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控改进措施

2024-05-23

高校内控改进措施(共8篇)

高校内控改进措施 篇1

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为保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局提出了‚全面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的总体任务,当前,如何实现严格规范是每个烟草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在加大内部监管部门对‚两烟‛生产经营的监督力度的同时,如何构建烟草企业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确保‚两烟‛生产经营的自我规范,是实现严格规范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

一、企业内控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1、企业内控制度的概念或内管部门参与内控制度建设的方式(二级P147)

2、作用:首先是自律作用。内控机制的实施主体应当是生产经营相关部门,其本质应当是相关生产经营部门结合规范生产经营的要求,以达到自我规范为目标。其次是预防作用。内控机制的关键在于预防。再者是纠偏作用。通过内控机制的运转,能够督促生产经营企业或部门严格执行生产经营关键环节的流程和程序,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结果出现偏差和问题时,按照流程的预先设计进行调整,起到改正错误、防微杜渐的效果,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减轻后果所产生的影响或是防止相同问题再次发生。第四是评价作用。一是各部门对此项工作的下级部门或具体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内容;二是在企业管理层面应当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机制,促使内控机制的运行落到实处。

二、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

内控机制的首要前提是‚内‛,也就是业务部门自己的工作机制。有的单位把内管部门的工作制度当成内控机制,强调内管部门应当怎样做,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都不属于内控的范畴,而是监管的内容。内管部门的制度流程对于业务部门来说是外部监督。其次是‚控‛,控的意思是约束,内控就是指自我约束。有的单位把业务部门的所有工作机制和制度都列入内控范围,也是错误的。只有对保证规范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和节点的相关制度和流程起到控制作用的,才是内控的内容。

2、内控制度没有和内管机制工作有效衔接

业务部门制定的内控机制过于独立,没有和内部监管部门的工作有效衔接,对生产经营规范的促进作用大大降低。

3、部分内控制度没有量化操作标准

有的内控机制只有文字描述,缺乏定量的数据标准,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最终导致内控机制流于形式。

4、内控制度不健全、内容滞后

有的单位没有将生产经营流程中需要控制的内容和环节全部纳入内控,有的是控制流程没有形成完整闭合。、内控制度缺乏运行评价

内控机制是否运行正常、运行质量如何,是否及时有效地起到了控制不规范生产经营的作用,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对相关业务部门是否认真执行内控机制,没有或是无法进行考核评价,这些都导致了机制的空转。

三、加强和改进内控制度的措施

1、充分认识内控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内控机制的意义和作用,通过狠抓全员规范经营意识、自律意识,营造‚人人参与内控,人人受益内控‛的良好氛围,按照内控优先监管的原则,努力实现内管促内控、内控促自律的工作状态。

2、清晰界定内控制度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功能

内控机制体现的是自律,实施主体必然是业务部门自己。内控机制关注的对象或者说是目标,应该是对‚两烟‛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对内部监管工作规范中明确的关键业务流程或重点工作节点进行。工作内容是内控的对象,重点环节和流程则是内控实现的着手点,以确保内控机制在关键环节的控制作用,保证卷烟生产经营的规范有序。内控机制的在运行过程中应当体现业务部门内部的相互制约,对出现不规范经营情况的结果和可能性时的及时纠偏,从源头上防范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发生,以及机制本身周期性完善的特性,即具备‚自我监督、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功能作用。

3、量化控制标准,突出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

内控机制的可操作性是发挥内控有效性的基础因素之一。如果内控机制的内容过于笼统,会导致具体工作人员没有执行的标准,机制的运行效果必定是大打折扣。因此,在梳理完善内控机制时,要注重可操作性,解决好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的问题。围绕这三个方面,本着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原则,对各项工作内容提出量化指标,并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责任部门和人员以及工作标准。首先要对异常情况触发内控机制启动设定数据标准或参数阀值,明确什么情况下,必须启动内控机制,明确给出一个量化的标准。其次,内控机制启动后,具体应当由谁来负责工作的流转、衔接、操作、办结。这需要在内控机制中明确具体的落实部门、层级或者具体岗位人员以及各自的权限。第三,在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形,明确工作应当做到的具体程度,量化工作的时限、调整纠偏的标准等。通过明确这些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增强内控机制的可操作性,确保自我调控促进规范的效果。

4、强化内控制度与内管工作的有机结合,发挥自律与他律的合力作用

内控机制是内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体系与内管制度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提升内控机制的运行效果,两者必须在流程配套、信息传递、指标设置、沟通反馈等方面的内容加强紧密联系,使之成为一个科学合理、分工明确、沟通顺畅的体系架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和内管工作制度不同的定位作用,形成监管的合力,共同促进生产经营的规范进行。

5、构建内控制度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保证内控机制运行到位

要保证内控机制有效运行,建立一套考核评价机制非常重要。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内控机制自身的评价。二是建立业务部门自我运行的考核机制。三是对内控机制的执行力评价。要通过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避免内控机制空转的情况发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烟草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就必须不断建立和强化内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从明确岗位职责、规范业务流程、量化工作标准、落实责任追究等方面,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努力推动并实现企业自我完善、自我调节功能的不断提升,努力从源头上防范违规行为的发生,促进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行为的规范有序,确保烟草行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高校内控改进措施 篇2

一、高校服务性收费的定义

当前,高校收费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另一类是服务性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对社会实行特定管理,提供特定服务,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所收取的费用。对于高校来说,一般包括学生的学费、住宿费、考试费等。对于这种性质的收费,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高等院校服务性收费是指学校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文件规定收取的除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代收费之外,为在校学生提供由学生自愿选择的正常教学活动以外的服务而取得合理补偿成本的费用,比如高校提供给学生设施、技术、信息、传递等服务。按照相关规定,高等院校服务性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即时发生即时收取,不得与学费合并统一收取,严禁强制服务或只收费不服务。

高校的服务性收费通常由学校的二级职能部门完成,比如体育部门提供给学生课外的场地服务费、图书馆提供的复印服务等。这些服务由于是学校的非正常教学服务,完全免费是不现实的,因为相关资源以及人力的投入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成本补偿,同时根据提供服务的非盈利性特征,各高校在相关国家文件规定的基础上,通常按照低于市场价格、成本补偿的原则制定具体收费标准。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深化,很多高校的二级单位通过各种形式来增加本部门的收入。校内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利用学校的资源对内或对外经营、管理和提供服务时取得收入。比如体育部出租给课外的学生场地,需要收取学生的场地使用费,这部分收费就形成了学校部门的收入。因此,高校对服务性收费加以规范,是加强高校收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涉及的服务性收费原则上应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收取。不具备条件的,可由学校委托院、系或职能部门收取,但应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和核算,严禁由高校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自立账户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高校服务性收费内控制度的薄弱点

