教授给学生们。比如,教育学生忌"游而无方",为了保护自己,远游、出行前最好把已经决定好了的行程详细告诉家人或朋友(其中包括经过的每个地方,可能会遇见到的人),并时刻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一上交通工具就把车牌号、驾驶人特征和所需时间报备父母,等等。

问题清单及改进措施 篇4

通过学习“两学一做”研讨会教育活动,使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认真学习、深入剖析,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各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为了解决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更好的服务与自己的岗位,特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1、爱岗敬业上做得不够突出。认为自身素质还可以,考试考核我都能应付,逐渐放松了对专业的钻研,事实证明,我离其他老师的差距还很大,需要加强学习。

2、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

3、业务有待提高,教材变动过几次,似乎是对教材很熟悉了,其实只是很肤浅地照本宣科而已 ,不能与时俱进。

4、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课堂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过于严厉。偶尔对学生小施惩戒,还认为是对学生的关爱。

5、有时学生中出现问题,因为觉得自己不是班主任,也觉得自己能将问题解决好因而与家长联系少。课堂教学语言欠精炼,普通话不标准,随意性较强。

6、对学生严肃有余,亲和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对我敬而远之。

总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教学业务方面的书籍看得较少,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吸收的不多。总认为那些业务书籍看起来枯躁无味,而且多年的教学已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了定势,一时是很难改过来的,或者,实在要改时,也不是我一个人要改,跟着大家一起来。若真到不适应教学要被淘汰时,也不是我一个人被淘汰。因此,就存在着一种不着急的心里。备课欠深钻教材,懒于思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至使教学方法老化,语言表达欠精炼。

二、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缺点,本人提出整改和努力意见如下: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争取坚持每天看半个小时的书报杂志、或电视新闻,适当记录要点,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2、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学校教育部门有关学习活动,把时间用在业务钻研上勤劳苦钻,精益求益。

3、加强业务学习,自觉坚持每学期学习两本业务书籍,并且坚持订阅业务杂志,观看先进的教学片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切实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虚心求教,探索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

4、积极、主动参予教学研究,关注课堂教学的现状与策略,选定教学模式,制定教研方案,认真进行研究,求真务实,力争一学期解决一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学困生。

急救演练总结、问题、改进措施 篇5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和水平、增强整体应急能力,规范救治流程,检验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提高急诊急救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查找急救体系中的不足及缺陷。8月7日下午,在医务科组织下,我院进行了“车祸患者”及“心跳骤停患者” 处置的演练。医务科、120急救中心、院办、护理部、外科、内科、援藏专家等参加指导了此次演练。针对本次演练做出如下总结:

一、演练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针对这次演练医务科进行了周密筹划,从演练的效果来看,这次演练指导有方、组织有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领导重视,反应快捷,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 现场急救处理装备齐全,通讯畅通;在医院总指挥统一指挥领导下,工作程序清晰,人力调配合理; 现场对病的处理方法、措施得当。

二、演练的实施

(一)车祸患者的处置

8月7日17:01分,120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得知地区距日土县5公里处,一名20多岁男性车祸患者,右上肢疼痛、腰部不能动。120立即通知急救车,于17:03出发,17:07抵达事故现场,医护迅速评估现场环境后进行急救,查体后发现右肱骨骨折、腰椎也可能损伤,处理伤口、包扎固定患肢及腰部后,于17:15上担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于17:18急救车返回,17:22抵达医院门诊等待检查。17:24请外科会诊,17:28外科医师到达,交接完毕后,17:30外科接诊医师查体后开具化验检查,结果回报后,17:40患者收住外科病房处置。外科医生迅速对患者进行了救治。考查了外科医生对骨折诊疗流程的掌握。

(二)心跳骤停患者的处理

17:19分120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得知地区往日土县5公里处,一名30多岁男性患者突然倒地,失去知觉,呼之不应。120询问基本情况后。17:21急救车出发,17:26急救车达到现场,给予患者测生命体征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五轮心肺复苏术后于17:30患者心跳、自主呼吸恢复,记录生命体征,抬上急救车,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17:34返程,17:38达到门诊,17:40患者送至ICU救治,院内医护详查患者,开具化验检查,对症处理。

17:50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

三、演练中的亮点及不足

(一)车祸患者演练中的亮点

1、部分科室及人员对急救演练思想上高度重视、准备充分。

2、参加演练人员态度端正、虚心学习。

3、部分参加人员对抢救流程掌握熟练,能够积极应对处置。

4、出诊及时、120调度反应迅速。

(二)车祸患者演练中存在的不足

1、现场医护人员操作时未戴口罩、帽子。

2、现场无菌操作不规范。

3、现场查体有遗漏。

4、夹板固定时无衬垫,绷带缠扎时不合格,松紧度不合适。

5、腰椎损伤患者搬运时不合格,未使用平托法。驾驶员对担架使用不熟练。

6、医护急救配合欠熟练,医生没有发挥出主导作用,不能默契配合。

7、院前、院内医师交接不规范,太简略。

8、院内救治时医生查体不全面、不系统。

9、开具辅助检查时无针对性。

10、检查结果回报后,医生无明确的诊疗思路。

11、急救通道未及时清障。

12、演练完成后未向总指挥报告。

(三)心跳骤停患者处置演练中的亮点

1、出诊及时、120调度反应迅速。

2、院前急救人员精神饱满,积极性高。

3、心肺复苏术掌握较为熟练。

4、医护配合较默契。

(四)心跳骤停患者处置演练中存在的不足

1、对病情描述不准确,比如颈动脉说成颈静脉,且判断颈动脉手法不规范

2、心肺复苏时按压频率不均匀。

3、面罩没有贴紧患者面部。

4、不注意体贴病人。

5、现场无记录患者病情信息

6、病房交接不详细。

四、改进措施

1、科室负责人及医务人员对急救演练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科室内部培训学习。

2、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最新相关诊疗方案、应急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协作能力。

3、随时确保急救通道畅通无阻。

4、救护车设备、药品随时要准备就绪,每天检查清点。

5、加大相关职能科室应急流程培训,加强考核力度。

6、不断完善急救预案。

养猪生产环境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6

我国养猪生产已从一家一户放牧散养的传统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化。而生产环境恶化成为制约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了生产环境存在哪些问题之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和治理养猪生产环境的措施与办法。养猪生产的环境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国养猪生产在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养猪向现代化养猪生产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对环境重视不够,导致生产环境恶化,现在已成为制约养猪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养猪场环境不好,可以造成疾病的流行,生产水平下降,生猪或猪肉出口受到限制,给养猪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我国养猪生产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猪场,为了解我国集约化猪场环境状况,在"八五"期间,中国农业大学王新谋教授等人主持课题,对我国集约化猪场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猪场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舍内环境 夏季高温、高湿、通风不足,冬季温度偏低、湿度大、通风差,舍内空气质量差。例如夏季7月下旬猪舍日平均温度都超标,其中有60%达30℃,下午2点达35℃以上;冬季产房和仔培舍内温度不足15℃。猪舍湿度高,冬季湿度90%以上;通风风速低、不均匀;因通风量不足,导致猪舍空气质量差,空气粉尘含量全部超标、细菌含量80%超标,菌群数超标严重,有的超标上万倍。

2、场区环境 由于猪场的粪便和污水不加处理任意堆弃和排放,导致场区大气质量恶化,土壤和水也受到污染。如氨气含量夏季所有被测猪场均超标,冬季有67-73%超标。大气细菌含量也有90%的场家超过标准。时过几年,养猪生产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多大的改善。由于猪场环境问题严重,使猪场的生产力水平降低了10-25%,发病率提高1-3%,如果有大的疫情发生,经济损失极大。

上述问题说明在我国养猪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环境的重要性,导致环境控制手段和环境工程设施落后,跟不上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例如猪舍冬冷夏热的主要原因是猪舍的外围墙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即猪舍不符合要求;夏季防暑降温一般采用喷雾、淋水、湿垫等结合通风进行,降温效果受空气湿度制约;冬季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猪舍的环境控制不是在保证温度的条件下,根据猪对湿度和空气质量要求进行通风量控制;而是以保温为目标,控制通风量,减少供暖的费用,造成通风量不足,空气质量差。有猪场因猪舍通风设计不合理,形成涡风区或短路,导致通风量不足。

此外,我国养猪生产在引进水冲或水泡粪便的养猪生产线时,没有引进环境控制设备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导致舍内湿度过大,冬季失热多,夏季散热慢;粪便污水难以处理,造成场区环境污染,并危及附近地区。

二、环境治理措施

养猪业是一个利润较低的产业,现在养猪生产滑坡严重,如果没有国家投资,不制订环保等法规,靠养猪企业在现阶段很难彻底解决养猪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农业施用有机肥料和排污标准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使猪场的粪污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得到合理利用。还应逐步调整养猪生产结构和区域,使养猪场由城郊转移到农村,发展农村专业化设施养猪场,使粪污就地消纳,促进农牧良性循环,做到可持续发展。对于养猪场来说,要适当增加环境控制的投入,加强对养猪生产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1、高温情况下的饲养管理措施