国家对于高校服务性收费实行的现行管理政策,通常为备案制度,国家和地方有具体的服务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按规定执行,无具体规定的由学校按照合理补偿成本、适当考虑学生承受能力、低于市场价格和不得盈利的原则制定,报地方相关部门备案,以学校正式文件形式下发到各院、系及相关部门执行。另外,再加上财务部门人力不足等客观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服务性收费通常由各职能部门自行收取。存在服务性收费的各职能部门在财务部门备案相关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经财务部门核准后可以在财务处领取相关票据。各二级部门办理收费业务时,收到款项,开具票据,并将所收到的款项上交财务处,同时将已开票据的相应联次上交。财务部门核对收费款项的金额和票据,进行统一的核算。财务部门不直接控制服务性收费的资金和票据。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通常指定本部门的一名或几名工作人员兼职负责收费业务。收费人员也不是专门的财务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素质,对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不是很了解。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服务性收费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内控弱点。为了将相关的财务风险降低,高校的服务性收费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和实施必要的政策与程序,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以保证收费管理活动有效进行,收费资金的安全完整,收费工作的合规合法和收费程序的规范有序。

服务性收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点体现为以下几点:

1.货币资金控制方面。现金的收取、核对、保管、上交财务贯穿了整个收费活动的过程,对现金的收取、妥善保管与及时上交是内控中的重要环节。通常,各二级单位并不配备专门保管资金的保险柜。对于每日收取的资金,收费人员并不会及时上交,而是将所收款项自行保管,这种保管方式易造成收费资金的被盗、毁损、丢失风险。同时,收取资金的滞留易形成现金的坐支风险,久而久之,形成本单位或个人的“小金库”。

另一方面,各部门不能做到现金的日清月结,仅仅是定期将收费相关的票据、现金实收金额与收入记录(收费登记簿、自制收费凭证等)进行核对,并将所收款项上缴校财务。而且,这种核对也通常是安排在一个月的周期内进行。票、款、账的定期核对不能及时发现三者可能存在的差异,较难查找差异产生的具体时间和原因,货币资金的真实性、准确性控制风险较大。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于1988年先后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现金账目应当日清月结,账款相符(条例第十二条);必须建立健全现金账目,逐笔记载现金收付,账目要日清月结,做到账款相符(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财政部1996年财会字19号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于登记会计账簿的具体要求中规定“现金日记账必须每天结出余额”。

2.收费业务岗位设置方面。票据的开具和现金的收取由一名工作人员完成,有的部门甚至票据的开具、现金的收取、内部日常收费登记簿的记录和管理全部由一名工作人员完成,这些做法均不符合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内控要求。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财会[2001]41号)第六条规定:单位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3.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部分二级部门以本部门名义将部分场地长期对外承包、出租,委托给个人或校外单位经营管理。这种经营管理的模式违反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有关规定。未经过学校的授权和审批,而将其管理的场地直接对外出租承包。《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2]6号)第二十二条规定:高校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应该按规定权限履行审批手续:高校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单项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50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审批后10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及相关资料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备案;单项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至80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单项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三、改进措施

1.加强货币资金的安全管理,减少现金的直接收取流量和频率。比如,对于本校学生的相关收费,可以采取使用本校的校内一卡通刷卡的方式,即通过本校的校内转账实现收费资金的转账。对于校外人员的相关收费,可以采取使用POS刷卡的方式进行。这两种方式的实施都大量地减少收费人员直接接触现金的机会,同时又能降低资金保管过程中的风险。对于无法避免收取的零散小额资金,财务部门可以规定各单位的库存限额,超限额的收费资金必须及时上交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二级单位的库存现金的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定期、不定期地清查各单位的库存现金情况,保证账实相符。

2.保证货币资金收入金额的真实性、准确性。严格按照会计工作规范要求,涉及现金收支的业务必须每日核对票、款和账(收入记录,如收费登记簿、自制收费凭证等),确保三者金额一致,实现现金账目的日清月结。

3.科学、合理设置收费业务流程和相关工作岗位职责。所有服务性收费项目必须经过学校审批,并在校财务处备案。收费工作人员的岗位设置要做到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收取款项、开具税票和收费登记三项业务应由至少两人完成,岗位的设置,以不同岗位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为原则,以确保货币资金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明确各自的岗位责任、职责和权限,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规范收费行为和程序,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对收费人员实行轮岗制度,有利于及早发现错误,防止舞弊行为发生。一个员工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可能会产生职业倦怠,对资金的收取、保管有所松懈。另外,时间长了,员工就会对这个岗位很熟悉,有可能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就有可能发生贪污、腐败、舞弊等违法乱纪现象,造成短时间内非重大的舞弊难以发现。在部门内部,一些收费人员通常可以经得住金钱的诱惑,但是在收费岗位的时间过长,也会经受不住金钱的考验。实施收费人员的“轮岗制”,则可以通过内部岗位的轮换,加大部门内部的各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力度,保证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贪污腐败、舞弊现象的发生。

4. 充分发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大对学校国有资产和的监管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业务流程。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对出租场地实施监督检查。学校二级单位对外长期出租场馆,应由学校或经学校授权的单位统一对外协商,经过相关审批和招标程序,签订场地出租协议,各单位未经学校授权和审批,不得将其管理的场地直接对外出租、出借。

5. 提高二级单位财务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强对各二级单位收费人员和其他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高校内控改进措施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98-0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通过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提高竞争能力尤为重要,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管控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并将其置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无论企业规模如何,其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均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下面对我国中小企业内控现状及改进措施展开探讨。

1 现代企业加强内控工作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经营情况日益复杂的现代企业中,建立并不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内控制度能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真实完整,科学的反应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

1.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管理水平的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外部环境更加难以掌控,因此,只有通过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企业是否有效建立内控制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1.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规范员工行为,切实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

内控制度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 并通过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预防了舞弊行为的发生, 内控制度积极倡导企业的文化建设和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进而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

1.4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能够防范可能出现的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防范永远是企业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够通过对风险的有效辨别、分析、评价,不断的采取措施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控制,特别是对重大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控制。

2 我国中小企业内控工作的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会计数据记录的真实与正确,提高经济效益,贯彻执行所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而在企业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和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由于缺乏对内控的深入理解,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2.1 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内部控制观念薄弱