(1)提高日粮浓度 由于高温引起采食量下降,产热增加,因此,必须根据采食量减少情况,相应提高日粮浓度,特别是能量和维生素水平。维生素B族和C,对防治应激有一定效果,但高温时,维生素A、D、E、及某些B族维生素易破坏,故增加日粮维生素含量时,还应考虑此因素。

(2)增加饮水量 在高温情况下,猪以蒸发散热为主,保证充足而清凉的饮水,是有效的防暑措施之一,一方面是保障蒸发散热的水分需要,另一方面清凉饮水在消化道内升温也可使机体降温。在不采用自动饮水器时,应勤清刷水槽,勤换水。

(3)减少饲养密度 组群过大和饲养密度过高,均可加重热应激,因此,在可能情况下,夏季应适当减少饲养密度。

(4)在饲养管理操作规程上,一方面应采取早晚喂饲;另一方面应及时清除粪尿污物,经常冲圈,采用厚垫草饲养方式时,应及时添撒或更换垫料,避免饮水器具漏水,以防止高温加剧热应激。

(5)加强通风以促进蒸发和对流散热,可结合通风采取喷雾、湿垫等降温措施。

(6)改进猪舍的遮阳、通风和隔热设计,也可采用淋水、设淋浴或浴池等降温设备。

2、低温情况下的饲养管理措施

(1)低温使家畜采食量增加,但散热量也增加,因此,不能因采食量增加而盲目降低日粮浓度。

(2)在可能情况下加大饲养密度注意防潮,及时清除粪尿,减少饲养管理用水;有条件的也可以使用垫草。

(3)由于冬夜漫长而寒冷,饲喂时间安排应提前早饲和延后晚饲,或增加夜饲。(4)加强猪舍门窗管理,风门加设门斗或门帘,防止孔洞和缝隙形成贼风。

(5)如果冬季猪舍温度达不到生产要求,就应该采取供暖设备供暖,可采用水、汽、电等集中供暖,也可以采用热风炉保温箱等局部供暖设备;有的猪场采用水暖作为热交换器,通过正压通风将热风送入猪舍,夏季可以通入冷水,向猪舍送冷风。如果猪场规模不大,也可以采用火炉,火墙、烟道等更省资金的做法。

3、空气质量控制

猪舍中空气质量差主要是由于有毒有害气体、尘埃和微生物造成的。为了减少猪舍空气中这些有害物质,应采取以下措施:

(1)杜绝其来源 采用干清粪工艺、合理设计清粪排水系统,减少产生量;也可以使用除臭的生物制剂、药物等除臭剂,通过混入饲料食入或喷撒在粪便上,减少污浊空气的产生量,现在生产上已有应用;还应注意管理操作,减少粉尘的产生。

(2)尽快排除 首先加强环境管理,及时清除和妥善处理粪尿污物。其次应做到合理通风,排除水汽和潮湿空气,尤其是冬季尽量通风,有时高湿度的潮湿空气对猪的影响比低温还严重,但通风不能使猪舍低于生产临界温度(成年猪舍≧0℃、产房和仔培舍≧15℃);通风是改善舍内小气候状况的重要措施,养猪场应高度重视。还要定期进行消毒、净化空气环境,消灭或减少病原微生物。

4、改善场区环境

(1)猪场合理规划布局 在建场时总体设计合理,其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就合理。对规划布局不合理的猪场一定要进行改造,使其布局尽量合理,如功能分区要合理,净、污道应分开,排水要合理通畅等。这是场区环境好的根本保证。

(2)合理处理和利用粪便等废弃物 猪场的粪便污水可以用做肥料,能源(沼气)、生物利用(养鱼)等,小型的猪场产生的粪污量少,可以直接利用,靠自然环境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大型的猪场产生的粪污量大,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减少对场区环境的污染。还应对粪污加强管理,粪场要设粪棚,避免雨水冲刷;粪便要尽快运走处理,避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大型猪场也可以建一个有机肥加工厂,把粪便等废弃物加工成高效有机肥,既合理地处理了粪污,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绿化是净化空气的有效措施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低温度10-20%,减轻热辐射80%,减少细菌含量22-79%、除尘35-67%、除臭50%、减少有害有毒气体含量25%,还有防风防噪音的作用。可见,绿化对于防暑降温、防火防疫,调节改善场区小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作用。另外,猪场的绿化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环境优美、人的心情舒畅,工作效率高。猪场的绿化有:

1)场界林带,在场界周边种植乔木和灌木混合林带,防风林带设在冬季上风向(防冷风)或夏季上风向(防风沙),宽5-8米、3-5行。

2)场区隔离林带,在隔离墙内外种植灌木及乔木,宽3-5米、2-3行,起分隔和防火作用。

3)场内外道路两旁的绿化,种植树冠整齐的乔木或亚乔木1-2行,靠近猪舍地段的绿化应考虑不妨碍通风和采光。

4)遮阴林,在猪舍之间种植1-2行乔木或亚乔木,树种根据猪舍间距和通风要求选择。

5)藤蔓植物及种花草,在猪舍墙上种藤蔓植物、在裸露的地面种草,夏季可以防暑;优质的牧草可以作为饲料,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种草坪和花可以美化环境。

村镇抗震: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篇7

我国村镇抗震能力低

2003年我国大陆发生成灾地震21次, 这些地震的震中均发生在村镇地区, 共造成约298万人受灾, 受灾面积约78143平方公里;死亡319人, 重伤2332人, 轻伤4815人;造成房屋倒塌328.50万m2, 严重破坏483.69万m2, 中等破坏1006.42万m2, 轻微破坏1909.50万m2;地震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46.6亿元, 而房屋建筑破坏是村镇震灾损失的主要原因。

村镇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一、农村土木结构房屋

这类房屋在我国西部地震高发地区的农村普遍采用。农村土木结构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体结构的材料强度低、结构的整体性差、房屋各构件之间的连接薄弱。这类房屋的抗震能力最低, 6度地震就可造成相当数量的破坏, 7度地震时有一定数量的严重破坏和倒塌, 8度地震时则多数破坏达到不可修复程度, 9度地震时则全部倒塌。

二、村镇砖木房屋

这类房屋在我国广大农村和乡镇普遍采用, 西部地震高发地区的农村也可见到, 但因经济状况差, 数量较少。村镇砖木结构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砌筑砂浆强度低。地震时墙体产生开裂破坏, 墙面出现与水平线呈45度的斜裂缝或交叉斜裂缝, 且主要是沿灰缝开裂。二是纵横墙 (内外墙) 连接不牢。没有同时咬槎砌筑 (如施工时留马牙槎) 、无拉接措施等。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外墙拉脱外闪。三是屋盖与墙体无连接。如大梁与墙体无连接, 尤其是檩条与山墙无锚固措施, 山墙外闪使屋架塌落。四是房屋整体性差。如不设置圈梁 (如配筋砖圈梁等) 。

三、乡镇砖混结构房屋

乡镇砖混结构房屋主要是学校、影剧院、医院、乡镇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 临街面的商业用房也有部分为砖混或底层框架房屋。这类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砂浆强度普遍较低, 施工质量差, 门、窗间墙的宽度达不到抗震规范要求等。房屋震害调查表明, 凡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与施工的砖混房屋, 其抗震能力均可以达到“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6.8级地震农村和乡镇中上述三种结构类型房屋在宏观地震烈度为7、8、9度区内各类房屋严重破坏和倒塌所占比例分别为:农村土木房屋16.32%、69.94%、100%;村镇砖木房屋5.50%、25.00%、70.00%;乡镇砖混房屋3.70%、12.50%、36.90%。上述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西部以及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 (华北、东北等) 村镇建筑的地震灾害和抗震能力现状。

村镇抗震能力建设存在的五大问题

一、现有村镇房屋的抗震技术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有欠缺。

二、农村没有建设总体规划、施政缺乏法规依据。

三、农民抗震防灾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抗震知识、传统的不良习惯做法对抗震不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墙体没有同时咬槎砌筑, 如河北张北和内蒙西乌旗地区的农民在建房过程中, 习惯上先砌筑一墙片并留直槎, 再进行其他墙片的砌筑, 导致纵横墙连接不牢。

2、同一墙体使用两种不同的材料, 如云南、内蒙古不少地区的农房采用内层土坯外层砖的里生外熟做法 (俗称金包银) , 由于材料规格和强度不同, 导致墙体两张皮, 地震中破坏严重, 如云南丽江地震和内蒙古西乌旗地震表明里生外熟墙体房屋的抗震能力甚至不如土坯墙房屋。

3、是片面追求大空间、大开窗, 窗间墙宽度仅有490mm甚至370mm, 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农村均较普遍。

4、主体建筑材料缺乏, 房屋造价高。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地震高发地区的农村普遍缺乏砖、石、木材甚至砂子等房屋的主体建筑材料。

5、国家的资金投入少, 缺乏相应的推进机制。由于农村民房是自主建造, 何时建造, 采用何种结构型式、何种建筑材料等, 完全由房主根据自己的财力、传统习惯等因素与建筑工匠议定, 政府缺乏相应的抗震技术推进机制。