中小企业因为具备规模小,产权形式封闭等性质,所以过于强调决策效率,这就造成了企业相比财务管理更重视个人能力,财务管理所产生的盈利微不足道,缺乏成本控制观念和优化企业结构、资源配置的思想。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产品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情况,对财务管理也只关心资金流的通畅与避税等盈利性问题,忽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观念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整个运转情况的了解和把握,阻碍中小企业长远发展。

2.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执行力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漏洞,内部控制环节过多与缺乏控制并存,造成效率低,财务风险高。同时,对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情况、纠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流于形式。

此外,中小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多不合理。有的中小企业甚至未设置单独的会计部门,或者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业务交叉过多,没有遵循不相容的岗位职责相互分离的原则,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缺乏相互牵制。例如: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常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像财务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记账人员与保管人员等,管钱、记账常由一个人来担当;销售人员在销售完商品后还负责收取钱款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一些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失控,票据与财务报表不相符等许多问题的出现,让一些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还会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2.3 会计人员工作不规范,素质相对较低

因为中小企业往往限制劳动力成本,工资待遇比较低,所以雇佣的会计人员较少,也吸引不到优秀的会计人才。部分中小企业中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或专业知识较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不够,业务不熟悉,在账务处理上缺乏合理的账务处理程序,以致会计工作混乱。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仅按经营者意图来对企业经营活动予以反映,这也必然会使会计信息出现严重失真的现象。

2.4 信息系统与沟通不畅。

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不重视信息系统与沟通。造成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信息系统与沟通机制不健全,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信息系统与沟通基础薄弱,企业内部存在着的矛盾很多,虽然想建立良好的沟通,但往往力不从心;信息系统与沟通渠道不畅通,中小企业中员工与经营者关系不佳,常由经营者一人说了算,阻碍了沟通渠道的畅通。

2.5 内审职能弱化

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但该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并不明显,内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虽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但却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财务人员、业务负责人员、甚至是领导利用监督不力的缺陷,进行一些列损失浪费、违法舞弊行为。

3 改进我国中小企业内控工作的有效措施探讨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何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发展和壮大企业,建立适合自身的内控制度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内控现状,应当从以下环节着手改进中小企业内控工作:

3.1 提高企业对内控的认识,增强高管人员内控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以及决策方法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和工作的认识。增强企业高管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自发的带头遵守内部制度的条例,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员工是内控制度的基层执行者,因此要大力度提高员工内控意识。唯有让员工自己认识到内部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于内控制度的意义,才有可能真正保证内控制度的顺利贯彻和实施。中小企业要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增强员工的内控意识,让员工了解内控的作用和重要性,并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使员工真正参与到内控制定的建立和实施当中。

3.2 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2.1 明确内控目标

完善内控制度首先需要明确内控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来制定详细的年度计划,然后细分至企业的各个部门,确定生产、销售、成本、工资、以及利润等各项子计划,最终加强对这些计划执行效果的内部控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学会变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能太僵硬化。

3.2.2 改善内控技术

实现控制目标需要有一定的内控技术,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可以着重从这几方面来改善内控技术: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划分明确的管理层次并设置完整的组织机构,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根据具体岗位来选择专业性的人才。人是企业的主体,引领和主宰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选择高素质的人才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同时,还要保证内控措施的有效。因此需要企业在制内控制度时参照国家出台的形影法律法规,保证内控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2.3 强化外部监督,加强审计工作

要想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外部监督、加强审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措施,对维护企业的内部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要对当前的内控制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出具内控报告。其次,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控情况进行审计,然后对企业出具的内控报告提出审计意见。最后,企业要对外公开披露内控报告,加强外部对企业内控的监督

3.2.4 实行现代化管理

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的企业开始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引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但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传统管理模式依然比较盛行,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转变观念,增加资金投入,尽快实现现代化管理,促进企业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

3.3 提升企业内控工作相关人员素质

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于内控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有必要加强管理者的相关培训。同时,应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时,有效减少技术差错。

可以说,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表明,人为因素是工作不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营造优良的控制环境,加强监督的同时,绝不可忘记人员素质的提升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成功的关键。

3.4 中小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企业的信息系统不仅是企业控制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要素。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组织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并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 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方面, 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员工需知道企业期望他们做出哪种行为、哪种行为被接受、哪种行为不被接受;员工还需知道在其执行职责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 ,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尚应注意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 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沟通管道,还应有向上的 、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管道。 保持经营信息和控制信息畅通,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经管成本和监督成本,提高受控人员的受控程度。

3.5 强化内部审计控制

内审必须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并报告工作。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鉴定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评价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检查经营管理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等。企业领导必须认命思想道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诚实守信、敢说真话的人员组成审计机构,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内审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发挥内审在整个内控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莉《中小企业财务内控制度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 2012(4)

[2] 周旭辉《完善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之初探》[J] 中国外资 2012(16)

高校舞蹈教学策略与改进措施论文 篇4

一、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在组织、实施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专门的东北民族舞蹈教材

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在组织、开展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时并没有专门的教材。当前,舞蹈教师们向学生传授东北舞蹈知识与技能,通常是通过一本(或一套)综合性的舞蹈教材进行讲解,如高校舞蹈教学中常见的《大学舞蹈》《舞蹈舞蹈鉴赏》《中华民族舞蹈》等。在这些教材中,东北民族舞蹈知识只占有很小的比重,甚至是一两段话带过。在此条件下,舞蹈教师想给学生多讲一些东北民族舞蹈知识但碍于教材上没太多资料,只能自己在其他文献或网络上查找,然后再制作成课件给学生讲解。还有的舞蹈教师嫌查找资料浪费时间与精力,直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学习。东北民族舞蹈教材是舞蹈教师顺利开展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载体,缺乏这个载体,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方法单一

在目前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很多舞蹈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解法与示范法进行教学。固然,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确能够让舞蹈教师在很短时间将大量的东北民族舞蹈知识传授给众多的学生,能够保证教学效率。但是,这两种教学方法也非常容易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例如,舞蹈教师在给大学生示范东北秧歌舞蹈时,舞蹈教师只给大学生示范东北秧歌舞蹈的基本动律,如上身的左右摆动、前后扭动与下身的压脚跟、双膝屈伸,但不给学生示范东北秧歌如何做到“艮劲儿”“美劲儿”“火爆劲儿”与“泼辣劲儿”等,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跳起东北秧歌来显得比较表浅,缺少灵魂,没有感染力。

(三)东北民族舞蹈教学配套知识不足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的东北民族舞蹈教学,其教学的重点依然放在东北民族舞蹈的动作技能教学上,而对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音乐知识、舞台表演知识等都很少涉及。以上诸多不足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东北民族舞蹈时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影响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最终质量。

(四)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氛围不浓厚

相比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如新疆民族舞、蒙古民族舞、云南民族舞等,东北民族舞除了在东北地区的高校中较为盛行外,在我国其他地区的高校并不是很常见。这就使得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氛围不是很浓厚,其具体表现在:高校领导与舞蹈教师对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不是很重视,在人力、物力与财力方面投入较少,宣传力度不够等;大学生选择东北民族舞蹈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较差,迟到、旷课较为严重,课下实践较少等。东北民族舞蹈作为我国地区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东北丰富的文化与东北人独特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东北民族舞蹈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高校在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方面依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北民族舞蹈教师人数少。高校招聘舞蹈教师时,很少招聘专项的舞蹈教师,如傣族舞教师、新疆舞教师,只要应聘的舞蹈教师会教一些热门的舞蹈即可。然而,东北民族舞蹈作为一种非热门的舞蹈,很少有舞蹈教师精通。这就造成了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师人数偏少;二是东北民族舞蹈教师教学配置较低。虽然有些高校也拥有一些东北民族舞蹈教师,但他们存在年龄大、学历低、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

二、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领导应组织舞蹈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交流,认真研究问题的起因与影响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概括而言,改进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设计与开发东北民族舞蹈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一个好的教材不仅能够极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东北民族舞蹈教材缺乏的问题,高校应当突出东北民族舞蹈的特点,建立一套东北民族舞蹈教材体系。在实践中,高校应组织舞蹈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相关文献、上网搜集资料等,突出东北民族舞蹈教学中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教材,如二人转、秧歌等。当然,选择舞蹈时仅仅有代表性还不够,还需要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等。在建立教材体系时,高校应突出东北民族多舞种、多层次的特点,积极构建特有的东北舞蹈教材。

(二)创新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方法

结合当前我国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提出了以下两种创新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方法。一是观摩法。对于大学生而言,现场观看东北民族舞蹈,远比舞蹈教师在课堂上枯燥无味地讲解与示范生动得多。为此,舞蹈教师有必要带领大学生去观看一些东北民族舞蹈演出。观看形式可以是网络观看,也可以是现场观看。二是活动实践法。舞蹈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一些东北民族舞蹈表演活动或竞赛活动。活动的规模可以是班级内部的,也可以是年级内部的、学校内部的,还可以是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参与表演与竞赛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东北民族舞蹈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广提高高校民族舞蹈教学水平,为高校形成东北民族舞蹈特色教学打好基础。

(三)构建东北民族舞蹈教学配套知识体系

舞蹈教师在东北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将东北民族舞蹈文化发展、东北人文风情、东北民族舞蹈音乐特点等融入其中。同时,还要学习一些与东北民族舞蹈动作练习与技能训练相关的生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保健学知识等,以保证大学生在学习东北民族舞蹈过程中的科学性。

(四)积极营造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氛围

高校领导与舞蹈教师应积极打造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的良好氛围。措施有四:一是在校内张贴东北民族舞蹈方面的海报、宣传栏,建造具有东北民族舞蹈特色的雕塑、喷泉、花卉等景观;二是校园网上增设东北民族舞蹈板块,对东北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特色以及舞蹈教师风采、优秀舞者进行普及与宣传;三是定期举办东北民族舞蹈表演与竞赛活动,并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四是邀请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方面的名师到校上课,邀请表演方面的舞蹈家到学校进行表演,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学习东北民族舞蹈的兴趣;五是打造东北民族舞蹈教学“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组建东北民族舞蹈队、俱乐部、学习小组等,并合理指导他们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五)优化东北民族舞蹈师资配置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东北民族舞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两个改进措施:一是改进东北民族舞蹈教师招聘制度。招聘时,高校不仅要认真考察他们在东北民族舞蹈方面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还要综合考虑他们的年龄结构、学习层次、职业道德、个人魅力等。二是对东北民族舞蹈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监督与定期评价。评价时,高校领导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大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要相互结合,力求评价主体多样化。同时,评价方法也不能太单一,要综合运用当前国内外高校舞蹈教学评价的新要求新标准。三是定期组织东北民族舞蹈教师学习交流与培训,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东北民族舞蹈教学技能。学习交流活动可以在本校舞蹈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高校的舞蹈教师之间进行。培训可以是校内培训,也可以是校外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舞蹈教师前往东北地区对当地的民族舞蹈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

三、结语

东北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样。对于大学生而言,东北民族舞蹈中的动作技能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舞蹈技能,而且舞蹈中蕴含的东北民族的发展历史与人文风情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怀,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因此,高校开展东北民族舞蹈教学非常必要,解决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瑶.探究东北地域民风民俗及民间素材在创作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J].艺术品鉴,(4).

[2]宋媛.东北原生态舞蹈提炼为课堂舞蹈的几点思考[J].艺术研究,2016(1).

[3]王海峰.东北民族民间舞蹈研究——试论锡伯族舞蹈的艺术价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4).

高校内控改进措施 篇5

北京林业大学 100083

摘要:随着我国接连出台的教育资助政策,高等教育已建立起了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资助体系,资助力度也随之上升。当前,我国信息化产业迅猛发展,且各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资助工作公平公正,高效快捷,加快推进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本调研报告分析了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调查样本,调研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需求和问题,基于此对资助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总体建设设计原则,并简述了我校资助管理系统的探索过程。关键词:高校 资助 管理系统 调研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大事,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北京林业大学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多年来,我校资助工作逐步形成了秉承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核心工作理念,形成了以“奖、助、贷、勤、免、补”为主体,社会资助作补充的“6+1”资助工作格局,我校资助工作通过科学的规划,完备的体系建设,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实现了促进学生心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工作目标。

正是由于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金额庞大,涉及的面广,政策性强等特点,所以有必要通过信息技术,设计出一套功能完善,易于操作,运作精确的管理信息系统,实效高校资助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使资助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和助困作用。

一、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课题组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后,发现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问题表现:

1.现有系统数据关联性太强,部分数据的错误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数据错误。2.现有系统集成了学生工作的许多功能如迎新管理、宿舍管理、辅导员评价、评价评优等模块,造成系统过于庞大,维护起来困难。

3.现有系统在用户角色和用户权限设置方面,与学校相关的职能机构不相吻合,造成了系统与实际工作不同步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其中,学生对现有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存在的缺点统计如图1.图1:北京林业大学现有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

调查显示,现有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存在不少问题,在用户界面,用户体验和响应速度等方面确实存在缺陷。且系统集成模块太多导致学生使用系统时,不易找到所需要的模块。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系统利用率下降,失去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图2是对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使用学工系统频率的调研数据:

图2:北京林业大学学生使用现有学工系统的频率 此外,学校资助工作部门对学生使用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培训工作没有跟进,导致多数学生对现有的学工系统使用和了解方面欠缺,仅通过新生入学时由二级学院相关辅导员深入到班级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学工系统填写个人信息,此后除了在评奖评优阶段强制使用外,平时学生基本不用学工系统,导致现有学工系统的使用率下降,达不到学工系统本来的目的。图3显示了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对现有学工系统的认知程度。

图3: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对现有学工系统的认知程度

调查显示,林业大学多数学生对现有学生工作系统的认知仅停留在新生入学时强制使用阶段,对学工系统只是知道其大致用途,并不了解学工系统的真正目的。还有大部分学生对现有学生工作系统表示“不知道”。

课题组认为,加强对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的培训工作,让学生和二级学院资助工作辅导员对学工系统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开展办公,让学生和基层辅导员养成使用学工系统办公的习惯,形成固定的办公模式。这样,既能够提升学工系统的使用效率,也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以北京林业大学为样本做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林业大学所进行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总形势非常喜人,但也还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标准还不够科学规范,用于学生资助管理所界定的方法也是还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学生个人提供的贫困证明而建立起的静态式贫困生档案信息上,或辅导员班主任根据一些信息主观判断为主的层次上,缺乏规范的评判标准和工作流程。缺乏监督机制下的主观判断、学校良性资助体系构建工作还在研究探索阶段、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图4是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对现行的资助评审模式的判断。

图4:北京林业大学资助对象评审所采用的方法

如图4所示,林业大学多数二级学院都是采用班级民主选举和辅导员根据材料判定的方法来判定资助对象,这种方式缺乏科学性。对于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很容易对一些自尊心较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身家庭情况的学生得不到资助;对于辅导员通过证明材料判定的方法,也会因为材料造假等原因导致助学资金没有使用在需要的人身上,也存在不公平性和不公开性。

(二)资助合理性研究尚是空白。如何分配有效的资助资金以达到最大的资助效用,尚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或使用的办法。二级学院在这方面主观任意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而由此也造成了一些反面效应,如在意识淡薄等。

(三)作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最主要形式: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目前仍然是手工方式为主,存在非常多的困难。由于贫困生界定和资助合理性研究的空白,助学贷款的资助合理性也同样存在问题。

基于以上几点,课题组认为,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个体能动性等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使得该项工作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以上这些因管理模式不当而出现的问题表现。因此,本调研报告拟从完善该项工作的管理模式角度出发,提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和实际可行的方法。并将这些全新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达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资助工作,服务于广大贫困生和资助工作者。

三、高校资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针对现有的资助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确定一套高校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实现资助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透明化。通过在网站发布资助信息,学生登录网站,根据资助条件判断是否符合要求,然后在网上填写相关资料进行申报,数据提交后保存在数据库;然后由学院相关人员提取数据库保存的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提交给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符合的进行公示,并办理相关手续学生可登录网站随时查询审批过程及结果。

根据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需要,系统主要应实现以下功能:贫困生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助学贷款管理、奖助学金管理、系统后台管理五大部分系统总体功能如图5所示。

图5:高校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一)贫困生管理 贫困生数据库是整套资助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因为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都是针对贫困生开展的资助项目此功能中的贫困生申请和审核工作是各项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均有权申请进入贫困生库,系统可以实现学生注册登录提交数据,学院及学校分级审核,自动生成学生的贫困等级。

(二)勤工助学管理 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岗位的信息查询申请审核等功能所有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均有权进行勤工助学金申请,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三)助学贷款管理,主要包括助学贷款的申请与查询审核等功能 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助学贷款的申请及查询,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四)奖助学金管理,主要包括奖助学金的申请与查询审核发放等功能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奖助学金的申请及查询,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然后学院、学校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最后会自动生成批准或未获批准的信息,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五)系统管理,系统管理的功能较多,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资助学生信息管理、角色及权限管理、用户管理信息审核及发布数据统计分析等,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实现学生信息管理 用户管理权限分配资助项目发布数据安全等的重要管理模块其中,学生信息管理主要进行在校学生信息导入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形成资助管理系统的初始数据。

系统用户主要有:(1)学生(贫困生),可以查看资助通知,申请资助项目,查看申请状态等;(2)班主任,可以查看本班贫困生信息,对提交申请的学生资助项目进行审核,查看审核历史数据等;(3)学院审核人员,可以查看贫困生信息,对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资助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查看审核历史数据等;(4)学校审核人员,可以查看审核学院审核通过的学生资助申请项目及贫困生信息,查看资助项目审核历史数据等;(5)管理人员,可以对系统初始数据进行处理,审核发布资助信息,分析统计资助信息并生成报表,对系统用户及权限进行管理等。

四、对现有系统改良后的高校资助管理系统设计

根据高校资助管理的政策规定,结合当前传统管理方式的运作过程,通过系统分析,理清了高校资助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在现有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可以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1.贫困生管理子系统。学生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贫困生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填写信息和上交的证明文件是否相符,若信息不属实或不符合条件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确定信息真实有效且符合贫困生条件,审核修改系统判定的贫困等级,然后点击确定按钮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工作结束后,依次由学院审核人员和学校审核人员对贫困生认定申请进行复核和终审,批准则将贫困生信息保存至数据库;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2.勤工助学管理子系统。首先由学院相关人员录入岗位信息,再由学校系统管理人员审核后发布接下来,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选择勤工助学管理,进入勤工助学申请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将申请表提交,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后进入勤工助学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的申请信息,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结束后,由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登录系统,系统自动将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的申请信息按照院校级别显示给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若批准申请则将勤工助学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并返回工作通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3.助学贷款管理子系统。贫困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后,选择助学贷款申请,进入助学贷款申请页面,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将申请表提交,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助学贷款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审核学生的申请信息,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的审核工作结束后,由学院审核人员进行复审,最后由学校审核人员进行终审,若批准申请则将助学贷款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同时发送给相关银行系统,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4.奖助学金管理子系统。贫困生提交申请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信息保存至数据库辅导员登录系统后进入助学金审核页面,系统自动将该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学生申请信息显示给辅导员,辅导员依次进行审核,若不批准则返回未批准通知,若批准则将审核信息提交至数据库辅导员审核结束后,由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登录系统,系统自动将辅导员审核通过的学生的申请信息按照院校级别显示给学院或学校审核人员,若批准申请则将奖助学金信息保存至数据库,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则返回未批准通知。