提高村镇抗震能力措施

一、村镇抗震防灾技术标准和技术措施

由于村镇建筑在功能、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建造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建筑有很大差别, 应制定针对村镇建筑的抗震技术标准并逐步使之系列化。

1、村镇建筑抗震设防目标

在遭遇到当地基本烈度地震影响时, 防止倒墙塌架。目的是不砸死人、不造成严重财产损失, 允许房屋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中等破坏) 。

2、村镇建筑抗震防灾技术措施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村镇建筑在结构类型、建筑材料、民俗习惯、经济发展等存在很大差异, 抗震防灾技术措施应体现“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简单有效、经济实用”的原则。

3、技术标准

实施村镇抗震防灾应有技术法规予以支持和规范, 需要优先制定的技术标准如下:

“村镇抗震防灾规划” (纳入村镇总体规划一并实施) ;

“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针对新建建筑的抗震设防) ;

“村镇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针对已有建筑的抗震加固) ;

“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和“村镇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应分国家和地方两级标准。国家标准对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减轻地震经济损失提出基本要求, 地方标准应体现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差别。

二、增加村镇抗震减灾的财政投入

村镇抗震减灾费用系指村镇民房、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与抗震加固所需的这部分费用。对于新建的村镇建筑和现有大量农村民房的抗震设防和加固费用应以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贴;公建应由各级政府或业主负责。为此, 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设立村镇抗震防灾专项基金, 由各级建设行政抗震主管部门负责调配落实, 使农民切实得到这部分利益。

三、村镇抗震防灾的管理措施

为了改变农村建房的随意性和无序的状况, 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管理措施。

1、制定相应抗震技术管理和推进机制

在村镇抗震能力建设管理工作中, 一是应首先从总体规划做起, 这样在抗震管理过程中就有了法规依据;二是进行村镇抗震防灾规划工作, 并纳入总体规划一并实施;三是房屋建造应有符合当地抗震要求的设计图纸;四是应由有资质的村镇工匠牵头的施工队伍进行建造。这样在宅基地审批时, 可根据总体规划和抗震防灾规划, 要求房主出示房屋设计图纸和与有资质工匠签署的施工合同书, 缺少者暂不批准, 何时补齐何时批准。

2、建立鼓励引导农民进行抗震建设的激励制度

制定农村抗震建设奖惩政策, 对积极按照抗震要求进行建设的群众明确提出奖励的措施和方式, 鼓励、引导农民在农村建设上逐步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3、村镇建设工匠的抗震技术培训

政府出资定期进行农村建设人员的抗震培训;组织规划、设计、施工等技术人员向农村地区进行巡回抗震技术服务和咨询宣传;把农村工匠的施工上岗许可证制度逐步纳入农村建设管理中, 提高抗震建设水平。

4、实施村镇抗震减灾示范工程

浅析空调存在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篇8

1.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1空调机运转噪声不超标

在选用空调机组时,应根据规范规定的噪声标准选用机组。如所选用的机组噪声超标,应同时考虑消声隔声措施。

1.2主机与辅机防共振

主机与辅机管道之间应装设减振器,避免主辅机共振。装设减振器既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又降低了运转噪声。

1.3合理布置机房

在布置机房设备时,既要考虑冷凝器、蒸发器检修空间,又要考虑主机操作人员能观察到仪表的变化,还要给运行人员提供隔声值班室。

1.4地下室机房配电柜应做防水基础

机房内配电柜基础应高出地坪150-200mm,以防电缆沟进水造成事故。

1.5设在地下的机房应有通风设施

根据运转的实践,机房内如机组发生制冷剂大量泄漏或机组安全阀起跳,便会形成机房内缺氧,致使操作人员窒息。因此建议机房内安装通风设备。另外,把冷水机组上的安全阀排气管用管道引到室外。

1.6地下室机房应控制水位

应设置带水位控制器的立式排污泵控制地下室水位,最好一备一用。因地下室设备较多,水处理设备、主机又需要定期冲洗,万一出故障跑水,会发生设备被淹事故。

1.7多台机组应考虑安全保护装置

多台机组在蒸发器进出水口处应设置安全阀。因多台机组并非同时开机,而是轮换开机,停机时蒸发器内水的温度一般在7-12℃,而机房温度有时高达36℃以上,进出水阀又必须关闭,从而形成死水,蒸发器内水受热膨胀形成高压,会损坏设备。

1.8机组上的进出水阀宜采用蝶阀

蝶阀具有重量轻,占地面积小,开关标志明确,操作简便等特点,对安装、操作、维修、安全运行都比较理想。

1.9制冷机与组合式空调机组配套工程宜设超低温保护

当机组停止运行时,自动关闭制冷机。因空调机房距制冷机房较远,冷水机组又直供空调机组,若空调机组停止运转,而制冷机未停机,又未采取低温保护措施,就会使冷水机组超低温运行,冻坏蒸发器和表冷器。