5.系统管理子系统。管理员登录后,通过学生信息管理导入学生数据;通过用户管理可以实现系统角色的管理及权限分配,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查询修改和删除等操作;通过信息审核与发布,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向所有用户发布相关的资助信息,以便贫困生申请,同时控制审核工作的及时进行;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对资助项目资助学生资助金额等进行汇总统计,跟踪执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其他用户登录后,通过系统管理子系统只能修改自己的密码。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6所示。

图6:高校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总结结构图

五、总结

高校内控改进措施 篇6

用友ERP事业部 刘江鹰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全球的新一轮经济衰退。究其原因,则是自由经济所导致的政府控制缺位,金融企业的创新出了位,正如华尔街的反思: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从国内看,三鹿集团的风风火火,却一朝倾塌在三聚氰胺之下,企业董事长受到起诉;这一切,都能让人感受到企业在经营上的浮躁、利己和急功近利,严重忽视经营风险,结果给社会给自己都带来严重的后果。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外部的监管正在加强,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导向在可持续发展上,政府宏观管理的要求促使企业的内控机制必须尽快完善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出台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供了依据。作为针对上市公司的刚性规范要求,《规范》提出了建设框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的要素。按照要求,上市企业不仅需要建立这一内控机制,还必须要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审计评价,并向外部披露自我评价报告,也可聘请具备资格的第三方来对内控有效性进行审计和报告。

虽然从表面上,《规范》约束的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而背后却是反映着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要求企业必须改进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的指标反映着企业经营的结果,而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则反映着达到这一结果的过程,是领先性管理指标,结果上的风险产生来自于过程。从企业内控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改进上,笔者认为如下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 经营理念风险

人的风险是企业经营的最大风险。管理基于文化,行动受控于理念,《规范》明确提出了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风险意识等等成为要要求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成分。企业是否有相关的使命、愿景和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阐述和承诺,以及有否相关的培训沟通活动开展以及榜样树立的价值导向,是需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需要关注的。

企业生存的理由是其功能性,也就是为社会提供符合使用期望和要求的产品,通过符合要求的产品的提供为自己带来财务上收益,这是双赢的结果,如果是在企业内部的经营风气中只强调自己的利益,只强调获取,而不讲求付出,就会出现欺诈,导致企业经营的短命,这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人员配置风险

《规范》中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组织保障是实现内部风险控制的基础。不仅是要求企业需要作到业务运作的职责清晰和明确,而且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责分配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定。

《规范》第二十二条规定在内部风险的识别上,明确了有关董事、监事、经理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方面的风险以及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风险,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任职资格管理控制,以及岗位工作能力控制。

《规范》提出了关键岗位的强制休假制度以及定期岗位轮换制度的执行的要求,这表明在企业的人事任用上,需要明确关键岗位名录的建立和维护,并需要有强制休假的记录,同时,对于关键岗位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记录。

在企业的保密性要求上,《规范》提出了掌握国家秘密和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需要有限制性规定,从而要求企业需要对涉密岗位进行识别,需要有脱密期概念,涉密岗位人员的离职需要有一个过程来证实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上的风险控制措施。

 法规执行风险

《规范》在企业外部风险的识别上,明确提出了法规和监管要求等法律风险的控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企业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劳动管理法规,例如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假条例》、《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及当前部分条款依然有效的《劳动法》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自用工自日起1个月内需要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需要没有作到将有两倍工资处罚的风险;《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要求在用工纠纷中企业承担举证责任,例如加班休假的记录缺失将使企业存在承担不利后果的风险;《就业促进法》要求企业不能有就业歧视,比如性别歧视、宗教歧视、民族歧视等等;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要求企业不得使用16周岁以下的童工等等。

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着游戏规则和宏观管理的要求,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后果是严重的,一个企业做到了财务上的赢利,如果其背后是违法行为作为支撑,是以牺牲员工权益为代价,那这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可想而知。

 企业制度风险 在当前强调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其最高层次是企业的理念层,体现为自觉的潜意识成分,是经过企业长期的修炼和积累而成的,在之下则是制度层,这是形成一般意识的关键,企业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措施,都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都是在告诉员工,什么样的行为是被鼓励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在制度层之下是行为层,表现为行为技能。

企业的内控机制需要实现的员工行为表现上对风险的控制,其背后的直接支撑是企业的HR管理制度,《规范》中明确提出对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要求范围,比如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和辞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这些政策都是实现企业内控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这些条款要求企业需要建立和实施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首先是要有明确的相关制度规定,然后是制度必须被有效地执行,再次是制度的执行需要做到实现预期的人员能力控制和价值导向的目标。流程规范的价值就在于控制流程的风险。

《规范》中尤其强调企业内控制度本身必须要纳入绩效考评体系的问题,如对反舞弊机制的建立要求,对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的建立要求等等,也只有企业对于内控的重要性认识达到是企业级的价值导向的层次,也才能真正作到控制的有效性。 信息沟通风险

企业的风险控制的要点是决策,而决策受控于信息,从而信息的及时获得以及信息的全面性就成为影响企业内控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的内控需要实现全员的参与才能实现有效,在这一点上《规范》明确要求企业需要做到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组织人事信息和人事政策的知道是风险控制执行的前提,企业的HR部门需要及时将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动以及组织人事的相关变动情况及时在内部进行沟通,全体员工均应有方便的手段和措施来及时获取这些信息。从各个业务职能的协作上,有关人力资源政策的执行情况,如考勤休假结果、绩效考评结果等信息也需要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及时沟通,以避免在工作配合上带来可能的风险,以及保证内部人力资源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和企业凝聚力。

 过程执行风险

《规范》对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提出了大量可操作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记录和信息的传递沟通上,从而在正常的企业经营之外,将附加一个较大的执行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负担;不仅如此,由于执行《规范》需要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应对等等,面临的大量数据信息的处理,如果只是依赖手工进行,将使得这一执行过程本身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导致风险控制机制本身存在着有效性的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有赖于信息系统的辅助流程优化来提供帮助与支持。比如人事组织信息的沟通、人力资源政策执行结果的沟通,可以通过HR软件的员工自助服务和经理自助服务来予以实现;比如有关劳动合同签订相关的风险应对,可以通过HR系统中的自动预警提示来辅助进行控制;比如劳动争议应对需要的大量记录,可以通过电子化的工作流程来形成电子记录、或是通过信息系统的自动调用数据信息的批打功能来辅助实现预防;比如绩效考评的完整记录和追踪,可以通过信息化的HR绩效考评流程来自动形成相关记录;比如说对于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的诸多指标的监督跟踪例如离职率、有效用工率、员工出勤了率、平均工作负荷时间、平均招聘到岗时间等等,也可以通过HR信息系统的自动统计得到,通过指标的监控来及时识别可能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时记录和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和应对措施。