1.10设在屋顶的冷却塔宜设风机检修控制开关

一般开关都设在机房,屋顶不能控制,检修人员在塔内检修时,万一操作有误,起动风机就会造成伤亡事故。

1.11设在屋顶的冷却塔漏水问题

设计屋顶管道时,必须考虑支托架基础设计。因有的工程设计未要求,施工单位直接把支架放在防水层上,设备运行后支架受压力和推力破坏了防水层,形成屋面漏水。

1.12建议选用喷头喷淋式冷却塔

因布水器花管喷淋式冷却塔容易局部堵塞,造成布水器旋转不平衡,托盘轴承短时间内损坏,而且又很难修复;而喷头喷淋式冷却塔不设布水器,在水塔出风口增设收水器以减少飘水,数个工程的改造效果证明很好。

1.13建议空调系统设计尽量选用同程式系统

根据几个工程运行情况来看有几个优点:①便于系统冬夏调节,解决冬天底层温度低,夏天高层温度高的问题;②便于系统排气;③解决系统末端、首端温差问题;④可以提高吊顶标高;⑤便于检修。

1.14凝结水系统设计

建议:①选用镀锌钢管,因焊接管容易产生锈皮堵塞;②增大管道坡度;③多设泄水点;④滴水盘出水口与凝结水管道联接采用加筋塑料管。

1.15空调系统支吊托架设计

在设计空调供冷管道时,必须在图中说明支吊托架具体做法。有的工程设计未说明,施工也未做隔热处理,造成支吊架结露,锈蚀严重,锈水又污染了装饰面,空调投运后很难处理,并且会留下事故隐患。

1.16空调系统保温设计

必须在图中说明管道、风道、设备、阀件的保温做法,详细说明隔热层、隔汽层、保护层、防腐层、防水层的材质和施工方法。有几个工程因设计不详加上施工单位经验不足,造成大面积结露,装修大面积损坏,事故发生后很难分清责任。

1.17建议增设制冷机与冷冻泵的联锁装置

冷冻泵与制冷机联锁,做到冷冻泵不开制冷机开不起来,冷冻泵停制冷机停。

2.安装不当引起的问题

2.1设备运行时振动大

原因:①机组安装时没找平找正。②设备支点受力不均。③系统与设备联接没采用软接头。④地脚螺栓受力不均或松动。⑤联轴器不同心。

2.2空调器振动、噪声超标

原因:①空调器吊点受力不均。②管道与空调器联接没有采用软接头。③排风管与空调器连接不紧密。④空调器安装不平。⑤吊杆未装锁紧螺母。

2.3系统结露

原因:①图标不详。②施工经验不足。③保温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④施工人员对此工序不重视,没有分工序验收。