这一人力资源方面的风险还需要与企业的生产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控制风险,从而要求风险控制必须是系统完整的,不能是孤立地看待问题。例如企业的生产扩张,在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的同时,还带来了人力资源配置增加的变化,需要相应提前采取招聘措施,否则将因人力资源不足而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这一资源方面的风险控制,还需要企业必须随时关注外部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状况和供给水平,并需要根据相应情况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政策,以有效化解可能的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和资源损耗等各方面的经营风险。这些决策都有赖于给予完整、系统、全面的信息化经营管理平台来辅助实现。

正是考虑了企业的执行成本和内控有效性的缘故,《规范》中也专门提出了与企业信息化有关的规定和要求, 针对内控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规范》 第七条提出,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针对内控信息的有效沟通方面,《规范》第三十八条中提出,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针对信息系统本身的风险管理方面,《规范》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高校内控改进措施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内控制度, 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管理高校的一种重要措施。为了保障高校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高校想要提高办学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就应当共同探索财务内控管理新对策, 不断提高财务内控管理的标准, 从而创建一套完好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一直在不断的扩招和发展, 使得一些高校的财务资金数量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对于高校来说越来越重要。如果想要创办学校, 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来筹集办学经费, 如向银行贷款、收取学生的学费、向社会广大群众发起集资、通过财政拨款等多种方式。

2 高校财务管理内控概述

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是基于控制论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来完成的, 它的作用是对高校的财务管理进行评价和规范。高校如果能完善好其内部的管控制度, 不仅对管理高校财务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而且还能够推动高校的财务管理和教学以及科研等共同发展。

2.1 高校财务管理内控现状

内部控制既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内控制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制度建设中最根本的制度。如果财产管理部门对登记和保管财物的工作不到位, 就会出现个人占用、丢失以及不能够及时收回财物的情况。

2.2 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 有些高校的高级领导因为受到了很多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只知道对教学、科研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强调, 对于财务内控的管理和财务内控制度的创建都极不重视。

2.2.1 缺乏对内控制度的认识。

在高校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人都喜欢甚至于已经习惯了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 不会去考虑这种理念是否适用于该学校的实际情况, 觉得只要拟定一些简单易懂的规则然后能够操作规范就可以了。而且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对法律不够重视, 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形式, 以为可以不用受约束, 而且在工作上欠缺热情和责任心。有些高校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渐渐的进入社会, 使其一些经济的活动内容也变得多元化, 虽然人们都知道改革的重要, 但是在很多时候都容易无视了对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加强, 只是片面的对改革组织的结构进行强调, 这就增加了高校对财务进行管理的风险以及高校对财务进行分析的复杂度。而且在有些高校里, 他们的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很高的学历, 所学习的会计理论也是非常的少, 所以对于难度很高的会计工作可能无法做到得心应手。在国内外, 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相关的学术研究较为缺乏。

2.2.2 监督力度不够。

有些高等学校对于其财务管理要求不严格, 使得内控制度的内容有些片面, 并且对于学校一些建设投资项目的监管也不严苛。甚至有些学校的编制还规定, 如果工作人员少, 就找兼职人员来做那些工作, 这样会给内部管控制度的执行带来一些问题, 而且这样还会使有些高校在进行关于学校的决策时而做出错误的决断, 从而使高校受到很严重的损害。有些高校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 从而没有对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来进行完善, 执行力度不够, 会导致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混乱化, 对于内控制度实施效果的考核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 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 不能按照原有的预算来执行, 这就会使有些监督和检查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 对内部管控制度进行提升

对内控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 使之能够变得更加的完善, 就能使内部控制在现代的高校管理制度上充分的发挥作用。根据我国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关于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高等学校应该按照自己的实质情况来建立一个完全与之契合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如果能完善好其内部的管控制度, 不仅对提升高校财务的整体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而且还能够推动高校的财务管理和教学以及科研等共同发展。

3.1 内部管控制度的调整

将财务的监管和内部的审核以及民主的监管结合起来就能够创建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和管束体制, 从而完善好高校对财务进行批准的制度。高校的授权批准主要分为两种, 即特别授权和常规授权。必须分析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经济体制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 高校财务的管理核心就是预算管理, 有针对性地提出配套解决方案。

3.2 改善管理财务的理念

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来说, 如果觉得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想要提高对高校的财务管理,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改变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传统理念, 从而创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首先, 一定要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加强, 使财务人员能够做到廉洁自律、秉公办事, 并且要忠于职守以及学会科学理财。相关的财务部门一定要增强对依法监督的意识, 使每一个财务人员都有强烈的法律意识, 做到能够掌握财经的法规、制度以及法律, 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原则, 并且承担对会计进行监督的责任, 富于责任感, 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学校有稳定的学生资源才能够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所以对于招生的宣传以及毕业后就业工作的保障一定要保持高度的重视。

3.3 创建有效的监管评判体制

对于内控制度的监管评判体制来说, 它的创建对那些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就是要高素质。判断监管体制能否成功创建的方法是看是否控制了每个需要控制的环节, 各个部门一定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 做好每个教学单位所需要做的重要工作, 从普通的教学员工到上级领导都要紧密地把他们联合在一起, 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是否已经创建好完全的审查监管体制。更关键的一点就是判断高校的总体目标和高校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管评判体制有没有相互矛盾, 是否已经做到协调统一好每一个具体的控制环节, 并且做到的每个控制举措是否都能够与之相契合。

结束语

高校内控改进措施 篇8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从专才向通才转变,公选课正逐渐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完善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目前各高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公选课存在的普遍问题

高校开设公选课的初衷在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然而,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公选课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得不到与专业课同等的重视、课程结构设置不均衡、内容落后、优质课程稀缺、教学管理不成体系等。

(一)受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在时间安排上一般只能选择晚上或者周末,并且考核方式相对宽松,管理部门如果监督不严,教师和学生往往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对待公选课,这体现在:

从学生方面来说,“为凑学分而选”现象普遍,即打听到哪门课要求低、容易过就选哪门,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将选修公选课视为完成素质学分要求的捷径。从教师方面讲,在现行体制下,从事公选课教学研究的重要性还不能与专业课同日而语,这大大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由于公选课往往安排在非常规工作时间,不少高校校区地理位置分散,许多老教师不愿意在夜间奔波到郊区的校园里上课,因此工作量和工作经验都相对较少的青年教师群体成为任教公选课的主力。有许多老师甚至认为公选课要求不高、审查不严,是用来“挣工作量”的好办法,如此势必会导致课程质量的下降。