2.4风机盘管和柜式空调器滴水盘溢水

原因:①设备安装没按说明书要求进行。②凝结水管道倒坡。③安装完后没有逐台进行注水试验。④排水口处有脏物堵塞。

2.5系统堵塞

原因:①管道变径的大小头没按规定制作。②主管与支管三通开口小。③管道安装时没做吹除处理和系统冲洗。④施工过程中留在管道内的杂物未及时清除。

2.6穿墙管泅湿墙面

原因:①穿墙处没做保温处理。②系统运行后破坏保温层。建议在管道穿墙处设置双层套管,一层保护保温层,一层解决系统伸缩问题。

2.7系统集气

原因:①系统安装时没按规定找坡。②排气阀没装在系统的最高处。③排气阀堵。堵塞失效。④排气阀安装不平直。⑤排气阀质量不合格。

2.8送风口周围结露污染

原因:①百叶风口与风机盘管出风口未联接。②风机出风口与百叶窗错位。③风口与风机出口联接不严密,漏风。

3.设备和系统调试

3.1制冷机组调试时出现事故

原因:①非专业人员调试。②没按规定使用材料。③没按设备说明书上的规定程序进行。④试压压力超出容器允许极限。

3.2机组运转振幅超标

原因:①联轴器轴向、径向偏差大。②联轴器定位螺栓上面胶圈损坏。③地脚螺栓松动。④机组与管道联接未装减振喉。

3.3机组制冷量达不到额定值

原因:①冷却水量满足不了机组要求。②冷却塔有故障,达不到规定的降温指数。③冷凝器内隔离垫错位。④冷凝器内花管堵塞严重。

3.4排气压力过高

原因:①冷却水量不足。②冷凝器传热面结垢。③制冷系统中空气含量过高。④冷却水温过高。

3.5柜式空调机组主机严重结霜

原因:①回风阀开启过小。②回风过滤器堵塞。③风机皮带松动排风量不够。④过液量小。

3.6空调系统局部效果不好 原因:①系统内集气。②有脏东西堵塞。③系统设计不合理。④系统设计不能正常调节。⑤安装坡度不正确。

3.7空调系统接头损坏

原因:①冬季送水温度过高。②软接头质量有问题。③工作压力过高。④安装方法不当使软接头受损。

3.8冷冻、冷却泵的振动和噪声大

原因:①联轴器轴向、径向偏差过大。②地脚螺栓受力不均。③水泵与管道固有振动频率相近而共振。④水泵法兰偏差大。

4.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4.1制冷机组开机前

①检查冷冻水、冷却水阀门开关是否正确。②检查主机、油系统、制冷剂系统开关是否正确,液位是否正常。③在检查的同时记录冷冻(冷却)水的温度和压力差,主机油位,制冷剂的液位,机内压力、油温。④以上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4.2主机动转时

①在运转过程中定时检查制冷系统有无泄漏现象。②做好运转记录,每小时记录一次。需要记录的有油温、油压、油位,吸气压力、蒸发压力、蒸发温度、排气压力、排气温度、制冷剂的液面变化,冷冻水进出水压差、温差,冷却水压差、温差,电流、电压。③检查有无异常现象。

4.3多台机组停机时

①关闭哪台机组就把哪台机组内水泄掉,以防停机后的热膨胀损坏设备。②开机时打开相应冷冻冷却水进出水阀,保证经济运行。③机组运转一个时期要对蒸发器、冷凝器、油冷却器的水系统彻底清洗,否则会降低机组制冷量,增大运转成本。④主机各安全阀、仪表每年要校验一次并记录在案,确保机组安全运行。

4.4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

①每年运行前要对空调系统进行打压试验、冲洗检查。②系统的除污器要定期清理。③风机盘管的滴水盘定期检查清洗。

4.5系统的调节

①冬季水温必须控制在65℃以下。②增设自动调温装置。③定时观察温度变化并做好记录。

4.6空调停用后的系统保养

个人作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篇9

一、总体要求

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实施区党代会议精神,以”提高执行力、推动大发展“为主题,以集中整治软、懒、散、庸、滑为重点,以解决干部队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为主线,以强化管理、整顿作风、严明纪律服务群众为核心,以建设作风过硬、思路清晰、团结协作、雷厉风行、清正廉洁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目标,努力形成风清气正、思想上进、干事创业、相互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史志工作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围绕自身作风纪律、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问题,区史志办全体干部职工深刻剖析、逐条查摆,分别提交了自我剖析材料。通过交流查摆、征求意见和汇总梳理,共梳理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史志工作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习惯于做好常规性工作。主要表现为满足于贯彻落实好上级指示精神和领导交办的任务,习惯于凭经验考虑问题,对史志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缺乏大胆探索的方式方法,创新性工作亮点少,成效不突出。

二是史志工作者自身素质与新时期发展要求有差距。在政治理论、业务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缺乏深钻细研的精神,知识面不宽,自身素质得不到提升,对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拓创新。

三是与求真务实的作风还有差距。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中存在标准不高,效率不高的问题,个别干部职工工作中作风飘浮,安于现状,要求不严,缺乏精益求精的意识、争创一流的勇气,工作成效不够显著。

三、整改措施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区史志办召开会议,研究落实了体的整改措施。

一是继续抓好学习整改提高,把学习整改列入长期计划,确保教育整顿活动结束后,未完成的整改任务按期完成,未解决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二是继续抓好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区党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有关报告精神工作,深入学习区委书记田广慈、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平生在”全区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纪律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三是继续抓好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使这次干部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四是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加强监督检查,通过集体学习和会议等形式,教育干部职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把良好的作风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的要求转变为自觉的行动,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违反工作纪律问题,使全体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纪律观念和高度的责任观念。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健全了《武都区史志办机关学习制度》、《武都区史志办机关值日值班制度、《武都区史志办机关考勤制度》、《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强化督办措施,确保落到实处。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促进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六是切实提高勤廉意识,确保廉洁从政。健全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按照科学、量化、易操作的要求,把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机关干部年度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学生问题改进措施 篇10

一、为什么蛋糕膨胀体积小

1.原因

a、打蛋时间不足,面糊比重太大,面糊内充气量太少。

b、如生产的是低档海绵蛋糕,配方内可能未使用膨松或膨松剂用量比例过低。

c、如生产的是低档海绵蛋糕,配方内油脂用量太多,...二、为什么蛋糕膨胀体积小 1.原因

a)打蛋时间不足,面糊比重太大,面糊内充气量太少。

b)如生产的是低档海绵蛋糕,配方内可能未使用膨松或膨松剂用量比例过低。

c)如生产的是低档海绵蛋糕,配方内油脂用量太多,即使是生产高档海绵蛋糕,配方内油脂用量太多也不行。

d)面糊调制的最后阶段,加入油脂后搅拌速度太快搅拌时间太久,面糊内空气损失过多。e)配方内水的用量太多,面糊粘稠度下降,组织结构不牢固,面糊内空气损失,保气性下降。

f)如生产的是高档海绵蛋糕,配方内不使用膨松剂,而所用面粉筋力又过大,则烤制时蛋糕不易起发膨胀。

g)如未使用任何蛋糕油,面糊搅打完成后放置时间太久,没能及时注模装盘和烤制,造成面糊跑气消泡。

h)使用了不新鲜的陈鸡蛋。i)面糊装盘或注模数量不足。

j)调制面糊时加水量太少,面糊粘稠度过大,流变学性能及流动性太差,面糊太干烤制时面糊不易膨胀。

k)打蛋时温度太低,蛋白不易充气起泡,面糊比重太小。

l)打蛋过度,面糊内充气过多,面糊稳定性和保气性下降,面糊调制时间过久,面糊内空气受到损失。

m)烤制开始时炉温太高,下火过大,蛋糕定型过早,出现“盖帽”现象,蛋糕难以起发膨胀。

2.改进措施

a)严格控制打蛋时间,过度与不足都会影响到蛋糕膨胀。b)海绵蛋糕配方内蛋的用量低于140%时,应使用膨胀剂。

c)低档海绵蛋糕中千万不能使用油脂,高档海绵蛋糕中油脂用量最多不能超过50%。

d)打蛋完成后,最后加入面粉和油脂时,千万不能使用高速搅打,更不能搅打过久,小心轻轻拌匀即可。

e)海绵蛋糕内总水量不可超过50%,以免面糊粘稠度下降。

f)所用面粉蛋白质含量应在7%~9%之间,过高、过低与过度氯气漂白的面粉无不宜使用。g)面糊搅拌后应马上注模或装盘,进炉烤制,不可在室内放置太久。h)必须使用新鲜鸡蛋

i)面糊装盘量应为烤盘之六分满,过多过活均不适宜。j)注意配方内搅拌后面糊的浓度。

k)除法式海绵蛋糕外所有海绵蛋糕在第一步蛋糖搅拌时一定先将蛋加温至42度,再开始搅拌,尤其冬天更应注意。

l)海绵蛋糕应用大火,但不能过高。

三、海绵蛋糕表皮厚原因 1.原因

a)烤制时上火过大,蛋糕过早定型,造成蛋糕表皮过厚。

b)开始时烤炉温度太低,烤制时间太久,蛋糕内水分过度蒸发,造成蛋糕表皮过厚。c)配方内糖的使用量太多,烤制时蛋糕的着色反应太强烈,造成蛋糕表皮过厚。d)整个烤制过程炉温太低,烤制时间太长,e)烤盘或烤模边壁太高、太深,蛋糕表面温度过高,吸热量过大,定型早,着色快,表皮厚。

f)蛋黄用量太多。2.改进措施

a)除了个别品种外,大多数海绵蛋糕应用下火大,下火小。

b)应严格执行烤制规程,根据不同的品种确定炉温,烤制时间不宜太久。c)检查配方是否平衡。

d)检查烤盘边壁是否符合标准。

e)检查蛋黄用量是否超量,应用全蛋用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为什么蛋糕组织韧性会太强 1.原因

a)调制面糊时,面粉加入后搅拌过久,形迈出较多的面筋。b)所用面粉筋力太高。

c)本心主内糖的用量比例太低,蛋糕不柔软。d)配方内柔性原料成分太少,没有使用油脂。e)配方内没有使用化学膨松剂或用量不足。

f)配方内面粉用量太多,蛋、糖、油等用量不足。

g)烤制时炉温太低,烤制时间太长,蛋糕内部水分过少,面糊比重过大。2.改进措施

a)调制面糊时,面粉加入后轻轻拌匀即可,不可搅拌过久。

b)要使用低筋面粉,或加入20%~30%玉米淀粉、预糊化淀粉和变性淀粉。c)检查配方是否平衡,糖的用量要达到标准。d)配方内尽可能使用精炼植物油脂或各种奶油。e)低档蛋糕必须使用化学膨松剂。

上一篇:会计学院本科毕业生代表发言下一篇:网络销售人员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