(二)管理松散难成体系

目前,高校公选课一般由学校教务部门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但由于公选课“教”与“学”的双方都来自不同的院系,如果教学管理的责任仅仅停留在学校宏观层面,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公选课的审批、监控、评价、考核等各个环节管理松散。

事实上,在公选课教学管理方面,本应作为二级管理单位的院系往往存在职能缺位的情况。例如在课程的开设审批环节,不少学校实行教师个人申请,经由院系初审后报送学校教务部门审批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院系对此不够重视,对于公选课开设没有统筹规划,在教师提出开课申请后也没有启动制度化的调研审核程序,“初审”的责任很可能异化为简单的“走程序”。此时,由于对课程、教师情况缺乏了解,单凭学校层面的“审批”难以保证公选课的质量。不仅在课程开设审批环节,在课程设置规划、教学监督考核、教学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如果没有形成明确和完善的院校二级教学管理体系,将严重制约公选课教学的长足发展。

(三)优质课程供不应求

长期不受重视、教学管理松散、课程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导致优质公选课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出现。一些较受欢迎的课程往往在学生中快速形成良好的口碑,每每选修人数爆满,而还有部分课程则选修者寥寥,面临被停开的风险。

优质公选课的稀缺有其必然性,其一,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就人才培育的知识背景需求、学生的兴趣需求,根据本校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将公选课的课程建设提前作统一的规划,导致公选课开设较为随意,缺乏延续性;其二,多数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科研方面就存在不少压力,加之公选课的受众群体专业背景不同,要获得公认的好评难度更大,因此任课教师主观上不愿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公选课上;其三,公选课教学效果的考评制度不完善,缺乏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淘汰机制,因此难以在全校范围内建成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有相当数量、相对稳定的公选课教学队伍。

二、我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有益尝试

自从推行学分制改革以来,我校公选课的数量逐年增长,目前每学期开设的公选课达到180门之多,其中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美学艺术、经济管理、工程技术这五大类课程,基本能满足全校2万余名本科学生的选修需求。近年来,我校围绕创新性通识人才培养的目标,致力于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有益探索: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顾名思义,要求在公选课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公选课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要求公选课的设置、教学、考核等各方面都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

1.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我校公选课的课程内容覆盖面全,基本涵盖了学科内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欣赏类课程。五大类课程结构均衡,据笔者统计,大致为人文科学类占30%,自然科学类占22%,美学艺术类占23%,经济管理类占15%,工程技术类占10%。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公选课大餐力争做到菜式丰富、营养均衡,让学生有较为自由的选择空间。

对一些拥有特色优质教学资源的学科,鼓励多开设公选课,使非本专业的学生也能享用到本校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我校是以“为轻工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见长的特色型大学,学院、教师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更有利于学生从形式自由、内容更新快的公选课课堂上获得最新最实用的知识。

2.重视学生选课的权利。“校方开课—学生选课”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鉴于此,我校充分尊重学生选课的权利,主要围绕下面几点进行改革:首先,学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实施淘汰制,对于连续两年因落选而没有成功开设的课程予以停开。其次,尽量满足学生选修的需求,2009年之前校方规定公选课选修人数达到20人才开班,2009年开始这个人数下限已进一步降低为10人。此外,针对不少学生盲目选课的情况,学校规定学院辅导员定期为学生做选课指导。在教务处网站、各学院网站及选课网络平台上同时发布课程介绍、选课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在每个指定选课机房内也设有选课咨询处,由学院派专人负责回答学生选课过程中的疑问。

(二)明确学院管理责任,激励公选课教学

教师不重视公选课教学,很大程度上源于学院对此缺乏关注。近年来,我校将公选课的日常教学管理重心逐渐转移到学院层面,要求学院在公选课的开设把关、教学情况监督、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上力争做到与专业课同等程度的重视。在各学院建成以学院教学院长为首的课程建设委员会,负责对公选课的开设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设规划。对于教师提出的公选课开设申请,学院课程建设委员会起主要的把关审核作用。审核一般分三步走:评判课程选题的合理性和适宜性、考察申请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任职资格、查阅相应的教学软件资源,并且组织听课试讲,经由学院审批合格后的公选课开课申请再送交学校教务处审核。

除了严格把关开课审核,我校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公选课的教学。从2008年开始,学校提高了公选课的工作量计算系数,使之高于一般专业选修课。对于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学校还根据选课人数适当地调整教学班的规模,尽量使优质的公选课能满足选课需求,同时也保证认真投入公选课教学的教师有机会得到更多教研经费支持;2009年以来,学校还规定公选课的开设必须由主讲、辅讲两名教师共同承担,这样既保证了课程开设的稳定延续性,又能起到师资力量上“以老带新”、扶持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作用。

(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加强对公选课教学的监控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对于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重视对公选课的定期教学检查。学校组织专家、督导等人员随机听课,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案情况、教学方法,课堂效果,了解学生的出勤状况、课堂氛围等,对于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要求任课教师严格课堂纪律,通过点名、作业、测验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出勤和日常学习情况,学生缺课次数超过三分之一则取消考试资格。在公选课考核方面,任课教师需制定考试标准,经学院审批后按照标准进行考核,杜绝公选课考核的随意化现象。

其次,不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在全校范围推广优秀课程。2010年初,学校成立教师卓越中心,该中心旨在建设教学服务平台,使教师在教学领域获得全面提升。教师卓越中心配合学校教务处组织对优秀公选课的观摩活动,或者拍摄课堂录像,以此激励先进并做推广和示范。

此外,将公选课纳入学生评教体系中来。我校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的网络平台,对学校开设的每一门公选课程进行学生评教。同时根据学生的评教结果进行适当的奖惩,对于在学生中反响较好的课程,鼓励增设班级,加大硬件方面的扶持力度;对于较受欢迎的公选课教师,进行个人奖励,并在评优、职称晋升方面给与政策倾斜。

三、结语

公选课由于覆盖学科面较广,所涉及的教与学双方群体的知识背景较为复杂,因此对教学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合理的教学管理方式,切实为提高学校公选课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J].复旦教育论坛,2008,(6).

[2]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学研究,2005,(3).

[3]陈联,孙慧.国外公选课的设置及其的借鉴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作者简介:聂晨曦,女,江苏溧阳人,硕士研究生,江南大学教务处教学建设科科员;

上一篇:预言(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高教强省规划》,我们能做些什么?